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6: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乡村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乡村教师论文

篇1

本文作者:张俊莲工作单位:河南大学档案馆

1.硬件设施的差异。城市的教育硬件条件好,在很早的时候已经实现教学楼上课,交通条件好。而农村现在政府加大了对中国农村教育的投入,一些地方也实现了教学场地教学楼化,但有一些地方,教学的场地还存在着危房,即使实现了教育场地的教学楼化,但级别低,不配套,冬天没有暖气,特别在中国的北方,天寒地冻,有的教学楼缺少窗户玻璃,不得不用塑料纸,甚至不得不用硬纸板把其堵住,但寒风还是从缝里吹进来,教室里与外面的气温基本一样,只是风小些。夏天,在农村的教学楼只有几个吊扇,有的还是不能工作,由于往往农村的教学楼只有一两层,不像四五层的教学楼的下两层凉快些,教师和学生在里面上课,往往都是汗流浃背,不停的抹汗。在当今信息化的社会,城市的家庭和学校大都普及了电脑。而在外国的广大的农村地区,有一部分地方国家为其配备了一台电脑,但大多地方是没有的,即使有的地方有,由于在中国的农村上网费比城市贵的多,所以学校的校长为了节约教育经费,也常常不上网。在教育经费的保障上,中国现在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义务教育学校实行的是按学生人数分发教育经费的政策。而农村的学校往往人口居住分散,每个教育点年纪不少,而学生少,而这样,分得的教育经费就少。教师数量配备少,这是由于中国在大多数农村地区的骄傲是的配备是按照学生的数量配教师,而农村地区年纪多,而学生少,所以所配的教师就少。2.家长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差。中国对义务教育阶段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而高等教育实行收费教育。而农村的人均收入大大低于城市居民的收入,中国是世界少有的存在着这样严重的城乡这么大差距的国家,而在高校教育收费这一方面对农民子弟完大学生梦的影响方面,虽然国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农村贫困家庭孩子的倾斜,但就是这样,让一个农民供一个大学生完成学业,也是一个相当大的牺牲和负担;再一点,中国现在对大学生的就业实行双选择,这一政策无疑给用人单位和择业者都提供在选择上的自由,但作为农民,他们还是喜欢以前的由国家分配的政策,由于在公务员招考和国有事业单位的人员招录用上存在着严重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而农民是一个缺乏各种资源的弱势群体,这就造成了一个对供自己的子女上大学的期望值极低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农民对自己的教育大多是不重视的,虽然,他不敢说:我的孩子学习不行,也考不上大学,现在小,不能去打工,就在这里长长身体的话。但是,如果碰上一个刚毕业的做了教师的大学生,不知深浅,经常给学生在放学后或星期天不可,这里的农民大多不会感激,而是要在背后骂娘的,这我见得多了。而在城市,以农村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城市的教长对自己的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往往会采取各种措施,包括贿赂教师,来提高其子女的学习成绩。3.生存环境艰苦。由于近几年国家对农村的倾斜政策,农村的交通等基础条件已有很大的改观,特别是在城郊的农村,由于摩托车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已在教师中大大普及,所以其生活条件与城市已基本无疑,甚至还有许多在城市置有房产。而在中国广大的偏远的山区学校和教学点,虽然,与以前的条件有极大的改观,但是,其落后、艰苦的自然环境是依然存在。在这些偏远的教学点,第一是,教师少,有一些是本地的教师,甚至是代课教师,放学后人家就回家了,而外地来的教师就只有一人伴电视了,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中国收缴猎枪,所以半夜还可听到狼嚎,这对一个男教师就已够毛骨悚然了,更何况,甚至还有极少的缺少背景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遇到天旱,在夏天吃水就成问题,有的要跑数里的山路去挑,更不用说吃蔬菜了。

这种的环境的条件对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育和教师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对教育上的影响,大家都明白,这里就不赘述。在这里主要谈的是对农村教师造成的影响。1.待遇不公。大家都知道多劳多得的道理,这是一个设计公平正义的问题,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当地的教师付出的就多,可是他们获得的就少,而不是多。我们知道,在中国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的教师,付出的多,却获得的远远小于城市教师。即使在同一地区,虽然,当地政府或教育部门对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教师,有一定的补助,但这杯水车薪。我上面说过,中国的现行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的划拨是按照学生的人数,而中国实行的也是双重标准,城市的标准高,而农村的低。而在同一地区,处于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比城郊的少的多,那么,其教育经费就多,而且这里的学校由于有许多人愿意上,所以就有收得许多的教育赞助费。在这些地区教学的教师的福利就好,学校也就经常以组织听课交流等为名,让自己的教师去旅游,当然,由于家长对教育的重视,教师不仅能获得一些现实的好处,在社会上也受人尊敬。而在偏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实行安学生人数的多少配备教师,表面上,这里的教师还有可能多于其它地区。但是由于班级多,一个老师要教好几门的课,甚至是两个年级,有的不得不实行复式班教学。这样,这里的教师的负担是大大加重了,有时确实是没有办法,而实际的情况是,大多人不愿到此地教学,教师不够,不得不雇佣一些初中都不毕业的女孩,来这里代课,这样,学校的教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另外,由于现在大多数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实质还是唯学生考试成绩论英雄(虽然国家有明令政策禁止在中小学生中进行比赛性统考),学校管理者就是这样的成绩来决定了事的奖惩和评级晋职称。由于,在这种环境下偏远山区的学习成绩很难考上去,所以,在开教育的会议上,环境好的地区教师大都是授奖的对象,而山区的是受批评的对象。2.影响青年男教师的终身大事。在偏远山区任教的大多是没有背景的教师,特别是没有背景的男青年教师。刚刚毕业,正是到偏远地区进行锻炼的阶段,一般的刚毕业的女大学生,由于多种原因,分到这里的极少。而没有特别特殊背景的刚毕业男青年教师大多旧的到这地方锻炼,过两年,一部分门路活的,就跑关系走了,而一些没关系又老实的就成为长期的留守人员。现在,由于可以打工,门路多,大多有点姿色和想法的女子,甚至是农民,并不愿意嫁给这些在以前还有一点魅力的吃商品粮的男青年教师。而一些认为自己读过几年书,又不愿意降低自己的要求娶一个太一般的女子,这样在教师里面,就有了一些这样的老光棍。

综上所述,要解决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首先得关心偏远山区的教师,特别是一些大龄未婚年青年教师的生活,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福利和评优、评先和晋级方面,向他们进行必要的倾斜;以人性化管理为主,对他们多鼓励,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婚姻和家庭状况,用实际行动感化他们;对他们少批评,理解他们的奉献,其实能长期坚持在偏远地区教学的,有一部分是脾气耿直,不愿意走那种关系之路,这种人最需要的是理解,只要管理者能够真的关心他们,而不是高高在的用官话训斥他们,这些人是愿意努力工作的。

篇2

如何利用这个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

一、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占据丰富的表象是作文的前提,作文的兴趣在具体形象面前、具体的情境之中也更易激发。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同学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当学生心盈自然之美时,我只要稍作点拨,如问:玩得高兴吗?美吗?你喜欢吗?说说好吗?学生跃跃欲试,争相畅叙心中之美。因为这不是冥思苦想地作文,而是在叙述享美之乐,学生思维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也陶冶了情操。

二、体验先辈精神,叙崇敬之情。

先辈们的事迹与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精神是我们语文教育的一笔宝贵的资源。我们这里有著名的驼峰航线,让学生参观驼峰航线的纪念碑,再让他们查阅资料,这时他们脑海中一定会展示出一幅幅昂扬奋发、坚贞不屈的精神画卷,这里的军营生活是他们耳熟能详的,这些既是作文的好素材,也是德育的好教材。我让学生去了解烈士事迹,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种种感人的精神,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继而产生了强烈的倾吐欲。此时,进行习作练习,学生语言慷慨激昂,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情,多数同学还联系自己做了真诚的反思,这与以前空洞的口号式习作截然两样!——习作的过程再次升华了同学们的感情,净化了同学的心灵。

三、体验家乡富饶,倾自豪之情。

对于一般动植物的认识,城市里的小学生大多数是通过图片资料获得相关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而习作干瘪,更无真情实感了。这方面农村的小学生却恰恰相反:生活在农村里的小学生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使同学们深深觉得:生在家乡的幸福,长在山乡的优越,从而激发了为家乡自豪的情感,让学生满怀着为家乡的富饶而自豪的激情去写作文。这样,作文就水到渠成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了。

四、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

随着计划经济的淘汰,农村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不断地惊喜,更无比的振奋!——这又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极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果园、养殖专业户、经济农作物种植专业户、成片的农家乐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在过去与现在的巨大落差中感受今天的飞速发展。

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路的更新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于笔端。同时,也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五、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

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这句话——农村人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勤俭节约之风等等,这些方面生动的事例层出不穷,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农村那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移风易俗等等,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六、体验农活艰辛,说劳动苦甜。

“农活”也是我们农村特有的教育资源。在家学做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在校于“班级责任田”大显身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苦与甜,劳动的体验是刻骨铭心地,有了这刻骨铭心的体验,学生就会更加珍惜粮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当然,在这刻骨铭心的体验中同学们的习作不再“干瘪”,而变得很“饱满”!

七、尝试后的体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2

据全国妇联2008年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留守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广泛存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而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与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是各界关注的焦点。

一、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

(一)学习生活负担较重

留守儿童的父母大都进城打工挣钱养家,因此留守儿童家庭的日常生活担子就落在了老人和孩子身上,留守儿童除了白天要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放学回到家要做功课,要做各种农活,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七八岁的孩子基本上可以做任何杂活,大一点的则要帮助大人到地里做农务,小小的年纪就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二)物质生活水平低下

留守儿童所在的地区基本上属于较贫困的村县,仅靠父母外出打工的劳资难以维持家庭的日常开销,因此经常可见寒冷的天气下,留守儿童的衣衫单薄,鞋袜破陋,家里和学校教室因买不起煤炭而蜷缩过冬的现象。此外,留守儿童基本处于青少年到青年的身体发育阶段,但都因为缺乏营养而身体瘦弱矮小,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身体的健康成长

(三)缺乏精神关爱

农村留守儿童大都与家里上了年纪的老人相依为命,隔代的代沟、沟通不畅等问题都使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长期堆积,得不到解决,便形成了心理疾病。他们每天接触的环境是固定的,接触的人群是有限的,接触的新鲜事物甚少,父母不在身边,能够与之交流内心真实感受的对象缺乏,他们精神世界的空虚与寂寞是城里的孩子难以体会的。

二、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乡村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局限性,外加没有定期的职业培训,致使专业素养存在不过硬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的教育范围基本上包括语文、数学、政治等基础性课程,有些偏远山区甚至连英语课程都没有开设,更没有机会接触到有关法律思想方面的知识了,导致留守儿童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自身及家人的合法权利遭受侵害时,不能及时地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二)存在心理健康问题

大部分留守儿童正直青春期,这个时期是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的年龄,由于父母外出,他们缺少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学校又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辅导机构,问题产生后得不到有效的宣泄、排解和解决,往往会使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轻者会存在性格孤僻、心理自卑等问题。

(三)普遍缺乏理想信念,没有形成系统的价值观

由于环境封闭,条件有限,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不清,对爱国主义信仰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一知半解,认为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更谈不上理想、信仰、追求和学习奋斗目标。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有着格外重要的意义:首先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了三观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不是仅局限于眼前简单的书本知识,理想、信仰、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与探索比书本知识更能丰富一个人的灵魂,当然前提是要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因此,加强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变得任重而道远。父母教育的缺失可以从学校和亲友中得到弥补,形成学校与家庭间的联动机制,多关注留守儿童内心世界的变化,多与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为留守儿童多送去一些关怀与温暖。我们不仅要使留守儿童身体茁壮成长,更要使他们的人格健全的成长。

(二)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孩子不但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还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和家庭的全部寄托,对于外出打工的父母来说,他们最担心和最牵挂的莫非就是自己留在家中还未成年的孩子了,父母不但要担心他们的学习状况,更牵挂家里的孩子是否安全、健康、快乐。因此,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和睦。

(三)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一个国家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和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平均水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人口高达9亿之多,在全国总人口数中占绝大比重,因此,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职能的重中之重。只有农村教育水平与城市教育水平旗鼓相当、二者平衡发展,我国的整体教育事业才能真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青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三农问题"是我国在奔向小康道路上需要妥善处理与解决的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其中农村儿童的教育问题、农村家庭的和谐稳定问题、农村社会的文化发展问题等等都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成员是社会的组成者与建设者,只有每个个体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基本的生存与教育权得到保障,家庭才能和谐团结,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对策

(一)政府以及社会

第一,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认知和关注离不开新闻媒体的报道与宣传,但目前宣传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新闻媒体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客观报道,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氛围。社会公益组织、慈善组织应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号召有爱心的社会人士、社会企业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无论是金钱上、物资上还是情感上的帮助,都是值得倡导和鼓励的,多一点对留守儿童的关心与关爱,让他们知道全社会并没有遗弃他们。

第二,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主要职责是关注中国青少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其业务范围里的第三项就是:组织开展和资助开展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各项活动。笔者的建议是每学年的寒暑假组织农村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或冬令营活动,可以参观高校,参观当地博物馆,科技馆,活动地点可以是父母打工的城市,既能让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短期相聚,又能增长他们的见识,开阔眼界,让他们有机会走出闭塞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了解外面丰富精彩的世界,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留守儿童的理想、追求,给予他们学习的动力,使他们更加明确今后的奋斗目标,对于留守儿童的成长也是大有益处的。

篇4

乡村儿童是儿童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建设者,他们能健康成长,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幸福,更关系着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着国家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关爱乡村儿童,解决好这一人口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中国的乡村教育是个严峻沉重的话题,其中涉及到多层面的因素 。而近几年来,乡村儿童中出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使这话题更令人忧心。所谓“留守儿童”,是指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就业、打工,大部分人没能携带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许多乡村儿童远离父母,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监护看管,我们把这一新的弱势群体称之为乡村“留守儿童”。而“流动儿童”则是少数随父母进城的乡村儿童,他们虽身在城市,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儿童,就学生活等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乡村留守儿童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缺失父母的关怀照顾,出现了监护人学习辅导不力,生活照顾不周,亲情缺失等现象,在思想.行为和心理的成长发育中容易偏离正常轨道。

第一,学习较差。首先,外出打工的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调查中发现,部分农民工潜意识里将子女的学业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上,将孩子定位在外出打工。其次,监护人年纪大,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大,沟通有障碍,教育弊端较多,“隔代教育”问题严重。我班有好几位学生就是留守儿童,其中有位男生,父母为了生计在外务工,他和奶奶相依为命,但老人不识字,对孩子的教育有心无力甚至无能为力。

第二,性格缺陷。“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与孩子联系少,跟孩子缺乏沟通交流,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的成长期,长期缺少应有的家庭教育,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另外,也有“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管不了,不敢管,导致“留守儿童”任性偏执。

第三,心理障碍。留守儿童监护人对孩子心理健康关注不够,介入较少,无暇顾及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儿童在自身生理变化、学业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会有许多烦恼与冲突,没能及时得到疏导和教育,进而引发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封闭,缺乏对生活正确的理解。而这些都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隐患。

第四,行为偏差。留守儿童年纪小,自律能力差。部分留守儿童在家不听祖辈教导,迷恋台球、网吧、游戏厅,甚至受社会上一些小痞子影响,经常逃课、打架,甚至小偷小摸。

(二)流动儿童的教育状况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流动儿童占了19.37%”。事隔7年,可想而知,现今远不止这个数据。随着人口流动的增多,人户分离日益增多,原有的儿童保护政策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变化,并由此影响了流动儿童包括受教育等权利的保护。《我国9城市流动儿童状况调查》就用数据反映了了这种现象。

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已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这问题的产生是受到我国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一个适龄儿童,没有现居住地户籍,离开户籍所在地,在现居住地是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城乡间的区域壁垒,随着外地人口流入城市,在城市里悄然竖起了一道巨大的隔阂与屏障。特别是在流动人口儿童幼稚的心灵,筑起一道精神上的壁垒。这些流动儿童从小就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二等公民”的不公平待遇,他们觉得在城市“到处要钱,赶人,查证”。

但是,流动儿童还得在城市环境下生活,他们不仅接受了城市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接受了城市人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但这些流动儿童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终究是城市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

(一)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

虽然国家免了农业税,提倡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加大了投入力度,但就目前国家的经济状况而言,还不大可能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农民要想改善自身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出门打工,通过跟城市的交易,是一种最方便,也最易于实现的途径。而现在的中国乡村儿童教育,对于家长的配合要求更高,但家长出门打工,常年在外,往往谈不上和老师的配合。外出打工的农民走了,乡村儿童教育问题多了,社会问题也接踵而至了。

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宏观部部长卢中原教授在CCTV2《对话——解读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中说“中国农民的现代化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就完成了”。但是,城市和乡村之间,存在着我们已经非常习惯的落差,乡村是否永远应当负担不均衡发展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乡村教育是否只能建立在城市对乡村的同情上?

“农村小学教育质量低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农村经济条件、教育条件落后......;二是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水平落后”。其实,像奥特说的,离开了人的真实的境遇来谈论人,你是无法对这个人有一个真实的描绘的。同样地,没了解乡村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而侃侃而谈那是很空洞的。乡村教育落后,乡村教育欠缺是因为贫穷吗?不是的,至少,贫穷不是乡村教育问题的唯一原因,也不是乡村教育落后的终极原因,而是穷背后的原因导致了乡村教育的欠缺。乡村教育之所以很难有显著的发展,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城市中心主义。乡村在很艰难的情况下,用可怜的有限教育资源培养了优秀的人才,当我们在为这些人才感到骄傲时,这些农村的优秀人才又融入到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城市的强势阶层又进一步加强,而乡村“风采”依然,依靠教育来改变乡村面貌又成了一种期待而已。卢梭说人生而平等,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人生而不平等,起点不平等就意味着以后所有的发展路径都不平等。“现在的义务教育状况有些像《圣经》上说的‘马太效应’:多则给予的愈多,少则得到更少”。若现今的城乡割据制度没改变,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乡村教育越发展,城乡的距离会越拉越大。

华东理工

大学社会学曹锦清教授认为“差距拉大是必不可免的,情绪化是不对的,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强调:我们要尽量缩小差距。......国家如何调节,使得下层民众能够分享现代化带来的好处......;应该要求先富起来的人关注民众,关注下层,因为关注民众就是关注他自己”。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学者指出:中国最大的现实经济问题是“三农问题”,因为最大多数的人口在乡村,中国人最为广阔的栖息地是乡村,而乡村之所以落后,在很大程度上是缘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但是教育落后不能作为一个孤立的原因来考虑,现实的制度安排和初始资本匮乏更能解释乡村落后的现象。(二)乡村教育“留”还是“走”?

“哈姆雷特感慨道,活着,还是死去,是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乡村教育,留还是走,都是一个问题,在我看来,更为紧迫的,是走的问题”。

张文质老师和林少敏老师在《保卫童年—-基于生命化教育的人文对话》中认为,按照罗尔斯正义理论方案,用机会原则即发展原则可以让弱势群体得到补偿,弱势群体才会不断缩减。于是,我们本着高尚的人性作引导,尝试着改变。

第一改善家庭教育方式。从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变家长外出的方式和亲子沟通方式。从调查材料可以看出,父母双双外出,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比较大,但是如果有一个在家,则影响相对就要少得多。父母外出务工时,如果孩子已经上学,而又没有适合的人作为监护,最好就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证家庭教育完整性,这样家长可以和学校保持联系,共同承担起教子责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带到务工所在地上学,便于教育,如果条件不允许,则要改变与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在沟通和交流上,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要保持与孩子经常性的联系,并对孩子的情况非常熟悉。具体来说,一是在沟通时间与机会要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二是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学习、考试,更多的关心他们的生活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为;三是在交流沟通的方式上,除了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的方式。

第二建立新的学校管理体系。日本重视教育已经成为传统,他们城乡基础设施一致,城乡的学校没有优劣之分。而中国,越往偏僻的乡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越简陋,教育资源越匮乏。大学生支教、希望工程等国家与民间干涉的措施对乡村教育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乡村教育中的一切问题的解决最重要的是依靠乡村教育当事人的智慧,但智慧若被约束,一切将无从谈起。中国乡村教育,关键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秩序和管理体系,一种能使中国乡村土地上兴起千万个生机勃勃、创新进取、各具特色的学校的管理体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获得村庄秩序大致有五种途径:一是习惯法,如宗族制度;二是现代司法体系......;三是国家行政的强控制......;四是建立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精英控制;五是民主自治。”

而要达到改革目的,只有运用综合模式才是真正切实可行的。“乡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尽快建立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校长民主选举制、“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

“喷灌式”乡村教育财政体制是中央及省级财政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直接将乡村基础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各乡的九年一贯制乡村学校,这样既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

乡村教师自治委员会基础上的校长负责制,使教师获得必要的民力,是把乡村教育这样一件头绪繁多、困难重重、点多面大而对整个国家民族发展意义极其重大的大事办好的必要前提。

另外,国家政府合理地配置乡村教育资源,让乡村教育达到应有的水准线,别让“贫困需要教育,教育改变贫困”的旧模式使乡村教育再度陷入恶性循环。现今,金字塔式的教育等级结构,城市和乡村教育的差别得有多少的弥合?坚信,教育平等的乡村教育和城市教育能让国家腾飞得倍儿快!

第三建立乡村社区儿童少年教育和监护体系。儿童少年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区共同的责任。目前,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由于很大部分没有建立相关的儿童少年教育组织,使乡村在儿童少年的教育与成长发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来那种稳定的由家长亲自伴孩子走儿童少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父母短期、长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将越来越多。这样,儿童少年的监护与教育的责任就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只有全部时间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时间大部分是在家庭和社会度过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下,建立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指导站、乡村教育机构就显得尤为迫切,同时,现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乡村教育和监护体系的可能性和基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