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2-05 02:37: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农业用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健全节水补灌体系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为了使压砂地生产由被动适应型逐步转变为主动调控型,建立健全以补水工程、节水技术为内容的压砂地节水抗旱保障体系是实现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为此,首先优化天然降水资源应用系统,通过合理配置集水窖、构筑蓄水池,配套用水、输水设施等工程措施充分开发利用天然降水资源;其次推广限量高效补灌用水技术,可根据压砂地种植作物需水关键期根层土壤水分消涨动态,适时进行补水灌溉,重点研究压砂地不同种植作物最佳补水量和补水期,建立压砂地补灌技术支撑体系,实现压砂地周年安全生产。
3、培肥地力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肥是保障所有农田稳产、增产的关键因子。因此搞好压砂地地力培肥,增加有机肥投入,积极研发推广适宜压砂地使用的肥料品种和施肥方法,提高压砂地地力水平,是保证压砂地永续利用的必然。
4、建立压砂地农艺支撑体系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有效利用先进、适用的农艺措施,是提高土地产出率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土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所以,为了对压砂地生产实施有效宏观指导,探索寻求适宜压砂地生产的农艺措施非常必要。为此,我们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总结出了以采用耐旱品种、轮作倒茬(或间作)、坐水点播(或催芽播种)、地膜覆盖、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防控为主的一套适宜压砂地稳产、高产的农艺支撑措施;具体讲,推广耐旱品种,从内因上提高了压砂地种植成功机率,硒砂瓜种植以耐旱、耐储运的金城5号为主,搭配种植其他早、中、晚熟品种;农作物种植以荞麦、糜谷为主,经济作物种植以芝麻、油葵为主。其次用农作物与瓜类进行合理轮作倒茬,减轻了病虫危害。在栽培模式上,推广坐水点播(或催芽播种)辅助地膜覆盖技术,通过播后扣塑料碗或条覆膜、穴覆膜,不仅提高了出苗率,且增强了瓜苗抗旱能力,再加之田间管理实施节水补溉、配方施肥、病虫无害化防控等农艺措施,为压砂地高产、稳产,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5、提高技术水平,引导农民精耕细作是压砂地永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5.1推广应用新技术
引导农民从传统栽培向规范化栽培转化,进行必要的整枝、授粉、施肥、病虫害防治。应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设备,如利用种子包衣防治病虫害;利用小弓棚、移动棚等保护措施进行育苗移栽,使农产品提早上市,增加经济效益;利用地膜覆盖、穴覆膜等技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地温,保证苗全;利用保水剂、抗旱剂、塑料瓶滴灌等技术抗旱保墒,确保大旱之年丰收;利用枯萎立克等药剂防治由于连作引起的枯萎病,使传统农业与现代技术有效结合,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规模生产的方向发展。
5.2加强培训,提高生产者的种植水平和精细管理意识
关键词:GIS技术;土地评价;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作为一个人口、资源大国,土地资源的评价工作不断开展和细化,土地评价涉及土地的自然、经济、区位及开发管理等诸多因素,主要集中在土地质量的分等定级上,近年来随着土地评价工作的不断深入,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土地评价系统。其中。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作为一门新的技术手段,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引入我国。GIS在我国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引入后迅速运用到了土地评价工作中,更是在土地评价的各个领域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其中,陈华[1]、倪绍祥[2]、史同广[3]、邱炳文[4]等学者都对GIS技术在土地评价中的应用做过深入的分析,倡导GIS与遥感技术的结合,还对GIS评价方法进行了详尽的综述总结。本文就近年来农业用地、城镇建设用地以及工业用地三方面,GIS技术在其中的运用、发展趋势等做一个分析总结。
一、GIS技术在农业用地分等定级评价中运用广泛
近年来GIS技术在农用地评价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通过文献分析,研究主要侧重于运用GIS技术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工作、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两大方面,尤其侧重于农用地的分等定级的研究。
(一)、GIS技术在到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上的研究进展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开始开展,70年代开始进入系统的工作阶段。农业用地分等定级的原因是需要掌握定级范围之内农业用地的质量情况,然后依次为依据进行评价,划分出土地的级别,最终为确定农业用地基准地价提供依据,增加农业用地管理的科学性。农用地定级工作又是一项具有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的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工作[5],因此,GIS技术在农业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上运用十分广泛。
运用GIS在农用地评价中分等定级工作的开展,目前主要是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进行,有研究者将定性分析的结果运用于农用地定级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中,以此来提高农用地定级成果的精度[6]。在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中,王中就GIS分等定级的科学性进行了研究,并且给出了科学了论证[7]。而在分等定级是实际工作中,GIS技术运用也越来越多,张敏运用GIS数据库在土地分等定级的基础上,探索土地估价,以及土壤的成分的运算,以此来做了新浦镇农用地的估价案例[8]。王淑梅等从GIS农用地定级数据处理上入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9]。当然,在GIS技术评估的过程中,也会产生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研究者也积极的做出了讨论分析,相关需要注意的问题[10]以及在传统农用地质量评价检验方法上引入新的数学模型相配合,力图得到更加准确的评估效果[11]。
(二)、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上的研究进展
土地的适宜性评价是决定土地的用途以及土地适宜程度的基础。近年来,针对农用地的土地适应性评价增多,多数研究开始尝试运用模型进行农地的适宜性评价,而GIS技术在其中发展很快,通过对农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最终根据适宜程度来判断农用地的质量。
张成刚等利用GIS/RS技术,对冀北地区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评价,以此分析各等级农用地的空间分布,最后提出农用地合理利用对策[12]。对于农用地的质量综合评价以及单一的耕地质量评价管理,结合GIS技术,也有人做了相关的研究。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工作中,多数学者都在尝试把GIS技术作为一个评价的平台和具体的方法进行推广,从而为适宜性评价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套技术方法。郑磊介绍了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常用模型,以大连市金州区为例做了相关的分析;有学者提出农田立地的概念,基于GIS技术来评价农田质量,为划定基本农田提供客观依据。当然,结合GIS农用地评价方法研究,在实际的操作中,研究者针对出现的问题,也乐于引入更多的数学评价模型,进行技术的改进,以提高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及效率。
二、GIS技术在城镇建设用地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资源少的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迅速扩大。1978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17.92%,2013年迅速上升到53.7%。这时,出现的问题是土地城镇化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速度,人地矛盾集中。这就迫切需要对城镇土地利用进行评价研究,最大程度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城镇建设用地。通过分析,近年来GIS技术在城镇建设用地评价研究进展中,主要集中在城镇建设用地的有效利用评价和适宜性评价两方面。
(一)、GIS技术在城镇建设用地有效利用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由于土地具有稀缺性的特点,城镇建设用地在土地评价中拥有很高的地位,结合GIS技术研究发展,对于城镇建设用地有效利用评价主要集中在建设用地的扩展研究、利用现状以及潜力研究几方面。
在建设用地扩展研究探索中,汤君友等以“时间过程”与“空间格局”为主线,将区域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与自然交通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相综合,揭示无锡市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时空分异规律。也有人对宝鸡市1988 ~2005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进行定量识别,试图寻求一种优良的扩张模式。其中,还有人认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除了考虑时间序列上的演变规律,相应的某一时期建设用地数量和结构的突然变化,也会对建设用地的使用带来一系列的影响,周伟等就对三峡地区建设用地的变化和效益进行了评价。
(二)、GIS技术在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在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主要是考虑住宅用地、商业用等几类建设用地的情况,围绕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两方面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李亚奇等以GIS作为主要技术平台,以嘉兴市凤桥镇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做了建设用地适宜性的研究。刘贵利围绕3种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初步建立了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程序。其中,也有学者对丘陵荒滩、黄土沟壑以及低缓坡度地区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对自然条件不好的地区做土地适宜性的评价研究。
三、GIS技术在工业用地评价上的进展研究
要推进工业化发展的进程,需要消耗大量的土地资源作为代价,而城镇工业用地需求量在未来社会发展中也非常大。通过文献分析,对于工业用地而言,运用GIS技术重点集中在评价工业用地的节约利用以及适宜性、空间结构扩展方面。
(一)、GIS技术在工业用地节约度评价上的进展分析
在工业用地节约评价上,研究重点主要是从工业用地的利用潜力上进行开展,探索充分挖掘工业用地的潜力,以达到土地的节约利用的效果。如甄江红以包头市为例,根据评价标准划分出低度利用、适度利用、集约利用及过度利用等土地利用类型,提出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而蒋贵国在前者研究的基础上,增加运用极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评价各工业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和潜力挖掘程度,最后提出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的途径与措施。
(二)、GIS技术在工业用地适宜性和空间结构评价上的进展分析
由于工业用地自身发展与住宅用地、商业用地等的区别,在选址上更要考虑适宜性和空间结构组成。结合GIS技术评价工业用地适宜性研究上,重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适宜性评价广泛开展;张树深以大连市为例,引入概率神经网络模型与GIS软件结合,进行了工业用地生态适宜性分析[26]。也有人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角度为城市的土地利用提出建议。
在GIS技术工业用地的空间结构扩展研究上,研究都是通过收集现阶段的资料,或者结合RS遥感图像,分析对比工业用地的结构变化,再发现相应的问题,最后找到整合工业用地的方法。吴兵等人揭示城市工业用地随时间、空间变化的规律,阐明城市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也有人用GIS支持的空间定量分析方法对工业用地立地条件进行评价,探讨工业用地空间整合模式,再提出整合方案。
四、结论
目前,在土地评价的各个领域,结合GIS技术做评价分析的探讨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定量化和科学化,使土地评价工作的开展更加细致和精确,其中,结合GIS技术的土地适宜性评价非常广泛和完善,在各类用地评价中也各有侧重。当然,这其中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在农用地评价中,基本以耕地的分等定级研究为主体,在林牧等农用地上评价研究较少。在城镇建设用地和工业用地评估上,侧重于土地适宜性以及节约度的评估,而未来土地评价的发展,需要更新的评价方式以及提高评价的精确度、实用性。所以,未来GIS技术在土地评价工作中重要性越来越凸显,与土地评价相关的GIS软件的二次开发、结合数学模型的配合运用等都是新的发展方向。(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华,孙丹峰.基于GIS技术的土地评价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遥感.2008,3(77):10-14
[2]倪绍祥.近10年来中国土地评价研究的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6):672-683
[3]史同广.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26(2):106-115
[4]邱炳文,池天河,王钦敏等.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与展望[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5),20:20-44
[5]程烨.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资源监测与调查工程”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中国土地科学.2002(6):4.
[6]黄盛林.最新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与耕地资源保护实务全书[M].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187.
[7]王中,基于GIS分等定级-以无为县为例.学位论文[D].2007.05
[8]张敏.基于GIS的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研究—以慈溪市新浦镇为例.学位论文[D].2004.03.
[9]王淑梅,张永福,范兆菊.GIS的农用地定级数据处理浅析[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4(1),13:36-39.
[8]王娅.推行农村清洁生产迫在眉睫――访全国政协委员朱玲[J].环境经济杂志, 2016(4):2628.
[9]王权典.生态农业发展法律调控保障体系之探讨[J].生态经济,2011(6):115121.
[10]桑东莉.论我国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保障[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4(4):5457.
[11]于华江,侯静.农地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6):3536.
[12]严厚福.再也不能重蹈覆辙――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保护立法和执法问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238.
[13]宋才发,向叶生.我国耕地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问题探讨[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033.
[14]任洁,王文美,黄智明.加快实施农业环境保护条例的若干浅见[J].福建农业科技,2003(6):3133.
[15]张昕,杨芳.产业承接地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根源及因应对策[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628.
[16]罗吉.我国土壤污染发展立法研究[J].现代法学,2013(11):6869.
[17]汪再祥.中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述评[J].法学评论,2008(3):3839.
[18]蔡守秋,李建勋.土壤污染防治法论纲[J].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8283.
[19]郭巍.环境立法将有较大的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1030(4).
[20]李建勋.论土壤污染防治法[C]//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236238.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02
人类赖以生存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土地资源,它不仅提供了人们生活所需的各种物质,并且对于人类的发展还起到了促进作用,而且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土地资源的支持。随着我国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各种资源都出现了短缺的情况,尤其是土地资源已经成为稀缺资源。所以,加大对现有土地资源的利用,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已经成为了唯一的出路。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含义
在当前,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我国结合具体国情提出的,绝非简单的口号,而是与实际相结合,具有长远意义的行动指南。实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就必须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使资源不仅能够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不能对子孙后代的利用造成影响。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具体内容:一方面要提高土地资源的开发效率,保证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另一方面,土地资源的使用管理必须科学,也就是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实现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构建出良性循环的体系。这两点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在空间上高效利用土地,在时间上科学管理土地。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必要性
之所以要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管理,与它自身的特点有着较大关系。首先,土地资源属于有限性的资源,它的使用空间具有特定性,所以如何在限定的空间内利用土地资源就成为了关键。在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基本是固定的,要想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下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就必须走可持续管理的道路。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将来,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之路都是不会动摇的。其次,可生产性是土地资源的一大特点。可生产性的程度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自然因素,另一方面则是科技因素。不同地域的土地资源由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以土地的可生产性能表现也不同,比如其中的自然因素水、地质、地形等属于自然性质。科学技术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有段,所以土地资源的可生产性也与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够对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力。再者,土地资源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在我国,土地有着明显的自然分布规律,这种分布是天然形成的。比如不同地区的地域分界、自然环境等,这种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土地资源的区域性。由于这种分布特征是自然而为,所以土地资源的质量、功能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最后,土地资源是不可替代的。人类的生存和繁衍离不开土地,从人类诞生以来,就一直在土地上生存和繁殖下一代,土地资源还是人类劳动的对象。在当前,还没有任何一种资源能够取代土地资源。所以,我国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走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道路,才能够发挥土地资源的最大价值。
三、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所谓土地资源管理,就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的有效利用,对调整土地关系、维护土地制度的各种法律、经济、行政措施的综合。国家在管理土地时,一般将管理权下放到各个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行政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和要求对社会各种土地利用情况进行管理。当前,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浪费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体现在工业用地、城镇用地以及农村用地三个方面。首先,工业项目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盲目批地、盲目上项目的现象在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中非常常见,这直接导致了产业结构失调,而且很多城镇在土地的管理中经常发生土地利用和投资强度不对应的问题,而且无法进行双向调控,因此导致了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产值非常低,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其次,当前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不断向外扩张。然而,城市扩张的形式主要是通过土地面积的扩大来实现的,并没有长远的合理计划,过度追求视觉效果,有些道路通车量较少,但是道路建设的十分宽阔,道路绿化带非常宽敞,这种不讲究实际,过分看重外表的做法降低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造成了浪费。在我国,部分城市的土地资源闲置率达到了5%以上。很多城镇的城市容积率不大于0.3,有将近40%以上的土地使用效率非常低。总体上看,城镇土地资源的利用过于粗放,降低了利用效率。再者,随着我国城镇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到城市当中。再加之农业种植收益较少,所以很多人也因此选择到城市中务工,造成了农村大量土地闲置。而且由于农村土地比较散乱的分布,很难进行高效整合,所以农村土地资源浪费的情况十分严重。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人均土地拥有面积远远超过了国家有关标准,其中仅住房土地占用就达到了255hm2,所以,从整体上看,农村土地资源管理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浪费严重。
四、土地资源可持续管理的有效措施
首先,要建立科学、严格的土地资源用途管理机制。由于当前我国大量农地荒废,导致农用地用途变更现象增多,不利于国家粮食安全。所以,在农业用地用途变更时,必须严格审查。可以采取耕地占用补偿措施,如果占用农业用地,则必须开垦出等同土地质量和面积的耕地,提高占用农用地的成本。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将现有的农业土地中优质农田的80%划入到基本保护范围中。其中,要将城市周边以及道路两边的农田划入到保护范围中,避免城市扩展对农业用地的占有。在满足规定的情况下,可以对农业用地进行通途变更,但是应当禁止修建永久性建筑,不能将土地使用权转让用于房地产开发,一旦发现应当从严处理,并且恢复土地用途。要不断加强对征地的管理,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征地政策,要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制定出提高农民保护耕地热情的政策,让农民自觉保护农业耕地。其次,构建出合理的建设用地供应制度。一方面,要从总数量上对建设用地进行控制,在有限的土地资源范围内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进行有序合理的使用。另一方面,要将建设用地资源优先提供给国家鼓励的建设项目,将土地的界限明确划分,对用地范围实施控制。再者,构建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制定出建设用地的年供应量,并且实施严格控制。利用市场机制,激励土地资源的集约使用。要深化改革土地使用制度,国有土地的使用要采取拍卖和招标的方式。实施土地租赁制度,保证国家对土地资源的调控能力。另外,要进行土地资源的复垦开发。只要满足国家的相关规划要求,就应当对农村的荒地、废弃地进行开发,并且将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农业产量。
五、结语
随着当前我国城镇化进行的不断加快,土地资源也日趋紧张。所以,在现有的土地资源情况下,必须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科学管理土地资源。不仅要保障农业用地,整合农业用地资源,开垦复耕。要限制建设用地总量,实施集约利用的政策,对于农业用地的用途变更要严格控制。只有不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才能实现土地可持续化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