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

篇1

 

1. 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整

1.1 调整的原因

(1)我国农业化组织程度较低,没有或者很少存在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及综合服务功能的龙头企业;

(2)关于农业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3)我国的产业结构划分不够明确,因而会出现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的情况,会导致“错诊”、“乱诊”;

(4)受传统农业的发展的模式的影响,在技术上的投入还远远不及国外。

1.2 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对策

1.2.1加速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建立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一个产业运营的好坏,主要是由市场所调节和控制的。所以努力加速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建立起市场体系的同时,还要确立农业领域的“带头老大”,那就是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就如同该行业的一个航标,任何小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由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支持。

1.2.2建立数字化平台,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知讯者生存”,信息对于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较早地知道信息就能掌握整个市场的规律,因而也就能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各个因素都需要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也不例外。及时地提供农业信息,可以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这样就能弄清供求关系,适时地、合理地发展农业,以使农业朝着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即使其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1.2.3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面积大就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农业体系。如在我国的北方,天气较干燥、冬天温度很低,根据这一区域特点,这些区域就适合种植小麦,而在南方,则适合种植水稻。这个例子充分地说明了区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农作物,因而农业的结构体系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才会产生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

2.坚持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

2.1我国坚持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不造成影响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也必须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赖生物措施减少化学资源的投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可以使农业的发展不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以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可以真正地达到“农业的生态性、市场性”。

2.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2.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都是人类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的,如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对于那些生态脆弱的区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那就相当地困难了,所以必须避免以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生态破坏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弄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破坏生态对农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

2.2.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作为主要目标,强化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坚持普及技术与引进和研究技术相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促进区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建立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即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重新建立农业基础结构和科技结构。要根据农业科技工作长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制定农业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进合理流动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3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

环境,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在农业生产中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致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污染。那么,我们就要利用技术,不断地探究减少农业生产的方式及途径。如在肥料的使用上,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有机肥。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千万不要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而是首先要考虑将污染降低到最小。

3.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得出我国需要走一条“调整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国才可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以使我国的农业朝着科学、稳健、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书敏.传播科技为农民 服务百姓将奉献[J].新农村建设,2000(51).

[2]黄万纶,李文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0.

[3]王冬生.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研究,2003,(11).

篇2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三)大力发展 农业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 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二是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 环境 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加强 林业 资源保护,建设绿色文明,大力提高森林率。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放眼国际 市场 ,努力扩大内需

当前, 国际经济 形势风云突变,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每个企业都把兼并、重组行为作为增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传统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个企业面对新形势,必须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上档次和效益,力争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开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激活民间 投资 需求。明确民间投资方向,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等来加以引导,使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 中国经济 的发展。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力量,是经济启动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当前消费需求的结构与特点,理清思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升级,以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 管理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 管理体制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 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才型 工业 生产体系及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六)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国土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实现永续利用。重点推进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整顿矿业秩序,使之产权清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维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与维护中国资源安全的关系,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要以关停和淘汰、压缩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污染防治

巩固和提高工业排放污染物达标成果,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严重污染环境、达不到经济规模的水泥、火电、化工、造纸和电解铝,要坚决按期关停淘汰;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向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低污染配套服务,并向城镇适度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八)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篇3

[abstract] the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highligh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limi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garden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ur country some garden c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expounds the garden city planning i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rden of city construction, how to go an a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 keywords]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各地市纷纷拉大城市框架,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不可盲目乐观,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园林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建设起的作用

(一)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

(二)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园林组成因素诸如山水、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而是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达,运用景名、额题、景联和摩崖石刻等为表达手段,烘托景观的意境。而借景的创作要求以“臆绝灵奇”为最高境界,达到“灵奇”的高水平。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其次是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如今有许多的国家、城市都与它们当地的树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

三、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一)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二)制定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三)加强环境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 参考文献 ]

[1]刘敏.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

[2]钟晓青.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城市[J].生态科学,1996,(1).

[3]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 2006.

篇4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己采用较为粗放的、大规模工业发展模式及由此而引起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一直进行反思。如何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和人口三大问题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产品的“绿色”指数。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面向环境的设计等,是指借助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绿色的设计应该是利用整体系统的观点,将环境、安全性、能源、资源等因素集成到产品的设计活动之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绿色产品。

1.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基本步骤

为实现绿色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总体目标,应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就以“绿色化”为主线贯串整个设计全过程,从而实现机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在实践中,机械产品绿色设计首先要对用户的要求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分析满足主要功能的技术可行性,对满足主要功能的技术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可行性的技术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方案。其次要对各个产品方案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影响要求,如废物产品、水污染、能量消耗等,开发“绿色产品”。最后要检查“绿色产品”是否满足功能要求。

2.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基本特征

根据绿色设计“节约能源、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绿色产品应具备以下特征: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资源:绿色产品应尽可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使用材料的种类;尽量简化设备结构,合理使用材料,并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设备材料的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绿色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使用维护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各个过程中均应对环境无负面影响或污染甚小。免费论文参考网。

3.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内容

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即涉及产品整个周期。免费论文参考网。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是把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扩展,除设计、制造、使用外,还包括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等。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首先取决于设计。免费论文参考网。绿色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的结构设计、产品材料选择、制造环境设计、绿色工艺设计、包装设计和回收处理设计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机械产品绿色设计图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的负作用,并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或最终消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循环周期各个环节中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等问题。

4.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意义

4.1使人们生活方式“绿色化”。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高能耗、高物耗及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绿色设计的理念及产品,使得人们在生活当中不但要追求物质文明,而且要追求生态文明,也就是具有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如曲业华等人设计的一款环保型汽车;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百米运动员的起跑瞬间,将瞬间的动态凝结起来,使得设计更加具有动感,他们的设计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应用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可再生、可回收,并且对环境污染小、低能耗。这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2促进技术进步与技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技术是否进步的根据主要是考虑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环境和生态效应考虑得较少。绿色设计要求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要达到三者的协调和统一。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联结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这就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了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

4.3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

绿色产品具有节约能源,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有合理的包装,产品使用后易子分解等特性。绿色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被禁止进出口已成为一项国际准则。运用绿色设计的思想所制造出的产品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标准,使我国的绿色产品能进人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综上,机械产品采用绿色设计技术之后所拥有的一系列优势表明,产品的绿色设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曲业华,李霞,毛选波.绿色设计观念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3]薛培军,刘冬敏.基于机械产品绿色设计与开发策略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25(4):110-111.

[4]曾庆良,许艳.机械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研究[J].现代机械.2005,(2):58-59

篇5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带来的隐患也不容小觑,针对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开展研究是促进国家合理调整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必要途径,这也是目前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理论所不能回避的实际问题。本文将对关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具体的论述。

关键词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体研究

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内容

1.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期,这种思想是人类发展道路上必要的产物,也是人类进一步与环境建立起关系的有效展现。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相继在21世纪提出相应的行为纲领以及基本议程,使得可持续发展理念能够更好地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发展之所以在21世纪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得到了各个层次人民的共识与认可,通过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促进我国能够积极投身于对自身的研究,从而逐步产生了新的发展观念,即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

1.2 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理念的定义及内容

经济可持续发展包含众多方面,比如说科技、环境、社会以及政治等等,所在领域的不同,导致研究者的思考角度有所差异,自然而然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也有所出入。获得社会广大的学者认可的定义来自于一九八七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所发表的报告,其中指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既能满足当代社会人们的基本需求,又可以确保不危害到后代人的发展,“满足当代人们需求”即指满足贫困人们的需求,“不危害后代人的发展”即指限制不必要的需求,防止人类能力提升所造成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持续性发展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在保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和平与自然环境都要达到全面统一、协调的效果。

2 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人口问题

在中国发展的道路上,人口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快速前进的重要问题,在人口数量方面,我国目前已经拥有超过十三亿的人口数量,每年的人口数量还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到达本世纪中叶时期,我国人口将超过十五亿,这也就意味着人均资源占有量将减少尽四分之一,这是人口第一大问题,第二大问题是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据计算,大约到二零三零年,我国老年人会超过三亿大关,赡养老年人将成为社会一大难题。第三大问题是劳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劳动人口的增加直接导致就业困难、住房、交通等相应福利问题十分凸显。

2.2 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

虽然我国从改革初期至今,在经济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目前还没有在真正意义上提高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效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速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即使这样,也不能十分肯定的说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已经可以处理较大波动以及通货膨胀等问题,许多企业在项目投资、地点扩大环节上还较为盲目,违纪违法的现象层次不穷。第二个方面是效益,虽然中国经济的发展较以往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投入较大、回报率较低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单位产值所需要的劳动力、原材料以及资金投入都比其他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高出许多。

2.3 环境与资源问题

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环境污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从大气被污染方面而言,全国共六百多城市进行调查,只有不超过百分之一的地区处于国家一级标准的范围内,即二氧化硫、酸雨程度都大幅度超出国家标准。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加大了大气中氮氧化合物所占的比例。从水资源污染方面而言,全国七大水系超过一半的河流出现不同层次的污染。资源问题主要体现在资源匮乏,首先是,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导致人均占有量较低。其次,资源分配的空间十分不均匀,南方耕地占有量为百分之三十五以上,淡水含量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北方资源所占比例较为偏少。

3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3.1 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在我国经济增长的过程中,科技、劳动以及资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应该提升以上三种主要因素所拥有的结构比例。资源积累目前已经在我国经济形势中发挥了第一推动力的效果,通过不断地积累,可以帮助可持续性发展放缓自身的劳动效益。劳动力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作为人口大国,虽然劳动力的促进效果不够明显,但是它正以第二产业的身份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科技的发展与创新是优化发展构架的主要因素,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使经济型增长主导因素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发挥其最大作用。

3.2 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

我国在以往三十年的发展道路上,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然而科技的发展却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下降,科技创新效率也在逐年下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科技发展的速度不足以跟进经济增长的速度。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情况以及未来趋势,开展的具有选择性创新的主导策略理念,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应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转型经济体制将得会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科技创新式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还应该根据企业的规模情况、规范程度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投入和研发。

4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能源方面的必要联系

4.1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的必要联系

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否存在环境质量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倒U联系。第二,其他必要的经济发展变量因素,比如说:人口密集程度、收入支出分配情况以及国际化交易等等。为了解决环境质量与其他必要因素所产生的内生问题,可以通过两种方法。首先,采用回归向量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可持续发展各个变量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有效的长期动态作用特征图。其次,构建基于经济思想的联立方程,通过对各个方程之间的估算与分析,减少变量所产生的内生因素。

4.2 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

能源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动力源泉,我国经济可持续性发展与能源的必要联系主要分两个方面:第一方面,经济消费与能源消费的联系,这种能源对产出的性质处于中性,由于GDP中能源消费的比例较小,所以不易造成明显的影响。第二方面,经济发展与能源价位的联系,能源价位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的进程,但这种影响程度还不足以达到线性模型关系预期的影响。

5 结论

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济的增长有了显著的成效,然而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率与利用率还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为了促进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在经济体系改变以及构架调整等方面还将面临许多挑战。本篇论文主要从影响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论述。

参考文献

[1]腾藤.中国可持续发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

篇6

 

一、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内涵研究 

 

1、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位于流通环节,它要求一国通过制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相协调的外贸战略与政策,促使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实现对外贸易的长期、持久、稳定、健康地增长。 

2、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就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资源重复利用、循环利用、永续利用为核心,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从而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 

 

二、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一致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的反思后提出的全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资源的持续利用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保持是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标志,它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而循环经济是人们在可持续发展思维的引导下产生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是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为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空间,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因此可以说,发展循环经济就是实践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一致的。 

2、循环经济与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循环经济追求的是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统一,它强调资源的重复利用、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一方面通过减少资源的使用量和废弃物的资源化减轻了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压力,使得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通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降低环境的污染程度,把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等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从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是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为目标。可见,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强调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最小化。 

 

三、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1、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实施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数量型发展模式,外贸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目标引导下,一味追求规模和速度,很少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问题。这种增长方式导致了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和对环境的肆意破坏,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发展后劲的削弱。

2.低层次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在出口结构方面,我国出口产品多为劳动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工业制成品。近年来,我国出口贸易额最大的五大行业分别为:机械、电子、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化工原料及化工制成品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和采掘业,其产品出口额占当年出口总额的2/3以上,这些行业大都是污染严重的行业,并且,各行业在出口迅速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程度有所上升。在进口结构方面,进口商品中能源和原材料不断增加,如原油、化工材料、铁矿石、钢材等,这些作为投入品的原料型产品都是高能耗的,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危害。更为可怕的是,近年来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国陆续发生进口工业垃圾和有害废物的事件,给我国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 

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面对我国传统的外贸增长方式与循环经济之间的种种矛盾以及在循环经济下我国外贸所面临的环境,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 在循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 通过发展循环经济而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也是面临着国外循环经济发展趋势的外在约束。为此,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协调我国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以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1、正确认识循环经济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关系。这是正确处理对外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贸易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一部分, 我们应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思想, 把贸易与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纳入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统筹考虑, 追求贸易、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环境质量, 促进科技进步,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从整体上来看, 要逐步改进大进大出的粗放式贸易战略, 调整我国外向型经济政策, 在重视对外贸易工作的同时, 要加快国内贸易和国内市场的建设, 加快培育国内循环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2、调整我国的产业政策和产品结构, 逐步改变资源型出口导向战略。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对出口产品来说, 就是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价值; 对进口方面来讲, 就是要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对石油、铁矿石等的进口。整体来看,就是要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减少对外贸易发展中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 一是要遏制对部分地区和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二是要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三是政府要制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 确保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培育环境保护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政府要制订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倾斜政策, 比如政府直接投资、信贷优惠、税收优惠、出口退税、加大研发投入和鼓励环保科技创新等。 

 

参考文献: 

[1]余敏友,左海聪,黄志雄.wto 争端解决机制概论[m].上海出版社,2001 

[2]李树.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与我国的策略选择[j].改革,2003(6) 

[3]孙敬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2005年 

篇7

工业时代到来以后,人类的科技和经济不断进步,并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科技和智慧来不断地改善人类各种活动的居所和环境,以满足如安全、舒适、高雅等心里和生理上的需求,因此建筑设计涉及到功能、材料、技术、自然环境得诸多因素,同时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多地利用自然资源。所幸的是,人们已经意识到自己需要以长远发展的目光来考虑如何满足需求,于是又越来越注重如何走“可持续发展”路线。传统的建筑建设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非再生资源物质,巨大的物质消耗反过来对建筑设计提出了经济要求,使建筑设计和建设必须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过多的利用自然不可再生资源必然会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恶劣。因此将来建筑则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方法,从功能配置、空间组合、技术选择以及总体布局的方向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满足建筑设计的要求。本文就将来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提出了生态化设计理念,以使人们建筑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1 社会现状与发展生态化建筑的意义

1.1 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如下:人口世界第一;人均土地面积小(人口密度最大,人均具备生产能力的土地面积最小,人均资源最少,人均森林面积最小);经济处于第二产业发展阶段,目前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城市人口比重日益增长;城市化进程过快,环境和生态平衡普遍遭到破坏,出现交通拥挤,房价暴涨,就业困难,水土资源和能源紧缺,水体污染严重,绿化面积小、自然灾害多等诸多民生问题。

有些地区现代化建设中一味地注重城市化进程,片面提高建筑标准,大量地拆迁、重建、扩建,甚至肆意占据耕地等,这一系列的不良的、盲目的发展现象必定会加剧环境和生态平衡的破坏。

1.2 发展生态化建筑的意义

为了避免我国人民生存环境和生态平衡继续遭到破坏,我们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筑设计师的责任尤为重大。建筑设计师们应一致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建筑设计理念,使人们活动的居所建筑与环境和谐共存,既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同时还对崛起和尚未被开发的小城镇或者乡村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2 生态设计手法

2.1 建筑设计方案

(1)建筑于风水融合。传统建筑设计理念通常只能片面地将就建筑结构体的特色,而忽略了建筑周围环境的特点,往往造成建筑与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反差。将来的建筑设计理念发展趋势为生态化设计理念,讲究的是建筑体与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二者应相互融合,以至于达到真正的和谐共存,因此会利用到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的因素,设计出与风水融合于一体的新型建筑。

(2)建筑建设的经济性。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也注重建筑的经济性,不提倡铺张浪费,过度奢华。其目是在建造出美观且实用的建筑的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少材料消耗。

(3)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注重建筑的经济性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少开发生产资源消耗的能源,从而减少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采用节能设计:①尽量减少非再生资源的利用,例如金属等;②充分利用自然,尽量减少人工能源的利用,如科学合理地设计通风、采光、保温功能系统。

2.2 建筑材料方面

(1)视觉表现。充分利用材料自身特性,尽量减少修饰,以材料的原始风格元素装出新的美学视觉,起到别出心裁的视觉表现效果。例如木质框架部分可以不涂油漆,砖墙不刷装饰涂料。

(2)普通建材的创新利用。①木材:利用木材的原始特性进行设计木构建筑,把木材用于建筑表面,并与其他材料结合实用,既营造出独特的视觉表现效果,同时也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最佳性能。②玻璃、铝扣板等,如建筑采用玻璃幕墙具有革新意义,以及玻璃纤维运用于千年穹顶工程中。③陶土面砖:不同颜色的面砖利用自身的特殊质地吸收阳光,发射出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的。

2.3 建筑中的少费多用

(1)节约原材料。建筑施工过程的建筑材料消耗巨大,而建筑材料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自然非再生资源。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材料层出不穷,不断取代旧材料。新型材料具有自身重量轻,体积小,抗压强度高等有点,从而减轻了建筑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阔达了建筑内容空间,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节约建筑材料的作用。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大空间膜结构,使建筑围栏和结构巧妙地融为一体,进一步减少了建筑材料的利用。

(2)节约能源。节约能源是生态建筑设计理念中的重要核心之一。而其一个重要的基础是选择耗能少的建材,并节约建筑运营中能耗,这需要依靠充分利用自然能源来实现。建筑设计师可以通过科学的设计思想,巧妙地设计建筑的功能系统,实现自然通风、采光、保温、隔热遮阳,以及利用太阳能等以减少建筑运营的能耗和相应配置的投入。在太阳能利用方面,考虑到光电板的价格昂贵,因此通常比较常用。但是可以通过安装太阳能设备(如太阳能热水器)。自2005年起,我国某些建筑开始利用光导管将阳光导入房间照明。

(3)旧建筑再利用。资源再利用也是一大很有潜力的策略。当前不少建筑设计师专注于旧建筑再利用的设计和研究上。目前西方国家已经开始注重旧建筑再利用,很少滥拆旧建筑,然而我国当前出现的大量的盲目拆迁、重建和扩建的现象,而且更可笑的是,许多地区政府以重建和扩建来太高GDP,应有政策进行干预。无论从环保角度,还是经济,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因此政府应贯彻科学发展观,将经济发展和建筑规划设计修正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我国生态学家余谋昌研究员著文中指出:“有学者统计,在现有的工业生产中,只有4%左右的资源得到了利用,其余都被废弃了,其实这是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的最根本原因。”目前这种大拆大建的做法造成的浪费实际是不估量,从经济学公式上是抬高了GDP,而实质抬高的只是泡沫,并未给经济带来实质的增长。可见节约的潜力巨大,大力倡导和推广建筑设计生态化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3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生存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为了自己和后人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现代化建设必然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建筑设计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政府为了积极地推动生态化建筑设计的发展,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和每平方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了规范。生态建筑设计思想的发展也将极大丰富建筑科学技术内容,促进建筑艺术创造的发展,全面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着健康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玲,饶永.对皖南古民居生态建筑设计中适宜技术运用的思考[C]//2010年建筑环境科学与技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2010.

[2]刘杨,张峰.建筑可持续发展观及几点思考[C]//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 年学术大会论文集,2009.

篇8

引言

湿地公园是在湿地的基础上具有一定规模的湿生与沼生生态系统,兼有物种及其栖息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教育等特殊功能,存在湿地生态恢复的潜在可能性的湿地区域。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依托,出现了人口剧增、环境恶化、全球变暖等生态困境,正在失去其往日的光辉及活力。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的湿地公园,过度的人为化干扰也导致了这些湿地公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湿地公园的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人们所重视的问题之一。

1 湿地公园营建中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城市的一种特殊景观,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首先,在形式上,人们缺乏对湿地本体特征的重视,对城市湿地公园概念泛化,按照普通公园的规划方式来设计,没有遵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对湿地的过度开发,没有重点突出湿地类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强调了公园的娱乐属性,淡化了科普教育、宣传以及湿地保护等功能的设计。第二,现今对城市湿地公园的设计重点放在策划上面,缺少科学的认知与评价。最后,在起初设计湿地公园着重考虑始建之初的效果,缺少了对湿地公园的生态可持续性的考虑。

2 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概念及意义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能够满足当今人类需要且在不危及到下一代生存的情况下,能够保证下一代人的生活需要。随着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每一个规划都在改变着生态系统的现状,过度的开发业必会导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发展,人与自然的矛盾也将日益加剧。通过对湿地进行景观打造,可以改善人类对然的破坏程度,同时给人类创造一个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缓解了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与大自然对立的关系。

3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策略

湿地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化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湿地景观空间格局,在不影响场地生态条件的同时满足一定的利用要求,利用湿地自身的固有资源循环模式,使湿地公园本身的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可持续利用。其相关的策略包括以下几点。

(1)强力有效的控制人为干扰因素,合理并充分的利用场地自身条件。在湿地生态系统这个高效的能量体系里面,其本身就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如果在建设公园期间高效的利用其湿地特有的生态特征,就能以最小的生态代价换取最大效益。

(2)调整湿地公园的景观结构,使其更加整体。在湿地公园的建设中,由于湿地的面积较小,斑块较多,斑块与斑块之间的连通性较差,所以在对湿地公园进行设计的时候要保证生态廊道的畅通,避免在建设人工设施后形成阻隔。

(3)在动植物的的物种选择上,强调使用地域性物种。不能因为盲目的追求湿地公园中物种多样性而忽略了生物本身的适应性。

4 湿地公园可持续化设计

在湿地公园可持续化发展策略的基础上,具体要落实到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上来。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化设计可以从水体、绿化、人文、材料这个方向发展。

水体方面,需要保证它具有防洪防灾的安全性、景观生态用水的安全性。从可持续化发展的角度而言,水体的设计必须保证有个良好的生态结构配置。

绿化方面,对于整个湿地公园而言它起到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植物的选择上能够建立支援与补充自然生态系统繁衍的环境条件的植物是首选,湿地植物作为一种既有景观效果又具有生态功能的植物资源,在生态园林的应用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文方面,采用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要素应用于湿地景观中,让参与者能够体会到地域文化所带来的不同魅力。它包含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等,所以,在设计湿地公园的时候要以保护性为主要原则。

材料方面,生态、美观、环保、低碳、实惠的材料是人们所青睐的景观材料。近几年来,废旧物的回收和再利用在景观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废旧的建筑物本身就是可持续设计的最佳的载体,利用建筑物和一些废旧材料搭建的平台能够使建筑本身更自然地与周边环境相和谐,同时不同的材料运用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游憩。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既有在设计之初欠缺周密考究,也有在实践中与理论的矛盾,但不管如何,都应该从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中汲取营养。湿地资源已经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在破坏后才受到景观设计师们的关注,人们开始关注如何从更生态、可持续的角度去和谐人与自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希望能通过自己对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的一些见解帮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们走设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106 -02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迅速,随着中小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与进步,管理者的素质与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拥有了一定的专业外贸人才和强有力的技术竞争能力,出口产品也逐渐从单一性转向为多样性。央视财经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14.14万亿元,其中中小企业出口总额为9.1万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4%。然而在伴随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体系的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一些发展瓶颈也逐渐显露。我们根据数据统计发现2015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值比2014年出口贸易总值仍然有所下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虽然较之前了很大进步,但从理性上来看,不论是学术中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的探究还是具体现实中将二者结合的实践都存在意识缺乏或不给予足够重视的现象,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已经对整个国民经济造成日益严重的影响。为突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新瓶颈,适应国内外环境发展的行情,必须走一条适应时展新潮流的道路――绿色发展。所谓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让绿色发展这一新理念贯穿于中小企业价值观,规范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制定、目标、重点、阶段和相应的策略。简单地说,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让中小企业以绿色发展新思路作为指导思想。

本文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与绿色发展结合起来,通过详细分析国内外环境指出当代绿色发展已成为刺激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的新思路、新道路,并对如何落实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具体措施进行探讨。

二、适应国内外发展潮流:积极倡导绿色发展新理念

(一)从本国角度来看

“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国大力倡导绿色发展,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坚持推进传统行业的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装备更新之外,发展绿色经济。我国大力倡导走绿色发展道路,在经济的长远发展中绿色经济处于主动和有利的位置。“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这句话是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绿色发展理念。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当代中小企业在发展对外贸易过程中应当有效地与绿色发展相结合,遵循本国经济发展趋势,这既是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促进对外贸易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从国际角度来看

随着工业发展加速,经济高速发展,环境与贸易的问题日益突出,绿色贸易壁垒自20世纪80年代应运而生,随后得到不断发展,现已成为限制我国中小企业进出口贸易的重要阻碍。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环境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中,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壁垒使得出口产品的各个流程成本增加,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不能将出口产品内部化,出口市场份额、贸易机会、企业和商品信誉等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尤其是中小企在对外贸易过程中,从资金和技术上难以使出口商品环境成本内部化,这样就改变了以往的贸易条件和比较竞争优势。绿色壁垒的产生无疑是对我国缺乏绿色发展意识的中小企业发展对外贸易的严重打击。

三、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实施

现如今仍有很多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把扩大对外销售作为第一理念,缺乏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要想促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顺应时代潮流,破除发展新障碍,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绿色发展道路,这是带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并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绿色理念对贸易发展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小企业要想促进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必须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彻、落实到对外贸易的各个环节,发展绿色产业。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阻碍的这一事实已无法改变,那么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次挑战带来的机遇,提高中小企业的环保标准,大力倡导并发展企业的绿色发展,在生产、管理和服务过程中彰显人性化,让绿色成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一大特色。与其同时,政府要在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中充分发挥这只有形的手,给企业一定的引导和支持。

(二)中小企业进一步自我完善,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中小企业在管理者素质与能力、专业人才与技术竞争能力有所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自我。要充分、及时、准确地了解国外实行的绿色壁垒的实时信息以及发展的动态,充分做好迎接绿色壁垒的准备,让绿色壁垒成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机遇。尤其是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领导要率先树立绿色发展意识,抓住机遇,带动全体员工为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把好关,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的效率和能力。在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上要树立创新意识,尤其是技术创新方面,优化并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出口产品的各个环节。环节包括研制开发、加工、包装、运输、销售、服务、废弃物处理,让绿色发展贯穿于这一系列环节的始终,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

(三)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外部的作用

由于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政府积极组织、宣传或成立为引导和推进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专门部门,为它们收集更多关于其他国家环境壁垒的数据和信息以及有关绿色发展的实时信息,让中小企业在了解更多国外贸易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绿色贸易。同时,政府应当为这些中小企业给予技术、理论支持,为降低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生产成本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绿色壁垒补贴,从而降低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成本,增强国际竞争力。

中小企业外部作用除了政府,还包括各个中小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走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小企业加强合作,有利于共同应对国外贸易环境的挑战,共同营造绿色发展道路,在国际市场上树立中小企业的绿色形象,共同突破贸易壁垒。

四、坚持绿色发展的建设性意义

(一)顺应当代绿色需求给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重视和关注环境问题,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设置的绿色壁垒正是对绿色产品需求增强的体现。绿色需求对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发展不仅是挑战更是探索新战略、促进自身发展的新机遇。如果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忽视绿色发展道路,不能正确认识绿色发展在当代国际发展的新局面,就会被淘汰;国外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中小企业就销售什么产品,既然绿色需求是国际市场的需求,那么中小企业就应当顺应此需求,为中小企业获取利益谋求发展的机遇,如果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以绿色发展为导引并提供绿色产品或服务就能在未来贸易中得到迅速发展。

(二)在国际市场树立中小企业绿色形象,赢得竞争优势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实行绿色发展战略有利于在国际市场中树立绿色企业的形象,拓展绿色产品在国际上的潜在市场,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尽管绿色产品的生产成本比较高,但是它的价格也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因此它的收益也是可观的,而且加上国际对绿色的重视,中小企业更应该从绿色发展上实行对外贸易,让自身跟紧世界大舞台发展的步伐。

(三)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的推行成效关系到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在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重视绿色发展战略,走绿色发展道路,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得管理的全过程不论从最开始的产品设计还是到产品的售后与废弃物处理,都考虑绿色、环保,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五、总结

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经营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实施对外贸易绿色发展道路与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各中小企业对外贸易应当积极主动走绿色道路,克服一切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并探索出适合自身对外贸易绿色发展的思路,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许明.基于绿色营销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之路[D].财经界(学术),2010,(22).

[2]孙德超.SUN De-chao 中国企业绿色营销战略初探[D].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8(1).

[3]黄顺斌.现代企业的绿色营销策略[D].发展研究,2005,(05).

[4]胡兴亚.绿色营销――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D].活力,2009,(10).

篇10

资源型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资源的大规模开采和消耗,一方面为资源型城市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但是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基础的削弱和退化,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面临困境,本文依托对资源型城市——延安市的可持续发展的课题研究,从理论的角度探讨如何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实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现有的经济可持续增长研究主要采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但是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把经济的持续增长归因于无法解释的技术进步,因此不能揭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内在机制。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则克服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不足,以Romer、、Grossman and Helpman等一批经济学家为代表,通过运用“干中学”模型、人力资本积累、R&D理论等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由此揭示出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机制。如果将资源变量加入内生模型,是否可以探讨出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找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一、资源型城市发展的困境

资源型城市顾名思义就是依托于自然资源发展起来的城市。学术界对资源型城市并没有很明确的定义。张秀成(1999)认为资源型城市是指其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的一类城市。张米尔(2002)认为资源型城市是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而建立的以采掘业和初级加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城市。总之,在资源型城市中资源产业必然是其支柱产业,例如延安市,其石油和煤炭化工产业的生产总值占其总体生产总值的80%左右,其经济几乎完全依托于资源产业而发展。

由于资源型城市所依托的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型城市的兴衰是由资源储量决定的,其发展呈现明显的生命周期特征。可以说资源型城市是因资源而兴,也因资源而败。当资源储量丰裕时,资源的开采难度小,开发利润高,资源型城市就处在生命周期的成长和成熟阶段,资源产业边际收益也处在递增阶段。而随着开采时间的延续,资源的储量也会与日俱减,资源的开采难度逐渐增大甚至面临资源枯竭,大部分资源产业的生产成本增加,边际收益递减,以资源为主要生产要素的产业均会处于停产临界点甚至停产状态,资源型城市也处在了生命周期中的衰退阶段,主体产业停滞,城市经济困难,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对资源的依赖程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资源型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并在模型中考虑到资源要素与经济产出的关系,以理论推演的方式试图找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为延安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模型分析

在资源型城市中,自然资源的投入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可假设在此类地区资源的投入对经济产出是必需的,S为资源的存量,Y为经济产出若:s>o则Y>0;若s=0,则有:Y=0。资源要素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同其他要素与经济产出的关系相同,即经济产出是资源要素的增函数,且资源要素的边际生产力递减。设R为生产中使用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经济必须逐渐摆脱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即在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目标下,R的增长率应当随时间递减。为了研究如何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可以利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建立以下模型:

由此可得出:为了降低gR必须提高技术的产出弹性γ,通俗的说就是要提高科技水平才能保证经济逐渐摆脱对资源的依赖,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结论

由模型分析可知,提高技术的产出弹性(γ)可以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使用率(gR),当 γ无限大时,gR就会无限趋于0,此时经济就摆脱了对资源的依赖。这可以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即提高经济体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使用率,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道路。

但现实问题是,资源型城市实际的经济增长方式恰恰是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量大的粗放型增长。这也是由于资源产业技术结构普遍偏低,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技术进步速度较为缓慢,因此资源型城市的经济不可能拥有较高的技术产出弹性。另外,资源部门扩张又导致了传统制造业萎缩,新型制造业发展不足。而制造业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技术创新的沃土,其萎缩必然也会阻碍资源型城市提高本地经济体的科技水平,不得不继续依赖过度开采资源发展经济。

因此,资源型城市应适当的升级产业结构,改变单一依赖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增加产业多元化,同时,在资源红利期就应该考虑利用资源产业高速发展提供的资金优势,为发展有成长潜力,技术含量高,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做准备。

本文的结论为延安市优化产业结构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证检验和具体优化措施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徐霞,王育红.资源型城市转型研究[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 王海建,耗竭性资源、R&D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J].系统理论工程方法应用,1999(8).

[3] 刘海洋.资源禀赋、干中学效应与经济增长[J].经济经纬,2008(1).

篇1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于新型混凝土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研究过程中过于偏重其物理综合性能,造成其耐久度与环保程度过低,因此向人们提出了相关研究的新方向,而绿色高性能混凝土材料就是将之前材料的性能与建材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到一起,因此本论文就对这种材料的性能与发展方向进行相关的探讨。

1 建筑工程材料的使用现状与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也是党和国家在近期社会发展的根本性战略,即要求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解决好其与环境、资源等方面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我国现在面临着众多的大型公共设施的建设工作,所以对于建筑材料的要求也就是更加的严格。混凝土一直是建筑行业的核心材料,应用范围广泛、力学性能较好,同时其还可以将一些工业废料进行相关的在应用,所以自从将水泥混凝土视为建筑的主要材料之后,我们便开始毫无节制的滥用地球资源,使其遭到了巨大的破坏,直到地球出现明显的环境危机时,人类才开始真正的意识到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等因素之间的联系,所以本文所讨论的绿色高性能混合建筑材料的出现,相关研究人员认为能从根本上引导建筑行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与环保措施

2.1 高性能混凝土与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绿色高性能混凝土(GHPC)的提出是基于高性能混合土(HPC)的概念提出的,在九十年代以前,人们总是过于偏重于混凝土某些综合性能的研究,而往往忽视其耐久性的研发,所以人们提出HPC的概念促使对其施工性能与使用的耐久性进行提升,HPC的定义一般为具备人们所期望的能力,但是传统材料往往无法达到要求的这种混凝土,我们称之为HPC,其具有相对于与局限性,它一般有着如下几个优点:(1)强度高,一般具有传统材料不能达到的强度,在施工中可以减少材料的使用,提升建筑的美观效果与结构挠度等方面的要求;(2)耐久性好,在建筑中的使用时间远长于传统材料;(3)施工性好,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可以达到最好的建筑效果,混凝土结构密实均匀。

由于混凝土的优良性能,致使我们在日常建筑生产中过量的使用,这对环境的影响十分惊人,据相关研究表明,每生产一吨水泥要排放同等重量的二氧化碳,同时还有大量的温室气体,还产生大量的烟尘,对环境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水泥厂也是耗电、耗煤大户,所以一定要提高混凝土的绿色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水泥的使用量,同时在混凝土中科学的加入粉煤灰等成分以提高性能,这样可以减少生产混凝土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再这样的标准下所生产的混凝土即为绿色高性能混凝土。

2.2 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简单地概括,具备以下几点性能的HPC可以算得上是合格的GHPC:

2.2.1 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水泥材料必须符合绿色水泥的标准,其他辅料砂石等的开采则要符合自然规律,不能对环境造成大规模的破坏;

2.2.2 在建筑过程中尽量的控制水泥的使用量,进而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生产过程中的附属品―温室气体,粉尘等有害成分,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2.2.3 在水泥的制造过程中添加适量的工业残渣,一方面减轻工业垃圾处理的负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水泥的性能与持久性,使其在建筑过程中表现出更优良的性能;

2.2.4 发挥HPC材料的有点,通过减小建筑体积从而减少混凝土的用量,进而节约各种相关附属材料的消耗;同时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寿命,进而减少维护费用与其他自然资源的浪费;

2.2.5 对被拆除的建筑所产生的混凝土废料重新加以利用,研究开发循环可再生利用混凝土,促进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3 发展绿色水泥的几点举措。为了加快我国建筑材料绿色化的进程,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2.3.1 开拓原材料市场资源,加大对于新原料开采地的勘测力度,从根本上摸清各地资源储备情况,同时避免对现有的较高品位的水泥矿山的过分开采,否则过不了几年就会面临无处开采的窘境。

2.3.2 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措施,对生产水泥过程中的能耗进行有效降低,我国现在平均生产每吨水泥要耗费155公斤标准煤,而世界先进水品仅需耗费103公斤,可以看出仍旧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新型干法生产线,提高所用煤粉的利用率与改善粉磨设备。

2.3.3 发展散装水泥,在生产后以散装的形式运输与储备,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包装纸或塑料袋的使用,防止了二次污染,同时通过散装的方式也能有效地减少混凝土生产过程中的二次污染。

3 未来绿色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方向与改进举措

GHPC的应用从原材料到具体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均有体现,如果只重视对于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对于生产过程有以下几个改进方向:

3.1 加强混凝土技术科研的力度,提高国内行业标准,对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要加以培训,深刻的落实绿色材料概念的影响,加强生产流程各环节对其重视程度;

3.2 对于传统的混凝土生产方法要加以改进与设计,敢于在施工中配加一定量的活性复合材料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同时提高施工人员的质量与把控意识,在施工过程严格实行国家标准;

3.3 重视起工业废渣在实际施工过程的二次利用,通过研发适宜的加工方式与设备,充分的利用其活性,在施工过程中还要注意从优选择适宜的工业废渣应用到实际生产;

3.4 研究和制定规范的GHPC质量控制标准,系统而规范的对整个绿色高性能混合土材料的生产流程进行规定,并对混凝土质量评价指标进行改善,在新标准中加入耐久度的相关指标,提高行业与国家标准的要求,为推广GHPC制定优待政策。

4 结语

我国是自然资源相对较为贫乏的国家,在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我们只有寻求新的出路与应用新技术才能提高我国建筑行业的技术水平,通过大力开发与引进绿色建材技术,同时加强对绿色高性能混凝土建材配套技术的研发,提高混凝土的绿色程度并从根本上降低生产成本,这样才能引领我国建筑行业走上这条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篇12

一、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20世纪中期以来,“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使人类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我们已经意识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从微观的角度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世界上已有许多成功的先例,美、欧、日等发达国家一些著名大企业,如:英特公司、通用电器公司、福特公司、IBM、大众、丰田等,历时几十年,上百年而经久不衰,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获得了可持续发展。国内则有长虹、海尔、春兰、小天鹅等一批著名企业也已驶上了持续快速发展之路。对企业来讲,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结合,的确是企业欣欣向荣、长盛不衰的传家宝。这也正是世界上所有企业家追求的发展目标。

从宏观的角度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是一致的。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好坏与该国企业发展的水平是息息相关的。只有企业发展了,国民经济才能发展,因为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人类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主体的人自身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使全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如今日益污染的环境呼吁企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依靠的就是科学技术的提高,归根结底依靠的是人。把企业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与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考虑,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流,对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持续发展从宏观角度考虑存在以下垂待解决的问题:

1、人力资源开发方面。(1)投资低,收益差。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资占GDP比重徘徊在30%以下,投入总量的不足,使人力资源素质无法得到整体性的综合改善。(2)人口增长快。我国目前已有人口12.5亿,而同期美国人口只有2.6亿,人口因素一直是经济发展的严重羁绊。人力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不同,在创造财富的同时需要消耗资源,使本来有限的资源和财力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从而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和财力供求出现失衡。而只有当人力资源规模与其他经济因素发展相适应,才能显示出人力资源开发对经济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3)经济的粗放型发展。粗放型经济环境制约了高素质人才的形成及其智能的发挥,只能使企业发展在较低水平上徘徊;宏观经济环境不改善,就会压制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科技力量。(4)用人机制不健全。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在所有制问题上有了重大变化,导致人力资源分布的重心发生了转移。国企中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跳槽、辞职之风愈演愈烈。给本来就举步维艰的企业雪上加霜。(5)人力资源供需失衡。目前人才资源供需关系断层的现象反映了我国教育在培养人才结构上的问题。往往只看到眼前一时需求就一拥而上,没有预见未来发展的潜在需求,以致造成有的专业人才出现断层。

2.经济持续发展方面。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最基础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主要是依赖于自然资源的高消耗,尤其是矿物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巨大消耗。这种片面追求产量忽视社会效益的生产方式,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和生物界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同时自然界对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惩罚接踵而至。温室效应的加剧、洪涝旱灾等自然灾害的增多,大规模暴发流行性传染病等等,使人类的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

当前阻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生产技术水平低、能耗物耗过大以及生产管理不善造成环境污染、水土流失、资源损失等,所以持续发展需要从再生产的全过程考虑,必须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也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工艺改进、降低能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和动力。从而通过产业规划、产品设计、技术研发、废物利用的全过程管理,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有关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随着“公害”的加剧以及能源的危机,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头。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自身的、局部的、暂时的经济性,带来的只能是全局的、后代的不经济性甚至灾害。将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的精神,转变传统发展战略,走持续发展的道路,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21世纪的经济起飞奠定良好的基础。实施经济持续发展,需要充分运用行政与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经济持续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通过法律约束、政策引导规范其经济与环境行为,确保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本义是指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也就是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经济可持续概念的提出是始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教训和体会以及对环境和发展之间的联系的认识而研究的,也是人们感到环境与资源问题日益恶化且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提出的,从而使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因此,经济持续发展的概念理应是一种注重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的科学发展观。它标志着人类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这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因为现代经济持续发展越来越依靠环境与资源的支撑,越是经济高速发展,越要加强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以获得长足持久的支撑,这是现代经济可持续发展区别于传统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因而科学认识和定义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提出到目前虽然不过20年的历史,但它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中国在环发大会之后,根据X21世纪议程》的精神,立即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是指导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被确立为21世纪我国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战略。因此,必须按照《中国21世纪议程》的要求,转变传统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协调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为21世纪的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但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正如前面述及的只要经济增长而忽视资源、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并将给人类带来严重的威胁,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走什么发展道路的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的产物,是人们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长期深刻反思的结晶。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UNCED)上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迈向21世纪的共同发展战略,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概念落实为全球的行动。

经济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已经达成广泛的共识,但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观呢?目前世界上的主要观点有经济发展观、人类社会发展观、代际平等发展观、生态环境发展观。我们认为综合以上观点,应该是在经济发展为主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观。

二、实施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长期迟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应从以下几方面来研究。

1.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根本通道,为了提高我国人力资源的质量,教育政策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一方面要调整专业设置,使教育面向市场,强化素质教育;另一方面,必须十分重视职业教育。原德国总理科尔曾经说过:德国经济发展就是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产业大军。教育要针对人的全面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在能力,实现从学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化,从体能、智能、技能、德能、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力。高等教育要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主要培养社会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把办学目的真正转到人的全面发展上来,使人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无论是知识的创新、理念的突破、科学的发展、技术的发明,无一不是以人才为载体的,核心要素是人才,人才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企业要增强竞争力,必须依靠不断建立并发掘自己的人力资源优势。

2.树立新的人才开发观念。即树立知识、技能、智能为核心要素的新观念,克服传统的重物轻人的旧观念,把教育投资视为第一位投资的新观念,认识教育是确保企业21世纪取得竞争优势的法宝,积极组织各类人才进行培训教育,提高各类人才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以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通过战略性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包括对人才的培训、培养、进修和实践以及引进,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使企业不断获取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创新战略目标。为此,必须从战略高度人手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把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竞争意识和战略意识,调动企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条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现和不断创新的过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核心竞争力以及竞争优势是要作出相应的变化,因此,企业必须随市场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从而使企业具有不断地捕捉市场机遇以及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

3.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环境,找到能较原先更能发挥作用的岗位,“活”化人力资源,而不是将人力资源僵化,以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的开发,从而挖掘人的潜力,创造更多的财富。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政府应制定宽松的有利于人力资源流动的政策,大力提倡以各种灵活有效的方式进行交流,尽可能改善和缓解人力资源在分布结构上的不合理以及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使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

4.强化竞争激励机制对人力资源开发具有重大作用。尽管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外部条件的配合,但其内部因素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而激励则是最具积极意义的调节机制。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恰当的激励机制,可以使人的能力大大提高。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1)我国的企业应彻底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建立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分配办法,充分重视知识技术等人力资本在分配中的作用;(2)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实行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方式,对高级管理人员可采用经营者年薪制和经营者持股方式,销售人员可采用与销售收人、销售成本挂钩的方式;科技人员可采用新产品开发的项目与新产品的销售收人挂钩的方式;一线生产人员可采用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的方式;(3)鼓励员工参股、持股,激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5.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少生优生,从而为我国人口素质的改善和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必须长期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毫不动摇地贯彻下去。同时还应该采取切实的措施,增加对控制人口增长的物质和精神,保证我国人口的发展逐步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6.防止人口流失和浪费。所谓人才,是指那些能够运用系统的知识和技术在学术上卓有贡献的专业人员,表现为社会上具有学术造诣和实践经验的人。所谓人才浪费,是指这些专业特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或者大材小用,或者根本就没有发挥作用。所谓人才流失,是指不能为本国所运用,而经常是流向发达国家。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人才匾乏与人才浪费并存的问题。因此,应使本国培养的人才学以致用,为学有专长的人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工作环境,并在各方面给予应有的待遇。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尽可能防止人才流失。

三、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目前,我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巫待研究采取措施。因此,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基于经济发展来选择相应的对策。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正确确立资源价值,防止无偿占用和浪费。当前,我国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资源无价或低价”的价格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自然资源无价或低价的经济学观点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合理的定价方法。人们长期以来认为自然资源是天赋的,没有通过劳动没有价值,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了资源无偿使用、开发和浪费,以致造成资源损耗,生态恶化加剧,给经济持续增长造成损失。超级秘书网

2.明确产权,强化资源资产的管理。建立和完善资源产权制度,是改善资源利用的必要社会制度。从发达国家情况看,已形成了一整套资源资产管理、资产交换的理论、制度和方法体系。我国在这方面工作尚嫌薄弱,长期以来存在着资源家底不清、产权关系模糊、无偿占用资源的现象。因此,要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建立健全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强化国有资源的国家所有权。自然资源同其他人工资产相类似,是人类获取物质产品不可缺少的资产。可以为占有者带来收益,所以它是一种重要资产。资源资产是国家重要的财富,国家有关部门要代表国家行使综合管理资源的权利,制定政策法规,保护资源和组织资源,合理使用以及组织收缴资源资产收益和产权转让收人等。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