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4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术鉴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随着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美术鉴赏课逐渐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美术鉴赏课在高校的开设,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自由和谐发展,为造就合格的人才服务。那么,美术鉴赏课对大学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笔者认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以美引善
先生大力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就是因为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之一的美术有辅助道德进步的教育功能。大学生的思想品德不是先天具有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在社会、家庭,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鉴赏课就是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一。
人的道德理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建立在审美的基础之上,并以美作为追求的价值取向。在思想道德素质养成过程中,美术鉴赏课把中外美术精品直接呈现给广大学生,使他们产生“直观”的美感。“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黑格尔语),能使人的主体性得到美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人的道德财富的源泉。”高校的美术鉴赏课是普通美术教育工作在高校的一种延续,是一种富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审美教育。这种审美教育是通过鉴赏美术作品的意境、线条、色彩、构图、肌理、空间及作者创作背景等完成的,它可以把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直观的、生动的感性形式,其中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受教育者在提高审美感受、表现能力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道德情操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生动的艺术形象和直观的构思,给青年学生以启迪、以感动,从美术作品中感受到美,精神上获得愉悦和满足,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获取了很多人文知识,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人的身心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以美启真
素质教育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重点。美术鉴赏课可以使学生以愉快的心理体验展开想象,现代心理学揭示,兴趣和愉快的心情可以为复杂繁重的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美术鉴赏可以使学生感知、注意、记忆联想、幻想、创造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作品的鉴赏,可以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对各种色彩的象征义和引申义的理解会更加敏锐、协调,可以这样认为,美术鉴赏具有启迪智慧的作用。
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之说,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以美怡情
身心素质包括体质、体能教育和心理教育。
首先,美术鉴赏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如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就是力量与健美的和谐统一,这表明体质体能的发展过程就是按照美的原则、美的规律塑造美、追求美。在对《掷铁饼者》深入分析、鉴赏并进一步了解作品来龙去脉的同时,还能以健康的美感引发学生强健体魄的自觉性。如鉴赏古希腊雕塑《米洛斯的维纳斯》时,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通过美术鉴赏课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
其次,美术鉴赏对学生健全心理素质也是至关重要的。美术鉴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是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是创作者心灵的表露,所以在美术鉴赏中,广大学生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这一媒介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此外,美术鉴赏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宽容心理和创造心理等。
总之,美术鉴赏中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无一不关联着素质教育,关联着学生自由和谐的发展。2004年9月10日,主席发表了关于美育的讲话,在讲话中他这样讲道:“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造就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自由和谐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2.美术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摆脱意识垄断,尊重学生对艺术的理解
传统的美术教育都是以教师观念为主导的,在学生鉴赏及作画的过程中,教师也经常会进行强行纠正与意识的灌输,这样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与艺术悟性,更局限了学生对于艺术精髓的理解,所以如果想要对美术鉴赏课程进行革新,就要先从教育的意识开始,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学生对于美术作品及艺术精髓的理解本就是千人千样的,所以才会有了那么多种丰富多彩的美术表达形式。学生群体中,会有喜欢抽象画作的、有喜欢写实画作的、也会有喜欢笔墨画作的,所以教师不应将学生限定在某一个固定的领域,或规定对某种作画风格应当怎样理解。例如,对于美术大家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当中蒙娜丽莎的微笑,许多鉴赏过的人就有着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会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洋溢着幸福气息的,但也有许多人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当中带着讽刺,也许是在用笑容嘲讽着一个时代或某一个人,所以,学生对作品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应当予以尊重,并鼓励学生更加大胆的去理解、去表达出自己的艺术理念。
2.2充分利用新媒体,强化直观性
国际上的名画有许多,学生无法实地去观察,只凭借语言形容自然无法体会到作品中的神韵与情感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新媒体教学设备便起到了很好的教学辅助作用。利用媒体设备,教师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出相关的名画资料,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欣赏到大家的画作,感受到大家作品当中传达出的神韵与创作的细节,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另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优秀的美术创作视频,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画家创作过程当中的每一个微小细节及创作亮点,这样的鉴赏方式不但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感悟力,更能够为学生后续的创作提供更加有利的参考。
2.3与实际结合,让学生在自然中感受
自然是孕育出美术作品的平台,自然环境中的美妙景色,本就是整个世界中最为绮丽壮阔的作品,所以教师的鉴赏教育也不应只局限在课堂内,应当带领学生
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鉴赏,感受自然环境当中蕴含的画意与神韵,发现美的观察力是确保学生美术造诣的基础,所以学生需要学会从身边的环境开始进行观察鉴赏,在一山一水、一街一人、一草一木当中去寻找美感,发掘身边展现出美感的每个细节,才能够确保在创作时能够拥有更多的灵感。
2.4在鉴赏中拓展思维,激发学生想象
学生的想象力,是其能够顺利进行美术鉴赏及创作的前提,所以,在名作鉴赏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着重让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不会被固定的审美思维所禁锢。例如在鉴赏梵高割耳后的自画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去想象梵高画出这幅画时是怎样的心理活动,这幅画又表达着怎样的情感,是悲伤,是无奈,是愤怒还是对当时社会的不屑,之后可以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在学生表达的过程中,教师不应打断或强行指导,应当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理解,并加以鼓励,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扩展。
一、半开放式结语分类
半开放式的结语是有意留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在解决本课重难点和关键的同时,加深对该部分的关注和理解、认识和掌握。半开放式结语一般分为三种:知识引发知识、技能关联技能的结语;留空间、撞火花的结语;促探究、引发兴趣的结语。
1.知识引发知识、技能关联技能的结语
该种结语是通过复习本课知识与技能A,引发新知识B1、关联新技能技法B2,以达到帮助学生温故知新、形成知识体系的目的。该种结语设计的关键是用A引发B,无论是知识还是技能,A是导火索,B才是真正的目标。由A———B是知识温故知新、承前启后、不断拓展的过程。这种方法的优势是:(1)知识体系完整,形成某一个学习领域的知识结构;(2)给学生思考留下一定时空,学生的思维可以朝着预定的方向驰骋。例如19世纪法国印象派美术鉴赏教学小结设计,应围绕着“印象派”这一概念A,引发出“新印象派”(B)、“后印象派”(C)系列内容,从而形成19世纪初法国乃至整个欧洲印象派美术的产生和发展脉络。教师设计该种结语还需要考虑三点因素。因素一:教师应熟读教材,对教材内容了然于胸,在设计和实施该种结语前,应对关系到A———B之间的知识作系统整理、掌握。因素二:在A引发B知识、A关联B技能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其份量、注意其比例、控制好时间。因素三:始终要引导学生关注A的基础性,还要关注B与A之间的关联性;同时更要让学生清楚为什么要学习该内容。例如,19世纪法国“印象派”知识内容,就对60年代的我国油画界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教材中油画作品《夯歌》是典型“印象派”风格的画作;学生会通过“关联性的结语”,对美术是无国界的、经典的美术作品永远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有深刻的认识。
2.留空间、撞火花的结语
留空间、撞火花的结语特点是:结语的设计不仅给学生流出一部分空间,而且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踊跃参与,关键是设计的问题能引发思维碰撞。该种结语不适合所有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但比较适合作品较多、艺术观念前卫的美术鉴赏课程。其突出优势是小结阶段继续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踊跃参与的积极性,通过问题争论,发表不同想法,引发学生对该问题的进一步关注和积极思考,这种结语改变了学生已经习惯的封闭式小结现状,达到让“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伴随学生学习始终的目的。当然这样的结语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一是假如问题的设计和留出的时间不相适应,容易出现小结局促、着急结课、或者拖堂的现象;二是如果问题设计不当,容易出现意见一边倒、思维碰撞不了的现象;或者时间和空间留给了学生,但没有出现预期的积极思考、踊跃参与、探究问题的效果。为此,教师进行该种结语设计时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教师对教材应熟读和精通。这是保证开放式结语设计的最有效途径。第二,对问题设计的结果要有充分的预见和把握。对结语中问题设计可能产生的效果应有充分的估计和应对方法,包括问题的探究会有几种答案、占比大约是多少、还会出现怎样的不同答案等,教师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第三,时间的掌控。小结时间与问题难易度应相适应,还要预计出思维碰撞争论的时间。
3.促探究、引发兴趣的结语
促探究、引发兴趣的结语设计要求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找准“探究点”进行结语设计。其特点是问题设计要具有可探究的可能,能够引发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它与上面的“留空间、撞火花设计结语”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是前者注重碰撞思维火花;后者关注“引发兴趣”。共同之处是“半开放式、留空间”。那么,需要怎样选择问题、提问的突破口又应该怎样设计呢?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应是美术鉴赏课程中具有健康审美情趣的问题;(2)应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能驾驭、有研究意义、并能激发探究热情的问题。该种结语设计不适合所有的美术鉴赏课程教学,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与封闭式结语穿插使用。使用方法因课程内容、学生学情等因素而定。
二、半开放式结语的课例应用
1.知识引发知识、技能关联技能结语的课例及分析
课例:美术鉴赏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2]107-112教师可以这样设计:①本节课学习和鉴赏了印象派作品系列,谁能用印象派开创者、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日出印象》说明“印象派”概念和特点?②《日出印象》还让你看到了“印象派绘画有怎样的追求”?同时说明他们的作画过程是什么样的?③“后印象派”是怎样产生的?又有怎样的特点?结合主要画家的代表作品进行说明。④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在对世界美术史发展方面做出了怎样的贡献?局限性又是什么?该结语的设计思路是以印象派产生(A1)、发展和技能(A2)以及追求开始,引发新印象派的概念(B1)和技能(B2)、再到后印象派产生背景(C1)、发展历程(C2)以及艺术主张(C3),其实是对以法国为代表的19世纪欧洲美术的一个概括,帮助学生理出清晰而明了的印象派发展的脉络。教师还可以这样设计,用作品A、引发作品B、再引发作品C。这并不是单纯在小结阶段引领学生观赏作品,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作品《卢昂教堂》(A)(面对户外景物不断变化的光线,必须以直接、迅速的笔触捕捉下来)技能特征的分析———引发对新印象派画家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B)(“点彩画法”)技能特征的分析———再引发对后印象派代表画家梵高作品《阿尔的小屋》(C)技能特征的分析,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发展过程。它不仅是美术史继承、发展、创新的关系,更是一个“技能技巧”上相互关联和影响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再回望这些派别产生的背景、发展的历程和艺术的主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当然,这样的结语设计需要教师至少具备两点专业素养:①对现代欧洲美术史尤其是对法国美术史中的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艺术追求熟练掌握和应用;②对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技能技法特征的关注、掌握,并能对其细微的不同给予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只有具备上述两点才能设计并使用“技能关联技能”的结语设计。
2.留空间、撞火花设计结语的课例及分析
课例:美术鉴赏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第二课时《反印象派的后印象派》[2]107-112教师可以尝试这样小结:教材在阐述“后印象派”产生背景的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它产生的直接原因“印象派的局限性”。那么,你怎样看“后印象派”?你觉得它能否克服印象派的局限性,他们的作品又有怎样的特点。由于教师的结语很开放,学生很可能得出各种答案,例如,有的学生小结:“印象派”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描绘和纪录“瞬间”的光影,如果把这个当成是“局限性”、或将这个局限性变得不局限了,那么,就失去“印象派”绘画的特质了。有的学生小结:若将“印象派”与14、15世纪的古典油画作比较,我还是觉得古典油画美!没有笔触、特别细腻,当然,也不缺乏思想性和艺术追求。教师可以顺势引导学生总结出多种观点,推动学生进行思维的碰撞。这种结语设计为学生的复习留下充足的空间。以印象派的“局限性”展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教师实现了“一人搭台,全班参与唱戏”的设计初衷,在小结时学生能自主复习知识和艺术理论。如果说上面的结语设计是侧重于“留空间”的结语设计,那么,下面的结语则是倾向于“撞火花”的结语设计: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印象派似乎局限性比较突出,如一个是它模糊了写生和创造的界限、拿写生当成创作;另一个局限性就是忽视作品内容而过于注重外光下的光色关系,恰恰这个就是印象派的最突出的特征,也正是这一突出的“局限性”才给新印象派的产生留下发展的空间,同学们请思考一下:“新印象派是否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新印象是否又留下新的‘局限性'?”这种“撞火花”式的结语设计,可以引发老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在小结阶段围绕一个问题共同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展示了一条清晰的链条:“现代派绘画创作越来越主观,从法国印象派的发展历程就可见一斑。”
3.促探究、引发兴趣结语的课例及分析
(1)古希腊人信奉各种神灵,把制作雕像和建造神庙看作是对神灵最大的尊敬,神庙用雕刻作装饰,与雕塑融为一体。如《帕特农神庙山花装饰雕刻———三女神》《伊瑞克提翁神庙》(2)古希腊人是以人的形象和思想情感去塑造神灵,所以,古希腊神像在外表看来是人像,如《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3)古希腊人认为,人体是最美的,向他们敬奉的神灵展示人体,是对神灵的最大奉献。如《掷铁饼者》(4)古希腊人崇尚以和谐为美的美学观念,不断追求一种和谐的理想美,如《拉奥孔》。教师要善于在学生说出相关点的时候启发引导,同时在总结时要强调古希腊、古罗马美术和其文化对今天的影响:建筑方面的多立克柱式一直被我们所推崇和使用,如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门厅的柱子;达芙妮牌子的女款鞋,就是用希腊神话月桂女神达芙妮的名字命名的;大家常常挂在嘴边的“星座”,也是出自于古希腊神话。本结语设计是以“古希腊美术为什么取得伟大的成就”为讨论题,用学生熟知的“星座”“达芙妮”“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为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这种结语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用学生感兴趣的“古希腊美术取得成就的原因”引发另外一个“兴趣点”即:“为什么会取得如此成就”,继而联系“我们身边兴趣点”,如大连人民文化俱乐部门厅的柱子、达芙妮牌子女鞋以及星座。“身边熟悉的生活的兴趣点”是最大的兴趣点,因为,人类文明从来都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古希腊古罗马从来都没有停止对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
二、高中美术鉴赏课堂教学需要合作舞台,学生自主探究
良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是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专业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身段,走到学生中去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学生的表演舞台,要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性,参与其中。例如学习《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玉器,笔者用绒布口袋装了三种不同材质的玉石,然后提出问题“感受三种玉器,找出最光滑最润的”,好多学生都在踊跃举手,经过观察,发现前排有个女生,显得怯生生的,就及时请她上来,她满脸通红的摸了半天非常紧张。此时暗示同学们给与掌声鼓励,促进她拿出了最好的玉石。此后了解到这位女生其实很难鼓起勇气才举手,如果没喊她,下次就更不敢了。因此用启发、鼓励的方法与学生展开心灵的交流也很重要。
当然教师还要有驾驭和引领课堂的能力。《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所以应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分工合作,着重感受、体验和兴趣培养。推行小组合作,每组派一名代表对同一幅作品进行鉴赏,再进行互评、最后教师进行专业点评,形成积极良好的竞争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对全场的适度控制,要正确引领,不能偏离主题更不能把课堂变成菜市场。例如学习《天上人间—壁画》时,了解了拓印画的简单制作过程,当堂便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张黑白拓印画,感受一下拓印过程,几分钟后就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合作而成的拓印作品,虽然很粗糙,但艺术作品制作成功的感觉却油然而生。
一、美术鉴赏教学注意要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悠久的年代里,先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这其中就包含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例如秦汉时期的瓦当、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石窟、隋唐时期的大型雕刻等等。这些艺术形式,是某个时代的标志,也是传统艺术的瑰宝。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美术教育的方向应该与传统文化相吻合,让学生从先人遗存下来的物件中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教师在进行鉴赏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首先要充分利用初中生的身心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传统艺术。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能够对中国古代的建筑、绘画、陶瓷、青铜器等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对中国传统的习俗与神话有着较深的理解。其次要善于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与网络等,利用这些现代装备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传统艺术品素材进行直观赏析,例如彩陶、青铜器、石雕、长城、画像石、古城、壁画、帛画、版画等,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同,这样通过对学生的长期熏陶,可以培养学生保护文化的意识。
二、多进行专题欣赏,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
在上美术欣赏课的时候,很多教师喜欢东一头、西一头的带领学生欣赏作品,这种方式虽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但是教学方式却显得比较杂乱,很难让学生长久的记住。而纵向以作品的背景为承托,重现作品的意境专题欣赏是美术欣赏课最为重要的一种教学方式,通俗地讲就是围绕着比较固定的专题,借助历史上的某一时间段,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个时间段上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来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这种欣赏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增进学生对艺术的认同感,唤起学生的内心感受,以此达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目的。
在对学生进行专题欣赏的时候,我截取的是历史上欧洲文艺复兴这一阶段的作品,例如《蒙娜丽莎》《圣母升天》《最后的晚餐》《摩西》《大卫》等一些世界著名的绘画与雕塑。在带领学生欣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这些著名艺术家传奇的一生,而且要围绕作品介绍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繁盛的大背景下,艺术家们以歌颂人性,提倡现实主义为基调。学生在这种背景的熏染下,就能够逐渐深入艺术情景,去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特点,从而对名作有更深的体会。
值得注意的是,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教师一方面要注重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欣赏教学,另一方面还要注重选取一定数量的同类作品来突出主题。例如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作品虽然在创作的时候融入了人性,但是他们往往是以宗教为题材。我在授课的时候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即通过同类作品的欣赏来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能够独立思考的朦胧期,教师的正确引导会加深他们对作品乃至作者以及作品创作背景的理解与认同,通过一些经典并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能够更好地深化他们对美的理解。
三、多种途径拓展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
初中美术鉴赏重要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需要他们有着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创新意识,这样才能够拓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个性表现能力。我在授课的时候没有将知识全部局限于课本教材上,而是更多的学习和借鉴国外电视、电影等与美术作品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因为我认为目前的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美术效果足可以让学生学有所获。
一、了解过程,引导创新
老师引导学生鉴赏一幅美术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在画面,而是要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创作这幅作品时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在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之后,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对作品进行在创新,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美术创新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蒙娜丽莎》这部经典作品时,我先为学生讲解了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达·芬奇。我为学生们讲到《蒙娜丽莎》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非常强调尊重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的力量的赞美,反对宗教以某种方式束缚人的精神和思想情感。这个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就是达·芬奇,他在创作《蒙娜丽莎》这幅在作品时可谓是精益求精,从人物的坐姿到人物的一颦一笑都精雕细琢,达·芬奇也巧妙地利用他的烟雾状笔法画出了这幅经典作品,让人对蒙娜丽莎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产生无限遐想。但是杜尚在这幅堪称经典的作品上为蒙娜丽莎画上了两撇胡子,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在此之后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杜尚也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鼻祖。就这样,我告诉学生们我们鉴赏作品不仅仅是欣赏它的美,还要在欣赏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在创作,此后学生们也想出了使时装模特、老师与《蒙娜丽莎》进行结合。
二、尊重个性,自圆其说
现代的新式教育不单单是学生接受知识,老师输送知识的过程,而更加强调的是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对于美术鉴赏这门比较特殊的课程,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想法,并且老师在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作品时,也要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阐述观点,自圆其说。
例如在鉴赏《场景Ⅱ》时,我先告诉学生们现代主义不再以写实为基础,而是将客观的事物用主观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表现作者的思想以及情感。抽象派是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我们鉴赏的这幅是冷抽象主义代表作家蒙德里安的经典作品之一。在介绍完外国现代主义的特征之后我就讓学生观察作品并就其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一位学生回答到:“老师,我认为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表现的并不是那么完美。”于是我就问他:“那你觉得这幅作品哪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好呢?”于是该学生回答:“虽然抽象主义的特点之一是不用客观的形象来变现作者的内心情感,但是蒙德里安的这幅作品仅仅用简单的格子和色彩来表现他的思想,对于那些不懂得抽象艺术的人来说很难欣赏这种艺术的美,更不用说走进作者的内心了。”听完学生的叙述后,我点评到:“同学的评论有理有据,确实有许多人认为抽象艺术就是乱涂鸦,但是作者蒙德里安把绘画语言限制在垂直线和水平线,三原色和黑白灰系列,在创作时对每一种色彩的选择以及线条的勾勒都是经过思考和精心组织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当时的背景来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样只要你们有自己的理由,我也会尊重你们对作品的看法。”
老师通过美术鉴赏课,让学生赏析各种名作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欣赏作品的美,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想法,引导学生表达出对作品的真实思想。
三、作品对比,发现差异
美术课堂鉴赏美术作品时,有时必然会将作品放到一起进行对比,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们比较出作品的优劣,而是让学生在进行作品对比的过程中寻找其中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的特点,最终提升美术鉴赏思维能力。
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在经过连续六届的成功举办后,今天又以分论坛的形式移师杭州,并且得到了在座各位专家、学者、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向前来参加论坛的仲呈祥先生、董长侠先生、陈汗青先生,以及各位院校长和各位朋友们、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去年,我和在座的各位一同参加了第六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而难忘的印象。作为当代有作为的艺术家,应该有一种历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敢于担当、善于担当。我们的艺术家要用眼睛去观察,用笔去书写、记录,给历史、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我们的作品,无论水平高低,应是对生动的社会现实的记录,它的价值就在这里。百年以后,我们在研究这些作品时,就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示,能够对当时所处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体悟。这是我们对历史的贡献。历史上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同样都是对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记录,这是文学作品的价值所在。我们的艺术工作者、文化工作者为什么要“三贴近”?为什么要进行“走转改”?就是要让我们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深入的体验生活,反映鲜活的内容,这些鲜活的内容正是人民群众平凡的生活的凝练和积累。我们可以从中吸收营养,成为我们创作的源泉。所以,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就要善于观察,善于总结,善于提炼,用我们的笔,用我们的眼进行剖析、提升,来反映社会。我们这个论坛、包括杭州发展基地,就是要给各位艺术家搭建一个平台,给大家营造一个宽松的、和谐的、融洽的、开放的氛围,让大家的思想和意识无限奔驰,给大家一个广阔的空间,激发艺术家们的创作灵感,为社会、为人类留下宝贵的财富。正常的文艺批评是允许的,正常的文艺批评是激发我们改进和创作的基础,激发着我们如何深入生活,反映最鲜活的生活当中的精华,是帮助我们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提供这样一个环境,就是要吸引大家的参与,大家的参与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支持。对我们艺术工作者来说,责任感和担当非常重要,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基地,能够有一大批传世佳作,若干年以后,我们这里创作出的作品应该是对国家、对杭州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希望我们的艺术家能够利用好这个基地,成就艺术创作生涯中辉煌的一段。
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文化建设的地位和重要性不断凸显。从国家层面来看,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的基本国策,有利于文化蓬勃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得到优化和提升,文化建设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在逐年提高。从大众层面来看,文化建设所取得的丰富而巨大的成就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众所周知,被历代文人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原本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一座全球闻名的旅游城市,近几年来,因为拥有了“天堂硅谷”“动漫之都”等文化名片而享誉全国。杭州在文化建设上出奇制胜,成为国内众多城市学习效仿的对象。一踏进这座城市,你就会发现,这里的老百姓对文化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衣食住行,无处不在。我想,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如果用我们艺术家的眼光去观察,可能会更加深刻。
社会在进步,新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改革,而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应该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当中,对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对提高他们在美术鉴赏方面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在文化情境中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作品的作者当时所在的具体环境,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是最好的鉴赏方法。因此,老师在平时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时候,在向学生教授美术鉴赏方法、技巧的同时,还应该要注意对文化情境的创设,达到不断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以及他们的人文素养。
1 美术鉴赏与人文精神
美术鉴赏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而且还能使学生在更高层次认识人性的真、善、美。如果说其他课程锻炼的是学生的理性思维,那么美术鉴赏就是在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帮助人们发现和感受到所处社会和大自然的美,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美,教会学生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世界,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在老师进行美术鉴赏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带领学生,让他们学习到如何去欣赏那些古今中外的非常优秀的作品,通过接触那些不同的艺术手法,再清楚地了解到各个艺术流派特色的同时,还能够感受到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之下所产生的不同的美术作品所特有的美感,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使之建立起良好的审美观。
2 在美术鉴赏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美术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历史文化的集成和发展的方式,他除了能够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之外,还能够起到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的作用。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以及人类的情感和思想的传递的过程当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所以说不断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不单单是为了教会学生如何去机械地鉴赏一件美术作品,简单地知道美术作品的好坏之处,并不是美术鉴赏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除了这一方面,还应该让学生了解到美术作品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辨别作品优劣的同时,深刻地体会到作品当中所蕴含的美,以及作品中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氛围。
3 为美术作品创建真实的环境背景
众所周知,任何艺术都离不开实际生活,而艺术对人们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一件美术作品,它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件孤立的东西,一件好的美术作品是离不开社会日常生活的,所以,学生学习美术鉴赏的同时,还应该学习美术作品所带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美术作品的时代性,体会到作者深刻的创作情感等。另外,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还应该能够对其美术作品和自身、大自然以及所处社会的微妙的关系,培养自身的文化素养,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以及艺术。
我国存在好多的民间资源,比如说具有独特当地风情的建筑、工艺等,这些都是美术作品鉴赏教学最好的课堂。所以说,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这些本土的资源,使得学生的美术鉴赏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老师的引领近距离地体会我国民间艺术的独特之处,对美术作品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要达到以上的效果,还需要学生自己的配合,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老师之前布置的问题,进行分组调查,比如说民间的木偶戏。在木偶戏的场地、造型、服饰以及表演人员的唱腔等方面,写生都可以带着老师的问题去亲身体验。一张大桌子就是木偶戏的舞台,在很远的地方人们就能够听到木偶戏表演的鼓乐和演唱,一个表演人员可以同时做到唱、做、念、打以及奏乐。通过对木偶戏表演的一系列的过程,学生更能够体会到木偶戏的历史背景,并且对那一阶段的历史文化有了深刻地了解。
学生在平时的仔细走访与观察中就会发现,木偶戏作为我国民间的极具价值的艺术瑰宝,但是它的观众一般都是那些中老年人,对年轻人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在它的表演方式、形式没有任何变换,十分单一,几千年流传下来木偶戏一直保持着原来的面貌,没有经过任何的改革与创新,这些与当今社会的多样化都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木偶戏的传承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这些经历,学生就可以充分地挖掘出他们的爱国、爱祖国历史文化的热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自身的历史文化的保护意识。
4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
艺术与艺术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是可以相互借鉴,彼此渗透的。黑格尔曾经说过,音乐和绘画之间是存在亲切家族关系的,因为他们在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当代的艺术教学活动,在对材料的处理上面,绘画就可以打破界限进入音乐的范围之内。所以在进行美术鉴赏的时候,老师可以借助于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有用的。例如,老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罗中立的著名作品《父亲》的时候,在画面上呈现的父亲的脸是古铜色的,老父亲脸上的沟壑以及汗珠,老父亲裂开的双唇和微微露出来的牙齿等,这些描绘统统都是作者对老父亲敬爱之情的体现。同时,绘画的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金黄色代表着太阳,也是希望和丰收的象征。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借助于音乐歌曲《老父亲》,优美细腻的画面,再加上演唱者饱含情感的演唱,就把父亲的伟大表达得淋漓尽致。老师还可以再加上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影视片段,适当地对当时的气氛加以渲染,这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有很大帮助。
在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有了音乐和动人画面的渲染,对学生而言,都是最直接的听觉以及视觉的冲击,这就会让学生觉得更直观,并且由画面中的老父亲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在学生观看、聆听、联想的一系列情感的变化过程当中,学生就能够真正体会到这幅作品命名的真正含义,并意识到具体生动的多媒体设备对美术作品的表现作用。
5 结束语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匮乏,美术作品的鉴赏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的选择,在美术作品鉴赏的过程中,人们不但可以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还能填补自己越来越匮乏的精神世界。另外,要学好美术鉴赏,一定要有历史文化情景的保证,让学生在特定的历史文化情景中加深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悟以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一、培养学生对于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
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的重要教学阵地,在中学美术鉴赏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对于课本的知识有很好的理解与吸收外,从生活中以及从我们的文化中挖掘好的教学素材也是很有必要的。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随着时间的沉淀以及岁月的积累,很多好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的,这些内容都可以成为中学美术鉴赏教学的教学素材。以杭州这个城市为例,杭州作为一个古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艺术,流传千古的民间故事《白蛇传》、《梁祝》,独具魅力的西湖山水,南宋古街的原貌展现,古越文化的璀璨夺目……作为要将古今中外一切经典性的文化艺术遗产自然地溶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使之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的中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无疑承载着发展与传承这种地方文化艺术的重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人才成长的需要,地方艺术文化正好能够为这种需求提供良好的土壤与空间,让美术课程的教学更有韵味。
二、培养学生对于地方传统艺术的鉴赏能力
地方传统艺术也是很有美学价值的中学美术教学素材,地方传统艺术中不仅有着丰富的美术元素,这其中更是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需要学生去用心感知。地方传统艺术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见证。比如:南宋河坊街的仿古一条街,将南宋时期繁荣的生活景象进行了真实的展现,仿古的飞檐建筑造型,喧闹的吆喝声,传统的糕点,旧日店铺依稀可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繁荣的古代水乡市集景象。又如:丝绸仿古一条街,再现了丝绸之路的繁华和传统文化,那一块块绚丽如水的丝织品在传统图案和现代元素的结合下绽放着别样的光芒,这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艺术遗产不仅揭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娱乐方式和生活方式,这样难得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更是中学美术课程的良好素材,它们将会极大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并且也让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得到了传承与纪念。
三、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
时常会听到教师说美术课程教学资源匮乏,如果我们能够把艺术课程的资源加以扩展,更多的尝试挖掘和利用各类有价值的美术鉴赏教学素材,并且开展更多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教学活动,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接受精致的艺术文化熏陶教育的同时也增加艺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格调和思想内涵。在尝试拓宽美术课程的教学范畴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进行地方文化艺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当充分的将地方文化资源与其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人文环境相结合,这样才能够更真实的折射出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生存方式和审美趣味,从而揭示当地人的价值观、审美观及人生观,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于地方传统文化艺术有更为深入的认识,这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结语:在展开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更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应当让学生对于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涵盖的有价值的艺术元素有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不仅能够很好的提升中学美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效率,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都有着很好的推动作用。
论文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进,以培养和训练青少年的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素质等为目标的科学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力图从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发展的角度,探究进行科学教育渗透的尝试。
科学和人文是一对孪生姊妹,构成了人类文明殿堂的基石。只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教育才能正确地回应时代呼唤。科学素质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核心,是现代人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和身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认为,美术鉴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人文素质的同时,不应排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美术教学在塑造青少年学生现代人格的过程中不能袖手旁观。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科学教育的渗透,收到了一定成效。
一、学习艺术家的优良科学品德,树立科学精神
世界著名的艺术巨匠均是人类的精英,他们传奇的经历、激进的思想、伟大的业绩、崇高的品德和光辉的形象往往对中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对他们的敬仰之情,以巨匠为榜样,激励自己积极上进。在美术鉴赏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艺术家的科学品德。
在鉴赏学习《走进具象艺术》一课之《蒙娜丽莎》时,我首先深入观察作品,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情感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它代表了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然后研究其善于运用光学与透视学的方法来描绘具体的场景和人物,用明暗转移法更使画面具有丰富的层次感与凹凸感。除了作品之外,对于达·芬奇本人,学生一般也都略有耳闻,笔者然后根据学生对达·芬奇的初步了解,引导他们从多方面认识,提出问题1:“你除了知道达·芬奇是一位艺术巨匠、天才画家之外,还知道他在哪些领域有突出成就呢?”同学们非常兴奋,你一言我一语地共同描绘达·芬奇:还是“数学家”、“科学家”、“力学家”和“工程师”等,是一位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提出问题2:“你认为达·芬奇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多的成就呢?”引导学生剖析达·芬奇除了先天聪颖之外,更多的是勤奋、敢于冒险、勇于创新、毅力与恒心、探索精神、造福人类的献身精神等。并深刻理解达·芬奇能从艺术家的角度看待科学,以科学家的思想方式审视艺术,并努力使科学与艺术融为一体,为人类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
二、解读美术作品的科学内涵,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结合作品中的科学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比如,在学习鉴赏中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介绍几千年的中国建筑文化符号——斗拱时,不但要引导学生欣赏其衬托出深远、雄浑的屋檐,体现出建筑雄强而壮丽的风姿,与古希腊的柱式有异曲同工之妙,更要从科学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分析这种建筑语言的功能与原理:斗拱在力学上将单点支撑变成了多点支撑,斗拱将梁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保证了建筑结构上的安全。
三、探究科学技术在美术发展中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如果脱离科学技术的作用,美术只能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也在不断揭开美术发展史的新篇章。
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正因为新石器时代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正因为冶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铸造出司母戊大鼎;19世纪的物理科学取得了巨大成就,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扬、法国化学家谢弗雷尔等人对光和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总结出许多新的色彩科学理论,有力推动了绘画色彩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印象派绘画应运而生;19世纪工业技术的高度发达,让高达300米的埃菲尔铁塔能屹立百年而无恙;榨油技术的产生使扬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
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是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在教育过程中,重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是培养新一代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家贝尔纳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如果我们将艺术看成一种视角,科学是另一种视角,那么这两个领域提供的视界会使人类不断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让人类的思想和精神飞得更高更远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53-01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是人对生活的看法,人内心的道德修养。因此,突出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是当今国际美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如今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所强调的价值取向,我们应该时刻掌握美术教育与人文教育密不可分基本要求,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一、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及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1.美术欣赏课的人文特性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一直的追求,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它孕育于丰富的人文背景之中。美术能对现实生活和自然界事物进行直接模仿,能形象的再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各种不同社会生活场景和自然景象。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创造出来的,美术家们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在受到所处环境、文化的影响。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在美术鉴赏教学时,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人文环境中去学习,渗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2.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人文教育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此,新课标下中学美术教学应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实现人文追求,相对于知识的学习,学生的人文教育对他们一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学校教育就应该以德为治,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的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等人文教学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高中美术课中,欣赏课占有重要地位,而欣赏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欣赏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精神奋发,与之共鸣,从而产生强烈的教育效果。所以,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今教学、教育的现实要求。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人文素质培养的若干建议
首先,在以往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的讲说多是以美术知识为侧重点,人文知识、素养为辅,所以,教师应该要转变观念,适应新课程改革理解新课程、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实践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质,要以发展的全面观点来看待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学会探究和发现,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其次,人文文化素养包含在广泛的现实环境及其文化中,美术欣赏也不能孤立,不能单讲技法,要把美术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例如,运用各种手段进行综合教学。把音乐引进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创造丰富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有良好的心境,体验艺术的真谛,如在鉴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也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制作课件,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这样可以创造美术鉴赏课文化情境,以图文并茂、图声并茂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鉴赏美术作品的同时,既自觉的接受了思想教育,也接受了新观念。
再有,通过欣赏的作品的背景文化故事讲解,向学生渗透作品中所表达的积极思想,以美知丑。如,解读大师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讲述有关于梵高坎坷一生的故事,让学生走进梵高的所在情境,以体会到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在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很自然想象到梵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以及了解更为重要的梵高的爱心和渴望生活的精神,并记下这样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最后,通过美术鉴赏教学,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无论是中国水墨画的融诗入画,使画的意境、布局、笔墨、色彩完全诗化而成为“无声的诗”的抒情诗学,写意画学;还是表达了生活勇气和生活热情的民间艺术品,都将学生的思想升华到对民族艺术以及民族文化的赞美和热爱上,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每一件艺术作品都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情感的宣泄。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有目的、有重点地发掘人文因素,使学生能具备一个特别的眼,一颗多感的心,一份丰富的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更好地净化心灵,感悟人生,才是真正的人文素质的培养,真正的素质教育。
2.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探究,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鉴赏作品的能力与水平。
3.初步尝试写作小论文。
本课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一、开篇激趣
(课间由几个美术爱好者创作《月夜水乡图》、《赵庄社戏图》、《归航偷豆图》作为背景。)
1.音乐感染。
播放歌曲《童年》,学生可跟着哼。
2.导语引情。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阶段,在那时可以欢歌、可以笑语,犯一些不大不小的错误也没人追究,真的天真烂漫。甚至可以跑几十里路,只为看一出戏。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鲁迅的《社戏》,相信大家能找回童年。
【解说:人都是艺术家,他们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图画美、音乐美能满足学生的感情需要,为学生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
二、阅读感知,复述课文
1.快速默读,感知课文内容,理顺情节脉络。
2.简要复述课文。
三、自主选题
1.为学生提供探究课题。
投影课题:(1)思路剖析;(2)童趣感受;(3)真情感悟;(4)景物赏析;(5)语言品评;(6)人物鉴赏;(7)社戏考证(看社戏的时间、社戏演出的内容等);(8)反思评价(对本课是否有修改建议);(9)亲身实践(你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主题活动,如果让你写这个主题作文你会怎样来写)。
2.除此之外,同学们也可以另外确定探究课题。
3.探究相同课题的同学分为一组,4~5人为宜。
四、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1.老师简介“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小组讨论确定开展研究采用哪些方法。
2.老师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必要资料。小组若需要可到图书室及网上查阅。可参考的资料有:《越谚・风俗部》、顾铁卿所著《清嘉录・卷三》、周作人的《鲁迅小说的人物・地方戏》、徐金的《鲁迅和绍兴戏》《朝花夕拾》的《小引》、《名作欣赏》中有关《社戏》鉴赏的篇章等。
3.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4.老师可参与讨论。当学生活动难以进行时,教师适时进行思维方法上的开导。
【解说:学生起步阶段,需要教师帮助搜集资料、查阅文献,以便他们在短时间内找到开展研究的感觉。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中,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适时适度介入讨论,要发挥“导而弗牵”“开而弗达”的主导作用。】
五、论文写作与评比
1.小组拟出研究性论文提纲,并讨论修正。
2.小组集体写作小论文。
3.写好论文后,小组开展互查、互评、互帮、互学活动。
4.把优秀论文拿到全班交流,并评奖鼓励,最后收集到《班级月刊》里。
【解说:论文的写作、交流、评奖、收入《月刊》等系列举措,能培养写作能力、激发写作兴趣、增强成就感。】
六、反思总结
1.小组自我总结探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也可为别组总结。
2.教师总结。
(1)教师提出学生对本课某些知识理解的偏差,并根据学生探究掌握的情况作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