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8: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科技发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科技发展论文

篇1

简单来说,高科技园区是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并由高科技企业聚集形成的园区。高科技园区是在地域上界定了的特定区域,以各类高科技人才和技术为依托,以发展各类高科技产业为基础,以转化先进技术成果为载体,产学研一体化聚集而成的高科技产业群。

1.2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以布伦兰特夫人为首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在《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第一次正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既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

1.3开放空间

“开放空间”是一种可以激发各类群体、机构创新能力的方法,它可以提升领导力、建立有创造力的组织,使人们在工作中产生非凡的结果。针对这种开放式创新模式的要求,如何提供开放空间与之协调并提供物质场所的支撑,已成为园区环境建设的创新手段和至关重要的内容。

2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背景

荷兰的INBO公司和JHK建筑事务所及JUURLINK+GELUK景观建筑事务所一起完成了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其设计就是主要围绕“开放式创新”这一主题来打造可持续发展的高科技园区。

2.1地理位置

埃因霍温是一个充满创新的城市,面积为88.85平方公里,人口22万,位于荷兰东南部,紧邻比利时与德国,是荷兰第四大工业城,也是欧洲四大高科技聚集居地之一。由于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很多知名公司的大本营。

2.2发展概况

1891年埃因霍温还只是个小镇,飞利浦创始人决定在此建立工厂生产灯泡,随着飞利浦公司的壮大,埃因霍温慢慢变成一座拥有现代工业的城市。上世纪90年代末飞利浦公司决心改造旧园区,2002年公司将其厂区更名为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吸引不同类型的企业入驻,最终形成了综合性的高科技园区。

3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特色

3.1可持续发展的园区

无论是在环境建设方面还是在发展策略方面,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始终遵循可持续发展这一原则。

3.1.1交通环境

(1)强调慢行交通慢行交通一般指步行和非机动车两种交通方式。从现代交通的可达性来看,人们每次出行的始、终,最终都需慢行交通来承担,因此它也是一种可达性最佳的出行方式。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强调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引导居民采用“步行+公交”、“自行车+公交”的出行方式营造舒适、安全、便捷、清洁、宁静的园区环境。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内部强调的是慢行空间,机动车停放在南北两侧的停车楼。(2)为道路降级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是座新城,过去很多道路是顺应汽车需求而建造的。而现在一些双车道被降级为单车道,节约出来的空间用来拓宽自行车道、步行道和更多的绿地建设。尽管高峰时有些堵塞但改善了慢速交通的环境,鼓励人们多走路、多骑自行车,对于环境和个人健康都有非常良好的作用。(3)恢复古老街道埃因霍温高新区在发展成城市前是以古老且曲折蜿蜒的道路与周边5个村子相连接的。而在后续的城市建设中这些小路被笔直的道路取代。现在当地政府又试图恢复这些道路,因其两旁古老的建筑和树木是非常优美的慢行交通环境。

3.1.2建筑环境

埃因霍温园区的建筑大多是简约、通透和可持续的,并在园区环境中与视线的开阔感相互呼应。①为了保证园区景观受自然环境主导,园区规定所有新建筑的高度不能超过已有树木。②园区建筑多采用透明的玻璃材质以创造通透的空间,并且建筑风格也透着简约凝练的科技感。园区内有绿盒子一样的停车楼也成为自然的一部分。③园区力图在建筑内部创造更多交流空间:开放的中庭可以成为灵活的工作空间;电梯建在角落里从而鼓励人们走楼梯,在上下楼梯的过程中就能和同事不期而遇,从而增加了交流机会。

3.1.3园区环境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充分利用了周边的自然环境,结合园区内人工环境的营造使整个园区处处透露着大自然的气息。由于园区位于埃因霍温的绿肺—“多默尔河谷”上,精心挑选的场地和多默尔河谷中的建筑保证了宜人舒适的工作环境。

3.1.4设计创新

为了保持园区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埃因霍温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以增强其发展的后劲并保持增长的活力。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通过每年举办的“荷兰设计周”活动宣传自己、凝聚人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其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已受到世界设计业界的瞩目。

3.1.5旧区改造

随着飞利浦公司由生产转向创新和研发,曾经的生产性工厂多废弃不用,于是埃因霍温园区出现了大批城市更新的工业区改造项目。创意和设计成为改造项目的主要产业类型。在欧洲经济危机背景下,荷兰其他城市的办公楼往往空置率较高,而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却处于上升时期,吸引了大量设计和创意人才。

3.2开放式园区

所谓“开放式园区”是通过公共交流空间环境的建设为大量集聚的创新主体进行接触和相互交流与合作提供环境及便利条件,以此促进协同合作,新的有价值的信息通过人们的广泛交流与相互作用而产生,掌握最新思想的企业不断衍生出来从而保证整个园区持续的创新与活力。

3.2.1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实现交流的重要途径,而交流街区是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公共空间规划中最突出的特色,设计师非常强硬地要求不在办公楼里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如餐馆、超市、咖啡馆等,而是通过集中于街区的形式迫使人们使用交流空间,创造更多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每天午饭时园区的这条交流街就非常热闹,湖边到处是散步的人群,生气盎然。

3.2.2建筑空间

埃因霍温高科技园区的建筑是为鼓励与激发代表各自领域顶尖人才的创造力而设计的。例如Inbo/JHK设计的工作环境就拥有多样性的空间,每个空间都有自己的功能、特征和体验,设计的目的是为员工提供拥有创意灵感的工作环境,大型工作室被安置在回廊式大厅周围,从而围合出一个中庭,为大楼创造一种新的活力。

4结论

通过对荷兰埃因霍温高科技园的园区环境、建筑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策略的分析,笔者总结出我国未来的高科技园区建设需要关注以下要点:

4.1环境和谐

恰当地融入当地环境——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可以为园区提供更和谐的整体环境,并且为提高创新能力、留住人才、与原住民友好相处打下良好基础。

4.2资源共享

高科技园区成功的关键在于科技信息的交流以及商业运作的支撑。园区的开放空间是实现信息交流的重要途径。在园区内注意提供一些资源共享的平台和场所,例如孵化器、信息枢纽、管理服务、会议中心、休闲娱乐和运动设施,将为科技创新提供整体环境平台。

篇2

人类从开始懂得用教育发展自己以来,经历了艰难而沉重的跋涉。如今,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日益显示出美术教育的隐性价值。而高校美术教育的关键是使美术所包含的相关各科相互联系,相互融合,通力合作。因此,我们需要构建新的高校美术课程体系。

美术课程的设计,通常是指学校设置美术课程类型和对不同的美术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内容、进程、评价等设计的总体方案。美术系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课程编制理论,即“以美为魂,以术为本”,使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脉络逐渐清晰,即以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基础美术理论,培养学生熟练地应用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进步,美术课程编制也有所发展,不再只拘泥于传统国画、油画、书法、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实习等课程,还设置有工艺、版画、创作与写生、染织、动画、考察等课程。由此来看,美术课程的编写逐渐从单一的绘画向多门类发展。高校美术的课程可以分类为师范、美院、设计应用类美术课程设计三个大方面。以下几点是笔者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计的一些思考。

一、师范类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

随着网络运用与普及,美术学科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而是传递美术文化与育人相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还具有促进感知力、观察力、表现力的发展,开发右脑思维与创造力发展的多种教育功能。wwW.133229.cOm因此,师范院校是为普通美术教育输送美术教师的摇篮,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有着杠杆性作用。

高师院校承担着高中和中等师范学校的师资的培养,因此,做一个热爱美术教育事业、甘当人梯的普通老师是师范类高校的教育目标。其次,其专业设置面广,无论是国画或是西画,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工艺还是实习等均为必修课,其目的是使师范生根据教学目的及其特点,全面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高师课程设置应该以各门美术技能专业为主,与教育学、心理学、中外美术史等相结合,形成立体交叉的思维、教育模式。以下是几所师范美术系的课程设置对比:

由此得出结论:高师教育是以多门课程为基础,技法课和理论课相结合,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相互结合、渗透、融会的一种学科。

二、美院类美术课程设计

有史以来,各类美术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在师傅带徒弟的传授中进行,所以它的发展是缓慢的。随着社会进步,改变了美术发展缓慢的轨迹,产生了规模更大的皇家美术教育机构——画院,即现代美院的前身。

自东汉时期洛阳鸿都门学创办,到五代十国的南唐画院和西蜀画院,以及宋代的翰林图画院的兴起, 画院规模已经很大,人才众多。清代由于西画家进入中国,透视、结构、色彩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美院课程设置的发展。与此同时,外国的美院教育也有所发展,1498年的达·芬奇学院,1562年的佛罗伦萨绘画学院 ,1648年的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刻学院,都最早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形式,成为各国美院的楷模。

在课程设计上,美院主要特点是课程设置的专业性,从入校开始就明确了油画系或国画系,四年专攻一个专业。美术院校注重的是美术技巧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的是专才。以下是美院的课程设置的对比:

专业美术教育是国家专业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上表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主张学生专攻一个学科,相关的鉴赏课、史论课等开设的很少,相对于师范,缺少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美院追求的是在某个画种方面有独特的研究和创造,或在某一个领域的理论有独特的见解,所以美院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与之相适应,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三、设计应用类美术课程设计

设计应用类美术简称工艺美术教育,由于流传方式单一,很难形成教育规模。由于工艺美术与经济密切相关,而工艺美术的发展要依赖于工艺美术教育,所以说,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间接地影响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的课程设计对于高校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由于工艺美术教育是面向现实生活的设计教育,其范围之广,加大了高校的课程设置的难度,它大到飞机、整个城市的设计,小到商标、纽扣的设计。工艺美术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以下是两组关于大学工艺美术课程的课程设置表格:

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所以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高等设计院校培养的学生的设计作品中应该体现出更高的文化修养。设计课程应与市场相适应。现在,国内的设计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的情况,忽略了教学体系的科学性、完整性。加强理论课、选修课的教育,重视交叉学科和电脑的教育,是我国课程设计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必然存在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实际问题入手,以解决在教学中的普遍问题为立足点。新课程教学法必须是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发展和获得广泛认同的教学法,必须结合课程改革中的具体问题,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思考,高等美术院校的美术课程设计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编写不同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篇3

本论文为6腿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与设计,采用了1种分层控制系统结构,采用1点对多点的串行通信模式。论文对单关节控制器的数学模型进行了简单研究并采用PID控制算法对关节的位置控制进行控制。完成了基本的硬件设计,包括主从控制器的设计,主从通讯设计,延时及驱动电路的设计,传感器及其信号处理的设计。在软件设计方面,给出了主从通讯,步态算法的软件实现程序框图。

关键词:6腿机器人、Motorola MCU、PID控制、主从通讯、编码器、步态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机器人学是迅速发展的交叉性学科,但世界各国对机器人的定义各不相同,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1种可以反复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0件、工具的操作机;或者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的和可编程的动作的专门系统”。

机器人技术成为高科技应用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预言,机器人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正向着具有行走能力、对环境的自主性强、具有多种感觉能力的智能机器人的方向发展。机器人技术的进展与其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引起了各国专家、学者的普遍关注。许多技术先进国家均把机器人技术的开发、研究列入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进行大力研究。机器人学作为1门边缘学科,成为当前高科技发展的前沿学科,它与高等动力学、材料科学、近代电子学、计算机科学、自动控制理论与系统、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系统工程等学科关系密切,相互渗透,共同发展。机器人的要害是自动控制,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它解决CAD, CAM, CAE等1系列问题。机器人先进程度和功能的强弱,通常直接受到其控制技术的影响。由于机器人动力学模型具有变参数强耦合、高度非线性的特点,机器人控制要求精度高与速度快;并具有通用性、柔软性与灵活性,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感知能力与伺服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的发展、高级控制策略的探求,新1代计算机的出现与人工智能开发将给机器人技术带来新的生机。

机器人学是迅速发展的交叉性学科,但世界各国对机器人的定义各不相同,联合国标准化组织采纳美国机器人协会给“机器人”下的定义:“1种可以反复编程和多功能的,用来搬运材料、0件、工具的操作机:或者为了执行不同的任务而具有可改变的和可编程的动作的专门系统”。

篇4

陕西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现有各类科研机构1061所,其中省部级独立科研院所、国家与省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源非常丰富;高等教育、科教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全省共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陕西科技人员众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科技成果层出不穷。这些优势为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尽管陕西综合科技力量强大,但是陕西在评价经济发展的主要指标人均GDP排名中仅位于26位(2005年),由此不难发现陕西经济在全国各地区排名严重滞后,可见陕西经济发展状况与科技实力很不合拍。表现在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特别是企业、研究院所和高校各行其是、严重脱节。当前必须要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实施科技资源共享战略,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变、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目标。实践证明,科技资源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国家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保障和物质支撑,而高科技企业创新能力又是先进生产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本论文着重来研究“加强陕西科技资源共享,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于促进陕西科技发展以及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映西科技资该共李存在的问.

1.1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不够完善

科技资源共享的本质就是资源的合理流通和优化配置,而科技资源共享的有序建设和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机制的建立。根据国际经验,企业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达到3%以上,高技术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应该达到1既以上。而我国企业的这个比例很低,2003年只有0.75%。陕西省的许多被列为高科技的企业甚至没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其中的多数更没有开展技术开发活动,产品技术完全依赖于引进,而对引进的技术并没有促进其进行消化、吸收或者创新,更有很多企业仅仅只从事高科技产品的销售业务,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没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这种状况下企业根本就不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怎么能够具备创新能力、具备竞争力呢?而我们国家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科研、产品开发和生产系统彼此隔离、相互脱节、条块分割、部门垄断的状况对于科技资源共享影响严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科技资源流动共享机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创新要素的流动和共享。

陕西具有非常丰富的军工科技资源,高校研究资源,这些单位它们真正具备引进技术、消化技术的创新能力,可是地区内部、产业内部由于缺乏协调,虽然科技资源比较丰富,但引导和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投入科技创新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也就是科研院所和企业严重脱节。由于技术创新存在诸多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生产企业因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采取了跟踪模仿、技术完全引进的做法,缺乏以科技进步谋求可持续发展的长期规划。而这样的造成科技资源不能充分共享、科技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制约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严重地阻碍了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

1.2高校、科研机构科研资源利用率低下

大量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科技情报等科技资源,离散地分布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和政府部门,使得从事创新活动的高科技企业和个人无法快速有效对这些资源进行引用和开发。根据有关报告,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科学引文索引》)论文数量甚至超过美国一些名校。但值得关注的是,我国有8既的国际论文却分布在低引用区和零引用区,这表明作为重要创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内设科研机构,未能受到市场机制的有效牵引和驱动,造成大量的专业科技人才沉积,知识应用水平不高,实用技术推广普及率低下。由于科研机构、大学和企业间的创新链条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将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有效衔接起来的运行机制,长此以往,必将严重影响到高校、科研结构等创新资源丰富的陕西地区的科技创新的局面。

高校与科研机构绩效考核机制过于单一。政府和高校人事管理机构设计教师职称认定绩效考评的主要指标为科研工作量,科研工作主要组成为纵向课题和各级刊物发表的论文,如此的考核指标对教师的科研方向是个错误的导向,误导教师仅仅为评定职称而关起门来完成科研任务,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写论文、写报告,这样的研究自然失去市场实际应用价值,也大量的耗费了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有限精力,容易形成学而无用的不良的学术风气。

而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课题多来源于政府计划项目。使得研究是为计划和完成任务而研究,而不是面对市场的需求,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成果很少。同时,高校和科研机构游离于企业之外,缺乏转化资金和中间试验环节,而企业没有研发能力,导致本应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产业技术进步缓慢。科技成果难以有效转化导致科技人员所具备的潜能不能正常发挥,是对科技人力资源严重的浪费。

2加强科技资洲共享,提升映西离科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企业、高效和研究机构是科技资源共享的利益相关者,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科技资源共享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各利益相关者在科技资源共享中如何作为则是需要研究的重点。

2.1政府积极发挥主导作用

政府应采取有力政策措施,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把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业化,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环节来抓。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机制,狠抓落实。要产学研互动,多渠道、多层次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开发新产品。

一是推进政府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由政府为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信息,政府协调组织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联合,组建行业技术联盟,形成广泛的、多层次的创新合作机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转化平台。由政府引导,依托高科技企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在科技成果转化特别是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攻关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2.2发挥企业主体地位,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

开放式研发平台是整合科技资源、实现技术突破的至关重要的途径。开放式研发平台要求企业在产学研科技资源共享中处于主体地位,即构建以用户为主导的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其特点是确立企业出题、企业出资、企业决策、企业获利、企业参与全过程的合作模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实现产、学、研三方的紧密结合,另一方面要处处体现企业的主体地位,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主导能力是能否保证和提高合作效率的决定性因素。

用户主导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模式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满足了这两个基本要求,在合作过程中,参与合作的利益主体定位明确,通过高科技企业主动出击,企业主导全过程(包括基于企业需求选题、提供全部或者大部分经费以及参与整个研究过程),由企业自身主持技术和产品的总体设计,通过自身对技术方向和市场需求的深刻理解,把技术构架进行分解(或者对产品技术提出要求),并以合适的价格在大学或研究机构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人才,再将各项技术进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产生企业所需的成果,最终应用到产品中去。

2.3创新管理科研活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共享

首先,高校应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教学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侧重于横向课题研究即高校与企业联合开发的项目,使广大教师和科技人员尽快从旧的科技管理体制“重成果、重论文、重评奖、轻知识转化”的误区中走出来,也使教师从单纯的论文写作中走进高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同企业联合进行科研开发。

其次,大学的纵向课题也要结合陕西的产业结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从而确定一批重点突破的科研领域和项目,鼓励教师进行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励发明创造的长效机制,设立科研创新基金,鼓励支持科研人员将具有创新水平的项目及时与企业联动,促成发明或实用新型技术不断产生,并大力推动其产业化。第四,大学可以邀请政府、企业家共同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通过系列活动,与地市签订科技合作和人才培养协议,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于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同时也有利于高校培养出应用型的专业性人才。

这样以来教师的科研项目来源于企业、市场的需求,来源于陕西经济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馈于企业与市场并接受企业与市场在实践中论证,不断地修正和完善并最终成功地实现产业的转化。产业与科研的有机结合能够激发教师的研究潜能并调动其研发的积极性,同时其研发成果的转化也能进一步提升陕西高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推动陕西经济发展向科技型、集约型迈进。

2.4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研究机构科技资源转化一方面科研机构包括军工研究院所应切实转变旧有的分割独立的观念,主动融入到市场经济建设和科技事业发展之中。通过政府协助,邀请相关的经济学家、企业家了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时也要了解市场发展动态,主动向企业寻求研发项目,建立产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产业转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对自身的研发成果进行改进,并及时向企业进行宣传推广,积极寻求研发转化的合作机遇。

陕西特别是西安地区大学、科研机构众多,能够为技术创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试验、检测等技术设备。通过科技资源共享进行技术创新,能够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和开发工作因直接结合市场的需求而更具现实意义:也减少了各种资源的重复投入,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业单方面研发的成本和技术创新的风险,加速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及时投入市场,增强陕西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科学技术部专题研究组.我国区域自主创新调研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4

篇5

科技研究发展和科技期刊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一科技期刊是传播科技信息的重要载体,是记载、报道、传播科学技术信息的重要窗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期刊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期刊的生存和发展,而学术质量又是期刊质量的核心。影响科技期刊学术质量是多方面的,在整个期刊的办刊过程中,要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本文从作者群的培育、审稿专家队伍的建设和编辑素质的提高三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地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

一、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任何期刊都离不开作者,而好的稿源来源于高水平的论文作者。一个高质量的科技期刊,一定要拥有一批奋斗在科技前沿的、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稿件作者,有意识地有重点地培育稳定的作者群。

地方科技期刊要不断提高其学术水平,首先要发挥为本单位学科建设、科研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的功能,建立稳定的内源作者群。《河北省科学院学报》,作为地方科研机构出版的学报,以院所属的各研究单位为依托,以科研项目和优势学科为基础,定位期刊栏目。在了解和掌握各单位科研和各学科作者分布状况的基础上,对学科带头人和各专业进行重点分析,特别是及时了解跟踪省部级以上的基金课题和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进展情况,加强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潜力的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联系,促使他们及时地把科研成果写成论文并优先发表,这样既获得了高质量的稿源,又及时将代表本单位学科发展水平的科研成果公布于世,同时也培育了期刊的作者队伍。

近几年,地方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提高本单位的知名度,鼓励科技人员将优秀论文投向国内甚至国际上学术影响力更大的专业期刊,如可以被3大检索索引的期刊和国内的核心期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稿件来源,直接影响了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为了保证地方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除适当提高对外开放稿源的比例外,编辑要及时与那些在本刊发表过优秀学术论文的作者进行沟通,加强联系,使他们成为开放稿源的外源作者群。

二、建设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科技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决定了专家审稿在科技学术期刊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合适的审稿专家是学术期刊的质量保证与基础。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均有一批具有自己期刊特色的审稿专家队伍,所以建立一个长期稳定合作的、适合科技学术期刊发展的审稿专家群是非常必要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数据库的广泛应用,科技期刊审稿专家的工作形式、方式及专家的选择范围、专业技术的贴近程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现在一般都采用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的方式,科学地规范管理审稿专家,逐渐形成一支动态的高水平、高效率的审稿专家队伍。

1 科学选择审稿专家

审稿专家作为对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尺度的把握者,他们应该是当前活跃在某一学科或某学术领域的学术权威或青年学者,一般要求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同时应具有严谨的学风,并且是送审刊物的热心支持者,熟悉审稿要求与标准;作风正派,办事公正,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功底,公开发表过一定数量的论文或专著。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审稿专家目前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院所属8个科研机构的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青年科学家;第二部分审稿人是各高校的博导、教授;第三部分是国内知名专家、院士。这些专家熟悉本期刊的办刊宗旨、方向和技术要求,是科研和教学中的骨干、学科的带头人、各级项目的主持人或负责人。在审稿过程中,他们既能够客观地评价所审论文的学术水平,对作者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又能及时掌握外单位在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在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达到学术交流和引导作者的作用。

2 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新学科、边缘学科不断出现,稿件作为反映学术思想的载体也随着学术发展不断地反映新学科、新技术的创新成果。正确选定审稿专家的研究方向,结合专家自己的意见来确定其审稿方向,是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有效措施。

在送审稿件的过程中,对所送的稿件内容要与审稿人的专业对口,因为同行专家也存在大、小同行问题(一、二级学科相同的称大同行,三、四级学科相同的叫小同行)。送审稿件是有技巧的,对综述类文章请大同行专家审稿要好些,他们对内容的宏观控制把握比较好,对于其他类文章找小同行专家审稿则更有针对性。

中青年专家多数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专业基础较扎实,有本专业的工作经验和科研经历,掌握本专业学术研究的发展动态,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具有锐意进取和开拓精神,能对涉及新技术等内容的论出全面、快速的评审,是做好一般稿件评审工作的主力,也是建立老中青相结合的高素质高效率审稿专家队伍不可缺少的生力军。

3 建立健全审稿专家数据库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专家的单位会变动,研究方向也会改变,所以,及时补充和更新审稿专家数据库中的有关内容,保证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是提高审稿效率及质量的关键措施之一。此外,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学者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编辑部可以利用因特网、专业会议、作者推荐、查阅文后参考文献等方式不断增加新的审稿专家,从而不断扩充审稿专家数据库。

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科技期刊质量的保证,是科技期刊发展的灵魂。编辑工作贯穿于期刊出版的全过程:编辑虽然不参与论文的具体创作,但通过选题组稿,提高稿件的整体质量;依据有关标准和规范,应用科技编辑方法论,提高编辑加工质量;遵守职业道德,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工作,可以有效地提高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编辑素质表现在各个环节的业务中,从某种意义上讲,编辑素质也是决定科技学术期刊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对编辑素质的培养。

科技学术期刊的作者大多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修养,编辑所处理的稿件也大多是专业性、学术性很强的论文。编辑要想在众多稿件中鉴别出稿件的质量优劣,就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努力实现“编辑学者化”。编辑人员要不断拓展和掌握较全面的专业知识,了解科技发展的现状和动态方向。只有这样,才能胜任并高质量地完成选题、组稿、审稿和编辑加工等工作;才能对稿件质量的评判、取合与处置做到合理,并通过

综合判断研究内容选择好对口专家审稿予以把关。因此,编辑人员要确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了解本领域的科技发展动态。具有很好的前瞻性,才能选好题目、组好稿件,使所刊稿件的学术水平处于一流,从而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编辑出版工作有成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基本知识技能要求,科技期刊的编辑只有掌握扎实的编辑专业知识,才能编辑出内容丰富、学术水平高、编排规范的期刊。

标准化是科技期刊信息化、国际化的基础和前提。科技学术期刊编排标准化、规范化是期刊质量内容与形式统一的环节,是保证期刊的全面质量的关键。可以说,编辑人员熟练掌握编辑技能是编辑工作的基础,是编排质量的保证。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科技期刊编辑掌握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提供了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手段。编辑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提高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得信息的能力,检索科技成果、校对引文、了解与稿件相关的学术动态,提高准确判断来稿的能力。适应科技期刊出版和科技发展的需要,利用现代办公手段提高编辑工作效率。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科技教育是我国提高国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在2020年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发展历史最悠久、最复杂、最感动人心的科学之一,综观人类发展历史,物理学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使人类社会发生一次又一次的科学技术革命,改变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

高中物理的知识涵盖了物理学的五大分枝和领域,各部分知识有着非常严密的逻辑联系,不但知识系统性强,而且所有知识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因此,把科技教育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是物理教学本身的基本属性和应该完成的基本任务。

二、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实施科技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科技知识与物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物理知识本身就蕴藏在科学技术里,因此,在物理教学中结合科技知识进行教育,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当我们把物理的基本规律、定理等运用在现代科技知识里的时候,课堂教学就摆脱了单纯的知识传授,使学生能通过不同的科技情景理解物理知识,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解剖起到独特的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科技教育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当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高新科学技术时,他们将不断感悟到创新的价值和作用。高中物理教学很容易与高科技联系起来,不论是力学还是热学、光学、电磁学、原子和原子核物理学,每一分枝都与高新科技相关,只要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适时的联系高新科技,学生就会感受到创新的魅力与重要作用,他们会在一次又一次激励中逐渐树立一种永恒的创新精神。

(三)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与物理知识相结合的科技实践活动的实施,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物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利用科学规律进行观察、分析、研究、解剖、揭示的思维能力及行动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将得到真正提高。

(四)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充分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学技术具有无穷的魅力,特别是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等能力得到高品质提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能力、对宇宙系统的开发能力,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地球系统的开发能力等等都在不断提高。高科技下人类的社会生产及生活,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未来的遐想和渴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物理学知识在高科技中的运用,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可以很快拓展物理教学的空间。

(五)实施科技教育可以广泛的培养学生爱国热情

课堂教学可以很方便的把我国在高科技方面的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不论是航天及空间探测领域、军事科学领域,航海技术及海洋资源开发领域、能源工程领域等等。几乎在每一章每一节的物理知识教学中,我们总可以找到我国高科技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案例,这些案例正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为祖国发奋学习的最好的素材。

三、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一)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即把物理知识与相应的科技应用联系起来,这样做不但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更能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知识体系。

(二)高科技与实用技术并举的原则

即善于把物理教学与学生平时容易观察到的实用技术相联系,这样不但体现了科技知识的普遍存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钻研、探究精神,能促进学生对科技知识更切身的理解。

(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要激发他们敢想,更要激励他们敢干。教师要有意识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把物理知识与高科技知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知识教学为主,科学技术传播为辅的原则

由于高中物理学有严密的体系,部分知识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在实施科技教育时,应紧紧把握高中物理知识教学的脉搏,要使学生掌握完整的知识系统,在此基础上,把科学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不能因为科技教育而使物理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受到影响。

四、科技教育与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科技教育的素材,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

在高中物理第一册的绪言中,在叙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和运动基本规律的学科时,教材介绍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和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大型科学技术设备。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难得的科技教育材料进行拓展讲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更能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高二年级动量守恒定律之后,教材安排了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选编了空中飞行的导弹爆炸的例题。这个例题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在物理知识中的重要体现,教师要通过分析导弹爆炸时动量守恒,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使科技教育与物理知识教学的结合更加融洽自然。在讲解“反冲运动与火箭”这一节时,教师要在对反冲运用进行精细的分析之后,结合我国和世界各过火箭发展历史进行适当展开,让他们更广泛地了解世界高科技发展现状,打开科技视野。

(二)随时关注世界科技技术发展,及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

教师要善于通过网络、报刊以及各种信息渠道,随时收集相关高科技发展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加以运用。教师在教学中越是善于与时代科技发展相联系,学生越喜欢科学,科技教育与物理教学的结合越显鲜活。

在我国成功发射“嫦嫦二号”探测卫星之后,我们在第二天的教学中,结合运动与力的关系,比较详细的讲解“嫦娥二号”飞行的动力学问题。在讲解到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运用这一节时,我们对“天宫一号与神州九号对接”全过程录像进行剪辑,重点播放了对接过程的轨道变化与对接飞行过程,并据此设计有效性物理问题,进行深层次探究。这样适时结合我国高科技成就进行科技教育,使学生充满着对科技的向往和追求,物理教学精彩飞扬,学生的科学兴趣日异倍增。

(三)注意挖掘地方科技教育资源,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当我国核工业在重庆涪陵地区的地下核工厂解密公开之后,我校物理组组迅速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把高中原子核部分章节的教学与核反应堆现场观摩结合起来,学生异常兴奋,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应核裂变反应方程。更知道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之间相互结合的工艺流程。充分体现了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

(四)通过物理知识与高技术的结合点进行专题讲座

在世界领先的我国新一代热核聚变装置“EAST” 2007年1月28日首次成功完成了放电实验,获得200千安电流、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中国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成并真正运行的全超导非圆截面核聚变实验装置,它将在未来10年内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之时,我们结合高三原子核物理学的教学,对高三部分学生进行了关于《人类核聚变研究的现在与未来》的专题报告。在讲座中我们收集世界各国目前在核聚变研究领域的成就,特别是我国在原子核聚变实验方面的成就,给学生进行了全面的讲解,不但拓展了原子核物理方面知识的教学,也使学生对原子能的和平应用和美好前景有了全面了解。

(五)成立科技“小发明、小创造”小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教育的落脚点应该是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之外,我们组织了课外科技发明小组,通过观察各种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进行发明创造,这不但提高了学生对科技知识的应用能力,更使学生体会到科技知识并不高深,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动手实践就可以逐渐提高我们的科技能力,并创造一定的科技价值。

(六)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进行研究性学习

科技参观考察是实施科技教育中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科技展览、科学博览会以及科技交流会等时机组织或发动学生自发的进行参观,拓展科技教育空间。

在中国航天在重庆进行展览期间,我们组织了部分学生对展览进行参观,在参观过程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运载火箭、卫星以及飞船的亲身观察体念,使学生感受到了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和强大生产力。在重庆三峡博物馆开通之初,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学习,通过参观三峡博物馆文物,了解到科学技术在三峡历史文化发展中的演变过程。重庆轻轨开通之初,尽管车票比较贵,我们仍然组织学生亲身体念科技成果在轻型轨道交通的应用,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思想。在参观过程中,教师结合相关物理知识进行解释,不但找到了科技教育的平台,也使物理教学跳出了课堂,自然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

篇7

一、 引言

本文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含义着手,分析了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从科技活动投入、科技活动产出、科技支撑环境三个层次构建区域科技发展水平指标体系,收集了11个省、市2006年~2010年的指标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综合排名,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二、 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1. 内部因素。

(1)科技活动投入因素。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包括:科技人力资源投入、科研经费投入、科技基础设施投入等三个方面:科技人力资源是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区域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从区域分布上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投入水平与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区差异。科技经费投入是撬动其他资源的杠杆,其来源渠道、相对数量以及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产业化等各环节投入的结构分布,对科技活动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强度起重要的导向作用,区域科技经费投入水平主要取决于区域经济水平。科技基础设施是物化了的科技投入,是不断提升科技活动数量、满足科技活动需求的物质保障,是衡量科技发展水平的基础指标。区域科技基础设施资源的投入与有效配置对于指导区域科技活动投入平台建设,完善区域科技发展体系,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2)科技活动产出因素。科技活动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包括科技论文、科技项目、专利、技术市场成交合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形式,是衡量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反映科技投入的有效性。按照成果形式可以分为三类:知识型产出,主要包括科技论文、科技项目和专利三部分。技术型产出,主要表现形式为技术市场中的各类技术合同交易。科技成果产业化,指将科技成果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批量生产直至形成规模生产的过程,可以体现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 外部因素。

(1)区域政策因素。在区域科技发展进程中,地方政府起到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得以体现:一方面以政策为引导,通过不断深化区域科技体制改革,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市场紧密结合的机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开发体系和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以及社会化的科技服务体系,为区域科技发展提供体制保证;另一方面以科研经费投入为手段,为区域科技进步提供财政支持,给予充分的物质保障,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和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条件。

(2)区域经济因素。影响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经济因素包括经济水平和经济结构两个方面:

区域经济水平一方面是区域科技发展的基础,决定着区域科技投入规模、强度和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投入等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投入状况;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对科技的需求决定着区域科技发展的规模和强度。

区域经济结构对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的专业化导致的对技术需求的专门化,使区域间科技投入方向、结构等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区域科技发展内容和方向的差异。

(3)区域社会环境因素。区域社会发展条件。区域科技与社会发展是区域发展中相互影响和促进的两个部分,区域科技发展的目标之一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社会的全面发展;区域社会发展程度则决定了区域科技活动的类型,良好的区域社会发展条件也为区域科技的发展提供根本保障。区域的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和城市服务等级等因素都会对区域科技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区域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区域自然资源的结构及其丰腴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区域的产业结构,从而影响区域科技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生态环境日益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内容,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区域科技活动的重要内容。

(4)区域创新环境因素。区域创新环境是地方行为主体之间在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包括文化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和信息环境等几个部分。区域创新环境对区域科技发展的影响体现在对促进科技人才培养与成长、提升创新能力及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吸引区域外科技资源等三个方面。

三、 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

1. 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从投入、产出和区域环境等三个方面建立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共设有3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和23个三级指标。

2.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根据GDP、人均地区GDP水平、产业结构,及各地区的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特点,选择黑龙江、吉林、辽宁、山西、陕西、河北、北京、山东、江苏、浙江、湖北等11个地区,作为区域科技发展水平评价和比较研究的对象。评价所使用的数据主要来自2005年~2012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各地区统计年鉴等相关资料。

3. 评价方法与计算过程。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选定区域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评价。

(2)计算特征值、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针对选定区域的年度数据,在数据标准化处理的基础上,运用SPS-S19.0软件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贡献率,进行因子旋转,确定主因子变量,从而得到各选定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排序。

以2006年为例,计算11个地区指标数据的特征值、贡献率与累积贡献率,可以得到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的4大特征值:10.478、7.055、1.984、1.377,其方差总和占样本方差的90.839%,其余19个因子所占比重不足10%,故提取提取前4个因子作为主因子,记作F1、F2、F3、F4。

以旋转后各因子的发差贡献率作为权数来计算各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的评价得分,即:F综合=45.555F1+30.673F2+8.624F3+5.987F4

根据上述模型和公式计算可得2006年11个地区的科技发展水平得分及排序情况。并进一步以同样的方法对11个地区2007年~2010年的科技发展水平进行数据分析,综合排名汇总如表2所示。

4. 评价结果分析。由表2所示,可将11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分为4类:

(1)第一类:北京。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中心,有较好的科技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有众多国内较高研究水平的国家重点大型科研机构和研究中心,知名高校,科技人才和科技设备等资源相对丰富。从基础数据上看,北京市科技经费投入的数量及其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超过其他地区,科技资源的利用率相对较高,科技投入贡献率最大,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强。

(2)山东、江苏、浙江。从2006年~2010年这三个省的科技发展水平综合排名始终位于前列。其中,江苏省和浙江省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很接近,两省的地区生产总值也始终位于全国前列,从而能提供其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经济基础,科研成果能够较好的实现生产化,产学研结合程度比较高,科技市场成交率比较大,这些特点都将促进三省市的科技发展,为其提供正向效应。而山东省虽然科技投入贡献率比较小,科技投入强度也比较低,但是山东省的经济总量比较大,山东是我国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具有区位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故其科技发展水平也处于全国前列。

(3)陕西、辽宁、湖北,中等水平。如陕西省,拥有自己独特的科技优势,是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力量最强的省份。受国家产业布局政策的影响,陕西省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传统产业,第一产业基础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陕西地区生产总值主要依赖第二产业,科技的发展和进步也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上。陕西省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形成了资金拉动和科研项目带动的经济增长模式,都有助于其科技水平的发展。

(4)吉林、黑龙江、山西、河北,排名靠后。三省地处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地理位置接近,具有相似的资源和政策环境,但是三省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从地区生产总值和科技发展水平排名可以看出,辽宁省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较强,直接受京津冀地区的技术发展和溢出效应的影响,加上重工业水平较高,科技力量较强,形成了以钢铁、煤炭、石油工业和多种机械制造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群。辽宁省的科技投入强度也占相当大的比重,充分利用科技资源,宽松的创新环境,使得辽宁省的科技发展水平位于东北三省之首。

5. 发展对策。

(1)加快经济建设,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物质基础条件。先进的科研设施及科技基础条件建设,是提高科技发展水平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这需要以经济条件为基础。因此,提升科技发展水平,首先从提高经济实力着手。

(2)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科技活动的经费投入、人力投入和物力投入,建立以政府、企业、科技贷款为支撑的多渠道的科技经费投入体系,制定优惠的科技政策,鼓励企业进行科研活动、加大科技活动投资,为科技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基础。

(3)完善科技管理体制,落实科技政策。改善科技体制缺失的局面,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强化对重大科技政策的制定和科技活动的宏观管理和统筹协调,切实提高科技政实施的效率和效益,使科技活动在有序的市场环境中顺利进行。

(4)鼓励和刺激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技术市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技术转让市场环境,为科研机构搭建合作平台,使其为科技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发挥更好的科研实力。采用激励、竞争手段,鼓励科技人员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使科技成果推动技术进步,进而促进科技发展。

(5)大力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合作体系。积极引导生产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中介、政府结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集教育、科研、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发挥各自优势,推动科技经济结合,共同开展技术创新的活动,逐步实现科研―产品―市场―科研的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罗伯特・M・索洛.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 刘希宋,王辉坡.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及对策研究.科学与技术,2006,(12):27-29.

4. 李柏洲,苏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优化及实证分析.情报杂志,2009,(8):80-84.

5. 李京文.科技富国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

6. 陈英杰.基于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江苏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5(2).

篇8

[关键词]科技计划;科技计划管理;改进建议

一、国外科技计划的特点

国外的科技计划一般实施决策、管理、咨询与评价相互分离的计划运行模式,即由政府各部门进行科技计划的决策,由各部门委托下属科研机构进行项目的管理,社会相关组织共同参与计划项目的咨询和评价。

科技计划的制定在许多国家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程序,并有相应的咨询审议机构。在美国,每个领域、部门、科研机构都有十分详尽的计划,科技研究和发展计划的编制通常采用兰德公司上世纪60年代提出的规划、计划和预算一体化的编制方法;在日本,科学技术会议以回答总理大臣咨询的方式提出科技发展大纲,各科技主管部门采用向科学技术会议或本部门技术会议咨询的方式,制定出本部门的重大科技发展计划,一些依法设立的审议会、委员会等机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调查与技术预测、分析与评价,为科技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发达国家一般都有不同层次的制定和实施科技研究开发计划的机构。在日本,以研究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由政府直接管理,或委托部门技术会议、国立科研机构管理;以技术应用和再开发为主要目标的计划,主要委托有关民间机构管理。在美国,一些跨部门的计划一般由国家科技委员会成立由国家科技顾问牵头、合作各方首脑联合组成的高级领导小组制定政策,并进行协调;高级领导小组下设计划工作小组,负责制定计划、预算、执行计划和具体的协调工作。

在科技计划具体实施过程中,项目管理呈现多样化,依据计划项目的领域、性质不同,由相应的部门与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结合的管理模式。例如:美国的“人类基因研究计划”和日本的“创造性科学技术推进计划”属基础研究开发计划,采用的是专家管理模式;韩国的G7计划属技术开发计划,其管理模式则是部门和专家相结合。

在资助模式方面,基础性研究计划主要依靠政府投入,如日本脑科学研究计划。高技术计划多采取政府匹配资金的模式,如美国先进技术计划项目政府资助低于项目研发总投资的50%;日本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各项目中政府拨款仅占40%;英国大型战略计划一般也采用政府、学术界和企业合作方式,政府与企业各自承担50%。再有,刺激民间科研投资的积极性。是国外高技术产业计划的一大特点。政府所采取与企业分担经费的办法,既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又使企业自身获益。

在执行模式方面,不同性质项目选择不同执行机构。基础研究类项目主要由政府部门下属实验室和高校执行;而技术开发与推广类项目,多通过有关部门与企业签订合同来委托公司承担,或由政府实验室与公司签订合作研究开发协议来共同承担。

在计划评价方面,各国一般都有专职机构负责计划的审议与评价,以美国为例,国会审议办公室负责人负责计划的审计;白宫管理与预算局和国会评价办公室负责计划项目的可行性评价;各执行机构负责年度项目的自评价。评价方法同样因为计划项目性质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应用研究项目有严格的验收程序;而政府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计划评价方式则相对简单,基本上不搞定量评估,而采取模糊定性的方式,以专家判断其是否“成功”为标准。

通过对各国科技计划决策、管理、咨询和评价等分析,国外科技计划具有如下特点:

1.国家科技计划都是专项领域计划,战略目标突出。在美国,每个计划又可分为若干专项子计划,每个子计划有明确的领域、目标技术或目标产品。这既保证了计划边界清晰,减少了计划之间的重复和交叉,又确保了计划实施效果与目标的高度统一。综合性战略计划不是单纯的项目计划,而是以项目为主,兼有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推广、信息网络建设和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与实施的有机整体。

2.国家科技计划一般通过立法或制度化方式确立,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和阶段性。而且关于科技有关的立法,包括科技发展战略的拟订与修订,都集中在国家这一层面上,当然,地方也可以制定一些促进地方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

3.计划以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总目标。计划充分反映了本阶段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是政府为实现国家目标进行干预的有效手段,是构建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有利措施和方法。计划内容成体系,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

4.计划项目根据目标、性质、对象不同,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基础研究计划和基础性的应用研究计划,一般采取专家管理模式;对于涉及经济发展的技术开发计划,多采用部门与专家相结合,或部门、专家与产业界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计划的决策、实施、管理、评价之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机制。

5.计划中政府投资的份额,依计划性质设定。体现国家意志,关系到国家安全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前瞻性、公益性基础类研究计划,以政府投资为主;与产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类计划,以政府引导资金的方式,刺激社会资金的广泛投入。

6.研究开发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基本相同或相似。即由独立的研究机构(包括国立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机构等组成,而且,分工较为明确,一般来说,大学的科研机构以基础研究为主,独立科研机构以应用研究为主,企业科研机构以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为主,社会科技中介机构则主要从事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活动,以促进技术的转移。

二、我国科技计划的不足

1.科技投入低,特别是对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投入严重不足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据统计,2003年至2005年,我国的R&D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1.23%、1.33%。而2005年,美国为2.6%,日本为3.1%。科技投入低是影响科技计划实施和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据“八五”科技攻关计划的抽样调查,在未完成的项目中,有28%左右停滞或拖期的项目是由于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在未应用的成果中,有33%的成果也是由于经费不足所造成的。

2.缺乏整体战略和目标。我国有一些科技计划缺乏围绕某一个产业进行研究发展的战略思路。现有的科技计划大多是通过“自下向上”的机制制定的,即由基层科学家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特长提出重要题目,再汇总、平衡,特别是各区域的地方科技计划。这种做法缺乏战略目标,缺乏前瞻性研究,缺乏科技规划的指导。各个计划之间缺乏集成,重点不突出。

3.条块分割,设置存在交叉,没有形成整体效应和规模效应。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中,部分国家科技计划与省市科技计划重合,缺乏总体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框架,各个计划之间交叉重复,计划内部重视单个项目,忽略了发展战略、配套政策、能力和体系建设等关联行动,使得现有的科技计划体系缺乏整体性和规模性。

4.地方科技计划制定缺乏地方特色。长期以来,我国地方科技计划或者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的翻版缩影,或者是较少地依据本地区的资源、科技能力和科技需求来考虑本地区的独有特点以确定地方科技计划体系,地方科技计划缺乏明确的地区发展目标定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全国各行政区域的经济表现出越来越多的特色性和差异性,专精于某一产业形成产业群的区域往往能表现出其显著的全球范围内的竞争力,但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科技却经常没有表现出其应有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区域系统不完善。相反,从计划的设置、项目经费的投入到科技计划的管理很多是相同的,缺乏针对区域经济特色和差异的科技服务体系。

5.计划目标、重点多年一贯制,难以跟上实际需要和时代需求,影响计划实施效果。许多科技计划出台时,由于种种原因,出台时间仓促,比较重视当时的需求和目标,但随着经济、社会对科技发展的需求不断深入,原有计划目标重点任务没有及时调整,影响了科技计划的实际效果和作用,也影响了政府配置社会资源的实效。

6.科技计划含基地建设,但未与人才、优先资助领域相结合。科技大部分以国家优先领域专项计划实施,计划内容包括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人才培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5项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相关的科技计划中,其中2项与基地建设相关,即重点实验室和大科学工程。其余不论是指令性还是指导性计划,大都采取单一的项目资助模式,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项目中,也不匹配设备设施费。

与一些国家计划相比,我国科技计划在人才培养和教育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远远不够,如目前的研究生教育经费由国家教育部统管,不论从投入数量还是投入方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严重影响培养研究生的质量。研究生始终是科研中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之一,许多非常重要的研究工作都出现在博士论文中,而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却基本没有参与这方面的工作。

7.“产学研”研究开发机制未真正形成,企业无法成为创新主体。我国现行的科技计划基本没有考虑到构建有利于企业、公共研究机构、大学之间研究与开发合作的制度及其环境,而只是通过项目方式给企业以过高的R&D补贴。企业本身的R&D投资不足,这可按照国际通行的衡量标准,即企业R&D支出占GDP的比重比较,如在1988年只占O.32%,不及同期的OECD成员国平均水平的25%。科技计划在资助阶段上主要集中于科技成果的商品化,这就导致了企业R&D缺乏激励机制,是企业不能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科技计划管理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加速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十五”期间科技活动经费虽然一直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科技活动经费(R&D)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企业R&D投入虽然已经占到R&D投入的一半以上,已经成为了创新的主体,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企业R&D投入到创新性科研行为的数量相对较少,严重阻碍了产业的发展后劲。科研经费由多家管理,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今后这一局面应该得到改善。

坚持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动员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力量,建立起以企业为科技投入主体、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多种投入方式并存的科技投入体系,同时提高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科技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巨大作用。

2.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十五”期间科技体制已经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但还需加强管理,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科技立项、成果评定和科技奖励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办事效率,促进科技系统行风建设。科技项目实施的管理力度有待加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尚待完善,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文献资源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还难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求。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提高科技工作的效率,促进科技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的提高。全面落实“人才、专利、标准”三大战略,推进重大科技专项工作。完善科技评价体系,提高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是当务之急。

篇9

一、台湾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台湾农业的发达是众所周知的。台湾本是农业地区,几十年前的农业经济也相当落后。当局在扶持农业发展方面是比较重视的。如提供优良的种苗及生产技术指导,提倡多元化经营,鼓励农产品出口等。同时也注意缩小贫富差别。台湾也搞过“”而且还参照了大陆的一些方法,但经过改良。是由政府出面收购地主大部份土地而给其留下少部分土地耕种。收购土地的款项用公债的形式逐年偿还。分给农民的土地不是无偿的,农民要分期分批把土地款还给政府。当然政府收购土地的价格高而售给农民的土地价格低,中间的差价由政府承担。这样一是阶级对立和矛盾不十分尖锐;二是农民非常珍惜土地,认真利用土地来生产;三是土地资源分配比较合理,大家都有一定的土地。

土地资源少是台湾农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但农业科技的发达却弥补了这一不足。台湾的科研机构多与生产单位挂钩,或提供科研成果,或接受生产单位委托进行某项科研,然后收取一定费用。因此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并得以推广应用的速度相当快。新产品能首先占有市场无疑能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农业的发展一靠科技;二靠推销。台湾的农产品推销也有其特色,台湾彰化县的一个花卉生产合作社,该社实为一会员制形式而非行政组织。花农自愿入社,社内设理、监事组织。该社设一个花卉批发市场,除了经常向社员提供市场信息外,还每天举办一场花卉拍卖会。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是花农不愁销路,可根据季节、节日及市场信息安排生产。二是公开成交,价格可供需双方直接议定,减少中间环节,花卉既可保鲜,花农又节省费用。三是不愁收款问题。有这种种方便,花农可专心种植及培育新品种,以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二、台湾工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台湾的工业很发达,尤其中小型企业。对大型公有企业,政府从过去直接管理改为间接管理,一般以出让股权的方式转为民营,小部份由政府控股,大部份政府只占小部分股份,完全由民营企业家自主经营。民营企业有充分的经营自,具有经济利益挂钩、领导机构精干、决策快的特点。大型企业实行“三高”(高度集中资金、采用高科技的生产技术及设备、产品占领市场的份额比例高),因此能很快把握市场脉搏,不断创新产品,覆盖市场。

中小型企业更是政府扶持的重点。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中小型企业改进生产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扩大出口份额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政府不直接管理企业。管理企业的是同业公会。公会的负责人由会员企业选举产生,报政府备案。公会起着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企业对政策的反应、企业的意见与建议,直接向公会反映,公会自有人收集、整理,向政府报告,与政府研究、协调。企业则专心生产、销售,不必花费更多的精力。

台湾地方小,资源缺乏。这对工业的发展是极不利的。因此当局以“引进资源、输出技术”为导向。对实行大量原料性资源进口经过高新技术加工又以高科技产品出口的企业,海关直接设到该企业,方便其进出口。由此可见,台湾以兴办实业为主,以工业生产为主,大中型企业都以进口原材料出口高、精产品为主,因而外汇储备较多。加上金融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比较稳健,泡沫经济成分较少,对外汇进口又加以一定限制,因此其受东亚金融风暴的影响较少。

三、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的作用

(1)台湾政府为高科技发展提供强大的政策支持

近二十年来,台湾政府始终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制定了许多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政策,为发展高科技产业大开绿灯,具体表现在:第一,设置科学工业园区。第二,奖励向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第三,努力发展科技事业。第四,调整产业结构。台湾政府针对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同时大力扶植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使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超过传统产业。

(2)台湾政府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帮助

为促进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台湾政府不仅在政策上给予支持,而且直接投入大量资金,在财力上也给予可观的资助。据有关资料显示,1991-1995年,台湾地区用于研究开发的总经费分别为1036亿元、1147亿元和1250亿元、1380亿元、1563亿元,分别占台湾GDP的1.76%、1.80%、1.81%、1.84%和1.92%,如此巨额的经费投入为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注入巨大的活力。

(3)台湾政府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过去,台湾缺乏执行科学技术政策与措施的法规。多数情况下,只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执行为了适应快速多变的科技环境与发展,台湾政府于1999年1月正式公布执行台湾的第一部科技基本大法——“科学技术基本法”。该法总计23条,这部法律的制定对于规范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促进科研成果与现实生产力的结合,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

(4)台湾政府在引进科技人才、培养科技人才方面下了很大的力气,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支援。

为了获得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台湾政府采取了吸引人才和培养人才相结合的措施、首先,政府通过优惠政策、给予优惠待遇、创造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等措施了吸引岛内外科技人才。台湾建立科学工业园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建立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有利环境与场所.吸引岛内的技术人才,召回在岛外的科技人员在优惠的政策措施的吸引下,大量的岛内高级技术人才汇聚科学工业园,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坚。另外,台湾政府又充分利用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促进高等院校的教育与研究,同时鼓励民间企业积极投资研究事业,以有效地培养高新技术人才。

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台湾政府提出培训技术型及策略型人力资源计划,提供生产自动化、专业化等技术型人才,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了有效地摆脱各机关延揽科技人才的困境,台湾政府从1999年起对各机关高科技人员的考评、选拔办法进行了改革,打破过去僵化的公务员选拔中的条条框框,对高科技人员的考绩、升迁及管理不采取一般公务人员的任用办法,放宽对高科技人才选拔中的种种限制,采取口试、论文、著作审查等形式进行聘用;台湾政府还允许科学工业园区内的在职人员申请进人政府认可的高等院校选修与园内企业有关的专业,成绩优异者可以承认其学位。通过这些措施,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人才问题得到较为有效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台湾政府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泽宏,丁宇.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科学进步与对策,2001(3).

篇10

从本质上看,风险投资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适宜的外部环境,而政府要对风险投资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必要的扶植,从而在风险投资业的发展过程中充当重要的“推动器”角色。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活动,更离不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财政和金融环境。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风险投资的财政和金融支撑环境至关重要。

一、政府财政资金的适度扶持

为了有效解决风险投资发展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很多发达国家都先后推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助计划、中小企业技术转移计划、发展创业投资基金等,试图从系统抚育的角度解决风险投资所遇到的难题,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美国不仅先后培育出了IBM、英特尔、思科、微软这样的大公司,也极大地激发了美国公民的创业、创新精神。但是,由于风险投资涉及面广,资金需求个性化明显,政府根本不可能在完成宏观调控和社会管理职能之后,还有足够的财力在风险中起主导性作用。政府财政资金主要是从弥补市场失灵的角度出发,抓住制约风险投资的关键环节,着力解决风险投资环境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以使财政支持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首先,任何产业和企业的发展都需要一定的市场与环境条件,风险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业,对资本、法制、人才、市场机制等条件的要求更高,政府应在满足这些条件方面充当无可替代的角色;其次,风险投资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战略重要性无法在追逐商业利润的市场上通过成本-效益关系完全反映出来,这就需要政府从战略的高度和长远的目标出发,采取措施,鼓励并支持风险投资的发展,如通过设立政府种子基金,对处于研发阶段的创业项目提供资本金支持。日本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规定,凡企业利用风险资本实施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均可从政府得到约占其开发总支出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补贴;澳大利亚企业科技开发费的60%由政府通过免税方式提供。我国1999年设立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第一个政府种子基金。该资金设立以来,通过无偿资助等方式,对优化种子阶段企业资金供给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作用非常显著。政府基金只能起到引导和催化剂的作用,而不能成为风险投资的主力。目前,风险投资主体单一,风险资金来源短缺是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为推进我国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必须要有更多的风险资本加入进来。因此,应着力培育多元化的民间风险投资主体。从长远看,国家对风险投资的支持主要表现在政策的支持上,风险投资的真正发展还是在于拓宽风险投资的资金渠道。主要的资金渠道包括:允许保险公司将多年来积累的保险基金的一部分从事风险投资活动,包括将资金投入风险投资公司,由后者进行风险投资,或参与风险投资基金的组建,直接进行风险投资;吸收外资和鼓励外国机构在我国设立风险投资公司,开展风险投资活动;通过商业银行介入风险投资的担保机制,调动商业银行的积极性。

二、建立政府信用担保制度

毫无疑问,政府是最具有公信力的机构,政府信用担保对风险投资发展的具有放大效应。

在目前银行贷款仍占企业资金来源的主导地位,且银行仍以“安全第一”为经营原则的情况下,由政府为风险投资项目提供担保是促使银行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最为直接和有效途径之一。发达国家为了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支持风险投资业发展,普遍选择了政府担保的方式。例如,美国中小企业局(SBA)对高科技中小企业的银行贷款提供85%~90%的担保,为从事股权投资类的小企业投资公司提供发行长期债券的担保。日本设立的“研究开发企业培植中心”负责对风险企业的贷款担保,担保比例为80%。实践证明,通过财政担保,政府可以用少量的资金带动大量的民间资本投向高科技风险企业,其资金放大倍数在10~15倍之间。为发挥信用担保的资金放大效应,可开展的主要工作包括: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出资成立专门的风险投资担保基金或担保公司;由政府、银行及民间资本合资设立担保公司;建立风险投资的保险保障体系,如可由政府组建高新技术风险投资保险机构,或鼓励现有的保险公司开展风险投资保险业务;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外资投入风险投资担保领域,研究制定鼓励民间资本投入担保业的政策,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吸引民间资本投入担保业的问题。

需要强调的是,风险投资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不能过分依赖于政府担保。从国际经验看,政府担保在风险投资担保体系中并不起主导作用。即使是政府担保,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行政担保,而是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担保,政府仅以其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

三、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

篇11

20世纪的科技革命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也引起了社会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进入21世纪,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更加复杂多变的世界,高校德育也将受到强烈震撼,其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都是空前的,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抓住机遇,迎接挑战,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一、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积极影响

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就其意义来讲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道德性质,因为科学发现的成果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影响人类的命运。”新的科技发展对道德的影响更加深刻,对高校德育工作具有积极意义。

1.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德育工作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科技发展一方面为高校德育工作不断提供新的物质载体,从静态的笔墨纸砚到动态的音像资料等,都跟科技发展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电脑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更为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大学生在受到学校提供的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自我学习,获取信息,不断完善自身、发展自我。另一方面,科技发展也为增强德育效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例如,现代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通过揭示生命形成过程的内在机制,使人们对近亲婚姻有害性的认识深入到分子水平,以这种认识为基础来进行禁止近亲婚姻的道德教育,较之仅凭经验或习俗来进行的道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2.科技发展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各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高校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运用以视听为主体,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材料技术,把理性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道德直观化,把抽象的理性内容通过真实可靠的、活生生的形象表现出来,达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大大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互联网正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阵地,它拓宽了德育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通过网上的互动交流来解决大学生在思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收到在班会、课堂或面谈中难以达到的良好效果,网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3.科技发展促进了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观念的转变。科技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思想观念的进步,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中,突出表现为德育主客体的变化。在传统的德育过程中,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在知识的占有量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大学生可以更多地通过自我学习来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正由主体向主导方向转变,学生主体性的增强,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同教育者和德育材料的相互作用中获得道德观念,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习惯,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积极发展。

二、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带来的消极影响

尽管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有诸多积极的影响,但是,科学技术对道德的影响也是具有两面性的。它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也能带来消极影响,反映在高校德育工作领域也是如此。高校德育工作正面临科技进步与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1.科技发展使高校德育工作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伴随科技迅猛发展而来的是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我们居住的星球正在变成一个“地球村”,各种思想都可以跨国界交流,科技发展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现在的德育工作环境日趋开放,西方文化的长驱直入,给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了极为复杂的影响。特别是一些文化糟粕的消极影响,造成年轻人价值观念的迷乱和道德心理的困惑。因此,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传播方式的现代化,正使德育工作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充分发挥德育优势,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和批判腐朽落后文化,帮助大学生树立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高校德育工作在开放的条件下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2.科技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内容选择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科技发展带来的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如科技广泛应用造成的自然资源不当开发而带来的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环境道德问题;对传统生命伦理关系带来冲击的器官移植、遗传工程、生殖技术和无痛苦死亡等新生命伦理问题;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与信息安全和隐私相关的网络道德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讨论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类道德观念的扩展和进步。大学生作为科学知识的主要拥有群体,其科技道德素质状况对于他们正确使用和传播高科技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与传统的德育相比,在科技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内容也亟待拓展,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3.科技发展给德育对象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带来冲击。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德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但另一方面,它又可能导致人们盲目崇拜科学技术,导致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加。特别是在道德监控中,过多地强调技术的作用,会使得人的德行不再靠自我意识深层的良心来支撑,靠人们发自良心的舆论的力量来监督和调控,而是靠可操作的物质技术来强制性地加以规范,从而耗竭道德自觉的生命力,使得人的主体性降低、依赖性增强。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得交通和通讯更加方便快捷,这为人们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这种技术工具的发展,却容易导致人们的交流更多地依赖于科学技术手段,直接交流减少,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阂,造成人性的淡漠,容易使人格发生扭曲,作为社会人的当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三、科技发展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在科技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重要表现形式的背景下,高校德育工作要积极吸取有利因素,努力消除负面因素影响,进一步提高针对性、预见性和实效性。当前,要在以下方面给予加强和改进:

1.进一步解放德育工作思想,更新德育工作观念。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在科技发展背景下,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先导。面对新的挑战,高等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应从根本上突破落后的、保守的旧观念,以宽广的视野、活跃的思想、敏捷的思维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一方面,要改变过去简单、机械地向大学生灌输某些信条和观念,在德育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判断。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新时期高校对大学生成才的客观要求和培养方向,大学生也认识到了创造精神是跨世纪人才的必备条件,因而他们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敢于质疑、批判和创新。高校德育工作要适应时代的要求,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2.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指个体自觉遵守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践行一定的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它是激发个体的道德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动力,是大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内在动力。随着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德育工作中如果忽视个人的道德需要,就会使学生失去自觉接受外在道德影响的内在动力,而且会使他们把德育视为一种外在于个人需要的、来自国家的被迫要求,疏远甚至拒绝德育。这也恰恰是高校过去在德育工作中所忽略的地方。因此,在德育工作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把人作为德育的主体和根本,尊重学生道德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挖掘潜能,彰显个性,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

3.应对科技发展的要求,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工作主要依托“两课”教学,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不断完善,出现了一种注重由专门学科解决道德教育问题、忽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的倾向,其实这既是道德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表现,在实践中也不利于道德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坚持把德育工作融入学科教学中,注意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多样性”。一方面,各学科在进行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探讨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本学科与道德教育的内在联系。尤其是与道德教育联系非常密切的一些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在进行学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从本学科的角度研究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探索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各学科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贯穿道德教育的思想。德育蕴涵于文化知识的传授之中,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德育工作与教学、科研等业务活动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德育观,是当今科技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

4.加强科技道德教育,充实更新德育内容。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引起了道德领域内某些观念、规范和行为方式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和内容,也应及时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中深入开展科技道德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的迫切需要。在科技道德教育别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由于滥用科技成果导致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危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指导大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养成生活方式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德习惯。二是加强生命伦理教育。科技进步使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劳动,人与人的关系越来越体现为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容易导致人的异化。因此,要加强生命伦理教育,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关心和珍爱生命。三是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发展也会导致人际关系淡漠、道德相对主义盛行等方面的负效应,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强化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网络公德意识。

5.吸收科技发展新成果,积极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科技进步使得网络日益迅猛发展,这也为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环境,拓展了德育工作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加强网络建设,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可以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网络正日益成为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主动占领网络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德育工作主动权。如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构筑高校德育建设重要阵地。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有效开展德育工作,如通过电子信箱、BBS、聊天室等,加强网上互动交流,及时解决大学生关心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把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银德辉.现代科技对道德影响之我见[J].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篇12

2010年,中国科技财政投入为4114.4亿元,带动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7062.6亿元,按当前汇率计算,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居世界第三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6%。2009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51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目前有3300多个外资研发机构,2009年,外资研发机构产生的技术交易额,占中国全部技术市场交易的25%。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46家已在中国建立研发中心。

如何看待这些数字背后的中国科技界特有的现象呢?首先,在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力量时,只看几个指标,特别是只看总量方面的指标是错误的。实际上,国际上有通用的R&D评价指标体系,而且有连续多年的监测数据,综合比较这些指标和数据,就能看出中国科技力量的结构和状态。其次,我们习惯把自己的今天与过去相比,这样更容易看到进步,却不容易看到体制性的制约因素。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的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世界科技论文总数为142.1万篇,其中中国科技论文14.84万篇,占10.4%,位居世界第二。2011年,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与世界平均值仍有不小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根据汤森路透支持的科学观察网站2012年推出的2001~2011年10年间科技情况的国家和地区排名,中国论文总引用数为5191358次,排名第七,美国以48862100次的引用数保持第一,是中国的9.41倍。同时,也可以看到,中国论文引用数呈持续稳步增长态势,其中2007~2011年与2001~2005年相比,翻了近两番。一般的看法是,中国科技论文水平与真正的世界科技强国相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2012年《世界竞争力年鉴》有4个评价分项:经济表现、政府效能、企业效率、国家基础设施和社会系统。中国大陆2008~2012年整体竞争力排名分别是17、20、18、19、23;其中,经济表现排名是2、2、3、3、3;政府效能排名是12、15、25、33、34;企业效率排名是33、37、28、25、32;基础设施排名是31、32、31、28、29(科学基础设施排名8,技术基础设施排名26,教育排名45)。可以发现,中国虽然是经济大国,但在企业效率、人力资源方面都存在不足,政府效能近三年更呈下降趋势(体现在科技体制和科技企业管理方面的表现)。中国人才流失在IMD所有参评国家中也非常严重,仅好于委内瑞拉、俄罗斯和南非。虽然近年回流人数上升较快,但与其搞特殊的优惠政策和优质资源吸引极少部分海外人才,不如下决心改进国内整体的科技环境。

在世界经济论坛的《2011—2012全球竞争力报告》中,中国大陆排名第26位,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分列第11位和第13位。其指标体系包含12个支柱,其中第9个支柱是技术准备度,下面细分六项指标,在最新技术的可获得性方面,中国在142个国家中排名100,公司层面的技术吸收排名61,外国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排名80;第12个支柱是创新,下面细分七项指标,其中,创新能力排名23,科学研究机构质量排名38,公司用于R&D花费排名23,大学、企业在R&D中合作排名29,政府采购先进技术排名16,科学家和工程师可获得性排名33,每百万人授权专利使用排名46。中国在制度、技术准备度、创新、高等教育和培训、商业成熟度等方面的指数表现都不理想。

2011年经合组织《科学、技术和企业计分牌》和2009年中国国家创新体系测度报告认为,中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开放性与经合组织很接近。近年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主要得益于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支出经费的增加,科技人力资源多集中于实验开发领域,而在基础研究领域非常不足。中国有效发明专利中仅有8.2%维持时间在10年以上,而国外这一比例达到32.8%;特别在部分高新技术领域,发达国家是中国的十几倍。中国在自主创新和高技术领域形势非常严峻。

佐治亚理工学院2007年世界 “高技术指数”(HTI)与上述著名指数有很大差距,引发诸多争论,Porter对此专门做出解释。首先,“高技术指数”仅基于统计,主要衡量的是基于知识服务的出口能力,也就是高科技产品出口,因此,“高技术指数”不能作为高科技能力的全面测度。即使是作为高科技产品的产量与出口,“高技术指数”也存在问题,因为大量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加工组装出口计算机、手机等产品,但这些产品的知识产权往往不属于中国,其出口量只能代表中国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成功。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产品出口国,但出口高度依赖于直接外国投资,主要形式是来料加工和组装出口。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科技大国,但远远不是科技强国。《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对2010年中国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21位的认识是科学合理的。追求科技强国之梦,首先要努力建设一个创新性的现代科技体系。

中国科技体制的弊端与出路

中国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在世界上只是中等偏上水平,与其大国地位很不相称。中国科技实力不足有许多原因,投入因素并不是主要的。中国近十年的科技投入增长是快速而稳定的,这在促进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形成并固化了科技体制中新的利益阶层,造就了一个稳定的科技官僚阶层。专家官僚原本可能是一线的科学家或技术专家,经过单位推荐成为具有评审权力的科技官僚,其主要工作是开会,协助科技管理官员项目指南、项目检查、项目验收,由于回避限项公开等制度不严格,科技官僚更容易参与到争取项目、分钱、申报成果、获得荣誉的进程中,由此陷入恶性循环。这种模式使其无法按照科学共同体预期的逻辑运转。越是重大的项目,在选择时候越缺乏竞争机制,基本上是靠关系运作。各类评估、评审、评奖常常是同一组“运动员”和同一组“裁判员”,科研经费审批权多由科技官僚阶层垄断。

以著名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为例,其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办法定量化、复杂化且难度系数很高,而对支撑人员考核却很简单,对行政人员绩效考核就更为主观化、领导意志化。科技官僚利益共同体的形成,造就了对一线、低阶科研人员的严格考核,而对科技官僚却无法有效监管,从而压制了创新,造成巨大浪费和内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