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村委会经济发展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XX年,全村有16个自然村,18个村民小组,长住户273户,长住人口1128人。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水田28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1%。村委会经济落后:XX年,人均粮食产量359公斤,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2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718元,在全县163个村居委会中排名163位。交通不便:全村委会仅有一条乡村公路延伸至辖区境内,是一个单线的“死角”,且山高坡陡路难行,畅通率低,晴通雨阻。受教育程度较底:据中村乡党委有关人士调查,解放初期至今,现有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仅4人,许多通过“两基”教育“脱盲”的人口又“返盲”已成为落后地区难以解开的“结”。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的社会状况依然存在。多年来,在各级各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村党支部为发展地方经济劳苦奔波、呕心沥血,也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收效不尽人意。整个村委会还是处于在外地人眼中“谈虎色变”的尴尬境地,要想加快推进该村委会经济社会发展步伐,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比比皆是。
二、该村委会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历史的原因与区位的弊端,造成拥有田地不均衡
由于山高箐深和偏远落后,政策的贯彻落实难免会出现不到位的现象。在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分田地的主要依据还是延续了旧社会的惯例,旧社会生活富裕的农户家庭,占据了大量田地,承包土地时优先占有了好田好地,而且人均拥有田地严重不均。通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集居高寒山区的少数民族在逐步享受到了少生快富的甜头后,近年来结婚的许多年轻夫妇甚至办理了独生子女证,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遏制。全村委会长住人口从1996年的1169人下降到XX年的1128人,减少41人,无形中加剧了田地的不均衡。同时,多年来,该村几乎从未调整过田地,所以,人均占有土地差距越拉越大,形成田地过剩者视其为“鸡肋”,不足者也只好随遇而安,致使整个村委会精耕细作程度低,粮食总产量难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停滞不前。
(二)粮经比例不合理,经济效益低
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科学技术传播少,群众科技意识落后,全村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低,对农业科技知识了解、掌握知之甚少,受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在生产方式上沿袭过去粗放的耕作方式,劳作科技含量低,难以提高生产力。信息闭塞,缺乏商品意识。农村群众一直以来饱受饥寒问题的困扰,“温饱即安”。种植经济作物只视为一种附属品,生产不看市场,在种植、养殖等方面无计划、盲目生产,不能实现经济效益,具有较好经济价值的豆类、薯类难以形成一种经济支撑点。再则,气候寒冷,地势陡峭,土地贫瘠,广种薄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钱男子汉,无钱汉子难”,就是该村的真实写照。
(三)人地两居,交通不便,既误时又误工
凡是位居高寒山区的群众,在生产生活中都很难彻底解决人地两居的现状。该村也不例外,由于山高坡陡,气候冷凉,能住人的地方田地少,大部份田地都分散在山头箐底,交通不便,人们来回奔波于田地与住所之间,既误时又误工,身心劳累,劳动效率不高。
(四)男女比例失调,人口递减增速,导致不和谐因素的滋生
受传统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男女比例失调。通过对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男女性别比为100:115(女性比为100,下同),与全县的100:104.3和全州的100:105.2相比,男女比例严重失调。若是针对已进入婚龄而还过着单身的男轻年进行统计,其“光棍”的增长速度会使人深感这个地方和这个地方的人逐步被女青年所遗忘,导致男女比例失调问题恶化。人口递减过快。根据对全村户籍人口进行分析,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13人;XX年与XX年相比减少26人。人口减少速度之快,其引发的男轻年婚姻问题,赡养老人的问题,社会和谐问题,将成为该地社会经济平稳发展的一大障碍。
(五)经济结构单一,现金收入无源,是难改善生活质量的根本所在
烤烟“双控”,无烤烟种植指标,缺乏经济支柱产业;封山育林,靠山吃山已成历史;粮食产量低,以粮换币不成现实;养殖业,重存栏轻出栏的现状难以改善(XX年期末大牲畜存栏950头,当年出栏仅153头)。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科学喂养,繁殖率低,生长缓慢。因此,现金收入无源,致使人民生活质量没有得到明显好转。
(六)稀有鱼类不断减少
随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该村两条河流里鱼类总体资源量明显下降,其特有的石头鱼等已呈濒危。
(七)红白喜事攀比之风盛行,也是造成当地群众致贫或返贫的一个因素
红白喜事程序繁杂,开支过大。就说取妻所要经过的程序:找谋人、说亲、过礼银钱、订亲、过礼、回门、接连三年中一年两拜年。取妻三日,要准备早点、午饭、晚饭、宵夜,本家户族全到场祝贺,近亲要拉羊放炮送重礼。遇到办丧事,事越急程序越复杂,从事发之日起至所选发送之日止,主人家每天备饭四次,本家户族全到场奔丧,近亲要拉羊吹号外,还要送亡灵饭三天,满月、头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和大年三十日聚集坟山各献饭一天。这样繁杂的红白喜事程序,耗费了大量财力和物力,一户一年中只要参与到其中一件事,一年到头粮钱所剩不多。
三、对该村社会经济发展出路的探索
(一)积极贯彻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和适时调整土地,有效解决地多田少产量低,粮食收入差距大的问题
由于人口下降,人均占有田地从1996年的1.24亩增长到XX年的1.75亩。人均拥有耕地面积之大,在全县范围内也唯数不多(XX年全县人均耕地面积为0.82亩,全国为1.39亩),这还不计算自留地和开荒地,如此庞大的耕地面积,应该算是一种过剩。随着社会的进步,计划生育工作的推行,人们意识的转变,想退出多余山地的大有人在。加之,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部份人视退底产山地为一种甩包袱,既不需劳心费神,又可增加收入,何乐而不为。因此,应进行适当调整土地,平衡田地人均占有量,促进粮食单产的同时,也应积极争取退耕还林政策项目(国家计划安排XX亿元启动第二期退耕还林工程),这样既可使部分劳动力从土地上释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推动劳务输出,又可扩大林地面积,保持生态环境。
(二)要提高作物经济效益,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粮食单产,确保粮食足额供给的前提下转变观念,调整粮经比例
要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首要任务是要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要把传播农业技术作为地方致富路子,以确保粮食足额供给。就具体而言,总耕地面积1325亩,其中280亩水田只能用于稻谷种植,这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所需大米的根本来源,其余1045亩山地可适当增加种植部份豆类、薯类。其理由是:目前,山地主要种植包谷,所收粮食少部份用作口粮外,主要是喂养生猪及家禽。而喂养过程中,防病治病能力弱,缺乏科学喂养,出栏率极低。XX年,全村生猪期末存栏1029头,当年出栏却才有646头,户均2.4头,扣除自家食用外,户均出售还不到1头;家禽期末存栏4133只,当年出栏也只有3142只。如此之长的喂养时间,所消耗费用与收入仅能达到持平而已。所以要增加群众经济收入,除开办科学养猪、养家禽培训班,提高科学喂养技能外,还要广泛宣传市场信息,及时提供市场需求,激励群众种植经济作物热情,并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和科技人员下基层作指导,提高经济作物种植和管理水平。
(三)不断扩修道路,改善运输条件,努力解决人地两居的矛盾和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如要富先修路”这是真理。可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家都各忙各的,由于无集体经济,小组上难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村委会囊中羞涩,爱莫能助。所以,村委会应该形成一种有效机制,村小组也要制定乡规民约,每年定期组织劳动力有计划地扩修乡村道路,尽量做到能用马拉的地方不用人背,能用车运输的地方尽可能用车拉。从而改善时空的限制,提高田地耕作效率。同时,各级政府也有必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及时改善唯一的一条公路,确保长年畅通,逐步解决农产品上市难的问题。
(四)男女比例失调,有利于也是有必要引导劳务输出,使有文化、有技能的人到外地立家创业
地处贫困山区,家庭经济收入微薄,子女受教育程度不高,但具有初中文化的年轻人还是不少,这些人经过长期在艰苦环境中磨练,品行端正,意志坚定,能吃苦耐劳,有些还继承了父辈的一技之长,如果通过耐心引导,使他们走出大山,进入劳务输出行列,能在外立家创业者不乏其人。这样既解决了他们的婚姻问题,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也能为家乡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和技术。
(五)无经济来源,可从种植核桃树、中草药、发展刺绣等方面多下功夫
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山林面积广,气候和土壤比较适合于发展核桃种植。七八十年代,成片成林的核桃树是当地居民食用油的主要来源。1992年,听说某地采购大量核桃木板,该村核桃树一夜之间全遭恶运。近年来,由于核桃市场价格连年攀升,以成为该地经济来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XX年,该村优质的泡核桃价居19元以上,且除昆明外,当地难能采购,可已挂果泡核桃树却少之又少。通过推行退耕还林政策,群众对种植核桃树的热情异常高涨,但疏于管理,成活率低,生长缓慢,应加强技术培训和管理工作。其次是可适当栽培中草药。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历来以森林覆盖面积广而着称,其天然生长的中草药历来是当地居民治病养伤的有力保障。许多市场上走俏的当地草药可进行人工培植,只要有人用心去做,打开销路后定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再则,是发展地方少数民族刺绣。各个民族有别于其它民族最直观的特征在于服饰,也是一个民族个性的彰显。所以服饰的传承和发扬,就是对该民族文化的追溯与开发。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是黑彝族服装系列的均多,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这种红彝族装饰必不多见,因此,发展该民族刺绣具有很大潜力。
(六)如能举全乡之力,建成一个干果示范基地,全村委会经济高速发展指日可待
纵观全县,中村乡盛产板梨和核桃。而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又以出产核桃为名。据统计数据表明,XX年,全县年末实有核桃面积18478亩,中村乡为11500亩,占全县62.24%,该村委会占全乡66.04%(7594亩);全县核桃树298014棵,中村乡为184443棵,占全县61.9%,该村委会占全乡60%(109650棵);全县产核桃122758公斤,中村乡为46860公斤,占全县38.17%,该村委会占全乡27.95%(13100公斤)。通过对以上三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中村乡峨山村委会实有核桃种植面积位居全县、全乡第一,种植棵数第一,是种植和发展核桃树首选之地,但产量却所占比例很小。这一方面说明群众种植核桃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另一方面也说明种植起步晚,实际进入挂果期的核桃树还很少。因此,大量种植核桃树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如果乡政府每年能够安排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借助科技和资金,以扶持产业的认识高度去认真对待,有了上下联动的基础,该村委会以种植核桃树而快速摆脱了贫穷落后面貌的成功经验一定会成为脱贫致富的新模式。
(七)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利用水资源,保护鱼苗繁殖,打造地方品牌
由于自然条件好,环境优越,无污染,在分析致危原因的基础上,应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一是保护水域自然环境。物种保护的最佳途径是保持原有环境,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就鱼类资源而言,其核心是保护水域环境及资源持续利用。二是合理捕捞。坚持合理捕捞是保持资源不衰,保护鱼类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三是坚持合理引种。四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八)引用“沼气池”,强化封山育林工作,确保野生菌正常生长
山区群众蒸煮熟食所使用的都是“老虎灶”,燃料均为林木,每年每户要消耗上千公斤成才林,长期如此,破坏森林程度不言而喻。亡羊补牢式的植树造林与每户补助资金建“沼气池”何为最佳?几年前,烧“林碳”之风盛行。据了解,一个成年劳动力,烧“林碳”一天可获50元以上收入。不论刮风下雨,农忙或闲时,满山遍野风烟四起曾为一“壮观”。通过强化封山育林,这一现象已得到控制,但看着满山秃岭,使人黯然神伤。生态惨遭破坏,野生菌也就失去了生存空间,生活于山林间的群众也就失去了经济来源依托。
(九)移风易俗,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既有人的因素也有物的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一个地方,假如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道路不通、信息不灵、用水困难、用电无保障,经济发展自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打破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十分重要。我曾在几个乡镇任过职,都是在最边远、最困难的村驻村蹲点,每到一处听得最多的就是村民要求搞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呼声。每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就和村两委一班人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争取项目,带领村民新修、维修公路,建设水库,拉通电话等,村民对此十分拥护。有个村的公路竣工时,村民自发地敲锣打鼓庆祝。公路修通后,收购商能够进来收购农产品,减少了村民的运输成本,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
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村委会要充分利用村内闲置资产和资源发展经济,尚未利用的山场、水面、林地、草地、滩涂、土地等,都可以作为利用的资源。村委会既可以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也可以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村民共同参与,还可以以租赁的形式对外招租,促进经济发展。某村新一届村委会班子上任后,积极利用本地石材资源,引进外商开发,村集体收入逐年翻番,一举甩掉“空壳村”的帽子。但是要注意一点,千万不可为了发展经济而“病急乱投医”,对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的行业要拒之门外。有个村看见邻村集体经济发展得红红火火,非常着急,恰好此时有人想来该村搞冶炼业,结果由于污染严重,村民意见很大,后来在地方政府的干预下关闭了。
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地方优势产业。村委会要促进本地经济发展,应当发展地方优势产业。地方优势产业的产品,在质量或产量上占有优势,在市场上能够畅销。当然,有的地方优势产业明显,有的不明显。如何引导产业发展呢?一是发展适销对路的传统产业,因为传统产业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能够延续下来自然有其自身的优势;二是借鉴自然和基础条件类似的地方的经验,发展同样的产业,使之规模发展;三是聘请技术专家深入实地,根据本地土壤、光照、温差、气候等环境特征,结合市场因素,现场分析指导。
德国结合本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农业经营理念、农业发展战略、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以及农村建设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取得一定成效。
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率。鼓励农地合并,促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德国政府颁布《农业法》和《土地整治法》,使农场规模扩大,调整零星地块,使之连片成方。农地合并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托科技投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20世纪70年代,德国农业生产普遍使用农业机械,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农业产量显著增加。80年代以后,农业发展转向应用生物技术和环保技术,农业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转向注重提高品质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90年代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开始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卫星遥感技术等手段,农业生产率进一步得到提高,而且有利于环保。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农业合作社是德国最重要的农业经济合作形式。作为农民互助组织,农业合作社对内以服务会员为主;作为市场经营主体,对外以盈利为目的。供销合作社通过批量采购农业生产资料,降低农户的生产成本。信用合作社为农民融通资金,规避债息过高的风险。加工和销售合作社则通过规范产品生产和销售标准,使用统一品牌,实行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和生物农业,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鼓励发展生态农场。生态农业是德国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农场的比重逐年上升。生态农场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标准进行各项生产活动,不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等,上市产品需贴生态食品标识。按土地面积不同,从事生态农业的农场主每年可从政府得到数额不等的生态补贴。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农地休耕,把技术集约型的农业经营同土地粗放型利用有机结合,既保证农业经济效率,又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国家森林公园和农业自然保护区,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大力开发生物能源和原料,种植可替代矿物能源和化工原料的经济作物。借助先进的生物技术,德国还对油菜、马铃薯、甜菜等作物进行定向选育,制取酒精、甲烷和植物柴油等生物能源。
建立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稳定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农业补贴是德国政府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最重要的政策手段。随着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不断调整,德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经历了农产品价格补贴和按生产规模直接补贴两个阶段后,正转向按环境保护、农村发展、农产品质量和动物生存条件等标准发放直接补贴。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业和农民实际税赋。农业企业和项目投资不仅可享受政府的直接补贴,而且还可申请由财政贴息的优惠贷款。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地区的稳定与繁荣。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德国的农业人口享受包括养老保险、医疗和护理保险、失业保险以及工伤保险在内的所有社会保障。加强农村教育与培训。德国政府针对农村地区,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青年农民在完成普通教育后,须经过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方可获得独立经营农场的权利。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出台了加强农业教育的计划。该计划强调要全面更新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更多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农业企业。另外,德国政府还充分利用农村业余大学对农民开展成人教育,并通过举办农业学习班、专题讲座及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截至2013年6月底,祁阳县有微小农村金融机构4家,主要包括祁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祁阳县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机构共有网点65个,其中城区网点16个,乡镇网点4g个,自助设备25台,其中农村18台,高级管理人员金融从业年限均超过20年,共有员工515人。4家机构均是股份制形式,投资主体主要是自然人、政府财政、企业和个体商户,共有股东3983人,股本金21626万元,其中农户股东3938户,股本金6212万元,各项贷款359691万元,各项存款611749万元,发行借记卡21万张,涉农贷款户数5.98万户,贷款余额323649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30万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余额4540万元,小农户贷款余额224539万元。
二、微小农村金融机构与县域经济匹配分析
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多、分布面广、全部扎根农村,所操办的业务有个人存款、贷款、跨行转账、汇款,业务等,都是经银监部门批准允许范围的各种业务,服务质量相对过去一年比一年好,但相对现代银行先进管理水平来说还有待提升。祁阳县属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快,2012年成功挺进全省二十强,GDP和财政收入逐年增加,年均分别增长14%和21%左右,全县规模工业企业达102个,年总产值达130多亿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32个,纳税上1000万元的达9个。园区经济发展迅猛,2012年,祁阳经济开发区实现规模工业产值73亿元,财税收入2.5亿元,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2.3亿元,粮食总产达66.6万吨,连续九年增,该县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林业科技示范县、和全省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县、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县、畜牧业发展先进县、农业产业化先进县等,被列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第一批油茶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县,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08年以来成立了祁阳村镇银行、祁阳县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开始筹建祁阳农村商业银行。祁阳县微小农村金融组织与县域发展还存在一些遏制,业务发展没有优势。以祁阳县农信联社为例,该社到2013年6月年底有网点59个,其中城区网点12个,自助设备24台,其中农村设有13台,高管人员金融从业均达20年以上,最少也达10年,有员]2476人,其中吸收大学生村官3名,各项贷款313127万元,平均年利率10.896,各项存款520909万元,发行借记卡18万张,涉农贷款余额307473万元,农户贷款余额48156万元。该社存款和贷款规模只占全县金融机构的26.8896和45.35%。祁阳农信联社与祁阳村镇银行对比,祁阳村镇银行成立近5年来,网点和人员只占祁阳县农村信用社的3.2%和6.8%,而存款和贷款规模占全县金融机构的4.69%和6.65%。祁阳村镇银行能发展得这么快,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支持,因村镇银行是新型金融机构,又是政府部门引进的,在各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对信用社贷款也有影响,由于村镇银行推行了企业联保贷款和个人联保循环贷款业务品种,贷款利率又比较信用社偏低等政策,对信用社贷款业务有一定冲击。信用社原来扶持的中小企业、农业产业化企业、个体户等优良客户,村镇银行抢占和渗入到这些客户中。从长远看,村镇银行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主要是其政策优势,在政府等有关部门的影响下,农村信用社的部分优质客户将继续流向村镇银行。为此,祁阳县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在服务县域经济中,一是抓住机遇促发展。不断创新理念、创新载体、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机制,努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实现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二是培植多种客户群。大力实施优质客户战略,注重发展中小客户和微小企业客户,培育和发展支柱型客户,淘汰劣质客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农信社信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微小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对客户群体细分,全面实施“百千万”工程。三是创新工作思路,研发金融产品。推出了微小企业商业信用授信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经营权质押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担保贷款、社团贷款等信贷产品。简化操作手续,缩短操作流程。创新利率定价机制,实行利率定价机制,为自己赢得市场。四是加大各类经济主体的支持。总体来讲,对当地经济贡献度和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农村信用社。一方面,农村信用社点多面广,通过60多年的发展,一直根植在农村,服务三农,业务不断壮大,老百姓对农村信用社认知度和金融需求依赖性起来起大,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成效不断显现。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的微小金融组织,规模太小,服务县域经济及支农力度范围较少,发挥不了较大作用,可以这样讲,只相当于农村信用社的一个金融网点,而这些机构均设在县城,乡镇级没有设立,服务对象真正的种养农户较少。同时,这些微小金融组织经营风险性也较大,主要在贷款发放上,由于其规模小,资本金一般在5000万左右,如果贷款投入到60%以上,假若出现500万元以上不良贷款,或一旦发生几百万元的经济案件,将成为高风险金融企业。不但该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更发挥不了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
三、问题和风险
(一)小企业贷款难。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抵押物不足,企业帐目不全,融资成本上升和融资难度上升。在贷款紧缩情况下,贷款利率也在往上升,小企业贷款难也跟银行的理念和指导思想、战略定位有关。
(二)小额信贷催收有一定难度。因为小额贷款户分布农村,大部分的村民都应社会经济时展趋势南下或者北上打工,呆在家的贷款户很少,客户经理上门去催收贷款时,基本是吃“闭门羹”。因催收不到位,收息、收本、转据都成了障碍,不良贷款频频增加,严重影响信贷款质量。
(三)安全问题不可忽视。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前进的路途还是阻力重重,机构遍布在农村各乡镇,环境差,员工偏少,经营品种单一,服务对象全是农村居民,相对来说这些客户群体素质不是很高,日常监督方面存在问题也是层出不穷,特别是安全保卫和案件防范这一块,是微小金融部门顾虑的重心,因为农村交通不太方便,机构设施不够完善,对于犯罪分子防不胜防。
(四)信贷风险有不确定因素。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很大,一些小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中小金融机构能不能开展一些金融延伸产品服务,帮助客户分散风险,同时也帮助自身减少风险,现在手机特别普及,能不能开展移动金融服务。
(五)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以祁阳县众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一是市场问题,由于公司收取利息是按银行基准利率的四倍收取,而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有限,市场发展空间受到影响。二是税收问题,税务部门按企业税收政策而不按金融机构的税收政策对等收税,并不承认小贷公司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使税费过重。三是质量问题,信用贷款比较多,抵押少,贷款风险控制难度大,极易形成不良贷款。四是收息问题,企业和个人还息意愿不强,公司催收力度不够,导致收息率不高,影响经营效益。五是自身问题,员工素质达不到要求,金融业务不够熟练,各方面都有待加强。
四、政策建议及对策
1、完善政策扶持。银监会要求信贷实现市场有进有退,客户有保有压政策,微小金融组织要加大主动寻找企业、走进企业、培育企业力度,把小微企业信贷计划作为微小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营销,把有规模、有效益、有发展潜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作为信贷倾斜对象,县域微小农村金融组织根据当地结构和发展进行一系列的规划,但这些规划还需要当地政府及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及协助,进行大力支持。
2、挤进监管引导。引导微小金融组织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组织体系,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帮助提高风险防范能力。一是应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加强微小金融组织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审查。二是要建立审慎的运营监管制度,对于微小金融组织考虑到其经营的高风险性和抗风险能力不强的特点,对其运营应坚持更为审慎的原则。比如资本充足率标准应该高于其他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分类标准和流动性比率应更高,以保障其运营更安全,努力减少因经营不善可能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三是要建立更为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由监管部门组织成立由监管者、专家和业内人士组成的经营评价机构,定期公布评价结果,将经营情况置于公开场所,借以增强市场对经营者、借款人、监管者的制约,向存款人提供充分的信息。
3、强化自身管理。一是要不断加强资金组织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盈利能力,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扩大贷款规模,形成“以规模抗风险,以内控防风险,以积累化风险”的经营理念。二是要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加强内控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三是要加强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做好新发放贷款的管理。四是要加强自身建设,以人为本,树立良好行业形象。
4、协调财政存款注入,壮大微小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微小农村金融组织要充分发挥银行一级法人优势、灵活优势,以贷款优先、方便快捷的服务,全力支持县域农业重点项目建设。同时,建议各级政府协调部分财政存款存入微小金融机构,不断壮大微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为更好地支持“三农”、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更多的资金源。
5、加大财政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地方政府应加大财政对微小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包括开办农业险的保险机构,这种风险分担机制可以有效地克服农业贷款中存在的超额风险,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因农村借贷成本高造成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合理构建支农信贷资金的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由财政划出一部分资金补贴农户投保的保险金。
6、加大创建县域农村信用环境的力度。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差,信用环境不佳,贷款违约、有钱不还、逃废银行债务现象屡有发生,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帮助微小金融机构维护金融债权,依法打击恶意逃废债务的行为。继续采取一些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政策,用于核减贷款风险损失,提高贷款拨备水平及风险抵抗能力。
汽车流动图书馆是图书馆业务进一步延伸的一个重要步骤。设立图书分馆服务点的形式,建立、镇、村、边远地区(学校)等图书借阅的业务网络,解决了部分地方借书难、看书难等问题。随着我国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农村的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种植品种、经营内容都有明显的改变,农民文化水准的提高,科学技术知识的不断创新、信息含量的迅速发展及不断的更新,对汽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为农村经济服务过程中,汽车图书馆应当发挥其快速、灵活、便利的优势。
1 内容要不断更新
在为农村经济服务的汽车图书馆在服务内容上,要走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前沿,按照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引导性的提供服务。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攻方向,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服务内容。
1.1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以优质新品种为重点,如:麦类优质新品种,玉米优质新品种,豆类、薯类作物优质新品种,棉花、蔬菜、油料、水果优质新品种,水产品优质新品种,畜禽优质新品种等等。
1.2 蔬菜高产文献的信息的提供
据蔬菜专家预测,2l世纪初,中国蔬菜产业和蔬菜科技的发展方向有10个方面的内容要不断出新。包括:①逐步改变蔬菜产业的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②通过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在各地形成支柱产业或龙头产业;③蔬菜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组装并大面积推广;④蔬菜产业信息化将成为新时期蔬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于生产、销售流通、科技等各个环节而形成网络,并逐步国际化;⑤根据蔬菜市场发展需要,更加重视优质新品种的选育;⑥开发高产、优质、高效设施栽培技术及配套设施,逐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各地的现代设施蔬菜技术;⑦开发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害虫天敌的利用,发展无公害蔬菜.保护菜田生态环境;⑧蔬菜产品的贮藏保鲜及深加工技术;⑨蔬菜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自动化、机械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⑩高产蔬菜应用基础研究及高新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1.3发展畜牧业产品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畜牧业是一个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态。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加强畜禽良种新品种繁育和疫病防治,发展饲料工业和畜产品深加工,把畜牧业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是21世纪农村经济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这方面的文献信息和科技成果是农民急需的。
1.4 水产品高产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水产品生产遍布全国各地。内陆地区有水库养殖、堰塘养殖、稻田养殖、江河胡泊网箱养殖,沿海有海洋养殖,海洋捕捞,水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都需要科学技术作指导,需要文献信息。
1.5 水果业高产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汽车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一是要注意水果种类的多样化和新品种的出现;二是要注意每个品种生产工艺的创新和新科研成果的转化;三是要注意水果业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各类文献信息的传递。
1.6 乡镇企业发展的文献信息的提供
乡镇企业的产生,是农村济体制改革带来的变化。以后,农业生产的发展由集体所有制转变为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乡镇企业的发展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格局,其发展种类繁多,需要逐一选新选优。
1.7 科技、商品信息的提供
汽车图书馆为农村提供信息服务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科技信息,科技信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帮助农民发展生产、提高技术,或是新的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实用技术的应用;第二种是商品信息,是农民通过劳动收获的产品如粮食、棉花、蔬菜,其它经济作物产品等。这些商品有的地区需要销售,有的地区需要购进。汽车图书馆要注意将这一类似的商品信息搜集、加工、分析、整理后,再传递给农民。
2 方式要灵活多样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高质新品种的科学技术应用,乡镇企业农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销售业务的大量兴起。汽车图书馆为农村经济服务更需要有多种服务方式,才能更好地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2.1 服务时间上需要多变,为棉产区、水果产区读者服务要注意跟踪
棉花从播种到收获整个生长过程周期比较长(约7个月左右),载培技术性强,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需要学习,掌握棉花生长发育的习性,精心培育。汽车图书馆工作人员深入棉花产地,了解当地的自然状况,如旱地、河沙地、水田、土壤中的氮、磷、钾元素含量,气候特征等,适合于种什么品种的棉花等。根据这些实际,有针对性地及时送上农民所需要的文献,并长时间的跟踪服务,以解决技术难题或实际问题,这是很受农民欢迎的。水果从生产、储藏到销售等周期长,有的晶种从移出到挂果需3~5年时间,跟踪服务对水果产区是适合的,主要送去操作性强的实用技术文献、供求信息。有些难以掌握的技术,汽车图书馆可以请园艺师到跟踪服务点现场讲解,现场操作以帮助农民解决技术难题。
2.2 为蔬菜产区读者服务要灵活机动
蔬菜有许多品种,各个品种的生产工艺、生长周期不同,新品种、优质品种又不断涌现。蔬菜一旦成熟上市,就成为商品,产生经济效益。农民为了蔬菜早熟早上市,产生高教益,急于查找新的技术信息、新的品种信息:这些需求没有固定的模式或固定的周期,需要图书馆灵活地适应它的变化。
2.3 为乡镇企业读者服务可定时
乡镇企业的读者看书学习,比较有规律。他们学知识、学技术,上下班的时间大致能够固定下来,所以借书还书的时间,只要固定下来,定时定点,汽车图书馆定时到达,读者就能习惯地按时来办理借还手续。
2.4 服务方式上的灵活性
2.4.1 直接借阅
汽车图书馆将图书、文献、信息进到各网点,当场办证,现场将文献借给读者。汽车图书馆再到各点,送书、借书,周而复始。
2.4.2 二次文献服务
汽车图书馆工作人员针对着农村的需要,在大量的报、刊、图书卜面摘录比较实用的资料、信息,编成专辑,送到各网点或农民用户手中。
2.4.3 借售一体化
汽车图书馆在为农民读者服务的过程中,有的文献、信息是农民借回去看一下就可以掌握的;有的文献技术性很强,一时难以掌握,就希望把文献买下收藏,长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汽车图书馆既要送去借阅的文献,还要带能够卖出去的图书或技术资料,以满足农民读者的需要。
2.4.4 代译查新
现代科学的发展,有的是外文资料,有的是专业用语、技术数据。农民在使用技术文献时有看不懂的,不理解的,需要请人翻译或讲解,汽车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提供多方面的帮助、服务。
2.4.5 巡回展览
有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或新科研成果转化,农民一时难以接受;有的农作物出现了病虫害,农民不知所措。汽车图书馆应针对这些内容,用展板、彩图巡回宣传、展览,农民看后,对汽车图书馆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将会十分感激。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汽车图书馆为农村送图书、送科技、送信息,不仅掌握了科学知识,还丰富了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村劳动者的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很大的贡献。
1.明确培养目标,调整教学方向
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政策,做好农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针对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适应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可直接参与农业生产和管理、创业型人才和新型农民。
为了不影响农民的农业生产,还要让他们学到新知识,学校派教师下乡讲课,到农机驾驶员家里,到农机修配厂、农机修理部、配件商店,进行一对一讲课,围绕上述培训目标,适应农村、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农业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总体上保证人尽其才,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2.调整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
现实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以当地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出发点,打破以学科为本的教学模式,树立以能力为本的教学观念,围绕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开设课程;注重课程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灵活性,在传授给学生以先进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自主选择能力,以提高其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本领。
3.加强实践教育,注重能力培养
2009年徐州农村有1292个村委会,如果每个村平均有3-4名村官,全市至少有4000多名村官。2009年徐州农村村委会的债务超过12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个村委会的旧债约为100万元左右,平均每名村官涉及到的旧债约为20万元人民币左右。到“十一五”计划结束时,徐州所有的农村旧债暂时无法解决,可能要过渡到“十二五”规划期间偿还一部分。然而2010年的徐州农村又继续有新的债务形成,到“十二五”期间中,大量的新旧债务的阴影仍然留在村委会、村官们心中。村委会以如此多的负债的方式经营各种农村的经济项目很容易产生村民的不稳定。现在很多具大专以上学历的村官进入到村委会工作,全部是每月每人千元以上的工资制并纳入到公务员系列中。他们既是农村债务知情者又是债权者,普遍希望工作到一定年份后转到别的岗位上,债务要留在村委会,如果有了政绩,债多并不影响他们的转岗。
目前村委会在无农业税的情况下为何总还不清过去的债务呢?我们研究后认为问题是村委会不受债务沉淀的影响和村官们有了政绩就能流动起来。来来往往的农村管理者都企盼债务终会由乡镇行政部门会有一天一风吹掉。“十一五”可能造成负债多的村委会经济成果变小,导致农民的非和谐的问题不断。案例证明:经济发展好的行政村新债务少或负债率小于1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小于20%。例如,江阴华西大队村委会年负债率仅为8%,农村经济发展速率达到18%,农民外出打工人数为3%。经济发展弱的行政村新债务多或负债率大于20%,农民外出打工人数大于20%。例如,徐州铜山县铜山镇的村委会平均年负债率为16%,农村经济发展平均速率仅为4%左右,农民外出打工人数达到23%。
到“十二五”期间,徐州农村经济好转的工作方向之一:必须使村委会尽可能减少旧债的沉淀,新债仍不能超过8%。从2011年起徐州就要进入“十二五”规划,但实际上每个村委会都是在新旧债务大包袱下发展经济的,农村经济发展所受到的阻力特别大。把握住2011年债务率小于8%,这样的村委会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当地经济。按照现代经济的要求,超过平均年负债率16%的负债经营会减少自己10%左右的经济发展动力。
进入“十二五”规划期徐州平均年负债率超过16%的农村环境是:农村乡企经济开发的合作基金会没有定型;乡村多数地区没有联办的企业联合体;没有或引进很少的绿色经济项目;由政府或社会招商引资的项目不平衡或不合理;农村公共设施扩建项目大量减少;非农业的新税种增加很多。
近几年我国乡村债务规模变大了,包括徐州农村经济环境中的上述六种具体环境就都出现了。特别是负债的小气候也逐渐进入到“十二五”规划的农村经济中。党的“十七大”关于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基层组织在改革中要年年锁定住债务总量,坚决遏制新债的扩大。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徐州农村村委会2010年必须对新添债务进行平抑,通过乡、镇行政部门及时消解旧债务的一部分。否则“十二五”的第一年中若干的村委会、村官们又要人财物的调整了,无论如何要缩小旧债,同时要堵住新债的发生。因为“十二五”第一年只有减债的成功才能给后几年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减债成功,就是对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乃至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从江苏统计资料我们分析得出,徐州在整个“十二五”期间村委会的新债还会增加。其原因是今年徐州的村委会债的权责至今尚未得到有效调整和落实。村委会已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结构中的半行政体仍然带有若干执法的随意性。我们看到,2010年徐州农村的经济改革中还存在着超前的“创作”:例如,村官们正在实现工资的三个级别化就是一种有争议的创新。部分村委会还干了连发达国家农村也很少干的事:每月有债务股票的分红。与徐州相邻的地级市如宿迁市,截至2009年底,全市115个乡镇(街道办)都有不同程度的债务负担,负债总额达43.36亿元,乡、镇平均负债超过2000万元。乡镇(街道办)下的部分村委会也有定期债务股票的分红事情发生。
虽然我国早在2005年就有法律促使农村村委会要保证村民自治自管,但2009年的徐州农村经济改革中的“创新”状态还不能完全保证村民的自治自管。例如,部分村委会根据乡、镇的需要已将部分债权平移到全体村民来分担。实际上这种创新是一种经济上的压制。现在乡村债务不断积累仍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有的一个社会问题。我国农村村委会的形成不足70年,村委会和村官系统及工作机制,就是进入到“十二五”时仍然在试验中,规则年年变,导致不小的浪费和贪污。虽然我们努力使村委会成为农村的经济细胞单位,但这种试验要取得成果还要走很长的路。根据2009年徐州农村村委会改革的资料看,乡、镇级的行政部门权力大小、强弱各不同,所以村委会、村官们的权责强弱、试验项目也都不同。如果要使经济项目能够实现,村委会大都要靠借农民的债来推动发展,负债是村官们的工作内容之一。目前乡、镇行政部门经常运作村委会,例如,要将乡镇的公共任务分解到自然村,同时还要承担一些新债指标。乡、镇行政部门的引领工作有:对农民的公共教育;对生态不良环境的治理;预备县、市升级必备的公共产品的新创等等。引领工作的经费基本上先是村委会自筹或安排给村民分摊的借债上。农民的税款还不能归集到村委会(必须要交到县的部门去),所以税钱是不能借给村委会的。现在新上任的村官们特别难受的事还是对旧债的真实退还的安排上。从一些农村基层的案例来看:徐州2009年的村委会正在硬着头皮干的事有:先欠教师的钱,再欠学校的钱,最后借村民的钱或从银行贷(从银行借钱很难),一条新债务链就这样形成了。构成新债务链最大的借口常常是重点形象工程或正在修建任务,而且工程到了关键阶段必须要村民们集中投入村委会才行。目前的债情有:大多数村委会都以政绩和招商引资的意义进行负债,债的利息较大。例如,村委会从农民手中借民间钱,一般是以高出银行利率(多为超过年9%利率)积债,这为以后偿还债务带来困难。因为村委会在上一层的GDP指标任务下,拿工资的村官们必须和兑现债务的经济发展的指标捆绑在一起。乡村债务积累最终导致集体经济中的公共资产流失,每年的新债还影响着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村庄内部的公益事业发展,一旦处于这种循环状态的村委会根本控制不了本村的经济的正常发展,而再从村民中筹资更加难(不用说偿债更难)了。一年后80%的村官们特别盼望的事是什么呢?这些事是:怎么用最少的新债干成最多的政绩?怎么向上升迁?怎样负债指标最少?等等。如果村官们知道自己无法升迁了,他们以后的事情就是怎样多多欠债引起公愤后另外谋生?这段时间工作特别能干、不害怕是他们的特点之一。如果不顾及积债的纠纷,那么村委会次年的借款主要靠正确舆论的导向紧紧“洗住”村民的头脑,如此才能完成乡、镇招商引资目标分解的“紧急任务”。“十二五”规划前的债务链仍然很长很大。村委会至少30%的农业专业人员到外地打工,村里大多数年青壮劳动力也到外地打工躲债十分明显。“十一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已经成为加重农民负担的隐患之一,“十二五”时期的乡村债务可能腐蚀掉农村税费改革的成果。首先村委会或村官们受到经济成功为主的末位淘汰制考核压力也是造成债务大的原因之一。其次村官们年年的“被流动”也是部分欠债的推动力之一。从徐州农村经济形势看,农村“十二五”期间快速发展经济的任务特别重,所以村委会自行减债的指标大上半会失败。债务链是一列停不下来的火车,而且债多还能获利多。等待市、县撤消其债务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努力督促村委会或村官们做好下列的三项工作特别重要:
第一,制定还债的个人负责制。即形成村委会或村官们能还债的个人责任制。村官借债任务和解债的指标要同个人的收入挂钩,必须使他们有债量降低指标的压力。当我们用看山看水的方式招商引资时,同时还要承担职内的还债指标实现的工作。如果村委会或村官们因招待工作量大举债就多,那么组织部门还不如尽快实行与还债相关的个人责任制更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第二,尽快落实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与“一事一议”相关的制度。即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不可以超前,针对当地需要的公共产品首先由农民自己提出,“一事一议”的村委会应该是负责的组织者。目前农民害怕的是“多事一议”杂务会。保护农民利益为先,杜绝摊派挂靠公共产品项目的“同车”借贷任务。
第三,虚化村委会的全能作用。即目前村委会不能看作是人类的全能组织。村委会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经济相结合的试验过程中的人为组织。不到70年历史的村委会几乎每件农村经济工作都比乡、镇的行政部门处理项目更随便一些,更难以约法三章。所以在“十二五”规划期间徐州每年要有市、县科学发展部门能对村委会、村官们有一个“负资”(或债)的评价。虚化村委会的第一项工作是:绝对不能搞谁债多就先调走,谁债少谁就在当地长期工作(得不到提拔)。虚化村委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尽量组织村民对村委会的债务进行积极评价。实际上村委会的债权透明化有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有利于还债的个人负责制的进行。实化村委会就是将债务在村委会列为保密资料之一。
徐州农村可以从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得到启示。江阴华西大队30年前将每个行政村变为一个市场型的自治单位。这样的自治单位非村非镇,也无行管理层次的级别。无混乱债务的村委会实现经济目标最快,农民内部和谐程度高。徐州乡、镇组织财力不足而且负债如此多正是农村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如果能同江阴华西大队“消债式”的发展农村经济一样,或在清偿能力弱的情况下,徐州农村中其债务依存度应限制在15%,偿债率应限制在8%,债务负担率以低于30%为宜,农民人均偿债率以2%为最高限,农民个人债务负担率以低于10%为宜的指标值。
总之,徐州2010年的村委会实在是债务缠身的一种实体组织,而债务缠身在市场经济中工作效果总是具有浪费倾向。债多不是村委会工作的有效依据之一。债多必事多,必影响农村中有效经济的发展。2009年徐州市农村的每位村官平均负债大(20万元)仍是压抑村民自治程度的一个直接的不好的因素。就是每位村官们债务少的村委会仍在考虑继续在“十二五”期间企望用增加债来推动农村经济。如果还是一届比一届增债,那么村民情绪不能稳定而且积累着民怨。所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减少债务才是创造农村公共项目的最有效的工作行动力。减少债务在“十二五”期间的工作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村委会转化为市场机制下的社会管理的机构,只有这样农村的小康才能真正的实现。仅从上述研究中可以初步发现:徐州的农村乡、镇公共产品的生产活动超前,多以扩路、补修桥涵和建立大学的分校等基础性的公益项目上,并且让乡、镇财政负担了这些投资中的大部分(44%)。县及县以上的公共产品生产,更多的是涉及到经济相对薄弱的乡、镇的形象了,人们急于投资项目的成功,而不顾成效(包括债务归还的问题)。经济较好的乡、镇正是债务较轻的区域,借助公共产品的生产的投资政策有助于债的减少,缩小地区差异,促进民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应碧.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出版社,2006.
2、牛竹梅.中国乡村债务问题研究[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
3、陈洁.中国村级债务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4、樊宝洪.乡镇财政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5、邹农俭.税费改革:农村治理模式的跃进[M].中国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
6、王勇.乡村债务谁来埋单[J].中国供销商情,2007(11).
中图分类号 F32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319-02
农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村集体经济,发展村集体经济直接关系到整个农村经济发展大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事关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的大事,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还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可以加强农村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1-2]。现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快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进行探讨。
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1.1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2008年底,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共有293.3万元。从收入来源看,当年无任何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47个,“空壳村”占56.6%;当年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25个,收入152.2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30.1%和51.9%;有非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村37个,收入141.1万元,分别占全县行政村数和全年集体经济总收入的44.6%和48.1%。在有一定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的25个村中,收入最高的达80万元,最低的只有0.44万元;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有5个,占20%,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3个,占12%,10万元以上1个,占4%。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村委会(社区)分布情况看,全部村委会(社区)均为“空壳村”的有2个乡,占20%;“空壳村”数在1/2左右的3个乡,占30%;绝大多数为“空壳村”的7个乡,占70%。从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渠道看,村办街场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1个,收入33.8万元,分别占有收入村委会和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数的44.0%和22.2%;铺面出租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5个,收入23.5万元,分别占60.0%和15.4%;发包、租赁土地、山场等收入的村委会(社区)4个,收入4.2万元,分别占16.0%和2.8%;经营种植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1万元,分别占4.0%和0.7%;经营或者入股经营工业企业收入的村委会(社区)1个,收入80万元,分别占4.0%和52.6%。村委会一级集体资产主要是村委会的房屋、村办街场、小库塘、较少的山场等。
1.2 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
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改革和林权制度改革后,村民小组集体所有的土地、山林、果园、荒山、荒滩、小水塘、机井、抽水站、机器、场房等绝大多数都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税费改革前村民小组和村委会的集体收入主要是对承包户的村提留和政策性费用,实行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种农村税费取消了,村集体多数无任何收入。当前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如下。
(1)股份合作制集体经济。这是运用股份合作制改造传统集体所有制经济的有益探索,其最大的特点是“产权明晰,受益明确”。农民具有劳动者与股东的双重身份,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劳动集体共同所有与劳动者个人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既继承了合作制的优点,实现了规模经济,又融入了股份制的长处,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增加成员收入,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经济组织和其他人员自愿组织起来,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在信息、资金、技术、加工、购销、储运等环节的自愿合作、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政府指导农业方法的转变。巍山县创办了河西蔬菜协会、马鞍山红雪梨协会、永建镇永胜刺绣协会等一大批协会,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当前巍山县的这些专业协会大多还处于起步阶段,村集体尚未从中获得收益。
(3)村集体兴办市场,出租房屋、铺面、水塘等资产。在2008年中,村委会一级通过租赁市场摊位、房屋、铺面、水塘等获得收入的村委会有23个,占25个有收入村委会的92%,收入71.2万元,占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总数(152.2万元)的46.8%,成为巍山县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渠道。如永胜村委会先后投入近50万元建设西山街市场,建成了数十间铺面出租;大仓村委会先后筹资逾300万元兴建大仓农贸市场、建设商铺逾290间和大量摊位;牛街村委会参与开发小集镇建设。村民小组出租、发包小水塘、机井、抽水站和由集体管理和经营的公益林、水源林、经济林。如营盘村委会出租由其管理的中药种植场;庙街镇新华、古城、北桥等村的村民小组将集体所有的小水塘按一定的承包费发包给村民养鱼等。
2 巍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观念不强,思路不活跃
许多基层的干部群众缺乏发展经济的意识,认为发展集体经济已过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通过个体经济、民营经济实现农民增收致富,集体经济的发展无重要意义。很多村干部认为当地没有资源、没有资金,他们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思路还没有被激活,对村集体经济建设积极性不高,存在“等、要、靠”思想。
2.2 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总量小,收入来源单一,发展不平衡
2008年,全县83个村委会(社区)集体经济总收入不足300万元,平均每村3.5万元,按农村人口计算,人均不到11元,处于较低水平。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于铺面、房屋租赁、街场管理、摊位出租等收入,只有个别村以村办企业为主要收入来源,收入来源渠道单一。以乡镇为单位,村委会一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或者“空壳村”占大多数的乡镇占全县乡镇总数的70%以上,以村委会为单位集体经济“空白村”超过了1/2,达到56.6%。资产出租和经营、管理性收入最高的村与无收入的村相比相差在几十倍,发展极不平衡。
2.3 缺乏有特色的生产经营性项目
巍山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整体素质不高,“少、小、乱、低”的问题十分突出。目前有收入的项目,一是有部分村委会在集镇所在地的村采取办市场、出租房屋等获得一定收入,对活跃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有很好的作用,但举办市场的村投入较大,收入主要用于还贷款;二是村委会对其管理的水库、机井收取水费收入,但此项收入基本用于维持水库和机井的正常运转,确保生产正常用水。一些村委会曾举办过养殖、种植、加工业等培训,但由于没有选准合适的发展项目,大多以失败或者低微收入、资不抵债而告终。
2.4 缺乏资源性资产
农村实行土地承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由于没有足够注重集体经济发展问题,除无法分给农户的库塘、机井、抽水站外,其余的资源性资产均分给农户经营,公社时期发展的加工作坊、农机修配厂、集体果园、养殖场等社队企业,也基本上拍卖或转让,收取的出让金已分光。仅有的少量集体土地、山林、渔塘等资产,绝大多数所有权属归村民小组,现有“空壳村”中,95%以上没有资源性资产,启动集体经济困难重重。
2.5 集体经济发展面临体制机制制约
一是双层经营体制中“统”与“分”的矛盾制约。巍山县村组仅保留的集体必须统筹对库塘、机井、抽水站等的经营管理,绝大多数都是支大于收。二是自治组织与经济组织的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村委会职能定位不清、政企不分,发展机制缺乏,激励政策缺失。三是村干部任职年限与集体经济组织长期经营的矛盾。村干部任职期仅3年,思想不稳定,短期行为突出,不愿想,不愿闯,不愿作长远规划;而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是一个长期过程,没有多年的积累难以形成规模。同时,缺乏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带头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是当前集体经济薄弱的又一大制约因素,这不仅使集体经济创业难,还存在对已有经营实体管理不善,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面临被淘汰的危险等问题,因此村集体不敢轻易投资创业。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对策
3.1 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台县级关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一是在扶贫整村推进和小康村项目规划中,对具备条件的,可以增加发展村集体经济收入的项目,重点帮助经济薄弱村尽快增强“造血”功能,使其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壮大。二是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筛选和储备一批项目,通过积极争取省农业、扶贫、市场建设等项目,整合部门资金,县财政适当配套等,每年扶持10~15个“空壳村”,每村补助30万元左右,作为村集体资本金发展集体街场、停车场、特色林果种植等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三是对工商企业等单位和个人成片租用农户承包土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村集体可按照其使用原集体投入的基础设施,收取一定的使用费或折旧费,扩大增收渠道。四是对农村中小学校撤并后的校址、房产无其他更为合适用途的,可以无偿划拨给村委会管理,作为仓储、养殖场、客场、停车场等用途,由村委会经营或者出租;对村集体兴办街场、停车场,符合布局和实际需要,有经营前途,符合土地管理规划的,建设、商务等部门给予规划、设计指导帮助,国土部门积极给予办理报批手续,政府给予免收土地出让金,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极给予争取相关项目扶持资金。
3.2 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是有效实现资本运营,探索盘活集体资产增收的发展模式。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要积极建立资产有偿使用制度,采取多种方式盘活村集体存量资产,包括股份合作、承包经营、租赁、公开拍卖等,使村集体货币资产、村集体闲置水塘和厂房、废弃的学校等设施优化组合、合理流动。二是运作土地经营,探索以地生财的发展模式。通过有效利用村集体所有的留用地、非农建设用地,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如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提高村集体收入;进行二、三产业设施建设,如休闲娱乐设施、服务设施、停车场、厂房等,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因地制宜,开发荒滩、荒山等村集体资源,可以实行村集体单独开发,也可以吸收其他资金。农户无实力进行承包开发的,村集体可以采用反租承包或合股经营的形式进行开发,按一定比例与农户进行收益分配。通过村庄整治、土地开发整理等工程,实现村集体所有土地的有效增加,利用增加的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实现村集体收入稳定增加。三是发展特色经济,探索“一村一品”发展模式。突出乡村特色,有效利用各地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优势,壮大农村经济,打造农产品品牌,带领农民增收致富。四是整合资源开发,探索依托资源开发增收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各种自然资源,如风景、矿产、水、林、山等,以及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对村集体资源其进行综合发展,吸收其他资金参股共同开发,从而有效增加村集体收入。五是创新运营机制,探索经纪人角色创收的发展模式。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开拓农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实体,逐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降低农民单独经营的风险。村集体作为经纪人,通过收取服务费用增加收入[3-4]。
3.3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村集体经济发展领头人
一是配强配好村级班子。提拔、重用经营管理能力强、具有科技水平的青年人才,让其在村级领导岗位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加强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培养和教育。增强其在新时期带领群众致富的创业意识,更新和解放思想观念,提高责任感。加强村干部培训,提高村干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水平和科技素质。三是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和精神奖励方式,建立和完善制度,充分调动村干部工作积极性[5]。
3.4 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
一是完善积累机制。落实集体项目责任制,及时收缴承包金或租赁费,归集资金;集体收回农户长期粗放经营甚至荒芜的承包项目,重新招投标承包经营;采用有偿使用机制,有效利用村集体的水域、山地资源。二是制定村集体经济使用约束和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制度。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占村级当年可支配收益的比例,村收入要有一定的比例服务于发展生产,合理制订村干部报酬标准,减少村组拿补贴干部的人数,遵循因事设人的原则;为避免决策失误,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会对重大事项进行决策,一事一议。三是健全完善村组账乡代管、会计委托制、村级财务电算化等多种形式的财务管理新办法。四是加强村级财务民主监督。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务、财务公开制度,建立村级财务审计制度,对村主要干部实行经济责任审计,增强村干部分配使用集体资金的约束力。县、乡、村经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债务,坚决制止新的不良债务的产生[6-7]。
4 参考文献
[1] 刘志辉.关于村级经济管理的初步探讨[J].经济视野,2012(11):5.
[2] 严凯,方希东,秦雷.发展壮大新型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J].新:党建版,2012(12):53-54.
[3] 王洪波.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措施[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5.
[4] 宋宝国.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2(6):48.
二、当前村民自治面临的环境和存在的问题
(一)面临新的制度环境
一是国家化推进的环境。取消农村税费以后,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去由农民承担的公共产品逐步由国家承担起来,村级自治范围的内容逐步缩小。二是行政化发展的环境。农村税费改革后,村干部出现行政化的趋势,村干部工资由财政支付,村财乡管,乡镇政府加大了对村级的干预。三是城市化的环境。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新形势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乡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农民工进入城市,农村务农的劳动力大大减少。四是市场化和国际化的环境。封闭的乡村经济、文化传统越来越受到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民主意识也在发生新的变化。
(二)村民自治实行中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调查显示,选举民主单方突进,后三个民主显得滞后。其一,选举成为村庄内各种政治社会力量的竞争焦点,但候选人的选举动机则偏向于个人和小集团获利,增加了贿选和不正当竞争的可能;其二,选举方式不规范,一些地方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其三,选举后治理呈现出“村委会少数人自治”局面,村民没有更多有效途径监督村干部。其四,竞选还不普遍。
(三)现行村民自治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不清晰、不具体、不明确
一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权力结构包含了村官腐败的可能性。从《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内容看,村委会是执行机构,村民会议是权力机构,同时行使监督职能。但《村组法》对具体的权力结构没有明确规定。
二是没有明确农村“两委”之间的职权范围。
三是村委会成员候选人任职资格条件过低。对村委会成员候选人只有年龄上的要求,即年满十八周岁的村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四是《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在工作程序的规定上不利于村民代表会议发挥作用。笔者在实践中观察到,村干部常常不愿意召集村民代表会议,使村民代表会议对村委会的监督流于形式。
三、推进和完善村民自治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强村民自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村民自治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农村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经济发展不够快、经济发展不平衡,其别是当农民群众收入普遍提高的时候,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缓慢甚至瘫痪,难以对民主建设形成有效支持和呼应。因此,农村的“四个民主”必须围绕村级经济发展来落实。要拓开视野,不拘成见,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愿奉献的人选进村“两委会”班子,使村干部都要成为能够带头致富而且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集体经济有了发展,村民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就有了保障,村民也就愿意关心、参与村级班子建设和村务决策管理,村民自治也就有了持续发展的群众基础。实践证明,只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力量才能为村民自治的正常运作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而集体经济愈发达,就愈需要通过村民自治,扩大村民群众的政治参与,保证集体经济规范运作,使利益得到合理分配,为群众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
(二)要完善和落实现行制度
要认真总结20年村民自治的成功经验,将现行经过实践证明的成功的做法通过法律制度加以固定下来,对存在缺陷的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对在实践中探索创新的内容要提倡和鼓励。要突出五个方面的制度完善:一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村民代表会议制度产生于有关村级重大公共事务决策,其最初目的就在于让村民能够充分发表对于有关公共事务的意见,以使村民委员会的有关决策符合广大村民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村民政治参与的渠道。随着这一制度的推广,其自身的功能也逐步得到了拓展,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在制约和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具体运作上,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村民可以通过这一制度关注有关村内公共事务决策的执行情况。二是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公开是防止腐败最根本最有效的办法,随着国家对农村投入的增加和公共产品的供给,农村资金数量不断增大,因此,要在村民自治制度中将村务公开作为核心的制度内容。它要求涉及村民的具体利益的公共事务,都必须对村民公开,以便让广大的村民能够充分了解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以确实维护自己的利益,促使村民委员会的正确运作。三是制定村民质询制度。这要求村委会每周召开一次质询会议,会上村民可以就村务财务政务等有关问题质询干部,村干部当面答复并给予解决。这一做法的特点进一步完善了“一事一议”制度,增强了干部的责任感和服务农民的意识。四是发动民众广泛参与的制度。包括村务会主任的选举可以吸收外来务工人员,可以吸收行政人员。五是村民自治的保障制度。将村民自治的经费法制化,主要通过国家财政提供。
(三)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评价体系
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化,建立健全村民自治的评价体系,应当提到议事日程。评价体系应当包括的主要内容:村民参选率的高低、村委会干部的素质包括文化教育程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和实效、村级经济发展的指标、文化、教育、社会发展指标、环境等指标体系等等。
(一)领导重视,成立机构
琼海市开展村级建档工作,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镇委镇政府的重视、支持。市里成立了村级建档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常委和有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乡镇、村也相应成立建档领导小组,使村级建档工作级级有人管、层层有人抓。市委市政府于1999年3月26日联合下发《关于在全市村委会一级开展建档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任务,提出利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全市村级建档工作任务,建档率要达到100%。
(二)抓好宣传发动,提高建档认识
在开展村级建档过程中,琼海市档案局始终注意抓好宣传发动工作,利用电视、广播、报纸、宣传车、横幅、黑板报、大小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同时吸收热心档案工作的老支书、老干部、老党员、离退休人员作义务宣传员,增强了大家的建档意识,使村级建档工作顺利开展。
(三)抓好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
根据上级的有关要求和村级建档的实际,编写了《琼海市村级档案归档文件材料收集范围》、《琼海市村级档案室档案保管期限表》、《村级档案卷宗归档方法和步骤》、《建档说明的拟写》、《建档说明范例》等规定、标准和制度。此外,还层层举办培训班,对乡(镇)、村文书(档案员)进行业务培训,以便更好更快地掌握建档方法。
(四)监督检查指导,促进建档落实
在检查指导过程中,琼海市档案局主要采取两个做法,一是分片指导,把局的全体干部分成四个组,把各乡镇分成四大片,每组负责一片,一包到底。遇到特殊情况,集体讨论,共同解决。二是定期召开会议,如建档工作会、情况通报会、讨论交流会、总结表彰会等,及时了解村级建档工作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指导、解决问题。
二、开展村级建档工作初见成效
(一)促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规范村务管理
嘉积镇下寨村委会由于财务管理混乱,严重地影响了干群关系,群众怀疑村支书贪污集体征地款,举报到市检察机关。在开展村级建档工作中,琼海市档案局积极协助指导镇工作组清理财务,按照规范要求建立起村级财务档案,为检察机关查处案件提供了帮助,对稳定该村的干群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促进农业生产和科技进步
阳江镇棉坡村委会以种植胡椒闻名,在开展村级建档工作中,不但帮助他们建立文书档案的同时,还重点帮助他们建立胡椒栽培、防治病等技术种植档案,为胡椒种植户提供服务。几年来,除了本村胡椒种植户外,不少市内的胡椒种植户都到该村查阅档案资料,解决胡椒种植中的疑难问题,直接促进了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三)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农民利益
一是土地承包档案给农民群众吃了“定心丸”;二是档案凭证在为解决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房屋、分配等方面的矛盾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2000年,嘉积镇南堀村准备将村里的30亩地承包给客商建砖瓦厂,邻近的南中村对该地提出权属争议,南堀村找出本村的档案资料,证明该地是第一轮土地承包时发包给本村村民耕作的土地,一
场一触即发的土地权属纠纷通过利用档案而化解,保证了价值近20万元的经济收入。
三、开展村级建档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关键
要做好村级建档工作,首先必须争取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几年来,琼海市档案局积极主动地去请示、沟通、宣传、说服,取得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村级建档任务提供了一个先决的条件。
(二)抓好业务培训,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重要基础
村级建档工作,地域广大,档案人员专业知识缺乏,业务基础薄弱,不确定因素很多,因此,相对机关档案工作来说,难度也就更大,而抓好乡村档案人员的培训就显得更为重要。几年来,琼海市档案局采取边培训理论学习,边进行实际组卷操作,并选点让学员现场学习观摩等方法,使他们不仅迅速掌握到整理归档的相关技能,而且通过现场观摩,从中得到启发,焕发出建好本村档案室的激情和动力。
(三)深入检查,监督指导,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保证
检查促进度,指导带上路,帮助割尾巴,一环扣一环,紧紧地贯穿于整个村级建档工作的始终。实践证明,开展村级建档工作,检查、监督指导必不可少。在村级建档工作中,有时候好话说千遍,道理讲万遍,不如亲自帮一帮。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差异等原因,能不能建档,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求档案部门的业务指导必须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有些村委会经济基础较好,早就萌发了开展档案工作的愿望,但对档案专业知识知之甚少,针对这种类型,档案部门就派员上门指导,手把手教会他们方法。有些村委会经济发展不很富裕,想建档又心有余而力不足,对于这种情况,档案部门就不辞劳苦,加班加点,无偿提供装具、人力服务。有的村委会因为原来管理不到位,文件材料损坏、散失现象严重;有的有能力、有条件建档,但没有人愿意承担建档任务,总想无事一身轻;有的发动建档时,满口答应,过后无动于衷;有的得过且过,没有按规定、标准建档;有的谎报进度。凡此种种,档案部门都通过加强检查监督的力度,做到勤检查、勤帮助,逐一加以解决,取得明显效果。
(四)发挥试点示范作用,是做好村级建档工作的有效手段
常言道,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嘉积镇南堀村委会是省档案局亲自抓的点,是海南省第一家行政村建档示范点单位。在建档工作全面铺开的过程中,琼海市档案局注意发挥这个试点村的典型示范作用,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村级建档工作期间,全市到南堀村参观学习的村委会达到95%以上。
(五)建章立制,是村级建档工作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介入新星合作社的利益主体呈现多元化
介入新星合作社的利益主体包括企业、村委会、农民、农业技术部门四个部分,呈现多元化特点。
新星村周边的涉农企业由于与农产品生产的源头部门有必然的利益关联,因此,在农民组织发展中扮演主动寻求合作的带动者角色,是一股可以成为长期依托的拉动力。
新星村村委会是新星合作社得以成立和运营的关键因素之一,它为组织提供精英智慧、有效决策和信息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还发挥了监督合作社健康运营的作用。
新星村以农业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村民,是介入农民组织的最重要的利益主体,他们参与农民组织发起、发展的整个过程,直接享受到农民组织带来的效益。
新仓镇农机办、农技办在同一地域范围、集中时间段、面向集中的人群更高效率地开展工作,以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尤其是在推广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时,示范基地和示范农户更是不可缺少的。从新星合作社的角度看,它要实现自身发展,就离不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所以对于农技部门的介入持接纳和欢迎态度。
多元利益主体对新星合作社的具体需求
涉农企业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企业追求效益的本质决定了它们的需求内容。一方面,它们需要原料供给,利用新星合作社比分散农户土地集中、市场信息丰富、技术指导到位的优势,保证企业需要某种原料时能按质按量供给,有效避免农业生产季节性和区域性对原料供给的影响。另一方面,在采购成本上,如果企业以市场均价就能采购到质量远高于市场上同类农产品,长期下去可以节约很多隐性成本,满足企业降低成本和风险的需求。
村委会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促进新星村整体经济的发展。参考农民合作组织的实践经验,新星村村委会决定建设一个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以解决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等问题,助推农民增收。
合理整合村内资源。2004年初,村中进行了土地流转;村内中老年劳动力数量逐年增多,出现赋闲;新仓镇农技办公室在村里进行过技术试点和技术员培训;浙江省出台放宽民间资本融合的政策后,村内小范围出现了民间融资。新星村村委会认为,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利用,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更好发挥自身服务作用。与为农户个体提供不定时、不定式、琐碎零散的服务相比,村委会为一个组织提供服务,往往受益覆盖面更广,诉求沟通更直接,能发现和解决多个农户共同面对的问题,提高服务效率。
优化乡风民俗,维护团结稳定。新星村村委会希望借助一个组织来增强农民的归属感和集体行动力,缓解农民和政府的矛盾,减少社区养老压力,促进家庭、邻里团结和睦,同时用健康的组织力量去应对地方宗族势力和可能存在的黑势力,实现优化乡风民俗、维护团结稳定的需求。
提高工作绩效。在接受绩效考评时,村委会工作开展得好不好、政策执行得到位不到位、村民满意度高不高,这些是要用事实去说话。如果能在村中建设好一个农民组织,并使之发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方面的诸多作用,最终带动整个村庄建设,显然可以给新星村村委会的工作绩效增添亮色。这也是村委会的职责需求。
农民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农民对新星合作社最直接的需求,就要通过参与合作来获得更多的农业生产收入。
提供“一条龙”服务。新星村民加入新星合作社,享受合作社的服务:提供市场信息,统一供给生产资料,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包收购、包销售。
找回农民的话语权。小农民相对于大市场,弱农民相对于强政府,乡下人相对于城里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单个农民都相对缺乏自信,缺乏表达自身权益诉求的途径。因此,需要农民组织为他们找回应有的话语权,帮助他们获得与他人或者其他团体平等交流的机会。
减轻养老压力。新星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中老年人,他们希望合作社提供劳动强度合适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自给自足,尽量不成为子女的负担。
农技部门对新星合作社的需求。农技部门掌握的实用种养殖技术需要面向一个群体,而不是单个农户进行推广,以期技术成果转化成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农技部门需要新星合作社为其提供一个推广技术的平台。同时,由于农民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农业环保意识,农技部门认为通过示范来进行宣传和强化是很有必要的。利用新星合作社整合资源的能力来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基地中做好示范,在全社乃至全村中形成“向基地学,照基地做”的共识,成为农技部门对新星合作社的重要需求。
各利益主体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
涉农企业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涉农企业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出现了一个新的需求:向新星合作社提供良种和技术。
在合作的初期,参与合作的涉农企业与合作社订立的合同主要是营销合同,合同内容集中在收购和销售蔬菜的品种、数量、质量的要求上,以满足企业对原料供给的需求。随着合作的长期深入,企业希望对原料的生产过程也加以干预。它们希望向合作社提供完全合格的种子,以及企业研发出来的农业生产技术。
产生这个需求的原因是,企业希望能够参与到指导标准化生产中,增强对原料生产的可控性,进一步提高原料的质量,增加产量,保证自身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并获得更高收益,同时还能增强与合作社的紧密联系。
村委会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新星村村委会对合作社需求的变化,表现在具体的需求替代原来较为宏观的需求两个方面。
扩大经营规模,争取项目化资金支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作为新星合作社发展的监督者,村委会充分考虑了对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即需要走规模化、项目化、品牌化的道路。原因是,规模化才能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来抵御风险;项目化才能获得政府资金支持以弥补自主筹资的不足;品牌化才能走出村庄、走出乡镇、走向大市场,实现农民增收。这“三化”是促进合作社发展、带动新星村整体经济发展的可行途径,更为具体地替代了原先促进村庄经济发展、整合村内资源的需求。
维护良性竞争。针对一些黑商贩以略高于合作社收购价公然在新星村内收蔬菜现象,村委会有支持合作社坚决进行打击、维护良性竞争的需求。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需求,是因为合作社已对新星村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保障合作社有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村委会的监督者角色要求它维护合作社公约的威信,优化组织内部的制度建设。
农民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农民主体对合作社产生了较多的新需求,其中在增加收入、提供服务两个方面出现了需求的替代。
解决良性竞争与增加收入的矛盾。这是在现实的刺激下产生的新需求,替代了农民主体原先希望通过参与合作来增加农业生产收人的需求。农民需要合作社采取措施,既排除不利于合作社发展的因素,又拿出对策来保障自觉遵守合作社公约的社员们的利益,尤其是在经济收入方面。这个需求之所以未形成,是因为对农民来说,面对黑商贩的恶意竞争,他们处于一个矛盾的状态,既在道德上受到合作社公约的约束,明白维护良性竞争是合作社社员的义务,但同时又渴望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如果他们违反公约,代价将会是失去合作社提供的一系列服务,这个损失他们也承受不起。所以,他们寄希望于合作社能够合理解决这个矛盾。
拓宽新星合作社的服务内容。新星村的农民们希望合作社在原先提供低成本的信息、技术、营销等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服务内容,如将产销服务拓宽到加工服务、扩大技术培训的范围等,以此来替代原先对服务的需求。这种需求的表达,源自于农民在参与合作过程中对合作社更为深入的认识,他们意识到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应当优于其他功能,而不能仅仅把合作社视为赚取收益的途径。同时,对于农民来说,目前最重要的是掌握致富增收的信息和技术以及把产品卖出去,而这些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所以他们才会自发地产生对加工的服务要求,寻求学习的机会。可以说,这是一种积极的变化,符合农民组织发展的需要。
获得组织内的民主和平等。农民希望合作社能够给予每个社员平等的机会,在问题的决策上、财产的关系上、股份的拥有上、福利的享受上,有一个公开、民主的机制,保障广泛的发言权和每位社员的权利。如:轮流参加社员大会、轮流参加培训等。此项需求的提出,至少有两个原因,一是农民对组织产生了认可,希望自己可以放心归属;二是合作社内部在客观上确实有分层,即“关键成员”与“普通成员”之分,影响了组织的凝聚力形成和经营管理的改善。
丰富文化生活。农民对新星合作社的功能提出了文化上的要求,希望合作社可以组织旅游、联欢、露天电影等各种文化活动。农民提出文化需求的理由是,新星合作社作为一个农民组织,在经历了初步的发展之后,应该有意识地利用设施、资金、信息等资源,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来促进社员间的交流,增强组织的凝聚力。这同时也体现了村内社员和非社员的区别。
农技部门对新星合作社需求的动态变化及原因。2008年底,新仓镇农技、农机办公室从新星合作社选拔了一批自身经营状况良好、有一定文化基础、善于和别人沟通的社员出来,作为示范技术员进行培训。这就表达了农技部门从农民群体中培养技术员,以更加方便、及时指导农民生产技术问题的新需求。
产生此项需求的原因是,农技部门认为农民和农民更加容易沟通,而且合作社的示范基地建设已经初县规模,具各以点带面的可能性。而农民中不乏会经营、懂管理的能人,他们对其他村民的带动作用很强。因此,将这部分人培训好,就相当于在村里驻扎了一个常识技术站。
各利益主体需求的整合与妥协
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出现整合。需求在过程、要素、形式、目标上的整合。首先,尽管不同利益主体对于新星合作社的发起和发展有着多元的、变化的需求,但这其中总有几项需求表现出过程、要素、形式和目标的契合,从而有着整合的可能性。例如:新星村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来源的农民对新星合作社有增加农业生产收入的需求,而新星村村委会对合作社有促进新星村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两项需求在过程和目标上存在契合点。从过程上看,都需要把农民组织起来获得集合的资源,都需要外部资金、技术、政策、服务的投入;而从目标上看,都是要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这其中,新星村农民实现增收还是新星村整体经济获得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这两项来自于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可以得到整合,成为农民主体和村委会参与合作的一个共有动力。
类似于上文所述的需求整合,在新型合作社发起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两种表现:
第一,涉农企业、农技部门、农民,这三个主体之间的需求整合。涉农企业需要保证原料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而要求合作社标准化统一经营,农技部门需要推广实用种养殖技术和保护农村环境而要求合作社建设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民需要享受到统一的技术服务而要求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这三项需求在要素上和形式上存在契合点,都落脚在合作社建设示范基地上,形成整合。
第二,农民主体与村委会之间的需求整合。农民主体需要减轻养老压力而要求合作社提供适合老年劳动力的工作,村委会需要维护社区稳定而要求合作社发挥利于和谐的组织力量,两者都将解决养老问题作为需求的要素而存在契合点,最后需求在社会效应上形成整合。
需求在不同群体的意识层面出现整合。多元利益主体在合作社发起、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自身的需求被满足,获得了自己希望或者预期的收益,而同时自身有学习的机会和进步的表现,那么在意识上对合作社这个组织就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即“谁也离不开谁”的认知和感觉。继而在合作社接下去发展的过程中继续参与其中,发挥各自的作用,发现和实现新的需求。这是需求在意识层面出现整合的表现。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我国历年开展的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变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基础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经历了以下几个演变过程:首先是互助组,再到初级社,然后发展为高级社,成立人民公社,最终演变为现有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它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的功能,其组织形式和制度随着农村土地制度而不断发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具有经济功能的社会组织,是社会主义的市场主体之一,是具有法人资格的民事主体,与农村基层社会自治组织相重合,对本组织内农民集体所有的财产和其它生产资料行使经营管理权,具有社会保障功能。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革的必要性
1.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城镇化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来说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城镇化必然不会受到农民的拥护,甚至会遭到抵制,引发的利益冲突会影响社会稳定。随着农村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很多地方的村委会变成了居委会,在转变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归属关系发生了变更,原有的集体经济组织及其相关成员的利益严重受损,资产流失严重。这也是部分地区出现的逆城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要顺利开展农村城镇化,就不能绕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改革。
2.是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
社会主义市场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作为我国市场主体中的主要成员,农村集体经济以土地为依托进行统一的生产和经营,参与市场竞争为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积累财富。从法律的角度来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主体。但是在实际市场经济活动中,其市场的主体地位并没有真正确立起来,落后的管理与决策制度难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导致农村市场经济很不完善。要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我国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改制,以适应不断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3.是对集体资产安全和农民利益的保障
目前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征体现在经济组织与行政组织的重合和对应。单一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无法对集体资产行使权利,但是农村基层行政管理机构却能够直接处置集体资产。导致集体组织的成员对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和处置权是虚置的。在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缺乏凝聚力,对组织管理和决策缺乏关注对集体资产的保增值缺乏信心,从而导致管理者对集体资产低价变卖、挪用、平调、挥霍浪费经营资产等腐败现象丛生。这一些现象严重伤害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发展。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就必须进行组织改制,破除制度性的缺陷,破解产权模糊导致的产权主体缺失以及官僚主义管理方式、监督缺失、分配无序等问题。
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制及与村委会等相关组织的关系1.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集体组织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集体组织有着明确的区分的,农村集体组织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自治代表和村委会的领导,由全部村民构成的生产队或村民小组。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在农村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以集体所有财产为基础,在固定的区域内,农民集体组织农业生产经营,在组织内实行民主管理、并服务组织内成员的经济组织,其法律人格具有企业法人和社会事业法人特征的双重性。实质上农村集体组织的外延较宽,其中包含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两个概念严重混同。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