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娱乐消费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作者:徐嘉工作单位:吉林省社会科学院
服务业发展因素
(一)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较低首先,文化娱乐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吉林省的文化娱乐服务业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旅游会展、教育信息等发展趋势良好,但跟发达地区相比,文化娱乐业占现代服务业的比重仍不高,服务水平也有限。其次,从业人员结构上,以演出业的二人转为例,目前市场稀缺的是具有高素质的创作人员,而现实是多数从业演员文化素质不高,表演作品的文化内涵缺失、作品质量得不到保证。再次,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新的文化娱乐消费需求层出不穷,新兴文化娱乐方式发展明显跟不上市场的个性化需求,比如现在高薪缺人的心理咨询、体育陪练、一对一的绘画、声乐教师等需求,能提供服务的中介和机构寥寥无几。(二)服务业信用体系不完善服务产品投诉:诸如,教育质量、书籍盗版等。服务业务范围投诉:诸如,体育健身行业私自扩大经营范围开展医疗美容业务;教育机构聘请无从业资质人员上岗;娱乐业从事无照和超范围经营现象普遍。服务质量投诉:诸如,旅行社强制游客购物,更改旅游线路等。娱乐场所实施强制消费,服务态度差等。虚假宣传消费陷阱:诸如,网络和电视购物、休闲娱乐行业以虚假的折扣、充值卡、会员卡等形式欺骗消费者等。(三)服务市场秩序混乱主要表现为一些垄断服务行业的不平等条例,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电视、电信服务业:网速提升缓慢,价格高。收费标准的制定权都在经营者手中,收费不透明,维权困难。强制消费、私开流量屡见不鲜。针对通讯信号弱,固定电话故障、网络维修、有线电视保修等服务不及时的情况更是普遍存在;网络服务:网络文化娱乐缺乏有效监控,黄色暴力缺乏有效分级机制,网吧监管不到位,未成年人的网络游戏沉迷问题等。(四)服务价格偏高当前,吉林省绝大多数的文化娱乐服务产品,都缺乏统一的、权威的、客观的价格标准。这样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服务质量差异大,服务收费混乱,文化娱乐服务业经营不规范,行业难以发展。吉林省的演出市场缺乏收费标准,电影收费偏高,这在全国都是普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的观影频率。演出市场定价更为随意,演唱会、音乐会等娱乐活动的价格偏高,基本超出了中等偏下收入群体的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吉林省文化娱乐场所和设施还没有达到广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娱乐消费的推广,硬件资源的短缺势必会影响到消费价格的形成。
消费观念与习惯因素
吉林省居民的观念比较保守。从消费环境来说,吉林省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对服务性消费的观念多数还停留在生活必需的层次,还未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这反应在吉林省网络文化服务业开展缓慢。从消费资金角度来说,吉林省信贷消费发展滞后,由于社会信用体系的不完善,居民消费观念的现金化,导致超前消费,信贷消费发展缓慢。让居民适应并逐渐愿意采用多元支付方式来进行文化娱乐消费既要解放群众的观念,更要有跟得上的配套设施。从居民生活习惯来说,由于东北的天气情况制约,多数文化娱乐服务性场所营业时间有限,而且居民中具有晚上消费习惯的人不多,再加上一年当中冬日夜晚寒冷不适宜户外活动,造成吉林省的夜生活与一些城市相比较贫乏,种类单一,对文化娱乐消费有一定的影响。
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创新不断加快,信息领域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大量涌现,不断激发新的消费需求,信息消费已成为日益活跃的消费热点。为促进信息消费持续稳定增长,国务院已制定相关政策,在《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互动新媒体、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产业,促进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艺术品等数字文化内容的消费。加强基于互联网的新兴媒体建设,实施网络文化信息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文化产品网络传播,鼓励各类网络文化企业生产提供健康向上的信息内容。”]当前的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一代,对信息技术极为敏感,易于接纳与吸收新鲜事物,又具有娱乐和学习等多重需求,信息消费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变化。因此,本文将唐山市各大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以期了解唐山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现状,剖析目前大学生的信息消费行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相关对策。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经济活动[2]。大学生信息消费类型大致分为娱乐消费、科研消费、信息获取以及电子商务等几个方面。娱乐消费其中包括:电影、视频以及游戏等方面的消费;科研消费包括:为完成学业、论文从网上获取专业信息,或者获得图书文献资料,以及为考研、出国等活动而准备的信息等;在信息的获取方面,主要是通过PC电脑端、移动互联网、广电传媒、广播、图书、报刊等方面获取资讯性信息;电子商务主要包括两类,一是生活消费,其集中体现在以淘宝、美团等为代表的各类app上的购物消费,二是经营消费,体现在利用微信、淘宝等网站进行的经营行为,也作为本次调研的一个新指标,这主要是考虑到目前有一部分大学生利用各种互联网平台进行创新创业的活动,反映出在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背景下信息消费行为的新变化。此外,信息消费时间与信息消费金额等也构成了此次调查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的基础指标,反映其信息消费行为的现状及特征。
1.调查方案与数据收集
1.1调查方案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结合高校大学生信息消费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设计调查问卷,选取唐山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学院、唐山师范学院、河北能源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利用问卷星平台进行网络调查,应用SPSS等相关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1.2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总共发放500份问卷,调查对象是这些高校在校学生(其中包括专科生,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最终回收有效问卷是482份,有效回收率为96.4%,符合样本分析所需要的最小样本数。从被调查者的性别上来看,男生占243人,占50.5%。女生占239人,占49.5%。从被调查者学历上来看,硕士生占77人,占16%,本科生人数占207人,占43%,专科生198人,占41%。从被调查者专业背景来看。文科类学生为171人,占35.6%,理工科类学生为311人,占64.4%。从抽样的整体情况来看,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2.数据分析
在本次回收的482份样本中,我们运用了SPSS软件将数据进行了处理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信息消费行为存在以下现象:
2.1信息消费类别分布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信息消费与高校大学生密不可分,已经融入到他们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方面面。信息获取是唐山大学生信息消费类别中比例最大的,达到了89%;以网购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生活消费部分达到了79%;以游戏、电影/音视频、网络文学为代表的娱乐类信息消费分别达为29.5%、75.5%和51%;科研部分中获取专业知识、图书资料、考研/出国等分别占到26.5%、21.3%、20.8%;而以做微商,开淘宝为代表的电子商务经营类消费也达到了4.9%(见表1)。
一、研究意义
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重庆市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和试验,其文化产业在过去五年以年均28%的速度快速增长,为同期重庆市GDP增速的两倍。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46.46亿元,占全市GDP的2.87%。从重庆文化产业结构可以看出:以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出版发行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与此同时,以数字传媒、动漫、网络等为代表的新兴文化产业市场份额也有所提升。
现阶段对重庆文化产业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在定性研究,如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化产业政策研究、文化产业集群研究等,而对于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定量分析较少。由于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晚,数据不甚完整,口径亦不统一,缺乏使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需要的大样本数据。比较而言,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通过对“小样本”、“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的研究实现对系统运行行为、演化规律的正确描述和有效监控。鉴于文化产业客观条件的制约及灰色系统理论的特点,本文将文化产业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考察两者之间的灰映射关系,从而得出影响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因素的相关顺序,以此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二、研究方法
关于产业增长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无经典理论加以诠释,但中观层次的产业是宏观经济的组成元素,可依循宏观经济增长理论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影响因素。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以哈罗德、多马、索罗为代表的新古典增长理论,指出在技术水平不变的假设下,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作用;以卢卡斯、罗默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则认为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结合产业兴衰转化规律,主导产业的形成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场与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响,政府对新兴产业进行培育、资助、扶持和保护的各项政策,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与导向作用。此外,任何产业的形成都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市场空间大小及其市场需求前景,对产业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综上所述,本文将从劳动生产力、资金、技术、财政拨款、消费需求、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几个方面为数据指标分析其对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三、指标选取及灰色关联模型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进行灰色管理链分析,首先要选准系统行为特征的映射量,本文将重庆文化产业增长和影响其增长的因素视作两个灰色系统,随后进一步明确影响系统行为的有效因素,即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及比较序列,设系统行为序列:
X={x(1),x(2),…,x(n)}
X={x(1),x(2),…,x(n)}
………………………
X={x(1),x(2),…,x(n)}
………………………
X={x(1),x(2),…,x(n)},i=1,2,.....,m
基于文化产业相关评价模型的建立原则及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量化的原则,采集2005年至2008年的《重庆市统计年鉴》及重庆文化产业统计数据中选取数据,(重庆统计局2009年文化产业数据仍在整理中,本文的研究数据最新截止到2008年。)选取重庆文化产业增加值构成系统特征数列X,人均生产总值X;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纯收入定为X及X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为X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X;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X;科技经费支出X;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X;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X见表1。
表12005~2008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影响因素数据
年 份
指 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X
39.80
52.41
66.66
88.57
114.16
146.46
人均生产总值(元)X
8075
9608
10978
12437
14622
17575.1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X
8093.67
9220.96
10243.99
13715.3
12590.78
14367.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X
2214.55
2510.41
2809.32
2873.83
3509.29
4126.21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年文教娱乐文化服务消费(元)X
1025.99
1200.52
1391.11
1449.49
1237.35
1498.9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年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消费(元)X
180.28
198.65
249.71
189.73
195.97
211.83
文化、体育、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占重庆GDP比重X
4.21%
4.53%
6.27%
5.63%
6.11%
7.11%
文化体育传媒财政拨款占重庆GDP比重X
1.93%
1.98%
2.03%
1.97%
2.57%
3.25%
公共教育经费财政支出占重庆GDP比重X
1.91%
1.87%
1.9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170-05
根据《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报告,中国大学生人均月消费支出945.6元,人均全年消费总额达到11 347元,超过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的50%。
在大学生强大的消费能力驱动下,各路商家长驱直入,大学城商圈涌现。与大学生强大购买力不相称的是,目前蚌埠大学城高校周边的商铺大多数还是处在分散运营、各自为阵的初始形态,对于商业的布局、人流的聚集以及规模商圈的形成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进行研究,研讨其商业类型、商业形态、发展优势劣势等,提出优化建议,以促进蚌埠大学城商业经济的发展。
一、蚌埠大学城概况
(一)蚌埠大学城建设
蚌埠大学城位于蚌埠市东郊龙湖东岸即蚌埠市龙子湖区,全境位于龙子湖国家4A级风景区东岸,北依高速铁路蚌埠南站。大学城共占地10 000亩,共投资2 000亿,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目前大学城一期工程已经完工,有4所大学进驻,分别为:安徽财经大学、安徽电子信息学院、蚌埠医学院和蚌埠学院。自2002年建设至今,蚌埠大学城已初具规模,各类校舍、道路、供水等公用配套设施建设已投入资金6.1亿元。
(二)大学城商业发展
随着商家涌现,大学城逐渐形成了一个商业服务街区即现在的龙湖春天商业街。龙湖春天商业区位于蚌埠大学城核心位置――被4所高校围绕,占地782亩,建筑面积达62万平米。龙湖春天商业街是蚌埠大学城唯一的商业区,距离每1所城内高校的步行距离都在15分钟左右,购物便利。其市场以个体经营为主,以零售方式出售商品,经营时间相对集中。但由于现有市场的不成熟,商业等级较低,服务设备不完善,使得龙湖春天商业街的发展受到压抑,这也说明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还没被合理开发利用,蕴藏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现状
(一)蚌埠大学城商业类型
本文对蚌埠龙湖春天商业街商业类型的种类和数量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把商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以及娱乐业划分到服务业之中,得到统计结果(见下页图)
本文对龙湖春天商业街的商业类型进行了分析:(1)三大行业中,餐饮业占比遥遥领先,高达54%;(2)在服务业当中,美容、美发店占比都是最高的;(3)商业空间主要用于餐饮行业,商业服务主要满足于物质层次上,在精神服务上的投入较少,也即是精神层次上的消费较少,商业服务结构偏低,商业类型很少。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
各校内部的商业布局规模普遍较小,经营内容以小型超市、报亭、理发店、打印店、书店、照相馆、干洗店、水果店、快递收发处等服务为主,经营状况相对良好,消费群体相对稳定。校内商业布局主要利用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等建筑布局的架空层或内部部分地域,布置商业店铺和服务类摊点。这种布置的优势在于可以提高建筑布局利用率,其大部分布置在宿舍下面或内部,使得学生接受服务十分方便;其不足之处在于布局狭小,布置局促,经营环境氛围欠佳,难以形成较强的商业气息。
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主要为面式棋盘型组织形态和带状式商业组织形态两种。以龙湖春天商业街为例呈现出的这种“面”式商业空间布局不但服务于进入其区域的人员,还对区域外部一定范围的人群有着较强的吸引力,可以满足相同空间区位中群体的不同消费需求,或满足不同空间区位中群体的相同消费需求。带状式的的校园商业空间是由多个商业单体组成,并主要沿街道方向顺序展开,且服务于进入其内部的人群,也对其展开方向临近区域的群体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三、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SWOT分析
SWOT是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这四个英文字母组成,意为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一)发展优势
1.潜在消费者不断增加。蚌埠大学城的师生数量逐年增长,远期来看,蚌埠机电技师学院、蚌埠经济技术职业学院等也将陆续驻进,完全建成后,大学城学生规模将超过10万人。潜在消费者的不断增加,消费群体的相对稳定,加之大学生的消费面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等,将在长期里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周边的商品房不断增加。随着蚌埠大学城历年来的建设,其周边土地也陆续吸引着房地产开发商。商品房的增多,无疑会带来一定数量的常住居民,而常住居民的加入,不仅给大学城商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增加消费服务类型的需求也会增加。
3.旅游业的发展。大学城附近的龙子湖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其面积约为杭州西湖的3倍,据此,市政府可以参考西湖景区的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建立环湖商业圈。
(二)发展劣势
1.目前的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不够合理。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发展缓慢,发展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的商业空间。龙湖春天商业街虽然是作为蚌埠大学城唯一的商业中心的地位存在,但其规模小、经营范围狭窄、布局相对杂乱、功能不够健全,还存在不少阻碍其健康发展的隐患。
2.自发形成的商业布局有待规范治理和改进。由于缺乏合理的功能分区、管理较疏松等,导致流动性商业摊点较多,占道经营严重,经营相对混乱,街道卫生状况欠佳,特别是饮食摊的食品安全卫生状况不容乐观。
3.楼盘面积在扩大,给商业圈的合理布局增加了难度。房地产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型商业中心的形成,包括龙湖春天商业街那仅有的土壤也被用来建造住宅楼盘,规划的不合理使得土地在商业活动方面利用的有效性得不到提高,使商业空间的布局较为分散。
(三)发展机会
1.消费群体规模的扩大。随着高校历年的招生人数扩增,蚌埠大学城的消费者数量稳中有升。日后其他院校进驻和非流动居民的增加也会给大学城商业带来更多的消费者。
2.主要消费对象的消费能力提升。《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显示,较以往相比,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在逐年提升。在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的情形下,蚌埠大学城商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大学城外的商业配套吸引力较差。蚌埠市区现有的商业网点存在着远、贵、少的弊端,例如从大学城坐公交到商贸区大概要40分钟。市内百货大楼那一片局域设施相对旧、脏,不但商场内商品价格相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是昂贵的,而且其商品很多都是适合社会白领群体穿着,故不会使大量消费者流失至市区。
(四)发展威胁
1.消费圈内人流量较小,人气聚集度不够。蚌埠大学城位于郊区,人流量小,商业发展不够完善,消费规模偏小和商业区的分流影响了大学城商圈内人气的聚集。
2.消费格局不完善,消费档次偏低。蚌埠大学城内消费结构以餐饮行业为主,而服务业和零售业则很少,且大多数规模较小。
3.经营环境相对较差,管理难度比较大。龙湖春天商业街内店铺分布随意性强,各种类型的经营商家交错分布,没有形成合理的消费格局。
四、优化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对策建议
(一)蚌埠大学城商业发展的定位
1.以中偏低档商品和中偏高档服务为主的大型城郊购物中心为发展目标;消费目标主要是大学城的师生,其次是周边常住居民,最后是大学城外消费者;以综合性超市、专卖店、娱乐休闲、辅导机构和等级良好的餐饮为发展方向。
2.将龙湖春天商业街内的餐饮业、服务业和零售业有序地分开,有层次地布局,同行业的商铺设置在一起,并规范好对各所高校外部的摊贩的管理,总体上改善卫生街道状况。
3.打破原有的商业中心建筑结构,建造商业大楼,使不同的商品服务在不同的楼层进行,这样既可以减少商业空白点,还可以规避目前城内商业面积的限制,有效地利用商业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
4.减少商品房地产在大学城内的投资建设,在周边的建设最好有一定的距离,保证日后大学城建设用地的扩展。
5.重视商品服务的均衡发展,加大服务业和零售业的比重,加快大学城商业发展升级的步伐。
6.加强饮食、道路卫生和安全的监督管理。高校门口前的小食街由于沿着马路摆设,过往车辆的烟尘尾气毫无遮拦地粉刷着道路两旁的饮食摊。不仅如此,每到学生下课后晚餐宵夜时间,人流增多,道路经常出现拥挤,车辆行驶不便,加之路灯的惨淡,行人的安全令人担忧。
7.商圈布局的构想。由于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尚未被充分开发和利用,故可以对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布局的综合分析:首先,将龙湖春天商业街在原有基础上扩大商业用地面积;其次,在龙子湖公园东处侧建立延湖商业带;最后,在高铁站一带建立一处商业群,扩大大学城商业空间。
(二)蚌埠大学城商业类型优化
1.增设业种、提升商品服务水平。实地调查发现,蚌埠大学城商业服务种类不齐全,比如书店规模偏小,书籍种类不齐全和服饰销售少,衣服质量偏低以及娱乐场所少,娱乐环境差等。蚌埠大学城商业应该从提供吃、穿、用为主的消费服务扩大到住宿、健身、文化、医疗等方面,保证消费者追求消费个性化,满足对休闲娱乐、文化、健康等消费的需求。
2.改变消费格局。蚌埠大学城各高校学生的主要消费支出为饮食消费占60%以上,服饰以及日常用品的消费占总支出的 28%左右。所以蚌埠大学城未来几年的发展规划应以服务业和零售业为主,把发展重点放在文化、娱乐等商业服务方面,但也应该保持对餐饮业的规模,并在原有餐饮规模上适当升级,进行有机的更新换旧。
(三)蚌埠大学城商业形态优化
1.商业空间层级化。根据下页表可知,目前蚌埠大学城的层级有区域级和校园级两种。再根据蚌埠市与蚌埠大学城的情况,本文认为,优化蚌埠大学城商业空间层级结构,总体布局可以采取“轴线发展+组团放射”的结构,分为“城级―区域―校区”三级空间布局模式:大学城级――主要建筑群为大学校园、商业购物中心。根据层级特点,可以利用龙子湖风景区和高铁南站的优势,发展旅游产业和环湖商业街以及在高铁站附近区位建立商业群落和房地产。蚌埠大学城目前还没有这一层级商业空间。区域级――与大学城级商业区比较,区域级商业区商业设施的经营和服务则显得内容较为单一,其主要满足区域内几所学校的师生日常所需。该层级的商业空间主要表现在被各所大学包围着的龙湖春天商业街,而这也是蚌埠大学城目前所有的一种商业形态。校区级――该层级的商业空间位于各个校区的教学区或者生活区内,也几乎是所有大学校园里都有的商业活动。这种的划分不但便于管理,还提高了大学城商业空间的使用效率与服务覆盖率,有利于大学城商业活动的管理和发展。
2.从纯物质消费空间到物质升级为文化消费复合空间。首先,大学城是文化教育的聚集地,其商业空间更应重视文化特色的塑造。蚌埠大学城商圈在满足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外,还应考虑到更高层次的交往需求,例如增设文娱类、体育类、培训类的商业场所。其次,大学城是一个人口相对集中的、年轻化的、高素质的人口结构区域,为了改变蚌埠大学城行业构成以餐饮业绝对占优这种商业形态,建议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增设其他行业的服务,扩大服务业和零售业。完善大学城级商业中心功能,增设区域级商业空间设施和有组织有管理地设置临时性商业设施。
参考文献:
[1] 张战锋.广州大学城商业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 许振波,刘菊.高校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蚌埠大学城为例[J].经济学报,2011,(1):85-89.
[3] 郭飞宇,储胜来,蒋阿慧.论蚌埠大学城经济圈的形成和发展思路[J].中国市场,2011,(10):92-93.
[4] 朱佳佳.闽侯大学城商业空间分布现状分析与对策[J].地理学报,2009,(4):72-74.
[5] 陈丽敏.新兴大学城商业空间规划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 张蕾.岳麓山大学城校园商业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7] 大学生蓝皮书:中国大学生生活形态研究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8] 谢超.大学新校区商业服务空间体系设计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范宇航,黄蕊.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商业空间布局调查研究[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3,(8):221-222.
[10] 赵阳.大学城空间布局模式与优化策略研究――以呼兰大学城为例[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1] 于晨晨.广州大学城(建成区)商业空间模式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2] 任云英,牛月,梁卉.散落的拼图:城郊大学城商业空间调查与反思[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
集(11―规划实施与管理),2014.
[13] 郭立尧,徐晓静.关于松江大学城商业空间的研究[J].科技咨询,2012,(35):228-229.
[14] 罗念安.高校校园商业空间的设计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Bengbu City Commercial Space Layout Optimization Research
ZHOU Yan-f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