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7: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农学专业导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农学;毕业实习;问题;对策
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是建立在农学理论基础上,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近年来,高等学校本科毕业实习质量逐年提高。但是,高等学校扩招导致的人均占用教育资源减少,“三农”问题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是新形势下高等学校亟待解决的课题。目前在农业类本科院校,毕业实习环节存在如下问题:(1)通过对往届毕业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实习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对自己帮助最大。然而在校生对待实习主动意识淡薄,对导师依赖心理太重,把主要精力放在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等方面,导致从思想上不重视毕业实习。(2)生产实习环节缺乏有效的监控,导致有些同学在此环节有应付现象。其中,考研学生和工作的学生目标不同,对实习方向的需求也不同,如果统一安排收效较差。(3)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试验做的还不错,但是论文写作水平较差,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难以应付论文设计及撰写等综合性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很难在毕业论文中写出新意和深度的。(4)我国本科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师生比例不足、教师指导学生过多、毕业实习上经费较少、研究命题缺乏创新性等现象,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了提升农学类本科毕业实习质量,作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对策。
1建立科学的选题机制,提高论文质量
科学的论文选题机制是形成高质量论文的基础。农学类毕业论文选题类型及导师的研究方向应在学生选题前公布,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来选题。比如考研学生采取偏向于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实习,就业学生应偏向于应用实践方面的实习,这类岗位就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但无论选什么题,都应重视其在技术方法和农业应用方面的开拓和创新,杜绝照搬前人研究成果,重复别人做过的工作。另外,论文选题难易程度要适中,选题时间考虑到小麦、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周期。
2扩充条件保障措施,增强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
多方位吸纳实习资金来源,为学生优质毕业设计提供保障。一是,借助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借助校企联合培养本科生的平台,支持一部分学生到企业去完成毕业实习,实行联合培养制度。从而增加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机会,学习当季农作物整个生育期各方面的农业知识,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发生发展规律、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各方面的情况,促进生产、科研与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融汇贯通,有助于其更好的完成本科毕业论文,也让学生获得了一定基层实践经验,对今后工作的开展十分有益。
3加强科技写作训练,提高科技写作水平
在实习开始前,增加农学类专业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培养学生科技论文检索、阅读、写作的能力,让其结合自己课题查阅资料、写开题报告。通过科技论文的写作训练,提高了同学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同学们的毕业论文写作水平。另外,鼓励本科毕业生发表科技论文,并奖励一定的稿费,激励学生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
4加强院系的宏观调控,合理安排毕业实习
院系应加强毕业实习工作的宏观调控。负责学生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应该密切配合,经常举办特定专题的学习交流报告会。同时,农学类本科生增加《农学类专业导论》,主要由系主任及相关领域的教授讲课,邀请农业领域的杰出校友来做专题报告,提高学生投身农业科研的兴趣。在生产实习环节采用不同阶段抽查的方式与实习单位联系,关注整个实习动态。在毕业实习阶段,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双向选择的同时,进行合理宏观调控,根据导师的经费数额、职称等方面的条件限制选报名额,达到最优的培养质量。为解决农学类毕业生试验的季节性问题,采取毕业实习提前开始的办法,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让学生提前选导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提前进入实习状态。如棉花类、水稻类以及相应栽培实验可以在第六学期计划安排;小麦类宜在第七学期安排。这样灵活安排可以使学生熟悉作物的一生,充分了解大田实际情况,为论文数据分析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5探索学生参与评价毕业设计的新模式
现在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毕业论文的监控与评价体系,但这些评价方法主要是对毕业论文格式、各种材料是否齐全等形式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进一步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质量。目前,需要探索一套以学生评价为主的体系,通过学生对整个实习过程的效果、毕业论文的发表情况与应用情况、毕业后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突出实习内容的应用性和学生主体地位,对持续提高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起到好的效果。总之,目前我国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提出一系列科学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质量进行监控已是刻不容缓。我们只有从源头解决问题,才能使农学类专业本科教育中本科毕业论文这一重要环节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魏俊岭,郜红建,张自立.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主要途径[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70-473.
[2]禤维言.新形势下农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问题与对策[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77-178.
[3]徐晓峰.浅议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人力资源管理:学术版,2010(5):172-172.
根据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做好2017年全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务管理工作的通知》(赣考院自〔2017〕3号)文件精神,为做好我校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指导及答辩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报名时间
报名时间:2019年12月16日至20日。
二、报名地点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办公楼三楼学历部311、313室(南昌市青山南路596号,乘8路、BRT 2路、108路、126路、237路、35路、820路长班公交到长巷村站下车即到)。
三、报考条件
1.实践技能考核课程:该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合格方可报考实践技能考核。首次报考理论课程的新生不得同时报考该专业的实践课程。
2.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修完本专业计划所有课程且成绩合格方可报考本科、专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与答辩。
四、报考流程
第一步:资格审查
一、考生须提供材料:1.报考实践环节考核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2.报考本科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及复印件、准考证、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本人一寸彩色照片一张(论文报名登记表张贴);3.报考专科毕业设计的考生须提供本人身份证、准考证原件及复印件,在江西省教育考试院网站自学考试一栏打印的(带√×)成绩总表(必须修完所有课程,即全部打√)。
二、审核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原件,提交身份证、大专毕业证复印件、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学信网chsi.com.cn/ 上打印)、(带√×)成绩总表(没有大专毕业证书的在读专科学生由学校出具学籍证明或学籍电子注册备案表),提供本人常用紧急联系的手机号码。
三、报名编号,发放《论文报名登记表》。
第二步:缴费
实践环节考核费用包括报名费、考核费等。本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400元;专科毕业论文答辩(含毕业设计)每人200元;毕业实习报告每人50元;实践环节考核根据专业不同收费标准不同(1.工科类专业每科150元;2.医学类专业每科80元;3.农学、艺术、体育类专业每科60元;4.综合类专业每科50元)。(收费依据:《关于调整我省自学考试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的复函》赣计收费字[2003]574号)
第三步:考生选择论文指导老师及论文选题。收取《论文报名登记表》,发放《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
第四步:论文撰写及答辩
考生根据《江西财经大学关于自学考试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工作规定》、《论文撰写须知和答辩须知》的要求完成论文的撰写及答辩工作。
五、报考要求
报考我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毕业论文(设计)报名及答辩的考生须本人到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报名与缴费,任何人和任何机构组织不得代办。实践性(实习)环节考核、本科论文指导及答辩均由我校继续教育学院统一安排,考生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论文定稿、送稿、答辩报名、论文答辩等工作。
六、报考专业
本科:会计、金融、法律、英语、工商企业管理、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网络、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新闻学、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专科:会计、计算机及应用、市场营销、工商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工程造价管理。
七、考核成绩评定与查询
1、成绩评定
实践考核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及以上为及格,60分以下为不及格。考核成绩不合格者不予补考,但可以参加下次的考核。
2、成绩查询
自学考试实践环节考核成绩统一由 “江西省自学考试数字化管理平台(bysjxzk.jxeea.cn)”管理。主考学校于5月15-25登录平台校验、上传成绩,江西省考试院公布成绩后方可查询。
八、具体考核安排见附表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附表2:《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专业论文撰写与答辩及专科专业毕业设计(实习)考核环节安排表》
江西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2019年11月30日
附表1:江西财经大学2020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主考专业实践性(实验)环节考核安排表
专业 考核课程 报考时间 考核时间 计算机及 应用
(本科)
900多年以前,晚年的沈括在隐居润州(今江苏镇江)梦溪园将自己平生重要的目见耳闻心思记录下来,内容涉及社会和自然的许多方面,其中科学方面的内容就占到全书篇幅的一半以上。然而,这样一本书原本视为“有补于世”的著作,在一个重道轻艺的传统社会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分类颠舛,固不足异也”[1]。直到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因为有了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的出版,才引起了世人广泛的注意。胡道静也因此饮誉学界。《梦溪笔谈》乃至整个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在其后几年进入了一个。真不知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
胡道静,祖籍安徽泾县,生于1913年,父亲胡怀琛、伯父胡朴安都是有名的学者,尤其是朴安以治文字、训诂而闻名于学界。从小受家学的耳濡目染,勤奋好学,又先后受到过版本学家陈乃乾、经学家周予同、史学家吕思勉、历史地理学家姚明辉、音韵学、敦煌学家姜亮夫、地理学史家王庸、思想史家蔡尚思、语言、古文字学家闻宥、农业生物学家辛树帜、植物学家胡先骕等名师指点,为他后来的治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十岁以前就出版了《校雠学》、《公孙龙子考》等专著,还负责《万有文库》中两部重要农书《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的编辑工作。可是这并没有顺理成章地使他成为一个科学史家。
三、四十年代,年轻的胡道静先是进入柳亚子先生创办的上海通志馆,以后又先后在多家新闻机构中任职。写出了多种与上海新闻出版史等相关的论著。
建国以后,胡道静调到出版部门工作,专门从事古籍编辑,从他最擅长的目录学着手,他开始系统地整理《梦溪笔谈》和古农书,这也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依据其个人情况,最能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他对古代的一些农作物,如粮食作物中的粟、蔬菜作物中的茭白,以及园艺作物中的瓜类等进行了考证。然而,使他一举成名的便是1956年问世的《梦溪笔谈校证》。
胡道静对于《梦溪笔谈》的兴趣源于年轻时候的一段经历。他最初是从中学英语课本中得知活字印刷术是一个德国印刷工人发明的,后来读到美国学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写的《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及其西传》(TheInventionofPrintinginChinaanditsSpreadWestward)一书,才得知印刷中最重要之改良,莫如宋代之活字印刷术,其详见于宋沈括《梦溪笔谈》,于是便有了研究《梦溪笔谈》的最初动机。这一动机一直蛰伏在他的心中,直到年过不惑,才得以开花结果。
《梦溪笔谈校证》是第一本对原书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的著作。它以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番禺陶氏爱庐刊本为底本,并采用明弘治本、稗海本、津逮祕书本、汇秘笈本,清代的学津讨原本、玉海堂本、四部丛刊续编本、以及各家校记和宋元笔记所征引的文字校勘[2],取各家之所长,引证的书目逾数百种之多。其中有关科学技术史的部分就广泛吸收了此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钱宝琮、李俨、许莼舫、三上义夫等有关中国数学史的论述,梁思成关于中国建筑史的论述,陈遵妫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史的论述,竺可桢、章鸿钊等于关于地学史的论述,王锦光等有关中国物理学成就的论述,当然也包括引发他对《梦溪笔谈》兴趣的美国学者卡德(ThomasFrancisCarter)有关中国印刷术源流史的论述[3],等等。
《梦溪笔谈校证》的出版很快就引起学术界的注意,并在短时间内一版再版。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写信给他,称赞“校证”可与裴松之注《三国志》媲美。法国巴黎出版的《科学史评论》在1957年第10期上发表书评,对“校证”做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校证”对于这部“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科学史著作”来说,“无疑是汇集了最丰富的文献。”1959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评述建国第一个十年我国古籍整理工作的成就,特别提名两部书:一部是顾颉刚先生主持标点的《资治通鉴》,另一部就是《梦溪笔谈校证》。在海外的博士在读到《梦溪笔谈校证》后,曾对人说:“此书作者造诣甚深,算了不起。”日本学者梅原郁等在将《梦溪笔谈》译成日文时,就曾参考了胡道静的工作,并称赞“胡道静氏为当今中国研究《梦溪笔谈》的第一人者”。[4]
成名以后的胡道静继续从事着与沈括和《梦溪笔谈》相关的研究,尤其是注重沈括著述的钩沉。“”前,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介绍沈括的农学著作《梦溪忘怀录》,以及沈括在农业科学上的成就和贡献,活字板发明者毕昇卒年及地点考证等,还完成了约40万字的《梦溪笔谈补正》书稿、以及《苏沈良方校录》、《沈存中佚书钩沉》、《熙宁字说钩沉》等。与此同时,胡道静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入到农书和农史的研究中来。
60年代初,刚从饥饿中走出来的中国人,重新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这也成就了胡道静农史研究事业上的高峰。1962年和1963年,五十岁前后的胡道静,开始将注意力转到古农书钩沉觅遗与研究,他从浩如烟海的古籍,如《永乐大典》中,找出了宋吴怿撰著的《种艺必用》、温革的《分门琐碎录》、明人王藏的《稼圃辑》、陈正学的《灌园草木识》、清人姜皋的《浦泖农咨》、民国时叶景葵(揆初)辑录的《刍牧要诀》、《太康物产表》等稀见古农书,完成了《稀见古农书录》、《稀见古农书别录》、并出版了《种艺必用校注》一书。这些发现,为中国农学史的研究提出了宝贵的资料,特别是《种艺必用》和《分门琐碎录》的发现,对于了解从北魏《齐民要术》到元代《农桑辑要》,长达700余年的农业技术的演进更有莫大的帮助。他还撰文对《种艺必用》等稀见古农书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进行阐述。在整理农书的基础上,胡道静还对一些农史问题进行了研究,写出了“山东的农学传统”、“释菽篇”、“我国古代农学发展概况和若干农学资料概述”等文章,其中“释菽篇”,从文献学和文字学等方面进行论证,认为中国古代农民对于大豆的根瘤的特征与特性很早就有认识。“”前,胡道静还完成了《中国古农书总录》,该书全面辑集古农书的目录学资料,加上考证和按语,约100多万字。
胡道静对于科学史研究的另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徐光启的研究。胡道静虽自称为泾县人,但一生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上海渡过,他研究上海的历史,自然也包括上海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徐光启。可以说,在古代科学家中沈括之外,胡道静用功最多的便是徐光启了。如同徐光启一生致力最多的是农田水利之学一样,胡道静对于徐光启的研究也主要集中于农学方面,他撰文对徐光启农学著述等问题进行了考订。
胡道静有关中国科学史的研究随着“”的爆发而停止。中,他不仅经历了近十年的牢狱之灾,而且在此之前已经完成的《中国古农书总录》也被付之一炬,同时被焚毁的还有约40万字的《梦溪笔谈补证》、《中国古类书》手稿、累年校勘科技古籍、辑录逸文作出的《南方草木状校录》、《苏沈良方校录》、《沈存中佚书钩沉》、《熙宁字说钩沉》,以及多年积累的有关沈括和《梦溪笔谈》的研究论文。
再出发已是到了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起点仍然是从《梦》开始的地方,年近古稀的胡道静原准备集中时间和精力,重新撰集《梦溪笔谈补正》。[5]但在科学的春天里,胡道静已然成为了中国科学史研究的一颗大树。树欲静而风不止。于是我们看到他仍然在他认为“太长”的战线上老骥奋蹄。用他在《沈括诗词辑存》一书“后记”中的话来说:“余虽驽疲、闻钲和嘶,亦安得不跃起也。”[6]胡道静这颗大树上又结出了累累硕果。
在沈括和《梦溪笔谈》的研究方面,他发表了“《梦溪笔谈》在国外”、“《苏沈内翰良方》楚蜀判”、“梦溪忘怀录钩沉”、“沈括军事思想探源”、“试论宋代改历中反映的科技成就”、“沈括的自然观和政治思想”等学术论文。还出版了《沈括诗词辑存》、《梦溪笔谈导读》、《梦溪笔谈》、《梦溪笔谈全译》。
在农书、农史的研究方面,主要是围绕着徐光启来展开的。1983年,徐光启逝世350周年,学术界开展了许多纪念活动,并将徐光启的研究推向一个新的。他辑录了徐光启撰著的《甘薯疏》、《农遗杂疏》,并分别作跋,收入由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主编的《徐光启著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中,还发表了“徐光启著作的新发现和研究”(1983)、“徐光启农学三书题记”、“关于《农政全书》的‘别本’”、“徐光启研究农学历程的探索”“北方引种水稻技术措施上的徐光启战略擘划与实践”等系列论文。这一时期,他还对朝鲜汉文农书《农学集成》、今本《南方草木状》、元刊大字本《农桑辑要》等古农书进行了研究。还结集出版了《农书、农史论集》。该书收集的论文大多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以前的作品。现在所能见到的胡道静有关中国古代农学的研究,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这集中。1990年日本農山漁村文化協会出版了他所著的《中国古代農業博物誌考》,该书较之《农书、农史论集》内容又有所增加,并且更有系统,除了收入先前有关农史、农书的研究之外,还加入有关考古发掘、宋应星和《天工开物》,以及后来一些有关农史研究的论文。
八十年代以后的胡道静,学术战线不仅没有收缩,反而拉得更长了。在科技史方面的研究除了原有沈括、徐光启和农书之外,还将研究的触角扩展到了宋代历法,以及黄道婆、宋应星、孙元化等一些重要的科技人物上面。其中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便是转入道教的研究。许多大部头的道教著作都是在他主编或参与主编下完成的。如,影印《道藏》36册(文物出版社,1988年)、《道藏要籍选刊》10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影印《藏外道书》20册(巴蜀书社,1992-1994)、《周易十谈》(1992)等。这一时期,他还单独或与人合编了《简明古籍辞典》(1989)、《十大科学家》(1991年)、《国学大师论国学》(1998)等等著作。
八、九十年代也是年逾古稀的胡道静人生最为辉煌最为忙碌的年代。他的工作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981年3月20日,院部设在巴黎的国际科学史研究院(InternationalAcademyofHistoryofScience,IAHS),经世界著名科学史专家英国李约瑟、美国的席文和日本的宫下三郎三位博士联合提名,一致推选他为通讯院士(序号448)。这一时期,胡道静同时身兼上海人民出版社编审、农业出版社顾问、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科技史)组员、上海市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上海科技史学会第一届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等多项社会工作。同时还为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三所学校的研究生讲授古代文献、版本目录、古籍整理、古代科技史课程。
开篇时提到的对于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的评介,见于1954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的由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所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zationinChina﹞第一卷“导论”,同年的8月27日竺可桢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为什么要研究我国古代科学史”的文章,也就是在这一年,胡道静先生调至新文艺出版社,并开始系统整理《梦溪笔谈》。1956年,胡道静的《梦溪笔谈校证》问世。胡道静在为《梦溪笔谈校证》所写的“引言”中就引述了李约瑟对于《梦溪笔谈》的分析和评价。而在《梦溪笔谈校证》问世之后,胡道静的工作也受到了李约瑟的高度重视。他们成了同道中人。李约瑟博士每次抵沪访问,总要拜访胡道静,并在他的书房“海隅文库”亲切交谈。胡道静将他对李约瑟的情谊融入到由他担任责任编辑的《中国科技史探索》一书,该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2年出版,是专门为纪念李约瑟博士八十寿辰而征集的论文集。八十年代以后,胡道静转入道教的研究,也很显然受到了李老博士的影响。他在1991年春为卿希泰主编的《中国道教》一书所写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我的名字叫“道静”,有些朋友就说我同道教有缘。但是,我的专业研究领域是中国科技史,特别是农业史。直到我同老博士李约瑟有了交往,发现他的巨著《中国之科学与文明》(又译《中国科学技术史》)引用了大量的道教经典总集《道藏》的材料,还提出一个著名的论点,即“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这才推动我的学术研究的注意力也转到“道教”上来。[7]
如今李约瑟和胡道静两位研究中国科学史的名儒硕学都已归道山,而以他们为代表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1.周俊元,虽九死其犹未悔——记著名农业史专家胡道静,人物1987年,第1期。
2.范文通,钩沉辑佚历沧桑--记古籍整理、科技史专家胡道静先生,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
3.施宣圆,博学贯中西精思著妙文——悼念胡道静先生,文汇读书周报2003.11.14版次:5。
--------------------------------------------------------------------------------
[1]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杂家类四。海南出版社,1999年,628页。
[2]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校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
[3]胡道静,梦溪笔谈校证,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599页。
[4]范文通,钩沉辑佚历沧桑——记古籍整理、科技史专家胡道静先生,社会科学战线,1985年第1期,309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96-03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本科生的课程和教学改革则是大学发展的中心任务。在目前的大学教学制度下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更是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测评的工具。考试成绩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可以比较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教与学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1]。考试不应该是一门课程教学过程的终结,通过对考试过程和考试成绩的分析与反思应该是教、学双方可持续发展的契机,以此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简称生物统计,是石河子大学农学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田间试验中常用的、基本的试验设计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两部分,是农学院各专业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等相关工作须掌握的一门课程。“生物统计”这门课程相对比较抽象,往届学生反映在其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难懂,导致学习兴趣不高,期末考试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何种考试方式以及考核哪些内容以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是笔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为此,作者对我校农学院2013级林学和种科专业的87名学生的《生物统计》考试卷面成绩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做出考试质量评价,为今后的生物统计学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测试对象为我校农学院2013级林学和种科专业的87名学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明道续主编的《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三版),由同一名教师授课。试卷命题由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安排,按章节内容所占学时比例分配不同章节的分值,以教学要求的分级(掌握、熟悉、了解)和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来确定分数的分布,由专职教师从题库中抽题组出二份试卷分别为A、B卷,并由我院专门负责课程考试的教师随机选一份试卷作为学生考试试卷,另一份作为考试备用卷。学生考试安排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采用一人一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由专职教师监考,考试类型为闭卷。本门课最终总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70%)+平时成绩(30%)构成。本文主要针对期末卷面成绩进行分析。
(二)方法
根据教育测量学和教育统计学原理,将测试的87名学生的卷面成绩以及每道题的答题情况输入设计好的Excel表格,利用Excel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考试质量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成绩分析、试题质量分析和试卷质量分析。成绩分析主要侧重在考试的综合水平,评价指标有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及格率、标准差、分数段分布等。试题和试卷质量分析指标,主要包括区分度(D)、难度(P)、信度(α)等指标[2-3]。区分度(D)是试题对考生水平的区别能力。难度(P)试题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计算为各题学生得分平均值和各题满分的比值,通常记为P。信度值是试卷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反映,本文中将各题得分标准化处理后采用Alpha系数计算信度值。
二、结果
(一)试卷构成
《生物统计》考试试卷及分值构成为公式10小题,满分15分;名词解释10小题,满分15分;填空题20空,满分20分;简答题2小题,满分10分;计算题4小题,满分40分。其中公式、名词解释和填空题为客观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重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识记。简答题和计算题为主观题,考查学生对相关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和理解。
(二)学生考试成绩分析
考试成绩的总分为100分,最高分95分,最低分26分,全距为69分,平均成绩为72.41分,标准差为13.59,及格率为89.8%,优秀率(90―100分)为5.68%。各分数段频数分布表明,70―79分之间频次最高,总体基本呈正态分布。
(三)试题质量分析
试题难度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4],计算为各题学生得分平均值和各题满分的比值,通常记为P。根据P值的评价范围,《生物统计》考试各试题的难度系数及评价如下:(1)公式,0.7268,较易;(2)名词解释,0.6877,中等难度;(3)填空题,0.7736,较易;(4)简答题,0.6379;中等难度;(5)计算题,0.6963,中等难度。其中公式和填空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统计分析中重要知识点和公式的识记和应用,各水平学生均能答,主要为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知识。简答题和计算题为主观题,难度中等。
题目区分度是题目区别学生实际水平的量度,记作D。它是考试项目有效性的指标[3]。如果高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能得高分,低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能得低分,则该考试题目区分学生水平的能力强。如果高水平学生和低水平学生在考试题目上得分没有差异,则该考试题目区分学生水平的能力弱。本文中区分度的计算方法为:先将分数排序,P1=27高分组的难度,P2=27低分组的难度,区分度D=P1-P2。根据D值的评价范围,《生物统计》考试各试题的区分度系数及评价如下:(1)公式,0.4174,很好;(2)名词解释,0.4493,很好;(3)填空题,0.3174,良好;(4)简答题,0.7283,很好;(5)计算题,0.4370,很好。除填空题外,各题型的区分度值都大于0.4,评价结果达到很好水平,填空题的区分度稍低,但也已经达到良好水平,表明该试题的整体区分度很好,基本上无需淘汰。
信度值是试卷可靠性、一致性、稳定性的反映[5]。本文中将各题得分标准化处理后采用Alpha系数计算信度值,Alpha信度系数为0.7365,根据信度的评价范围,该试卷的信度较高。
三、讨论
试卷质量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校农学院的学生一般在大二暑期进行毕业论文试验,大三上学期学习生物统计课程,在此基础上,从课堂的师生互动反映出学生对田间试验设计方法的理解较好,但大多数学生会将毕业论文的写作放在大四第二学期,因此尽管已经完成了论文实验,但数据的整理、分析却在一年多以后进行。从本课程第四章假设检验开始,因为涉及众多公式及其应用,学生普遍感觉枯燥难懂,这在总分为40分,而卷面成绩全距却为33分,标准差为7.38分的计算题部分也显示出来。因此,从此方面,建议毕业论文老师在学生做完试验后能督促他们尽快分析和处理数据,不仅能尽快发现和弥补试验中的问题,也利于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充分利用我校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鼓励学生积极申报,让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在本课程的学习中能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己的数据独立分析,让学生能切身体会到“学有所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就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并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科研活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分类方法,把人的认知水平从简单到复杂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6],本课程试题设计也是按照教学内容(章节或部分)的教学时数和重要程度确定不同的权重;再按教学大纲要求、教育目标分类进行试题类型和难度等方面的权衡。试卷中公式、名词解释以及部分填空题主要为识记和理解,各水平学生均能答,试题较易,因此平均得分较高。部分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主要考察学生对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应用及其综合评价,尽管试题中设计的试验已经考虑到运算量的问题,但平均得分较低,其中计算题得分两极分化严重,说明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阶段,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差,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统计知识的功底并且能够灵活应用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挑战。此外,考试中笔者还发现一个问题,有些同学对于基本知识点和概念的记忆非常准确,作答和课本上的表述完全一致,但是在知识点的具体应用上却存在问题,不会变通;而有些同学的情况却与此相反,记忆类题目回答不是很好,但是理解和分析类题目得分较高。说明学生的学习风格和考试的适应性之间密切联系,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与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积极进行教与学的互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积极引导,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试题构成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考试适应性,使考试成绩能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提高考试对于学生发展评价的公正性。
从理论上讲,一般考试成绩呈现正态分布表明试卷的难度适宜,如果呈现偏态分布,则表明试卷的难度偏高或偏低。本次考试卷面总成绩呈较好的正态分布,说明试卷难度适意。但全距为69分,标准差为13.59分,说明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较严重。尽管试卷质量分析表明,本次考试的试卷总体上具有良好的难度、信度和区分度,但笔者认为,还应分析各题型得分是否为正态分布。以本课程考试为例,计算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的试验设计方法及其数据统计分析的应用和理解,是本课程的重点,其分值占卷面总成绩的40%,但是学生得分分布却为偏态分布,意味着计算题部分整体难度偏低。这也引发我们对当前大学考试质量的思考。目前课程考试主要以教研室为单位作为命题小组,试卷的编制一般由任课教师自主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试卷难度一般很难把握,教师一般是按照自己对课程的把握和对学生学习过程的了解自行确定考核内容和难度,但是其中隐藏着某种程度的“分数信任危机”甚至可能引发“教学质量危机”[7]。降低试卷难度,可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平均分较高,看似学生对课程知识点掌握很好,但是分数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导致分数信任危机,降低教学质量。由此说明,试卷中任一题型的检测和区分功能是有限的,整套试卷的题型选择以及同一题型的数量及其所预检测学生的认知层次的高低和范围还需试题编制者认真思考。
每次考试之后,我校教学管理部门都会要求各任课教师对该课程的学生考试成绩进行以下统计:(1)期末综合成绩频数分布;(2)平均分和标准差;
(3)最高分、最低分和全距。如果是多班级共同的专业课程要分别提供课程和各班级的平均分、标准差、全距、正态性情况,同时提供平时成绩和总评成绩的各项指标。但是忽略了期末考试本身所具有的评价教学的功能,而只把考试当作评价学生学习的工具,建议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在进行考试成绩分析的同时也要重视试卷质量的分析,设置合理的试卷效度、信度、区分度以及难度。避免为提高及格率,降低试卷难度和区分度,拉高平时成绩提高总评成绩等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现象。
本次《生物统计》考试分析充分体现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本课程作为我校农科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随着计算机发展的日新月异,统计分析在各领域的作用日趋重要,统计软件的应用已经成为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要和科研工作者必备的技能之一。尽管本课程的48学时中包含有8学时的上机训练,以及本院开设的另外一门选修课《计算机数据处理》,但是学生在进行论文数据分析过程依然表现出统计知识的欠缺,因此建议本课程的考试能将笔试和机试结合起来,适当提高试卷的区分度,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代红,陈刚,肖建修,程江洲.“电机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
[2]戴海崎.心理与教育测量[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117-118.
[3]刘新平.教育统计与测评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6):148,162-163.
[4]裴利华.SPSS统计软件在试卷分析中的应用探析[J].新课程学习,2011,(2):17-18.
[5]张h.SPSS软件在英语试卷质量分析中的解析及应用[J].职校论坛,2013,(7):320-325.
[6]戴洪萍.高校专业课程考试质量的分析与探讨[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86-89.
[7]曹中平.考试分析与教学反思:以一门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04,(2):38-42.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Based on the Examination of "Biology Statistics"
LI Chun-Yan,LI Cheng,GONG Jiang,SHI Pei-Chun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工科专业(少部分高校授予农学士学位),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发展,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竞争力体现在食品工程创新能力方面,而食品工程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要与工程实际操作相结合。目前,普遍存在培养学生食品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实践教学内容比较少,整体上仍然遵循传统的教学形式,即:以工程理论教授为主,实践操作教学为辅,实践性的教学环节只是单纯地对教材中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但是,现有的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常常只是对工程实际操作的一种理论抽象解释,其与工程实际操作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伴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原有的工程理论知识出现老化速度不断加深等趋势,在工程教学方面和工程实际操作之间存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但是,现有的教授模式及其内容也逐渐发展成为高素质工程人才培育成长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阻碍因素[1]。
1.存在问题分析
1.1工程实践教学条件不能满足要求
工程实践教学对硬件资源的要求比较高,就针对满足学生实践训练硬件件来说,一些高职院校情况反而好一些,而大学却是更多地将资源投向学科建设方面,对本科实践教育教学条件的倾注反而不足。以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为例,工程实践训练机会少,虽然全校有工程实训中心,但是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来说只是金工实训1周。其它专业基础或基础课程中工程训练机会很少,实验的开展基本是科学技术实验。因为对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室的投入较少,教师只能按照现有条件来开设实验。
1.2具有工程实践经验师资队伍薄弱
师资是最关键的。是否拥有一支既了解高等工程教育教学规律又拥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强大师资队伍是工程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的主要因素。开办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校往往是化学和生物学实力雄厚的高校,工程类课程和环节教学非常薄弱,师资出现了“偏科学、轻工程”的现象。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虽然拥有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大都缺少工程设计的经历,工程观念和意识淡薄,不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故此,通常难以有效地指引工科类专业的学生提升工程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
1.3学生参与课、内外实践机会少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提供了认识的可能。只有实践,才能提供认识所必需的信息。并且,也只有实践,才能使学生获得并不断发展对操作经验的认识与提高。唯有如此,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为我所用。
虽然有课程实践,但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过程只是简单地验证已有的结论而已,学生的实践性操作体验活动一般只是停留在理解、掌握、吸收和运用已有的工程原理知识。创新型、研究型等的工程实践操作深入研究活动比较少,学生缺乏创新性思维,缺失了创新性思维,就会在未来的实践工作中难以进行创造性的工程实践,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解决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缺少紧密合作的企业与支持
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具有解决实际工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而掌握并拥有这一能力的途径,最实用的方法就是进行工程实践操作训练[2]。亲身参与体会操作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但是,因为某些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所依托学校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社会知名度较低,与许多企业进行的合作不是很密切。另外,企业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能兼顾情况下,更注重经济利益,在产品生产线、场地和时间上不可能满足校外学生的专业实习要求,大多数企业只是提供参观,真正能够向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学生提供的实地训练场地的机会比较少,致使学生真正进行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不多。与此同时,学校提供的实地训练的稀少或缺少直接影响了工程人才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
1.5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具有一定工程性并且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环节,但由于其一般安排在大学的最后阶段,课程学习己结束,工作或读研基本确定,所以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积极性、时间和精力较少,往往达不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要求。
2.提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工程性实践教学措施
2.1重组和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食品工程类实践课程群体系
随着食品工业技术和设备不断发展,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构建工科实践课程群体系,注重系统性和完整性,对实践教学大纲和实践教学内容进进行修订。注重了对食品工程类基础、专业课,使工程技能知识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学生工程设计能力,此外,大一、大二短学期集中强化为期3周的工程技能训练、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确保师资到位,学生有集中训练的时间。
另外,要实现综合创新,就要以课程设计和专业创新实验课程为主,结合一些大学生工程设计大赛,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技能训练和能力的培养。此外,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计划项目、开放实验室、教师科研项目等一些高层次实践训练,对培养大学生现代工程研究能力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2.2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制定有效工程实践训练方案
通过学科导论课,不仅让学生了解专业学科的适用性、时间性以及与各科目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通过导师定期给学生做研究成果、发展状况、就业前景、本科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所需修读的课程等,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更加清楚四年的本科学习过程是怎样的,并及早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3]。另外,当学生已经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实践能力时,导师可以尝试引导部分学生参加科研项目、企业的攻关课题组等,通过直接面向科学研究前沿方向,接触科研或技术攻关的一些环节,不论这些课题是科学研究还是工程开发类型,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工程研发体验,专业知识的融会贯通得以强化,从而提高学生自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与综合创新能力。
2.3与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开放综合的实践教学环境
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拥有无可比拟的作用。建立紧密型实习基地,并联合申报成立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即以大学的智力资源为支撑,以企业为主要单位的投资主体,组建一个大学和企业共同享用先进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平台[2]。一方面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人才资源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大学-企业研究中心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进行实践锻炼和良好技术训练的环境,学生能够在老师和专业工程人员的指导下亲自操作,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验证的过程,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多元化的互助学习来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在此期间,不仅大学和企业可以共享知识和研究成果,而且紧密结合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实践与科技研发,使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又具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实际生产,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激发了他们独立思考和主动创新的意识。
2.4注重专业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与培养
提高专业教师参与工厂实践积极性,通过学校“教授、博士下企业”行动计划,每年选派一定比例的缺少工程经历的高学历专业教师到企业服务一年到二年时间,参与企业的工程设计、技术改造并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专业教师讲课的生动性和实用性也大大改善。
2.5提高工程设计在毕业论文中比例
毕业论文是教学计划中的一个综合性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既能反映本科学生在校的学习质量和综合能力,又能反映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从而综合反映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4]。浙江省高校对工科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有要求,其中毕业论文中设计性比例不得低于70%,因此加强工程实践训练更有必要,毕业设计题目可以取材于食品生产工艺设计,生产流水线的设计与设备选型,也可以对已有食品生产过程与设备提出改造与革新方案;另外,工程设计论文也可以是食品工厂设计平面图、某一车间平面图、车间剖面图、设备流程图,充分的将工程设计能力培养融入到毕业设计教学环节中。通过毕业设计,强化和巩固食品工程的设计能力。
项目名称: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类项目,项目编号:yb09044。
参考文献:
[1]蒋佐斌.科技革命背景下我国大学文化建设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7,6:4-6.
[2]张喜梅,杨戬,崔屹.21世纪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创新人才的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7,6:10-12.
[3]李元元,李正,徐向民.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31-32.
二大学生学风现状
课题组对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三个本科专业(水产养殖学、海洋资源与环境、水族科学与技术)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中主要包括对目前学风的认可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学习态度、大学目标定位和专业满意度、纪律状况、学习动力及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方法、对待学习的态度、专业认识、最应该首先解决的问题和改善学风的措施等多个方面。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反映出,目前农学类相关专业本科生的学风表现出了诸多特点或趋势,具体包括:第一,缺乏专业意识,学习动力不足。在调查的学生中,对所学专业很满意的学生比例不足50%,且有近20%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约有85%的同学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不超过7小时。第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兴趣不浓等问题,且学风有随年级升高而减弱的趋势。大约1/3的学生认为旷课、迟到或早退,课堂上打瞌睡、玩手机、做其他事情等现象严重或普遍存在。只有约1/3的学生能坚持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有约50%的学生学习的动力在于毕业后找一份好的工作。第三,对目前学风满意度不高。认为目前学校整体学风很好的学生比例仅为60%左右,认为学生所在班级学风很好的比例仅为40%左右。说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志趣、创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重要。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
如何创建适应新形势的优良学风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和学术文化氛围三个方面考虑学风建设的思路。(一)专业志趣培养尽早培养。学生的专业志趣,对于学生大学四年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志趣培养。1入学初的专业教育邀请校内外专家、企业相关人员、知名校友进行产业现状,发展前景及创业经验和学生成长建议等介绍和指导。2“大一”开设专业介绍相关课程根据专业特点,由领域内知名专家教授面向一年级本科新生开设至少一门专业导论课或概论课,内容包括学科前沿、行业发展趋势、职业发展规划、知识结构等,旨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与专业教育渗透融合,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元素,同时加强学生的专业志趣培养。3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尽早接触产业在专业老师的引荐和指导下,引导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入行业相关企业,切身体验专业实践,早接触专业,早融入专业,有利于后期的专业学习和学风建设。4为学生配备导航师围绕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按照个人的兴趣和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学院从大二开始为学生配备校内导航师,为部分学生配备校外导航师(对学生进行创业就业指导),引导学生尽早确立科研型、创业型、就业型人才的成长方向,引导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团队,尽早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研创新活动,接受良好的实验技能、科研素质训练、创业技能训练,从而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展示个性,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科研论文的写作、社会实践报告的写作、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的写作,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知识竞赛和科技发明竞赛等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和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二)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的高水平是指高的学术科研水平和高的师德师风及教书育人水平。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和科研团队,具备良好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是增强学生专业学习吸引力,提高学风的重要因素。学校和学院应加大力度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教师,创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国内外诸多现行的方法可以借鉴,如新教师第一年助教制度、年轻教师进入产业一线挂职锻炼或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锻炼、到国内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所访学和学术交流、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学能力培训等。通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创建大学精神,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优化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完善师德师风管理体制,激励教师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修养等。(三)教学实验实践平台建设,加强校企、校校、校所联合培养。改善校内办学条件,成立院级科研实践平台,形成院级开放实验室,学生可以成立科研兴趣小组,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开放实验室从事科研创新创业活动;创建校内实训基地,做到基本专业实践和小规模生产实习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和种苗基地完成,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加强校外联合培养,实习基地建设、校校联合培养、校所联合培养,目前学院已经与中国海洋大学、美国苏必利尔湖大学和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签署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与美国奥本大学农学院签署了“3+2”本硕联合培养协议;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生物研究院等科研所建立了本科生和研究生联合培养,为学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是指学校与学生接触的相关人员、家庭成员、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周围学生组成的“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学校相关人员主要包括政治辅导员、学院党政领导干部、班主任、教师(包括通识课教师、专业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验指导教师及学校的其他教师)、图书馆工作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家庭成员主要是指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兄弟姐妹及亲戚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主要是指校外知名校友、企业家、业内成功人士等;周围学生主要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与其频繁接触的同学或学长、学弟(妹)等,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学生;全过程育人是指从学生一踏进校门一直到毕业,从每天的清晨起床到晚上入睡,从每个学期的开始到假期,都要精心安排学生的学风建设和人生规划指导;全方位育人是指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各种教育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将学生的教育融入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每个环节,如学生的综合测评、评优、奖学金评选、入党、贫困生资助与勤工助学、学生干部的选任、学生会的组建、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将学风建设寓于其中。总之,学风建设是关乎人才培养质量和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强学风建设。
作者:李玉全 张海艳 单位: 青岛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准食品质量与安全作为编外目录专业率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准设立及备案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高等学校已达到134所。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分布特点是:在食品工业较发达、粮食和农牧产品产量较大以及经济发达省份,开办该专业的数量相对较多[1]。吉林省是地处享誉世界的“黄金玉米带”,是著名的“黑土地之乡”,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中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多年来,吉林省粮食商品率、人均粮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类占有量居全国第一位。如何正确把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内涵,科学、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设置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2],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是制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1 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一个面向农业、食品加工业、餐饮业、流通业、监督管理等领域,培养既具有宽广坚实理论知识、熟练操作技能、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又懂得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养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综合性专业[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业不同,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养计划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有所不同,特别应突出本校的强势学科背景[4]。我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是在原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特色专业发展起来的,主要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食品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在食品生产、流通、食品质量监督管理等部门从事分析检测、安全控制与质量管理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掌握化学、生物学、管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的基本理论;掌握食品分析检测技术;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学发展趋势、熟悉国内外食品法规与标准;具有在食品生产、储藏、运输、销售过程中,从事食品检测、安全评价、控制和监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术标准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等工具性知识,达到能综合运用外语和计算机等手段获取科技信息及进行文献检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2 课程设置的特点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必需有四种知识体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关法规、标准,并能从事实际测试、分析、化验以及技术管理;具有发现食品质量问题及隐患的能力,能够预测并控制食品质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将食品、健康、免疫结合探讨相关问题[5]。任何一所高校开设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发挥自身的师资优势与办学特长开设独具特色的专业课程,才能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满足社会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的不同需求[6]。传统的课程体系重检验,轻过程控制和预防管理,这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当前形势和国家食品安全战略要求的“精食品、强检验、善管理”三位一体的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7]。正确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类专业基础课的基础上,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提供食品的现代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防控技术、管理、法规等相关知识课程[8]。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从人才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三方面考虑[9],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
2.1 通识教育课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任何专业或部分同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10],其体系的构建要充分考虑主干专业课程的需要、学生的知识及素质结构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这些课程既包括自然科学和公共基础课体系,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2 学科基础课
学科基础课是专业知识的基本骨架,是进行专业学习和获取新知识、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知识基础,包括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化学、仪器分析、人体生理学概论等,另外,还开设了农业环境学、食品原料生产安全控制、食品专业导论、管理学原理、网络资源与信息简索、科技论文写作与数据处理、计算机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等选修课供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的设置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食品质量与安全方面知识打好基础,充分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特点[10]。
2.3 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设置的,是专业教学的核心,包括食品营养学、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分析、食品安全与检验、食品感官评定、食品质量管理、食品加工与保藏原理、食品法规与标准等到课程。
2.4 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充分体现专业特色,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包括粮油及制品检验、食品分子检测技术、食品生物技术、食品物流学、食品企业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术、软饮料加工技术、乳肉制品加工技术、食品发酵与酿造加工技术、食品包装学、绿色食品生产、专业外语等21门课程供学生选择。
2.5 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模式上,应将实践教学与培养学生基本素质和诚信教育相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11],实践教学由课程实验教学、实习实训教学和设计性、创新性实验组成,教学内容应体现循序渐进的特点。
2.5.1 课程实验教学
课程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的特点和本专业技术的发展状况选择实验项目,将实验分为两个层次,即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精选实验内容,强化滴定分析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如食品分析课程实验中的饮料总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测定,选择该实验项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训练;二是pH计的使用训练。综合性实验重点培养学生对基本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为顺利开展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奠定基础,如酸牛乳检验,完成该实验学生应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艺等到相关知识,熟悉评定酸牛乳质量的相关检验项目,并查阅相关国家标准,然后选择1~2个检验项目完成实验任务。验证性实验:实验项目保持稳定,一般以4人一组,在正常的教学时间内完成;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状况不断更新,以4人小组在课程实训期间完成。根据年级、课程确定两种类型实验所占比例,一、二年级课程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三、四年级强调逐渐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2.5.2 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实训教学包括认识实习、专业基本技能训练、食品工艺课程实训、仪器分析仿真课程实训、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与检验课程联合实训、专业综合模拟实训、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实习实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5.3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创新性实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毕业论文或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由学生自愿组成科研小组在业余时间内完成,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另外,为使学生了解最新科技发展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实习实训教学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行业企业专家的专题讲座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 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课程设置,在注重通识教育的同时,应将教学中心放在核心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上,另外,为了适应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毕业的实际应用和就业的需要,专业选修课的设置要充分体现本专业的特色,构建能够满足地方经济建设要求的课程教学体系,为吉林省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肖新生,夏岩石,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标准研究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0(1):34-37.
[2]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贵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福建轻纺织,2010(3):36-41.
[4] 安广杰.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07(2):60-62
[5] 蒋立文.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设置的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辉,张传军,王喜萍.应用型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09,18(3):76-78.
[7] 杨勇,任键,宋春丽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专业发展的思考[J].华章,2011(27):170.
[8] 宫春波,仇宏伟,于翠芳.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探讨[J].安徽农学通报,2008(15):61-63.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广泛应用,许多高等院校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方向相关课程,然而同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巨大的产业需求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下的嵌入式方向相关课程设置存在教学知识陈旧,缺乏实践锻炼,无法适应企业的实际需要等问题,本文首先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和实际教学情况,阐述了基于ARM体系的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案,进而探讨了农业院校应用型计算机类嵌入式方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建议,对其他地方院校应用型嵌入式系统开发人才培养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1)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培养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整体目标是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培养目标,尤其侧重嵌入式系统工程应用编程等软件设计开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我校的办学特色,具体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注重操作性,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在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
(2)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
我校于2012年购买了30套基于ARM体系的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设备,可实现每人一台的教学环境,其中嵌入式开发平台采用ARM11的UP-Magic6410核心开发板,所以嵌入式方向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ARM体系展开教学内容。
嵌入式方向课程设置遵循四个“1”,即“一种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一门开发语言、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一套开发工具”,嵌入式微处理器采用S3C6410X(ARM11),嵌入式开发语言主要以C语言为主,其他如汇编语言、C++语言、Java语言等为辅;嵌入式操作系统采用Linux;集成开发工具以ADS为主,辅助Windows CE开发工具,这样就能达到系统学习嵌入式技术的要求。表1是我校嵌入式方向专业课设置时间和学时整体情况。
表1:专业基础及专业课设置情况
嵌入式导论课程:介绍嵌入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差别。结合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内容进行介绍。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介绍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体系结构、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介绍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
嵌入式高级编程:介绍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项目结构;Android的体系结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嵌入式课程是实操性极强的课程,因此实践教学在嵌入式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理论讲解的验证与升华,又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我校的嵌入式方向实践教学课程设置时间和学时大致如下表2所示。
表2: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设置情况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内容: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实验内容:在现有的嵌入式开发平台上完成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学生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实验内容: Java语言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实验内容:包括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等实验。
嵌入式高级编程实验内容:基于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Android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二、三位一体的嵌入式课程教学体系建设
我校嵌入式系统方向学习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部分,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物联网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为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提出了三位一体的嵌入式方向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嵌入式方向教学体系结构
(1)基础型
基础性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是为了满足基本的教学要求和教学目标,课程包括ARM体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础类实验的开展。
教师在基础性课程实施时,可以根据各自的科研项目按照模块化将案例分解到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思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提高型
提高型包括ARM体系基础型知识的深化和提升,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的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包括嵌入式编程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的提高,实践教学包括设计类实验,每个实验课题规定1周或更长的时间让学生动手设计开发嵌入式应用程序,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通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激发学习、创造热情。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答疑指导工作,启发学生进行嵌入式编程,为学生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综合型
综合型主要指的是依托科研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科研项目可以包括教师的科研项目、学生的科研项目以及依托科研项目或实践基地完成的毕业设计项目。
嵌入式方向课程授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项目之中,如笔者主持的嵌入式系统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应用项目,学生直接参与到前沿的课题和项目中去,成立了兴趣小组,将温室环境监控系统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近年来,北京地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逐年加大,笔者指导的学生主持的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生的毕业设计是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过程,学生从事的毕业设计已经不仅仅是课程实践教学,而且还是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为了保证提供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提高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的学习质量,做到有的放矢,我们将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安排任务,进行设计任务的前期准备及调试工作。
三、建议
(1)采取层次化的知识体系
嵌入式方向的理论知识体系体现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综合知识、专业系统知识由易到难的渐进性和层次化。
专业基础知识包括嵌入式导论、嵌入式操作系统、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学习包括嵌入式系统基本概念、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内容。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专业综合知识包括嵌入式高级编程、通过实践课程获得的综合性知识。这些内容包括智能终端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方法、编程开发流程;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专业系统知识包括基于行业背景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知识,这一层次是通过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环节完成的,也就是通过实践综合完成的项目后获得的知识,这不仅涵盖了符合社会需求的嵌入式方向的新知识、新技术,还包括企业的项目实施机制等无法从学校课本学习到的知识,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工作岗位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2)采取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嵌入式系统作为实操性极强的课程,通过强化夯实基础实验、丰富实践综合教学内容,获取更多的实践项目的多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高素质嵌入式系统人才至关重要,目前,我院嵌入式实践教学改革还处在起步阶段,今后我们将在智慧农业背景下,立足于农业院校发展特色,将嵌入式系统实验实践体系作进一步完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针对在校学生缺少行业背景知识这一问题,需要大力开展与企业的相关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企业进行16周的专业实习甚至12周的毕业设计,在工程实践项目选择上,应该尽量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尽可能覆盖嵌入式领域的内容,比如嵌入式项目一般包括需求分析、硬件平台设计、软件平台设计(包括嵌入式OS的选择)、应用程序的开发与系统测试等多方面,使学生能够通过查阅一定的资料,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学生在实践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学生可以掌握企业项目的实施机制,为毕业后快速进入项目开发打下良好和基础,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结语
随着嵌入式技术的高速发展,嵌入式方向课程体系也应不断改进与之相适应。本文从ARM体系的嵌入式方向培养目标出发,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结构,采取层次化理论知识和多方位的实践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校就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最后将学生送入实训基地做企业实际项目,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最终达到计算机专业嵌入式方向的教学和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欣,于红旗,卢启中."嵌入式系统设计技术"课程教学研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4,27(2):59-60
[2]徐远超,张聪霞,关永.嵌入式系统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8):85-86.
[3]田泽.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教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5:1-48
[4]李岩,王小玉,孙永春.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28(3):45-47,90
2011年10月22日上午
8:30-11:00
2011年10月22日下午
14:00-16:30
2011年10月23日上午
8:30-11:00
2011年10月23日下午
14:00-16:30
02010600金融(独立本科段) 0067财务管理学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678金融法 0076国际金融 0077金融市场学
4011银行管理学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英语(二)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4630专业综合课考试 02011500经济学(独立本科段) 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0143经济思想史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42计量经济学 0048财政与金融
0138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英语(二)
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014700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本科段) 5037区域分析与规划 0076国际金融
5161区域经济政策 5162区域可持续发展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5164现代策划学 02020200工商企业管理(独立本科段) 0067财务管理学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154企业管理咨询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英语(二)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2020400会计(独立本科段) 0162会计制度设计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0149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 0159高级财务会计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15英语(二)
0051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0161财务报表分析(一)
02022900物流管理(独立本科段) 3709基本原理概论
418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537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184线性代数(经管类) 0043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2028200采购与供应管理(独立本科段) 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3709基本原理概论
5374物流企业财务管理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英语(二) 03010600法律(本科) 0230合同法
5678金融法
0227公司法
0257票据法
0262法律文书写作 0229证据法学
5680婚姻家庭法 0015英语(二)
0169房地产法
0228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
03030200行政管理学(独立本科段) 0067财务管理学
0320领导科学
0345秘书学概论 0319行政组织理论 0316西方政治制度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322中国行政史
0323西方行政学说史 04010200学前教育(独立本科段) 0401学前比较教育
0409美育基础 088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
0884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 0399学前游戏论 0403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0881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 04010700教育管理(独立本科段) 0454教育预测与规划
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51教育经济学
0457学前教育管理
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0449教育管理原理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431教学组织与设计
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04010800教育学(独立本科段) 0464中外教育简史
3709基本原理概论 0469教育学原理 0449教育管理原理
0466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英语(二)
0431教学组织与设计
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04012500义务教育(独立本科段) 0464中外教育简史
3709基本原理概论
9291初中语文课程与教学
9294初中数学课程与教学
9297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 0458中小学教育管理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9339中小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 0015英语(二)
045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04020200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本科段) 0033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T312政治学 0481现代科学技术与当代社会 0321中国文化概论
6413教师能力学 7082原著选读 04030200体育教育(独立本科段) 0495体育保健学
4555体育场地与设施 0497运动训练学
0499体育游戏 0496体育测量与评价
0501体育史 0503体育教育学
T503体育教学设计 05010500汉语言文学(本科) 0540外国文学史
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15西方文论选读 0321中国文化概论
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英语(二)
0541语言学概论
0814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05020100英语(本科段) 0600高级英语
3709基本原理概论 0830现代语言学
0837旅游英语选读 0833外语教学法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603英语写作 05030200广告学(独立本科段) 0639报纸广告学
3709基本原理概论
7676公益广告
0037美学
0641中外广告史 0637广告媒体分析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0015英语(二)
0640平面广告设计
7680广告文化学 05040800音乐教育(独立本科段) 0733音乐分析与创作 6114和声学 6413教师能力学 0727中国传统音乐概论 05041000美术教育(独立本科段) 0746美育概论 0747美术教育学 6413教师能力学 7097云南民族美术概论 06010200历史教育(独立本科段) 0771中国现(当)代史专题
7083东南亚史 0773世界现(当)代史专题
7084云南历史 0774史学理论与方法
6413教师能力学 0766史学概论
0775历史教育学 07010200数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2018数学教育学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2014微分几何
6413教师能力学 2015偏微分方程 07020200物理教育(独立本科段) 2035热力学与统计物理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7086当代物理学发展 2037原子核与粒子物理
6413教师能力学 2039物理教育学 07030200化学教育(独立本科段) 2049物理化学 0342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2053结构化学
6413教师能力学 2059化学教育学
6850分析化学 07040200生物教育(独立本科段) 2078生物统计学
2079生态学概论 2081进化生物学
7087植物资源学 2084组织胚胎学
6413教师能力学 2087分子生物学 07070200地理教育(独立本科段) 2099经济地理学导论
6449地理信息系统 2105地理教育学
6516区域经济学 2102遥感概论
6413教师能力学 7090计量地理学 08030700机电一体化工程(独立本科段) 2194工程经济 2240机械工程控制基础 220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0015英语(二)
0420物理(工)
2241工业用微型计算机 08220800计算机信息管理(独立本科段) 0910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
2142数据结构导论
3709基本原理概论 4735数据库系统原理 2384计算机原理
3173软件开发工具
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4737C++程序设计 2382管理信息系统
4757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 2011年十月,我省自学考试开考的专业有: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英语、金融、会计、工商企业管理、机电一体化工程、行政管理、法律、经济学、教育学、教育管理、学前教育、区域经济开发与管理、体育教育、物流管理、计算机信息管理、广告学、信息管理与服务(独立本科段)、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独立本科段)、建筑经济管理(独立本科段)、数字媒体艺术(独立本科段)、商务管理(独立本科段)、市场营销(独立本科段)、公共关系(独立本科段)、人力资源管理(独立本科段)、农学(独立本科段)、园林(独立本科段)、义务教育、采购与供应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9-0009-02
湖南省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面向食品科技学院、园艺园林学院、生物安全学院、农学院、科学技术师范学院、理学院、动物医学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生物科学技术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和东方科技学院等11个学院的20个专业,包括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茶学、园艺、植保、动植物检疫、草业科学、农学、植物科学与技术、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艺教育、园艺教育、动植物检疫教育、园林教育、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和应用化学专业等。
一、实验中心建制
食品科学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由学校正式下文确认为教学单位,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中心主任直接由学校公开聘任,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中心主任在主管教学副院长领导下开展工作,实验教学中心内部实行岗位负责制。中心下设食品化学、食品微生物学及其应用技术、食品工程原理与机械、食品工艺实验、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五个模块实验室。
1.管理模式。实验教学中心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执行“四统一、一统筹”的管理模式,即“实验人员统一管理、实验项目统一安排、实验场地统一使用、实验资源统一调配、实验经费统筹安排”。有校、院两级完备的实验教学中心各项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包括实验教学中心工作条例、物资管理制度、安全检查制度、工作档案管理制度、人员管理制度和实验教学中心信息收集整理制度及实验教学中心开放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每个实验室内都悬挂有《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仪器设备损坏、丢失赔偿制度》和《低值耐用品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严格遵守执行。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负责实验教学中心的实验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中心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工作业绩和教学服务水平进行考核。采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办公手段,对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物质设备、经费、环境状况等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及时为学校和上级主管部门提供实验室运行的准确数据。日常管理严格遵照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要求来进行,如实验项目管理、仪器设备验收、使用、维护等。学校资产处、教务处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数据库和网络管理,实践教学中心也建立了相关的计算机管理文档、数据库以及网站管理。已实现管理制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有专门的仪器设备管理人员,大型仪器配有专门教师管理和操作。设备的帐、物、卡相符率达100%。
2.资源利用。各实验室的教育教学资源实行的是实施校、院级管理,由中心统筹调配,避免重复建设和投入,实现资源的共享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对实验教学中心基本仪器设备按功能和生产食品的种类分类,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对仪器设备进行配套,添置先进、实用的新设备,提高仪器档次和自动化程度,增加设备和用房的共享性,真正达到优化组合,合理配置资源,节省人力、物力、财力。既保证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又能开展一定范围内的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工作,努力提高实验室综合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提高投资效益。采取贵重设备仪器专人管理、专人操作,一般设备仪器按室分人专门保管、使用登记、保养维修,做到了高效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制度保证教学场所的环境安全和劳动保护工作。建立网络化、开放式的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对实验室使用时间、仪器设备资源、易耗品的采购等进行管理,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学生通过平台,了解实验的规章制度、开放内容、仪器设备使用说明等。实验室设备做到资源共享,中心对综合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实验、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科技制作及各类学生竞赛训练等实现全面开放。除面向本校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外,还开放给其他高等院校教师进行培训和进修。
二、信息平台
数字化教学资源。实验中心建立了网站http://,其内容包括: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体制、设备环境、实验开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和学生讨论等,建设了丰富的数字化自主学习资源。网络平台的建设除用于中心管理工作外,主要用于辅助实验教学,学生查阅典型实验教学案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课件、实验教学周历、仪器使用等丰富的网上教学信息,便于学生预习和课后学习,此外,为学生与教师提供交流平台。我校引进和开发了“教务网络管理系统”(http:///ndjwc/)、“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http:///labmc)和“仪器设备管理系统”(http:///zcc),对实验教学、实验室、实验仪器、实验材料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为学生提供网上预约实验室与仪器的服务;实验教学中心的管理人员可进行有关的数据管理。档案管理包括教学档案(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平时成绩登记表、平时成绩表、实验考核方法、实验教学人员信息表、学生实验和开放实验报告等),仪器(固定资产、低值耐用品)药品管理档案。此外还有实验室工作日志、开放实验记录、借物与损坏仪器记录、安全与卫生记录、仪器使用记录等。开放实验室信息化管理主要是基于局域网的实验支持服务系统及管理系统,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包括实验教学中心规划,实验设备、仪器查询等,学生学习信息包括课件等,实验教学资源信息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包括组织机构、人员配备、制度管理和帐册管理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实验教学的整合,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积极运用信息技术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淡化了学科本位意识,提倡了以学生的整体发展为本。
三、考评办法
1.管理人员考评办法: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每年由学校统一考评,制定了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和实验员(含实验工人)的岗位职责,各类专职实验人员有明确的分工,并记录有岗位日志。学校和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制订了实验教学中心专职人员和实验课指导教师的具体考核办法。包括政治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量、出勤情况和工作业绩等,并将创新成果和科研成果计入工作量,以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改革创新。
每级岗位确定岗位聘任条件、岗位职责和聘期工作任务书,每年年底进行考核。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当年考核不达标,不能再聘为原岗位。中心定期抽查岗位职责履行情况,与年终考核挂钩。
2.学生考评办法:对学生的考评主要是考查学生的实验准备情况、学生的出勤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完成质量等几个方面,除了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做法外,还采用现场操作、口试,设计型实验项目采取成果展示、答辩等方式进行。平时成绩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及实验报告是否准确、规范为主要依据。
四、实验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1.本中心规定每两年修订一次实验教学大纲,各门课程由理论课和实验课教师共同修订大纲;修订过程中,相关课程间通过讨论协调实验内容,使各课程实验内容的改革科学合理。各课程教学大纲经学院教授委员会通过后执行。
2.建立听课与检查制度。校教学督导团和校院领导、实验教学中心领导及教授委员会成员定期和不定期进行听课,并对实验报告、仪器设备完好率、实验准备情况、人员在岗情况和实验室设备管理、用电安全、防火防盗安全和卫生情况等进行检查,随时进行点评,检查情况记录在案,并与年底考核挂钩。
3.建立调查和意见反馈制度。学生可以将试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网络、调查问卷或口头反映给实验中心,实验中心有专人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及整改情况反馈给学生。
4.建立典型实验教学示范制度。定期请经验丰富的实验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示范,并选择典型实验教学课程组织其他教师集体听课,以促进中心整体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5.建立青年教师试讲制度。新进的青年教师,要在中心范围内进行试讲,并检查其实验讲稿,经考核合格方可进行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易有金,邓放明.食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0,13(6):1-2.
[2]廖卢艳,吴卫国,易有金,李清明,邓洁红.食品工程机械应用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轻工科技,2014,(2):161-162.
[3]张春艳,李清明,周红丽,易有金,谭兴和.《食品生物技术导论》教学改革探讨[J].轻工轻工科技,2014,(2):149-150.
药用植物栽培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产量、质量构成因素及其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调控途径,以其理论和技术来指导,使药用作物获得高产、优质、低耗、高效的一门科学[1]。药用植物栽培学就是指导药材生产的学科,实践性强,实践教学的过程能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实验教学是药用植物栽培学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作为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2]。
实验教学是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高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实验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所培养的人才是否具备从事相关科研的能力,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4]。
广东药学院中山校区 2004 年建成,并新开设了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药用植物栽培学分别是上述两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和专业限选课,与之发生关系的学科是很多的,有植物形态解剖、生理生化、生态群落、生物学、农业气象、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昆虫学、植物病理学等。上述学科各自从药用植物的某一方面,或者从生活环境的某一侧面研究与药用植物生产有关的问题[4]。然而,我校为历史悠久的药学院校,没有农学背景,该科的实验教学基本上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看做是验证课堂理论的方法和辅助手段。这种传统的实验教学体制和内容重在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技能,并通过实验验证,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在这些方面无疑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为:(1)实验教学多为验证式、被动式,实践性不强,学生能力培养及素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体现;(2)学生虽然参加了实验教学中的各项技能学习,但多处于被动地位,该课程在学生简单看来就是“种地”,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不够深入和科学,导致学生在这方面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不太愿意表现出来;(3)又因校区建设是逐步完善,实验室投入不够多,基础不够坚,学生多为4 至 6 人一组开展实验,独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少;(4) 我校开设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整体时间短(32学时),但中药材生长的周期长,个别生产性实验结果不能及时、客观地反映出来,影响实验教学结果。以上这些弊端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
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现就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课的改革谈一些体会。实验教学内容改革要符合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发挥地方优势和专业特色,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高素质人才。
1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必须处理好其与理论教学体系及试验方法的关系,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进行整体优化,使创新意识和实验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我们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内容有实验一:种子活力、发芽率、发芽势测定;实验二:种子含水量、净度、千粒重测定;实验三:种子处理和播种育苗实验;实验四:枸杞扦插实验;实验五: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其中,有两个是在室内完成的验证性实验,有 3 个是在室外完成综合性实验,但是这些还不足以满足目前的学生培养需求,应对内容进行更新、充实,减少验证性实验内容,增加部分综合性试验内容。且药用植物栽培学理论课教材是杨继祥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该教材主要偏重于北方药用植物,而对南方药用植物讲述甚少。面对上述问题,我们尝试把实验一和实验二合并,增加一个广金钱草种子质量标准研究的实验;把枸杞枝条扦插实验,改成不同生长调节剂处理广藿香扦插的设计性实验;将种子处理和播种实验与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这两个实验联系起来,药材种子播种后,学生参与日常的栽培管理,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实验任务自行设计方案,独立进行操作并得出结果。
根据药材生长的周期长,我们把实验内容的顺序按照时节调配。
在春季三月份,即开学初,做扦插实验和播种实验;中间做药材种子质量标准实验;学期末做药用植物植株性状考察。
学生普遍认为设计性实验更具有挑战性,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有所提高,完成后更具有成就感。我们经过询问和调查对比发现,学生产生了从被动式灌输学习方式到主动寻知求学学习理念的转变。
2 强化实验场所建设
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等是实践教学的物质条件,就其功能而言,不只局限于技能的传授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更大的作用在于成为师生科技创新的基地。因此,提高实验室仪器设备水平,完善实验教学的政策、体制保障,是充分发挥实验教学作用的前提,也是使之与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相适应的必由之路[5]。
我校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在校内建设药圃占地10 余亩,包括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和药用植物栽培实验区。野生药用植物保护区是未经开垦的小山丘,所有植物都是自然生长的,经调查约有 210 种药用植物,可以丰富学生视野,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认识更多的药用植物,为学生调查药用植物生长环境提供场所;药用植物栽培区约 4 亩,由相关专业老师指导,校中药协会实践部负责管理,学生可申请一定面积的土地,在自己申请的“一亩三分地”里耕作种植药材。在教师的指导下定人定区,栽培和管理药用植物,如小驳骨、水茄、广藿香、广金钱草、何首乌等种植面积较大,还有其他药用植物,使学生在劳动中自觉观察比较自己的劳动成果,培养劳动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中药协会实践部形成“老”会员对“新”会员进行“传”、“帮”、“带”的格局。在此过程中,教师随时帮助学生解决栽培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以便更好地为将来学习,为工作服务,教师还要求学生善于进行知识积累,二年的管理要求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这些记录对以后专业课的学习有很好的帮助。
3
结合南方特色中药材生产实际,以药材 SOP 操作规程模拟中药材 GAP 种植中药资源是中医药事业和天然药物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彰显中医药国际竞争的优势所在。但长期以来,我国中药资源无序和不加节制的开发利用,导致野生药用植物资源逐年减少,部分资源紧缺,甚至濒临灭绝[6]。种质资源是中药材生产的源头,是优质中药材形成的物质基础,故种质的优劣对中药的质量和产量有决定性作用[7]。
在资源相对较紧张、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实行中药材GAP种植,对于保证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栽培药材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前景十分广阔,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而作为中草药栽培与鉴定和中药资源与开发两个中药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势必了解、学习和研究中药材GAP种植的相关知识和实践。
我们选定具有一定研究基础和代表性的“十大广药”之一广藿香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学生开展广藿香的GAP 种植实验。
要求学生参照刘大会等(
2009)中药材仿生栽培的基本步骤,做一定的改动完成实验,具体步骤:(1)文献资料调研,全面了解选定药用植物的已研究资料,通过文献资料检索, 写出该种药用植物的综述报告, 作为对该中药材进行GAP 种植的基础背景资料。(2)产地生态环境和物种生物学特性研究,调研选定对象的野生资源分布区及其生长有优势优质种群的原生环境的自然生境条件,并对原生环境中药用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进行调研。在上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提供依据。(3)药用植物的生理学基础研究,对药用植物野外分布的优势优质种群开展定点跟踪调查,并在同前人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写出研究报告,进一步为制定药用植物GAP 种植模式提供技术支撑。(4)生产基地的选址,在文献资料收集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遵循可操作性原则,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基地的选址。(5)制定栽培技术方案,在前面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参阅农作学、园艺学、设施农业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学、肥料学、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栽培学、植物化学和管理学等各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结合种植基地的自然和社会条件,因地制宜、注重实效,设计并制定该种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具体技术方案与实施方案。(6)基地建设和栽培技术的实施与完善,根据上述药用植物 GAP 种植的技术方案,开展种植基地的建设,建立药材田间复合生态系统,实施各栽培技术方案,验证并记录栽培技术方案各步骤的实施效果,并根据田间实施效果对栽培技术方案进行不断补充、修改和完善。同时,从药材质量、产量及经济和生态等方面进行中药材 GAP 种植的效益分析,制定药材生产的质量标准,并撰写栽培技术总结报告。(7)操作规程(SOP)的制定,根据上述 6 个操作步骤,制定出中药材GAP 种植的标准操作规程(SOP)[8]。
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和应用成为一个统一的过程。
在学习中,学生更能体会到中药材 GAP 种植是今后中药材生产的主要模式,在掌握实验技术的同时,科研实验能力和论文写作水平也相应提高。开展广藿香的 GAP 种植实验后,学生从试验设计到实验实施直到撰写论文独立完成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心理,培养科学研究意识,同时应用实验技术和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发现的现象,共同讨论和总结,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为今后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这种结合实践的讨论,对于引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求知欲也很有好处。通过开展像广藿香的 GAP 种植这种研究式综合性实验,学生人人都可参与,人人都必须参与,解决在实验室开展实验时,学生“人为满患”的问题,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4
结合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引导学生开展药用植物栽培学科学前沿的研究创新性计划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一个创新项目的实施,往往一个人是难以完成的,更多的是依靠集体智慧,需要一个稳定高效的团队[9]。
例如,我们考虑到苦参生长的周期长,在组建科研小团队时,成员一、二、三年级学生都有,经过查阅文献,了解中药栽培学的科学前沿,结合本校实际,在实验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我们选定研究课题为《苦参的引种实验》。实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的每一项工作进行跟踪监控,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定时检查学生项目的完成情况,对于学生取得的结果,要求学生及时地分析数据,讨论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实验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有更大空间学习和研究药用植物栽培学的科学前沿,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
总之,以上
4 种措施运用于药用植物栽培学实验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学校将继续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紧扣中药材生产的实际和科学前沿,与时俱进地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条件和平台,以保证实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更多“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周亚俊.全面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7):78- 80.
[3] 韩方珍,俞守华.浅谈高校实验教学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5(3):78- 80.
[4]李桂芳,杨晓献,孙辉.面向 21 世纪生命科学类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管理[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882- 10883
[5] 金伊洙,李新江.依托园艺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创新型人才[J].2010(18):199.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教学;教学评价
近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伴随着生命科学的新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环保、能源等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满足生物技术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国内外的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先后有337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经过20余年的不断改革和优化,我国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办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招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目前我国的生物高新技术产业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与国际水平相比,尚有一定的差距。这导致生物技术本科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较低,特别是农林类高等院校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2010年,生物技术专业甚至被教育部列入10大“红牌”本科专业。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我国生物技术高等教育仍面临着诸多挑战。为此,笔者在浙江农林大学开展了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与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进行了座谈交流,还到部分高等农林院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相关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对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对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其他科类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教育部的界定,生物技术专业以理科为主、工科为辅,是理工科复合型专业,主要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1]。生物技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现代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生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能力的初步训练,以培养具备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生物技术专业人才承担着将相关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责任。因此,促进生物技术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倍显重要。截至2015年,在全国开设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337所高校中,农林类高等院校占36所。其他科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通常是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重点培养的是具备生命科学基本理论以及较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性专业人才。其主要特色是培养大众化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但是,由于其缺乏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市场化细分,所以难以满足我国生物技术行业发展对基本专业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我国已有36所农林类高等院校开设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但是大多没有确立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如前文所述,尽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已经明确了相对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并不完全适用于农林类高等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从现状看,农林类高等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学校整体的农林特色,着重于培养传统的农林人才,而对在农林业发展中发挥同样重要作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重视不够。因此,笔者认为,各高等农林院校在主打自身农业、林业特色的基础上,应结合各自院校的历史发展优势、地方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等,进一步细化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培养具有农林素养的生物技术专业特色人才,从而发展各具特色的或本校独有的生物技术专业教育。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作为一所多科性高等农林院校,其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确立了独特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基本知识、掌握系统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和核心技能、了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研究型专业人才。因此,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竭力塑造独具特色的富有生态性和应用性的创业型专业人才。目前该专业已发展成为浙江省重点专业。
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走访调研部分高等农林院校,笔者发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非是主流专业,专业的培养目标比较模糊。通常情况下,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考研和就业。但是,多数高等农林院校并没有针对2种毕业去向在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引导,所开设的课程都是统一的。只有少数高等农林院校为毕业去向不同的生物技术专业学生提供了有区别的人才培养方案,即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考研深造的学生,设立了考研强化班,并强化了理论性强的“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针对本科毕业后准备直接就业的学生,注重引导其更多地掌握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方向的实用专业知识,从而使该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得到较大的提升。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为了适应不同科类高校和不同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应结合各高等院校的办学特色,从满足学生毕业去向的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体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所谓分类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首先根据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的学习意图,将其分为工作就业、考研深造、实践创业及其他4类;然后根据这4类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将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优势,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服务。第一,针对毕业后意向工作就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充分发挥“产、学、研”教学模式的优势[2],大力鼓励学生到企业部门、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实习;同时,可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尝试,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联动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此外,以细化的就业需求为导向,为该类学生开设普通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生物工程等方向的模块化课程。第二,针对毕业后意向考研深造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大胆借鉴某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尽可能为该类学生提供相应的培训辅导,以培养高层次的理论研究型人才。例如,可开设相应的辅导班,强化专业课程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三,针对毕业后意向实践创业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要结合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学生的学习实践直接引进实验室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者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开展实践,以切实推动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不仅生物技术专业,其他学科专业也总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后学习或工作的内容与所学的本科专业并不相关。针对毕业后从事非本专业学习或工作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高等农林院校应从该类学生的需求出发,适时适当地提供相关的教育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生物技术是一门涉及领域多、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的新兴的综合性生物学科,是现代生物学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产物。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主要涉及发酵工程、基因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生化工程6个方面,这些课程从教学的角度又可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大部分。
(一)理论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目前,各高校开设的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课程主要有“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育种学”“动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生物信息学”等,以及相应的生物类实验课程。从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看,对教师来说,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4年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上述课程的教学,显然是任务繁重、困难重重的;同样,对学生来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接受并吸收理解如此多的课程知识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目前各高校普遍采取的解决办法是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选择性地开设其中的部分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同时,调整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实行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行。此外,现代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知识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更新,理论知识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这使生物技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因此,高等农林院校在设置生物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紧跟生物技术的发展步伐,积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做到理论知识最新、课程内容均衡、教学时间安排合理、专业匹配一致。同时,课程设置还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例如,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理论技术类课程;如果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应用实践型人才,那么应侧重于设置工程实践类课程。以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为例,其主要通过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的设置开展理论教学。其中,专业基础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1、2学期,专业必修课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3~6学期,专业选修课则伴随专业必修课穿插安排在相应的各学期。笔者通过对2003~2014级的116名生物技术专业本科毕业生和在校生开展的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情况问卷调查发现,“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与应用”“植物组织培养”等专业课程受欢迎程度普遍较高。学生普遍反映这些课程的系统性强、应用性强,能够学有所用。而“生物信息学”“遗传学”等专业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则较低。
(二)实践课程的现状与改革
郑世英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充分阐述了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3]。同时,有学者指出,在就业市场竞争愈益激烈的今天,创新能力已成为大学生社会生存的重要资本[4]。由此可见,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在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的同时强调加强学生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当前,各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仍然只是覆盖课程实验、生产实践、学科竞赛和自主实习等几个方面。可见,通过实践课程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科技素养培养的做法在高等农林院校尚未得到全面的推广。笔者通过深入了解也发现,多数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过于形式化,再加上部分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低,所以看似形式多样的实践课程所产生的实际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为了有效地调动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参与课程实践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增强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的适应性,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实践类课程建设应强调多元化、自主化和时代化。首先,在课程实验方面,生物技术本科专业要打破原有的以综合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格局,针对每门专业课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其次,在生产实践方面,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与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地方行政部门等组织机构合作,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学生争取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践时间,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到农林生产一线去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再次,在学科竞赛方面,高等农林院校除了要提供一定的设备和经费予以支持之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将学科竞赛成绩纳入学生学业考核体系,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参加学科竞赛对提升自身综合能力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参加学科竞赛的过程中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学会合作、敢于大胆创新。最后,在自主实习方面,考虑多数高校在本科阶段的第4学年已基本不安排课程教学,所以建议高等农林院校将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自主实习安排在此阶段进行;同时,建议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允许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岗位和工作内容等,而学校和实习单位只需做好监督验收工作。这样,可以使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准毕业生亲身感受实际工作岗位的真实氛围,提前做好就业准备,从而使学生能够顺利地从校园学习环境过渡到社会工作环境。
四、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方法
(一)现状与问题
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中等教育或基础教育,目前我国各级各类院校广泛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受体,其主要特点就是“满堂灌”,所以培养的人才“平而不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5]。同样,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不例外,通常是教师一人讲得热火朝天,而学生“各有所为”,从而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笔者通过与浙江农林大学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各年级学生座谈发现,学生对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一些看法:①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②课程内容不够吸引人;③教学方式存在部分不足;④教室等硬件条件有欠缺;⑤自身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学生反映的问题,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教学要想改变现状、解决问题,首先,要改变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逐渐推行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反转式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其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最大化地利用学校的软硬件教学条件,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及网络资源的优势。例如,笔者在“细胞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实施了课堂讨论法。首先,笔者以细胞工程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为基础材料,向学生传授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其中穿插部分视频展示,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上课时的注意力。其次,在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后,笔者通过布置自主性课程论文,要求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细胞工程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和论述,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后,在学生完成相关资料的搜集和课程论文的撰写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某些共通性话题展开小组讨论和课堂辩论,以使学生彼此交流各自学到的知识。课堂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之后的课程教学评价中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五、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
(一)现状与问题
有了好的课程教学模式,还必须辅以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价和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所以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在改革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各高校的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占据的比例过大,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主要依据最终的卷面考试成绩[6]。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真正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导致部分学生应付完考试便不再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所以知识遗忘率较高。可见,高校课程考核方式的缺陷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悖于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改变单一的课程考核方式,采取多种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既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准确与否,更要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基于这两个方面做出综合评价[7]。
(二)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本科专业应对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首先,要适当加大平时成绩在课程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细化平时成绩的构成,将与课程教学相关的各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在内,并且明确评分标准。例如,如果以百分制计算课程考核成绩,那么可以规定平时成绩占6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40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2部分:①平时表现占40分,主要对出勤率、课堂活动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平时综合表现等进行考评;②实验或课程论文完成情况占20分。将实验或课程论文成绩纳入课程考核成绩,通过考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不仅有利于引导学生加强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查找文献、筛选资料以及写作表达等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此外,课程的期末考试也要打破传统的笔试答题形式,应尝试采用计算机考试系统[8]或网络在线答题等灵活高效的随机测试形式。这不仅能够较为客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教师的评阅难度和工作强度。
六、高等农林院校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
(一)现状与问题
所谓教学评价,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人才培养过程及其质量和效益做出客观的判断与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总结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形式和激励师生的重要手段[9]。目前,各高校的教学评价大多采取师生互评的做法。通常,师生双方通过网上教育系统或纸质问卷进行评价与反馈。部分高等院校考虑到学生数量多而采取随机抽取部分学生参与教学评价的做法。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通过师生互评进行教学评价存在2个方面的问题:①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抱有应付的心态,而且学生评教难以保证客观公正,考评“全优”的现象较为普遍;②教师对学生评教的结果存在不重视的现象,不能及时做出反馈,个别教师甚至完全忽视教学评价环节。
(二)改革措施
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良好发展。由于生物技术专业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各高等农林院校应建立符合生物技术专业教育自身特点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明确教学评价对象的主体应包括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其次,采取师生互评、师生自评、阶段总结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式。其中,师生互评旨在提高教师对学生以及学生对教师的认知度,师生自评旨在提高教师、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度,阶段总结旨在提高师生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认知度。为此,浙江农林大学组建了由林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教学负责人和生物技术专业资深专业教师组成的生物技术专业委员会,由其负责对生物技术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招生方案、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考评方式、教育教学的改革探索等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与实施,以及加强对专业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总之,我国生物技术专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学改革不能急于求成。各高等农林院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理念和专业特色,积极主动借鉴国内外优秀高等院校的成功经验,坚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紧随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步伐,关注生物技术发展创新的动态,在国家、政府、企业、高校、师生之间搭建起一座生物技术的桥梁,以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生物技术专业教育向着国际化、高效化、优势化的方向迈进。
作者:王正加 唐永超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林业与生物技术学
参考文献
[1]王俊丽,聂国兴.高等教育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现状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5):99-102.
[2]符晓棠,尚文学.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造就工作上适用人才———试论生物技术专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6,12(12):17-19.
[3]郑世英.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人才培育,2009(8):66-67.
[4]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5(3):50-53.
[5]杨维霞.高等农林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0):15055-15056.
[6]龙明秀,许岳飞,何学青,等.农业院校双语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以“牧草栽培学”课程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1):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