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外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神经外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神经外科论文

篇1

偏瘫是额、顶、颞部脑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观察针刺在瘫肢恢复过程中的促进作用,2007年10月~2008年4月,笔者采用针刺疗法对25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病例选择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选择在我院脑外科术后24h内即出现单侧上下肢肌力均下降者(按照0~5级分类法记录术后肌力),除外术前已有肌力下降或术后有意识障碍者。

1.2一般资料50例脑外科术后偏瘫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25例,男12例,女13例;年龄17~76岁,平均56.0±15.6岁;原发病:脑瘤12例,脑出血13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5例,2级4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7例,1级5例,2级7例,3级3例,4级3例;左侧16例,右侧9例。对照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龄19~73岁,平均52.3±14.0岁;原发病:脑瘤13例,脑出血12例;肌力:上肢0级9例,1级4例,2级5例,3级4例,4级3例;下肢0级6例,1级5例,2级5例,3级5例,4级4例;左侧12例,右侧13例。两组患者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抗炎、降颅压、营养等治疗。针刺组除常规西医治疗外术后3天加用针刺治疗,取内关、水沟、曲池、合谷、三阴交、极泉、委中等穴,并合用头针,治疗30天(每天1次),对照组只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术后30天肌力,计算肌力提高幅度。

1.4统计学处理采用卡方检验。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专业会议修订的疗效标准[1]。有效:瘫肢肌力提高幅度≥1级;无效:瘫肢肌力提高幅度<1级。

2.2两组疗效针刺组25例,上肢有效20例(80%),无效5例;下肢有效18例(72%),无效7例。对照组25例,上肢有效8例(28.8%),无效17例;下肢有效14例(56%),无效11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上肢χ2=8.78,P<0.01;下肢χ2=6.72,P<0.05),针刺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讨论

脑外科术后偏瘫是由于术后水肿压迫皮质运动区以及皮质血运破坏所造成的中枢性肢体功能障碍,其恢复以皮质血运的改善为前提,自然过程通常在发病后3周建立起侧支循环,继而肢体功能开始恢复,因此偏瘫后第1个月的肢体恢复情况可大致反映侧支循环建立的速度[2]。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组术后30天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针刺可促进皮质侧支循环的建立和水肿的吸收,加速运动区功能的恢复,进而提高偏瘫肢体肌力。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针刺能促进血及脑组织一氧化氮(NO)合成,提高NO含量,改善微血管自律运动,改善循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过氧化脂质(LPO)含量,从而减轻脑组织氧化损伤,减少钙离子细胞内流,改善脑组织钙离子的超负荷,良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递质的异常代谢,减轻脑细胞的坏死和凋亡[3]。也可促使因出血灶压迫、兴奋性受抑制而处在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细胞觉醒并迅速恢复其兴奋性,进而使患肢的运动功能逐渐得以恢复[4]。最新的研究表明,无论何种针刺方式,针刺均通过增加Hsp70mRNA基因表达,促进Hsp70蛋白表达,从而达到保护和修复神经元的作用[5]。

综上所述,对神经外科术后偏瘫病人早期针刺治疗,可使意识、言语及肢体的神经功能恢复,效果明显,疗效肯定。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1995).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陈建华,李亚新,刘影.早期针灸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针灸,2007,27(12):907-909.

篇2

选取了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本院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25例,女75例,年龄22~70岁,平均年龄46岁,其病情类型包括:脑出血64例,脑挫裂伤36例,头部外伤44例,硬膜外血肿56例,所有的患者在入院前没有感染疾病。

1.2神经外科常见的护理风险

①跌落。

神经外科患者的意识一般都比较不清晰,患者的定向和稳定性比较差,肢体功能异常,所以很容易从床上跌落或者是因为意外而摔倒,增加了临床护理的风险性。

②外皮损伤。

神经外科患者因为神经功能失调,其感觉能力较弱,对刺激不敏感,很容易被烫伤,或者是长期的卧床,导致血运受阻,出现了皮肤溃疡、压疮等等情况

③窒息。

术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受到影响,其由于手术的影响,导致了患者经常性的呕吐,而呕吐物堵塞在呼吸道,窒息的情况临床是比较常见的。

④非计划性的拔管。

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都是很危重的,各类引流管的设置是必须的,而管道的增加,也会让临床护理的风险性增加,因为计划外的拔管会让患者生命受到威胁。

⑤感染。

重症神经外科患者因为免疫能力较差,侵入性操作比较多,如果消毒和操作都不规范,没有遵循无菌原则,很容易引发院内感染,导致患者的病情更加严重,出现并发症。

⑥患者病情的变化快。

神经外科患者的病情发展往往是非常快的,医护人员如果不注意,很可能会让患者的病情急转直下,临床中的重症患者受到很大的风险威胁。

1.3护理风范防范措施

结合神经外科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风险性因素,对患者进行了科学的护理方式,让患者得到比较有效的护理。

①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加强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管理。

要重视对护理工作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对护理人员的风险教育工作,特别是针对从业时间短的人员,最大限度的从临床角度杜绝安全隐患。

②建立和完善护理制度,

用制度来约束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设定组长,由组长来进行监督,根据患者的住院资料来评估风险,对护理服务内容进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安全的护理方式。

③要防止非计划性的拔管事件的发生。

人工气道会让患者产生强烈的不适性,所以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对于神志尚清的患者要耐心讲解人工气道的重要性,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对于精神恍惚、烦躁的患者应该进行适当的约束,必要的时候按照医生的嘱咐使用镇定剂。

④减少窒息的发生率。

手术之后,护理人员要和患者家属共同配合,严格禁食禁饮,采取鼻饲供给营养;等到吞咽功能恢复之后逐渐进取适当的流食,保障其病情的稳定。

⑤对感染的预防。

护理人员要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导管,对病房的物品表面也要进行常规消毒,协助患者清洁皮肤,杜绝感染事件的发生。

2结果

本院在开展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防范措施工作后,其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由实验前的70%降低到20%,其患者的满意度从之前的80%上升到98%,其医疗效果尤为显著。

篇3

1.2纳入标准(1)年龄<70岁;(2)无明显相关手术禁忌证;(3)固定家属住院期间全程陪护;(4)签署知情同意书。

1.3排除标准(1)伴意识障碍、心、肾功能重度衰竭等病情危重者;(2)伴有言语障碍、精神、智力障碍等不利于交流者;(3)中断治疗者。1.4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4.1加强业务学习:组织护士学习相关文件及示范案例,了解优质护理模式进展及必要性,明确岗位职责,落实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变被动为主动。每周5下午集中培训,讲解神经外科各病种护理特点、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养。根据护理人员不同工作能力及工作年限,分为基础组、中级组、高级组三个层级,制定不同岗位培训计划。基础组以低年资护士构成,以基础知识培训为主,扎实业务能力;中级组以主治护师、高年资护士为主,培训先进护理技术,提升中坚力量业务水平;高级组以副主任护师、护士长为主,提升管理理念,了解前沿护理知识,指导下级工作。

1.4.2转变护理模式:根据优质护理文件要求制定优质护理模式实施方案,转换护理模式。①变功能制护理为责任制护理:根据层级设定护理小组,每小组包含高级组1名,中级组2~3名,低级组4名以上,以患者为中心,低级组每名护士负责1例患者,每小组弹性排班,节假日无休,24h全面负责若干患者护理工作,连续、全程护理。在责任制护理基础上进行协同式护理,使患者及家属参与到护理工作,②变模板式护理为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心理、职业等个体差异及患者需求,制定包含饮食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在内的个性化护理方案。每周4下午组织患者及家属进行座谈会,着重解决疑难问题,③简化护理文书,还护士于患者:配合电子病历系统,简化护理文书项目及书写量,可以电子化、表格化模式对相关护理文书进行转换,提高护士在病房工作时间,并配合护理工具齐全的流动护理车,将护理常态工作在病房进行。

1.4.3加强绩效考核:根据护理层级、工作难度、患者数量及满意度,以“多劳多得、公平公开”为原则进行护理绩效考核。绩效考核与科室二次奖金分配制度、职称晋升、评定等挂钩,每月进行1次,年终再进行总结,对1a内连续考核优秀的护理小组进行奖励。护理层级根据绩效考核成绩及工作资历进行变动,考核成绩不佳者给予降层级处罚,并根据不足之处加强学习。

1.5观察指标对比2组住院期间病房红灯平均每天呼叫次数及呼叫情况构成;患者出院时由实习医师(非护理工作人员)向患者陪护家属或患者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士态度、护士言行、护士仪容、护理巡视、住院告知、检查告知、治疗告知、需求处理、健康教育、病房环境进行调查,每项分为非常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等5个量度,每个量度分别计为2、1、0、1、2分,满分20~-2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狓珚±狊)表示,采用狋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犘<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病房红灯呼叫次数及呼叫情况构成对比观察组平均每天红灯呼叫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输液、病情变化、寻求帮助等构成方面降低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犘<0.05)。

2.22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对照组发放问卷105份,回收105份,观察组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30份,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17~18分,平均(7.39±3.47)分,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3~19分,平均(14.12±2.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狋=16.1175,犘<0.05)。

3讨论

随着近年来护患矛盾日益严重,护患关系成为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也是改善护患矛盾的突破点及关键点,而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护理满意度是改善护患关系的关键。优质护理模式的优点:

(1)医院配合得力:优质护理模式为卫生部倡导发起,医院各级领导重视、各科室专家配合,政策利于执行,配置便于完善,可及时处理患者疑难问题,提高患者满意度。

(2)改善护理质量:优质护理模式通过小组责任制与个人责任制相结合的办法,每组各年资护理人员合理搭配,全方位对患者实施护理,熟知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对应处理,发挥“技能好、会沟通”的专业素质,改善护理质量。

篇4

我科是优质护理服务A类病房,拥有床位50张,其中监护病床8张,普通病床42张。护士25人,均为女性,年龄20-38岁。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2人,护师5人,护士17人。

2.方法

我科在护士长查房时使用便利贴,随时记录发现问题,贴在合适的地方。具体做法如下:早晨大交班完毕,护士长带领责任组长和责任护士进行床边查房,护士长对病房内存在的问题分别写在便利贴上,内容包括患者病情、病房设施、护理人员操作及健康教育等。能及时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记录下来,逐步整改。在护士长午查房时,责任护士把早查房的便利贴交给护士长,护士长在查房时对前面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检查,查看整改情况。到下午上班后护士长再次到病房查房,拿着午查房的便利贴进行检查,检查问题的解决情况和存在的新问题,把需要下一班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写在便利贴上交给下一班护士。第2天再检查执行情况。用过的便利贴放在固定的盒子里,按日期先后顺序粘贴,以备日后需要时查用。如此循环往复,达到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效果评价

比较应用便利贴后(2014年4月-6月)及应用前(2014年1月-3月)的相关指标:(1)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发现问题的及时整改率;(2)责任护士工作满意度。采用常州市优质护理病房统一使用的在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每月进行2次调查,由责任护士分别在每月的第2、4周的周四对整个普通病房进行满意度调查。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便利贴应用后护士长在查房过程中发现存在问题1022个,解决问题1018个,及时整改率为99.6%;便利贴应用前护士长发现存在问题1375个,解决问题1177个,及时整改率为8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便利贴后患者对责任护士主动巡视病房、进餐时护士观察进餐情况、生活不能自理时主动询问需要和给予帮助、遇到问题护士及时解决、病房的整洁安静舒适、对我科护理管理总体印象等方面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篇5

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108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54例。对照组:男28例,女26例;年龄25.6~84.3岁,平均年龄(56±5)岁;观察组:男26例,女28例;年龄27.1~85.5岁,平均年龄(56±5)岁。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以及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诊断为神经外科疾病,均排除严重心、肾、肝、脾功能严重损伤者,并且排除对抗生素等特殊药物过敏的患者,2组患者性别比、年龄、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护理工作缺陷:

根据2010年9月至2012年1月本课题研究员对本科室所接收治疗的神经外科患者护理问题存在的缺陷,总结如下:①是不是能够认真切实的执行护士管理规定,严格按照三查七对的制度要求自己。②护士盲目的对自己的专业素质自信,不注重细节之处,认为细节琐碎之事无关大雅。③护士个人修养不够,对患者态度不够友善,并且不注重礼节,不注重严格尊重患者的感受。④忽视自身专业素养不够,专业知识不够、基础不够杂实。⑤科室对本科室护士管理不够严谨,制度不太明确,使护士对自己的工作职责不够清楚,具体护理环节没做到位,对护理实施不明确,监督不力。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细节护理管理。细节护理管理方法主要从:强调细节护理的重要性,增强细节护理的理念;提高护士职业修养,注重礼仪细节;注重护理内容细化;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四个方面进行。

1.3评价标准

1.3.1病情变化:

比较2组患者病情状态变化,包括患者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变化、肢体运动和感觉功能变化。意识状态用GCS评分测定,通过睁眼、语言、运动3个方面来评价意识状态,每个方面5分,评分1~9分为不正常、≥9分为正常。生命体征变化测定包括患者,患者体温、呼吸、脉搏、血压、正常与否。肢体感觉功能变化包括患者肢体肌力、肌张力、病理反射、有无感觉障碍等多方面反射甚至有无障碍进行综合分析以无效、好转、显效3个层次。

1.3.2情绪状况:

比较2组患者愉悦、平静、抑郁、焦虑、恐惧的心理状态。

1.3.3患者满意度:

比较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3个程度。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病情变化比较

观察组的意识较状态、生命体征变化和肢体感觉功能变化正常率分别为94.4%、88.9%和8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7%、59.3%和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2组患者情绪状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情绪愉悦、平静的良性变化者显著低于于观察组,对照组抑郁、焦虑、恐惧者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4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1.1病例资料

本组92例患者,男57例,女35例,年龄6-82岁,平均年龄45.3岁,以中壮年居多。致伤类型:车祸交通事故55例(59.78%),坠落伤13例(14.13%),打击伤17例(18.47%),原因不详7例(7.60%)。

1.2临床表现

患者呈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入院观察生命体征,出现瞳孔散大、呼吸不稳定、休克、血压不稳定、四肢间断性抽搐、病理反射呈阳性等。所有患者行GCS评分,<8分,持续6小时以上为诊断标准。开放性脑损伤38例,闭合性颅脑损伤54例。伴四肢抽搐48例,单侧肢体抽搐53例。颅脑CT扫描示:单纯硬膜外血肿23例,硬膜下血肿伴脑挫裂伤21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9例,多发颅内血肿伴脑挫裂伤8例,弥漫性脑肿胀1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6例,环池及四叠体池完全消失3例,中线结构明显移位2例。大部分患者出现其它疾病并况,其中肺部感染25例,电解质紊乱18例,心功能不全22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7例,肾功能不全14例,消化道出血16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3例。

1.3治疗方法

收治的92例神经外科学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70例手术组行开颅血肿清除及去标准大骨瓣减压术,非手术组22例,两组均行术前急救及生命体征检测,颅内压监护,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护。患者入院后均立即进行早期救治,保持患者呼吸气道通畅无堵塞,呼吸道分泌物清除,早期进行激素治疗、促苏醒剂、脱水剂、钙离子拮抗剂等。患者人院后即行气管插管,行急诊开颅手术。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患者中,行开颅血肿清除并去骨瓣减压术,合并腹腔脏器损伤者与合并胸部损伤均进行对症治疗。在后期给予促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脑血液循环药物、高压氧等中西医综合治疗,维持酸碱平衡、水、电解质及内环境稳定。随时关注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针对并发症采取相应措施。

1.4疗效判断

术后3月行GOS评分:Ⅰ级为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Ⅱ级为中度残疾,呈现部分神经障碍,但可独立生活;Ⅲ级为重度残疾,精神意识及神经障碍无明显好转;Ⅳ级为植物人状态;Ⅴ级为死亡。

2结果

92例神经外科学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GOS评分,Ⅰ级恢复良好49例(53.26%),Ⅱ级中度残疾16例(17.39%),Ⅲ级重度残疾7例(7.60%),Ⅳ级植物人现象6例(6.52%),Ⅴ级死亡10例(10.86%)。死亡10例原因:弥漫脑肿胀致恶性高颅压死亡5例,气管软化之呼吸道梗阻死亡2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例,下丘脑功能衰竭死亡1例。

3体会

篇7

随着神经外科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颅内动脉瘤治疗也由外科手术转向介入性微创治疗。它具有重复性强、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介入治疗操作精细,麻醉要求苏醒迅速、循环平稳,控制颅内压,避免动脉瘤意外破裂,因此必须掌握好麻醉深度以避免出现术中知晓。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是新近出现的麻醉深度监测指标,它可反映皮层及皮层下脑电活动,与多种有量效关系,可以直观、连续、实时、精确地反映麻醉深度。

一、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35~63岁,体重60~75kg,男22例,女18例,ASAⅡ~Ⅲ级,动脉瘤分级Ⅱ~Ⅳ级,病变部位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例,后交通动脉瘤11例,大脑中动脉瘤8例,其他部位6例。所有患者无听力障碍及长期服用镇静、抗精神病类药物史。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为AAI指导组,B组为对照组。

1.2术前准备患者于术前常规进行全身系统检查,术前12h禁食禁水,不应用术前药。

1.3麻醉实施麻醉诱导:丙泊酚1~2mg/kg,芬太尼3~4μg/kg,罗库溴铵1.0mg/kg;插入喉罩,麻醉机(Evita2德国)进行机械通气,频率12次/min,潮气量8~10ml/kg。呼气末CO2维持在35~40mmHg。两组均采用阿斯利康公司1%丙泊酚维持麻醉,将患者的年龄、体重及设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输入ALARISP6003(TCI+TIVA)泵,由其控制持续输注丙泊酚。在B组,麻醉医生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调节丙泊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在A组,麻醉医生通过维持AAI值于20~25来调节丙泊酚的效应部位浓度值。麻醉维持选择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应用TCII型泵(北京思路高公司)实施靶控,浓度分别为3ng/ml和1μg/ml。

1.4术中监测应用美国OmnicareCMSMedel2多功能监测仪持续监测患者脉搏、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无创血压(BP)及心率(HR)。连接Danmeter公司Aline无创麻醉深度监护仪,将患者相应部位皮肤用细砂纸摩擦中性肥皂水脱脂后,将3个特制电极分别贴在前额正中(正极)、右乳突(负极)和前额正中偏右4cm处(参考电极),戴上耳机给予双耳70dB、6.9Hz持续2ms的咔嗒声刺激。分别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后、喉罩置入时及术终患者改良镇静清醒评分(OAA/S)≥4分时上述各项参数、总量、麻醉清醒时间(即停用丙泊酚至术终患者OAA/S≥4分的时间)和拔管(手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术后24h内随访患者有无术中知晓。

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

二、结果

2.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麻醉用药量的比较A组丙泊酚的用量低于B组(P<0.05)。瑞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的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患者麻醉用药量与B组比较,*P<0.05

2.3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他两组各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平均清醒时间为(9.75±0.7)min,短于B组(13.75±1.0)min(P<0.05)。拔管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随访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中知晓。

三、讨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是在数字减影下由动脉系统进入动脉瘤内进行弹簧圈填充,以减少血流对动脉瘤壁的冲压,防止动脉瘤破裂的技术,具有不开颅、创伤小、出血少等特点,是近年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发展趋势。栓塞术的时间一般都在2~3h以上,需患者长时间制动,术者在患者完全配合下方能操作精细,特别是在释放弹簧圈时患者的身体活动会干扰标记和路径图,从而影响释放的精度。同时,此类患者多数在瘤体破裂出血后方检查发现,病情变化迅速,患者精神高度紧张,任何微小的刺激均可诱发再次出血而猝死,现主张超早期(0~3d)介入治疗。多数患者术前无法做到全面的检查和较为系统的治疗,术前准备时间相对仓促。因此对麻醉提出较高要求:①充分评估患者病情,备妥一套完整的麻醉处理方案。②要求麻醉平稳、绝对制动,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避免血压的剧烈波动(血压升高,可诱发动脉瘤破裂;血压较低又会引起血管痉挛或栓塞,都应避免发生。③麻醉苏醒迅速,以便外科医师及早对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术后评估。④减少麻醉医师术中单次给药操作,缩短暴露在放射线下的时间。⑤避免术中知晓。

篇8

选择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本科收住的大型听神经瘤患者18例,其中男11例,女7例,年龄20~71岁,病史2月~6年。瘤体直径3~5.6cm,其中左侧听神经瘤9例,右侧6例,双侧3例。手术前面神经功能按照House-Brakeman分级系统分级:Ⅰ级3例,Ⅱ级15例。术前经头颅CT和MRI检查后均提示桥小脑角占位,经术后病理检查为听神经鞘瘤。1.2手术方法本组患者均采用侧卧位、气管内麻醉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联合显微外科技术切除肿瘤。

2结果

本组18例患者中,5例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脑脊液漏2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例,肺部感染1例,经积极治疗痊愈。

3护理

3.1护理

术后卧位:麻醉未清醒前取去枕仰卧位,完全清醒后,呼吸平稳且血氧饱和度95%以上时可取健侧30°卧位,血压、脉搏平稳后可取健侧90°卧位和健侧俯卧位,并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肿瘤切除后,由于瘤体较大,术区留有较大残腔,为避免脑干移位,术后24~48h内禁止患侧卧位,翻身时采取轴式翻身,动作轻柔,保持头部和躯干同时转动,以免颈部扭曲或动作过猛致脑干摆动而危及生命。

3.2术后并发症护理

3.2.1继发性颅内血肿

继发性颅内血肿多发生在术后24~48h,颅内血肿主要因术中止血不彻底、凝血功能差、手术经验及肿瘤的血供状况有很大关系。术后应严密观察瞳孔意识变化,给予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呼吸、血压、脉搏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继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表现为脑室引流管内有大量新鲜血液流出,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瞳孔左右不等大,光反射消失,肢体活动受限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通知医生,应立即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20%甘露醇快速静滴,本组无1例继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

3.2.2脑脊液漏

脑脊液漏为大型听神经瘤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在术后1周,发生率在早期曾高达20%,随着仪器及技术的进步,其发生率已降到6.8%,由于术中缝合不彻底、切口受压、术后营养差,容易出现创面和鼻腔内有清水样液体流出。术后第3天和第6天,本组出现2例脑脊液鼻漏,采取保守疗法,嘱绝对卧床10~15d,采取半卧位或坐位,枕上置无菌巾,换药时严格无菌操作,注意外耳道清洁,禁止挖耳、用力咳嗽、打喷嚏,禁止冲洗和填塞,其中1例患者合并有糖尿病,给予5d延迟拆线,2例脑脊液漏患者经上述护理后好转,未再施行漏修补术。

3.2.3呛咳,吞咽困难

听神经瘤术后常常损伤后组颅神经,患者经常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咳嗽无力,甚至并发吸入性肺炎或窒息,或者术前呛咳症状加重。所以我们强调第1口饮水、饮食的重要性。清醒后第1口水由护士亲自试喂,若无吞咽障碍,可嘱患者进少量糊状流质,进食前将床头摇高,先观察吞咽能力、试验小口水,可先屏气,后吞咽,进食时速度要慢,集中注意力吞咽,避免吸吮咀嚼等。若呛咳较剧,无法保证营养供给,除静脉补充外,根据医嘱留置胃管,给予鼻饲流质饮食。术后患者面肌瘫痪,面颊部痛温觉消失者,注意饮食温度,防止烫伤。进食后清洁口腔,防止残留滋生细菌而发生口腔炎,常规口腔护理2次/d。本组出现饮水呛咳、吞咽困难2例,经过锻炼及对症处理后好转。

3.2.4上消化道出血

脑干及丘脑受刺激以及颅压增高,高热,刺激性药物均可诱发应激性消化道溃疡,患者常出现呕吐咖啡色胃内容物、呃逆、腹胀、腹泻等,术后注意观察患者呕吐物及大便的性状、颜色等,鼻饲患者必须常规注入前抽吸观察胃内容物颜色。呃逆是上消化道出血的早期征象。王忠诚院士在神经外科学中指出:呃逆见于脑干、丘脑下部或颅后窝受损的病人引起呃逆的原因有中枢性紊乱,早置胃管,早期肠营养可降低应激性激素水平,增加胃肠血运,可有效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3.2.5肺部感染

大型听神经瘤术后患者较易出现肺部感染,多由于手术牵拉、刺激、损伤后组颅神经、脑干水肿等所致。因此,对吞咽功能尚未恢复的患者不要急于经口进食,应采取胃管注食。术后头部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定时翻身、拍背,对于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患者应经常变换,以利引流。对于张口呼吸的患者,口唇应覆盖双层湿纱布,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2次/d。本组1例高龄患者,合并有糖尿病,抵抗力低下,术后第10天出现肺部感染,鼓励患者咳嗽咳痰,协助患者每2h翻身拍背1次,雾化吸入2次/d,口腔护理2次/d,遵医嘱留取痰标本做痰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给予抗感染治疗,经上述治疗和护理后,肺部感染得到控制。

3.2.6面神经麻痹,眼睑闭合不全

听神经瘤切除术常损伤面神经,表现为患者面肌瘫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歪斜,同侧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反射消失,极易发生暴露性角膜炎及角膜溃疡。由于面部感觉减退,禁冷热敷,禁涂擦刺激性药品。对于轻度眼睑闭合不全者,术后每天用温湿毛巾清洗双眼,每日点滴抗生素眼药水,重度眼睑闭合不全的患者,保持眼部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彻底清洁患眼,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点眼,使眼部保持清洁湿润,保护眼罩或用蝶形胶布粘合上下眼睑,以起到防尘保湿的作用,在恢复期应每日练习眨眼动作,本组未出现角膜炎,角膜溃疡。

篇9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2-7770

国内刊号:32-1727/R

邮发代号:28-316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0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篇10

国内第一个“吃螃蟹”的团队

1985年,国际伽玛刀技术应用情况风生水起,瑞典伽玛刀技术开始推广应用于临床,技术也比较成熟,但国内的医疗界还很少有人听说“伽玛刀”这个词。

“我在1985年开始接触放射外科研究,并有幸成为蒋大介教授的博士生。蒋老师是个思想比较开放,又肯于钻研,在学术上精益求精的人。他当时对伽玛刀应用这个课题很感兴趣,便给我定下了立体定向仪和立体定向手术的研究。那时国内还没有可用CT定位的立体定向仪,关于这项技术的应用国内是一片空白。因此,实施这项技术,我们必须从零做起,从立体定向仪器的制作到手术中操作,都得自行研究。为了制作一个立体定向架,我和老师经常在闷热的小车间敲打锻造,挥汗如雨。3年下来,车、钳、刨、铣的技术活我已经样样精通。老师曾经给我开玩笑说,我博士毕业不仅可以拿到博士学位,还可以拿个‘荣誉车工’三级证书。”回忆起往事,潘教授神采飞扬,对那段艰苦的岁月心存感恩。“那是一段辛苦却充实的岁月,老师的坚忍不拔,锻造了我的性格,并直接影响了我今后的工作。”

据潘教授介绍,经过艰苦的努力,他们终于在国内自行设计制造出了可用于CT、MRI和普通X线定位的定向仪,并率先在国内开展了CT、MRI立体定向手术。在当时国内技术完全空白的情况下,做这样的研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研究成果也弥足珍贵。自然,他们的成绩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1990年,潘力教授的博士论文《通用多功能立体定向仪》获世界卫生组织(WHO)1990年青年优秀论文一等奖;其课题《磁共振、CT立体定向手术方法与定向仪研究》获我国卫生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潘力教授说:“1990年,我进入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并在1993年作为国内第一批医疗人员,开始从事神经肿瘤放射外科伽玛刀治疗。华山医院为我国第一批伽玛刀研究人员的成长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会。目前,华山医院神经外科每年的手术量差不多有1万台,头部伽玛刀治疗量大约在2 000例左右,这让我们有机会接触各种肿瘤病例。”

潘力教授继续回忆说:“科室开展伽玛刀治疗初期,我们遇到了很多的困难,比如对于适应证的把握,对于机器的高效准确应用,我们都得一点一点地摸索,但我们科室氛围很好,无论长幼、无论地位高下,也无论资历高低,谁都有发言权。大家经常在一起讨论病例,交流学习。那时我们借阅了好多外国的文献,参考别人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摸索改进。不过我们这个团队的成长还是比较快的,一方面是得益于科室的学习及民主氛围,另一面也得益于科室本身拥有的比较雄厚的技术基础。我们从初期对放射外科治疗适应证的肤浅理解,一直到知道怎么做,做了以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有效、无效,还是有并发症,直到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对适应证全面掌握,应用自如;而对病人适应证的理解,及哪些病人适合做,哪些病人不适合做,也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所谓的普通的规范,而能够做到对不同的病人、不同的部位、不同的病理性质,以及不同形状它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都有了比较自信的预测。”

并不是所有的肿瘤伽玛刀都能治

据了解,华山医院目前已经有超过2万例的伽玛刀治疗手术,单机治疗量居世界第一位。这样的治疗机会,让华山医院的临床医生快速成长起来,从而也迅速培养了一批神经外科方面的业界精英。现在已经成为国内神经外科界精英人才的潘教授借用了一句话表示了自己的感触:“王忠诚院士曾经告诉我们:我们的知识和技术很大程度上是病人给我们的。他们用他们的生命把治疗机会给我们,使我们逐渐积累、成熟起来,而我们也要把自己的技术更好运用于病人。”

谈及伽玛刀的治疗特点时,潘教授介绍说,“其实伽玛刀外科和常规外科的治疗差异主要体现在治疗理念上。现在和谐理念已经广泛应用到医学中了。过去容不得肿瘤在身体里面,对肿瘤一定要‘赶尽杀绝’;而‘赶尽杀绝’这个过程造成了很多并发症,使病人虽然活着,但生活质量很低。伽玛刀外科治疗遵循的原则是:只要肿瘤不危害生命、不造成症状,只要控制住不让他长就可以了。例如对转移性肿瘤患者来说,本来晚期癌症转移到脑内患者,生存期已经很有限,开刀治疗后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住院时间势必很长;患者生命中留下的有限时间,往往大部分在医院里度过,生存质量很不好。现在医疗都强调生存质量,使患者在有限的生存时间里,生存质量尽可能改善,并让他尽快回归到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伽玛刀治疗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并发症较低,患者术后可以回归到正常生活,但在治疗上也需要注意。临床医生应该正确选择治疗对象,因为伽玛刀不是所有的肿瘤都能治,不是大小病灶都能治。临床上通常有一个规范,要求颅内病灶大小不超过3公分,才适合伽玛刀治疗。如果太大,它就会产生放射反应,而真正适合伽玛刀治疗的肿瘤大概仅占神经外科治疗病例的10%到20%。从国际流行病学调查和国内构成比的报告来看,20%的比例是比较正常的,超出这个比例,就有适应证掌握不严格的情况。”

伽玛刀技术的临床突破

潘教授说,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伽玛刀技术常规治疗各种肿瘤已逐渐得心应手,但他们对于伽玛刀治疗领域、病种、病型的拓展并未停止探索。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遇到了一例‘脑膜瘤’患者。当时我们就按脑膜瘤常规手术,切下来的病灶边界清楚,血供非常丰富,但病例检查结果却令所有人惊讶了,因为最后的病理结果为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潘教授继续介绍说,当时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国际上少有报道,亚洲仅有少数病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还不是很成熟。

“初次遇到这种病时,我们就常规手术切除。开刀后,出血厉害,术后颅神经损害严重,患者发生眼睛斜视。对肿瘤残留部分,我们尝试用伽玛刀照射,经几次照射,残留肿瘤缩小很快,也没有发现副作用,当时大家都很惊叹!下次再遇见这种病例,我们就直接采用伽玛刀照射,肿瘤缩小很快,没有并发症,患者术后综合状况也比较好。”

潘教授欣慰地说:“中颅底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特点过去认识不清楚,临床误诊率高。我们至今已经积累了几十例这样的病例。现在治疗这种病我们已经得心应手,颅内肿瘤超过3 cm时,临床上成功全切的比例不超过50%,术中容易大出血,术后颅神经损害严重。相对于手术切除而言,用伽玛刀很安全,颅神经没有损害,肿瘤缩小得很快,至今我们没有看到一例复发病例。”

据记者了解,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团队拥有这样的成长机会绝非偶然,这与他们的科室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科室的临床实力息息相关。

学科细化才能更专业

“我们这个团队有神经外科、放射诊断科、肿瘤科医生。神经外科医生主要在适应证选择上起主导作用,放射诊断技术的实施由专门的放射诊断医生实施。好的团队一定要涵盖这些个学科的人才,学科细化才能更专业。”

在谈及神经外科的成长经验时,潘教授深有感触。

对神经外科未来的成长方向,潘教授说:“以后神经外科治疗范畴会逐渐扩大,会出现更新的伽玛刀机器,会把传统放疗多次治疗的概念应用于伽玛刀,这样产生的放射反应会更轻,因此伽玛刀治疗适应证也会逐渐扩大。在治疗领域中,过去一些不认识的疾病,随着神经生理、神经病理等整个学科的发展,伽玛刀适应证会逐渐增加,以后丛集性头痛,肥胖等都可能会用伽玛刀去治疗……”

篇11

神经外科患者在定向力、思维等方面有重要改变, 大多数患者生活不能自理, 意识不清, 且疾病具有病程长、病情重的特点, 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 易出现风险。研究显示[1], 对神经外科患者加强护理风险管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本次研究对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患者出现护理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 并制定积极的防范对策, 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22例神经外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男64例, 女58例, 年龄最小59岁, 最大78岁, 平均年龄(68.2±7.0)岁;疾病种类:43例脑梗死, 20例脑出血, 17例癫痫, 23例短暂性脑缺血, 7例重症肌无力, 12例三叉神经痛;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61例。

1. 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法, 护理人员对患者病情变化情况进行密切观察, 并对血气分析、血糖、电解质等指标进行监测, 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实验组实施风险防范护理法, 护理人员主动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风险评估教育, 加大病房检查力度;根据患者自身病情针对性的实施专科护理, 提高患者积极配合度;全面监控护理风险工作, 提前预知可能出现的风险事故, 深入分析神经外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护理后, 对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满意度进行对比。护理满意度应用本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价, 主要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 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为4.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实验组非常满意41例, 满意18例, 一般2例, 不满意0例, 护理满意度为96.7%;对照组非常满意25例,护理论文 满意10例, 一般12例, 不满意14例, 护理满意度57.4%;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3. 1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因素分析 ①患者自身因素:神经外科患者主要以老年人为主, 患者病情复杂多变, 经验不丰富的护理人员不具备及时预见患者病情的能力和意识, 进而易导致出现护理风险[2];②护理人员因素: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下, 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易流失;临床经验不丰富的护理人员专科知识掌握不牢固, 操作技术应用不娴熟, 进而提高护理风险发生率;

③护理记录因素:护理记录中缺乏客观性依据, 存在漏项、涂改、代签名等情况, 医师和护理人员记录不一致, 可信度不高, 进而出现护理风险;④医患双方因素:医患双方对疾病知识认知不足, 未正确认识到疾病突况、并发症等;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 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进而易引发护理风险;⑤药源性因素:护理过程中出现用药配伍不当或用药不当的情况, 导致出现不安全因素;且神经外科药物应用时需要严格把握适应证[3]。

3. 2 神经外科护理风险防范措施探讨 ①加强护理人员培训:医院要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采取多种教育方式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技能和素质;另外, 定期对护理人员技能水平进行考核, 并制定奖惩措施, 增强护理人员责任心;注重护理人员道德素质教育, 耐心、细致的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 提高护理人员道德修养;②护患沟通:护理人员和患者积极交流, 耐心讲解护理项目实施的重要性、效果等, 有效提高患者及家属信任度, 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有目的、有计划的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心理疏导, 缓解其内心顾虑, 使其保持健康、积极、乐观的心态, 进而降低护理风险发生率;③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服务意识:真正将“以人为本、视患者为亲人”的理念体现出来, 新护理人员上岗后, 年资老的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岗前培训, 使其认识到良好的服务态度在护理工作中发挥的重要性, 使其从理念、行为上对患者进行优质护理, 避免护理纠纷;此外,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法律知识, 可采取举办法律讲座的形式, 使医护人员学会应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 对神经外科患者进行风险防范护理, 有助于大大降低护理风险事故发生率, 提高护理满意度, 保障患者护理安全。

篇12

[关键词]神经外科 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

回顾世界神经外科的起源,有证据显示大约在12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学者对颅骨进行尝试性的操作,中国神经外科发展的传说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AD 222~280),神医华佗曾试图为魏王曹操行开颅手术以治疗头疾。神经外科学在医学中是最年轻、最复杂而又是发展最快的一门学科。随着解剖学、麻醉学的发展,手术显微镜的应用,国际间的技术交流,我国神经外科发展日渐成熟。但也很不平衡。我省神经外科发展起步较慢, 1956年,福州神经精神病院在谢子康主任的主持下,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的发展拉开了序幕。

1 福建省神经外科发展史

回顾过去50多年来,我省神经外科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创业和发展以及全面提高的阶段,主要表现如下:

1.1 神经外科萌芽起步阶段

我省神经外科技术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福州神经精神病医院谢子康主任于1956年主持施行了我省第一例脊髓肿瘤的切除术,不久福州市第二医院郑遒光主任做了一例临床上诊断为小脑肿瘤的颅后窝减压术,这两例中枢神经系统手术宣告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拉开了序幕。50年代末,郑遒光主任与福州中国协和医院程法平主任合作开展了一些脑肿瘤和脊髓肿瘤的摘除术,尽管当时由于病例少,缺乏经验,设备简陋,所以手术死亡率较高,这些萌芽阶段的手术仍为我省神经外科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1.2 神经外科创业阶段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从50年代末开始各单位陆续选送人员外出培训。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送刘俊翰到上海华山医院进修,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院选送黄克清到北京宣武医院(即现在的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进修,后又送陈锦峰到南京工人医院进修,厦门市立医院梁燕瑜和龙溪地区医院冯兆森也先后到北京宣武医院进修,以上人员均在学习期满后回原单位开展了神经外科工作,并在他们的带领下逐步形成了各所在单位的神经外科专业组。1959年底福建医学院附属合组医院率先开展了以脑外伤为主的一般手术。1960年,福建省神经精神病医院(原福州精神病院)正式成立了神经外科,有独立病房和专职医师7名,开展了脑肿瘤和脑外伤手术,厦门市立医院和龙溪地区医院也先后开展了神经外科的诊疗工作。由于受到“”的冲击,我省神经外科工作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70年代初,黄克清、陈金雄到福建省立医院后立即开始组建神经外科,刘俊琛、陈锦峰先后调回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组建神经外科,全省各地也都增添了一些神经外科人员,使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恢复了生机;从1972年起,省立医院先后为部队和地方举办了几期颅脑外科培训班,为全省各地市培训了大批的神经外科专业人员,使神经外科队伍逐步扩大。此时省内能够开展以脑外伤和脑肿瘤为主的一般手术,以及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全省地市级医院也开展了脑外伤的救治手术。许多地、市县医院都有了开颅器械并配有神经外科的专职或兼职医生,能处理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

1.3 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阶段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我省神经外科事业有了全面的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省立医院和协和医院先后购进了颅脑CT扫描机,九十年代初协和医院进口了西门子的DSA,为诊断神经系统疾病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神经外科的发展和提高。全省各地市医院全面开展了神经外科手术,许多地市医院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许多医院实行“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推动本地神经外科的发展,一方面选派优秀外科骨干到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地学习进修;一方面引进人才,担任学科带头人,厦门中山医院引进了张俊卿、莆田市立医院引进了林秋泉、莆田县医院引进了林光畴后,使这几所医院的神经外科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省内不少单位和国内重点神经外科单位合作,邀请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到我省讲课、技术指导和专业人员互派学习等,有力地推进我省神经外科诊疗水平与学术水平的提高。部分的县市级医院也在此阶段开展了颅脑外伤手术工作,这些基层单位的开展神经外科为早期抢救危重病人担任重要角色,这些是我省神经外科全面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

1985年,福建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立了神经病学研究室,开展了血肿内注入尿激酶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疗法,并对脑血管畸形注塑模型做了观察,为脑血管畸形立体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福州总医院开展了立体定向临床与基础研究,并独立设计制作了立体定向仪规划方案;八十年代末,杨卫忠由省立医院调往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后重新组建神经外科,并完成了许多高难度的颅脑手术。该科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快的发展,随后还成立了福建医科大学神经外科研究室和福建省神经外科研究所,承担了十多项省、部、厅级科研攻关项目,先后获得福建省或卫生厅10项科技成果奖。

2 我省神经外科发展现状

近十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以及在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完成了地市级分会的建立和健全,加强国内外和全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走向成熟的发展阶段,主要表现:

2.1临床治疗工作全面开展和提高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省地市级医院全面开展神经外科,许多单位都积累了大量临床资料和丰富的经验;所有的县级医院也都成立了神经外科或神经外科专业组,成为全省各地开展神经外科工作的前沿阵地,我省神经外科已经形成了系统的三级治疗网,全面开展中枢神经外科系统疾病的防治。

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成为近二十年来的新亮点,尤其是伽玛刀、神经导航、多功能高精密度的显微镜、神经内镜以及神经电生理监护系统等新设备在临床上的应用,推动神经外科事业的全面发展。

2.1.1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上世纪90年代初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附属第一医院和福州总医院等单位神经外科引进了手术显微镜,有力地推动了我省神经外科显微手术工作。目前显微外科手术已经普及到我省、地市级乃到县级医院,应用范围也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目前,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已成为治疗神经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开展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范围和比例,已是衡量神经外科技术水平的主要条件之一。

2.1.2 神经导航辅助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手术治疗

复杂的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精确定位一直是困扰神经外科手术的一大问题。神经导航系统把病人术前的影像资料与术中病人手术部位的实际位置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紧密联系起来,由于它准确地显示了中枢神经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及病灶的空间位置及其毗邻,因此,神经导航系统不但可应用于包括活检在内的所有手术,而且还能够帮助手术者完成许多复杂而精细的操作,将正常神经、血管等重要结构的不必要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厦门市中山医院、协和医院和福州总医院先后引进了神经导航系统,并开展了导航辅助下神经外科手术,据查新,截至2006年6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已经开展了389例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报道例数全省最多,病种包括脑膜瘤、胶质瘤、神经鞘瘤、垂体腺瘤、转移瘤、颅咽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网织细胞瘤、生殖细胞瘤、颅内动静脉畸形和颅内动脉瘤等。299例脑肿瘤全切除279 例,占93.3 %;46例动脉瘤全部夹闭成功;44例脑AVM中全切除40例, 4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

2.1.3 脑血管疾病的综合治疗取得全面发展

脑血管病病情复杂,其破裂出血后危害甚大,再出血及脑血管痉挛是病人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脑血管病以高血压脑出血、脑动静畸形和颅内动脉瘤以及缺血性脑病为主。目前全省各地县医院基本开展了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根据病人情况、出血量多少和部位等情况采取不同手术治疗策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手术设备的不断改进,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治疗方案也从早期单纯扩大骨瓣血肿清除术和锥颅血肿清除术发展到现在小骨瓣开颅血肿清除、立体定向血肿清除、神经导航血肿清除、显微镜和内窥镜辅助手术清除血肿等多种手术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脑神经、血管以及重要结构的损伤,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目前省立医院、协和、附一、福州总医院和厦门、泉州和漳州等地市级医院已经全面开展了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治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在90年代中期就率先独立开展动脉瘤夹闭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德智教授应用了“锁孔”入路夹闭动脉瘤手术,目前我省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动脉瘤手术治疗经验。同时,对于动脉瘤介入治疗也取得较好的开展,各省级医院神经外科也相应成立了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组,这对于治疗颅内动脉瘤提供更多的选择。

2.1.4 新设备应用,丰富了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

1998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脑肿瘤的伽玛刀治疗,截至2006年12月,已经积累了4352例颅内疾患伽玛刀治疗病例,病种涵盖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功能性疾病等,其中2880例获得了较长时间的随访,疗效满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省立医院先后开展了脑细胞刀治疗帕金森氏病,取得预期效果;福州总医院开展了X刀治疗颅内肿瘤,积累不少成功病例。这些新设备应用,为治疗颅内疾病提供有效的补充。

2.2 全省各地神经外科队伍不断扩大,技术力量不断增强

截至2005年10月,全省现有神经外科医师近400人,现有高级职称者达80余人。许多三级医院引进了学科带头人,如泉州市第一医院引进了神经外科专业田进军主任,厦门中山医院引进田新华主任、厦门市医院引进了王占祥主任和福建省人民医院引进李会忠主任和任新海主任,这些人才的引进为发展本地区神经外科事业提供了人才保证。许多青年医师也走出去,前往国内著名神经外科中心学习进修,回到原来单位成为神经外科技术骨干。近些年来有条件的单位还引进一些博士,为福建神经外科队伍注人了新鲜的血液。

协和、附一、总院、厦门市医院、厦门中山医院、莆田市医院等单位先后被列为福建医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的授予点,目前拥有硕士生导师15位,近10年已经培养并毕业硕士研究生50余名;协和医院也是神经外科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作为唯一一名博士生导师,协和医院杨卫忠教授自行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6名。这些人才培养,为我省神经外科事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2.3 全省学术交流的开展和各地市学会的成立

经中华医学会福建分会批准,福建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于1991年12月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学术交流会,之后分别召开了第二次学术交流会(1993年,南平)、第三次学术交流会(1995年,莆田)和第四次学术交流会(1998年,厦门),同期还举行了华东六省一市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这些学术活动为我省神经外科同仁提供了基础理论、临床、科研、新技术、新进展以及护理等方面的经验交流。

2000年10月,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顺利进行第二届委员会换届选举,新一届委员会在杨卫忠主任委员带领下,团结全省神经外科同仁,开拓进取、全面开展我神经外科事业,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从2000年开始,每一年举行福建省神经外科高级研讨班,每二年举办福建省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和福建省神经外科新进展学习班,每个季度在福州地区举行神经外科病例讨论交流会,这些学术活动为全省神经外科大夫提供较好的交流平台,有力推动全省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

2.4 海峡两岸学术交流蓬勃发展

2005年10月10日―15日,福建省第八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首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于在美丽的漳州花博园胜利召开,由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和台湾神经外科联盟理事长黄棣栋教授组成的台湾医师代表团应邀参加本次首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6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21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大会共收到373篇海峡两岸高质量医学论文, 内容涵盖显微神经外科、导航、内镜、血管内、锁孔、放射、分子神经外科、神经影像以及神经外科护理等,大会设专题讲座及讨论、大会发言、大会交流,以及新技术、新产品的介绍与展览等。16位台湾医学专家和56位我省医学专家在大会作了精彩的发言。本次大会有力地推动我省神经外科学术的发展,促进闽台神经外科的学术交流,促进和加强全省及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工作者之间的友谊和团结。会议期间,为了进一步加强与发展相互间的良好互动关系,海峡两岸同道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原则,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与台湾医事联盟协会签订海峡两岸双方互访、互相交流协议书。这次大会还进行福建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会换届选举并成立了第三届委员会,杨卫忠教授连任神经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

2007年10月11日~15日,福建省第九次神经外科学术会议暨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学术交流会在泰宁大金湖畔胜利召开,台湾医事联盟理事长高明见教授再次率团参加本次第二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来自全省各地275名神经外科医师与台湾宝岛的10名医学专家欢聚一堂,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国际神经外科发展趋势和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发展状况。台湾专家带来的当今世界神经外科最新理论,引起我省神经外科大夫高度重视,尤其高明见教授提出“性胞免疫法”,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最新免疫疗法,而高振兴教授介绍的“神经脊柱外科新进展”,代表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新成果。会议期间,海峡两岸专家还对“锁孔”神经外科、微创神经外科等前沿学术研究进行广泛的交流。大会还决定第三届闽台神经外科交流会将于2008年10月在宝岛台湾举行。

2.5 神经外科基础研究取得突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