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课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8: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趣味课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趣味课堂论文

篇1

二、合理评价,评价要“就题论题,就话论话”,不能一概而论

语文评价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语言形式的,一种是书面形式的,也就是笔头的。很多语文教师的语言评价在课堂上频繁使用,但是评价语言十分单一,如,“你真棒”“你说的太对了”“你真是个好孩子”等等。书面作业或是作文上的评价也很单一。这样的评价并不是真的有效果。评价要合理,如果学生回答对了一个老师提出的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如果老师单单只说一句:“你说得真好。”学生们会云里雾里,不知道该生回答的到底好在哪里。因此,教师要跟上学生的思考思路,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想法、回答问题的导向和主观意识方面去评价。这样其他学生也就明白了,大家会恍然大悟,原来这种问题,要这样考虑、要这样着手、要这样完成才可以^因此评价,不只是评价一个学生,而是通过评价一个学生回答的一个问题能给所有的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和指引,一个全班性的鼓励和牵引。这就是就题论题,就话论话,这就是合理评价。

三、利用多媒体,把内容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莲锊说:“如果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学生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小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差,因此,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始广泛应用于小学语文的教学舞台上"^卩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于一身,可以将枯燥、死板的语言文字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直观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整节课都能保持髙度的注意力,大大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高效语文课堂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四、设计有效问题,根据小学语文的教材特点

篇2

据上面的观点和要求,语文教学应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的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一项长期繁重的任务。然而,我们发现,一些最起码的道理被有些人忽视了,他们除了对知识生吞活剥,尽展分解、翻炒之能事,实在看不出语文教学还能做些什么,学生很少有自己思维的空间,激情、想象力根本得不到发挥。没有了自主,何谈兴趣?没有兴趣,学习何乐?

那么,如何使学生对语文感兴趣呢?

崔干行说:“经验告诉我们:孩子在摇篮时,母亲总喜欢给他讲一些传统的或新编的有趣的故事,孩子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从中获得享受。后来,由于各种原因,妈妈‘肚子’里的故事没有了,或者孩子不满足妈妈的那些‘狼外婆’故事,于是显出不耐烦。”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有时不妨变知识教学为故事教学,化理性为感性,让概念成为有血有肉的故事。

值得注意的是,故事教学的前提是语文教师要有心收集故事,善于讲故事,了解不同学生不同的“故事”需求。

增强趣味性的方法很多,李怀源认为,可以“通过玩‘识字魔方’的游戏,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增加生字与学生见面的次数,确实起到了巩固识字的作用。用猜字谜的形式检验识字效果,让识字变得轻松,更让人感受到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关照,整个识字过程,学生是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进行的。”这是在识字技巧方面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其实,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需要互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参与的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激活状态。欧阳代娜认为,语文教学要体现一个“活”字,“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因此,她认为应力求避免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而是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师生双方都处于最佳状态,在师生双向交流中集思广益,迸发出创造性的智慧火花……互动课堂就是一种“活”的课堂,有了“活”,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有了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让语文教学成为一门艺术。有人说,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很感人,但我们的有些教师一讲,就没那种感觉了,一些语文教师在用较平淡无味的语言解释较好的语言,这种现象比较普遍。如好多语文教师安于现状,几乎看不到他们有意识地去积累语文知识,接受文学熏陶。其实,即便是“灌注”,教师首先自己是满满的一桶,桶里没有,怎么灌注?这满满的一桶就是语文素养,即文学素养和语言素养,还包括日常生活的素养。有了足够的语文素养打底,再去好好琢磨各种教育教学之法,艺术地讲解语文知识,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我们曾让语文知识学习需要帮助的十几个小朋友组成三个小组,让他们轮流当小老师。这样,既能让成绩差的从好的身上获得很多好方法,又能促进成绩好的在当小老师的过程中激发兴趣,换位思考,巩固知识,发现问题和不足。在互当小老师的过程中,在荣誉感的激发下,彼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提高。孩子的兴趣是可以自己培养的,组建兴趣小组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发现语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带着自己的心理特征去感受语文的多姿多彩。

爱无坚不摧,她能使冰冷的知识化作一股股暖流,注进学生的心田。因此,爱每一位学生,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把爱上升到把学生看做自己孩子的高度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关键。在这一方面江苏省阜宁县施庄中学做得非常好,在陈穗校长、戴海波主任的倡导下,学校推出感恩教育、爱心教育,并且聘请专家做激情演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全校老师都在践行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崇高理想,学生感受到爱,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保持旺盛的学习兴趣。

当然,如何培养兴趣,是一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需要花工夫去研究。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做教学上的有心人,定会使自己的课堂兴趣盎然,学生们定然会满怀激情地去学习语文,我们定会在语文教学园地里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篇3

H19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密切,经历了近半个世纪泰国政府对汉语教育限制,1992 年,泰国政府放宽汉语教学政策,汉语教育走进国立中小学,和英语、日语、法语等发达国家的语言地位并重。随着近年来泰国皇室、政府及人民对汉语教学高度重视,泰国教育部和中国国家汉办积极合作,开设汉语课程的学校不断增多,汉语受到泰国教育界和泰国民众的热烈欢迎,泰国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成为泰国民众普遍选挥的第二外语。

与此同时,大量的问题随即显现:教材不规范、教学大纲没有系统性、教学方式单一落后、教学质量低下、生源汉语基础薄弱、学习过程缺乏连贯性等。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枯燥无味、课堂气氛沉闷导致的泰国学生学习汉语兴趣消减这一问题。因此维持并提高泰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探索出有有别于传统教学法的更适用于泰国教育模式的新式教学方法显得尤为必要。随着对泰国学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学习风格和学习特点研究的不断深入,趣味教学模式逐渐进入泰国汉语教师的视野。

李艳娟在其《趣味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提到:趣味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幽默的语言、富有感染力的激情、多样的教学技巧、惟妙惟肖的教学情境、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恰到好处的表演、灵活运用的身势语,营造出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最大限度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据笔者经历,多数泰国学生愿意主动与汉语教师接触,对学习汉语有较强的动机,但在开始学习后,多表现出畏难情绪。因此,针对泰国学生和教学特点,设计出一些适于教学内容的趣味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减轻对汉语的畏惧,也能活跃课堂气氛、带领学生体验学习汉语言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达到语言教学的目的。

泰国学生性格活泼,善于表达,表现欲强,课堂上无拘束感;具有很强的艺术天赋,擅长各种形式的表演和活动。趣味的活动和简单的游戏能够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活络课堂氛围。如吹纸片区分部分声母、字谜记忆汉字、你画我猜复习生词、学唱中文歌等简单的活动帮助培养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通过对汉语课堂进行趣味性的教学设计,将学生从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拯救出来,优化教学效果,增强汉语教学的吸引力。

泰国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多依存于教师课堂讲授。因此,汉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尤为重要,适宜的授课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对汉语学习抱有热情,自然而然的习得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杨里娟的调查问卷中指出泰国学生认为有趣又有效的教学活动有:布置词汇、语法等课堂作业;老师带领学生反复操练;看电视、录像,播放磁带练习听力;阅读中文书籍、报纸或杂志;背诵对话或课文;角色扮演、表演戏剧、唱中文歌和做语言游戏;让学生朗读课文或其他文字等。通过笔者实践,教师为主导的反复操练、影视音乐、课文表演以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趣味游戏受到学生广泛好评。

需要注意的是,趣味教学的教学设计应在对学生的国别、年龄、个性气质以及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等方面加以全面评估后,因地制宜,制定适合教学对象的趣味教学方式。但是,趣味教学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切莫本末倒置,教师教师既要适时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要注重教学内容和质量,主导课堂整体走向,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游戏活动中有所习得。

通过交流发现,越来越多的在泰汉语教师(志愿者)选择寓教于乐的趣味教学法进行日常汉语教学,正是因为由于趣味教学同泰国教学理念、泰国学生特点紧密贴合,因而具有其它教学法不可逾越的优势。纵然游戏教学法还有一定的不足,但通过近年来越来越多有关游戏教学法在泰国应用的论文的发表,笔者认为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未来很有可能成为泰国对外汉语课堂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永华,杨寄洲(1997)《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王巍,孙淇(2011)《国际汉语教师课堂技巧教学手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杜宗景,缑广则(2011)泰国汉语教学问题分析及对策,《经济与社会发展》第七期

[4]李艳娟(2009)趣味教学――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四期

篇4

从现代文理分科的层面讲,旧时八股文属于文科,或者说属于文科之中的议论文写作。因而科举教育“课目单一”的弊端是非常明显的。20世纪初,梁启超的老师康有为等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1],以新式大学教育取代旧式科举教育,其中课程设制以“多门”取代“单一”。1902年《钦定高等学堂章程》中的“政科课程”,一个星期的课程类别多达17门,授课时间高达36学时。[2]当然,从教育的通识性及多样性层面而言,现代教育课程设制的“多门”,可以救科举教育的“单一”之弊;但就教育的“趣味”而言,科目太多又会生出新的弊端。趣味的培养是要往深处引,知之愈深,趣味愈真。一个学生,一周上36节课,而且是在17个不同的类别中穿梭转换,既是走马观花,更是疲于奔命。这就像《围城》中的方鸿渐,“兴趣广泛,心得全无”,而“心得全无”之后,自然是“趣味萧条”了。

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演讲,距今已近百年。相较于梁启超的那个时代,今天的大学教育当然有很大的变化;但就“趣味”这一关键词而言,梁启超当年所针砭的三大病症今天依然存在,只是说法稍有不同。比如,“注射式教育”今天称之为“满堂灌”,“科目太多”即为“学生负担过重”,“拿教育做敲门砖”则是“学校教育的急功近利”。笔者在大学生活了40年(前10年当学生,后30年当教师),对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真正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念本科时,每学期的期末考试必定是闭卷。动笔之前,先将试题浏览一遍,便可预知这门考试我会得多少分:题目摆在那里,自己准备过的,将已经背熟的答案默写在试卷上即可;自己没有准备的,只好硬着头皮胡诌,最后的分数可“算”而知。默写完毕,走出考场,马上将试题连同答案忘得一干二净。待自己十年媳妇熬成婆,又用同样的方法去考学生,虽觉得很没有趣味,却也无法改变,无趣又加上无奈。我将这种教育模式概括为“三写”式教学:先是上课“听写”,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然后是课外“抄写”,整理课堂笔记,到期末总复习时还要做各种模拟题,甚至一遍遍抄写标答以加强记忆;最后,就剩下走进考场“默写”一通了事。如果说今天大学里的“三写”与我们当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高科技的引入,比如,用手机拍照替代“听写”,用复印机拷贝替代“抄写”,而应该“默写”的时候却在“抄写”或者“听写”。有一次监考,学生退场后,教室里一片狼藉,各种写满标答的纸片和用过的教材散落各处。面对此情此景,不仅无趣,甚至无奈。

这还不是最高级别的“摧残趣味”。试以大学本科教育的最后一道程序――撰写毕业论文为例。梁启超说教育的最大趣味,就在于能将学问与职业统一;对学生而言,则是将学问与学业统一:学问是一件最有趣味的事,因此到了做毕业论文的时候,应该是大学生活最有趣味的阶段,至少比“三写”有趣味。其实不然。先看毕业论文的生产程序:第一步,教师提供题目,越准确越具体越好,准确、具体到学生拿到题目就可以直接动笔;第二步,学校提供统一的论文制作模板,学生用教师的题目,用学校的模板,在上面填充文字即可;第三步,学生参加论文答辩,包括学生陈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分,整个过程5到10分钟(一位);第四步,结果是预知的:没有不通过的答辩,没有不合格的论文,因为不能影响学生就业,而就业是大学的头等大事。学生拿着用毕业论文换来的学位证书,走上就业之路。再看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的生态和心态:毕业论文的撰写在大学四年的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时段,就业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哪里还有做学问的兴致,更何谈学问的趣味?

梁启超认为,“教育”作为一种职业,其“趣味”应该是最真最长的。就职业这一层面而言,所谓“最真最长”的趣味,又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全日制、全天候的,上班与下班,职业生涯与业余生活,涵泳于、笼圈于 “趣味”;二是全过程的,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弥纶于、整合于“趣味”;三是良性循环的,问学与诲人,利己与利他,条贯于、赠答于“趣味”。

福柯说“人受制于劳动、生命和语言:他的具体存在在它们之中发现了自己的确定性”[3],人首先要活着,然后要工作,要说话(包括书写),人只有在这三种状态中方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并进而确证自己的价值和乐趣。然而,对于大多数职业来讲,这三项活动并不是统一的,至少不能统一于“趣味”。上班时间不得不做一些没有趣味的事,只能等到下班后去寻找趣味,所谓业内无趣业外补。或者反过来,本职工作太有趣味了,下班后反觉得无趣,但又不能24小时上班。而教育这种职业(比如大学教师)大多不用坐班:就时间而论,没有上班与下班之分;就空间而论,只有到教室上课与在书房做学问之别,而按照梁启超的说法,教书与问学,其实都是做学问;而“学问”则是“劳作、游戏、艺术、学问”四大趣味之一。 梁启超给“趣味”下的定义很有趣味:“凡一件事做下去不会生出和趣味相反的结果的,这件事便可以为趣味的主体。”他排比的例子更有趣味:赌钱趣味吗,输了怎么样?吃酒趣味吗,病了怎么样?做官趣味吗,没有官做的时候怎么样?梁启超是做过大官的大学问家,他当然知道“做官”与“做学问”哪件事更有趣味。有官做的时候,梁启超只能在下班后做学问,趣味是不连贯的,是业余性质的。20世纪20年代,不做官了的梁启超,一心一意、一以贯之地做自己的学问,全天候、全日制地享受学问的趣味,只嫌24点钟不能扩充到48点;不光是自己享受,还要“野人献曝”,让别人也享受。晚年的梁启超,除了做清华的专职导师,还到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大谈学问和教育的趣味。品味当年梁启超关于趣味的文字,目睹当下一些迷恋于做官,忙碌于做官,或者蹉跎于做官,甚至委顿于做官的学者,真不知是何滋味。

当然,学者想做官也很正常,因为中国的文化向来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问题是,学问一旦成为手段,趣味便可能丢失甚至被杀死。因此,梁启超提出趣味主义的第一条件是“无所为而为”。梁启超承认,有所为去做学问也可以引起趣味,比如学生为了学位证书,学者为了著作版权;但到了趣味真正发生的时候,必定是无所为的。学问是趣味的主体,趣味是学问的目的,趣味之于学问,恰如康德关于“美”的定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因此,真正的学问是有趣味的,有趣味的学问是美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是基础是出发点,“好”是过程是缘由,“乐”才是原动力。按梁启超的说法,学问这件事,从“知之”到“好之”,从“好之”到“乐之”,其“本体”和“对境”只能是学问本身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非如此则无趣味可言。而我们这个时代名利俱收的学问,其问学者或“好”或“乐”的大多是与学问不相干的各种目的,又何来趣味可言。

梁启超说“生命是活动,活动是生命”,而生命这种活动,无外乎两件事:所做与所说。所作与所说的完美统一,是“趣味”之真谛所在,故稚童是有趣味的,童心是有趣味的,有童心的文章是有趣味,故卓吾先生要喟叹“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人世间有一些职业,所做与所说是不能统一的,比如官宦,比如商贾。而教育这种职业,所做与所说是应该也可以统一的。借用孔子的话,教师的所做是“学而不厌”,所说是“诲人不倦”;“学”是利己,“诲人”是利他。“学”与“诲”,“利己”与“利他”,又是互为因果、互为赠答的。而教育的趣味,正在于学与诲、利己与利他的相互赠答之间。教师拿到课堂上“诲人”的,应该是自己做学问的心得和收获。就大学的专业课教学而言,一位不好好做学问或者学问做得不好的教师,肯定不是一位好教师,至少在学生眼中不是一位有趣味的教师。梁启超曾讽刺不做学问的教师,“拿着几年前商务印书馆编的教科书上堂背诵一遍完事”,甚至长期使用“几年前在师范学校里听的几本陈腐讲义”。百年前的喜剧,仍在今天的课堂上重演:教师拿着商务印书馆或者某个不入流的出版社的教材,在课堂上背诵甚至朗读;考上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惊讶地发现导师新开的研究生课程与几年前本科生的旧课并无多大区别。不“学”的教师,“诲人”时除了照本宣科和炒炒剩饭并无他途,日日讲,月月讲,年年讲,教师自然是既“厌”且“倦”;年年听,月月听,日日听,学生自然是既“倦”且“厌”了。梁启超说“厌倦是人生的第一件罪恶”,故不学而诲人的教师是有罪的了。反过来讲,“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师是有趣味的,而且这种趣味因着自己的既“学”且“诲”而成倍增长,即如老子所言“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亦如梁启超所说“教学生是只有赚钱不会蚀本的买卖”。

大学教育的“趣味”问题非常复杂,牵涉方方面面,自然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而最应该关注此问题的,是作为“趣味”施授者或创制者的教师。细品梁启超专论教育趣味的三篇文章,似可见出任公的问题意识聚焦于“教育者的趣味”,其良苦用心则是期冀能以“教育者的趣味”来改变干瘪而萧条的现状,从而为大学教育创生或滋乳真的趣味。梁启超认为教育者的趣味,从消极的方面说是“不厌不倦”,从积极的方面说则是“乐”:教育家的财产就是这片“教育的快活林”。或许,做教育不如经商与做官那般有钱有权,也没有山珍海味与绫罗绸缎,但学问和教育的快乐,大到一项崭新的学术创获,小到一句独出心裁的课堂妙语,都是自体自足的真趣味,“南面王无以易也”。

所谓“快乐”,是由“趣味”所产生的心理效应。孔子讲“益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其实也是教育(包括授者与受者)的快乐;孟子讲“君子三乐”,其中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苏轼《上梅直讲书》,感叹孔门师徒之乐,虽周公之富贵、召公之贤,均不能与之相比:“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苏轼坦陈“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但师者的趣味及其快乐,与或富贵或贫贱并无因果关系。师者之乐,“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这是一种以趣味为目的的趣味,一种自足的快乐,一种“乐乎斯道”的快乐:“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

多年以前,笔者在给自己一位学生的新著作序时,套用孔子“益者三乐”和孟子“君子三乐”的话语方式,提出“师者三乐”。人生在世,荏苒百年,免不了会衰老,会独孤,会烦忧,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是,生活在“教育的快活林”,体会着持续的彻底的圆满的趣味,享受着最丰富的快乐,这么一来没有趣味的事情也会神奇般地变得有趣味,结果是:老而不衰,独而不孤,烦而不忧――此乃“师者三乐”是也。

笔者属马,甲午耳顺,他人体貌之,皆曰“看不出”,并询问“有何健身之法”,答曰:只缘身在快活林。“教育的快活林”是铁打的校园,流水的学生,永远青春做伴。问学并诲人于青春的校园,几十年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师生同创青春版”。何谓“青春版”?就诲人之道而言,是指带“古”字的课目中蕴藏着现代价值和生活智慧,做教师的要将之讲出来,使古树绽放新花;就诲人之方而言,是如何用议论、叙事加抒情的方式,用诗性与理思相融通的方式,将传统文论及文化的趣味和真谛传授给青年学子,并使之融入他们的青春和性情。师生同创,授受相长,做教师的自然会“老而不衰”了。

像笔者这种年龄的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孩子大了,远走高飞,留下双亲相依为命。我自己,以及近处的同事、远处的同行,虽然早已“空巢”,却也并不孤独。原因很简单,身边总是有学生:本科生课堂的学生多达三位数,研究生课堂也有两位数;老生尚未毕业,新生早已进校;已经离校的学生,返回母校纪念毕业N周年时,总忘不了看望老师…… 独而不孤的趣味,更深一层的内涵是教学相长。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此多的学生与我同行,能做“我师”的该有多少。我曾让两位本科生同学编辑我的散文集,窃以为是给她们一次学习的机会;后来我无比惊讶也无比惭愧地发现:她们的散文比我写得好多了。我的普通话说不标准,尤其是四声混淆不清,每次上课,我总要发动学生纠正我的四声,做我的语音老师。梁启超将趣味比方为发电,越摩擦越出,所以需要朋友,需要朋友之间的相互砥砺,相互切磋。否则,趣味就会变弱,甚至停摆。常说亦师亦友,学生是忘年交,而且是无功利的。年年岁岁,这么多这么好的学生,“足以相乐如此”,自然是“独而不孤”的了。

教师也是凡尘中人,也有各自的烦恼人生,也要去应对一些没有趣味的琐屑之事。进教室之前,你还在为一些琐事烦心;可一旦走上讲台,面对那些略显稚气却是充满渴望的目光,和学生一并陶醉于斯,原先的烦恼便早已烟消云散。梁启超讲教育的趣味,反复强调教师的导引作用。做教师的,有责任引导学生到高等趣味的路上来,否则他们到校外找趣味,结果弄得人生无趣味。主张趣味教育的人,要有做“太子太傅”的使命感,要趁儿童或青年趣味正浓而方向未决时,给他们一种终身受用的趣味。“教然后知困”,不学新知,何以诲人?只有学不厌,方能诲不倦。反过来说,将诲人当作一件正经事,拿出良心去干(今天叫“职业道德”),怎会厌倦?故只有诲不倦,方能学不厌。趣味这东西,是愈引愈深,一旦尝到甜头便可成为嗜好,所谓如痴如醉。此乃“烦而不忧”也。

梁启超自称“信仰趣味主义”,自己的人生观“拿趣味做根柢”,进而主张“在教育界立身的人,应该以教育为唯一的趣味”,他自己也是“趣味主义”的践行者,我们看他关于“趣味”的讲演,实在是很有趣味。梁实秋认为任公是一位难得的好教授,有丰富的学识、流利的口才、动人的表情,凡是做过他学生的,莫不深受其影响,[4]故感叹:“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5]以梁公为镜便可看出,以教育为唯一趣味的师者,人生自会上升到一个很高的境界,一个既有根底更有趣味的境界,梁公之教学也是对“趣味”作为大学教育关键词的最好诠释。

注释

[1]舒新城编:《中国近代教育史料》,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上册第151页。

[2]同上,中册第537页。

[3]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8页。

篇5

所谓的“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可以带动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设计好了课堂“主问题”,可以避免“步步为营”式提问、成串的“提问群”、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的“追问”等课堂提问的弊端,如一条教学线索般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阅读和思考。

二、设计问题要兼顾科学性和人文性

篇6

著名学者周国平在《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文中曾说:读书要“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要有较高的读书品位,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升的,读好书就是提升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心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

而当下学生阅读的趣味如何呢?

回答显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用“读书丧志”来形容眼下中学生读书的现状。读书本来应该有益身心,怎么却说“读书丧志”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些当下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就不以为怪了。他们不喜欢读名著,也不喜欢读老师推荐的书籍,如当代作家路遥、王蒙、周国平等人的书也读不上劲头来。无志读名著,此可谓“丧志”乎?读那些低俗之物,岂不越读越无“志”吗?

当下学生不愿意读名著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学生愿意读什么呢?据我观察,一是喜欢看画报,读魔幻小说,看通俗故事;二是乐于看三维(四维)动画类、口袋类书籍;三是乐于读“郭敬明”。我担任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审委员到一些学校评估时,听说其学校专门开了读书课,特意观察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们手中拿的和看的大致也是画报与故事类作品。

有一句话叫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很有道理。但我们的学生不读名著,却读那些低俗读物,其阅读趣味岂不堪忧?其精神发育岂不堪忧?一个时代的学生都不愿意也不喜欢读经典名著,一个国家的学生不喜欢追求高端的文学艺术与文化,国家未来岂不堪忧?

据留法博士余一彦介绍,在国外,中国的留学生非常多,而且中国留学生非常聪明,非常勤奋,他们考试成绩非常优异,但是这些人到了社会上,往往只能做人家的高级雇员,很难成为帅才。我国有很多国际奥林匹克的冠军,但是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一个菲尔斯奖的获得者。这与其读书情趣不无关系。

当年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只成为一个器皿、容器一样的人才,要成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然而,当今上了大学的学生乃至博士,也只能做一些器皿一样的人才,我们如今的教育愧对我们的祖师爷啊!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也曾说:“我在大学几十年也没有间断教本科的课,科研任务再忙,我还是有相当精力教本科的课,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调出去了当北大出版社的总编辑,我还是兼本科一年级的课。我发现现在大学生很多中学语文没有学好,受应试教育束缚太厉害了,最大的问题是不读书,读的都是零零散散的道听途说的。比如说《红楼梦》就看过电视,没有读过完整的书、基本的书,所以上到大学以后就没有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你看,连考入北大的这些“人中龙凤”都没完整地读经典名著,其他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

探究学生不读经典名著的原因,高考不考名著阅读也不好考名著阅读是显性之因,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家长、教师往往忽视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更舍不得用必要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名著,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如何会得到提升呢?

以上只是原因之一,其实还有两只隐形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专家或是没看到,或是看到了而“吾不言”。这隐形的手是什么?我以为,一是电视、网络、低质文化冲击语文教育,改变了学生阅读的口味,从孩子出生就是声像图画的冲击,学生习惯于图像思维,再看文字就会很难知其优美;二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对语文教育的钳制,这是很沉重的话题,此文不想深谈。

下面我想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读名著。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集中在古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经典名著里,阅读这些名著,完全敞开心灵与其共“舞”,这是与智慧大师的对话交流,这样的阅读和感受,是对大师情感与生命的间接体验。当学生真正融入作家的感情世界,与作家科学家进行心灵沟通和生命对话时,作家科学家在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便会与其生命的体验相互碰撞,相互沟通,这时的读书是智者的高峰对话与体验,学生的思想精神文化境界可以得到有益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益于身心的阅读,也才是灵魂的提升与精神的正向愉悦。阅读到这个层面,才找到了阅读的真谛。

正如朱永新先生说的一样:“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有文化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加以推想可知,当一个人主动与大作家、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进行思想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时,他的血液中似乎已经流淌着大作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的血液,此时才可获得生活中的一般人所没有的高层次见识与思想,这种对人生的高层次的间接认识,便在读者自己的生命和头脑中积淀下来了,人的精神才会产生新的飞跃。

阅读《论语》《孟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社会历史文学名著,可以直探人性的本源,可以学到高端人生的伟大智慧,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的心胸会更宽广,让我们的视野会更广阔,长此以往,便可形成人的良好文化教养与精神世界。事实上只有读经典名著,学生才可能与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对话,才有可能达到他们的精神高度;只有阅读《人间喜剧》《巴黎圣母院》《哈姆莱特》等等,才能与巴尔扎克、雨果、莎士比亚等大师们交流,才会达到人类最高思想文化文学境界。没有这样的阅读,新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古代。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他从小对中国古诗词特别喜欢,他认为,好的诗词,含义深远,自己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对诗词每十年都有新感受;阅读中西文化经典名著,对其文化素养的熏陶与提升有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读这些古诗文的效果。”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和思想境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不引导他们去阅读中西文化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这样的教育肯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然而,目前由于各类新媒体的诱惑,不少人沉浸在“电子三屏”(手机、电视、电脑)生活中,这便使阅读产生了“异化”,这不但主宰瓜分了人们有限的阅读时间,而且极易导致“灵魂的矮化”。这样的“快乐阅读”,不但会造成“阅读无能症”,导致阅读品位的低下,还可能会导致灵魂的无所“归依”,以后再改变和提升其阅读的趣味与境界就难了。

读“屏”不是真正的阅读,那些大量即兴式的表达和无编辑状态发表的文字,常常是浅尝辄止的读物,有些甚至是有害读物,若长期沉浸于此,快乐就是一时的“娱乐”而已,其危害就如同“饮鸩止渴”!而阅读那浅显的故事,因其没有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与深刻的人生智慧,偶一为之,未尝不可,但真正的收获与提升不能从此处获取,只会浪费时间,严重的还会败坏阅读的趣味。

阅读经典名著如此重要,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读书趣味呢?

人生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读书亦需立志。读书是有层次之分的,高层次阅读乃如我国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四句表现了张载作为一个百姓,一个臣子,一个学者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也最能表现读书人的胸襟,也表现了我们古代先贤读书的抱负与志向。国务院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也曾引用这四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追求。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学习时也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对的人生发展以及中国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读书立志既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教学方略。志不立则学不成,读书与立志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故立志对读书学习之意义毋庸过多论述。

众所周知,光立志而不读书,志向就不可能实现,要达到真正的有益身心,要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高层次发展,就要培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形成,也非轻而易举,需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因为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氛围,能使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会使学生自然进入快乐阅读的实践中。其方略可利用学校阅览室,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图书阅览课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高品位读物,摘抄自己需要的资料,建立班级图书交流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读物,共享课外读物;还可让家长为学生建立“我的小书屋”,买书、订阅报纸杂志,指导阅读等等,这样的氛围形成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另外,要积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努力寻找一切机会,尽力展示学生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例如,举办“读书论文宣读”、“读书演讲”、“讲故事谈哲理”、“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等;还可以组成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建立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资料袋,随时放入自己的词语积累卡、读书随想等;还可定期组织课外资料展示会,看谁搜集的资料最丰富,最精彩等。

开展这些活动,使阅读名著的氛围得到优化,学生才会产生阅读名著的持久兴趣,当他们有了阅读经典名著的收获与成功感时,其思想和精神境界也会逐渐获得提升,其人生也可能更为精彩和快乐。

为使阅读经典名著持久开展,我们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主要采取的是“读写互动”教学方略。

“读写互动”与以往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是有区别的,“读写结合”,是强调读与写结合在一起,读书时要动笔墨,把自己的读书看法、想法随时记下来。“读写互动”是我们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导学生读书时,尤其在学生读了一段时间之后,要求学生必须写出东西,或对字句、语段加以点评,或对书中人物进行评论,或是仿写句段等等。因为只有写东西,才能解决那些不肯读书的学生读书的问题,不读书,他就不能写,要写出东西,就必须读书。同时,老师与学生以及生生之间互相督促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读写互动”的链条,整个过程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显然,这对学生读书有了一定的强制作用,对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会有利于学生人生的发展。

为将阅读名著活动引向深入,我们常把经典名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方法是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大家共同阅读一部名著,然后进行专题研究。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学生可从语言、人物、文化、主题、表现手法、人生哲学、人物与社会等某个角度来确立课题,经过讨论交流然后撰写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当学生的小论文撰写成草稿之后,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研究性学习论文交流会,学生宣读论文并接受答辩,教师根据学生论文和答辩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根据教师同学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全班或全校结集印刷论文集。我们的每届学生一般都要做五六个研究性学习阅读专题,这极大地推进了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214-01

"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应将培养思维能力作为主要目标,物理课教学导入对目标的达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创设探究氛围,提炼思维方法,提供想象的时空,并为学生组织思维的素材,暗示或指向具体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见课堂导入对一堂物理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1中学物理课堂导入的定义和理论基础

"导"就是引导,"入"就是进入学习。导入技能就是指教师以教学内容为目标,在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用巧妙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积极地进入到课堂的学习上来的教学活动方式。

1.1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基础。导入教学理论基础来自中外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如我国教育家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杜威的"思维五步教学法"等都突出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启发的重要性,这就成了今天课堂导入的理论来源。

1.2中学物理课堂导入要坚持的原则。课堂导入要根据学科特点,内容的不同和学生的认知程度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一般地说,中学物理课堂导入要做到:一是导入要具有针对性,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兴趣爱好和知识基础加以选择,使导入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是具有简洁操作性,导入要合理安排时间,"导入内容要与新课内容紧密相连,能揭示新旧知识联系的交点,使学生认识系统化。同时要注意课堂导入只是盛宴前的"小餐",而不是一堂课的"正传",所以时间应该紧凑得当,一般控制在2-5分钟之内,如超过则可能喧宾夺主。" 三是导入要具有吸引力、启发性。在中学课堂导入过程中,富有趣味的导入能够让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起到进入课堂的作用。同时,有启发意义的提问,情境也能更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为顺利教学提供条件。

2中学物理情境导入法的使用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发展本体,重认知,轻情感,重结果,轻过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模拟情境被忽略,教学重点偏向知识本位。中学物理教师要善于运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探知学习的真谛。

2.1创造新鲜生动的演示情境,导入新课。在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直观、形象、生动的物理知识,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精心设计出生动、新奇并贴近生活的演示情境,吸引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比如在讲到"机械能守恒"的内容时,可以设计较为"惊险"的环节:让物体在触碰身体的时候来回摆动,使得既惊险又刺激,整个课堂情绪高涨,为理论教学提供了好的开端。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声色具备,导入新课。随着中学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的运用已经较为普遍。多媒体技术兼备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直观形象的优点,让学生进入一个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吸引学生有效联想和探究物理知识的兴趣。

2.3创设趣味活动,导入新课。在物理课导入中,可以考虑使用小游戏、小典故、小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使课堂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与一体,快乐教学,快乐学习。最典型的莫过于讲述万有引力定律,可以让学生学习牛顿的样子坐在前面,思考苹果落地的情景。并引出"为什么苹果会落地,月亮怎么还在头顶呢?"不仅场面生动、活波,而且学习易于进入状态,思考问题。

3中学物理悬疑式导入法

中学物理悬疑式导入一般包括悬疑问题的设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在探究过后要回到问题本身这样的导入形式。

3.1悬疑问题的提出。即诱发学生问题的提出,中学物理教师要创设悬疑情境,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对问题形成初步判断。注意在悬疑问题提出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问题的可探究性,也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反正问题过难,挫伤学生探知的积极性。

3.2悬念的引导。"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障碍或引发矛盾,激起学生好奇与期待的心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从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此阶段对应的教学原则是"强而弗抑",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设置问题或创设情境,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使学生达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

3.3释疑,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层层解开谜底,既能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在释疑过程中,要注意问题的难易,容易探究出来的,让学生自己解答,那些较困难的,需要老师细心引导,发掘,有时候要细致讲解,让学生不仅明白物理的表象,更要弄懂其本质特征。

45W2H法

"5W2H分析法又叫七何分析法,(1)why一原理是什么?(2)What一呈什么状态?(3)where-一从哪里入手?(4)when--与时空有何关系?(5)who一由谁来承担?(6)How一如何实施?How much--什么程度?如何提高效率?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教师给出的资料中自己寻找问题并进行探索,例如在物体的运动一节中,创设一个运动场景,让学生按5W2H法来分析运动的各个因素、环节及因果关系。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在此方法运用过程中,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相应的物理学习条件,包括物理实验室,物理运动器材等,在条件不好的学校,这种课堂导入法应用是有限的。

总之,以上是物理课教学中几种常用的导人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中学物理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区别的使用。在课堂导入过程中,要本着导入为学生学习有利和课堂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切记导入不可本末倒置,以形式的东西代替了教学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赵肇雄 浅谈物理课堂教学的常用导入方法[期刊论文]-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6).

[2]赵海英 中学物理教学导入法初探[期刊论文]-成才之路2009(22).

[3]张书君 浅谈物理教学导入的创设[期刊论文]-成功(教育版)2007(9).

[4]马兴华.张穆峰 中学物理教学导入技能[期刊论文]-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19(3).

[5]徐莉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导入技能[期刊论文]-学周刊C版2010(4).

篇8

论文摘 要: 英语语言学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方法单一、术语抽象难懂,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增强其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交流是值得探索的方向。其趣味性教学在于新的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应用,即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建构以学生的学习、研究、互动为主的教学模式,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大量引用实例,丰富教材内容,鼓励学生参与与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以实现语言学课程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的课程目标,满足21世纪对复合型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引言

语言学导论是本科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知识必修课程,通常在大三年级开设。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2000年),该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重要性的认识,培养语言意识,发展理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1]。其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该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遭遇了尴尬:教者乏味、学者无趣。根据我对乐山师范学院2008级英语本科100名学生所做的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46%的学生在上这门课程时感觉很无聊,12%的学生则感到心情郁闷,其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同时,近年考研持续升温,报考英语专业的研究生,无论是哪个方向,初试大都要考语言学的内容,而这成了多数考生复习备考的障碍。因此,从学生的视角而言,改变语言学的教学现状,增强语言学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增强英语语言学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趣味性和知识性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二、趣味性研究的价值

我在万方数据库中以“英语语言学教学”为主题词,对自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颁布以来的近十年的语言学教学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研究者无一例外的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在探讨语言学的教学,虽然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趣味性的问题,但并非关注的重点。

潘之欣指出英语语言学教学依旧停留在语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学习的乐趣和用处,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熊学亮也指出“语言学总是使人打不起精神来,原因无非是抽象和缺乏诱人的情节”[3]。鞠玉梅认为在语言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觉得语言学课程有趣、有用,他们才会有学习的动力和激情[4]。教高[2007]1号文件也明确提出了,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见,兴趣对于学习的意义。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这正是当前语言学这类理论知识课程教学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三、趣味性教学缺失的原因

1.学生的困惑与茫然。

立足于语言学教学枯燥、缺乏趣味性的现状,对学生而言,其理解能力有限,对于英语语言学这样一门难度较大、理论性较强的专业知识课程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挫伤了学生对趣味性活动开展的兴趣。有69%的学生就表示不愿参加有关趣味性教学的任何活动。其次,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较弱,僵化地获取知识,无法对知识进行很好地吸收利用,因此制约了趣味性实施的效率和质量。与此同时,学生对语言学的学习目的茫然,大部分学生忙于死记硬背单词、术语和定义,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但最终也没有明白语言学学习目的所在,从而扼杀了趣味性教学的实际价值。学生自身的情感和态度无法得到很好的关注,趣味性教学存在片面性。

2.教师的自我中心主义。

虽然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改革工程”,但教师的思想观念并未真正转变,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讲座式教学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语言学教学无疑成了教师死板地给对学生灌输语言学术语的过程,学生丧失了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平等交流的机会,其能力的培养自然无从谈起。理论知识是研究人员和学者研究的成果和理论,包括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关于人类发展的知识、指导课堂组织的理论知识、教学法知识、评价理论知识、社会文化知识,等等。理论知识为教师的实践提供指导。然而,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提高,而忽视教育理论知识、心理学知识的应用,往往思考的是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的问题,忽视了兴趣的培养和学生的可接受性。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只传递语言学知识,却没有注意学生的接受情况,没有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5]。整个授课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中心,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效果差自然在所难免。

语言学是一门思辨学科,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性,因为是英语专业,教师通常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从而削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进而丧失了对该课程的兴趣。这就使得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在全英文的教学环境下很难有效地开展。熊学亮也指出,无论其对象是英语专业学生还是非英语专业学生,相关的书用中文写较好,相关的课用中文讲较妥。这样可以减少学生或读者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语言转码上精力的追加投入,从而扩大读者面和听众面,因为语言学毕竟不是讲故事,初学语言学的人想要弄懂基本概念,必须重复学习和不断思考,此时再把英语当成信息的载体,中国学生的负担就会加重,学习的效果就会减弱[3]。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法方法缺乏多样性,也难以激发学习语言学的兴趣。而由于学校的资源有限,硬件设施不够,语言学教学大都没有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我的调查问卷,50%的学生表示自己的语言学老师从不使用多媒体教学,25%的学生表示很少使用,只有16%的学生说是经常使用多媒体的。而在传统教室上课,教师缺乏相应的配套资源,如图片、声音、教具,等等。这样,由于教师的教学辅助手段运用不全或运用不到位,导致语言学的课堂的趣味性大打折扣。与此同时,调查中大部分的语言学授课教师都是年轻老师,缺乏经验,他们的语言学课堂大多都是照本宣读,缺乏创新和趣味性。

3.教学资源单一。

高校教材更新缓慢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对于理论课程的教材更是如此。现阶段高校多选择胡壮麟主编的《语言学教程》或戴炜栋、何兆熊主编的《新编简明英语语言学教程》为英语专业语言学的教材。这两本教材内容详实,知识全面,但是难度较大,不易于理解。袁秀凤曾指出“该书很大程度上是一本专著而非教科书,有些章节在难度上也把握不到位”[6]。在本次问卷调查中,50%的学生认为所用的教材枯燥,37%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只有8%的学生感到这教材是有趣的。由此可以看出,当前的教材并非令学生满意。此外,当前的教材都是用英文撰写,专业术语过多,有些甚至无法在词典中查到。而且,教材编撰并非是基于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难以激发阅读的兴趣。

很多教师在进行语言学教学时,仅仅立足于语言学的教材本身,往往不厌其烦地把一个个复杂的语言知识点清楚明了地讲解给学生,却很难得到预期的回报,除了有考研意向的学生会认真的听课做笔记,其他大部分学生都只是听之任之,并未真正理解吸收知识。这就是教师们没有从广义上去把握教学资源。他们把教学资源定位在教材和仅有的、常见的教学媒体上,而忽视了生活中的,学生感兴趣的素材,忽视了趣味性与实用性的结合。

四、趣味性教学的设想

1.转变观念,“趣”在新理念的运用。

现代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是时展所赋予的要求[7]。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就是要把“以学生为本”落到教学的实处,从人的发展和大纲目标的角度去思考如何转变师生角色,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培养合作与探究的精神,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转变理念并非简单地意味着脱离粉笔和课本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如果不真正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大量的图片文字演示并不会减弱语言学本身的枯燥性与抽象性,相反课件频繁点击必然加快课堂节奏,进而模糊学生对基本概念的认识与理解,缺少师生互动的课件只不过是纸制课本的电子版本的演示而已,那又是另一种乏味[8]。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丰富百科知识,才能将一个个的语言学术语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从而降低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的枯燥性,为提升其趣味性和吸引力提供可能。例如,对抽象概念的讲解,除了列举事例,教师还可采用类比和对比方法,使之形象具体,饶有趣味,这样教学效果可能更佳。应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对在实施趣味性教学时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加以思考,不断总结,提炼出好的方法,加以完善和推广,让语言学充满诱人的香味。此外,转变观念还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评价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单一的考试分数上面,而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个人素质、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促进教学趣味性向多元化、高层次发展。

2.关注学生,“趣”在过程。

实行趣味性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意识、鼓励合作与交流,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引导他们通过课堂辩论、演讲、表演、竞赛、课程设计及现场讲解等诸多形式把学习的注意力放在过程之中,而非一个个知识点的记忆和背诵之上。本次调查结果也表明,65%的学生认同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趣味性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能为教学趣味性的增强奠定基础。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性和发展性,提升教学趣味的全面性。语言学家克拉申认为:“学习的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因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将表现欲的满足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十分必要。多给予学生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深化师生感情,树立学生的信心,加强培养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的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去扩展利用课外时间。朱瑶瑶认为,“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给学生出语言学课外读书目录,引导学生课外学习、读书、查阅资料和开展科学研究”[9]。教师还应当鼓励学生将语言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而不只是死记硬背。比如,要引导学生了解学习语言学的目的和价值,将语音学与正确掌握发音结合起来,将语义学与词义理解、搭配结合起来;将语用学与提高交际能力和水平结合起来,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学的趣味性和学习的意义。

3.改进教法,“趣”在参与。

《大纲》指出,在教学中要多开展以任务为中心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要求,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1]。教法新颖多样,自然具有吸引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就能化枯燥为有趣。语言学教学也应该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一的讲解,可开展课堂活动,像演讲、报告、讨论、专题研究等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声音、视频、文字等,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当中去,才能积极地学到知识。

比如,教师可以以设置任务或布置作业的方式,由学生选择并阐述、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通过书面形式、口头陈述、PPT课件展示或在全班开展交流讨论等形式进行呈现。在收集整理资料、开展调查活动、撰写报告及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能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资源,既锻炼了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这门课的趣味性和参与性。同时,进行语码转换也是必要的,一味的全英文教学必然加重解码的难度,增加教学的枯燥性,降低其趣味性[10]。在语言学教学中,英语语言学教师充分利用英汉语之间,甚至普通话与方言之间的转换,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吸引注意力,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参与。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学习效果就会慢慢地改善。

4.丰富教材,“趣”在资源。

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所以编写一本注重基础性、适用性、详略得当,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索激情的语言学教材尤为重要。在选择教材内容时,在保持语言学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高师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将教学内容集中在那些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一些语言学基础知识上,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11]。只有学生看懂了,他们才能参与,才会探索。同时,所编写的教材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不同类别的英语专业学生要用不同的教材。比如说,高师英语教材的设计就不能等同于一般类别,在编写教材时要注意师范生的特殊需求。此外,教师要多收集素材,丰富教学资源。例如,短小精湛的文章、语段、电影对白,以及谚语、警句、广告用语、新闻用语、公示语、路牌等社会用语,都能成为很好的教学资源。如讨论明喻、暗喻、隐喻、双关等修辞手法时,可以用我们熟悉的广告语来替代书本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例子,它们比书上的例子生动得多,有趣得多。教师如果将这些丰富的“教材”在课堂上加以巧妙地运用,那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将不再是一件难事。

五、结语

趣味性教学不是教学的根本,而是增强学习动力和效果的手段,探索语言学的趣味性教学,就要转变观念,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旨归,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才能有效地改变当前语言学教学枯燥乏味的现状,改善学习效果。教师应将趣味性融入到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语言学的兴趣和激情。有了兴趣和激情,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效果也才能逐步增强,真正实现语言学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语言意识,发展学生理性思维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3.

[2]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53-54.

[3]熊学亮.本科生语言学教学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5):18-19.

[4]鞠玉梅.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课程教学的思考关[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8):31-33.

[5]张廷.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2):128-129.

[6]袁秀凤.探索趣味性英语语言学课堂教学模式[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2-29:62-65.

[7]沈建民,谢利民.以学生为本:现代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8-22:48.

[8]唐艺菲.英语语言学课程的互动式多媒体教学[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7,(2):87-89.

篇9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卢梭在其教育论著中也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像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都兴趣盎然。”当前的高职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和智力因素,对抽象理论的理解能力往往比较薄弱,老师讲课要生动有趣就成为学生的必然要求。这里所讲的“生动”就是让学生在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声的感受中激活思维,加深印象,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可以在以下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得有趣,让学生感受到政治课的魅力

(一)趣味举例法

“趣例”可以是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生活趣事,也可以是哲理诗、名家名言等。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基本上都爱听故事。我就将他们爱听的故事引入课堂,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从而使枯燥问题趣味化,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问题简明化,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觉悟。例如,在讲劳动光荣时,我讲了美国石油大王哈默艰苦创业的故事;讲友谊与爱情时,讲了马克思和燕妮的故事;讲人生价值时,讲了第四军医大学学生张华舍己救人的故事……讨论时,情理交融,理趣交融,使学生能得到艺术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启发。此外还经常引用名人名言,适时在教学中引用,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在讲“学习重要性”时,引用了“学历代表过去,财力代表现在,学习力代表未来”。在讲“机遇”时,引用了“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头脑的人”,在讲“勇于战胜困难时”引用“只要不放弃尝试就永远不算失败”等等。在教学中,趣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应用。

1.唱好序曲,激发兴趣

常言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头为何那么重要?这就是心理学所说的“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至关重要。成功的开头,有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便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像打开了殿堂的大门,引导着学生竟相登堂入室。在政治课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恰到好处地用趣例引题导入新课,就会一扫课堂的沉闷气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拔动起思维的琴弦,为新课的讲解定下基调。

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时,我首先问学生最近国际上最受人关注的是什么大事?学生竞相回答:有的说是甲型流感,有的说是金融危机。我说这两个事情的确都很大。那么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影响,和我们有没有联系?通过分析美国的金融危机导致世界金融危机,投资环境恶化,工厂停工,贸易停滞,旅游业等行业受影响等来说明金融危机对我们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甲型流感也是从墨西哥开始,蔓延全世界,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加强防范,就是因为它会相互传染,不是孤立的。然后导入“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使学生既了解了时事,又对新知识产生想学的渴望。

2.趣味说理,深入浅出

运用趣例组织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生动,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例如,在讲正确对待顺境逆境时,我举了《沸水中的青蛙》:

如果你把青蛙丢进沸水中,青蛙会本能地立刻跳出来。说明处于逆境中的青蛙往往有着更清醒的头脑,有着更顽强的斗志。但如果把青蛙放进冷水中,慢慢提高水温,青蛙会感觉水很舒服,而忘记自己所处的险境,等到水越来越热,自己却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了,青蛙也因此丧命。所以,同学们在顺境时一定要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千万不要高枕无忧,更不要被舒适的环境消磨了斗志,要时刻检讨自己,不断进取,才能永保斗志。这个故事虽小,但因为包涵着深刻的哲理,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也是深远的。

3.趣味结尾,引发思考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橄榄、品尝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

例如,在讲市场经济的特点时,最后结束我用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形容市场犹如大海,它,既能载舟也能覆舟,对于那些在市场风云中不会驾舟弄潮的老弱病残者和在市场大海中翻船的失败者,国家会给他一个救生圈,这个救生圈就是社会保障。对于有能力竞争的人,市场会敞开它宽阔的胸怀迎接每一位挑战者,正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愿同学们在市场大潮中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使学生对市场经济有了更完整的认识,也对自己在市场大潮中搏击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

(二)趣味图片和影音,轻轻松松学知识

有句话叫:“百闻不如一见。”说明形象直观教学要大大优于枯燥的讲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精选一些与教材内容紧密相联、贴近现实生活的图片,搜集保存一些影音资料,能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对教学大有裨益。我曾在网上下载过一些有关沙尘暴的图片,在讲保护环境的时候让学生观看这些被沙漠淹没的村庄,耕地,会产生极大的触动。学生看了,表情惊讶,痛心疾首,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同时,在电视上留意《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社会经纬》、《东方时空》等栏目,及时捕捉信息,有的可以录下来,备教学所用。比如,对的揭批可以通过播放分子自焚,杀人的录像,不用说教,学生也会形成正确认识。再如讲假冒伪劣商品对人们的危害时,完全可以播一段录像。焦点访谈曾播过一期《垃圾变成食品袋》看着那些脏兮兮的废旧塑料、药物残留的输液器,农药瓶,未经任何处理,眨眼变成食品袋,你还敢用吗?让学生意识到整治市场秩序的重要性,让他们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关键是平时积累。上一堂课,可以说准备了几分钟,也可以说准备了几年,也可以说是准备了一辈子。我们一生的积累在教学中都有可能被无形中运用,是一生财富的展现。

二、学得有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仿佛老师的讲和他无关。但如果能让每个人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学习动力和压力,会在不知不觉中上完一节课。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上课东张西望,或看课外书,或睡觉……如何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专心致志地上课成了一个难题。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主张课堂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表现好的同学,不然就会打击部分同学的积极性。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呢?

(一)趣味阅读

阅读是最简单的学习方法,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阅读的效果。因此,上课时可以采取评选“阅读能手”的办法,或在全班分成两组,哪个小组找问题又快又对,就是当天的“优胜组”。有了竞争,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就会一改往日懒散的上课状态,根据老师的提示阅读教材并勾画重点,找出难点。这样通过让学生参与对教材的阅读分析,也培养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使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和知识体系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趣味活动

素质教育的今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理应创新,老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可以是讨论、研究,也可以自编小品,表演文艺节目,还可以搞知识抢答,辩论赛,举办小论文竞赛、演讲比赛,设计模拟法庭,进行社会调查等,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搞活课堂教学。

比如,在阅读的基础上,老师可以结合课文中的重点、难点,确定讨论问题。讨论时,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也可以进行自由辩论或向老师发问,通过这样的活动,激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也让政治课因告别一言堂而充满无穷魅力。从而把学生置于学习和认识的主置上来。使学生大脑在单位时间内发挥最高效率。一次在讨论大学生是否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时,正方从反面论述了没有理想的可悲后果,从而,让那些认为不需要树立理想的同学感觉到了理想的重要性。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我也经常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搞专题研究。比如,研究遵守公共道德的情况,让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法,或随机调查等方法,统计出平时能够(经常,偶尔、不能)遵守公共道德人数的百分比,研究同学们不能遵守公共道德的原因,以及提高公共道德意识的途径。通过这样的研究,让学生放眼社会,正视现实问题,既让学生感到有趣,又从中培养了各方面的能力。

(三)趣味练习

练习是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根据课文的知识结构以及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从易到难,层层深入,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让学生观摩。并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设计练习,将设计得好的用作全班的课后作业。这个做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开动脑筋,活跃思维,积极参与。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篇10

慕课背景下能够很大程度丰富与拓宽语文课堂教学的维度,不仅可以将大量课外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也能够让语文课堂原有的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元,这些都会有助于趣味化课堂的构建。语文课程教学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与拓宽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学底蕴。这些往往都不是简单的在课堂上的语文课程学习或者依赖于课本中的文章阅读所能实现的,学生还需要大量的接触课外知识,了解各方面的背景知识和时下的讯息,要不断丰富与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有了网络平台后,这些都更容易实现。互联网资源中给学生提供了充裕的学习资料,学生不仅可以读到各类优秀文学作品,在分析与解读很多具体文章时网络环境也可以带来思维上的引导与参照。因此,教师要善于借助慕课教学来拓宽已有的课堂容量,在打造趣味化语文课堂的同时也让学生学到更多实质性的东西。

教师在进行教学发散与延伸,试图给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的过程中便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慕课教学来实现这一目标。比如,在学习《我的母亲》时,我以“亲情”为主题要求学生展开讨论活动。期间,为了促进学生的理解,点燃他们的思维,我巧妙地导入了慕课视频,让网络学习者和学生一同展开讨论。随着众人的各抒己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产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使得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讨论当中,让课堂讨论活动比以往更加活跃。又比如,在教学《都市精灵》时,我以“人与环境”为主题,开展了同样的活动,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慕课教学不仅让课堂教学得到了极大延伸,这也是一个学生间乃至所有学习主体之间可以进行充分交互分享的一个有效平台,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会更加开阔,视野会更为宽广,对于很多文章的理解自然也会更为充分。

二、构建学生基础知识框架

初中时期的语文教学,教师要慢慢开始关注学生基础知识框架的构建,教师要让学生的语言功底更加扎实,语言积累更加丰富。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弄清文意,对于那些优质的以及很有代表性的文章,要让学生多分析和解读文章的结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并且多学习这些典型的写作方法。在从这个层面来帮助学生构建语言基础和知识框架的过程中,慕课教学同样能够发挥功效。教师可以以课本文章为出发点,结合具体的教学范本引入一些课外学习资源或者素材,帮助学生更透彻地分析文本的写法,掌握其中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如,《学问与智慧》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的议论文文体,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中正是要培养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与技巧,这篇文章很值得学生精读与学习。为了让学生快速地掌握议论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随机为学生选择了两组有关的议论文写作手法教学视频,让学生在视频的带动下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与模式。其中,这两组视频的时间都为5分钟,分别指出议论文写作的一些基本思路、技巧与规律,取得了极好的指导效果。可见,慕课视频不但思路清晰、形式多样,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梳理能力,能够让学生获取更多课本中没有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进而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牢固。

篇11

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落实如火如荼。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课堂上教师充满激情,师生互动、充满探究和研究的氛围。这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方向。

但在作业设计上,教师的观念依然陈旧,认为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教师投入到作业设计上的精力和智慧微乎其微。对于作业设计,教师常常随意为之,不进行什么设计,只拿一些现成的习题敷衍了事;即使进行设计,也直指应试的大门。设计出来的作业,大都机械重复,毫无趣味,不但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反而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令学生望“业”生畏,甚至有“作业恐惧症”,苦不勘言。从而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厌学、厌语文。这一切无可辩驳地说明,作业问题正成为新课改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是新课改的一个瓶颈。再不对语文作业进行革新,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必将事倍功半。

二、课题界定及理论价值

(1)课题界定:

趣味性: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情趣的事实,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

语文作业趣味性:本课题研究的“语文作业趣味性”是指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改变传统、枯燥的作业形式,丰富作业的内容使学生感兴趣,具有浓郁的人文关怀,能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愿意接受或主动作业的群体效应。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 理论价值

首先,就心理学而言,兴趣是一个人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态度,是一个人对一定事物发生注意的倾向。兴趣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主观意识活动,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从事某种活动和追求真理的一种精神力量。”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是学习的强大动力和内在力量,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兴趣能使个体的整个心理活动积极起来,处于最佳状态,顺利接受各种信息。兴趣的衰减或丧失,将使语文教学事倍功半。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尤其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点滴小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心理学认为兴趣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它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等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兴趣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内容,当一个人对学习有兴趣时,就会觉得学习内容丰富多彩,心情愉快,充满热情。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的学习就会变得枯燥无味,会产生厌学心里。

第三,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考虑作业的人文性、有趣性。

本课题对于推动我校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具有现实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在不断改进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发挥语文作业在使学生获得母语知识,形成一定的语文素养,以及促进学生喜欢语文,喜欢阅读,提高作业质量,激发学生乐于倾诉、善于写作具有极强的实际意义。

三、课题研究意义:

在《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指出:“语文教育的终极意义指向言语表达与存在。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人‘活’着——所谓的生活着,而且是使人成为言语的人、精神人,让人变得充实、美丽。”《关于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趣味性的实践研究》正是给孩子提供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环境。

语文作业趣味性作业的研究,不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且给学生留有自主选择的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自由支配,充分地张扬个性,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自觉探究者和发现者。实现学生言语生命的发展,让作业成为学生言语生命成长的愉快经历

四、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研究内容:

1、改变作业形式

改变单一的、重复的、机械的抄写作业或“拿来”的练习,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作业设计。

2、丰富作业内容

课内外结合,重视实践,在活动中进行口语训练,在活动中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并乐于表达。

3、尝试多种评价

改变原有的教师评价,尝试自我评价,同伴互评,班组长评价等等方式激励学生享受作业乐趣。

4、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作业的趣味性倡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走向自然,去感受鲜活的语文信息,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

5、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语文作业的趣味性注重让学生在作业中释放自我潜能,体验在实践中获的满足、愉悦与自信,获得个性的和谐发展。

研究目标:

通过对语文趣味性作业设计的研究,使语文作业更加趣味化、创新化。探索出适合于学生情趣的趣味性语文作业,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合理、有效地完成了语文作业,以求达到良好的课后巩固的效果;学生在本课题的实践中可以提高自己对做语文作业的兴趣,提高自己学习语文效率,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培养高年级学生的勤于阅读、乐于写作的精神。

五、课题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XX.11—08.12)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教育学》、《心理学》等,对一些相关的研究进行了解和把握,同时对核心概念作初步界定;进行课题申报,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具体的课题研究计划。

2、实施阶段(XX.1—09.11)理论学习并进行教学实践、资料整理、反馈改进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更细致、更深入的操作,并根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策略。

3、总结阶段(XX.12—XX.1)案例搜集、研究资料、课题总结、撰写论文在占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总结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论文,为第二轮课题的继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准备。

六、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操作观察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反思研究法等,在实践总结的过程中,使用归纳总结法,使研究过程更具有时效性和精确性。

七、课题研究的条件

1、本人专科毕业,35岁,小学高级教师。曾参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科学教育主体化、开放式行动研究》研究,该课题已经与XX年7月结题。参与了是此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XX年6月被评为县“教研先进个人”。有着丰富的理论经验和教学实践能力,有多篇论文获市、省、国家级奖。

2、参考的主要文献:

(1)、国家教育部制订的《语文课程标准》;

(2)、李吉林《情境教学法》;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个建议》

八、研究成果:

1、通过研究,提高了对语文作业设计的认识,提升了对趣味性语文作业设计的能力。

2、整理、编排出一套《学生语文趣味性作业优秀选集》

3、撰写相关论文:拓宽阅读空间,培养阅读情趣浅谈。

4、撰写《关于提高农村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趣味性的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村官发展研究报告范文改革开放的实践报告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篇12

1.论国画艺术手法在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运用

2.职高德育引入就业教育的研究

3.大众传媒冲击下的职高德育课教学初探

4.探讨职高德育课趣味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5.对职高德育课程改革研究

6.以学生职业素养为核心的职高德育模式研究

7.初中,职高德育教育衔接问题初探

8.职高德育课趣味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9.课改契机下职高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时效性研究

10.职高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11.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12.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13.从细节做起——基于“鲁班文化”的职高德育管理策略

14.在真实性评价统领下建构职高德育课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15. 网络信息技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16.论学案导学”法在职高德育课中的运用

17.增强职高德育课教学有效性初探

18.浅析如何提高职高德育课的学生学习兴趣

19.职高德育课作业的实效性探析

20.提高职高德育课堂设问有效性初探

21.评《职业高中德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22.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浅谈

23.创设情境,优化职高德育课堂教学

24.加强职高德育工作努力服务经济建设

25.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加强职高德育课学法指导

26.职高德育工作应增强实效性

27.科学构建新时期职高德育工作体系

28.职高德育课不妨渗透English教学

29.主题学习在职高德育课的实践及有效性探究

30职高德育课情感价值观目标达成策略探索

31.职高德育课生活化教学浅议

32.职高德育课教改渗透成功学理念的尝试

33.让职高德育课焕发生活魅力

34.职高德育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

35.浅谈如何做好职高德育课教师

36.职高德育课案例教学探微

37.浅谈职高德育课堂的导入方法

38.谈谈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39.谈职高德育课中的“活动单导学”

40.浅谈职高德育课新课导入注意事项

41.网络环境下职高德育课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

42.网络信息技术在职高德育教学中的应用和探索

43.职高德育课学习兴趣的激发

44.职高德育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学案例

45.职高德育途径初探

46.以学生为本激活职高德育课

47.浅谈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激励艺术

48.实施启发式教学,上好职高德育课

49.职高德育的“模块”教育研究

50.浅谈职高德育教学

51.职高德育途径初探

52.盛开职高德育之花

53.对职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4.新时代下职高德育工作的思考

55.职高德育课教学初探

56.职高德育案例

57.职高之德育教育

58.职高德育成功的秘诀

59.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60.职业高中德育的理论与实践

61.激活职高德育课堂

62.职高德育教育论文

63.职高德育创新的思考与实践

64.职高德育工作案例个案分析

65.职高德育课堂管控探索

66.渗透职高德育课教学途径.doc

67.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

68.职高德育的“模块”教育研究-kjq

69.在职高德育课中渗透美育

70.关注职高德育成效共话职高德育创新

71.县职高德育科研课题实验班开展

72.鄞州职高德育工作又添新彩

73.职业高中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分析

74.情”与“法”并重,上好职高德育课

75.职高德育论文范文_职高班主任德育论文,职高德育论文

76.幼儿园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7.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浅谈

78.职业高中语文教学中德育的意义与困惑

79.职高德育课程教案

80.提高职业高中德育实效性的思考

81.(职高德育高三职业生涯规划第一次月考

82.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83.我市普职高德育工作会议在市职教中心举行

84.职高德育路线图

85.浅谈职业高中德育课的情境教学

86.职业高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87.如何在职业高中教学中渗透德育

88.新形势下实现职高德育管理模式

89.对新形势下职高德育课教学的思考

90.职业高中德育问题研究

91.东莞长安职高德育新模式

92.谈谈职高德育课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

93.浅谈如何提高职业高中的德育教育

94.78东莞长安职高德育新模式

95.田东中学职高德育工作的经验与做法

96.职业高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

97.职高德育教育的技巧与方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