乡村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6: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乡村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村教师论文

篇1

本文作者:张俊莲工作单位:河南大学档案馆

1.硬件设施的差异。城市的教育硬件条件好,在很早的时候已经实现教学楼上课,交通条件好。而农村现在政府加大了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投入,一些地方也实现了教学场地教学楼化,但有一些地方,教学的场地还存在着危房,即使实现了教育场地的教学楼化,但级别低,不配套,冬天没有暖气,特别在中国的北方,天寒地冻,有的教学楼缺少窗户玻璃,不得不用塑料纸,甚至不得不用硬纸板把其堵住,但寒风还是从缝里吹进来,教室里与外面的气温基本一样,只是风小些。夏天,在农村的教学楼只有几个吊扇,有的还是不能工作,由于往往农村的教学楼只有一两层,不像四五层的教学楼的下两层凉快些,教师和学生在里面上课,往往都是汗流浃背,不停的抹汗。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城市的家庭和学校大都普及了电脑。而在外国的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一部分地方国家为其配备了一台电脑,但大多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有的地方有,由于在中国的农村上网费比城市贵的多,所以学校的校长为了节约教育经费,也常常不上网。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上,中国现在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的是按学生人数分发教育经费的政策。而农村的学校往往人口居住分散,每个教育点年纪不少,而学生少,而这样,分得的教育经费就少。教师数量配备少,这是由于中国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骄傲是的配备是按照学生的数量配教师,而农村地区年纪多,而学生少,所以所配的教师就少。2.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差。中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教育。而农村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中国是世界少有的存在着这样严重的城乡这么大差距的国家,而在高校教育收费这一方面对农民子弟完大学生梦的影响方面,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倾斜,但就是这样,让一个农民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牺牲和负担;再一点,中国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双选择,这一政策无疑给用人单位和择业者都提供在选择上的自由,但作为农民,他们还是喜欢以前的由国家分配的政策,由于在公务员招考和国有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用上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而农民是一个缺乏各种资源的弱势群体,这就造成了一个对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值极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农民对自己的教育大多是不重视的,虽然,他不敢说:我的孩子学习不行,也考不上大学,现在小,不能去打工,就在这里长长身体的话。但是,如果碰上一个刚毕业的做了教师的大学生,不知深浅,经常给学生在放学后或星期天不可,这里的农民大多不会感激,而是要在背后骂娘的,这我见得多了。而在城市,以农村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城市的教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贿赂教师,来提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3.生存环境艰苦。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倾斜政策,农村的交通等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在城郊的农村,由于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在教师中大大普及,所以其生活条件与城市已基本无疑,甚至还有许多在城市置有房产。而在中国广大的偏远的山区学校和教学点,虽然,与以前的条件有极大的改观,但是,其落后、艰苦的自然环境是依然存在。在这些偏远的教学点,第一是,教师少,有一些是本地的教师,甚至是代课教师,放学后人家就回家了,而外地来的教师就只有一人伴电视了,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中国收缴猎枪,所以半夜还可听到狼嚎,这对一个男教师就已够毛骨悚然了,更何况,甚至还有极少的缺少背景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遇到天旱,在夏天吃水就成问题,有的要跑数里的山路去挑,更不用说吃蔬菜了。

这种的环境的条件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和教师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对教育上的影响,大家都明白,这里就不赘述。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对农村教师造成的影响。1.待遇不公。大家都知道多劳多得的道理,这是一个设计公平正义的问题,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当地的教师付出的就多,可是他们获得的就少,而不是多。我们知道,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付出的多,却获得的远远小于城市教师。即使在同一地区,虽然,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对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补助,但这杯水车薪。我上面说过,中国的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的划拨是按照学生的人数,而中国实行的也是双重标准,城市的标准高,而农村的低。而在同一地区,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比城郊的少的多,那么,其教育经费就多,而且这里的学校由于有许多人愿意上,所以就有收得许多的教育赞助费。在这些地区教学的教师的福利就好,学校也就经常以组织听课交流等为名,让自己的教师去旅游,当然,由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教师不仅能获得一些现实的好处,在社会上也受人尊敬。而在偏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实行安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教师,表面上,这里的教师还有可能多于其它地区。但是由于班级多,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的课,甚至是两个年级,有的不得不实行复式班教学。这样,这里的教师的负担是大大加重了,有时确实是没有办法,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人不愿到此地教学,教师不够,不得不雇佣一些初中都不毕业的女孩,来这里代课,这样,学校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实质还是唯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虽然国家有明令政策禁止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比赛性统考),学校管理者就是这样的成绩来决定了事的奖惩和评级晋职称。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偏远山区的学习成绩很难考上去,所以,在开教育的会议上,环境好的地区教师大都是授奖的对象,而山区的是受批评的对象。2.影响青年男教师的终身大事。在偏远山区任教的大多是没有背景的教师,特别是没有背景的男青年教师。刚刚毕业,正是到偏远地区进行锻炼的阶段,一般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分到这里的极少。而没有特别特殊背景的刚毕业男青年教师大多旧的到这地方锻炼,过两年,一部分门路活的,就跑关系走了,而一些没关系又老实的就成为长期的留守人员。现在,由于可以打工,门路多,大多有点姿色和想法的女子,甚至是农民,并不愿意嫁给这些在以前还有一点魅力的吃商品粮的男青年教师。而一些认为自己读过几年书,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娶一个太一般的女子,这样在教师里面,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老光棍。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首先得关心偏远山区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大龄未婚年青年教师的生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福利和评优、评先和晋级方面,向他们进行必要的倾斜;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对他们多鼓励,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状况,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对他们少批评,理解他们的奉献,其实能长期坚持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有一部分是脾气耿直,不愿意走那种关系之路,这种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只要管理者能够真的关心他们,而不是高高在的用官话训斥他们,这些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

篇2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一、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二、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我们这里有著名的驼峰航线,让学生参观驼峰航线的纪念碑,再让他们查阅资料,这时他们脑海中一定会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里的军营生活是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了解烈士事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三、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家乡的幸福,长在山乡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四、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果园、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农家乐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

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五、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六、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七、尝试后的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一)学习生活负担较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进城打工挣钱养家,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日常生活担子就落在了老人和孩子身上,留守儿童除了白天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放学回到家要做功课,要做各种农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做任何杂活,大一点的则要帮助大人到地里做农务,小小的年纪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二)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基本上属于较贫困的村县,仅靠父母外出打工的劳资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因此经常可见寒冷的天气下,留守儿童的衣衫单薄,鞋袜破陋,家里和学校教室因买不起煤炭而蜷缩过冬的现象。此外,留守儿童基本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身体发育阶段,但都因为缺乏营养而身体瘦弱矮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精神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大都与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相依为命,隔代的代沟、沟通不畅等问题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堆积,得不到解决,便形成了心理疾病。他们每天接触的环境是固定的,接触的人群是有限的,接触的新鲜事物甚少,父母不在身边,能够与之交流内心真实感受的对象缺乏,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是城里的孩子难以体会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性,外加没有定期的职业培训,致使专业素养存在不过硬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范围基本上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等基础性课程,有些偏远山区甚至连英语课程都没有开设,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法律思想方面的知识了,导致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自身及家人的合法权利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正直青春期,这个时期是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年龄,由于父母外出,他们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学校又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问题产生后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排解和解决,往往会使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轻者会存在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问题。

(三)普遍缺乏理想信念,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

由于环境封闭,条件有限,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不清,对爱国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一知半解,认为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更谈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学习奋斗目标。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三观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仅局限于眼前简单的书本知识,理想、信仰、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比书本知识更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当然前提是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变得任重而道远。父母教育的缺失可以从学校和亲友中得到弥补,形成学校与家庭间的联动机制,多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变化,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为留守儿童多送去一些关怀与温暖。我们不仅要使留守儿童身体茁壮成长,更要使他们的人格健全的成长。

(二)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孩子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还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家庭的全部寄托,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他们最担心和最牵挂的莫非就是自己留在家中还未成年的孩子了,父母不但要担心他们的学习状况,更牵挂家里的孩子是否安全、健康、快乐。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三)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之多,在全国总人口数中占绝大比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旗鼓相当、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的整体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奔向小康道路上需要妥善处理与解决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问题、农村社会的文化发展问题等等都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的组成者与建设者,只有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基本的生存与教育权得到保障,家庭才能和谐团结,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以及社会

第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注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但目前宣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客观报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社会企业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无论是金钱上、物资上还是情感上的帮助,都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多一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知道全社会并没有遗弃他们。

第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主要职责是关注中国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其业务范围里的第三项就是: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笔者的建议是每学年的寒暑假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可以参观高校,参观当地博物馆,科技馆,活动地点可以是父母打工的城市,既能让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短期相聚,又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眼界,让他们有机会走出闭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外面丰富精彩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理想、追求,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篇4

乡村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爱乡村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个严峻沉重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因素 。而近几年来,乡村儿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使这话题更令人忧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打工,大部分人没能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乡村儿童远离父母,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看管,我们把这一新的弱势群体称之为乡村“留守儿童”。而“流动儿童”则是少数随父母进城的乡村儿童,他们虽身在城市,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儿童,就学生活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缺失父母的关怀照顾,出现了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情缺失等现象,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第一,学习较差。首先,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其次,监护人年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沟通有障碍,教育弊端较多,“隔代教育”问题严重。我班有好几位学生就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位男生,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但老人不识字,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甚至无能为力。

第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与孩子联系少,跟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也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导致“留守儿童”任性偏执。

第三,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介入较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儿童在自身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有许多烦恼与冲突,没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教育,进而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对生活正确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

第四,行为偏差。留守儿童年纪小,自律能力差。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导,迷恋台球、网吧、游戏厅,甚至受社会上一些小痞子影响,经常逃课、打架,甚至小偷小摸。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流动儿童占了19.37%”。事隔7年,可想而知,现今远不止这个数据。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人户分离日益增多,原有的儿童保护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化,并由此影响了流动儿童包括受教育等权利的保护。《我国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就用数据反映了了这种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已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问题的产生是受到我国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一个适龄儿童,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离开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是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间的区域壁垒,随着外地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里悄然竖起了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儿童幼稚的心灵,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二等公民”的不公平待遇,他们觉得在城市“到处要钱,赶人,查证”。

但是,流动儿童还得在城市环境下生活,他们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但这些流动儿童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终究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

(一)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

虽然国家免了农业税,提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大可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要想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出门打工,通过跟城市的交易,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易于实现的途径。而现在的中国乡村儿童教育,对于家长的配合要求更高,但家长出门打工,常年在外,往往谈不上和老师的配合。外出打工的农民走了,乡村儿童教育问题多了,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教授在CCTV2《对话——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说“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就完成了”。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的落差,乡村是否永远应当负担不均衡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乡村教育是否只能建立在城市对乡村的同情上?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教育条件落后......;二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落后”。其实,像奥特说的,离开了人的真实的境遇来谈论人,你是无法对这个人有一个真实的描绘的。同样地,没了解乡村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而侃侃而谈那是很空洞的。乡村教育落后,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吗?不是的,至少,贫穷不是乡村教育问题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乡村教育落后的终极原因,而是穷背后的原因导致了乡村教育的欠缺。乡村教育之所以很难有显著的发展,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城市中心主义。乡村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用可怜的有限教育资源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当我们在为这些人才感到骄傲时,这些农村的优秀人才又融入到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强势阶层又进一步加强,而乡村“风采”依然,依靠教育来改变乡村面貌又成了一种期待而已。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人生而不平等,起点不平等就意味着以后所有的发展路径都不平等。“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有些像《圣经》上说的‘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更少”。若现今的城乡割据制度没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乡村教育越发展,城乡的距离会越拉越大。

华东理工

大学社会学曹锦清教授认为“差距拉大是必不可免的,情绪化是不对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我们要尽量缩小差距。......国家如何调节,使得下层民众能够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应该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关注民众,关注下层,因为关注民众就是关注他自己”。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最大的现实经济问题是“三农问题”,因为最大多数的人口在乡村,中国人最为广阔的栖息地是乡村,而乡村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但是教育落后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原因来考虑,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初始资本匮乏更能解释乡村落后的现象。(二)乡村教育“留”还是“走”?

“哈姆雷特感慨道,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留还是走,都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更为紧迫的,是走的问题”。

张文质老师和林少敏老师在《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认为,按照罗尔斯正义理论方案,用机会原则即发展原则可以让弱势群体得到补偿,弱势群体才会不断缩减。于是,我们本着高尚的人性作引导,尝试着改变。

第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适合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和交流上,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要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日本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传统,他们城乡基础设施一致,城乡的学校没有优劣之分。而中国,越往偏僻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越简陋,教育资源越匮乏。大学生支教、希望工程等国家与民间干涉的措施对乡村教育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乡村教育中的一切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依靠乡村教育当事人的智慧,但智慧若被约束,一切将无从谈起。中国乡村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管理体系,一种能使中国乡村土地上兴起千万个生机勃勃、创新进取、各具特色的学校的管理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获得村庄秩序大致有五种途径:一是习惯法,如宗族制度;二是现代司法体系......;三是国家行政的强控制......;四是建立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精英控制;五是民主自治。”

而要达到改革目的,只有运用综合模式才是真正切实可行的。“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

“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是中央及省级财政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直接将乡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各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既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

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使教师获得必要的民力,是把乡村教育这样一件头绪繁多、困难重重、点多面大而对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意义极其重大的大事办好的必要前提。

另外,国家政府合理地配置乡村教育资源,让乡村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准线,别让“贫困需要教育,教育改变贫困”的旧模式使乡村教育再度陷入恶性循环。现今,金字塔式的教育等级结构,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差别得有多少的弥合?坚信,教育平等的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能让国家腾飞得倍儿快!

第三建立乡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乡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乡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篇5

1.教育面广,针对性差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的不断快速进步与发展,目前很多高等职业学校其培养的学生都是根据其自身特点,它的培养对象不仅仅是普通高中的毕业生,还有已经具有职业知识或职业技能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有些还是3+2(三年中职,两年高职)的学生。普高类学生文化基础好,但往往专业思想不稳定且动手能力较差。他们很多在高考中失利,心理上的落差较大,对专业缺乏足够的、必要的认识,带着一种无奈的、抵触的心理去接受它,这无形中也就影响了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中职类学生经过几年中等职业教育,专业思想牢固,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动手能力较强,但文化基础较弱。3+2的学生没有经历过高考和全国统一的春季高职考试,学习习惯、行为习惯都比较差。正因为生源形式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这种教育的面向对象是复杂的,尤其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不稳定因素也是多样的,这势必使得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复杂性、艰巨性和挑战性。目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面广,但在不同学生的针对性上还做得不够。

2.队伍庞大,凝聚力差

在高职院校里除了专职的思想政治教师以外,还有一支庞大的队伍,即思想政治辅导员。他们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职院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和谐发展都显得尤为重要。

3.思想重视程度不够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就不仅仅是纯粹的理论教学,还应注重实践教学,在实践中深化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学生等各个方面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才有助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有效展开。然而,长期以来,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注重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教学,在思想认识上忽视实践教学,这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难以有效推进的关键原因。

4.保障机制还不完善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就涉及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保障机制问题。完善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主要包括组织领导机制、经费保障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但在现实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过程中,这些相关方面的保障机制是不完善的。

5.实践形式缺乏多样性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广阔的空间,既可以发生在课内,也可以发生在课外;既可以发生在校内,也可以发生在校外。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和网络时代到来的今天,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不再仅仅依靠书本或教师的传授,这样,实践教学形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参与热情,影响到实践教学的效果。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同时,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形式才能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良好教学效果的最终实现。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富有创意,具有多样性的。它可以采取研究讨论、原著阅读、专题辩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可以采取课外学习小组、学习竞赛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文化等方式,也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专业课实习、红色旅游、公益活动等方式,这些活动方式能够较好地调动起学生对此类课程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活动过程之中,从而大大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篇6

一、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新风吹进乡镇初中,乡镇初级中学的英语教学状况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主要的问题有哪些呢?

首先,这些乡镇中学的学生们一般都是从附近的农村小学、镇小等升上来的,学生的英语水平从初一刚进来就存在着不同层次的差距,来自镇小的学生普遍相对于乡村小学的学生在英语上的各方面能力好一些,那是因为一方面其家庭比较注重英语学习情况,乡村小学的学生因为没有比较好的学习条件,所以出现只写不肯开口说,发音不标准等问题。由于各小学师资和教学条件差别,学生总体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教学就有了一定的难度。

其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英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英语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但是,由于乡镇中学的升学率要求,英语教学上有趋向向应试的方向发展或者因为语法知识点多,生词多阅读量也大等因素导致课堂上教师通常注重于知识点讲解,留给学生课堂上语言实践运用的时间少之又少,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一般都是教师讲台上说,学生就负责被动听的现象很普遍。另外,这样也容易导致课文被分析得支离破碎而没有形成语篇整体教学的概念;把课本对话当做知识点讲解,同时缺少了情境创设及语言技能训练的活动,根本就没有机会寓语言于活动之中,长此以往,学生的英语能力就更难形成。其结果往往是,老师讲得眉飞色舞时,学生听得乏味枯燥。

另外,在乡镇中学的英语教学上,普遍存在“重读写、轻听说、高分低能”及“哑巴英语”等畸形现象,究其深度的原因,可归结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得第二语言的习得变得艰难。我国的教育水平普遍因为当地经济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英语教育也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成正比的。所以对于生活本就比较贫穷的农村来说,连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怎么来接受教育,怎么来学习英语呢?如果一个学校连学习英语的录音磁带等基本设施都没有普及,那么英语教学怎么得以顺利进行?这也是乡镇初中英语教学的一大难点。本来社会需要、环境、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制约着乡镇中学英语教学的发展,那些学生生长在乡镇或者农村,本来除了课堂以外就没有机会去说英语,仿佛学英语唯一的作用就是考试,另外,学生家长普遍不够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所以没有了那种环境与氛围,学生就很难形成强烈的兴趣,这也是个很重要的原因。

因此,要想学习好英语,就必须有明确的动力,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并且必须具备使其生存发展的经济基础,实践环境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解决措施

对于如何妥善解决乡镇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对策供考虑。

(一)加强师资培训,转变教学观念。

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安排好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和教师出资为辅的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以岗位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在职教师进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新方法”培训,把教师培训纳入对学校教师的年度考核范围,同时鼓励教师进修,通过培训,转变教学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积极探索实践新教法,自觉适应英语课程改革和发展需要。

(二)重新定位语言教学中的教师角色。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另外,老师们也应该自觉扮演起研究性教师的角色,并且对这些多重身份转换自如。

(三)营造民主平等互动合作语言的教学氛围。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活动教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一是建立民主平等宽容的新型师生关系;二是创设互动合作的语言情境;三是增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强化语言技能训练,提高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鼓励教师成为教学的行动研究者。

主体性教学与传统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课堂教学不再是“照本宣科”,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做出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书本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教学共同体。对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来说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主体性教学主导下各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有待在实践中探索和研究。比如说课堂情景教学的处理,目前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英语教学中掌握词汇与灵活运用、听说领先还是以语法为主仍是争论的焦点;如何应对不同学生语言能力的体现方式的不同等涉及课堂教学中实际操作的问题,都难以从教育理论和教育专家那里找到现成答案,需要教师根据现实情况进行行动研究加以解决,需要教师成为教学的研究者,而非“教书匠”。

(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防止厌倦。

刚上初中时,学生的积极性一般都很高,但一年半载后,不少学生就对学习英语感到厌倦。感到学习困难大,得了低分,受了批评,作业负担过重,师生关系不好,都会削弱学习兴趣,特别是后进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更容易被削弱。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要求,采取教学措施时及和学生交往接触时,都必须避免有可能削弱学生学习兴趣,挫伤学习积极性的言语、表情和做法。另外,在学校现有可能实施的条件下,要多开展一些有利于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的活动,如:教唱英语歌曲,讲英语故事,做英语游戏和开展英语文娱节目活动等。

增强自信对提高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每上一节课,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使大多数学生感到课课有收获,看到自己在进步,从而维持学习的兴趣,持续的兴趣将会转换成稳定的爱好。另外,在培养英语学习兴趣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后进生,多鼓励,少批评。

参考文献:

篇7

一、目前乡镇小学美术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乡村与城市的最大区别也体现在教育氛围的差异上,而教育氛围又包括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家庭教育氛围几个方面,就美术教育情况来看,城市的小孩子基本上可以受到较为正式美术教育,而校外的美术辅导班也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了,可乡镇小学一般第一课堂都没有得到保证,更谈不上受到好的美的熏陶和教育了!

从上级领导到基层教师,从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眼睛盯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既便是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在多数家长对美育的功能更是一点也不知道,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开了这些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宣传工作,特别是我们美术老师自己要先重视再渗透给学生和家长。 对哪些痴迷于美术的学生,天真的以为在家里就能拥有一方静土,可是刚刚操起画笔,就听到家长的严厉训斥:“有时间不好好搞学习,总搞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干什么?你还能成画家不成?”“咔喳!”画笔连同孩子的“美梦”,一同被扔得无影无踪!

(2)美术师资的匮乏与浪费并存。农村学校,特别是村小教师,有些是土生土长的民办教师,甚至还有临时代课教师,他们极少经过艺术教育的培训,就是有这些老师也被安排上其它课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只有中心校,即使课程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拿来应付上级检查的,其实是拿来上语文、数学等要统考的课。

笔者从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先是在农村中学工作十几年,现在又在一所小学从事美术教育!而我的不少同学在小学教起了语文,还做了班主任,有的则在中学教起了其它学科,到现在真正从事美术教学的屈指可数的几个了。在很多学校严重缺少美术师资,而另一方面美术专业毕业的又不能从事自己的专业,师资严重浪费?

试想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实现美术教育的正常化呢?所以如何把这部分美术教师留下来,稳定下来应引起我们的教育部门重视。

(3)缺少教学工具和教学场所,难以有效开展美术教学。多年来不少学校虽然有了美术教师,但学校从来就没有配置专门的画室和有关美术教学的用具和材料,教师很难按学科特点进行规范的教学,就是示范也只能用粉笔在黑板上演示罢了,根本就没有起到示范的作用,象中国画没有宣纸、没有国画颜料、毛笔等怎能去画好国画,岂不是笑话吗?那学生又能怎样知道中国画的博大精深呢?美术教学就是直观教学,需要教师亲自示范,不示范就起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二、改善乡镇小学美术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在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领导意识,转变教育观念。应提升决策者和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和领导水平,这样方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充分认识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2)改善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合理的投入现状。应加强乡村小学的硬件、软件的设施配备,加大对乡村小学的教育资金的投入和配齐美术专业师资及专业师资的合理利用,这样才可以缩小城乡与偏远山区的教育差距。同时,要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自制教具和学具,以弥补美术教育器材不足的问题。

篇8

新课程改革要变革的不仅仅是“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也是“人的变革”。农村学校是新课改的主要阵地,乡村教师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和主体,其伦理道德毫无疑问成为新课改关注的焦点。乡村教师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面对新课改,伦理道德冲突问题日益凸显,影响着农村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和全国新课改的顺利推进。

二、新课程背景下乡村教师伦理道德冲突问题的反思

所谓伦理冲突是指行为主体在进行伦理选择和决定时面临的矛盾状况, 是社会矛盾在道德领域的特殊表现。新课程提出“以生为本”,学生在学会学习的同时还应该形成正确的伦理价值观;要求师生关系平等,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和问难;教师需提升自身人格魅力,提高自身的道德和法律意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精英和知识分子,其身份和地位高高在上,得到乡村人民和学生尊重的同时也曾让学生畏惧。新课改的进行,使得乡村教师伦理道德上出现了诸多不适应,伦理道德冲突问题日益显现。

1. 角色伦理冲突。作为一个社会人,在社会上占据一定的位置、充当一定的身份,也会受到自身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规约而产生相应的社会行为模式。个体在扮演起社会角色,执行与其社会地位和身份的相应职能时,其行为和心理必定要符合其角色要求。教师伦理道德自身具有内部传承机制,乡村教师进入教师行业,需通过多种外部行为途径内化教师职业心理品质,在认同、模仿、接纳教师角色时会相应的出现伦理上的冲突和适应问题。角色是个体因占据一定的社会位置而产生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冲突指的是作为教师的个人被要求扮演与他们的价值系统不一致的角色, 或同时扮演两种相互矛盾的角色时产生的内心冲突。新课改中乡村教师的角色冲突主要表现为:

(1)付出与回报之间的角色冲突。众所周知,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待遇偏低,福利不尽如人意。乡村教师走教、包班现象严重,此外乡村学校合并到镇及以上行政区域后,大部分乡村中小学都是寄宿制学校,因此乡村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每天还得负责学生的饮食起居日常生活,超负荷的工作量让乡村教师倍感疲惫。新课改提出乡村教师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采用现代教学媒体从事教学工作。乡村教师突然要改变自身一贯的教学方法、熟知的教学内容、从未采用过的教学媒介,这突如其来的改变让乡村教师手足无措,甚至开始怀疑自己不会教书了,迷茫、失落油然而生。为了尽早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乡村教师在超负荷工作量和工作压力下,付出比城市教师多倍的努力试图提升自我而不被淘汰。这种付出与回报之间不成比例的角色伦理冲突让乡村教师倍感无奈。

(2)教师角色内的伦理冲突。作为乡村教师,扮演了多重角色,包括知识的传授、朋友与知己、替罪羊、人和法官等。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乡村教师常常要将多种角色加以融合并重新组织,在面对两个角色同时为教师提出不同角色行为时,教师角色内的伦理冲突便会出现。面对新课程改革,乡村教师必须承担起按照新课改要求实施课程改革的责任和义务;在乡村社会中,乡村教师又扮演着乡村传统文化传承者的角色;在学校系统内部,不同的人对其又有不同的看法和期待;在乡村学生和家长中,乡村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面对这么多的角色行为期待和要求,乡村教师很难从对立中找到统一,导致乡村教师无所适从,角色内的冲突由此产生。

(3)乡村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转换引进的角色伦理冲突。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应该实现由传统“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知识权威者”向“学习型教师”、“ 教材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开发、研究和评价者”以及“教学孤立者”向“教学合作者”四大方向转变。在农村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活动和传统的教学活动界限明显、彼此分离,在乡村教师看来,教育科研是教育专家们的“专利”,他们的职责是教好书,完成教学任务即可,在乡村教师看来,专家型教师压根与他们没关系;乡村教师角色转换的伦理冲突主要成因是:一是乡村教师在乡村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和文化精英的地位是毫无争议的,由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封闭性、保守性、悠闲性,变化节奏缓慢加上很多乡村教师长年累月只教“一本书”的教书经验,他们形成了自身的一套教学模式,并将其奉为“老黄历”一般周而复始地诵读,这样的“知识权威”的乡村教师与“学习型教师”差异明显;二是新课程倡导教师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广泛、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出校本课程、地方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活动中,课程与教学是泾渭分明的,课程由国家或地方制定,教师被排斥且游离在课程之外,教师只要按照教科书、教学参考书等忠实地执行即可。如此课程开发、研究和评价者跟他们毫无关系;三是新课程倡导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之间应该彼此合作,共同提高,而在乡村社会,乡村教师的地位是高高在上、处于绝对权威的位置。师生之间是“师道权威”,教师之间则是课上课下沟通交流的比较少,这都与新课程的要求有所背离。基于上述情况,新课改中乡村教师所扮演的角色转换引起的角色冲突由此产生。

2. 流动与忠于职守的伦理冲突。乡村教师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家有隔夜粮,不做孩子王”。乡村教师工资待遇低,没有宅基地、无资格享受经济适用房、没赶上福利分房,住房公积金也是“山水迢迢路遥遥”,这都让乡村教师对教师职业失去了信任和期待,因此出现了“村里老师镇上走,镇上老师县里走,县里老师市里走,市里老师东南走。”很多乡村教师不安于在农村教书,通过教师招聘考试竞争上岗往城市学校跑,还有一些教师则通过“走关系”“权钱交易”等方法千方百计拼了命的往县里城里钻;更有一些乡村教师直接放弃教师工作下海经商试图脱贫致富。然而乡村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很高,把教师看成是神圣的,是子女“鲤鱼跳农门、山窝里出金凤凰”的唯一希望,乡村教师身上承载着乡村人太多的期盼。在残酷的生存、工作环境和乡村人企盼的眼光中,乡村教师陷入了个人流动和忠于职守的伦理冲突中。

3. 权利和利益的伦理冲突。

(1)乡村教师权利和学生利益的冲突。受传统“师道尊严”影响的乡村教师,认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至高无上的,学生理当惟命是从,不能对教师有丝毫的背叛。新课程提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者”,学生对教师可以批判、质疑,可以独立自主的进行探索和创造性的学习,教学应当“以生为本”等,这些要求的提出无疑使得学生权益得以增加,相比之下教师权益则有所削减。这让原本高高在上的乡村教师倍感不适,与学生之间的权益冲突日益突显。

(2)乡村教师个人权利和学校利益的冲突。新课程改革深入到乡村学校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教育管理体制的步伐却没有接踵而至,积极跟上课程改革的步伐,这就使得农村学校管理中存在诸如人性不足、严格有余、等级森严的管理格局当中。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乡村教师一方面要不断充电、变革以尽快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腹热情、锐气和愿望期待能够在新课改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又要频繁奔波应付学校的例行公事、常规检查、教学评比、年中年终考核、遵守学校的坐班考勤制度。周旋于新课改和学校制度中的乡村教师疲惫不堪,在乡村学校以考试成绩定伯仲的价值取向下,乡村教师原本的锐气和胆略被消磨得干干净净。此外,乡村学校实行“家长式管理”,校长乃一家之长,乡村社会又是人情社会、熟人社会,无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讲求关系,“以权为本”,管理极其不民主;对教师严格惩罚、严格监控、严格执行听命于上级领导,宽松不足严格有余非人性化的科层管理方式,保障了学校权益的同时也侵害了乡村教师的权益,泯灭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性和独立性 ,抑制了乡村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力和创造力,破坏了乡村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心理气氛和工作势气。

三、新课程背景下乡村教师伦理道德冲突问题的调试策略

反思课程改革中乡村教师伦理冲突问题,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教师伦理道德在新课改中占据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面对新课改中乡村教师出现的诸多伦理道德冲突问题,调试乡村教师在新课改中的伦理冲突问题迫在眉睫。

1. 更新自身的观念和认识。伦理选择既是主体自我选择的结果,也是其所面对的社会机制作用的结果。 农村学校要想顺利推进和深化新课程改革,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和主体的乡村教师要想适应新课程改革,解决自身在新课改中遭遇的诸多伦理冲突问题,必须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及时调整更新自身的观念和认识。

(1)积极转变职业理念、教学服务观念。职业理念是一种信仰和价值追求,能否成功转变职业理念,主要取决于从业者对自身职业性质的正确把握和所处地位的正确认识。新课改的推进过程中,倡导师生平等、沟通,提倡乡村教师的乡村文化自觉、发展成为专家型、学习型教师,这就要求乡村教师有正确对待自身职业的自觉意识。

(2)对所处的社会环境要有正确的认识。首先要认识到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仅是教育中的大变革,从中也折射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一切职业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的大环境,乡村教师身处新课改的教育环境和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中,清楚认识教育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则显得非常必要。其次要认识到服务根据的变化。以往乡村教师围着学生成绩转,提高学生成绩成为其主要和毕生奋斗的根据。如今新课改实施,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诸方面对教师职业提出了教育教学要求,这也就成为了教师们新的教育教学的根据。

篇9

(一)主观不认同,存在不安全感

首先,职业角色认同感低。在高校中,由于大环境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枯燥难懂,无论怎么改革学生也难以喜欢,教师的社会地位也难以提高,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其职业角色认同感非常低。

其次,懒于改变惯性。人们都习惯自己原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由惯性而产生惰性,从而阻碍变革。教师都有自己的“舒适地带”,有自己熟悉的活动范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经验等,甚至不用备课也能对上课方式、方法和内容驾轻就熟,这使其觉得轻松和愉快,有这样的捷径可走,在人的惰性的支配下,教师就会抵制课程改革,而停留在自己原有的“舒适地带”。

最后,信心缺乏导致无安全感。人们面对新生事物时由于缺乏信心而产生不安全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课改的不安全感来自于人对未来不确定事物的恐惧,不清楚在发生巨大变化的课程体系中能得到什么,而会更加担心失去即得利益,因此也会参与课改但由于心态问题而表现出表面积极而实际消极的状态。

(二)客观上能力不足

开展课程改革,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知识的储备。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是政治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上好思政课,不仅要求思政课教师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知识,专业素养要求其实比一般教师要高。但是,有不少思政课教师是从学校党政机关和相近专业抽调出来的富余人员,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难以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改革任务。

(三)高校政策支持不够,缺乏资金

学校为了响应上级政策,开展课程改革,只是要求教师进行课程改革,却没有在政策上真正给予支持。教师要进行改革,打破常规,就要有必要的经费支持,如课程研究的确要花费金钱:如材料、顾问、合作、印刷、装备、参加会议、调研等都需要资金。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师无法真正进行课程改革。

(四)教师培训进修机会少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改革,首先教师要进行学习,自我提高。但是,很多高校认为这门课,不能马上带来看得见的经济效益,缺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即使参与培训进修,时间也较短。从整体上看,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质提高,还是投入不足、激励不足、力度也不够。

二、改进的对策及建议

(一)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首先,要不断学习,充实知识。学习是提高技能和境界的过程。思政课是内容磅礴的一门课,在研究上除了讲“专”和“深”之外,讲课的内容还要力求丰富,讲“博”和“广”。除了要研究经典的著作之外,还要涉猎各类学科和知识,随时关注时事政治和重大事件,保障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透彻性。同时,还要注意围绕课程内容精心搜集资料,结合理论精心运用资料,运用资料来恰当地解释理论,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理论来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做到“以理服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启发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通过研究与比较确定哪些教学方法更符合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内在动力,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再次,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增强竞争能力。高校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各种教学比赛活动,符合条件的思政课教师应积极大胆的参与。通过参加比赛活动,不仅可以开阔视野,也能向他人学习,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促进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改善其知识结构

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就必须重视和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建立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训体系,不断改善教师的职称和知识结构,使教师不仅在数量上,更为重要的是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与教学水平等方面都能够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要求。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社会总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想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使思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就是必不可少的。针对高校的实际,在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方面,应重点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重视学历进修和培训,鼓励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通过脱产、半脱产、在职等形式进修完成学业,提升队伍的学历学位层次。二是开展社会实践,并逐渐形成制度,要创造条件让思政课教师参与社会实践考察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见识,最大程度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理论素养。三是开展校内培训,各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如定期组织备课会和研讨会,促使思政课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交流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同时还可以聘请重点大学的思政课专家、教授到学校讲学或指导科研工作。四是加大对中青年教师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对于一些道德品质好,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中应大胆起用、重点培养,使他们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改善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人才“断层”的局面。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5-0134-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的重要课程。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理论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的思想理论,养成的科学思维;而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实质上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与鲜活的生活实践和学生个体的思想认识、直接体验相结合和相统一的过程,有着自己特有的目标。所以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目前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不能高标准地达到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要求,不能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各种能力。通过构建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模式,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能够有效地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求真务实精神。通过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利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的培养,帮助大学生更好的认识社会,了解世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环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指引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觉悟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不光让大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而且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真真切切地理解体会明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1.缺乏对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正确认识,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投入不足。我国的高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高校教学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一个系统的认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一个正确认识,从而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缺乏相应的投入。高校教学中只是片面注重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而没有注重理论实践教学对于高校大学生能力和思想培养的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中只是做一种形式,没有深刻的理解实践教学对于整个高校教学体系和大学生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在高校教学中对于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投入不足,缺乏相应的投入来支持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能够顺利的开展。

2.缺乏专业的实践教学教师,教学活动缺乏规范性。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课实践专业老师需要专业的实践经历,只有老师具有专业的实践经历才能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工作,但是由于思想政治课老师自身的能力不足,使得实践教学的目的难以实现。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中的教学计划中设置了实践教学部分,同时还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各种教学方式,但是在具体的实施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特定的教学大纲进行规范,在进行实践教学的时候没有一个统一的内容、目标、方式和要求,使得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随意性增大。由于没有相应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活动没有能够达到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其结果只能使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指导,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高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教学,对实践教学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涉及到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各个环节和因素的顺利进行和保障是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一个良好手段,但是由于对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的认识不足,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缺乏科学的指导,让实践教学的具体工作落实不到位,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让整个实践活动和实践教学不能全面的开展,对于整个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指导,对于整个实践活动缺乏相应的具体实施措施,从而使得整个实践教学的意义很难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实现。目前许多高校的实践教学考核方法过于陈旧,不够完善、科学,忽视过程性评价,强调结果性评价。考核依据主要是查看学生是否参加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实践报告质量,对学生在实践课程中的具体表现没有足够重视,从而导致学生不够重视实践教学课,只专注于文字资料的收集整理,忽视实践课的参与过程,甚至于对实践活动敷衍行事,实践报告抄袭了事,更有甚者是不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成绩反而比参与者的好。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1-0154-02

高校研究生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人才和接班人的重任。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优秀人才的基石。随着社会的日益开放以及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元社会思潮在我国高校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总体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研究生政治信仰缺失、价值观念模糊、理想信念淡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方法落后、学用脱节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习和研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讲话精神,并以此指导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后备军。

一、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时期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需要的是有着坚定的政治信仰和崇高理想追求的新时代青年,是有着较高的专业化水平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的全面人才。如今,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不高,没有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研究生、教师队伍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等方面反映出许多问题。

(一)研究生群体自身存在的问题

1.价值观念模糊。研究生价值观念模糊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与思想的交流和融合,使我国的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强烈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会不断渗透进来,对于思想不成熟、‘免疫力’较差的一些研究生来说,很容易受到其负面影响。”[1]当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主流价值观教育不到位,导致研究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各种价值观念的左右而发生摇摆,对我国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认同感,而把西方社会的一些价值观念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定位不明确,价值取向多元,价值观念不清晰等问题,使得研究生很容易驶向错误的轨道,严重危害着研究生的健康发展和未来社会建设。

2.政治信仰缺失。研究生政治信仰缺失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西方社会各种思潮流入我国,直接影响着研究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他们对西方的普世价值过于推崇,对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略显不足,有些甚至持怀疑态度,不能全身心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当今社会矛盾凸显,许多研究生在面临就业、结婚、住房的压力时,因思想过于偏激,缺乏坚定的政治信仰,对国家体制、政策等信心不足,极易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过激行为,甚至导致犯罪,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不仅要有效抵制不良思想的入侵,还要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政治信仰,增强其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信心,努力形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合力。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问题

1.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足,工作落实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承载着全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许多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师资投入不足,教师引进速度迟缓,于是出现了“生多师少”的局面。他们常常超负荷工作,疲惫的授课降低了课堂质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工作落实不到位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如今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批年轻的队伍,他们有着较高的理论功底和科研能力,但是缺乏实践经验,单纯传授理论知识,所讲内容空洞乏味,缺乏感染力,难以起到思想引导的效果。而那些富有经验的教师或者退休,或者调到行政职能部门,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一大损失。

2.没有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当前研究生教育中,导师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尤其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教书和育人是导师的两大基本职责,导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首要的责任。受研究生扩招的影响,导师带的学生数量增多,很难兼顾到学生的各个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难免会有疏漏。有的导师只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了学生学术科研上。还有一部分导师,他们在乎的是自己的科研成果,不舍得把时间花在学生身上,没有担负起应尽的职责。因此,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问题

1.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工作体制不完善。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许多高校把分数、科研作为衡量研究生的主要标准,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在当今社会这个大染缸里,各种思潮混杂,青年的价值观还不稳定,受各种不良思想的误导,容易走入歧途。部分高校对学生的生活现状、思想状况、感情问题关心极少,导致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乏。随着研究生人数和规模不断扩大,过去授课模式及运作方式很难跟上新时期研究生发展的步伐。课程授课模式、师资力量分配、课堂管理方式、教育资金投入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这就直接导致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质量不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下降,从而降低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引发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方面的各种问题。

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高校的创立而产生,并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模式,缺乏创新,直接降低了授课效果和研究生听课的积极性。研究生是新时代的青年,更需要一些新鲜空气的注入。陈旧的教育内容会禁锢学生们的头脑,使学生丧失活力,达不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缺乏活力和创造力。高校一直以一种“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一刀切”“一锅端”是最常见的现象。研究生会、党支部的一些活动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旗号举办,而活动大多出于形式,很难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更新的不仅仅是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更需要创新。

二、新时期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党的十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国家、社会和公民提出的新的价值要求,也为研究生树立了新的价值观念。研究生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的优秀人才,正如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加强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研究生要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道德修养,外化为实际行动,坚定理想信念,严守崇高的政治信仰。同时,研究生有着较为成熟的思想和独特的想法,希望教育可以以一颗宽广的心胸包容多样,尊重差异,保持研究生独特的个性,实现多元发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研究生导师的育人作用

教书育人是每一位教师的天职,学生在教师们的教育、熏陶下成长。因此,高校首先要增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数量,保证师资充足。其次,理论课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授课态度方面也要严格要求,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以自身良好的品行、高尚的道德,无形中起到教化作用。最后,要注意教学方法,时常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教会学生怎样以高尚的道德感染更多的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3]研究生导师不仅是研究生学习的导师,更是生活和人生的指路明灯。“导师不仅要着重加强学术道德教育,还应当主动发现研究生思想状况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4]导师要做好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促进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充分合作,共同承担起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将研究生培养成学术规范、道德高尚、行为严谨的全方面发展的人才。

(三)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工作形式

对青年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指出,中国梦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2]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中国梦”为主题,引导研究生将个人青融入到“中国梦”之中,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相结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要求注重价值观方面的培育和养成,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基本遵循。要求以党史国史为教材,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认同感。要求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切身感悟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同时,高校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采用丰富多样的教育方式,不要把教育局限于课堂上,以专家讲座、学术研讨、社会实践等形式,多方面开展教育学习活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白清平,陈巧玲.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0):17.

篇12

再就是教学方法单一。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课堂讲授,忽视实践教学,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有些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要进行教学,做不到因材施教,造成学生不愿意学习,甚至厌学的情况,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足的一个方面。

二、社会不良行为风气的影响――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在教学中,我们致力于进行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其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全球化迅猛推动,多种价值观念冲突的情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与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扭曲,形成老师你讲你的,我信我的。

三、网络信息的不准确性影响了学生的“判断力”和“辨别力”

调查显示,大学生已然成为网民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多样化的价值取向等汇集,使一些虚假信息隐蔽在包罗万象的信息中。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中的一个敏感和脆弱时期,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统驭能力还不强,主观控制能力较为薄落,容易受外界的干扰。这些不良的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冲击很大,一旦他们不能正确辨别网络信息,很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进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从而造成道德人格上的缺失。

所以,网络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认同感。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对外来思想缺乏“判断力”和“辨别力”。

四、个别教师缺乏人格魅力、职业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而教师的榜样作用源自于自己的人格魅力。从调查得知,现有的教师不能以自己优良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部分教师教学热情低下,心态冷漠,对社会现实不满,甚至有些人社会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差。这些现象,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高职院校教师尽管有自己的诸多优势,但也存在着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老化,不求上进,缺乏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的弱项,因此对于思想活跃的学生,存在着明显的“代沟”,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教师太“OUT”了,对于社会中的一些情况不了解,闭门造车,对社会不良现象不能够进行有理有据的辩驳和剖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必然直接地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五、教学方式老化,实践课落不到实处

虽然近些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其中许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好的、有效的教学方法,现代化教育手段得到了初步的运用,但是仍然有一些老师中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及缺乏创新的问题。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过多注重课堂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所接受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深化和提高,否则这些知识难以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当然,客观条件也不许。

六、考核方式单一、机械化

高职院校的很多模式,就是一个中学的升级版。在绝大部分学校还一直沿用中学一样的考核方式。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相背离。于是就出现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怪现象:老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窃窃私语,甚至呼呼大睡。考试之前,学生只要死记硬背,把书本上的知识强背一番,就能及格,也就算是完成了学习这门课程的任务。这样的考试表面上看学生取得了好的分数成绩,但是实际上其教学效果甚微。学生既不能深刻理解教材知识也不能掌握理论,更不会运用理论去解决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因此,高分的学生,有可能并不信仰,也有可能做出违背社会公德的事情;而真正信仰的、道德品质好的学生却并不一定能够获得高分。有的同学几次补考,并不能证明他们的思想品德不好。这样的考核导向,一定会抑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体现。

七、课程设置边缘化及某些内容本身的不足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性的人才为目标,个别的领导及一些教师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在课程设置上,能挤就挤,逐渐使其边缘化。加之,思想政治课程中内容有脱离实际的情况。教学内容和当前学生的需要和期望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尽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改革一直在不断地进行,但是由于其内容的特殊性,存在滞后性在所难免,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根据实践的发展予以补充和完善。然而在当前的部分教师中,对教学内容仍只是一味灌输,不能把教材内容自然地转化为学生喜爱的、真心接受的、为学生所真切需要的生动知识,这就加剧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不认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