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与供应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采购与供应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采购与供应管理论文

篇1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且企业供应链运作方面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此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概念;联系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46-02

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现在开始由时尚化日渐向生活化方位转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但是電子商务之所以成功且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后台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电子交易方式在全世界方位内进行且完成的各类商务活动和交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简而言之,电子商务便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集产品买卖和付款以及服务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总体目标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创设销售网络结构体系;二是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类型商务活动全面数据信息内容,处理企业生产以及销售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困难等问题;三是减少企业进入市场的若干环节,助力企业拓宽本体市场,从根本上提升商品销售效率;四是降低企业销售成本,科学有效地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五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以网上谈判形式为彼此促成合作;六是为企业一方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七是方便顾客网络检索所需商品种类与详情。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主要是指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仓库和配送中心等所组成的物流网,其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链,二是基于销售的供应链,三是基于产品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则是指调整和完善供应链活动,供应链管理对象便是供应链组织以及期间产生的“流”,集成和协同是核心应用手段,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满足客户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便是深入供应链体系之中,囊括不同增值选项,将客户所需产品在正确时间点,根据正确的数量和优质的质量、合理的状态,最终送达指定目的地,最大限度上去降低经济成本。

1.供应链管理将所有节点视为统一整体,然后达成全过程战略性管理。老旧式管理手段,一般都是将企业职能部门作为基础,但是由于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的目标迥异,所以就会相继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此时便不能有效发挥功效、履行职能,所以难以达成整体目标。供应链管理,会将物流和信息流以及业务流等方面的管理贯穿于供应链始终,整个物流囊括在内,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直至产品运输以及储存等,这些都涵盖其中。其间,处在各个节点上的企业一定要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承担、利益共存,要站在战略层面去掌握供应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方可达成整体高效管理。

2.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特点甚是突出。需知,供应链关键的核心便在于集成思想和集成方法,从供应商端开始,会经由制造商和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客户这些全要素和全过程,然后形成集成化管理样态,这是一种新型管理手段,会将不同企业统统集成在一个供应链里,然后提升供应链水平和质量,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最为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局最优化发展局面。

3.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库存”愈加明显。传统库存思想理念表明了,库存是保障企业生产和企业销售的必要手段,是一种必要成本。所以说,供应链管理让企业和其他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达成了库存转移,企业库存成本得到科学合理的降低。此时,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成员间要通力合作,形成战略互助关系,要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更好更优地节约投入成本额度。

4.供应链管理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此为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方位。无论是供应链节点中企业数量多少与否,也无论企业类型如何、参与程度深浅,之所以形成供应链,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始终都是核心导向。正因为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存在,供应链才会应运而生。唯有让广大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得到有力满足,供应链的发展空间才会变大,未来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在联系

当前,全球每天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交易活动产生,每笔交易均为供应链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业务活动,最为常见的就是虚拟市场和跨过客户需求分析、资源供给、科学安排、新产品研发、策略型资源获得、产品加工生产,诸如此类,均会被纳入到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范畴中。由上可知,由此所产生的信息量之庞大、之繁杂,管理难度必然比一般流程下的供应链管理更高。

1.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集成驱动器。电子商务让供应链上的成员方可以紧密合作、积极交流,将供应链概念合理地进行延伸,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客户都会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全球化的协作样态,所涉内容繁多,包含了需求预测内容和产品设计内容以及商品外购、服务客户等内容,为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平台,使得供应链管理朝向变得愈加动态化和柔性化以及虚拟化,供应链管理持续竞争力倍增。

2.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依据。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要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核心依据,之后在此基础上使用新型技术模式进行崭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将供应链管理视为和电子商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运行环境,并且要将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实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

3.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立足于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这给基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优异的管理平台,让供应链管理不仅仅被限制在企业内部和区域里,形成慢慢延伸至全球化的一种供应链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跨企业合作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法宝,需要在不断探索发现中去找寻渗透渠道、整合办法,最后渐入佳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电子商务系统建立是大势所趋,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根基,面对全球化供应链的信息沟通、处理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平台出现,信息交流矛盾和资源共享问题才能够被一一化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也会变得愈加融洽,存货效率会得以提升、资金流动也愈加流畅。不仅如此,业务处理速度和客户需求响应速度也会双向提升。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法宝”,实践阶段,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主要关系。

电子商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企业物资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物资采购和管理,采购信息准确、全面,方便决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效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物资管理

电子商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基于信息化市场的扩张,凭借其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与延伸,逐渐成长并成熟,成为当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营销模式。很多传统企业从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快的成长速度的立足点出发,将原有管理模式和销售业务与电子商务进行互补结合。

一、企业物资管理的特点

目前,信息化是物资采购管理业务的基石。传统物资采购方式不仅采购效率低,而且供应商也难以满足采购部门的要求。而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得以推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从而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随着行业规模逐渐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物资管理与监管成本。在业务流程中,除了要完成信息化和确保对物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之外,还需要实现电子商务价值最大化,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从而真正提高采购电力物资的效率。

二、采购环节

2.1采购申请和审批流程

采购环节最初需要进行编制需求(采购)计划和提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主要参照采购计划进行物资采购,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若编制的采购计划偏离实际需求造成物资短缺或过量,甚至无法跟上生产进度,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参照实际需求编制采购计划。第二,基于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现有库存量,通过物资管理平台合理布设采购计划,避免过量采购或物资短缺。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具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所以怎样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物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盲目的使用不仅不能方便物资的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因为管理混乱引起物资供应和管理问题,造成工程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发生问题,酿成大错。所以,加强网络物资信息收集、网络询价议价、采购运输、到场配发等环节,是企业和物资采购人员应当加强的。若企业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物资请购制度和审批流程,就无法合理控制采购量,可能会破坏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采购申请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部门基于物质需求和采购计划提出采购申请。主要管控措施为:首先,确立物资请购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授予相应归属部门请购权,厘清各关系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请购流程;其次,请购人员和部门必须根据成本预算和市场行情提出采购申请,依照规定办理请购手續;再次,负责审批请购单的管理部门必须按成本预算严格审查请购单,检查采购申请是否与采购计划和生产经营需求相符,采购内容是否健全,物资量是否超预算等,如采购申请超预算或与上述要求不符,可不予审批。

2.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采购方的生存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实力、行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为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且与其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要坚持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评估制度,在政策方面适当给予优秀供应商一定的优惠,确保供货源稳定可靠,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

2.3控制采购价格

第一,完善采购定价机制,通过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途径,对所采物资进行合理定价。第二,采购部门必须深入剖析大宗物资的成本构成,通过市场调研,时时关注其价格波动情况,并根据其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分析其供求关系和市场行情,构建采购价格数据库。

2.4建立采购合同内部审查制度

一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内容。检查合同内容是否严密、完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合同价款或报酬;双方约定的地点、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二是审查采购合同产生的过程。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实际是对合同产生的必要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如审查采购方式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审查采购计划、物资定价和资金分配过程;审查供应商选用及开标过程。三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重点审查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审查采购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与采购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相符,是否根据规定预留了质量保证金等。

三、验收环节

健全采购验收制度,规范验收流程,是该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首先,采购、验收两大部门必须相互分离。其次,规范验收流程。指派专人或指定验收部门对照请购单和合同条款逐一核查物资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审核通过后编制计量报告、验收报告及验收证明,并办理接收手续。再次,及时上报存在问题的物资,深入调查问题根源并妥善处置。最后,健全退货管理制度,明确告知退货的条件和手续,规定货物出库、退货款回收等相关内容。

四、付款环节

篇2

1.内部物流管理体制没有理顺。虽然有些煤炭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煤业集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但是,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相当多煤炭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销售过程中的一系列物流定制论文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物流活动还没有成为企业管理者关注的重点,企业缺乏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内在动力和手段。

2.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由于新老体制的更替,很多煤炭企业供应计划与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脱节,可靠性降低;物资采购手段、方法落后,缺乏规范化;库存管理方面仍采用传统的储备资金管理办法,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库存动态等。从煤炭企业内部信息传递和处理技术来看,相对于物流系统合理化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

3.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绝大多数煤炭企业在品质要素方面有较好的基础,如在物资保管保养、回收复用方面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和效果,但在仓库布局、物资存放、装卸搬运环节等方面存在许多不合理、不配套的现象。同时,传统仓储管理的落后方式短时间内不易改变,为现代物流管理手段的引进设置了障碍,企业内部的采购、仓储和配送职能未能进行充分整合,无法实行一体化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最终导致煤炭企业内部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

4.物流管理技术滞后。煤矿企业目前的物流管理手段还比较传统。物流设施的现代化程度不高,特别是信息化建设滞后、采购物流、销售物流信息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难以达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整合管理要求。虽然极少数大型煤业集团通过ERP系统的上线,实现了集团内部计划上报、审批、采购、供应的计算机管理,并实现了内部信息、库存资源共享。但是,大多数煤炭企业物流缺乏相应的信息交换平台,信息技术管理水平和手段还比较落后。

5.物流成本核算缺乏财务标准,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物流冰山说”指出在企业财务统计数据中,只能看到支付给企业外部运输的委托物流费用,而实际上这些委托物流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犹如冰山一角,真正的大头是潜藏在海水中的冰山主体,即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

比如物流基础设施的折旧费、企业利用自己的车辆运输与配送、利用自己的库房保管货物、由自己的工人进行装卸等费用都计入了原材料、生产成本、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等科目。目前,工业企业成本核算体系中,没有把物流成本明确地列出来,也没有正规的专门负责物流成本核算的会计人员和机构,计算方法不标准,因而物流管理效益难以体现。

6.物流人才缺乏。企业物流人才缺乏,愿意到煤炭企业来工作的物流人才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培养的物流人才不仅数量不够,而且结构单一,主要面向社会物流。

煤炭企业物流领域需要熟悉煤炭行业,又通晓企业管理、物流管理、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人才。

二、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对策

1.强化供应链管理,提高物流管理的组织化程度。在物流活动优化重组中,煤炭企业应成立专门的物流管理机构,在信息系统的支撑下,将采购供应环节、生产环节、销售环节的物流职能集成,对企业内部供应链物流一体化,实施具体的规划设计、组织、控制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传统物流运作模式,缩短整体供应链中的物流沉淀,加速物流周转,减少不必要的存货风险。

2.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鉴于我国物流市场还很不成熟、很不规范的现状,煤炭企业特别是大型煤业集团可以采取介于自营和外包之间的办法。将企业现有物流服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去,成立独立核算的“物流中心”或“物流事业部”,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独立的物流经营公司。新公司为企业自己的物流业务提供服务的同时也在市场上揽业务,以进一步提高服务能力利用率。

3.加快物流信息系统网络化建设,实现物流信息化。物流的管理效率体现在对信息的采集、传递、处理加工过程中。煤炭企业要依托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建立与现代物流发展相配套的物流信息系统与网上交易系统,并与遍布全国乃至全球的采购网和客户服务网对接,建立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物流服务网络,以客户定单信息流带动配送物流的实现。

借助于准确的信息传递,将传统的、粗放式的物流送货形式,上升为“门到门”、“库到库”甚至“线到线”的精细物流方式,实现物流信息化。

4.建立和完善物流成本指标考核体系,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物流成本是进行物流管理、使物流合理化的基础。

在生产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时,压缩煤炭生产过程中成本的空间越来越小,而降低材料成本、采购成本以及运输、仓储、装卸、库房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的潜力巨大。因此,煤炭企业应建立相应的物流费用会计核算机构,选择正确的核算方法,了解煤炭企业物流成本结构,制定物流活动计划进行调控,正确计算反映物流成本,并评估物流部门对煤炭企业效益的贡献程度,注重物流成本效益,科学合理地降低物流成本。

篇3

 

一、企业集团会计风险的诱因

1、会计资料信息不真实是主要原因之一。任何企业活动都需要有真实的会计资料信息来对应,这些资料信息也是企业集团的属性体现,是外界了解企业集团运营状态的重要依据。而部分企业集团为了自身的某些利益要求,肆意更改会计信息,营造表面现象,使得会计信息资料没有真实性,甚至存在大量的假帐。这样会引起外界对企业集团的错误认识,无法得出客观的评价,为企业活动带来更大的风险。而对于外界投资者来说,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严重影响自己的判断,而当发现自己的错误决定后又回抽资金,如此形成连锁反应,后果不堪设想。

2、违背是重要的成因。谨慎原则要求企业集团在会计核算时还应该对将来可能产生的费用支出或者资金流动方向作出基本评估,并计入本期损益。也就是对未来可能要产生的费用或损失提前做好准备和分配,规避资金风险,让会计资料能够真实、可靠地反映出企业财务状况,确保财务的稳定性。而我们纵观此次美国的金融危机。表面上看来,是由次贷问题引起的外债偿付危机。由于大量不确定性的风险投资造成外债过高。而紧张的外部环境使得这些资金无法回笼造成银行资金流断裂而坏账急速扩大,外债无力偿还,继而引发股市、汇市的频频波动。这一些都源于对未来资金损失项目和风险预计不足,没有保持足够的谨慎态度,金融机构盲目降息,降低资金投放门槛财务管理论文,最终导致了资金的断流,引发了这次金融危机。

3、监督乏力不力致使企业集团无法合理分配资金,财务出现混乱。当会计监督不力时,我们会看到盲目的生产投资,杂乱无章的资金流动,经常是行政花钱、会计记账,一切等事后核算。企业集团中出现的乱消费、无计划的生产、盲目攀比等不良财务支出,会计监督失去了应有的约束力,最终会引起财务系统的紊乱甚至瘫痪。

4、无法把握整体经济脉搏。在我国,存在很多企业图一时的利益,不考虑和充分预计国际经济形势,盲目生产、兼并或者签定短期巨额合同,这样有可能在短期获得利益,但是一但国际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由此很可能给企业财务带来严重考验,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大大降低。

5.会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部分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无法在岗位中发挥足够作用,有的因为素质不够良好而在工作中表现出服务态度欠缺,操作行为不规范,粗心大意而出现会计差错;还有个别企业会计的道德素质低下,对企业缺乏忠诚,勾结外部人员肆意侵害企业利益,引发经济案件,这一类的会计人员属于违法人员,应当以法律的方式处理;其次是会计岗位职责的设计缺乏束缚和管理,会计核算方面存在纰漏,操作章程、制度均不够完善,严重影响会计人员的办事效率和质量,影响企业集团各部门之间协同工作。

二、金融危机下企业集团加强会计工作的意义

1、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现代企业集团发展的根本需要。在加强宏观调控、改善经营管理以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均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工作是一项基本的经济管理工作,也是重要的环节,针对一个企业集团而言,制作并提供客观的会计资料,是对会计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会计工作的主要任务,而实际的会计工作中,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取决于基础工作是否到位。而会计基础工作的质量已经涉及到会计资料使用者及时知情的合法权益;影响到会计资料基本功能的发挥;影响到利益分配,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秩序的运作。而这一切都源于会计基础工作。可见真实的会计资料,详尽而客观的会计信息对于一个企业是多么的重要。

2、抓好会计基础工作,符合会计工作秩序规范化的基本需要。理想的会计工作,应该以良好的会计基础工作为本。最近几年,我国非常重视会计基础工作的规范化,随着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的实施,更多的人开始关心企业的会计报表和它的真实性,要求得到企业真实客观的财务信息,这在客观上也要求会计工作要符合基本规范。

3、会计基础工作关系到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者素质的提升。会计基础工作的良好有序进行是整个会计工作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如果基础工作都做不好,会计信息根本就谈不上准确、真实、客观了,也谈不上有效率地进行会计工作财务管理论文,也无法实现会计工作水平的提升。现实情况告诉我们,部分企业集团会计工作出现秩序混乱、欠缺管理、假账、账目不清现象,这样的会计工作是不可能发挥会计效果的。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集团的会计策略

1、是保障信息客观真实的重要手段。在现今经济体制中,信息存在着不对称性,而强制性会计披露制度可以规避这一问题,也是投资者利益不遭受侵害的基本保障。推行强制性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也是符合加强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要求的,是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集团应该尽到基本义务。针对信息的不对称性,会计信息的披露前提以及时、准确、客观为主。

2、建立和规范企业的财务治理结构是对企业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措施。在现代企业机构中,企业治理结构是实现内部控制的结构保障,建立合理、规范的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是有效控制、实施企业活动的关键。基于此,首先要发挥的价值信息优势,制订企业合理的产销评估数据,降低无产劳动带来的损失;抓住企业产品特点,提高产品功能,降低成本。这些突进都是要依靠财务部门的合理方针的制订来实现。除此之外,还要拓宽财务考核领域,以财务为中心的考核体系。核算产品的有形、无形成本;将成本管理的中心转移到成本控制;推行成本责任制,在内部划分核算单位,设立中心,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财务控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3、实行财务的集中管控必不可少。

(1)对采购供应系统进行集中统一采购,在采购中进行对比,筛选优势成分,降低成本。取消核算实体的物资部门,由集团总部物资部门全面负责,减少中间不必要的环节。同时,对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资金要实行集中管理。利用结算中心实施资金集中管理,取缔下属企业的分户,将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权限上移到总部,以统一的银行账户直接对外,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效率,也强化了资金管理。

(3)销售要集中管理。作为企业的终端业务,销售业务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对其实行集中管理可以将产品的优势最大化,销售决策权集中于上层,能够更加果断的把握销售时机,也是最终实现集中管理的必要前提。

4、让会计行为必须实现规范化、有序化。企业集团的任何经营活动都是最终通过会计核算反映出来的。因此,加强会计控制自然要从加强内部控制入手。首先是要提高会计监管的力度,提供足够的监管资源,分配监管责任,监管工作定期报告,真正实现财会工作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完善的有效机制。再次,是要对会计事后业务进行监督,进行内部审核,实行自动网络与外部对账相结合财务管理论文,实现网络自动化与人工操作的有机结合。最后,会计人员的任何活动都要依法进行,遵守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拥有良好的道德标准。

5、适时调整负债结构,组织低成本存款,定期与活期存款比例进行合理配置。贷款结构进行优化,提高资产质量。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要加大,正确计算和科学地对资金预测,灵活调拨资金,大力压缩库存现金,降低无息资产的占有比例,有效地转化为有息资产,最大限度地发挥资金使用效率。

6、企业人员的素质是企业活动开展的前提。首先,应从企业领导做起,提高全员的企业共存意识,只有企业全员齐心协力谋求发展,企业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生存。做好财务管理,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其次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录用制度,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质量,只用有用之才。适时的对现有员工进行技能考核,了解员工的实效状态。

总之,金融危机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定问题积累后的集中爆发,它的出现要引发是经济系统全方位的思考。会计思想在当代企业集团中的合理运用是规避风险,规范企业活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会计国际趋同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会计研究[J],2008年第5期

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2.077

0 引言

燃料是火电厂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是提供电能的物质条件。而现在就国内火电厂的生存现状而言,煤炭的需求依然很大。巨大的资金需求以及燃料质量、价格、运输方式等问题的出现,将对火电厂的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影响。为此,想要控制运营成本,提高火电厂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对燃料的管理。如何实行高水平的管理,同时保证燃料的高质量将是未来火电厂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1 火电厂燃料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多年来,燃料管理一直是困扰传统发电厂的主要问题,管理标准和体制不健全,缺乏燃料信息资源的共享,使得我们始终没有达到燃料经营的动态管理。燃料业务中的合同、质量、计量、结算、成本等相关活动的信息像散落在盘子里的珠子,没有被有效地组织和利用起来。而且,在日常运行过程中,火电厂缺乏与其他企业的有效沟通,相关人员的技术水平不高,导致我们的电力企业不能有效的运转。这些弊端暴露了我们的燃料管理是很落后的,他们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现在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亟待我们去解决[1]。

2 火电厂燃料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2.1 火电厂燃料管理的实践过程

(1)明确火电厂燃料管理的目标。对于我们来说,火电厂的燃料管理并非易事,它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燃料的采购、接卸、验收、化验等一系列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我们要做好车辆的管理、合理配给煤炭燃烧,做好费用结算和系统核算,从而达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资源合理优化配置以及保证信息及时交流的目标。要确保以上流程顺利实现,就要建立一个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来支撑,如此,便能使管理顺利进行。

(2)实施火电厂燃料管理的几项措施。首先,企业内部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大对燃料的管理力度,使公司在运行过程中能够更加规范。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法制国家,《公司法》就是火电厂进行管理的主要依据,因此我们在制定公司的规章制度时,一定要将该法律作为行动指南,确保各项规定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

其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燃料管理信息系统。燃料管理是一个步骤连续、业务范围分散、环节较多的组织活动,所以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就需要建立一个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燃料管理信息系统。这种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能为我们传输、记录、存贮信息,且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燃料的全过程信息。各部门可把它作为决策依据,从而就能够快速地做出准确、可靠、实用的策略。另一方面,使用计算机建立的信息管理系统,能够自动生成关于燃料的各种数据,这样不仅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且也提高了燃料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集约、可控、科技含量高、内容丰富的燃料管理运行机制将对我们的管理大有裨益[2]。

再次,要严把燃料的质量关,提升燃料的利用率。近年来,燃料的管理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也就要求我们要适应燃料管理的新局势,不断注入新的科技力量,提升高技术含量,同时及时更新设备,提升员工的素质。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近些年来,我国的火电厂正处于经营模式落后的困难境地,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更要严格遵照公司的管理要求,从燃煤的分层混堆,单独建堆以及定期减温等环节入手进行研究和讨论,从而降低原煤的热值差、水分差以及贮存过程中的消耗,减少燃料损失。

最后,要建立并维护好燃料公司同发电厂之间的关系。火电厂对燃料进行的有效管理,离不开燃料公司的配合。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公司与燃料供应企业的合作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就比如,最近非常流行的“网厂分开、竞价上网”的经营模式,它的出现不仅不会影响二者之间的关系,反而会促进燃料集中管理模式的发展。因此,火电厂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与时俱进,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式,加强集中化管理和一体化经营,来实现从燃料入手,降低经营成本的目标。

2.2 火电厂燃料管理的探索之路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即便是不同煤种、不同煤质的组堆数据都将录入到计算机中,并建立相应的数据库,使得分堆实际煤质与计算机管理煤质一致。从这我们不难看出,将来火电厂燃料管理的探索之路就是朝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根据数据库的设计原则,将建立共享数据库,每个环节逐渐细化,它即是领导查询信息的直接信息源,也将为后期领导进行高级决策提供数据支持[3]。

除此之外,实行入厂煤采制化也是未来火电厂燃料管理的必走之路。将入厂煤录入综合网络管理系统,实行燃煤程序化管理,这些都是能够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还要要求采制化人员持证上岗,促进燃管部门与煤场管理部门相互监督,这样就能保证煤质监督的客观性、公正性和严密性。做到上述这些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和定期对火电厂的机器设备进行体检,这样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入场煤质量验收的准确性。

3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火电厂的有序健康发展离不开对燃料的管理,而且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也离不开优质的管理体系。因此,我们要尽快建立燃料管理体系,早日实现燃料管理的信息化,实现电力、煤炭以及运输企业之间良好的信息沟通,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未来火电厂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有序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管理信息系统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真正开始发展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微机的出现,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并且很快传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我国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开发了许多管理信息系统软件,首先在财务软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带动了其他模块的开发,为我国的管理现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许多高校也先后开设了信息系统专业,致力在研究生层次开设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方向就更多了。到20世纪90年代初,管理信息系统发展达到了顶峰,称为像现在“Internet”这样的高频词,大有“言必称希腊”的气势。

    如今,充斥我们眼球的是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电子商务(EB)等时髦词汇,已经越来越少地听到“管理信息系统”这样昔日的高频词了。上网输入“管理信息系统”关键词进行一下咨询,就会发现,以往作为管理信息系统主流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已不多见,更多的是国土、法院、水利、医院、学校等单位的管理信息系统,而于1995年创刊的《管理信息系统》杂志也于2002年3月正式更名为《教育现代化》,成为“在教育行业是唯一的管理信息系统杂志”。可以说《管理信息系统》杂志生不逢时,在IT领域,1995年的一个最大新闻是Windows 95的推出,随后不久铺天盖地出现Internet大潮更是给了《管理信息系统》致命的一击。

    二、管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分析

    Internet的出现,不仅是一项技术的创新,更深层次上是一种观念的创新,它从潜意识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并且使一些新的管理理念得以进入实际应用。此外,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已经迫切要求现代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必须进行进一步整合,信息技术必须为管理服务。而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更多管理论文,,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请看下面几个例子:

    (1)ERP是在传统的制造资源计划(MRP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企业管理软件的高级应用,企业资源计划经历了从简单、局部应用到高级、全面解决管理问题的一段比较长时期的发展历程,管理的侧重点也从原先的侧重于物流(原料、产品)扩展到物流与资金流相结合,进而扩展到再与信息流结合在一起;范围也从企业内部延伸到与整个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相关的所有方面。ERP集成了全员质量控制、准时制生产、约束理论、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实验室管理、电子数据交换、项目管理、运输管理、设备维护、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ISO论证、业务流程重组等丰富内容。ERP首先体现了一种全新管理思想,将这种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就形成了ERP的具体解决方案。

    企业资源计划和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联系是最为密切的,它们之间的共同点是最多的。ERP首先应该是管理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必须为管理服务,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述ERP,即企业资源计划=现代管理思想+信息技术手段;而管理信息系统作为服务于企业管理的一套计算机信息系统,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企业的管理体制,其深度和广度已经不能和ERP相提并论了。

    (2)客户关系管理融合了当今最新的信息技术,包括:Internet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呼叫中心等等。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客户关系管理,凝聚了市场营销的管理思想。市场营销、销售管理、客户关怀、服务和支持构成了CRM软件的基石。CRM是围绕客户关系的整个业务和信息系统的集成。CRM是体现先进管理思想的信息技术综合运用,是管理思想、业务、信息技术的高度整合,像建立呼叫中心这样的新生事物,其范围已经超越了管理信息系统的范畴,不能把客户关系管理笼统地称为管理信息系统。

    (3)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条件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实现商品与服务交易的商业活动,电子商务是不同于传统交易方式的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诚然,电子商务包含了很多信息,但是,从本质上讲,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条件下的一种新型商务活动,是企业经营活动本身,当然也不能说电子商务是某个管理信息系统。

    (4)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它以核心企业为主5将客户、研发中心、供货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服务商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网链结构,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达到对客户需求,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产品制造、产品销售和产品服务各环节供应链资源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供应链管理突破了传统管理信息系统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的范畴,体现了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内容融合了业务活动,因此,也不能用管理信息系统的某个子系统来简单概括供应链管理。

    (5)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把制造业的全部生产、经营和工程技术等各方面工作通过计算机连成一体,成为一个高度自动化、智能化、最优化的集成制造系统。CIMS需要和CAD、CAM有机集成,而CAD、CAM本质上讲,可以说与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差距就更大了。

    此外,在许多学术着作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将MIS、ERP、CRM等并列情况,更是不妥。如果我们把管理信息系统比喻为一个旧瓶,它已装不下信息化领域出现的这么多新酒,为了解决管理信息系统[如发现本文内容有缺失,请联系本站管理论文编辑组。谢谢您的支持。 与以上解决方案之间的冲突和概念模糊不清状况,必须对管理信息系统的进行进一步的解剖分析。

    三、管理信息系统的扬弃与发展

    为了给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铺平道路,我们先看一下中国企业管理百科全书中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递、储存、加工、维护和使用的系统。管理信息系统能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为了解决管理信息系统的局限性,我们将管理信息系统细分如下:

    1.管理信息系统理论

    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理论已经相当成熟,主要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开发的方法、实施的步骤等,这些理论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并且仍然在指导着信息化的实践,这是管理信息系统的精华部分。

    2.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囊括了企业管理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间,我国有大量企事业单位开发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所以习惯上我们也把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称为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这种提法是相对的。从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如果我们仍然将ERP、CRM、EB等统称为管理信息系统,甚至将MIS和ERP、CRM等并列,就会犯概念上的错误。所以我们必须抛弃“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种提法,而代之以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电子商务等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等。

    3.非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

    对于绝大部分非企业单位而言,我们仍然可以继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一词,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学校管理信息系统、法院管理信息系统、机关事务管理信息系统、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等。这些单位的特点是非工业企业,从管理学的角度讲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因此,可以继续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这个概念。

    4.决策支持系统和专家系统

篇6

随着物流管理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物流成本的关心日渐浓厚,降低物流成本已经成为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在电力物流管理论文系统的物流运营活动中,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水平,是企业经营情况的晴雨表。

1.物流成本分析

物流成本可定义为:物流活动中所消耗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货币表现。即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所支出的各环节的人力,物力,财产的总和,物流成本简单地说是完成诸种物流活动所需的全部费用。

若要对物流系统进行总体效益评价时,即考核物流系统的成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定的劳动投入量能形成多大的物流能力,一定量的物流能力又能完成多大的物流工作量,而一定的工作量又能取得多大的物流效益,其实就是要分析物流系统的投入与产出之比。

2.电力系统的物流成本组成

电力系统企业属国家基础能源建设企业,其物流成本划为制造企业的物流,所组织的物流实体应为产成品、半成品或零配件等。其物流过程主要包括:储存、保管、配送、运输,最后到需求部门的手中的全过程。物流成本控制的对象有:材料费、人工费、燃料费、差旅费、办公费、折旧费、利息费、保管费等。

3.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降低物流成本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构成企业物流管理最基本的课题。物流成本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物流成本的有效把握。利用物流要素之间的效益背反关系,科学合理的组织物流活动,加强对物流活动过程中费用支出的有效控制,降低物流活动中的物流劳动和活劳动的消耗,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和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

4.电力系统的物流成本管理措施

4.1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控制物流成本

电力行业也是一个讲究经营效益的企业,公司的经营方针是安全第一、效益优先,在保证安全运行的前提下,经营效益永远是企业的最终追求。电力行业近几年精兵简政,重组管理架构,减收管理体系,轻装上阵,重点在制度执行,流程优先,管理细化上下功夫,以管理出实力,以管理出效益,加快实现管理精细化和管理到位,杜绝人浮于事的局面。其次理顺管理界面,梳理制度,优化流程,缩短管理链条,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层面,健全科学规范有效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建立界面清晰,权限明确,运行高效的企业内部运作机制,不断提高层次,提高能力,提高水平,工作效率及企业利润取得明显成效,据不完全统计,相同的费用支出同比下降超过10%。

另外,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健全制度,优化流程,规范行为以及管理创新的成果固化下来,形成最佳实践库。如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用先进手段管理购置,从物资采购到最终结算,全程电子化并实时监控,根据申购数据提出集团化采购决策建议,既满足高效率,高密度的需要,减少不必要的手工操作,又节约成本,提高利润,达到快速反应,效率提高,成本不高的作用。

4.2从提高物资管理来降低成本

以前仓库的运输功能仅限于人工,现在提高物流的技术水平,采用叉车、射频仪等装卸设备,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

以前仓库的管理是场面混乱,物资摆放不规范,帐、卡、物不相符,很多有用的物资储存一放就几年;现在用系统管理后,按区域堆放的物资超市式挂牌摆放,并全部录入电脑,实时监控,有用的物资在采购之前就可以利库再用,充分盘活了资金,节约成本,提高企业利润。

4.3合理控制库存,达到利润的最大化

产品的库存多少才是合适的?库存小了,可能缺货成本高,不能保障连续的生产;库存大了,不仅成本高,还可能积压。物流管理中存在着非常多需要权衡的地方,电力行业一般按照工程项目备品备件规定的数量进行储存,储存均匀分在一、二、三级仓,布点都是变电站,线路运行的附近,以防急需。而工程项目的施工设备贮存,则采用供应链库存的方法,将仓库前移到供应商的仓库,即时响应,当工程、生产建设有需要时,才按约定的时间供应,基本实现直出直入方式,即达到著名的“零库存”,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安全性,控制库存,同时避免资金积压的风险。

4.4材料批量招标

按年度制订的建设项目,年初进行各类型设备的批量招标,与各中标的供应商签订季度合同,需求部门有设备申购时,直接套用批量招标的价格,达到集团购买的优势,采购金额同比下降20%,大大节约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4.5深化预算管理,建立集约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

电力行业由于实行精细化管理,财务制度上都实行了预算化管理模式,即年初各部门申请预算资金,全年按预算计划进行活动,通过深化预算管理,加强资金预算控制,确保资金安全,进一步规范开支,通过预算管理,促使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盘活资金及时流转,各项经营指标均达标,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另外,建立集约高效的资金管理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注重投资效益分析,全面落实资金安全管理规范,防范和堵塞资金风险。

篇7

当前,来势汹涌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步消退,经济复苏迹象日益明显,“后危机时代”已悄然来临。从国际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政策动向中不难发现,新一轮以新兴战略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正在孕育,争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的竞争将愈加激烈。北京、上海、广东、深圳、苏州、武汉等地在金融危机以后都出台了加快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科技部全国创新城市评价结果显示,深圳、苏州、上海、北京等地创新指数在全国处于前列,而湖南的长株潭地区仍处在中等偏低的位置。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竞争格局、发展态势的研判,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将直接影响“后危机时代”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乃至湖南经济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竞争地位。

一、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1、高新技术产业企稳回升,规模不断壮大。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但由于一系列政策刺激,该产业企稳回升较快,表现出较高的成长性。2009年,全年共完成增加值4500.90亿元,增长31.1%,占全省GDP的10.9%,比2005年比重提高3.7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4283.99亿元,实现利税471.66亿元,分别增长29.5%和30.6%[1]。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14个企业管理论文,产值过100亿元的企业6家,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71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635家。一批骨干企业快速发展,长丰与广汽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广汽菲亚特轿车落户湖南,比亚迪汽车落户长沙,陕汽重工长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产,北汽福田、吉利汽车快速发展,长株潭有望成为全国又一个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湖南有色控股与中国五矿集团战略重组,有望进入世界500强。

2、战略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湖南省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明显,近年来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到20%以上,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按当前的增速估计,到2015年,湖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总量将达到5000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将超过20%[2]。与国家敲定的九大战略性新型产业相比,湖南省的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文化创意产业,都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其中,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文化创意等3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支柱产业,生物、新能源、信息和节能环保等4大产业成为全省经济的先导产业。特别是湖南的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处于前列,已形成了以广电、出版、动漫三大优势板块为龙头,演艺娱乐、文博会展、工艺美术为第二梯次,电视购物、网络、手机报等新兴媒体集群为补充的多层次产业体系。

3、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与信息产业、生物与医药产业、现代农业产业为代表的五大优势产业集群。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以长沙为中心的现代工程机械产业群,以株洲、湘潭为中心的现代电力机车、轻轨地铁产业群,和以衡阳为基地的高压、超高压输变电成套设备等产业群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地位;新材料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博云新材、金瑞科技、杉杉科技等,电池材料四氧化三锰、氢氧化镍产量和市场占有率居全国之首,钴酸锂电池材料产销量居世界第三;电子与信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摩托罗拉、思科、诺基亚、湘邮科技、长城信息、三辰卡通等,聚集了全省70%以上的软件企业,原创动漫制作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生物与医药产业方面,重点企业有惠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双鹤药业、九芝堂等一批医药重点企业,具有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研发、生产和物流配送基地;现代农业产业方面,已建成隆平高科、亚华种业、金健米业等十多家重点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群。

4、高新技术产业区域布局呈现聚集态势。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主要集中在“3+5”城市群,即长株潭、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地区,集聚效应日益显现。截止2009年,长株潭地区拥有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743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47.0%,实现的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省的56.9%、57.4%、59.9%,增速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快5.6、6.7和13.2个百分点[3]论文格式范文。在长株潭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崛起的带动下,衡阳、岳阳、常德、益阳、娄底等5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企业管理论文,2009年五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487.81亿元,占“3+5”城市群的比重为36.9%,比2005年提高6.6个百分点。

5、创新体系逐步完善,科技支撑逐渐增强。金融危机以来,湖南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在新材料、冶金、数控机床、仪器仪表、机械装备等方面攻克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为推动湖南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全省新增2个国家级、2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增4个国家级、6个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运转;全年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82项;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30项,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2件,位居中部第1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6万件和8309件,增长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取得重大进展;大功率机车、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4]。

二、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高新技术产业整体规模依然偏小。全省高新技术产业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速度依然不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偏低。从总量上看,2009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4500.90亿元,全省的总量比深圳、苏州等一些城市的增加值还低,如深圳、苏州、上海、广州等城市在2008年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就分别达到:8710.95亿元、6510.8亿元、6041.98亿元、3981.3亿元[5]。从比重上看,2009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0.9%,而同期山东省、广东省的比重均超过20%。近年来,湖南一些欠发达的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度缓慢,制约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总体规模的扩大,如大湘西地区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为206.66亿元,比重仅为全省的4.5%,增速低于全省平均增速9.7个百分点。

2、高新技术产业结构仍不合理。高新技术产业是跨三次产业的企业集合,产业内既包括工业和建筑企业,也有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活动的企业。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呈现一业独大的局面,第二产业占据绝对地位,高科技农业和创新服务业总体规模不大,部分新兴产业规模小增长慢。2009年,第二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值4403.76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97.8%。农业和服务业所占比重很低,分别仅为1.0%和1.2%。从工业内部结构来看,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六大装备制造行业产值的比重达到45.4%,接近一半;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产值的比重为33.2%,达到1/3,重加工、高能耗特点明显[5]。目前,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航天、资源与环境等行业的规模小,发展缓慢,2009年,两大行业完成的产值分别为26.43亿元、58.75亿元,占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分别仅为0.6%、1.3%,增速分别为19.5%和13.5%企业管理论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6和9.6个百分点。

3、开发园区尚未形成具有较高关联度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构建产业链和培育产业集群的重要平台,但湖南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还处在雏形阶段,发展滞后。一是区内企业的聚集度比较脆弱。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创办之初甚至到现在仍然是通过税收、土地等优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等优势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的空间聚集,企业入区的主要动因是享受政府给予开发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开发区本身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因而缺乏可靠的根植性。二是湖南大部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仍未形成高新技术产业链必须具备的科技环境、金融环境、物流环境和人文自然环境等,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困难重重。三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普遍缺乏集群成长的公共关系网络。因而,湖南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值在产业中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2006年,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郴州七个高新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全省的比重为56.9%,2008年降至51.2%,2009年下降到48.4%。长沙、株洲、湘潭三市3个国家级高新区的高新产值占三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也出现下降,从2006年的80.3%下降到2008 年的78.4%,2009年下降到74.3%。

4、融资难,尚未建立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风险投资体系。高新技术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特点。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直处于资金短缺状况,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风险投资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高新技术产业资本融通渠道狭窄,多数企业的发展依靠银行贷款,容易受宏观政策的影响,一些中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很难从银行贷到款,而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企业很少。湖南省至今尚未形成有效的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体系,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资金不足,影响着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

5、创新动力不足,科技创新体系整合效率不高。湖南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企业主体大部分是脱胎于传统产业的民营企业,习惯于模仿,没有自主创新能力,而不少龙头企业也没有担负起带头技术创新、引领转变发展模式的重任,从而导致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内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企业效益不高、发展速度偏慢。同时,湖南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人才队伍不够,在很大层面上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高精尖专业技术人才紧缺,且流失严重。另外,科技创新体系整合不够,产、学、研相互脱节,一方面,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缺乏良好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氛围,另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脱节,其科技研发与经济社会发展、企业需求脱节,导致大学或科研机构并未较好地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重要外部力量来源和科技创新始发性资源的重要供应源。

6、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政策氛围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大轻小。即重视对大型国有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支持,相对缺少对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合理的政策扶持和政府指导,信用担保体系以及综合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二是重过去轻未来。即偏重于对业已发展起来的前景比较明朗、风险比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缺少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但目前存在较大风险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三是政策资源不够聚焦,政策效果减弱。现有政策中,无论是大企业、成熟企业,还是小企业、新兴企业都予以扶持;无论是成熟产业领域,还是新兴产业领域,政策都顾及。但政策资源有限,政府服务能力亦有限,最后导致“普惠式”政策变成了“撒胡椒面”,“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大打折扣企业管理论文,政策效果不尽理想。

三、加快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政策氛围上的偏差,这实际上反映的是体制机制问题。目前,湖南正在编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下阶段,湖南应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为契机建立和完善更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要落实各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从财政投入、土地规划、投资融资、人才使用等方面全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倾斜,并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争取重点支持10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行业龙头论文格式范文。加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积极开展自主创新产品认定,强化政府采购对本土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2、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

高新技术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推动力量,同时也面临自身结构调整问题。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态势下,湖南应结合省政府敲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利用湖南省现有产业基础,集中力量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以长株潭国家高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为重点,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将省内科技创新资源较为丰富,投资环境相对较好,民间资本投资积极性较高等有利因素,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各类资源向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集聚,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利用人们生活水平以及节能环保意识逐步提高的趋势,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电动汽车、节能环保以及物联网等技术的试点示范,促进新兴产业应用市场的拓展。

3、以服务平台和优势产业为重点,加强各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

加快构建产业化生态体系。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中试转化基地,扩大专业化高新企业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规模,满足企业专业化共平台需求。转变高新区发展方式,引导园区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产业基础,选择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由“大而全”转为“少而精”,加速产业集聚。具体而言,要整合8座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长株潭以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业为主导,岳阳以石化工业为主导,衡阳以综合制造业为主导,常德以农产品深加工和制造业为主导,益阳以新能源工业和休闲旅游业为主导,娄底以能源、原材料工业及配套工业为主导。构建娄底、衡阳原材料工业与长株潭先进制造业之间的上下游关系,长株潭不再新建、扩建火电厂,在周边地区发展火电、水电以及风电、核电等新能源,为长株潭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将烟草、食品工业引导至常德、湘潭,农产品物流和商贸产业调整至湘潭、衡阳、常德,将湘钢的扩建调整与岳阳、娄底的钢铁产业调整相结合,将株洲的石化工业部分调整至岳阳[5]。

4、优化风险投资机制,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资本是产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管理论文,湖南省应积极培育和引进风险投资机构,壮大风险投资规模,缓解企业融资难题,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要大力推进多元化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适当扩大政府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规模,建立财政风险投资补偿资金,完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民营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要扩大高新技术企业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渠道,促进和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上市,或者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要扩大风险投资领域的对外开放程度,鼓励组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或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来湘建立分支机构。

5、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要加强技术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推动产、学、研合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鼓励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大学、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和政府等各方面优势,鼓励产、学、研各方在共同承担国家重点科技项目、共同开发关联平台技术、联合研究制定技术标准、联合培养科技和管理人才、互相兼职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二要完善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投入机制,引导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经费,增加财政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加大对原始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扶持,支撑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三要建立企业家创新能力培训的长效机制,通过组织考察学习国内外企业自主创新经验,邀请国内外研究企业自主创新的专家来湘指导,帮助湖南企业家不断提高对产业发展方向的洞察力和战略创新与组织创新融合的实现力。四要优化创业环境,汇聚各类创新人才。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才是关键,湖南要坚定树立“人才立业”的观念,坚决贯彻“人才强省”战略,创新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构筑创新型人才集聚高地。

参考文献

[1][2][3]湖南省统计局.2009年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M]. 湖南统计信息网

[4].2010年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M].湖南省门户网站

篇8

一、施工全过程质量检测控制要点

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当中,施工质量无疑是重中之重,为了确保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必须做好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施工全过程的质量检测和控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施工准备阶段、施工阶段和竣工验收阶段,下面分别对这三个阶段的质量检测控制要点进行介绍。

(一)施工准备阶段

为了有效地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对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予以重视,具体应当做好以下工作:

1.合理选用施工设备和检测器具。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施工设备及检验仪器不仅是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而且也是现代化施工中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们对于工程施工进度、施工质量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在具体选用上,应当充分考虑施工现场的实际条件、施工技术和方法、设备与仪器的性能、施工组织管理以及经济性等几大因素,然后通过各种方案的比较,从中选出最佳方案,以此来充分发挥出设备及仪器的能效,在确保质量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对施工设备和检测仪器进行选择时,应当从型号、性能参数以及操作要求这三个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2.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在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必须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否则就算采用再好的施工技术和管理,也难以保证施工质量。首先,应当在了解市场行情的基础上,优选材料供应商,从源头控制好材料质量;其次,在原材料采购的环节上,应当按照预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采购,这样有利于确保原材料的使用,以免因材料供应问题影响施工进度和质量;再次,材料进场前应当严把质量验收关,应由专人对进场材料进行质检,严禁不合格的材料流入施工现场,在验收过程中,至少应有两人以上参与,验收合格后,应共同在验收单上签字确认。

(二)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的质量检测和控制是重中之重,应当予以高度重视。在一般的工程项目中,钢筋工程和混凝土工程都是施工阶段质检和控制的重要环节,为进一步确保施工质量,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钢筋施工。首先,在钢筋加工的过程中,应当对钢筋半成品的尺寸、箍筋尺寸以及弯起筋的弯折位置进行仔细检查,可以采用抽检的方式进行,在抽检过程中,应确保每种形状的钢筋不少于三件,检测步骤如下:使用便携式检测仪器,如钢卷尺或是游标卡尺对钢筋直径、几个尺寸进行抽查,看其是否符合有关规范的要求,同时应当按照配料单对钢筋的型号、尺寸、级别和规格进行检查,抽检的钢筋根数应不少于三根;其次,在钢筋安装的过程中,应对钢筋的形状、规格、锚固长度以及连接位置等进行检查,并对骨架长度、间距和排距进行抽查。同时还应对钢筋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看焊缝是否平整、饱满。

2.混凝土施工。原材料的计量应当每个班次至少抽检两次,含水率应抽检一次,混凝土坍落度应至少抽检两次,并按照施工方案对混凝土施工缝的质量进行检查。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对原材料的称量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准确,施工缝的处理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和设计要求,拌和时间是否充足,振捣是否到位,养护是否及时。此外,还应对混凝土的外观质量进行检查,具体包括:外观质量缺陷、标高、垂直度、平整度以及截面尺寸等等,同时每一层混凝土在拆模后应当进行实测实量。

(三)竣工验收阶段

在工程项目施工完成后,应当根据设计图纸、合同要求以及相关规范标准对工程项目进行质量验收。首先,应当由工程项目施工单位进行自检,并由监理方通知建设方进行质量验收,然后再由相关部门进行组织验收。如果在验收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当要求施工方及时进行整改,直至质量合格为止。在对质量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应当做到尊重科学和事实,并确保立场公正;其次,还应当建立健全工程档案,这样能够为其它同类型工程提供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提高施工质量。

二、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确保施工质量

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质量控制与科学技术的充分应用息息相关。施工单位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靠先进的施工技术、施工设备、施工工艺和施工材料,有效解决工程项目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尤其针对质检环节,更应当将先进的检测仪器作为重要的质检手段,提高检测的精度和质量,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满足项目管理要求。首先,落实科学管理,合理安排施工工期,科学处理好施工质量、成本、进度三者的关系。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强化工程质量检查,做好定量和定性分析,若发现施工质量问题应当及时进行处理;其次,运用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将项目管理中的合同管理、财务管理、计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均纳入到管理系统中,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再次,建立科学技术攻关团队,对于工程项目中存在的质量通病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通过技术改进和创新,确保建设产品质量,推动施工工艺更新换代;最后,构建施工质量动态跟踪管理系统,将设计、监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纳入到动态跟踪管理系统中,从而确保参建各方严格按照合同和相关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实现对施工质量的动态全方位监控。

参考文献:

[1]赵冲全.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有色金属设计.2008(4).

篇9

药品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整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组织、用法与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药品和诊断药品等。这里所指的药品管理是指医院在药品采购、验收、保管,调配、使用过程中能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能真正做到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医院的药品实物管理,必须在严格的管理体系下进行,才能达到账物相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安全准确。

一、加强医院药品管理的重要性

药品管理是医院医疗活动的基础,如何提高各类药品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减少浪费和库存占用,优化药品管理流程,加强药品的定额管理等,是医院药品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医疗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医院从全部依靠政府拨款,转向在相当程度上依靠医疗服务收入,资源配置在很多方面实现市场化,医院资产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激烈竞争的医疗市场,医院必须通过提高药品管理水平,以最低的消耗取得最大的收益,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医院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院在药品管理方面,由于各个医院各自的管理方式、管理的基础不同,以及领导对于药品管理重视程度不一致,导致了医院在药品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较为明显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药品账实不符、盘盈盘亏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医院由于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随时出现药品盘盈盘亏现象,导致医院资产不实。药品管理最基本的是数量管理,每年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清查,以保证药品数量账实相符。然而,有些医院对药品的库存管理不重视,管理不到位,监督不力,药品收入与发出不及时记账,药品破损或过期不及时报损,甚至还有监守自盗的现象。导致药品数量账实不符。

(二)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

内部审计是医院药品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促进医院加强内部监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医院合法权益,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然而,多数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职权划分不清。第一,医院普遍由于机构设置不完整,管理人员往往身兼数职。岗位职责分工不明,只注重药品的购买环节,而忽视药品的仓储与保管、领用与报废环节,造成大量的浪费;第二,药品的采购价格由采购人员与供应商进行协商,医院没有专门人员对价格做市场调研,单纯地凭采购人员与供应商签发的发票入账、报销,这就容易给采购员与供应商之间进行勾结提供机会,让采购员赚取“回扣”;第三,许多仓库主管在管理方面的知识较为丰富,而对药品质量知识却比较欠缺,在药品验收这个环节,只是单纯从数量上进行验收,对于质量方面是否符合要求也只能从表面上观察。

(三)药品盘点重视力度不够

药品盘点,是医院财务管理中的基础性工作,是对医院药品行之有效的监督程序,不仅可以核实药品数量的真实性,而且还能监督药品的效期。因为无论药品数量短少,还是药品过期,都会给医院造成损失。所以药品盘点非常重要。然而,有些医院怕麻烦,对药品盘点不重视,未建立药品的定期清查制度,导致药品数量短少或大量过期药品,给医院造成大量损失。

(四)计算机应用在医院药品管理中还有待加强

当前,大多数医院对药品的管理还是传统模式,对药品管理的要求不高,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例如:库房除了有一本账簿记载药品的收入、发出、结存的数量外,药品其他方面的基本资料不健全,而且药品的信息收集与交换主要依据手工来进行,自动识别技术、网络技术等计算机应用相对落后,造成药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低。如果医院一直采用传统的手工操作,那么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工作效率,容易产生一些不利影响:首先,无法实时、动态、高效地了解各种信息。如领导不了解库存药品情况,医生不了解有那些药品及药品的有效期等。其次,手工记录与电算化相比,容易造成账面数据与实际库存数量不符的情况,产生大量的潜在损失,致使财务报表不能如实反映医院的资产状况。

三、加强医院药品管理的对策

医院药品管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它的储备和周转对于医疗资金的形成至关重要,而管理好医院药品对于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加强医院药品管理意义重大。

(一)推进医院整体信息自动化水平

医院要想使药品管理达到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就要尽快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医院要利用计算机对医院的资金、药品、人员和信息等资源进行自动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地堵塞漏洞,降低库存,既提高了资金利用率,也全面提高了医院资金收益率,使药品管理更上一个新台阶。

(二)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首先,领导重视、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领导的重视是建立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前提。医院领导应当主动带头学习《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和新医院财务制度,在思想上重视内控工作,在实践中加强内控工作。同时结合医院自身的特点,依据《会计法》、《医院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划清职权。规范药品采购、消耗、保管环节,明确各职能部门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不相容岗位分离的原则,发挥药品内部控制制度的相互牵制作用。其次,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强化内审在内控中的作用发挥。内审机构应当独立于财务机构外,医院主要领导负责该机构的领导责任,从而内审人员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按照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开展工作,发现和纠正错误与舞弊,确保医院药品的安全与完整,减少损失和浪费,提高医院经济效益。

(三)以人为本,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

会计、审计等内部控制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是实行内部控制的关键。医院要加强宣传教育,使内部控制执行人员充分地认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要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业务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工作水平,使他们能够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薄弱环节,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自觉执行各项法律法规,遵守财经纪律,奉公守法、廉洁自律,为建立、健全充实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献计献策。由于药品管理人员缺乏财务管理知识, 只知道从实物形态而未从价值形态对药品进行管理。财务部门应加强对药品管理人员的业务指导,建立健全相关账簿,规范记账。

(四)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为了促使医院各级领导者、责任人全面、认真、合法履行岗位职责,在严格管理,医院在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责任追究是法治社会、医院改革的必然产物。责任是与权利、利益相联系的矛盾体,没有脱离权利、利益的责任,也没有脱离权利、责任的利益,只有踏踏实实地干事,老老实实地做人,自觉遵纪守法,做好各自该做的事情。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有力于惩前毖后,防患于未然,保护医院资产的安全与完整。

(五)强化药品成本会计在医院药品管理中的作用

药品成本会计是以药品成本为中心,通过对药品成本的分析,对药品活动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其目的在于通过对药品成本习性的研究,费用水平的推测和控制,以及不同的药品管理方案比较,为有关部门制定决策服务,以实现药品管理的最优化和医院效益最大化。医院药品成本会计是为医院药品管理服务的,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的统一,体现了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

总之,医院药品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引起医院的高度重视。医院药品管理工作需要医院各级相关部门和科室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协调。医院要建立健全各项药品管理内控制度,各管理环节互相制约、配合促进,各管理部门尽职尽责,这些直接决定着一个单位的药品管理状况。医院相关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及时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医院药品管理步入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轨道。

参考文献:

[1]李艳,鲁天婵.中小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探讨.2011(4)

[2]张兴春.论医院药品核算[J].中华医学,2004年第4卷第2期

[3]秦建军.浅谈如何加强医院药品经济核算管理[J].会计文苑

篇10

服装行零售业成本较低,进入这行的门坎不高,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事这一行业。但是,想经营好一家服装店,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自主经营是传统的服装终端销售形式之一,随着国内服装零售行业的不断发展,对这一传统形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一 我国服装零售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中国的流通业自上世纪90年代起步以来迅猛发展,成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一个领域。在此带动下,我国的服装产业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服装消费国和生产国。但整体而言发展很不均衡,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占了80%以上的市场总份额。同时各服装品牌的竞争还停留在价格、款式上,缺少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知名品牌。在零售业中,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仍是主要的营销渠道。为消费者提供一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将给服装零售业提出很大的挑战。

二 服装零售渠道分析

服装零售业在过去几个世纪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早期的以物换物,到后期的买布料做衣服。后来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得服装得到了批量发展。随着衣服的多样化,专卖店的数量不断增加。进入二十世纪以来,以服装为主体的零售业发展十分迅速。

(1)传统零售渠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消费者们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零售渠道,购买到他们所需的时尚衣服。现在一些常见的零售渠道包括:

1)专卖店。专卖店一般经营的产品类别比较有限但可以提供丰富的产品样式,相比较而言占地面积有限,可以短时间内购买完毕,同时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专卖店可以较低的经营成本获得较好的经营效益。2)百货商店。百货商店的业务发展随时代逐步转变,由于很多家用电器的打折店以很低的价格进行销售,百货商店逐步减少一些日常电器的供应而增加服装的销售,以获得更高的利润。3)折扣店。折扣店最早来源于一名美国妇女,她以低廉的价格将服装卖给客户们,从而使得其销售额度获得了较高的增长。他们一般以较低的价格来采购服装,再以优惠的价格卖给客户,为了最大限度的节约成本折扣店一般会选择开在远离城区的地方。4)网络店铺。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了足不出户在家购买服装。虽然省去了租金等开销可以提供更为诱人的价格但是网络店铺存在只能看图选择和数据参照而无法亲自试穿体验的弊端。

(2)零售全球化

现在的服装零售业和往常不同,各国的厂商都开始了海外经营。越来越多的服装品牌进入到了海外的全球销售领域。比如Benetton, The hermes都在大陆,香港等地开设了很多专卖场。进入二十一世纪,服装零售业都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迫使他们去寻找新的管理方法。

三 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

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不能仅仅认为其销售为唯一,要从服装零售店铺终端的进货到定价以及店铺营销和员工管理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才能获得更好的经营效益。

(1)根据市场行情订货

服装零售店铺在进货的时候需要把握适销、适量、适宜的原则。所谓适销就是要充分了解当地当时的市场行情、顾客需求、价格趋势等进行进货。适量就是在进货之前要对顾客的消费习惯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存货和资金流动确定衣服款式、尺寸、颜色等方面的细节,做到心中有数。适宜就是进货的时候要做到货比三家,做好比较和调研,才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2)适时适款进行定价

服装零售店铺中的定价问题也是比较敏感的话题,经常刚上市的时候价格较高,而到了季末的时候价格一般较为灵活。服装在定价上要灵活把握,做到适时适款的促销,要把握好促销的机会适时减价以调整服装的结构。服装是一种很特殊的商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过季的服装会造成大量的挤压,所以进行适时促销是一种重要的战术。通过适款促销是指对于一些精品款式的衣服保持其价格的稳定性,建立一种植根于顾客的满意度,来赢取长期的收益。

(3)基于客户做好服装营销

服装营销要以客户为上帝,通过改善店铺自身对客户的服务水平,提高客户对店铺的满意度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树立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并通过优化企业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流程,改善店铺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将客户作为其最重要的资源,通过各种措施完善客户服务满足客户的要求,建立精细化的客户服务模式,最终抢占市场更多的客户和份额。

首先,顾客购买衣服最主要的是对美的追求,这也要求销售衣服的场所体现出美。店铺的装饰、衣服的柜台的摆设等必须以“美”的原则出发。其次,店铺必须尝试各种方法经常树立更高的目标并鼓励去尝试和运用较新的思路和方法以满足客户不断变化的需求。

(4)实行人性化的员工管理

在服装零售店铺中,如何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是实现店铺长远发展的根本。作为经营者,一定要深入基层,努力经营。如果店铺负责人不指导经营,不能够深入柜台基层一线,就不可能了解客户的需求,也不可能知道客户的喜好。作为服装零售店铺的负责人,在招聘店铺员工的过程中,以及日常在店铺的采购、销售以及售后项目,不妨对自己的员工大方一点。对于很多员工来说,有了较高的工资自然有了较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然后在工作中应该如何去表现,员工自然有其办法了,这样也可以达到店铺、经营者和员工的三赢。

四 总结

服装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的需求多元化给服装零售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服装零售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从服装零售店铺终端的进货到定价以及店铺营销和员工管理全生命周期剖析了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对服装零售店铺的管理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孟雅丽,穆祥滨.服装零售渠道之困——品牌管理专家杨大筠专访[J].中国纺织,2006,06:104-106.

[2] 冯小贤,程君群.基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服装零售时间成本管理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07:26-31.

篇11

一、物流成本管理的涵义。

物流成本管理(logistics cost management)是指企业物流活动中所发生的管理费用方面工作的总称,具体来说,是指从物流设计到物流运行再到物流结算的整个过程中,对物流成本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控制以及对物流活动结果的评价。物流成本管理的内容具体包括:物流成本预测、物流成本决策、物流成本计划、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核算、物流成本分析和物流成本检查六个方面。

物流成本管理是物流管理的核心,其实质是依据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和客户的需求,以成本为手段管理企业物流,最终目标和最基本的研究课题在于利用成本指标控制物流活动,实现物流活动系统合理化,进而降低物流成本,改善服务质量,以最具经济效益的物流活动达到预定的服务水平。物流成本管理能够有效地把握企业物流成本的内涵和构成,合理利用物流的效益背反规律,科学、高效地组织物流活动,有效控制物流活动中发生的费用支出,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物流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对物流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物流概念最初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物流成本的复杂性以及其极强的关联性,我国尚未能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出一套适合国情的物流成本管理理论体系,而对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研究大多在于介绍国外物流成本管理的研究成果,尚未能认识到物流成本管理理论的战略重要性,也未能从企业竞争需求战略层面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物流成本管理。随着现代物流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企业“第三利润源”的物流成本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陆江在答记者问时指出,2008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高达89.89万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为18.1%,而发达国家社会物流费用与gdp的比率一般在9%~10%左右,我国高出发达国家将近一倍。这种状况表明,我国企业有很大的降低物流成本的空间,因此,加强物流成本管理,降低物流成本势在必行。

三、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企业在对物流成本管理中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表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物流成本账务单独核算难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尚没有成型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物流成本核算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对物流成本的计算和控制,每个企业都是分散进行的,他们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来把握物流成本。2006年9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了国家标准《企业物流成本构成与计算》,该标准明确了物流成本的构成和核算方法。

但是,由于物流成本构成的复杂性以及其核算的实际操作难度大,目前我国真正全面贯彻落实2006年新颁布的物流国家标准对物流成本单独分类核算记账的企业为数不多,大多数制造企业仍没有在财务会计报表中单独设立物流成本项目,而是将企业的物流成本列在制造成本和其他费用一栏中,因此,企业仍无法掌握物流成本的构成,也较难对企业物流活动发生的全部费用做出确切、全算与分析,造成物流成本信息的失真,形成“经济黑大陆”和“物流冰山”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的难度。

同时,在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等其他会计制度中没有专门的物流费用项日,或是有的几个项日不能全面概括物流费用。一方面,物流活动在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单独的项目,一般所有成本都列在费用一栏中,费用被归集为诸如工资、租金、公共设施和折旧等。这种归集方法存在的问题是无法确认和分配运作的责任。如果将一个企业的报表细分为发生在管理责任领域的费用和发生于组织领域的费用两部分,以获得组织与各个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这也只能是有助于而仍不能满足总成本分析的需要。而企业的损益表,更是沿着组织预算的思路,对费用进行分类和归集。它无法克服许多与物流绩效相结合,而通常又跨组织单位发生的费用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通常的企业财务决算表中,物流费核算的是企业向外部运输业者所支付的运输费及向仓库支付的商品保管费等传统的物流费用。对于企业内与物流中心相关的人员费、设备折旧费、固定资产税等各种费用则与企业其他经营费用统一计算。据有关资料,先进国家企业的实践表明: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往往要超过外部支付额的5倍以上。

由此可见,仅靠常用的会计方法,难以取得所需的足够数据来核算物流成本。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难以正确把握实际的企业物流成本。

(二)物流成本核算方法不合理。

正是因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对物流成本设立单独的会计科目来进行核算,而是将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支出列示于企业的各项费用内,或者仅仅将部分的物流成本随材料、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的制造成本中。另外,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运输费、搬运费等显性成本,对于物流环节所消耗的资金利息、设备折旧、人员培训等隐性成本特别是物流活动组织不当所导致的风险和由于效率低下而增加的时间成本,还缺乏足够的认识。日常采用的标准会计成本法一般没有将与库存有关的成本,诸如保险和税收、租金、存货占用的资金及建设仓库所需的资本费用等计算在库存成本内,导致其被低估或模糊。而先进国家的实践证明,对于自营物流的成本支出而言,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远远高于外部支付额数倍以上。所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还没有真正把握实际的物流成本,决策者也很难从现行的会计系统中获得物流成本数据。

一方面,我国企业对物流的核算,从范围来看,着重于核算采购环节的物流成本,而忽视其他物流环节;从核算内容看,大部分企业只列物流费用,即支付给企业外部的运输或仓储的物流费用,而忽视企业内部物流费用,并将企业内部发生的物流费用与企业的生产费用、销售费用等混在一起,这使得企业不能从外部准确地把握其实际发生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一般是分散计算和控制物流成本,各个据本企业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来把握、核算物流成本。由于企业之间的物流核算没有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就无法比较分析企业间物流成本,无法真正体现企业之间的相对物流绩效,进而不能对企业之间物流进行统一的管理。

(三)物流成本管理不够系统。

中国由于纵向行政体制的影响,物流研究和信息数据分析处于一个个“孤岛状态”。在物流统计方面,分别有物资统计、商业统计、市场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储运统计等,行业划分过细、核算口径不一,与现代物流成本的概念差距较大,无法综合反映宏观物流活动。就宏观物流成本而言,到目前为止,中国只有基本的货物运输量和货物周转量的统计,其他相关指标均没有公开的统计资料,或零散、分散在众多的机构组织当中。同时各研究机构和职能部门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科学合理的宏观物流成本分析框架,各研究机构的低水平重复,统计口径相互矛盾,这就使得国内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了解不多,少数先进的企业虽然知道物流成本的重要性,但却没有掌握正确的核算方法,即使勉强算出来,也不能有效地为企业所用。

企业的物流活动是由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废流等子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各个物流子系统间以及系统个要素间往往存在着相互联系、此消彼长的“效益背反”关系。目前,我企业的物流活动存在着没能从物流整体这一系统性的角度出发,只是片面某一单个物流职能部门的成本或某一职能部门的某一项物流费用,违背了物流整体系统和“效益背反”规律,从而引起物流总成本的增加或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导致降低企业的利润和整体竞争力。

(四)物流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企业一直将注意力集中在生产成本的控制上,制定了许多管理措施与方法并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对于物流过程中的费用却研究较少,缺乏物流成本意识,看不到物流成本的作用,因而物流成本管理基础工作薄弱,很少研究降低企业内部物流费用的途径,特别是对物流活动的全过程缺乏有效和全面的控制,造成此低彼高,物流系统整体效益不佳。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对企业物流活动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视而不见,粗放地进行物流成本管理,既没有设置和配备正规的负责物流管理的机构和人员,也没有制订培养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的计划和机制,有的企业甚至想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完全寄希望与他人。这导致了整个社会物流成本的专业管理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物流管理水平较为低下。

企业计算物流成本只是单纯地想了解物流费用,没有达到怎样利用已知的物流成本信息进行有效的物流管理,也就是说要利用物流成本核算会计这种内部管理会计的思想和方法为企业的决策服务。企业的物流成本核算管理不只是企业物流管理部门的事情,应该贯穿于企业每位员工的思想中,涉及到企业的每个生产环节、生产阶段、生产工序等角落。

(五)物流成本管理对供应链应用不够。

现阶段,我国企业只停留在依靠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分析,寻求降低物流成本的方法和措施,注重单个成本的降低,很少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也不考虑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去增加绩效,诸如与生产和销售部门共同去研究物流成本问题,解决机构之间的壁垒问题,仍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必将面临多变的市场环境和更大的生存风险,有些企业重业务发展、忽视风险防范,增加了风险防范的成本。同时,在成本信息交流、反馈以及监督评价中,重视有形成本动因,忽视无形成本动因,不能完整地反映新形势下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战略思想。现今在我国制造企业内部,一方面缺乏各个职能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的机制,部门经理很可能为了本部门的利益而做出损害企业整体利益的选择,从而导致企业内部物流运作效率低下;另一方面,物流供应链上下游间也缺乏沟通、协调与合作,不能利用物流供应链的整合效益来提升企业流运作的效率和效益,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企业整体运营成本较高。

参考文献:

篇12

关键词:企业物流战略管理物流营销电子商务

Abstract:SummarizesU.S.A.enterprises’lawoflogisticsmanagementondevelopinginfiftyyears,setsoutfromthelogisticsmanagement’scurrentsituationoftheChineseenterprises,andputforwardseverallawssuitabletoenterprisesofourcountry.Thenonthebasisofthisanalyze,theauthorputforwardsomeviewsonstrategyofthemodernenterpriselogistics.

Keyword:logisticsofenterprisesstrategymanagementmakingoflogisticsE-business

1.美国企业物流五十年

美国作为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国家,对于企业物流管理的研究从50年代就开始了。到今天,无论是理论还是方法,都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体系。我们研究美国企业物流50年的发展历史,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总结一些经验,对于我们的企业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不无裨益。美国企业物流的演化发展大致可分为分散管理、功能管理、内部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4个阶段。

1.1分散管理阶段(60年代以前)

在60年代以前,大多数的美国企业对于物流的管理很薄弱,甚至忽视这方面的管理。物流的各项职能被分散在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中,造成本来连续的物流过程被隔裂开来。而各部门有限的职责使得管理者往往只追求本部门效率的提高,不可能顾及整个组织范围内成本的降低。物流业务发生的成本归进了各个不同的成本中心,很难综合计算出物流成本的确实水平,企业成本居高不下。

1.2历时20年的功能管理阶段(60年代到70年代)

进入60年代后,很多企业为了进行有效的成本集中管理,将物流管理分为物资管理和配送管理两个功能部分。前者包括与生产有关的原材料、半成品、零配件及废旧物料的采购、加工、仓储、搬运、回收复用等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尤其要指出的是他们将生产时间表的制定也纳入了物流职能部门,物流与生产充分地结合在一起;后者的重点在于产成品从生产线到用户的实物移动过程中发生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订单处理、需求预测和用户服务等活动。可以看到,营销及销售部门的有些业务被纳入到了物流职能中去。为了实现这一转变,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做了大量的调整,如扩展传统采购部门的职责,成立一体化的配送部门。物流管理者的职位也由此提升了,出现了“物流主管”的头衔,物流业务由副总裁级的领导来监督和控制。值得指出的是,功能阶段的形成除了成本压力外,更多的公司开始注意到用户服务也是物流管理的目标之一,如何实现在一定的用户服务水平下降低成本成为企业的重要课题。另外,计算机用于生产和数据处理,MRP软件的出现是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3内部一体化时期(80年代)

70年代末,美国对交通运输业实行了放松管制政策,这一改革促成了运输企业向全面物流服务提供商转变,尤其到了放松管制的后期,市场上存在的物流服务项目越来越多,第三方物流服务商以全方位物流服务提供者的面孔脱颖而出,社会物流力量基本形成,生产企业开始考虑与承运人建立一种长期的伙伴关系,以期降低物流成本,共同受益。同时,大量的公司开始使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条码技术和个人电脑,企业间的交流和信息处理加速发展,JIT和DRP技术广泛运用到企业物流管理中去。

这一时期,管理者逐渐将物资管理和物资配送看成是—个有机的整体,后勤一体化管理在企业中出现并应用开来。至此,物流管理成为企业的战略问题之一,很多企业开始制定物流战略计划,高级物流管理者也明显增多,并且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企业的计划和决策中去。

1.4外部一体化阶段(90年代至今)

80年代末美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首先,企业为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纷纷兼并重组,精减业务和机构。同样,各个公司的物流部门之间也必须合并或重组,这对企业物流来说是管理和组织上的全面变革;其次,随着国际间贸易的增长,跨国业务对物流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远距离的市场运作中保证物流成本的节约;同时,市场也不断要求企业超越成本,在时间和质量上建立竞争力。

更重要的是,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将一体化概念从单个公司扩展到了供应链上的所有公司。在整条增值链中,单个公司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有效配置链上成员的资源,可以提高整条链的效率,以获得链的竞争优势。这一理念使得各个公司进行物流的外部一体化:①集体制定投资计划,共享对物流投资带来的好处;②统一的产品包装设计,便于使用共同的仓储、装卸和运输设备;③共享信息,采用DRP或JIT系统以消除库存冗余;④共享专业技术。这样,企业得以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竞争力的建立。

2.规律的总结

从以上可以看到,企业物流在美国同样也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我们还是可以从中寻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供我们参考和学习。

2.1环境的转变

首先是政策环境。美国对于交通运输业政策的转变对物流的发展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很多专业化的物流公司都是从传统的运输、仓储企业发展起来的,这样为物流的社会化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物流社会化是企业在物流方面降低成本的重要途径;其次是技术环境。企业物流得以从分散走向整合,离不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最后是市场环境。市场对于物流的要求一直有两方面:成本和用户服务。降低成本是永恒不变的企业目标,但是市场对于用户服务的需求却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传统上,人们要求物流必须及时,准确;而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则更强调企业与供应商和用户的协作,物流速度和服务质量成为衡量供应链竞争能力的一项指标。

2.2观念的转变

企业物流管理水平的提高,要有对于物流本质认识的提高,美国企业的物流观念可以总结为4个阶段:①人们认为物流管理的任务是控制产成品的运输和仓储。对物流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功能的分割,偏重于操作;②物流管理的任务被看作是物品流动活动的整合和控制内部运输。这时的理解中加入了人的因素,将个人主动性融入到了整个的物流过程中。管理者通过协调平衡寻找改进的机会;③人们发现企业物流的优化能为企业带来服务水平的差异性,于是物流被看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又一源泉,进而成为企业战略的组成部分;④供应链管理出现后,整合物流的观念继续发扬,企业物流只是供应链物流的一部分,而不再被隔离出来单独考虑。

3.对我国企业的借鉴意义

3.1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当前,在我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已经意识到企业物流管理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性。各地政府,相关部门、行业都先后开展城市物流规划、企业物流管理试点等工作,物流被认为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进步为企业推行现代物流管理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

目前,国内物流和配送服务已有较快的发展,交通运输企业、仓储运输公司纷纷建立大规模的物资配载(配送)中心,组成专业运输车队,以大型企业为主要用户,展开以配合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社会物流服务,社会物流能力正在形成。这一切都说明,我国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构建企业物流战略,从环境上讲,条件已基本具备,应该抓住时机,大胆举措。

3.2分阶段,有步骤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物流战略

我们看到美国的企业推行现代化的物流管理,经历了50年,4个阶段,其中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认识上的局限性。我国的生产企业可以缩短这一个摸索的过程,因为我们有那么多可借鉴的经验,技术上也已经成熟,但我们也不可能逾越这个过程。企业要从实际出发,制定企业分阶段、分层次的物流战略。

首先,从美国现代企业物流发展的轨迹来看,我们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也要经历3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其次,针对不同物流战略规划的实施,也应该遵循分阶段的原则,边实施,边分析,边改进。比如,企业在整合分销配送系统时,可以分为调整组织结构、优化储运环节、形成信息通道、建设营销网络、形成信息系统这样5个步骤来具体实施。

3.3降低成本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兼顾

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成本和顾客服务水平都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降低成本是企业永恒的话题,而用户服务这一新生理念却后来居上,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降低成本。企业在物流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总成本观念,着重在产生物流成本的一些关键领域进行必要的核算和权衡。更重要的是,物流活动是直接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的活动,所以物流是一种企业给予的服务。接受服务的用户直接感受到的是物品传递的及时性、可靠性和经济性。所以,物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用户的需求(把企业的产品以最快的方式、最低的成本交付给用户),是企业物流战略的全局性目标。

从美国企业的经验来看,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几条;①制定企业的服务水平标准体系,并根据用户的需求,动态地修正这一体系;②与上下游的企业联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③选择第三方物流合作伙伴,利用专业化物流的规模效益带来的低成本。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用户满意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用户满意工程。

3.4实现组织结构转变与战略转变同步

从美国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随着企业物流观念的更新,物流管理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企业的组织在结构和职能划分上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同样,我们的企业在进行现代化物流管理的同时,也要进行组织上的改革和创新。

目前,我国大多数的企业是按职能划分的组织形式,库存控制、物料需求、采购、生产计划、需求预测、销售网络等职能被分布在财务、生产、营销、销售等不同部门中,没有出现独立的物流管理功能和职能部门。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和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设计合理的组织结构。首先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地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比如建立面向商或零售商的物流配送部门,集中负责需求预测、产品配送控制、用户服务调查监督等职能。再进一步就可以实现物流一体化的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关键是有一个高层经理的领导,由他来统一所有物流功能和运作。这其中,要大胆地启用物流管理人才,委以适当的权限,便于物流参与到企业决策中去。

4.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4.1企业应当重视市场营销战略组合中的物流战略

传统的4PS营销战略体系,包括产品战略、价格战略、渠道战略和促销战略,没有提到物流战略,这说明人们对物流战略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作用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物流理论本来是在研究市场营销理论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为市场营销服务的,可是越到后来,好像二者是越来越分离了,人们一提到市场营销,好像就只有开拓市场的含义,而把物流作为市场营销的一个因素的含义渐渐忘却了。

事实上,物流是市场营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户能否接受企业的产品,成为企业的市场成员,只有一个很实际的衡量标准,就是考虑能否保质保量、及时地得到企业的合格产品和服务,你的产品再好、质量再高、价格再低、促销语言再好听,如果最后你的产品不能及时地送到用户手中,或者即使送过来了,但是送货成本很高,服务质量不好,则一切都是空的,用户还是不会选择你的产品,这就是物流的重要性,就是物流对市场营销效果的最后决定作用。

企业在市场营销中运用物流战略是指通过物流来达到扩大市场、促进销售的所有措施谋略,它包括许多具体内容:例如产品实体分销战略,供应链营销战略,第三方物流战略,商物分离战略,联合配送战略以及准时化战略等。对产品开展物流营销,不仅可以大幅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对顾客的服务水平。对于顾客来说,由于送货准时、保质保量,大大提高了顾客的满意程度,从而赢得了市场;对于企业来说,由于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巩固和扩大市场的目的。

4.2企业应当建立自己信息管理与通讯管理的电子商务物流操作平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