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早教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早教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早教论文

篇1

二、儿童音乐教育中开展创造性教育的措施

《创造心理学》中关于“创造”的定义是,“创造或创造活动,是人在主观观念指导下,以全新独特的方式并付之以艰辛灵性的劳动,改造更新活动的事物,使之成为有一定社会价值的、有新颖结果的、且特殊性很强的活动。”音乐作为一门对创造性要求极强的艺术活动,在儿童时期就有着高标准的创造需求。

(一)采用新教学媒介,扩展认知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了新型的教学工具和教学媒介。然而,多媒体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并不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具的固态化、人工化、枯燥化。利用多媒体可制作动画、播放PPT课件、编制动态Flash画面等。可以化静为动,使音乐声形并茂,动态感强,能激发儿童对音乐学习的乐趣,引导儿童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授课的质量和效率,增强课程效果,达到课程目标。例如,教师在教授《小乌鸦爱妈妈》这一音乐课时,传统的手工教育不可能提供两只鲜活的乌鸦作为展示给儿童的视觉教具,而应用多媒体教具,就可以制作并播放故事动画,鲜活地展示小乌鸦和妈妈的故事,从而使枯燥的音乐故得生动起来,更容易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另外,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同时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多种感官。多感官的合作更能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的发展。例如,在教授古筝曲《阳春白雪》时,教师可以用课件播放一组有着清新流畅的旋律、活泼轻快的节奏,表现春去秋来的画面:大地复苏,万物欣欣向荣,百花竟开,候鸟飞回……这些画面给儿童以无限的遐想,感受意境,从而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把具体画面引入到抽象思维,可让学生更快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

(二)创造教学艺术情境,激发灵感

心理学家华生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行为是环境影响和塑造的结果。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行为。对于音乐教学而言,教学环境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物理环境,包括教学场所的色调、灯光、声音等视觉的环境感知;另一种是心理环境,包括心理感知的愉快还是悲伤、放松还是紧张、沉闷还是活跃等,是教师与儿童之间一种相互作用的结果。那么,教师对环境艺术性的创造,首先要对视觉感知环境进行创造。根据情境教学模式的教学法来创设与教学内容意境相符的情境,从而能轻松引入教学内容,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儿童的想象力和毫无拘束的表达力。例如,教师在教授《小熊请客》这首音乐时,教师可以用游戏引入的方法,让儿童穿上扮演小熊、小狗、小猫、小鸡的服饰,给儿童一种视觉上的艺术环境引领,让他们能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受,亲身体会《小熊请客》的故事,从而使其转换思维角度,激发思维模式,达到创新目的。除了视觉感知环境外,教师还要更加注重儿童心理环境的艺术创设,是以《小熊请客》的故事为例,可以用问题引入法来激发儿童的思考。比如可以向儿童进行提问,如“小熊过生日还邀请了除小狗、小猫、小鸡之外的其他动物参加,你们可以想一想还可能有哪些动物呢?”这样的问题可以诱发儿童的思考能力,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和想象力,以及对发散思维的发挥和挖掘。

(三)尊重儿童个性思维,挖掘潜能

心理学所说的“个性”,又称之为“人格”。其概念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个性”和“人格”的含义不同。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人与人之间个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举止中。儿童认知发展具有差异性。每个儿童生长于不同的环境,会形成不同的个性特征和不同认知发展组织结构。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想摆脱传统课堂的束缚,就要重视儿童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给其提供一个可以自由发挥的空间,使儿童能直接参与活动,让思维活动和集体活动能紧密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满足自我认知,又可以让孩子拥有发挥想象力、洞察力、创造力和表达力的空间。音乐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严重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挫败了儿童对于学习音乐的自信心。例如,在钢琴课上,教师教儿童识记琴谱时往往会问道:“小朋友们,看五线谱上的音符像什么?”孩子有的会回答说“像小蝌蚪”,这个答案会得到表扬;而有的孩子会说“像路灯”“像挂着国旗的旗杆”等答案通常会遭到批评和否定,这就从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儿童教育心理学理论。在知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心理认知结构理论中,曾有个“三座大山”的实验,就是讲每个人认知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对待同一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也就不同,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诗句所说的道理一样,在儿童音乐教育中要从素质教育的观点出发,崇尚个性,重视儿童个性特征的发展。这样才能让儿童的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发挥,从而培养音乐学习中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四)运用童话音乐故事,展开联想

儿童音乐教育中离不开童话故事。多数音乐本体都是通过童话故事表现出来的。因此可以说,童话故事是儿童音乐教育的载体。童话故事有着符合儿童音乐教育发展需要的特点,它一般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运用夸张的手法编写故事。一般故事情节离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采用拟人化的描写,以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有时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在对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思想教育的同时让其展开想象与联想。例如,在《白雪公主》音乐教学中,儿童除了能分清音乐剧中的人物是非之外,还会启动联想和想象,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续编一个不一样的故事结局。童话音乐故事除了能激发儿童想象思维、展开联想空间以外,还有助于儿童语言能力与肢体语言的发展。例如,在音乐剧的模仿表演中,儿童能在无意间得到语言的训练,感知语言和音乐韵律之间的律动关系,从而培养更好的音乐表达力。再如,在音乐剧《灰姑娘》的学习中,儿童通过童话剧中灰姑娘跳舞的舞步动作和音乐的配合,锻炼其自身的节奏感知与内心情感自然无碍的交流。这就是通过身体律动对音乐肢体语言的发展。

(五)即兴改编歌曲,展现创造力

知名音乐家萨蒂斯•科尔曼提倡让儿童即兴表演,启发孩子用自己的身体、自己创造的乐器、最简单的节奏以及最基本的动作形式来适应、反应音乐,并从中初步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但是,对于儿童来说,进行即兴的音乐创作有一定难度,我们可以降低难度,让儿童根据已学的音乐歌曲进行即兴改编。这样既降低了原创难度,又达到了锻炼儿童创造力的目的。对于歌曲的改编大概分为三种形式:一是对歌曲节奏的改编。要改编歌曲原本的节奏,例如,在教《小鸭子》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儿童以拍手游戏的方式加快歌曲节奏,将原本的2|4拍节奏改为4|4拍,同时锻炼儿童对于音乐节奏的感知力和创造力。二是对歌曲音调的改编。例如,在教授《小小的船》这一歌曲时,可以让儿童把E调的3|4拍改为C调的3|4拍进行演奏,这样既锻炼了儿童对于钢琴键区的熟识度,又锻炼了即兴创新的演奏能力。三是对歌曲的歌词进行改编。例如,在教授《两只老虎》这首歌曲时,可以让儿童以不同的动物为对象对歌词进行即兴改编,并同时描绘出此类动物的自身特点。这样可同时激发儿童的洞察力、表达力和创新力。

篇2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幼儿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同样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作为最富于创造性的艺术,音乐活动是开发培育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一种有效载体。在欢乐轻松的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在幼儿教育中,通过音乐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打下坚实的基础向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1.营造创造氛围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自由民主的音乐活动氛围,让他们能够怀着愉悦的心情利用已有的经验自由探索、展开想象,充满自信地与音乐进行交流,才能萌发做大多数幼儿的创造力。可怎样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的创造氛围呢?

1.1正向激励法:著名心理学家托兰斯说:“要促进创造力,就需要提供一个友善的和有奖励的环境,以便能使之在其中更好的发展。”幼儿年龄小,对自我的认识完全是建立在同伴及成人对他的评价之中。任何活动起步的成与败,将直接影响幼儿能否有猪狗的信心去面对今后的一切活动。因此,在音乐活动中,对孩子的每一次创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应给予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如:当孩子创办歌词、动作不尽人意时,请大家来讨论并帮助他;当孩子断断续续说不清时,应尽力去了解他的想法,帮助他说清楚,并鼓励孩子以后要好好说话。孩子年龄小,常会出错,并会因此遭到同伴的耻笑而产生压抑感。对这些孩子,应激励他们,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在教师的影响下,孩子们也能学会悦纳别人,不挑剔别人说错做错。

1.2自由创编法:音乐活动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会,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自由创编能给幼儿一个无拘无束的创作空间,如:在音乐《有趣的生日晚会》中鼓励幼儿大胆参与,勇于表现小动物们干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以及小动物表演的动作等。所以在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一定程度的紊乱,但教师不要去训斥孩子,而是要学会容忍,并在宽松的氛围中鼓励、支持和欣赏幼儿的创造表现,使幼儿感到老师非常喜欢自己,能充分肯定自己创编的动作,因而更喜欢参与音乐活动。

1.3互动游戏法:在音乐活动中,教师不但要创设环境,还应重视幼儿的交往、互动。在各类活动中,让幼儿与同伴相互熟悉,增强披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样师生间、同伴间共创的融洽氛围,促成了轻松愉快的创造环境,幼儿在无拘无束的空间里,自由发挥创造才能。

2.丰富经验,提高创新意识

创造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教师细细观察,便能发觉许多现象是舞蹈动作的直接来源。如:树枝摇曳、火花四串等。而教师只有多带孩子走出去,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和教育幼儿,引发的创造潜能,教育才有效。

2.1谈话示范法:“谈话”是师生间最平常、最自然的一种交流方式。平时,常带幼儿外出观察大自然,小动物等,回来后,围坐在一起,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让他们彼此间得到启发。同时,把孩子们听说的一些事做示范、用动作表演给他们看,不断丰富他们的动作经验。

2.2动态观察法:“动态观察法”是专用于动态事物的方法,要特别注意事物的变化和活动。孩子观察仔细,获得的表象、动作经验丰富,为创造力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性思维中,想象是创造的桥梁,求异是创造的途径。“见人之未见,思人之未思,行人之未行,一句话,创新的思想源泉就是:求异思维”。

3.1扩散法:“扩散法”是对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多方位的扩散思维,可高效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求异思维,在音乐活动中不应直接告诉孩子怎样做,而应当启发孩子去思考,小组讨论应怎样去演唱、表演、演奏才能表现音乐的主题,鼓励孩子创造性反应,所以,应常对幼儿说:“谁能做和别人不同的动作吗?如果不这样,结果会怎样?”等。籍此发展幼儿的求异思维,培养创造意识。

3.2表扬鼓励法:对那些想法和别人不一致的幼儿,毫不吝啬表扬和鼓励,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给他们充分的创作时间去自己想、自己编、自己演。

3.3假设法:假设法能更好地活跃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如:在创编歌词《两只老虎》活动中,可问幼儿:“你们还想唱老虎的哪些身体部位呢?”幼儿有的说:“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牙齿,”有的说:“一只没有脑袋,一只没有胡子”等,然后在告诉幼儿:“这是一只很能干的老虎,他会做很多事情,想想它会做些什么呢?”幼儿通过讨论,创编了许多的内容,如:“一只会写字,一只会拍照,”“一只会唱歌,一只会跳舞”等。就这样,幼儿通过假设,自己编、自己唱,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

所以,激励孩子的求异思维,抓住创造意识,不但能展示孩子的个性,而且能真正使孩子们从音乐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必须放弃求童思维,两者其实是并不矛盾的。

总之,教师设计组织创造性音乐教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我们更应将创新意识的培养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保证每一个幼儿能不断地从活动中获得成功;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实际需要给予其方式,以保证幼儿获得正面的观念和积极的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但是,象莫扎特这样的“音乐神童”之灿烂光芒,却眩晕了人们的心智。以至于人们很少、甚至从来也没 有认真思考过“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

实际上,所谓“音乐神童”,并不仅仅是“先天遗传”的结果,而是儿童“特殊先天秉赋”与“早期音乐 教育”反馈互动的产物。

就此意义而言,“音乐神童何以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似乎应当使其转型成为如下这样一个更加科学 的问题:“两岁至十一岁左右儿童之早期音乐教育何以往往取得较为成功的结果?”

与此对照的论题是:“数学、逻辑学、以及其它一些进行纯粹抽象形式运演的学科,成才的一般年龄,似 乎相对较音乐成才的年龄要大”。

其中定有某种内在的原因可寻,其中一定有某种内在的机制可探。

本文之宗旨,就是在本文作者建构之“人文进化学”(牛龙菲,1985,1987,1989,199 0)(1)的理论框架之内,对与此有关的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探索。

根据“人文进化学”的研究,人类的进化,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单纯的生物进化,而是人类生物进化、人 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的反馈协同进化(2)

在此“人文进化”过程中,人之行为能力的发育、成熟、增长,并非单纯受先天遗传之生命基因的控制, 而是与其生存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中在其体外相对独立存在的历史文明密切相关。

不仅在族类的层面上,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间有一种复杂的共济耦合、反馈协 同关系;其个体的发育、成熟,以及其能力的习得、增长,也受到机体、社会、文明这三个方面的制约、影响 。

具体而言,每一个体,自怀胎之日起,便开始置身于一个复杂的社会群体关系网络之中,每日每时受到体 外文明的直接、间接刺激,并开始将其“内化”。只是在成熟到一定阶段,此“内化”之“体文明”,才始成 为“习得能力”,才通过具体的行为实践,作用于周围的世界,“外化”为客体的“对象”,汇入人类体外文 明的大系统之中。此被卡尔·马克思称之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3)的历史文明,又将再次“内化”为某 一个体的“习得能力”。如此,“内化”之间,有一种“往复循环”(reycle)的反馈机制。此正如下图所示 —一

就此“内化”与“外化”的反馈机制而言,人之童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俗语说:“三岁看老”。人之童 年阶段“内化”的“体外历史文明”,将对其成熟之后一生的“外化”实践,具有某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

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自“童年”的“史前期”—一“胎儿期”,便开始发生。

在胚胎发育期,就胚胎与母体的关系而言,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物进化重演系统”;但就处在复杂社会 群体关系网络中,且存在于一定文明时空中的母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言,胚胎的发育仍在一个人类生物进化 、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馈协同进化的人文进化系统之中。因此,就族类的层面而言, 以“胎教”形式进行的体外文明之“内化”,仍处在“外化”与“内化”的往复循环圈中。

正如日本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一书所说:“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着一个有形无形的文化 圈子”(4)。但是,这个“有形无形的文化圈子”,是通过母体的中介对胎儿发生影响。正因如此,所谓“ 胎教”,说是“教子”,其实是通过“教母”以间接“教子”。汉代刘向在其《烈女传·周室三母》中所提出 的“胎教”概念,正是因此而要求怀孕的母亲“目不视邪色,耳不听声,夜则令瞽颂诗道正事”。

对于有自觉意识的成人社会而言,不仅对“胎教”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尤其更看重“儿童的早期教育”即 “幼教”。

明代孙志宏在其《简明医彀》一书中便曾言及:“古云:‘教妇初来,教子婴孩’,一生人品善恶,高下 全看幼时。”正如西人弗兰克·戈布尔在评述“马斯洛心理学”时所说:“幼年时期是重要的时期—一在这一 点上,实际上心理的所有学派都殊途同归。”(5)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人类的孩子是在某一时代的某一家庭这样的一个 社会文化的环境中度过相当于其它动物在胎内发展的时期。”(6)。在此,“子宫外的生长期”(7),“ 人类智力的形成是儿童正在成熟的神经结构、正在发育的智力结构和他们周围的言语、行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 果”(8)。在此过程中,“体外文明”的信息刺激,不仅仅只是作用于儿童的心理发育,还将作用于儿童的 生理发育,并在“实体长入”的意义上“内化”于儿童的生理结构之中。

正因如此,皮亚杰才特别强调:“表现型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之间从胚胎发生阶段起就存在着的一种不 可分离的相互作用的产物,这就使得要在天赋的东西与获得的东西之间找出一条固定的界限是不可能的,因为 在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发展所特有的自我调节区域;在认知性行为水平上,就更是这样。”(9)。也正是基于 同样的认识,《汉书·贾谊传》早就言及:“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化与心成,故中道若性” 。西人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正是这一类“若天性”、“中道若性”之“内化”与“外化”反馈循环机制 的产物。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有些人所谓的“先天的似本能”(10)。

如果,更深入一步分析,我们将会发现,人类的行为,“乃是由于不同水平层面的三种行为图式所决定的 。其一是‘刺激机体反应’(SOR)的‘本能’行为图式;其二是‘刺激模仿反应’(SIR) 的‘仿能’行为图式;其三是‘刺激文明反应’(SCR)和‘文化刺激反应’(HSCCESR)的 ‘智能’行为图式”(11)。马斯洛所谓的“似本能”,实质上,仍不过是对“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 ”一类的“仿能”、“智能”的不精确描述。

正是在上述的理论框架中,我们发现,所谓“音乐神童”的出现,并没有什么莫名的玄妙。质言之,所谓 “音乐神童”,乃是处在一定文明时空、一定社会关系、一定家庭环境中具有“某种特殊天赋”的儿童,接受 包括“胎教”在内的“早期音乐教育”的成功结果。其“少成若天性”、“中道若性”的音乐才能,并不仅仅 是由先天赋予,而是在期童年时期,人类人文进化之“内化”与“外化”往复循环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

只有在此本元层次的理论基础上,我们才能更进一步地探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为何往往取得较好的成果 ?”一类的有关问题问题。

根据“人文进化学”有关“人类进化乃是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进行”的理论,我们在探讨有关“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具体问题时,必须同时关照儿童生理发育、 社会家庭环境、特定历史文明这样三个密切相关的方面。

就此三个方面比较而言,所谓“儿童生理发育节律以及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问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

从胚胎时期开始,个体的发育一直受一定发育“节律”的控制。正如恩斯特·海克尔所说:“胚胎发育是 一种重演性发生的遗传现象”(12),其各个不同的阶段,对应着族类生物进化历史的各个不同的时期。

个体出生之后,其机体的生理发育,仍然有一定的“节律”。中国古典医籍,早就有关于小儿“所以变蒸 者,皆是荣其血脉,改其五脏,故一变毕,辄觉情态忽有异也”(13)的发育节律理论。这里所说的“变蒸 ”,就其“情态”一语推敲,则不仅是对其生理发育节律的描述,而且也是对与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心理 发育节律的描述。

对此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密切相关之儿童心理发育节律,当代瑞士“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皮亚杰,已有 深入讨论,皮亚杰认为,儿童自二岁至十一岁左右,经历了一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 ”的生理一心理发育成熟历程(14)。

其所谓“前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开始意识到“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主体) 有别于在其体外“永久”存在着的一些客体,已经开始意识到自己发出动作之后,可以影响客体的位置、方向 等等。只是在此时,儿童尚不能很稳固地建立可逆的(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模式,其每一个动作,都带有 即兴的、尝试的意味。

所谓“具体运演”,是指儿童已经可以把一些具体的客体,当做某种运演模式的“算子”,来进行可逆的 (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操作;并在此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予这些“客体算子”以某种运演的结构。

所谓“形式运演”,是指儿童已经超越了仅仅作用于“客体算子”的具体运演阶段,开始使用抽象符号以 进行纯粹形式的推演运算。

正是这个“从前运演到具体运演再到形式运演”的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制约着体外历史文明通过 社会关系网络对儿童发生“文而化之”(牛龙菲,1987)作用的早期教育实践。

在二至十一岁左右的儿童早期教育,除了“语言”之外,其它需要操作“抽象符号”之“形式运演”能力 的学科,如数学、逻辑等,都未能获得圆满的成功;而一些作用于“客体算子”之具有“具体运演”性质技艺 或游戏、运动,却因其适应二至十一岁左右儿童“具体运演”的能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近代“音乐神 童”以及“体育神童”多发的现象,正是一个典型。

对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除了“胎孕期”以及“初生期”的“音乐信息刺激”之外,从两岁开始,便可以 让孩子玩弄一些诸如小鼓、小钹等节奏乐器。由于生理的本能,由于生命本来具有的节奏律动,这些节奏乐器 的演奏,对于儿童来说,有一种“先天”的基础。通过这些节奏乐器的演奏,孩子便可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与 有节奏的音响之间的“因果性关系”。而所谓“因果性关系”,正是人类认知能力特别是推理性能力的根本基 础。通过“早期音乐教育”,使儿童直接的把握事物之间的“因果性关系”,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奠定基 础的重要作用。

对于大多数儿童而言,四至六岁之后,已经可以通过有律乐器的演奏,作用于其有“客体算子”性质的“ 乐响之音”;并在此演奏过程中,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换言之,在 此演奏过程中,以自己的动作,赋于这些具有“客体算子”性质的“乐响之音”以某种可逆的(可重复的)、 守恒的“运演结构”。

不仅如此。儿童在演奏有律乐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动作”,把一个一个的“乐响之音”,组织成为 一首一首的“优美乐曲”,便感性直接地把握了“部分”(“乐响之音”)与“整体”(“优美乐曲”)的关 系。而所谓“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之中,“由部分到整体”正是所谓的“综合”;“由整体到部分”,正 是所谓的“分析”。而“综合”与“分析”,则是人类思维之最基本的两种形式。儿童通过音乐艺术的实践, 感性直接地把握“综合”和“分析”这两种最基本的人类思维运演形式,将对孩子一生的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 影响。

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孩子才可能凭空意想不发出实际音响的“抽象音符”。此时,儿童的音乐理论 学习才会有令人满意的结果;由“即兴演奏”到“纸上谱曲”的升华,也是一般处于这个阶段。

正是由于以上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阶段的制约,“音乐神童”中,大多为“演奏神童”或“演唱神童” ,而“作曲神童”则实属凤毛鳞角。而且,即使是“作曲神童”,也只是到了十一岁左右之后,才初步显露其 “纸上谱曲”才能(牛案:而并非由他人对其“即兴演奏”进行“记谱”);真正的艺术杰作,则要在更晚一 些时候,才能创作成功。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人文进化之人类生物进化、人类社会进化、人类文明进化之共济、耦合、反 馈、协同的关系,在童年,主要地受到了人类生物进化之儿童生理发育节律的制约;儿童之心理发育节律,受 其制约,与其同步,有着固有的程序、步骤。

对此天道有常的发育节律,人类只能“道法自然”(15)。《素问》有言:“化不可代,时不可违”; “从之则治,逆之则乱”;“从之有福,逆之有咎”。《灵枢》更强调说:“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 矣!”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贻误时机和拔苗助长的做法,均不可取。

所谓“音乐神童”的多见,换言之所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往往取得较好成果”的历史现象,虽然没有什 么莫名的玄妙,却实在是因为天道的神机。王充在《论衡·实知》中曾说“儿始生产,耳目始开。虽有圣性, 安能有知?项托七岁,【诘问孔子】(16),其三四岁,而受纲人言矣。”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儿始生 产,耳目初开。虽有灵性,岂能知音?十岁左右,神童造就,其二、三岁,而学习音乐矣。”

只是在这个基础,诸如“音乐世家”这样的社会生态环境,“普遍富裕”这样的历史经济条件,“明星效 应”这样的特定信息刺激等等,才形成了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网络,使得更多的音乐神童不断涌现。

当代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之一,就是人们发现:“任何一种认识都与动作有关”;“认识一个客体意味 着把它合并到动作图式中”(17)。

极而言之,人类的一切思维形式,都是“动作思维”的衍化、抽象。可以说,“实践”、“活动”、“动 作”,乃是人类一切智能、一切认知能力的发生之源。人类的“认知图式”,并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对物质 客体的静观反映,而是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动的施加于客体之上的主体自身“动作”的抽象。

举例来说:“1+1=2”,起初不过是人们把一头牛和另一头牛牵到一起之后,发现它们比单独的一头 牛要“多”。在这里,把一头牛和另一头牛“牵”到一起的动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就此意义而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器乐演奏的训练,具有开发儿童“动作思维能力”的特殊重要作用 。

在音乐艺术中“操而奏之”、“行而运之”的演奏实践,不仅具有一般的“动作”特征,而且直接作用于 主体自身之外的乐器,并作用于具有“客体算子”性质的“乐音之响”使之成为“比音之乐”(18)的“优 美乐曲”,使之具有一定的、可逆的(可重复的)、守恒的“运演结构”。

因此,无论从“动作实践”(演奏)自身,还是从“动作实践”之“认知图式”的成果(乐曲)而言,器 乐演奏都是儿童早期教育过程中,启发儿童动作思维的最佳方式之一。

如果对此问题作更深一层的思考,我们可以发现:儿童的动作思维,与当代最新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的某 些结论,恰有正相吻合之处。

当代自然科学、科学哲学业已指出:所有对实体的“测量操作都是由刚体之间的比较所组成,并通过观察 重合关系而完成。所有空间性的命题仅仅只涉及物体的行为”(19)。因此,在当代自然科学、科学哲学的 文献中,“时间”已经取代了“空间”,“运动”已经取代了“实体”而成为关键的词汇。正如莫里茨·石里 克所说:“世上一切事件都已被解释为运动了”(20)。

其实,几千年来,人类的音乐艺术实践,早就已经把世界万物象征示为运动流行之“乐象”。通过音乐艺 术的实践,人类早已引入了一种类似“向量场”的“参考系”,并在其实际演奏操作中,把握了万事万物之“ 运行动态”的“重演”或“自同态转换”关系(21)。

就此而言,音乐艺术可以看成这样一种“音响动态模型”(22),其“比音之乐”之“乐音关系”,可 以适当地模拟整个万象世界之四维时空连续统的“运行动态”(23)。

儿童在接受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尽管并不能真正理解如此深远的理论意义,但在感性直观上,已经通 过音乐艺术的演奏实践,直接进入了“万物同其节奏”(24)、“万物同其态势”(牛龙菲,1993)、 “大乐与天地同和”(25)之“天人合一”的境界;直观把握了“宇宙万象同其道行”的真谛。

但是,不能不强调指出,由于儿童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的制约,这一切只能是感性直观的潜移默化,而 不应是理性自觉的强制灌输。换言之,在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应提倡一种“游于艺(26)的 原则,而不要过多附加其它的目的,过多介入除“具体运演”之外的其它内容。

对儿童进行早期音乐教育,无非是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修养,并发展儿童的音乐才能;当然,也可以为某 些儿童将来从事音乐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攀比”,由于“竞争”,一些音乐艺术自身之外的某些目标,如“进步超人”、“考级顺利 ”、“比赛成功”、甚至“求职如愿”等等,却往往被有适当地过分强调,并造成了儿童、父母、老师不必要 的心理负担。

除了这些附加的外在目的之外,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有一种倾向,就是过分地追求“解说音 乐形象”(牛案:本文无暇顾及对“音乐形象”概念的批评)而多余介入了“具体运演”之外的其它内容。

虽然不可否认,在整体音乐艺术中,的确存在某些诸如“歌词”、“剧情”、“符号用法”(27)、“ 特定功能”等等的“他律”文明信息;但是,“比音之乐”之“自律信息”与“他律信息”之间,却有着不同 性质、不同层面的相关联系。某些“思想情感”、某些“视觉形象”与“比音之乐”的关联,即使是对于成人 ,也并不容易把握,更不容易言传;对于儿童而言,则困难尤甚。如果这方面要求过多,便会干扰儿童对音乐 艺术的感性直观,诱导一些“幻想型”的儿童产生一些与“比音之乐”风马牛不相及的任意联想。反之,“联 想”的不成功,又会使某些儿童产生“音乐难以理解”的错觉,使某些儿童产生自卑的心理。

其实,对于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而言,“早期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具体运演”的器乐演奏,和“动 作思考”的潜移默化。除了演唱适宜的儿童歌曲之外,不应过多介入其它内容。

古往今来的历史事实说明,不管是古代罕见的“音乐神童”,还是近代多发的“音乐神童”,大多是“器 乐演奏神童”、“歌曲演唱神童”。之所以如此,恰正是因为,“器乐演奏”、“歌曲演唱”之“具体运演” 的性质,完全适合于儿童的生理—一心理发育节律。

众所周知,无论是远古的“巫乐”、周秦的“礼乐”、汉唐的“宴乐”、明清的“剧乐”,都负载了音乐 艺术之“具体运演”、“形式运演”之“自律信息”之外的其它大量有关信息—一“他律信息”。因此,中国 古典音乐,大都以成熟的“巫觋”、“乐工”、“家奴”、“戏子”为其主体(28)。孔子所谓“立于礼, 成于乐”(29)者,对这种负载有大量“他律信息”的“礼乐”一类音乐艺术之“主体”,提出了最高的要 求。

只是在近代,相对“自律”、相对“纯粹”的“器乐音乐”兴起之后,才为“音乐神童”的出现,创造了 更为适宜的条件。相对于更加注重“他律”内涵的古代音乐而言,近代较少负载“他街”信息的“纯粹器乐音 乐”,大大减轻了儿童的认知负担。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理论研究,应当对此加以明晰的说明。

结语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一个可以“大做”的“小题”。

由于对“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通过一个独特的角度,更加明晰是透视音乐艺术的特 美本质,更加清楚地了解音乐艺术的审美机制,更加深入地把握“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与“儿童生理发育节律 —一儿童心理发育节律”的内在契合和反馈协同关系;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讨论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之不同内涵 、不同形式之不同音乐文明在“文化成人”过程的不同作用。

希望更多的同人关注于此,并有更加精到的论说面世。

注:

(1) 《有关“人与文化”的两点思考》(署名:思之),载1985年第1期《兰州学刊》,第82 -85页;又载198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K1历史学》,第53页-56页。

《人文进化学—一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9月第1版。

《知识生态学—一对人类与知识实体关系的新探索》(与人合作,署名:牛龙菲、张一凯),载1990 年第1期《兰州大学学报》,第13-17页;又载199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B2自然辩 证法》,第65-69页。

《Human-Culture-Civilization Evolutionology and General Evolution Theory》(《人文进化学与一 般进化论》)载1990年第30卷(纽约、伦敦、巴黎、蒙特勒、东京、墨尔本)《World Futures-The Jo urnal of General Evolution》(《世界未来—一一般进化论杂志》),第85-94页。

《异质发生学与一般进化论》,载1992年第5期《哲学研究》,第69-75页。

《“超循环的太极循环”—一人文进化与一般进化的根本内在机制》,载1992年第3期,《晋阳学刊 》,第60-66页。

(2) 同注(1)。

(3) 卡尔·马克思《1844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79年6月第1版刘丕坤中译 本,第80页。

(4) [日]诧摩武俊《儿童的性格与心理》天地图书有限公司)?年版第55页。

(5) [美]弗兰克·戈布尔《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2月第1版 ,第6页。

(6) 同注(4),第67页。

(7) 参欧阳光伟《现代哲学人类学》,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第1版,第138页。

(8) 邱仁宗《认识的立体网络模式》,载1985年第9期《百科知识》。

(9) [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63页。

(10) 参许金声《人格三因素论—一一种关于健康人格问题的理论设想》(1985年油印稿)。

(11) 参牛龙菲《人文进化学—一一个元文化学的研究札记》,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9 月第1版,第191-192页。

(12) [德]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3月第1版,第65页。

(13) 王焘《外台秘要》卷三十五《小儿变蒸论》。转引自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中华书局19 83年3月第1版,第108页。

(14) 参[瑞士]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商务印书馆,1981年9月第1版,第一章。

(15) 老子《道德经·二十五章》。

(16) 参敦煌卷子《孔子项托相问书》。

(17) [瑞士]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3月版,第8页 。

(18) 参《礼记·乐记》;另参牛龙菲《行象简论》,载《(1991年)意象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 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第8月第1版,第76页。

(19) [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1984年11月第1版,第32页。

(20) 同上,第83页。

(21) 参牛龙菲《新的音乐艺术模型—一“自同态转换群集”概说》,载1992年第2期《星海音 乐学院学报》,第48-54页;又载1992年第8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6音乐舞蹈研究》,第 14-20页。

(22) 牛案,“音响动态模型”,是我在中央音乐学院1985年“《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 讨论会”上提出的概念。参与嵫冉《愈辩愈明真理在—一〈乐记〉、〈声无哀乐论〉学术讨论会记略》,载1 985年第3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3) 同注(21);另参[德]莫里茨·石里克《自然哲学》,商务印书馆,1984年11月第 1版,第32页。

(24) 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 ,第95页。

(25) 《礼记·乐记》。

(26) 《论语·述而》。

篇4

3、乡村风俗可以直播婚礼、拜年、杀年猪,教育可以直播K12、奥数、高考、毕业论文或者职业教育内容,亲子可以直播育儿知识、早教知识、妇幼保健、幼儿故事、绘画、幼儿营养美食。

篇5

关键词

早期教育 师资 现状 亲子园

一、问题提出

近几年,国内各种0-3岁婴幼儿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特别是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率先开展了0-3岁早期教育的相关研究,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政策与操作方案。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国家将“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列入了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中,这进一步推动了早教事业在全国各地的开展。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早教师资的匮乏和不合格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2011年底我国新出台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中也明确提出幼儿教师要“了解0-3岁婴幼儿保教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这是政策对实践问题的及时回应,进一步表明幼儿园在托幼一体化实践中需要合理解决亲子园的师资问题,各类早教机构也需要有合格的师资来保障其办学质量。因此,研究0-3岁早期教育的师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南京市区10所早教机构的早教教师为研究对象,所调查的10所早教机构中其中4所为附设在公立幼儿园内的亲子班,3所为全国连锁加盟早教机构,3所为私人自办早教中心。发放问卷86份,其中有效问卷82份,有效回收率为95.34%。调查中还对10名教师和5名早教机构负责人进行了个别深度访谈,观察早教活动10次,并对活动内容进行了详细观察记录。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

从表1可见,早教教师以女性为主,74.39%的教师年龄分布在25岁以下,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学历总体合格,85.36%以上的教师学历在大专以上。但教师专业背景多样,63.41%的教师所学专业与教育无关,只有36.59%的教师是教育专业(含学前教育)背景,而这些教师大部分来自于公立幼儿园附设的亲子班;私立早教机构中的大部分教师是美术、舞蹈、音乐、英语等专业,甚至还有化学、财会等其他专业。从教师从教时间来看,教龄五年以上的教师只占12.20%,大部分教师从教时间短。

(二)教师的专业资格

根据2008年江苏省《关于进一步推进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对0-3岁婴幼儿教师资格的规定,基本要求“从事该领域工作的教师有幼儿园教师资格证或育婴师资格证” 。但在被调查的早教老师中,只有31.25%的教师持有教师资格证,40.24%的教师持有育婴师资格证,公立亲子园的大部分教师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私立早教机构的教师大部分只具有机构内部培训的亲子教师结业证,或是参加个别课程培训后获得的蒙台梭利教师证或奥尔夫音乐教师证。

(三)教师的培训情况

1. 职前培训情况。

不同性质的早教机构,教师的职前培训情况也有所不同。表3显示:公立幼儿园中的亲子教师在上岗前大部分经过了育婴师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并获得了相关的证书;部分教师在寒暑假时间被派到一些培训机构参加亲子教师培训或蒙氏、感统训练、奥尔夫音乐等相关课程的培训。

连锁加盟类早教机构的教师在上岗前都要被送到总部进行为期1-3个月的短期培训,培训方案由总部自定,自由度较大。培训内容集中为加盟园自己设计的课程内容,如蒙台梭利感官课程、奥尔夫音乐课程、福禄贝尔课程、感觉统合运动课程、思维训练、珠心算等等。培训方法以理论讲授为主,观摩实践为辅。结业评价相对简单,只要不缺席,参培教师人人都能获得结业证书。培训过程中除了重点了解加盟机构的课程实施方法和相关理念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进行课程推销的策略培训,使每一个早教老师都要具备向家长推销早教机构课程的能力。

私人自办早教中心的教师由本中心从教时间长、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岗前培训,培训时间从1周到1个月不等,培训方法主要是跟班实习,辅助教学。通常实习结束后让新教师试上课来评估其教学能力,同时考察其育儿知识的学习情况,如果合格就可以正式上课了。

2. 职后培训情况。

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虽然公立亲子园的教师有时会到其他亲子园观摩学习,或者由相关部门组织起来进行早教研讨活动,但这样的机会毕竟很少,有时一年都不举办一次。加盟早教机构每年会选派1-2名优秀教师去总部继续培训,但有时总部顾及经济利益,加之早教行业教师流动率高,职后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职前培训到位。

(四)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图1 教师欠缺的专业素质(%)

通过对部分教师的访谈得知,52%的教师感觉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缺乏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的相关知识,无法从容解答家长提出的婴幼儿身体养护、心理发展方面的困惑;28%的教师期望自己有较好的亲和力,能让婴儿尽快和自己亲近起来。在实地观察中,笔者发现约16%的教师在组织早教活动中缺乏敏锐的观察力,不能及时地对婴儿的不良情绪和行为表现做出反应,并给与个别化的指导。

通过调查、访谈和对早教活动的观察,我们发现目前南京市早教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专业的早教教师,大多数从业教师缺乏0-3岁婴儿教育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开展个性化的早教指导;教师任职资格不统一,资格认证类型多但专业化程度低;教师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内容不科学,职后培训匮乏。

四、对策与建议

(一)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托幼双师型人才的培养

面对0-3岁婴幼儿教师紧缺的现象和双师型教师在亲子园中的独特优势,师范院校要尽快培养了解0-6岁婴幼儿教养特点并能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科学组织教养活动的托幼双师型人才,解决当前0-3岁早期教育师资匮乏和专业化水平不高的问题,从而满足家长与社会对优质早期教育服务的实践需求。要实现这一目标,各地师范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现有的办学条件,采用3+2或3+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有效利用现有师资培养资源的基础上,增设早期教育或亲子教育方向。让幼师生在系统学习幼儿教育相关知识和技能之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修早期教育方向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学习0-3岁早期教育基础理论、早期教养与护理、早期教育课程与教法、早期教育家庭指导等模块的课程。并鼓励早期教育方向的学生在毕业之前获得育婴师资格证书,争取持有“双证”上岗。

(二)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早教师资入职标准和培训标准

虽然很多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在关于0-3岁婴幼儿教养意见中已经提出0-3岁婴幼儿教师应持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师资格证上岗,但早教机构的实际情况是同时拥有“双证”的教师寥寥无几,大部分教师无证上岗,或持有五花八门的所谓早教课程培训结业证,难以对0-3岁婴幼儿开展科学的教养活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借鉴其他地区的一些先进经验,如,我国香港地区就规定“所有欲从事婴幼儿和幼儿教育工作的人,必须要在教育学院和公开大学等开设相关课程的院校接受培训,并取得政府许可的资格证明,才能任教”。教育局要对婴幼儿教师入职的职业资格提出要求并予以监管。

除此之外,针对目前早教市场培训标准杂乱,培训内容不系统、不科学等现象,教育主管部门还应统筹调度,不仅制定明确的培训细则,而且要联合各部门力量,出资成立0-3岁婴幼儿教育师资培训点,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系统化培训。聘请婴儿病理专家、学前教育专家、婴幼儿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等组成培训讲师团,从婴儿心理、生理、家庭教育与指导等多方面开展业务培训与指导。鼓励和吸纳有0-3岁婴幼儿教育经验的社会人士从事社区0-3岁早期教育指导工作,“走进社区,服务家庭”,一定程度上缓减早教师资短缺问题。

(三)办学主体资源共享,加强早教师资职后培训

不管是公立的亲子园还是私立的早教机构,教师普遍欠缺职后培训。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定期开展早教师资培训或组织早教研讨活动,鼓励各种形式的办学主体资源共享,互相观摩研讨。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方式,充分利用当地师范院校的教育资源,加强早教教师的职后培训。

(四)适当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早教师资队伍

有研究发现比较稳定的照看者,在照料中会经常与婴幼儿互动,更适合婴幼儿发展。当前早教师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不稳定,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教机构的办学质量。而地位、工资和工作条件是教养机构招聘和留住教师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早教机构管理者应尽一切可能稳定教师队伍,包括以丰厚的薪金、保险福利吸引教师,组织各种培训提高教师的能力,让教师有机会外出交流学习等。政府相关部门也应成立专门的早教管理中心,对质量较好的早教机构给予资金补贴,出台早期教育教师进修培训、评先晋升等相关文件,稳定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C-c/2011/01/65)“托幼一体化背景下早期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篇6

>> 藏品研究对提升博物馆水平的作用和意义 论博物馆本土题材藏品征集和展览的意义及途径 博物馆文物藏品的管理 利用藏品提升博物馆公众吸引力 参观美国的儿童博物馆(上) 对我国中小博物馆的藏品征集工作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民间博物馆及其藏品的几点认识 基层博物馆现代藏品征集的途径 试述县级博物馆收藏品的防霉 浅析博物馆典藏品入藏的条件 藏品与博物馆发展的思考 浅谈对博物馆青少年观众讲解及博物馆教育的研究 现代音乐博物馆征集藏品 浅谈博物馆藏品的管理保护和利用 美国的音乐博物馆 美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博物馆免费开放的意义 对博物馆安全风险及防范的思考 关于我国博物馆文物藏品利用研究 试析美国儿童博物馆存在于社区的教育意蕴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4]张海水:《美国儿童博物馆研究》,硕士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5]

[7] .

[8]罗家英主编:《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出版社,2007年。

[9]穆宪主编:《当代幼儿教育实用大全》,海洋出版社,1990年。

[10]小巫:《给小孩自由――中西理念冲撞中的早教》,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4年。

[11]珍妮特・冈萨雷斯一米纳著,徐韵、周红等译:《多元化社会中的早期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

[12] http://.

[13][14]http:// bostonchild /exhbits-programs/collections.

篇7

有理想的幼教,应该是能让幼儿喜爱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孩子们热爱学习和生活 。

有理想的幼教,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这样的教育中,幼儿园的发展会始终紧扣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要求,国家的需要,而不是个人的得失荣辱。

有理想的幼教,是尊重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

有理想的幼教,应该是教师充满激情的教育。在理想的幼教中,教师应该是个有激情、会做梦的教师。

二、如何打造理想的幼教

苏霍姆林基说:“校长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管理。”这就要求校长不仅应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还要善于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贯穿于学校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用先进的理念去影响、带动教师。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办学思想转化为教师的行动。在这过程中,校长自己对办学理念的真正理解、真正践行是最为重要的。 笔者认为,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幼儿园管理更亦如此。

1、书香引领 教师发展

要让教师读书,第一是营造好阅读的环境和氛围。这其中园长带头阅读尤其重要。并要在开会或在不同场合与老师们闲谈时,有意识地谈及自己读书的内容,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师们,有些老师更会为自己和校长读的内容一样而高兴。第二是组织载体。在一个周围缺乏学习环境的幼儿园里,让老师自觉去学习是相当困难的。幼儿园可以建设教师发展学习共同体,引导教师在这个组织里通过成员之间开展多方位、多层次的学习、研究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作为园长的我,几乎每天都要安排时间阅读,阅读专业书籍有《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如何说课》、《幼儿园管理案例》等书籍以及各类杂志,做到学思结合,阅读专业书籍之余,还阅读修身书籍周国平的散文集《生命的品质》、《安静》和流云的《林徽因传》等 。

理想与目标给人以发展的内驱力。近几年来,我园教师获得的成绩是前所未有的。2009年一名教师被评为区级满意教师,2010年上半年一名教师获得了绍兴市级幼儿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010年下半年,在越城区教师基本功比武中,在强手林立的比武中,我园教师获得团体第四名的好成绩。2011年三位教师的论文均获区级二等奖,一名教师的论文还获得市级三等奖。2012年我负责的一项市级课题成果获区级优秀结题并选送市教科所参评。

2、认准目标 务实进取

美国哲学家有一句名言:如果你走路不知道要去哪里,你就很可能无法到达那里。当幼儿园领导班子认真制定幼儿园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以科研推进特色办园,以规范日常保教提升保教质量作为总目标,我们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不再迷茫,不再徘徊,在理想的照耀下,始终坚持不懈,努力朝着理想目标行进。

(1)成功创建童话表演特色幼儿园

园长带头潜心教育教学研究,每年给自己一个课题研究目标,从2009 的区级课题立项到2010年的区级课题获奖;又从2011年的市级课题立项到2012年市级课题成果获二等奖。

以课题研究为主线,我们积极开展童话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感性经验,促进语言、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在课程开发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运用童话剧提高幼儿语言表达表现能力的实践研究》、《运用童话剧培养幼儿律动表现自主性的实践研究》、《运用童话剧提高幼儿美术自主表现能力的实践研究》三个子课题组的实践研究来开发课程。在童话剧课程开发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让幼儿全方位的参与,幼儿从对文本的理解、创编角色对话——运用声音、面部、肢体表情学习表达表现角色的对话,整个过程充满自主的氛围,实现以童话剧为载体促进幼儿多种表现能力发展的教学目标。2011年越城区特色幼儿园评估组对我园童话表演特色开展的举措与成效给予较高的评价。

(2)荣获绍兴市优秀早教基地称号

我们的早教做到亲子活动有声色 ,免费送教上门 ,《早教简报》受推广 ,免费早教进社区 。同时还有家教经验共分享 。这个经验分享工作由我负责开讲与交流。早教组老师通过调查问卷形式广泛搜集家长们亟待共享交流的问题,通过分析归纳,在“共享沙龙”中用参与、互动等形式进行沟通交流。作为幼儿园园长,更是一名育婴师,以自己多年来丰富的教养经验,负责主持望幼早教基地的育儿经验交流会。交流内容有“如何培养宝宝独立性”“如何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何帮助宝宝做好入园准备”“宝宝独立性培养的重要性等等。由于活动形式新颖,目标明确,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强,深受家长的欢迎。由于早教工作细致有特色, 2011年我园望花早教启蒙园被评为绍兴市优秀早教基地。

篇8

50年《希望颂歌》唱响世界

历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由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主办。该学会于1953年成立于比利时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音乐理事会的附属机构。学会联合了包括大学音乐教育者、音乐教育研究者、中学音乐教育者、小学音乐教育者、幼儿音乐教育者、学习音乐教育的学生、教授表演的教师、社区音乐家和音乐治疗家在内的全世界音乐教育者,目前有80多个国家及地区参加。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基本宗旨是:1、建立和保持一个相互尊重和相互支持的音乐教育者的世界性组织;2、通过尽可能与个体、国家和国际组织共享音乐教育的知识、经验和专门的技术来鼓励国际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合作;3、通过全世界所有民族地区的音乐来丰富、鼓励和促进音乐教育和教学。两年一度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就是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为实现其宗旨,促进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文化交流而设立的。

首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举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53年,地点定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战后的世界,百废待兴,对和平的期望愈发强烈。科技的发展,推动着人们生活、生产、交流等一系列方式的重大改变。也正是在此时,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正在冷战中逐步形成。充满灾难的20世纪方过一半,作为人类精神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将对人类的未来有何作为?正如Vanett Lawler所言:“尽管我们在政治理念上不尽相同,但若要我们找出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因素,我们却能达成一致,那就是――孩子与音乐。”在这样的思想氛围中,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及其世界大会应运而生。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保罗・欣德米特在大会上指挥了作品《希望颂歌》。在其后的十年中,历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致力于完成以下重大工作:建立国际范围内的音乐教育学术论坛;建设世界音乐教育者联络网;通过科技与媒体推动音乐教育;加深东西方国家交流;建立学会的专业与学会会员制度等。

世界音乐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会

历经50余载,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伴随着世界的变化与发展,自身也在不断地经历着寻求并获得社会认同(1963-1973年)、扩大国际影响力(1973-1983年)、调整与整合(1983-1993年)、重新定位(1993-2003年)的历程,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走向了成熟。

形式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学术交流方式,包括:主题宣讲、论文宣读、圆桌会议、海报交流、委员会会议、工作坊、音乐会等。每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都是一次世界范围内的音乐教育学术论文的“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大量音乐教育工作者、学者投稿并在大会上宣讲自己的论文,并通过不同的形式与参会代表们进行相关的交流。同时,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又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学术研讨会”,更是参会代表们相互展示、交流音乐教育实践技术技能的平台。例如“工作坊”(Workshop),便为一些音乐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空间,他们可以在此以某一自选主题向参会者展示特有音乐文化的教学、传习内容和方法;对参会者来说,“工作坊”则是绝佳的教学实践观摩活动,为之提供来自世界各地鲜活的教学案例。此外,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还是世界音乐交流的文化盛会。发展至今,每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都会有世界各地的大量乐团、艺术家汇集,在大会期间举办数十甚至上百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音乐会。也正是因为形式上的多样化,才促使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吸引着愈来愈多的参会者,不仅是学术上、更是文化上的交流,从而使得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拥有了“世界音乐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会”这一称谓。

内容上,每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都力求创新,同时将目光聚焦在人类文化的前沿,并展现着承办国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例如:

2010中国人梦想成真

北京大学王岳川教授曾说:“在世界发展的进程中,中国缺席是不行的。”然而,自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创办之初及其以后近40年,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始终没能与世界同行们共襄盛举。直到1990年,我国音乐家、音乐教育家姚思源先生作为中国惟一的参会代表出席芬兰赫尔辛基第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才将中国在此领域的沉寂打破。“假如有朝一日中国能承办一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那该多好啊!”这是姚先生回国后的由衷感慨,也成了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热切期盼。1994年,王懿颖副教授参加了第21届大会的早教分会。随后,中国的音乐教育工作者逐渐开始了对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关注。

2004年,中国音乐教育学学会理事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顾问委员会委员谢嘉幸教授个人参加了在西班牙特纳里夫举办的第26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一心热衷音乐教育事业、热心于国际文化交流的谢教授对此次大会印象颇深,回国后即决心将之开到中国,在中国举办一场带有中国特色、中华气派的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既为开阔国人的音乐文化视野,更为增进世界友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知与认同。2006年,谢教授带领其音乐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参会代表,参加了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27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这也是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首次组团参会。参会代表们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近年来音乐教育的迅猛发展,赢得了众多国外学者的称赞。

经谢嘉幸教授与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多位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以及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考察,学会决定,2010年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在中国举办,由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共同承办。姚先生、谢教授和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们多年的梦想将不再是梦想,而将成为一个切近身边的现实!

2008年第28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意大利举办,中国音乐学院、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委员会作为第29届大会的承办方,组团参加了该次大会,时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金铁霖教授为代表团团长。中国驻意大利大使孙玉玺、教育参赞杨长春、文化处官员陈文锋出席了会议闭幕式及会旗交接仪式。

金铁霖院长从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主席哈奇先生手中接过世界音乐教育大会会旗时,正是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开幕在即之日。2008年的8月,中国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令世人感受了中华民族的时代气息,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北京的古都新韵。时隔两年,北京将再次“城门大开迎远客”,中国将迎来“世界音乐教育的奥林匹克盛会”。行文至此,笔者脑中不禁浮现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礼花制作而成的“脚印”,一步一步迈向了北京,迈向了“鸟巢”国家体育场。回首过去,自成立之初,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如今已度过了五十七载春夏秋冬,终于从其发源的西方,走到了东方文化大国――中国。我们热切期盼,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的举办能够圆满成功;我们由衷自豪,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将为中国音乐教育历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留下精彩的一笔;我们衷心祝福,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在新时期将更加辉煌!

主 题

1964年 匈牙利,布达佩斯

“二十世纪音乐与音乐教育”,以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佐尔坦・柯达伊的音乐教育贡献为中心内容,进行了大量相关讨论。

1976年 瑞士,蒙特勒

“作为终生教育一部分的音乐”,将音乐视为对人终生起重要作用的教育因素展开研讨。

1978年 加拿大

“音乐教育:人格为首”,承袭上一届大会的主题,倡言音乐教育的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

1982年 西班牙,马德里

大众声音媒介对音乐教育及教师培训的影响”。

篇9

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人类不可能拥有一个完美的“超级大脑”。为什么?一个人可以获得超人的智力、非凡的记忆力或过人的注意力,然而当他在某项认知功能上有所突破,在别的地方,他就要付出代价。

天才往往是有缺陷的

在人的大脑中,常用资源只占脑容量的十分之一,其他十分之九的脑资源一般都处于休眠状态。很多人认为,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是因为他们的大脑资源开发得比常人多,天才是大脑极其发达、极其聪明的人。然而科学研究表明,这其实是一误解,世界上很多天才具有极特殊的技能,而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智力则表现得不如一般人。

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后得出结论,天才人物之所以在某一方面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是他们大脑中负责这方面能力的区域被隔离起来的结果。大脑中被隔离的区域发育格外发达,使得他们在这方面具备了非同一般的能力。而在其他方面,天才们一般都表现得很普通,甚至低于常人。爱因斯坦的智商超过160,提出了许多人至今认为高深莫测的相对论。但同时,他又患有语言障碍和读写障碍。

天才与疯子往往一线之隔

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说:“天才与疯子比邻。从天才到疯子,仅有一步之遥。”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也持相似的看法:“没有任何天才人物不带有疯狂的特征。”牛顿和康德患精神分裂症,恺撒和拿破仑患癫痫,普希金和歌德有狂躁性抑郁症……仿佛天才存在着精神分裂症的隐性基因。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曾在人的大脑内成功地发现了“天才按钮”。它是大脑内部的一“预防机制”,具有某压制天才的功能,不让人们的日常行为举止偏离常规。每当人们脑子里出现一个新想法时,“测错仪”就进入了“这不允许”的制约状态,使人们自己也觉得这想法没多大意思,失去兴趣。但如果这个制约机制出了毛病,或者受到外来损害,那些非凡的念头和天才理论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个人就成了天才,但也要冒很大的风险。有不少专家认为,大多数天才的大脑正是因为有毛病才得到了“解放”。

爱尔兰精神病学家,同时也是“艾斯伯格综合征”研究专家的迈克尔•费茨杰拉德教授,在对历史上一些最具想象力的艺术家进行精神病学分析后提出:“‘疯狂’与‘伟大’之间确实存在着某联系,‘艾斯伯格综合征’对人们的社会关系影响巨大,可是对人的智力并没有什么影响,患有这病的人反而容易拥有超常的艺术创造力和高超的数学天赋。”

世界上许多有才华的人都患有“艾斯伯格综合征”,他们的行为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字:怪。爱因斯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难与人正常交往的;米开朗基罗则患有孤僻症;英国诗人叶慈情绪总是阴郁的。且带有“自闭略行为”;英国文豪乔治•奥威尔则对妻子“很不客气”。“行为乖张”。“有被虐倾向”。

研究人员发现,成绩优异的学生患上狂躁症的可能性要高出常人的4倍。这个研究结果发表在了英国《精神病学杂志》上。文章说。狂躁症可能有助于提高人在智力和学术上的表现,促进入向天才靠拢。患轻度狂躁症的人通常机智而富有创意,表现出“更能驾驭语言、记忆力更好和其他一些认知上的优势”。他们往往情绪反应夸张,可能有利于他们“在艺术、文学或音乐上发挥才能”。在疯癫的状态下,人会有“非凡的耐力和持续集中的注意力”。

天才没有普通人幸福

篇10

【基金项目】2010年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编号2010YBA12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17-02

2010年湖南女子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为了适应本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根据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和女子院校的特点,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反复修订和论证,确立了有女院特色的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一、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作为应用型女子高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始尝试改变狭隘的专业意识,加强与社会的广泛联系,扩展自己的研究视野,建立具有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开放、立体交叉培养目标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体系。本着理论与实践并重、观念与技能并重、学历与能力并重的原则,培养应用型学前教育专门人才,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提高学前教育的专业品位。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定位于,“较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及学前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幼托机构进行保育、教学和研究的基本工作能力,在学前教育机构进行运营、管理的能力,在社区从事学前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策划和培训的能力,能在学前教育机构、社区(家政)服务机构、计划生育部门、妇女儿童部门、儿童文化产业等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复合应用型高素质女性人才”。湖南师大本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学前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专业化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社区(家政)服务机构、计划生育部门及妇女儿童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攻读高一级学位的合格预备生。” 两相比较,湖南女子学院这所新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老牌本科院校基本接近,这样的定位,体现了学前教育紧密跟随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和社会现实,培养满足大力发展的学前教育各层次的需要,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二、女子院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1.本科课程设置基本情况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发展状态代表着学前教育发展的总的方向与趋势,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及时发现并给予调整是极其必要的。

“大学的专业设置较多地根据现有的资源与技术,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市场等外部环境的发展需要,通过和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交换关系,实现大学和社会、市场的和谐发展。” 以这种模式建设专业课程,不仅有助于高校获得必要的市场资源,同时也有助于证明其专业存在的合理性。学前教育专业是专业性极强的专业,其在对课程设置调整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市场(优秀幼儿园教师的需要)这一导向。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后,为了尽快适应本科教学模式,通过广泛的调研,参考了有关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邀请资深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长,参加学前教育专业论证会,根据幼儿教育专家的研究探索和幼儿园的实际需要,确立了女子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及发展动态,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掌握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掌握弹、唱、跳、画、说等专业基本技能,具备从事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婴幼儿身心保健知识,能够根据婴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对婴幼儿成长进行科学指导,具备从事育婴师工作的基本技能和能力。掌握家庭教育的相关理论,具备从事家庭教育咨询、指导、策划、培训工作的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学科各类别课程及要求学分如下表:

学科各类别课程分为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全校公共通识教育课程。包括马列主义哲学、思想概论等课程,主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人文精神,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认识事物、观察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增强处理社会关系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

第二板块:学科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中外教育史,生理解剖学,教育政策与法规等课程,课程的设置与今后幼儿教育工作相关的知识紧密结合,对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大有帮助。

第三大板块:专业教育课程。1.是专业基础课程:学前卫生学、 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等;2.是专业核心课程:音乐、舞蹈、钢琴、美术、幼儿园课程论、学前儿童游戏、幼儿园组织与管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3.是专业选修课,分四个模块:英语类模块:幼儿英语口语、幼儿英语教育、学前专业外语;教学法类模块:数学、音乐、语言、美术、科学、社会、体育教育;艺术类模块:钢琴、舞蹈、美术;学前理论类模块:儿童服装心理学、学前教育评价、幼儿园班级管理、学前比较教育;4.是专业拓展课程:奥尔夫音乐、民族乐器、0-3岁婴儿教育、食品营养卫生、优生学、蒙台梭利教学法。学生集中学习专业基础课,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的发展方向选修不同的板块,做到因材施教。

第四板块:集中实践环节。包括课程实践,保育、教育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

2.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

第一、课程类别更明确,课程设置更全面。

第二、女校特色系列课程的开设,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第三、专业选修课程的模块式设计,满足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就业意向。

三、女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

1.社会需要学前教育相关行业的人才。学前教育已经形成了包括家庭教育、托幼儿教育机构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等在内的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教育体系。这些教育机构水准不断提高,形式也是日趋多样,在这种形势的驱动下,社会对学前教育专门人才的要求有所提高,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型教师,而是既有学前教育知识与技能和学前教育信念与责任又有学前教育实践智慧的教师。因此,高等学校中设置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再是幼教育师资,还可以培养从事幼儿园管理、社区妇女儿童工作、早教机构咨询培训师资以及培养托幼机构中婴幼儿教师为主要的课程培养目标。

2.婴儿教育机构及婴儿教育的发展、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改革提供了市场信息。

婴儿教育以它的灵活性、社会性、指导性形成了不同于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在婴儿教育机构教师要学会如何面对家长和孩子一起开展活动,要有较强的亲和力、教育机智和灵活性。深入家庭指导家庭教育时,要有丰富的婴儿心理发展和教育知识,并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儿童的表现作出判断,使家长产生信服感。婴儿教师应是一个社会工作者,向社会宣传早期教育,指导家长如何进行早期教育,从而形成其独特的职业特点。为此可开设0-3 岁婴儿心理、卫生保健教育等相关课程。只有对早期教育这一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才能培养市场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满足毕业生多元化职业的需求, 学校要主动与社会变迁和进步接轨,根据早教市场的需求办学,为专业自身的建设和学科发展拓展广阔空间。

3.加强实习实践课程教学和管理,引导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性研究与学习,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教学不但可以为学生提供基础教育中的感性认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提供教育实践的机会。将模拟实习、幼儿园各领域教学工作实习、幼儿班级管理实习、卫生保健工作实习等不同实习重点结合起来,使各种实习内容相互补充,提高学生的实践教育教学能力。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带领学生参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试验计划,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进行试验方法设计和自主开展研究工作,以研究过程为主,强化实践能力和个性培养,为学生进入高层次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11

纵观众多幼儿园教师成长档案的管理,普遍存在着为考评指标需要而建立教师成长档案的形式。有的单纯模仿别的幼儿园教师成长档案建立的方法,做了资料藏于资料柜,缺乏评价交流,内容也没有随着教师成长发展而及时充实;有的幼儿园虽对成长档案有评价交流,但交流方式单一,缺乏个性化指导,不利于教师主动地快速成长;有的幼儿园成长档案评价指标体系不合理,只注重骨干教师的成长,忽视普通教师的特长发展,难以调动多数教师专业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优化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教师成长档案是收集教师专业学习成就和进步材料,真实反映教师专业成长历程的凭证;是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学习研究、实践反思、积累进步的个性化的鲜活的历史见证;是全方位记录和展示教师在师德、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继续教育等方面的真实情况的材料汇集。有效管理教师成长档案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  

三、优化教师成长档案管理,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

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源于“教师的主动学习”。如果我们说“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的话,那么“育己”的核心就是教师的主动学习自主成长过程,是教师的态度、价值、信念、知识技能等不断调整、修正、重新审视、评估、接受挑战和考验的过程;是教师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是一种主动的发展,是“我要发展”,而不是“要我发展”的过程。

我们为了使每位教师了解自己专业成长的历程,增强教师自我反思、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改变以往计划与实际工作脱离,只关注几个骨干教师发展的普遍现象,实施全新的成长档案管理模式,加快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成长。

起步阶段——首先,园领导通过与每位教师面对面细致地交流,对每位教师各自的特点有了详细的分析与了解;其次幼儿园通过自主申报与园方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立了胜任型、特长型、骨干型三个版块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三个版块的教师体系中,胜任型主要对象为五年以下新教师和原基础比较薄弱的教师;特长型主要对象为有一定教龄、并有较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而骨干教师则包括区骨干教师及园骨干教师。自主申报的教师版块是一个有着弹性空间的领域,每一位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学习、工作中不断突破自我,在成长中向更高一层次的领域不断进取。

实践措施——每学年初,每位教师根据各自选定的发展体系,结合幼儿园常规工作与特色工作内容,制定每学年的短期发展计划。计划内容包括目标、措施、预期成果三方面。在园领导有针对性的引导下,每位教师根据计划扎实地实施,并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积累,资料内容包括文字与照片。学年末,教师根据日常积累的材料整理成几个版块,版块的内容有学习与反思、计划总结、环境创设、家长工作、公开活动、特色活动、课题研究、荣誉成果等。幼儿园每学年末开展成长档案交流分享活动,交流分享时由园领导或专家点评。

成长档案管理形式的创新,给予了教师自主发展的空间,经过计划、经历、整理、交流、分享等过程,既促进了教师的个人发展,又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同时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确立了胜任型、特长型、骨干型三个版块的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后,每位教师制定的每学年个人发展计划更符合自身的发展特点了,目标具体细致,措施扎实有效,成果追求不功利。每位教师把“走好每步,积累点滴”深入心中。几年来,每年的全园教师成长档案交流活动中,每位教师都有话可讲,且交流内容日趋丰富,平实有效,各具特色;交流形式也从起初的翻阅书面材料到目前做成生动的PPT内容展开交流。

四、交流分享成长档案,满足教师发展新需求

在一个学年档案的建立过程中,在每年全体教师的成长档案交流分享中,在园领导和幼教专家的引领下,教师们在师德修养、资源利用、业务能力、技能技巧、教育科研等不同领域都分别获得了许多的经验,促进了自身的不断成长。

1.进一步满足了教师个人的专业期待。

在教师成长档案中,汇集的是教师自己的一系列作品样本,它提供了教师进步的信息,展示了教师的成就。教师在回顾自己的工作历程、展示成就和体验成功的同时,就会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就会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就会激发内在的潜能,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2.进一步拓展了教师多元的学习信息。

每个年龄段的教师都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的敬业与奉献、中年教师的干练与经验、年轻教师的创新与无畏……这些都可以通过教师参阅和了解同事的成长档案后而感受到,并在感受的同时激发了互相学习的愿望。教师之间的互相学习,自然有助于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竞赛氛围,从而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在现在网络发达的时代,网上阅读成了老师们业余时间自我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上海名师应彩云老师的博客就受到我园许多教师的青睐,应老师以她优雅、谦逊及深厚的教育底蕴深深吸引着每一位老师。

3.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反思能力。

教师经常整理和检视自己的成长档案,能促使自己不断思考自己的进步过程和方法。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将有利于教师在预料自己教学行为后果的基础上作出明智决策和及时调整,有利于克服困扰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等问题,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如“学习与反思”版面,对 于特长型与骨干型教师来说,指向的是活动观摩记录与反思,聆听讲座与随想等内容。

从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在幼儿园每个老师的成长都不单单是个人的,而是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如滚雪球一般,每个人将自己好的经验与方法与大家分享,在交流的同时,又激发了新的经验的产生。就这样,智慧的雪球越滚越大,大家的收获也越来越多。

五、成长档案促进教师与幼儿园快速发展

我园自2006年实施教师成长档案制度以后,无论是教师个体或是幼儿园集体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幼儿保教质量也快速提高,在很多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以胜任型发展为例——

裘老师为五年以下青年教师,最初选入胜任型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裘老师已逐渐成长为具有幼教高级职称的骨干型教师。裘老师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两篇;园级、合作圈级、区级公开课10次;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参与市、区基本功比武三次,最好成绩为市级二等奖;所带班级幼儿获得绘画成绩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所带班级幼儿国际象棋比赛成绩显著,最好成绩是一名幼儿获2013年市中班男子组棋王;2012年被评为区级十佳青年教师标兵;2014年获得区级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以特长型发展为例——

沈老师为五年以上教师,且有音乐舞蹈特长,最初选入特长型体系,经过几年的努力,沈老师亦成长为骨干型教师。她获得了幼教高级教师职称和高级育婴师资格,负责的早教工作成绩出色;她公开发表或获奖论文五篇;参加区级各类评比分获一、二等奖共九项;承担区级公开课或讲座四次;所带班级幼儿获得绘画成绩一等奖5名,二等奖8名;所带班级获区级先进班称号;参与的课题研究成果获得市级二等奖;2012年负责的教改课题《中班音乐游戏活动创新的探索》区级立项;2012年获得越城区“十佳模范班主任”称号;2014年课题成果区级获奖。  

篇12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供需关系的矛盾日益突出。这就对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扬长避短,必须找准方向,深刻领会教育部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积极推进、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当前艺术类高职声乐专业在发展上面临的困难

第一,人才培养模式转变速度较缓慢,不适应高等职业艺术教育及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艺术学院是由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而来。艺术类中专学校升格后,虽体制上转型,但人才培养模式并没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依然沿用中专“一对一”授课模式,教学内容也与本科如音乐学院,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高度重叠。培养出的毕业生存在着知识结构错位、应用能力不足的问题。第二、由于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师资相对短缺,课时安排上只能被动缩减学生课时量。由每周一节减至半节课。第三、生源质量(文化素养和专业水平)普遍不高,有的新生入校时专业基本零基础。

“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实用性”、“高技能型”的特点,为高等职业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指明了方向。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声乐课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不能继续沿用艺校类中专,也不能照搬高等音乐学院及高等师范学院音乐专业。必须结合所在学校具体学情,建立适合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人才培养中的基础,重中之重的授课组织形式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培养出的毕业生一专多能,能在就业岗位上充当多面手。

二、个别课授课组织形式改革具体改革方法

课内由传统“一对一”授课组织形式调整为:个别课与小组课相融合的一体化、开放式、分层教学授课组织形式;课外运用新媒体互动平台,实现日常跟踪教学。具体改革方法如下:

1、“一对四”为基础,不改变教师总授课量的前提下,延长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每周半节课对教学来说可谓杯水车薪。三年的大专学习,去掉毕业实习及军训和各类节假日,实际授课时间还不到两年。众所周知,艺术的培养需要长时间熏陶和积累。要在不到两年的时间把学生培养出有一定专业演唱水准,仅靠一周半节课是很难实现的。

把每人每次半节课,调整成四个人一起上、轮流唱,每人每次上二节课。在没有增加教师总课时量的同时,延长每位学生单次授课时间。

一名老师同时授课四名学生。教师依据对学生的了解,对学生进行组合搭配。例如,将唱得相对好的,接受能力强,能够尽快进入歌唱状态的学生两人,与程度不高、歌唱状态要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才能进入的学生两人,搭配在一起。先给唱得好的学生授课,把课堂气氛带动活跃起来,对唱得相对差的同学进行感染,节约了单个上课的个别“预热”时间,提高课内教学效能。

2、“点面结合”,个别问题个别讲解,共通问题小组集体授课

声乐教学包括演唱,表演,语言的教授。对于基础性训练,比如歌唱的站立姿态,舞台形体姿态、手势、眼神;个别声乐技术、技巧知识点比如如何吸气、换气,如何打开喉咙,抬起软腭等;语言教授,比如怎么念意大利文,德文歌词(学生除了学习中文歌曲还要学一定量的外文歌曲)等共通的知识点进行授。这样既避免重复性教学,节省大量时间和老师精力,也方便开展课内讨论。

教师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启发的教学方法。把教学重心从怎么“教”转移到怎么“学”上。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共同讨论,思考、共同解决问题。比如老师问“歌唱时怎样的站姿是最科学省力的?”老师发问后,学生共同思考、各抒己见,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做综合性归纳后再发问。在几轮的发问、讨论、归纳后,引导学生自主找到答案。通过讨论,学生统一了对该问题的正确认识。再个别进行演唱尝试,教师再针对每个人的问题依次予以纠正。这种讨论班形式的小组课,确保人人有机会发言,演唱,避免上集体课有可能引起的肤浅、片面的认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学习的机会。

3、教学与舞台实践紧密结合

笔者对我校声乐毕业生的就业现况进行分析,就业方向以艺术培训班,家教、少年宫、文化宫、群众文化馆、演艺公司及企事业单位艺术团为主,专业演出团体为辅。这些工作虽对专业性的要求不像音乐专业团体那么高,但都需要有较好的舞台表演经验和舞台组织,调度经验。比如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很重视企业文化发展,需要招收能在单位文娱活动中独挡一面的人。既能独唱或领唱,又能充当音乐指导,o单位职工排练和指挥合唱,小组唱;还能组织编排文艺节目,主持晚会。因此,除了在琴房里教学外,还要把部分教学内容直接移植舞台,按每周一次、每月四次授课课时计算,授课地点两周安排在教师独立小琴房,两周安排在配有正式舞台的学校音乐厅或有舞台的大教室。让学生更熟悉舞台,使教学实施更贴近今后的工作需要,将教学与艺术实践合二为一。

4、开放式教学

教师在音乐厅或大教室上课时,采取开放式教学,加入旁听生。老师有计划地组织自己的学生参与旁听,(也欢迎对歌唱有兴趣的在校生旁听)。对旁听生而言,长期的观摩交流会使学生得到“灵感式”的启发。从长远的就业角度而言,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教师给不同学生授课时针对不同问题实施的解决方法,长期耳濡目染,学生能学会因材施教的教学本领,对于将来从事声乐教育工作的毕业生而言大有裨益。对舞台上表演的学生而言,旁听生充当真实的观众,舞台的特殊空间和台下观摩学生,会给台上表演的学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刺激。增加台上上课同学的演出现场感,促使他们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一字一腔都从舞台实际效果出发,而不是单纯的发声训练。观摩人数越多,越能锻炼学生的舞台感,激发表演欲。一曲唱罢,在老师的安排下,旁听生从观众的角度给舞台上上课表演的学生提意见或建议。听听观众(旁听生)的意见而非老师一家之言对学生来说大有裨益。唱得好,老师的表扬加上观众(旁听生)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赞赏,会让舞台上表演的学生信心倍增,同时加深了对自身优点的认知、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唱得不好,老师的教导和观众(旁听生)提出的意见也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加深对自身不足的认识。此教学方式既锻炼台上的上课学生,又给旁听生提供了观察、学习、熏陶的机会。台上台下“一箭双雕”。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给学生传递的知识量,远大于小空间,短时间的单个教学。

5、立体化分层教学

针对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的现实,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基础好,条件好的学生,声乐教学向纵深方向延伸,以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曲目量,高难技术、技巧掌握程度,舞台表现力要求较高。基础差,条件不太好的学生,教学过程以声乐基础培养为主。曲目够用为度,突出经典曲目与常用曲目教学。以培养培训中心音乐辅导、音乐陪练、群众文化馆、群文工作者为目标。注重发展学生横向综合能力,如基础音乐辅导能力,组织能力,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即兴伴奏等。

6、增加课后反馈,运用新媒体“微信”、“QQ”实现课外跟踪教学

建立学生微信群或QQ群,为师生间搭建课外互动交流平台。

首先,实现学生课后反馈,老师跟踪教学:学生在课后练声,练歌中遇到困难,自己无法解决时,可以与老师进行视频对话,教师通过视频,进行教学,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避免学生课后练习“走错路”。

其次,老师定期推送国际、国内优秀歌唱家音乐视屏及声乐论文、音乐评论文。扩展学生视野,深化学生对歌唱艺术的认识,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最后,搭建学生间互动平台,将课上的“小组讨论课”形式延伸到课后。用于学生间课后交流,探讨歌唱艺术,组织学生课后互学互练。

二、改革的授课组织形式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1、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力

以唱歌时眼神的运用为例。教师要求学生眼神的落点要稳定,眼珠子不能乱转,要根据歌曲的需要运用眼神。但是在个别课中,学生经常过度重视发声而忽略了眼神,下意识地到处乱看。在新授课方式中,上课要求学生当着众人演唱,在这种具有表演性质的教学环境中,刺激学生跳出单纯发声训练的禁锢,注重舞台整体表现。主动管理自己的眼睛。台下的旁听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眼珠子乱动的危害,也会警醒自己。在学生演唱完后,可以让观摩的学生共同讨论“如何合理地运用眼神”的问题。而后老师进行引导,总结,提炼。此教学法有利于在同一空间、时间内,同时调动诸多人的学习主动性和观察、模仿力,提高教学效能。

2、培养协同合作,创新力

歌唱有时就是靠情绪的带动。比如说唱高音,技术有了,最重要的就是要克服心理上的恐高情绪。坚定勇敢地大胆去试。有的同学的恐高情绪根深蒂固,还没唱就有一堆的所谓理论支持自己放弃,比如“气不够”、“快到我的换声点了”、“我是中音不能唱高音”、“今天感冒了”,其实都是内心恐惧的托词。单靠老师一个人的力量既慢又费劲,如果结合敢唱会唱的同学一起,形成强大的情绪气场,四个人一起鼓励,一起带动,轮番上阵,各显其能,软硬兼施,把情绪焦点由“种种恐惧”引导到“大家都能唱我也能唱,大家都敢唱我也敢唱”上来。加上老师准确的技术讲解和示范,高音会容易解决得多!老师也可以发挥多人上课优势,给学生安排一些简单的歌剧重唱或由歌曲发展而来的小组唱,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类似舞台剧的合作表演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培养学生教学能力

据笔者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统计了解,近一半的学生毕业后自考了教师资格证,当了老师。有的在艺术培训班,有的在私立幼儿园、早教、小学、中学,有的在艺术团、群众艺术馆、少年m。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教”的锻炼机会,培养学生“教”的能力必不可少。笔者在“一对一”授课中选择时机,让学生改变完全“受教”角色。在对待相同发声技术,技巧点的教学上,如果甲同学已完全掌握该技巧,老师可以试着让他去教不会的乙或丙,给他们做范唱和讲解。老师在一旁监督,发现甲生教授出现方向性错误时,老师及时纠正,并讲解原因。教学相长,甲生首先要用心观察“错在哪”,然后找出错误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并迅速组织语言解说,并配以范唱。为了让“学生”理解。甲生需要更主动更富于表现力地去范唱,不仅强化和坚定学生对此技术技巧的正确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建立学生连贯、整体、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同时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观察力。通过成功把别的同学教会,也初步建立学生“能教”的信心。在学生“教”的过程中,老师还可以结合实际问题与学生分享教学经验。并介绍和引导学生阅读与教育和演唱相关的教育学、生理学、心理学书籍,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教学自学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