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保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院医保档案的内容,应以医院的医保服务为主线和脉络,着眼于医保和医院的共同发展。具体可分为:①医保政策和法律法规档案,包括国家、省、统筹地区出台的法律法规、具体政策、管理规章制度等,做到查阅方便,能从历年的政策中看出其演进走向;②医院医保服务档案,包括医院医保决策、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医疗服务流程和质量、医保服务医师情况、规范服务情况等;③参保患者就医档案,包括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就医频次、医疗费用情况,各类参保人群的疾病谱,住院和门诊特殊病患者人数、总医疗费用、药占比、检查费占比等;④医院医保绩效档案,包括典型案例、医保分级管理评定档次,参保患者的满意度测评、获得的荣誉称号等;⑤本院的医保研究和创新成果,包括论文、新成果证书等。总之,在医院的各项活动中,凡是与医保有关的信息资料,都应该归档保存。有些信息资料在当时看来好像价值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价值不断提高的信息资料会越来越多。
2建立医保档案的步骤
2.1牢固树立“建档用档”的理念
以有效利用为目的,加强医保病案的规范化建设。为此,医保病案必须实现统一收集、统一整理、统一管理。做到病案书写规范、收集完整、归档科学、排列有序、调阅方便。实现出院病历归档制度化,严格执行病历的借阅登记制度,及时催交归还。加强病历档案的科学整理,大力开发病历档案信息资料,以便能够及时、准确地查询。
2.2坚持高起点,建立电子档案
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特别是在追求效率的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网上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展潮流,致力于建设电子化的医保档案,以发挥其容量大、查询效率高等特点。
2.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是确保档案管理规范和可持续的可靠保障,可对档案管理工作起到激励和约束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完善的归档制度,确立档案收集的范围、分类方式。各部门、各科室要指定兼职档案管理员,负责本科室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移交至医保档案室或综合档案室。其次,要建立跟踪医保制度改革发展进程的制度。由于医保正处于特殊的发展和转型期,例如由城乡分割转向城乡一体化、由经办管理资源分散走向资源整合、由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等,拓展档案的归档范围成为了档案工作的新课题;从扩大范围转向提升质量对医疗服务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医保管理部门出台了哪些新的政策举措和管理规章,医院采取了哪些落实措施,开展了哪些活动,取得了哪些效果等,都属于档案资料的收集范围。再次,要建立医保各种文书资料的收集上交制度,做到不遗漏、不丢失、不损坏。最后,要建立责任制,把医保档案管理作为医院医保乃至医院全面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考核体系。
作者:王建文 单位: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完善预警体系的基本原则
当前,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型。要实现“质的提升”就必须做到“精确管理”,而构建完善的医保基金风险预警体系是实现“精确管理”十分重要的一环,是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重要转变,是整个医保体系安全运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我国医保制度建设的现实状况,构建完善的医保基金风险预警体系应当遵循一些基本原则。科学性预警体系应当能够准确把握医保基金的运行规律,通过量化的数据指标来判断客观运行状态,尽量避免主观影响,用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体系的顺畅运行。及时性预警体系应当能够在问题发生的第一时间或者是风险即将出现的时刻,及时预报示警,以便对暴露出的问题快速做出反映,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患于未然。动态性我国建立基本医保制度仅十多年时间,虽然制度框架已相对稳定,但具体的政策标准仍在不断探索和调整当中,如筹资模式、付费方式。另外,与医保体系密切相关的医疗服务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等也在改革当中。因此,预警体系应当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能够通过指标项目、界限数值等的调整,适应医保政策的变动、运行环境的重大变化。简便性要充分考虑目前医保管理部门的工作基础,指标设置不宜过于复杂、项目不宜过多,系统操作应当简单明了,涉及的部门和人员不宜过多,以确保预警体系的顺畅运行。
完善预警体系的主要工作
统筹地区经办机构作为预警体系的管理主体,要将这项工作列为业务管理的日常内容之一,明确承担这项职能的部门,确定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为体系的正常运转提供组织保障。构建监测预警一体化的指标体系对医疗保险运行过程的监测是预警的基础,预警是监测的进一步应用。预警的目的是防止基金发生赤字风险;监测的重点是定点医疗机构住院和门诊大病(慢性病)医疗费支出,而这也是预警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应当构建监测预警一体化的管理体系。构建预警体系的第一步也是核心内容,是建立科学的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就是通过对医疗保险的社会经济环境、政策设计和历史运行效果进行深入剖析,分析产生基金风险的各类因素,提取若干可以量化的指标,建立预警指标体系。随着市级统筹的实现,医疗保险在一个省域内地区间的政策差异正逐步减小,因此应当建立全省(市、区)统一的预警指标体系,以满足全省和全国的汇总需要。要组成由医保理论专家、风险预警专家、医疗管理专家和医疗保险业务骨干等为成员的专家组,选择综合管理规范、基础数据齐全、运行时间较长的若干统筹地区,以其近年的运行数据为基础,结合文献数据,制定科学的基金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当包括三个部分:一是警情指标,现阶段一般将基本医保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月数作为核心。二是警兆指标,主要包括退休人员比例、征缴率、平均缴费基数、住院率、次均住院费用、人均统筹基金支出额等指标。三是警源指标,主要包括费率、财政收入和补助水平、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最高支付限额等指标,人口年龄结构和预期寿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等外部环境指标。众多指标中,有的与风险形成的关系密切,即导致风险的概率高,有的与风险的形成不太密切。因此,还需依据指标与风险成因的关联度确定每一项指标在基金综合风险值中的权重。对每一项指标还必须确定警限,也就是“阈值”,当这项指标的运行偏离其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阈值”时,把它作为风险信号进行预警。根据各项指标的权重,测定基金综合风险的“阈值”。开发应用软件在确定风险预警指标的基础上,要建立预警模型,开发应用软件。可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开发独立的医保基金风险预警信息系统,预警体系与医保业务管理系统应当兼容,通过交换库从业务系统中提取所需数据,与其他外部数据共同建立预警数据库。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有独立的数据库,便于全省联网,但操作起来不太方便。第二种是在医保业务管理系统中增加预警模块,好处是与业务系统结合紧密,操作简单,但对外数据交换比较复杂。综合比较,第一种方式具有一定优势。建立警情分析和报告制度统筹地区经办机构应当定期制作基金风险预警报告书,召开风险研判会,对基金征缴收入、统筹基金支付及结存等静态状况作出判断,对变化趋势作出预测,对可能的风险发出警示并提出应对措施。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医保基金风险报告系统。省级经办机构应当收集基金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案例,通过案例研究,分析判断基金风险的成因、危险程度,再通过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防范基金风险,保障基金安全运行。还应当建立基金风险的辅助报告系统,就是参保人员和基金利益相关者对威胁基金安全事件的举报系统。这两个报告系统的基础不同,倾向性也有所区别,可以相互补充,确保相关信息的完整搜集。重视风险预警结果的应用高度重视风险预警结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化解或缓解风险。这是建立风险预警体系的目的所在。对政策设计因素引起的风险(如缴费比例过高引起的灵活就业人员大量退保,起付线过低引起的住院率大幅上升),应当及时调整相关政策规定;对制度运行因素引起的风险(如实行总额预付方式引起的转外住院比例提高,稽核不到位引起的平均缴费基数降低),要及时研究改革运行机制,加强稽核检查和内控建设;对外部环境引起的风险(如医疗服务价格上涨,退休人数快速增加),要及时向同级政府提出应对建议。另外,对相关措施的实施效果要进行跟踪评价,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基金风险预警体系。
【关键词】医疗保险改革新医疗制度
一、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
1.公费医疗改革。公费医疗改革始于1984年卫生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进一步加强公费医疗管理的通知》。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将原来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医疗费用改为以国家财政为主,国家、单位和个人三方分担医疗费用。在具体操作上各地形式不一,实践表明比较好的做法是,患者负担一定比例的门诊和住院费用,年负担的比例为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的5%或者患者本人1个月的工资额,超支部分由单位负担。但是,这种做法一方面没有全面推开,许多地方仍在沿用实报实销的制度;另一方面,一些单位由于政府拨款不足而使公费医疗出现赤字时,还需自己筹措资金予以弥补,但是这种责任分担是极其有限的,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财政预算拨款是公费医疗唯一的筹资渠道的特征。此外,公费医疗的管理制度和经费管理办法也相应进行了改革。公费医疗管理制度改革主要是对公费医疗享受范围、经费开支、机构职责、监督检查等作了明确规定。公费医疗经费管理改革主要是将原来由公费医疗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经费改为多种管理形式并存,从全国来看,多数选择由医院管理的办法。
2.劳保医疗改革。劳保医疗改革始于1990年11月劳动部召开的全国部分省市劳保医疗制度改革会议。会议确定的改革方向是: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逐步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险制度。大病统筹虽然只在企业进行,没有涉及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但是它为我国医疗保险实行社会统筹积累了经验。
3.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1994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印发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意见》,并在九江和镇江进行试点,之后不断扩大试点城市,到1998年已有50多个城市进行了医疗改革试点。在多年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1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决定”将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定为建立“低水平、广覆盖、共同负担、统帐结合、多层次”的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决定颁布之后,全国范围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新医疗保险制度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会带来医疗风险
新制度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险,并不是覆盖所有的医疗费用,所以,享受了几十年免费医疗的老百姓明显地流露出对过去医疗制度的留恋。以个人账户为例。规定要求个人交纳月平均收入的2%,单位总共承担垫,其中的30%以内划入个人账产,也就是总数的1.8%,折算一下是个人月收入的38%以内。北京市员工平均年收入是一万多元。因此中等水平的职工个人账户只有不到300元。这就是他一年的门诊医疗费用。社会统筹还好,可是,要是得一场大病个人帐户的资金就很捉襟见肘了。
另外,新制度中没有把小孩包括进去,而以往的劳保医疗和公费医疗孩子的医药费用基本是父母所在单位共同承担的。
新医疗制度对预防问题准备也是不足的。以前的医疗重视预防,单位有定期的体验,有固定的医务室、还有儿童防疫站。这些在新医疗保险中属于门诊的范畴。也就是说要从个人账户中花钱。这样很可能导致:本来应该看的病没看,本来是小病结果耽搁成大病。
2.医院可能拖医保改革的后腿
医疗保险改革是所有社会保障项目中最复杂的,它牵涉到社会保险机构、医院、个人、企业和医疗行业。错综复杂的关系再加上过去医院医药不分,就变得更复杂。医疗保险改革难,不是难在本身,而是难在医保之外。医院体制的改革和医药体制的改革很可能会拉医疗保险改革的后腿。
医疗资源结构不合理是另一个突出问题。抛开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别,就城市医院的结构来说,就相当不科学。90%的人生的是一股的小病,没必要去综合性的大医院看。而现在恰恰是大医院过多,服务于社区的小医院少。大医院多,建设成本高,收回成本的愿望就更强烈。没有发达的社区医院医疗网络,个人疾病医疗的代价更高,医疗保险的代价也会更高。
3.新制度规定中本身的漏洞
依据新的医保制度,当事人只要付相当少的一部分费用,便可在不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额内随意使用医药费。一些医院和医生为了将更多的医保资金划进自己医院的账户上,也不限制开出药品的数量和金额。这样,持卡人就有可能与医院或某些医生联手将国家医保资金骗入私囊或小团体的账户中。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处于道德失范的混乱阶段,新规矩和老规矩并存,原有的社会道德规范和道德底线受到侵蚀和破坏在所难免。
三、针对问题初步探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方案
1.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使用效率。要对定点医疗机构建立实施真正的竞争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对高档医疗设备,国家应该统一配置和管理。而针对大型医院相对过剩社区医疗服务相对不足的情况,应该倒入真正的竞争机制,按照市场法则优胜劣汰,政府则不宜保护过度!
2.要保证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效率,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费用支出和负担。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大力推进医疗保险化进程:在中心城市建立数据库,通过网络扫描等方式对各统筹地区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使用进行监控和预测: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建立医药价格数据库,瞬时向所有计算机联网的医疗单位发送价格信息,并公布国家收费标准。这对于降低医保费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3.还应探索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妥善解决有关人员的医疗待遇;积极探索社会医疗救助途径和办法,妥善解决特困人群有关医疗问题。医疗保险制度应该是多层次的医疗保障系统。除了政府保障的基本医疗水平之外,还应该有补充医疗保险,商业性医疗保险,医疗救助系统。儿童、失业者、社会贫穷阶层应该被纳入医疗救助系统。
参考文献:
[1]陈佳贵.中国社会保障发展报告(1997-200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7.
[2]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111.
作者:雷禹 左滕慧子 单位:长江大学学院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医疗保障也越来越出于城乡二元分裂状态。农民医疗保障缺失的问题日益明显,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没有得到政策落实。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较差,只能居住在城市边缘的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极差。农民工群体成为新农村合作医疗的“真空地带”。[2]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和规定,他们不能参加务工城市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也不能被纳入到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他们将游离于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与城镇医疗保障体系之外,为城市做出了诸多的贡献,却得不到医疗的保障。政府管理的缺位(1)政府不够重视,投入资金少。城乡结合部作为城市边缘地区,是城市各种污染的承担者,他们要为城市的发展埋单,这种不良的环境本身对他们就是一种很大的危害,而政府却没有为他们为城市发展的贡献作出很好的补偿。(2)医疗保障尤其是公共卫生保障是一种“公共产品”,没有得到很好的分配与运作。政府在社会公共事务中处于主导地位,那么这种“公共产品”却只能是由城市居民得到。在这关乎国计民生的事业中,农村居民的医疗保障没有得到良好而有效的覆盖。城乡结合部居民经济水平和保健意识低下(1)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构成与特点决定的。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混合性、复杂性和流动性增加了医疗卫生事业的难度。对于农民工,一是长期居住在城市居住的农民工,其户籍仍属于农村。二是农闲时在城市务工,农忙时又回到农村。农民工结构的复杂性和易流动性对医疗保障事业管理的难度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城乡结合部这一区域的医疗保障事业就亟待解决。(2)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经济水平决定的。他们居住在城市边缘,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他们的收入来源单一,且收入总量少。而且当前药价高,医院收费高,他们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支付。因此,当下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越来越普遍,越来越突出。(3)城乡结合部居民不重视医疗保健。很多大病都是由小病恶化过来的,生病很多都是由于不注意预防与保健。对于这一地区,本身综合环境就不好,不注意预防更容易诱发疾病。那么他们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得到良好的健康宣传教育,没有一般常见病理知识的普及。
医疗资源匮乏(1)城乡结合部医疗资源少,服务质量不高。在医学上哈特有一个悖论:“哈特反比保健定律”。哈特认为,获得充足的医疗资源与良好的医疗服务与服务人群成反向变化的趋势,也就是人们对医疗的服务要求越高,医疗资源就越少,服务质量也就不高。城乡结合部医疗设施齐全的医疗机构很少,大型的医院几乎没有,只有一些门诊、私人诊所和农村卫生室,而且普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荆州城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有9个,卫生服务站有29个,覆盖率达100%,医生有188人,护士有162人。而在全市农村2936个行政村中,农村卫生院只有102家,荆州区城乡结合部25个行政村平均只有25名医生和25名护士。(2)城乡结合部医疗基础设施落后。城乡结合部的一些门诊,私人诊所和农村卫生院,主要体现在医疗用房严重不足和医疗设备陈旧落后,有很多目前还没有配备B超,心电图机、血球计数仪、洗胃机、尿十项分析仪等基本的医疗设备,而且很多都已陈旧过期。再就是医疗用房严重不足,1所卫生院只有750平方米,2所只有800平方米,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3)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据统计,全市乡镇卫生院441名卫生技术人员中本科学历5人,占11.1%,大专85人,占19.27%,高中及以下172人,占39%。可以看出。中高级卫生医护人员缺乏,医疗质量难以保证,那么就会拖后医疗服务的水平。
努力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二元体制从最开始就使城市与农村获得的医疗资源不平等,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缩小城乡结合部与城市的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化,让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平等的医疗保障。构建农村新型三级服务网络农村三级服务网络是一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龙头,一乡镇卫生院为主体,以村卫生室为基础,加大市县级大型医院对乡镇医疗的对口扶持与支援,用坚实的技术与医疗支持,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农民工的医疗保障体系在宏观上属于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首先要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实现地域之间农民工看病服务均等化、一体化,建立统一的账户信息,让异地农民也可以享受农村医疗。加强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的重视与管理程度。(1)加大政府对城乡结合部医疗保障事业的投入。政府的投入与支持将会是一个强有力的动力,会有力地推动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充足的资金支持会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更换和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从硬件上提高其服务能力。政府政策的倾向与支持会创造更多更有利的条件来促进医疗保障事业的发展。(2)加强政府对城乡结合部环境的专项整治力度。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的承担者,对城市的发展起到了一个缓解的作用。同时又是城市扩张的地带,各建筑用地遍布。那么如果政府对其有个良好的规划与整治,这就会对居民的健康居住环境产生了一个很好的影响。3.提高城乡结合部医疗主体的服务水平(1)增加城乡结合部的医疗资源,改善与引进先进的设备。科学合理地布局医疗网点,提高其覆盖率,扩大其服务范围,满足居民即时看病的需求,减少看病的路途时间的耗费,提高医疗服务效率。及时进行设备更新,淘汰过期与损坏的设备,满足病人各方面的要求,有效提高服务水平与能力。(2)大力培养医疗技术人才,从队伍建设上提高整体的医疗技术水平。加强对现有医疗人员的培训,使其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不断引进高技术水平人才,带动当地医疗服务技术水准。同时特别要加大对各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人员的引进与支持,比如可以实施退休补贴、养老金保障等措施,吸引人才。(3)实行卫生院改革,积极探索改革新模式。以往的卫生院服务能力低,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在运行机制上,各地可以结合实际,选择不同的改革形式,试行合作经营、租赁及委托经营等国有民营的多种实现形式。[3]这样的创新机制可以带来活力和适当竞争,映入绩效机制,促使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完善国家相关政策,加大政府投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是解决城乡结合部医疗问题的前提和基础。而普及宣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知识,让城乡结合部居民对各疾病的产生与发展有个清晰的认识,各相关医疗单位机构要多次深入城乡结合部地区开展医疗预防与保健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
作者:秦喆 单位:辽宁省社会保险事业管理局
保费征缴绩效对比分析
历年医疗保险费征缴情况对比分析近年来,各级地税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密切配合,建立了扩面征缴联动机制。2011年,全省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120.1万人,比2006年增加1160.8万人。其中,城镇职工1499.4万人,城镇居民620.7万人,分别比2006年增加540.1万人和620.7万人。2011年,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98%,比2006年增加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0.2个百分点。2011年,医疗保险费征缴收入达到252.7亿元,比2006年增加163.3亿元,年均增加32.7亿元。2.2各征缴部门征缴情况对比分析目前,实行地税部门征收的地区(包括地税、社保机构共同征收地区)有7个,实行社保经办机构征收的地区(包括地税、社保机构共同征收地区和地税部门委托社保征收地区)有8个。地税部门征收地区2011年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96%,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征缴收入161.7亿元,比2006年提高107.4亿元,年均提高21.5亿元。社保经办机构征收地区2011年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率达到99.3%,比2006年提高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基金征缴收入67.2亿元,比2006年提高41.2亿元,年均提高8.24亿元。各征缴部门征缴效果对比分析近年来,地税部门依托地方税征收体系,坚持税费并举的原则,加大医疗保险费行政征收力度,在单位保费征收方面成绩显著,但也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体制不顺,各级地方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而地税部门实行本系统省内垂直管理,在征收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职责不清、地方政令不畅等问题;二是特殊群体征缴难度大,当前医疗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参保群体复杂程度明显加剧,地税部门对于个体工商户及其从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城镇未就业居民、农民工、大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婴幼儿医疗保险费的征收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造成医疗保险费征缴二元体制及其各种模式的根本原因。医疗保险费征收是医疗保险管理体系中的关键环节,与参保登记、缴费基数核定、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结算等环节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因此,社保经办机构征收保费,能保证制度的完整性和体系的严密性,使参保、缴费与享受待遇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不仅能对参保单位和参保人员履行缴费义务有很强的制约性,而且对维护参保人员的权利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在解决无单位群体参保方面具有明显的职能优势。在实际工作中,社保经办机构征收的地区提供“一站式”服务,并且依靠劳动保障监察和社会保险稽核提升行政征收强制力,依托经办大厅以及银行、街道、社区等广泛的外延服务平台提供方便快捷的缴费服务,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认可。以上分析显示,辽宁现行征缴体制依然发挥了重要作用,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和缴费率同步增长,征缴收入呈现连续上升势头。但在医疗保险二元征缴体制的各种模式下,社保经办机构实际征收的地区要多于地税部门征收的地区,地税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征缴能力基本相当,社保经办机构略占优势。
提高征缴绩效水平的建议
保费征缴是保证医疗保险制度稳健运行的根本前提。基于以上分析,现从如何完善征缴体制和在现行体制内如何提高征缴绩效提出两方面建议。完善医疗保险费征缴体制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医保费征缴体制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事业发展的瓶颈,特别是社会保险法颁布实施以来,各项配套法规、规章将会陆续出台,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征缴问题。因此,理顺征缴体制是国家不容回避、必须触碰的重大问题。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不是简单、孤立的收费,而是与制度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牵一发动全身。社会保险费由谁负责征收不是取决于哪个部门或机构的特殊权力,而是取决于谁能保证医疗保险制度整体运行达到最优效果。针对目前二元征收体制格局,国家应当根据社会保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理性思考,尽快决策,切实维护社会保险制度的严肃性、完整性和统一性。因此,建议尽早进行顶层设计,抓紧完善医疗保险费征缴体制,明确征缴主体,我们倾向于由社保经办机构征收医疗保险费。同时,无论由谁来征收保费,都要在明确征收主体的同时,进一步理顺管理职能,明确法律责任,建立依法征收、依法缴费的征缴机制。在现行体制下提升征缴绩效提高征缴绩效水平是系统工程,非单纯依靠征缴本身能够解决和考量,需要社保部门拿出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加大扩面缴费力度。遵循“大数法则”,只有足够大的覆盖面才能保证足够多的资金来源,从而有效分散和化解制度运行风险。目前,医疗保险未保、漏报、断保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政策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郑秉文认为,“一个制度的好坏,不在于强制力如何,而在于吸引力如何。制度如果没有吸引力,就是让公安局来征都没有用”。下一步应在提高政策吸引力方面下功夫,比如根据基金支付能力提高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把基金结余控制在合理范围;全面实现一卡通,实行医疗保险费自动续缴,针对不同群体制定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参保缴费办法,等等。通过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各类群体自觉、积极、长期地参保缴费。提升基金筹集管理使用效率。提高征缴绩效,必须提升基金管理和使用的整体效率。一是在现行征缴体制框架内,通过明确征缴责任、加强绩效考核、强化部门配合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征缴力度,保证费源稳定并逐步扩大。二是加强对征缴和支付的稽核监管,推动医疗保险付费制度改革,努力寻求提高基金使用效益与降低基金风险的平衡点,建立基金支付预警机制。三是提高医疗保险统筹层次,在完善市级统筹的基础上逐步向省级统筹过渡,增强基金的统筹调剂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四是健全公共财政体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五是研究医疗保险基金增值办法,探索将历史结余的医疗保险基金投资于国家法律或政策允许的投资渠道,实现最大程度的保值增值。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医疗保险费征缴绩效需要社会的评价,而社会评价来自于外在的感受。因此,必须加强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以信息化为支撑,着力创建服务方式多样化、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经办管理服务新格局,提供更加人性化、个性化的服务。一是扩大社会保险经办服务网点,拓展银行、邮局、街道、社区等外延服务网点,使医疗保险参保缴费窗口离群众最近。打破行政区划或隶属管理的限制,实现任何一个服务窗口都可以受理同一统筹地区不同行政区划和隶属关系参保人员的社保业务。二是实行综合柜员制,引入自助式服务模式,推行网上医保业务,使参保人员通过柜台、电话、网络等多种方式随时随地办理参保缴费业务。三是提高各级医疗保险窗口的服务水平,推动标准化建设,树立一致的服务形象,打造优良的服务品牌,提高参保人员对医疗保险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提高医保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开展现代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充分发挥继续教育的重要作用,必须完善医保工作人员开展继续教育的制度管理问题,帮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开拓新的专业发展方向,引导医保工作人员的创新能力和前进方向。继续教育是终身性教育,除了参加必要的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外,更多的是一种知识的再次更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学习很重要。目前,大多数医疗保险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主动进行知识的充电,他们往往带有许多盲目性,如何引导组织他们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学习,就要有一个组织管理的制度出现,而在实践工作中,由于医保人员继续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医保人员只为了形式,而忽视学习的目标和过程,影响了医疗保险人员继续教育的质量。
1.2对参加继续教育认识不足
目前医疗保险制度在我国尚在起步阶段,医保人员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尤显重要。而我国许多医疗保险工作者对于参加继续教育的意义和目的认识不足,往往以能够胜任目前的工作为满足,没有更多地追求长远目标。一些医疗保险工作者认为外出进行医保知识的学习不仅会影响到目前的工作还会增加额外的经济开支,所以放弃了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提高医保人员对参加继续教育的认识,就要广泛深入进行宣传教育,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3继续教育考核机制的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继续教育刚刚起步,考核机制还不成熟与完善,甚至出现真空。授予医保人员继续教育学分,是当前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样可提高医保人员参加继续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医保工作人员继续教育的思考
2.1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继续教育
当前,医疗保险工作者继续教育与现实工作的矛盾很突出。解决矛盾就需要继续教育制度要灵活性与多样性,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开展继续教育,适应医保工作者实际要求。在举办各种学习班、培训班的同时,亦可开展经验交流、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以及优秀论文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模式,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医疗保险工作的要求而且还符合继续教育的目标与目的。在医保人员原有知识基础上结合平时的工作经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要大力提倡岗位成才,在日常的工作中寻找学习的方向和内容,探索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方法。
2.2更新继续教育观念,提高自我认识
我国医保工作者继续教育无法长期正常开展的主要原因在于医保工作者对于继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不够,而在当今科技不断发展和变革的时代,医学模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在医疗领域,其中我国的医疗保险制度也在不断地经历这种改变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医保知识周期不断缩短,医保工作人员将要面对更高的知识水平要求和新的挑战与机遇,以往的在校一次性教育逐渐被继续教育所取代,所以现在的医疗保险工作者必须要与时俱进,迎头赶上,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基于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就要更新医保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与想法,强化继续教育的意识。新世纪,继续教育已经成为各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医疗保险工作者的继续教育也逐渐成为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渠道,这与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健康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大力开展医保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
2.3医保制度,完善继续教育机制
我国对于医疗保险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与办法,但由于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制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目前我国医疗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我国医疗保险机构缺乏相关的医疗保险激励制度。针对这个问题,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参考相关的规定制度,建立有效合理的医疗保险制度,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要符合医院和相关医疗机构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不能盲目地只是走形式。在竞争激励制度的同时,也要建立起考核评估体系,在最短时间内完成组织管理机构的建立和规章制度的确立。在制定了相关的工作计划后需要落实,进行实践操作而不是纸上谈兵,确保医保制度与继续教育机制有效实施,有机结合,使医疗机构的医保人员通过继续教育更新知识,更好地规范执行医疗保险制度,做到学用结合、考核客观、评价合理。
2.4医保人员继续教育的创新性
医疗保险工作者继续教育目的是长远的是科学的,继续教育不是浪费时间或者走形式,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学习者自主学习,而不是工作单位的强制性学习,医疗保险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的目标是深远的,在于更新和巩固知识,提高医疗保险工作水平,及时了解最新医疗保险理论知识及其发展趋势,能够广泛地吸收相关的科学知识。这种教育的对象、目的、任务决定了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具有灵活性、实用性、开放性的特点,医保人员继续教育的项目要与时俱进,要把握好当前需要与长远建设的关系,注重先进性和实用性,使医疗保险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内容符合现实医疗工作的发展需求。
盈利是商业机构参与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提供的第一考量。这就涉及到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外包中的服务费率如何确定的问题。理论上,政府主办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依法将部分业务外包给商业机构运作,需要支付一定的服务费。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业务经费由财政预算拨付,不能提取管理费。这就意味着,如果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将一部分职能外包给商业机构承担,所需支付的服务费也应由财政资金予以拨付。我国许多地方的商业保险公司介入社会保险经办的服务费,就采取了这样的支付方式,如新乡模式。但湛江却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支付服务费,即将个人医疗保险缴费的15%划给人保健康,作为购买大额补充医疗保险的保费,经办机构不需另外支付服务费。如果保费收入高于当年的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总报销额度,其差额就作为外包的服务费,成为公司盈利;如果收支亏损,则由保险公司承担。这是一种社会保险的再保险制度,即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中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部分或全部以再保险的方式委托给商业健康保险公司管理。2009年,“人保健康”实收保费1759万元,总赔付2925万元,保费缺口1166万元,处于亏损状态。湛江市政府按合约补偿了1115万元,这相当于第一年保费费率为25%。基于第一年的经验,“人保健康”与湛江市政府协定,2010年将保费费率由15%调整为30%,再经过一年的数据累积后,最后确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保费分拆方案③。
这种服务费支付机制固然有其现实合理性,可以激励保险公司积极主动地对医院的医疗行为和参保人的就医行为进行监督,尽可能降低医疗费用,有助于减轻百姓的看病负担,也可以减轻统筹基金最高封顶线以外的需由保险公司支付的大额保费的负担,增加其盈利水平。但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双方协商确定大额补充医疗保险保费费率是否合理?第二,由个人缴费形成的资金变相支付管理费是否合理合法?在仅有一家保险公司介入的情况下,由承包人与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协商确定费率,理论上存在寻租的可能。此外,按照我国现行政策规定,管理费和服务费不能从保费中提取,因此,湛江这种服务费支付方式以及可持续性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商业医疗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险的重要补充,其潜在的市场规模巨大,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各大保险公司争夺的焦点。但从现状来看,较高的道德风险,导致保险公司对于商业医疗保险产品的开发持观望态度。商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医疗机构或其他有关人员不诚实、不正直、不负责任的行为或企图,故意使风险事故发生,以致造成损失结果;或者风险事故发生后故意扩大损失程度,从而给保险人带来损失。医疗保险市场中三方的复杂关系,使得保险公司不但要控制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还要监督医疗机构提供不必要的医疗服务的道德风险。
二道德风险控制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
在商业医疗保险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事前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逆向选择问题;事后的信息不对称表现为道德风险问题。事实上,由于逆向选择问题的存在使得保险公司无法全面了解被保险人的真实情况,投保人(被保险人)可能存在的隐瞒病史、带病投保,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等情况会给保险公司带来的道德风险。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可能会出现被保险人故意捏造保险事故、伪造证据,骗取保险赔偿;医患双方互相勾结,“小病大治”和“大处方”等现象,由此产生道德风险。
(二)现行医疗保险运行模式的弊端
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是我国商业医疗保险目前采用的经营模式。所谓买单式医疗保险就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险费后被保险人到医疗服务提供者那里接受医疗服务,医疗服务提供者按照提供的医疗服务收费,被保险人付费后用付费凭据到保险公司那里报销索赔,保险公司间接地按照医疗服务提供者的服务进行付费。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导致医疗服务和保险服务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保险公司作为支付医疗费用的第三方,仅仅参与了保险服务,没有介入医疗服务,导致道德风险的控制无法得到医疗机构的配合。因此,现有的买单式医疗保险模式是导致保险公司难以控制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
三、提高商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控制能力的思路
(一)加强保险公司内部的规范业务管理,提高道德风险控制能力
1、加强承保环节的管理
承保是保险经营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承保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保险公司的经营稳定性。首先,保险展业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通过一定的资格考试,才可上岗;其次,要建立完善业务质量的考核制度,人的收益要与保单持续率、退保率、短期内死亡、伤残、重大疾病赔付率等相挂钩;最后,对违背人管理规定的人应严格处罚,如辞退、在行业内部网上公告、终身取消其保险人资格等。从而杜绝投保逆选择、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
2、建立与营销机制相配套的风险核保机制
核保旨在对保险标的进行评估和分类,把好承保关,拒绝不可保风险,并确定承保可保风险的合理费率和条件,维护保险经营的财务稳定性。客观上要求核保部门成立专门的资料搜集中心,运用现代电脑通讯等加强同各方的信息交流;核保人员还应对投保人的投保历史、保险经历、财务状况、损失记录、职业环境、信用程度等加以关注,做出准确的核保结论;设计科学规范的核保标准和核保流程,减小核保人员在工作过程中的行为不确定因素;建立核保人员考核考评体系,建立责任人责任追究制度,根据核保人员的情况,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提高核保人员的从业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实行动态核保权限的授权。
3、加强理赔环节的风险控制机制,杜绝道德风险的产生
道德风险的潜在性使理赔环节也应具备风险防范的功能。理赔工作应当确立风险控制目标,不断追求高品质的理赔服务。
(二)对投保人(被保险人)道德风险的控制
投保人(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会产生额外的医疗服务需求,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为有效控制因过度需求造成的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可让被保险人负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增加被保险人的费用意识和需求弹性,减少道德风险。
(三)加强对医疗机构的道德风险控制能力
加强医院管理,主要在于管好人和管好钱。培养和吸引人才,决定医院能否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管好钱,决定医院服务是否物美价廉。大多数医院的多数服务为普通医疗服务,同样是治疗感冒,很难区分不同大医院的医疗质量,类似商场的同类同质商品,在这种情况下,价格就成为用户选择的主要因素。过去我们的医院管理,在压缩成本方面,做得远不如企业。这是由几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过去的医疗市场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是一种卖方市场,医疗费用的赤字由国家承担,医院可以通过扩张(包括规模、设备、收费项目等)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另外,医院业务的复杂性导致管理的复杂性。工厂每生产一颗钉子,都能准确计算出它的成本,否则无法确定出市场价格和盈亏情况。医疗行为的复杂性很难准确计算出每一项服务的成本,很难象工厂一样,将产量、质量、消耗等因素分解到每一个成员,进行定量考核。这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共同特点,是我们医院管理研究的基本问题。
在我们研究医院管理问题时,实际面对两类问题:一类为制度法规类问题,另一类为技术实施类问题。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建立在金字塔型管理结构上,通过制定规章制度实现管理目标。随着管理的不但细化,金字塔变的越来越庞大,消耗了大量的管理成本。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管理细化和应变的要求,因此,管理结构扁平化与信息化成为必然趋势。医院管理的复杂性和竞争压力,对医院管理创新提出了迫切的要求,而医院管理结构扁平化与信息化将成为医院管理的主流趋势。医院管理的创新包括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基层管理创新、管理技术创新等内容。面对医保改革的挑战,我们的管理创新能力,将成为我们医院求生存、求发展的基础,成为医院科技创新、市场创新的坚实基础。
当然,医院在"节流"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开源"。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将会重新划分医疗市场,相应的商业医疗保险也会不断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更趋多样化。医院在通过提供优质服务吸引病人的基础上,应该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增加非医疗保险的收入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二、医保改革形式分析
根据国务院的精神,各省纷纷出台了不同的医保政策和实施细则。总体看,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包干制,目前很多省市采用这种办法,当然又有细化和改进。第二类为细目审查制,类似于北京过去实施的大病统筹,台湾的全民健保是典型的细目审查制。
不管哪种方法,门诊的报销制度差别不大。实施医保后,对大型医院来讲,由于门诊自费的比例增加,估计会对门诊量有较大影响。从病种分析看,应该是普通病人数量减少较多,普通病人的大型检查将明显减少,严重和疑难病人数量影响不大。一般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总收入各占一半,门诊量的减少将对医院的总收入有较大影响。
对于大型医院,医保对于住院病人数量的影响会小于门诊,还会分流来一部分原来公费医疗时只能在小医院定点就诊的病人。如果实行包干制,将极大地限制医院对疑难复杂病人诊治的积极性,因为医院水平越高,复杂疑难病人就越多,医院就越赔钱,这将陷入一种怪圈。另外,大型医院的条件较好,还有庞大的科研队伍,必然造成医疗成本较高,如果与中小医院处于同样的付费标准,大型医院将无法生存。包干制对医疗成本控制差的医院将构成严重威胁。在医疗质量、知名度相似的医院和相应科室之间,单病种平均费用的指标将成为患者选择就医的重要指标,医院将被不自觉地引入市场竞争之中。细目审查制对不同病种影响不大,但实施的复杂度较大,对医疗费用控制能力较弱,比较容易参杂人为因素,导致不公平的竞争。细目审查制的实施代价也很大,原则上需要定点医院建设相对比较完整的HIS,审查部门也要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相应的数据采集处理系统。
医疗保险赔付封顶的政策虽然会影响医院的收入,但重病患者仍会自费就医,患者会对不必要的医疗检查和治疗十分敏感,医院需要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吸引这部分患者。
随着医保改革,商业医疗保险会不断发展完善,医院将面对一种全新的医疗保险给付体系。三、医保对医院信息系统(HIS)建设的要求不管那种医保政策,都对医院建设HIS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医保实施中,给付和汇总核查工作需要医院配合,做大量的工作。
从各省市门诊实施的情况看,门诊病人就诊基本都采用了IC卡,这就要求医院门诊起码要拥有IC卡读写设备。比较理想的方案应该包括医院给医保部门上报就诊病人的费用细目,以供审查和汇总分析使用。这样,医院就需要建设功能比较完整的门诊收费系统和培养一批熟练使用计算机收费的操作人员。目前全国很多省市建设了医院与医保中心实时连网的收费系统,起到了实时反馈参保患者费用的作用。因为脱机处理不能及时了解患者保险费交纳情况、就诊资格、费用超支情况,可能还有假冒用户就诊。但是,我国城市通讯公网的质量、服务、价格普遍不能令人满意,价格高、速度慢、服务质量差,安全和可靠性不高,在此基础上建设大型实时网络风险度极高,尤其是在大型城市。大型医院日门诊量在2000-4000以上,绝大部分患者为参保人员,一旦与医保部门的通讯发生故障,整个门诊工作将无法进行,这将是十分可怕的结果。一个年收入两亿的医院,日门诊收入近50万元,谁负责补偿这种损失?
IC卡付费系统与医院门诊收费系统互连有一个十分突出的技术问题,就是IC卡写卡权利是否可以向医院计算机部门开放。如果不开放,医院很难将门诊收费系统与IC卡读卡机互连,造成门诊收费双重操作;如果开放,如何保证系统安全?因为众多人员拥有写卡权利,很难保证密码不被泄密。如果由医保部门统一配备门诊系统,很难满足不同医院的不同需求,与门诊和医院信息系统其他模块互连又成为难题。因此,需要很好研究解决方法。
对于住院病人,医院需要分别计算自费部分和医保费用,向医保部门上报病人费用细目。包干制医保方案要求上报内容较粗,但随着包干的不同要求,上报内容会越来越细。细目审查制的医保方案要求医院上报病人的详细费用清单,对医院提出很高的要求。目前北京市医院为满足大病统筹上报病人费用清单的要求,不同医院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实际是细目审查制的一种雏形。
1.建设比较完整的计算机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这是比较彻底的解决方法。基本流程是:病人在住院处建立计算机病案首页,病房护士每天将病人的全部医嘱输入计算机,由计算机系统自动划价收费,病人出院时由计算机结算并打印费用细目。患者持费用清单到相应的医保管理部门报审。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费用计算准确及时,同时强化了住院病人费用管理,堵塞了大量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药品丢失和浪费、检验检查的漏费和搭车开药等问题。这种模式可以很容易地与医保部门连机,通过网络直接报审,满足当前医保细目审查的要求。实践证明,这种方案具有比较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缺点是医院需要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用较长的周期实施该系统。另外,医院需要培养相应的计算机力量,以防止因为计算机系统故障造成整个医院工作瘫痪。
2.由住院处录入病人费用细目。应该明确一个问题,病人费用分别用手工和计算机重复计算,十分严重的问题是手工帐与机器帐对不上帐,因为不同人员对医嘱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样、人记忆的价格表不可能与机器一样、由于价格变动,不同时间的价格也不同,这是在理论上就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只有病人结算和上报细目用同一个系统,才能达到一致(即使错也错的一样)。这种方案在病房和住院处配合上有很多弊病,对加强管理作用不大,目前正在逐步被淘汰。
3.目前一批中小医院仍然使用手工汇总细目表上报。这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工作,而且很难满足标准化的要求。
4.当然还有一些其他方法,如住院药房录入用药医嘱等,在此我们不一一复述。医保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医院实施的可行性问题。大型医院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至少需要几百万元的软硬件投入,需要花费半年到一年的磨合时间,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另外,我国HIS市场只是刚刚起步,众多产品良莠不齐,售后服务问题较为严重。如果政策导向迫使医院一哄而上建设HIS,将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HIS建设中,住院病人医嘱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实施难度较大,因为医嘱的复杂度很高,涉及的人员很广。深入到医院的层次很深,非外人所能左右。因而,不建议用行政手段统一推行某种系统,强迫医院使用。否则,行政部门会背上很大的包袱,每天穷于应付系统维护问题。还会产生很多与医院深层管理方面的矛盾。一个HIS的建设,涉及权利、利益和工作量的再分配,各种矛盾十分容易激化,非行政命令所能解决,尤其是没有直接隶属关系的行政命令。
一般国外的经验是,政府着力制定数据交换标准,规范上报表格的内容和格式,由医院或系统集成公司完成HIS向医保系统的数据转换功能。有人认为,这样无法防止医院在上报数据中造假。其实,HIS的维护要求系统必须向医院计算机专业人员开放,一个开放的系统是无法防止专业人员造假的,只有通过严格的检查和惩罚制度,才能解决此类问题。
四、建设HIS,强化医院管理,迎接医保改革的挑战
即使采用包干的医保给付方案,医院也应该建设一个比较完整的HIS,以加强医院管理,除了堵塞管理中的跑冒滴漏以外,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是一个重要目的。很多医院根据医保给付额度,制定出了不同科室,不同病种的费用额度,将指标落实到科室以至个人,并通过机器及时反馈完成情况。这样,就使被动的事后管理变成主动的中间过程管理,建立起有效的反馈式管理机制,将管理大大细化,堵住浑水摸鱼的人。
管理的细化必然造成文牍主义,这正是信息化的用武空间。我们要认真研究管理过程,在管理模式的设计阶段,充分引入信息化的概念和手段,优化管理模型,强化管理,同时避免僵化管理。
面对医疗市场竞争的压力,医院应该着力建设好两个队伍:一个是管理队伍,一个是技术队伍。其中,计算机队伍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五、对医保政策和实施方案的一些建议
1.医院管理和医保管理部门合作,加速医院管理改革。医保的中心目标,是利用有限的资金,为参保人员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医疗费用的恶性膨胀成为医保需要克服的首要任务。如何压出医疗市场的水分并保留高品质的医疗服务,是摆在医保和医疗管理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医院减人增效,降低医疗成本应是医院管理适应医保改革的主要手段,但在现有体制下,实施非常困难。在医保政策的压力下,医院很可能仅仅通过降低医疗服务水平达到降低成本,而达不到真正降低医疗成本的目的。这同很多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十分相似,一些企业甚至到了即将倒闭的时候,还不能实现留住优秀人才,分流多余人员。这些都需要医疗行政部门和医保管理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创造医院体制改革的良好政策环境,才能在根本上解决问题。
2.细化医保政策,兼顾各方利益,避免一刀切。制定医保政策一般首先考虑的是保证医保费用的收支平衡问题,同时容易更多照顾患者的利益,因为患者是医疗市场的买方,但医院的繁荣是患者的长远利益。目前,医院主要依靠医疗收入维持正常运行,医疗科研和新技术的引入,也主要依靠创收和医疗收入的支持。按照现行收费政策,基本不能实现优质优价,将限制医院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另外,通过医保引入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目的也很难实现。另外,医保政策对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医院也有不同影响。社区医疗如果不能纳入,发展将会受到极大限制。在整体医疗资源过剩的情况下,中小型医院的生存将与医保政策息息相关。医保需要结合医疗市场发展的整体规划,细化政策,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以促进卫生事业的良性发展。
3.DRGs实施的可行性分析。美国政府为了有效的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依据疾病分组标准(DRGs),实行了医疗费用前瞻性支付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DRGs依据疾病种类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制定不同的医疗费用标准。这种方法比较大包干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可以提高医院诊治大病和疑难病患者的积极性,同时避免逐条审查医嘱细目的繁重工作。为了防止医院小病大治,医保部门也要审查患者的治疗记录,核定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但比起逐条审查医嘱,工作量小得多。
问题是如何制定疾病分组分类标准,这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进行测算。不同规模医院、不同地区医院、专科与综合医院之间都存在很多差异,如何制定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确实难度很大。很有可能,每一个独立核算的省市医保部门都需要拥有一套自己的DRGs标准,而且需要每年更新,以适应形式的变化,这种人力物力的投入是十分巨大的,以至目前还很难实现。
可能的方案是:通过医保的实施积累原始数据,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逐渐推广。社保部在制定标准化字典时,需要考虑DRGs的需求,在字典层次划分时考虑兼容DRGs。
4.加强标准化建设。不管哪种医保方案,医院均需要向医保管理部门上报数据。其中至少需要包括住院病人的基本信息、疾病名称、费用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标准化编码。否则,医保部门将无法识别、统计汇总。随着医疗费用合理性审查的不断深入,需要医院上报患者的全部医疗费用细目。细目又有不同详细程度的要求,如果仅为分类汇总,审查人员很难分析其合理性;如果逐条上报执行医嘱的细目,审查人员会被庞大的数据量弄得无所适从;如果仅上报住院医嘱,审查人员很难与收费标准联系起来,准确快速的计算出费用的准确性和合理性。只有通过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医嘱字典,通过程序自动分解和汇总医嘱,才能灵活地分析医嘱和费用的合理性。当然,最理想的目标是,医院能够上报病人的电子病历,通过了解病人的真实病情判断医疗费用发生的合理性,但电子病历的标准化是十分困难的,实施的费用相当巨大。就我们目前的财力和技术水平、投入/产出情况看,建立医嘱标准化字典还是切实可行的。
1.1.1促使公立医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医院在项目付费和单元付费的机制下,受到整体医疗行业的垄断性的影响,患者的消费并不具备主动性,是一种迫于无奈下的被动消费增加,而作为医疗卫生部门,从主观上的获取医疗保险基金也引发过度的医疗消费行为,无形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而实施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医院为规避基金风险等问题,参保患者可以接受较为合理的医疗服务,从患者的利益角度来讲是有利于患者,这也使得医院成功的抢占医疗保险市场,为医疗服务的优质优价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也极大的提升公立医院的内涵建设,在公立医院内部不断调整配置项目和服务项目后,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医疗保险预付制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效益。
1.1.2促使公立医院降低医疗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受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医院的运营成本和医疗服务成本也极大的提高,巨大的医疗管理和服务成本管理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因素,在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下,医院在合理的总额、定额资金一定的基础上,医院为获得最大盈利必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提出趋向合理的内部管理以及各项考核指标,控制浪费的情况发生,并通过技术调整升级来降低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实施后,相比传统的项目付费、单元付费等支付方式,医院对费用的结算和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都比从前有更为简单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也直接减少相关管理人员和开支,极大降低医院的整体管理成本,为国家节省开支。
1.1.3促进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医疗保险管理,增强控费的主动性
从公立医院的根据单元付费模式、项目付费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哪种具体的付费结算方式都会引起医院通过控制医疗项目、重复医疗项目来降低入院标准,小病大治来获得医院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患者医疗费用的增长。在实施医疗保险预付制后,总额定量,超额费用将会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公立医院的整体费用管理意识也进一步提升,为规避所要承担的风险,合理控制医院经营成本以及服务成本,从被动节约走向主动控制经费的态度上,提高医院整体资源的利用率,也为医院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受到总额预付制的影响,医疗保险机构将医疗费用使用的控制权力全权交付给医疗服务方,即医院,而医疗保险机构的工作重点则落到医疗经费的预算、医疗经费的审核、医疗经费的执行等方面,极大地降低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也使得其监管作用更加凸显。
1.1.4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目前全国许多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②人们对医疗消费观念上也存在着许多的偏见。③医疗保险政策在安排上和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上差别不明显,也未能正确引导患者的医疗消费行为。在实施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后,其中的额度会充分考虑各级别医疗单位的等级、服务患者的人口特征、患者特点、就诊时间、就诊次数与平均就诊治疗费用等方面;并且,政策上提供的转诊制度、家属床位管理措施在付费的标准上应向上调整比例,正确的引导患者和家属小病去小医院,大病去大医院的医疗消费观念。如此,各大中小医疗机构能够获得更充足的医疗保险总额,并通过医院环境、医疗技术更新、服务质量的提高,吸引更多的民众参加医疗保险事业,从而从现实的要求上促进医疗卫生系统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公立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的不利因素
1.2.1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随即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预算总额费用的管理制度,即在医疗机构用完全年预算的总额费用后,其收治患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将由患者就医医院承担,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如此救治患者等同于无偿为医疗保险患者进行医疗服务,随着参保人员的增加,公立医院收治的医疗保险患者越多,医院亏损的越严重,极大的挫伤许多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受到医疗保险总额资金限制的影响,许多患者要求得到更好的治疗也极大地增加了医生的救治难度,医生一方面考虑医院的医疗保险总额限制,也要顾及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因而引发许多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极大的降低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医疗服务机构,解除患者的病痛是理所应当,而患者上门就诊,医院本无权拒收患者,部分医院的不良做法也极大地激化了医患矛盾,同时,为当地医疗保险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和执行带来不利影响。
1.2.2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在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下,预算方法必然引起市场作用的减少,在没有市场主动作用的刺激下,医疗机构不自觉会放慢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在医生的服务行为方面,为减少定额超支行为,将极大影响医疗提供方的主动服务性,在发展业务的主动性方面也会极大降低。因医疗保险总额的限制性,许多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开始慢慢降低,服务态度也开始变差,当然这也与医疗机构自身行为及患者的无理投诉有关。但作为医疗机构,要努力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减少排队就医、入院的情况,避免拒收患者等现象发生。
1.2.3影响公立医院的资金运营
受到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不完善的影响,许多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服务不到位,在大部分的公立医院,由国家和政府补偿还不能达到四成,而许多企业医院在改制调整成为事业单位后,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补偿资金,所有的医院经费开支目前只能根据医院的自身发展情况来维持长久的运营与发展,医院在没有资金的支持下,未来的发展也将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在医疗保险总额制度实施中要求,限定医院每个年度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支出上限,一旦经费预算超支并缺乏依据,并不再根据医院的历史医疗保险数据进行衡量,单单衡量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情况,也为许多公立医院的实际运营造成不良影响,受到严重资金不足的影响,许多医院也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医院每年收治大量医疗保险患者超出预算的比例不在少数,而该项医疗保险资金未能得到及时补偿,这部分尚未补偿的资金对医院来讲是很大的损失,是医院独自不能承担的。同时,预算经费的不足,也极大地降低对患者的治疗水平,因经费不足,不能选择较为恰当的治疗手段,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1.2.4增加医、保、患三方矛盾
1.2.4.1医院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医院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第一个矛盾点是医疗保险基金提供的是限额,而医疗服务提供的却不能因限额而被控制,是无限的服务范畴,医疗保险基金支持是根据上年度收缴情况来确定总额基数的,收支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所以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多种保障方式来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转。作为医疗服务本身,具备主动与被动性的消费模式,受到医疗科技的不断提高,诊断技术也多种多样,新药物、新技术也被不断推广,医疗费用的增长成为必然。而在市场作用下的医院为生存和获利,为争取更多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支持,部分医院为患者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项目,这样造成医疗费用的浪费,为此医疗保险机构作出政策和经费调整等措施,也极大激化双方矛盾。另一方面,参保患者就诊人数与医疗保险指标固定性不协调造成的矛盾,一般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的诊疗费用实施控制,分别在总额费用和人均医疗费用上,而控制标准的制度也是由医疗保险收缴情况以及参照以前的拨款情况来根据比例所调整的,对超标部分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分配。随着参保人员比例逐年增长,患者也开始自主选择医院,而其流动性与数量变化不定,也极大影响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制定。因此,许多医院也承受着门诊量与总额费用不能控制的压力。
1.2.4.2医院同患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大部分参保患者对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医院宣传和推广医疗保险解释不足致使医患矛盾产生。部分患者在对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不详的情况下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不适当的要求,如医生不能准确解释往往会造成服务满意度的下降。其中,对许多患者自行承担的费用以及报销比例方面医务工作者若没能及时告知,也出现过大量拒绝付款的情况,导致矛盾升级。许多患者因参与基本的医疗保险,便会对医疗保险产生过高的报销期望值,这也是与患者同报销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但会转嫁到医院方面,患者就医后,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生、最先进的仪器进行检查,个人不希望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我国目前医疗保险体系所能提供的是基本医疗保障。因此,医院根据所能提供的总额进行服务会严格按照医疗保险程序进行操作,也会根据限定的支付标准进行操作和治疗[1]。
1.2.4.3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患者之间的矛盾。医疗服务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服务,不同患者病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许多病种伴有多种并发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具体的治疗,目前我国针对治疗的评价手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体系,医疗机构在处方、治疗手段、检查等方面是否合理都很难判断,因此,对医疗保险费用审核及扣款的合理性也很难把握,正因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审核的局限性同患者病情复杂性引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1.2.5制约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普及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在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下,受到资金和条件的限制,许多医院对新技术的试验和使用机会减少,传统治疗方案在医疗保险范围内而新技术并不在,这样让许多患者失去使用新技术治疗的机会,又考虑到总额限定,许多医生也自动放弃新技术的学习和新型药物的使用,也极大降低部分医务工作者探索医学热情,对未来医学技术的推广和提升带来负面的效应,同时,对普及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方面也产生不利的因素[2]。
二、总额预付制下公立医院的应对策略
2.1转变观念,增强“保基本”的意识
基本医疗保障是医疗保险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投保者以及指定的医疗服务机构,都要严格按照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去执行,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服务的实施过程,同样也需要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共同实现,为转变医务工作者对基本医疗保障的观念,医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增加“保基本”的意识,充分理解和掌握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在医疗保险的服务宗旨下,给出合理用药、检查与治疗方案,不转嫁高额费用到患者身上,才能确保医疗保险政策与医疗服务的良好结合,促进医疗保险政策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良性发展。通过实践证实,医院与医疗保险的健康互动,会极大促进医院的发展,达到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医疗服务机构的双赢。
2.2明确服务定位,调整服务格局
针对全体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者,从根本上树立服务意识,这也是管理者制定医疗服务方案、救治服务方案、提供诊疗内容的一切前提和出发点,而对服务意识能否落实到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心,也直接对开展的医疗救治服务行为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医疗服务意识的提升需要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意识大转变、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的一致也需要管理者认真考虑医务工作者的根本利益,从服务医务工作者做起[3]。同时,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的态度与行为也是反应医疗体系队伍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患者医疗服务满意度要落实到实处,树立正确的服务救治意识、克服为难情况,以最好的服务质量去温暖患者的内心。当然,服务意识和态度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教育积累,也需要在良好的管理氛围和实践条件下形成。
2.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竞争力
2.3.1积极调整管理策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工作效率
积极进行各层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策略调整,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及工作效率为策略调整的前提,将效率及质量并抓,将服务质量作为医院的工作任务主线,带动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优质诊疗服务,立足现有医疗设备、管理者要借总额预付制度为契机,挖掘服务潜力,向管理策略要效率、挣效益[4]。
2.3.2推行全成本核算,严控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
自医疗保险制实施以来,投保者可以自由选择医院进行医疗救治,这样无形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性,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想在新的环境当中处于竞争优势,只有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在医院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市场运作的竞争力。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核算策略,开展不同科室的成本核算制度、根据医疗服务项目开展成本核算、按照病种展开核算等,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和数据库,可以有效节省核算中的人力成本。根据核算成果大力发展医院优势专科或诊疗服务项目。目前全国范围实施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多是以混合支付的方式进行,其中,总额预付制也通常是同其他支付方式结合进行实施的。如同病种支付混合,根据病种支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实施高新技术的治疗手段,并进行病种核算,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机构测算病种医疗费用的成本;在门诊根据人头付费,也可以进行就诊次数的成本核算,以便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医院、患者、保险管理机构三方获益,这样成为医院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之一。
2.3.3加强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监控,及时有效地介入医疗保险环节管理
加强医疗保险运行监控,以确保总额预付制下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疗安全。受到总额预付制强制计划的影响,许多医疗机构在服务等诸多因素本身不确定的情况下,医疗保险总额要有计划性地完成,要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不可因医疗保险费用约束而限制甚至影响医疗行为及医疗服务质量,一切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为出发点。在常规管理下,努力推行临床路径,保障患者利益,避免总额预付制度下临床医生的不良诊疗行为,如强制转嫁医疗服务费用、对患者进行转诊甚至拒诊等现象;加强临床药品的管理,在合理、规范的前提下用药,严禁追逐利益行为下的各种诊疗、开药。针对必要的诊断、检查不可因医疗保险费用限制而降低服务标准,以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医疗保险监管部门做到定期维护医疗保险执行力度,在医疗保险环节管理上落到实处。也可以增设独立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组织,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医院、患者的责、权、利进行划分,由监管机构对整个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进行规范、指导及监督,监管机构可以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医院间的协议内容进行调整,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正确的使用,确保各级医院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上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加强合作,保证患者的利益。
2.3.4建立医疗保险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主动控费的积极性
实施管理激励的意义是用于规范公立医院的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以及发展医院的文化,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WilliamJames的发现,一般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而与普通未受到激励的员工发挥的20%~30%的能力相比,远远超过3~4倍,因此,激励管理也是医院发展专业化平台、精细化平台的内生需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也应当在不同医疗机构中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调节作用来改善供需的不平衡性,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以及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凭借良好的口碑赢取市场资源和利润。良好的竞争也可以降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运营成本,对矛盾三方都是一个有力的调节方式。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后,面临新型制度,探索构建有力的激励约束方法,一方面可以控制医疗保险总额的不过度消耗,也能保证医院和员工的自身利益,在保证医疗安全、质量的同时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整体凝聚力和士气。
2.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再教育工作
在全系统内,对医护工作者做好两个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工作。第一,做好对医疗保险政策的教育及学习,医务工作人员因对医疗保险内容及政策的不熟悉引发的医患关系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在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对医疗保险政策知识的理解,能够准确的帮助患者就医疗保险问题进行解答,提升患者及家属在问诊、咨询环节中的满意程度,也为医务工作者自身形象的树立打好基础。第二,作为医院的管理层,要定期对广大医护工作者进行进行和培训,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派基层工作人员到高一级别医疗服务机构学习,选派医护精英到基础医疗服务机构锻炼,都是极大提高医疗队伍整体服务能力的较好的学习机会。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是医护工作者自身提高的一个重要机会,也是提升医院整体实力不可缺少的过程。
2.5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协调好医、保、患关系
在医疗保险的政策方面,要加强宣传与推广,在社会形成较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沟通渠道,最大程度的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也是保证医疗保险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减少医闹的主要方法。在医院中患者经常注意的位置,公示最新的医疗保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就医问诊流程、医疗保险咨询电话、投资流程、联系方式、医疗保险机构网站、地址等,让每一位就诊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医疗保险相关知识,让患者在就医各个环节中满意,也为医院减少过度的医疗需求、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消耗、树立医院正面形象、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服务。
目前,我国对于医疗保险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形式过于单一,使国家的利民的政策未能很好的进入千家万户,对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险的意识不强烈,导致了我国目前的城镇居民的参保率不到50%。
(二)我国医疗保险的的管理机制的欠缺
鉴于我国目前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大多数的群众到了有病才知道参保的重要性,网络平台建设的体系也存在滞后的现象,各个医院、冒名顶替住院、挂床等等一系列的现象逐渐出现。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我国关于医保局的改革时间较短,成立时对于工作人员并未实行公开招聘,很大的一部分是关系户或是有关的单位抽调组成,与此同时也没经过专业的培训,从而导致了对于这项业务不熟悉,工作中也会出现许多的误差。
二、我国医疗保险中的医保档案资源分析
(一)医保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档案的管理观念较落后,导致了档案的利用率过低。一方面医院管理人员的传统思想过于落后,认为档案的信息资源建设工作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因此忽视了档案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档案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较小,从而导致了大部分的档案材料闲置了,使这些档案本身失去了在医院建设发展所提供的价值和实际的意义。2.医疗信息档案资源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大部分的医院对档案的管理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有的医院虽然建立了一些管理制度,只是拘泥于形式上,执行却是不严格。而目前,信息化的时代,档案的信息资源逐渐的规范化、标准化,但是医院人事考核的方案中,尚未将档案的管理纳入考核之中,致使档案工作人员缺乏激励性,无法做到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统一化的标准。3.档案信息化的进展速缓慢。由于国家对于档案管理的软硬件的设施基础、技术保障、以及信息化的建设体系尚未健全,医保档案的信息化较为落后。对于档案的管理没有独立的档案管理网,档案的信息化资源更新的周期较长,信息化的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
(二)面对医保档案信息资源这种状况,做出的措施
1.从思想上改变观念。医保的档案信息资源与人的意识是紧密联系的,因此更应该观念上改变传统的思想意识,逐步认识到档案信息对于医院的服务的重要性,从而更加的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确立以档案信息服务于医院的思想,逐步的开发关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2.逐步的完善关于档案信息的设施。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基础设施是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确保了档案实体的存在不受人为或自然灾害的影响,完善档案管理的设施能够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科技的发展需求。3.完善和健全医院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制度。只有健全完善了医保档案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使档案信息资源运作有序,适用于医院。真正的实现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使档案信息资源工作做到统一的标准,更加的利于电子文档的归档、管理,进一步的完善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档案数据的建设,从而保证了档案工作统一管理。
三、开发利用医疗保险档案资源,对城镇居民和各单位职工带来的作用
1.我国的城镇居民和单位的职工生活能否安康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医保措施的实行,这种措施改善了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2.医保档案信息化的开发,是参保单位和人员最真实的记录,也是医保相关的数据录入唯一的依据,有效的确保了资金的使用权。
如上表所示,四个格子中左下角的数字表示医方在各种对局中的博弈所得,而右上角的数字则表示医保机构在各种对局中的博弈所得。列出参与人的行动后,为便于分析,给出下列假定条件:第一,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均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医方所耗费的医疗成本为3,医疗服务的标价为5。第二,若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因为多消耗了一些医疗资源,医方的医疗成本增加至5,医疗服务的标价为8。第三,支付方式采用后付制时,医保机构按照医疗服务的标价进行全额结算。第四,支付方式改为预付制后,医保机构按照预算总额4向医方进行费用结算。
根据上述假定条件,当医方选择诱导需求,医保机构选择后付制时,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为-8,医方的博弈所得即医方获得的利润,等于收益减去成本,8-5=3。同理,当医方不进行诱导需求,医保机构选择后付制时,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为-5,医方博弈所得为5-3=2。当支付方式变成后付制,由于医保机构按照预算总额4进行费用结算,因此不管医方采用何种战略,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均为-4。而医方在选择诱导需求时,所得为-1;不诱导需求时,所得为1。
在表1所示的博弈中,如果医方选择诱导需求,那么医保机构的相对优势策略是选择预付制,这样其博弈所得是-4,优于选择后付制时的所得-8,我们可以在右上角的-4下面画线,以示这是医方在选择诱导需求时,医保机构的相对优势策略。如果医方选择不进行诱导需求,医保机构的相对优势策略还是选择预付制,同样的,在右下角的-4下面画线。同理,如果医保机构选择后付制,医方的相对优势策略是选择诱导需求;如果医保机构选择的是预付制,医方的相对优势策略则是不进行诱导需求。这样,通过使用相对优势策略下划线法,只有右下角格子中的两个数字下面都有画线。因此,医方不进行诱导需求,医保机构采用预付制是医方与医保机构之间博弈的一个纳什均衡,可以表示成(不诱导需求,预付制),此时医方与医保机构的博弈所得分别为1和-4。
即医保机构对医疗费用的支付实行预付制,与医方协定好预算总额为4。由于超出预算总额的部分保方不予结算,医方若仍然进行诱导需求,则其所得只有-1,不进行诱导需求,其所得为1。因此,作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医方能采取的最优战略便是不进行诱导需求。这个纳什均衡是稳定的,博弈双方均没有改变自身选择的动机。于是,医方便会尽可能自觉地约束诊断行为,使医疗成本控制在预算总额之内,这样医方才会有利可图。从而医疗费用开支也会相应地降低,被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医方与患者之间的关系是医、保、患三方中另一对重要的关系。在医疗服务市场中,医方由于自身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更为了解患者的病情,对于用什么方式治疗、用什么药进行治疗掌握得比较清楚,因而处于信息优势的位置;相反,患者则处于信息劣势的位置。所以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患者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只能听从医生建议接受治疗。同样作为理性经济人,医方会受到激励,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实施诱导需求,使得医疗费用支出水涨船高。医疗费用后付制更是助长了这种动力。
而医疗费用预付制则具有一种增加信息透明度的功能。例如,按人头付费是指医保机构按合同规定的时间(如1年),根据合同规定的收费标准以及医疗机构服务的人数,预先向医疗机构支付固定数额的服务费用。按病种付费是指根据国际疾病分类法,按诊断的住院病人的病种进行定额预付。也就是说,如果采用按人头付费或是按病种付费,相当于是规定了一个费用标准,患者可以在治疗前就清楚了解到这个标准,并判断自己的费用支出是否过高。这就使得医方与患者之间的信息更加趋于透明化,减少了信息不对称的产生。
根据以上所述,本文将分析医疗费用预付制下,医方与患者之间的博弈。采用预付制后,医患之间的信息更加透明,同样假定:双方之间的博弈是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医方仍旧有两种行动可供选择:进行诱导需求与不进行诱导需求。患者也有两种行动可供选择:要求正常治疗与要求过度治疗。因此,医患双方在各自行动下的对局情况也可以形成一个2×2的矩阵,如表2所示。
为便于分析,同样对医方与患者的博弈所得作出假定:第一,在患者要求正常治疗的情况下,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均提供正常的医疗服务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医方所耗费的医疗成本为3;若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因为多消耗了一些医疗资源,医方的医疗成本增加至5。第二,在患者要求过度治疗的情况下,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由于使用了更好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所消耗的医疗成本为4;若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在与患者要求过度治疗的共同作用下,医疗成本上升到6。第三,由于预付制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定额的支付标准,因此假定患者的支付定额为4。
由上述条件可以计算得到:当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患者要求正常治疗时,患者的博弈所得为-4,医方的博弈所得为4-3=-1;当医方不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患者要求过度治疗时,患者与医方的博弈所得分别为-4和0;当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患者要求正常治疗时,患者与医方的博弈所得分别为-4和-1;当医方对患者进行诱导需求,患者要求过度治疗时,患者与医方的博弈所得分别为-4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