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职业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现有的人才结构学历层次在总体上还比较低,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平衡.因此,应对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教育模式.一方面,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学历人才,擅长科研理论的研究,同时要大力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来满足当前社会的发展.要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发挥教育的效益,既要发展普通高等教育,也要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1.2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
推进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是教育发展的重要任务.但由于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都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各国对于学历教育结构体系的改革都极为审慎,都需要经过充分大量科学论证,并进行反复的实验验证才进行.为了顺应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教育结构体系应该多样化,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结构体系,但多样化并不排斥规范化,由于教育结构体系是一个有机联系整体,为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之间的有效衔接,我们需要对他们进行规范管理.同时,我们也要对学历、文凭、证书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给出合理的定位,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实现自我价值.
2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面临的主要问题
1)工作机制阻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约束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构建形成与发展.工作机制是顺利构建体系的核心因素,但是由于政府、企业、行业、学校之间并没有形成有效的沟通,没有发挥自身的作用,没有明确自身的责任,中高职的衔接松散,职业教育脱离了与企业行业的有效联系,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也不是很清晰,必然不能高效地促进企业经济的发展.
2)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完善.校企合作能否落实到位是衡量职业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目前高职校企合作的落实情况并不是非常理想.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企业行业参与到学校职业教育教学不充分,不能很好的做到有效衔接,另一方面企业是创造效益作为目标,学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能给企业带来预想的效益,企业和学校的目标存在着差距,不能再统一层面上得到均衡,自然企业参与的热情就降低了.多数的校企合作都是职业学校“一头热暠,长此以往对校企合作会产生不利影响,周期短,缺乏有效的稳定性,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3)经费支持缺乏力度.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国家注重普通本科教育的发展,也给予了很大的经费力度支持,经费支持力度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导致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落后,很多职业院校不能及时的建设学生需要的实训基地,没有经费让教师下企业锻炼,没有经费让学生更多的到企业实践,达不到“双师型暠素质教师数量.同时生均拨款也不能按时到位,实训仪器设备,包括基础建设经费都比较紧张,这些经费的开支资金渠道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机制,目前依然主要是国家投资为主,而企业、个人投资、民间组织的投入都比较少.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较为发达,一是由于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力,二是当地政府重视,两种因素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由于本身没有高技能的人才需求,加之有关职能部门也不够重视,因此职业教育也就较为落后,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完善对策
3.1建立四方有效合作机制
建立依靠政府调控、行业正确指导、企业积极参与、学校大力配合的四方有效合作机制.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力度,给予帮助,例如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基准,扶持特色专业的发展,政府要鼓励、监督行业,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及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6].政府在这里的发挥的行政权力一定不能过度,否则将会导致职业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
3.2大力推进产学结合,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模式
职业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做实与企业的合作,力争建立二者长期的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模式.明确企业支持校企合作的社会责任,建立职业院校与行业的对话机制.加强学生进入企业实习锻炼的机会,提高学生进去企业实习的效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保证的校企合作机制,促进校企共同治理、共同发展、共同培养、共同教学的机制,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引厂进校,引校进厂的模式,进一步推进产学结合.
(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把创业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青岛市人社部门的统计显示,2009年至2012年底,青岛市促进创业带动就业54898人,平均1名大学生创业者带动5人就业,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成效明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证书是继学术文凭、职业技能证书之后学生的“第三本护照”。创业教育是增强创业意愿、提高创业能力、促发创业活动的催化剂,对于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意义,职业院校应尊重学生自身发展愿望,考虑学生长远发展需求,在观念上实现几个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转变,由单纯面向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学生向全体学生的转变;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来指导教学方案设计、调整课程结构、探索教材创新,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生力军。创业是充满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不仅需要顽强的意志力、良好的精力体力,还需要敏锐的市场感觉和开拓奋进的企业家精神。“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已然成为时代风潮,职业教育自然不能自隔于风潮之墙外。创业企业要面对来自市场营销、法律、财务融资等方面的问题,职业院校除了素质型、技能型课程的设置之外,也应设置创业辅导型课程模块并设置相应学分,让有志于创业的学生有选修学习相关课程的机会。作为朝气蓬勃代表未来的民族下一代,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创业应该更突出创新性要素和创造性色彩,要以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不断完善创业类课程。此外,创业过程中要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问题,需要强大的心理素质作为支撑,在正常课程体系之外可以开设一些课外创业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
(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创业创新教育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有机结合
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是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教育重心、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都有着鲜明的特点。如果说北大清华等名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商业模式驱动或者新兴技术驱动型,那么职业教育体系所培养的学生从事的创业创新活动更多是在创新幅度相对较小、实践特色更强、与特定行业和实际操作技能相衔接的领域发生,需要学生对社会需求有更深刻的把握、对企业实际经营运作有更多了解。因此,职业院校要从实践需要出发,积极采集行业发展信息和需求预测信息,遵循技能型人才成长规律组织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加强校企合作,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教学各个基本环节,实现专业与企业岗位的对接,共建产品设计中心、研发中心和工艺技术平台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即有机会参与企业实际运营活动,降低对创业的陌生感。在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中,良好的需求预测体系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规划能力,从而在在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期间就可以对自己到底适不适合面向未来需求进行创业、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究竟应该如何走有比较明晰的规划,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自我发展规划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能力的培养。
(三)开拓思路,整合资源,为学生搭建多元化创业创新实践及孵化平台
除了课程体系设置和校企合作外,还需要开拓思路不断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和孵化平台。在这方面,可以拓展思路展开不同尝试。一是把90后学生对于网络前沿应用的接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优势与传统产业转型有机结合,联合企业共同设立创业创新投资基金或者奖励基金,把企业相关的创新需求信息释放出来,鼓励学生围绕企业实践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展开创新创业活动,探索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二是开门办学,依托当地的高新区、科技园、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及各类特色产业集聚区共同构建专业化、特色化的众创空间,打造既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又顺应社会需求的新型孵化器,围绕学校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拓展创业孵化形式,尝试对创业团队实施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双导师辅导制并引入创业股权激励等措施强化导师积极性,不断完善创业创新支撑系统,为团队提供技术来源、创业辅导、财务咨询、贷款风险补偿等服务。三是在学生中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树立创新创业标杆团队或个人,邀请明星创业者或者成功创业的企业负责人到学校进行演讲交流,为学生注入更多创业创新热情并带来更多外部信息,充分利用学校的组织平台和组织资源帮助学生优化创新创业思维、拓展视野和人脉资源。
如何在这样的现状下尽可能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方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现阶段要该方案的实施,还面临着二个现状。
现状一: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资源的匮乏。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设有别于普通高中,其不仅有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文化课程、还根据地方经济特点、地区办学特色开始各类专业,各专业有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开始各类专业课程。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因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学校开设有计算机、电子电工、机电、汽修、服装、旅游、财会、烹饪等八个大的专业,根据就业方向不同各专业分别设置不同的专业班级,不同专业班级开设课程不尽相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设数字媒体班、平面设计班、软件开发班等多个专业班级。如此要开发所有专业、所有课程的现代教学资源,一个学校的力量是有限的。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战略部署,按照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要求,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校园建设,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于2012年2月立项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立项课题——精品课程资源建设项目。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作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适时的推出,不仅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还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得到最好的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教育信息化是全世界范围内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题之一。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这也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教育科研网已经建成,各高校校园网具备一定规模,现在又新启动了第二代教育科研网工程、教育科研网格计算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等,国家级高校本科精品课程已近1700门。2012年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牵头组织下共计开发了86个专业的近1000门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学校承担了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电工技能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测量仪器》《电子整机装配》《单片机原理与应用》《ProtelDXP》等8门课程的资源建设,资源包括“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网络课程”“教学用PPT”“考试考核试题库”“技能竞赛方案”“教学案例”“行业标准”“实训方案”“仿真软件”“名师名课”等10大类。虽然中等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库已经开始建设,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要想覆盖所有专业、所有课程,还有很长的建设道路。
现状二: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匮乏。尽管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但是国家对于职业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不足。很多职业学校硬件建设还不到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设备覆盖面不广,使得多媒体教学难以大面积实施。以笔者学校为例:虽然学校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但学校多媒体教学实施配置有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数量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要实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创建数字校园、创造良好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环境,服务于教学。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通过实现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应用数字化校园是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构建先进实用的网络教学平台,整合、丰富数字化教学资源,创造主动式、协同式、研究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立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为提高教学质量、办学质量服务。
随着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国家专项资金的下拨到位,笔者所在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工程的稳步推进。相信随着中等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丰富;随着中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进程的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将进一步运用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作者:田小建单位:江苏省如皋中等专业学校
1.层次性失衡。伴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师资数量供需矛盾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随着我国人口控制政策的有效实施,小学适龄人口开始减少并逐渐向初中推移,高中学历人口逐渐增加,使我国当前的教师供给关系由总量紧缺向层次性失衡转变。从目前的师生比来看,小学教师总量过剩,初中教师呈过剩趋势,高质量的幼儿和高中教师严重欠缺。
2.区域性失衡。对于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幼儿教师依然严重缺乏。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素质不高与当地缺少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有关。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丽水市为经济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县域,只有两所大专院校――丽水学院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前均没有学前教育本科专业毕业生。唯一一所开设五年一贯制大专学历层次教育的学校是由原省级示范性中等师范学校改制后的丽水中等专业学校,该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虽然有20年的历史,但受学校性质和办学层次的制约,只能以挂靠其他高校办学的形式来求得生存和发展,专业发展相当缓慢;其次是该市部分县(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都开设了三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无序,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底子差,层次低,因而高学历幼儿教师的匮乏成为制约丽水市学前教育发展的瓶颈。作为经济大省,浙江早在2005年就实行二级师范体系办学制度。当时只有浙江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高校开设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且招生面前全国,数量有限。相当一部分生源在毕业后继续读研,或者进入研究机构,经济欠发达的县域一级幼儿园几乎没有学前教育本科生前来就职。多样化的学前教育需求与师资供给的矛盾在浙江省显得十分突出,县域乡镇幼儿园中相当一部分教师是从富余的小学教师转行过来,同时还招收了大量的普通中职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以丽水市为例,该市唯一的全日制本科院校——丽水学院从2009年开始面向全国招收学前教育本科生,招生规模为2个班级80余人,大部分毕业生回到户籍所在地,或者流失到杭嘉湖等经济发达地区。根据丽水市教育局部分统计,2013年全市幼儿教师上岗持证率仅为47.8%。大量的乡镇民办幼儿园由于教师工资待遇低,各类社会保险没有按照规定执行,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很大。浙西南地区乡镇幼儿入托难、入园难情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当地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
二、多措并举全面提高幼教师资水平
2现代护理信息的特点
2.1专业性和相关性
护理信息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分支,是医院内用于护理信息采集、存贮、传输与处理的系统[3]。总体上来说,护理信息分成2大类[4]:临床护理信息系统和护理管理信息系统。临床护理信息系统主要是指应用于临床护理过程中的系统,如医嘱处理系统、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护士站、护理交班系统、病人评估与安全系统等;护理管理信息化系统包括护理人员档案管理系统、护士长排班系统、护理工作量统计系统、护理质量控制评价系统、护理安全分析系统等。由此可见,信息的运用已经渗透到护理活动中的每一个角落及细节。信息化管理系统是提高临床护理工作效率和改进护理质量的有效途径[5-6]。医院的物资设备库存管理系统、PIVAS系统、消毒物品跟踪管理系统、病区内耗材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的解放了护理劳动力,提高了准确率和管理效率;责任护士多项工作,如病区床位管理、医嘱处理与执行、病人评估、护理计划制定、生命体征观察与记录等信息电子化的传递既降低了重复转抄过程中的出错率,也同步自动计费,减少漏帐错账的发生;在医嘱处理与执行过程中合理用药自动检测、药品处方知识查询、病人条形码标识及执行医嘱时身份确认,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给药的准确率,确保病人的安全。临床护理工作每个环节信息化,不但需要护士熟练的计算机运用能力,更需要科学严谨的专业思维品质。护士在病人的诊治过程中,不仅为病人提供直接的护理,更要全面关注病人的症状、主观感受、心理精神状态,在大量临床资料处置过程中,护士对病人评估的描述和临床病情观察的标准化表达,规范、标准化的表格式护理文书的设计,是当前护理电子病历和临床护理决策支持系统需要深入研究解决的问题,计算机护理术语及分类标准化是保证护理信息质量及记录安全品质的关键,也是护理信息共享、病人安全的保障。
2.2传播的灵活性、时效性、复制性
信息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网上信息都是全球性散布和接收,因此护理信息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和教育背景、不同的机构和国家;网络传播是护理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具备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信息及时、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相对于传统信息而言,网络信息消耗低,形态多,易获取等特点,使现代护理信息越来越依赖网络传播。各种专业期刊杂志以最快时速发表电子版,将纸质版的专业信息以即时、3个月、6个月、1年的时限同步在各种网络搜索引擎中。各种学术活动实时动态、新业务新技术推广以新闻及会议的形式同步于网络,只要具备信息意识及获取信息能力,护理人员很容易获取各类专业学术信息。因此,在网络化时代,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足不出户就能知晓天下事。
3信息时代青年护理职业者面临的挑战
3.1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护理信息贯穿整个护理活动当中,其影响力涵盖从临床实践到护理教育,从医嘱处理到文献检索,从院内信息的传递到全球信息的传播,渗透到护理教、学、研等各个层面,护理人员是否具备信息素养除了与自身职业发展相关以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护理学科的发展。在计算机已成为护理人员日常工具的今天,由于历史原因、教育体制及条件限制等因素大大制约了护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4,5,7],护理人员信息意识、信息检索能力不足、检索策略的缺乏、对护理信息资源的不熟悉、信息环境不理想、优秀的护理信息学科带头人和骨干缺乏都影响到护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培养,特别表现在对护理信息的评价、判断、组织、加工、处理及信息的实际运用等方面。目前利用教科书、期刊、杂志等,仍然是护士和护理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一项护理专业大学生调查当中[7],近一半的护生(49.70%)在调查的那个学期内从未去过和极少去过图书馆查阅书籍、期刊和文献检索。除了学习任务重以外,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信息检索与学习无关,在临床护士护理信息使用调查当中[8],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护士(24.70%)经常登录护理专业网站。尽管护士具备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操作能力,但信息意识不足造成护理人员缺乏信息需求和信息搜索的主动性,也表明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在护理实践活动中重要性认识不足。
3.2英语水平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
根据资料显示,全球70%以上的文献是以英文撰写,主要的护理网络信息资源也相对集中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和英语为主的国家,其中美国护理资源信息利用率最大[8]。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被广大的学者接受。因此,英语水平是了解护理发展动向,获取国际护理专业信息,了解国际护理动态的钥匙,也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基本能力之一。
3.3信息检索能力的不足影响护理信息资源的使用
临床护士信息检索已经由传统的手工检索,经过联机检索和光盘检索,过渡到现在的网络信息检索。信息量大、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影响使网络信息检索成为目前用户最多、影响最大的信息检索系统[9]。大量资料显示,有限的信息检索能力是护理人员和在校护理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护理信息资源的主要障碍之一[7-8]。信息的大量性、多样性和良莠不齐要求护理人员具备良好搜索能力的同时,也要求具备一定的信息辨别能力。
4策略和方法
4.1创造合适的信息资源环境
护士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是社会化行为。医院的支持,图书情报单位和医学信息机构的参与都举足轻重,临床青年护士的培训更是重中之中。她们具备一定的临床经验和知识,精力充沛,也是求知的阶段。各单位可以与相关信息部门联系一起,对年青护士开设护理信息相关培训和继续教育,如文献检索,电脑技术,Powerpoint制作,网络课程,护理资源介绍等;鼓励开展护理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让青年护士走出院门,参与护理信息和会议的交流和分享,激发护理人员对护理信息,护理研究的兴趣等。青年护士本身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网络优势和兴趣爱好参与网络护理信息,护理检索,护理研究等课程的学习,比如华护网、好医生网都提供在线的护理信息相关的网络课程。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注意学以致用,平时多浏览护理相关网站和资源,提高信息的辨识能力和检索能力。
4.2培养批判性思维模式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青年护士作为中国护理事业将来的接班人,应该开放思想,接受新的事物的挑战,自觉提高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和信息素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有效把握所需要的信息,及时、准确、快捷的获取信息。信息意识是正确有效的处理信息并运用信息的前提。目前护理人员对信息意识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但是只要青年护士愿意开放思想,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素养会不知不觉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树立和培养起来。同时,青年护理人员在信息查询和使用大量信息的过程当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正确识别与理解信息,判断信息的价值,并结合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获取信息进行信息重组和加工,配合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需要的信息。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当中慢慢培养出来的。
4.3加大护理信息培训力度和纬度
护理信息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定义为用计算机处理护理数据和资料。1992年由美国护士协会正式批准成为护理学科的一个专业分支,并在1995年开始设有护理信息学的资格认证,与护士资格认证相似,护理信息护士资格分为护理信息师,护理高级实践护士和护理信息学专家[10]。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比如美国、澳洲、台湾等已经开始开设护理信息的本科高等教育,甚至研究生和博士学历教育,为护理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了专业人才。虽然我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但是我们可以借用网络优势,学习他国的经验,根据本国的护理现状,提供相应的护理信息教育,提高在校护理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进入临床作准备。
4.6培养信息道德品质
在信息传播、分享和使用过程当中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信息道德品质。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贮、传播和利用等信息活动各个环节中,用来规范其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规范和行为的总和,是个体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运用网络资源,如何开放、公平、互动、合作和共享资源是培养信息道德的核心。作为青年护士职业者更应该树立版权意识,不抄袭不剽窃他人的科学研成果,允许百家争鸣。树立安全意识,禁止为个人的目的攻击他人的电脑及其它的非法行为。
作者简介:刘合群(1953-),男,湖北黄石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王婷婷(1989-),女,四川广安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原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0-0007-04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既是广东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建设广东职教强省的显著标志。名义上广东虽已是职教大省,处处“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却难尽如人意,存在着定位不突出的问题,没有凸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区域性特色;体制机制缺少突破的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进程;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反思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遇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突出广东特色的定位问题和缺少大胆改革,敢于突破的创新意识。文章结合广东的经济、文化和社会需求,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提高哲学意识,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尝试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渠道的多元衔接模式,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富有岭南文化内涵,能解决广东特色定位问题,体现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毋庸讳言,广东的职教改革一度走在全国的前列,广东省已然是名副其实的职业教育大省,但离职业教育强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是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形成。体系未形成,问题在于定位不突出、体制机制缺少突破、行政部门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
(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不明确,没有凸显广东的区域性特色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是服务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必然诉求,也是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影响广东区域性特色的彰显。主要表现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不明确,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服务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识还不够明确。现代产业结构与职业教育的关系通过人才供需结构得以反映。产业结构对职业教育的规模、教育层次、专业结构等方面产生影响,职业教育的发展又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调整。因此,广东现代产业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对接,重点是要按照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要求,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针对性,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推动广州新型化城市建设的定位不突出。事实上,体系的构建能促进新型化城市的建设。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需要新型技能人才;新型技能人才培养需要新型职业教育;新型职教需要新的职教制度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为广州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提供技能人才的人力支撑。
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行业对职业教育的参与度不高。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就在校企合作,而行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行业对职业教育参与度不高主要是由于行业自身的认识观念上缺少内驱力,没有认识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人力资源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另外,行业无法从职业教育活动中获得利益,缺少营利的内驱力。这是导致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另一重要因素。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缺少体制机制的突破,影响体系构建的进程
体制机制缺乏大胆突破,是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顶层设计和层次衔接的主要障碍,直接影响了体系构建的进程。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职业教育的改革也“敢为人先”,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顶层设计中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作为广东的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之顶层设计要注重在目标上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在类型特征上有层次衔接的保障机制,在评价方面有个性化的类型评价体系。这样的顶层设计才有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体制机制不敢突破表现在计划经济模式的阴影依然存在。事实上,有计划的招生是可取的,但在计划经济模式下形成的招生机制则是不可取的,因为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集中的招生制度,但高度集权的招生机制,灵活性不够,则会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虽然广东职业教育类的招生有单独招生、自主招生、高职院校与本科联合招生,职业院校招收专业硕士等多种形式,但这些招生形式都没有政府正式的行政指令,也没有形成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所以招生的改革力度不大,而且大多都无法落实和执行。因此,体制机制不敢突破的问题,导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不完善,尤其是技术本科教育,已经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层次结构衔接中的突出问题。
(三)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体系构建障碍问题,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整体,不能被政府行政部门的管理权限所割裂。而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行政部门之间相互既得利益产生冲突,影响了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政府的越位是由于在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职业教育管理应该归属于教育主管部门,而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应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管理。但实际上却是相互独立分散的体系。政府职责的缺位在于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发展重视不够,缺乏对职业教育的支持,体现在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形成系统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正是由于政府职责的越位和缺位导致各行政部门的既得利益有了冲突,例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学历却不被社会公开认可,而教育部门管辖下的中高职教育虽然具备学历被社会公开认可的优势,却缺少技能考证的便利条件。
中国的行政管理是一种高度集权化的管理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痕迹,特别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的部门管理职责和权限,形成了一定的部门既得利益,有时就会影响职教管理的科学性。譬如教育厅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在管理职业教育上的矛盾就是典型例子,谁都不愿意失去曾经有的管理领域。诸如此类的行政部门既得利益冲突导致的问题,很不利于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构建。
二、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需要提高哲学意识,运用科学辩证的发展观念,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提高哲学意识。哲学讲究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要运用辩证的发展观念,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促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 因此,要在发扬、继承已有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势的基础上,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方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兼顾职业教育的层次、类型、阶段、形式和分布,既要注重纵向衔接也要考虑横向融通。
强调辩证的发展观念就是要按照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整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同时要统筹兼顾,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各个方面关系,统筹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充分调动各个领域的积极性。从而确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正确方向。
(二)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推动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尚存,职业教育发展一直跟随着国家教育部的步伐,中规中矩,亦步亦趋,缺少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计划经济时代的阴影,即高度集权的体制机制,阻碍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民主思路,从而使改革举措遭遇一定的阻力,影响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一方面,政府部门延续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将学校举办权、教学管理权、教学评价权集于一身,不仅有很大的行政权力,而且有很大的经济权力,混淆了政府与办学者的角色,加剧了教学领域的行政化[2]。另一方面,在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新想法,总是要经过层层行政部门审核,最终还不一定能通过审批。这种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阴影,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三)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引领,加快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减少简单的行政指令,加强科学决策的引领。“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职业教育层次、类别、阶段、形式和分布等要素组成的具有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结构和功能的整体。”[3]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广东省政府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虽然已初步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还存在仅服从于简单的行政指令,缺少科学决策的引领。这种现象从社会学层面来看,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从文化学层面来看,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影响了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进程。
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缺少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的联系。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社会关系是指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称。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人与人之间天然存在着某种关系。简单的行政指令则只注重社会个体行为,没有注意到社会关系与社会行为之间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其次,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没有注意人的发展需求,缺少以人为本的意识。文化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现象、体系和规律的基础性、综合性学科。人是文化性的存在。从根本上来说,文化就是人化,在文化当中,处于核心层面的是人的存在,对文化的存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乃是人的生存方式。所以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要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也就是说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主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人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丰富岭南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注重人的个体发展需求,坚持以人为本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不可或缺。
三、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思考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广东精神的统领作用,为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好位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定位在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服务于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定位问题的明确,更有利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新时期的广东精神。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为了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正因为此,要特别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等内容渗透在职业教育主体的言行举止中;渗透在职业教育内容等基本环节中,渗透在职业教育方法的选择运用上。把以岭南文化特征为指向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体现在构建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结合广东经济发展的需求,探索构建以服务我省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和技能为基础,以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整合资源,调整优化结构,加快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行业支持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有序规范、协调发展,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终身教育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实现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端引领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敢于突破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藩篱。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平台来实现高端引领,使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成为一个可操作的教育实体,而组建广东职教研究院正是突破体制机制束缚,实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端引领的重要举措。《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要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4],进一步明确了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就是要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需要有高端人才培养的机构标志,所以,可以考虑组建一个广东职教研究院,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点为依托,以全省高职院校为基础,以培养专业硕士为目标,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标准,分散培养的模式。研究生成绩合格,颁发硕士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证书。通过这个平台,起到高端引领作用,从顶层设计入手,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努力完善高端技能人才通过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口培养制度,把高职院校从升不升本的怪圈中解脱出来,而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
(三)以多层次衔接的机制为基础,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其关键是要尝试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这是体制机制突破的又一重要举措。当中包括探索建立从中职向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纵向衔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链条。如中高职衔接可以通过扩大高职面向中职招生试点范围,完善“3+2”,发展5年制高职的途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衔接可以通过建立普职学历互认的立交桥和拓展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的渠道。普职学历互认可以让所有的学生互相沟通与学习。教学内容相互衔接融通可以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需要的联系,学校可以以此为基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所依赖的基础能力[5]。通过多元化的培养形式,实现教育的多层次衔接,全面推进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四)以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
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构建,需要以自主招生、注册入学、技能高考等等招生制度的改革为支撑,给学校以应有的自主招生权利,促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运行机制更富有生命力。构建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要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逐步形成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由学校封闭式招生,创新为开放式招生;由以应届生为主,创新为应届生与往届生并重;由单一知识考试,创新为考试与注册相结合。例如技能高考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这种以技能考核为主,文化考核为辅的考试模式,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是一种实质性的教育制度创新,它对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运行机制的建立具有示范性意义。只要解决好生源问题,广东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才是以人为本,才有生机和活力。
构建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缺乏大胆改革的突破意识。因而需要在坚持辩证的发展观念基础上,处理好整体与部分协调发展的关系;注重结合广东省的产业特点和文化传承,尊重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服务于现代产业体系和广州新型城市化建设;加快建立具有广东特色和亮点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童卫军,范怡瑜.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运行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25-28.
[2]欧阳河.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有待去行政化[N].中国教育报,2011-03-24(4).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企业教育是指企业以现代人力资源开发理论为指导、在市场环境中为应付日趋激烈的竞争而采取面向企业全体员工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有效培训,使企业员工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和知识技能等综合素养均得到提高和完善的活动。
现代企业教育与传统企业教育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在对象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企业全体员工,以全体员工素质的普遍提高换取企业的全面进步,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存在很大的局限睦;在形式上,现代企业教育长、短期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企业内部正规培训与企业外部的非正规培训并重,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形式较为单一;在内容上,现代企业教育面向市场、立足企业员工增强能力、完善自我的实际,因此,它尊重员工不同的学习背景和智力、非智力等因素的差异,教育内容既买用又丰富多彩,而传统企业教育则显得较为空泛;在方法上,现代企业教育采用个别化教育思想,针对每个员工的不同条件,因材施教,而传统企业教育则多采用集中灌输的粗放式教育方法;在手段上,现代企业教育力求充分运用多媒体及虚拟现实等高科技成果来提高企业教育活动的效率,而传统企业教育的手段则较为落后。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贸易全球化的进程正在加速,综合国力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企业实力的较量,归根结底是企业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企业教育已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20年的改革开放已使我国社会经济生活悄然发生着深刻变化,然而,处于风口浪尖的国企改革却使企业教育陷入困境。
首先,国企领导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落后,致使企业教育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大多数效益较差的国企领导的经营思想仍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经济时代,只重生产,不重开发,看不到产品生产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相互关系,更不能深刻认识到企业教育在企业改革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性“增量”作用。
其次,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企业教育与企业发展脱节,企业教育的真实价值不能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教育只是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附属环节,企业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方式导致对企业人才素质提高的严重忽视,企业教育在此氛围中苟延残喘,消极被动,不能积极主动为企业发展分忧解愁,很多国有企业甚至把企业的教育培训任务当成是例行公事式的行政命令程序,既不考虑完成教育培训任务的质量,也不考查企业员工对企业教育的实际需求,致使企业教育丧失了其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断送了企业对企业教育的支持基础。
第三,企业教育管理的内外环境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有效的法律环境是企业教育生存发展的基础。尽管近些年我国已陆续颁布了<劳动法>、<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文件,对劳动者的素质鉴定和技术业务培训做了强制性法律规定,但由于没有相应的“企业教育法”,当国企发展困难重重之时,就易使经营者在主观上有意无意地“弱化”企业教育。
二、国有企业教育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有企业教育的发展不能够离开国有企业发展的现实“土壤”。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国有企业走出困境标明了航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组织制度以及管理制度。伴随着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教育发展重现生机。
现代企业制度首先明确了法人的主体地位,使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凸显。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法人“虚位”,企业经营好坏与企业经营者的实际利益没有太大关系,导致企业经营者外无压力、内无动力,随处可见企业经营者的短期行为,自然对具有效益显示滞后特点的企业教育在企业发展中到底起何等作用不感兴趣。一旦企业经营确立了法人主体,经营者当然会使出浑身解术考虑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当经营者抛弃短期行为、审慎思量自身的根本利益的时候,他会领悟到企业的百年大计还是以企业教育为本,谋求企业持续发展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在巨大动力。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人为本的经济制度,企业发展必须建立在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之上。以人为本,一方面要求企业的一切经营行为都围绕消费者的利益、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变化的需求为出发点,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发展将愈发依赖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据统计:1996年我国国有工业企业员工60%以上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多数青年员工只有初级技术,与此同时,企业员工的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等都亟待提高。显然,拥有这样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绝处逢生的,加强企业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企业员工队伍就成为当务之急。以人为本,还要求现代企业不只是把企业员工单纯看作是劳动者,而应该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满足他们求知、探索、自我实现的各种合理需要,使他们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人才,而企业员工的全面发展更是企业自身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企业员工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企业建设者,又为兴企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崭新舞台。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企业制度,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将成为企业发展生生不息的主旋律。经历2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正在完成由粗放型量化增长向集约型质量增长的观念转变,更加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环境、自然生态之间的协调统一,企业生存更加依赖于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所创造的高质量、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同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换代,经济结构正在向更高级、更优化方向迈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必然引起就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企业教育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指明了道路。然而,目前我国国有企业员工中所拥有的科学管理知识却极为有限。据统计:尽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人员中具有大学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已占77.2%,但其中只有1.4%的人员所学专业为经济管理或企业管理,为此,在国有企业的各级备类员工中普及并提高管理科学知识,就成为企业教育发展的新的有力支点。
应当看到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确实为企业教育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企业教育的需求和企业教育大发展可能的实现方式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如同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充满艰辛困苦、步履蹒跚一样,企业教育在新形势的更高要求中是辉煌的期盼,更是挑战的颠峰,我们期待着企业教育新世纪曙光的到来。
三、面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
毫无疑问,建立国有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国有企业教育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根本出路。
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指具有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具备依托企业、服务企业、辐射社会并且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管理科学特点的企业教育制度。
依托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发生、发展都受制于企业的发展。在我国的现实国情下不能将企业教育完全推向市场,既不能把企业教育“企业化”,成为脱离企业“母体”、自负盈亏的办学主体。更不能将企业教育“产业化”,成为谋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纯粹的经济行为。
服务企业即指企业教育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企业发展培养规格齐全、质量上乘的各类建设人才。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教育必须与企业发展贴紧、贴近、贴实。企业教育也只有在服务企业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壮大。
辐射社会即指企业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一个组成成员,不能自我封闭,游离于社会环境之外,而应与社会的发展协调一致,树立回报社会、关注社会冷暖、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力所能及帮助的崇高意识,这样,其发展才能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机制灵活是指企业教育要建立较为完善的有效激励和制约机制,高效运行的企业教育机构。能对影响企业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做出敏锐反应的决策体制,适应社会经济波动发展的收缩自如的应变预警防护体系。机制灵活也是指在企业教育的运转中做到“刚性”制度与“柔性”操作的完美统一。
功能完备是指企业教育能够为企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质地精良、模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教育途径。现代企业教育再也不是过去脱离企业发展实际、整齐划一、一成不变、让人生厌的老框框,而是从企业的现实出发,以企业员工的求知需求为中心展开的个性色彩浓烈、不断调整变化、长短结合、脱产与在职形式并存的“点菜”式综合性教育。
科学管理是指企业教育活动的实施以现代企业教育管理的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认识企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深入探索企业教育的规律.围绕稳步提高企业教育质量和效益这个核心,密规划、设计涉及企业教育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发针对性强、表现形式多样、类型广泛的课程体系,研制能够极大提高企业教育教学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制定企业教育行为有效规范的质量监控和评估方案,使企业教育永葆青春与活力。
总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是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以个体化的终身教育为理念、以满足企业和企业员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的企业教育制度。
建立现代企业教育制度就要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即企业教育行为的起点和归宿都是为企业培养适用人才。企业员工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能与产品升级换代、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的运用等对企业员工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就是企业教育赖以为生的重要市场。“差距”时时都有,因此,企业教育的市场将永远不会消亡。与此同时,以人才培养的市场为导向还意味着企业教育要更加关注企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关心企业员工自身的全面发展,并在服务并满足企业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过程中求得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003-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纲要》指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外部适应性,也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该是开放的,需要统筹、需要合作、需要对接”。
这里所讲的合作、对接,说的是校企合作,市场对接,只有这样,现代职业教育才能真正适应经济发展并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一点在《纲要》与《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都把加强“校企合作,市场对接”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重要措施中得到了明确体现。
为响应这一要求,各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市场对接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出现了合作办班、对口就业等合作形式,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总体来看,并没有得到系统深入的推行,很多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和操作模式缺乏广泛深刻的认识,合作多呈现出形式单一、时断时续、关系疏远、流于形式、效果欠佳的特点,目前校企合作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提高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作用。鉴于此,本文对高职教育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和途径进行了一定探索,并予以了部分归纳,现浅议之。
1 校企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办学主要有两种形式:
(1)共同投资,将企业方变成办学主体之一。把校外企业变成“自家人”,形成共投资、共培养、共收益的办学模式。这样既能拓宽高职教育融资渠道,增强学校资金实力,完善高职教育投资主体结构,使企业变成教育者,增强企业的荣誉感、使命感和参与度;又能增强高职教育外部适应性,根据企业需求来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还能更好地利用企业主体的实训资源,如效仿德国“双元制”,学生课业在学校与企业各占一定百分比进行,并能对口实现毕业生就业和满足企业用人需求。
(2)合作办班。合作办班的关键在于形成持续、稳定、长期的对口合作培养输送协议,并组建“合作班级”来具体落实。为更深入地互动,可以请合作企业挑选业务能手,分派给“合作班级”作企业导师,这样既能调动合作企业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又能充实高职教育的“双师制”;学校也应形成定期走访调查合作企业的制度,及时了解对口输送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及企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以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
2 校企合作创建实训基地
可以采取:
(1)请企业参与设计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这样能增强校内模拟实训基地的仿真度。
(2)共同投资创建校企合办企业;或校方投建,托管给企业经营。这样既能引进、利用企业方的管理资源,使学生拥有真实系统的实习实训场地和全真的管理环境氛围,又能增加高职院校的收入来源。
(3)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向有足够场地的企业投入一定资金,利用其现成的场地与设施,把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增强实训基地的真实性和企业方的投入度。如能效仿“双元制”,则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从企业聘任实训教师进课堂
切忌一时兴起,流于形式,临时请企业管理人员进一两次课堂。而应认真长期聘任实训教师,全面系统地负责某一门实训课程教学,这样既能使实训课程教学更具权威性、实战性,又能增强企业方及实训教师的荣誉感、责任心和积极性,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4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
这一点对于开发和修缮实训课程及实训课程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响应企业方对毕业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也才能不断适应其需求的变化,使得实训课程更具外部适应性,更贴合企业运作实际的需要。
5 引入办学质量企业评价机制
例如与企业一起分析研究高职教育学生入学资格及入学考核方式、核心课程考核方式及标准、以及毕业生毕业考核方式与毕业标准等。并请企业方全程参与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业考核的实际操作中来,如在入学考核中加入面试,课程实践部分由从企业聘请的实训教师负责考核,毕业生增加“技能毕业总试”,由校方与合作企业一起组成考核团队。
6 “工学交替”
校方可以通过与多个企业合作,落实学生课余兼职实践基地,让学生将所学及时应用到工作中,提高教学效果,也让学生早日接触、适应企业的管理制度和人际关系氛围;同时又通过学生、老师与企业方反复多次的接触,密切校企双方的关系。这种形式也能帮助企业解决临时用人需求,正受到很多企业的欢迎。
7 免费校园招聘
可以通过不断邀请企业进入学校举行“每日校园招聘”,并定期举行大型校园招聘会,来密切学校与企业的关系。
8 关注企业用人需求,及时响应帮助解决临时人才缺口
当企业有比较应急的临时人才缺口时,学校如能利用自己庞大的生源,顶力相助,解燃眉之急,将更加巩固双方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9 承接企业员工培训项目
学校也可礼尚往来,互通有无,利用自己的专业教师队伍,承接企业各项员工培训项目,如普通话培训、礼仪培训、英语培训等,这都是密切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实训基地、引入办学质量企业评价机制、“工学交替”、承接企业员工培训项目等九个方面,是论文认识到的加强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具体途径。只有切实加强校企合作,高职教育才能真正将“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到位,才能真正建立起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学团队,也才能建立《纲要》中提出的“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面向社会、对接产业发展的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为促进我国经济腾飞,打造世界强国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本刊宗旨:以“把握继续教育时代脉搏、引导继续教育发展潮流、继续教育权威言论、剖析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传播继续教育前沿理论、探讨继续教育创新模式、交流继续教育成功经验、追踪继续教育动态信息”为宗旨。
服务方向:以“政府决策者的参谋、管理工作者的助手、理论研究者的论坛、培训需求者的益友”为服务方向,主要国家关于继续教育的方针、政策;反映各地教育改革和继续教育发展的最新举措和经验;报道国内外继续教育新动向及教育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继续教育的情况;提供有关招生考试信息;介绍科目指南学习方法、成才途径。
受众群体:本刊面向继续教育理论工作者、管理工作者、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在国家部委机关、科研部队、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及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有着非常广泛的读者群。
主要栏目:本刊特稿、特别策划、政策导航、理论纵横、观察思考、科技与教育、探索与实践、军事人才培养、他山之石、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继教信息。
本刊特稿: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政策,发表继续教育领域内的重要讲话、论述、言论和重要的深度理论研究性文章。如:《加快发展继续教育的八点建设性意见》、《澳门持续教育可持续发展》、《论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转型》等。
特别策划:以专题形式报道继续教育领域的工作部署、专访专论、会议报道及深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论文等;反映各级各类院校、培训机构有关继续教育的最新成果、经验总结等。如:东南亚、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工程教育协会2011年工程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入选征文:《煤炭行业与工程教育对接合作的路径选择》、《对电力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程教育的思考》、《工科成人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等。
政策导航:刊载全国性及各地有关继续教育的政策法规条文,同时就政策法规的特点、内容、出台背景、落实情况等进行跟踪报道和深度解析。
理论纵横:以发表继续教育领域重要学术性、理论性、前瞻性学术探讨文章为主,反映业界最新的、突破性的理论创新成果,力求在论点交锋、学术争鸣中推动理论繁荣。如:《远程教育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高职院校非学历教育困境之刍议》、《刍议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创新构建》、《合作理论对高职校企合作的启示》等。
观察思考:刊发围绕继续教育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有关现象和近况进行深入探讨和深度剖析的文章。如:《席明纳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现场教学方式初探——以“重庆联合产权交易所”现场教学为例》、《任职教育形势下教员代职的实践与思考》等。
科技与教育:刊发现代高新科技迅猛发展对继续教育事业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机遇与挑战类文章,及远程继续教育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的相关文章。如:《学习型社会视阈下如何培养网络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国外精品网络教育资源研究与启示》、《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不断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等。
探索与实践:刊发各行业、各领域开展继续教育的经验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工作交流、问题探讨性文章,尤其是具有创新性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以交流经验、共同探索发展之路。如:《高校继续教育课堂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融合》、《关于开展会计继续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索》等。
军事人才培养:探索军队院校开展军事职业教育特点、规律和思路,研究军队继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介绍军队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如:《外军高技能士官培养研究》、《契合度理论视角下任职教育教员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实践性教学 提升学员任职能力》、《美军任职教育主要做法及启示》等。
他山之石:刊发反映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继续教育发展现状、发展趋势、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的文章。如:《德国工程类专业“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及教育启示——赴德考察学习随感与思考》、《美国西点军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特点》等。
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刊发“21世纪继续教育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征文。
继教信息:刊登国内外继续教育领域及各级、各类培训机构的会议、活动、项目介绍等消息。
来稿投寄:北京市6304信箱《继续教育》编辑部,邮政编码:102206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改革中任何一种模式,都离不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他们在职教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近几年的调研表明,中职学校在经过几年的连续扩招,表现得大起大落后,师资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大幅萎缩但而又急需增加新型教师这一两极分化的问题。原有教师人数众多但结构失衡、专业特色不突出,而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新兴型”骨干教师很少,特别缺乏高技能“双师型”骨干教师。许多面向企业开设的新专业都无人能来 “抬轿唱戏”。
为什么当前的职校师资队伍不能适应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呢?笔者分析了其中缘由,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师资培养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健全
由于师源单一、区域差异、分布失调,加上教师地位和待遇不高,外聘无名无分无人买单,从企业引进外援的思路总是无法突破困局。而用人体系、评价体系、培训体系、校企合作远未完善,教师后续教育培训提高困难。
(2)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滞后
一些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存在错位和偏差,只认识到职业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共同之处,而对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及特殊规定性认识不够,习惯于过去的成人教育或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惰性思维导致敬业精神不足,改革创新意识不够,甚至自身就认为职业教育是一种不正规低层次教育,因而从自身降低了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导致教师职业技能低下,教育方法与教学方法不对头。
(3)个人职能与定位与新时代存在着较大差距
目前职校教师的行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呈两极分化,不少教师要么是“会做不会说” 闷葫芦、要么就是在“在黑板上修机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制度把教师束缚在“知识传递者”的位置上,“教书匠”将教师脑力劳动性质变为简单的“熟练工种”,这种定位极大限制了教师的发展。多年机械传授,生源良莠不齐,教师对自身职业严重缺乏幸福感和满足感,工作怠倦是无奈也是事实。
由此看来,数量少、人才缺、结构偏、提升难、资质待遇低、教学理念乱、工作常怠倦是导致问题出现的八个方面。它们多方面地影响着教师队伍,最终导致整体素质不高。而如果中职学校没有一支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师资队伍,那么任何一种教改都不会有明显的效果,也必将阻碍了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
所以,笔者认为,要保障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为教师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重点解决数量、质量、结构和制度四方面的问题,而其中结构和制度又是重中之重。具体思路为构建以内培为重点的多层次师资培训体系,措施分解如下:
(1)实施名师战略决策
名师捧名校这句话是有深刻道理的。对于教师的培训,职校应高位对待、加大投入、及时根据教师的培训层次,制定出教师队伍梯队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长期培养计划,努力走出去、请进来,通过教师分期参加国家、省市、校本研修培训,提高其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大力加强其技能实作能力,不断提升其社交管理能力。达到立德树人、提升存量、优选增量、加强实践、改善结构、提升层次的培养目标,保证学校教学改革后劲十足。
对于由教育部门组织的校长、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等培训进修,学校要在政策上大力引导、在经费上全力支持,更快更多地把各学科的拔尖人才派到高校或到企业去深造,一来广交兄弟院校朋友,吸取办学经验,二来积极调整专业结构,拓宽学校办学渠道,三是积累通过了国家级证书认证的名师,充实学校师资力量、彰显学校办学实力,为学校真正锻造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善教学、敢改革的教师精英队伍来。
(2)重点做好师资队伍的校本培训
职校要重点开展校本培训,要充分发挥它“小实体、大网络、低成本、易开展、多功能、广覆盖、显特色、优服务、可实践、不离岗”的特点,灵活多样地采用见习实践、项目研究、讲座辅导、网络化学习、仿真模拟训练等开放式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活动。有关部门要通过集思广益,开发一套高质量的、具有示范性的教师培训课程方案以及相关教材,努力提高本校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在职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持续性发展。
(3)工学交替培养实用型人才
对于技能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一些专业可依托市郊社区,在合法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活动,通过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实战能力,扩大了知识面、收集了更实际的教学素材。但这种方案受工商、城管限制,手续较繁杂。理想的解决办法是把教师送到企业锻炼个一年半载,但实际操作很难。尽管政府倡导建立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双元制,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既没有法律和制度保证,又没有形成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不少企业只是一边抱怨“技能型人才短缺”,一边又不愿承担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因此在缺乏政府主导的情况下,现实中培养师资仍然是学校在孤军奋战。只有真正实现利益关联的校企联合办学,才能通过工学交替方式,使企业员工与职校教师实现双向技能培训成为可能。
(4)“上挂横联、内培外引”
职业学校引进人才的突出难题是,无人可进或有人难进,有人不适或适者无岗。事业身份的限制和教师必须持教师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技工无法由企业向事业流动.兼职教师没有专门的编制,也没有财政性的拨款,工资,福利,补贴,完全依赖学校的创收,无疑给学校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建议留出机动编制,便于及时补充和引进。职校还应增进校间人才互流,正确看待教师兼职现象,在确保学校能有效管理前提下,鼓励专业教师到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参入社会培训,让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产力紧密结合;在自身培训设施不足或专业尚未开设的情况下,让教师通过校间交流,利用外校良好的实验环境的提升教师的专业新技能,缩短教师的培养周期。
(5)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精髓
眼界决定视界,细节决定成败。现代教育技术是抽象的,教师应重视参入课题研究与项目竞赛,在现实案例中积极验证它并从而掌握它。职校多开展外引内提交流活动,对外多引入专家讲师团,举办高水准学术讲座和论坛研讨,积极与“拉手校”开展以课会友,感受专家们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获取行家里手的点拨指导,让教师在头脑风暴中反思,在反思中促成教育技术运用能力的发展;在内应以为课例研究为载体,以集体备课为抓手,提倡组建项目攻关小组、互促双飞、共创精品;要侧重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鼓励教师参加说课比赛、课件比赛、公开课。职校应分批分期开设本校计算机课件制作培训班,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课件专家,能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学会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式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图文视频多媒体手法,化不见为可见、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化消耗为节余,更好地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从而丰富教学手段、展开案例教学、沉积教学经验,达到浓缩教学信息、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效果。
(6)“教而不研则浅”,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满足时代需求
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仅仅停流在技术层面,还要注重教育层面。职校教师的舞台,面对的不仅是课堂,还是整个社会,应采用活泼的主题辩论方式,每月进行一次学校教育难题的研讨。以案例为基础,以问题为驱动,各组选定题目,分正反方分小组讨论。研讨结束后,各组推荐发言人,面向全组教师,陈述讨论的结果和主要观点,进行公开辩论,提供展示与交流的机会。最后再以点评的形式“拢”思想,以聚焦主题、点亮价值、指向行动,并形成培训专题的系列化。活动结束前,下发小型的调查问卷,以开放式问题为主,调查教师们的感想、收获、建议和困惑,为检测培训效果和改进培训质量提供基本依据。教师拥有研究教育的最佳位置和实验机会,职校应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育科研课题,带动教师在“问题情境”提高思维高度、把“学习—实践—反思—研究”变成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以便为本校教育教学管理实际问题提供十分重要、帮助巨大的研究。
(7)“研而不教则空”,加强教学实践,促进教学质量递进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校诸如搭台子、扶梯子、压担子这些伙伴式的帮助与督导措施:教师要读点教育专著,提高理论修养;搞些教学实验,培养主动改革能力。上上特色课,共品教学反思或评课文章的多元思想;组织教学竞赛活动,提高临场运用能力,撰写些对学校改革有用的教育论文,让大家学会总结与反思。光说不练空把式。职校应给教师提供半月一次的特色课、巡回课,让所学有个充分实践的讲台。职校要全力支持,要象排练节目一样,初期给教研组分配任务,负责统筹,一人主讲,集体备课,弄出精品来,中期转向个人特色发挥,讲自己最精华的东西,上自己最精彩的课,后期积累,上升为校本培训,特色课以发展式自我评价为主,不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判定优劣、评先树优的依据。教师经过多次讲课,不断提炼完善,在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往往能够达到得心应手、炉火纯青的地步,极大地提高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师生均收获了快乐教学。
实践表明,通过多层次培育体系的建立,配套相关激励措施、落实相应提高方式,能促进教师积极实现技能发展,大力提高师资水平、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只要中职学校拥有一支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结构合理、体现职业教育规律和特点的“双师型”骨干教师师资队伍,就能使学校在未来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达到以就业为导向,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2006-2007年中国经济分析展望报告(CEAOR2007)》中国经济指数中心 2007.03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高职教育国际化成为必然趋势。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明确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为推动区域教育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提供了契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教育合作、共同行动,既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1]。为有序推动职业教育国际化,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继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以下简称“职教20条”)之后,国家又陆续出台《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以下简称“双高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强调职业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号召职业教育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同时文件还明确了高职国际化办学的方向、形式、标准,为我国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指导依据。
一、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职业教育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职业教育正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为构建全球职业命运共同体贡献着中国智慧与方案。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在取得令人鼓舞的成绩的同时,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国际化办学意识薄弱,缺乏顶层设计,国际化办学机制不健全,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国际化办学仍处于被动适应的发展状态。在柯婧秋、王亚南基于全国2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中发现有59.31%的学校未设立国际化办学组织机构,有53.23%的职业院校尚未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其中已制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学校中仍有接近60%未制定切实可行的国际化发展方案[2]。可见,我国的高职院校国际化战略落实不到位,国际化办学意识有待提高。二是国际化办学领域窄、层次浅,部分高职院校对国际化办学的理解局限于外籍教师聘用、教师出国考察、外方来访等方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结构单一,主要集中在人文社科专业类别上,就福建省而言,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仅有黎明职业大学一家在国家新兴、紧缺的专业办学。此外职业教育境外办学处于起步阶段,《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2020年度国际化发展报告》显示,受访的全国83家职业院校中,对境外办学停留在规划阶段甚至没有规划的院校占比高达55.42%,职业教育的“输出”意识有待加强[3]。除以上两个较为突出的矛盾,高职教育国际化还面临着:一是国际化发展经费得不到保障,主要体现在学校未充分使用上级财政经费,未将国际化办学经费单独编入年度预算[4]。二是国际课程建设处于认知阶段,“中文+职业技能”课程建设不足。三是国际化师资数量与能力匮乏,缺乏载体,优质资源输出不足。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机构专职人员人手不足,工作任务繁重等问题。
二、黎明职业大学国际化办学实施路径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国际化管理体制机制
第一,健全组织机构。学校在福建省高职院校中率先成立独立实体国际交流学院,并配备通晓外事规章,熟悉国际教育规则和标准的专职人员,统筹管理国际化办学事务。此外,学校还成立国际化办学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国际化办学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章立制、出台国际化办学系列文件。建立起由学校统一领导、国际交流学院归口管理、各职能部门和学院协同合作的“大外事”工作格局。第二,构建国际化办学制度体系。为巩固好国际化办学成果,学校先后制定教师因公临时出国(境)管理规定、教职工因私出国(境)管理规定、外籍教师管理规定、留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出国(境)研修管理办法等,在国际化建设中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第三,建立国际化工作考核机制。为贯彻落实学校制定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提高职能部门参与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学校充分发挥政策导向激励作用,出台国际化办学考核管理办法,细化二级单位在国际化办学战略中的职能和责任,鼓励学院寻找国际对口合作伙伴,促进学科交流。第四,设立国际化办学专项经费。经费的支持与院校国际化建设和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为推动国际化办学工作向纵深发展,学校建立多元经费投入机制,设立国际交流专项经费,将国际化办学经费单独编入年度预算。同时多渠道融资,加强与“走出去”企业的合作,形成良好的经费保障机制。
(二)坚持“引”“输”结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坚持资源的引进与输出相结合是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有效途径。为实现教育对外开放内涵式发展,学校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招收来华留学生、实施教师国际素养提升计划,促进境外优质资源本土化。同时结合市场需求,承办援外培训项目,面向东南亚国家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开展境外办学,推动国内职教资源国际化,形成“引”“输”结合、层次分明的国际合作交流格局。第一,对标国际,引进优质办学资源。中外合作办学是开拓国际化职业教育资源的重要形式。2016年学校联合美国沃恩航空科技大学,举办“航空设备维修2+1.5”“机场管理2+1”的中外合作办学学历项目,项目契合福建省民航业大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通过引进沃恩的课程体系,师资和专业核心教材,填补福建省机场管理以及航空机电设备维修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空白。同时,联合韩国、泰国等国家高校举办了“2+2”“3+1”等多种非学历合作办学项目,形成了英语、俄语、韩语、日语四大语种合作高校群和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第二,招收来华留学生,输出知华友华技能人才。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是高职教育服务“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使命担当。学校紧扣国家总体部署,立足海内外校董资源,发挥专业优势,于2018年全面启动来华留学教育,面向“海丝”沿线国家招收留学生。为切实把握好国际学生人才培养成效,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印尼巴布亚省政府合作,培养“汉语+职业技能”旅游管理人才;与印尼安溪福利基金会、印尼基督教大学合作,培养“汉语+文化”海外本土中文教师;与越南、缅甸、柬埔寨等“走出去”跨国企业合作,培养懂汉语、会技能、善管理的知华、友华技能人才。推动了“留学黎大”品牌的内涵建设。第三,引培并重,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师资国际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是实现人才培养国际化的保障,是创造国际化校园氛围的必不可少的元素。黎明职业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外引内培,为国际化办学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国际化师资队伍。二是建立人才引入考核制度,对外籍教师、专家做好考核工作,确保引进的人才符合实际需要。三是实施教师国际素养提升计划。加强与海外院校合作,推出师资学历提升项目,拓宽教师学历提升通道;邀请国内外知名院校的外籍专家,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为学校开展教师国际研修项目,打造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念、国际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第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境外办学。高职院校赴境外办学是打造现代化职业教育,推动“中国方案”“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重要渠道。学校充分整合国际化办学资源,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元主体推动和共建的境外办学新模式,分别在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泰国、越南挂牌成立了黎明海丝学院,以服务地方政府、公民、驻外中资企业为宗旨,实施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2020年,黎明(印尼)海丝学院首个“中文+职业技能”项目正式落地,项目采用“1+2.5+0.5”政校联合培养模式,为印尼巴布亚省培养百名懂汉语、会技能的本土旅游管理专业技术技能人才。该项目先后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东盟高职院校特色合作项目、亚洲教育论坛对外交流合作优秀案例、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典型案例、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教育部中印尼人文交流发展论坛经验介绍。2021年10月海丝学院作为特色品牌写入省“十四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成为福建探索,面向全省推广。第五,依托政府行业企业,输出中国职教标准。推介中国职教理念,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拓展国际“朋友圈”、加强交流学习、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升职业教育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学校聚焦“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需要,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境外输出高质量专业教学标准,形成“中文+中华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技能”培养标准:一是聚焦印尼旅游产业发展需求,与印尼巴布亚省政府、雅尼雅加达华文教育协调机构合作,面向印尼巴布亚省输出旅游管理“汉语+旅游+文化”专业教学标准;二是聚焦区域走出去企业需求,与钰齐集团、双喜集团等合作,面向越南、缅甸、柬埔寨输出服装设计与工艺“汉语+服装+文化”专业教学标准;三是聚焦华人华侨需求,结合学校作为福建省委统战部海外华文教育基地的平台优势,向印尼基督教大学输出对外汉语“汉语+文化”专业教学标准;四是持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制订援外计划,以援助带动交流,以交流促进合作,以合作推动发展[5]。现已面向马来西亚、印尼等60余所高校的400多名师生分享了学校在商科、数字传媒、建筑等专业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成果。
(三)依托职教平台,拓宽国际化发展途径
职业教育联盟是实现职业教育资源最佳配置的重要平台,是推动职业教育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纵深发展的重要载体。职业院校应主动服务大局,加强国际化发展的总体布局。黎明职业大学先后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联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分会,并承担秘书处职责。此外,学校还是教育部鲁班工坊建设联盟发起单位,“海上丝绸之路”职业教育国际化联盟执行秘书处单位,东南亚职教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员单位。通过参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活动,融入国际性教育组织,参与制定国际规则,提升学校在国际教育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依托鲁班工坊和海外合作高校,开展基于“黎明”专业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形成典型经验,逐步辐射至其他“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平台化发展思维为职业院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开展教育合作、服务跨国企业“走出去”、院校之间办学经验的借鉴和交流提供了良机。
三、国际化办学的挑战与对策
(一)政府层面的对策
第一,加大经费的支持投入力度。目前,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基础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针对国际化办学的专项投入较少。地方政府应完善国际化办学奖励机制,通过设立中外合作办学专项补贴、留学生奖学金、境外办学激励机制、师生海外研修补贴等加大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投入。同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职业院校整合海内外优质企业和院校资源,境内外联动,全方位、多渠道筹措国际化办学经费。第二,制定国际化办学弹性考核机制。政府应鼓励职业院校根据自身情况和院校特色开展国际化建设工作。在考核职业院校国际化办学情况时,可适当进行前期调研,除硬性指标外,适当增加体现院校特色的“软指标”,鼓励院校在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中“百花齐放”,从而提高院校参与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避免国际化办学项目“同质化”和“一窝蜂”的现象。
(二)院校层面的对策
第一,强化宣传教育,树立国际化办学意识。对高职教育国际化认识不到位是导致二级学院国际化办学效率低的原因之一。学校可通过定期举办讲座的形式,向师生解读国际化办学的政策文件,普及学校国际化中长期发展规划,分享兄弟院校的典型经验,从而提高认识,提升学校的国际化办学氛围。第二,完善内部奖励机制,提升国际化办学积极性。缺少奖励机制是二级学院在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中参与度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在建立国际化办学考核机制的同时,可同步考虑设立奖励制度,对直接承担国际合作项目的二级学院给予资源配置上的政策倾斜与经费奖励。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强化师资”鼓励二级学院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强化院部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的教学主体作用,并加大资源配置向承担留学生教学任务的学院和教师倾斜的力度等。
四、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的扩大和增强,高等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职业院校应把握契机,借助“一带一路”这一有利东风,立足地域特点和自身优势,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境外办学、国际化职教平台建设等方式,探索出一条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化办学之路,打造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品牌项目,从而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体系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EB/OL].(2016-07-13)[2022-05-08].
[2]柯婧秋,王亚南.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全国231所高职院校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36):44-47.
[3]赵继政,周月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职教分会2020年度国际化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2020.
引言
随着房地产服务性行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房地产行业逐渐向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发展,服务内涵逐渐趋向丰富,管理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目前国内房地产经营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管理尚不规范,服务质量不到位,部分房地产企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职业道德不强、服务不规范,从而导致了工作开展困难、企业效益差。为贯彻落实住房城市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房地产中介管理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建房[2016]168号)精神,鼓励中介从业人员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接受继续教育和培训,不断提升职业能力和服务水平。房地产行业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校企合作育人机制“二元制”人才培养新模式,来进一步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这些政策法规,为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和职业环境。因此,根据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特点,设计相适应的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
“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它最主要的特点是企业承担了其中大部分的经费和主要责任。接受“二元制”职业教育的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要双倍甚至更多于在职业学校学习的时间。企业是实施职业教育最重要的场所,学生们在企业里的身份是学徒。
二、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设置目标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国家高职教育的要求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能力为核心,以岗位要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新机制,以“招工招生一体化、企校主导联合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目标是:
(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模式主要是培养房地产企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够利用所学的房地产经纪、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或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能否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关键在于能否构建起反映这一本质特征的课程体系。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构建课程体系的依据。
(二)以工作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标准要结合企业岗位和职业资格要求,学生通过在校企的三年学习和学徒,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而且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又能顺利获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课程方向
现代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必须从整体出发,以职业岗位能力的素质培养为核心,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和工作情境组织课程,构建职业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应包含课程目标、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环节。开发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要对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业务的具体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应依据工作过程中的主要岗位划分专业方向,设计课程体系。
(四)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主线确定课程设置
根据企业对岗位和能力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把专业基本知识渗透到专业实习、专业技能训练过程中,将证书考试大纲与课程标准相衔接,从而构建“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企业参与”的校企合作教育方式全程化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全面提升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
三、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
(一)招生考试办法
招生对象主要为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的在职员工。企业和学校共同作为培养主体,由企业和学校提出招生对象、专业、规模等需求;由省教育主管部T授权有关高等院校,采取“文化综合知识考试+专业基础考试与岗位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办法,单独组织考试和录取,开展专科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职工进入企业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选拔出学徒班,并在学校和企业完成学业,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师傅、学生(学徒)共同参与的“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
(二)培养模式
以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为主要特征,以全面提升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主要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三)教学方式
采取“校企双主体、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校企对接技能岗位要求,共同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由企业与学校采取校企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集中与分时授课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主干专业课合作企业参与率达到100%。学校应结合企业生产管理和学徒工作实际,采取弹性学制,实行学分管理。允许学徒合理安排时间分阶段完成学业。
(四)课程体系
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专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整合专业基础课、主干课、核心课以及技能实践课,共同开发融合专业知识、安全操作技能、生产规范、职业素养于一体的教材、课件等,形成适应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五)实训环节
企业要为学徒提供符合产业发展最新技术和技能岗位最新要求的实习实训环境。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制订实习实训计划和教学大纲。按照国家职业资格考核要求,制定岗位实习实训考核标准,探索建立实习实训标准动态更新机制。积极推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提高学徒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团队式、项目式实习实训模式。专业课程实习实训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90%以上。
(六)考核机制
建立以学徒自我u价、教师评价、导师评价、企业评价为核心的学徒学业成绩考核机制,校企共同制订学徒管理、教学管理、质量监控、教学实习安全责任、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制度上保障项目实施;积极构建学徒班第三方评价考核办法,将现场考核与职业资格证书考取相挂钩,由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对学徒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课程合格即获取房地产策划师、助理市场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
四、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在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职教专家、企业与学校、教师与师傅共同参与,按照“岗位资格标准”,结合本专业就业需求和岗位能力培养,形成了基础素质、职业岗位能力和和综合实训等模块为主要特征的适合房地产专业“二元制”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一)基础素质模块
基础素质课程是为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开设基础素质课程使学生了解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相关基础知识,以便于以后各部分内容的学习。基础素质课程包括房地产基础知识、行业透视、经纪人职业素养、门店接待、经济学、统计学和管理学等。
(二)职业岗位能力模块
职业岗位能力主要是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拓展能力两个方面的培养。
1.专业核心能力对应课程。包括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金融实务、房地产合同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市场营销、房地产经纪实务 房地产估价技术等课程。
2.专业拓展能力对应课程。包括企业沙盘模拟经营、广告营销、商务谈判技巧、客户纠纷处理、商务礼仪、团队建设等课程。
针对以上职业岗位能力对应的课程,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理论课程教学;制定独立的考核标准单独考核课内实训课程;根据能力、技能培养规律,合理安排实训进程,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三)综合实训模块
在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中,坚持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培养、实训操作为重点;以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岗位合格为目标。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能力培养。结合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以及本地区对人才的需要情况而设立综合实训课程,有针对性地完成就业上岗的培训,为就业上岗做好充分准备。综合实训课程包括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校内实训(包括房产交易实训、房友软件操作实训、交易过户实操等)、企业轮岗实训(包括门店接待实训、面对面销售实训、客户纠纷处理实训等)和毕业论文等。
五、结束语
高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改进了高职校企合作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知识理论逻辑为导向的不足,结合“二元制”职业培训教育理论,对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职业延展课以及集中实训课进行整合,形成适应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专业“二元制”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要有一定的“弹性”, 使教学内容能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变化而变化,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推动建立以学校、企业二元主导的现代学徒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厅等五部门关于实施“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的通知(闽教职成〔2016〕10号)文.
[2]王平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培送”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职业教育论坛,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