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8: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程序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旦答辩成绩没有达到优或良,就不能获得学位.这就要求考生在写作阶段认真收集资料,论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还要了解学科的发展动态.观点新颖,与实际结合紧密的论文最受欢迎.最忌讳生搬硬抄,甚至请人,一旦被发现,肯定不能通过.如果感觉时间太仓促,自信心不足,也可以申请随下一期一起参加答辩,不影响成绩.只是毕业时间要受影响.考生申请撰写论文时,需已完成所有规定科目的考试,并且时间环节的考试也已通过.
考生获得成绩的时间一般在6月15日和12月15日前后,地点在各区县.
自学考试本科生撰写本科毕业论文的程序:
自考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一般要经历下列几个过程:1、资格审定;2、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3、听论文讲座;4、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指导教师指导;5、论文答辩。
1、资格审定
凡按专业考试计划取得本科规定的全部课程(含笔试及课程实践考核)合格成绩的考生,可在规定的时间(上半年6月下旬、下半年12月下旬,具体日期详见当月《北京考试报》),携带:准考证、专接本证明(或专科毕业证书原件)、各科考试成绩单及免考证明、个人的论文选题方向,到指定地点进行资格审定,符合要求者,即可进入下一程序。
2、交费并指定指导教师
考生在通过资格审定后要在规定时间(通常一周左右)到主考院校办理交费手续。主考院校在收取相关费用后,将依据考生事先申报的选题方向,为考生指定指导教师,并告知考生指导教师的具体联系方式。在与指导教师联系前,考生应结合选题尽可能多地搜集有关资料,通过归纳、消化初步形成论文写作的思路,以便于师生间的沟通、交流,使指导教师能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
3、论文讲座
什么叫论文?怎样选题?怎样收集材料、提炼观点?怎样结构文章?这些都是考生在论文写作前普遍感到困惑并将影响论文写作质量的关键问题。论文讲座的目的就是帮助考生理清思路,解除困惑,并最终顺利完成论文。因此,这也是考生必须认真对待的重要环节。论文讲座的时间通常安排在交费前后,由高校相同或相关专业的教师主讲。
4、考生撰写论文提纲并接受教师的指导
在与指导教师第一次见面后,考生将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对已有的写作思路进行丰富或修正,并形成论文写作提纲。对于写作者来说,提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论文写作的成效。毫不夸张地说,写好了论文提纲,也就等于完成了论文写作任务的一半。这里需要提醒考生的是,论文的正式写作应在提纲得到指导教师的认可后方可展开;论文从提纲到成稿,一般要经历多次反复。考生应虚心接受导师的指导,认真地对自己的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
5、答辩
论文在正式定稿后,考生将进入论文写作的最后一个环节—答辩。答辩前,考生应将定稿后的论文按要求打印若干份交给有关教师,以备答辩之需。
论文答辩通常在5月底或11月底前进行(具体安排由各主考院校确定)。论文答辩的程序基本由三项组成:考生简要地阐述论文的写作动机、内容梗概和基本的观点;答辩小组成员就考生论文内容进行提问;如果答辩小组认为必要,还会对涉及论文的专业范围内的其他问题加以提问。这些提问都需要考生认真加以回答,并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
6、关于论文写作周期与考核方式的说明
对于大多数专业而言,从资格审定到论文答辩结束,前后不过5个月左右。但也有例外,如计算机及应用、建筑工程等专业,其毕业设计周期为一年。
此外,与多数专业的毕业考核方式不同,英语专业采用的不是论文写作答辩的方式,而是分英语国家文学、英美社会文化、翻译三个方面采用现场笔试的方式进行考核。会影响到考生的论文成绩。
在程序中将使用Winsock控件。Winsock控件是一个ActiveX控件,使用TCP协议或UDP协
议连接到远程计算机上并与之交换数据。和定时器控件一样,Winsock控件在运行时是不可见的。Winsock的工作原理是: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出连接请求,服务器端则不停地监听客户端的请求,当两者的协议沟通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就建立了连接,这时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就可以实现双向数据传输。实际编程中,必须分别建立一个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和一个客户端应用程序,两个应用程序中分别有自己的Winsock控件。首先设置Winsock控件使用的协议,这里我们使用TCP协议。现在,让我们开始用VB建立两个程序,一个是客户端程序myclient,另一个是服务器端程序myserver。
二、编写客户端程序
首先来建客户端程序myclient。在myclient程序中建立一个窗体,加载Winsock控件,称为tcpclient,表示使用的是TCP协议,再加入两个文本框(text1和text2),用来输入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然后建立一个按钮(cd1),用来建立连接,按下之后就可以对连接进行初始化了,代码如下:
privatesubcd1_click()
tcpclient.romotehost=text1.text
tcpclient.romoteport=val(text2.text)''''端口号,缺省为1001
tcpclient.connect''''调用connect方法,与指定IP地址的计算机进行连接
cd1.enabled=false
endsub
连接之后就是如何处理所收到的数据的问题了。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建立连接后,如果有任何一端接收到新的数据,就会触发该端winsock控件的dataarrival事件,在响应这个事件时,可以使用getdata方法获得发送来的数据。比如可以在tcpclient的dataarrival事件中编写代码如下:
privatesubtcpclient_dataarrival(byvalbytestotalaslong)
dimxasstring
tcpclient.getdatax''''使用getdata获得发送来的数据
.......
Endsub
后面的省略部分表示对接收到的数据进行的具体处理,读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编写。
三、编写服务器端程序
先建立一个窗体,加载Winsock控件,名称为tcpserver。另外在窗体上加入一个文本框text1用来显示客户机的IP地址和客户机发送过来的数据信息。
当客户端程序运行时,在客户端程序按下连接按钮后,客户端向服务器端程序请求连接,这时服务器端的connectionrequest事件被触发,所以服务器端程序要解决连接问题,可以使用connectionrequest事件完成此功能。代码如下:
''''在窗体的load事件中对tcpserver控件进行初始化
privatesubform_load()
tcpserver.localport=1001
tcpserver.listen''''把服务器置于监听检测状态
endsub
''''服务器端接收到客户端的连接请求,首先检查当前状态是否处于连接关闭状态
Privatesubtcpclient_connectionrequest(ByvalrequestIDaslong)
Iftcpserver.state<>sckclosedthen''''检查控件的state属性是否为关闭
Tcpserver.close''''
Tcpserver.acceptrequestID''''
Endif
Endsub
1.前言
用户要求应用程序有更多更全的功能,使得应用程序的代码长度持续增长,但由于系统的开放性,有时也要求应用程序能在多种环境下运行,有很好的可移植性。这要限制应用程序的代码长度,减少其运行时所占的内存容量。
Microsoft公司为了满足此需求,在其应用程序开发包中引进了一种称为P-CODE(PackedCode,压缩码)的代码压缩技术。此技术与本地机器无关,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把执行程序的长度减少大约40%,为程序员提供了一个灵活而又容易实现的解决方案,减少了应用程序对内存容量日益增长的需求。
2.P-CODE工作原理
P-CODE的基本工作原理是编译器先把执行程序编译为比80X86机器码紧凑得多的中间代码形式,然后在链接时把一个小工作引擎嵌入执行程序中,最后在运行时由此工作引擎把P-CODE解释为本地机器码实际执行。为了方便使用,P-CODE技术实现于编译过程的代码生成阶段。例如开发者在C/C++中应用P-CODE技术时,只需把它作为一个“优化”选项选中即可
2.1.指令格式
在应用P-CODE技术时,链接器会自动拷贝一份长度约为9K的P-CODE工作引擎到执行程序中,程序运行时它仿真一个虚拟处理器。
P-CODE技术能压缩执行程序代码长度的关键就在于工作引擎的指令格式。我们知道,在现代计算机的指令格式中,指令除指令码外,还包括指出源和目的操作数的地址码,真正的操作数一般放在内存和寄存器中。而一般常用的指令格式是二地址码结构,少量使用一地址码和零地址码结构。例如最简单的两个寄存器值相加汇编指令写为:ADDAX,BX;AX(AX)+(BX)
而P-CODE是一个独立于本地机器的虚拟指令系统,其工作引擎是一个基于堆栈的虚拟机,它的大多数指令中只有指令码,没有地址码部分,隐含操作数存储于系统堆栈中,因而远比本地机器指令紧凑。同样上述的工作,P-CODE就可简化为ADDW,它执行时从堆栈中弹出操作数,运算后的结果再压回堆栈中。如用80x86汇编指令表示,就等价于下列指令段:
POPAX;弹出第一个操作数到AX寄存器中
POPBX;弹出第二个操作数到BX寄存器中
ADDAX,BX;把两数相加,结果存贮于AX寄存器中
PUSHAX;将AX寄存器中的结果压回堆栈中
2.2.操作码长度
P-CODE引擎使用堆栈隐含寻址,使得其操作码长度平均小于2个字节,分为标准和扩展的操作码两大类。
标准操作码占用一个字节,由255条最常用的指令组成,扩展操作码由256条不太常用的指令组成。有统计表明,在一个全部编译为P-CODE的20万行的C程序中,一字节指令使用频率为56%,占代码长度比例为37%,二字节指令使用频率为39%,占代码长度比例为52%,而三或四字节指令占用了余下很小的百分比。
2.3.引用
P-CODE技术优化执行程序长度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引用。引用就是编译器优化时,去掉代码段的重复现象,共享代码段的单个实例,类似于在高级语言中使用函数或过程的方法,当然它是编译器自动进行的。编译器优化时检查它所产生的代码,寻找指令段重复的地方,在程序中只保留重复段的一次出现,将所有其它出现的地方都改为指向保留段的一条跳转指令。此技术为执行程序长度压缩了大约5-10%的额外空间。
2.4.本地入口点
使用P-CODE,在程序代码中有时也会产生额外的空间开销,这就是P-CODE函数前面的本地入口点。
当程序中局部使用P-CODE编译时,很可能会发生机器码函数调用P-CODE函数的情况。由于P-CODE指令段需由P-CODE引擎解释执行,这时就需要编译器在P-CODE函数开始处额外增加几条机器指令即本地入口点,以便机器转换控制,停止执行本地机器码而调用P-CODE引擎,由P-CODE引擎继续解释执行P-CODE函数。3.P-CODE使用方法
P-CODE可用于Microsoft的VisualC++、VisualBasic等许多应用程序开发包中,它可全局地用于整个应用程序,也可通过使用“Pragmas”编译指示有选择地用于局部模块中。
3.1.全局使用方法
当要求以部分速度代价来达到程序长度的显著减小时,可对应用程序全局地使用P-CODE编译。如主要用于用户界面的程序,象字处理器、电子日历、小型企业财务软件包等。
此使用方法比较简单,只要改变应用工程的编译选项,然后重新编译即可。例如在VisualC++工程中加上编译选项开关“/Oq”,或在VisualBasic工程属性的编译页帧中,选中“编译为P-代码”选项。
3.2.局部使用方法
若要在程序的速度和长度性能上达到比较平衡的满意效果,可在VisualC++源文件中有选择性地加上P-CODE编译指示,具体地指示编译器将哪一段代码编译为P-CODE,而将哪一段代码编译为本地机器码格式。
P-CODE局部使用方法是将编译指示器“#PragmaOptimize(“q”,on)”置入想用P-CODE的模块或函数开始处,而在用P-CODE的模块或函数结束处加上编译指示器“#PragmaOptimize(“q”,off)”。
一般来说,要想达到比较满意的使用效果,就要将主要影响程序执行速度的模块或函数编译为本地机器码,如频繁调用的函数、出现在循环内的函数等。而将相对来说对程序的执行速度起次要作用、主要影响程序长度的模块或函数编译为P-CODE,如用户接口过程中的菜单和对话框模块,因为这里程序执行速度上的牺牲相对于用户的工作速度来说,是微不足道的。还有一些很少使用的模块或函数,如出错处理函数、一般情形下不会用到的功能模块也应编译为P-CODE。
4.P-CODE程序调试
用P-CODE编译的程序,可使用Microsoft提供的调试工具如CodeView调试器等来进行调试。它对源代码级和P-CODE汇编指令级二者都给予支持,所有正常的CodeView调试器命令,如BREAK、STEP、WATCH等在本地机器码和P-CODE码两种方式下都会起作用,只不过在P-CODE方式下,程序在断点暂停后,寄存器窗口显示的是堆栈和P-CODE工作引擎的状态。
因为P-CODE的引用会产生许多跳转指令,使得目标程序调试时难于阅读和跟踪,所以较好的策略是在程序开发调试阶段用编译开关“/Of_”关掉引用,当程序全部调试完毕后再打开引用优化编译开关。
5.P-CODE性能分析
负责人
1.专业(或专业课群)确定题目及指导教师,并填写题目报表经主管院长认可
每学年第一学期12—14周
院教学秘书、教学院长
2.确定题目、学生报名、各学院汇总报表。各项准备工作就绪
每学年第一学期15—16周
院教学秘书、专业(或专业课群)负责人
3.各学院做好指导教师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动员工作,并公布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要求及评分标准等有关规定
每学年第一学期末
教学院长
4.各学院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下达任务书,向学生公布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及评分标准等有关管理规定。毕业设计(论文)环节开始运行
每学年第一学期末或第二学期第一周
教学院长
5.学生每人作开题报告或开题综述(文字的或宣讲。含文献综述、方案论证、进程计划等)各学院检查开题情况、教务处随机抽查
第二学期第1—4周
专业(或专业课群)负责人、院教学秘书、教学院长
6.期中检查,各学院教学院长领导,各专业(或专业课群)组织检查,学生每人口头汇报、解答问题。各学院对达不到教学要求的学生应给予警告;对优秀学生予以注意培养。各学院检查日程报教务处备案
第8—10周
专业(或专业课群)负责人、院教学秘书、教学院长,教务处随机抽查
7.毕业设计(论文)评阅
第16周
毕业环节指导小组
8.答辨:学生将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按要求装订成册,由所在毕业环节指导小组答辨。必须有院级抽查答辨,并检查评分标准执行情况,不符合标准的,由教学院长、组织调整平衡,教务处抽查
毕业教学环节的最后一周内
专业(或专业课群)负责人、院教学秘书、教学院长
9.毕业设计说明书或论文由专业(或专业课群)负责人依据《规定》归档,并推荐评选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及参加学校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教学环节的最后一周内
专业(或专业课群)负责人、院教学秘书
10.校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各学院各专业推荐2—3名获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答辩。
毕业教学环节的最后一周内
教务处
11.各学院总结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并写出一份书面报告(含主要工作经验;毕业设计(论文)完成情况;成果、成绩评定;优秀的和最差的学生典型情况;指导教师工作突出的和差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等)交教务处
第19周以前
教学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