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产学研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政产学研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政产学研论文

篇1

 

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文化竞争力已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文化创意产业是知识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经济与文化日益融合的时代产物,是信息时代和文化经济时展的产物。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近十年的发展,证明了其是最具前景、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许多发达国家的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发展规模上也已经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

1创意产业及“大设计”观概念的界定

1.1 创意产业概念

创意产业指源自创意或文化积累,透过智能财产(即知识产权)的形成与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并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行业。包括视觉艺术产业、音乐与表演艺术产业、文化展演设施产业、工艺产业、电影产业、广播电视产业、出版产业、广告产业、设计产业、数字休闲娱乐产业、设计品牌时尚产业、建筑设计产业、创意生活产业等共 13 项产业。

创意产业相对传统产业是一个新的事物,“(20世纪)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在来临”。21世纪是创意主宰的时代,这一点已经成了人们的共识。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创意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经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一书中指出,创意产业占全球GDP的7%,每天产生的价值高达220亿美元经济学论文,并以每年5%的速度快速增长。美国增长速度更达14%,英国为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世界例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产业、迪斯尼等娱乐产业、软件产业、甚至美国的快餐、可口可乐等等都成为美国创意产业及文化的代表。

创意产业关注的核心是创意设计。这种创意设计主要包括四个层次一是信息创意设计, 主要与高科技信息与互联网相关联,如网络设计, 各种软件设计, 数字技术设计, 手机增值业务设计;二是文化内容设计, 主要与各种媒体上刊载的内容或节目的设计制作相关如广告、电影、电视、广告、动漫设计;三是艺术创作设计, 主要与艺术、工艺品的原创性设计相关, 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手工艺品、服装设计, 文学创作等;四是工业产品设计,主要与制造业各行业相关, 如建筑、陶瓷、汽车外形、商品包装设计等杂志网。

1.2 “大设计”观内涵

现代设计自上世纪初兴起以来,本来就是一个涉及艺术与技术,自然与人文、经济与市场的交叉学科,至今发展已近百年,人们对于设计的理解,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对于设计的要求,设计业对于设计的定义与范畴都日益宽泛,设计的功能外延与相关领域也趋于复杂。在此形势下,包含“协作设计”、“绿色设计”、“整合设计”等等在内的“大设计”概念逐渐产生。当今的“设计”观念,已逐渐形成包含传统造型艺术、工艺美术、影视艺术、数字艺术、动漫游戏、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及现代工业设计和艺术设计等等在内,当然包括前面提到的“协作设计”等概念。所谓“大设计”观念,是以设计实现大协作、大整合、大统筹的方式,达到全民高素质化、生活艺术化、环境美化、社会和谐化的目标。譬如CI开发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 从概念、行为、到视觉化的表达是一整套的系统运作。因此, 谋划、策略、创意、视觉化等等仅有平面设计的能力是不够的,它不仅是设计,还包括了策划等等。而“生态人文主义”也是大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在实践中,人们提出了生态经济观、生态法学观、生态伦理观和生态美学观等等新的观点。使生态设计观念进一步渗透到城市的规划、建筑和环境设计、工程设计以及工业设计领域,形成了对这些设计的一种导向和组织管理模式。

基于“大设计”观的创意产业整合设计与传统的观念有所不同,前者更注重将设计学、哲学、文学、文化学、传播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广播影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整合与融通。除了注重建立创意产业群,培养一大批“创意产品”的设计者、开发者等等“建设”层面外,创意产业市场的培育和完善,培养更多“创意产品”的消费者同样重要,而且认为与传统产业中“设计”与“消费”相对分离不同,处于后工业时代的创意经济,全社会往往即是设计者也是消费者!因此“大设计”观念的普及和全民素养提高与广西创意产业发展的有密切关系。其中,协调发展理念的建立是广西创意产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2 创意产业的发展促进因素分析

2.1 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个人创造力。

创意产业是文化产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创新性与创意不可复制性,创新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性是文化创意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经济学论文,尤为明显的特征,这也是其从诞生之时就赋予的主要特征,所以创新成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创意的激发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而创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并且随着现代科技和大众传媒技术的进步,可以不断实现升级、转换。创意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强调人、人的知识和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把文化创意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到极为重要的高度,注重人和肯定人的发展。而创意产业源于人才的创造力、技能与才华,是智力高度集中的产业。艺术家的个人创意是产品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也是创意产业的核心源头。知识经济社会是充满创造性的社会, 只有创造出新知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才能为财富的创造提供源泉。

2.2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消费者的创意需求动力。

文化创意产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代社会,人们对于文化消费需求呈审美性、娱乐性、时尚性、多变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在文化产品和文化创意生产过程中别出心裁,以新颖的、独特的风格,以特色化、个性化、审美化的产品特征来吸引消费者,生产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适合人们消费的文化产品,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从顾客价值创造的角度设计和生产的优秀创意产品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带动衍生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创造力也在不断上升。创意产业的发展不仅与供给方的创造力有关,还取决于供求双方的交流与互动。创意产业中的消费者同样富于创造性,他们可以想象风格,消费者选择、组合并消费,社会或者消费者群体评价,消费行为不仅在消费过程中,而且通过多种反馈渠道影响创意。

2.3创意产业发展的保障――企业政府的管理机制

我国创意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快创意产业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国家文化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逐步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群体创业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为各类创意人才群体提供良好的条件”。 这些政策针对本地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解决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创意产业涉及的行业门类众多,各地发展的情况又千差万别,出台统一的扶持政策需要一定的时间杂志网。在这个阶段经济学论文,由各地根据本地区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引导创意人才和企业向城市重点发展的行业集中,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文化创意产业,需要追求经济效益,这是由其市场属性和产业属性决定的,但文化创意产业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它还具有文化属性,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要在“产业化”和“文化化”二者间相互促进中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政府引导创意产业相关政策,以及推进工业设计的相关政策,将工业设计公众化、普及化,提高创意水准:公益性设计展览、展示必不可少,将工业设计观念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潜移默化中普及全民设计观念,创立一套激励全民创意的机制及评判标准。

3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建立

创意产业以人的知识、智慧作为主导的运作模式,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而基于大设计观的整合设计理念,探索如何成立一个新的促进创意产业的协调发展设计整合服务平台体系,研究形成良好的创新设计转化机制,研究如何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让这个创新平台成为政府、企业和学校之间的沟通平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图1)

(1)设置创意产业资源中心,运用现代的管理方式进行科学管理,有效协调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学校大学生创新基地、大学生产业园等机构和相关企业,即教育及建立数据库等内容,加强对于本土优秀的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应统计资料显示,在纽约,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占所有工作人口总数的 12%;伦敦是 14%;东京是15%.而目前我国上海创意产业从业人员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还不到千分之一。

创意产业设计整合服务平台基于大设计相关专业:艺术设计、计算机、机械学、管理学等学科和专业,围绕广西社会生产和创意产业发展需要,在工业产品造型、功能结构创新、广告包装、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动漫游戏、服装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为广西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艺术设计界搭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提供校企合作、成果转化、政策质询、设计质询、设计管理、设计培训、设计展评、设计比赛等与设计相关的服务,成为企业、高校联系的纽带。把高校的科研优势转化为企业创新设计的能力,形成全新的区域性艺术设计创新体系。

(2)加强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搭建设计与相关行业之间的互动平台:如各类设计网站、服务平台经济学论文,推进工业设计与制造业的融合;借助于网络将工业设计融入生活、融入创意产业;分类推进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以“孵化+投资”为基本模式,吸引活跃的创业投资,形成具有研发、投资、制作和培训的产业基地,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和拓展。

(3)利用高校在设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成立专门的专家委员会,提供专门的政策咨询,设计服务等。同时利用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资源,广泛和企业展开设计服务。

(4)整个创新平台是开放的,能够让更多的企业、学校的人能有机会随时参与进来,形成推广价值。

结语

篇2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之下,政府c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逐渐认识到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性。贯彻落实专硕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更偏向于工程实践,学位论文选题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但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往往由于培养单位条件所限制等种种原因,其中最关键的是缺乏与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行之有效的实践环节[1],因此进一步探索材料工程专硕的培养模式,以实现预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政府引导,创造条件,积极搭台

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院校为依托,各方面联动”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思路,充分考虑政府政策的指导作用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作用,更好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创各方面共赢的局面[2]。由江苏省政府牵线搭台、企业创造条件、高校参与合作来设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工作站;政府经甄选后批准挂牌;专硕研究生在站期间,实行高校导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在结并对在站研究生有所反馈并对其培养提出建议;运行一段时间后经考核合格的工作站,由政府给予经费支持或奖励,为专硕研究生长达一年的实践训练环节提高了硬件保障。

除此之外,江苏省双创人才项目中有一类“科技副总”项目,明确由高校或科研院所派出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科技人才,由企业聘任为非全职技术副总或副总工程师,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该人才项目中对企业资质限定在高新技术企业,或研究生工作站等省级以上企业创新平台的范围内,这一政策促进了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促进了科技人才与企业的对接,在客观上对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培养又提供了契机。

2 学校有针对性配置导师

以江苏科技大学材料工程领域为例,对于专硕导师的招生资格会定期进行评估,除了具备高级职称和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外,对于一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或者主持在研工程项目的中级职称教师,同样可破格聘任为专硕导师,以体现专硕研究生贴近工程实践应用的培养特点,有效提高了培养质量。

3 多方合作共赢,推进实践基地建设

在政府积极牵线搭桥下,高校与江苏省企业合作申办研究生工作站等,并“以评促建”,加快推进此类实践基地建设,从而为材料工程专硕的工程研究课题提供保障,也完成了培养中要求的在生产一线实践一年的要求,而此需要多方长期合作。对于企业而言,建设好研究生工作站是其与高校等科研单位建立实质性合作的一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指派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担任专硕在实践基地的导师,指导学生就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技术攻关[3]。除此之外,这对于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或联合申报企业创新基金、科技进步奖等都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各方都取得感兴趣成果的前提下,推进实践基地建设并彻底解决专硕研究生的实践培养难题才得以实现。

4 总结

本文分析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介绍了江苏地区政产学研用背景对高校材料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带来的契机,由政府创造条件、高校与企业响应号召,合作申办研究生工作站、科技副总等项目,加快推进实践基地建设,从而为材料工程专硕的工程研究课题提供保障,同时实现多方合作共赢。该成功经验不仅可适用于材料工程专硕培养,还对其它领域专硕培养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作者简介:张琴(1971-),女,湖南岳阳人,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传播与管理、职业教育;马立红(1979-),女,辽宁锦州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华丽(1973-),女,山东烟台人,北京联合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职业教育专项课题“海峡两岸高等技职教育评价制度比较研究”(编号:GIA104012),主持人:周华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93-04

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是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自1975年开始,台湾地区“教育部”相继推行了专科学校、技术学院与科技大学系列评鉴,将评鉴作为了解台湾高等技职校院的办学品质,进行辅导、奖励与核发学校各类申请项目的重要参考[1]。30多年来,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评鉴日趋成熟,已成为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的重要质量保障体系,有效促进了高等技职校院教育教学工作的自我完善与改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标准中将其作为关键指标列入,强调学校教育与产业界需求结合,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高等技职校院评鉴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升产教融合在技术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的效用。

一、推进产教融合是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等第制”标准的重要内容

台湾地区《大专校院产学合作实施办法》(台湾所称“大专校院”指大学和专科学校)第十条规定:“教育部应将产学合作办理绩效列为学校评鉴项目之一;评鉴结果绩优者,得奖励学校及相关人员”。自2003年开始,台湾“教育部”将产学合作执行绩效纳入校务综合评鉴,旨在引起高等技职校院重视并推动落实。以实务教育为特色、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技专校院评鉴中,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加侧重。以《新颁9年度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指标》(台湾地区所称的9年即2010学年)为例[2],在其开展的行政类综合校务、专业类学院和专业类系所三类评鉴中,产学研合作教育均已成为非常重要的关键指标,具体表现为:

行政类综合校务评鉴中,设“研究及产学合作策略及成效”指标,权重30%,侧重三方面系统评鉴技职校院产学研合作教育:一是应“具有研究重点特色与应用发展成果”,倡导学校通过产学研取得应用性研究成果;二是应“具有研究与产学合作应用在教学上的成果”,“考察学校与产业界合作办理专班之执行情形”等,旨在强调产学研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际效用;三是强调学校应“能制订针对产官学研间资源整合所执行之规划与策略”,考查其“校内跨院、所、系整合研究、产学合作之组织、策略及成效”,“产官学研间的专业服务、技术开发、移转及育成之鼓励机制与运作绩效”等[3],从学校发展规划和组织运行机制角度,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长效保障机制。

专业类学院“等第制”评鉴中,设“产学合作与研究计划之整合”指标,权重20%,聚焦学院跨领域开展整合型产学研合作的措施及成效,倡导“院内师生能整合跨领域专业,推动各项合作与交流,提升专业层次及扩大服务品质”,“能积极寻求相关资源,以推动整合学术研究与技术开发”。评鉴中着重三个层面:一是从跨学科组织建构层面,检查“学院内整合型研究中心及各系所学术交流之规划与执行成效”;二是从整合型产学合作研究计划层面,检查“学院规划整合型产学合作与研究计划之执行成效”;三是从特色学术成果研讨活动层面,评鉴学院“发挥学院特色之研发成果研讨会之规划与执行效益”[4]等,系统促进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特色凝练与优势突显。

专业类系所“等第制”评鉴中,设“产学合作与技术发展与研究计划”指标,权重15%,重点关注两方面内容:一是学院层面,“能否因应社会发展与产业需求,规划有效的研究发展制度与运作机制,以落实产业所需基础与实用科技的研究发展;能否寻求及善用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性或整合性的学术研究与创新技术开发”;二是教师层面,“研究与技术研发有无具体成效,并能结合教学、学生实习或社会需求,发挥实质效益”。此类评鉴中着重考查教师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表现,包括:“教师将产学合作或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及培育人才情形;教师取得专利、技转、授权、创新表现之情形;教师取得专业实务经验及参加国内外研究或研讨(习)会之情形;教师专业期刊论文、研讨会论文、专书及展演发表之情形;教师产学合作及研究计划承接之情形;教师获奖与荣誉之情形;教师研究成果与来自政府部门或法人机构之经费资助之间的相称度;以及针对前次评鉴(访视)建议事项处理情形”[5],对教师除提出研究计划承接、成果发表、学术交流和成果获奖等要求外,明确要求将产学研和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和人才培养,引导教师将产学研合作教育落到实处。

“等第制”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对台湾地区技职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引导促进作用,针对学校办学明确规定众多评鉴指标,学校必须遵循。评鉴定位偏重督促学校维持质量的行政管理,结果采用等第制,且与“教育部”相关行政处理高度结合,难免校际评比,对校际差异尊重不足,学校特色难以突显。

二、台湾地区新推“认可制”技职校院评鉴中,产学研合作教育仍居重要地位

台湾地区“教育部”自103年(即2014年)全面采用技专校院评鉴“认可制”[6],着重技职校院的“机制评鉴”,以促进学校自我改善为前提,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取消等第与统一标准概念,重在检查学校定位与目标确定、努力程度、现状自我改善能力等。评鉴结果不排名也不分等第,只是给予“通过”、“待观察”或“未通过”等程度判定,未来评鉴成绩将降低与“教育部”相关行政审批事宜的联动,变成基本门坎,淡化评鉴的“赏罚”功能,促使学校通过自我评鉴实现自我改进、管理和发展特色[7]。“认可制”评鉴标准中,仍将产学研合作教育放到重要位置,并对相关指标进行了高度统整:

“认可制”的行政类评鉴,将产学融合纳入“校务治理与发展”项目,评鉴不再罗列诸多指标,而是从学校发展规划和整体策略角度,提出更综合、更系统的要求,重视学校依据校务发展目标与特色,促进产学合作与国际化的整体规划策略及成效,具体评鉴关注“学校推动产学合作及智慧财产经营管理之整体规划策与运作情形”[8],在产学合作规划中,包含产学融合鼓励措施及行政支持等,不再详细规定专项指标,为技职校院提供更多自主规划和发展空间。

“认可制”的专业类学院评鉴,则关注“学院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倡导“学院及各系所间之产学合作、技术开发及专业研究表现,能展现学院特色,切合院务发展计划及产业发展需求,具明确整合机制与运作模式,并结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与实习机会,发挥实质效”。明确将学院特色发展需求作为产学研合作教育主线。具体评鉴过程中重点关注:“学院整合院内外相关资源,展现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与研究成果之做法与执行成效;学院将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与研究成果融入教学、提供学生实习及人才培育之作法与执行成效;其他特色规划及成效”[9],更强调产学合作切实融入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做法,以及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质成效。学院在产教融合中的主体地位和育人特色目标更为彰显。

“认可制”的专业类系所评鉴,同样关注“系所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强调“系所能因应其发展目标及特色、社会与产业需求,建有效的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之作法,寻求及善用相关资源,进系统性或整合性的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与专业服务;系所的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表现与学术研究能有具体成效,并能结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与实习机会,发挥实质效”。具体评鉴过程中,重点关注“系所因应教育目标及特色、产业需求,规划及推动系所专业发展与产学合作的作法;系所产学合作、技术开发、专业服务表现与研究成果;教师将产学合作或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提供学生实习及人才培育之作法”[10]。专业类系所评鉴的多数产学研指标与专业类学院相似,同时也突出了产学研在技术开发和科研方面的特色要求。

“认可制”与“等第制”评鉴相比,更尊重技职校院的自主办学和个性特色,强调学院、系所和教师产学合作研究计划的执行成效,强调学院要提升专业层次,整合资源;强调系所根据发展目标推动实用科技,“研发成果”除包含论文外,还包括“技术报告、专利、技术转让、商标、著作权、作品展演、企业诊断与辅导、商品化产品及其他智慧财产权益之运用成果等”[11],充分体现了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应用特色和产业服务导向。更重要的是,不论是学院还是系所评鉴标准,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都更注重校院特色发展和学生发展,不仅强调教师要有产学合作和技术开发成效,更重视学院、系所教师是否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提供学生有效学习与实习机会,获得人才培育实际效益。

三、对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制度的启示

“新建本科院校”是大陆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承担了大批量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任务。2010年3月,大陆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2011年12月,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通知》,正式启动新一轮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两个文件都鼓励新建本科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紧密结合区域发展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某种程度上说,大陆目前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状况和承担任务,与台湾技职教育体系中的科技大学或技术学院很类似。因此,台湾地区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办法具有很好借鉴意义,可从如下方面重视产学融合,完善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价制度:

(一)把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院校发展战略规划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制度的优点在于,真正把产学研合作教育当作高等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生命线,对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是仅规定专项观测点或指标,而是切实做好系统规划和分层分类指导。无论是“等第制”还是“认可制”评鉴,都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提出明确引导性要求,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规划策略、长效机制和组织保障建设,倡导在产学研合作中提升学科专业建设绩效,整合资源开展跨领域合作,发挥学科专业集群优势,避免学科专业细分带来的应对产业需求不足的问题。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已将产学研合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观测点之一,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但在强调学校和学院系统规划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要更好体现评估的质量保障和方向引导作用,可借鉴台湾评鉴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教育地位,引导学校和学院拓展整合型产学研合作教育,更好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二)注意产学研合作教育在院校办学中的系统设计与分层要求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系统性,每类评鉴都贯穿有该主线,但又针对不同类别评鉴进行系统规划和分类要求[13]。评鉴指标对学校、学院、系所和教师层面,都提出了明确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要求:要求学校将产学研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制定整体策略,注意产官学研资源整合;引导学院和专业系所在跨领域、整合型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组织建构、研究计划、活动开展等方面,设计长效运行机制;引导教师开展系统性、整合型的应用性学术研究,将应用性学术研究成果与教学紧密融合。这种系统设计、分层实施的做法,对台湾地区技职校院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性人才起到良好保障作用。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方案从整体上强调产学研结合,但在学校、学院、系所和教师不同层面的要求尚需进一步明确,以便真正发挥产学合作在新建本科院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强调产学研合作对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实际成效

台湾地区在科技大学(技术学院)评鉴指标中,无论是学校、学院和系所层面,还是教师层面,都明确强调产学合作或研究成果应用在教学上的情形,强调学校、学院、系所和教师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有效做法,强调研究与产学合作应用在教学上的实际成果,强调教师将产学合作或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及培育人才中。这些都说明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中紧密聚焦和服务于应用性人才培养。大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评估指标中将产学研合作作为观测点之一,重视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作用,但更多停留在产学研合作的大框架层面,对落实在教育教学和应用性人才培养中的有效作法及其实际成效关注不足,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相关经验,进一步改进完善。

(四)引导校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促进机制

台湾地区“教育部”通过评鉴和专项计划推动技职校院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校本促进机制。2005年开始实施“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奖励一般大学校院提升教学质量;2009出台第二期奖励大学教学卓越计划,关注大学教育是否教导学生就业的核心能力[12],要求高等技职校院在创业教育中强调实践教学,设立创业教育机构促进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建立学校和企业间新合作机制。各校院纷纷采取措施推进产教学融合。龙华科技大学设立创新创意创业发展中心,提供创意实践、创新转化和创业辅导三大功能,实现校内创意发明成果与商品化间有效衔接;建国科技大学成立“创新育成研发中心”,协助中小企业研发创新产品,鼓励和支持师生参与校企合作。这种校本促进机制一旦建立,对技职校院的人才培养和院校发展会产生深远影响。

(五)评估过程中邀请产业企业评鉴专家深度参与

在评鉴委员选择上,台湾制订了《评鉴委员遴聘原则》来保证评鉴质量,负责评鉴单位遴选各专业领域资深学者及主管,以(产+官):学:研=1:1:1的比例为原则聘任,尤其注重业界人士的深度参与和指导,确保学校人才培育与社会产业人才需求相结合[14]。评鉴机构严格规定评鉴人员产业界、学术界及行政三部分的人员组成。这种多元主体组成的评鉴人员,均衡了各方评鉴利益团体的利益。大陆应用本科院校评估委员选择上,应制定相关的遴选原则,评估委员的组成要包括产业界、学术界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有产业企业背景的专家的参与,才能保障高职院校和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产业对人才需求相吻合。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等技职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标准将产学研合作作为重要的评鉴指标,强调学校教育与产业界需求相结合,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在评鉴中的地位,不断促进学校产学研合作教育。产学研合作在推动高等技职教育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陆新建本科院校评估可积极借鉴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校院评鉴办法,强调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融合性,在评估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制定出适合应用性本科教育发展特色的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4]巫铭昌,林以凯,林恩赐.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的评鉴制度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2):407-423.

[2][3][5]沈志清.台湾地区技专校院评鉴中产学研合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借鉴[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5):14-15.

[6][8][9][10][11]台湾103年度科技校院评鉴实施计划[EB/OL].台湾“教育部”全球资讯网http://edu.tw/downLoad/detail.aspx?Node=1123&Page=22002&Index=1&WID=6635a4e8-f0de-4957-aa3e-c3b15c6e6ead.

[7]应金萍,陈建明.台湾高等技职类大学的学生工作对高职院校的启示――赴台湾朝阳科技大学和龙华科技大学的考察报告[J].职教论坛,2011(27):66-69.

篇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气工程专业为国家级特色本科专业、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以电气工程领域为对象,注重计算机科学、控制理论和信息科学在电气工程各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相关研究领域在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该专业设有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三个方向。培养具有电气工程领域较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具有较好的电气分析、电气设计、电气系统设计、电气系统运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工作能力的适应国民经济建设特别是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电气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作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这样一所重点大学,重点是培养研究型人才,进行知识创新活动,最终目标是为社会服务,高校通过产学研合作,不仅能够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脱节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促进科技发展。近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了较多广泛且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与实践,尤其在电类领域的合作,效果较为显著。通过合作,实现了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平台共建、人才培养、干部交流等全方位的合作,实现了互利共赢,助推了经济发展。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无锡市开展风电领域政产学研合作为例,自合作以来,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率领无锡市党政代表团先后两次访问学校,并就政产学研合作事宜与学校的领导深入交流。而且,学校党委书记崔锐捷、校长朱荻等校领导也多次带领学校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及部分专家走访无锡市惠山区,实地考察区域经济发展,探索合作模式,推动政产学研合作。②

2 电气专业产学研结合的思考及具体做法

电气专业是电气信息领域的一门学科,由于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业生产密切相关,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触角伸向各行各业,小到一个开关的设计,大到宇航飞机的研究,都有它的身影。这个专业的学生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技术、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的工作,是“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该领域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很大,正是由于社会大量的需求,不言而喻,电气专业培养学生的素质与质量,对该个专业领域,乃至我国国民经济领域的发展影响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被社会所接纳,被企事业单位所需求,需要我们高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制定合理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因此,产学研的结合,为高校的学生培养、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1 产和研的结合

企业有较好的生产能力,但科技含量低,科学研究创新不够,如果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甚至立于不败之地,需要把高校的知识资源和科技研究成果可以很好地转化,技术上进行创新。而作为高校,是服务发展的主体,是科学知识的生产者和提供者,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整合和流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在搞科研的目的也是为生产服务、为社会服务。产学研结合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建立良好的互动,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直接获取工程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才能适时调整学生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实习机会和实习场所,让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容易走上社会,被企业所需求。电气工程专业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能够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等实际生产问题。

但是,在产学研合作中,高校在科研管理机制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1)科技成果转移渠道不畅。很多企业拿着大量资金寻找科技创新成果,而高校的科研成果又转移不出去,导致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各方科技资源分散,浪费精力、物力和人力。(2)科研人员考核制度不利于成果转化。当前,高校普遍采用职称和职务等级发放科研津贴的,而职称职务的获得,主要是看权威性期刊的数量、申请的项目获得的奖励,专利情况等,对于科技成果能否实现产业化问题很少重视,致使高校老师很多科技项目申请后,过多地偏重于技术与理论,与社会需求脱节,大部分科研成果很多是只申请了专利,或者发表了论文的水平上,实际应用产出的效果不高。另一方面,当前部分教授评职称前,发论文,申报项目,有较多的研究成果,但职称评定后,科研动力不足,研究成果停滞不前,更多的是享受这个教授待遇,从而导致研究资源流失。(3)科技成果推广机制不完善,重视不够。高校由于学科建设发展需求、整体实力提升等众多因素影响,学校科技部和老师的关注点在于国家或省部级重大项目的申报上面,比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级973、863等重大项目课题、各项科研成果奖励申报,而对真正获得的科技成果,如何将其转化投入不够,重视不足。

因此,在高度重视产学研合作的同时,更应该要结合学科、科研特色和优势,充分发挥科研管理制度对科技创新的激励、支持和引导作用,要进一步搭建平台,发 挥政府的作用,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产业四力强强联合,不断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形成和发展,为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做出贡献。

2.2 学和研的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通信和信息等技术在电力行业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给电气专业的学生带来了很好的发展机遇,这就需要高校培养出的电气专业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相应研究方向的科研课题。首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当中。从我校电气专业学生培养来看,学生实行“导师制”,对于优秀的学生,从大学开始就跟随导师做相应的课程设计,等到了研究生阶段,不仅能够很早,而且将课题研究有延续性,能更好地做出科研成果,培养科研能力。第二,让学生参与到各种科技创新比赛,老师进行指导,培养了学生的独立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学生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电气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课题,以及研究生课题,有80%的题目与产学研基地的实际和教师科研课题紧密结合,有部分学生直接参加教师承担的课题。通过多种渠道,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接触工程实际,增强实际工程意识,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在完成自己学业任务的同时,培养了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3 产和学的结合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精英教育、大众化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两个方向。精英教育培养拔尖人才,大众化高等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各具功能,不可替代。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③

电气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保持和加强原有专业特色和优势,培养学生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中,学校应因材施教,引入各类培养机制,如结合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一是和企业联系,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基地;另一种则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企业的科研方向,制定我们培养学生的目标、模式及课程体系。如开设专门的“卓越工程师”班,单独组织学生完成一门企业课程授课,一次企业参观实习,一次“工程技术讲座”。除此之外,每年暑假,我校的电气专业与陕西航空电气有限公司、陕西西航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河南许继集团、南京机电液压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校外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开展合作,这些企业每年为电气专业学生提供实习条件,提供合作科研项目。

3 总结

电气工程专业行业属于高精尖端行业领域,尖端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它的社会需求较广,而培养这样的优秀人才,就需要高校制定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模式,让学生、教师有良性发展,才能促进电气学科的发展,而外部则需要社会与企业的需求,产学研的结合便是达到这一目标的良好途径。

基金项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高校科研管理中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资助编号:NR2013029;项目负责人:李洁)成果之一

篇5

中图分类号:F26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4-0001-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4.001

1 概述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众多学者证实了政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很有必要的。满海雁等研究了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中的作用,明确了政府在不同的合作发展阶段的定位。Marge Seppo等就欧洲情况基于欧洲各国的数据,分析了政府在合作中的角色定位以及对支持措施进行了分析。

马宁分析了产学研合作成绩、问题和原因之后,提出了在产学研合作中以企业为主体,最快实现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文献,陈昭峰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面对的研究与开发风险、投资风险等,并提出了一些针对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余佳设计了相应的指标衡量与防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张米尔在讨论技术入股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时,给出了针对道德风险的防范对策。钱丹构建产学研博弈模型提出了利益分配机制问题是道德风险问题的本质。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但因其具有高风险性、复杂性、创新性等特点,需要充足的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资源支持,所以通过政产学研合作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有必要的,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关等,促进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微观方面,新兴产业取得成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产品、技术及工艺,提高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对大学而言,培育了高端人才、创造了新的知识、完善了理论知识和实践了现有的知识。宏观方面,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高风险性、复杂性,通过政产学研合作帮助其发展,仍然面对不小的风险。文章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面对的风险分为四类,分别是道德风险、技术风险、投资风险、营销风险,并对产生原因、表现形式等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2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学研合作风险类型

2.1 技术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风险分为两大类别:第一是指技术本身的风险,新兴产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在发展时因不具备技术开发的条件、技术决策失误等因素,使得产业发展中断甚至是夭折,这不仅打击政府、企业、学研方的热情,而且导致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是指技术需求方面的风险,产学研合作攻克技术难关后研制出了新产品、新工艺,但这种产品或工艺并不存在市场需求或市场中已有同类产品,这也将导致较大的损失。技术风险的本质来源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和技术与经济的互动性,是比较特殊的一种风险。

它是发展新兴产业要面对的首要风险和核心风险,是因科技发展现状、政策支持、人才水平、相关技术等因素导致的集成风险。技术风险发生在产业发展的早期,但严重的结果后期才暴露出来。技术风险的发生主体主要是学研方、企业两方,学研方的基础研究水平、前沿技术研发水准等因素都会导致新兴产业凸显技术风险,企业对市场把握不准、资金投入不足等也会导致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一种集成风险,要进行系统的防范和控制。第一,政府目光要长远。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创新,政府不要过于注重产业规模,而要关注产业的创新,依据创新现状给予企业“阶梯状”的资金、税收等政策支持;第二,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作用。我国中小企业数目众多,产学研合作时,大型企业或重点企业应吸纳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的中小企业,共同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有利于新兴产业攻克技术难关、取得技术的进步;第三,针技术风险的第二类――技术发展与市场脱轨,企业要发挥其和市场密切联系的特质,对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分析技术开发的市场潜力,以便及时调整技术发展方向以满足市场的要求;第四,政策合力给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搭建良好的政策环境。

2.2 机会主义

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中必然要防范合作双方的机会主义。产学研已达成合作,所以本节主要分析道德风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有:第一,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已经签订了合作契约,在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一方的机会主义导致合作破裂。如企业掌握了学研方的关键技术后终止合作,独立进行技术开发工作,获取超额利润;第二,合作完成后导致的道德风险问题。学研方的研究人员面临着发论文、评职称等压力,科研人员未经企业同意提前把研发的先进技术或核心理念作为自己的创新点发表在论文中。合作过程道德风险的本质是合作双方的诚信问题及利益分配问题,主要发生在技术研发的后期或市场化两个阶段中,产生的后果立即表现出来,发生的主体是企业或是学研方。

本节提出防范道德风险的一些措施:第一,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对于学研方,要选择有高端研究设备、科研人员水平高等综合实力较好的机构。在选择企业方面,应该考虑企业的资金、规模、声誉等因素,声誉是企业无形但宝贵的资产;第二,签订合作契约时,列出违约的一些条款和惩罚措施。如企业违约,应加大惩戒力度,不仅要支付学研方研发投入的人力、设备、技术等资源的一切费用,还要明确规定学研方要占去这项技术市场利润的百分比;第三,合作研发成功后,技术产业的利润分配要合理。利益分配不合理是发生道德风险的主要原因,若新兴产业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取得的利益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利益在企业和学研方之间的合理分配是至关重要的;第四,选择合适的合作方式。企业和学研方共建研发经济实体如成立联合开发的公司是比较好的合作方式,双方依据投入要素相当的股份,合理分配市场收益。

2.3 投资风险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开发工作要求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技术的研发、技术的市场化等。我国R&D研发投入逐年增加,但R&D占GDP的百分比不足,仍然不能跟美国、芬兰等发达国家或新型工业化国家相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风险的原因主要有:第一,新兴产业是创新型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撑;第二,新兴产业的投资要经历较长的时间才能获得收益。投资风险的本质是高风险,融资比较困难。产业萌芽期,许多投资主体持观望态度,依靠政府的一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等措施吸引投资。投资风险发生在新兴产业的各个阶段,发生的主体主要有政府、企业还有社会上的其他投资主体等。

本节提出降低投资风险的一些建议。第一,政府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资。尤其是在萌芽时期,政府应投入大量的资金引导企业进行投资,降低企业承担的风险;第二,发展新兴产业要结合时代特点,创新融资模式。正如重庆市通过融资租赁、产业基金、股权投资等模式培植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应用PPP公私合营的模式进行融资,使得投资主体多元化,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其他投资主体的风险,给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撑;第三,正确地对新兴产业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环境、相关产业、资源和能力、市场等进行全面的分析,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

2.4 营销风险

政产学研合作把新兴技术产业化投入到消费市觯仍然会面临消费者购买力不足、消费市场无法打开的营销风险,其重要性不可忽视,新兴产业只有通过营销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参与主体才能获得投资收益,从而更好地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文章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生的营销风险的原因归为:第一,新兴产业形成的新产品没有目标用户或者目标客户定位不清晰;第二,新产品受到用户的消费习惯、消费模式的冲击或现有市场的抵制;第三,对于新兴产品没有合适的营销渠道。营销风险在时间纬度上处于产业的末端,发生的主体是企业方。

本节提出降低营销风险的一些建议。第一,政府拉动需求。新产品的市场购买力不足或者产品价格过高,政府应主动购买这些产品或技术,拉动需求;第二,大学或科研机构对于新兴产业的教育宣传。在大学开设相应的课程或专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人才;第三,企业经常进行市场调研并做好市场营销工作。企业是与市场联系最紧密,面对市场的变化企业应当尽快做出反馈,而且应顺应时代、把握新兴产业的特点创新营销模式。

3 结语

产业的发展总是风险与收益并存的,尤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这种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文章在搭建政产学研模型的基础上阐述了该产业遇到的四种风险:技术风险、机会主义、道德风险、营销风险,并对四种风险的成因、表现形式、发生主体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针对不同的风险提出相应的措施或建议防范风险,但是控制这四种风险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而不是相互独立的。

参考文献

[1] 满海雁,陈明.论政府在“政产学研金介”战略联盟中的角色定位与功效发挥[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

[2] Marge Seppo,Kart Roigas,Urmas.Governmental Support Measures for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Comparative View in Europe[J].J Knowl Econ,2014,(5).

[3] 马宁,王立.企业主导型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分析

[J].科学学研究,2005,23(增刊).

[4] 陈昭峰,江应中.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活动风险类型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8,15(4).

[5] 余佳.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分析及预警机制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2,(1).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2 ― 0186 ― 02

产学研合作教育在中国出现的时期并不断,有史料记载的就可以发现,其实在中国的民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产学研的合作模式了。关于产学研合作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在十八世纪的欧洲,随着社会的进步,西方一些国家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我国在这一模式上也提出了相应的任务要求,以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

在中国的教育改革上,中国的大学采取扩招的方式,吸引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走进大学的校园,但是相应的师资力量并没有随着增加。一些课堂之上,一个讲师有时会面对几十名甚至一百名以上的学生,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质量往往不会太高,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情况就不能得到保障。这样就会造成社会缺失大量的高素质、有技能的人才。

因此,培养一批技术能力过硬,素质过高的人才成了高校的教学目标,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要通过实践的过程才能得以加深,学校通过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实践的方法,不仅可以加深课堂上的知识的理解,还能使学生更快的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目前产学研模式所面临的困难

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是一些高校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问题。现在的高校需要的是知识与技能双双具备的教师人才。但是现实中,一些教师虽然具有良好的教学能力,但是往往不具备高超的技术能力,使得一些学生在学习中难以掌握知识的真谛。

企业部门缺乏积极性也是当前产学研模式面临的一大问题。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建立了产学研的模式,但是一些企业往往会为了自己的企I利润或者一些工作中的安全问题,不能认真的与学校进行合作。一些实习生到企业进行学习时,企业往往采取忽视的态度,认为实习生都是实习一段时间就离开,费劲精力去教授知识,又不能将人才留下,浪费精力和时间,又不能真正的带来经济效益。在这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使得一些企业对于这种模式产生忽视甚至于厌烦的心理。

高校本身对于产学研模式的不重视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产学研模式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了给社会提供人才。一些高校认为产学研模式就是将学生送到企业进行培训,学生培训以后就和学校没有关系了。就直接将学生推给企业进行管理,而企业通常情况下重视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在没有看到实际的利益之下,企业也不会真心投入到产学研模式中,在学校没有系统和理论的管理方法,企业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情况下,往往使得学生在产学研模式下难以学得到真正的知识。

另外,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也是一个原因。在我国政府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一个宏观调控的作用。如果政府能够重视产学研模式的运行,重视人才的培养,也会是推动产学研模式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力量。但是我国的现状是政府并没有重视产学研的模式管理,在相应的制度方面较为缺乏,产学研模式没有得到政府的有力支持,也无法进一步健全模式的建立,培养技术高超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国外产学研模式的先进的经验

因为国外一些国家在发展产学研模式上比我国发展的较早,经验上也比我国要丰富。

比如说美国,在发展产学研模式上,比较重视政府的调节能力和企业的资金的周转的保障。详细的说就是:美国政府十分重视产学研的模式的推广,颁布了多条法规支持产学研模式的运行,同时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政府还大量的投入资金,支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另外在美国全体社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模式,不仅是政府、企业甚至于一些民间的团体组织也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而美国的大学类型多种多样,在与社会各界相互联系的同时也促进着美国各类大学的发展;除此之外美国还利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通过网络的利用,为广大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的舞台。

再比如日本,日本在对人才的培养方面是十分重视的,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日本的大学采取的是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除了大学的教师外,还会到其他地方的企业里聘请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师进行授课,同时也随时欢迎企业中的人员在大学中进行进修。通过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方法,拉近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距离,使学习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而英国最有名的产学研模式就是“三明治”的培养模式。一般的英国本科大学都是三年的时间,而通过“三明治”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在三年基本的学科教育上加上一年的带薪实习的机会和毕业论文,构成了大学学习的全部,如果要想顺利完成学业,学生本身就要注重对于实践机会的应用。

三、构建产学研模式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的措施

就近实训和专业对口是进行产学研模式时需要考虑的问题。在对我国的产学研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了解了国外一些先进的方法后,我们可以看到进一步推进产学研模式时还需考虑到学校的经费问题和学生的个人开支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采取就近学习的方式进行产学研培训,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学校的经费问题还能节约学生的实训的开支。另外,专业是否对口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学校将学生送至企业进行实训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日后的工作生活,如果实训的工作与学习和日后要做的工作没有联系,那么学生就不会在实践中了解理论知识的真谛,只有在对口专业上,了解工作的实际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中的各项要求。

做好实训前的各项准备,做好沟通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既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那么完成实训平台就不是单单依靠谁就能解决的。学校方面要做好对于学生实训工作的各项准备工作,在学生进行实训之前做好专业知识的培养,建立学生学习的信心;同时,及时与企业进行联系,做好学生培训期间的课程安排和学习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训工作。企业在实训之中也可以依照自己的企业文化进行培养学生的实际适应能力,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锻炼机会,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校一起建立一个适合学生实训的基地平台。

政府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其他的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可以看到产学研模式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在大的方向上政府要确定政策与方针。要以学生为主体,做好政策与舆论的导向,将社会的注意力都引导至产学研模式的建立上来,使整个社会在人才的培养上都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另外,政府还要做好资金的保障工作,企业与学习建立实训基地平台,需要更多的社会和资金的支持。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之下,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到产学研模式的建立中来,鼓励学生进行学习,通过奖学金等政策进行鼓励,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牢固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同时政府还可以利用自己的力量吸引高科技的力量运用到产学研模式中来,让学生在高科技的帮助之下,较好的完成实训工作的进行。

对于教师的责任感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作为直接与学生进行接触的人群,教师本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对于学生的知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教师也是学校各项政策传达的导体,作为学校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枢纽,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H仅完成课堂上的教授任务就觉得完成任务了。教师一般情况就是代表着学校的,要做好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为学生的实训争取更多的福利。此外,学校还应该聘请更多的高素质的教师人员,不仅拥有高超的教学技能还拥有充沛的技术知识,能够在对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培养上做好准备工作。

在实习中的教师也是十分重要的,实训中的教师要求有更高的技术水平和超强的责任感。乐于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增强学生的技术实践能力,做到让学校放心,让提升企业的积极性,为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长时间的合作做好基础。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技术开始渗透至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企业,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了解世界上关于产学研的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畅通,及时互相沟通,改变工作方法,转变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

四、结语

大学是大学生的梦想的摇篮,大学也是为社会提供人才的平台,通过在企业进行实践的方式学习知识,提升专业技能,是对传统的素质教育方法的一个提升。在一些成功的国家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实训是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式。对于课本上死板的理论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能够发现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离开了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氛围,也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产学研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的是学校的政策支持,企业的基地与资金支持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在发展产学研模式上还有许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只依靠一方面的力量是无法完成人才的培养的。希望社会各界都能够重视起来,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本文在一些构思方面还欠缺思考,希望批评指正。

〔参 考 文 献〕

〔1〕文峰,张苹,杨亮,等.产学研合作框架下构建实习实训基地平台的探索研究〔J〕.广州化工,2016,4(06):167-169,180.

〔2〕朱琰.基于政产学研合作框架的服装设计类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探讨〔J〕.美术教育研究,2015,(03):123-123,125.

篇7

高职院校参与社会服务、增强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符合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需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政府和企业对政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理念都有着较为深刻的认识,并逐步实践,取得了较显著的效果,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本文结合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的实践,对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

一、“互惠互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

高职院校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是缓解当地就业难和招工难的有效举措。是在政府部门的牵引下,借助高职院校的科教实力及利用企业的实践平台,迅速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地方经济不仅需要高层次的科技人才,更需要面广量大的技能型实用人才,校企双方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发挥各自优势,创造高水平的产学合作、能够培育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人才。

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办学的关键点是做到互惠互利,即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都能从办学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利益,否则,很难长期坚持下去。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办学过程中,政府起引导作用,即由政府牵头推动开放创新平台,搭建并出台相关政策来推动学校教育与产业的有缝对接,提高高职院校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企业起主导作用,即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寻找更适合企业发展的合作方式,积极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过程,以高校的人才、研究成果输出作为企业发展的原动力,同时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方向,提高高职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学校起着主体作用,即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更适应社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完成对行业内的转型需求,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服务地方产业”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立足点。

高职院校的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和产业的支持,我院坐落于江苏省宜兴市,地处长三角中心位置,是我国著名的“陶都”,并建有以陶瓷产业为主、规划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省级经济开发区――江苏宜兴陶瓷产业园区。宜兴市拥有陶瓷及非金属材料类生产企业达千余家,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中贡献较大的产业部门之一,人才需求量很大。这种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创建于1958年的我院陶瓷工艺(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是江苏省特色专业。从建校至今,依托陶都宜兴当地的有效资源,已培养了数千名陶瓷工艺专业技术人才,为当地的陶瓷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面对地方经济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企业、行业的发展需要,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按照现代陶瓷类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产业。

三、“教学模式改革”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高职院校,都深刻认识到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新的考验,需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适合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为此,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1.教学体系改革

为适应现阶段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切实转变观念,大胆进行教育创新的探索。重视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入企业案例开展项目教学,将完成工作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项目之中。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训练职业能力,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创新研究训练等项目,支持和鼓励学生进入实训中心或基地进行科学研究,把课程设计、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纳入教师的某项课题的研究之中,让学生亲自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加快技艺实践与专业的融合。

2.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实践,探索综合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建立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确定教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开发符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在实践教学环节,强调学生以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合于实践行动中的新知识、新技能,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政、产、学合作”是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措施。

高职教育主要为当地经济服务,就要针对地方经济发展设置相应的专业和进行人才规格设计,但仅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则发挥的作用有限,因此,为了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必须在政府的介入下,实现学校与产业群体的有效联合。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实施政产学研合作的措施主要有:

1.健全校企互动合作机制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我院材料工程技术专业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健全了校企互动合作机制,通过多方合作共育人才,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工学结合方式始终体现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指导,资助优秀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一些受资助的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所资助的企业就业,实现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紧密结合。

2.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以本地区陶瓷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的对接。引入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将学校教学过程和企业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建立行业、企业和社会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3.聘请企业兼职教师

聘请企业中兼具专业理论和丰富实践技能的业务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承担部分校内实践教学指导及校外学生顶岗实习指导工作,并且开展专业讲座与职前培训,同时,学校每年都派出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借助合作单位的设备、设施、项目指导培训学生。

4.合作开发课程

校企双方共同编写工学结合校本教材与实训指导书,参与从校本教材名称确定、市场调研、大纲编写与审定、教材体例设计、教材编写、案例提供、审稿、论证的全过程。参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指导学生各项实训的具体操作和自主学习。参与校外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建设、指导学生技能实训、指导学生参观企业、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具体工作,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和培养实用型高技能人才提供师资保障。

此外,学院与企业开展生产项目联合开发、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同时充分利用学院先进的教学资源和高水平的教学团队,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职业技能培训基地”、江苏省陶瓷行业协会“陶瓷工艺培训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等为载体,为企业提供学历教育和技术培训。

总之,实施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多种多样,各院校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特点找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在实施政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兼顾政府、企业、学校三方的利益诉求,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如此才能调动各方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J].教育学术月刊,2011(9).

[2]刘全胜,陈玉平,王怀宝.构建政产学研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该专业依托舟山市政府相关部门,如舟山市港务局、舟山市海洋渔业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科技局、舟山市文广局等政府部门,以及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远见旅游发展机构等企业,舟山日报社等媒体单位合作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学校从这些基地选聘导师。

(二)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方法。根据研究目标,制定两类调查问卷,一类针对研究生导师,共51份;一类面向2011、2012级两个年级研究生,共152份。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是97.5%。通过对问卷的总体筛选,排除无效问卷5份,最终确立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为95.1%。

二、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培养现状

从2008年起,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主要面向浙江地区开始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三年。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全日制研究生,学制为两年。截至2013年6月,该专业共招收全日制研究生178名,授予学位人数77名;非全日制招生人数141人,授予学位人数37名。

(二)合作模式

1.联合招生和培养

除了本校招收全日制、非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外,近两年浙江海洋学院与温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宁波市教育学院采取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模式。这种方式主要利用了浙江省境内温州、宁波人口相对集中,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单位也相对较多的优势。授课地点采取就近原则,在温州、宁波异地授课,而授课和导师选择由浙江海洋学院组织,此模式既扩大了招生范围,又为当地政府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高学历实用型、复合型人才。

2.采用“双导师制”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采用“双导师制”模式,实行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的方式。校内导师由该校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副高及以上职称、具有在研科研课题的教师担任,由其具体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学位论文指导及日常管理工作。校外导师由政府及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在相关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同时又取得该领域高级职称或者在该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相关人员担任,由其负责研究生的实践教学、实践项目研究与技术指导等工作。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有52名专职导师及20余名兼职导师。其共同把握研究生的研究方向,共同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确保学生论文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调查显示,目前该专业学生选题集中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所研究的课题方向大都结合舟山当地实际,与农、渔业实践相关。该校对受聘的兼职导师采取“请进来和引进来”的方式,导师采取现场授课方式[1]。兼职导师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企业自主创新工程之中,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2]。

3.初步建立“政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基地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侧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12个月的实习实践训练。近两年来,浙江海洋学院充分利用建设舟山群岛新区对高技能实用性人才需求旺盛之机,逐步建立起一批“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基地。2010年,浙江海洋学院管理学院与浙江正和造船有限公司、舟山市文广局、舟山市定海区党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了合作培养协议,建立研究生创新人才合作培养基地,派研究生到这些实习基地接受外聘导师的指导,并进行为期半年到一年的实习。至今,在舟山地区已经建成5个研究生合作培养基地。

(三)存在问题

1.培养目标与专业硕士培养目标吻合度不高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应掌握农业推广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管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技术传授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新型的农业推广理念,能够独立从事较高层次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工作。这一领域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以及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具有成人性、业余性、对口性、速成性等特点,加之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报考群体小,生源类型多,其专业背景不同,使得培养方案与研究生自身状况吻合度不高。

2.合作单位性质构成不合理

与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构比较单一,绝大多数是政府机构。调查显示,浙江海洋学院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政产学研”联合培养单位中,政府占63.8%,企业占26.3%,学校占9.9%。说明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企事业单位比例失调。

3.合作培养规模小,合作地域狭窄

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招生量逐年增加,但总体上生源不多,第一志愿报考生源很少。这既与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也和学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规模不大有关。

浙江海洋学院合作培养研究生地域主要局限于浙江省省域范围内,或仅仅局限于舟山市辖区范围内,与外界对接面相对狭窄,这影响到研究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三、构建新型“政产学研”多样化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

(一)地方政府应加大对专业硕士合作培养的支持力度

专业学位教育要求把学术性和职业性密切联系起来。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对“政产学研”合作给予扶持,并在政策上通过制定规章制度搭建人才培养平台;立足学术工作的组合与融通,基于产学研战略联盟,在传统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和外部系统之间搭建桥梁,构筑新的研究生教育基层单位[3]。

(二)广泛吸纳社会资源,建立新型的培养基地

采取多种方式激发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积极性,鼓 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并结合学校的科研平台和研究生教学平台建设,在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学校首先要向社会争取办学资源,政府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应成为首选的合作伙伴;其次,要以企业的生产和实验设备为基础,实行校企合作办学,联合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第三,要以高校基础实验室为基础,以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并拓展其功能,充分利用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根据企业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现场能力实践训练,以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根据政府公布的农业推广人才需求预测报告、地方政府“三农”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产业和技术结构的变化以及自身办学条件等,并根据市场、经济结构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

(浙江海洋学院研究生教学建设项目《农业推广硕士农村与区域发展领域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的探索》,主持人:付翠莲)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6-0057-02

2015年两会政府报告提出“中国制造2025”、“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等新的发展战略和论断,在这种人才、创新要素驱动的新常态下,如何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特点,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以适应国家对高层人才竞争力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软实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1]。

一、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

与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的教育模式相比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形式,它以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研究生人才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有重点突出专业素质培养、重视学业与职业相接轨和强化锤炼工程创新能力的特征。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既要重点掌握学术领域的理论知识,又要掌握职场领域的相关专业知识,形成高技术含量和高专业化程度行业所需的专业素质,对他们的教育要突出培养具有明确、独特行业背景并与职业资格相接轨的专业素质。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职业教育目标,并把就业定位于实际工作部门,具有明显的职业指向性,通过校企联合培养平台、社会化学习、职业任职资格教育等一些方式改善了职业化进程,对他们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创新,即运用系统性工程思维,投入工程活动中的设计、试验、制造、管理、服务等领域或环节中一个或多个方面,开展创新性的生产活动。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体现了工程意识、工程思维、工程的综合与集成理念,这正体现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价值

教育部在2009年增招的硕士研究生,全部都是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的本科应届毕业生,这说明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转变了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情况,已经成为研究生招生、教育重要的组成部。

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共同的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国家的发展,只有提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才能满足多样化的社会高级人才的需求,这也是工科高等院校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搭建全日制R笛位研究生工程素质培养的路径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工程素质是指该教育体系培养的高端人才面对工程问题所具有的潜能和适应性,体现在遵循工程规律的能力,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自觉性上,也是工程人才知识储备和能力结构的综合表现,决定着工程人才在专业工作领域的质量和水平分[2]。工程素质的培养,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及国际地位有着决定性的影响,重视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工科院校改革与与创新发展主要趋势。

(一)工程教育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工程教育理念是在工程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工程理念和创新思维需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植入。潜意识会在某种外因的刺激下,不自觉地从大脑深层跃至大脑表层转为意识。潜意识动力一旦被挖掘,将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因此,如果能将工程教育理念植入教师和学生的潜意识之中,在理论和实践环节无疑将会起到很大作用。

在培养过程中,要树立融合自然科学、新技术、人文社会科学、思想道德规范和工程实践的教育理念。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应用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当中去,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重视培养研究生形成工程教育理念和工程思维、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课程教学体系使研究生的思维方法得到熏陶,创新精神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得到提升。同时,它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设计研究方案、收集研究资料、选择研究方法、调整研究过程、得出研究结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等多个环节的工作中体现出较高的工程能力和水平,以及良好的工程素质。

(二)以理论结合实践,注重行为的正强化

理论课程知识教学与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模式,在课程设置时,就要大幅度增加实践环节所占的比重,要求研究生走进实验室、走进工程现场,将理论知识体系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将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启发活跃学生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培养掌握分析与解决工程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实际工作经验的丰富,能够有效地缩短学生就业期限,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学校需要聘请行内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给学生授课,或者开设博后讲坛,让学生们了解到更多的国际前沿发展动态。

学生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应用强化理论,强化能够使行为发生改变,所以可以通过控制强化物来控制行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分段正强化模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来选择强化物,比如说学生的学分和成绩,教师的微笑和赞扬等。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强化手段达到强化的目的,比如说如果将前面提到的工程理念潜移默化地植入到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在学生的潜意识当中将传递的信息进行强化, 逐一建立起工程理念,这样就能够不断地提高学生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实践,促进教育转型

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侧重将本学科领域的客观规律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实践环节不容忽视。保证不少于半年的集中或分段相结合的方式的企业实践,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育管理,企业在参与教学组织和管理时,要加强指导,不能流于形式,可以采取参与导师横向项目或自主发现生产实践中现实问题的方式来完成[3]。高水平稳定的实践基地的建设是确保学生完成学位论文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依托平台。学位论文环节要采用双导师制的校企联合培养方式,论文主要应该以校内导师的指导为主,而选题和实践过程的研究等环节可以由外聘的兼职导师参与指导。通过双导师的共同培养保障培养质量,学位论文实行“双盲”评审制度,盲评通过之后方可以参加答辩。研究生的培养要突出其特色,注重提高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技能,注重培养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注重培养标准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标准接轨,注重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工程伦理规范、敬业精神以及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其追求科学、追求真知的潜能。

(四)注重师资工程实践经历,优化教师工程知识结构

授课教师应当具有实际的工程经历,导师也应当有工程项目研究背景和素养,坚持人才引进、校内选拔和兼职选聘相结合的原则,构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要注重加强教师自身工程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面对工程教育的要求,教师也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程意识,并不断完善、丰富自身的知识水平。鼓励教师积极从事与企业生产相关的横向课题,提升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他们到企业中锻炼,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等,使教师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和较高的工程素养[4]。

(五)依托技术创新载体,拓展工程素质教育外延

高校工程教育受到实践条件不足、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等问题的制约,目前全日制专业研究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水平相差悬殊。工程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研究生参与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和转化实施专利加以改善,技术创新的融入是素质教育的继续。当前高校技术转移有利于高校面向行业和企业实际问题开展创新活动,也有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过程培养。研究生参与专利的撰写和专利的转化实施可以使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一直保持前沿,为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企业也可以为研究生的分配就业创造机会。在专利的创造、保护与实施运用的过程中,参与的研究生通过撰写专利文件可以浓缩创新灵感、体现创新意识、保护创新成果。

(六)构建政产学研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全面提升研究生工程素质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尤为重要,在设置课程时就必须考虑增加其学分比例,在完成企业实践、学位论文、创新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充分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政产学研就是政府、产业、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优势互补,集先进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系统建立于一体,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体现出综合优势。政产学研用是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及创新环境与最终用户的对接和耦合。政产学研用将推进知识创造、转移、扩散过程的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和科学化。高校具有参与协同创新的重要基础,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起到重要作用,也为研究生选择就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应以企业为主导,训练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生产实践当中去。同时建立反馈机制,高校依据协同创新平台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使理论教学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有机连接和良性互动[5]。

总之,随着我国由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社会对工程创新人才的需求日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必须转变思想教育观念和培养理念,增强与企业的紧密联系,科学定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环节,盲审学位论文,建设具有工程践能力的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等,才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要求,并尽快形成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统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0).

[2]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

篇1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b)-0248-02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及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但不可忽略的是,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在大多数产业未能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下获得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缺乏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创新型人才的缺乏,而其根源来自我国长期以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人才培养体制,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此背景下被提出。它是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计划,是大规模工程教育改革的信号,目的是培养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因此,深入探索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机制等问题,对于高校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产学研用背景下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关键在于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的构建。

1 卓越工程师培养之现状分析

产学研用合作是社会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面,实现产学研用合作多元化。强化校企合作,依托企业建立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拓展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

1.1 人才培养创新

随着产学研用结合的提出,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同时是产学研用结合下创新主体的内在需求。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通过加强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提供学生获取实践经验的平台,有利于构建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以合作为纽带,可以有力地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用协同发展的视角,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全面和系统的探索“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探索出以专业课程为依托的校企合作项目选择的基本原则,促使教学、生产、服务和科研的有机融合。

改革实践性教学,加大实验室的硬件投入和人员配备。落实在校学生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实习基地的建设,切实让学生在实习活动中对生产过程和工作实践有深入的了解。设立“卓越计划”专项经费,加大对各试点专业的经费投入,构建企业师资队伍。统筹学生发展规划建设,加强课程设计、技能训练、岗前实习、顶岗实习等各个环节的关联性,促进科研机构、企业与大学之间的合作交流,让学生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环节更加丰富。

1.2 产学研用合作多元化

近年来,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创新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日趋多样,规模日益扩大,内涵得到拓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如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共同组建研发中心、建立校办股份制企业、共建二级学院联合培养人才等,高校和企业应充分发挥各种资源优势培养工程创新人才,实现双赢。强化学校内部组织机构交流合作,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科研与教学之间、学科与专业之间的界限,整合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共建协作平台,展开协同式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促进专业群的整体发展及学生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的培养。建立校企结合的学部人才培养基地;校企合作组建创新实验室;拓展国际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

2 立体推进卓越计划之基本思路

2.1 夯实基础――注重在校内培养阶段的培养

强调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拥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初步能力,让学生了解本身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苏州大学光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即要求学生掌握光电器件与系统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了解各种光电器件与系统的基本构成、性能和特点;熟悉光电器件与系统产品制造的工艺设计及生产过程;了解解决现场出现的工艺问题的基本方法等。除这些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使用计算机的常用软件,熟悉计算机应用的相关基本知识,外语的熟练应用等。

2.2 提高能力――加强在企业培养阶段的培养

首先是优选企业。优先选择占据行业领导地位的大型企业作为合作方,高校要保证入选企业具有好的合作基础。

其次是探索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按照分时分段的原则,根据企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定位,确定学生到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标准。按培养要求,可以让学生分不同阶段到企业中进行中短期的课程学习与工程实践。

在企业培养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项目参与及工程管理的能力、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和法律意识,按确定的相关标准和程序要求开展工作。

3 推进卓越计划之具体培养模式

3.1 合理安排――推动新型人才的培养

采用“2.5+0.5+1”校企联合阶段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三年校内培养的前2.5年,注重于学科知识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一方面,通过课程学习、课程实验、上机实践,让学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奠定基本的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专业课程实践、课程设计、创新教育实践,掌握基本工程项目开发技能,培养专业创新思维能力;此外,也通过开设工程概论和技术前沿系列课程,让学生更早更多地了解光电信息学科前沿信息,为工程能力培养打好基础。

校内学习的后0.5年,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学习、专项综合课程设计训练、科研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开发能力和基本项目管理能力。和累计一年的时间在企业学习和实习。其中,理论课程(包括相关实验等)的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企业学习则以各种实习实训、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为主要形式。

企业培养阶段的1学年,注重于学生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在企业进行专业课程设计、实践实训、毕业实习和做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各种专业技能和现代专业工具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未知领域的兴趣。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要求来源于企业。

3.2 明确分工―― 推动校企协同创新

实施“学行并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强化工程实践,注重企业实践环节,培养方案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加强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注重解决现场工程问题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深入研究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培养环节、模式创新和工程实践,对拔尖工科人才进行学科集成创新和知识整合培养。培养课程设置上,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工程实践与科研训练为主线,分为校内学习、实践和企业学习实践两大块。

在校内,所有课程按照通识教育平台、基础课程平台、特色课程平台、选修课程平台四个模块设置,培养方案突出设计了工程基础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群、工程应用课程、科研训练、企业实践等教育内容,使学生结合社会需求学习专业领域的知识,在实际项目中增长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在企业学习与实践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企业学习与实践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1)在生产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在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生产技术、实验技术、企业管理、企业与市场关系、行业法规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训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观点,培养与企业的深厚感情;(2)为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打下基础或为以后的硕士阶段学习打下基础;(3)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企业的职责主要包括:(1)提供必要的企业学习与实践条件;(2)创造实践机会,确定学生企业指导教师;(3)与学校教师团队沟通,确定企业培养环节的课题。

4 结语

在当前强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时代,高校如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关系到高校自身的生存发展问题,也关系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决定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而决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是教育体制。

“2.5+0.5+1”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教育模式还在不断完善之中。特别是在发挥合作各方资源优势方面尚有许多工作要做,诸如普适教学与个性化培养、行业人才考核标准、实习实训标准化、实践类课程维护与教材更新、企业兼职教师学历门槛、学生实习实践期间产生成果的知识产权界定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总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主动服务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国家目标,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尤祖明,迟强,潘明财,等.产学研用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4):108-l12.

[2] 朱方来.产学研用立体推进政校行企协同创新[J].产学研用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论文集,2012,390(7):156-159.

[3] 余嘉,李楠,柴毅,等.对卓越工程师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32(3):10-12.

[4] 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200(12):139-141.

篇11

1 影响产学研深度合作的深层次问题剖析

1.1 影响企业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原因

(1)体制因素制约和影响:企业受到传统计划经济阴霾的长期影响。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受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不完善和管理者有限任期等因素影响,导致企业缺乏长远规划,短期行为较为明显,企业的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也较为薄弱。调查显示:辽宁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最主要合作对象是私营企业,国有企业退居第二位,分别占81.5%和57%。(2)资金投入制约和影响:企业对产学研合作投入资金结构性失衡。投入资金没有随着产业化的深入而放大。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一项成熟、成功的科技成果发展到产品,必须经过实验室成果、中间应用放大试验和产业化试验三个阶段,投入比例呈现数量级上升,一般为1:10:100,而辽宁却只有:1:4.95:33.4。过低的中间试验和产业化投入,导致很多成果根本没有进行转化即夭折,项目低水平运行,产业规模效率差。(3)企业能力制约和影响:企业受到科技成果转化支撑能力不足的影响。辽宁企业在研发活动和成果应用中,真正具有中试和产业化研究能力的企业凤毛麟角,技术能力不足严重地制约了企业的成果转化。很多中小企业缺少对科技成果的甄别能力和市场敏锐感,主动寻求和转化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不高。

(4)企业文化制约和影响:企业固有的传统文化和理念束缚产学研发展。“崇尚外来技术”、“重引进轻研发”、“急功近利”、“风险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差”、“小富即安”等理念和企业文化严重影响了省内产学研的顺利实施。尤其缺乏承担中试和产业化研究的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热衷采用拿来主义等习惯严重限制了产学研的顺利实施。

1.2 影响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深层次原因

(1)高校教师参与产学研的动因和预期目标与企业相差较远。调查表明院校老师参与产学研的主要动力和动机是获取“权”和“论文署名权”、而省企追逐的主要是“专利权”和“专利申请权”,双方目标和合作动因的差异性,导致二者不能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的每个阶段都保持行为的一致性,常常偏离共同的目标。(2)高校部分研究成果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化的要求。由于技术成熟度不够,很多科研成果还没有达到科技成果的程度,通常只是科学形态知识或是实验室技术,在技术层面尤其在系统集成方面还需继续研究攻关,很多距离真正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并且不少科研成果还不具备产业化所需要的条件和市场预期,存在很大的“技术风险”,企业不敢冒风险进行转化的。从调研情况看,这种不满足阻碍了高校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1.3 影响科研院所产学研的深层次原因

(1)科研院所转制不彻底,市场化不够。科研院所实行企业转制以来,在市场化方向上虽然迈出坚实一步,但是转制还没有彻底完成。近三年统计数据表明辽宁省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仅有7.5%来源于企业,而来源于政府“专项资金”却高达83%,显然对政府的依存度过大,市场化不够。(2)科研院所内部机制不完善,运行效率低。在国家科技体制的大框架下,科研院所由于依附思想较为严重,内部的利益机制、评价(绩效、成果)机制、奖惩机制、用人机制相对欠缺。进而表现在产学研合作和成果转化定位、思路与市场产生“偏移”,“重科研及技术、轻转化及推广”现象较为突出。

2 深化辽宁产学研合作的对策研究

针对辽宁省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反映出来的关键和深层次问题,结合辽宁实际,以深化科教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主线,实施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的专项行动,合力推进产学研向纵深发展。

一是实施高校成果省内转化提升行动。首先,促进科研与经济、产业的结合。鼓励高校教师在企业兼职入股,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重奖;其次,推进学科建设与经济产业的结合。

二是实施科技与金融结合推进行动。首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对重大产学研项目实施滚动支持;其次,加强科技担保业务,引入担保机构分担中小企业项目风险,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第三,健全创业(风险)投融资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创业的投资力度,加强政府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服务职能。

三是实施产学研合作人才支撑行动。首先,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实施高端人才支持计划;其次,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通过人才对外交流与合作,培养一大批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第三,加强创新科技人才培养工作。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为载体,实施人才培养与经济、产业的有机融合。

四是实施产学研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行动。有重点地培育一批骨干科技中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市和科技园区成立产学研结合促进会、研究会等行业组织;完善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学研对接服务平台建设,加速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加强辽宁省网上技术市场建设;第三,加快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鼓励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组建或者联合组建百个共享研发平台和协同创新中心。

篇12

关键词: 产学研模式;高职教育;培养机制;合作

Key words: production-study-research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echanism; cooper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8-0256-02

1当前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分析

我国高职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些成绩。高职院校都能根据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的地域,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途径。我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在开展产学研结合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

1.1 高职高专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1 对产学研合作仍缺乏正确的认识学校把产学研结合只作为解决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企业因为没有品尝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带来的甜头,对产学研结合缺乏正确认识,把其视为额外负担。

1.1.2 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些学校和企业虽然认识到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产学研结合的外部环境、思路不够开阔或自身条件的影响等原因,还没有找到产学研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1.1.3 缺乏长效机制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产学研结合中缺乏有效的调控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一系列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致使目前一些学校的产学研合作还停留在浅表层次。[1]

1.2 原因剖析

1.2.1 宏观方面①现行教育管理体制不利于产学研合作的发展。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行业对高职高专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处于民间活动状态,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责、权、利的规定比较模糊,双方无法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2]②缺乏国家在宏观层次上调动包括学校、社会各用人单位以及学生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国家对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方针、政策是明确的,但缺乏与之相配套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③经济发展对产学研合作的内在牵动力不足。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转型期,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区域间、行业间、企业间经济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岗位仍然被传统性劳动力所占据,企业还没有体验到合作教育带来的好处,因此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规范,人才高消费,高职高专毕业生被一些企业拒之门外,因此,发展高职高专教育还没有成为企业的迫切愿望。

1.2.2 微观方面①学校自身实力不足制约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校企合作必须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够健康发展。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高职高专院校探索产学研合作主动性缺乏,实验条件不具备,一定数量的 “双师型”教师队伍缺乏,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不高,使得学校与企业合作的途径不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的开展,同时这也是企业与学校合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②学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思路不够开阔。主要表现在:一是把开展产学研结合仅仅作为解决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的一个途径,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二是许多学校在寻找产学研合作的工作岗位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因而使产学研合作的路子越走越窄。三是许多学校的课程设置改革滞后,学生知识结构具有不适应性。

2建立高职高专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针对当前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的现状及问题,推进产学研结合亟需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在目前这种产学研结合的初级阶段,政府应该通过引导、支持产学研的政策,鼓励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开展产学研结合。当前,政府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结合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法规。

2.1.1 政府通过设立“产学研结合基金”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学校进行产学研合作,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制定和实施“双师型”教师职称评聘制度,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通过全面推行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调动广大学生参与合作的积极性。[3]

2.1.2 在制定有关法律(如《企业法》)时,要有明确的条文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如对参与了产学研结合的企业,可根据接受学生的数量和消耗企业材料的费用,享受一定的减免税等,吸引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

2.2 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产学研合作教育要健康发展,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保证,但高职高专院校与企业是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校企双方建立紧密结合、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是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的基础。因此,理顺主体间的合作关系,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双方合作层面如何,将决定产学研合作的程度。目前校企双方合作层面主要有以下三种:

2.2.1 浅表层面的合作企业没有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课程体系设计、科研课题的研究以及教学质量评估等环节,虽在毕业实习方面有一些安排,但也仅仅属于参观性的,只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起到职前训练的作用。

2.2.2 中层面合作企业开始关注学校培养人才的规格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初步参与到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设计以及教学质量评估中,而且学生基本能顶岗进行综合训练,有机会在工作中结合实际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真题真做。但这种层面的合作还仍属于比较松散的合作。

2.2.3 深层面合作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学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的开发,教学条件建设和教学方法改革,到毕业生的实习安排,科研课题的合作,再到教学质量评估各个环节,企业都积极参与,把其视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量身订做”人才。这种合作使校企双方真正建立起紧密的内外结合关系。

浅表层次合作和中层面合作都没有理顺产学研结合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因而产学研结合工作就受到了很大影响;只有建立深层面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够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

2.3 建立产学研结合的长效运行机制

2.3.1 建立调控机制高职高专院校自身必须建立一种根据市场、企业变化随时适应、调整的机制,能够主动适应市场变化,调整办学方向、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①成立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业、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地方政府组成的“产学研结合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宏观调控产学研结合的发展,统一协调解决产学研结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产学研结合的发展提供指导、咨询与服务等。②成立由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学校的专业教师、教育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其基本职能是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的现状与变化,进行专业设置与调整;根据岗位职能变化,设定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制定专业培养计划等。

2.3.2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高等院校与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能否寻找与把握到双方利益平衡点;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的各种保障机制是否健全。为此,要在以下两个方面建立合作保障机制。①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校企双方建立“三级双轨”模式管理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②出台相关基础文件。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

2.3.3 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产学研结合开展情况如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检验与评估。由于评价产学研合作的指标极其复杂,包括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等“软”指标,还包括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硬”指标。只有通过有效的评价机制,才能够检验产学研结合形式是否正确、效率快慢、效果好坏、效益高低及成熟度等[4]。建立这种评价机制,包括政府与高职高专院校两个方面:政府应建立对产学研合作工作的评价体系,促进产学研结合工作的规范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应制定各专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情况的具体评价指标,将其纳入学校整个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以不断检验、改进产学研结合工作。

3产学研合作实践中应明确和探索的几个问题

①实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产学研合作为途径的教育教学模式,必须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业务环节建立切实可行的实践性教学体系,这是产学研结合的关键。②必须具有相对固定和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建立深层次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使校企双方能够真正履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③必须有全体教师的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给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的难度,而且只有具备“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胜任产学研结合的教学工作。④从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高职高专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与终身教育,专科接本科等多种层面相互沟通、衔接的重要环节和纽带。[5]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构建上,既要强化专业岗位技能的训练,又要重视基础教育理论知识的培养;既要考虑学生的就业要求,又要兼顾专科接本科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衔接,更要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高度重视,深入研究。

产学研结合是高职高专教育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它的发展不仅要依靠教育部门的努力,还要依靠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离不开产业部门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全社会都应该共同关注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为其营造良好的氛围。相信在全社会的努力下,高职高专教育的产学研结合会越办越好,从而推动高职高专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温景文.校企合作办学的认识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2,(1).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