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思想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思想教育论文

篇1

二、感恩教育视角下促进高校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之情

感恩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应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让他们自觉发现美好事物,同时,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首先,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大学生的自尊意识、自立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感恩之情。感恩教育也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校感恩教育不仅要传授感恩知识,而且要传授一种观念,一种态度,让学生将感恩意识内化为人生价值观。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已成为新时代的鲜明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如果没有感恩情感,就很难抵御社会多元化带来的干扰。感恩视角下的高校思想教育,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祖国、社会、父母怀有感恩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篇2

2.以文育人,把握思想教育尺度

2.1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

小学生的思想还不成熟,对于事物的认知处于懵懂阶段,加之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时间跨度较大,导致他们对事物的理解范围和接受能力不尽相同。因此,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首先就要把握好小学生认识发展的阶段性尺度。一到三年级的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处于模仿阶段,教师讲什么,他们就学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对他们只是灌输正确的思想观念,形成一个雏形足矣。四到六年级的学生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教师需要进行正面引导,以免学生误入歧途,造成人格偏差。

2.2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的尺度

在语文课堂进行思想教育时,最忌讳的就是脱离课本,脱离实际,讲一些空洞的大道理,走形式主义路线。对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而言,这种枯燥僵化的教育形式无疑是一种折磨,不仅最终达不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反而可能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不利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为了避免这一局面,教师要把握好教材本身蕴含的思想教育意义,以课本为标准,联系实际生活,使学生得到的感悟更加鲜活可信,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3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

通过语文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是语文教学的功能之一,小学语文教学最终的目标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语文教学与思想品德教学的区别,确定语文教学的本质,把握好渗透思想教育量的尺度,围绕这一主题对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只有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并且以语言文字的培养为主体,才能打破本末倒置的特殊局面,从而全面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水平。

篇3

二、通过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体会优秀的传统文化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王维在《鸟鸣涧》中写道:“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都是写出了对大自然的尊重与热爱,足以唤醒学生的环保意识。李白在《赠汪伦》中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高适在《别董大》中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道:“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些诗中表现出的朋友情谊或厚重、或支持、或洒脱,无不让学生受到良好教育。在古代诗歌中我们也能看到很多劳动的场面。如《诗经·伐檀》写道:“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如李坤在《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些不朽的诗篇反映了中华儿女是勤劳质朴的。

三、通过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挖掘照耀当世的时代精神

早在先秦时代,屈原便喊出了“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了理想,只有不断探索才能成功。阿里巴巴正是秉承探索之道才成就了它的传奇。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给前进中的学子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而以下诗句却反映出交通的不便及人们对便捷交通的渴望。《诗经·采薇》中写道:“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征夫所走的路是崎岖长远的,李白更是在《蜀道难》中感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世迁,如今古人的快捷出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也正因如此,被湘黔铁路抛弃而落后数十年的邵阳才那样深切地感受到交通的重要,所以每一个邵阳人,包括青年学子一定要大力呼吁包海高铁过邵阳。

四、通过古代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名人的人格魅力

曹操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永远也不会消沉的勃勃雄心。杜甫在凄风冷雨中,表达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宏愿,也体现出诗人的伟大人格。陆游临死之前希望“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种对江山的魂牵梦绕,对祖国的念念不忘感人至深。于谦忧国忧民,为人坦荡,他在《咏石灰》中写道:“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他的这种两袖清风的高尚人格为后人景仰。青年学子要从这些古代诗歌中明白: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从方法上,我们可以贯彻三个“多”字。

一、多诵读

诗歌具有抒情性、音乐性、形式美等特点,不读不能感受其美,不读不能感受其意境,课内课外的诗都要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首先要组织学生听朗读包括听教师范读和听录音带,总之是听规范的优秀的朗读,其次是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吐字发音,要注意读出感情。另外要注意朗读和背诵结合。对于重点作家的重点篇目要不折不扣地背下来。这些篇目有早期爱情诗经典《静女》,有诗人意欲建功的名篇《短歌行》,有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登幽州台歌》。还有……,在此不一一列举。大量的诗歌储备是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基础。

二、多理解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它承载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变迁。每首诗歌都包含着它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我们要全方位地介入诗歌,深刻体验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一定要知晓诗人当时已届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所以作者“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百感交集就不难理解了。学习古诗词一定要有口有心,才能有效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才能让灵魂受到洗礼。

篇4

不可否认,让学生过有价值、有意义的幸福人生,是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哲学认为人的生命有两重含义:一是自然生命,它是追求生命价值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实现生命价值,它是生命的本质。这也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不同。由于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的发育时期,特别是中小学生,他们的自我意识正逐渐走向成熟,对他们的价值引导越发的迫切和急需。引导学生追求生命价值、追寻生活意义,通过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反思和理解,将客观的价值升华为对人生意义的感悟,感悟转化为日常的学习行动。这与现代教育强调学生主体性理念是一致的。

(二)学生对价值的选择极为重要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事实上,由于中国的社会文化转型是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它不可避免地带有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负面东西,对于这些负面的东西,哲学必须进行批判,而且只有通过批判,哲学才能揭示隐藏于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的东西,推动中国文化向着善和美的方向发展。”[2]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加上网络媒体的无限开放,让年轻幼稚、缺乏社会经验的学生深感迷茫,稍不留神就可能选错价值方向。多元化的社会由此产生多元价值,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价值选择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必须成为当代学校教育的重要一课。

(三)价值引导是教师的道德责任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工作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甚至“育人”要先于“教书”。相比其他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将教师作为心目中的“榜样”,无比敬畏。所以,教师要利用这一优势,将价值引导作为自己的道德责任,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人生价值、意义加以正确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师进行价值引导的原则及方式

价值引导实际上是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内心世界进行的,只有被引导者真正的理解、体悟、认可、决定,引导的目的才会真正实现。“价值是人们认识、理解、审视、建构自我及其存在的依据或准则。”

(一)价值引导应以“尊重”为前提

“自尊,是指人对自我行为的价值与能力被他人与社会承认或认可的一种主观需要,是人对自己尊严和价值的追求。”[4]自尊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学生的心理、生理虽然处于嫩芽期,但他们同成年人一样渴望被尊重,而且也必须受到尊重,一旦学生自尊心受到伤害,可能诱发其逆反心理的产生,价值引导将很难实现。尊重可以激发学生的自尊。教师从抽象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主体地位,从具体上要尊重学生的言行举止,当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尊重,那学生的自我决定能力和责任感才能真正的培养起来。在现实中,有时会遇到身体缺陷或后进学生等情况,当此类学生的主体地位获得尊重后,内心的自尊和自信被极大地激发出来,自尊和自信共同作用,使得他们取得阶梯式的进步,教师的价值引导会使之欣然接受。教师要掌握一些教育艺术,在尊重的原则下得以运用,例如“允许学生保留意见”等。

(二)价值引导应将“理解”渗透其中

教师价值引导的做法包括澄清、表达、判断、选择、超越这几部分。每个部分中都渗透着理解。教师在和学生讨论价值问题时,必须把价值观念澄清,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清晰和准确的认识,还要提升每个学生对价值观念的表达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甚至要支持学生在这些价值观念问题上的某些超越。过程中,不同学生对同一价值观念的认识往往不同,表达、判断、选择、超越可能出现多元现象,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此时,教师就应该本着价值多元的理念,理解学生的认识,根据学生价值意识形成的年龄特点,艺术地进行引导,使学生一步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沟通是理解的前提,故价值引导倡导例如“讨论课”等活动方式,“讨论课”应具备开放、自由的环境,平等、和谐的气氛。

(三)价值引导运用“召唤”方式

精神世界的价值追求是不能强制的,只有在善意的召唤下,通过自己去倾听、共鸣、理解、认可,才能逐渐体悟。在召唤中,对话和示范的方法较好。对话的前提是平等、和气、友好的,这样意义下的对话才会卓有成效。坚决反对训话或质问,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因老师、家长等成人放不下架子而反叛。平等的对话,学生得到尊重,同时学生也会尊重对方,此时敞开心扉,交换思想。对话的目的是交流思想和看法,寻求共鸣,而不是让对方必须接受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抱着“我说的才是权威、正确的”的想法,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思考。总之,“平等”前提下的“对话”才会有效。道德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的价值引导也是在行动中进行的。价值意识是一种领悟,只有教师在自身理解、消化、吸收的前提下,以身作则,以身示范,学生才有可能接纳一种价值观点,正所谓“榜样”的影响和作用。[5]

三、当前教师进行价值引导的两个重要内容———“名”与“利”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有一个问题需要我们不停地探索:人生真正的幸福是什么?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商品社会中,人们更有必要去思索这个问题。教育是扩展人的价值的直接手段,教师的价值引导自然不能回避“名”与“利”这两个问题。

(一)对“名”的正确引导

“青史留名”的价值观一直以来被以积极的观点来对待,认为一个人所做事情得到历史的承认。但“青史留名”与得到历史承认有两点本质不同,一是前者是个人主动追求,后者是客观上历史对一个人作出的评价;二是前者“留名”和后者“贡献”的目的指向不一致。“青史留名”追求的是个人目的,这是一种虚荣心;而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目的的人,行动是付出,目的是奉献,主观上没有求得历史的评价。在当前浮躁的社会心态下,受“青史留名”的侵蚀,有些学生及家长心情迫切,演变成“一夜成名”,甚至“一夜暴富”,使得那些捕捉到商机的人,利用了人们求名、出名、成名的心理大发横财,殊不知是对孩子幼小心灵价值观的扭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形成“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思想,使学生感悟人生意义和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树立“人生应该给人留下温暖而忘名”的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