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神经外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神经外科论文

篇1

偏瘫是额、顶、颞部脑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观察针刺在瘫肢恢复过程中的促进作用,2007年10月~2008年4月,笔者采用针刺疗法对25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选择在我院脑外科术后24h内即出现单侧上下肢肌力均下降者(按照0~5级分类法记录术后肌力),除外术前已有肌力下降或术后有意识障碍者。

1.2一般资料50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7~76岁,平均56.0±15.6岁;原发病:脑瘤12例,脑出血13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5例,2级4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7例,1级5例,2级7例,3级3例,4级3例;左侧16例,右侧9例。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9~73岁,平均52.3±14.0岁;原发病:脑瘤13例,脑出血12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4例,2级5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6例,1级5例,2级5例,3级5例,4级4例;左侧12例,右侧13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炎、降颅压、营养等治疗。针刺组除常规西医治疗外术后3天加用针刺治疗,取内关、水沟、曲池、合谷、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治疗30天(每天1次),对照组只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术后30天肌力,计算肌力提高幅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1]。有效:瘫肢肌力提高幅度≥1级;无效:瘫肢肌力提高幅度<1级。

2.2两组疗效针刺组25例,上肢有效20例(80%),无效5例;下肢有效18例(72%),无效7例。对照组25例,上肢有效8例(28.8%),无效17例;下肢有效14例(56%),无效11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上肢χ2=8.78,P<0.01;下肢χ2=6.72,P<0.05),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讨论

脑外科术后偏瘫是由于术后水肿压迫皮质运动区以及皮质血运破坏所造成的中枢性肢体功能障碍,其恢复以皮质血运的改善为前提,自然过程通常在发病后3周建立起侧支循环,继而肢体功能开始恢复,因此偏瘫后第1个月的肢体恢复情况可大致反映侧支循环建立的速度[2]。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术后30天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可促进皮质侧支循环的建立和水肿的吸收,加速运动区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偏瘫肢体肌力。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能促进血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合成,提高NO含量,改善微血管自律运动,改善循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从而减轻脑组织氧化损伤,减少钙离子细胞内流,改善脑组织钙离子的超负荷,良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异常代谢,减轻脑细胞的坏死和凋亡[3]。也可促使因出血灶压迫、兴奋性受抑制而处在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迅速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使患肢的运动功能逐渐得以恢复[4]。最新的研究表明,无论何种针刺方式,针刺均通过增加Hsp70mRNA基因表达,促进Hsp70蛋白表达,从而达到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5]。

综上所述,对神经外科术后偏瘫病人早期针刺治疗,可使意识、言语及肢体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陈建华,李亚新,刘影.早期针灸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7,27(12):907-909.

篇2

选取了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5例,女7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岁,其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64例,脑挫裂伤36例,头部外伤44例,硬膜外血肿56例,所有的患者在入院前没有感染疾病。

1.2神经外科常见的护理风险

①跌落。

神经外科患者的意识一般都比较不清晰,患者的定向和稳定性比较差,肢体功能异常,所以很容易从床上跌落或者是因为意外而摔倒,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风险性。

②外皮损伤。

神经外科患者因为神经功能失调,其感觉能力较弱,对刺激不敏感,很容易被烫伤,或者是长期的卧床,导致血运受阻,出现了皮肤溃疡、压疮等等情况

③窒息。

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受到影响,其由于手术的影响,导致了患者经常性的呕吐,而呕吐物堵塞在呼吸道,窒息的情况临床是比较常见的。

④非计划性的拔管。

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都是很危重的,各类引流管的设置是必须的,而管道的增加,也会让临床护理的风险性增加,因为计划外的拔管会让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⑤感染。

重症神经外科患者因为免疫能力较差,侵入性操作比较多,如果消毒和操作都不规范,没有遵循无菌原则,很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导致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出现并发症。

⑥患者病情的变化快。

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发展往往是非常快的,医护人员如果不注意,很可能会让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临床中的重症患者受到很大的风险威胁。

1.3护理风范防范措施

结合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风险性因素,对患者进行了科学的护理方式,让患者得到比较有效的护理。

①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

要重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从业时间短的人员,最大限度的从临床角度杜绝安全隐患。

②建立和完善护理制度,

用制度来约束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设定组长,由组长来进行监督,根据患者的住院资料来评估风险,对护理服务内容进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安全的护理方式。

③要防止非计划性的拔管事件的发生。

人工气道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性,所以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于神志尚清的患者要耐心讲解人工气道的重要性,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对于精神恍惚、烦躁的患者应该进行适当的约束,必要的时候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镇定剂。

④减少窒息的发生率。

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家属共同配合,严格禁食禁饮,采取鼻饲供给营养;等到吞咽功能恢复之后逐渐进取适当的流食,保障其病情的稳定。

⑤对感染的预防。

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对病房的物品表面也要进行常规消毒,协助患者清洁皮肤,杜绝感染事件的发生。

2结果

本院在开展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工作后,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由实验前的70%降低到20%,其患者的满意度从之前的80%上升到98%,其医疗效果尤为显著。

篇3

1.2纳入标准(1)年龄<70岁;(2)无明显相关手术禁忌证;(3)固定家属住院期间全程陪护;(4)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伴意识障碍、心、肾功能重度衰竭等病情危重者;(2)伴有言语障碍、精神、智力障碍等不利于交流者;(3)中断治疗者。1.4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4.1加强业务学习: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文件及示范案例,了解优质护理模式进展及必要性,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变被动为主动。每周5下午集中培训,讲解神经外科各病种护理特点、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养。根据护理人员不同工作能力及工作年限,分为基础组、中级组、高级组三个层级,制定不同岗位培训计划。基础组以低年资护士构成,以基础知识培训为主,扎实业务能力;中级组以主治护师、高年资护士为主,培训先进护理技术,提升中坚力量业务水平;高级组以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为主,提升管理理念,了解前沿护理知识,指导下级工作。

1.4.2转变护理模式:根据优质护理文件要求制定优质护理模式实施方案,转换护理模式。①变功能制护理为责任制护理:根据层级设定护理小组,每小组包含高级组1名,中级组2~3名,低级组4名以上,以患者为中心,低级组每名护士负责1例患者,每小组弹性排班,节假日无休,24h全面负责若干患者护理工作,连续、全程护理。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进行协同式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②变模板式护理为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心理、职业等个体差异及患者需求,制定包含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在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每周4下午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座谈会,着重解决疑难问题,③简化护理文书,还护士于患者:配合电子病历系统,简化护理文书项目及书写量,可以电子化、表格化模式对相关护理文书进行转换,提高护士在病房工作时间,并配合护理工具齐全的流动护理车,将护理常态工作在病房进行。

1.4.3加强绩效考核:根据护理层级、工作难度、患者数量及满意度,以“多劳多得、公平公开”为原则进行护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与科室二次奖金分配制度、职称晋升、评定等挂钩,每月进行1次,年终再进行总结,对1a内连续考核优秀的护理小组进行奖励。护理层级根据绩效考核成绩及工作资历进行变动,考核成绩不佳者给予降层级处罚,并根据不足之处加强学习。

1.5观察指标对比2组住院期间病房红灯平均每天呼叫次数及呼叫情况构成;患者出院时由实习医师(非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陪护家属或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态度、护士言行、护士仪容、护理巡视、住院告知、检查告知、治疗告知、需求处理、健康教育、病房环境进行调查,每项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等5个量度,每个量度分别计为2、1、0、1、2分,满分20~-2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狓珚±狊)表示,采用狋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病房红灯呼叫次数及呼叫情况构成对比观察组平均每天红灯呼叫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输液、病情变化、寻求帮助等构成方面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5份,观察组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30份,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17~18分,平均(7.39±3.47)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3~19分,平均(14.12±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16.1175,犘<0.05)。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护患矛盾日益严重,护患关系成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也是改善护患矛盾的突破点及关键点,而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是改善护患关系的关键。优质护理模式的优点:

(1)医院配合得力:优质护理模式为卫生部倡导发起,医院各级领导重视、各科室专家配合,政策利于执行,配置便于完善,可及时处理患者疑难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

(2)改善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模式通过小组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办法,每组各年资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全方位对患者实施护理,熟知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应处理,发挥“技能好、会沟通”的专业素质,改善护理质量。

篇4

我科是优质护理服务A类病房,拥有床位50张,其中监护病床8张,普通病床42张。护士25人,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17人。

2.方法

我科在护士长查房时使用便利贴,随时记录发现问题,贴在合适的地方。具体做法如下:早晨大交班完毕,护士长带领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进行床边查房,护士长对病房内存在的问题分别写在便利贴上,内容包括患者病情、病房设施、护理人员操作及健康教育等。能及时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记录下来,逐步整改。在护士长午查房时,责任护士把早查房的便利贴交给护士长,护士长在查房时对前面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检查,查看整改情况。到下午上班后护士长再次到病房查房,拿着午查房的便利贴进行检查,检查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把需要下一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交给下一班护士。第2天再检查执行情况。用过的便利贴放在固定的盒子里,按日期先后顺序粘贴,以备日后需要时查用。如此循环往复,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效果评价

比较应用便利贴后(2014年4月-6月)及应用前(2014年1月-3月)的相关指标:(1)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率;(2)责任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常州市优质护理病房统一使用的在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月进行2次调查,由责任护士分别在每月的第2、4周的周四对整个普通病房进行满意度调查。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便利贴应用后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1022个,解决问题1018个,及时整改率为99.6%;便利贴应用前护士长发现存在问题1375个,解决问题1177个,及时整改率为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便利贴后患者对责任护士主动巡视病房、进餐时护士观察进餐情况、生活不能自理时主动询问需要和给予帮助、遇到问题护士及时解决、病房的整洁安静舒适、对我科护理管理总体印象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