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6: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综合音乐欣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综合音乐欣赏论文

篇1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属于音乐教育和教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原则、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音乐教育理论的丰富和教学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展,国内外对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

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音乐教育的发展较早,对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较全面深入。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1音乐欣赏教学的教材

20世纪初,音乐欣赏教学刚刚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兴起,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缺乏适用于学校学生的音乐唱片;二是教师缺乏音乐欣赏教学的经验。这个时期在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一批音乐欣赏教程和指导用书,如:“音乐欣赏课”(What we hear in music,Faulkner A.S.),“幼童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for little children,Klack),“音乐欣赏唱片教学法”(Music appreciation taught by means of phonograph,Kathryn E.S.),“课堂音乐欣赏”(Music appreciation in the school room,Jeedins),等等。这些著作或教材覆盖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阶段,加之唱片技术发展,前述音乐欣赏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2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法

20世纪中期国外产生了许多新的音乐教学法和音乐教育体系,并在世界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广泛实践和应用,至今仍在学校音乐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关于音乐欣赏的教学法的研究包含在音乐教学法体系中,其基本原则也指导和影响着音乐欣赏教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教学法是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和匈牙利的柯达伊教学法。这些音乐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的产生和传播,推动了学校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呈现出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由这些教学法产生大量的理论教材和相关的课例研究,例如:“柯达伊教学法:从婴儿到成人的综合音乐教育”(The Kodaly method,Choksy,L,1974),“奥尔夫儿童音乐教学法”orff-schulwerk music for children,Orff,C.& Keetman,G,1958),等等。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学生感知音乐和反映音乐的能力;发展学生内在的音乐感觉,即内在的听觉和肌肉感;发展学生耳、眼、身体和脑之间进行迅速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大量地储存听觉和动决意向的能力。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一切从儿童出发;通过亲身实践,主动学习音乐;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柯达伊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是:最有效的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开始;歌唱是培养音乐素质的最佳途径;教学中只能采用具有最高遗失价值的民间的和创作的乐曲;音乐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的课程;教材和教学顺序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儿童的接受力和特点。这些教学原则广泛运用于音乐教学实践,也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1.3音乐欣赏教学的课程标准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的学校音乐教育顺应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着系统的、整体性的改革,包括重新认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应有的地位、研制新的课程标准、设计新的教学体系、实验新的教学方法、编写新的教材等。

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音乐教育者全国大会于1974年制定(1986年修订再版)的《学校音乐方案:描述和标准》(The school music program:Description and standards)(MENC,1986)。这套标准几乎覆盖了学校音乐教育方案中除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外的所有方面。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小学阶段,听音乐时,用身体动作的反应或节奏乐器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听认一些常见的正规管弦乐作品和声乐作品;使用正确的术语来讨论作品的特征;用学生自己的词汇讨论音乐作品的质量;通过唱奏参与音乐;喜爱听各种类型的音乐;讨论并阐述对艺术作品的个人见解等。初中阶段,听认包括各种风格音乐曲目的作曲家和曲名;听音乐时集中较长的注意力;通过听觉,分析音乐演奏;使用恰当的音乐术语来分析音乐;分析、比较和对照各种风格与时期的音乐,并借助非语言媒介(例如视觉艺术、律动)等。[1]

1993年,美国政府宣布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Goals 2000:Education America Art),其重要内容是建立各学科课程的国家标准,作为衡量到2000年各学科内容和成就的质量标准。由此产生了新的音乐教育国家标准,即《艺术教育国家标准》(National Standards for Arts Education)(MENC,1994)。此标准中规定的音乐欣赏教学“成就标准”为:幼儿园至4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长度和难度适宜的音乐的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的音乐感知;在音乐听赏过程中,通过身体运动,对显著的音乐特征或特定的音乐发展变化作出反应;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运用学生的听赏技能,改善他们独自和集体音乐活动的准确性和表现力等。五年级至八年级,学生能够注意并积极地参与各种中等长度和难度的音乐听赏活动;通过对所听音乐作品内容时间的描述和答问,表现出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反复听赏后,对某一作品中音乐诸要素的关系形成更完整的感知,并具备表达出这种感知的能力等。[2]

总之,国外关于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历史较长,理论比较全面,音乐欣赏教学的发展较成熟,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借鉴国外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众多专家和学者的努力探索和广大音乐教师多年的实践总结,已取得丰硕成果。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研究一类是以音乐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另一类是专题研究。

包含在各类音乐教育和教学的研究成果中的音乐欣赏教学研究很多,如:曹理与李朴民的《中学音乐教育》(1987),曹理与崔学荣的《音乐教学设计》(2002),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2003),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张开军的《音乐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2003),王安国等的《走进课堂――音乐新课程与案例评析》(2003),郭声健的《音乐教育论》(2004),廖乃雄的《音乐教学法》(2005),吴锐淼编的《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2005),等等。其中,由曹理主编的《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最具代表性,在该书的“音乐欣赏”一节中,全面、详细地阐述了欣赏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欣赏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欣赏教学的方法、欣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欣赏教学的课例分析。

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方面的专题研究主要以论文形式呈现在各种音乐和音乐教育期刊上,内容涉及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案例等方面,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特性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从音乐欣赏的本质、音乐欣赏的基本方式、音乐欣赏的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阐述,如:徐惠英的《参与,是音乐欣赏教学的良好方式》,昌继光的《软化学科边缘,提高欣赏水平》,曹理的《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等等。在《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分析、评价音乐的能力及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加深对音乐与文化、历史关系的理解,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3]

第二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文章主要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阐述,如:钱建良的《小学音乐欣赏课中的研究性学习》,尹新荣的《“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王加宁的《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等等。在《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倾听”音乐的习惯》一文中,作者指出音乐欣赏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有赖于学生倾听、倾听、在倾听的欣赏习惯。[4]

第三类,以音乐欣赏教学的心理学因素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从音乐欣赏的心理特征、心理因素、心理过程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等方面进行阐述,如:李庆如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情感体验与表现研究》,蒋笛的《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等等。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心理学因素》一文中,作者指出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欣赏教学与心理学的联系尤为紧密,因为音乐欣赏学习过程与音乐欣赏过程一样,其本身就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综合的动态过程。在进行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借鉴一些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音乐心理学等的一般规律,能为音乐教师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指导音乐欣赏教学顺利进行。[5]

第四类,以音乐欣赏教学课堂教学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这些研究主要结合新课标和音乐欣赏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的理念,促进有效的音乐欣赏教学。如:张晓莉的《〈春江花月夜〉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曹理的《如何选择教学策略――小学低年级音乐欣赏〈红绸舞〉教学设计及评析》,罗义亮的《音乐欣赏课的意境设计》,等等。

总之,这些论文对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了分析和研究,对实践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和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对音乐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际运用价值。研究主要针对音乐欣赏教学某一方面的问题,全面系统研究比较缺乏,根据各个不同地区具体情况的音乐欣赏教学现状和问题的研究也比较缺乏,理论研究还不够完善,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尤其是新课标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理论研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92,101.

[2]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22,131.

[3]曹理.音乐欣赏与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1,(1).

篇2

所谓情感的欣赏,是指音乐家用音的表情法,来引起我们的情绪。黄自列举的音乐表情法,有调性(大音阶与小音阶)、节奏的徐缓及句法的长短、音的高低与强弱、和声(协和音与不协和音)、音色。黄自强调,由于音乐的表情是暗示而不是明言的,所以必须运用极敏锐的想象力去意会。

关于美感阶段,科普兰说:倾听音乐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纯粹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这就是美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倾听音乐,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然而,由于作曲家使用音响要素的方式因人而异,对音响的使用方式形成了他的风格的1个组成部分,因此,即使在聆听音乐的这个初级阶段,也值得采取更有意识的聆听方式。

关于表达阶段,科普兰说:所有的音乐都有表达能力,有的强1些,有的弱1些,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毕竟构成了作品的内容。但是他又提醒音乐爱好者,在要求音乐具有明确的意义上不要走得过远,他认为音乐的意义充其量不过是1种1般的概念,而这种概念是关于情感和情绪的1种大致的描述。

关于纯音乐阶段,科普兰说:我们大家都应当更多地在纯音乐阶段感受音乐,这1点非常重要。明智的聆听者必须准备加强自己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必须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为了追随作曲家的思路,必须懂得1些音乐曲式的原理。

关于3阶段的划分,科普兰说:“我们是为了听得更清楚才把聆听音乐机械地分成3种不同的阶段的。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1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是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3种方式聆听。

我本人在1983年出版的《音乐欣赏心理分析》的小册子中,把音乐欣赏心理要素划分为: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和理解认识这样4种,同时说明这些心理要素在音乐欣赏活动中都不是彼此没有关联地各自进行活动,同时也不意味着它们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几个依次进行的不同阶段,而我之所以要把这几个心理要素分别加以阐释,只是为了便于对音乐欣赏这个复杂的多种心理要素的综合运动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对音乐欣赏心理的全面认识。

而关于音乐欣赏阶段的划分,我当时“根据1般认识论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两个阶段的划分,并且结合音乐欣赏的形象思维的特点,认为可以考虑把音乐欣赏过程划分为初级阶段与高级阶段这样两个阶段。”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是由音响感知以及与之自然相伴随的感情体验与想象联想构成的,是对音乐的初步的、情趣的欣赏阶段。而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则是在丰富的感性体验的基础上,加上理解认识的参与,使音响感知、感情体验和想象联想向更深刻、更明晰的高级阶段的发展。这时,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已不仅是片段的、模糊的“趣”的欣赏,而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引下对音乐音响及其组合形式的完整感受和欣赏。而对于“情”的欣赏,也不仅是1种感性的体验,而是在理性的指引下进入更深刻、更明晰的感情体验和想象联想的阶段。同时,又由于对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艺术风格以及作曲家创作情况的了解,使欣赏者对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和社会意义有了进1步的认识与理解。这本小册子还指出,从音乐欣赏的初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是1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中间并没有10分明确的界限,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欣赏者只要经过努力,是可以不断地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

在感知、情绪层次,并不仅有静态的听觉音响感知,还有同时出现的情绪反应、共鸣。作为明显表征的,是在音乐音响刺激下出现的、非完全自主的体态律动,及其伴随而来的情绪兴奋状态。

在第2层次,情感体验与联想想象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得到了强调。音乐所引发的有关生活经验的联想想象,所涉及的姊妹艺术中诸如视觉性、文学性、戏剧性的人、物、情、景等形象的联想想象,往往是与最初的音乐情感体验相联系的。

在第3层次,所有的理性认识都潜移默化地在情感体验过程中起整合作用,最终使情感体验达到感悟阶段。这才是音乐给予人的最独特、最高境界的愉悦。

《概论》还进1步指出,由于当代音乐欣赏的方式大多数都是通过录音制品在家庭进行的,具有无限重复的可能,聆听者也就可能在多次性的反复聆听中,将上述3个目的层面的综合性欣赏横放成具有3种不同目的的阶段,并将3个阶段设置成步骤,这样可以在每1单1阶段中完成1定目的指向的音乐认知。

在第1阶段中,聆听者可以完全沉浸在音响美感之中,并籍此对聆听的音乐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熟识,这是1种完全处于直感的音响感知。

第2个目的层面,也就是对音乐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发现和认识。这1阶段除了想象与联想发挥作用外,不断补充的阅读会提供许多启示,进而达到理解的高度。

第3阶段是对作品所蕴涵的、源于音乐本体方面的艺术理性的认识和评价阶段。事实上音乐除了作为象征而蕴涵着大量的精神内涵外,其自身也含着某种程度的本体性的内容,也可以直接成为我们的审视的对象。所有这些看来本似纯属技术范畴的东西,其实它还隐含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观念,如果我们能沟通精神与技术手段之间的隐秘关系,将进而达到更深刻的艺术感悟。

在对上述4部著作中关于音乐欣赏方式及音乐欣赏心理发展阶段划分的陈述之后,我们可以进而对它们彼此之间的异同点以及我本人现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做出如下归纳:

第1、对于音乐有不同的欣赏方式这1点,上述几部著作是有共识的。黄自把音乐欣赏划分为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与理智的欣赏,科普兰把音乐欣赏方式与欣赏阶段结合起来,划分为美感阶段、表达阶段与纯音乐阶段。我的小册子从欣赏心理要素的角度,把音乐欣赏划分为音响感知、情感体验、想象联想与理解认识等4种要素。而赵宋光主编的《概论》则提出音乐欣赏的3层次说,即音乐欣赏的感知、情绪层次、联想、情感层次、整合与感悟层次。几部著作的提法虽有不同,但在音乐欣赏有不同的欣赏方式这个基本点上却是共同的,而且从总体上说,这些欣赏方式主要是对音乐音响的感知、情绪情感的体验、形象的想象与联想、理智的感悟与整合等几种方式。与此同时,几部著作还不同程度地提到,某种欣赏方式的运用,都是意在侧重于欣赏音乐的某1个侧面,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同时运用多种不同的欣赏方式,对音乐进行全面和综合的欣赏。

第2、几部著作在是否要把音乐欣赏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以及对这些阶段如何界定上有1些歧义。

比较起来,在是否要把音乐欣赏划分为几个不同阶段的问题上,赵宋光主编的《概论》的提法较为明确。《概论》指出:将音乐欣赏划分为3个阶段不但有可能,而且10分有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对1个作品,尤其是初次接触的新作品进行分阶段的聆听,有便于聆听者集中注意力于某1单1目的中,而不至于因目的的驳杂难以统筹而顾此失彼,甚或陷入混乱,以利于我们在多个目的层面中细致地感受音乐和理解音乐。

关于音乐欣赏阶段的具体划分,我在《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中,用1般认识论的方法,把音乐欣赏划分为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可以说是提出了1种两阶段论的划分方法。而另外3部著作或隐或显提出的都是3阶段论。黄自所说的音乐欣赏之3方面,即知觉的欣赏、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主要是指音乐欣赏的几个方面,只是在某种程度上含有阶段的意味。如他所说,“知觉欣赏是欣赏中最幼稚,最肤浅的1步”,而情感的欣赏和理智的欣赏才是更高级、更深入的步骤。科普兰则比较明确地提出,我们是在3种不同的阶段上倾听音乐的。他所说的美感阶段,即纯粹是为了对音响的乐趣而倾听,不需要任何方式的思考,这和黄自所说的知觉的欣赏是完全1致的。而科普兰所说的表达阶段,按他的解释,这种表达是指所有的音符后面都具有某种涵义,而这种涵义主要是指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和情绪,这和黄自所说的情感的欣赏也基本是1致的。科普兰所说的纯音乐的欣赏阶段,是指聆听者必须加强对音乐素材及其发展情况的意识,更有意识地聆听旋律、节奏、和声及音色,尤其重要的是必须懂得1些音乐曲式的原理。这和黄自所说的理智的欣赏也基本上是1致的。两位作曲家对音乐欣赏的基本要求都是从音乐音响的直接聆听,进而去体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达到对音乐组合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欣赏。黄自没有明确提出阶段论,而科普兰则强调他是为了使听众对音乐听得更清楚,才把听音乐机械地分成3种不同的阶段,他认为“实际上,我们从来不单独在1个阶段上聆听音乐。我们所做的使各个阶段相互联系——同时以3种方式聆听。”

两位作曲家对音乐欣赏前两种方式(或称前两个阶段)的论述无可非议,而对他们所说的第3阶段,或第3种欣赏方式的解释似有可商榷之处。按理说,音乐欣赏的第3阶段应该是音乐欣赏的最高阶段,是音乐欣赏的完美境界,把这个阶段用纯音乐的欣赏阶段或理智的欣赏阶段来概括都不是很确切。因为,所谓纯音乐阶段,按1般的理解,仅仅是或主要是指对音乐的形式美的欣赏;而所谓理智的欣赏,按黄自的解释,也主要是指对音乐的旋律、和声和曲式的欣赏,也很难说是音乐欣赏的完美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宋光主编的《概论》对音乐欣赏第3层次的论述,特别是理解认识基础上的“整合与感悟”的提法是富于启发性的。只是《概论》仍把这高1层次的音乐欣赏仍然概括为“情感层次”似可再加斟酌。

这样,我们就可以对音乐欣赏的性质、方式及其心理发展阶段做出如下几点简要的概括:

第1、音乐欣赏从它的根本性质来说,是对音乐的1种审美的感性体验。然而,必要的音乐知识和理性认识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可以帮助和促进欣赏者对音乐的感性体验。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音乐欣赏是在对音乐进行审美体验中融入了理性因素的感性体验。

第2、音乐欣赏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对音乐进行纯音乐式

的直觉的欣赏,从中获得对音乐音响及其形式结构的审美愉悦;也可以专注于音乐的情态、情绪和情感的变化,从中获得情绪和情感的激动、共鸣和陶醉;也可以对音乐作联想式的欣赏,从中获得对生活情景与意境的感受和想象;而在更多的情况下,则是对音乐的综合的、全方位的欣赏,既从中获得对音乐美的感受和体验,也同时获得对音乐意义和内涵的领悟。音乐欣赏的方式可以任由欣赏者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主地进行选择,甚至也可以放弃主观的选择,任由多彩的音乐把我们带向那缤纷美妙的审美境界。

第3、关于音乐欣赏心理的发展阶段,参照黄自、科普兰,特别是赵宋光主编的《概论》的提法,我现在认为大体上把它划分为3个基本的阶段是适宜的。即:

第1阶段:音乐音响感知与情绪感受阶段。即音乐音响刺激欣

赏者的听觉系统,使欣赏者产生对音乐音响的听觉体验,从感性直观上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同时在联觉机制的作用下还会引起相应的情态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某种情绪体验。

第2阶段:以感情体验为核心,包含形象联想、理性感悟在内的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体验阶段。即当对音乐的情绪体验具有明确而稳定的特征时,便会激发联想的机制,引入认识性成分,从而产生以感情体验为核心,有时伴以形象联想和理性感悟的对音乐内涵的理解与体验。

第3阶段:对音乐美的体验与感悟阶段。这时音乐已经不仅是作为1种客体对象,欣赏者还会借助音乐这个被感知到的对象,把自己内心世界的感受释放出来,进入物我同1,主客体相互交汇与融合的阶段。在获得音乐审美体验的同时,音乐欣赏者已将自己的意识从日常知觉中摆脱出来,进入到由乐音表象所构筑的感性世界中去,此时此刻的音乐已不再是1种外在的、独立的、异己的客观事物,而是1种彻底融化于主体感性体验之中的审美对象。或者说,原本是客观存在的声音,而此刻已化作了欣赏者内心感受的1部分。音乐欣赏者从音乐中所获得的审美体验,是欣赏者对自己生命的1种客观化的体验,欣赏者在音乐欣赏中所听到的音乐之声,其实正是欣赏者自己内在的心声。

第4、对音乐欣赏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由于音乐欣赏不仅是依着时间顺序1次性的欣赏过程,它同时还具有通过媒体多次反复聆听的可能,因此就为欣赏个体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提供了条件,既可能在1次性的欣赏中选择某1种欣赏方式,达到某1单1的目的,也可以在1次性的欣赏中同时运用多种方法做综合性的欣赏;另外,也可能在多次性的反复倾听中,重点运用某1种欣赏方法,侧重于某1方面的欣赏,也可能在多次性的反复欣赏中把几种欣赏方式结合起来,做综合性的全方位的欣赏。总之,欣赏者所可能采用的欣赏方式是自由而多样的,而从规律性来说,欣赏阶段的划分有助于音乐欣赏能力的提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达到音乐欣赏的更高层次。

黄自主编《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艾伦·科普兰著《怎样欣赏音乐》,丁少良译、叶琼芳校,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年版。

张前著《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版。

赵宋光主编《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张前主编《音乐美学教程》第6章第3节“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邢维凯执笔),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版。

2005年7月23日

第2次修改于北京望京花园

作者单位: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篇3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开设《西方音乐史》课程的历史由来已久,主要遵循专业音乐院校的传统模式。音乐史论、音乐专业技能、音乐技术理论课程共同构成了专业课程中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较之后两者,史论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在师范院校得不到学生的重视。随着200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实施,课程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一些院校还根据教育部新的课程指导方案将该课程更名为《外国音乐史及音乐赏析》。面对西方音乐史不被学生重视、传统史论课开设的模式及新指导方案中对课程开设目标、意义的反思等,有必要重新审视该课程更名的深刻内涵,以便更好地理解高等师范院校西方音乐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论文欲在结合本人多年从事师范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从“多元化”“师范性”等角度出发谈谈对该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课程的重新定位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中对《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更名引发了我们对课程的重新定位和思考。《西方音乐史》作为音乐学和人文学科中的一员,从范畴来看,它是个交叉性、多元化的学科。较之技术性课程,史论课程可以弥补审美体验、人文关怀的缺乏和不足,而音乐审美体验正是音乐教育的核心问题所在,新的指导方案非常明确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西方音乐史》同《音乐欣赏》重新整合,更名为《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这一结合正体现了审美体验在史论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具备了多元化、人文性、实践性、审美性等特点。

二、以音乐作品为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曾说:音乐教育工作者应该重音乐的审美体验,而不要沦为非音乐式的教育,使它阻碍音乐教育的发展。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毋庸置疑,音乐作品正是这种审美体验的客体对象。因此,音乐作品的理解必然成为音乐史课程的中心环节。

但是,仅仅聆听和讲解音乐作品绝对不是一堂理想的西方音乐史课程。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作为纽带,它究竟怎样在完整的教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品审美体验的准备和目的是什么?这个循环模式中应包含哪些综合性课程呢?这些多元化信息的链接正是西方音乐史课程教学中应该思考的问题。

音乐赏析并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欣赏一首西方音乐作品却缺乏对音乐风格、语言特征和文化的理解,这种欣赏可谓是举步维艰,尚且做不到“赏”何来“析”而言呢。那么在这个链条中应该包涵哪些学科知识、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读作品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科综合理念

学科综合是针对传统的分科式课程设置提出的,后者的优势表现为学科体系的建设发展和技能的传授,而综合课程则更加关注多门艺术学科的整合,它更加体现了师范教育的特点,强调创造性、综合性、全面性、实践性音乐人才的培养。师范院校和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目标有明显差异,一个是“全”,一个是“专”,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学科综合正体现了师范专业对“全”的培养,更名后的课程直接体现了这种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享誉世界的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就将原本25个系的设置压缩成9个,这种学科综合成为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同时,学科综合在高师音乐教学中更彰显了它的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挖掘培养,有利于思维的拓展和知识面的拓宽与综合分析,美国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综合音乐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音乐教学内容强调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

《外国音乐史及名作赏析》中则应包含不同学科的综合,形成一个多元化链接的循环教学模式,这一模式以作品为中心,以史论为两翼,采用音乐学分析,避免枯燥的纯技术理论分析,使它既不同于传统的史论课又别于作品分析课,力求它们的重新整合。

四、中西文化体验下的“多重文化”西方音乐史教学

蔡良玉先生曾在“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中西音乐比较视野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一文中提倡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开阔中西比较的思维和理念,同时采用了五个比较以实例来阐明观点。这一观点非常新颖且具有实用性价值,强调学科内部专业间的联系,着实体现了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研讨可谓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但多数较泛没有落实到教学的细处。音乐表演、理论研究和创作的专才培养并不是师范专业的特点和优势,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音乐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西方音乐史的教学中,不仅应传授相应的专业知识,更应引导学生以一种“正”的思维来拓宽、融汇贯通专业间的联系,树立“多重文化”的教学理念,这对培养开放型、全面综合型的高素质音乐教育工作者意义深远。

五、突出“师范性”特点,实践性、发展性教学探索

教与学是互动的,西方音乐史课程的改革同样应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着手,如何将二者优化是改革的关键,对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积极参与教学实践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西方音乐史及音乐欣赏》课程在师范院校的开设不同与音乐学院,它的内容涵盖面广、课时相对较少。作品的赏析和音乐史的论述不可能面面俱到,这就留出了大量的空间给学生予以实践性学习。

同时,教学中还应该注意到音乐史发展的审美现时性,效果历史(续后历史)等问题,引导学生对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性思维探索。如对作曲家、作品的不同评述。教学中要以开放性的取代封闭性的思维。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历史性的概念,它们指的往往是可变性因素,发展性地、批判地认识历史,即现状有可能被改变或甚被抛弃――所有的现状均源自具体的历史条件,并不是一层不变。

篇4

一、欣赏课与低年段学生

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开阔音乐视野,从音乐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理性的认识。

小学低年段学生受年龄、阅历、知识等方面的限制,观察事物往往只注重整体,比较笼统,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情绪容易冲动,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把学习当作一种游戏,学习活动本身有趣,教师态度亲切和气,是他们学习的主要兴趣来源。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教师。来自各方面的表扬是他们学习的绝对动力。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不能像给高中、大学的学生上课那样设计小学欣赏课,那样容易上得枯燥乏味,失去欣赏的情趣。

二、兴趣与游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生爱上欣赏课,首先要让学生对欣赏的曲目有兴趣。那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呢?我认为应时时刻刻让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尽最大可能在教学中利用游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1.游戏的优越性

小学低年段学生具有精神集中时间短、好玩、好动的特征,而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儿童音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儿童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活动,在音乐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游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音乐游戏可以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趣、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儿童好动好玩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儿童爱上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在游戏中,还能对儿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并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游戏与小学生生活的关系

现在很多领域都提倡回归自然,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也应该从孩子的生活天地里取材,让孩子在玩乐中学习音乐。的确,小学生的生活以游戏为重心,常在游戏中以最纯真、最自然的方式表现自我、抒绪、发挥想象力,满足其天生的好玩好动性格。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玩”,把游戏引进课堂,让孩子感到音乐课是最有趣的课,上了还想上,所以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尽可能从小学生日常生活、身体活动和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为依据,利用小学生喜爱并能感受的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加以应用。

三、如何通过游戏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1.利用身体律动游戏

我们的教学可能面对很多不同的状况,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教学硬件等等,农村学校里面甚至没有乐器供我们上课,所以教师随时拿着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台录音机就能上音乐课。身体律动游戏就不受任何设备因素影响,随时可以按节奏做出美妙的身体动作,为乐曲配上声势律动,让学生不仅能动起来,还能在不知不觉中快乐地欣赏分析乐曲。如我在上低年级欣赏音乐课《朝景》中,是这样给学生欣赏的:首先要学生闭上眼睛初听歌曲有一个大概印象,引导学生背唱乐曲的主题,当学生记住这首乐曲的音乐主题时,感悟这个音乐主题的内涵,知道这是整首乐曲的源头时,他们就会有兴趣去探究,音乐主题将如何得以发展。通过分析,我们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身体各部位(可以拍掌、跺脚、捻指、拍肩等)来表示清晨,并随音乐舞动,增加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

2.利用课堂乐器游戏

低年级学生对于动手游戏是十分感兴趣的,当他们见到一件件的课堂小乐器时就会兴奋十足,恨不得马上把它拿到手上自己创作一番。如在欣赏《龟兔赛跑》一曲时,我先请学生讲故事,创设情境,表演小歌舞剧,让部分学生分角色表演,其他的学生就用课堂敲击小乐器做拉拉队,用教材指示的小乐器即兴敲击,让课堂的气氛达到,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快乐。

3.利用身边可发声物体游戏

我们可以发挥孩子的创造性,在上课前,布置他们自带一样小乐器(纸杯、纸皮、报纸、铁罐、筷子等等),根据上课时乐曲所需配以自带的小乐器。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更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善于发现身边的事物。如我们在上《小鸭与大灰狼》一课中是这样操作的:故事引入乐曲《小鸭与大灰狼》后,教师随着音乐情绪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河边的故事,教师说出小动物的神态,让部分学生模仿出来,其他学生就按照老师的指示,根据故事情节,音乐气氛,利用自带的小乐器(报纸、筷子、铁盆等)烘托故事气氛,这样的设计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发挥他们原有的创意。

4.利用故事创设人物游戏

枯燥的乐曲,如果加故事人物进去,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如我们在上《小白兔乖乖》乐曲欣赏课时,教师边放音乐边给学生们讲故事,老师讲话的语气随着乐曲情绪做出适当的变化,这样整个故事和乐曲已经进入孩子的心里面去了,接下来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角色,把小白兔如何机智拒绝大灰狼进屋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学生在玩中进一步欣赏乐曲。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灵活运用音乐游戏,采用游戏的方法组织音乐活动,不仅能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激发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而且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让小学生在自由、轻松、愉快、灵活、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初步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做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

参考文献:

[1]刘炎.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叶立群.幼儿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篇5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

Fostering of Creative Power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in Music Teaching

LI Xiao-hui

面对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基础教育中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已经是阻碍我国科学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瓶颈。、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发人深省。加强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纵观目前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公共选修的音乐课程,基本都是以音乐欣赏为主,少有在欣赏的基础上,对创造表现能力的培养。我们在几年前提出了音乐教学中艺术思维与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对研究性教和学、音乐鉴赏评价、创造表现、创新思维方式、创作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探索,实践证明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几年来的研究探索和研究,初步形成新的教学观念以及教学模式,并取得一批教学研究成果:典型教案与课件、撰写发表的研究论文、学生论文、戏剧表演、音乐创作等作品。我们还特地收集整理了一批有关音乐教学中艺术思维的教育研究论文,应该说,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才是音乐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1、为创造表现而聆听,为模仿借鉴而鉴赏

我们认为,在明确创造表现任务的前提下,通过聆听作品感受音乐艺术之美,可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的创造性人格,建立起音乐的创造表现所需要的情感与创造欲望。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进行音乐艺术创作表现技术层面的分析与聆听,通过模仿与借鉴,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得启发与灵感,使学生最终成为真正的聆听者、审美欣赏者和音乐艺术的创造者。从而使音乐的创造表现与音乐艺术的欣赏教学形成发展创造力的环境以及内省外放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式的教学活动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欣赏和表现、创作教学活动中灵活进行。

2、体验与探究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思维与行为过程

音乐课程标准在过程与方法中是这样描述“体验”的:“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完整的艺术创造表现过程中培养艺术思维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教学理论对“探究”的描述则是: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探究与创造活动,倡导开放式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可以说体验和探究是一个因果关系,只有体验了才能去激发探究和创作的欲望。而带着探究的目的去体验才能真正激发创造能力的培养。

3、从创作表现角度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从创作表现的角度来聆听作品

在教学中,从作曲家、演奏家、多媒体音像创作编辑工作者的角度来欣赏音乐作品,带着创作任务来聆听作品,使学生从聆听者转换为创作者来鉴赏作品,这样的角色转换带来的是聆听作品的思维目的质的变化,能培养创造意识,从聆听作品的欣赏者转变为创作者,这样的学习具有创造学习的意义。

通过欣赏和自己创作任务相似的经典作品来学习创作,通过欣赏与模仿,从经典作品中获得启发、顿悟,由此作品(被欣赏的作品)转化迁移到彼作品(自己将要创作的音乐),这一过程实际上已经成为创作学习的一个部分。培养学生时刻从创造角度,带着任务进行音乐欣赏能“增强创造意识”。培养创造意识是创造模块教学目标的核心内容。创造意识是创造者的重要思维方式:听某曲、看某景、思某事时,不断揣度创作问题,艺术家可能一下子产生灵感(顿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也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哪怕是鉴赏教学,教师和学生只要具有创造意识,就有可能从艺术鉴赏过程中引发创造意念,引发艺术作品创作意念的产生,从而引发新作品的创作。时时从创造表现的角度考虑问题,能够培养创造意识。

4、在创作模块教学中,“模仿与迁移”对创造力的形成和作品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模仿是学习的必然过程。在教学中,我们为了创作某一作品而选择某类作品进行针对性很强的欣赏与分析,其教学目的很明确,为了创作而分析聆听作品。此时的聆听具有很强的模仿“借鉴”目的,已经成为创作学习的一个部分。但是有时对号入座式的听赏并不能真正形成创造能力。还需要迁移与变迁的创造过程。单纯的模仿创新含量较少,但是可以通过模仿学习经典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当学生能够较好地模仿出经典作品时,艺术技能也就有了提高,音乐表现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

再者,培养学生成为高级欣赏者和评价者。聆听分析评价作品非常重要。欣赏与评价对于创作很重要,通过鉴赏知道什么是真正好的艺术和艺术的各种风格流派,是形成音乐感觉的最好途径。成为高级的鉴赏者和评价者是艺术鉴赏学习的高层次,对于创造者来说,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能力,将会对创造产生很好作用。

然后模仿与借鉴。模仿――学师或他人的表现方式;借鉴――将大师或他人使用的某种方法带入自己的作品,优化自己的作品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使作品出现新意。

最后进行创造表现。在欣赏他人作品时,学习该作品的优点、开拓思路、借鉴方法,围绕自己的创作任务,构思自己作品的创作表现手法,最终形成全新的作品。

5、理论知识、技能训练与欣赏和创作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在创作模块教学中,艺术感受、艺术感悟与技能技巧训练、完整的艺术创作行为是培养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将鉴赏课与创造表现课一体化,实现感受体验与创造表现的良性循环,进行真正的音乐表现和创造。只有在完整的创造行为中才能培养创造思维与创造能力。

将内省与外放融和为互动循环的整体是形成创造教学的最佳途径。例如:为了体验重复与变奏在音乐作品中的表情作用,可以将欣赏教学与表现创作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进行。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如音色、音量、乐句、段落与重复变奏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引导学生深入聆听作品,感受作品的情感表现与主题内容的基础上,尝试在作品基本情绪内容的基础上,有创意的有设计的,采用某些音乐方式对现成作品进行模仿或改编。

6、重视即兴创作可以提高学生音乐创作的能力与水平

即兴创作是音乐教学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经常使用的创作表现形式。这种创作表现形式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当某种艺术感觉在某种联想或引发(激发)因素突然降临的时候,即兴发挥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在高中阶段的艺术综合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艺术综合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综合艺术课的创作教学,对培养学生艺术创造表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小作品小片段的即兴创作,不断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是增强音乐创造表现能力有效办法。例如少数民族和民间音乐中存在大量即兴创作、即兴表现的音乐传统,向少数民族学习,积极培养学生进行即兴合唱、即兴鼓乐、即兴舞蹈的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向少数民族艺术家和民间音乐艺人学习,积极培养即兴合唱、即兴鼓乐、即兴舞蹈的能力培养。即兴创作教学法与任务教学法是音乐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

即兴创作是音乐教学在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的一种经常使用的创作表现形式。这种创作表现形式往往在有意或无意之间,当某种艺术感觉在某种联想或引发(激发)因素突然降临的时候,即兴发挥的一种艺术创作方式。在高中阶段的艺术综合课程的实验教学中,利用艺术综合即兴创作的方式进行综合艺术课的创作教学很有意义。

即兴创作往往是教师与学生在受到艺术感染或在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突然感受到某种艺术灵感而产生的创作表现冲动,这种冲动在受到教师实时激发和点拨后往往会演变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创作激情甚至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创作效果。这种瞬间产生的灵感往往受到某种刺激物的激发甚至是某种高度强压之下而产生的。当然这种即兴的创作更是长期思索和练习之后的突然爆发――量变质变的现象。在良好的意境中受到某种激发物的刺激也会产生灵感。因此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设计的艺术性、有趣性、异样性、情景性,通过暗示和语言启发,往往可以激发出平常难以获得的创作灵感。

7、以某种重要的创作任务为激发物或刺激物也是进行创作表现教学的好方法

任务教学法来自国外教学经验。以一个富于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挑战欲望和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对于任务本身,教师应该认真设计,适量适度地交给学生,同时应该有前期的准备和适时的现场指导。在综合艺术课程教学实验过程中,任务教学法是一种能力的挑战,对于激发青年学生的好胜心积极性、对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很有效果,也很受学生欢迎。我们应当特别重视创设异样的、特别的、有趣的、充满激情有十分有趣的创作任务或题目,引导学生在完整或即兴的创造表现过程中,逐渐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的感受表现能力。

8、引导学生从被动欣赏的角色转换为主动创造表现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的关键步骤

学生从被动欣赏的角色转换为主动创造表现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步骤,其思维方式出现了质的变化。前者考虑的是模仿、接受、理解。后者考虑的是变异、改变、创新、产生、运用。只有在完整的艺术创造表现活动中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创造性角色的思维方式是创新性的和表现性的,这和接受性、感受性、体验性思维是不同的。创造者的思维必须树立创造目标,这种目标并不一定清晰明确,大多时候只是一个初步模糊初步设想。当进入创造步骤时,学生就必须考虑选择采用何种手法围绕创造表现题目进行表现。创造表现手法在艺术表现过程中往往具有多样性多边性。好的创造思路、好的创造方案、好的创造手法需要反复推敲琢磨。需要大量的思维积累。经常从创造表现者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只有在实际的艺术创造过程中才能培养创造思维。引导学生转换角色,从审美者变为一个创造表现者,此时的艺术欣赏的过程也就转换为创造性表现思维了。学生与教师的思维由于创造表现任务的缘故,考虑问题的角度就完全不一样。他们要共同考虑怎样进行表现,怎样使自己的作品非同一般别具特色,怎样是使自己的音乐美术作品或者是戏剧小品、人物角色的语言语气身体与手势和作品的表现统一。怎样使自己选择的音乐为自己的戏剧表演渲染气氛等等。改变学生在课堂中或者活动中角色的传统定位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步骤。例如:以往我们的艺术鉴赏课同学们以学生角色进入课堂。欣赏美术音乐作品、体验美术音乐、评价美术音乐。是审美体验者。教师教学生学。改变角色后:学生是设计师、音像编辑、作曲家、画家、表演音乐创作美术作品的艺术家、小导演、创作剧本的编剧、是一个音乐美术作品的研究者、探索者。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是创造与表现。在这样的教学平台上,教师的身份也出现了变化: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讲解作品的教师转变为是艺术作品创作表现指导、导演、设计工作室的专家、画家、音乐表演专家。所进行的不但是审美体验的指导工作,更主要的工作是进行艺术创作表现,具有艺术家音乐家戏剧电影导演的工作性质。考虑的创造表现,考虑的是怎样指导全体学生进行积极地创作工作。而学生也从被动欣赏的角色转换为主动创造表现的主人,从模仿、接受、理解到变异、运用、创新,发生了质的变化。

因此,音乐教育不能以审美为核心,而是以创造表现为目标,将艺术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才是积极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才能跟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培养新世纪创新人才打下良好的根基。

(上接第387页)三连音是为了将旋律表现得更为自由宽广,显然并不适合用于绕口令似的咏叹调《快给忙人让路》以及《让谣言四处传播》里。刻画人物形象、揣摩人物情绪是罗西尼用不规则旋律创作咏叹调的目的。无论罗西尼在各个咏叹调中是否采用这些不规则旋律的写作手法,都是为了表现人物、发展剧情。如同级+跳跃这种旋律进行就并不适合在巴西里奥的咏叹调《让谣言四处传播》使用,巴西里奥表现得阴险和谨慎,不该有过激的情绪变化,级进进行是最好的表现方式。

罗西尼善于控制节奏变化,使用不规则节奏和富有艺术内涵的旋律进行,创作出的符合人物形象、心理的咏叹调,使这部歌剧获得成功,使咏叹调广为流传,使听众赏心悦目。

四、结语

罗西尼赋予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的不仅仅是音乐,而且是灵魂。有人说,一部歌剧是否成功,取决于其中的咏叹调有多高的知名度。这话虽然太过于绝对,但是也从侧面表现出咏叹调在一部歌剧中所存在的地位。咏叹调是演唱者与观众的交流,相比乐队演奏的序曲,更多了语言这一优势,也就更容易被听众所接受。作曲家既要顾及到这个交流方式的亲民性,还要注重咏叹调创作的技巧内涵,以及如何通过他的创作将听众的情绪带入歌剧之中。作曲家是音乐情绪的塑造者,他所创作的一个个小小的音符组成的旋律,并不是像谱面上那样静止不动的,其内在构成具有相当巨大的情绪能量,影响每一位表演者,抑或是欣赏者,而罗西尼,就是这样一位作曲家,他的喜歌剧创作既受到古典主义时期莫扎特的影响,又结合了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个性大于共性的特点,理性感性并存,创作出经典的令人回味无穷的咏叹调,将《塞维利亚理发师》这部他最有代表性的喜歌剧推向世界,传承万世。

①杨立青《真诚高雅纯挚――梅西安的音乐语言》,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②福尔克尔•舍尔里斯著,张世胜译《罗西尼》,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第51页。

参考文献:

篇6

所谓电脑音乐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音乐,国外在1975年已成立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发行了(《COMPUT-ER MUSIC》)杂志,并有一年一度的计算机音乐国际研讨会,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国内,电脑音乐发展较晚但非常迅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继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高校相续成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如今已发展到了全国的许多许多高校、中小学以及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在音乐教育这一领域,电脑音乐技术运用有着相当的发展前景。不论是在中小学校的课堂里还是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都将对音乐教学的理念、具体教学手段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情绪的影响是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受美的关键,而情绪是受环境与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营造出一种使学生易产生美感与兴趣的环境气氛,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乐器、旋律、、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悦耳的声音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如果与美妙的画面相结合,则更加容易营造引起学生兴趣的环境气氛,所以运用电脑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歌曲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电脑音乐软件给学生展现出歌曲的标准乐谱,使学生在视唱的同时既能看到乐谱又能听优美的MIDI音乐,老师可以对歌曲的速度和调性进行调整以适合学生的演唱,同时还可以为乐曲的主旋律配上不同声部的伴奏、如钢琴、弦乐、打击乐等声部,这样丰富多彩的音响与音乐表现手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感到枯燥、单调而且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当充满美感的音乐与文字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不同的情绪变化,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激发出自身的表现与创作的欲望。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的音乐中,针对不同的动物画面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旋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可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如学生在欣赏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弦乐模仿的狮吼以及钢琴发出的狮王出场的音响“母鸡与公鸡(二)”中可以听到由钢琴和小提琴模仿的母鸡与公鸡此起彼落的咯咯叫声。学生听到的音乐能够形象的反应出他们眼前的画面。从而能将人们带入自然的意境当中。

在这样的意境中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样的教学手法所产生的效果与以前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显然要好得多。

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和感染力得到了及大的提高,而MIDI音乐也由学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得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学习MIDI音乐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直接处理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中与多媒体结合运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结合地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从动手的角度去创作音乐,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感受、表达、想象、理解、及创造等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理科专业课教学的模式一样,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是在师范院校,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师范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师生比例过大,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具体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一些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 现在由于音乐教师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相应软件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实际讲解过程中及时听到音响,而且可以通过相应软件的帮助,任意地分解、组合一部复杂的音乐范例,使学生同步感受到不同组合的不同音响,这样减少了在课堂上临时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听到谱例的实际音响效果,感受到以前的理论讲解所不可能带来的实际音响效果,一切谱例范例的真实音响都会及时出现耳前。

在和声课教学中在现实的教学中,四部和声的讲解,教师往往难以向学生展示四部和声及其进行的实际音响效果。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谱例,牢记一些和声声部进行的原则,而根本感受不到实际的影响效果,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学习“哑巴和声”、做“数字音乐游戏”的现象,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在电脑音乐技术引进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音乐软件上,课前就制作好所有上课需要的任何难度的谱例。根据上课的需要学生就既可以看到谱例又听到音响,而且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反复聆听任一谱例。这样既减少了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又减轻了老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一边听音响一边看谱例,然后老师讲解这样方式。学生只能整首或片段的听谱例去感受乐曲的一个整体或局部的音响效果。具体在对乐曲细致结构的分析时,由于受到音响的限制只能对着无声谱例进行。而在引进电脑音乐技术的今天,教师把重点要讲解的谱例课前制作好,通过音乐软件的帮助,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段落的音响;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而将所授内容的每一细小段落详尽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淋漓尽致的分析每一首谱例。

在复调课教学上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免去了老师们抄写谱例的烦恼,节省了大量上课时间,教师在上课时通过电脑随时播放课前就制作好的谱例。控制电脑对音色、节奏以及乐队组合的变化、在电脑上用同一个谱例制作出较多的复调音响效果。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生动谱例讲解,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谱例,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7

所谓电脑音乐是指运用计算机技术制作音乐,国外在1975年已成立了国际计算机音乐协会,发行了(《COMPUT-ERMUSIC》)杂志,并有一年一度的计算机音乐国际研讨会,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应用研究都有很大的发展。在国内,电脑音乐发展较晚但非常迅猛,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相继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高校相续成立计算机音乐实验室,如今已发展到了全国的许多许多高校、中小学以及音乐教育的各个领域。在音乐教育这一领域,电脑音乐技术运用有着相当的发展前景。不论是在中小学校的课堂里还是在师范院校音乐专业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都将对音乐教学的理念、具体教学手段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情绪的影响是学生在音乐课中感受美的关键,而情绪是受环境与心境的制约。因此,音乐课的教学中必须要营造出一种使学生易产生美感与兴趣的环境气氛,这样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而提高学习效率。学生对乐器、旋律、、速度、力度的感受是由悦耳的声音对大脑的直接印象所造成的。如果与美妙的画面相结合,则更加容易营造引起学生兴趣的环境气氛,所以运用电脑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主观性,同时也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

在歌曲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电脑音乐软件给学生展现出歌曲的标准乐谱,使学生在视唱的同时既能看到乐谱又能听优美的MIDI音乐,老师可以对歌曲的速度和调性进行调整以适合学生的演唱,同时还可以为乐曲的主旋律配上不同声部的伴奏、如钢琴、弦乐、打击乐等声部,这样丰富多彩的音响与音乐表现手法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我们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是唯一的教学手段,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感到枯燥、单调而且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也容易分散。而当充满美感的音乐与文字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则能自然地调动起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不同的情绪变化,使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激发出自身的表现与创作的欲望。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对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达到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如在引导学生赏析乐曲圣桑《动物狂欢节》组曲的音乐中,针对不同的动物画面用不同的乐器演奏的旋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部分片断音乐的教学中,可在欣赏之前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如学生在欣赏乐曲“引子与狮王进行曲”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弦乐模仿的狮吼以及钢琴发出的狮王出场的音响“母鸡与公鸡(二)”中可以听到由钢琴和小提琴模仿的母鸡与公鸡此起彼落的咯咯叫声。学生听到的音乐能够形象的反应出他们眼前的画面。从而能将人们带入自然的意境当中。

在这样的意境中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就能很容易地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这样的教学手法所产生的效果与以前单独听磁带和老师描述,显然要好得多。

多媒体的全方位视听感受让音乐的表现和感染力得到了及大的提高,而MIDI音乐也由学生的直接参与使学生得到其他学科能力的培养。在学习MIDI音乐的制作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直接处理来增强学习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电脑音乐技术在教学中与多媒体结合运用,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结合地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从动手的角度去创作音乐,还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感受、表达、想象、理解、及创造等综合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各类师范院校音乐理论课程的教授,与其他文理科专业课教学的模式一样,一个老师面对几十个学生,教师讲学生听。这一教学方式在几十年的音乐教育中确实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前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音乐教师都是在这种方式下培养出的。但是在师范院校,由于培养的目标不同以及师范院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之师生比例过大,传统的说教式音乐理论教育形式的教育效率特别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非常低,具体是在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一些专业性强的理论教学上。

现在由于音乐教师通过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和相应软件的帮助,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随时播放课前制作的任何音响范例,使学生在课堂上听到实际讲解过程中及时听到音响,而且可以通过相应软件的帮助,任意地分解、组合一部复杂的音乐范例,使学生同步感受到不同组合的不同音响,这样减少了在课堂上临时抄写谱例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特别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就听到谱例的实际音响效果,感受到以前的理论讲解所不可能带来的实际音响效果,一切谱例范例的真实音响都会及时出现耳前。

在和声课教学中在现实的教学中,四部和声的讲解,教师往往难以向学生展示四部和声及其进行的实际音响效果。学生也只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看着谱例,牢记一些和声声部进行的原则,而根本感受不到实际的影响效果,从而产生了所谓的学习“哑巴和声”、做“数字音乐游戏”的现象,影响了实际教学效果。在电脑音乐技术引进后,教师可以在相应的音乐软件上,课前就制作好所有上课需要的任何难度的谱例。根据上课的需要学生就既可以看到谱例又听到音响,而且根据需要可以随时反复聆听任一谱例。这样既减少了老师抄写谱例的时间,又减轻了老师讲解枯燥谱例的难度,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在曲式与作品分析课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按照一边听音响一边看谱例,然后老师讲解这样方式。学生只能整首或片段的听谱例去感受乐曲的一个整体或局部的音响效果。具体在对乐曲细致结构的分析时,由于受到音响的限制只能对着无声谱例进行。而在引进电脑音乐技术的今天,教师把重点要讲解的谱例课前制作好,通过音乐软件的帮助,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谱例中任何一处需要讲解的段落的音响;学生可以听到乐队中任何一件乐器的独奏,从而将所授内容的每一细小段落详尽的呈现在学生的脑海中,淋漓尽致的分析每一首谱例。

在复调课教学上电脑音乐技术的运用,免去了老师们抄写谱例的烦恼,节省了大量上课时间,教师在上课时通过电脑随时播放课前就制作好的谱例。控制电脑对音色、节奏以及乐队组合的变化、在电脑上用同一个谱例制作出较多的复调音响效果。学生通过这种多途径、多形式的生动谱例讲解,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接触到较多的谱例,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8

高中音乐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1【1】

 

一、学情分析:

 

学校开设了高二音乐课,学校从学生的实际发展出发,安排了一定的课时,使音乐课变得有声有色。高中音乐教学第一册以欣赏为主,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音乐知识,培养高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音乐文化素养,我在教学中安排了欣赏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从而爱上高中音乐课。

 

二、教学目标:

 

1、让高中学生能掌握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独立的欣赏音乐作品。

 

2、使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表现技巧和音乐成就。

 

3、针对学生加强艺术修养方面的训练,让学生理论和技能同步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加强欣赏的作品数量,从课本入手,参照当时的时代特色,让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

 

2、利用音乐课堂多开展实践教学,教师做好示范,并讲解欣赏的要求。选用对学生有帮助的音乐作品。

 

3、开展现代音乐的鉴赏,从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入手,对学生进行音乐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进度:

 

第一周:音乐的发展

 

第二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一

 

第三周:亚细亚民间风情二

 

第四周:走进非洲与美洲

 

第五周:欧洲民间音乐

 

第六周:华夏音乐之光

 

第七周:一唱雄鸡天下白

 

第八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

 

第九周:音乐从古典走向浪漫

 

第十周:音乐从印象走向现代

 

第十一周: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

 

第十二周:期中考查

 

第十三周:音乐的戏剧-歌剧

 

第十四周:舞剧的灵魂

 

第十五周:梨园百花

 

第十六周:艺苑撷英

 

第十七周:音乐与影视

 

第十八周:中国通俗音乐

 

第十九周:外国通俗音乐

 

第二十周、二十一周:期末考查

 

高中音乐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1【2】

 

一、指导思想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在音乐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从整体的水平看,学生对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方面学生相对较差,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在视唱练耳、音乐知识、等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努力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发展,但还有一部分同学音乐基础知识欠佳。总的来说,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音乐基础知识训练,进一步巩固、完善教学,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感受与鉴赏

 

1.音乐表现要素

 

(1)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种音响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够用自己的声音或乐器进行模仿。能随着熟悉的歌曲或乐曲哼唱,或在体态上作出反应。

 

(2)能听辨不同类型女声和男声。知道常见中国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并能听辨其音色。

 

(3)在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的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强弱。

 

(4)能够感知音乐主题、乐句和段落的变化,并能够运用体态或线条、色彩作相应反应。

 

2.音乐情绪与情感

 

(1)听辨不同情绪的音乐,能用语言作简单描述。

 

(2)够体验并简述音乐情绪的变化。

 

3.音乐体裁与形式

 

(1)聆听少年儿童歌曲、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艺术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种体裁和类别的歌曲,能够随着歌曲轻声哼唱或默唱。

 

(2)聆听不同体裁和类别的器乐曲,能够通过律动或打击乐对所听音乐作出反应。

 

(3)能够区别齐唱与合唱、齐奏与合奏。

 

(4)能够初步分辨小型音乐体裁与形式,能够聆听音乐主题说出曲名,每学年2~4首。

 

4.音乐风格与流派

 

(1)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戏曲、曲艺音乐等,了解其不同的风格。

 

(2)聆听世界各国民族民间音乐,感受一些国家和民族音乐的不同风格。

 

(二)表现

 

1.演唱

 

(1)乐于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知道演唱的正确姿势及呼吸方法,并能在唱歌实践中逐步掌握和运用。能够对指挥动作及前奏作出恰当的反应。

 

(3)能够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独唱或参与齐唱、合唱。

 

(4)能够对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简单评价。

 

(5)每学年能够背唱歌曲4~6首。

 

2.综合性艺术表演

 

(1)能够主动地参与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并从中享有乐趣。

 

(2)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

 

(3)能够对自己、他人的表演进行简单的评论。

 

3.识读乐谱

 

(1)用已经学会的歌曲学唱乐谱。

 

(2)结合所学歌曲认识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记号。(3)能够识读简单乐谱。

 

(三)创造

 

1.探索音响与音乐

 

(1)能够自制简易乐器。

 

(2)能够运用人声、乐器声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现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2.即兴创造

 

(1)能够即兴创编同歌曲情绪一致的律动或舞蹈,并参与表演。

 

(2)能够以各种音源及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即兴创编音乐故事、音乐游戏并参与表演。

 

(四)音乐与相关文化

 

1.音乐与社会生活

 

(1)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音乐。

 

(2)喜欢从广播、电视、磁带、CD等传播媒体中收集音乐材料,并经常聆听。

 

(3)主动参加社区或乡村音乐活动,并能同他人进行音乐交流。

 

(4)听音乐会或观看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音乐表演。

 

2.音乐与姊妹艺术

 

(1)接触与了解戏剧、舞蹈等艺术表演形式,认识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2)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简单描述音乐在其中的作用。

 

3.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

 

(1)能够选用合适的背景音乐,为儿歌、童话故事或诗朗诵配乐。

 

(2)知道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儿童歌曲。

 

四、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完整地背唱所学过的歌曲,参与各种演唱活动。

 

2.能够随着音乐自由发挥想象力,用简单的形体动作配合音乐节奏表演。

 

3.感受生活中的音乐,能够运用人声、乐器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声音。

 

4.乐于与他人共同参与音乐活动。

 

五、教学措施

 

1.在日常生活中多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教学水平。

 

2.课堂形式设计多样,充满知识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战性以及表演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限度地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注意在课堂上采取一定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

 

3.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要注意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

 

4.设计好每堂课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音乐教师教学工作计划2021【3】

 

一、重视高中音乐教研,提高我省教师《音乐鉴赏》之外的五个教学模块的教学能力。

 

高中音乐新课程的教学在经历数年之后,《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已经基本成熟,并已形成以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但《音乐与戏剧》、《音乐与舞蹈》、《演奏》、《创作》、《歌唱》等五个模块开设极少。为提高高中教学模块的开课率,某某年我学科将把教研的重点转向了这五个模块的教学研究。

 

为巩固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改革的成果,进一步开拓音乐课程改革的领域,以音乐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教师遇到的困惑为研究对象,努力帮助基层音乐教师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某某年音乐学科将深入教学一线,开展“送教上门”、“送培到门”等活动,与教师们共同探讨、研究和解答新课程实施至今依然存在的疑惑,促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做到在实践中收获,校正中前行。

 

二、深入课题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在新一轮音乐课改中,教师们比较困惑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唱歌课教学、如何使学生通过课堂乐器的学习、演奏,有效参与音乐活动等此类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针对老师们的困惑,计划由我学科牵头组织部分市进行此类课题研究,申报省级课题。

 

三、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的音乐教研员队伍。

 

教研员是音乐教师的专业“引领人”,为提高各级音乐教研员的教科研能力,使他们更好服务一线教师,某某年我学科计划开展教研员培训活动,计划培训到县、区及音乐专职音乐教研员。

 

篇9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来的。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艺术教育和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现实的理论支持,拓展了音乐教学改革思路。传统的智商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智能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加德纳反驳了上述观念,并提出了与此相对的智能定义。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加德纳把智能定义为“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产生及创造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认为,一方面,智能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另一方面,智能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而是以相互独立的方式存在的。在此基础上,他阐述了他的关于智能的种类及其基本性质的多元智能理论。在多元智能理论所阐述的八项智能中,至少有四项智能(音乐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语言智能、人际交往智能)与音乐教学有直接联系。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将音乐智能放在第二位进行分析,可见他对音乐智能的重视,因为他认为音乐和语言一样都有久远的发展史,而且他们可能源于同一种表达媒介——声音的表达。事实上,在音乐活动中,各项智能通常互相影响,互相作用,这使得音乐教学显得更具有意义和价值。 

 

一、重塑音乐教学价值目标,突出音乐教学的人文性 

 

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以培养多元智能为重要价值目标。加德纳认为,音乐智能(musical intelligence)是指人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有研究者认为,音乐智能“是指个人感受、辨别、记忆、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情感。”加德纳分析了在音乐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人们对音乐的运用,从而归纳音乐能力的核心要素。音乐智能的教学目标包括“能辨认、能模仿、能对各种声音联想、能发出、能抒发、能欣赏、能唱出、能创作、能用音乐表达……”。因此,人的音乐智能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对音乐敏锐的感受;第二,能够正确无误地唱出或以乐器弹奏出曲调;第三,创作曲调。音乐教学的成功与否,要看它是否实现了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学校音乐教学的既定目标。 

我国长期以来重视强调音乐教学的德育与智育价值,忽视了音乐教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发展培养学生创造力价值目标。这使得我国音乐教学失去了活力与吸引力,也使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和创造的兴趣与信心。要实现音乐教学的本质,重新发挥音乐教学在整个教学中的独特作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重塑音乐教学的价值目标,使之能同时符合音乐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我们应致力于制定更加明确具体的价值目标,如音乐教学到底要发展学生何种音乐能力,通过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精神与情感品质等。因此,在音乐教学价值目标中,将创作、感知和反思能力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具体价值目标,一切音乐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以及课程、学生的评估都是围绕这三种能力进行的。 

 

二、拓展音乐教学内容的价值基础,凸显音乐教学的全面性 

 

教育目标无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都必须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才能实现。我国的音乐教学往往只局限于唱歌等几种形式,很少涉及音乐创作背后的其他因素,如音乐创作的文化背景,作者的情感因素和个性特点以及与音乐有一定联系的其他领域知识,如音乐史、音乐评论、音乐学、传播学和记号学等。因此内容极其狭窄和贫乏,所以我国音乐教学改革亟待解决的另一问题就是扩展音乐教学的内容。 

音乐教学内容的拓展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策略来实现。在这一点上加德纳的音乐智能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启示。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感知、创作和反思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接触各种具体的艺术活动,如除了歌曲,还包括舞蹈、乐器演奏等内容。这样学生就能接触到广泛的音乐领域和各种基础音乐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与审美能力。由于扩大、丰富音乐教学的内涵与内容,不仅激发了学生前所未有的热情,也使得音乐教学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例如,有教师在教《阿西跳月》一首欣赏曲时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策略。转换了角度,以人文文化为源头,情感体验为基础,启发引导为动力,学科知识与技能贯穿其中。

在课前,先让学生多方收集彝族的相关知识,进行筛选和整理;在对彝族有了初步了解基础上,进而聆听彝族的音乐《阿西跳月》,感知彝族音乐的特色。通过音乐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同时也了解了有关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接纳,达到了开拓学生文化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另外,要建立音乐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多元智力理论中的智力是“一种多维的结构,包含逻辑思维,同时也包含想像、直觉等形象思维;包含理性概括,也包含直觉综合。因此,要达到智力的合理发展,离不开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的均衡协调发展。此外,逻辑与形象、理性与感性之间的发展还必须相互渗透,共生共荣。”在我国以往的学校音乐教学中,音乐艺术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有的话,也只是解除别的学科给学生带来的沉闷和疲劳。就拿上述《阿西跳月》教学例子为例,从教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课前对彝族文化的探究活动中接触到了音乐、社会、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的内容,创编排练中又运用了其他学科和来自生活的知识经验。由此,音乐教学的内涵被大大地拓宽了,音乐学习的意义得以升华。 

 

三、丰富音乐教学方式的价值追求,尊重音乐教学的发展性 

 

我们的音乐教学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与创造力的发挥。因此,丰富音乐教学方式也是我国音乐艺术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在这一点上我们也可以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和音乐智能理论中找到一些灵感。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具有八种智能,而且个体之间的智能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多数人都有优势智能,也有弱势智能,然而每个人都有可能把多项智能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当我们把音乐当做一种智能来看的时候,我们所进行的音乐教学就和音乐教学课或音乐技能训练有所不同了。我们应该本着全面发展的原则,通过表演、欣赏、创作及思考等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积极态度,并理解音乐和学习的关系,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用多种方式进行音乐艺术教学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显得更加必要。 

首先,让音乐成为学习的一部分。把音乐引入教室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在教室内分享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是培养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其次,通过音乐进行学习。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帮助学生进行字词学习、阅读学习是很有效的学习方法。最后,用音乐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乐谱、改写旋律、改编歌词都可以使学生发展创造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学习音乐,音乐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运用音乐创造故事、自己制作乐器等都会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革新音乐教学评估的价值定位,强调音乐教学的多元化 

 

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树立多元多维的评价观。就如同多元智能理论所提出的,任何教学目标可以通过至少用八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教授,这意味着任何科目可以至少八种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评估方式主观且单一,通常是由教师打分,而且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估通常只注重结果,忽视对学生综合艺术修养与审美能力的评估,因此这种评估是十分片面的。评估能影响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与信心,因此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成功开展也要求我们革新音乐教学的评估。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打破传统单一、主观和片面的评估模式,在教学中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和手段。除了对创作结果进行评估外,还重视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以及对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和创作态度进行评估。可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音乐艺术教学评估较为全面和客观是过程性的。这样的评估在全面、综合评估学生音乐艺术知识技艺、音乐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同时,还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对我国音乐教学评估的革新提供了很多可借鉴之处。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813(2015)12(c)-0115-03

目前,体育院校音乐教育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开始进入规范化教学管理和科学化课程建设的阶段。构建音乐课程的教学体系成为体育院校音乐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1体育院校音乐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音乐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修炼人性、完善人格。从这一点来说,音乐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终极是交合的。越来越多的体育教育实践以及研究表明,体育大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体育作品的创作水平和表现能力。在体育中有很多项目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体育作品中不乏音乐要素的存在,体育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音乐要素的掌握和运用,体育作品的表现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我们很难想象一个音盲会在音乐的伴奏下完成优秀的体育作品,一个不通五音的人会以肢体语言深刻地表达音乐内涵。因此,密切结合体育院校专业特点,科学调整课程内容,切实改革管理体制,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体育院校音乐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2体育院校音乐课程现状分析

在全国普通高校全面普及音乐教育的大潮下,高等体育院校的音乐教育也从无到有,并取得到了一定的进展。但是随着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教学实践的不断积累,我们也逐渐清醒地认识到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音乐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3个方面。

2.1课程目标不明确

高等体育院校的音乐课程作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一部分,与其他普通高校有着共同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与创造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而体育院校以其专业性、特殊性,其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也应更具针对性。然而,这种针对专业性质的音乐课程目标设置在实践中却并没有体现出来。体育院校的音乐课程目标与其他普通高校并无明显差异,忽略了音乐与体育的学科交叉,淡化了音乐对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的重要作用,忽视了体育院校大学生运用音乐完善体育作品、提高训练成绩、科学进行运动恢复等现实能力的培养。

2.2课程体系不健全

健全、系统的音乐课程体系是音乐教育得以有效实施的有力保障。但是目前体育院校的音乐课程体系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课程设置不合理

音乐课程主要由3大模块组成,即“理论课”“欣赏课”“实践课”,但据笔者通过学术会议以及院校交流的调查显示,目前的状况是:以音乐欣赏为主,缺少实践课程和理论课程。这种课程设置忽视了体育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音乐理论几乎不会,音乐常识基本不懂。这种状况下的音乐欣赏无异于鸭子听雷,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2.2教材不规范

体育院校的音乐教育缺乏针对体育大学生的专业特点编写的教材,教师往往按照专业院校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来上课,忽视教学对象的个性化。目前市场上只有一本跟体育有关联的音乐教材,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的《音乐知识与体育音乐》,但是音乐与体育结合得仍显欠缺。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和根本。因此,撰写一本与体育密切结合的、有针对性、有特点的体育院校音乐教材是当务之急。

2.2.3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质量。当前体育院校音乐教育普遍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就是教师队伍建设比较落后。其现状是:师范类音乐专业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很多院校是一位教师“一手遮天”的状况。授课任务繁重,疲于应付讲课,难以分出精力研究教学改革和进行自身的知识更新。缺乏学科交叉,学科建设难以发展。

2.2.4教育设施不完善

教育设施不完善是体育院校音乐教学面临的普遍问题,现状是:没有专门的多媒体音乐教室,设备短缺,经费严重不足,这严重制约了音乐教学的正常开展。体育院校音乐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授课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实践教学难以实施,更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3组织管理不统一目前我国体育院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方式可归结为如下3种。

2.3.1专业院系管理方式

一些体育院校成立了体育艺术院系,这些院系在承担体育相关专业音乐课程的同时,还承担着全校音乐教学和活动的任务。这种专业院系管理方式有利于音乐教育工作稳步有序地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改善,有利于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师资培养。但是由于专业教师把主要精力投于专业音乐教育之中,影响了公共音乐教育课程的投入和质量。

2.3.2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管理方式

一些体育院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学中心,挂靠在专业艺术院系或独立设置,作为公共艺术课堂教学和行政管理机构,意在区分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这种新体制既能活跃校园文化艺术生活,又能够内引外联,充分利用本校艺术院系和社会优秀师资力量,但是容易造成艺术教师队伍的人为分割,不利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2.3.3公共艺术教研室(组)管理模式一些规模较小的体育院校把艺术教师组织成一个教研室(组),挂靠在人文社科类院系里,这种管理体制下的音乐教育只是某门课程的教学,教师尽力而为,不能成为体系。

3体育院校音乐课程建设的思考

体育院校的音乐课程既有别于专业音乐院校的课程,又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音乐课程。体育院校音乐课程应建立限制性、交叉性、趣味性、多元性、科学性、独立性、合作性的特殊体系。

3.1音乐课程目标建设——限制性

课程目标是学校课程价值的具体性体现。成功的教学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也就是音乐课程功能的明确。体育院校音乐课程目标建设的限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为体育教育以及运动训练服务

在体育中有很多项目是与音乐密不可分的。体育作品中不乏音乐要素的存在,体育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音乐要素的掌握和运用,体育作品的表现离不开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运动训练中音乐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如运动恢复、赛前热身等。这些都需要有科学的音乐教学的指导才能够实现。

3.1.2为体育大学生提升情商服务

传统观念对于体育大学生的评价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人文与科学相融合”教育理念的提出,现在的体育教育追求的是将项目教学变为项目教育,将传统体育教育中的“物化教育”转变为“人的教育”。技能教学是手段,人性修炼是目标。体育院校培养的不再是只有技术而情感匮乏、头脑简单的人。因此,体育院校的音乐课程还应以提升体育大学生的情感、人性为目标。

3.2音乐课程内容建设——交叉性

围绕体育院校限制性音乐课程目标,其音乐课程内容应体现音乐与体育的交叉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2.1音乐欣赏课程的选材应以形象音乐为主

音乐欣赏课以其轻松娱乐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但是体育院校大学生音乐基础比较薄弱,音乐素养普遍偏低,欣赏非标题音乐,特别是国外的音乐作品,对于他们而言根本听不懂,更谈不上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了。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选材就显得尤为重要。形象音乐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就是比较合适的内容。形象音乐就是指标题音乐中音乐形象比较鲜明的作品。比如法国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就是一部非常适合的音乐作品。该作品刻画了13种特点迥异的音乐形象,运用不同的节奏描写动物运动的特点,刻画了领羚羊、乌龟等动物形象;运用乐器的独特音色模仿动物的叫声,刻画了鸟笼、长耳朵的角色等主题。还有一部分音乐题材是学生们较为熟悉的旋律,比如《天鹅》、法国民歌《啊!妈妈你会对我说吗?》、巴赫的《康康舞》等。这样的选材会使学生克服对古典传统音乐的畏惧和排斥心理,启发他们以音乐的思维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感悟音乐、享受音乐。在运动竞赛中,形象音乐的欣赏已成为调节运动员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3.2.2音乐实践课程的内容以节奏训练为主

音乐实践课是体育院校音乐课程中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它包括实践技巧、表演与创作等。特别是节奏训练课程,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对于体育院校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节奏是体育与音乐的共同点。一部音乐作品没有好的节奏就不会有感人的律动,音乐形象的刻画将无从谈起。一个体育作品没有好的节奏支撑就不会有完美的表现。运动中充满了节奏。比如带有音乐伴奏的运动项目:艺术体操、健美操、瑜伽等。还有一些不带音乐伴奏的项目:篮球的三步篮动作、足球的障碍带球动作等也都是各种节奏型的组合。对体育大学生内心节奏感的培养是辅助体育大学生运动训练的有效手段。

3.2.3音乐常识课程的目的应以提高学生音乐素质为主

音乐常识主要应包括乐理常识、曲式常识、体裁常识、乐器常识、视唱基础知识及音乐欣赏常识。它应以体育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训练和娱乐中经常遇到的常识性音乐知识为主。以音乐史课程来说。音乐史主要是介绍中外音乐发展过程,通过对音乐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每个时期各民族音乐发展的历史背景、音乐家的音乐创作及其音乐作品风格,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体育院校的音乐教学一定要重视课程内容的交叉性,使体育大学生主动感知音乐内涵,享受音乐乐趣,辅助专业学习,达到音乐教育的最高审美效果。

3.3音乐课程教学方法——趣味性

很长时期以来,我们体育院校的音乐课程没有认真研究教学对象,因此也没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只是单一地使学生获得有关音乐的知识和技巧,完全照搬专业音乐教育的模式,而没有真正让学生获得美感趣味。对于非音乐专业的体育大学生而言,重要的不是掌握了多少专业音乐知识,而是他真正享受了多少音乐带给他的感动、感悟和实际价值。因此体育院校音乐课程的教学应结合音乐艺术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既传授理论与技能,又进行双向审美交流,激发想象,培养学生对音乐美的感悟、鉴赏和创造能力,最终使学生得到情感的升华。通过撰写小论文、搜集网上有关资料做分析讲解、小组讨论等,在教学中拓宽学生学习视野,拓展思维,增强自学能力。比如在节奏训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运动专项观察体会,给每一个专项动作写出对应的节奏型,并将各种节奏型组合,编成立体节奏训练和声势节奏训练。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完成此项教学内容。这种做法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热情,让他们真正去亲身体会和感受音乐的律动,培养其团队精神、协作意识。

3.4音乐课程评价建设——多元性

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个体生命的精神发展、人格完善、智慧提升,它基于评价对象的过去,关注评价对象的现在,更着眼于评价对象的未来。因此,课程评价应该突破原来单一的知识、技能目标,走向多元化的目标。体育院校音乐课程评价不应仅仅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音乐知识,而应更加关注学生的音乐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音乐理解能力与情感提升的统一。破除“一卷定终生”的观念,立足过程评价,坚持全面评价,重视发展性评价,采用激励性评价,提倡多次评价。

3.5音乐课程教材建设——科学性

教材直接影响着教学的顺利进行,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应选编科学性的、适合体育院校学生使用的教材。体育院校音乐教材必须具有通俗易懂、操作性强、循序渐进等特点,必须注意音乐与体育的结合、实用与趣味的结合,使学生们学以致用,进而帮助他们丰富音乐知识构架。

3.6音乐课程师资建设——专业性

体育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必须拥有一批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良好的敬业精神、较好的音乐理论水平和较强科研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根据教学课程需要,配备具有不同技能特长和素质结构的专业音乐教师,特别是加强与体育学科交叉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以适应体育院校音乐教学。及时开展各种渠道的师资进修、培训和交流,以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增强教学活动中的自我创新能力。

3.7音乐教育设施建设——独立性

根据体育院校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建立“五个一”的教学设施:一间固定教室,便于教师设计教学环境。一架立式钢琴,是音乐训练和音乐教学的必备。一套多媒体,便于教师使用课件和与学生的互动。一套音响,与多媒体配合,是学生进行音乐与体育作品创作的最佳组合。一台合成器,主要用于指导学生根据体育项目自主编配音乐。

3.8音乐课程组织管理——合作性

加强体育院校音乐课程建设,还应着力从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加以改进。从现实情况看,体育院校成立体育艺术系是一种趋势。音乐课程挂靠在体育艺术院系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式。公共音乐教育与专业音乐教育既分工又合作,这样有利于公共音乐课程教师参与相关体育专业的教学和研究,促进相关学科的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体育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4结语

体育院校音乐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需要在今后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完善和提高,尤其需要从事体育院校音乐教育的广大一线教师共同参与。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建立科学的音乐课程体系,以符合体育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适应其音乐审美需求,感性认知与理性分析相结合、音乐知识与体育运动实践相结合,达到提升体育大学生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其得到情感的升华,更好地指导体育院校的音乐教育实践,有效提高当代体育大学生的音乐素养,使他们真正成为21世纪“复合型”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冯兰芳.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二十年回顾与展望[J].人民音乐,1999(10):33-37.

[2]涂维民,刘燕平.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目标、课程改革及评价体系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21-125.

[3]张振华.规范艺术课程构架科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5(7):24-25.

[4]黄昌海,陈民新.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及课程建设改革构想[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65-69.

[5]侯春莹,王庆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材的编撰研究[J].艺术教育,2006(9):33-35.

[6]金玺铎,任英.谈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2006(7):74-75.

[7]游佩琳.高校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云梦学刊,2007(1):130-132.

篇11

    1.1录取制度存在的缺陷

    音乐招生由文化课与专业课两部分组成,结合第一志愿所报学校,再以文化课总分排序,录取招生计划名额.过去不仅数学不计入总分,而且其他文化课的分数要比一般文科的录取分数低几十分,这种方式只注重专业能力,忽视了综合素质.其次高校不断扩招,扩大招生是社会的需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但同时,扩招也给高师生源上带来负面影响,考生质量整体滑坡.作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选择什么样的生源作为培养对象,是重要的基础环节,决定着音乐教育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随着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中的激烈竞争,对生源的基本起点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以技艺特长或声音天分来审视选拔音乐人才实在不够全面.学生的音乐素质,体现在各个方面,除了与一般青少年基本相同的文化素质,还必须采取某种方式对其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给予必要补充.每年所面对的各种考生,除了在基础文化知识上做出大体一致的要求外,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察常常只根据考生所报类别有针对性考察,这种考察不可能非常准确.从招生情况看,大部分被录取的学生知识面窄,音乐素质较差,很多考生为了考入学校,盲目随一些老师“突击学习”专业技能,这种急功近利的“突击学习”往往只限于几首考试曲目.音乐人才的选拔,采用测试考生一项主要特长为主考项目的方式一直沿用.音乐作为教化人的手段,要求教育者首先是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然后才是经过音乐学习的音乐人,其人才选拔要从全面素质出发,而不是单项技艺.

    1.2授课方式缺乏创新

    高师音乐教育缺乏师范性,忽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合格的师资意味着能上讲台、能做示范、能搞活动,培养的师资能讲授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好的教学方法;科学示范;能自弹自唱;能组织辅导音乐节目等等.而实际教学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如在教学内容方面:常常只是学生演唱﹙奏﹚作品,老师提出意见调整,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演奏个性;学习曲目量少面窄,往往只学几首考试曲目,没有大量浏览与精加工的结合;缺少伴奏、重奏、指挥训练,不利于全面发展;缺少基本教学法的知识与实践.教学形式方面:缺乏艺术实践,除考试外观摩演出较少,许多曲目因没有上台机会或只有一次考试机会,使水平发挥不出来,对曲目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声乐教学中不能树立正确的歌唱意识,没有一个对正确声音敏感的耳朵谈何声乐教学?钢琴教学中盲目地过分强调基本功和技巧,精炼几首作品的方式不适宜师范生,照谱死弹,学习范围狭窄,无法适应日后教学和工作需要.理论知识相对孤立零散,课程设置各门类间缺少联系与交叉,缺乏必要的整合,不能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发挥更好的作用.

    1.3毕业门槛过于宽松

    影响和体现教学质量的因素,除了生源质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外,还有毕业生质量.由于崇尚并且大力培养尖端型人才而不注意培养普及型人才,一方面,很多毕业生不愿意而且很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从事基层性工作.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容量有限,人满为患,而大量基层岗位无人问津,影响音乐毕业生出路及音乐事业发展.毕业生好比是学校生产的“产品”,“产品”质量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体现,是对学校的一种检验.我国各高等艺术学院在教学体制上恰恰采取的是“宽出”方针.总是事先定出招生总数,由此确定录取的控制数,在此基础上预测毕业的就业人数,是按计划办事.其实任何招生考试实际上只是一个学生是否有某方面培养前途进行一下预测而已,至于学生将来能否成才,要在学生入学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以及学业结束时的全面考核来判知.音乐教育应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通过大学四年的综合熏陶,使他们不仅有相应的音乐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而且具备普及和发展中国音乐文化的基本责任.

    2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建议

    2.1改革现行加试录取办法

    我认为高师音乐教育招生的基本理念应是:在测试内容上注重文化和音乐及全方位综合素质的测试,力求杜绝人情因素,主项与素质相加.主项测试重点考察什么?我认为非专业艺术院校不应该注重声音条件,方法技术等,更应该注重对歌曲韵味风格的理解表达,不能把技术当音乐,只有有了音乐感觉才能发展技术.着眼点是音乐天赋、可塑性、音乐悟性等,不能为表层技术程度、难度所遮盖.建立曲库,作为考生考试范围,增加可比性.为了公正客观和简化考试过程,考生录制好演唱(奏)磁带,报名上交统一编号,由评委听带打分,减少人情因素,同时为避免磁带作假,复试时对照磁带复核的同时,全程录像,留下考试轨迹.一旦有假立即取消考试资格且一年内不准报考,音乐笔试统一测试,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阅卷,包括练耳、乐理、音乐知识,题型多样化,但技术和难度上不大,听力记谱反映考生音乐素质,线谱应适当加分.磁带打分成绩+笔试成绩=专业基础成绩,此为初试.复试注重其音乐素质和可塑性,曲库指定曲目和自选曲目相结合,视唱测评放在此轮(可增加模唱内容),进一步审视考生音乐素质,此轮为避免不正之风,也要相应制定评分细则和标准.专业、文化双向考虑,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注重文化课分数,提高文化课录取分数线,忽略微差的专业分数.专业分数上的微差不能反映学生专业实力差距,文化分数差距大,却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可塑性差距.同时,两项成绩划档加分,增设综合素质考核卷,其包含面很广,人文、地理、政史、逻辑思维、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等等,为日后从师打下伏笔,虽然涉猎面广,却非常基础简单化,均是点到为止,但几乎面面俱到,所以要获得高分也不容易,由此提高生源全面素质,使他们负载起时代的使命,这样沙里淘金层层筛选出来的好苗子,对音乐教育发展将受益无穷.

    2.2创新课程授课方式

    坚持师范教育理念,坚持师范教育培养目标,针对基础音乐教育的师资需要,由专业艺术院校中追求“高精尖”的做法转为培养“站稳讲台、兼顾舞台、面向社会、多能一专”的人才.以院系、年级、班级为单位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演唱(奏)会、音乐欣赏会、歌手赛等,使人人有登台机会,相互学习,在演出准备过程中,让学生担任化妆、服装、灯光、音响等工作,教师指导其实践和熟练舞台演出的具体环节.学生成绩注重平时,淡化期末.平时成绩包含演唱,问题解答、创作、论文写作等,期末考试分笔试和口试,口试采用当场抽条当场讲解的方式.大一、大二侧重相关知识讲解、解答;大三重论文写作,督促其思考,大四重实践,实习讲课式.对专业老师实行师生双向选择,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学生广泛听课,寻找适合自己的老师,同时为避免学生道听途说盲目选择,老师也通过考试发现适合自己教法的学生,并将这种方式公开化、制度化.根据高师声乐教学目标,注意对学生师范性和多项技能的培养,不必刻意追求学生的演唱功底,培养“站讲台”不是“上舞台”的人才,所以可以取消“一对一”的小课教学,或变“一对一”为“一对多”方式.这一对多也有双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一师对多生”,一来可以节约师资,二来使学生观摩老师上课,经常得到见习,提高对正确声乐和方法的鉴别能力.第二层含义是“一生对多师”,这是指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权,学生在广泛听课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择师,集众师之精华讲授于一身,全方位提高自己.理论课中教师是教学目标的“提供者”和学生表达的“组织者”,不仅让学生掌握音乐理论,而且掌握科学的教法,充分利用教学软件,开设特定教室长期播放音乐类节目或音乐课件,开拓视野,鼓励支持自创课件.开设诸如《中国文化史》、《音乐美学》等大课或讲座,深化学生人文素质,把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向艺术的其它种类,扩大学生认知领域.此外,流行音乐也不应被排除在音乐院校的关注外.开辟各种门类的选修课,并施行跨学科听讲,使学生增加音乐与其它门类的横向联系,拓宽知识面.

篇12

  一、课题名称: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策略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当前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项复杂的社会系统过程中,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织形式的课堂教学,如果培养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是我们音乐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我们要资助引导学生从理论法学习、创造、发展音乐,挖掘音乐的真理与魅力。培养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叫深层的感悟能力,使其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此项研究,不光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素养的需要也是新型社会下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本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通过研究这一课题,加强音乐理论教学,在教学中要求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达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各种形式提倡健康音乐的学习与欣赏,提升音乐教师的素质,发挥音乐教师的主要作用。

  四、课题研究内容。

  1.研究有效的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课堂教学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多元文化的教育。

  2.研究整理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优秀音乐资源,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加强学生审美素质教育,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策略的有效性。

  3.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升音乐素养研究的现实意义。

  五、课题的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统计法、个案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

  1.明确实验目的,搜集相关资料。

  2.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讨。

  3.通过认真学习,观看《音乐课程标准》等书籍。

  提供研究参考、借鉴。

  具体时间为:20**年9月——20**年10月。

  第二阶段:

  1.抽查,了解围绕课题在所教班级实践操作。

  2.分工明确及时展开研究工作。

  3.同课头研讨、展示,兑现分析。

  4.结合第二课题开展兴趣小组活动进行展演。

  具体时间为:20**年10月——20**年12月。

  第三阶段:

  1.围绕教材开展一系列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教学活动。

  2.课题归纳总结。

  3.收集,整理资料对课题研究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报告。

  4.按期学习交流,互相听课,组织艺术实践活动。

  5.总结陈诉。

  具体时间为:20**年1月——20**年6月。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体现形式。

  传统教学形式与现行的教学模式的碰撞,学生及社会思想的改变,课题的研究会有一些困难,但是课题经过一年的研究,学校领导的重视及各项配合再加上全体课题组人员,相信一定客服各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我们也将此研究报告及课件,调查结果,课案,表格等形式把结果予以展示。

  音乐的开题报告2

  (一)来源和论文类型

  1.选题来源:自行命题

  (二)课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已正式启动并使用,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音乐课程改革已全面开展,我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音乐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但能够使人的思维更加活跃、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生活,同时对开发提升人们的智力、增加想象力、培养创造性也有着一定的作用。

  但是,从近二十多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基础音乐教育的状况来看,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环境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发展长期停滞不前,与推进素质教育的时代不能在同一步伐上。音乐课至今没有得到重视。少数民族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都严重缺乏,且管理与对音乐的研究也较落后。这些地区的教学质量普遍很低,教学模式很单一,大部分都是以传统的教唱模式为。由于地区条件的局限性,相关专业毕业生的自主择业性观念又较强,使得较偏僻的地区中小学音乐师资力量严重欠缺,那么这些发展较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也就很难接收到专业的音乐知识,感受不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因此也就难以发挥出音乐本身所要实现的美育功能。

  2.选题的意义和目的

  本文中的湘西自治州全称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湘西自治州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汉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三十个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居多。由于湘西地理位置偏僻,地处武陵山区,境内山峦叠起,丘陵起伏,多民族杂居,湘西自治州是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已被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之中。由于该地的地域封闭性和交际范围的限制,经济落后,教育基础很单薄、教育改革起步较晚,因此也使得那里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大多城市中小学的音乐教育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音乐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湘西自治州这个较为落后的地区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分散性、地方性和落后性等特点。本课题通过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进行了初步的的考察与探索后,对当地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对促进该地区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人生长在湘西,深知当地地区音乐教育的落后,希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推进该地区的音乐教育教学能略尽微薄之力。

  (三) 研究现状综述

  湘西地区的音乐文化积淀很深厚,音乐舞蹈更是该民族地区中群众们不可缺少的文化生活内容,因此,大部分研究者把研究的目光集中在对湘西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之中,也取得很大的成效。但反观对湘西地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的研究则起步晚,成果极少,且都是以论文与期刊的形式出现,至于专门研究该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成书目前还没有,可见对其研究的薄弱与缺乏。现对湘西自治州的音乐教育研究分述如下:

  1.已有硕士论文研究现状

  陈育梅的硕士论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从教育环境产生的国内国外背景的简单介绍,然后从问卷的调查统计对湘西自治州中小学的教育环境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估,后对当地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提出有效发展的对策。该篇论文是对整个湘西州中小学教育环境的状况一个详细的调查概述,对后面中小学音乐的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的参考价值。

  侯杰的硕士论文《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该篇论文是结合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对该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研究,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实施音乐课程提供了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扩展了其研究的视野。同时结合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观念,从跨文化这一角度来审视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不但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也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实际的运用,为理论提供了的支撑点。改进传统教育的以音乐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作用。

  王跃辉的硕士论文《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该论文从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为着力点,以过发放回收问卷,统计调查结果与分析这一客观调查来研究当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而后对湘西州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从对湘西各级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几点建议;对如何提升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综合素质的思考和关于建设湘西自治州乡土音乐教材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对策。

  2.各类期刊已有研究成果

  王蓉芳,唐寅玲发表的期刊《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本篇文章从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文化的积淀、文化的传递、文化的选择以及文化创新这四个方面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和研究。

  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依据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和方式,结合吉首大学音乐舞蹈学院音乐教学实践活动,展开对音乐课程资源实践教学利用的研究,以乡土音乐资源整合为理论前提来提出乡土音乐资源整合的具体做法,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湘西中小学课堂音乐教学的需求。

  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在文中分析了湘西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种类,并简要说明了课程内容资源的调查与筛选的方式方法。对该地区的音乐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从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分析入手,提出教育机构在思考当地文化发展的通史,更应重视民族地区有特色的文化传播和继承,并着力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学研究和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湘西传统音乐为突破口,改革农村音乐教育,并提出了新思路:让有特色、简单易学的民间乐器进课堂;结合科学的发生发声,学唱湘西民歌以及利用湘西民间舞蹈资源,开设室外音乐课堂。

  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对湘西农村音乐教育观念陈旧、师资力量不足、设备落后等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陈文静《关于湘西农村音乐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一点思考》。作者主要阐述了如何将湘西丰富的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其研究成果对开发与利用湘西音乐课程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龙勤彪的《湘西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前景探析——以两河中心小学为例》。从客观上进行探索与分析,从主观上提出一些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与意见。

  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该文章通过对湘西所管辖两区两县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整体状况深入的调查研究,整理出了农村音乐教育的问题与不足,细致梳理的问题的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途径来促进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

  刘廷新的《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调查与分析》。文章对湘西农村部分中小学的音乐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校及家长对该门课程重视与认识等方面做了一些调查,指出应从提升认识、更新观念,巩固师资,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当地的音乐教育问题。

  从以上已有成果以及本人所搜集的资料显示,在对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研究方面,其成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且大多数论文资料都是针对一些常见的教学现象进行论证,并谈一些较为主观上的体会及感想,没能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及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其创新性成果也并不多,可实施性也不强。

  (四) 研究内容

  本课题将分为四个部分来进行研究。

  第一章 选题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第二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概况

  第三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四章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策略

  本课题是通过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来进行该地中小学目前的音乐教育情况的了解。通过对部分县市的教育局领导,学校领导、音乐教师、学生以及走访部分学生家长进行调查。从对学校的教学设备、师资力量以及教师的专业素质->本质和教学方式方法等情况来研究。努力分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情况和影响的因素,剖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和影响因素。对以上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客观分析,为湘西自治州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五)难点和创新之处

  1.研究难点

  湘西自治州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这七个县。其各个县市的中小学都较分散,且都距离较远。由于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原因,整个湘西的教育都较发达城市单薄。据本人所了解,湘西州里面发展较快较好,教育也相对比其他县发达一点的城市中小学,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在这个只关注学习分数的教育大浪潮里,大部分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主科教学,因为这影响着他们的升学率。而在落后偏僻一点的农村中小学里由于教学设备以及师资的缺乏,音乐教学活动则难以顺利开展。这给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研究增加了很多难题。

  2.创新之处

  首次系统的全面地从各个方面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采用发放回收问卷得到最新的数据来统计,掌握一手资料,并客观的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

  (六)拟采取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第一步,搜集整理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文献资料。

  第二步,实地调查当地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

  第三步,分析所得调查情况,研究其中的问题,并给出建议。

  2.研究方法

  本论文在研究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现状实际调查,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1)文献研究法:主要通过图书馆书刊查阅以及网络电子书刊、资源等方法搜集文献资料,努力占有第一手资料,力求系统、全面地搜集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教育资料来进行客观、全面和细致的梳理。

  (2)访谈法:选择性的对本课题有关的领导、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各相关人员进行各种方式的访谈,包括面谈或者电话等。并对所得到的回答进行客观的分析来获取所需的资料。

  (3)问卷调查法与抽样法:采用发放问卷,对湘西自治州地区的中小学进行农村与城市的具有代表性的学校来分层发放,并对这些学校的音乐教师与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来获取所需资料。

  (七)研究计划进度

  20XX.5—20XX.8 选题并收集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9.16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

  20XX.10—20XX.3 撰写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20XX.3—20XX.5 修改毕业论文,定稿

  20XX.6 毕业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著作类

  [1]周纯禄.跨世纪的奠基礼:湘西州教育综合改革研究[M].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04

  [2]孟铸群,陈红涛:湘西民族教育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07

  [3]秦平著:民族教育探索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01

  2.论文类

  [1]侯杰.湘西多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跃辉.湘西自治州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陈育梅.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小学环境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3.期刊类

  [1]王跃辉.基础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湘西中小学本土音乐教育发展的新思路[J].音乐教育与创作,20**,9

  [2]王蓉芳,唐寅玲.论少数民族地区音乐教育的文化功能—以湘西自治州为例[J].商情,2010,15

  [3]周慧.论湘西多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02

  [4]杨蓉.湘西地方音乐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J].民族论坛,2005,8

  [5]陈瑾.湘西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业教育,2006,03

  [6]田爱萍.湘西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J].大观周刊,2011,14

  [7]肖翠.湘西自治州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与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