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政治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政治心理学论文

篇1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学科创建时间不长,在许多研究领域存在较多争议。

一是关于研究对象。学界普遍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但对于研究对象未形成一致观点。主要观点概括为:

(1)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胡凯指出“:以人们的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依据这种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王新山、王玉婷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乔立骐、梁丽萍认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笔者认为,如何把握一般心理过程来探究新的、更具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互动因素的心理特征和规律。施春华认为研究对象包括四个方面:社会环境、个体心理状况、教育内容和教育者的心理。针对第一种观点,本学科要特别注重研究如何根据人的心理规律来实现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转变和提高,若不能把握好“在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这一基本原则,将很容易被认为是偷换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照搬其内容体系。第二种观点的范围更加宽广、全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更有利于学科的内涵丰富、外延拓展。但可能会使研究范围泛化,致使学科边界模糊。现有研究表明,对于研究对象的阐述已经在对过程进行“心理分析”、“心理研究”上保持了原则性的统一,实现了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教育对象和过程的突破。但是尚未形成定论,不够清晰、明确。

二是关于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研究,对心理环境、心理效应、心理机制与心理功能的研究。有学者认为,应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将思维、情绪、需要、动机等内容纳入研究内容,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体系。

(2)对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学研究。致力于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和职业类别教育对象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其形成发展的影响因素、差异性及其对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寻针对性对策;研究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心理品质、能力结构的现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上述研究内容符合学界对于本学科研究的普遍观点。但是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没有切实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甚至是简单地借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学科界限比较模糊,不利于确立其学科地位。三是关于学科归属。由于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具有牵丝挂藤的联系,学科归属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目前,代表性观点有:

(1)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王瑞雪从学科成立的背景、研究对象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等方面论述,认为应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也有学者从“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角度出发,论证其学术立场。

(2)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此观点被普遍认同,因为学科交叉,兼具了两个学科的共同特点和性质。胡凯,王希永、杨芷英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系分析,指出,一方面,必须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原则和内容,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对教育过程进行心理研究;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心理现象与特殊的心理规律,其范围包括在一般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之中。明晰学科归属问题,是构建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逻辑起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重要动力是开展多学科的协同研究,但必须以明确的学科归属为前提。目前对此缺乏权威性的论证,致使学科体系和内容体系构建方面也颇有分歧:主要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与“以心理学为纲”的对峙。需要不断深入研讨,推动其逐渐走向成熟。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新兴学科,困难和不足尤为突出。主要面临着一些在短时期难以得到完全解决的困境。

一是理论建构不完备。

(1)研究的基本范畴存在较大争议。学界普遍认同本学科研究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也有学者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主体、相对客体以及教育过程的心理研究来解释其研究范畴。

(2)学科归属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大多学者认为本学科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的部分共同的特点和内容,应归属于这两门学科的分支学科;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学。

(3)学科体系建构存在较大争议。有学者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主张以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构成学科体系;也有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因素出发,主张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为纲。

(4)学科理论整合程度不够。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学和心理学有机整合,构建特有的理论体系是一个现实难题。首先,对于二者在理论、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缺乏系统的论述,导致在理论建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含混不清、特色不够鲜明;其次,需要长期探索如何有效地将心理学的方法、工具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二是缺乏科学的范式。具体表现在:

(1)在教育范式上,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指导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教育者依然大量采用传统文本教育范式,封闭、知识化、教条化以及一定程度的泛政治化,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方法有效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未能实现相对主体同相对客体的良好互动;

(2)在研究范式上,高校具有广泛的教育网络和丰富的研究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实践和研究的主要阵营,其主导型研究范式是经典教育学范式,以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伦理学等为主要理论资源,以演绎法和归纳法为主要思维特色。但是实证研究还不够,其广度和深度还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和学科自身发展的需求,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研究结构不够优化。

(1)相对主体业务素质有限、整体协作程度不够。缺乏既能熟练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系统理论知识、方法,又精通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知识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同时,研究者缺乏联系和沟通的氛围和平台,协作不够,致使研究力量分散,学术观点难以达成一致。

(2)相对客体覆盖面不够广泛。研究人群主要是高校学生,较少涉及不同年龄层和其他行业的群体。

(3)动态研究、对策性的研究有待加强。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变化而进行的动态研究以及个案和小样本的长期、追踪研究相对薄弱;同时,用于解决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的可操作性、对策性研究有待加强。

(4)对教育过程本身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深入。当前,较多关注于从理论上探讨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法和效果,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教育过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心理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鲜见,需要借鉴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此外,对于受教育者如何把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获取的信息外化为行为的研究少,不利于受教育者良好行为的强化与教育效果的反馈和改进。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建议及展望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应该坚定发展的信心,攻坚克难。基于对现状和面临困境的理性分析,笔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初步展望。

第一,推进范畴及体系的理论完善和创新。对学科范畴及其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探索和提升一些新的范畴,使学科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

(1)推进学科化建设。要创新理论体系,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术语和话语体系从本学科研究的“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领域中概括、提升和创新范畴,避免从心理学中简单照搬、机械拼接;要整合学科资源,借鉴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最新成果中提炼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点,如: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心理为切入点,研究受教育者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态度和行为,探讨激发其兴趣的方法与对策。

(2)推进科学化建设。学科发展“科学化”的趋势要求教育过程更加关注对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的研究。以现实为基础,运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借鉴和运用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分析教育现象,作出能准确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本质和规律的概括。

(3)推进现代化建设。以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并重的方式进行新的理论分析,对本质和规律进行前瞻性的概括,总结出预见性的理论和应对方法。对现有的范式理论框架加以检验和论证,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以新的观点、范畴、原则加以补充;构建既能够充分反映科学发展的新成果和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又适应时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的学科理论体系。

第二,发展“人本”的研究范式。范式是学科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的信念、遵循的一套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与方法。

(1)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是本学科逐步向科学化和时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人学范式强调以人为本,在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性的同时又要教育对象生存方式的优化提升。在坚持用心理学的方法,对教育现象和事实进行客观、数据型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整体、系统的探究,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关注其心理特征和情感体验。

(2)要扩大研究对象的覆盖领域。研究的相对客体由以大学生为主,逐步涉及中学生、儿童、其他群体,如:少数民族地区、军队、企业、社区等群体。同时,群体与个体心理的比较研究,以及针对群体人际互动、集体意识的研究将受到重视。

第三,扩展新的载体和方法。

(1)在教育实践方面,探索公共、虚拟空间的运用。教育过程呈虚拟化和模糊化的发展趋势,要突破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形式,加强公共环境的开发和利用;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作用,提高无意识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能力,强化互动性和渗透性。

(2)在研究方法方面,注重量与质的研究相结合。研究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其相互关系及整体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过程研究的起点。在用实证方法进行宏观概括的同时,也要注重小样本、个案研究,进行深入、动态的跟踪。借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实证研究范例的标准化工具、实验来研究心理学理论、方法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融合的具体途径;研究已有的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并用代表性的数据和研究结果为参考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估和验证。

第四,加强复合型的研究队伍建设。

篇2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篇3

(一)健全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

现如今,教育教学新观念不断深入推进,现代化教育是集学科教学和管理于一体的教学内容。在新的时展背景下,我们一定要摒弃固有的老旧思想,转变管理观念,健全思政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科学性,将心理学内容贯穿于其中,并强调管理的积极作用,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促进学校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成果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与人的思想内涵有关的教育内容,心理学使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能够外化为一种表现形式,体现在学生的行动、技术等各个方面。有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但是在具体利用的过程中却无法使其有效的发挥。因此,各大高校一定要加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切实应用到管理中来,构建符合新时代的管理形式,逐步转变教育者的思想理念,坚持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运用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从而完善学校管理水平,加强学校管理力度。

(三)完善师资建设,加强研究力度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有效应用,一定要以科学合理的研究为基础,以完善的师资力量作保证。因此,学校一定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数量,对教师进行严格的培训,提升他们的素质水平和能力水平,设立专门的研究组织,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教学内容进行探索,找到其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紧密联系,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教育的有效性,以正确的思想完善学校管理,增强学校管理能力。

篇4

2执法人员自身要有过硬的心理调控能力

通过在前期的调查取证过程,及时、全面地掌握当事人的违法心理。作为个体,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征,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强调人在不同的环境中的人格多样化特征。违法当事人的行为也往往因不同事件、不同场合下的多种因素产生多样化的违法心理。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其性别、文化氛围、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接触环境、气候、突发事件等诸多因素影响。心理学家从不同的划分角度阐述了违法心理的不同驱动力、成因、机理、不同的结果,揭示了违法动机支配违法行为,违法行为是违法动机的外在表现,其心理过程分析为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指南。执法对象的违法心理动机类型相对于其他部门而言比较简单,概括包含:膨胀欲望刺激需求型、社会道德责任感缺失型、虚荣心理满足型、嫉妒或报复社会型等。当事人在执法人员询问前的心理活动比较复杂,既有可能存在畏惧、侥幸、抵触、戒备、观望、对立等对抗性心理,也有可能出现摇摆反复的交替心理。询问过程中当事人努力通过观察执法人员的言语、态度来揣度询问的真实目的与证据掌握程度,及时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以达到“两益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目的。谈话询问阶段结束后,当事人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性质有了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焦点从是否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转变为推卸违法责任、减轻违法处罚,千方百计找关系达到目的。而当行政处罚决定书下达之后,当事人则表现出不满、抱怨、悲观、急躁甚至避世的复杂心理活动。不同时期、不同的当事人将演绎心理表现的一切可能行为。

3通过学习行政执法工作的心理学常识,真正做到“知己”

行政执法工作从表象上分析是一个说谎与反说谎、掩盖与反掩盖的博弈与斗智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则是执法主体与客体双方的心理学水平与应用能力的较量。那么执法办案该如何运用心理学谋略呢?古人云: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上策。《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古籍更是提供了大量心理学谋略的案例教材。就行政执法工作而言,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根据办案前期的调查工作与违法第一现场中所获得的材料,运用心理学知识,采用特殊的语言技巧和完备的询问能力,分析当事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结合当事人的个人历史资料,在询问过程中准确把握各阶段当事人的心理活动动态,积极制定“因材施教”的心理学系统组合应对谋略,引导当事人按照预期目标如实、全部交待违法事实(明确违法当事人的五个W与一个H,即时间、地点、人物、为什么、什么事、方式),同时在询问后根据其心理发展,制定策略,使违法案件圆满得以处理。执法人员应当善于在各种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各种谋略制定有效措施,将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办案生产力。

4认真分析双方优劣势力量对比,力求知己知彼

在办理每一个案件之前,执法人员都应该作双方或多方力量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案件的顺利办理十分有利。一般而言,当事人的优势是了解违法活动的内部详情,具备相当丰富的行业知识,掌握违法行为的行业规则,甚至比执法人员还清晰水法律法规中的盲点。正如美军将领布莱德雷在阿登战役初期遭受挫折后所说“:我们现在打败仗,是因为目前不知道德军在哪个方面会犯错”。既然办案是一个双方综合力量竞争对决的过程,实质上决定我方胜败的关键问题是:能否在规定的时效时间内找出对手的软肋,利用它、打击它,使我方优势最大化。因此应该加强预期准备工作,弥补自身不足,将自身打造为一个具备综合素能的多面手,强化竞争优势。

5针对当事人的心理软肋,灵活运用心理战谋略

行政执法的询问谈话是检验一个执法人员综合执法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心理战的试验场,作为办理案件的关键内容,其成败直接关系整个案件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刚开始执法人员可以假装不知,通过聊天、让当事人自己陈述等方式了解当事人的内心企图,努力做到消除对方恐惧,达到谈话双方的心理互动。然后采取声东击西的谋略,向当事人提出某些似乎与案件无关的问题,掩护谈话的主攻方向,转移当事人的注意力,使其对执法人员的主攻问题疏于防备,无法揣度我方的意图。在掌握一定证据的基础上,进行旁敲侧击,故意给当事人一点破绽,诱敌深入,步步进逼,使当事人不得不交代所有违法事实。

篇5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升为实践教学,要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并让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保持乐观,并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具体地说,当代大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孤僻、自闭、自卑等负面意识,这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学生心理素质较弱的有力表现。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释放压力,让学生在积极的交流互动中获得友谊,逐步解决上述心理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思想政治教学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拓展训练。拓展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不俗的功效。同时,在拓展训练中,学生就需要以团队为单位进行训练,这就使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在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友谊,并在充分交流中逐步克服自卑、自闭等负面的心理问题。换言之,教师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际的方式,利用课堂教学的形式促使学生参与到其中,使学生能够逐步走出自卑、自闭的阴影,使学生可以变得更加积极、乐趣,保持健康的心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篇6

高中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有“五要素说”结构论,认为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是:政治教师、学生、政治教材、教学手段、师生的道德心理氛围”五大要素。所以思想政治课教学,不难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即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败、效益高低、价值的大小虽受制于各种原因,但它同教学师生的心理状态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师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益于思想政治教学取得成功,获得高效益,取得最好效果。相反,师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常常是导致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失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政治课教学有一种心理化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这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是一些新的题材。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背景下,政治课教学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就必然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心理化。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都必须建立在心理科学的认知与行为活动的科学基础上。

一、高中政治课教学面对的心理问题和政治课心理教育优势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主张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本性,并提出“教学要心理化”,这在客观上推动着教学心理化的发展。政治课教学与心理教育的内容较为接近,从历史发展来说,心理学原本属于哲学,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让政治课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只有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走心理化的途径,才能更好地解决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其心理品质,才能使政治教学更具吸引力,更有效果。有调查数据表明,当前高中学生中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学生的比重达21%,而这些心理问题的解决,光靠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的教育是不行的,还必须充分利用政治学科教学的优势,形成思想教育与心理教学有机统一的教育局面,通过挖掘政治课中多方面的心理教育资源,采用必要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训练,在政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潜移默化的、有的放矢的教育,从而较好的解决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中政治课教学走心理化的途径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递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用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政治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中学的政治课教学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显性教学,决定着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的政治方向,这在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现在日常的政治课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觉得上政治课没意思,课堂上常常出现无精打采,上课看课外书籍,睡大觉等现象,这是政治课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用时事等生动事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典型问题。如果政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以心理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指导,实践分层教学,分层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就能起到增强学生学习政治课内容的动力,促使学生乐学愿学。从高中政治课教学走心理化的途径上讲,主要有以下途径。

1.进行有针对性的学法指导途径

学法指导是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等多方面的指导。高中政治课教学经常开展学生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预习、复习、学会记笔记等,就能提高学习政治课内容的积极性。

2.创设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学习心理环境的途径

政治课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给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舞台。课堂上都运用表扬的心理需求原理对学生进行适时激励,就能强化学习动机,运用期望激励,就会使学生精神受鼓舞,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发挥情感心理效应的途径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便没有真理的追求。”苏霍姆林斯基也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壤上。”日本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泷泽武久用大量实验结果证明,一旦学生对学习推动情感,思想、记忆等认识机能就会受到压抑、阻碍。无论何等抽象的思维,没有情感都不能进行。政治课教学,课程内容本身没有多少吸引学生的地方,教师就应该让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课堂里有感情的浪花,师生就会精神振奋,独特的感悟、别有情味的语言就会如泉水叮咚,汩汩流淌,就会扫除课堂学习中疲沓、厌倦的阴霾,引导学生投入情感、投入精力去学习。专情课程、激情课堂、幽默激起学生的喜爱,这是政治课教学心理的三步曲。

三、高中政治教学心理化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

高水平的政治教师在教学设计与备课上不会只注重于构思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在组织教学上不仅会敏感于学生知识理解掌握和成绩的差异,在对学生的评价观念上不会只认为成绩优秀的就是“好学生”;而是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视为是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过程,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堂,运用娴熟的艺术教学手段于课堂,有意识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于教学活动之中,努力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跨越心理误区教学活动的组织。所以,高中政治教学心理化对教师素质提出的要求主要如下。

1.有广博的知识修养。“学高为师”的古训表现了对教师文化知识的要求,教师学识渊博,知识丰富,教学才能得心应手,引人入胜。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要想产生激情,合理的设置情境,离不开教师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知识。旁征博引,见多识广,思维敏捷,口才突出,是一名政治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素质。

2.有高度的责任感。敬业乐教是教师教育素质的基础。政治教师必须确认教书育人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在任何场合都体现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在任何场合都体现出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拥有高度的工作热情,热爱自己的讲授科目,尽到教师的天职。

篇7

长期以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只注重从知、情、意、行四方面人手,力图使学生在短短的一堂课上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培养正确的品德行为。一堂课的教学都是从外到内,自上而下地灌输.教师成为“知识的搬运工”。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发生严重脱节.导致课程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生活需要而变得抽象、空洞和苍白无力,从而使学生感到厌倦,无法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造就出来的学生往往是在课堂上和生活中表现出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因此,让思想政治课回归生活是使课堂唤发生命力的首要前提。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课标》明确提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可见,思想政治课生活化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为基础设置三个课程模块,并与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为主导的生活和哲学并列,将思想政治课的内容设计为四大模块。这反映了新课程整体改革的理念、设计和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质和内在价值,符合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同时也为思想政治课教学走向生活化奠定了基石、指明了方向。那么,怎样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落实“生活化”的理念,以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关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政治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呢?

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涵义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政治课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一)课前准备生活化

1.教师:立足生活,改造教材

创设生活化的学习内容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前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政治书本知识十分重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事例,用以沟通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政治学科知识的联系.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以此来诱发学生已有的真切体验,感受其境。但由于教材中呈现的案例有的与本地区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原有知识背景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教师在充分理解和领会教材编者意图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现有经验和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例如在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的学习中,笔者大量地加入了本土的“宁村抬佛”汤和文化、“张璁文化”、“永昌堡抗倭精神”、“温州鼓词”等内容,与课本的相关内容有机整合。

2.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如果教学中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就无法建构起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要有目的地收集相关资料,体验生活,积累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教师可以在教《经济生活》模块“股票、债券、保险”一框内容的前两天给学生布置任务:到本区的证券交易所、银行、保险公司收集有关资料;丰富了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通过观察与采访,学生体会到了这些投资品种的特点,同时也初步感受到金融市场的风险。上课时,学生带着课前收集的资料,带着自己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活味浓、趣味性强。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根据多年来政治学科教学实践,笔者总结了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的“三环节教学模式”。

1.激活生活经验,置疑导入

教师将教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相融合,并设计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借助课前收集的资料和以往的生活经验加以解决。由于学生只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办法,不能将问题彻底解决,从而进入一种“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例如:在学习高二年级《生活与哲学》模块“意识的作用”一节时.教师提出问题: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物质要决定意识。那么大家思考我们学校现在正在建造的校友楼,在建造前要先有图纸,然后根据图纸去建造,那是否意味着先有意识后有物质呢,在造楼的过程中,图纸(意识)究竟起什么作用呢?教师顺势提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意识的作用”。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使他们的思维泛起涟漪,从而拉开了教学的帷幕。

2.创设生活情境,探究新知

置疑导入使学生感受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从而产生学习新知识的紧迫感。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探究知识的发生、发展.感受知识的本来面目.最终达到既学习新知识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根据知识的具体特点和实际的教学条件,教师可以创设如下生活情境作为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平台。

第一,创设直观化的生活情境。教师利用看得见、摸得着的身边事物创设探索问题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提出问题——合作探究——交流结论——体验成功,学习终身发展所需的知识、技能、方法。在学习《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一课时,我要求学生课前调查龙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包括皮革、不锈钢、电器等发展状况。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社会调查等方法,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我向学生展示一些直观的材料,通过提出问题、合作交流使他们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合作的快乐。第二、创设体验性的生活情境。教师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现场体验.有话可说.有情可感,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小记者”走出课堂,采访龙湾区相关企业、领导干部和村民,调查本地环境变差的真正原因。“小记者”争着向有关企业负责人和相关人员提问.比如:你们认为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们认为实行什么措施才能有效制止环境进一步不受污染?环保局或政府来此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吗?有没有试着改变环境,等等?采访回来后,在课堂上大家又对自己的所提问题进行分析评论,评出“最有价值”“最有深度”的问题奖项。接着,教师趁势提出问题,运用调查资料,并结合有关内容,分析局部经济利益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关系,给学生以无限的情趣。

3.总结升华知识,服务生活

总结能使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思维方法科学化,使情感体验逐步升华为价值观、人生观。教师要指导学生及时地总结学习过的知识、使用的思维方法以及涉及到的人生道理。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同时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情感体验,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共同发展。例如在学习了《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一框以后,在同学生共同总结了课堂的内容以后.让学生去分析龙湾当地养殖业的实际问题:为什么前几年价格很高的文蛤,今年价格比较低,为什么前几年收益丰厚的养殖户,今年却陷入困境,有的濒临破产?如何才能使养殖户尽快地走出困境?这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明白了价值规律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生活化教学要把抽象的学科知识还原于生活,使知识在实践中得以验证和完善。学生通过学用结合还可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享受学以致用的快乐。

篇8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篇9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21世纪的主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该做出应有的思考和总结,尤其是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领导者,引路者,都应积极应对。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如何才能有效促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呢?以下是我在这一方面的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1、以学生为中心,优化政治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今天,在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倡导下,现代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和谐课堂”为目标,教材、教学条件等物的因素被归置回本来的位置——即教师和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运用对象,“围绕着目标的达成,学生是直接的决定性因素,教师是非直接的、非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优化课堂结构,必须充分利用教学条件和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

2、有效整合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鼓励者、促进者、组织者、设计者和指导者的作用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情境设计和模拟以及“活动化”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并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用处,从而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强化学法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我介绍两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之进行强化的学法指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种是基于“知识框架”的学习法。“知识框架”法需要明确四大基本原则:第一,主题在中央;第二,每个分主题都有一个主要的分支:第三,每个概念用一个词来表达;第四,如果可能的话,给每个画幅画。有一句名诗是这样写的:“领新标异二月花,删繁就简三秋树”。我对“知识框架”法的要求就是这样:一是知识重构,二是简洁明了。

另一种是“点线面一体化”的分解综合学习法。点,即是知识要点、知识基本点:面,即是知识网络、知识“大厦”;线,即是点与面之间知识的内在联系。

(3)指导学生掌握思维规律,培养创新能力。

第一,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观察。

第二,注重对书本知识、人生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反思。

二、养成分析综合、辩证思考、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

哲学政治探究性教学围绕目标与情境,以“探究共享”为价值理念,注重思考、表达和交流,形成正确的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此,教师应该多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等适宜探究的教学法。

1、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以问题探究为主要线索和链条来展开教学活动的教学方法。实施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关注问题、引发问题、探讨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生成新问题的问题探究中生成教学过程。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也称为“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课外相结合,围绕实际案例进行探究共享,综合运用自学、讨论、启发、讲授和谈话等手段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案例的探究共享,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与方法,活跃学生的辩证思维,养成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探本索源、合作交流的学风和习惯。实施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重在组织、坚持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所以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组织者”

3、任务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划分成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发现、探讨和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对任务进行反恩。实施基于任务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对建构学习、探究教学策略进行有机整合

篇10

二、创新教学体系,构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心理和谐

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模式,影响了许多高中学生政治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中,教师对政治知识进行灌输,学生只能成为一名小小的观众,在教师的个人演示下记笔记、背知识点。当代高中政治教师要从政治的学科特点出发,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教学环节,设计更多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可以参与到政治学习活动中来,而不是将政治课堂变成一个人的课堂。教师要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变得主动。教师是学生的配角,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如在讲解“股票、债券和保险”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一节别开生面的活动课,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体。在讲课之前,教师要为学生安排预习任务,让学生自主了解股票、债券以及保险的类型以及具体的业务问题。教师将班级分为股票组、债券组以及保险组,预习任务由各小组来完成。在本节课的讲解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成为新知识的传授者,对每一个金融业务进行讲解。学生成为了小老师,会让其他同学的注意力更容易集中,也会促进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与掌握政治知识。这样的课堂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教师成为引导者,师生之间的和谐度会大大提高。心理和谐的成功构建,有利于实现高中政治教学的高效化。

三、加强课外活动,构建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心理和谐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认为高中生的时间最宝贵,将他们的政治学习完全限制在课堂之中。学生通过政治课本了解多彩的世界,使得学生对于外界的认识只有文字,没有其他的印象。这会大大影响高中政治学科的魅力,也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和谐。学生不喜欢学科活动,自然不会对教师产生太多的好感。因此,要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现心理和谐,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发现教室外更多更精彩的东西。教师可以校园、社会这些更大的平台为学生设计课外活动。政治课外活动的开展,是高中政治教学手段丰富的重要体现,也是高中学生政治学习成果得以升华的重要方法。例如在学习有关于政治生活的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政治活动,并针对自己的兴趣选择合理的角色如法官、记录员以及律师等。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需要对政治知识进行掌握,也需要与其他学生进行充足的互动,分配任务,明确每一个人职责。随着交流的增多,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和谐。同时,教师给学生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有利于生生之间的和谐,更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课外活动的有效开展,会成为高中政治教学中心理和谐构建的重要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整体提高。

篇11

但作为社会的个体学生不是思想政治课所讲的内容在课前学生一无所获,恰恰相反,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在思想品德方面就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它们都在学生的意识里积淀下来,形成动态的认知结构、情感意识、行为定势,这些必定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有着影响,给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带来客观的心理障碍,同时对心理障碍的疏导也成为政治课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教师传播的教育观点与学生已有的所持观点相距太远,甚至对立,因而排斥教育信息。接受心理学认为,学生接触到与自己认知结构不一致的教育信息时,在心理上有以下三种反应:一是拒绝教育信息;二是把教育信息曲解为与自己相符合的观点;三是改变认知结构,接受教育信息。出现一、二种反应主要是学生已有的观念与教育观点相距甚远所致。因而作为政治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现实观点、态度,不能搞“”一步到位达到当堂课的教育目的,而应采用“登台阶术”、“以退为进”的循序渐进的方法,将学生的观点引向最近发展区,充分肯定学生偏离原观,(错误观点)的细微进步,使彼此观点从对立转化为彼此逐渐接近,最后达到统一,与教育观点相一致。

二、情绪障碍,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障碍是由学生的特定态度所形成的动力定型造成的,而动力定型又受当前刺激的影响而变化发展。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刺激输入教育信息时,学生的动力定型会发生变化,当教育信息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时,就纳入动力定型并形成新的动力定型,引起学生满足或愉诀的情绪。如果教育信息不符合学生的动力定型,无法纳入动力定型系统,就会发生冲突,引起不愉诀的情绪,产生情绪障碍。同时,动力定型也有其稳固性的特点,当教育信息对学生动力定性进行撞击,要求改变原来的观点态度时,也可能激起学生的对抗情绪,产生情绪障碍。学生情绪障碍产主后,就变得非理性的顽固,往往对教师的说教不顾,把自己封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教育是很难收到实效的。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活动,在不同的时期,常有理智占上风和情绪占上风的现象。当理智占上风时,学生能接受正确的道理,当情绪占上风时,就会以主观愿望来排斥教师的教育信息。因而政治课教师在疏导学生的情绪障碍时,可以设法创设一个使学生由情绪占上风向理智占上风转化的情境进行教学,达到琉导的目的。

三、行为障碍。人都有力图使自己行为合理化的倾向,即总想找到种种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学生也不例外,当教师传递的教育信息与他们的行为不一致时,学生就会感到行为无法改变,找出各种理由进行辩护,从而拒绝接受教育。

于是错误或不当行为本身就成为对抗思想政治课教育的心理障碍。那么行为障碍文如何疏导呢?行为心理学认为,当外界刺激与行为不一致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内心体验很不舒畅,产生一种压迫感,激发起一种驱使认知因素重新协调起来的强烈动机。在这个时候,政治教师就必须抓住机会进行积极的全面引导,给学生创造改正错误行为的环境、条件;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改正错误。

篇12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教书育人要求很高的重要学科,她肩负着把握舆论导向,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教育使命,向青年学子灌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宣传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排斥异端思想,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认为在思政课教学中增添“课前新闻播报”环节,可以促使学生不断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良好习惯,树立胸怀天下、报效国家的理想,同时可以更好地把几门思政课有机的结合起来,弥补“形势与政策”开课不足的现象,更有效地提高思政课的教学实效。

1“课前新闻播报”的简述

“课前新闻播报”是指在上思政课前的10分钟左右时间,让学生轮换上台播报最近一周的时事新闻,并由教师和同学作适当补充和点评,把新闻播报的成绩纳入到学生的思政课的成绩考核之中。“新闻播报”主要是要求学生把从网络、新闻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报道的新闻或自己撰写的新闻,联系本节课的内容,制成PPT或稿件,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进行口头新闻播报。给学生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培养学生掌握搜集、处理、学习、讨论时事新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课前新闻播报”的步骤

如何顺利开展“课前新闻播报”呢?准备工作很重要,先定好规则,使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序进行。

第一,制定“课前新闻播报”评价表,让学生明白“课前新闻播报”的要求和规则。如表1所示。

第二,制定好轮换报道顺序。每学期的开学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课前新闻播报的要求、意义及考核办法,要求全体同学全员参与,而且每人每学期只有一次播报机会。此项工作可交思政课信息员或学习委员负责提前安排好,可以制定一定的原则,两个人或三个人分成一个小组,然后按组别安排好轮换次序,在班里公布,学生按课程和播报次序组织编写新闻播报材料,提前做好新闻播报准备。

第三,新闻播报内容的收集整理。包括新闻播报内容的选定,新闻材料内容的改编和新闻稿件的撰写,播报内容PPT的制作等等。要求同学必须依据新闻内容的重要性、时新性、显著性、趣味性、关联性等原则,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选择播报内容,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顺序,对所发生的事件,详细情况等基本要素进行整理,编写新闻提纲、改编新闻内容和撰写新闻稿。

第四,上台播报,点评打分。每次上课前,在班级按班级小组轮换表,由准备好的那个小组的学生上台进行现场新闻播报,播报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同学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播报方式,可以个人或双人进行播报,可以站着或坐着直接口头播报;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PPT进行图片新闻和图像新闻播报;在学生进行新闻播报中,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记,老师也要对新闻播报的内容同学们的现场表现做好详细的记录,等学生播报完毕,可以邀请1~2位同学就新闻播报的情况进行进行现场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现场点评,总结优点和分析不足,填写好评价表,并将按其表现纳入平时成绩。

3思政课“课前新闻播报”的作用

3.1对教学的作用

(1)有利于贯彻落实高校思政课的课改要求。“课前新闻播报”还符合思政n课程改革的要求。思政课理论性非常强,学生不是很喜欢,必须加强思政课程改革,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思政课开展课前新闻播报,从学生选择新闻、整理材料、撰写新闻,到上台播报,都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思政课中要学的知识、原理,只有与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联系起来,才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借助每节课的“课前新闻播报”,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思政课中的相关知识点,等于不知不觉帮学生学习有关的知识,锻炼了学习能力。有的时候,学生所读的新闻刚好是和本课知识相关,那就成了非常好的新课导入或课堂案例,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锦上添花。

(3)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是国家与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心时事,既是国家、社会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他们成长与成才的内在需要,开展“课前新闻播报”活动,可促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为将来融入社会担负起国家建设重任奠定良好的基础。大学生就是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时刻保持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和提高自己对社会的适应性。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荣辱兴衰是与这个国家的每一个公民联系在一起的,国家的前途命运与个人的前图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天下事,是每个公民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也是每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人的本质是社会性,人是社会的人,就要知社会事。我们就是要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培养并加以训练,无论现在还是将来,从时事中选择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以积极的态度认识当今社会,用发展的观点对待社会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3.2对学生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喜欢新事物,有“趋新”的心理需求,而思政课教材虽然不断有改革和更新,但也不可能经常改革和更新,所选的材料再好再实用,过不了多久也会变成“旧闻”,自然会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而富有时代特色、贴近生活实际的“课前新闻播报”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一缺欠,满足学生们“趋新”的心理需求,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2)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传统的教学观念强调的是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师始终处于主动的、权威的地位,学生则永远处于被动地位,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课前新闻播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新闻播报内容,撰写新闻播报稿纸,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课前新闻播报”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新闻播报的准备过程中对所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和分析论证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训练过程。有些同学还把搜集到的新闻制成PPT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就必然使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

3.3对老师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