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8:0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全面深化改革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119-02
一、端正认识,统一思想
改革是形势的需要,发展是硬道理。文化馆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繁荣群众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也是文化馆自身生存、发展和提高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实现,使文化馆改革迫在眉睫。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文化馆,为了适应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必须改变由计划经济指导下形成的价值观念,寻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馆自身的活力,转变新的观念,转换新的运行机制。所以,深化改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使每一个馆员都能形成新的理念;才能进一步解放艺术生产力,使公益性文化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才能发挥好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传播、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才能使社会服务化的功能发挥的更加充分。
二、探索在改革中求发展的新路子
以武威市文化馆为例,该馆是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原阶级教育展览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承担着全市群众文化的组织、培训、辅导、研究等工作。原有基础设施陈旧,设备老化,人员青黄不接,结构配备不合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却未能使群众文化事业有所发展,发展状况却每况愈下,甚至有些阵地由大变小、由小变无、由旧变破,经费由多变少、活动形式、活动内容逐渐单调,影响力越来越小,队伍由强变弱。
进入90年代,武威市文化馆先后通过各种渠道调入一些专业人员,也有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随着馆内人数的增多,专业门类逐步配齐,人员20名左右。设有文艺部、美影展览部、办公室等,但设备仍然陈旧,能看不能用,使有些群众文化活动不能正常开展,严重的制约了武威市文化馆的发展。
到90年代中期,武威市文化馆率先在武威市群文系统探索改革的路子,初步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在原有部室的基础上增加了经营管理部,实行弹性工作制,岗位责任制,定目标、定任务,实行收入与产出挂钩,实行奖励制度,多劳多得,激发了职工的创作热性和积极性,先后有数多件作品国家、省、市级刊物发表展演出,李国安编导的《攻鼓子》获国家级银奖,王斌的摄影作品《牧歌》获国家级银奖,《春诗》在国家级展览中展出,陈石的书法对联获省首届群星奖金奖。武宏军的论文《武威群众歌咏活动的途径定位》、《市场经济条件下群文工作应强化三种意识》获《文化大视野》优秀论文奖,王曙的《墨梅图》在国家级刊物发表,书画《清姿毅魄》获省级二等奖。韩建业的摄影作品《觅春》、《牧童》均获国家级最佳作品奖和优秀作品奖,论文《西部大开发、文化要跟上》及《送文化下乡的几点思考》获《文化大视野》优秀论文奖,李庭菊的《推进文化创新、加强群众文化建设》获《文化大视野》优秀论文奖等,省级发表展演作品数多件,另外自筹资金建起的六层文化活动综合大楼拔地而起,设施及办公条件在我市群文系统实属一流。
2003年,武威市文化馆在武威市机构改革中作为试点单位,首先从加强内部管理,增强内部活力,体现奖勤罚赖,搞活内部分配等方面制定了改革实施细则,实行全员聘用制,重新设置机构、岗位、确立任职条件、资格、岗位职责等,实行竞争上岗,贯彻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精神,逐步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向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机制,实行岗位津贴,工作业绩,成果津贴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实现职、责、权、利相一致的目的,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馆内工作逐步进入正常运行。
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找准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职能,坚定自己的服务方向,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大事业中,永不迷失方向,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三、树立新观念,调整新思路,增强新活力
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文化馆要发挥文化建设主阵地的作用及龙头作用,认真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用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对群众具有广泛影响的基层文化阵地,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文化培训、辅导、展览,努力营造安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全面繁荣社会文化,满足群众求知、求美、求学、求乐的文化需求,树立新的发展观。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尤其要重视文化背景和人文因素,积极发挥文化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综合发展,要适应时代特点,保持先进文化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改造人、鼓舞人、引导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是文化馆新的经济支拄,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是新的文化保障机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必须通过加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市场上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长足的发展后劲。举办文化产业,不仅是观念的更新,而且是为繁荣全社会文化产业,创新自己的工作内涵。创收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自身的活力,更好地为群众文化建设服务。
四、发挥资源优势,促进文化发展
武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相当丰富,有在世界上具有竞争力的独一无二的铜奔马、汉简等旅游精品,也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如白塔寺、文庙、天梯山石窟、雷台、海藏寺等一批旅游景点。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群众文化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文化馆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注入时代内容,增强工作职能,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文化活动,大力促进群文工作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协调发展,使群文工作在服务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中确立地位和形象,发挥优势和特色,使文化与经济形成优势互补、同步发展的良性循环,同时把文化三下乡活动持之以恒的开展下去,不断满足广大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愿望。同时,还要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把注重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与文艺精品相结合,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艺术创作重要素材来源,继承和发展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五、在深化改革中求发展
首先,继续加强队伍建设。人才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原动力,人才资源是人类资源中最宝贵和最有决定意义的资源。人才将从成本概念演变为资本概念,将成为比资金、物资更重要的战略资本。在文化战线一定要破除旧的选人、用人观念,选贤任能,树立“事业兴衰在用人”的观念,不拘一格地选用优秀文化人才。
其次,要用足、用好现有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对群众文化专门人才,无论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戏剧、文化理论或是文化经营应具备相当的专业素质,要“一专多能”,拿得起放得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抓住关键环节、创新工作机制,使各类人才都能各展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全员聘用制,优化文化队伍结构,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真正做到一流人才、一流贡献、一流收入。调动起现有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尽最大努力为西部大开发贡献热忱。另外,在文化队伍建设中要实现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要有一个跨越式的进步,充分发挥现有群众文化人才自身优势,同时要引进高水准文化人才、文化经营人才和紧缺人才。为他们的生活,创业创造宽松、和谐的有利条件和环境。
论文绝对数量的增长,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近年来我国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但若评价过于注重论文数量,并将论文作为科研成果的最终形式,对于良好科研机制的形成、创新型国家的培育,其作用都是无关宏旨的。
科技评价在学术评价、职务(称)评聘、收入分配、学术荣誉评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科研评价导向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评价方法重数量、轻质量,评价内容简单化、模式化,以及一些以量化指标为主导的大学排行榜等社会评价,正使我国科研评价体系面临越来越多的社会质疑。
有调查认为,只有在那些高等教育和科学评价理念不成熟的国家和地区,才会将论文数量及其它一些非学术因素(数点数)放在“头等重要”地位。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学或权威的研究机构往往更注重科研成果的影响力而非论文数量,他们对于我国一些学术单位过度强调论文数量的现象觉得匪夷所思,不得其解。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
一、文化大发展与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1、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是硬道理,文化繁荣发展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直管来看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奠定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
2、文化体制改革释放文化凝聚力和生产力
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将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并进一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成人教育应该自觉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应该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思想理论学习和文化学习,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领悟,提升自身的修养和文化鉴别能力,弘扬先进文化,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3、人才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保证
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需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二、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容
只有永远保持创新的精神,才能谱写新时代民族文化的新篇章,赋予其新的内涵和活力,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然,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我们也面临许多问题与挑战。
1、围绕核心价值体系实践有所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的指导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三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四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在指导思想、理想信念、精神动力、行为规范方面形成了相互联系、有机配合的系统
2、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提出,文化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主流价值文化。近年来许多模范人物的事迹确实感动中国,可歌可泣。但是主流价值边缘化,道德底线下滑,社会公信力下降,也令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值得好好反思。在谈到中国模式时,大家都注意到腐败与分配不公是严峻的挑战,其实对中国发展模式构成挑战的还有价值观的混乱和公信力的下降,对此我们必须高度警觉,决不能掉以轻心。
3、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融合机制
科技和文化的融合机制还有待理顺。文化创意离不开科技创新。北京地区集中了300多家科研院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资源优势突出,但有多少科研成果转化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品呢?
4、精神文化需求多元化
国家发展更注重科学、全面和均衡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文化走出国门的愿望变得强烈,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走向多元,文化权利意识、文化共享意识不断增强,这为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文化体制改革注入新的内容。
三、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的举措
1、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改革创新的重要条件
文化建设既指向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也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确立人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2、理顺文化与教育发展的关系
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文化的繁荣昌盛。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
3、人才培养结构的改革创新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反映了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失去了民族文化传统,就如同浮萍,没有了根,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就如同流浪者,失去了家园。从文化创新发展的角度来看,
人才结构、人才知识结构都应该有明显突破,要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其中尤其重要的职业道德、人文知识、艺术修养应该全面提升。
文化建设、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价值等精神层面,即指作为社会事业和市场产业的繁荣发展,要确立人在文化、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释放人的智慧和创造力,由此带来人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极大丰富,这为世界发达国家经验和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所证明。
(一)依法治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法制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法治观念也在不断加深。论文格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世界的接轨程度越来越紧密,这使得年轻一代的思想思维模式受到国外思潮的影响越来越大,年轻人的思维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论文格式。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进程步伐的加快,社会整体法制意识增强,学生家长和大学生本人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传统意义上定向思维的大学生思维模式已经不再存在,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挑战, 传统的管理思、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 不符当代大学生的现状, 其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现出来,树立学生管理新理念, 依法加强高校学生管理。
(二)依法治校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法规,是我们办好大学的法律依据,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
(三)依法治校是深化高校改革、实现对学生有效管理的内在要求
当前许多校扩大办学规模, 建立大学城;通过合并实现学科优势互补, 提升办学实力, 并且断探索教育管理改革新思路, 探索“校院二级管理”新模式。这些新并或扩大规模的高校在过渡期间和改革期间, 加强学生规章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生管理显得尤为紧迫, 否则必然影响平稳过渡, 影响进一步深化改革。依照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依法治校,是学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领域还未完全建立起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体制,和具体的学生工作相关的管理规定到去年才得以出台新规,高校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管理, 就必不可少地需要制定一系列校规校, 依法加强学生管理, 使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三、新形势下如何做到依法治校
随着各级教育的发展与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育管理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要依靠法律和教育规章制度来理顺关系,规范行为,加强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
(一)完善学生管理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要与国家法规相一致
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一个学校的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是确保硬件条件和谐有序进行的法宝和灵魂。
首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校规校纪的制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范围内制定,不能与上位法律相冲突,创新性的内容也必须不违背上位法律的基本精神。4其次,学生规章制度的修改和清理必须及时,对于内容不适当,或过时的规章制度,学校应与时俱进,及时予以修改或撤消、废止。重点清理那些直接涉及教职工和学生权益的文件以及与上级部门法规不相一致的文件。校纪校规的清理,以保证其与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一致性。再次,学校在对已有文件清理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一整套严格规范的管理工作制度,让“正当程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全过程,以保证学校各项行政管理工作长期按照依法治校的理念实施,这是法治管理的必然要求。最后,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和处理办法必须公示,做到程序公开、公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并征求意见,反复修改。
(二)依法治校要尊重人权、以人为本,兼顾人文关怀
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精神更新高校的法治管理理念,以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重新审视高校的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机制,是当前时代的要求。论文格式。尊重权利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慎用权力。这是判断对学生处理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尺度。学生所犯错误是否够得上“勒令退学”或“开除学籍”这种剥夺受教育权性质的处分,必须以法治的精神来判断。也就是说,对学生行为“错误”性质的价值判断,并不能代替对其所犯“错误”程度的事实判断。毫无疑问,学校依法享有对学生的管理和处分权利,它的确属于学校合法的自由裁量行为。但是,正因为如此,它也就成为一项管理者必须根据公认的合理性原则来行使并接受监督和评判的权力。所谓合理性,说白了就是要合乎情理。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情与理,就是要兼顾学校的教育目的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探寻二者合理兼顾的制度“临界点”以实现二者的平衡,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艰巨任务。学校不能不顾育人和管理的导向问题,但为此而实施的管理措施以及对学生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应被控制在一个尽可能合理的限度之内,即所采取的措施应与其正当目的之间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必然联系,从公正的意义上具有必要性以及用社会通常观念来理解具有适当性。高校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是法治化管理理的“调节器”和“助推器”。5法治化管理是学生管理下作中一种有效手段。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充分的尊重;在法治理性的宽容信任中,使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的保护,是校园和谐的基础。也就是说,通过依法治校、建立法治秩序,才能真正实现校园的和谐。法治文明对管理工作者的要求是“认真地对待权利”。管理工作应充分体现尊重人权的理性精神。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
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法制教育是培育大学生良好的法律品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的有效途径,关注大学生法制教育对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际社会思潮的影响,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法治社会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在主体、客体、内容以及方法上有所创新。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类型增多,教育的形式不断多样化,以上种种新变化都对高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加强大学生法制课程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
依法治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急功近利,它不仅和社会的法制水平有关系还和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教育的发达程度都息息相关;加强依法治校,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使学生管理工作干部依法行使自己的行政管理权;赋予学生平等的民事权利,做到学生的合法权利受到法律保护,只有这样学生工作才能得以健康发展,学校管理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享得更多的社会声誉。
参考文献:
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构建浅探》 杨 科 唐百峰《沧桑》 2006年第1期
2.《论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的关系》 张鸣凤,李璞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年第1期
3.《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探讨》 李建军 《重庆行政》2006.4
4.《父母地位说:美国高校与学生法律关系的主导理论》李 奇 洪成文 《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四期
5.《论我国普通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翟新明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2月第23卷第1期
6.《试论高等学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蔡国春 《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9月第23卷第5期
7. 《我国高校与大学生法律关系研究述评》朱孟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1] 董丙剑 (1981—) 男 山东菏泽人 硕士 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助教 诉讼法学方向
2 李世福(1957— ) 男 宁夏人 西安石油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高级工程师
3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法制化构建浅探》 杨 科 唐百峰 《沧桑》 2006年第1期
4 《高校学生法制化管理探讨》 李建军《重庆行政》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