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6: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校财务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多数高等院校对那些收入较为客观的单位十分重视,创造各种有利的条件促进其发展,借助于创收单位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学校津贴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单位的分布状况,造成了学校数量的减少,其财政状况及其所承担的责任两者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中,学校原本宏观调控能力也有所减弱,对于一些冷门的学科往往无暇顾及,危及到创收人员自身的利益,也造成收入与支出比例的失调。此外,学校分配功能也出现下降趋势,对财务管理绩效的优化形成阻碍。
1.2促进高校财务预算管理模式的加强
过去在财务管理模式上往往都十分重视分配,常常忽视管理的作用,对财务预算管理的正常运行形成了阻碍,学校的财务预算工作往往是由学校财务部门来完成的,尤其是采用简单的方法来主观估计预算数,缺乏必要的预测环节,或随意地运用增量预算或减量预算的方法确定预算数,这样编制出来的预算必然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不符合实际的发展需要。
1.3高校没有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制度
目前,高等院校在财务管理体制上存在两种,第一是领导、分级管理”第二是“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然而,在实践中,高校在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等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权力分工混乱,进而严重影响到其财务状况。此外,由于执行力不够,责任制不能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一旦出现问题,高校管理部门也没有第一时间追究责任,这些都是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体制不健全造成的后果。
2.如何合理有效的提高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2.1促进学校相关部门财务对管理绩效的认识能力
高等院校的管理阶层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上应当保持统一,有着科学、合理的认识,确保学校的发展有正确的指导思想,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者的统一。所以,学校应当加强对财务管理绩效的宣传,加大宣传的力度,从而提高学校各个部门对财务管理绩效的认识,形成思想上的统一,这样就极大方便了高校工作的开展。此外,应该逐步提高校管理工作的高度,纳入到财务预算会计体系中去,规范财政行为,进行科学的定位,使高校财务管理绩效工作的开展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面。
2.2树立起良好的成本效益观念
成文是高校进行各项活动应该进行考虑的,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更大的效益应当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目标,从而来不断优化高校作财务管理绩效,具体而言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努力:首选,学校领导阶层应当对学校的性质做到科学的理解和把握,懂得非盈利性的特点和内涵,学校是非营利性组织,这就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学校的主要不应当放在盈利上来,而要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组合素质;其次,要充分以现代会计管理理论为指导,在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下不断优化和提高,真实、全面反映教务的成本状况;第三,学校还应当实现岗位责任机制,做好工作的分工,落实到部门和个人,不断提高教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使我国资产有着良好的保障,把风险降低到最小。
2.3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不断对高校财务管理绩效进行优化
一套科学的预算体制能够提高财务的预算能力,减少财务风险。高校在对财务管理宏观的管理上应当收支平衡,尽最大努力做到以收定支,在突出管理重点的同时做到统筹兼顾,顾全大局,使预算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不断优化高校财务管理绩效。
由于财务管理和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较为接近,因此在专业定位上,既要突出财务管理的专业特色,又要与会计学和金融学有所区别。就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专业的比较,前者重点是理财,着重资金的规划、筹措与运用分析;后者重点则是会计实务,着重企业经营的数据核算。就财务管理专业与金融学专业的比较,前者的重点是企业金融,后者的重点则是面向金融市场。各地方高校在对本专业进行定位的时候,应借鉴成功高校的经验,立足于自身,在充分体现学校特色的基础上,突出企业资金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专业特色。因此,省属地方高校应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以财务管理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将会计学、金融学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服务于公司理财和企业金融的应用型本科专业。
(二)适应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是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的,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力求培养出具备财务管理及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理论基础,具备会计核算、管理会计应用、会计信息系统应用、投融资决策、财务报表分析和税收筹划能力,能为各类组织和个人财务决策提供战略方向及工具应用指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作为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在做了大量人才需求调查后结合社会对财会类人才技能需要而开设的各门专业基础课程,必须适应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积极建设优质课程,并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以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在课程教学内容上要着重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二、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改革思路
目前,我国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高校越来越多,但由于许多地方高校财管专业建设不成熟,没有突出特色,实践性教学投入不够,甚至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严重制约了财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省属高校财管专业应在提升办学层次、完善课程体系、加强专业建设、开拓实践环节方面下工夫,培养具有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财务管理人才。即创新我国地方高校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模式,依据社会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根据地方高校自身培养人才的类型、地域性特征以及学校办学条件等,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再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出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均衡发展的课程体系,并加强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的建设,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应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理论的要求来确定,其中本科层次教育应重素质、重基础、重知识面的协调发展。省属地方高校应按照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研究应用型人才成长需要的知识结构,强化基础知识和实务技能,着重培养学生财务分析能力、制度设计能力、价值创造能力、风险规避能力和财会工作组织能力等较强实务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合理构建财务管理课程体系
省属地方高校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着眼于“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根据“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合理、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财务管理课程体系,即以公司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管理等为框架来设置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精选出针对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增加实务训练的内容。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地方高校应以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核心,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造就一批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实践性教学师资队伍。一方面可通过让理论知识较系统的在校教师分期、分批到企业顶岗实习,掌握本专业的技能,在实践中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财会部门或会计师事务所工作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四)推进现代化教学手段
加强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培养,提高实用技能,必须将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进课堂。省属地方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学中。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要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加速财务管理知识的传播和更新,使财务管理教育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
(五)狠抓实验室和实训建设
省属地方高校要重视财务管理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师生科研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良好保障。从“学做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以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构建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学生在校内通过3D实训平台进行财务经理岗位实训,会计综合实训财务报表分析以及财务沙盘实训,按企业财务和业务部门及真实企业职业环境和岗位设置组成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独立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和任务,让学生真刀真枪演练,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
近年来有关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正在大力开展,一些地方院校为了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找准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提高社会认可度,进行了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的大量研究和大胆尝试。因此,围绕三峡大学应用型本科建设目标,2000年至今,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团队多次到企业进行毕业生的需求量、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的满意情况、需开设课程的建议等方面的调研,并积极地进行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讨、论证、改革和实践。
(一)宏观上更新培养理念
明晰本校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依据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与地域特点对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进行明晰定位非常重要。由于人才需求的实际,决定着专业选择、建设和发展的方向。地方高校必须树立专业建设动态调整的理念,从地方经济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当地财会人员需求的现状,有侧重地进行专业及方向的选择。一是就业区域定位:2009年坐落在宜昌市的三峡大学作为水利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省属综合性大学,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以“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求索”校训和“双服务”发展战略(即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水利、水电行业),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三峡区域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经济的重要纽带之一,也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地域之一。随着宜昌市建设特大城市以及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需要,宜昌本地各行各业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会不断增长。因此,作为省属地方高校的三峡大学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培养学生的就业去向应立足宜昌,服务湖北,辐射三峡,面向全国。尤其是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能在宜昌本土各类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具体从事财务管理、财务分析、税收管理及资产评估等实务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二是就业层次定位: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有别于重视理论的基础性与系统性的学术型教育,又有别于注重实操,而缺乏理论根源的技术型教育。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的是既懂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又懂现代财务管理实操技能的高层次财务管理人才。三是就业岗位定位:三峡大学应用型财务管理本科毕业生就业于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有关部门财务管理岗位群,包括出纳、核算会计、总账会计、财务经理、财务总监、投资部经理、投资部助理、理财部经理、理财部助理、融资部经理、融资助理等。因此三峡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符合市场对财务管理人才岗位的需求。
1.加强税务筹划
随着高校与企事业单位的横向科研合作不断扩展和加深,营改增导致的税负变化将对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科研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营改增后,高校拥有进项税抵扣优势及税收优惠政策,税务筹划具有很大空间。高校财务部门应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合法的增值税税务筹划,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学校税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具体途径:①做到应抵尽抵。高校可抵扣进项税的费用包括用于应税服务业务的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耗材、车辆租赁、燃油费等,购入时尽可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以抵扣进项税,减少增值税的缴纳。②利用高校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可以抵扣进项税的优势增加收入。对方单位如果是一般纳税人则可以进行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因此高校向对方单位提供应税服务的价格可以适当上调,以增加资金收入。③充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中明确了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属于免征增值税范围,并在《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的规定》中列明了向境外单位提供的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向境外单位提供的技术转让服务、技术咨询服务免征增值税。高校应关注营改增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根据国家政策变化进行税务筹划,延长增值税抵扣链条,充分利用政策享受税收优惠。
2.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按照营改增实施要求,制定高校增值税管理制度及配套办法,明确增值税征收范围、申报程序等;完善关键岗位责任制度,可设置专职科室或专职工作人员负责税务工作,做好纳税基础数据测算、纳税范围认定、纳税资料收集传递归档、申报缴纳、硬件设施配备、软件系统的升级等基础工作;制定完善增值税票据管理制度,明确增值税发票开具、领用、使用和核销的工作流程,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原则设置岗位,分工负责,相互制约监督。
3.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增值税业务比营业税复杂,财务工作量增大。财务信息系统中涉及增值税税负计算、账务处理、申报缴纳等业务需要根据政策变化进行调整。根据营改增要求,应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科研经费,满足收入支出相匹配原则;增设会计科目,在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科目下设置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已交税金、转出未交增值税、减免税额等明细科目;按照项目分别核算增值税进项税和销项税,同时优化会计核算流程,加强财务管理。学校在提取科研项目管理费时应该考虑增值税是价外税的因素,以扣除增值税后的收入为基数计提管理费。
A高校多校区办学,校区分散,开发票业务量大,而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在重要程度上等同于甚至高于现金管理,这对发票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高校应改进票据管理手段,积极推进票据电子化改革,将票据入库、发放等各环节全部纳入信息化管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施网络发票管理系统开具发票,全程跟踪,源头控制,有效监管;增加必要的硬件设备,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认证抵扣;设置必要的办公场所,设置专职或兼职纳税业务审核人员。
4.加强监督控制
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财务检查和稽核,及时发现涉税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降低内部控制风险;完善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及时为学校老师提供增值税业务中的相关信息,提升财务监督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5.完善科研合同管理
高校在签订科研合同时,要严格审批权限,除了关注合同标的、价格、付款时间和方式、违约责任等内容,还需增加相关条款明确纳税责任,并注明合同价格是否含税及开具票据的种类、税率、开票时间等事项,做到合同内容规范、准确,符合合同法和财务法规,保证开票后足额缴税。对于免税项目,应在合同中明确所开票据的种类,便于合同后期顺利执行。在合同管理上对于应免税收入要有完备的科研合作协议和技术转让合同,能正确划分是否免税并提供足够的依据,以免因缺乏必要的依据被税务机关认定为应税收入。在合理纳税的同时充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发展。
6.加强宣传服务措施
高校应加大营改增的宣传力度,增强纳税意识和风险意识,发挥财务部门报账服务前台的窗口作用,及时将纳税变更注意事项告知学校教师和科研人员;利用财务网站及各种媒介形式宣传解释营改增的意义和效果,做好答疑解惑工作,减少老师因纳税政策变动产生抵触不解情绪,使其了解增值税业务,充分抵扣、依法纳税。
随着市场经济的的发展,高校已经从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法人个体,可以独立的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解决一系列问题,提高办学质量,回报社会。可事实是高校资金的运用往往没有前期的计划,各项业务或者项目同时入手,不分轻重缓急,造成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过度支出。而一些有重大意义的建设性业务却被耽误,或是许多项目进行到一半的时候由于资金不足后续不利而不得不暂停,浪费了时间和资金,耽误了学校的正常发展进程,这样盲目的使用资金,不做统筹安排,使得资金运用混乱,极大地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高校一般在年初的时候都会做预算,本来预算应该是财务管理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掌握着高校一年的资金分配,可以说是统筹管理的大纲,后期资金的运用都应以预算为核心进行操作。但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对财务的预算工作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不能深层次全方位的考虑,缺乏科学性、有效性,具体项目不够清新明确,关键数字模棱两可,使预算的代表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其目的只是留下文字资料来以备上级的检查。尤其在后期实际操作中,因留有巨大的漏洞,全然以人为意志为标准,使得预算变得毫无意义。
(二)盲目投资,过度扩大,造成债务繁重
新时期,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的新型高素质人才,对教育的投资大大增加,尤其是普及高等教育措施的实施。在国家大力扶持的环境下,各个高校兴起新建扩建的,大量贷款购置土地,营建新的校区校舍,其资金的投入量远远超过往期,以往的高校资金收入方式已经不能维持庞大的开发支出。负债是事业单位的五大会计要素之一,单位的负债率关乎本单位的指标考核。盲目的扩建投资,过度依赖银行,引起负债总额的快速增长,许多高校的负债资金达到上千万甚至过亿。因为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高校贷款没有后顾之忧,只是一心开展新的项目建设,暂时撇下财务负债问题。一些可有可无的项目被提上日程,纷纷开工,尽管其实际效用微乎其微,甚至只是一些形象工程。另一方面,只有项目多了,才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巧立名目、谋取私利,从而造成大量建设资金的流失。高校最主要的融资手段从一开始就属于政策性贷款,而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但是不合理的资金投向,持续增高的筹资成本渐渐超出了合理发展的界限,给高校未来的债务危机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一旦爆发将极大地影响高校的正常管理和教学。当然,在一定期限内高校偿还贷款的能力是有保障的,但毫无限制的规模扩大和项目开展所带来的种种不稳定因素令人担忧。如何将高校扩建融入到市场调节之中,使之符合现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既不会因为盲目扩大而浪费资源形成债务危机,又不畏首畏尾影响发展速度,因此,把握住一个合理的平衡才是未来高校建设的关键,这些都需要政府与高校财务部门共同努力来完成。目前,政府已经对这一严重态势采取行政措施,但是主管部门硬性设定高校还债期限和优先扣划偿贷资金,使得高校资金来源阶段性短缺,给资金的运转带来了困境,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还制约了高校的发展。总之,现阶段在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的财务负债危机已经逐渐显现,如何克服这一问题,需要仔细研究分析。
(三)高校资金运作效率低下,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为“统一领导、集中管理”“一级核算、两级核算”的完全集中的财务管理模式,学校的资金由学校统一管理和使用,所有开支必须通过校级财务部门审核批准。在我国,高等院校属于事业单位,而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残留、财务管理权力的过度集中使得高校的资金运用缺乏应有的灵活性,与市场的自动调节作用相差甚远,对资金的分配利用效率远远低于其他通过市场自发性调节的单位。高校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资金利用率的高低与校方领导的切身利益关系不大,因此导致高校的财务管理部门的理财意识淡薄,缺乏积极进取的开拓创新精神,习惯于安于现状,直接造成一部分高校办学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已经投资的财富效益低下,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用。高校本应该是最大的智囊团,有着其他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体制原因,不仅没有挖掘出自身的潜力,还使得智力资源和科研实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大大制约了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财务管理体制不合理不完善
只有清新明确的管理体制,条目清晰的奖惩措施,才是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划清是非黑白的界限,并对其不符合规定的某些行为以提醒和警示。由于体制不健全,没有统一遵循的标准,高校上级财务管理机构与下级学院财务处权责不明,管理混乱,协调困难。某些下级单位遇到资金紧缺的时候就理所应当的向校方申请资金,而自己则独成运作体系,以校方为基础只赢不亏。另一方面,学校采购日常用品也缺乏统一的标准,漏洞百出,往往实际采购花费金额与报销金额差距较大。这都造成了财务管理的不善和资金流失,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高校的现阶段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度统一的命令式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而缺乏调节的余地,使得高校的资本运作与现实市场经济脱节,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没有了市场固有的调节作用不仅使高校财务管理陷于盲目,而且导致工作人员责任心下降,仅仅浮于应付。
二、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理念创新
(一)加强财务前期管理谋划,做好预算工作
全面系统的分析资金运用,合理的分配项目资金,优先开展具有建设性时效性的项目,保证那些应扩大招生而急需完成的项目,确保学生正常的学习秩序不被耽误。淘汰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节约资金,一切为正常的教育教学让路。完善预算工作,综合财务预算反映了高校全部资金的收入来源和支出用途,整体反映出的高校总体财力,并以之为依据建立收支平衡的账务账目,从而保证教学、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事业计划是编制综合财务预算的依据,是高校对项目建设与发展实行全方位调控的重要手段。合理制定的综合财务预算是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克服投资上的短期行为、节约开支和减少损失浪费的前提,反映了高校经费管理、调控的能力。
(二)完善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
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综合的、时效性比较强的体系性工作,而且由于环境的、人为的因素会增加管理工作的难度,因此,只有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拓宽约束覆盖面,将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能对一些违反规定的情况姑息容忍、视而不见,要给予坚决的惩罚,才能起到提醒和警示的作用,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为了更好地执行制度,需要建立专门的监察机构,来督促、引导,使其行之有效。相互制约,相互勉励,功过奖惩清晰明了,才能充分发挥出制度的作用,使高校管理走向正规化合理化。
(三)科学的规划资金运作,把效益放在第一位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首先必须树立效益观念。新形势下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应主动适应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要尽量摒弃遗留的行政管理命令式的运作方式,运用市场经济规律纠正并且强化理财观念,坚持效益优先的理财原则。高校是以教育为目的的单位,那么高校的效益性体现在哪里?具体来说,高等院校要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努力寻求降低教育成本最快成才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的收益性,力求以最少的资金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具体的操作方式需要高校的管理人员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出谋划策,创造性的开展实施,在探索创新中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效运作模式。
(四)正确看待高校债务问题,减少不必要的项目投资
当前高校的债务危机已经逐渐显现,政府政策性的优先偿还银行贷款措施大大降低了高校资金可运用率,致使许多项目后继无力。那么如何解决当前问题呢?首先要正确面对问题,采取积极的态度来面对,分析原因并采取措施,逐步摆脱困境,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其次,在做好预算工作的前提下,淘汰一些非时限性项目,优先支持涉及到学生根本利益的项目,比如提高课堂效率的科技性投资,保障学生衣食住行的生活性项目等等。最好要严抓严管腐败行为,将各个项目的资金运用重新核对审查,把由于人为原因流失的资金寻回再利用,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严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校院两级财务管理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1.适应外部宏观环境。
近年来,高校所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愈发激励的市场竞争促使高校必须不断改革创新,各级主管部门也多次提出创新财务管理体制的要求,发挥资金效益、提高办学水平。
2.配合内部综合改革。
现有高校管理体制已经制约了进一步发展,各个方面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综合改革,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财务改革迫在眉睫,而取代“集中管理”的校院两级财务管理体制,能够在资源筹划配置、资金使用效益等方面有效满足新形势的需要。
3.优化资源配置效率。
“集中管理”的财务体制虽然有利于高校统筹规划,但也存在着经费分配与学院需求相矛盾,容易造成教学资源浪费,因此只有通过建立财权明晰的二级管理体制,提升院系单位的自,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运作和调配。
4.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
高校财权下移赋予院系单位独立自主财权,院系单位可以根据自身财力状况,合理规划发展目标,制定可实施的措施和政策,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同时,通过植入院系单位财务管理理念,有利于提高其经营意识与成本观念,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也能得到提高,从而调动院系办学积极性、主动性。
三、校院两级财务管理创新改革措施
(一)构建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
财权下移,势必要求明确校院两级管理职责,通过建立合适的财务管理体制,既要实现集权与分权的有效结合,又要确保院系单位事权与财权的统一。为实现院系教学、科研任务目标,权责明晰的管理体制如下:
1.要根据机构职责职能,建立“院为主体、权责明晰、一级核算、两级管理”的运行机制。
具体来说,财经政策、资金管理、会计核算集中由学校统筹管理,而预算管理、支出管理应由院系自主管理,既扩大院系自主管理权,又加强院系约束监管。
2.要明确校院两级支出责任。
采取目标管理与宏观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将相关经费直接下放到院系,让院系进行自主管理,结合院系发展战略规划,兼顾学科、专业层次与学生教工规模,本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统筹掌握使用,实现教学经费资源的有效配置,完成学校安排的目标任务。
3.配套有效的评价机制。
在财权下移授予院系充分自的同时,配套建立相应地评价机制和监控措施。评价环节既包括教学质量评价,还应包括管理水平评价。教学环节评价工作以督导、检查、评估为控制手段,结合院系发展规划与院领导任期考核目标进行;管理水平评价则是要求院系在建立决策约束机制的基础上,健全院长负责、教授治学的行政管理组织体系,通过教代会、学术委员会、党政干部会等民主管理,促进院系发展。
(二)校院两级职责分工明确
对于高校而言,鉴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学校层面上工作是充分发挥人、财、物资源优势,把握战略发展方向、制定年度工作目标规划,通过规章制度建立、经济资源分配、人事组织任命、定期考核评估等行政手段对二级单位进行管理以期完成既定发展目标。对于院系而言,作为办学主体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实施高等教育、进行科学研究。由于院系单位是实际工作者,学校把相应地教学、科研职权下放到院系使之自主管理的同时,财权也应相应下移,加强对院系经费财力的支持,为院系各项事业开展提供财力支撑。对于职能部门而言,校院两级管理改革目的就是要简政放权,因此职能部门应当定位于服务功能,工作模式应逐步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从以往财权相对集中转换为财权下移,以服务日常事务、指导专项工作、评价监督检查为主。
(三)预算管理与经费分配模式创新
1.现行预算经费分配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许多高校预算分配模式中,教学相关经费已经直接下拨到院系,比如教学基本运转费用、学生实习实验费用、设备器材购置经费等,但这些经费支持力度难以适应深化改革要求,大部分财力仍然集中在职能部门,在年度执行过程中,一旦职能部门执行不了,到年底就存在突击花钱、紧急划拨院系的情况,不仅造成学校预算执行缓慢、结余资金较大造成经费浪费,同时给院系也带来压力,院系不能全面掌握本单位经费总量而过分依赖职能部门,等、靠、要现象严重。
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是将学校所有直属单位按其性质划分为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等四类二级单位,将每一类作为一条主线,对其进行分别管理、分点核算、分别反映办学经济效益的一种内部财务管理方法。
(一)基本特征
“四条线”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规定了以学校直属二级单位(学校为一级单位)为核算主体,对于学校二级单位所属的所有单位(包括二级单位兴办的经济实体、研究所等)不再进行细分,其财务活动一律纳入到主办单位的财务账内;二是明确了按单位划分核算主体;三是强调了分点核算和分别管理。
(二)“四条线”的界定
教学科研、后勤服务、校办产业和管理保障四条线的具体范围分别为:
1教学科研线。是指学校中直接从事教学活动和直接辅助教学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科学研究、“四技服务”的单位。教学单位包括各系、部、图书馆、电教中心、外语中心、计算中心和教材教学实验设备管理等教学辅助单位。科研单位包括学校直属的研究所。
2后勤服务线。是指在学校内直接为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生活提供服务的单位。包括食堂、浴室、校医院、幼儿园、清洁绿化队、车队、供水、供电、供暖、供气、修缮、物资供应以及物业(含房地产)管理等从事后勤服务的单位。
3校办产业线。是指由学校兴办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包括直属学校领导的科技公司、旅游贸易公司、劳动服务公司、印刷厂等单位。
4管理保障线。是指党政管理以及保障学校稳定与发展的有关部门。包括机关各处、室、委、部、办和高教所等单位。
(三)核算方法
实行“二级核算,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二级及以下单位不再设置独立会计机构,由会计服务中心记账。二级及以下单位是指能够自收自支、以收抵支和组织经费收入以及按比例提取管理费、实施独立核算的单位。它分为以下三种类型:一是能够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单位;二是能够单独组织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三是有经费来源,或以其他形式取得收入,以收定支、独立核算的单位。各二级单位根据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四条线”中,按各条线的要求进行管理、核算。各条线的基本核算方法为:
1教学科研线。以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为核算主体,核定和计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2后勤服务线。以提供的劳务(服务)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计算,按校内价格向服务对象收取服务费用,自负盈亏。
3校办产业线。以生产单位或经营项目为核算主体,进行成本核算,自负盈亏。校办产业应明确产权关系,确保资本保值增值,按规定向学校上缴有关费用和利润。
4管理保障线。以学校管理部门为核算主体,核算收支,结余留用,超支不补。
二、高等院校“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意义
高等院校实施“四条线”财务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院校内部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划小核算单位,实行分灶吃饭,模拟法人运转,解决学校内部存在的“大锅饭”和“分配不公”等问题,提高办学效益,使学校逐步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建立起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从这一方法的特点以及高校的实践来看,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有如下意义:
(一)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
高等院校走向市场后,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自觉按价值规律办事。
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尽可能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使现有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和利用。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正是体现了这方面的要求。
(二)抓住了资金这一制约
学校稳定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校既要稳定又要发展,重要的是靠投入。但我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拿不出足够的经费来办教育。在国家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如何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是一个关键问题。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要充分调动各单位理财的积极性,坚持量入为出,各花各的钱,各干各的事,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三)能够大力促进高校深化内部改革
1能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根本任务是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因此,必须不断加大投入,稳定师资队伍,改善教学条件,更新和增加教学设备。而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就是把不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剥离出来,把教与非教区别开来,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
2能促进学校科研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紧密结合。科研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国家对高校的正常经费投入中基本不包括科研经费(纵向科研费是按项目管理),因此,学校科研单位和人员必须“找米下锅”。实行“四条线”财务管理后,学校科研单位实行完全的科研成本核算,这必然促使科研单位千方百计增加收入(含承担教学任务,争取横纵向课题等)、节约开支、精简人员、艰苦创业,把科学技术尽快转变成生产力,或举办科工贸一体化的经济实体等。
3能有效地克服当前存在的如下问题:一是财权比较分散。很多高校除财务处外,基层单位又设财务科室和配备财务人员,实行独立核算,削弱了校长这一法人代表本身就有限的权力;二是支出结构不合理;三是分配不公;四是“跑、冒、滴、漏”现象严重;五是业务招待费居高不下;六是吃“大锅饭”的现象比较严重等。
在当今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财务技术决定财务服务。管理与创新就是基于技术和技术创新而言的,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际上是利用技术和人的智慧来创造方便、快捷的财会服务,在提供所需信息的同时,计划和监控资金的有效使用,以促进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关于实施校园一卡通工程,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国内外已有先例值得借鉴。
一、美、英、中三国有关高校实施校园一卡通的概况
美国Florida大学于1996年夏天首先推出校园智能卡,同时也是首所通过校园卡为学生发放奖贷学金、助学金的学校,该卡可用于查阅资料、购买图书、在娱乐厅、洗衣房、游泳池、快餐厅等收费场所消费,信息反馈显示,不仅教职工和学生对新卡的功能非常满意,而且明显提高了管理效率。英国各院校也对“一卡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积极筹备实施。ThamesValley大学于1997年9月最先实施,Exeter大学和York大学在Modex公司的技术支持下,开始试运行“一卡通系统”。这时的校园卡被赋予新的内涵,卡上包含学生的姓名、照片、学号,可用作图书证、门禁检验、选举卡、消费卡。持Modex卡的学生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为其子女的卡上加款。随着校园卡功能全球化、社会化,未来的校园卡不再随着学生生涯的结束被注销,而将伴随使用者一生,其内涵与外延的拓展更是意义深远。
在我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一卡通”也开始在许多领域得到应用,尤其在高校,校园一卡通的建设逐步得到重视。目前,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京广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湖南湘潭大学等高校近年来均已推出特色各异的“一卡通”。中山大学于2002年9月在中山大学本部推出“牡丹———中山大学联名卡”为学生省却了许多麻烦,其功能从银行、邮局到自助转账圈存和财务结算;从餐厅、超市、小卖部到上机上网、图书借阅和医院就诊;从通道、门禁出入到宿舍考勤和保安巡逻,共涉及12个分系统,是目前国内“一卡通”应用项目最多的系统。
二、校园一卡通系统的技术特点与功能
目前IC卡应用系统的日渐成熟为校园一卡通系统的建立提供了技术保障,校园内实现一卡通管理已成为校园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由于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市场上存在着多种规格与技术的管理卡。学校内各部门根据自己的需求,分别建立本系统的管理卡应用系统,由于其采取的技术与规格不统一,造成了各种校园卡应用系统无法兼容的问题,为学校的统一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需要从系统的角度对校园一卡通进行整体设计。
校园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是针对各类学校的综合管理而设计开发的。该系统综合先进的IC卡技术及网络通讯技术,使一卡通管理得以实现,从而满足学校不同管理层次的需求,解决各种规格管理卡的兼容问题。
校园IC卡一卡通信息管理系统的特点是利用高科技产品———非接触式IC卡作为载体,结合电子技术、非接触IC卡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诸多高新科技,在校园网中起着通行桥梁的作用,通过与其它各个管理系统模块的信息连接,将整个校园网有机、高效地带动起来,使得校园各个方面的工作因IC卡的高效、简便而更加顺利。
校园IC卡管理系统的基本职能包括身份验证、代币和信息管道等,各个职能的实现建立在办公自动化和校园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学籍注册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等的基础之上。IC卡的身份验证职能建立在教师、学生档案的基础上;代币职能建立在财务管理及其相关系统的基础上;信息管理的职能建立在校园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教务系统、物资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由上述各个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和内容,然后形成对某个人的全方位综合信息的了解。根据一般高校的特点,校园卡设计为人像证卡、条码卡、IC卡“三合一”的组合卡,卡基材料选用PVC材料,美观、大方、耐用。该校园卡可代替学校目前使用的学生证、工作证、身份证、借书证、医疗证、会员证、餐卡、存折、体育设施使用卡、计算机房上机卡、信道出入证件等,教师、学生只要带一张卡即可在校内食堂、娱乐厅、洗浴中心、洗衣房、游泳池、商店等收费场所消费,可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借阅书籍,可去机房上机,去校医院看病,去复印室复印资料,去总务处领用财物等,从根本上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设想。同时,校园IC卡还可带动校内各单位、各部门的电脑化管理,通过校园信息网,逐步将各处的电脑联成一个比较大的数据网,实现全校各类数据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从而提高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校园一卡通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学校财务管理涉及全校日常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校园卡的广泛使用,必然也会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新的变化。校园卡对财务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财务信息的输入、财务信息内部处理、财务信息的输出以及闲散资金管理这几个方面。
1.规范信息来源的格式,提高信息录入的质量,使财务核算与其他部门联系更紧密,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取得更及时。比如说,学费管理系统、学生奖贷助系统需要由教务处、研究生院、成教学院等部门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工资管理系统需要由人事、水电、房产等部门提供职工的各种信息。使用校园卡后,各个部门的管理系统的数据编码都会遵循统一的格式,使信息能够共享,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也会变得更加容易。
2.改进财务管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一卡通包括金融卡部分,每个校园卡的用户都将拥有自己的个人银行账户,学费的收缴就可以方便地由传统的学生交现金方式转变为银行代扣的方式。银行代扣即由银行按照每个学生的应交金额从其个人账户扣交学费,划入学校指定的账户,然后将已扣交学费的学生信息通知学校财务处,这种方式提高了学费收取的效率。职工工资的发放、学生奖学金、贷款、助学金等的发放也可以直接划入个人账户,免除了发放现金的烦琐。校园卡中的电子钱包方便了学生交纳重修费,补交学费等小额的零星交费,减少了现金的流动。以上事例表明,就财务信息的内部处理而言,校园卡的使用将改变财务处某些事务的处理方式,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3.促进财务信息化建设,改善财务服务的质量。校园卡的使用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影响较大,为满足校园卡应用的需求,需要对已有的财务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内部的数据格式做必要的修改,以方便与其他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如学费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等。财务信息具有高度的机密性,仅靠输入用户代码和口令来确认用户的合法性是不够的。校园卡的身份认证和在校园卡中保存的相关财务信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种可靠的身份、权限范围的认证,从而大大提高财务信息查询系统的安全性,为全面建设和实施“基于校园网的财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提供了新的安全保障,促进了查询系统的建设,而该系统的使用,可以大大改善财务服务的质量。
4.规范全校收费管理工作,杜绝小金库。校园卡的电子支付功能,使校园内的现金流量大大减少,校内的一些有偿服务机构不再收取现金,而是将所得收入都直接划转到相应的财务账户之中。这样一来,在规范了校内收费管理的同时,还减少了经办人员挪用公款的行为,也使各个服务机构的收入全部透明,杜绝了收入不入账、账外循环的部门“小金库”现象。校园卡带来的校园消费的变化,可以将所有提供有偿服务机构的账户资金集中起来,有利于学校调度这些闲散资金,改善学校资金运作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收益。
5.缓解恶意拖欠学宿费问题,及时收回资金。学宿费难以收回是部分高校目前面临的问题之一。随着高校近年来的扩招,在校人数高达数万,难免有部分学生钻空子,恶意不交学宿费,或者无人催交就干脆不交。通过严格的学生基本情况调查(对贫困生和临时特殊原因不能按时交费的学生可以减免或缓交,不属于“恶意”范围)以及校园卡的网络信息功能,针对恶意不交学宿费的学生,控制好该卡每学年投入使用的第一关,不交学费就无法进行学籍注册、成绩登录以及其他活动。通过“被动方式”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确保学校能够及时收回资金,减轻高校经费不足的压力。
当然,我们应该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任何新事物的产生都可能带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校园一卡通也不例外。使用一卡通对财务管理来说,主要产生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一卡通在操作上高度电子化,不论是资金的流入还是流出,只需在相关的电子设备上刷卡输入数据即可完成,因而不能留下字面财务证据。二是输入信息一旦有误,则更改手续很复杂,可能会牵涉到校内很多部门甚至是外部银行。最小化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对我们高校的财会人员提出了高要求: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态度,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以及专业素质强是财会人员必须具备的。
总的来说,校园一卡通的不利影响可以克服,而其对财务管理带来的正面影响更是我们所关注的。“一卡通”对理顺高校财务关系,强化财务管理,实现高校财务管理现代化,财务信息实时化,实现服务的高效率和优质化,有效解决办事手续繁杂和效率低下的局面所提供的支持是不言而喻的,规范化的管理、优质的服务,推进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系统逐步完善,从而使高校财务管理水平跨上新台阶。
四、建设校园一卡通可能产生的问题及对策
任何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国内电子信息系统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校园一卡通的推行之路并不平坦。校园一卡通的推行有赖于学校与银行、电信部门之间的合作,而且利益如何分配,尚无定论。同时,它必然会导致学校内部旧有的储蓄所等部门面临“下课”,人员的安置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需普及相关知识,防范可能出现的新问题。
1.高校筹备实施校园一卡通,应与银行合作。一卡通是电子货币的一种,与国家金融有着密切联系,他们在实践中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校园一卡通的筹建,可起指导作用。
2.应注意安全和保密。校园一卡通由于是采用电子信息管理,不可能排除一些高技术人员可能进入你的账号,窃取你的密码。因此,安全问题不容忽略。当然,校园一卡通的推行还有赖于电子信息系统的健全和安全网的建立。
3.推广校园一卡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进行全面的论证和周密的设计。高频次使用的卡与低频次使用的卡混为一谈,在技术路线上很难做到最优化。通常,学生使用最频繁的卡是就餐卡,平均每餐要用一到三次,一天要用五次以上,一年超过千次。而借书证平均一年用五次左右,医疗证平均一年使用两次以上,学籍注册和选课则是每学期一次。所以,它们之间的使用频次和使用的环境都相差悬殊,在技术上合为一张卡虽可做到,但不合理,非最优化设计。而且校园卡在校园内的使用往往针对不同的管理部门,尤其是后勤社会化之后,还会面对不同的法人单位。
4.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面临挑战,财务信息化建设需加强。校园卡的使用对财务信息化建设影响较大,为满足校园卡应用的要求,需要对已有的财务信息的输入、输出以及内部的数据格式做必要的修改,以方便与其他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数据交换,如学费管理系统和学籍管理系统的数据交换等。
概言之,校园一卡通是信息时代高校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之时,这种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电子信息产品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相信,随着我国信用机制的逐步建立,电子信息系统日趋健全和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校园一卡通所面临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其安全性能也必然会大大增强。对于扩招导致的学生人数大幅增长,以及对学校原有管理模式提出的挑战,高校率先使用校园一卡通则是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康莉。校园一卡通系统设计方案。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2)。
[2]袁新辉。校园卡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浅析。事业财会,2002,(7)。
[3]上海泽宇,校园IC卡一卡通系统。
1.财务管理意识薄弱。我国较多高校在办学的过程中都存在只重视办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现象,将学校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教学工作方面,而较大程度的忽视了财务管理。有些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没有对财务工作进行严格管理,财务人员在实际财务工作中仅仅负责了记账、报销明细与工资报表等,其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意识,对于学校资金的支出情况不能真实反映出来。此外,有些高校严重缺乏财务风险意识,在办学决策上贪大求全,一位通过银行贷款与民间融资等渠道增加学校教学设备和学校建设,但却未对其进行科学的财务管理,对于资金的流通与利用未进行有效监控,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2.财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现阶段,我国高校虽然都建立了其自身的财务管理制度,但其科学性及可行性却较为缺失。有些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和专业财务人员,主要由领导管理层负责,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容易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不按制度办事的情况较为多见。除此之外,高校财务管理体制的缺陷还表现在有些高校在建设资金与财务上没有明确划分,财务情况不公开及监督不力等,都导致高校的资金利用缺乏有效控制,无法对学校的财务情况综合评价。
3.财务行为不够规范。由于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因而不规范的财务行为发生频繁,制约了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例如,在有些高校的现金管理工作中,并未按财务规定交由出纳,而是寄放在学校领导处;有些收支核算工作都是直接用现金进行,没有实现自动化的转账模式,尤其在产生效益的部门,还出现了坐支行为;有些学校在收取相关费用时,采用的是自制三联收据,导致收入不入账现象严重,导致财税部门审计工作难以开展,也加剧了高校不正当财务行为的发生。
二、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必要性
1.管理会计在投资决策中有较大的必要性。在高校快速发展的新时期,高校需要不断的融资来扩大学校的办学规模。然而,在这个利益与风险并存的经济活动中,管理会计理论中的投资决策方法能对其决策制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能有效规避和防范融资风险,在财务工作的结算、理财及信息反馈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管理会计在财务预算管理中有较大作用。当前高校资金使用率低、重复购置及财务管理不统一的现象普遍,通过管理会计能建立起全面的预算管理体系,从根本上对各项费用收支的规范性进行控制,打破预算内外资金界限,将高校收入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中,并在考虑各因素的情况下编制详细的经费预算执行表,为高校决策的制定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3.责任会计有助于细化高校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需要在各部门的统一配合下才能提高效率,而责任会计很好的将高校内部各部门的经济往来建立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上,将其划分为不同责任中心,并建立责任监督体系,承担其部门的经济责任。通过责任会计对财务管理的细化,有利于规范高校各部门的财务行为,能有效避免高校各项活动中“吃大锅饭“的问题,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管理会计理论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用的有效对策
1.建立适应高校发展的管理会计体系。现阶段,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形成主要是从企业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更加适合于企业的财务管理。高校财务管理与企业财务管理存在较大的差异,高校要想推广并广泛利用管理快进理论,就应该在高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会计体系。为此,高校会计工作者应该积极配合管理人员,综合利用现有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工具,在管理会计的战略基础上确立高校长远的发展规划。重要要以责任会计为监督框架,落实高校各部门的责任,从全面预算与成本管理的角度实施高校财务管理,进而促进高校的发展。
2.转变观念,改进财务管理方法。高校实施管理会计,涉及到思想、方法及体质的改革,这必然要求高校领导更新观念,提高管理会计的意识。因此,高校领导应该改变传统的墨守成规的定式写的财务管理观念,充分认识管理会计理论的必要性与意义,切实将管理会计实施作为重点工作。高校领导要引导各级管理人员运用新的财务管理方法,将管理会计理论运用于财务管理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全过程,以更好的促进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3.加强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在现代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针对当前高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相对滞后的问题,高校有必要加强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优化。高校应该加强对信息查询平台与数据库系统的建立,以此保证信息数据的完整性与真实性,促进高校相关负责人及时查询和了解学校收支情况,并有效监控资金的使用,发现不合理的资金使用行为,及时上报并处理。同时,软件开发商要集中力量研究和开发管理会计的软件,并尽快推广到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以促进高校实时控制财务管理工作,提高预决算的合理性,科学考评各部门业绩,从而有效发挥出管理会计的促进作用。
4.加强专业管理会计队伍建设。高校财务部门是重要的管理部门,其财务人员充当着关键性的角色。与财务部门中财务会计人员相比,管理会计人员在思维方式及知识层面上有更高的要求。其不仅要精通财务会计原理与方法,还要全面掌握现代经营管理知识与高校财务状况,拥有对经济活动趋势预测与规划的能力。然而,当前我国高校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还较低,高校应该加强对管理会计的教育与培训,对其会计工作进行必要的培训与指导、对其信息化操作的技能进行培训,并优化管理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不断提高管理会计的理论水平。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再教育,提高高校管理会计人员的素质,从而建设强有力的专业管理会计队伍。
一、高校财务管理面临的挑战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所所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风采已经全新地展现在面前。在高校扩大规模的外在压力得到根本性缓解的同时,高校理财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财务管理重心从微观技术层面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层面
1.筹资结构的不稳定性增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筹措的基本格局。多元化的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一般包括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等九个方面。经过五、六年的实践和发展,不少高校的办学资金来源基本稳固在财、费、贷三个方面,其他渠道则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大多处于少水甚至无水的尴尬境地。从筹资结构分析,在一些高校的办学资金总量中,收费收入已上升至主渠道地位,各块资金所占份额的排序已由原来的财政拨款、收费收入、银行贷款演变为收费收入、财政拨款、银行贷款,表明高校在实现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自我筹资能力也得到了不断加强。然而,人们对于这样的筹资结构和收入增长态势并不总是乐观其成,主要原因在于其政策性因素仍然对筹资格局起着主导作用,尤其是按民办新机制运作的独立学院,直接推动了不少高校“蛋糕”的扩大。一旦几年后高校招生出现预期的“拐点”,则高校筹资政策势必面临调整,筹资结构的不稳定性将会更加凸现出来。
2.资产负债核算得到明显加强。负债是事业单位的五大会计要素之一。近些年随着高校自觉不自觉地选择银行贷款作为加速扩容的主要资金来源,引起负债总额的持续高位增长。负债这个高校会计要素,在沉睡了多少年后,终于引起了普通高校的举办者———政府、高校的主要债权人———贷款银行、高校的主要受益者———学生及其家长的空前关注。高校持续庞大的贷款规模、亟待改善的贷款结构、渐行渐远的资金投向、稳中有升的筹资成本,将社会方方面面的注意力吸引了过来,进而出现了不同声音。而作为实际意义上的债务人的高校,由于资产负债率的节节攀升、还本付息现实压力的有增无减,也开始主动盯住资产负债的静态指标及其动态变化。因此可以说,高校已经有了注重负债的核算和监控的内在自觉。
3.管理决策分析需求进一步趋强。一方面,高校在缓解扩大规模与提升层次的双重压力、推进管理机制创新与防范潜在风险的有机结合的进程中,财务管理的复杂性、综合性、精细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财务部门所编报、提供的财务信息,其理解性已大大增强,但它仍然只是对过去发生的经济活动、财务事项的基本反映,难以为学校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及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撑。高校面临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纵横交错的内部利益关系,亟待完善的管理运行机制,对财务信息的管理决策分析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要求财务信息从可理解性尽快向决策有用性扩展的趋势正在加快。其具体表现在,管理会计的一些专门方法如成本性态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现金流量分析等差量分析方法被大量引用到高校财务会计中来;着眼未来的财务预测功能备受关注,如财务规划的编制和完善,在不少高校已经数易其稿,付诸实施已是指日可待。
(二)财务管理形态从相对封闭逐步走向全面开放
1.建立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教育收费具有非营利性、政策性和成本补偿性的显著特征。尽管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本分担早已在全社会形成共识,但相关分担主体对成本分担份额莫衷一是,带有越来越浓的政治色彩。普通高校学费标准6年保持不变,住宿费标准实行最高限价,代管费的收取坚持自愿原则,还有全天候、全过程的收费公示,年复一年的多层级、全方位的检查、轮查、互查等措施的多管齐下,然而对高校收费的社会关注度依然居高不下,要求严肃查处教育乱收费的声音依然不绝于耳。近据报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8月4日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教育乱收费继连续6年成为价格举报之首后,2006年上半年又居价格违法案件查处之首。教育收费的尴尬处境可见一斑。
实际上,根据非义务教育成本适当分担原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现阶段高校学费标准基本稳定在培养成本的25%-30%.而社会方方面面却没有多少人关心另外的70%-75%的成本分担责任是否真正落实,也不细究受教育者分担的25%-30%是否适当,而是对教育收费标准的核定基数之一的教育培养成本打上了问号。作为回应,有关部门转而要求高校尽快向社会公布教育培养成本信息,并列出了时间表。众所周知,凡事都有成本,各行各业都存在成本问题,而成本一般被认为是行业的“商业秘密”,只不过培养人的成本更为特殊、更为复杂、更为感性罢了。要求把培养人的成本尽快公诸于世,这个想法很好。但东西南北中,成本各不同,即使同城高校间、同一学校不同科类间、同一科类不同年份间的培养成本均有差异。另外,培养成本越低是否意味着收费标准从低办学效益就高呢?还是反之亦然?这无论是从宏观政策层面还是技术操作层面都似有把一个复杂问题过分简单化之嫌。如此说来,质疑高校收费贵收费高的潜台词可能是乱花钱。诚然,这几年高校买地盖房,教学条件装备投入大幅增加,硬件设施达标速度之快令人刮目相看,其所需资金除银行贷款外,自筹资金部分主要来自收费收入。即便如此,也不能简单地认为高校收费多与高校硬件新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因此,思考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非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缴费上学是成本分担机制使然的逻辑起点上来。如果仅仅认为现阶段高等教育的“过高”收费完全是高校自身的内在冲动所致,即使不是认识上的误区,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将会继续动摇建立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的社会基础。
2.化解、清偿债务工作任重道远。伴随着高校持续高速增长带来的繁荣,高校建设性、发展性债务规模与日俱增,少则几千万,多则数亿甚至十多亿元。与高校扩张初期的鼓励贷款的政策性导向不同,当高校数量扩张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后,来自政府部门的要求落实高校还贷责任、化解高校债务风险的工作热情高涨,干预力度明显加大。借债还钱,天经地义。高校作为还贷主体在法理上是说得通的,但高校贷款从一开始就无一例外地属于政策性贷款。因此,高校贷款本身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有鉴于此,有的省已开始安排巨额专项资金专门用于偿还高校所欠银行的部分债务,这对高校无疑是一大政策利好。但主管部门硬性设定高校还贷期限和优先扣划偿债资金的政策措施,很难设想这样的“胡萝卜加大棒”的行政手段不至于引发高校的财务风险。实际上,高校短期的支付没有风险,但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将难以规避。问题的关键是要把这种风险切实纳入可控范围内,确保校级财务始终保持基本正常、合理、稳定的现金流。
3.对高校投资效益的关注度进一步加深。高等教育本身是一个单位成本递增的行业。增加投入与提高效益是高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尽管现阶段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但要求高校提高投资效益被过早地提上议事日程。1993年国家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本世纪(即20世纪———作者注)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达到4%.《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努力实现4%的目标”。但这个投入比例,实际上并没有如期实现。迈入21世纪后,这个比例才有所改善。统计数据显示,这个比例最高的年份是2002年,达3.32%,离目标值仍有不小的差距,与世界平均水平(5.1%)更是相距甚远。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教授的有关研究成果也印证了这个问题的存在:1990—2000年间,我国预算内财政拨款占高等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从88.6%下降到47.3%;1996年至2005年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香港地区是持续递增的,而大陆基本上呈递减态势。这其中当然有复杂的因素,包括同期财政支出高速增长以及教育经费多元化趋势加快等原因。但也毋庸讳言,对高等教育的持续加大投入,并没有与财政支出的高速增长实现基本同步,或者说,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大幅快速增长,仍赶不上高校连续7年大幅扩招对办学资金的需求,这是不争的事实。
当然,现阶段的高校经费紧张与计划经济时期相比,不能同日而语。对高校投资效益的关心,对一些高校发展规模不经济问题的关切,无疑会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健康发展和高等教育规模效益的改善。但对这类问题给予过早、过多、过频的关注,可能会淡化对政府投入依然不足问题的进一步缓解。
(三)财务管理面对的问题从共性趋向个性
1.发展阶段。由于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属的政府部门不同以及高校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不一,高校的发展将不再是相对均衡式、趋同化发展。如有的高校仍处在扩张的后期,外延发展势头不减,高校内部对资源的占有冲动持续不衰;而有的高校对推进转型、提升层次的动力非常强劲,开始步入内涵发展的轨道。财务管理目标与学校发展目标是高度一致的,与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前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可能会比较粗放,更多地注重投入和筹资;而后者高校的财务管理则会趋向精细化,更多地讲求产出和投资效益。
2.管理边界。由于校情不同,各校财务管理模式会存在诸多差异。伴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高速增长,不仅财务运行规模持续扩大,而且财务管理职能也在不断拓宽。有的高校是一校多区(有的甚至是异地校区)财务,还要承担独立学院、基本建设、后勤、校办产业财务的指导和监督工作;有的校级财务还要兼管集中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工作,财务管理战线越拉越长,财务管理边界越来越模糊,好像都跟财务相关似的,财务管理职能过于宽泛。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内涵提升速度缓慢,财务管理面的拓展与点的深入长期脱节,校级财务长期处于疲于应付的状态,对一些深层次、趋势性问题缺乏前瞻性的思考和研究,财务管理模式难以及时转换。
3.检查密度。我国高校在法律上是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事业法人,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但近些年来,政府部门对高校的间接监控力度在不断加大,其外在表现是检查的高密度。不少高校大多经历了来自不同层次、有着不同要求的各类检查,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收费重点抽查、轮查以及互查;财政部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会计信息质量抽查;地方税务部门进行的个人所得税专项检查;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财务审计专项检查;审计部门实施的就地审计等。
这类检查大有常态化制度化的趋势,且无一例外都与财务工作直接相关。诚然,有机会接受检查是好事,是帮助高校“号脉”、“体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高校财务行为的规范和财务管理的改善,但频繁检查无疑是高校特别是财务部门值得关注的一个重要信号,至少表明社会乃至政府比我们自身更加关注高校财务运行情况,高校在高速增长进程中,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与人民群众的心理预期仍然存在不小的距离。
4.内控机制。高校在“十五”期间取得的改革、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同时也不同程度地累积了一些深层次的突出问题,如机制失灵、操作失范、监管失效等,其中有些问题的存在与高校财务管理不到位、内部控制缺失密切相关。国家审计署近年对部属18所高校的审计结果所揭示的诸多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尽快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切实堵塞漏洞,消除隐患,规避风险,已是当务之急。
二、高校财务管理的理念创新
进一步认清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有助于高校财会工作者突破原有思维模式,正视存在问题,推进管理转型,调整定位,明确思路,增强财务管理的现实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助于高校财务工作更好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学效益为中心,大力搞好服务,努力坚持规范,着力推进创新,尽快构建稳健理财的基本框架、公正透明的预算管理体制、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约束有效的财经制度体系和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规范;有助于高校财务部门继续用改革的思维应对高校新一轮创业、做强、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用前瞻的眼光化解长期累积的一些深层次问题,用创新的理念探求加强和改善财务管理的新举措。
(一)以优质服务为先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校财会工作以优质服务为先导,自觉服从于学校中心工作,主动服务于广大师生员工,将会大大增强财务管理的有效性。
1.搞好服务是法规制度中的应有之义。《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把“搞好服务”列为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标准,高校财会工作者不仅不能例外,而且完全有条件做得更好。教育部制订的部门规章中,对高校财务部门也提出了诸如“提高服务水平”等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也不乏这方面的规定。此外,高校财务部门为学校这个“会计主体”理好财、服好务也是应尽的义务。
2.搞好服务还源于高校财务部门的现实需要。财务部门与其他机关部处一样,既是管理部门,又是服务部门。除了因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职业判断能力欠缺而导致的违法违规风险、监管失灵风险等特有风险外,同样存在不能提供优质服务可能招致的一般风险。实际上,对管理部门而言,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和服务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融合,相辅相承。既不存在没有管理内涵的服务,更不存在没有服务内容的管理。况且,在高校着力打造服务型、学习型、效能型机关的背景下,“三维考核体系”在校内是普遍适用的,这个考核尺度同样需要平移到财务部门。因此,对财务部门而言,改善服务是永恒的,改进管理是长期的,在某个时期某些背景下强调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并不意味着削弱管理职能。恰恰相反,坚持以优质服务为先导,积极倡导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的理念,推进服务与管理的持续协调和长期互动,往往有利于通过优质服务这个载体来推进理财环境的改善和财务管理效率的提高。
(二)以制度建设为本
财务管理作为高校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性、政策性、时效性比较强。因而,制度管理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处于基础性的地位。“十五”以来,高校发展速度之快,办学规模之大,改革举措之多,财务管理职能拓展之宽,经济活动之繁,无章可循是不可想象的。事靠人去做,人靠什么去管?靠制度!用制度约束人就体现了多数人管少数人,而不是相反。用制度规范事,就是用制度规范程序,用程序约束行为,就可以促进理财环境的改善、支出内容的净化和支出结构的优化。因此,要努力拓宽制度约束的覆盖面,把加快财经制度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按照先填补空白、再弥补缺陷、后修订过时的思路进行。有了制度还必须努力遵循,坚持按章办事、规范操作,才能提高制度约束的效果。反之,程序虚设,有章不循,非制度化行为盛行,则日常财务管理中的个案处理、非程序化操作等就会充斥其中,进而演变成“惯例”。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调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到位问题,就会变得收效甚微。
(三)以例外管理为主
近些年来,高校财务运行规模持续高位增长,经济活动日趋复杂,财会业务事项不断创新,财务部门长期处于超负荷大压力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如果还是一味地坚持按常规管事、抓常规事项,势必管不住抓不起。倡导例外管理,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研究、解决新形势下高校财务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主抓重点,力抓主要矛盾,抓大不放小,这既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也符合会计原则体系中的“重要性原则”。财务管理中的重点、难点或要点很多,其工作着力点应当在于:
1.例外情形。即非常事项、影响深远的事项、风险无法规避的事项以及内部控制关键点等。
2.源头管理。如票据管理、财力资源配置、现金流量管理、集中采购管理等。
3.管理关口前置。高校财务工作并不总是“阳光灿烂”,有时往往会处于两难境地。监管缺位,则潜在风险加大;监管越位,则远期风险加深;而监管失灵,则现实风险加重。可见,财务管理的度确实不易把握,因而有必要反思管理关口设置问题。某些管理关口实现前置,管理主体就会发生相应变化,管理责任也会随之转移。在日常管理实践中,如果有太多的机会要财务部门表态说话,从长远看这并不是一件好事。高校财务部门不仅要力免类似的情况发生,而且要力促管理关口的前移。
(四)以财务公开为重
公正透明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体现。高校是精英集聚、人才荟萃的特殊场所,对信息公开尤其是财务信息公开的需求会更加强烈。因此,高校财务部门要坚持以财务信息的广泛公开为正常,以财务信息的有限公开为例外。除不宜完全公开的财务信息外,都可以而且应当分层面多形式全过程按程序公开。只有公开才会产生公平,才能体现公正。财务公开的媒介包括会议、文件、公示栏、校园网(财务网)等。财务公开的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财经制度,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决算),收费的政策依据、项目、标准和范围等,缴(欠)费情况、项目经费收支情况,教职工工资、津贴发放、税费扣缴等情况以及集中采购规章、招投标信息等。财务公开工作的不断深化,必将进一步推动高校民主理财进程的加快和开放型财务的形成。
[参考文献]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看其发展的背后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基本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的。这些学校的财务管理环境并未随着学校的升级而彻底发生转变,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业务素质、职业素养等都未得到提升,导致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理念跟不上形势发展,还停留在中专或中职学校的简单的管理理念上。传统的集中核算的“报账式”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再适应高职院校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也不能再适应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由于长期以来财务管理模式上存在着中核算、轻管理、轻风险意识的陈旧理念,高职院校同社会、企业之间的主动对接意识不足。
(二)财务预算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财务预算方面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过渡集权,导致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管理被弱化的现象明显。有的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预算管理制度,但是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存在有章不循的问题。另外,由于预算指标编制时间与指标的下达比较滞后,导致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无法实现对经济事项的事前控制,更谈不上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详尽的分析、评价、规范、控制等。很多高职院校的财务部门并不了解下属各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无法准确的判断各部门资金的使用效率,缺乏严格的监管。例如:目前,在各高职院校中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经费预算不足,这也是困扰高职院校正常发展的一大难题,究其原因有一大部分高职院校在编制预算中,长期以来对于定岗实习的专项经费的预算处于边缘化的状态造成的。
(三)财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传统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对财务集权与财务分权的选择,不论是哪种管理模式,内部控制都是极为重要的内容,应该将内部控制的思想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但是,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各环节现状来看,产生的财务风险与内部控制环节的薄弱密切相关。而引发这一问题的主要因素是由于财务管理模式在构建中存在的缺陷造成的。因此,各高职院校必须认识到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及整个高职院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不断完善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抵御财务风险的发生。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内部控制滞后,极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资产流失、小金库现象泛滥、预算外收入被隐藏、税款缴纳不清、收入申报不准确等众多违法乱纪问题的发生。再例如:随着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进一步扩大高职院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国家财政拨款不足的情况下,很多高职院校选择银行贷款作为解决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使得银行成为高职院校的最大债权人。如果对这些债务问题解决不当,必定会是高职院校陷入重重财务危机中。
二、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充分发挥财务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职院校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财务管理的模式。财务管理模式一定要为人才培养模式而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多样性、稳定性、示范性、时代性等特征。可见,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模式应以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出真正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今后,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要切实实现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树立成本与效益并重的理念、货币时间价值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协调高职教育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实现高职院校扩招后的科学发展。
(二)建立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主要采取的是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高职院校要采取统一的模式,这也是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编制的财务预算,是财务工作的重要执行依据,它将始终贯穿于整个财务活动的全过程中。高职院校在建立与其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财务预算体系时,首先必须在院校内部设立全员预算的管理理念,将目标管理方式下的预算转变为过程管理预算,在全院做到全员参与。同时还必须结合本院的实际需要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这是进行有效财务管理的基本保障与约束。例如:要将学生实习、实训、顶岗实习等在实践项目中的各项收支流入到高职院校的财务预算中,如:有的高职院校聘请了企业的高级技师到学校内授课、高职院校的教师带领学生下企业的挂职经费、学生定岗实习的专项费用、学生实习费等。一定要做到预算向实习环节倾斜即:将财务预算真正的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机的融合,并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为高职院校的预算提供指导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高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办学经费不断增多,高校财务呈现经费来源渠道多元化、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显著特点。财务管理在高校内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明显,财务管理工作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其解决对策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高校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总体上是好的,但高校财务管理方面仍存在着诸多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为:
1、制度建设、体制改革工作滞后
已有财经制度既有执行尚不到位的问题,又有需要修订完善的问题。财会工作出现的一些问题,放映出某些制度已不适应当前的实际情况,更不能满足今后工作的发展。如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收费、后勤服务、培养成本的核算等制度;再如预算管理、经济活动和商业行为监管等,都需要新的制度给予支持。目前,高校财务实行的集中管理,一般仍属于“小财务”概念,对基建、资产等方面尚未做到有效管理,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财务管理体制的改革。
2、经济责任落实不到位
校内各岗位的经济责任在相当一部分高校中规定尚不具体和明确,内部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和完善,一旦出现投资失误或资金流失,校长、副校长和财务处长、基建处长、资产处长等谁应负什么责任,谁是第一责任人,往往难以界定。经济责任不落实,归根结底是作为法人代表的校长和主管财务工作的校领导的责任不落实。部分高校在财务管理方面,对所属二级单位未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未能明确划分校内各单位在财务工作中的职责和权限。
3、对外投资、贷款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
多渠道筹借办学经费,鼓励高校在积极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增加办学投入,已成为我国高校筹资多元化的一个成功经验。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在不断加强的高校与社会联系过程中,部分高校和部分领域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比如,有的高校在对外投资和贷款方面,缺乏严格的审批程序,集体决策存在缺陷,措施不当,管理不力,透明度不高,使有的投资和贷款项目经济效益较低、风险较大,有的甚至造成损失。
4、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执行不得力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很多高校对于教育事业经费预算编制重视不够,编制方法简单,缺乏必要的细致的论证及调研过程,在支出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的费用标准,基本上延用“上年基数+本年增长”的预算分配方法来确定本年度的支出规模,导致最终形成的预算方法不够科学。除预算编制环节的问题外,预算执行也很不得力,预算控制效能低下,预算的约束力不强。
5、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现阶段,我国高校普遍仍存在经费紧张的状况。很多高校在保证人员经费支出的前提下,可用于公用经费及事业发展的部分已经不多,但尽管如此,资金使用仍存在不注重经济效益,不精打细算,乱花钱的现象。在办公经费管理上,一方面表现为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跑、冒、滴、漏浪费现象严重,长明灯、长流水现象比比皆是;在设备采购中把关不严,急需的设备无钱采购,不急需的设备采购不合理,或者价格过高,或者质量不好甚至功能过剩,造成浪费;维修工程缺乏论证与合理规划,挖了又填,填了又挖等等,造成有限资源的极大浪费。
6、科研经费管理不够规范
高校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广、课题名目繁多,特别是随着横向科研收入的大幅增加,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教师错误地认为,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自己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不用遵守学校的财务制度与规定;学校也因为鼓励教师多争取科研经费,忽视了科研经费的管理,致使科研资金和资产流失严重,有的科研人员想方设法将科研经费转为私人财产,将个人及家庭生活开支列为科研费用,或以和实际不符的票据报销套取现金;有的科研人员校外承接项目,资金不进入学校,逃避上缴管理费,避开学校对资金的管理,却利用学校的实验室、实验设备,实验试剂等进行实验,学校得不到相应的补偿,科研经费的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以上只是现阶段高校财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除高校财务人员管理意识不强、素质有待提高外,还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不科学、外部监管不到位,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等方面的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二、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的几点对策
1、采用适合的财务管理体制,建立和健全经济责任制度
财务管理体制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所以,每个高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办学效益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校内各单位当家理财和增收节支的积极性的角度,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划分财权,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权责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校内经济责任制,明确各单位的领导、各级财务人员以及相关人员在财务活动中应承担的责任。各岗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哪个层次上出现问题,其上一级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确实将经济责任制落到实处。
2、进一步强化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高校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全过程,是高校进行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支出的多样化,原有的预算管理已不符合高校形势发展的需要,应从学校的全局出发,充分考虑到学校事业发展、建设的需要和学校财力的可能,把学校的全部可动用资金包括国家事业拨款和学校自筹资金,按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综合平衡编制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资金,全面反映学校整体财务收支情况和总体规模。在编制预算时,要量人为出,预算调整要经学校最高行政领导会议集体讨论通过。建立明确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不断加以完善,以保证综合预算的“硬约束”。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要维护其权威性和严肃性。高等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和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双重作用,要求教育资源的高校间进行合理流动和高效配置,这就需要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高校预算管理模式,以合理的支出标准作为预算拨款的依据,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
3、树立效益观念,加强高校办学成本控制
高校的财务管理不能仅局限于预算资金收支的管理,而应以绩效为导向,围绕绩效最大化的目标,采用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中的“成本效益比较”原理进行成本管理。目前虽然高校还没有建立起成本核算体系,但高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的课题研究已在进行中,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成本核算体系。高校要正确考核培养一名学生实际所耗费的资金量,分析教育成本的构成内容及进行成本核算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寻求降低教育成本的最佳途径,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力求最少的资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4、规范科研经费管理
针对当前高校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各高校应该加强对其科研经费的管理,确保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是高校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是高校科研经费应该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的统一管理;二是高校要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特别针对当前横向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完善管理办法,着重抓好科研合同管理、科研经费的转拨管理,建立科研合同的审查制度和授权签字制度;三是高校财务部门要加强对科研经费的支出监督,确保科研项目资金安全并合理使用,确实提高高校的科研工作水平。
三、展望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与经费投人不足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而且将长期存在。因此,高等学校需要得到各级政府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积极的支持。与此同时,作为高等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和财务工作者,也要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赶快行动,更新观念,努力创新,不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使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成为学校事业高速发展的一个强有力助力器。
参考文献:
1.刘凤凰.“以人为本”与高校财务管理.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2004(4)
2.张洪珍.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几点思考.江苏高教[J],2002(6)
3.朱一新.高校财务管理创新刍议.教育发展研究[J],2004(9)
2.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客观需要。高校发展战略的目标是实现学校的价值最大化,高校价值体现在如何更好的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功能定位上。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定位,就必须提高学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加大高水平、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校园基本建设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投入、加大科研经费、科研平台的投入,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实现社会文化的传承。高校实施战略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加强资金的筹集和投放管理,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非常必要。
3.整合学校资源的客观需要。学校拥有的资源包括:人、财、物。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是学校财务战略管理的目标。高校必须对现有的资源做到心中有数:教授、博士数量、专任教师数量,教学楼容量,宿舍楼容量,食堂容量,图书数量,教学科研设备数量,整体收支状况等等,在学校发展目标和定位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整合利用,充分发挥使用效益;对资源的缺口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还缺哪类人才,引进的可能性有多少;设备还有哪些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楼宇的容量能否满足在校生规模的需要;需要借贷融资的规模有多大,融资借贷的可能性有多大。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加强对现有资源和可利用资源的整合已非常必要。
4.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高校的财务管理一直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水平更落后于现代企业,ERP系统在高校的使用较少,资产管理薄弱,利用效率低,财务风险的控制意识淡薄,前瞻性的财务战略管理基本缺失。通过实施财务战略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学校的财务管理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二、高校财务战略管理与高校发展战略关系
1.方向与支撑的关系。高校的发展战略是高校依据自身的外部环境、内部资源,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制定的学校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是学校全方位、方向性的发展计划。财务战略是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服从和服务于学校的发展战略,是对发展战略计划的目标和各项任务的落实措施。
2.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高校的发展战略是全局性的战略规划,设立学校发展的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路径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风险性的特征。财务战略是为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运用财务分析工具,确认学校的竞争地位,对学校决策与选择、实施与控制、计量与评价等活动进行长期性和创造性的过程谋划,是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高校财务战略管理与预算管理的区别
1.依据和时期不同。财务战略管理是依据学校的发展战略来制定的,是学校在
一段时期内执行的财务管理战略计划。预算管理是依据高校年度发展目标和任务,按照学校的财务战略,对年度内资金活动进行详细预测,作出合理资金筹集和安排的计划。2.管控的重点不同。高校财务战略管控的重点是高校发展过程中,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对财务风险的合理管控,保障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预算管理管控的重点是学校当年预算经费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保障学校当年各项任务的完成,实现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