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9: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可持续发展道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调整
1.1 调整的原因
(1)我国农业化组织程度较低,没有或者很少存在很强的开拓市场、组织生产及综合服务功能的龙头企业;
(2)关于农业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管理上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
(3)我国的产业结构划分不够明确,因而会出现对现实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对症下药”的情况,会导致“错诊”、“乱诊”;
(4)受传统农业的发展的模式的影响,在技术上的投入还远远不及国外。
1.2 调整我国农业发展模式的对策
1.2.1加速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建立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业龙头企业。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深,我国由原来的计划经济逐渐转变成为市场经济,一个产业运营的好坏,主要是由市场所调节和控制的。所以努力加速培育和完善农业市场体系是农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手段。。在建立起市场体系的同时,还要确立农业领域的“带头老大”,那就是农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就如同该行业的一个航标,任何小的方面的发展,都必须由该龙头企业的引导和支持。
1.2.2建立数字化平台,促进农业信息化发展。
“知讯者生存”,信息对于现代社会是很重要的,较早地知道信息就能掌握整个市场的规律,因而也就能立足于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的各个因素都需要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农业也不例外。及时地提供农业信息,可以准确地掌握市场变化的规律,这样就能弄清供求关系,适时地、合理地发展农业,以使农业朝着市场需要的方向发展,即使其完全以市场为导向。
1.2.3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面积大就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农业体系。如在我国的北方,天气较干燥、冬天温度很低,根据这一区域特点,这些区域就适合种植小麦,而在南方,则适合种植水稻。这个例子充分地说明了区域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农作物,因而农业的结构体系也不尽相同。只有充分发挥区域优势,才会产生具有本地特色的农业。
2.1我国坚持走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必要性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不造成影响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也必须走这样一条发展道路。。可以这样说,可持续农业是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针对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通过重视可更新资源的利用,更多地依赖生物措施减少化学资源的投入,在发展的同时,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和提高食物质量,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可以使农业的发展不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以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利用,可以真正地达到“农业的生态性、市场性”。
2.2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2.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这些都是人类盲目地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的,如过度放牧和乱砍滥伐。对于那些生态脆弱的区域,一旦遭到破坏,恢复起来那就相当地困难了,所以必须避免以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考虑生态破坏的行为,这就要求人们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弄懂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以及破坏生态对农业发展影响的严重性。
2.2.2加强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加强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把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资金收益率作为主要目标,强化农牧业生产的科技贡献率。坚持普及技术与引进和研究技术相结合,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促进区域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建立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产业链,即农业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和现代化,重新建立农业基础结构和科技结构。要根据农业科技工作长期性、地域性、综合性和以社会效益为主的特点,制定农业科研机构增强持续发展能力的政策;吸收科技人才,促进合理流动的政策;提高科研效率,多出成果、快出人才的政策,以促进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2.3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农业生产的污染
环境,作为以人为中心的外部世界,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影响重大,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在农业生产中可能会产生对环境的污染,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致使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污染。那么,我们就要利用技术,不断地探究减少农业生产的方式及途径。如在肥料的使用上,我们可以选择使用有机肥。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就是,我们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千万不要有“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而是首先要考虑将污染降低到最小。
3.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得出我国需要走一条“调整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道路。只有这样,我国才可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才可以使我国的农业朝着科学、稳健、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吕书敏.传播科技为农民 服务百姓将奉献[J].新农村建设,2000(51).
[2]黄万纶,李文潮.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教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260.
[3]王冬生.中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J].农业现代研究,2003,(11).
一、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三)大力发展 农业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整个 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进程中,必须研究农业的可持续问题,以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 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自然资源。二是把现代科学成果与现代化农业技术结合起来,建立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性循环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 环境 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加强 林业 资源保护,建设绿色文明,大力提高森林率。四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抓好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要突出区域特色,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既能形成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也能从总体上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放眼国际 市场 ,努力扩大内需
当前, 国际经济 形势风云突变,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已成为各国之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每个企业都把兼并、重组行为作为增强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同时,经济全球化也为传统产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每个企业面对新形势,必须积极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上档次和效益,力争在国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开创“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思路。努力激活民间 投资 需求。明确民间投资方向,政府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等来加以引导,使这些“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注入到 中国经济 的发展。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增长的持久性拉动力量,是经济启动后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我们应分析当前消费需求的结构与特点,理清思路,大力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与升级,以确保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发展道路
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路,通过体制改革、科技进步和加强 管理 ,建立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和 管理体制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大力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开源与节流并重, 预防 与治理结合,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大力促进和逐步建立节地节水型生态农业体系、节能节才型 工业 生产体系及适度消费勤俭节约的生活消费体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 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
(六)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水、土、矿产、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国土资源,加强综合治理,实现永续利用。重点推进水、土地、矿产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合理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施海洋开发,大力发展海洋产业,同时加强近岸海域水质保护。研究预防、控制和治理赤潮,抓好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和管理。深化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进国土资源市场体系建设,整顿矿业秩序,使之产权清晰、规则完善、调控有力、运行规范、依法维护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正确处理利用国外资源与维护中国资源安全的关系,积极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七)要以关停和淘汰、压缩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推动污染防治
巩固和提高工业排放污染物达标成果,淘汰关停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能力;严重污染环境、达不到经济规模的水泥、火电、化工、造纸和电解铝,要坚决按期关停淘汰;要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向大型工业企业生产低污染配套服务,并向城镇适度集中,实行污染集中控制。
(八)继续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
[abstract] the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in the urban planning has highligh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but for a long time, because the city planning in the limita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garden city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produce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our country some garden city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expounds the garden city planning in the environment protection pl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arden of city construction, how to go an a on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 keywords] garden city; Construc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各地市纷纷拉大城市框架,加强道路、广场和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不可盲目乐观,与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园林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石化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入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大气中硫化物、氮氧化物严重超标导致了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酸雨的降落不仅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加剧建筑物、铁道、桥梁的腐蚀与破损,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万~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亿吨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固体废物到处堆放,不仅有碍观瞻、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剧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
(四)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2/3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A);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二、园林景观艺术对城市建设起的作用
(一)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不仅在对防风沙、涵养水源、吸附灰尘、杀菌灭菌、降低噪声、吸收有毒物体,调节气候和保护生态平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方面有一定的自然环保作用;而且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方面也有着非凡的艺术效果。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
(二)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借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园林组成因素诸如山水、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而是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达,运用景名、额题、景联和摩崖石刻等为表达手段,烘托景观的意境。而借景的创作要求以“臆绝灵奇”为最高境界,达到“灵奇”的高水平。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其次是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如今有许多的国家、城市都与它们当地的树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
三、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我国城市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
国家需要建立完善的、统一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才能确保在公平、合理、高效的原则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投入的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一)加强宣传教育 ,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二)制定园林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政策
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应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三)加强环境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 参考文献 ]
[1]刘敏.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规划初探[J].上海环境科学,2002,(2).
[2]钟晓青.从田园城市、园林城市到生态城市[J].生态科学,1996,(1).
[3]王秉洛.城市绿化——城市绿地系统——园林城市[A].风景园林学科的历史与发展论文集[C]. 2006.
长期以来,人类对自己采用较为粗放的、大规模工业发展模式及由此而引起的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问题一直进行反思。如何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共识。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和人口三大问题对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开始更加注重产品的“绿色”指数。绿色设计又称生态设计、面向环境的设计等,是指借助于产品相关的各类信息,使设计出的产品具有先进的技术性、良好的环境协调性以及合理的经济性的一种系统设计方法。绿色的设计应该是利用整体系统的观点,将环境、安全性、能源、资源等因素集成到产品的设计活动之中,从而获得真正的绿色产品。
1.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基本步骤
为实现绿色产品生命周期设计的总体目标,应从产品的概念设计就以“绿色化”为主线贯串整个设计全过程,从而实现机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绿色化”。在实践中,机械产品绿色设计首先要对用户的要求进行分析,确定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分析满足主要功能的技术可行性,对满足主要功能的技术进行调研、分析,然后根据这些可行性的技术设计出相应的产品方案。其次要对各个产品方案的潜在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研究,确定环境影响要求,如废物产品、水污染、能量消耗等,开发“绿色产品”。最后要检查“绿色产品”是否满足功能要求。
2.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基本特征
根据绿色设计“节约能源、利用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指导思想,绿色产品应具备以下特征: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资源:绿色产品应尽可能减少材料的使用量和使用材料的种类;尽量简化设备结构,合理使用材料,并可最大限度地实现设备材料的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绿色产品从开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使用维护乃至报废后回收处理的各个过程中均应对环境无负面影响或污染甚小。免费论文参考网。
3.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内容
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绿色设计包含产品从概念形成到生产制造、使用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即涉及产品整个周期。免费论文参考网。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是把产品的生命周期进行扩展,除设计、制造、使用外,还包括废弃后的回收重用及处理等。因此,如果要从根本上防止环境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首先取决于设计。免费论文参考网。绿色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的结构设计、产品材料选择、制造环境设计、绿色工艺设计、包装设计和回收处理设计等个方面。如下图所示:
机械产品绿色设计图
在机械设计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产品及工艺对环境产生的负作用,并将其控制在最小范围内或最终消除,同时还要充分考虑产品生命循环周期各个环节中资源和能源的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等问题。
4.机械产品绿色设计的意义
4.1使人们生活方式“绿色化”。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高能耗、高物耗及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严重地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绿色设计的理念及产品,使得人们在生活当中不但要追求物质文明,而且要追求生态文明,也就是具有一种“绿色的生活方式”,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方面。如曲业华等人设计的一款环保型汽车;他的设计灵感来源于百米运动员的起跑瞬间,将瞬间的动态凝结起来,使得设计更加具有动感,他们的设计将绿色环保设计理念应用于产品设计中。应用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兼容性,可再生、可回收,并且对环境污染小、低能耗。这种新型绿色环保材料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实现了工业产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
4.2促进技术进步与技创新。
长期以来,我们在评价技术是否进步的根据主要是考虑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对环境和生态效应考虑得较少。绿色设计要求同时兼顾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要达到三者的协调和统一。机械产品的绿色设计可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联结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使环境和资源既能满足为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人类长远生存的需要。这就对产品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推动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满足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从而保证了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效益。
4.3适应国际贸易的要求。
绿色产品具有节约能源,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有合理的包装,产品使用后易子分解等特性。绿色设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被禁止进出口已成为一项国际准则。运用绿色设计的思想所制造出的产品可以更好地适应国际标准,使我国的绿色产品能进人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增强产品的竞争力。
综上,机械产品采用绿色设计技术之后所拥有的一系列优势表明,产品的绿色设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刘志峰,刘光复.绿色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曲业华,李霞,毛选波.绿色设计观念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与实例分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3]薛培军,刘冬敏.基于机械产品绿色设计与开发策略研究[J].中州大学学报,2008,25(4):110-111.
[4]曾庆良,许艳.机械工业产品的绿色设计研究[J].现代机械.2005,(2):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