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8:2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级计算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初级计算机论文

篇1

如何在网络化、信息化的环境下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呢?这是我们新的研究课题,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1.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计算机教学特点

我们的教学特点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变化;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突出学习者的个性化教育;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有利于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手段更先进;交互网络技术的使用。

2.周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的发展日新月异,网络得到了飞速发展,而我们的教学相对滞后。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下列问题: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教学手段、模式单调,教学效率低下,效果不好;考试考核方式改革力度不大。

3,网络环境下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结合我院及兄弟单位的改革经验,认为应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3.1 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参照《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南》的要求,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和具体实际情况分专业、分层次设立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先进性和应用性。

3.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教学方法是培养创新人才、提高专业技能的重要环节。

3.2.1 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网络环境,提供一种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合作化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及自我探究的欲望可以被大大调动起来。高职院校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能动状态,他们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3.2.2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探究知识的动力之一,是创造发明的重要源泉。教学中,教师要有效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从事学习活动,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3.2.3 精讲多练。“精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是面面俱到,而是主要讲清课程的要点和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多的具体内容让学生自学。

“多练”,即让学生多上机操作,多给学生训练的机会,其目的是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人手,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提高操作的准确性、迅速性、灵活性和协调性。

3.2.4 任务驱动法。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创设教学平台,将教学内容和上机任务、作业放入网上。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再以软件或知识点作为线索,改用任务为线索,串联模块,组成教学内容。在这里,任务的确定、完成、对任务完成情况的评价成为教学的中心环节。

3.3 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型教学模式离不开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一系列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和媒体。

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站在改革的前列,率先采用新型教学模式,以现代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先进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发现式”学习能力,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3.4 考试考核的改革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凭试卷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这种考试方法与素质教育大相径庭。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3.4.1 边教边考:在平时上机操作中,一个章节、一个知识点就进行一次考核。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出一些应用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找出解决方法,训练学生掌握应用领域的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4.2 多渠道考核:通过多种方法检查学生的技能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在校园网络平台上设置一些学习、对话、软件等栏目板块,对参与者加权积分,作为考核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篇2

二、初中计算机教学发展的主要应对策略

1.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分类、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具有不同的计算机基础,使不同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具有不同的表现。一部分条件比较优越的家庭很早就为孩子准备了电脑,一些兴趣高的孩子还参加了课外的补习班。这样,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掌握了基础知识。还有一些家庭因为条件差,没有给孩子准备电脑,他们的孩子就对电脑缺少认识。为此,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分层教学,从根本上提升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效率。

2.初中计算机教学要突显实践性的特点,加强对计算机课程的安排。计算机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课程传授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常情况,理论知识给人以枯燥的感觉,理解起来存在困难,学生掌握得不够娴熟。此时,如果注重实践,反而使学生更加直接地获取知识,在实践的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为此,为了提升计算机教学效果,教师要注重效率,增加实践操作的时间和机会,改变以理论讲解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运用全新的方式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最终安排一定量的习题来加深和巩固知识点,实现教学目的。

3.为了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多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实现直观教学的目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方式还没有完全解放,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对抽象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他们更倾向于直接的知识传授,这样才能学得轻松和愉快。但是此时期计算机的知识又恰好比较枯燥和抽象,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课堂内容。所以,教师可以采取理论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将深奥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例子讲解清楚,这种方式效果更佳。

4.为学生营造教学氛围,进行积极的提问,激发学生进行积极地思考。初中教学课堂中,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参与计算机学习,要适当采取提问的方式来营造教学环境,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在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中,以学生的知识水平为基础,充分考虑他们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和掌握程度。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探索学生的个性特征以及此阶段学生的普遍性特征,用事实加以佐证,进行说明和讲解,将单调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变成简单、易懂的语言,使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获取知识。

篇3

2我校分级教学改革实践

随着塔里木大学办学规模逐步扩大,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农为主,农、理、工、文、管、法、经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因此生源较复杂,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父母的文化程度不高,少部分学生来自城区,父母的文化程度较高。少数民族学生占比30%左右,其中部分民族学生为民考汉学生,穿插在各汉族班进行专业学习。因此,各教学班的计算机基础参差不齐。自2008年以来,我校每年组织入学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一般都安排在军训结束后的第一周周末进行。采用我院教师开发的考试系统,由考试系统自动判卷,在摸底考试前,不对学生做任何辅导,以便更客观、更真实地反映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通过连续多年来的摸底测试,获取了大量客观数据,为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以2008年的测试数据为例,全校随机抽取了16个汉族本科新生班级参加摸底考试,合计494人。测试结果并不理想,平均测评成绩为37.47分,满足学校合格线的学生仅占9.1%,这充分反映出我校全体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整体偏低。根据2008年和2009年连续两年的新生计算机水平摸底测试结果,我校从2010年开始,逐步开展了一系列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经过2010年至今的分类、分层和分级相结合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了我校特色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并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满足我校学生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课程教材。2009年以来,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现教考分离,从传统的笔试考核方式改革为机试。我校民族班学生,特别是民考民的学生,汉语交流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强行与汉族班学生安排在一个教学班学习,将出现一系列的学习困难问题。因此,我校首先对民族班和汉族班分开教学,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在课程授课过程中有所侧重地讲授相同各部分内容,并采用不同的考核和评价体制。然后,根据学校各学院的专业要求,按三个层次开设不同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其中,第一层次开设的课程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层次开设的课程为“计算机技术基础”,目前主要有C语言程序设计和数据库应用技术这两门课程,分别面向理工科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开设;第三层次开设的计算机课程主要为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课程,以各学院自行设置为主。然后,针对第一层次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模式,在新生军训完的第一周进行分级测试,对大部分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按“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开展教学,并将理论授课与实验授课分离,实验课除要求上课的学生外,其他学生也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对分级测试中获得较高成绩的同学,另开设四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一进行学习,包括多媒体技术及应用、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和flas设计。

3我校分级改革效果

我校从2008年开始逐步推进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级改革以来,认真听取师生反馈意见,调整教改方案,不断探索适合我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新的教学方法,形成现有的分类、分层和分级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

3.1学生成绩提高

分级教学改革以来,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成绩获得较大幅度的提高,在新疆自治区高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考试中达到了97%的通过率,且优秀率非常高。

3.2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入学时已有较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通过分级测试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提高班课程进行深入学习。学生计算机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增强了同学间相互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了提高,能够积极主动拓宽学习范围,逐步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形式。

3.3教师的授课针对性更强

分级改革后,同班次的学生水平相差不大,各层次教学的授课教师所面向的教学对象的差异度相比原来得到明显改善,从而能较容易实现一致的教学目标。原先“前推后拽、力不从心”的局面已不复存在,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改善,对教师评价的优秀率也逐年提高。

篇4

一、引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它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学习理论,也正在形成全新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一个人的知识是由他自己在一定的环境和知识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因此,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设计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的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课,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实践性很强。在信息社会里,知识的数量已经大大地超越了人类记忆的极限,知识更新又是如此之快.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才是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根本。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乍看起来是一门简单易学的课程,其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集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普及,学生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应用能力正在逐年提高,本课程内容是紧跟计算机的发展,从dos到win98、win2000到win2002,从omce97、office2000到office2002:从网络的一般了解到internet的应用,课程内容还增加了实用工具。如防毒杀毒、文件压缩、F11P文件上传与下载、电子邮件的应用等。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计算机新的技术不断产生,旧的技术很快被淘汰。如何保证学生能够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就必须要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对计算机新技术的适应能力。这就是既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二、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逐步形成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思想及教学评价体系。目前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是多媒体理论教学与学生上机实践分开进行。课堂教学上采用教学课件展示、教师讲解并实际操作,但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是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前这种教学模式老师讲解过多,让学生产生一种依赖性,遇到问题就找老师.而时间长又容易淡忘。当代社会对人们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是必须要学会学习。因此,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学会学习”,“教会学生学习”成为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如何在课程教学中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这成为我们教师的当务之急。

(一)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认识

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趋向成熟.在传授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同时,应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为主,核心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转变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首先,教师应该把学生带到知识殿堂的门口,引导学生入门:其次,把主要任务放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上来.把重点放在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最后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到做学习的主人上来。在教学过程中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很好地运用计算机来工作和学习,在学习计算机基础的过程中遇到与后期学习相关的内容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铺垫和点拨,引导、发挥辅助和主导作用。通过适当的先导示例.在学生的意识里对整个计算机的课程有个大致了解。彻底改变原有的肤浅的或不正确的认识,为以后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学会学习不汉指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学习兴趣、动机、积极性是学习的动力,它会促进学生主动地去钻研、总结和借鉴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反过来又可以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主体性教学是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学生共同研讨,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兴趣的培养融化在各种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精、愿意学。从而学会学习。

学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培养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意识和能力。以适应将来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教师要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以及能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因此教学应更多地从应用的角度出发,讲授有关的原理、概念和基本知识。使学生能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同时,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坚持广度为主的原则,使学生对各种计算机知识有一个入门性的了解,突出计算机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从需求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我们大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各种方法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确保教学效果。我们始终倡导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避免照本宣科。对书上已有的、学生自学即能掌握的知识尽量少讲,布置学生自学完成;而对书上的重点难点或没有详细讲解的、又非常实用的知识或技巧则通过实例演示说明。

1.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是一种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强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活动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任务驱动”教学法最基本的特点是合理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新知识的方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相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联系。单纯从这个角度说。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寻找理论与实践恰当结合点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

下面是在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一些具体实践过程。

(1)“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内容学生一般是似懂非懂、不太感兴趣。我们在上课时先提出一个任务,让学生去“购买一台计算机”。这就要求学生先了解一个完整的计算机应包括硬件和软件,认识计算机中的硬件,熟悉计算机配置中的各部件.了解CPU、主板、内存等主要部件的性能指标,了解计算机市场行情,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市场行情选配一台价格合适的计算机。在讲授过程中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加上有录象演示和实物对照,效果非常好。

(2)“汉字处理及Word”教学Word2002是一个最常用、也似乎是最简单的办公自动化软件。但很多人没能灵活掌握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如制作一个精美的表格。先展示做好的样表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分析按几步完成,再一同完成。操作步骤为:创建表格一编辑表格(选定表格、行、列、单元格,合并、拆分单元格等)一表格属性的设置(行高、列宽、表格的边框和底纹等)一绘制斜线表头。问题迎刃而解。

总之,采用“任务驱动”的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过去那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的状况。使那些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具体,学生能迅速获得感性认识,再经过教师的归纳和总结上升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从而达到了快速获取和掌握知识的目的。

2.上机实践中采朋“问题驱动”法上机实验题有两种形式。一种形式写明操作的步骤.学生只要按照实验指导说明,逐条操作.即可完成实验内容。这种形式的实验题适于学生上机实验的早期。使学生能迅速上手,增加学习的信心。

另一种形式是以提问或问题的方式提出实验要求。问题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形成一种问题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寻找答案,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仅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想象力,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空间,培养学生利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开放性的、知识更新较快的学科: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式学习能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上不可能将一个软件的所有功能都学到:教材中对某一应用程序也不可能介绍得非常详细。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设计一些“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的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鼓励学生善于尝试、善于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这种形式目标明确,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学生必须在认真听课、课后全面复习的基础上。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完成。

例如在讲授完“操作系统及WindowsXP”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典型问题。如:“我想让Windows启动时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怎么办?”.“我想给我的计算机加个屏幕保护在我离开的时候不让别人动。怎么办?”,“我的机器很慢,我怎么看到有哪些程序正在运行呢?”。“我忘了一个文件放在哪儿了,怎么找呀?”……这些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实验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习者为中心,提高了学生适应社会、立足于高科技信息时代的能力。

篇5

教学过程中发现还是有不少人只是将计算机课程看成一个基础教育的辅助课程。将来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度成熟的社会,离开了计算机将会举步维艰,如何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足够重视,对其将来的发展非常重要。现代社会表明,不能使用现有的信息化资源,将会非常难以在社会立足,而作为信息化技术的终端———计算机,更是成为日常生活的伴侣。通过信息化展示计算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来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足够重视。常常使用各种信息化资源甚至裁剪一些高科技电影才让学生们看到计算机的便利性和必要性,让学生明白将来无论对计算机有兴趣还是没有兴趣,无论你将来从事计算机相关的行业还是与计算机关系不大甚至无关的行业,你都离不开计算机。无论你将来从事任何行业,熟练的使用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资源都是必不可少的。

1.2有利于整合优势教育资源

教育行业是与我们每个人都是息息相关的,在教育的形式方面在近几年来也是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我们由于不同的原因使得我们进行学习的角度以及时间都变得个性化,正是因为这样,我们的教育行业就要更加的与计算机教育相结合,通过资源共享,以及远程教育进行教学,从而满足人们的实际的要求。怎样将我们教育的各个小块进行很好的拼补,最终实现人们的各方面的要求是我们进行整合教育的中心。

2信息技术教育与计算机教育整合的注意点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之前已经开始接触电脑。这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一些好处,也带来一些问题。好处是很多的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对计算机课程抱有很大的热情,坏处是很多学生在接触计算机教育一段时间以后,发现计算机课程不仅仅是上网和玩游戏之后,就会失去这种热情。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化技术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纠正某些对计算机不正确的观点成为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1要形成正确的计算机课程的认识

在很多的地方进行计算机课程开展出现了很大的问题,老师的态度不够认真负责,同学们感觉没有实际的效果,这样的情形就导致了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形同虚设,大大的浪费了资源,针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提高老师的教学态度。在课堂的绝大时间的主角是老师,所以老师一定摆平心态,进而使得激情的投入教学;第二,个性化的课程。我们进行教学不能只按课本开展,要很好的联系实际,进而使得学生们感觉教学是有用的;第三,学生的心态。通过思想教育使孩子真正的明白这是一门有用的课程。目前,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地方已经开展了这项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这样我们的较需工作才会取得更大的成果。

2.2要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愿望

在正确认识到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老师需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要通过各种资源来展示计算机学习的好处,而不仅仅是一个枯燥的课程。通过准备各种有趣的资源,来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学习的有趣之处,而不仅仅是一个“0101”二进制数字。通过展示各种材料让学生明白计算机学习的必要性,而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如此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愿望,对计算机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也能明白其重要性,从而提高主观能动性。

篇6

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以及国家信息化的要求,笔者所在的黑龙江科技大学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例如,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课程;对信息管理类专业,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VB)》课程。

2.理念先进,服务人才培养定位,教学目标明确。

以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创新”,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自主式学习、资源式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注重对学生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通过计算机、网络及信息技术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的讲授,掌握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通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多媒体技术及程序设计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熟练掌握与运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有效地表达思想,掌握基于信息技术的团队协作方式,接受信息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通过对信息的获取、分析、评价和吸收,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二、课程服务专业思想的实施

根据我们多年在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实践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改革的核心在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和为专业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与学生专业结合的做法是在教学手段和模式富有建设性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思考,结合了我校办学的主导思想和特色并有了创新性发展。从几年的实践过程看,做法日渐科学,效果积极显著。具体做法:“积累、实践、服务”相结合。

1.及时与专业负责人进行沟通,与专业对接。

第一学期开学前,通过与学生所在院系教学负责人、专业建设负责人沟通等方式,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需要的对接,重新定位,按照专业需求调整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满足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即每学期在制定计算机基础课程授课计划时,请专业负责人或骨干教师参与,根据各专业需要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能的需求,从而对课程内容及时做出调整和修订。

2.提高课程组教师的计算机能力培训。

课程组的教师积极参与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实践锻炼等环节,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水平,实现教学水平与专业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接。同时,课程组的多名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社会对计算机能力的实际需要,也了解到学生将来的就业趋势,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保持了计算机教育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作出了充分的准备。

3.为学校各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毕业论文排版指导,发挥服务作用。

随着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计算机能力的要求有增无减,计算机水平高低已经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之一。因此,我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服务专业”的理念和做法既符合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内涵所指,也符合我校的三大教育理念。作为我校的特色项目,必定对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主动应用计算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根据专业需要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探索为专业课服务的途径与方法。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按照学生能力培养体系重新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将相关的理论课程重新整合、重组。如在讲计算机程序设计时,重点针对专业的实际问题进行程序分析。新体系淡化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实际了知识整合、交叉安排,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目的是更好地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服务。

5.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专业服务奠定基础。

计算机基础教学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大了实践教学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例,强调实践与实习,实验的目的不是为了验证理论,而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授课计划中还安排了多项相对独立、逐步提升的阶段性技能与综合性实验与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课程组教师需要了解相关专业课教学重点,积极主动地为专业课服务。

课程组教师通过与相关专业负责人及骨干教师的沟通,以及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及时地了解了专业急需用计算机解决的相关知识与问题,在备课和授课过程中都会将此部分内容作为重点进行讲解,为今后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知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开发了自主学习,课程服务专业的网站。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程组开发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网站,网站中包括了课程的大纲、授课计划、课件、习题、名师视频等资料,方便了学生资料的获取。同时,网站还重点设置了“专业学习模块”,针对不同的专业,根据各个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要设置了不同的模拟试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8.适应专业特点,精心设计案例。

案例式教学方法的实施是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为了更好地做到课程服务专业,需要授课教师在案例设计之前需要与专业知识进行对接,对案例进行反复斟酌、思考与设计,好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基本概念,理解所学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如在对会计专业进行案例设计时,要尽可能将具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中。在安排案例教学时有意识穿插更具会计专业特色的实例,在学习Word时,可以设计“财务报表”、“月份财务分析表”、“资产负债表”等案例,使学生在练习了表格排版的同时,了解了财务报表、财务分析表及资产负债表应包含的基本信息,与会计专业基础课有了更好的结合。在讲解Excel时,可以重点与财务相关的公式与函数。在讲授PPT时,可以利用PPT内容提示向导、母版的改造、PPT中表格和图表的插入等操作,制作财务报告幻灯片,向股东和投资人介绍公司的财务状况等。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案例讲解,并结合布置一些有挑战性或应用性或有乐趣的任务、习题,使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

篇7

随着时代和科学的进步,计算机在生活中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为了熟悉计算机的强大功能,必须熟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正确了解计算机的特点和分类,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机有所认识。到目前为止,计算机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它被广泛运用到各行各业中。所以熟练掌握计算机知识是势在必行的。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的课堂上,首先给学生讲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并尽可能地让他们了解计算机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分析掌握计算机技能的利弊所在,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他们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中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软件自动化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一定的帮助,相关的计算机技术是具有一定的通用性的,教师需要把这些联系分析给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才能保障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去听课、学习。

1.2基本操作技巧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是具有相应的操作技巧的,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才能保障他们日后熟练的操作。因此,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课堂中,教师需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操作。例如:Word文档的启动、菜单的操作、文档的版面设计、图文的排版、工具栏的使用、文档的复制以及保存等,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Word操作,是熟练使用Word的基础。又如Excel的基本概念、工作栏的使用、工作表的编辑、函数以及数据的编辑使用、单元格的处理等,是熟练使用Excel的基础。还有幻灯片的制作、放映、图片背景的设置、背景音乐的设置、动画的设置等,都是PowerPoint操作的最基本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把这些相关的操作给学生讲解并示范,让学生对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的操作有了初步的认识。最后,还需要强调相应的快捷键的使用,提高操作的效率,为学生日后的工作提供方便。例如:Ctrl+A全选、Ctrl+C复制、Ctrl+V粘贴、Ctrl+S保存等,能够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让学生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

1.3注重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实验课

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课程是一门偏实践的课程,即使学生掌握了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如果没有实践经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够真正地运用到工作中。所以,在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还要多给学生上机操作的机会,在确定学生对书面知识有一定的理解后,让他们在机房上机操作,既是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又能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不断地观察学生的操作成果,并及时地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耐心教导学生正确的操作方式,既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又能引导学生不断努力。当然,如果学生的操作颇有成效,也会增强他们的满足感,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从而提升学习该门课程的热情,这对提高教学质量也是非常有效的。

1.4运用到办公自动化软件中

在21世纪这个信息爆炸的年代里,各行各业的办公软件都会用到计算机知识,各种各样的办公都会用到Word,Ex-cel,PowerPoint软件知识。所以,在学生熟悉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巧上,让学生把这些知识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办公软件中,让办公过程逐渐实现自动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工作效率。当然,办公上网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提高学生的办公上网的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办公上网检索更多需要的信息,然后加工、处理相应的信息,不断增强他们的办公能力。

1.5教学评价

无论在何种课程中,教学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基础及办公自动化教学也不例外,也需要相应的教学评价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操作成果做出评价,并设定相应的奖罚制度,激励学生更用心地学习。其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水平等也是需要评价的,学生可以就自己的个性化特征给教师提适当的建议,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考虑到所有学生的状况,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质量。

篇8

1现状分析

1.1教学手段为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良性发展,教研室多次修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不断推陈出新。在教学手段上,较早应用了国内先进的苏亚星多媒体课堂教学系统,使教学质量有了质的提高。

1.2教学条件在过去几年中学院陆续拨出专款更新计算机设备,改善多媒体教学环境,加强网络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学员的上机条件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要求。

1.3师资配置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一线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年龄梯次和学历结构逐渐趋向合理。

2存在问题

2.1学员基础参差不齐,认识存在误区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逐步下移到中小学,但由于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入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例如我院卫生士官学员,有的入学前在通信站或机关工作,经常接触计算机,能够熟练运用Word、PowerPoint等应用软件,部分学员还会进行网页制作、图像处理等,甚至有的还通过了计算机等级二级考试,但大部分学员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我们对2007年新生进行了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调查,结果表明,高中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占多数,新学员计算机知识的起点较前两年入学新生有显著提高,但中学计算机课程偏科普性,理论内容较少,技术含量较低。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学员认识上存在误区,以为会上网和玩游戏就是会使用计算机了。

2.2学员学习观念与方法不正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新学员,他们尚未摆脱中学灌输式教育模式,再加上自身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大学的学习模式不适应,学习自觉性差、主动性不高。相当一部分学员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为仅靠记忆法背概念、不用上机实践就能学会计算机;还有的学员学习观念不正确,认为上学就是拿文凭,上不上课无所谓,实验课也不上机练习。而从未接触或很少接触计算机的学员却感觉计算机深奥难懂,产生畏难情绪,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失去了学习信心。

2.3授课学时不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概念性、操作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但课时严重不足,加上实验课只有60学时,如何在短短的60学时内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组织好,讲解到位,是教员面临的最大难题。

2.4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必须要有实验课来调动学员的兴趣,如果实验做不好,将大大影响教学效果。在对实验课的调查中发现,95%以上的学员对实验课的兴趣很高或较高,80%的同学认为实验课对理论课的促进作用很大或较大,但不到5%的学员认为理论课对实验课的指导作用很大或较大。这说明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结合不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实验教学在课程体系中仍处于从属位置。

3对策

3.1优化教学内容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分析学员的实际水平,精选学员感兴趣,工作、生活中实用的计算机操作技巧作为教学内容。根据该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等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例如,我们将教学重点放在“计算机系统平台基础及使用”,即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基本应用,建立计算机系统平台概念有利于学员对计算机软硬件的基本概念、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有较深入的了解,便于他们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认识和使用计算机。

3.2构建学习平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现了对全体学员的信息技术基础的共同要求。我们针对学员不同层次的基础而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一是根据教学大纲要求,为新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及每个知识模块应达到的水平要求的实验指导文件;二是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学员根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开课前可参加一次计算机基础测试,考试合格即可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同时开设一批选修课作为补充,例如安排一些常用应用软件的选修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三是配合教学与考试方式,构建一个学员自主学习的网络教学环境,该教学平台可以提供学习资源、教学课件,提供交流、答疑解惑,为学员自学、学员与教员交流提供高效方便的平台。

篇9

0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篇10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通过对于课程课件的制作和运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计算机技术下,多媒体课件已经实现了声音图片,网络远程传输,网络链接等技术的应用。教师通过设计,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的实践展示,让学生更直观的了解计算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带来的便利。现在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并不陌生,较之以往学生更加频繁的使用和利用计算机,他们喜欢应用计算机在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他们对于计算机理论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的枯燥性使学生并不喜欢。那么在教学中幺幺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理论知识课程的重要性,同时还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中,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和分析,使学生更为直观的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教学中通过分组讨论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的学习当中,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合理的分组,以优等生带动接受能力较差学习基础较差的后进生的学习。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二)在office办公软件教学中应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法

office办公软件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之中着重和基础部门。因此我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将办公软件自动化教学模块分成了三个任务,即文档排版、幻灯片制作以及表格数据处理。在教学之中,我便引入实例,借助案例和适当地引导,让学生自主一步一步实践完成任务。根据任务,让学生来完成的过程,让学生的上机操作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并学会积极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方案及方法,同时也了解到excel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的用途也意义。

(三)具体教学案例

在实际教学中,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展开个性化教学,调整具体的教学案例,增强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

1.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教学

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之后,并不直接开始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软件使用)的教学,而是进行计算机实际应用的教学。考虑到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在其后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当前的第二步(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安排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利用软、硬件技术与先进工具解决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2.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学校、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是办公软件运用较为频繁。所以,在教学“两步走”的第二步,也就是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情景教学。在进行PowerPoint基本技巧的讲解之后,笔者增加了“如何通过PowerPoint制作一节课”等等教学方面的小案例进行情景教学。在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外扩展环节里,布置了通过PowerPoint制作市场推广计划等练习项目。

篇11

即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故事。在故事教学法所有环节中,本环节是开展故事教学法的关键。故事可以自己编写、创作,或改编已有故事,但必须符合逻辑、情理,切忌胡编乱造。完成故事设计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确立主题,搜集材料,形成故事。[2]1、确立主题。这是本环节的重点,也是最困难的。教师要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中提取核心内容,可能是些概念,也可能是些实践活动。从而确定要设计成生活故事还是科技故事?其中的主人公是人还是物?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等等。2、搜集材料。根据上一步骤中提取的概念或操作,进行相关故事片断的搜集。例如,本文所研究的是“信息基本特征”,所以应该搜集与信息的真伪性相关的故事,搜集与时效性有关的故事。3、形成故事。按照确立的主题,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搜集整理的故事片断有机的串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当然,想像要客观,应该是有发生可能的事情,而不能玩“穿越”剧。而且,故事需要经过许多遍的改编,使其完整,使其更近事实。如果所设计的故事平淡如水,生拼硬编,那么学生不但融入不到故事中,反而可能对所学内容失去兴趣。

(二)讲述故事

故事教学法具有满足需要性、趣味性和互动性等基本特点,具体操作时可以采用口头讲述、播放视频或是讲演结合等方式。一个好的故事,还需要一个好的讲述者。在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很好把握故事情节以及点(关键内容),并通过不同语气、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也可以设置一些悬疑,然后通过不断抛出的信息,最终把答案引出。通过各种各样的讲述方式或手段,尽量使学生能够意会其中的含义。

(三)反思故事

一个故事讲完后,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故事中的重要部位,从这些关键点中提取教学内容信息,让学生对其加以巩固。只有通过此步,才能使学生从故事中真正读懂教师所讲内容,实现故事教学法真正目的。

(四)完善故事

下课了,故事也讲完了,可教师的工作还没完。因为,受上课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季节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同一故事产生的效果可能有所异同。所以,教师必须做好课后小结,记录成功之处,也要记录不尽如人意甚至失败的内容、过程、表情等。总结故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必要的改进或补充,以便下次可以根据经验选择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使教学更加完美。

二、故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的应用

在讲授大学“计算机基础”中有关“信息”内容时,为使同学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理解自信的传递性、共享性、价值相对性、依附性、可处理性、真伪性、时效性等特征,笔者尝试了故事法教学。具体内容的过程如下。今天给同学们讲个小故事吧。故事的主人公叫二娃,他出生在一个幽静的近乎与世隔绝的小山村。二娃上学后,很刻苦很努力。十六岁那年,他考上了城里的一所重点中学。在二娃的眼里,城里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到处是高楼大厦,公路纵横交错,各式各样的汽车来来往往,街上的行人络绎不绝……然而,令他最为激动的还是在第一节信息技术课上申请到了他人生的第一个QQ号。“怎样才能最快地把QQ号告诉我的朋友们呢?”他心里犯难了。(请同学们帮他想想办法吧,同学们说……老师板书或PPT展示:1、几种主要的办法……)那时候,农村里的孩子能考上城里重点中学的寥寥无几。二娃的爹妈也时常告诫他要好好读书,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奋斗。二娃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当然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一如既往地刻苦着、努力着。一年级期末考试成绩发下来了,二娃取得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二年级第一次班会,班主任完全打破了他的习惯做法,既没有给同学们排名次,也没有用来强调纪律,却安排同学们交流起学习经验和假期里遇到的奇闻趣事。二娃第一个进行了交流,除了学习方法外,他还给同学们介绍了他的家乡:那里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人更淳朴,还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好玩的……听得同学们都入了迷,甚至有同学感叹道:“这不正是陶渊明所写的世外桃园吗?”当然,城里的同学也交流了,他们说的主要是:吃汉堡,玩电游,看电影,去旅游,逛超市等等之类的话题。通过这次交流,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更深入了,同学的友谊更深厚了。(老师板书:2、班会上同学们互相交流)一学期过得真快,转眼又到了暑假,二娃回到了家里。第二天清晨,他扛着斧头和父亲上山打柴去了。走在自己熟悉的林间小路上,空气中散发着浓浓的青草味道,微风拂过,叶儿们“沙沙”地唱着歌,小松鼠嬉戏着跑开了,树枝上当然少不了鸟儿们的表演,真是你方唱吧我登场,好不热闹啊……享受着大自然为他俩安排的一切,二娃父子别提多来劲了,不一会儿,就把柴打够了。正准备收工呢,天空突然下起了瓢泼大雨。由于无处可躲,他们只好冒雨往家赶,回到家时,衣服全湿透了。这时,二娃的妈妈迎了出来,告诉他们:“天气预报里说,今天会下大雨,你们怎么没带蓑衣和斗笠呢?”二人没说一句话,各自进屋去了。补充一句:放假时,班主任老师把他用过的收音机送给了二娃。从此,这家子有了一个爱不释手的宝贝。(老师板书:3、二娃妈出屋说了一句话……)打柴是件劳动强度很大的体力活,非常累人。这天傍晚,天还没全黑,二娃就迫不及待地上床了,而且很快进入了梦乡。在梦里,班主任给他们讲了个历史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一位名叫伯希尔德•雅葛布的作家发表了一本长达172页的小册子。在这本小册子里,详尽地介绍了希特勒军队的组织、参谋部人员配备、168名指挥官姓名、各军区情况,甚至包括新成立的一些分队的情况。希特勒看到这本小册子后勃然大怒,责问其情报顾问尼古拉上校这些关于国防军队的材料是从哪里得来的,尼古拉无言以对。后来希特勒使用特务手段逮捕了雅葛布,经过审讯,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小册子完全是从德国报纸布告、结婚告示等报道的片段材料中搜集起来的,比如:他从某某上校在某地出席某人的葬礼,推断出某部队驻扎到了该地,指挥官就是这位上校。事后,尼古拉不无感慨的说,雅葛布是他35年情报生涯中所见到的最杰出的情报专家,虽然他使用的工具只有一把剪刀、一瓶浆糊、一个卡片盒,但他有一个情报人员的头脑,以及长期坚持不懈地搜集、积累、研究和整理信息的恒心。”(老师板书:4、梦中故事……)二娃听着故事,暗下决心:“一定要向雅葛布学习。”这时,一只还不太懂事的老鼠从他的脸上滑过,把二娃弄醒了。在农村,这种事可不是什么新鲜事。正想二次入睡时,一声清脆的短信铃声响起,原来是二娃忘记关手机了。哦,如果你要问二娃的手机是从哪儿来的?告诉你,这是二娃新交的几位城里的好朋友用压岁钱为他买的。“这个时候谁会给我发短信呢?”二娃好奇地打开手机查看起来。短信内容是“温馨提示:您的手机号被李咏在‘非常6+1栏目’中砸中二等奖,请登录签收!验证码是:7117免费咨询热线400-666-9515”。中奖啦!天上真会掉馅饼?二娃在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第二天天刚亮,二娃拨通了班主任老师的电话,把中奖一事告诉了他。班主任平静地告诉二娃,类似的短信他和他的同事们也经常收到,叫二娃不要轻易相信它。二娃这才安了心,把中奖的大事丢开了。(老师板书:5、中奖短信……)转眼,平淡而快乐、劳累而充实的假期又结束了。二娃扛起妈妈给他准备的一口袋马铃薯,登上了开往县城的中巴车。随着汽车马达轰鸣声的远去,故事也落下了帷幕。在板书中,第1点中讲到了信息的依附性、传递性,第2点中讲到了共享性,第3点中讲到了时效性,第4点中讲到了可处理性和价值相对性,第5点中讲到了真伪性。其实,在每点中均包含着其它特征。如:第1点中还包含了共享性。在教学实践中,板书内容可以在故事讲述中边讲边进行,也可以板书在课前完成,讲完故事后对照其讲解对应的教学内容。当然,两种方法各有利弊。前者虽然做到了讲一段故事就讲到一种或几种信息特征,学生们容易理解,但老师板书会打断故事的讲述,挫伤听故事的激情。后者可以使几种特征的讲解一气呵成,但预先完成的板书如果太具体就会“暴露”故事情节,使故事的悬念大打折扣,同学们听故事的兴趣也会降低。实践证明,只要板书得当,采用后一方案的效果更佳。

三、故事教学法应用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并不是所有内容均适用故事教学法,我们必须有选择地采用此法,且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故事设计阶段

一定要保证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但不要过于冗长。太过冗长,学生听故事的注意力难以保证。

(二)故事讲述时,绝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

也就是说,此时,教师必须保证清醒的头脑,把自己的“醉翁之意”自然的、恰当的、富有激情的赋予故事情节之中。而不是利用苍白无力的语言加上面无表情来“忽悠”学生,如果这样,那学生一定会还给你一个大大的“忽悠”———虽然在听,却没听懂你要讲什么。

(三)故事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随时把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并作必要调整。比如,当学生注意力有所下降时,可能通过提高语调或是把某位学生引入到故事中去,让其成为其中的角色。

(四)一次课结束后

教师必须进行总结,改进,完善故事。由此说来,故事教学法进行教学是一项长期的,创新的工作。

(五)是否采用故事教学法

取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切忌滥用。比如,讲物理中的“万有引力定律”时,讲讲牛顿的故事是好的,讲到电灯时,讲爱迪生的发明也是好的。但如果讲一点内容都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那故事教学法终将成为老一套,无任何新奇可言,学生学习的兴趣当然不会浓厚,效果定差无疑。

篇12

2教学方法要更新

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要新颖,教学方法也要更新。一些老师在讲授时,只按照书本的知识点逐一讲解,没有有效的组织起来,学生面对零散的知识也不会综合的学习和应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自身的特点,教学方法要突破常规,采取总——分——总的结构,合理运用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把内容呈现给学生,提高学生实际的操作应用能力。如讲解文字处理部分,首先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介绍,然后再以案例展现给大家要学习的内容,案例的选择要能覆盖主要的知识点,案例要多样化不能太单一,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我在上文字处理的时候,会给大家展示板报、海报和电子书法等作品,然后再选择板报这个案例进行具体讲解。

当案例放出来的时候,学生被美丽的图片,复杂的排版所吸引,然后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主要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会涉及到什么操作,学生通过分析后,自己操作的欲望特别强,马上就想做一个板报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起来就很认真,在操作过程中再针对学生的差异进行实时辅导,效果非常好。学生完成板报的设置后,对学生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再对每个同学布置课外的学习操作任务,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计算机基础课程C语言教学中,同样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进行教学。首先针对这门课程,合理的给出一个案例,如电话订餐信息管理系统[3]。在教学中,先对本门课程做介绍,再给出案例,分析案例,电话订餐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由插入信息、查询信息、修改信息、删除信息和显示信息组成,插入信息部分如何编写程序,会涉及到程序的算法、程序的选择、循环语句,其它部分需要涉及的主要知识点可以向学生分析说明,然后再一一的具体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种程序结构都要联系这个案例来展开讲解,学生学习才不会枯燥,让他们认识到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是有用的,课程内容讲解完了,案例的程序编写学生也同样掌握,为学生以后做系统打下基础。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个一组,每组布置一个综合任务课外完成,提高了大家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后续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

3教学途径要丰富

教师传授知识仅仅依靠课堂的五十分钟是远远不够的,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大学生则更多的学习是在课外,遇到困惑可以随时与教师交流,从这一点而言,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主要传授重点知识和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应用操作能力,更需要的是拓展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方式,丰富教学途径。除课堂教学以外,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QQ、微博等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惑,除此以外,可利用教育实践、实训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我校是一所综合性的院校,在校期间都会开设实践、实训的时间,学生会安排到一些企业或者学校进行实习,并不是学生不在校,任课教师就可以休息了,把学生丢给带实习的教师或者实习单位。

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生产操作是脱节的,如何让学生尽快的把所学专业知识融入到实践之中,任课教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最了解学生本门课程学习的情况,熟悉本门课程与实习内容联系的重要性,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教师的继续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充分利用一切教学机会,拓展教学途径,为学生答疑解惑。如学生到中小学实习,如何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何制作适宜的教学课件,学生会有困惑,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演示文稿部分的知识点进行及时辅导,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如学生到企业实习,会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综合性的程序编写,教师就可以把计算机编程的基础知识及实践内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