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8: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慕课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慕课建设论文

篇1

为了加强对软件工程卓越工程师能力培养,本课程要求软件工程的学生能适应不断发展和改变的技术环境,成为同时掌握专业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人才,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和较宽的学科理论基础,有助于卓越工程师能力的培养。

2 软件工程实践体系(Software engineering practice system)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国际社会各国都逐渐加强科学和工程研究,强化科学与工程的高等教育,鼓励创新,培育和发展创新性教育环境和系统[3-6]。软件学院针对学院本科生开设了《软件工程》这门必修课程,这门课在三年级上学期进行,学分为3,周学时为3,授课总学时为54。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软件工程概述、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项目计划与管理、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系统架构和构件、软件质量与质量保证。为通过课程支持结合应用背景的软件开发和创新能力培养,该学期开设了《软件工程实验》这门必修课程,学分为1,周学时为2,授课总学时为32。以软件构思、软件设计、软件实现,以及软件运作等为主线进行,结合软件工程关键知识点出发设计实践体系,支持对软件工程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从而培养卓越工程师人才的需要,具体的实践体系由以下实验组成。

第一个环节是软件工程工具与环境安装与应用,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对软件开发工具的安装流程和使用了解软件工程开发流程,实践主流的软件工程技术和工具。

第二个环节是软件工程标准化文档撰写,学生熟悉和掌握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内容和意义,较为全面地了解软件工程相关国际和国家标准,通过对标准化文档的撰写熟悉软件生命周期,并且针对具体应用背景,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

第三个环节是构思性实践,构思要求学生按组考虑技术、企业战略等因素,设立系统目标和要求;依靠分析技术,对待开发软件系统所对应的问题域和系统责任進行分析和理解;对其中的事物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产生正确的认识,并按照某种规范形成需求规约。这个环节将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相互协调的能力。因为大部分学生擅长于完成具体的任务,不擅长寻找问题,所以这也是学生觉得最困难的部分。

第四个环节是软件项目管理实践,学生掌握项目管理基本概念和工具,实践人员管理、成本估算、质量管理、过程改进相关过程,针对构思部分得到的项目创建资源列表、资源分配,成本分配等。

第五个环节是软件开发绘图工具安装与使用。要求学生培养面向对象的分析能力,使用UML绘图和建模工具实践确定项目的需求分析,给出业务处理模型、用例图和包图,使学生能够运用工具进行系统分析和需求建模操作,生成标准需求规格说明书。

第六个环节是设计性实践,学生通过一个产品、过程或系统的设计而进行实践。在构思阶段成果的基础上,将关注点放在如何实现上,从对问题空间的建模转移到解空间的建模。该过程为实现构思阶段生成的需求模型引入计算模块以及模块之间的关系描述,并从提高软件设计质量和效率方面改进软件结构,完成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

第七个环节是软件测试实践,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策略和自动化工具,实践自动化软件测试用例设计以及单元测试过程,在此基础上迭代地进行需求验证,对前期的需求分析修改。

第八个环节是实现性实践,学生掌握实施技术,实践软件的编码、配置、集成、验证、认证和对实施过程。学生利用自动化工具进行代码版本控制、配置管理、权限管理、历史记录跟踪等,按业界规范撰写和管理源代码。将程序设计艺术融入到编码实践中,要求学生较多地考虑程序的内存要求和运行时间等,提交用户手册等文档。

第九个环节是运作性实践,学生在相关网站和同学群中对开发出的系统进行实际应用,撰写商业企划书,了解融资和相应的营销和服务渠道。并反馈到构思、设计和实现阶段,对前期的需求、设计和编程等进行迭代式地修改。

软件工程实践体系具体要求学生能掌握教学课程以外的相关技术,以自学习的方式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并能运用相关技术创新地进行实际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体系涉及基础面广、可操作性强、环节之间层次分明、并强调循序渐进注重过程质量控制。学生通过平台进行软件工程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实践,在网上通过配置环境等进行项目合作,提交项目等,并完成网上测评。实践体系重新编排教学内容以配合不同学习者的目标,促进回应和互动,进行灵活的实践环节设计,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性。传统教学中学生接触到的教师和其他学生较为有限,由于时空的限制无法进行随时的沟通。实践体系使得学生可有效地进行沟通和交流,分享按不同学习目标编排的教学内容和想法。自主的参与极大地触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按不同的兴趣点和授受能力进行创新。

3 翻转课堂建设(Flippe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软件工程慕课由于授课时间及地点的灵活性,可缩短每次授课的时间,通过每次6-8分钟左右时间的授课,保持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点。较短的时间片使得学生可自由地编排教学内容,易于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不同可有效地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多种方式的评价,着重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下针对传统教学对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对传统授课知识点进行删减,分为以下研讨主题:

软件工程的发展史:基于软件工程发展过程中重要里程碑事件研讨其意义和影响,学生交流关于工程的理解。

软件生命周期:讲授软件生命周期中需求分析、软件设计、软件构造、软件测试、软件交付、软件维护各阶段,讨论敏捷软件、SCRUM、极限编程等。

面向对象软件工程:讨论软件过程模型及其发展过程,对现代软件过程模型进行比较和分析,讲授面向对象方法在软件工程学中的作用。

SE-CDIO和系统案例:以实践案例分析讲授SE-CDIO人才培养模式,风险投资项目,软件著作权和知识专利,项目实践过程。

软件项目管理:讲授软件项目管理大师及项目管理的经典案例团队组织与管理,讲授软件质量保障,软件配置保障。

需求工程:讨论软件需求的开发和管理,以需求在整个软件项目中的作用和开发过程为主线,完整描述了需求定义、需求获取、需求分析、UML业务建模、需求规格说明、需求验证和需求管理等需求工程活动。

面向对象需求分析:讨论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建模工具,讲授需求分析过程中UML业务建模和需求规格说明撰写。

软件设计:演示具体示例,讲授设计视图和设计图、设计视角和设计关注、需求和涉众、设计理由、设计描述的模板。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讲授体系结构的原型构建、体系结构集成、测试关键需求、项目约束、体系结构风格、软件体系结构逻辑设计、和软件体系结构实现与完善。

体系结构的原型构建:讨论包的创建、构件之间的接口、关键需求的实现、体系结构的原型构建要求及过程、体系结构原型。讨论集成的策略、桩、驱动与集成测试用例、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文档描述众、体系结构集成与测试。

人机交互设计:讨论人机交互设计的人类因素和计算机因素、一些人机交互设计原则、人机交互设计过程、经典的界面设计。

详细设计中的模块化与信息隐藏:讨论优秀设计的标准、设计质量、分解与模块化、信息隐藏。

软件构造:讲授软件构造概述,软件构造活动,软件构造实践方法,讨论软件构造活动、重构、测试驱动开发、结对编程。

代码设计:讲授代码的易读性、易维护性、可靠性,讲授使用模型辅助设计复杂代码和问题代码,使用模型辅助设计复杂代码。

软件测试:讲授测试用例开发、代码开发单元和测试用例间的关系、测试用例的选择、随机测试、基于规格的技术黑盒测试方法、基于代码的技术白盒测试方法、特定测试技术;

軟件运营与演化:讲授软件可修改性与软件维护、软件维护的类型、软件维护的高代价性、软件维护过程与活动,讨论软件运营和软件演化实践。

新技术专题:讨论基于搜索的软件工程和大数据环境下的软件工程新技术。

传统教学过程容易出现知识老化的现象。对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发生改变的IT新知识和技术,传统课程教学时间和地点容易受限,课程内容难以快速调整,使得教学滞后于知识的发展。软件工程慕课提供一种对传统课程有效的补充方式,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掌握新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习能力。联结主义式的慕课集结各种资讯从而实现高端的知识交换,使得学生可即时地接触到新知识,并可根据学生的反馈灵活地改变所学内容,便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以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软件工程慕课通过联结课程内的教材或其他内容,混编大量不同的教学内容、同一内容的不同讲解方式甚至相反的看法在一起,易于开拓学生的眼界,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SECDIO课程辅导建设(SE-CDIO curriculum

guidance construction)

为了有效地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本课程实现慕课和软件生命周期的有机结合,进行慕课及工程教育模式[1,2]混合式教学的改革与探索。将整个课程分为SE-CDIO四个阶段进行,具体为SE-ConcEive软件构思、SE-Design软件设计、SE-Implement软件实现、SE-Operate运作。按这四个阶段教师不再进行课程的讲授,更多的是执行过程控制和导引的作用。各阶段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SE-C的内容主要是软件需求与建模。此阶段要求学生针对目前的技术热点,进行技术报告,体现自己的自学习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创新技术的资源,如TED演讲等,了解目前正在出现的新技术,如3D和4D打印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计算和虚拟计算应用等。学生要进行市场研究,找到所学习技术和当前软件需求的结合点进行创新设计。教师在此阶段要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否正确,并且确认结合点可行。由于学生对现实问题缺乏了解,教师会引导选择背景较为熟悉的创新项目,让学生了解创新技术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创新求解。让学生针对现实世界的业务流程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创新性求解问题的能力。由于交叉领域易于进行创新,创新课程鼓励学生和其他专业的学生进行合作,比如和生物学院的学生合作进行生物序列比对、识别等。这阶段主要是扩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SE-D的内容主要是软件设计与优化。此阶段要求学生能针对项目的需求分析进行设计,并且结合业界的先进技术,进行软件架构设计及技术方案的创新设计及优化。使学生所学习的资源远远超越了已有课程教学的内容,甚至跨越了专业,体现了多样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人脸识别的技术、社交好友评价及识别系统等。由于学生结合了自己的兴趣点,能有效地发挥自学习能力。教师在此阶段不再是传授的角色,更多的是辅助和指导的角色,指出方向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不少学生能针对待求解问题进行新技术的学习,并能利用学到的新技术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本阶段教师将基于搜索引擎对新项目进行,确认学生所选择项目创意或使用技术上的新意。

SE-I的内容主要是软件实现、集成与测试。此阶段中学生需要对选定的技术方案进行设计与实现。往往此阶段也是出错最多的阶段,除了核心技术问题外,运行环境的设置、接口的设置和调用也是失败最多的地方。例如,在软件的配置过程,往往出现由于版本不同而引导的问题,以及由于运行环境不同而导致的问题。在手机软件的设计中,学生往往由于一些接口以及配置问题而陷入困境。由于学习的是新技术,很难从同学和教师身上获得答案,所以老师要引导学生在国内外的技术论坛进行学习。学生的自学习和实践能力在此阶段将得到锻炼。

SE-O的内容主要是软件运用、维护、产业化、市场营销,让学生经历工程中理论技术生产应用的全过程。在此阶段教师将引导学生了解软件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其功能,事实上很多时候需要考虑非功能性需求,如用户友好性、易用性、易维护性等。学生通过软件的试运营,改善产品的界面设计,优化软件的使用方式,细化用户需求,达到对前三阶段的迭代及反馈式改进。在此阶段,教师让学生观看有关营销、管理及产品介绍的慕课资源,让学生了解如何去主动接触他人,如何了解客户的需求。通过一流软件公司如苹果公司、微软公司、GOOGLE公司的经营理论和产品介绍的慕课资源,让学生了解公司的经营及相关产品发展。此阶段教师还要求学生进行同一软件的多版本比较,以及类似功能的不同软件比较,通过这些比较让学生了解产品设计思路的改变,以及公司的经营策略。比如通过微软公司、苹果公司不同时期的公司网页和软件产品,以及中外IT网页和产品的比较,学生可了解业界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趋势,让学生了解软件市场的热点和趋势。

5 改革考评方式(Reform the way of evaluation)

传统教学和考核方式过于单一,实践环节薄弱。为了满足学分和教学体制的要求,学生必须按课程体系的要求进行相关学习,这影响了创新知识的传授和接受。单一的考试方式不能全面的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学生创新能力、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毕业后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学生只以通过考试为目标,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持续性。本课程的考核实施过程控制,成绩不完全由考试或大作业决定,还将包括考勤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演讲、学生的自学习和团队沟通能力、软件创新能力等共同组成。学生参与的软件竞赛成绩,以及参与的教师研究项目可计算入本课程的考核成绩。

篇2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篇3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2)08-0073-07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英国和美国一些高校首开国际关系课程或专业开始,国际关系学科发展迄今已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经过个把世纪的发展,今天我们发现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不但没有越来越成熟,反而面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挑战,这些挑战严重到了甚至威胁学科生存的程度。如何理解这些挑战,如何在这些挑战中把握学科发展的趋势,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当然,各个国家由于所处地位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况不同,对国际关系的感受,进而影响国际关系学科的生存状况也自然各不相同。本文并没有就此作全面的调查,许多论断都是基于一个国际关系教学和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思考。同时,本文的讨论主要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情况为基础,同时适当顾及作者有所接触的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所以讨论的内容势必是非常片面和主观的,权当是作者的个人思考以求教于大家。

一、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特点

应该说,国际关系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始于美国的推动,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是一战结束后最早在大学开设国际关系课程和专业的少数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因为美国诞生了最早的国际关系专属理论理想主义,而且随着一战后大量研究国际关系的欧洲学者移居美国,推动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科的规模性发展。当然,国际关系方面的研究之前就已存在,但大多散失于各个学科当中,包括历史学、地缘政治学、法学、哲学等。许多学者指出,国际关系作为单独一个学科之所以会在一战后美国形成,主要与其国家的需要有关,作为处于国力快速上升期的国家,也是一战的胜利国,美国急需一批了解世界和国际事务的人才,急需有人对世界新秩序的构建提出设想,按美国的利益来重构世界,反映了实力上升中的美国走出去的需要。

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历史来看,国际关系之所以获得独立学科的地位,以笔者个人的理解来说,主要归功于国际关系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国际关系其他领域的研究,如外交史、国际法、国际经济关系等都可归属于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唯有国际关系理论有它自身的独立性。因此,人们常会以几次理论范式(approach,paradigm)(或日大理论,grand theory)的大论战来归纳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史,从理想主义标志着国际关系学科的诞生,到现实主义的转向,以及自由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论战。中间有过一段科学行为主义的兴起时期,但它基本上属于方法论上的贡献,理论范式上并不处于和其他理论平等对话的位置。之后又是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再一次论战,但第二次论战双方都冠以了“新”的名义,即新现实主义(或结构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或制度主义)。20世纪80年代开始,建构主义异军突起,给国际关系学科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感觉,从而形成了三大主义鼎立的局面。这些理论的论战,勾勒出了国际关系学科的一部百年发展史。

这样的定位和发展归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国际关系确实是正宗的“美国货”,因为这些理论的大争论主要是在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者之间进行的,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学者有介入,但他们都属于在各个阵营摇旗呐喊,并非争论的主角,更谈不上是领军人物。美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学者也不愿意平等地看待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们的眼光主要停留在美国内部的“厮杀”上。尽管严重不平等,但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和争论对国际关系学科的独立化贡献还是应该承认的,正是这些理论范式之间的争论和发展,真正撑起了美国国际关系学科一片独立的天空,因为要成为单独一门学科,其独特的理论范式是必需的。

从这样一个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百年史来看,这个学科可以说有这样一些特点:

篇4

关键词:MOOC 课程建设 SPOC 联通主义

2008年,Stephen Downes 和George Siemens创造了MOOC一词。慕课是MOOC的音译词,全称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是一种新型的大规模的开放教育课程模式,具有自组织、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近年来,慕课旋风已经来到中国,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都纷纷加入慕课建设与研究的行列中来。2011年开始,研究慕课的文献日益增多。本文通过对2011―2015年间慕课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得出慕课发展的热点,为今后中国的慕课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文以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为数据源,以主题=慕课or MOOC or MOOCs and年代=2011- 2016为检索式进行检索,检索日期截止到2016年3月底,共检索到4996条记录,其中核心期刊(包括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218条。因为核心期刊为专业文献的聚集处,文章更具有专业性和可信度,因此本文选取核心期刊和CSSCI的文章作为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

一、我国慕课(MOOC)研究的主题分析

1.1 的年度分布

从论文数量来看,中国的慕课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论文数量呈上升趋势。从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慕课研究是近几年才在国内兴起的,尤其是2014年和2015年论文量持续上升,且增长迅速。由于2016年的文献收录还不完全,2016年的慕课研究文献量暂时无法得出。但从数据和慕课的发展势头可以推出,慕课研究将受到国内研究者的持续关注。

图1 2011―2016年慕课(MOOC)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1.2 高频关键词的可视化分析

本文运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对2011年至2016年3月8日国内关于慕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笔者首先自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导出论文数据,再将数据导入Citespace进行数据转化,Time Slicing选择2011-2016,#Years Per Slice设置为一年,Term Source全部选中,Node Types设置为关键词(Keyword),设置好相关阈值,最后运行程序,选择visualize,得到关键词了共现图谱,如图2所示。

为方便观察,本文选取了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的最佳聚类显示,并将Threshold调为2,图中节点大小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高低,而节点之间的连线则表示关键词的共现关系。由图2可看出在线教育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教学改革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以及spoc等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较高,居于前列。笔者选取了频次高的前27个关键词,如表1所示。考虑到如在线教育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线课程等关键词含义接近,笔者合并了有相近含义的高频词汇,得出目前关于慕课研究最热门的关键词是:翻转课堂;高校图书馆;spoc;自主学习。

1.3 慕课研究文献的研究机构分布分析

笔者基于上述数据,在Citespace中将Node Types设置为institution,得到文献归属机构的频次信息,笔者通过统计,将同一高校的不同学院发表的文献数量合并,最后排序得出排名靠前的11所高校,如图3所示。由图中可看出,MOOC研究的机构以师范大学为主,其中东北师范大学位于第一位。此外,211、985高校在开展MOOC研究中呈压倒性优势。

1.4 论文作者分析

基于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本文将Node types设置为Author,运行程序,得到关于慕课研究者的发文量统计排名,由于有排名并列的状况,笔者选取了MOOC研究发文量最高的前11位作者,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一方面,王志军和陈丽在核心期刊和CSSCI发文量最高,但相较于其他领域权威的发文量,仍处于劣势,说明我国关于MOOC教学的研究水平不高;另一方面,陈丽、王志军、肖俊洪等人发表的论文数量甚至高于许多重点高校的关于慕课研究的总发文量,也说明他们在国内的MOOC研究处于领先地位。此外,笔者发现,王志军和陈丽共同合作的论文就有8篇,且前11位人员中大部分为教育研究中心人员,肖俊洪是广播电视研究人员,李晓明和赵蔚为信息技术研究人员。从研究人员的专业出身我们可以看出,国内慕课研究人员的专业背景太单一,研究领域比较集中,不利于MOOC在国内的长期发展。

二、我国慕课(MOOC)研究热点评述

2.1 课程建设:基于MOOC的SPOC课程

SPOC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相较于MOOC课堂而言,最大的不同是规模较小,易于管理。SPOC课堂被认为是SPOC=MOOC+Classroom[1],SPOC的教学形式可谓扬慕课之长,避慕课之短。哈佛大学的罗伯特教授认为,我们正迈入后MOOC时代[2](即SPOC时代)。

哈佛大学法学院曾尝试开设SPOC教学形式的课程,名为Copyright。实践证明,虽然相较于MOOC教学,SPOC花费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成本较高,但SPOC课堂中学生学业的完成度更高,教学更具有效性[3]。目前而言,SPOC教学相较于传统意义的MOOC教学具有以下两点优势。

(1)吸引学生持续参与。有报告表明,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却得不到解答时,学习兴趣会急速降低,极有可能中断学习甚至荒废学业[4]。MOOC作为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无法高效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解疑以及个性化服务。SPOC课堂则有效避开了MOOC的这个短板,其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之间,便于教师或者助教进行管理,甚至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专门辅导,这对于学生的深入学习有极大帮助。哈佛大学的SPOC课堂正在进行探索性研究,他们通过SPOC课堂的教学实践,发现在课后进行线上讨论的时候,如果人数过多,则讨论的内容会混乱不堪,而将人数控制在500人之内是有效开展课后辅导的最大人数。他们发现,在一个小范围内进行知识探讨不仅可以使同学们通过交流或者辩论的方式增进对于知识的思考,而且可以提高学员们的社交能力。学习气氛之活跃和问题解答之高效可有效规避学生因缺乏指导而中断学习的问题,为学生的持续参与提供了保障。

(2)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MOOC教学中最大的硬伤在于线上交作业带来的作业抄袭问题。一方面,线上作业暂时还没有用于监督学生独立完成的技术,学生作业的抄袭现象无法得到有效管制;另一方面,MOOC课堂大规模的学生数量使得教师或助教在进行作业审查时难以发现抄袭现象,从而无法有效抑制学生的抄袭行为。SPOC课堂则为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提供了可能。首先,SPOC教师可根据所负责的班上学生的基础知识层次设置类型不同的作业内容,且在线下进行开放式讨论,这样能够较容易地发现抄袭现象,并且学生处于自尊心的考虑会主动克制抄袭行为。再者,教师可将部分作业留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评分,使得抄袭现象无处遁形。最后,适当的线下讨论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同学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班级中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哈尔滨工业大学曾在2015年春季对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精髓这门SPOC课程进行了教学试点,他们将平时成绩占最终成绩的比分设置为20%。由于作业是每周定时截止并且长期如此,抄袭者几乎无法长期坚持,而少数的几次抄袭作业得分经20%的折合后可忽略不计;将计算机课程的实验分数规定为总成绩的10%,因为计算机操作容易通过软件,学生若有抄袭现象也可及时发现。另外,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分数占总成绩的5%,期末和期中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15%。由于课堂作业和课堂考试皆在线下进行,作弊无处遁形。虽然哈尔滨工业大学这次的SPOC教学实践在具体的各个得分模块占比上的安排有待商榷,但不可否认这次试点实验证明了SPOC课堂在解决学生作业抄袭问题上具有可行性。

不容忽视的是,SPOC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1)平台不够完善。SPOC教学是基于MOOC基础之上的,它需要运用到MOOC平台。然而,当下MOOC平台普遍的问题是只能应用于计算机终端,移动端的发展滞后[5]。作为数字时代兴起的新型教学平台,却跟不上人们使用移动终端的生活习惯,这是国内MOOC平台技术的硬伤,也会影响SPOC在国内的发展。(2)可适性有待商榷。SPOC课堂由于自身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多的被运用于开展学校的教学,然而不同学校,甚至于不同教师的教育方法都不同,这样的现状使得SPOC课程资源在校际之间的交流和应用受到一定的阻碍,势必影响了SPOC课程资源的可适性。

2.2 建设模式:MOOC与图书馆协同式服务发展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引起了高度关注和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其必将取代传统教育,有人则认为它只是昙花一现。就目前状况而言,慕课在国内的发展主要有以下问题:慕课主要由商业公司推动,缺乏学术性和专业性;其次,当下发展慕课的高校以少数985、211学校为主,国内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视MOOC建设;其三,制作水平较低,缺乏制作经验和资金,缺乏专业人员。

与此同时,图书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也陷入困境,一方面,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不能满足当前信息爆炸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另一方面,现行的图书馆体制使得传统的图书馆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进行管理或者服务上的突破。

MOOC与图书馆的协同发展为各自突破瓶颈提供了可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资源平台合作。图书馆发挥自身高效的资源检索服务和丰富的馆藏资源优势,将检索平台下的链接与慕课课程整合[6],使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信息资源的无缝访问,既提升了图书馆的用户体验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例如,积极开展成人远程教育工作的国家开放大学对在线教育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进行了实践探索:一方面,构建数字图书馆开放平台,将自身资源嵌入到第三方平台, 在获得第三方平台资源的同时,向第三方平台输出自身的功能;另一方面,完善基于图书馆网站的校外远程访问平台,使得MOOC学习者可以通过校外网络远程进入图书馆网站获得MOOC资源和服务。

(2)核心业务外联合作。国内的图书馆多采取馆际合作或者多馆同盟的运行方式,这就为慕课资源的共享和无缝链接提供了可能。各个图书馆之间取长补短,拓宽图书馆业务,发展校际之间的慕课课程合作,不仅有利于图书馆的发展,也为各高校的慕课建设集中了力量。早在十年前,四川大学已和省内的四所高校建立了教育与教学合作,虽只是线下的交流合作,却是四川大学丰富学生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重要举措。在如今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时代,开展在线教育如MOOC的校际合作也应该提上日程,不仅能集合各个高校的教学资源优势,而且可以在互帮互助中推动MOOC建设。

(3)用户行为情报共享。国内目前在慕课建设上缺乏经验,掌握慕课学习者的学习状况及线上用户行为特征极为关键。通过网络上各种形式的用户行为信息搜集可以了解用户的学习行为以及用户体验等数据,为慕课研究者提供学术上的参考,也为图书馆专业人员改善图书馆服务提供了依据。国家开放大学图书馆率先通过数字图书馆开放平台对访问数据进行了记录分析,得到诸如读者来源、访问资源类别以及访问设备等等信息,这些信息资源都为图书馆进行访问用户的行为分析和信息需求分析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优化图书馆及MOOC的服务。

此外,图书馆可充当MOOC课程资料的版权顾问。版权是指任何资料的复制、加工和传播都需要得到版权所有者的首肯,这使得MOOC课程的开放理念和版权的排他性形成矛盾[7]。要想规避这一矛盾,解决这一难题,图书馆的参与可谓是有效的解决之道:图书馆可以拓宽业务,使用版权过期或者作者声明放弃版权的作品,亦可运用拥有自主版权的资源或者优先选购版权,参与MOOC课程版权的管理。

2.3 理论基础:MOOC与联通主义

联通主义又被称为关联主义,由加拿大的乔治西蒙斯提出,核心思想是:学习需要发现并保持各种专业领域知识的联系,学习知识需要建立在各种观点之上,简而言之就是将各种知识关联起来学习。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人们对知识的需求高,但对记忆力的要求使得人们力不从心。联通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内外部的知识网络交互深化知识的理解。

MOOC与联通主义的共通处在于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MOOC课堂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学习者可以主动选择感兴趣的课程进行学习,而且这些课程之间可能并不存在专业的系统的联系,这就为联通主义学习提供了基础。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学生希望凭借记忆能力或者说靠死记硬背知识点来获得知识变得非常艰难[8]。我们急需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变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为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不至于没了主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该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增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传统的学习观念将无法在信息时代生存,联通主义学习方法则是大数据环境下最适宜的学习方式。

联通主义MOOC学习的精髓在于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寻求知识的渠道和掌握知识的思维,得到不同的思考角度,当学习者们相互交流这些资讯时,思维也会得到拓宽。此外,这种分享与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离开了课堂,也能因自主学习能力随时获得知识。

2.4 我国MOOC建设的不足之处

上文中笔者将MOOC研究靠前的高校做了统计归纳,发现师范类高校和重点高校占了一大半。从MOOC文献数量来看,2014年是我国慕课研究的高峰期,且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国内有38家高校和中国大学MOOC平台签约[9],但从数量上看,全国一本院校便有200多所,可见开展MOOC课堂的高校较少。从MOOC教学课堂的质量而言,水平普遍偏低,课程内容陈旧,大多数只是将传统教学课堂视频化,虽有MOOC教学的形式,却未有MOOC教学之实质,影响了学生参与MOOC课堂的积极性,阻碍了国内的MOOC发展。

MOOC虽然看上去属于教育学范畴,但是实质上是属于每一个学科的,对MOOC教育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教育类专业,局限于师范类学校,而应该拓展研究者的视野,增加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使得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参与到MOOC项目之中,这样才能有助于MOOC在国内的发展。

三、我国高校慕课建设策略分析

3.1 政府管理政策

(1)制度的制定者。在2015年,教育部已经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明确慕课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教育主管部门负责提供政策研究、宏观指导和条件支持,同时加强对慕课的测评和监管,能强有力地推动慕课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进步。此外,应努力推动慕课学习的学籍学分的认证,以及日后的毕业证书及学业证书的颁发,只有慕课的学习得到官方的认可,才能使得更多人有动力有毅力去完成慕课的学习。

(2)基础设施的建设者。政府职能部门应加强与电信部门的合作,提高高校宽带网及无线网的普及率,促进老师和学生使用网络慕课的平台。良好的网络通信环境可以使更多的人更加快速便捷地通过慕课平台学习,在无形中推动了慕课的普及,也能有更多的反馈和建议,使得慕课平台可以建设得更加完备。

3.2 学校选择策略

(1)分而建之。慕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慕课不再是简简单单的课件和板书,而是一个多媒体多技术综合应用后形成的教学体系。这就意味着单一的教师授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慕课的要求,需要学校加强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形成专业的慕课制作团队,让老师们所掌握的知识通过合理的编辑呈现到慕课平台上去,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

(2)分而治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建设符合本校教学理念的慕课类型。拥有大量优秀的学者、专家和教授的重点高校应起到带头示范的作用,积极打造有创新能力的高质量师资队伍,增加与国际一流大学的交流和合作,缩小与世界慕课水平的距离,成为我国慕课发展的领头羊。地方高校在缺少明星教师团队的情况下,应着重发展应用型的课程资源,引入知名高校优秀的慕课平台,使用它们的慕课资源,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资源的本土化,明确自身办学的特色和定位,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不盲从别的学校的改革方法,走自己特色的办学之路。对于一些特殊的工科高校,实践性课程比普通高校多出许多,应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将慕课合理有效地融入实验课程中,利用慕课资源及时更新实验内容,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进行自主实践。

3.3 课程体系改造策略

(1)层次推进传统课程的改造。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明显不足,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也十分单一。引入慕课平台,让学生通过慕课进行学习,使得教学方式慢慢向学生为主体转变,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不同类型课程的选择。可以通过对学生大数据的分析,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在慕课平台上形成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知识传授方式,改变以往大锅饭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程度地接受和掌握新的知识。

(3)评价考核体系。健全新的考核体系,把慕课学习的完成度纳入考核的范围中,从而变相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我国很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学习主要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和应付考试,慕课这种需要自主学习的方式国内很多学生还不重视、不接受,如果将对慕课完成度的考察纳入考试中去,能有效促进学生去使用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慕课个性化的优势将随之体现,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3.4 师资队伍建设策略

(1)团队建设。慕课的建设不是一个老师就能完成的,慕课平台使用的激增意味着对于知识深度要求的加深,一个教师很难全盘教授一门课程,需要建立课程团队,术业有专攻地进行教学,让课程变得饱满而严谨。

(2)意识转变。老师要学会接受现实角色的转变。老师不再是学生学习效果唯一的评价人,老师是慕课平台上的辅助者,但同时又是慕课平台的管理者,多种身份的叠加可以提高老师们课程开发的意识,使得慕课的教学更加完善。慕课的推广使单向的授课变成了师生双向交流探讨学习,老师通过慕课平台可以直观了解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对每个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学习建议,让知识最大化地被学生所接受。

(3)技术支持。老师自身要熟悉慕课平台才能更好地让学生通过慕课平台进行学习。教师应借助慕课平台与更多同专业的老师进行科研探讨,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一举多得。

3.5 学生培养策略

(1)学习方式转变。慕课学习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不再是固定的某个上课时间,学习的地点也变得十分自由,只要是有网络连接到慕课平台上的地方,都是学习的地方,只要是想学习的时候,都可以登陆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学习成为了一件自由灵活的事情。慕课平台上的资源是丰富且多元化的。每个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认知及其想要了解的方向都不尽相同,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了解知识的情况以及自己对某方面知识的兴趣,及时进行新知识的补充,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学习结构。

(2)学习主体转变。慕课相对于传统的课堂学习需要学生更大的自觉性,在没有老师学的情况下,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通过对慕课学分认可的政策和老师对慕课学习完成度的考察,学生会主动掌握慕课上传授的知识,久而久之把登陆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变成一种日常学习和测试的方式。

四、结语

面对全球化的MOOC冲击,国内的慕课研究需要紧跟脚步,研究者们既不应当盲目追随,也不可仅凭主观臆断去批判,应该以辩证的思维揣摩问题,探索适合中国教育制度的MOOC形式。重点高校要起到MOOC研究的带头作用,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将联通主义思想引入教学,探索MOOC课堂形式,创新MOOC课堂内容,试着将联通主义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同时,各个高校需迎头赶上,未雨绸缪,分阶段、分步骤引入慕课课程,大胆实践,多和其他高校合作,借鉴国外MOOC探索的经验,尝试将SPOC与MOOC相结合。另外,还应积极与图书馆合作,互相嵌入,互相促进发展。

参考文献:

[ 1 ] ROLF H. MOOCs-best practices and worst challenges[EB/OL].[2016-03-23].http://aca-secretariat.be/index.php?id=674,ACA Seminar Brussels,2013-10-10.

[ 2 ] 叶文芳,丁一.MOOC发展中的版权制度研究[J].科技与出版,2014(2):13-17.

[ 3 ] 康叶钦.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SPOC解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1):85-93.

[ 4 ] FOX A. From MOOCs to SPOCs[EB/OL].[2016-04-13].http://cacm.acm.org/magazines/2013/12/169931-from-moocs-to-spocs/fulltext,2013-12-20.

[ 5 ] 张麒,刘俊杰,任友群.哈佛慕课深度谈: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J].开放教育研究,2014(5):4-10.

[ 6 ] 杜宗明.基于MOOC平台的图书馆服务框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181-18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