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英语学习方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英语学习方法论文

篇1

1 通览课文提出要点攻破难点。课文是教材的中心,是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听说读写活动和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材料,是复习的主要依据。当然在复习课文时采用多种复习方法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收到一定的效果。复习课文时要着眼于找基础,抓基本功训练,要注意在口头练习的同时又要落实到笔头练习。对有些课文又可以进行改写或缩写。对英语的习惯表达法及其与汉语不同的特点,在复习中要反复强调。例如,在复到有打电话的课文内容形式时,就要进一步向学生强调中国人与英美人打电话有着很大的差异,要注意打电话的习惯讲话。在英美打电话问对方是谁时,应说Who is that?或者是Who'sspeaking,please?/Who's caling?/May I have your name?等,但绝不能说Who are you?而在打电话中回答对方或介绍自己时,只能说This is  sb.(speaking),或者My name is sb.绝不能说I am sb.另外课文里面的精彩句子或段落一定要求学生背诵,要督促检查完成,以增强他们的语感。正如贯穿于对话中的日常生活交际用语——问路和应答。“Which is the way to…?”“How can I get to…”“Could you tell me the way to…”“Walk along the road.”“Take the first/second turning on the right/left.”“Turn right/left at the first/second crossing.”“It's about…metres/kilometres form here.”提供(帮助)和应答“What can I do for you?”“Can I help you?”“What would you like…?”“would you like…?”“Thanks”“I would like…”“Yes,plesase.”“No,thanks.”劝告和建议“You'd beter…”“You should…”“You need(t)…”“Shall we…?”“Let's…”“What/how about…?”“Why not…?”等等这些都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对在中考试题中出现的“完成对话”、“完形填空”等都有着一定的帮助。还如象复习到“书信”、“日记”这些内容时,一方面注意复习“书信”、“日记”的格式,另一方面可要求学生动笔多实践。这种练习在初三复习时再一次进行,对学生来讲要轻松得多了,因为现在他们已经有一定的语言基础,这样可以进一步加深他们的印象,知识的运用又更深了一步。 

篇2

一、明确和端正学习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外语的浓厚兴趣

初中学生的年龄在13~16岁之间,他们已经习惯上用母语中文进行表达和交流,突然让他们重新开始学习一种在他们看来“发音古怪”、“晦涩难懂”和“表达困难”,而且在现实和未来都不一定能用得上的语言,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要学生从思想上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中学生是个爱“做梦”的年代,估计没有哪个学生愿意自己碌碌无为过完一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科学家的梦想、作家的梦想或成功商人的梦想,在适当时机,让学生明确,只有学好英语,继续深造,掌握更多的知识,才能实现个人梦想,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和祖国。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在英语教学和学习中显得十分重要。初中英语教材涉及的词汇和语句紧扣日常生活和交际,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情景设计,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和录像等教具,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消除学习英语过程中死记硬背单词和语句的乏味性,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做好教学反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和交流,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重要方法。与中文“平仄”发音不同,英语有着自己的发音方式,对于较长的单词如“tomorrow”,学生并不一定在初学时就能完整和准确地拼读,作者的一个学生为了容易记住这个单词,该单词下面自行做了一个注解“T毛肉”,可想而知,其“异腔怪调”读音在课堂上会带来怎样的“轰动”效应,但此时不能对学生进行盲目批评,甚至嘲笑,否则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障碍,从而不愿开口,甚至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的成绩和进步,要不吝赞扬和鼓励。在批改学生作业时,不能简单做出“good”或“bad”这些简单字眼的批语,而是要从学生的作业和考卷中,发现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当的赞扬,找出不足之处,针对性地进行鼓励和提出期望,这样,学生会感觉自己的努力受到了肯定,才能保持长期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注意教学方式,强化英语学习的效果和效率

前面已经说过,死记硬背是英语学习的大敌,不仅会挫伤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而且学习效果是事倍功半。不死记硬背,并不是不去学习和掌握单词和语句,恰恰相反,熟练掌握单词和基本语句和语法是学好英语的基础。

孤立地学习单词,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比如,在学习“parents”这个单词时,我会问学生“父母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付出了很多的辛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可你们知道用英语怎么拼写父母这个单词吗?”课堂气氛这时候往往被很快调动起来,学生们也能很快掌握这个单词的拼写和读音。再比如,教师在教授新的单词时,要注意对学过的同类或相关单词进行归类和总结,比如“noodle(面条)”、“bowl(碗)”和“chopsticks(筷子)”,“bread(面包)”和“butter(奶油)”,“water(水)”和“fire(火)”等,这样便于学生进行联想记忆。

在语法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过多强调知识传授、书面练习、语法分析和规则记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机械训练多,生活情景少;枯燥乏味多,快乐趣味少。作者认为,在语法的教学中,一定先要让学生对所讲的内容有个感性的认识和理解。比如,在讲解比较级和最高级时,先通过实物或图片比较(比如,三栋高矮不一的楼房),引出这个语法的结构和功能,引申出No.1buildingisbig,No.2buildingisbigger和No.3buildingisbiggest三个句型,学会“whichisbigger?”和“whichisbiggest?”等句型,然后结合教室内和生活中物品和人,引导学生利用“high,higher,highest”“fat,fatter,fattest”和“odd,odder,oddest”等词汇进行造句和表达。利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使语法知识由抽象变得形象,从而降低了语法学习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快,记得牢。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教学精神,按照教材的科学设计进行教学。比如,在初中英语新教材中,“dialogue”占了很大一部分,很多新单词和语法都涵盖其中,有的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一个人“独立”完成了单词讲解、语法剖析和语句朗读全部工作,至始至终没有让学生参与其中,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一个人表演,教学效果十分不佳。根据作者的经验,学习新的“dialogue”分为三步走,一是教师讲解和领读新单词和新句型;二是在学生自行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由不同同学扮演角色朗读对话;三是教师对学生完成对话过程的错误发音和不当理解进行纠正和强调。这样,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聚精会神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整个班级学生的精力也全部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可做到印象深刻和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还必须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时间。除正常课堂教学时间,高效地利用早读时间也是学好英语的重要方法。初中学生尚处于心智发育时期,自律性不强,有的教师在早读时间,让放任学生自学,这样很难保证学习效果。作者在早读的教学过程中,多采用让学生上台进行默写生词、板书句型和情景设计和对话比赛,这样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足之处,可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进行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初中新教材所选的话题、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招和高考英语的升学考试也越来越侧重于对英语的实际运用和驾驭能力的掌握。因此,英语教师注重和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培养学生对英语的主动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掌握英语单词和语法也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

[1]苏舒雅.初中英语教学方法浅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0,8(3):116.125-126.

篇3

作为教师,如何对待和纠正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纠错的次数、类型和方式将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纠错方法时,除了要区别错误类型、性质和考虑教学目的外,还应该考虑与学习者相关的各种因素,如年龄、学龄、个性差异、语言水平、目前所处的学习阶段等。对不同年龄、学龄的学习者,教师纠错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同一学龄和年龄段的学习者,个性心理特征也各不相同,教师也应有选择地使用不同的纠错方法。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具体情况具体对待,科学看待学生的错误

教师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学生纠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经常出现一些似是而非且顽固性语言错误。针对这类问题,笔者认为每个错误的出现和解决都要经过收集、识别、描写、解释、评价和纠正几个过程。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能一下就完全掌握所学内容,他们必须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语言错误极为正常,所以我们无需对学生的错误产生困惑和不解。另外,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也直接导致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比如,在同一个班级中有的学生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强一些,有的学生理解方面的能力强一些,即使同一个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要善待和关心出现错误的学生,仔细分析并适时纠正错误。

二、摆正心态,理清认识

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的语言错误是学习英语过程中重要而又自然的组成部分,它为课后的辅导提供了重要依据。对学生的错误持消极态度是不应该的,存在畏惧心理是没有必要的,对学生的错误持不可容忍、逢错必纠的态度也是不可取的。在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时,教师应注意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采取鼓励、重复和幽默等策略,切忌态度生硬、粗暴。

三、审时度势,把握纠错的时机

在弄清学生错误发生的根源后,教师就要进行纠正,可到底是学生一犯错误就纠正,还是为了不打消其积极性而后续指正呢?关键要把握好纠错的时机,如果是在教师讲授某个语言点或句型的时候学生出错,则应该及时纠错,以保证语言学习的准确性,只有每一句的句法准确才能保证语段表达的准确。如果是在上口语课,那么即使学生在表达中出现了某些语法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也不应该打断学生,有错必纠,因为此时过多的插入会打断学生的思路及表达,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说”英语的积极性,使他们因为犯错而变得不敢说。正确的方法是教师在学生整篇表达完成后进行总结时将错误列出并纠正。这样适时地纠正错误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因材施教,灵活运用纠错方法

在综合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类型、场合后,教师还应结合不同方法来纠错。传统的纠错方法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的。笔者认为采用暗示的方法是很好的选择。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可通过面部表情或者手势来决定是否让学生停下来。但在做这一切以前教师应该耐心等待。如果学生有能力自我纠正,那么教师就可以保持沉默。纠正错误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自我纠正。在具体实践中还可采取以下纠错方法:

1.教师直接引导进行纠错

当学生发生了错误,教师可直接指出错误或让其他学生指出,然后让这位学生重复正确答案,必要时请全班学生一起回答,以加深印象,因为这个错误也有可能是其他学生易发生的错误。但要注意的是,当学生回答正确后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也使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

(1)明示纠错

T:Whatdidyouhaveforbreakfastyesterday?

S:Ihaveaglassofmilk,aneggandsomebread.

T:Oh,youshouldsay:“Ihadaglassofmilk...”Readafterme,please.

S:Oh,sorry.Ihadaglassofmilk,aneggandsomebread.

T:Thatisright.

(2)委婉的明示纠错

T:Wheredidyougolastweekend?

S:Ivisitmygrandparents.

T:Oh,youvisitedyourgrandparents.

S:Oh,sorry.Ivisitedmygrandparents.

T:Thatisright.

2.运用肢体语言进行纠错

这种方法比较含蓄,不那么尖锐,特别适用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使他们更乐意接受。比如,当此类学生给出错误答案时,教师可以微微皱眉以暗示学生出现的错误,或者可以通过音调起伏来重复学生的错误,启发他们自行更正错误。总之,要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主旨,使内向的学生愿意说、敢于说,进而说得好。外向的优秀学生有时会很骄傲或过于自信,以至于也会犯一些“低级”错误,这时教师应该立即严厉指出,并且强调该类错误是不允许再犯的。这样的纠错会强化正确答案或思路在他们心中的分量。但要指出的是,这样直接的方式只适用于成绩优异而且平时敢于向教师提出挑战性问题的学生。教师偶尔对他们的“威慑”会有很强的冲击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学生间相互纠错

学生间相互纠错是指将学生的书面作业相互交换,让他们检查并找出错误交给本人改正或直接由检查人改正的方法。对于口语表达,则直接由对话双方互相监督、发现问题或及时纠正,或暂时记下来过后纠正。这种交换方法可以在同桌之间或前后排之间进行。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他们会有新奇感和自豪感,会倍加珍惜这种机会,认真仔细地去寻找错误并改正错误。这种方法使学生不仅加深理解和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也从别人的语言表达中学到了新的知识。学生指出错误时直言不讳,能大胆发表个人见解,有利于展开讨论,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4.间接纠错

间接纠错是指学生出现语言错误后教师不直接予以纠正,而是通过扩展句子重复学生的错误,或加重语气,或改变语调,或附加话语把正确的语言形式用教师自己的话说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间接示范提醒学生使用正确的语言形式。这样做既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又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我纠正或给他人纠正错误的时间和机会,鼓励学生去发现和纠正错误。教师实施间接纠错的方法如下:

(1)通过示范间接纠错

T:Whatwillyoudonextweek?

S:IwenttovisitafriendofmineinBeijing.

T:Iwillgotovisitafriendofmine,too.Howaboutyou?

S:Iwillstayathome.

T:Thatisright.

(2)通过扩展句子间接纠错

T:Whatdidyouhaveforlunchtoday?

S:Ihavesomericeandfish.

T:Ihadsomericeandfish,too.Whatdidyouhaveforlunchyesterday?

S:Ihadsomericeandvegetables.

T:Oh,thatisright.

(3)通过教师提示和引导间接纠错

T:Whatdidyoudoyesterday?

S:Igotovisitmyfather.

T:Oh,really?

S:Yes,Iwenttovisitmyfather.

T:Thatisright.

5.学生自我纠错

自我纠错是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查阅参考资料,自我发现错误并自行纠正错误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成功感具有刺激、鞭策作用,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完成任务,取得更大的进步。因此,如果将学生的口语或书面表达交给学生自己检查,学生必须要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作出分析、比较和判断,去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每发现或纠正一次错误,他们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感、满足感和自尊感,增强责任感和自信心。例如,将某一学生的口语录音,然后将录音磁带交给本人或将学生的书面作业交给学生本人检查并改正错误。在学生自我纠错后,教师做出评价和进一步修改。

综上所述,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不同类型的错误进行纠正,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方式,纠正学生的口语错误,不会影响学生有意义的交际。纠错处理的不好,将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处理得当则会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因此,纠错时教师必须采取妥当的方法,避免消极的影响,有效发挥其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可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纠错[J].考试周刊,2009(12).

篇4

    西方现代文艺美学方法论就是有着悠久的科学思维传统的西方文艺思想观念的现代意识形态的体现,而且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的构成也能证明它是一种科学思维的文艺方法论。

    西方现代文艺方法是随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社会进入了现代社会时代而兴起的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科学极大地发展和科学思想的形成是西方社会进入现代化的标志。科学系统论的学术方法使西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各种学科开始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19世纪后半叶,在欧洲和西方各国的思想领域中出现多种学科思想相互渗透的学术理论现象,特别是科学作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思想体系和现代人们思维的基本方式后,现代社会意识形态上出现了科学思想取代他意识形态思想的发展倾向。

    渗透到文艺中的其他学科的思潮构成了所谓的西方现代文艺方法论体系。西方现代文艺方法就是西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产物。

    西方文艺美学方法是将艺术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产物,这一点在文艺美学方法的研究分类上十分明显。一般西方文艺美学方法分为社会历史研究法、结构研究法、象征研究法、精神分析研究法、原形研究法、符号研究法等。

    如:实证主义、实用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心理学、强力意志论、弗洛伊德主义……

    代表人物:叔本华、本格森、尼采、斯宾塞、弗洛伊德、荣格……

    二、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变化

    艺术起源于原始文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艺术的地位和作用都发生了变化。早在1839年发明了照相术,关于“艺术臣服于科学,艺术与科学是对手吗?”这样的讨论就没有停歇过。19世纪中叶的画家开始利用照片绘画,但其目的是“参照照片”而并非“画照片”,此时的图像是从属于绘画的,绘画与摄影处在一种主从的关系中。19世纪末开始,画家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摄影将逐步取代传统绘画,是极力地避让摄影,还是主动地“借用”摄影,这是20世纪以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艺术对待摄影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态度。

    1915年,杜尚将小便器命名为《喷泉》提交到艺术博物馆要求展出的行为成为了西方艺术界的一个转折点。杜尚直接将来自现实生活的产品纳入到艺术系统之中,打破了非艺术与艺术的分界。艺术作品日趋商品化。

    从而有了所谓“艺术的终结”。当画家将一块空白画布当作美术作品展览的时候,当作家将打字机自动敲出的符号当作小说发表的时候,当钢琴大师将静默的4分33秒作为作品演奏的时候,现代艺术的实验已经走到了终点,并在一种新的意义上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这就是对艺术的一种消解。

    三、论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中国画是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遗传,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体现,注重的是画的意境,讲究淡泊名利的悠远之感。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

    传统的中国画对笔、墨、纸、砚、颜料、画工、书法、印章等,都很讲究,制作程序繁琐,要消耗大量地时间和精力,产品的产量较小,且价格昂贵。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使艺术更加得大众化,大量的商业艺术复制品出现,为人们在购买艺术品的时候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绘画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品市场更是百花齐放。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廉价名画复制品,使更多人可以购买艺术品作为自己的家居装饰品。

    西方现代主义艺术伴随着科学的发展,当前的科学技术在逐步取代绘画技法,电脑也可以画出水墨意境的作品,并且效果丰富,易于掌握,这对制作方法复杂的传统中国画来说是一种冲击。

    传统中国画是经过多个朝代的发展,逐渐被继承下来的。“画分三科”——山水、人物、花鸟,并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形成了多种流派,如:黄派、徐派、吴门画派、北方山水画派、南方山水画派、湖州竹派、常州画派、米派、松江派、浙派……传统中国画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上流人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文人画,在创作中强调书画同源,注重画家本人的人品及素养。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传统中国画的作画形式渐渐地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对国画艺术作品的需求,一些画家村开始了产业式的管理,创作国画和制作国画复制品,多产多销式经营,并且注重画作的品质和质量,也带来了不错的利润。这是一种产业化的大众文化,这类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就是艺术的商业化。

篇5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近几十年来在西方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斯坦福大学发展心理学家John Flavell首次在他的著作中提出元认知这一术语———“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了解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是为完成某一具体的目标及其任务,依据认知的对象对认知过程所进行的主动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与整合”。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了解和认知。具体而言,即关于个人自己对其认知过程的知识以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含对思维的掌控和所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可由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监控构成。

元认知知识,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个体元认知知识、任务元认知知识和策略元认知知识的认知活动。

元认知体验,是指伴随成员个体的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感受及情感体验。一般情况下,元认知体验与元认知知识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其一:元认知体验是使元认知理论知识增加、减少、改变的根本原因,成员在活动中设定目标,实施策略,体验元认知理论及其任务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体验增至所具备的元认知的知识理论中;其二,元认知的理论知识能够协助成员个体对元认知体验的意义深刻了解以及对其行为的认知层面的暗示。

元认知监控是指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在进行认知活动的全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自觉的调节、监视和监控。主要包括制定计划、调控行为、检验结果、反思过程,后期弥补等几个方面。一方面,认知调节既以元认知知识为基础,同时又受到元认知体验的指引和激发;另一方面,认知调节的每一步都会使个体产生新的自我体验,丰富、扩展个体的元认知知识。这三个方面相互作用、循环往复,三者动态有机的结合即构成了元认知。

二元认知理论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自主学习是一种以人本主义的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学习理念。而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则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学习理念。学者Holec(1981)的观点是:自主性指“对自己学习负责的一种力”,是一种“潜在的,在特定环境中可以实施的种能力,而不是个体在此环境中的实际行为”。学者D.Little(1990:7)则认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为“一种进行客观评判性反思的能力,做出决策的能力以及采取独立行动的能力。学习者的自主性学习主要是指学习者对于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的一种心理反应”。而学者Littlewood(1999:73)却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定义为“学习者不依靠老师而使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从2006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到现在的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强化,我们可以从本科学生入手,通过提高他们对学习目的,要求及策略的认识,从而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本文是基于对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本科生中各个专业30个班级抽签选定后所进行元认知理论实验教学的部分研究结果(共192个班级)。实验结果表明:元认知理论对培养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理念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元认知和自主学习是一个事物的统一体,密不可分

自主学习是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结果和目标,元认知则成为推动此目标的内部动力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将元认知的理论知识疏导进入常规课堂教学,使之贯穿整个学习周期,是培养学生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Victofi&Lockhart(1995)指出,由于忽视元认知的理论训练和必要的心理准备,使学生常常对学习资料、学习方法和教学目的和要求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以致在进行某项学习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厌学、逃避、耗时长、效率低、结果不尽如人意等种种情况。因此总结出:应该对学生进行元认知理论培训、策略训练使得学习者清楚地了解学习的意义、学习的过程和学习中采取的相关策略,鼓励学生能够顺利取得学习成果,达到学习目标,获得进步,最终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2拥有元认知能力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愿望

拥有越强的元认知能力,学生就会具有越高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者进而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在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其了解越多的元认知知识,越能够使自己主动且独立地寻找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找到合适自己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通过结合元认知知识而获得的体验,增强了自我的启发,分析解决了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增强自我求知愿景与自信心,使大学生能够积极顺利的克服学习中的不顺利和障碍;在此过程中学生因此获得的积极思考的激励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都是与元认知调控不可分离的,并能够将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调节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自我掌控的行为活动。通过这些元认知理论知识的运用,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才能够被不断激发并强化,进而有利于其学习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运用元认知理论培养英语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是学习者获得英语知识、形成英语技能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本质上是学生对学习过程中各个方面主动做出的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依赖于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元认知理论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目的等学习者自身具备的因素。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建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储存有组织的信息,并将所学习的课文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转变为有用的技能。英语自主学习需要学习者有强烈的元认知意识,了解自己的英语学习需求,选择自己的学习材料,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和完善自己的英语学习方法和策略,对所学材料的进行识别、加工、理解,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行监控、反馈、调节,及时地修订策略,并能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估。教师应着力培养学习者的元认知理论知识,使其了解元认知对英语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产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运用元认知理论及策论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英语的意识和习惯。

元认知理论可以帮助学习者有效地监控、调节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其增强英语语感;明白该如何遵循记忆规律来牢记单词;明白该如何遵循记忆、思维、想象等规律来掌握语法、理解语义,将外显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内隐知识。学习者能在反思自己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实现自己认知活动的规律,从而高效地进行认知活动。这就促进了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帮助他们其形成英语思维能力。而英语思维能力的强与弱,优与劣,以思维品质为外在表现,具体表现为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和敏捷性。而这些品质,无不蕴涵元认知理论知识的成分,尤其是元认知计划和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理论知识还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自学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为其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方法论基础。学习者在课堂学习中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新的知识的获得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获得的。对元认知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可以保证自己的学习活动符合认知规律,适合自身特点,减少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学习者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形成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

为了能将元认知理论贯穿于英语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可以在教学中涵盖一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东北石油大学2010级本科生中各个专业30个班级抽签选定为实验班级后进行元认知理论实验教学(共192个班级)。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观测,小组讨论和座谈等方法,以期末测试作为检测培养策略的结果。并对所有学生和实验组前后两次问卷,对比观测策略培养的效果以及元认知理论的发展情况。

因此,元认知理论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提高、强化的作用。英语教师在大学英语授课中有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灌输元认知理论,使学生拥有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具有英语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采用积极的学习策略。因此,培养学生爱学习,会学习,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灌输元认知理论,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使学生拥有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是大学英语素质改革的一个好途径。

参考文献

[1]葛秀霞.高中生英语阅读元认知发展及培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篇6

引言

随着互动教学法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不断广泛和深化,互动教学对于英语教学活动自身的优化和改革的意义与价值逐渐凸显出来。伴随而生的是,互动教学方法如何更好地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和实施成为未来相关教育人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和具体特征

(一)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

在互动教学过程中,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能够真正形成一种平等对话、互相交流、共同思考的关系。所以,互动教学多数时候是以一种方法论的形式存在的,带给英语教学活动以一种互动的、活泼的、生动的教学方法的启示。因此,互动教学的实际内容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对一种教学状态和学习状态的营造和维持。

(二)互动教学的具体特征

根据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应用,互动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种特征。一是互动教学的双方对象可以十分丰富和多元。比如学生根据英语教材中设计的对话进行相关文化主题的主动思考,这就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一种活动的典型表现。二是互动教学的开展过程能够实现隐性和显性的共存和交叉。除去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实际互动教学工作之外,抽象的互动教学方式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观看专题片、纪录片,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三是互动教学的开展注重在规范性和自主性之间的平衡。互动学习并不是忽视课堂纪律,而是在尊重课堂纪律、确保学习过程规范高效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相对自主的、活泼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

二、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不可或缺性分析

互动教学对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十分关键,长期以来,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已经极具经验,并且模式成熟。结合教学方法与教学效率之间的密切关系,互动教学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表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一)互动教学激励了学生学习热情

中国汉语言文化历史已久,且汉文化体系完整,结构优化,但是这种文化上的成熟造成英语学习的难度。汉语言文化与西方语言文化,尤其是英语语言文化之间的显著差别,往往造成我国英语教学活动的困境,很多英语知识的学习和教学工作在这种文化差异的阻隔下很难开展。在此情形之下,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使得整个英语学习的过程更自主、宽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通过互动、交流和对话而获得一种陪伴,进而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内在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促进和提升。

(二)互动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借助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贯彻,英语教学在对学生语言文化能力的提升方面更加如鱼得水、如虎添翼。一方面,教师能够在互动教学中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内在的心理状态,同时能够让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进展更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学生能够在英语教学活动中获得一种平等对话、多元思考的机会,进而增强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和体会,确保学生的整体的英语综合素质的全面、均衡提升。

(三)互动教学创作了更多可能性

通过互动教学,教师能够在一种更自由的、平等的环境中获取学生的学习状况、内在学习需求、精神动态等信息,通过这些关键信息的获取和搜集,教师可以在遵守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安排和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即使这种调整只是针对某一个班级,甚至是某一个学生而言的,也是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更大自主性、创造性和可能性的开创。

三、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走向深化的渠道与措施

(一)注重与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的结合

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的迅猛发展,带来多种现代化教学方式的形成。互动教学要在英语教学中持续深化、发挥价值,就必须与这些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相结合,借鉴其先进经验的同时发现自身的不足,通过取长补短,实现自身在英语教学实践中的深化。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之间围绕某一个特定的语言主题进行互动、讨论,让互动的气氛成为小组合作学习效率提升的保障。当然,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开展,还需要教师对互动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的引导。

(二)注重互动教学标准化的探索

互动教学虽然提倡英语教学中活泼性和生动性特征的形成与保持,但是互动教学绝对不能漫无目的,围绕英语教学知识和学生学习过程进行互动是基本条件。为实现进一步互动教学的规范化进行和高效率完成,制定互动教学的标准化体系十分关键。结合英语教学实际情况对互动教学过程的要求,制定出详细的互动教学程序和章程,并出台详细的互动教学标准化衡量指标体系,确保互动教学方法在英语教学中的深化和推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查。

(三)制订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

互动教学在英语教学活动中的深化工作绝不能沦为一句空话,也不能沦为表面功夫。从这个意义上讲,结合英语教学发展实际,制订区域性的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十分关键。根据本学期教学对象的数量和质量,对整个学习的英语教学课时进行统计,进而制订针对性的互动教学提升计划。比如对本学习英语学习课时进行划分,明确互动教学所占课时总量;明确互动教学在学生成绩提升中贡献值所占比重等,确保该学期的互动教学学期提升计划能够分步进行,强化效果也可以具体操作。

结语

互动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应用已经相对十分广泛,也对我国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切实的推动作用。为实现这种推动力的深化和优化,必须从制定互动教学开展标准、学期互动教学提升计划及与其他现代化教学方式之间的结合等方面,明确对互动教学工作的开展要求和总体实施计划。

参考文献:

篇7

一、雅思口语考试

雅思口语考试分四项来考察。第一项叫做Fluency & coherence流利度和连贯性,第二项叫做Lexical Resource词汇资源,第三项叫做Grammatical Use语法的应用和准确度,以及最后一项Pronunciation,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发音。

第一项Fluency & coherence流利度和连贯性,在流利度和连贯性里面6、7分对考生的一个要求叫做speaks at length,回答要有一定长度,换句话说在流利度和连贯性里面要求大家最主要的就是要多说一些,更多的展现你的英语,只有你在15分钟里面你能更多的去展示你的英语,才能够拿到更好的分数。雅思口语考试的分数越高他对你的要求就会越严格,看一下8分是怎么样要求的,在8分里面他是这样要求:说话要流利,几乎没有重复、自我修正,犹豫。在流利度和连贯性上最根本的一点就要多说一些,其次要避免的是这三点:重复、自我修正以及犹豫。

第二项Lexical Resource词汇资源,词汇资源7分的要求是这样的, uses vocabulary resource flexibly, discuss a variety of topics,uses some less common and idiomatic vocabulary。用词汇量要灵活,去讨论大量的话题,要用一些不太常见的,不太滥用的单词比较地道的单词以及习惯用语。如果描述一下北京那个的交通堵塞应该怎么去说,咱们同学首先想到的叫做traffic jam,老外除了会说traffic jam,还经常会说traffic congestion,还有很多人会说the conject traffic,heavy traffic这就是一些地道的不常见的英语。

第三项Grammatical Range语法,有同学存在这样的一个误区认为雅思口语考试他是不考语法的,其实不是,雅思口语考试对6分的要求是 uses a mix of simple structures,用大量的简单和复杂句型的组合就可以了,所以口语当中可以用简单和复杂句交替的去说就可以了。7分要求是 uses a range of complex structure with some flexibility,用大量的复杂句型,同时还要有灵活度。以及7分下面的一个要求更严格一些, frequently produces error-free sentences and some grammatical mistakes persist,也就是你的语法要正确不能经常说一些错误的东西,所以对大家说句子说句型的准确度其实要求是很严格的。

二、雅思口语学习的误区

(一)误区一:学习口语必须要有语言环境

这可能是很多口语水平不高的考生的一个说辞,很多人甚至把它作为不想学英语的绝佳借口。事实上,语言环境绝非学好口语的必要条件,很多在国外读书很多年的中国学生,他们在那里上很多年学,理论上有真实的语言环境,但是口语非常差的人大有人在。这个误区导致的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把外教捧上了神坛,甚至不惜花高价请外教来陪自己“聊天”,要么就是趋之若鹜的去有老外的英语角,一群人围攻一个老外,抢着说一两句简单的英语。这些都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二)误区二:单纯依靠背诵

背会“这XX百句你的口语就没有问题了”这样的帖子至今仍然在社交网上肆虐了,背句子这种学习方法也是多年前风靡全中国的李阳疯狂英语的精髓所在,而事实上英语口语能力最终是体现在用另外一个语言思考的能力,而非简单的堆叠背熟的句子。而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几乎很少有人能最终坚持下去。

(三)误区三:英语口语可以快速突破

人人都希望可以抄近道,可以速成,但是在语言学习这件事儿上,几乎没有速成的方法。这个误区同时又是广大英语学习者的软肋。英语学习涉及多个复杂变量,多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尽可能保障学习效果。突破是个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质变就无从谈起,而量变是需要时间积累的。如果平时没有学英语,而是寄希望于7天时间的天价突破训练营来帮助你实现口语水平的质变是不太现实的。

三、有效提高口语水平的方法

(一)选对的材料大量地泛听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认为只有大量输入目标语言,才有可能有效实现二语习得。这是一种可以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低成本的创造语言环境的方法。虽然这只是一个被动的听的过程,但是它可以潜移默化的增加考生的词汇量,改善发音,最重要的是培养我们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思考的习惯,并且由于是在潜意识状态下发生的,不会使学习成为负担,学习者的焦虑也会大幅降低(现代神经医学已经多次证明人类在潜意识状态下学习效率反而更高)。

(二)多写议论文

只有能用英文思考问题,学习者的英语才能够达到流利的水平,不流利的原因是因为学习者还在用中文思考,思考过后再在脑中翻译成英文的说出来,这样大脑CPU不够用,肯定会卡。有考生会问了,我们不是在说学口语吗?其实练习写作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雅思写作的题库话题已经可以满足绝大多数的雅思考生对于英语思维训练的这一诉求。而且网上和官方的范文资源很丰富,可以自己从剑桥真题中每周挑那么一两篇出来练习,相信最后考生会达到写作和口语一石二鸟的效果。

四、结束语

中国人的雅思口语水平在所有国家里面处于倒数,中国考生口语水平在雅思考试四项技能中也处于最弱势的地位。尽管很多人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但口语能力始终难以实现有效提高,实际上是因为不了解雅思口语考试的考试目的,在学习策略和方法论上普遍存在误区,因此不得其法。

参考文献:

[1]文秋芳.英语口语测试与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8

一.引言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新闻事业得到全方位的发展,除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外,还出现了卫星电视和网络;不仅有中文媒体,还有外文媒体;有对内报道,也有对外报道。与此同时,媒体新闻报道也日趋专业化,有经济类、科技类、教育类、体育类、文艺类等,有关著述亦越来越多(单承芳,1995,p57)。

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报道的专业化促进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专业化趋势。有些院校侧重经济类新闻(如上海财经大学),有些则侧重体育类新闻(如上海体育学院);有些侧重广播电视,有些则注重报纸,甚至网络技术。还有些院校依靠外语的优势,创办国际新闻教育,即英语教学+新闻学的模式(郭可,1998)。

本文首先将对我国在1983年出现的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一总结回顾。在这之后将探讨国际新闻教育产生的原因及发展过程,并以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来探讨该模式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将根据上述结果就目前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提出个人的建议。

二.我国国际新闻教育为何可称为一种模式

我国国际新闻教育创立于1983年,它是在我国新闻教育专业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之所以称它为一种模式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国际新闻教育不是以媒体种类(如报纸、广电、网络)或媒体专业内容(如体育、财经、科教等)来进行分类,而是以新闻学与英语的应用相结合为前提的。

第二,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学生决不仅仅是为某一媒体作国际新闻编辑。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实践表明:国际新闻教育培养的毕业生既可以胜任报社工作,也可以到电台、电视台、通讯社工作;既可以为中文媒体工作(对内报道),也可以为英文媒体工作(国际报道);不仅可以从事驻外记者工作,也可以从事编辑、摄影、摄像、公关、广告等工作。既可从事财经报道,也可从事体育、文艺、科技、教育新闻的报道。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国际新闻所培养的人才是全方位的。

第三.从国际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看,尽管是英语教学+新闻学,但它决不是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简单混合,而是两者的一种有机结合:即在适当开设有关的英语课程和新闻课程的同时,还聘请外籍教授用英文直接开设新闻学课程;有时还与中国教师一起开课,使中西文化融为一体,相得益彰(郭可,1998)。在过去的十七年中,国际新闻教育已经形成了独有的教学体制和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已实行学分制(尽管还不太完善)。因此,国际新闻教育确已具备了不同于其他专业教育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一种模式。

三.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及发展历程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迄今为止已经走过了十七个年头。它的诞生与我国在八十年代初期重视国际报道工作的政策有着密切关系。作为一项“应急措施”,国际新闻教育旨在培养更多能从事国际报道的新闻从业人员,以期“让世界了解中国”。有人曾把国际新闻教育当时的主要任务概括为:变“六条腿”为“两条腿”,即把原先国外采访时需要记者、翻译和司机三人的局面,变成一名既懂外语,又熟悉新闻业务,还掌握开车等技能的复合型记者。国际新闻教育的模式因此又被称为复合型新闻教育模式(郭可,1998)。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诞生表明:首先,当时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正逐步把中国从一个信息封闭的社会变为信息开放的社会,希望中国能了解世界,同时也让世界了解中国。其次,为了能使信息的交流更加畅通,达成了一种共识:首先要克服英语语言的障碍。

事实证明: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后来的发展轨迹与我国英文媒体(如中国日报)和从事国际报道的媒体的发展是基本吻合的(郭可,1998)。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创时期(1983-86年):由于得到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和各大媒体(如广播电影电视部、新华社)的合作以及北京、上海等一些著名高校领导的重视,国际新闻教育在师资的组合、资金筹措、设备和资料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因而很快便在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厦门大学建立起来(郭可,1998)。

最早的二批学员不是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收,而是在全国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当中招收的。学员在取得一定的英语水平之后,再到上述各高校进行系统的新闻理论和业务方面的学习。毕业后,取得双学位。这些学员还得到了新闻单位的资助,在这些单位进行为期八个月的实习。通过实习,大批学员都被留在这些媒体,成为媒体的骨干力量,有些则被派往国外,作驻外记者。

第二阶段为维持时期(1990-93年):在这一时期,各大新闻媒体停止了对国际新闻教育在资金方面的投入,加上师资匮乏(多数教师出国未归),国际新闻教育教学的规模大幅度减小。有些高校甚至停办了国际新闻教育。招生方式也由原来的从高校英语专业招生改为从高中毕业生当中招生(如上海外国语大学),招生人数不断减少,学制由原来的六年改为五年或四年(郭可,1998)。

这一时期国际新闻教育可以说是处于自生自灭、摸索前进的时期。

第三阶段为发展阶段(93年至今):在这一阶段,国际新闻教育开始走向有序化、正规化。主要表现为:

(1)教学体制开始理顺,并逐步实行学分制。既强调了学生的外语能力,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出了“培养知识基础厚,专业口径宽,外语特色强的新闻人才”的目标(郭可,1998)。

(2)国际新闻教育正式被确立为新闻学二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并建立起固定的教学计划。

(3)招生人数逐步扩大,如上外国际新闻系的招生人数由93年的30人已扩大到2000年70人(郭可,1998)。

四.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特点

在过去的17年中,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种模式,其特点是明显的。首先,它强调通才教育,融合了英语教学和新闻学教学。学员在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又能学到新闻理论和实践知识。这就使得国际新闻教育毕业生的就业适应性强,且多样化。他们可以选择到电台、电视台、报纸、通讯社和网站工作,也可以到政府部门、公关、广告公司、外资企业、驻外机构工作。以上外新闻系为例,在毕业的近500名学生中,有70%至80%进入了京、沪的各大英文媒体,有的毕业生还成为驻美、西欧、非洲、澳洲的驻外记者。

有一点值得强调的是加强英语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英语学习是基础,这个基础和能力需要在学校教育中打下坚实的基础。许多毕业生都在毕业后需要使用这种能力,而且在使用中提高。如果基础不牢固,则无从使用,更谈不上提高了。专业学习是学生日后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基石。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可以在学校学到的这个框架上添砖加瓦,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所以,国际新闻教育最大的特点体现在于其通才教育。打好英语专业技能的基础,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适当的方法论之后,学员的总体素质和知识水平均得到了提高,同时,择业竞争能力增强了,在新闻界甚至非新闻界选择职业时,都有较大的余地。一位学员在毕业之后进入一家证券交易所作证券分析员。他深有体会地说:“一定要首先学好英语然后再进入证券行业。决不能颠倒过来。证券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可以自学,而英语则不行”(张斌,1999/0710)。

其次,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符合了我国人才需求的国际化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需要不仅懂得英语,还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要求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如上文所述,国际新闻教育不以内容为限,广泛涉及经济、金融、财会、教育、科技、文艺等各方面,因而使得学员有机会接触各个知识领域,这就为他们从事这些领域的报道,甚至转入这些领域工作提供了客观条件,再加上他们的英语优势,便很快能与国际惯例接轨。

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教育对充实我国国际报道的新闻队伍起到了很大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我国主要英文媒体,如新华社的国际报道部门、中国日报、中央电视台CCTV-9和国际台以及上海等地的一些地方英文媒体中,多数记者(包括驻外记者)、编辑都是国际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有的还走上领导岗位,全面主持工作。例如刚创刊一年的《上海日报》,其70%以上的记者都是国际新闻专业的学员(张慈云,2000/07/20)。

[page_break]五.面临的问题

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经过17年的发展,在总体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面临的问题也相当多。

上文提到,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是英语学习+新闻学。但这一特色是把双刃剑。国际新闻新闻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亦源于此。国际新闻教育模式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该模式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方法论上的矛盾。英语学习和新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思维方式完全不同,或者说,各有侧重。英语学习需要死记硬背,要大量的时间去记忆;而新闻学需要有敏捷的思维方式和广泛的兴趣,要培养较强的动手能力。

第二,课程内容安排不尽合理。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要求学员既要学好英语,又要学好新闻。这在初期的六年制双学位的情况下是可行的。但是目前我国有国际新闻专业的院校都实行了四年制。在与别的专业同样的四年中,既要使英语达到英语专业的水平,同时新闻知识还要达到普通的新闻系学生的水准。这就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整天疲于修课,难以达到理想的状态。在学生的实际学习中,往往只顾得上一头。常常是加强了英语语言的学习(因为需要花较多的时间)而忽视了新闻专业,甚至是中文母语的学习。即便学生很努力,也常常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三.英语与新闻学之争不仅反映在学生总体的方法论和学习内容上,也反映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由于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特殊性。国际新闻教育一般由三种类型的教师组成:一类是只教授中文新闻课程(包括技能课,如摄影、摄像等);一类只教英文基础课;还有一类就是用英文教授新闻类课程。

在我国,由于新闻与英语分属两个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定时便遇到了矛盾:到底是评新闻学还是评英语职称?尽管原则上新闻系的教师应评新闻系职称,但如果学术成果与学科系列不相符合,实际操作就非常困难。事实上,这一矛盾已成为上面前两类教师的学术障碍,也因此成为影响国际新闻教育模式进一步发展的原因之一(郭可,1998)。

第四.尽管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对教师的要求较高,既要懂英文,又要懂新闻学,教师待遇却没有明显提高。因此教师队伍流失严重。高质量的教师匮乏,教学投入不够,且教师在外面兼职较普遍,再加上学生不断扩招,教学效果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着国际教育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由于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教师忙于在外兼职维持生计,极大地减弱了其理论研究能力。国际新闻教育的理论体也因此还未建立起来。所以国际新闻教育要进一步发展还缺乏一种原动力和基石。

事实上,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国际新闻教育的教学效果,具体表现为:

(1)学员在实际工作中动手能力较差,书生气十足,或者是心雄手拙:“大事干不来,小事不肯做”。(此话由毕业生说是:“大事不让干,小事不想干”。)(慕滔,1988,p21)。

(2)学员(包括有些教师)在学习中只重视内容的完整性,忽视方法的掌握及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另外,使用的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师上课满堂灌等,在客观上都使得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1)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个政府应急措施而出现,缺乏长远规划。

(2)国际新闻教育作为培养国际报道记者的模式,较多重视实践操作而轻视理论建设。同时,由于思路落后和体制问题,与新闻媒体的实践没有紧密联系。再者,从事国际报道的新闻媒体往往广告收入较少,甚至没有,他们也难以与国际新闻的教学单位联合,进行合作教育。这就造成了国际新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3)由于缺乏理论基石,国际新闻教育模式始终未能在教学设计、管理和人事体制上理顺新闻与英语两个学科的关系,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反,两者的互通性和兼容性均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国际新闻教育模式的潜力还远未发挥出来。

六.几点建议

尽管作为三级学科,“国际新闻教育”已归入“新闻学”,国际新闻教育的特色不仅十分明显,而且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国际新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革(增加投入和理顺体制在此不列入讨论范围):

首先,应明确把国际新闻教育作为一种模式提出来。国际新闻教育的总体思路还是相当可取的,问题在于实际操作。首先明确英语学习与新闻学的关系,确定二者在国际新闻教育中同等重要的作用:但英语是工具性的,不是最终的目标,新闻学是国际新闻教育的重点,也是学员和教师应该注重的方向。从实际操作上来说,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的确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英语要扎实学习,专业不仅要跟上,而且还是今后继续学习的方向。

其次,国际新闻教育的改革重点应是教学方法的革新。应该充分认识到,一名优秀的国际新闻工作者绝非是教育殿堂所能够造就的。新闻教育的重点就在于让教育对象明确地知道自身理想和现实的距离,而不是无视或惧怕这种距离(慕滔,1988,p22),换言之,国际新闻教育应该启发学生去掌握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仅满足于传授一般的知识。教师欲教好,学生欲学好,功夫当在新闻和英语之外,或者应在如何使新闻和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国际新闻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模式,它所确定的只是一个框架,内容则是多维的,与其他学科有紧密联系的(慕滔,1988,p52)。

再者,国际新闻教育应分设相应的专业。可开设新闻学、广告学、广电学、公关学和网络等专业,使得课程体系更趋合理化,减轻学生负担,使它们能集中更多的精力学习相应专业,以利于掌握更多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单承芳(1995冬)我国新闻教育专门化的强劲趋势,新闻大学。

2.慕滔(1988春)我国新闻教育模式面临挑战,新闻大学。

3.李晓樱(1998)中国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态势与走向,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篇9

 

自主学习可以定义为学习者对自己学习控制的能力。Holec (1981)认为:学习者管理自己的学习包括要为自己的学习各方面作出决定负责,例如:定义学习目标,选择教材,评估学习进展。Little (1991)从心理维度对Holec的定义做了进一步的诠释,他争辩说自主学习不是专门甚至不是主要强调组织如何学。研究者指出自主是分析,批判性反思,作出决定和独立行动的能力。Little(2007)指出学习者自主未必是独立的做事情,而是为了自己做事情。因此,可以说自主也有心理的维度。随着语言学习是学习如何交际和学习者是教与学的过程的中心的观念的提出,自主的概念也进入到了语言教育理论和方法论的领域。二语习得领域的研究也强调了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情感、社会和心理因素的重要性。对这些因素的认知也使学习者是学习过程的中心作用者这个观念越来越收到关注(Finch 2001)。因此学习者自主也成为了语言教育者的目标。一些交际语言学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领域的研究者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包含了自主的观点。首先,Dickinson(1987)提出了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学习者的自主性的五点理由:实践原因,个体差异,教育目标,动机和学习如何学外语。另外一个在语言学习中提高学习者自主的理由是由Coterall(1995)提出来的。研究者列举了在语言课堂实施学习者自主的三个基本理由:哲学的,教学的和实践的。他们认为加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的自主性的教学的理由是建立在这个言论基础上的,即在正式的教育情境中,反思和自我意识会让学习效果更佳。同样,Rebenius(2003)认为学习者自主是提高语言学习效率的方式。同样,Kohonen(2003)主张对学习者的发展,不管是语言使用者还是学生,在外语语言教育中,都要以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来引导他的能力:个人意识和自我管理;语言和交流意识;学习过程意识。

尽管有很多研究是关于学习者自主、外语教学和它在学习环境中的教学启示,但是在学校情境下自主学习是如何实施的研究却很少。Carless(2004)阐明老师如何回应创新,课堂进行的是什么,一个创新的课程在哪里实施等都需要进一步的了解。基于以上的问题,本论文旨在探索英语课程中学习者自主性的实施以及学生对老师实施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反应。

一、研究方法

本文是一名英语老师旨在提高年龄在20-21岁的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实证研究。教育部高教司最新制定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提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中还强调改进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提倡人机互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指导下自主性,本人在我对所教的班级的学生进行了为期两个学期的自主学习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本人进行了一周14次的为组织的访谈,旨在归结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老师是如何实施任务和学生对课堂情境中的变化和挑战的反应。引导这次研究的问题如下:

1. 教师对自主学习的态度如何?

2. 教师对自主学习是如何理解的?

3. 教师是如何在他的课堂中实施自主学习的?

4. 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5. 学生对教师的实践作何反应?

二、教师和学生的背景介绍

个案研究的老师是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有着8年从教经历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生是有6年英语学习经历的普通本科学生。在做此次研究的过程中,也是该老师在完成自己的硕士论文的期间。所要完成的硕士论文选题也是关于工科院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的调查与研究。该教师十分重视语言学习中的自主性。也认为实施自主学习是语言学习是否有效率的先决条件。他认为自主性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关于自主学习的定义,他采用的是Holec(1998)所下的定义,即:自主学习是对学习的各个方面负责,例如决定学习目标,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和评估学习结果。根据Holec所下的定义,自主学习者是能够作出各种决定来管理自己的学习的。个案研究的老师也认为学习者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作用者。老师的课堂实践也体现了这一点。

三、教师课堂实践的描述

访谈时间是有规律性的一周一次,本人和个案研究的老师对前一周的活动和相关的课堂实践进行反思。因此,访谈的数据清楚的呈现了教师的课堂应用和它们潜在的基本原理。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并为课堂实践打下基础,个案研究的老师在学期的第一个星期就对学生做了问卷调查。他的目的就是通过使用问卷来收集关于学生档案的数据,例如他们的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普遍智力,个性特征(内向或者外向)以及最后她们的语言学习信念及态度。

紧接着,个案研究的老师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训练帮助学习者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和策略。在这期间,他的具体目标是提高学生关于智力类型,大脑优势,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的意识。老师认为如果学生们有学习意识,就能更好的指引自己的学习,因此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相应提高。再者,在整个学年当中,他鼓励学生们要互相依赖并且要集体合作。在越少学生依赖老师,学生的自主性会更强的观点的指导下,他让学习者成对或者成组的学习。他也允许学生自己做主决定学习内容和任务论文怎么写。并且他让学生自己设计课程和学习材料。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鼓励学生管理学习资源。他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语言学习资源并且给他们提供使用各种资源的机会,例如参考书,字典,课外书等。因为老师认为更多的学习活动是在课外进行的。于是,他把课外活动也列入教学大纲这样让学生可以在课外继续学习英语。另外,老师还让学生写日记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经验,这样学生就更能了解他们自己的学习偏好,并且开始思考采用新的方法来更加独立地学习。他让学生们记下自己是否从学习行为中获益,并给出相应的理由。最后学生表现的评估也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完成。

四、数据分析

为了能对个案研究的老师和学生的经历做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在本研究当中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法。定性资料分析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主题法,主题法的主题是从研究的问题和研究者的叙述中获得的。

五、研究结果

在案例中,对最初的两个核心主题即:教师对课堂实践的反思和学生的情感,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彻底的阅读。这两个主题都有若干分专题,见表1。表1是第一个主题及其分专题的矩阵:有计划的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及价值;师生角色;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理解和学习者的信念和行为。这个矩阵也包括所获得数据的简洁的摘要。

表1 主题——教师反应

 

教师行为的有效性及价值

师生角色

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理解

学习者的信念和行为

“我教学不成功,学生对我的教学方法也不喜欢”“一个学生在日记中说他在英语课上一无所获并告诉我说上英语课就是浪费时间”“我一直观察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我的课并不满意”

篇10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08)11-0073-04

教学设计是关于教学方法以及模型的最优化设计的学科,加涅[1]认为教学设计系统计划教学系统过程,安排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变量,从而促进学习资源和步骤的优化安排。当前外语教学正是面临着多维度的转变,承载着教学实施者、学习者、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各种变量和要素,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动态复杂的教学活动需要一套系统化步骤化的教学设计模型,以期提供设计的基本单元环节,指导教师进行课程单元设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在教学过程中帮助教师应对纷繁复杂的变量干扰,有效均衡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一 教学设计理论与教学设计模型

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或教学目的)、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进行具体计划的系统化过程[2]。这种分析问题、研究解决问题、评价教学结果的系统化过程突出了循序渐进、合理有序的操作步骤,其目的就是优化教学效果。教学设计理论有如下特征:

1 系统性:乌美娜指出“系统方法从工程学中被引进和采纳到教学设计中,使教学设计不仅在理论上有了科学依据,同时也找到了科学设计运行的实际操作方法。” [3]教学设计理论强调整体观,认为各教学环节是一个完整统一的过程,考查教学系统体设计与局部设计、环节与环节的承接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相互以来互相作用的关系。系统的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导致新的决定,这些决定又成为下一步骤“输入”,同时每一步骤要针对来自下一步骤的“反馈”证据予以检验。

2 拓展性:教学设计理论可以应用到不同层次、规模不等的教学设计活动。教学设计理实践范围从微观教程单元课时设计,譬如教学课程具体单元设计延展到诸如全国范围内的学科课程研究等宏观教学系统设计;从学校教学譬如高等教育跨越到社会教学以及企业政府军队等部门的培训开发。

3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教学设计采用经典的教学系统工程方法论,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优化教学的具体过程和步骤,连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理论性和操作性并重。教学设计理论在强调遵循规约性教学规范的同时,要求灵活运用教学规范,达到科学逻辑和直观创造的统一。

20世纪70年代始教学设计领域开始用系统方法构建教学设计模型,如Kemp模型(1977,1985), Dick & Carey 模型,Smith & Ragan模型 (1993)等。教学设计模型基于教学设计理论,是教学设计理论的精简形式,同时它为教学活动过程提供了可视化途径,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尽管以上诸多模型的要素排序和侧重点不尽相同,它们体现出共同的教学设计特征即ADDIE模式:Analysis分析、Design设计、Development开发、Implementation实施、Evaluation评价。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和ADDIE模式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作为 “通用教学设计模型”(generic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4],ADDIE模式代表教学系统设计过程的一系列核心步骤,以教学目标和教学问题为首位,体现教学活动的线性过程:分析考察学习者的需求、设计学习或教学策略、开发编排教学材料、实施开展教学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估和形成性评估。ADDIE模式如下图[5]所示:

二 ADDIE教学设计理论模式应用的个案分析

ADDIE模式体现了教学设计理论模型的内核和共同特征。本文以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为案例,分析如何应用ADDIE模式到课程设计流程中,达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1 分析阶段

分析阶段作为整个教学设计阶段的首要环节,要确定客观要素、教学目标和学习需求。客观要素分析包括对学习者和现有资源的分析;教学目标分析从认知、技能、情感三个层面考量,是学习者通过学习活动后达到的目标;需求分析可以看作是填充现有客观要素与教学目标之间鸿沟的渐进式手段。

针对某研究生院专业学位研究生发放调查问卷,其中包括5道多项选择题和两道开放式问答题, 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进行教学前期阶段的分析工作。

从以上问卷调查可以得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外语学习方面的需求在于强化语言听力技能训练和口语训练并加强跨文化交际训练;跟专业英语课程相比,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应加强专业方面的“实务操作”以“满足职场对于英语的需求”并“提高自身竞争力”,但仍需多注重“口语训练和交流”而非“专业文献的阅读技能”。同时法硕研究生强调“自定步调、自主学习”,认为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在于老师“方法论上的指导”。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以此为基础定为:逐字逐句掌握各种题材的听力材料,熟悉各种英语口音;就日常或一般性专业案例话题展开个人论述或讨论,准确、流利并持续较长时间,使用符合场合、语境的规范用语;掌握符合个人需求的英语学习方法,课后进行有效自主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观念。研究生英语课后掌握的总词汇量达到8000,同时掌握专业基本词汇2000,其中主要包括一般性多义词汇,也包括专业术语词汇。

2 设计阶段

设计阶段以前期分析为基础,确定教学流程及教学序列,确立工作进度,选择具体的媒体形式。加涅[6]认为学习序列通常从简单必要技能排序到复杂终点技能,或者根据学习内容意义不断增加的程度来进行排列,才能对用以促进学习的资源和步骤作出有效的安排。专业学位研究生英语课程内容的安排考虑学生关于语言学习的价值取向,即语言学习内容对于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从而确定学习内容的层次和模块化,从语言基本技能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最后是语言技能与实务的结合。调查问卷结果说明学生注重学习过程中“多种刺激同时作用”,其中包括纯粹的“听觉刺激”、“印刷材料”,特别是“动态视听刺激”,这与教学设计中媒体选择的原则一致,即各教学媒体传递教学信息的角度和重心不同,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如PowerPoint,视频、投影等,避免单一性。多种刺激手段互为补充,优化传递信息。

3 开发阶段

在分析设计阶段的基础上,选择主选教材资源,同时编制辅助教学材料,生成具体单元教学内容,并灵活使用相应媒体手段,最大化传达教学信息量。课程采用主选教材,旨在突出听说以及跨文化交际沟通训练[7]。同时课程结合学生主体专业特点,选取专业相关英语电影视频片段、经典案例描述分析等,编排个性化教学内容,开发具体教学活动譬如还原案例,并据此确定教学传递的媒体手段:听说训练主要选择音频、视频手段,阅读分析主要通过文本传送,并辅以图形图像。

4 实施阶段

实施阶段旨在课堂、网络、实验室等不同实际场景中输出教学活动,传递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实施符合前期分析阶段调查问卷中的学生需求,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指导以及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实现外语教学从课堂到课下的延伸。

5 评估阶段

评估阶段贯穿教学设计过程始终,并非完全独立于其他阶段。教学评估分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两种:过程性评估在教学设计上述阶段内以及各阶段之间进行,通过调查问卷、面试或访谈等形式收集数据,在后期环节里不断修正完善教学设计方案,突显ADDIE模型的内省循环特征。总结性评估在教学计划实施阶段完成后进行,就知识传递、学习成效、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考查和跟踪。依据调查结果确定本次教学活动是否有效,教学效果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是否修正并继续沿用教学设计活动策略,强化ADDIE模型的序列化特征并突出模型的步骤化程序和可操作性。

三 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在外语教学中的整合宗旨与手段

教学活动不是静态单一的过程,各个因素和变量相互作用影响,而且它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教学活动都有可能出现新的因素和变量,与原有因素综合作用影响教学。教学设计理论及模型将复杂的教学活动系统化流程化,尽量控制教学过程中的变量和不定因素,优化教学过程,而ADDIE模式高度凝练各教学模型,有效把握教学活动过程的内核和关键要素。此外,教学设计过程以分析为起点到最终评估,形成教学活动内的微观小循环;评估贯穿教学设计过程始终,教学实施者不断调整完善直至形成最终方案。不同教学活动之间形成外部宏观大循环;前一次教学过程的整体课程效果评估可以作为下一次教学过程特别是前期分析阶段的参考依据和基础,具有循环性和可借鉴性。

值得注意的是,ADDIE模式体现了具体教学设计模型的共性和基本特征: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估,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具体教学设计模型。各教学设计模型在五个基本阶段的基础上细化具体流程和规范,指导教学实施者进行教学设计。在强调教学活动的系统性、序列化和精简教学过程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甚至简单排除复杂因素。教学活动系统的复杂性意味着教学设计者跳出教学规范的框架,确保优化教学。

因此在新一轮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需重新分析学习者和现有资源等因素,找出其共性和个性的地方。譬如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学习者入学前都通过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外语能力基本相当。但专业方向、学习个体对于外语技能听说读写的需求有区别。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实现教学内容系列化、模块化:即语言基本技能、跨文化交流与沟通、学术英语或相关专门用途英语相结合;教学主选教材和辅助材料互为补充:主选教材以听说为主,进行阶段系统性听力和口语训练,辅助材料侧重阅读和写作,每一轮教学活动可更新内容和调整素材难度;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手段交叉使用,同时推动学生课后网络自主学习。

学期中教师不定期就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与学生进行面谈或电子邮件往来,同时观察评估学生课上个人表现及小组协作表现、课外个人及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藉此修正完善后期的教学计划和方案。学期结束后学校组织学生外语能力水平考试, 检验外语实用交际能力,最后教师结合学生整个学习阶段的综合应用能力给出整体评估。同时学生参与全校规模的网上课堂教学评估,从教书育人、教学内容、课外指导等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教学评价。两方面的数据综合起来作为整体课程效果的评估,也可以为下一次教学设计过程提供参考据。

四 结论

外语教学活动由简单重复转变为动态多元是必然趋势,教师作为教学主体需全面考查教学过程出现的各个要素:学习者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估。然而以上要素在不同教学活动中呈现不同的特点,甚至在相同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也不尽相同,这要求教师有效把握教学过程中动态复杂的因素和变量。

将教学设计理论模型引入到外语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系统有序地安排教学过程,控制变量,优化教学效果,同时有助于改变英语教学活动动态复杂且孤立单一的状态,培养教师形成每一轮外语教学活动内的局部观和整体观,注重体现各轮教学活动间的关联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 [美]Walter Dick等著:《教学系统化设计》(第五版 影印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4-6.

[2]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 2001,96(4): 3-10.

[3] 乌美娜.教学设计[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7-19.

[4] Caroline Crawford. Non-Linear instructional design model: eternal, synergistic design and development [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04,4:413-420.

篇11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191-02

认知理论认为,听力理解远非一项被动的活动,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主动过程。其间,听者必须分辨语音,领悟重音和语调的含义,理解词汇和语法结构,听者除了要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些有效信息,还要将所听到的内容准确地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来理解。(Vandergrift,1999)在很多情况下,听者只有一次听的机会,所听的东西转瞬即逝,听者无法控制所听内容的难度,更无法控制讲话者的说话速度。面对听力理解过程中的这些特性,听力理解往往成为学习者最难学习和掌握的一种语言技能。虽然在外语教学中听力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听力仍是许多外语学习者的薄弱环节。

听力能力的形成依赖于语言知识掌握,但知识要想最终转化为能力则需要一定的策略作为中介。听力策略是指语言学习者为有效进行听力学习而采取的措施。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这三种基本策略是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中介,他们对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虽然“较系统较规范的听力策略研究起源于学习策略”,但是与研究学习策略的整体性不同,听力策略研究关注的是学习者在听力理解过程中策略的运用。大多数听力策略的研究发现,语言学习者在使用听力策略的频率和种类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而这些差异又或多或少与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有关系。如年龄性别学习风格情感状态动机个性学习者观念等,都是影响策略使用的重要因素。(Murphy,1985;Mangubhai,1991;Rost and Ross,1991;Bacon,1992;Vandergrift,1992,2005;Green & Oxford,1995;Jiang Zhukang,1994)因此,本文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旨在研究性别差异与听力策略使用的关系,希望对今后的大学英语听力的“教”与“学”提供相关的数据支持。

一、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参与调查的对象是吉林农业大学2012级随机抽取的非英语专业大二的学生,共计205人,其中女生109人,男生96人。

(二)调查工具

本研究在Oxford(1996)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编制而成的“英语听力策略量表”,采用问卷的形式,共计30个问题,每个问题都采用五级量化标准:1.总是;2.经常;3.有时;4.很少;5.从不,分别计分为5分,4分,3分,2分,1分,所得分值越高,说明使用该项策略的频率越高。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调查问卷发放205份,实际收回有效问卷203份,男生96份,女生107份,占总发放问卷的99.02%。笔者对调查结果分男女学生两组情况,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法,对所收集的数据结果使用社会统计软件SPSS进行详尽的分析。对听力的整体运用情况采用了Descriptive Analysis的方法,T-test检验分析了听力策略使用与性别的关系,Chi-square tests检验了单项策略使用与性别的关系。统计分析的显著性水平定为p<0.001。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 听力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表1 听力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本次调查的吉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203名大二学生在听力过程中普遍采用了一定的听力策略,但运用策略的频率和水平并不高(mean=2.750),属于中等水平。学生运用认知策略的频率最高(mean=3.298),如预测、联想、推理等;社会情感策略的使用情况稍低(mean=2.579),这可能与中国学生所处的具体学习环境和个人因素有关。

(二)性别与听力策略使用的关系

表2 学生听力策略独立样本T-test检验

从表2可知,本次调查中,男女生在策略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听力策略应用的广度和频率上均高于男生学生,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上,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具体来讲,认知策略是听力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男女生在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但也只是属于中等水平。但女生更加善于运用推理、简记、关键词等策略来帮助自身提高听力水平;在元认知策略方面,女生运用策略的频率普遍高于男生,差异具有显著性。这说明,女生比男生更善于运用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等策略管理自身的学习行为,能够较为全面的监督自己的学习,树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计划以及正确的评估自身的听力水平;在社会情感策略方面,男女生使用的频率和广度都比较低,但女生高于男生,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点:其一,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社会交往和情感是听力学习的一部分,其二,学习风格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很少有机会利用社会和情感的策略。

(三)单项策略使用与性别的关系

表3 单项策略使用与性别的关系

表3 单项策略使用与性别的关系

注:A=男女生共同频繁使用的策略;B=男女生共同使用的策略;C=男女生共同不使用的策略;D=男生更频繁使用的策略;E=女生更频繁使用的策略。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个体策略的使用上,尽管男女学生在策略的使用上存在共同点,两者共同运用的策略共计六项,共同不使用的策略一项,但女生在策略使用频率和使用意识上明显高于男生(E=21),差异呈现正态分布,这或多或少跟男女生不同的性格、生理特点、思维方式、学习方法有关。例如,女生比男生更愿意:

1 在某段学习活动开始之前,我根据需要制定英语听力计划。

2 课前预习该课生词,并了解相关背景知识。

3 在听之后,我评价自己所用的听力技巧是否得当。

4 课下同老师,同学交流心得体会,看看是否能从别人那里学到好的听力方法。

三、结论与启示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205名吉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男生女生,在听力学习过程中都采取了相应的策略,其中认知策略的使用频率最高,但三种策略运用都只处于中等水平;就整体听力策略使用情况而言,除了社会情感策略以外,男女生在策略运用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在听力策略应用的广度和频率上均高于男生;在个体策略的使用上,尽管男女学生在策略的使用上存在共同点,但女生在策略使用频率和使用意识上明显高于男生,差异基本呈正态分布。因此,在听力课程中,相应的听力策略的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应注意学生策略的培养,使学生在听力学习中更频繁有效地运用听力策略。学生要注意社会情感策略的培养,主动寻求机会练习听力策略,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和经验,增加策略的范围,提高自身的听力水平。并且,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注重个体的差异,针对不同的性别、不同的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策略培训。

【参考文献】

[1]Ellis.1997.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桂诗春.宁春岩.语言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韩宝成.外语教学科研中的统计方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4]文秋芳.英语学习策略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5]文秋芳.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6]庄智象,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7]周光明.张金林.大学生英语成绩的性别差异探究[J].疯狂英语(教师版),2008(4).

篇12

[关键词]对话;教师共同体;教师发展

一、引言

教师共同体,是指由一群热爱教育、具有教育理想和教育激情的教师为了追求发展自愿聚集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群体组织,在这个组织中,大家通过读书、交流、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充分地交流信息,自由争论、相互切磋,并从中汲取丰富的智慧营养[1]。教师共同体各成员间可以通过多种接触通道和互动方式来分享彼此的想法、观点和信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正如帕尔默所指出:“任何行业的成长都依赖于它的参与者分享经验和进行诚实的对话”[2]。

教师共同体内的“对话”应当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对话概念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用言语进行直接会话的生活情景之上的,但无论从世界观还是方法论的角度看,它都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3]。他认为对话思维是一种无法自足的思维,它承认和尊重自身之外还存在的平等的他人意识。认为人与人是一种相互依附而又各自独立、平等的对话关系,人类生活本身就是充满对话性的[4]。

因此,教师间的学术沟通与交流,应该基于对话的场景,充分尊重彼此的意见,相互倾听,才能达到促进发展的目的。

二、初中英语学习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

1.制定共同遵守的原则

2015年,笔者与几位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一起,创建了一个基于对话的教师共同体,并探索了其合作方式,经过商议制定了以下共同遵守的原则:活动仅涉及教师的专业发展,不涉及政治等其他领域;每学期活动2~3次;活动地点轮流在各自所在学校进行,也可以在茶吧或其他地方;活动经费AA制;每次活动主题通过讨论确定;可用上课评课或主题沙龙等形式;活动由教师自己主动申请,通过小组讨论,制定一学期的活动计划;活动中相互尊重,学会倾听;分享的前提是教师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学术交流不可伤及他人的人格;未经反思,不要肯定自己正确。

2.创造平等交流的环境

教师共同体需要一个平等、民主、宽容的环境,以便大家对话交流。对话需要有话可对,有话可对必须要形成一个畅所欲言的对话群体,畅所欲言的前提是教师之间的信任与接纳。在交流过程中,不可能任何话题都会得到积极的回应,相反,可能更多的是观点的碰撞。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专业的发展恰恰是由这样的碰撞引起的。对话中的不同观点也许就是另一个世界,而跳出自己的世界本身就是一种超越。

【案例1】我是如何学英语的?

B老师刚从英国回来,建议大家周末去他家活动。于是大家约好了一起去。B老师的家非常干净整洁,据本人说,那是前一天晚上特意打扫的。

大家就坐后,B老师开始谈他在英国的见闻,他的口语进步程度让大家感到惊诧。于是B老师分享了他的学习方法:一是给自己录音,然后反复播放录音找出自己的问题;二是与一位说英语的“老外”约定,纠正自己的发音。

H老师表示很有同感。他在学校负责与外教沟通。因此,听力进步很大,但口语的“准度”始终不能让自己满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外教不会主动帮他纠音,因为外教只关注语言内容,而不是语音语调。H老师坦言,以后得请外教关注自己的发音问题。

聊到增加词汇量,W老师说自己曾在考试前创下一个月突击记忆两千单词的记录,大家惊叹不已。D老师的观点是,突击记忆的确对于考试有好处,但单词掌握得不扎实,阅读时常常反应不过来,用法更无从谈起。于是大家开始讨论教学中能否让学生用突击记忆的方法。

Z老师觉得可以让学生试试,毕竟词汇量增加会直接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W老师反对,认为这样可能会抹杀学生的积极性,造成杀鸡取卵的恶果。

最后,B老师给大家展示了自己存储了大量英语影像资料的网络硬盘,并耐心讲解了如何购买、安装、管理和使用家庭数据库。

3.坚持反思与行动

很多教师在日复一日的重复工作中忘记了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工作意义,大部分时间处于经验状态,于专业成长不利。教师应经常问自己“我这样做对吗?”“一定得这样做吗?”“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问题。反思会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角度,从而跳出原有的思维束缚。如果觉得某种教学行为有问题,教师就要尝试改变,行动是变革所必须的。教师的成长往往要经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在思考中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在行动中践行自己的教育思想。

【案例2】课堂上该不该说汉语?

H老师邀请大家去听他的一节八年级阅读课。整节课H老师都用英文组织教学,学生们很紧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课后,大家来到学校的茶吧,在轻松的环境下,开始探讨这节课的问题。

H:我这节课上得不好,问题很多……

W:整节课很完整,只是气氛显得弱些。

D:这节课是下午的课,学生好像很累。

Z:不过阅读的设计很有创意,我就想不到用图片串联的方法让学生复习阅读材料。

H:大家多提意见吧,我要好好向大家学习。

D:这节课设计的很好,老师素质也很好,唯独感觉学生不是很积极。

H:他们平时都很活跃,可能没见过这么多老师来听课......

W:我隐约觉得,也许是学生们听不懂。

H:平时上课我会说一些汉语,今天没说。

Z:突然不说汉语,学生不适应了!

W:这个很有趣,会不会是学生听力相对较差的缘故导致课堂气氛不好?

D:老师的教学用语其实难度挺大的。

Z:是啊,有很多专业术语,而且H老师讲得也很快。不过语音很好听!

H:谢谢,可惜学生听不懂。

D:我在大学时英语基础不算好,上课听教授说英语,真的要睡觉。

W:上课听不懂的滋味是很难受的。

Z:英语课上用汉语,不是不利于学生英语习惯的养成吗?

H:我也是这样想,但平时上课还是会说些汉语。今天因为你们来听课,怕大家说我汉语说多了,影响学生听力的提高。所以我也很困惑。

W:那么我们应该上学生听不懂的英语课,还是上学生能听懂的英语课?

H:听不懂效果就是零,至少听懂些也好。

W:我记得旧的教学大纲里就有说,用英语组织教学,但也要适当使用母语。适当用汉语,对教师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组织自己的语言,还得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如果发现他们理解有困难,就要调整语言,甚至使用汉语。

第二天,H老师打来电话,说他在另外一个班重新上了一遍,与前一天唯一的区别就是在关键环节都辅助以肢体语言甚至汉语解释,教学效果很好,与前一次完全不同。

4.贯彻理解与尊重

教师共同体的本意是通过团队的力量促进成员专业素养的共同提高,但交流与对话绝不是相互阿谀奉承,更不是相互贬损。有效的交流与沟通一定发自内心的坦诚,但坦诚交流也并非口无遮拦,无话不说,而是建立在理解与尊重基础上的心灵的对话。尊重不是表面的彬彬有礼,而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教师间需要相互理解,“本是同根生,更需心相依”。在活动中,共同体提倡一种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事实上,这样的氛围已经延伸到课堂,即由教师间的互相理解与尊重辐射到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尊重。

【案例3】学生为什么不积极?

S中学是一所民工子弟学校。Z老师是这个学校里深受学生喜欢的英语老师。在一次重要的公开课之前,Z老师很兴奋,也很紧张。于是请大家一起去听她的课并提些建议。

这节课的内容是八年级的“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十年后你将在哪里生活)”。上课开始,Z老师先通过幻灯片展示了本市一所重点高中的图片,然后问学生“What’s the name of the school”,学生说不出,于是她告诉学生“It’s the best school in our city”。接着,她又问“Where will you study in three years”,学生们反应不活跃。接下来,她呈现了深圳、上海、北京的三幅图片,问学生“Where will you live in ten years”,课堂更加沉默。课后,Z老师很沮丧。学生们平时跟Z老师关系那么好,这节课怎么这么“不给面子”?

评课时,大家对学生不积极的表现进行了分析。有的说可能是学生下午情绪不高;也有的说可能是全英文上课,学生听不懂……这时,W老师问道:“你们学校的学生学习情况如何?”S中学的老师们反映:这里的孩子在家没人管,基础差,缺乏上进心……

H老师问:“每年有多少人考入重点中学?”

Z老师说:“重点中学不可能!能考上普高就不错了。”

L老师问:“用重点中学图片导入新课,学生是不是不感兴趣?”

W老师说:“有可能,学生看不到希望啊!”

Z老师也插话:“我们学校的孩子真可怜。”

L老师补充:“是啊,没户口,只能在这里读书。”

说到户口,H老师很感慨。她的姐姐一家在上海经商,没有户口,孩子参加高考都有困难。

“这样看来,学习英语句型时用北京、上海等城市举例,怕是会让学生伤心。”W老师这样一说,其他老师也觉得有道理。

于是在大家的建议下,Z老师调整了课堂设计,改用学生的家乡举例,在正式公开课上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对话式共同体为教师发展作出的贡献

1.教师共同体成员发生明显改变

教师共同体成立以来,团体内成员都觉得自己发生了变化:有的是开始关注学生的思维,更能为学生设想;有的是信心提高了……每个人都受益匪浅。

【案例4】你们都是我的师傅

Z老师邀请我们参加某个周五下午她的校内公开课。Z老师是我们团队内年龄最小的一个,参加工作时间短,专业基础与教学技能相对较弱。刚认识她的时候,我甚至误以为她不是教师。周五听课后,大家都评价这节课很好。课后聚会,我们聊起了这两年的感受。

W:Z老师,很久不见,真是刮目相看了。

Z:谢谢,是大家指导有方。

W:实话说,和上学期比,真是判若两人。

Z:这么明显啊!不过我也感觉不一样了。上学期那节课自己都觉得在梦游,今天感觉很顺利。

W:我很想知道,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

Z:我很好学!所以真的很感谢在座各位。

W:看来我们这顿饭没白吃啊!

Z:听得出课堂录音里的两个人是谁吗?

W:我也很想问你,这段录音是哪里找来的?

Z:女声部分是我,男声是B老师!

W:不会吧?那几乎都是英式语音啊!

Z:我拜他为师啊!

W:天哪,这进步简直太疯狂了。

Z:对话的设计,是受到H老师的影响,把学生对话改为开放式的,效果也比较好。

通过相互学习,教师们都明显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应该说,教师共同体所起的作用很明显,这种以“对话”为基础的研讨方式很有实效。

2.教师共同体产生了辐射作用

当初成立教师共同体,就不是要把它建成封闭团体,相反,我们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能够加入,使大家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共同体成员在各自的学校开展活动时,都得到了本校教师的欢迎和积极参与。例如在某中学进行了三次活动,每次该校的英语教研组都会参与研讨,有时校长和教学副校长也会参加;有的中学得知教师共同体前去活动,热情接待并安排青年教师参加;有的学校还会主动邀请共同体成员教师去开课、讲座……

现代社会的发展,使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愈来愈多,但交流内容愈来愈窄。教师的共同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探索一条新的“主动、合作、非功利”的发展之路,教师之间的交流,应该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对话核心则是思想的交流。参与本课题的教师通过思想碰撞产生了智慧,又通过对话使这种智慧得以传播,惠及更多的教师,同时也意味着惠及更多的学生,可谓教育之幸事。

参考文献

[1]张子好,陈智峰.组建“教师共同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J].考试:教研版,2009(10):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