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7: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论文

篇1

本文对合肥市四个辖区部分学校师生为调查对象,分别是:61中、48中、46中、60中、润安公学、46中分校、68中、72中、168玫瑰园学校、59中、45中工业区校区、42在长江路校区、36中、行知学校、70中、55中、龙岗中学、13中、41中、65中。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对合肥师范学院图书馆“电子期刊导航系统”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和“CNKI硕博论文库”,对“中小学武术开展现状”进行检索,搜索到相关的期刊文章、硕博论文为本作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任务,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学校体育教师调查问卷”,其中体育教师发放110份,回收108份,回收率98%,其中有效问卷106份,有效率98%.

1.2.3访谈法根据

本论文研究的需要,笔者于2014年9月份到11月份实习期间,对每所学校随机10名学生采取问谈走访,精确了解初中武术运动开展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整理,运用EXCEL软件和SPSS软件对其中有效问卷做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处理。

2研究结果分析

2.1初中教师专业队伍及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分析

教师性别男教师占绝大多数,主要为中青年教师,而且学历都集中在本科,在体育教学上比较有活力与经验,在武术教学上占有很大优势,但从武术学习的调查结果来看,只有6名武术专项教师,合肥市初中体育教师专业构成多为田径和球类,这说明合肥市市辖区初中武术教师的配备严重不足。

2.2体育教师教师对武术认知情况以及学校武术课开设情况分析

合肥市辖区初中开设武术课情况不太乐观,通过问卷及对学生及教师的访谈得知,开设武术课的学校教学内容多为武术基本功和武术操,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访谈得知学生对学校体育课上的武术内容的学习表示枯燥难学,,教师对武术教学传承中华文化价值方面较为认可,对武术教学兴趣程度尚可。

2.3学校武术教学及课外武术开展情况分析

合肥市初级中学武术器械与场地匮乏,据被调查的老师了解到,学校对体育设施场地的资金投入度不高,武术课的上课场地大多是室外田径场,不利于武术内容的安全开展,访谈得知学生对体育课上的武术教学略感枯燥单一,而且上课多次配乐的教师只占7.5%,就更不利于调动学生习武兴趣。开展课外武术活动的情况很不乐观,武术比赛空缺。

2.4影响合肥市辖区初级中学武术开课因素分析

根据走访与访谈调查,合肥市初级中学体育教师对影响学校武术课开设原因主要集中在这以下几点:36.8的教师认为学校缺乏武术专长教师,而其它体育教师不愿承担武术教学任务;50%认为碍于校方没有要求,领导的不重视:而其它主要因素包括;缺乏有趣课本,武术教学难度较大、受场地器材限制等。

3结论

3.1合肥市辖区初级中学领导对武术的重视程度很低,武术师资严重匮乏,教师对武术认知态度方面较为保守,对武术教学兴趣浓厚,但教学能力欠缺。学生对现有武术内容不太感兴趣,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3.2合肥市辖区初中体育教师的结构主要以中学一级教师为主,他们科研能力较为薄弱,没有很好的武术技能培训机会。

3.3武术场地器械的投入比例太少,武术教材不太灵活,课外武术活动与武术竞赛交流空缺。

4建议

4.1学校领导加强对初级中学武术运动的重视程度,积极完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定期武术技能培训。更好地实施民族精神教育。

篇2

社会发展依靠创新,如何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和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是各级各类教育研究的重大课题,中学教育既是知识创新的主要阵地,又是培养和造就各类高素质新人才的摇篮,足球是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课程,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现代足球教学应从传授教育向创新教育转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当今推进素质教育这一课题,创新教育思想是正确认识“创新”与“知识”对社会发展作用的结果。在传统的中学足球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把目标定在掌握前人积累的足球知识,技术和战术的能力上,这是一种传授型的教学。这种传授型的足球教学的突出弊端是进行机械教条的知识灌输和技术战术的训练,违背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精神这一教学宗旨。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培养,应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人特点的培养。足球项目本身的特点就要求不断创新,无论是增强体质的基础教学,还是以争夺优胜为目的的竞技足球竞赛,都必须在原有的技、战术上进行改革创新,更新思路,不断推动足球运动持续健康发展。

二、足球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创新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它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想象而产生某种崭新的思维过程,它是建立在其良好的认识能力与分析概括能力的基础之上,包括发现与解决新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过程就是对事物的认识与分析概括过程。足球教学与其它竞技项目教学相比较,具有独特之处,这就是足球项目本身独有的特点,根据这些特点要求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富有启发诱导性的教学训练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技术、战术,在获得新知识中学会创造,以达到创造思维培养的目的。

三、根据足球运动的特点在获得知识中学会创造

跑,跳、投是人类的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活动方式,在足球运动丰富的内容中包含了类似的活动。就足球运动的主体而言,其本质的特点是与人体基本的活动方式相一致的。足球运动有以下特点:

1.足球运动有很激烈的对抗性,队员要在全场内进行进攻与防守,突破与抢截、射门与扑救,具有很强的身体激烈对抗。

2.足球运动具有娱乐性,是球类项目中娱乐性最强的体育游戏,是以争夺中前场、射门得分为中心的竞技游戏。

3.足球运动不仅给人们带来运动,还带来身心的全面发展。

4.足球运动是集体项目,同时又是展现个性的体育运动。

足球运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十一人的比赛,也可以是五人的比赛,可以是半场比赛,也可以是全场的比赛。因此足球的教学需要一种全新的教学观,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应用能力为本质,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它一方面要求教学必须围绕足球的基础内容,根据足球运动特点、规律,花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掌握它们,建立起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并引导学生去思考问题,另一方面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通过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注重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现实活动中应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四、足球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个性发展问题。足球教学以动作教学为主,其教学过程特点,与动作的常规性、复杂性、艺术性等特点,直接相连,紧密结合,只有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1.严谨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认识、分析、揭示问题的能力。足球的技术动作教学应按其严格地程序,遵从学生的认识规律,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人体能量供应规律,从不同的角度逐层揭示动作的特点,使学生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认识,理解、把握到完成动作并充分表现动作,这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可能造成不应有的运动伤害事故。在严密地教学过程中,通过各种方式的练习后,学生的动作逐步掌握并充分地表现出,随着学生对动作认识的深入,要求教师的教学不能仅停留和满足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层面上,而要引导学生分析、研究、揭示出完成动作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不管是练习成功的实践,还是练习失败的实践,往往都是一定条件与原因的结果。

2.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析解”动作能力。由于足球运动的常规性、复杂多变性,使得建立足球动作技能的这种条件反射活动过程也显得较为复杂。在学生理解、认识和掌握动作的过程中,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手段,多通道的信息传递,加速学生建立动作概念,提高完成动作的质量,就显得相当明显和十分必要。根据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结构要素和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构成的,不同的结构方式具有不同的动能。从实质上看,创新就是发现事物“新联系”并按照“新联系”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析解”出动作的构成要素,并了解其结构方式,让学生了解动作的多层次的内部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导有关动作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肌肉感受器,从肌健、神经等内感受器的层面让学生去亲身体会和感觉动作的结构、时间和空间的新征,使学生在此基础上产生出创造思维的灵感。超级秘书网

五、结语

在2l世纪的中学足球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常规教育转变到创新教育,从传授型教学向创造型教学转型,这是新形势下现代教育的要求,只有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并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培养出新世纪的合格人材。

参考文献:

篇3

为推动高师数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与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相适应,首先是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高师院校教师在头脑中要时刻明确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新课程的实施者,是高素质的教师,要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更新教学观念。实现教师的自我定位应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应从知识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形式从封闭式转化为开放式的三个转变,只有进行观念的充分准备,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和培养目标,才能在教育环境中掌握好方向。其次是组织学生学习《标准》理念、课程目标、评价方式,开设《标准》专题学习并积极开展讨论,分析课程改革对数学教师角色、能力、工作方式、教学方式、教学策略的新要求,充分认识数学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

二、结合《标准》改革《教法》教学内容

1.结合课改,吸收和补充新的研究成果

数学和数学教育都在不断地发展,教法与相关学科和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还不很协调,有些教学内容陈旧,未能与当前的思想观念、生活实际和学科的发展同步,没有结合当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理论脱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应走出课本,在保持《教法》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增加数学教育领域新的研究成果,使学生了解该领域前沿的基础研究状况,形成较为先进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特别要联系目前的基础教育数学课程的改革实施现状,介绍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教法》要在学习《标准》的前提下,开设中学数学发展的专题课程,明确符合时展的课程目标,使学生的学习紧跟时代的要求,实行教学内容和学生主体的开放,建立开放型知识结构。

2.对《标准》新增内容进行研究

新的中学数学课程在内容上有了重大的变化,突出了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标准》强化了概率统计,设置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有些具体内容在教法课程中从未涉及乃至现行的高师数学课程中较薄弱和不能完全覆盖。如,算法、框图、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开关代数与布尔代数、优选法与实验设计、风险与决策、数列与差分等[1],结合其高师专业课程的相应改革,专门补充讨论新增内容设置原因,正确把握《标准》对新增内容的定位,并对其教法及相关问题开展讨论研究。

3.调整教学顺序

《教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专业基础知识基础上开设的,通常是先学习了解研究对象、任务、特点,对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讲教学原则、逻辑知识和教学方法,最后介绍中学数学教学工作[2]。如果先让学生明确中学数学教学应做哪些工作,再介绍做该工作具备的知识、原则、方法,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学习,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学习方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师素质与课改要求的差距明显显露出来。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前提下,要具有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适应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的要求,提高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有机整合的能力。其变化的实质就是教法、学法上的改进,教法与学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许多有效的学法正是直接从教师具有示范性的教法转化而来的。高师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高师生经历“大学教法—学习方法—中学教法”的过程,作为《教法》课,更应该在新的教育教学观指导下从“满堂灌、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中解脱出来,运用探究、参与、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学生从被动听、做笔记、围绕解题、练习、考试关心分数向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转变。1.强化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教与学两方面直接参与、共同对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选取典型的优秀教学案例,引导分析获得蕴涵其中的那些已形成的教育原理、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分析常规教学模式,并探讨新的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数学教学、数学质疑教学模式、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型数学教学模式整体教学与范例教学)[3];学习综合性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方法;深入学习分析案例中的教学设计如何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方法,既可体现学科特点,又可将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知识运用其中,学生又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创造性地获得学科教学的有关知识,增强对教学问题的分析决策能力,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另一方面,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充分讨论,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教师根据情况进行总结。通过这种观摩—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未来教育教学的反思精神,发展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批判的技能,使他们掌握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的方法,进而形成一定的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2.加强分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标准》提倡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因此《教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体会信息技术不仅作为教与学的辅助工具,更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究、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四、加强实践环节中的理论分析和技能培训

《教法》课的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系统师范性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培养技能。然而,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要体现学生知识的建构过程,就应该在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完成。因此必须建立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创设一种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研究活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开展合作交流的研究性活动中把握数学教育理论的精神实质,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然而,长期以来,《教法》课重理论轻教学技能训练,同时大学在追求学术高品位时,不可避免地脱离基础教育的实际。因此,教法课程必须由重理论轻技能转向借理论促技能,并将其作为专业技能课程设置,其理想的改革方式是实行开放式教学,发展专业发展学校,让学生经常到中学去见习,参与教研和教改活动,尝试教学设计和实施。这是一种互惠的行动,它不仅有利于大学教师、学生和中学教师双方的专业提高和发展,而且对师范生的知识应用和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4]。但由于教育体制和条件的限制,这种方式难以实施。因此,在目前的状况下,只有加强和改进教学活动,活动始终以尝试教学设计、模拟课堂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专业和技能的训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个人的教学反思,促进教师教学知识的发展。具体做法:改变将《教法》课与试教课分离的现状,在《教法》课学习理论的同时,就开始分小组对中学的典型课题进行试讲,小组既作为教学基本功训练小组,又作为学习理论小组和反思研讨小组。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形成一种合作交流、相互切磋、共同发展、和谐统一的学习氛围,增进知识的应用,在应用中进一步提高对理论的认识,继而在以后的全面试讲和教育实习过程中,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反思阶段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矛盾与分歧,例如结合《标准》理念,分析《标准》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和矛盾以及不足等,提出研究探讨课题,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能应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方式和手段,善于把数学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既能从事数学教学又能从事数学教育科研的高质量的数学教师[5]。

五、实行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4

论文关健词:德育养成教育

一、养成教育要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养成教育的训练要有一定的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养成教育提供了依据。从“自尊自爱、注重仪表”、“真诚友爱、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丫‘勤劳俭朴、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个方面对学生养成教育进行科学的规划。从学生形象标准、学生行为要求、课堂纪律等内容上,对学生一天学习生活提出严格具体的要求,使半生在学习、礼仪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约束,时时刻刻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养成教育在内容规划上呈现阶段化、层次化,学校有规划,年级有重点,班级有特色,为强化养成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养成教育要讲明道理

教师让学生明白《纲要》和《规范》为什么要求这样做、禁止那样做的道理,以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善恶观、是非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注重发挥学生自我规范的潜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进取向上的热情,引导学生将规范要求变成自觉要求,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自觉律己做人。在明理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评价的能力。学生有了自我评价的能力,就能主动地严格要求自己和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自觉地抵制各种不良的影响。有时也可以先让学生做,在做的过程中,结合情感体验晓之以理,变被动行为为主动行为。

三、养成教育要分步实施

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年龄确定养成教育的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这样才能使养成教育收到实效、落到实处。

第一步、宣传动员,营造氛围。比如,在师生必经的过道口设置“轻声细语、言语文明”,“礼貌待人、爱护公物”,“与文明握手、与陋习告别”,“在家做个好儿女、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等警句,以及激励性语r‘见到客人,你能主动问好。嘿,你真棒!’气“能主动拾起身边的杂物,不愧是一个环保小卫士,’别你能在走廊里轻声慢步,不愧是一名文明好少年!”;在走廊、教室内外墙壁张帖科学家、伟人画像以及名言;在教学楼、实验楼等醒目的地方制作以校训、教风、学风、办学宗旨为内容的标语或灯箱,使学生从中接受高尚道德情操的渗透和感染。

第二步、强化训练,自我养成。如强化自觉习惯的养成,要求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作业布置与不布置一个样。再如强化学生的文明礼仪规范,要求学生用礼貌用语,养成“讲卫生、丢陋习”的文明习惯,塑造健康活泼的良好形象。从而使学生养成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第三步、检查反馈,走向自律。通过教师考核监督、学生值周检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监督岗,以及文明学生评选等措施,及时检查指导,及时反馈矫正,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热情,提高自律能力。

四、养成教育要因材施教

养成教育要讲究层次性,因材施教。注重养成教育过程中的因材施教,一是对行为较差的学生,让他们明白落伍后进的原因,体验不良行为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坏处,矫正与塑造同步进行。这也是利用学生日常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的“自然教育法”。二是针对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点,采取‘言”中训练和‘行‘中训练的方法,能使学生的不规范行为明显减少。三是对中等学生要极力上进,发扬优点,用《纲要》和《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四是对道德行为好的学生,要高标准、严要求,启迪更深层次的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篇5

会计监督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长期以来在我国许多中学里,由于工作人员受到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较大,部分教学人员认为在中学中只有教学才是重要的任务,而会计工作和对其的监督工作并没有很大的重要性。这使得许多中学的会计监督工作陷入重计划而轻执行,重过去而轻现在的问题。这种观念的存在对于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有着极大的不良影响。

2.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

会计监督制度不健全是影响中学会计监督工作开展的最核心要素之一。通常来说,在我国部分中学,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会计监督部门或者制定专门的会计监督制度,许多中学的会计监督部门往往由教学监督部门兼任,这种现象会导致中学整个财务管理综合运行上表现得较为松散和无力。并且会计制度不健全也使得会计监督工作难以通过定量的标准来判定其效果的好坏。

3.会计监督流程不够规范

会计监督流程不够规范,对于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众所周知,健全的会计监督流程是中学会计监督制度的基础。但是在我们部分中学中,其会计流程存在着较为不规范的问题,例如会计核算原始凭证管理不规范、原始凭证审核粗糙、原始凭证规定内容填写不规范、帐务核算不规范等问题都体现出中学会计监督流程的不规范。这种不规范会导致中学会计核算出现较为严重的帐实不符现象,并且也会严重影响学校会计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4.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升

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会对中学会计监督工作产生重要的修正作用。通常来说,在我国部分中学中,由于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教育监督人员兼职会计监督人员现象,因此导致了会计监督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不高,这一问题也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意识淡薄和会计监督流程不规范问题,从而导致中学会计监督力度的欠缺,并且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学会计监督制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发挥。

二、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建议和优化

中学会计监督体制的优化在本质上而言是各项工作的持续完善,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环境优化、会计监督意识提升、会计监督目标确立、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提升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中学会计监督体制建议和优化进行了分析。

1.会计监督环境优化

会计监督环境的优化是中学会计监督体制改良和优化的基础和前提。通常来说,学校管理人员和相应的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工作中,应当注重会计监督环境的同步改善和优化。这主要体现在会计监督人员可以促进学校规范经济行为,并且提升中学的办学效益,同时保持中学教学水平的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这些工作的开展一方面能够使学校师生切实的感受到会计监督工作的意义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中学会计监督环境的优化。除此之外,会计监督人员在会计监督环境的优化过程中,应当注重相应措施和方法的合理应用,并且将这些方法合理的规范化、系统化,从而使其成为一个严密、科学、合理、完整的会计监督体系。最终能够保证学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物资财产的完整性,并且为中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会计监督环境。

2.会计监督意识提升

会计监督意识提升对于中学会计监督体制改良和优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上文已经叙述过会计监督意识淡薄是造成中学会计监督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针对这一现象中学在开展教育实践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建立学校的会计监督制度框架以及相应的具体考核、评介机制。除此之外,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还能在许多方面促进中学会计监督水平的提升。例如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能够有助于中学实现其教学、科研、事业收入及预算目标的实现,并且使中学能够有效保护学校的各项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即有效防止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另外,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能够有效保证中学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信性,即防止会计资料造假现象的出现。另外,会计监督意识的提升还能促进中学建立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并且同时保证学校内部财务活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提高会计监督意识对于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学领导应当从思想上认识到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在此基础上,从行动上支持学校加强中学会计监督工作的实施,最终促进中学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

3.会计监督目标确立

会计监督目标的合理确立能够促使会计监督工作有着更明确的发展方向。通常来说在中学,其会计监督重点往往是围绕会计核算的具体工作和会计监督制度的完善来进行设置的。因此会计监督人员在会计监督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工作目标的合理确立。例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应当注重规范相应的会计行为,并且保证中学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工作人员在进行会计监督时,还应当对存在的会计漏洞进行及时的上报和修正,从而在根源上有效消除隐患,防止隐患和漏洞的再次出现,并且保护中学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另外,在会计目标的确立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学内部的规章制度,对目标进行及时的变化和更新,从而确保学校会计监督工作的执行效果,并且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促进学校会计监督制度的持续完善。

4.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提升

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是中学会计监督体制改良和优化的核心环节之一。规范的会计监督工作离不开专业知识丰富、综合素质较高的工作人员支持,因此工作人员专业水平提升是加强中学会计监督水平的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由于工作人员是会计监督活动的主体并且是会计信息的浏览者和审阅者,因此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会计监督工作的质量。因此,学校管理层在提升会计监督水平的过程中,应当注重通过培训等手段来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提升,从而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学发展水平的持续进步。

篇6

教育说服法是通过“晓之以理”启发和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行为准则,改正错误的道德观念,从而指导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现代心理学认为“教师晓喻的道理和提出的要求,只有在学生心悦诚服时才能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要求,进而产生道德动机推动道德行为”因此,如果学生对教师讲的道理不能理解和接受,压制和强迫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结果,还会产生负效应。因此教育说服法就更显得必要和重要。教育说服法很多,如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座谈会等。下面谈谈我作为班主任的一些常用方法。

二、情感陶冶法

积极的情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构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因素。因此,创设富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教育情景,使学生在特设的道德情景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陶冶情操、修养品德,既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品德培养的有效方法。

初中生学习和活动所处的主要是在学校和班级中,其道德认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学校和班级的环境中形成的。因此,校风和班风是一个特定而典型的道德环境,对学生是一种异常活跃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等,多会产生直接而巨大的影响。所以,对于一个初中班主任来说,能否经过努力引导学生共同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风,关系到能否为学生品德的培养创造一个健康的道德环境。我在建设班风的实践中越来越感觉到优良的班风可以使整个班级形成一种强烈而感人的气氛,优良的班风能充分地发挥情景教育的功效,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无形的“渗透性”影响,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它的熏陶、感染和同化,引起情感的共鸣,不由自主地接受它的“指令”,从而达到“修身养性,壮情炼志”的目的。良好的班风之所以有如此大的教育影响作用,是因为在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具有明确的是非标准,对来自各方面的影响,能明辨是非美丑和善恶荣辱;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情景中有健康而公正的集体舆论,这种舆论对每个学生具有某种威慑作用。在这种健康舆论的陶冶下,可以使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扩展与发扬光大,使错误的道德行为受到谴责、抑制甚至消除。

三、实践锻炼法

学生品德的养成,无论是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意志的锻炼,还是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和道德习惯的养成,都离不开各种实践活动。学生的优良品德不仅要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形成,也要在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由于初中生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积极好学、求知欲和上进心强,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实践活动恰恰特别符合他们的兴趣爱好,能满足他们的多种需要。我在实践中也大量地采取各种实践锻炼方式,创设各种情景,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特定事情采取他们所认为有效且符合道德规范的措施,然后以探讨的方式附于集体讨论法,最终得出一定的道德评价。

四、榜样模仿法

榜样模仿法是引导学生通过模仿英雄模范和其他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促进良好品德形成的一种教育方法。班主任作为一名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导航者。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其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是最直接效仿的榜样。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我作为班主任,要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一方面对学生传授道德规范,另一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既重言教,又重身传,努力做学生修养品德的表率。

知、情、行是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一般地说,“知”的培养是基础;“行”的实现是关键和标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剂”的作用。因此,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必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促进四要素统一和谐地发展。

思想品德教育只考虑认识过程是远远不够的,通过班会或团队活动向同学们正面宣传提倡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是需要的,但抓住时机,创设自然融洽环境,努力激发学生自身的“内应力”与道德情感则是另一回事。在校内、教室是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场所。教师在这儿,有的通过别开生面的班队活动,有的挖掘学科自身的教育因素,有的则根据学生个性与心理特征,因势利导,达到各种教育预期目的。但也应看到,由于对学生“主体需求是内化的原动力”这一点认识不足,在如何把社会首先规范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品质方面研究得不够,我们的某些方面教育就显得脆弱与生硬。学生在那种正面教育场合,有时很难放开自己,他们经常只是首先意识的被动接受者,即使安排有学生在活动中发言,所说的也常是此刻我应该说此什么,而非内心真实所感,不能期望这种形成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其实,真能触到学生灵魂的教育常常是不露痕迹。它不仅发生在操场上,发生在课间十分钟,而且发生在事先无所准备的最自然的生活与情境中。因此,进行情感教育,是德育工作者打开学生心灵的启动器,是“知”与“行”的中介和“催化剂”。

(一)以情育情,以情动人

情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也就是说,情能动情。即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其他的人,使之发生同样的或与之相联系的情绪。我现在带的一个班,有两位女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继而恶言相向,在班上掀起轩然大波。事后,我不是武断地各挨五十板,而是找当事人心平气各地了解情况,并打算抓住这个时机,召开一个主题班会。班会以小组为竞赛单位,安排了学生喜闻乐道的歌曲、典故、谚语、名人名言等项目,围绕着“团结、友情、亲情”进行了紧张的比赛,学生们情绪高涨,竟相参与。当活动进行到时,我在黑板上写了“大家庭中的你、我、他”几个大字,紧着录音机里传出了《相亲相爱》的歌曲,再一次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情感共鸣。随着如潮般的掌声,那两个同学不约而同地走上讲台,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通过这次班会,同学们认识到同学间,要互相“包容”,只有团结一心,班级这条“大船”才能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而且,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形成团结向上的班风。

(二)以知育情,以情促知

我们知道,单纯地对学生说教是不会有好效果的,同样单纯地采用感化而不伴之以说理,也难以使学生产生有原则、有深度的道德情感。“知之深,爱之切”正是这个道理,因此,班主任应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使他们知道应该怎么做、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也就是说,认知越丰富,明理越深刻,情感就会越深厚。

(三)以行育情,以情导行

情感的另一特点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和转变的基础,也是摇动情感发展的动力。所以情感教育要从实践开始,在实践中,以行育情,越实践,学生的情感就越深,反过来,情感越深,就越愿意实践,从而形成自觉行为。

在以“爱心献功臣”的活动中,我班学生纷纷捐款,奉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心。钱虽不多,但却体现了中国青少年对那些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出生入死的功臣的崇敬之情和爱国、爱民族的高尚情操。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活动中,有些同学在老师面前一直是批评的角色,是小捣蛋,但了也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这援助当然源于他们对功臣的敬仰,然而,在援助中,自己不分明也获得一份快乐吗?他们自己却没觉察到,就在那瞬间,他们的灵魂迸发出怎样可贵的火花。我抓住时机,谈了爱国的含义,谈了什么叫高尚,使同学们从奉献中体会到自身精神的愉悦。这样,这使整个教育过程都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绪氛围。

总之,当学生不仅学会了留心观察周围世界,心胸开阔,乐于助人,而且也学会留心观察自身,努力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把精神力量也用到使自己本身变得更好、更完美的,他们才算真正逐渐成长为道德成熟的人了。而教师的贵任之一就在于抓住良机,寻找学生对外界教育影响的最佳接受点,以情育人,最终过到知、情、行的统一。

篇7

二、创造性发展价值

艺术是审美的世界,音乐是听觉的享受,在词曲旋律的创造上,音乐没有止境。创造最好听的音乐是所有音乐人的梦想。高中生年龄在l4—18岁,正处于青年初期。研究发现,14岁是创新的最佳时期。这一时期高中生的成人意识开始觉醒,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是非观念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为什么学习”和“怎样学习”是他们首先需要解决好的问题。高中生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有了自己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他们也想用自己的创造让大人们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他们,成人感和认同感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渴望成功的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不是来自高考的应试教育,而是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运用。创新思维是在人的意识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应用性能力的直接体现。心理学研究揭示了这样的一个事实,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要和培养与创新思维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这里的非智力因素主要包括求知欲、独立性、灵活性、坚韧性、强烈的动机、热情、自信心、吃苦耐劳等等。创新是每个人都有的内在潜能,要有效地开发出这些潜能,需要个体有从事创新活动的驱动力,个体的兴趣和动机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内驱力,非智力因素减弱以至降到很低水平,是创新思维不活跃的关键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因素,就要激发强化他们的非智力因素。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创新能力,有能力受到他人的尊重,有能力独立地解决各种问题。其次,要尊重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永远保持好奇、质疑、探索的自觉意识。最后,要形成一种商讨气氛,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这应成为每个集体成员的共识。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创新思维,还要有实现创新设想的能力。这些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包括实践动手能力。21世纪极具挑战性和竞争性,发展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其创新潜能,是中学生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没有中学创新教育的成功,就没有中华民族强大的创新能力。

三、社会交往价值

音乐的功能体现在情感的共鸣,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精神文明却在钢筋水泥的城堡里被高强度的生活所抛弃。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需要维护,人们在沟通和交流中需要情感的相互关怀。音乐是传递情感的最恰当方式,无论什么样的心情,无论什么样的状态,也不论什么样的视听要求,都可以找到合适的音乐,音乐类型的无疆界和音乐创造的多维性,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在人群中起到剂的作用。身教胜于言教,我们的音乐老师站在讲台上,不仅仅教学生们知识文化,更是给他们树立榜样,让他们有理想,有追求。在音乐的课堂上,在试听歌曲的享受中,我们开始不需要去懂得歌词的意思,跟着节奏和旋律就能自己哼唱;自己学会唱歌的时候,了解了歌词的深意,更会身临其境。《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即可以安静欣赏的歌曲,又是可以歌唱的音乐,在歌词的表达中把我们老师和孩子们紧紧地拉到了一起。可以互动,可以沟通,更可以角色互换。很多学生谈理想的时候,都希望自己将来当老师,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就是最好的榜样,歌曲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让老师想起上学时候的样子,也让坐在教室里的高中生有空间去想象自己以后当老师的样子。这份感动从音乐中款款而来。也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同时又把现实和理想进行了对接,对高中生思考和审视自己的未来具有良好的缓冲作用。

四、文化传承价值

篇8

It-type强调句的特征是:如果我们把"Itbe…that…"从句中划去,所剩的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上面第一句经过处理后就成了:

Notonltblindmenmakesuchstupidmistakes.

它的意思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强调意味已经失去。实际上"Itbe…that…"只不过是一个框架而已,它的各部份在句子中均不担任成份。

It-type强调句通常可用来强调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但强调状语时,有几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

1.条件,让步状语从句不能强调,例如:

Ifitrains,wewon’tgoout.

如果下雨,我们就不出去。

We’lltrytofinishtheworkintimethoughweareshortofmanpower.虽然我们缺乏人力,我们还是要设法按时完成这项工作。

不能强调为:

Itisifitrainsthatwewon’tgoout.Itisthoughweareshortofmanpowerthatwe’lltrytofinishtheworkintime.

2.It-type强调句可强调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但不可强调as,sinc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例如:

IdoitbecauseIlikeit.因为我喜欢,我才干。

可强调为:

ItisbecauseIlikeitthatIdoit.

下面这个句子则不可以强调:

Sincenooneisagainstit,we’lladopttheproposal.既然没有人反对,这个议案我们就通过了。

3.It-type强调句可强调sothat引起的目的状语从句,但不能强调sothat引起的结果状语从句,例如:

Thesixblindmenaskedthedrivertostopthebeastsothattheycouldhavea"look".

六个盲人要求赶象人让这头巨兽停下来,以便他们能"看一看"。可强调为:

Itwassothattheycouldhavea"look"thatthesixblindmenaskedthedrivertostopthebeast.

下面这个句子则不可以强调:

Hedidn’tplanhistimewell,sothathedidn’tfinishtheworkintime.他没有把时间计划好,结果没有按时完成这项工作。

4.对由until引起的短语或从句强调,要注意否定前移,例如:

Ididn’t

;learnituntilyesterday.

直到昨天我才知道这件事。

写成强调句型应该是:

ItwasnotuntilyesterdaythatIlearnedit.

在中学英语课本中还多次出现"What…be…"结构的句型(简称wh-type强调句),它同样具有很浓的强调意味,例如:

Whatweneedismoretime.(SBI,P126)

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

我们可以用对待It-type强调句的方法,把"What…be…"作为一个框架而划去,所剩的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Weneedmoretime.

不同的是,what和be在句子中都可以担任成份。上面这个句子可以看成是What引导一个主语从句,而be则是系动词,后接表语。

Wh-type强调句可用来强调主语、宾语、表语,例如:

Butwhatsurprisedmemostwastoseesomeofthevillagepeopleseatedonthebenchesattheendoftheroom.(SBII,P166)

然而,最使我奇怪的是看到村子里的一些人坐在教室后头的长凳上。

Butwhathewasreallyinterestedinwasbeautifulpaiutings.(高中起始本SBⅣ,P170)

但是他真正感兴趣的是美丽的画。

WhatIfeelishungry.

我所感到的就是饿。

wh-type强调句还可以通过使用代动词do来强调句中的谓语动词或作宾语补足语的非谓语动词,例如:

WhatIdidwas(to)turnoffthetap.

我所做的就是把水龙头关了。

WhatIwantyoutodois(to)cleantheroom.

我要你做的就是打扫房间。

注意,这一句型中be后面作表语的不定式可以省略to,如果所强调的动词是进行体,那么be之后用-ing形式和它相配,例如:

WhtaI’mdoingisteachinghimalesson.

我现在这样做是为了给他一次教训。

Wh-type强调句中的what从句,间或也作表语,例如:

Thiswaswhattheyhadpostedonthebulletinboardthen!Thiswaswhattheblacksmithwasreading!

原来贴在布告牌上的就是这么回事!铁匠在看的原来就是这个!Wh-type强调句的wh-从句,有时可能是以who,where或when引起的,它们通常只用作表语,例如:

TheheadmasterwaswhoImeant.我指的就是校长。

Hereiswheretheaccidenttookplace.这儿就是事故发生的地方。

(On)Saturdayiswhenthehousewivuesarebusiest.星期六是家庭主妇们最忙的日子。

另外也值得一提的是"AisA"这一结构的强调句型,这类句子的语势是很强的,例如:

Youarequiteright.Teacheristeacher.你说得完全对,老师毕竟是老师。

Businessisbusiness.Onecan’ttooparticular.公事公办,谁也不能特殊。

当名词前带有修饰语时,表语常含有"真正的"的意思,例如:SpokenEnglishisEnglish.

英语口语才是真正的英语。

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JBII,P5)患难朋友才是真朋友。

篇9

2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次调查对象来自广西全区14个地市的化学教师,包括各地区参加骨干教师培训的初、高中教师,以及部分在职研修班的学员,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对部分教师的访谈,调查问卷共发放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4份,有效率为91.1%。调查对象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龄集中在30~45岁之间,该年龄段的教师也是化学教师队伍的生力军。从学历层次来看,大多数是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含研究生班和硕士)毕业的占9.2%。从教师的职称上看,中级和高级职称分别占64%和31.1%。此外,初、高中化学教师各占43.9%和56.1%。

3调查的内容

问卷的内容包括5个方面:(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2)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3)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4)教学实践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困境;(5)对微型化学实验发展的期望。另外,结合教师回答问题的情况设计并实施了非结构性访谈,以便全面深入地了解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观念、应用现状和前景期待。

4调查结果分析

4.1对微型化学实验的认识和理解

从表2可以看出,化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其中大多数教师对微型实验了解较多,说明微型实验通过多年宣传推广,已经被广大中学化学教师所熟悉。教师接触和学习微型实验的渠道比较广,其中最主要途径是参加相关培训和阅读期刊杂志,这说明在很多教师培训中,微型化学实验已成为培训内容的一部分,许多教师从期刊杂志上学习,与同行的相互交流中了解微型实验,特别是近年来化学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如《化学教育》、《化学教学》等在新课程实施以来每年都刊发了一定数量的关于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论文[3],在宣传报道微型化学实验研究和教学实践成果推广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4.2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微型化学实验在当前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统计如表4、表5所示。调查中发现,在化学教学中经常或有时运用到微型实验的学校和教师个人约占40%,还有近60%的学校或个人在教学中较少运用,这说明微型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使用率总体偏少。笔者通过访谈进一步了解到,有些学校和教师个人还处在实验教学的尝试和探索中,考虑到其他外界因素影响,目前很少在日常教学中使用。然而,不少教师在教学研讨和教学比赛中使用微型化学实验,这说明在教学研讨课上,微型实验作为一种新的实验技术和手段受到普遍欢迎,并值得同行们交流和学习。我们通过分析当前的优质课、比赛课等一些高水平的教学活动,可以看到微型化学实验经常会成为实验活动设计的亮点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说明微型实验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实验手段已被大家认可,这也是对推广微型化学实验的一种积极引导。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既然微型化学实验已经得到化学教师的认同,为何日常教学中却并不多见?通过访谈发现,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惰性仍然是主要制约因素,要让教师由观念上的理解认同转化为行为上自觉实施仍有很长路要走。微型实验不同于常规实验的特点实际已蕴含了创新元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进行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创造性运用。在调查中发现,能自行设计制作微型实验装置的教师非常少,只有3.7%,能对课本中常规实验进行微型化改进的也只有9.8%,大多数教师还处于对已有实验仪器装置上改进操作和借鉴他人经验进行实验的水平,这说明中学化学教师在微型化学实验的创新运用能力上还有待提高。

4.3微型化学实验对学生能力发展的作用

在调查中可看出,认为微型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实验创新能力的教师占了90%左右。这也说明了微型实验由于器材微型化、生活化,便于操作和携带,药品耗费少,适合学生实验等特点,在提高学生实验能力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微型实验器材来源广泛、装置灵活多变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和创新实验设计能力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4.4教学实践中微型化学实验的困境

微型实验在国内推广实施已20多年,但一直进展缓慢,从总体上说明了微型实验在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这从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这些困难主要为:实验器材、参考资料、实验技术的缺乏;相关培训不够;教学时间有限;考试评价不够重视等,特别是多数教师反映了教学时间有限和考试评价不重视是当前推广微型实验最主要的困难。这说明目前中学化学教学任务太重而将教师的教学时间限制在教材中已有的实验上。另一方面现行的化学考试评价对微型化学实验不够关注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微型实验的推广应用。

4.5微型化学实验应用前景及个人期望

尽管当前存在一些困难,但大多数化学教师对微型实验的前景依然看好,并充满着个人期待。调查中有38.4%的教师对微型实验的前景非常看好,48.2%的教师比较看好它的前景,众多化学教师已意识到微型实验必将成为化学实验发展方向之一,对微型实验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在调查教师个人期望时有37.2%的人表示会多学习微型实验技术,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多运用,45.7%的人表示会关注微型实验的发展,较多地应用于教学。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愿意参与微型实验的推广和应用,以此推动微型实验的发展。

4.6教师的建议

调查中我们设置了“教师对微型实验推广应用的个人建议”开放性问题,许多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要概括为:课程中增加微型化学实验内容;增加微型化学实验软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实验教学的时间;加强对教师应用微型实验教学的指导和培训;改变现行的纸笔测验考查实验能力的方式等。

5结论

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微型化学实验通过在国内20余年的发展,中学教师通过不同渠道熟悉或了解了微型化学实验,其功能与作用已被大多数化学教师认同;在实践层面,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微型化学实验偏少,多数人只是在教学比赛和教研活动中运用,教师应用微型化学实验还未上升为自觉;教师在教学中对微型化学实验的创新运用意识和能力还有待提高;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推广实施中的困难较多,主要在于教师得到的指导和培训不足,教学时间限制和考试评价导向等因素影响;尽管当前存在着一些困难,但是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前景普遍看好,大多数教师表示将会更多地关注并学习微型实验并将其应用于教学中。6讨论及建议近20年来,我国微型化学实验虽然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的推广运用比较缓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不容忽视,为推动它在中学化学教学领域的发展,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

(1)开展中学微型化学实验教学实践研究

微型化学实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教学实施的操作层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将微型实验用于演示实验、学生探究实验中,如何设计适合课程内容的微型实验等,这些问题需要开展相关的教学研究去解决。各级教研部门都应鼓励化学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可以包括实验设计创新,如实验过程的改进、实验装置的微型化、生活化创新等;也包括教学应用研究,如运用微型化学实验开展实验的认知性研究[4],以及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思维的功能与作用研究。

(2)加强对中学教师的培训和指导

目前中学教师缺乏微型化学实验的相关技术及应用经验,特别新技术赋予微型化学实验新的内涵。如现代传感技术、显微技术与传统微型实验的结合,已经与传统微型实验理念中的“简、易”有所不同[5]。因而,组织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十分必要。现在国内一些高校如杭州师大、南京师大、广西师大等师范院校多年来在微型化学实验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成果,师范院校可利用自身的研究优势与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结合起来,将微型化学实验成果融入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提高中学教师对微型化学实验的研究和教学应用能力。

(3)开发与利用微型化学实验资源

实验教学资源是实施微型化学实验的重要载体,开发适当的教学资源可以解决中学教师困惑于对实验内容选择的难题。新课程3个版本的化学教材都已开设了实验探究活动栏目,增加了开放性的实验内容,化学教师可以围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这一主旨,在教学中开发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实验课程资源,设计实验探究的主题、内容、活动方式,这些微型实验资源的开发将促进中学微型化学实验的实施。

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中学数学教学;应用分析

近些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得越来越快,目前在教育领域中应用得也越来越广泛,将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学数学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是未来数学教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一、传统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些缺点

传统的中学数学教学的内容比较古板,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代教育的趋势;传统的数学教学缺少弹性,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大部分学校过于追求升学率,很多本意是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选修课,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必修课的一种延伸,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是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二、在中学数学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篇11

(二)广泛性中学生的课外语文的学习就理所当然地提上日程。但是,语文的课外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涉及的范围很广,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可想而知,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这就是语文教育中所说的全面性、综合性和广泛性。

(三)多样性语文的课外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大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课外语文学习不同于课内,学生学习的自由空间加大,学习手段多样,课内学习的局限性在课外得到了弥补。这不仅促进了课外语文学习,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培养中学生课外学习能力的策略

课外语文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它可以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

(一)校内的课外语文活动学校的课外语文活动,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很多学校组织的文学社、记者团、语文课外兴趣小组;书法、作文、朗诵、演讲、语文知识竞赛;辩论会、读书报告会、故事会,影剧评论会,各种专题讲座,出墙报、特刊,编手抄小报、油印小报等,都活跃了学习气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二)课外的语文活动社会语文学习资源是丰富而广泛的。“大语文教育”中的“大”其实就体现在充分利用“社会”这个语文学习资源上。它可以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广泛应用于社会,在社会生活中熔铸、充实、修正并得以检验。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要想学好语文,不仅仅要学好或掌握住语文课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在生活中体会语文的魅力与实质,积累点点滴滴语文知识。“生活即语文”,只有真正融入到语文大的语言氛围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

(三)家庭的语文活动相对学校和社会而言,家庭课外语文学习资源数量不大,规模较小,家庭拥有的空间也相对较小。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大,因此我们应注意家庭环境对语文教学的作用。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会给孩子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父母子女相聚一处,纵论人生,谈天说地,评论文艺,讨论影视,谈论国际国内焦点热点问题……这样,孩子的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就会得到锻炼和提高,还能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对语文学习很有利。

三、中学生语文课外学习的意义

(一)拓宽语文学习视野传统的语文学习只将目标锁定在几本教科书上,只能是一只“井底之蛙”。通过课外语文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许多在课内接触不到的知识。如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吸收民族文化营养,开阔文化视野,增长多方面的文化科学知识,达到认识世界的目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就可以自由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知识丰富了,反过来又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这就形成了良性循环。较强的阅读能力,是学生今后终身学习的基本能力。而这种能力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中学生同样也需要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来随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思路,确定自己新的学习目标。以往的教学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承,采用的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生收集信息、能力薄弱。而学生在课外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完成某一课题,需要利用多种手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以逐步提高和强化。

(三)培养团结合作意识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学生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养成了“唯我独尊”“凡事以我为中心”的习惯,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这样的人就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而课外的语文学习恰恰有利于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在课外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为了完成一个有趣的语文活动,或是解决一个问题,常常需要在一起进行研究与实践。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的过程中,将逐步懂得合作的重要,并由此主动去学习、掌握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

篇12

二、扎实创新的专业能力

语文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教学要求,很多老师都意识到了自己专业能力的不足和对课改的不适应。具备怎样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呢?一方面是扎实的专业能力,另一方面是创新的专业能力。扎实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理解教材、驾驭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等语文备课能力;组织教学、运用教具、教学应变等语文施教能力;对学生成绩进行考核和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语文考评能力。创新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要始终以创新精神对待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努力在语文教学的方法、内容、过程等方面进行优化和创新。

三、以科研促教学的专业发展意识

在长期重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教学心生厌倦,导致自我思考意识的钝化、自我发展意识的萎缩,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到最后还会产生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和职业危机感。怎样才能打破这种不良循环呢?最好的办法是“边教学,边研究;边研究,边教学”。课程改革明确提出教师要做“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但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教学反思和科研的意识欠缺,惧怕变革,不重视教学经验总结,不会撰写教学科研论文,更不知道如何从教学反思与科研中获得实践性知识充实、发展自己。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的角色意识还没有完全转变,没有意识到教师其实是教育知识的生产者、研究者和创造者,也没有意识到教师可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