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9: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市场发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市场发育论文

篇1

在西方,企业债券市场一直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券是企业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之按我国目前企业债券发行的规定来说,“门槛”并不高。如:企业规模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如股份有限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3000万元,有限责任公司的净资产不低于6000万元);企业财务会计制度符合国家规定;发债企业具有偿债能力;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的总面额不得大于该企业的自有资产净值;企业经济效益良好,发行企业债券前连续三年盈利;所筹资金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等。但我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规模仍然很低,1999年底,我国通过债券融资总额也仅为3000亿元左右,对企业融资所起的作用很有限。这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

l、对企业债券的认识上存在偏差。我国政府和企业尚未能把企业债券当作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当作项目资金不足的补充。政府在利率、利息税等方面的限制使企业债券收益低,回收周期长,与国债、股票相比在各方面都有劣势。在企业改革及金融体制改革不到位的情况下,银企之间虚拟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得银行不能摆脱对企业的软约束。而企业债券面对的是社会投资者,到期不能还本付息将面临破产清偿的诉讼,企业债券的约束力要远大于银行债权的约束力;按《公司法》的要求,发行股票也只承担有限责任。所以,我国企业更愿意选择贷款和发行股票的融资方式。

2、企业债券管理的市场化程度低。我国现行的《企业债券管理条例》是在1993年8月颁布实施的,其核心主要是发行计划规模管理、募集资金投向纳入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具体发行采取审批制,即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会同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拟订全国企业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和规模内的各项指标,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执行。未经国务院同意,任何地方、部门不得擅自突破企业债券发行的年度规模,并不得擅自调整年度规模内的各项指标。这种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当前的经济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行债券筹资完全是一种市场行为。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确定所需要的资金量,然后选择所偏爱的方式筹资。而我国的计划额度管理发行体制,即企业向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申请企业债券的发行额度,经计委核准发行后,再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债券发行的选择申请材料。这种“配额制”使很多符合条件的企业(尤其是非公有制企业)没有机会发行债券。同时,企业债券的定价采用行政定价方式,缺乏灵活性。由于企业债券所参照的储蓄存款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这使企业债券有了较大的政策风险。我国企业债券的品种也十分有限,目前发行的多是期限在3年以下、到期一次还本付息的债券,而且利率单一。

3、企业债券偿付风险大。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使一些自身管理存在缺陷、财务管理不善、资金运作效率不高、效益达不到要求的企业发行债券,以至干到期不能偿还。有资料显示,我国企业债券到期不能偿还的约占需兑付余额的11%。一些企业只能用“挖肉补疮”的办法从其它渠道拆借资金偿还到期债券,这不但加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也给企业债券市场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2000年,新《企业债券上市规则》虽提高了企业债券的上市标准,实行上市推荐人制度,强化了债券发行人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上市债券的质量,但这也只能把住上市关,未能把住发行关。

4、企业债券的信用评级制度不记全。信用评级是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信息,它反映了社会对企业的信任程度,西方国家都有很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尚不完善,全国没有统一的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评级机构对投资者也只有道义上的责任。企业债券在发行中采用自愿评级的办法,实践中真正去评级的企业也多是想尽各种办法评出高等级,而且评级机构的跟踪调查也很少,不能反映企业实际经营中的变化。这样既使债券的信誉受到影响,也不利于投资者进行选择以及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

促进企业债券市场发展的几点建议

1、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债券的直要意义。企业债券并非只是项目资金缺口的补充措施,直接融资也并不单纯是指争取上市额度发行股票,企业要把债券真正作为除信贷、股票、外资之外的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虽然利用股票融资在企业效益不佳时也不存在还本付息的压力,但这种低风险也意味着在企业盈利时新增资产也永远属于股东,而企业债券在偿还本息之后新增资产即归企业所有。如果有更多的绩优企业发行债券,改变企业债券的形象,帮助广大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意识和风险意识,从而也就能引导居民的金融资产由间接投资转向直接投资。

2、政府改变发行方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激发企业发行债券的潜在需求。完善企业债券发行的审批制度,逐步向核准制过渡。政府应该取消企业债券发行的“配额”控制,严格审核企业的债券发行申请,监督发行企业是否公布真实的财务及经营状况,保证公平竞争秩序等。核准制能够保证企业债券质量与信誉的提高,避免无举债能力的企业发行债券,也能让投资者在掌握了更多发债企业信息的情况下作出理性的投资行为,规避不正常的风险。

企业债券市场要寻求发展,就要对现行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改变现行的信贷资金供给体制,给市场化的融资渠道以发展空间。首先要有计划地扩大发行规模,实行灵活的发行方式,如实行由发行审核委员会统一审批发行,然后由承销商在营业部内柜台发售,也可采用商业银行柜台分销的办法以便于各层次投资者的买卖。此外要鼓励开发债券新品种,视企业经济效益和信用等级的不同,采取多种利率类型,以及多样化的还本付息方式,为投资者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在企业债券定价方面,在改革现行利率体制、人民币基准利率形成之前,可参照国际证券市场惯例,在同期国债收益率的基础上,增加几个基本点,基本点的大小取决于发行债券企业的信用等级。同时,要考虑债券承销与发行价格挂钩,形成竞争性的企业债券发行市场。

篇2

二、高校体育市场的开发

1.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1)思想不够开放,组织行为封闭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受传统思想观念的约束,思想不够开放,只注重体育课教学和课余体育训练,使学校原有场馆和器材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学校体育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受整个国家体育产业发展水平的制约,限制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现行的学校体育组织行为仍是主要限于校园内,缺乏与社会的交往与合作,使高校体育的功能与优势远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2)缺乏市场条件下的运作环境和缺少市场化的商业赞助

体育产业在我国刚刚起步,在实践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而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没有将体育产业理论形成规范化的理论体系,缺少一套完整的体育产业法规来规范体育市场,这些都将影响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

(3)高校体育产业重视力度不够

学校体育只强调投入,依靠学校拨款为主要渠道来维持,实际操作的方式靠领导的恩惠与施舍,给多少钱,办多少事,别无选择。

(4)缺乏高校体育产业管理的人才

高校体育产业管理者不仅应熟悉体育产业的特点,而且要具备学校体育管理能力。高校中虽聚集了一批高学历,高知识,高职称的一流专业人才,但因受到我国体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影响,其中的体育经营管理人才短缺,使得不能发挥现有的体育设施的最大潜力,大量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性浪费。

2.高校体育市场需求分析

(1)高校内部学生需求

高校体育在高校内部存在着广阔的体育市场,大学生处在特殊的高层次文化氛围中,为了丰富课余文化生活,追求个体的发展和享受,体育已成为首选内容。

(2)大众健身需求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高校可以利用闲置的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建立完善的大众健身服务业,为居民健身,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比赛提供场地等有偿服务。

(3)科学健身需求

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社会上的一些体育培训和咨询市场属于个人行为,追求短期利益,没有长期计划,挫伤了大众的学习和健身热情。然而学校具备专业的高知识层次的指导员,场馆、器械完备,大众更容易接受,健身更科学。

(4)商业宣传需求

高校每年都要举行众多的体育比赛,。有些企业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展示公司的形象,就会与学校合作,提供赞助,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因而学校体育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同新闻媒体的合作,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和赞助商的加入,从而获得更多的赞助3.高校体育市场开发的对策、建议

(1)利用高校现有的场馆资源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搞培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体育意识不断提高,但自身原有的体育技能又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入这一市场来寻求帮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高校现有的场馆资源和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搞培训,满足人们对体育休闲的需要。

(2)利用高校体育人才开发全民健身器材

高校拥有一大批体育专门人才,可以聚集起来大力开发科研含量高的全民健身器材,全民体质测量器材和运动竞赛器材,与企业联合转化为商品,既能为企业获利,又能解决高校体育研究资金短缺的问题。(3)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

高校拥有大量的体育场馆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情况下,可利用课余、双休日和节假日期间对外开放,提供有偿服务。

(4)开发学校体育广告市场

大部分高校都拥有一支或几支高水平运动队,每年都参加校际或校内间的体育比赛,可以吸引企业参加广告大战,也可以冠名方式吸引赞助商赞助,以赛养赛,既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又扩大了学校声誉。

三、高校体育市场运作研究

1.运作可行性研究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加上休闲时间的增多,健身与健心成为生活中新的追求,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现代都市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中国大部分高校位于市区内,再加上其自身的需要,高校体育产业化运作势在必行。

(1)广泛的群众基础

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为高校体育产业的运作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2)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体育设施的维护、水电、工作人员的工资等一切费用都由学校来承担,无疑将更加加重学校的财务负担,这就需要学校体育自身来解决,加速学校体育的发展,使学校体育产业成为可能。

2.市场运作模式

(1)建立健身俱乐部

根据学校自身具备的条件,设置以娱乐休闲健身为主题,采用企业化运作模式的俱乐部。把经营权让渡给企业,让企业每年向学校交纳一部分费用。也可利用学校的一些无形资产(如著名教练员等)寻找赞助商,因地制宜的设置一些学生及社会公众便于参加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武术跆拳道俱乐部等。

(2)场馆有偿服务

学校内的体育场馆(如乒乓球馆,羽毛球馆,网球场,篮球馆等)在保证教学训练的前提下,利用课余、双休日、节假日向学生和社会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收取适当的费用,把收取的费用在用到场馆的维护上面,以体养体,可缓解高校体育经费不足的矛盾。

(3)体育咨询培训服务

利用高校独有的广大人力资源,向学校和社会提供健美、健身等体育活动常识,竞技体育规则等咨询服务,培训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和裁判员,向运动损伤和老年人提供运动处方,为社会公众健身提供社会体育指导员。

(4)开发体育用品

高校通过与体育用品企业合作,利用其自身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大力开发体育用品,加强与体育用品生产商和商的合作,在学校形成开发、生产、消费一条链。一方面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也扩大了高校体育市场的范围。

篇3

    (一)学思结合与克己自律

    学思结合是自己解决认知问题的一种修养方法。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通过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自己解决认知,提升理论修养。克己自律就是要通过行为修养方法达到自制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表明孔子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让自己的言行符合良好道德的思想。

    (二)自省内求与慎独

篇4

2.关于产权制度方面的立法。建立与市场经济机制相适应的产权制度,是确立和实现市场经济目标的首要条件,也是企业真正进入市场的首要条件。改革开放以前,在理论上我们把单一公有制或单一国有制视为社会主义的标志,实践上过早、过快、过急地推行公有化和由集体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过渡。结果我国所建立的产权结构非常单一化,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又把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推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为此我们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有着极为深刻的教训。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逐步解放,人们逐渐认识到这种单一的产权结构,只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破坏生产力的形成,并且着手从理论上重新认识和在实践中加以改变这种状况,应该说改革开放十多年我们在产权制度问题上的认识和实践都有了巨大的进步,但问题并未有得到根本解决,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现行的产权制度仍然阻碍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和改革开放的进行。因此,产权制度成为经济学界和法学界的探讨的热点,同时因为产权制度牵涉到许多敏感的问题,产权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又成为改革开放中的一个难点。现在我们国家和我们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应该说为产权制度问题的根本解决辅平了道路和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围绕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重新构造我们的产权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的首要任务,就是首先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家所有权改造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家产权。这个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国有企业中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彻底分离,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国家只对原有的那部分生产资料享有所有仅,而对企业用这些生产资料生产的产品则不具有所有权,企业除了依契约上缴国家一定的产权收益外,其余财产则构成法人产权,继而实现国家原始产权和法人产权的分离。这样,法律一方面要界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界限,保证企业的经营权和收益权的行使,排除政府部门直接干预,从根本上解决政企不分问题,另一方面,法律要界定国家原始所有权与法人所有权的界限,保证企业拥有更多的权利和更大的活力,使企业成为真正合格的市场主体。二是在实行股份制的企业中,确立“国家股”,使一部分国家的所有权转变为国家股权,国家股权的行使,应以保证国有财产的最大增殖为首要原则,在一般股份制企业中,国家的控股权不必成为企业经营控制权,以免重蹈国营企业老路,以使股份制企业顺利进入市场。三是实现产权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使企业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市场需要,不断地重新组合资源,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又一要求。实行产权的商品化和市场化,能使资本不断地涌向社会需要的新的产业部门,不断地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协调发展。其次,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产权制度,就是要实现产权制度的多元化。单一的所有者及其产权主体难以形成市场经济,它不能使市场机制内生化,从而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市场经济。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相互竞争的产权主体,对非公有制产权主体或非纯公有制产权主体,不但政策上鼓励发展,而且给予同公有制产权主体同等的法律地位和保护。以保证多种产权主体在市场上平等竞争。各种产权主体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作用应主要通过市场公平竟争去决定。而不能通过简单的“抑制”与“保护”的方法去调整。凡是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就应该支持、鼓励和保护,这才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主义事业前途真正负责的表现。

3.关于市场秩序方面的立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多元化,企业经营自主化,经济活动市场化,经济关系契约化,宏观调控间接化,这些都是市场机制的法律特征,但仅有这些还不够,要保证市场机制的健康运行,市场秩序必须法制化,市场活动必须规范化,只有如此,才能维护各主体之间平等、互利、自主公平的关系以及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才能使市场经济关系得以实现,才能保证社会公共利益不受损害。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并使市场活动规范化,应着重抓紧两个方面的立法:一方面是保护和服务市场主体,保证市场经济关系按期实现,保障各个经济活动主体实现合法权益的法律规范,。譬如制定统一完善的合同法,使市场主体活动的联结与经济关系的实现提供完善的法律保证,制定统一的融资法,使急需资金的企业和个人及时方便地取得资金,使闲散资金得到有效运用,使贷出的资金得到保障;制定统一的证券交易法和票据法。给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完善的法律保障和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保障民族长远利益的不受破坏,保护市场主体公平竟争,实现国家意志的法律规范,如审计法,会计法、税法,环境保护法,反垄断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就业及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这两个方面的法律规范,是市场经济对市场挟序提出的内在要求,是市场调节能发挥作用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市场机制正常运行的法律保障。

4.关于宏观调控方面的立法。市场经济的又一个特点就是在市场经济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以实现自身最大利益的为内在驱动力和追逐目标,并且独立经营、独立决策、独立进入市场,其活动极为分散。因此,在投资方向,生产要素组合、资源配置方面带有很大的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活力强大,对市场价格的反映灵敏,哪个行业和领域有利可图,就会引起资本向哪个行业和领域的迅速流动和转移,企业就会蜂涌而上,至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比例是否会引起失衡,社会整体利益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是否会受到破坏。市场主体一般是不会考虑的,也不是他们考虑的事情,要求他们考虑这些也是不可能和不现实的。这个任务理所当然应由国家承担。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通过对经济的有力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经济调节所固有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弊端。反映在法律上,这个任务主要是经济法的任务。

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宏观调控,这已为世界经济实践所证明,不过市场经济情况下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主要是间接的,主要是运用经济法规、经济杠杆和经济决策。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必须如此,我们虽然抛弃了计划经济体制,但我们仍需有计划法,(当然是指导性计划)。从宏观上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给予指导,相应辅以各种间接调控手段,使指导性计划有效地发挥作用。需要制定信贷政策和信贷法、投资政策和投资法,需要制定税收法、财政法、银行法、外贸法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用以引导投资和发展,协调经济发展比例,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防止经济发展的大波动;用以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各种经济主体、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使之各得其所,防止两极分化;用以维护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和国家、民族长远利益,保证市场经济功能的实现和市场经济优越性的发挥,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建立民法、经济法新制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换好脑筋

市场经济在我国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经济体制和全新的经济运行机制,这种经济体制要求人们必须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法律观念,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法律观念。这就是要求我们法学工作者和立法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换好脑筋。由于各种原因,“左”的思想和观念束缚了我们几十年,其教训极为深刻,虽经十几年的改革开放,思想观念上的问题远远没有解决。反映在法制建设上,思想上依然很多,按领导意志和红头文件办事的心态和观念依然根深蒂固,等待观望的态度严重存在,依法办事的观念尚未形成,法制建设的标准并未真正确立。这些问题也同样反映在民法经济法学的研究上和民法经济法的立法上。社会的现代化,制度的现代化,关键是人的现代化。民法经济法是与市场经济关系最紧密的两个法律部门,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以后,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民法经济法新制度,首先要求民法经济法学工作者和立法工作者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把握市场经济对民法经济法制度的内在要求,其次是解放思想,转换脑筋,实事求是,敢于丢掉旧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方法,敢闯,敢于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第三是要确立民法经济法学研究和民法经济法立法的标准,这个标准只能是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保障市场经济、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人民民利和财产权利,有利于强国富民。

2.必须按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要求立法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但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必须顺乎历史发展潮流,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各种客观规律,这样才能代表社会进步力量,代表社会先进阶级,否则,这个统治阶级则是腐配没落的统治阶级。民法经济法是保护市场经济秩序和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主要法律,因此,民法经济法首先应该反映市场经济的规律,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就是反映了市场经济对法律的内在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就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律。离开经济规律,一味地按照主观意志制定的经济法律,其结果必须是到处碰壁。这就向立法者提出一个严肃的要求:立法不能有任何随意性。市场经济有其固有的规律性,那么作为市场经济规律的民法经济法也有其必然性。从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征来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区别,因此,其一般规律也是相同的。譬如价值规律,市场竞争规律,市场供求规律。优胜劣汰规律,等价交换规律等,都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对人们行为的内在要求及作用形式都是相同的,因此,建立民法和经济法新制度,其基本的制度是有规律可循的,可能具体的某一方面的细则会出现偏差,可能难以预见,但主要原则、基本框架是有必然性的,这些不能缺乏预见性,不能出现偏差,否则,将会再次贻误我们的事业并带来严重的后果。另外,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市场的统一性。在一个国家内,不允许存在地区分割和封锁,这就是求民法经济法新规范必须具有统一性,只有市场主体进行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统一,才能保证所有市场主体按照统一的行为准则在平等的基础上发展竞争,才能使市场主体有市场地位的平等。

3.对资本主义民法经济法制度要敢于大胆移植、借鉴和吸收。

篇5

大华北地区市场竞争态势SWOT分析

篇6

在电力发电、传输、分配方面世界各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司重组,政府机构改革,电力市场发展而且正在发展,电作为一种商品可以自由买卖。在许多情况下,公有电力公司和私人电力公司变化最大,随着规章定价制度的取消,利润不再有保证,同时,创造利润的能力也不再受限制。对水电行业,市场自由化创造了同样的风险和机会,风险在于各行各业的公司,假如随着时间的过去,其生产成本高于收入,那么公司将失败;相反,相对于获得的收入,其生产成本持续走低,就可以实现利润。

这篇文章是一套系列性丛书的开始,这套丛书着重讨论了世界上几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力行业重组和自由化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对水力发电的影响。

丛书从关注欧洲电力部门的自由化开始,在九十年代几种自由化的形式出现时,其动力是1996年的欧洲联盟电力规程,规程要求各成员国到2000年2月前开放本国28%的电力市场份额、到2003年比例达到33%。所有15个成员国尽管不是同一步伐但都已经开始市场化(成员国是摘要:奥地利、瑞士、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挪威、葡萄牙、西班牙、瑞典、英国)。

为电力市场自由化的各种努力及电力规程的迅即效果是九十年代中期斯坦的纳维亚半岛电力供给统一市场的建立,这导致欧洲出现许多提供现货、期货及衍生合约的新市场。而且,在西班牙、英国组成了许多活跃的不断变化的电力联营。在欧洲,公司间电网容量的分配和传输线路标准已经或正在建立,市场发展迅速,欧洲正在改革其基础设施及合法机构来支持更多积极的跨边界商业活动。

这些变化对水电来说是个机会,尤其是为那些水力发电机装机容量或水库库容巨大的公司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在欧洲水库库容分布的较为平均,然而,水库的周期来水量、地区间温度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差异是电力行业间大量电能以轮转方式交易的动机,然而,实际的电网结构和地理上电厂的分布不答应欧洲电力部门成为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而是一个垄断市场(即市场由少数几个生产商控制)。

能源生产商已表示出抓住电力市场自由化提供的机会的愿望,并且组织自己面对自由化带来的风险。在下面的章节,我们将讨论欧洲五个国家为达到自由所做的努力。这五个国家是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作者注摘要:西欧斯坦的纳维亚半岛国家的能源自由化将在稍后的章节讨论。)

1.英格兰和威尔士摘要:新贸易协议

1990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电力工业私有化,导致的市场协议——英格兰和威尔士联营——将重点放在发电上。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发电份额中仅有一小部分是传统的水电(容量154.25MW,约占总发电量的0.5%),位于苏格兰和北威尔士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提供了重要的峰期电能。(英国大部分传统的水电——1207MW——位于苏格兰,在那里自由化并非一个焦点,尽管政府正在考虑和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贸易协议进行一些形式的合并)在最初的英格兰和威尔士联营,生产商提交复杂的报价,这些报价根据成本的不断变化来实现一个价值等级(最低成本的可优先上网使用),根据这个优异的需求可以提前布置生产来满足需求。根据大多数生产商的最大盈余生产成本,建立了半小时价格。额外的购买数量仅仅是为了保证生产的持续,其数量依靠于生产量的过剩等,过剩的生产能力越小,生产收益越高。

一些关键的参和者认为这种最初的联营结构留给生产商权利过多,生产商可以通过缩小生产量来操纵价格,这种价格被提前确定的事实导致了电力市场和英国天然气市场间的复杂化,使其几乎实时运行。结果是摘要:天然气生产商可以提前影响电力价格,然后,假如价格适宜,可以马上在天然气市场上出售天然气,这种状况增加了生产和需求之间短期平衡的复杂性。而且,电力市场结构没有赋予生产商生产义务,假如生产商减少生产量,联营体系除了布置额外的、昂贵的生产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选择。联营结构的新问题也影响了消费者对竞争市场的价格结构的信心,因此,需要一种新的市场结构来克服这些缺点。

2001年3月,英国石油电力市场协调官员和贸易工业部开始执行新电力贸易协议(NETA),迅速改变了生产商和供给商之间的电力贸易,NETA结构和联营结构间的显著不同在于需求一方积极参和市场,另一个不同点在于“生产者自分配”概念,即生产商自己分配电力设备来满足电力零售商合同式的需求。

大多数贸易出现在期货市场和电能交换,参和的生产和需求双方的级别在“平衡机制”阶段(实时前3.5小时)作为“最终的通知”(FPN)提交给系统操作者方,假如生产商有确定的生产量,则供给商必须预期每半小时所需的电量并签署合同购买适当的电量。

提交FPN是为了为参和双方描述地理位置以使其可以自我分配,生产方希望生产比FPN更多的电力(而供给方则希望消费更少的电力),或者相反,供给更少电力而消费更多,每个报价都描述了一个确定的FPN偏差和相应的市场价格,反映了平衡机制参和偏离FPN而取得的收益。对照先前的联营机制——联营机制是按照最优的定购计划布置确定的生产任务来满足需求并以此分配生产,新机制分配指令直接下发给生产商,指导其迅速调整生产来保证满足需求。

在NETA机制中,系统操作方——全国高压输电线网——协调市场参和方自然地理位置和系统平衡机制需求之间的分歧,除了接受出价解决电力不平衡外,系统操作方还接受出价来调整输出量/需求量来维持供给的平安性。

准确猜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所有的交易都是严格的,这就是说,一旦一个电力合同(无论是生产方或消费方)无法履行,偏离了合同要求,惩罚办法将马上实施。任何背离了合同的参和方都将视为“不平衡”并支付两个不平衡价格中的一个,“系统购买价格”用于那些比合同规定消费的多或生产的少的用户或生产商,“系统出售价格”用于比合同约定消费的少或生产的多的用户或生产商。

全国高压输电线网不得不采用不平衡价格来平衡系统,因此,不平衡价格,很大程度上依靠参和方为增加或减少他们的生产量或供给量所接受的价格。

目前,系统购买价格偏高,为避免支付这个费用,大多数供给商有意地订购比他们预期需要更多的电量,然而,生产商必须布置提供所有合同要求的电量,这样全国高压输电线网不得不进行调解以减少生产输出量,这种情形系统称之为“超出”,反之,全国高压输电线网需要采取行动增加生产输出量,系统称之为“短缺”。

为利于控制平衡机制,全国高压输电线网拥有“期货交易”的能力,这意味着签定合同买卖将来输送的电能,通常,通过期货交易获得的价格要优于短期通过要价获得的价格,这些降低了全国高压输电线网平衡系统所需的费用。另外,一个经协调方同意的激励布置,将平衡系统的费用减至最小,因而受到的奖励。

有时在生产和需求平衡中出现了忽然变化(例如一个流行的电视节目结束时,上百万人同时转换频道),并不是所有的生产商可以提供这种必要的“瞬间储备”服务,而瞬间储备的价格也比较昂贵,这使得威尔士两个抽水蓄能电站从中获益,第一水电公司所属的1740MW的迪诺威格电站和360MW的范思特尼格电站,可以在一分钟内向电网输入数百兆瓦特的电能。

同时,英国少量传统的水电几乎都专门用于高峰期电价最高时。在英国自由化电力市场,传统的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如1740MW的迪诺威格电站(上图显示了它的放水区)提供了有利的峰期电能和系统控制。

2.德国摘要:市场开放电力平衡

德国,欧洲最大的电力市场,主要依靠进口石油和核电站,其总装机容量达108000MW,其中传统的水电为4304MW(约占4%),抽水蓄能电站为4636MW(约占4.2%)。(哥德思特尔工程各机组2002—2003年开始运行后,将增加1060MW的抽水蓄能容量)。1060MW的哥德思特尔抽水蓄能电站,当其4个机组2002—2003年开始运行后,将成为德国完全自由化电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德国电力市场竞争的步伐仍然在加快,随着1996年欧洲联盟电力规程的实施,1998年4月德国电力市场没有经过任何过渡时期就完全引入竞争,公用事业协会、工业部门和独立的电力商在1998年5月签署的协议中确定了调整电力传输价格的准则,几个月后,电网操作方协会提供了电网进入的技术标准,第一个协议可以保证数百或数千个(达不到上百万个)用户改变供给商。

1999年12月基于连接点价格表的第二个协议取代了第一个协议,它答应每个用户在全国范围内在不改变系统进入费的前提下自由变换供给商。2001年12月13日,电网操作方和系统用户通过了对第二个协议的调整方案,第一次将代表家庭用户的消费者包括进来,在修改过的协议中,电力买卖和家庭用户变换供给商进一步简化,从而,德国预备进行第三轮调整以进入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到2001年底,除了许多工业、商业用户外,超过一百万家庭用户变换了供给商。

即使是家庭用户,零售和批发价格也急剧下降,目前讨论集中在全国统一市场和紧密结合的欧洲能源系统,保证所有生产商进入系统以及提高系统价格和运行的透明度。有关德国电力系统状态的关键指示是非常积极的,电力平衡——装机容量和需求的平衡——在德国是积极的(正如欧洲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电力平衡分析的目的是估计装机容量、电站储运损耗统计量、无效容量、维护储运损耗、系统服务储备和负载。分析结果是一个正平衡或负平衡,用以指示一个确定的电站或地区在不影响其自身可靠性的前提下是否可以出口,或者是否需要输入电能以保证可靠的供给。

鉴于德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没有面临负的电力平衡,而一些欧洲地区存在能源不足,随着欧洲各地区市场竞争的增强,电力平衡需要密切关注。

德国的大型水电站归属大型公用事业公司,他们将传统的水电和抽水蓄能电站视为生产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规律地控制,同时也存在大量小型的、独立的受德国新能源法资助的水电站,对这两类水电站而言,尽管降低运行费用以保持经济性和竞争力的压力很大,但电力市场自由化的影响仍然不大。

3.意大利摘要:继续干预

在意大利电力市场中水电扮演着重要角色,全国大约75000MW的装机容量中,传统的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7000MW,另有7000MW来自于抽水蓄能电站,水电承担着全国电力生产的19%。

在意大利,电力工业继续干预是基于1999年执行的博斯尼法案,法案要求的许多步骤都已完成,最近的步骤是2001年5月工业部通过的“市场代码”,引入了一个强制性的电力联营,预期2002年上半年开始营业。可以预见两个主要的市场,第一个是能源相关的、提供前期服务和调整的市场,主要由政府所属的新市场操作者GestoredelMercatoElettrico(GME)操纵。第二个是分配相关的、处理输送阻塞管理、操作储量和实时系统平衡的市场,由独立的市场经营者GestoredellaReteNazionale(GRTN)操纵,这当然需要协商一个合适的协议来处理各种交叉的争端,尽管直到2002年1月还没有达成。

到目前为止,针对大多数消费者的电力批发价格大大高于中欧地区,针对被束缚住的消费者(即不能转换供给商的用户)的价格包括两个部分摘要:固定部分和浮动部分,固定部分相应于发电公认的固定成本,另一部分涉及燃料成本,系统操作者每两个月更新一次。目前这个群体约占总消费人数的65%,随着自由化的深入,到2003年预计比例将降低到35%。

较高的批发价格对于外国公司来说,意大利是一个有吸引力的投资市场,无论这些公司是企图在意大利投资电力或是购买业已脱离纵向联合公用事业EnelSpa的电力公司。

在新意大利市场,水电尤其是抽水蓄能电站对于自营的系统操作商来说,将是重要的资源,从ISO提供的信息判定,水电(容量至少为3000—4000MW)用于处理早晨急剧增加的电力负荷,另外,晚上抽水蓄能电站水库蓄水使得发电机组避免了夜间热机组循环。

4.法国摘要:聚焦出口市场

法国电力装机总量大约108000MW,其中76%是核电,13%是水电,火电占11%。

法国电力在欧洲是独特的,因为所有电能的发电、传输、分配都是国有公用事业公司ElectricitedeFrance(EDF)完成的,是欧盟最后一个国家垄断。

然而,1996年欧洲联盟电力规程为法国电力部门引入市场竞争,90年代后期,法国每年电力出口超过9000万兆瓦时,因而在电力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

例如,自2000年2月,法国电网的经营者——一个名为ReseaudeTransportdelElectricite(RTE)的新公司——已经从EDF中独立出来,RTE的目标是管理输电线网运作和发展、确保所有用户对电网无差别的使用以及促进建立一个积极、流动的电力市场。自2001年5月起,欧洲电力输送费用将和距离分开,不管距离多少,每出口1兆瓦时费用定为2欧元(1.88美元),根据每年电力出口量计算供给商应支付的费用,然后根据在边界线的自然流动在电网操作者之间再分配。

EDF的其余部分正在逐渐分散,产生了经营发电或贸易活动的商业单位。有关贸易活动的情况,在伦敦成立了和LouisDreyfus贸易公司合办的联营公司,这些商业公司现在都自负盈亏。像这样的分散化——同样也发生在大多数电力自由化国家——带来了许多有意思的最优化新问题,包括发展新随机模型来处理增加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1996年欧洲联盟电力规程的一项要求就是成员国开放电力市场,不断提高面向竞争的电力份额(到2000年2月达到28%,2003年为33%)。2000年2月,法国立法通过了法国电力市场自由化。目前,约占市场30%的近1200个大型商业消费者可以选择他们的电力供给商,但是,当能够挑选供给商时,几乎没有消费者主动更换供给商。

EDF的发电量约占法国用电量的95%以上,它利用水电作为峰期电能及进行全国输电线网的系统调节,并收取这些辅助设施的额外价格。除了价格收益外,EDF将水电站描述为“法国电力系统平安的关键一环”,EDF操作运行220座水坝及550个水电站,每年水力发电6500万兆瓦时,约占其总发电量的15%。

自由化和市场激烈竞争推进了法国第二大电力集团CompagnieNationaledeRhone(CNR)的发展,CNR的发电量约占全国电量的3%,主要是Rhone河的水电,CNR的水电站装机容量2937MW,每年发电1600万兆瓦时。2001年8月,CNR和比利时的Electrabel共同创建了一个新公司——EnergieduRhone——开发CNR和Electrabel在法国的电力市场,法国政府要求EDF放弃其持有的少量CNR股份来进一步加强市场的自由化。

5.西班牙摘要:类似加利福尼亚吗?

西班牙的全国装机容量约为52000MW,其中水电装机容量约为17000MW,在平均降水年份,水电发电总量约占全国发电量的20%。

1997年,1996年欧洲联盟电力规程实行不久,西班牙开始了它的电力行业自由化进程,并颁布法律建立了电力发电和供给的竞争性框架,采纳的调整框架深受美国加州实行的模型的启发,2001年发生在美国加州的保证供给危机被西班牙密切关注。

尽管西班牙不同机构为避免加州类型危机提出的分析和预防办法大相径庭,但没有人建议回到以前高度干预的机制,而且这还要考虑到西班牙以前的调整结构运行的相当出色(西班牙调整电力系统结构的动机主要是1996年欧洲联盟电力规程的要求,而不是先前电力系统结构的非正常运转)。

近期西班牙提出的各种分析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在美国加州框架设计的明显缺陷而不是西班牙全面自由化进程,然而,发生在加州的能源危机促进了对西班牙模型的深入探究并且开始修正自由化进程以避免类似失败。

加州电力危机的一般性原因是装机容量不足(供电不足),尽管引起加州电力危机的一些因素在西班牙并不存在,但情况并不让人乐观,假如不利的市场状况继续下去,供电不足将可能在近期内出现;另一方面,不管高价格或是分配公司破产都不能预见。但是,有关这些争论仍然存在着较强的调整不确定性,而且实际出现定量配给尚不清楚可能发生什么情况。

目前,新的投资障碍仍然密切相关并有可能导致令人担忧的发电不足,最主要的障碍包括摘要:迟缓的投资授权、市场准则的不确定性、天然气部门犹豫不决的自由化、增加的环境压力以及即使在发电量不足的情况下仍存在着对现货价格的价格调整上限。

一般而言,在西班牙供电保证是没有深入探究又令人关注的焦点,然而,市场危机的潜在可能性造成这样一种状况,即市场缺乏签定长期合同的动力,仅存在短期电力市场又导致了对新的电力设备投资的短缺。除了上述的障碍外,鼓励签定长期合同是西班牙保证长期电力供给的主要因素之一。

电力市场自由化对西班牙的主要影响是广泛的企业重构和重组,正如欧洲联盟电力规程要求的,反过来,企业的调整和重组也影响着企业拥有的水电资产。在新市场框架中,水电站和其他电力公司一样,每个水电站都可以像其它热电厂一样按照同样的规则在统一市场(如摘要:日常电力市场、国内电力市场、储备市场、实时市场等)中投标,三年的运作显示了水电在电网平安和辅助服务方面优异的成绩。

有关重构,西班牙四个最大的公用事业公司——前国有的Endesa、Iberdrola、Fenosa集团、和HidroelectricadelCantabrico——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在欧盟统一市场内通过合并或意向合并参和竞争,并已开始努力建立新联合……继续走向……激烈竞争。

篇7

1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自1999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农业产业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西部各省区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稳步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到2006年底,西部地区主要粮食产量中粮食作物总产量12926万吨,较2000年增长28%,油料总产量736万吨,较2000年增长46%,棉花总产量242万吨,较2000年增长50%;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然而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的进行,农户成了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有了独立的经济利益要求,但长期以来对农户的组织和利益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家庭经营的内容、范围、水平等一直没有大的变化,大多数农户仍是一盘散沙,无所谓向心力和疑聚力,农业生产沿用传统模式,这与农业产业化要求的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等背道而驰,农民的收入没能真正提高,农业经济没能快速发展。

2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2.1缺少龙头企业为依托,生产没能面向市场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是: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然而由于农产品市场不景气,本地市场需求少,同时由于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较差,使得对外贸易交成本高,很少有企业投资农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的引导,使得农户生产存在盲目性。另一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生产力的提高,以生产为中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仅仅提高产量,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西部农业生产并没能以市场为导向,市场机制在农业生产中没能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主体作用,大量的农产品依旧被生产出来,从而导致市场上供大于求,从而使得农产品价格下降,扩大生产必然使得生产成本增加,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增长有限,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专业分工模糊,产业结构不明晰

由于缺乏市场,农户日常需求的农产品,大多是自我生产,因此必须生产多种农产品,满足自我需求,使得农业生产缺乏分工,生产效率不能得到提高,数十年以粮为纲的观念,主导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形成了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要粮食不要其它的低效单一的发展局面,量多低质,高产低收的现象在我国的农业生产中比比皆是,这是结构性的矛盾造成的。面对市场这个铁面判官,西部农业的唯一出路,就是要审时度势,发扬挥刀割“痛”的精神,痛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达到调优结构,提高品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2.3西部农村人口增长过快,人口素质偏低、隐性失业率高

国家一直倡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西部贫困山区实施乏力,导致西部农业人口增长过快,从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西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除了四川、重庆、陕西、内蒙古以外,其他省份的自然增长率都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生态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而且影响了西部地区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各级政府没有根据地情制定切实有效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致使西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滞后,吸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较少,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仍滞留在传统的农业部门,无法迅速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农村隐性失业率居高不下。

3发展西部农业相应对策

长期以来,西部农业沿用传统的生产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未经加工直接作为食品或者原材料用于销售,经济效益不高;同时,随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的供给远大于需求,从而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得不到提高。因此发展西部农业关键在于打开市场,扩大农产品的市场需求。

长期来畜牧业是农业的组成部分,与种植业结合经营为其存在的主要形式,随着农业的发展,畜牧业从附属于种植业的地位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然而在西部地区,畜牧业从整体的角度分析,任然处于种植业的附属地位,规模不大,缺乏专业分上,对农产品的需求量少,没能真正发挥其对农业的推动作用;针对西部农业产业化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结合自身特点,以畜牧业为依托促进西部农业,一方面必须面向市场,改变自给自足的经营模式,发展壮大畜牧业的规模,通过畜牧业带动,扩大农产品市场;另一方面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区。

3.1加快农村养殖基地建设,加快畜牧产业化

畜牧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立足资源优势,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和产业化经营为方向,通过农村养殖建基地建设,实现畜牧业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牲畜品种改良,提高牲畜饲养和管理水平,实现畜牧业增长方式由单纯追求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畜产品生产结构为关键,因地制宜发展有机畜牧业。实现畜产品生产由自然分散型逐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努力实现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度。

3.2通过畜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打开农产品市场,将农业市场化

通过做大,做强畜牧龙头企业,加强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围绕产业的前、中、后各个环节积极推广“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开农产品市场,通过产品市场,带动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健全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连接紧密、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运营机制;强化龙头企业在行业信息指导、产品流通及行业协调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农户的的生产面向市场。

3.3以市场为导向,促进专业分工实现区域布局

篇8

(一)健身市场的经营状况我国健身场馆主要为民营场所,且多为租赁场所。以河南省为例,在数百所健身中心中,仅有3家健身中心为国有投资,有94%以上都为民营健身场馆。健身场馆的经营项目普遍以健身操、器械健身为主。在单一性健身场馆中,约有87.6%的场馆经营项目都为健身操,主要服务于女性消费群体;而器械健身中心的服务对象则主要为男性;综合性健身房的经营项目不仅有健身操和器械健身,还包括各种休闲娱乐项目(如美容、桑拿、淋浴、气派、茶饭、羽毛球、台球、乒乓球等),根据场所性质的不同,健身中心的开放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二)健身市场的投资-效益分析在健身场馆经营中的投资,主要包括实物性与非实物性两方面,其中,非实物性投资具有长期性特点,实物性投资则为一次性。据相关资料显示,陕西单一性健身场馆的投资资金平均值在3.8万元左右,利润额平均值在6.1万元左右;而综合性健身场馆的投资额平均值则为33万元,利润额平均值为7.8万元。由此可以看出,单一性健身场馆的投资更少,同时由于其收费低廉、开放时间短,所以经营性支出更低,所以利润要高一些。综合性健身中心,在环境设施、设备及附属设施方面的投入费用较高,趋于贵族化,所以综合性健身中心在健身市场中,以经济型场馆更受欢迎。目前,支撑陕西健身市场的主要为普及型、大众化的单一性健身场馆。综合性健身场馆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陕西62家综合性健身场馆中,仅有18家赢利,33家持平略余,剩余11家都处于亏损状态,但由于其经营方式为滚动式收益,所以其仍然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尽管单一性健身场馆在投资回报率方面比综合性场馆更高,然而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必将被逐渐淘汰,由综合性健身中心取而代之。

(三)消费状况分析体育消费是一种非生产性消费,是社会经济发展到某一阶段后,才会产生的事物,体育消费必须建立在人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的基础之上,人们为追求享受、发展而做出的一种满足高层次需要的选择。目前,关于我国人民的体育消费支出还没有具体的统计数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在文化健身消遣方面的消费,仅占全部消费的0.34%,只有10%的娱乐、社会消费支出用在体育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居民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较少,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很多,如社会发展水平、文化背景、传统消费理念及习惯等。在对健身房会员的抽样调查中发现,人们的收入水平与选择的健身场所有直接关系,同时年龄、职业也会对健身场所及方式的选择有一定影响,通常选择单一性健身场馆的主要为普通职员,健身会员的年龄表现出两极分化,主要为年龄偏小或偏大的低收入人群。综合性健身中心会员则多为个体经营者、干部、高级职员,年龄分布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参与健身的人群都具有可支配收入高的特点,并对健身运动有一定的热情,其在体育方面的消费支出明显比城镇居民平均水平更高。由此可总结出体育消费与收入呈正相关,同时在年龄分布方面,呈现出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一方面是青少年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有增长趋势,其主要因为现在的家长十分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愿意花钱买健康;另一方面,老年人在体育、健身方面的消费支出较多,这与老年人重视自身身体健康,有富余时间、精力及金钱有关。

二、我国健身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知名健身企业较为缺乏在健身市场中,企业本身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良好的知名度、声誉意味着其在服务理念、技术指导、管理等方面具有先进性,其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累积而成,其在消费者心目中具有较高的信任度,是吸引广大消费者的重要内因。我国目前的健身市场中,主要为中低档单一性健身房,上档次、有规模、经营先进、管理科学的知名企业还较为缺乏,这也是阻碍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员工素质、内部环境、硬件设施、经营者管理水平、企业知名度等都会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现代社会中,企业竞争就是人才竞争,健身企业要想提高市场份额,在健身市场获得一席之地,人才是关键,企业应当引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法律、懂业务、精明强干的经营管理者,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以先进的管理理念、良好的服务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二)健身市场环境尚不成熟体育市场环境,不仅包括健身场馆的人文环境和硬件设施,还包括健身消费氛围,人均可支配收入,传媒宣传引导,政府扶持力度等。健身娱乐行业是满足人们娱乐休闲、强身健体需求,而提供技术指导、锻炼场地、体育器材等服务的行业,所以其不但要具备良好的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还应当完善技术指导,为消费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健身环境,从而放松心情达到健身目的。从陕西的健身场馆情况来看,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健身场馆在运动环境、基础设施方面较为优越,其他绝大部分的健身场馆的基础设施都较为简陋,其环境营造、场地选择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健身市场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政策上的支持,在“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为陕西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保障体系,努力争取税费减免,提供融资、投资渠道等优惠政策。大众传媒在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其在健身市场发展中的力量不可小觑。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思想、行为易受舆论影响,媒体是具有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工具。利用媒体对健身市场进行引导、宣传,能让普通群众更加了解健身的作用、功能,让健身活动更易获得人们的接受与认可,同时对人们的健身理念、健身项目爱好产生影响,引导人们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来,最终达到促进健身消费的目的。在以前,我国的大众传媒普遍只重视报道、宣传各种体育赛事,而对健身市场的关注度则普遍较低。近年来,媒体对健身市场的关注度有了明显提高,不少电视台都纷纷开辟了与健身相关的栏目(如江西电视台的《胖友减肥训练营》),这些都有益于推动我国健身市场的发展。

(三)经营管理不善目前,我国健身市场的经营项目呈现出了全方位发展态势,但在市场定位、项目设置方面则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在设置经营项目时,并未对市场进行科学、充分的考察,很多都是凭感觉、凭经验,一些盲目上马的项目很容易就出现了门庭冷落、供给过剩的情况,从而造成经营困难。目前,我国健身市场在从业人员数量、经营项目、消费情况、注册资金、企业性质等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与雏形,但是在管理经营方面则存在较多问题,如经营者素质普遍偏低、经营队伍结构不合理等。针对这一问题,企业经营者有必要以内部管理、内部教育为抓手,重点提升员工职业道德素养和业务水平,积极创新服务理念,强化管理,从而提升服务水平,打响企业知名度。同时还要加强场馆的卫生环境管理,为会员提供良好的健身环境,以树立企业形象。

(四)经营策略有待改进我国健身市场自出现以来,就迅速在全国各大城市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健身在我国毕竟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发展时间较短,所以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健身企业在经营策略方面也还有待改进和完善。从陕西的健身市场发展来看,体育场馆数量本来就少,同时部分场馆还并未面向社会开放,一些上档次、高标准的综合性健身中心更是屈指可数,单一性健身场馆数量虽多,但多为民营性质、租赁场地,在健身环境、设施设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局限性。再加上平均每年一两千的健身会费,对于大部分的中低收入人群,尤其是青年学生而言,都是数额不小的一笔开支。这些因素都是制约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健身市场突破这些制约得以推广、发展,就有必要构建一套完整、科学的营销策略。对于企业来说,市场营销是其根本和发展基础,企业应当充分重视这项工作。首先,我国健身市场应当将单一性健身房作为基础,重点改善其经营环境,将青年学生、中低收入人群作为场馆的主要对象,注重经营方式的灵活性,并以低价格吸引广大消费者,从而逐渐将健身市场做强、做大。其次,各地区还应当充分运用自身的体育资源,引进外资,建设一批与国际接轨的高级健身场馆,引进知名健身品牌入驻,并利用这些知名企业的先进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准确把握市场脉络,挖掘潜力,以减低消耗和成本,以合理的价格面向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打造多个一流健身俱乐部品牌。

(五)市场发展失衡我国健身市场在布局、产业结构方面较不平衡,尤其是定位于中低档健身服务的企业,发展较为缓慢,而各种热门项目(如跆拳道、瑜伽等)经营单位则不断涌现出来。另外,在健身市场局部方面,健身企业、设施多集中于市区商贸中心,在城乡结合部,特别是居民住宅区域则十分缺乏健身企业及配套健身设施,这也导致了健身市场布局的失衡。

三、促进健身市场发展的相关对策

(一)更新健身理念在体育经济视角下,我国健身市场应当紧贴城市人群,以城市为中心,向中小城镇、农村辐射。树立并倡导休闲健身理念,倡导多元化、人性化、个性化服务,将“以人为本”作为健身服务宗旨,在健康观念的导向作用下,逐步深入普及健美健身运动,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的带领下,大力培养具有全民健身指导能力、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积极投身于体育健身事业,以促进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进而推动我国健身市场的快速发展。

(二)找准市场定位要推动我国群众健身运动的可持续发展,扩大健身市场或经营产业,首先必须有正确的发展战略作导向,并找准健身市场的定位:如坚持全民健身战略,立足发展,面向未来,市场开发与技术培训并举,以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指导员培训和服务为主,同时努力推进私人健身教练、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服务为辅的双轨制培训与服务模式,为社会培养并输送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和健身理论与实践指导能力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实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基本国策服务。

(三)规范健身市场规范的健身市场,是我国健身运用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相关主管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健全并落实健身行业相关规范、标准与政策,加强体育事业改革及政府机构指导力度,突破健身产业的行政垄断局面,对健身行业加大监管力度,以引导健身企业规范、有序地竞争,真正地让人民群众获得实惠,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各健身企业的优势互补。

(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健身品牌健身会所是我国健身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为大众健身发挥着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故此,我们在引进国外先进健身理念的同时,不忘挖掘民族传统的、优良的养生健身方法,将其发扬并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中国的特色.同时抓住国外健身产业向国内转移,同时跑马圈地抢占先机,实行有限联合或独立经营,逐步打造或形成自己的健身旗舰。

(五)实行可发展战略要实现我国健身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研究并遵循市场规律,挖掘健身健美资源潜力,依托市场经济,努力发展健身产业,在健身市场的发展和运作上坚持结构、质量、效益、规模的并举和协调统一,不以牺牲环境、质量、信誉为代价,不搞破坏性、重复性建设,同时健全必要的安全保障体系和行业规范,这样才能开拓我国健身市场的发展与强盛之路。

(六)扫清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目前,我国健身市场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以下方面:首先是健身市场管理、规范不到位,行业自律性较差,在行业准入资格审核方面,执行力度较差,存在着恶性竞争现象,这些都是造成健身服务行业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其次是缺乏人才优先理念,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再次,器械场馆质量规模、服务手段、服务设施不到位;最后,健身企业对健康理念的宣传工作普遍不够重视。上述因素都是制约健身市场发展主要瓶颈,要促进健身市场发展,就必须通过建立、落实行业规范,加大行业监管力度等措施,扫清各种障碍,为健身市场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篇9

黑龙江省重点高校培养出的市场营销人才几乎全部选择其他地区进行发展。这对于亟待发展第三产业的黑龙江省经济而言并非一个利好消息。同时,留下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与整个区域经济的匹配衔接上也存在巨大问题。由于省内相关产业发展的相对落后,致使具有吸引力的岗位数量较少。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并不能在省内找到合适的岗位。这就给全省的区域经济改革在各行业的推进带来较大的冲击。在买方市场环境下,生产的壁垒逐渐降低,而市场的开发与维系则成为各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市场营销人才外流及不足,会造成无论是生产型企业还是服务型企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营销人才流失归根结底在于市场未能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这就带来一种恶性循环,一方面企业缺人,另一方面人才外流。在发展起步已经较为落后的前提下,对行业的健康构建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1.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在整个就业环境中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

相比高端市场营销人才的较少需求,基层的市场人员需求在黑龙江省内却存在巨大缺口。各大企业对基层营销人员的巨大需求主要由于:一方面黑龙江省经济正在朝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过渡;另一方面,营销人员的离职率一直居高不下。虽然在基础岗位,整个社会对市场营销人员有着较大的需求,但由于技术和学历门槛较低,使得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面对众多激烈的竞争。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经验方面处于绝对的劣势,巨大的需求却对应着难以就业的尴尬。另外,由于高校毕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在从事基础销售行业时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因此,基础营销岗位在市场营销人才吸引力方面处于相对的劣势。这也与整体就业市场对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问题有着相同趋势。在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市场营销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而求职者难觅合适岗位与招聘企业难觅合适员工同时存在。改变当前区域经济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间存在的不协调关系,使此类人才能够为黑龙江省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力量需要该区域内的各大高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努力。

2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市场营销人才需求的措施与建议

2.1黑龙江省高校对整个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

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面,黑龙江省高校应在思路和课堂上进行双向的改革,在保证人才数量的同时努力提升市场营销人才的专业质量。首先,高等院校应该改变现有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思路,以适应当前的区域经济发展。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推动整个专业向理论结合实际、技术与能力共同发展的方向转变。其次,在课堂教育方面,当前的理论教学模式亟待改变。学生缺乏实践能力,理论学习成果难以运用到实践活动中去,造成了整个专业培养出的人才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因此,高等院校应考虑将部分职业培训课程纳入教学活动中。比如,通过加强教学投入,购置软件设备,可以进行市场营销仿真模拟训练,在改变实践机会匮乏问题的同时也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性、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习效率的可见性。此外,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就业心理的辅导应继续加强。营销专业学生入学后对未来择业就开始茫然与担忧,这种状态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的工科院校时更加突出。因为工科院校都有优势和主打专业,营销专业是这类学校的边缘专业,因此学生的被歧视被忽视心理更严重。突破与相关就业的心理障碍,使营销专业的学生乐于面对挑战,愿意从基层做起,使得高就业意愿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二者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2.2不协调状况的改善需要整个区域内企业的支持和帮助

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过高期望不但不利于整个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对于区域经济的升级也存在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过程中急需企业提供足够的机会,但由于黑龙江省国有企业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与东南沿海各省民营经济的发展相比相对落后。因此当前能够为黑龙江省内高校营销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条件的企业相对较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依靠人才提升竞争力,但对人才的培养却投入不足。同时,新入职的营销人员较高的离职率也成为企业发展的一大隐忧。向其提供更高水平的就业培训和心理疏导,至关重要。对此,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改善基础营销人员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通过协调、沟通解决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保证市场营销人才能够得到能力上的提升,给予基层营销人员不断晋升的机会,以此降低市场营销人员的离职率。在企业内部,可以通过组建学习型组织,使营销经验得到充分的交流和传播。由于市场营销工作本身对营销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营销人员不仅需要熟知生产流程,还要了解产品结构;不仅需要了解自身企业,还要谙熟竞争对手;不仅需要了解市场环境,还要揣摩服务对象,因此营销工作的这种综合性复合性特点,要求企业能够为其提供了解企业了解产品、了解工艺、了解市场、了解顾客、了解对手的机会与平台。营销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自身工作信心,更能提高工作归属感,从而降低离职率。企业也可以通过组织安排营销人员与企业内其他各部门的人才相互学习,进行更加有效的沟通,提升从属意愿,以帮助企业营销新员工尽快消除新环境陌生与不适带来的心理障碍,从而降低离职率,保障企业运营顺畅。

2.3政府对于众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应给予指导和帮助

推动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资源,依靠省内培养和省外吸引来的人才仍需要继续进行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养,这不但符合终身学习的要求,更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和支持成人教育培训机构,帮助成人教育机构设置符合市场需要的、与区域经济密切相关的培训项目。就市场营销人才而言,一方面要规范市场营销人员的上岗认证制度,这是提升营销人员就业认知率,控制营销人员就业良莠不均现象的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即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机构,要向市场传递需求信号,解决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当然,市场营销人才自身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把握职业晋升方向,适时调整职业心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篇10

吴昌硕的画作实属固守自强着意借古开今的传统派。他个人眷恋古老的中华文化,以“金石”“诗文”“书法”入画,开拓创新,从传统内部破解中国画发展的难题。其中石鼓文对他画作风格面貌的影响最为显著。石鼓文是成熟的大篆文字,它的线条以曲为主,直线则多呈欹斜之势、圆浑挺劲,笔意凝重、端庄古朴,极具张力。结体则趋于长方形,方而不正,结字则内聚与外展兼而有之。表现出雍容肃穆、雄浑豪放、大气磅礴、端庄自然的艺术风格。正是这样的特点谋和了吴昌硕心中的“画”。他在65岁临《石鼓》本上自题有:“余学篆好临《石鼓》,数十载从事于此,一日有一日之境界。”在谈到他的独创性时,他说:“画与篆法可合并,深思力索一意为孤行”;“离奇作画偏爱我,谓是篆籀非丹青。”

本文将从本质与表象两个方面论述石鼓文与吴昌硕画作深厚的渊源。

本质上,其一,石鼓文在“气”方面对吴昌硕大写意花卉艺术的影响最甚。此气指强烈的生命力,又指骨气、豪气、逸气、浩然之气。“气”在中国画和书法领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沙孟海先生曾这样评价吴昌硕的书法艺术:“篆书,最为先生名世绝品。寝馈于《石鼓》数十年,早、中、晚年各有意态,各有体势,与时推迁。大约中年以后结法渐离原刻,六十左右确立自我面目,七、八十岁更恣肆烂漫,独步一时。世人或以为先生写《石鼓》不似《石鼓》,由形貌看来,确有不相似处。岂知先生功夫到家,遗貌取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临气不临形’的。”吴昌硕自己在《为诺上人画荷赋长句》中说:“墨池点破秋冥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吴本人都客观地指出不论在其书还是画中贯穿始终的都是一个“气”字,豪气和逸气都要通过布势和笔墨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布局上的气势和笔气。

浩然之气,必借凝重遒劲的笔力表现,而放逸潇洒之情又必表现为纵发之笔法。1923年《松图》苍劲挺拔的松树,郁郁葱葱的枝叶,体现出历劫不败、万古常青的精神力量,伴以巨石,使画面豪气横溢,用笔刚劲有力。吴题曰:“郁勃纵横如古隶。”又如《听天阁画谈随笔》云:吾国绘画,以笔线为间架,故以线为骨。骨须有骨气;骨气者,骨之质也,以此为表达内在活力。《香远益清图》题诗:“毕竟禅心通篆学,几回低首拜清湘。”禅学讲究虚静超然洒脱无为,这种精神境界与作书画时“逸”的境界是一致的。

表象上,石鼓文结体章法对吴昌硕大写意花卉画构图、造型、题款都有很大的影响。吴昌硕的绘画构图丰实饱满,好作竖幅长屏,主体部分突出,构图上作斜势上行,左低右高,中宫紧收,枝叶相互交错穿插,上紧下松,正是借鉴了石鼓文的间架结构、章法。当然这里不排除有受黄庭坚、米芾、钟繇等字的影响,还有金石篆刻的作用,但影响其最大的依然是石鼓文,在黎东明《秦系文字研究》认为:“石鼓文章法构成的主要基调是平衡感和协调感所建构起来的平稳宁静,并带有一种几何装饰的色彩”,石鼓作为当时国家礼器出现在比较庄重的场合,所以结体上趋于严紧、长短匀整、平稳端庄、典雅。吴昌硕的画作亦有此特点。布局大起大落,取对角斜势,惯用枝干衔接以增画面气势,注重画面错综回应,枝干交插,以顺应逆,以拙藏巧,且于题款纵横、长短,用印的多少、大小、朱白、位置都与布局气势统盘处置。如图所见,石鼓文和他的画作之间可以说是源与流的关系,亦可以说是传承与演变。他画梅花往往有一枝直上,必有一枝回掩而转折,这种跌宕呼应的手法融汇着石鼓文结构布局之妙。构图中他则自觉地利用视觉心理在画面形式构成中的作用,背反之力,开张之势,外轮廓的内敛与回抱,整个画面气势氤氲。且石鼓结构中排叠向背、争让回避、扶携朝揖、回抱救应等法则也在他的绘画中得以充分的体现,正是呈现“直以书法演画法”。他画葡萄、紫藤又以石鼓文结合狂草线条入画,获得了新的表现效果。其《珠光图轴》以篆草笔法如画,笔势雄健纵放。紫藤错综交叉,自上而下,曲折盘旋,遍布整幅画面,具有一种扩张之势。

篇11

举办奥运会体育赛事所需的巨大资金的投入,对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影响和冲击是极大的。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应借助北京奥运会这一有利契机,利用内、外资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以弥补操作过程中的资金不足,并借助奥运经济现象,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从而推动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怎样借助奥运经济推动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健康、稳步发展,已经成为北京奥运会赛事组织者和中国相关金融机构及我国体育金融产业相关人士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发展国内体育金融市场是解决北京奥运会所需3000亿人民币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奥林匹克对体育经济和金融业的影响

1.奥林匹克对体育经济的影响。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来看,我们看到了精神需求、物质需求和财富需求越来越密不可分地共同作用于我们的时代。“奥林匹克”从来与“金钱”密不可分,早在1896年的雅典首届奥运会时,组委会就因经费困难而接受了希腊慈善家阿维罗夫捐资修建体育场馆,“柯达”也经常在相关体育赛事的纪念品上作广告而提供赞助。1900年的巴黎、1904年的圣路易、1908年的伦敦连续三届奥运会的开支都来自同时召开的世界博览会的收益;1980年萨拉热窝奥运会组委会签署了国内外447项商业性合同;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首创赢利2.22亿美元。仅可口可乐公司作为赞助商,在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当季赢利达到9.67亿美元。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有220个国家和地区转播了相关的赛事节目,的点击率达到90亿次,商业广告从中获得丰厚的收益,赞助费亦创历史新高。悉尼奥组委从自己的营销中获得10.95亿美元,又从国际奥委会营销收入中获利11亿多美元。尽管社会各界对奥运的商业化褒贬不一,但奥运的精神力量与经济力量强大的结合,已使申办城市之争日益激烈却是不争的事实。全世界都看懂了奥林匹克给举办国带来的不仅仅是体育,更是经济的发展,金融的创新,奥林匹克对举办国的经济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2.奥林匹克等大型赛事对金融业的影响。奥林匹克等大型赛事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是巨大的,资料显示中国金融业从“2002韩日世界杯”上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东西,实现了金融和体育产业的“亲密接触”,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2002年世界杯期间,“国际卡”是各家银行竞争的重头戏,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中国农业银行对世界杯期间持卡单笔消费100美元以上的,可以参加消费返还抽奖。据统计,2002年世界杯期间,中国在韩球迷有4万之多,消费支出预计5000万美元左右,按此估算,银行的收益达50万美元左右。

二、奥运经济与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关系

自第20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成功举办以来,人们对大型体育赛事对奥运经济的影响力十分看好。在筹备赛事过程中,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体育债券、体育彩票、体育专项基金,提高资本运作能力,推动奥运经济现象的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已经成为办好奥运会的重要指标,而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是有利于体育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所以,奥运经济的影响力有利于体育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奥运经济的影响力,奥运经济与体育金融市场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

1.相关概念的界定

(1)奥运经济与奥运经济现象。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果或经济价值指向的各种活动,奥运会的总体效果和影响力是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奥运经济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初期的总需求刺激和后期的供给驱动。总需求刺激表现为直接推动,包括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等方面。供给驱动影响主要是增强供给要素,包括企业品牌提升、国际形象改善、经济基础完善带来的效率提高以及推进新兴产业成长等方面。奥运经济已经成为最近30年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独特的经济现象。奥运经济现象是指由奥运会所拉动的某个地区乃至某个国家,在某一段时间里经济繁荣与经济增长的景象;具体地说奥运经济就是以奥运会为中心在社会不同层面、不同行业所表现出来的经济现象。

从以往举办城市的历史实践看,奥运经济是注意力经济,会由于注意力资源的相对集中而给举办城市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奥运经济是品牌经济,通过良好的运作通常能造就一批知名产品和企业品牌;奥运经济是借势经济,将对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产生类似加速器或催化剂的作用。奥运经济因其特有的聚合、裂变和辐射效应,而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力。

(2)体育金融市场。体育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金融经济市场,是指以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为主要内容,并为搞好某项大型综合体育赛事而筹措资金,拓宽融资渠道,发行体育债券、体育基金、体育彩票等,以吸收外资和行业外资金的体育性质的金融市场。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我国金融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个有益的扩展和补充。

2.奥运经济为发展我国体育金融市场提供可能

北京取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预示着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其它综合效益,但首先的问题是巨大的投资筹措和市场化运作能否成功。据预测,北京奥运会的总投入将超过3000亿元人民币,但筹措3000亿元奥运投资谈何容易?肯定不能把政府财政作为唯一的渠道。北京奥运会建设资金,其中一半以上将来自北京地区之外的国内外资金,主要用于购买北京的产品和服务,无疑会大大拉动体育、旅游、建筑、宾馆、通讯、餐饮、医保、金融和文化的交流;另一半则可能来自于北京市政府对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其中以大头支出来建设140余个体育场馆,打造包括地铁、高速公路、高架桥、机场和道路改造的交通网。所以,奥运经济为发展我国体育金融市场提供了可能,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三、奥运经济为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成功举办奥运会不仅使主办国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而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直接、间接的经济收入达260亿美元。据高盛集团专题报告分析:北京奥运会将推动中国GDP每年增长0.3个百分点,直接促进北京市GDP每年将有2%的增长。2008年将有3万余名各国运动员、体育官员以及媒体记者来京,当月各国游客应当不少于几百万人次,前后慕名而来者应以千万人计。此外,由奥运会间接带动的各种相关产业也可从中得到经济实惠。据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旅游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业、贸易业等经济指数总体可能攀升3.5~6.5个百分点,可明显刺激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活跃市场经济,这正是奥运经济的具体体现。空前活跃的奥运经济,必将为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发展带来良机。

(1)奥运经济对举办地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城市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基本结论:奥运会对于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城市的经济会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奥运筹办期间各举办国经济都处于景气高位,尤其是在奥运举办前两年达到高峰(见下表)。同时,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奥运经济的影响。以1988年汉城奥运会为例,奥运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和13亿美元的产值,经济增长率在奥运会召开前为11.1%,召开当年为10.6%,召开后一年为6.7%,可以说奥运带动了一轮经济景气,对于韩国国民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北京奥运经济具有奥运经济的一般特征,同时,北京特定的发展阶段、城市性质和资源优势,赋予北京奥运经济新的独特魅力。突出表现在:一是北京奥运经济与首都经济紧密相联。“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成为近年来贯穿首都发展的一条主线,奥运经济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北京市紧紧抓住奥运机遇,形成了“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助奥运”的良好局面。二是推动奥运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对奥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获取奥运经济效益。比如,进行奥运场馆建设中,政府投资只是其中一部分,社会投资占到了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奥运会的顺利筹办,又有力推动了首都经济的发展。三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贯穿奥运经济工作的全过程。这三大理念不仅是筹办奥运的理念,而且是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进而对首都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奥运经济与体育金融市场的密切联系。奥运经济与体育金融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开发体育金融市场,筹措资金,扩大融资渠道,利用好闲散资金,可以为奥运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证,同时又对奥运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效益的增长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推动奥运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的金融市场,它的发展好坏直接影响奥运经济指数和奥运会举办的好与坏;反过来,奥运经济好与坏,又可直接影响体育投资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奥运经济和体育金融市场是一个互动关系。现阶段在金融市场要以体育债券、体育基金、体育彩票、体育股票等作为融资的主要金融产品,科学管理,扩张工作深度和宽度,加大营销力度,作好广告宣传与包装,实施奥运经济工程,促进居民储蓄向体育金融市场投资。为促进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还可采取多种与奥运经济有关的体育产业金融主体的衍生物,如:体育纪念币、体育纪念牌、体育邮票、体育纪念衫、体育纪念帽、体育纪念章等。

(3)奥运经济有利于解决我国体育金融市场资金问题。筹办北京2008年奥运会所需资金约为3000亿人民币,除了国家财政拨款外,很大部分还需要社会融资与筹资来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民间的闲散资金也在寻找投资市场,据权威机构报道,1978到1999年、2000年到2006年两个时段之间,北京地区的居民收入分别上升了1.5到2倍和2到4倍,居民的储蓄额分别上升了5到7倍和5到10倍,人均储蓄存款分别达到8659元和15640元,居民的储蓄成资本化的趋势。正确引导百姓把资金投入到风险小回报高的中国体育金融市场,无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这样既可以解决奥运会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老百姓投资渠道的问题,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体现北京奥运会的经济影响力

1.应充分借助北京奥运会开拓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国家相关体育组织、行政部门,应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这一机遇,联合财政、金融机构等部门,成立相对独立的体育金融产业机构。并在国家金融政策允许条件下,在发展奥运经济、掌握宏观调控力度上力求作到科学合理,在融资使用上弥补本行业及奥运会所需资金,在资金储备上预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通货膨胀、经济危机),处理奥运会突发事件,在融资渠道上应充分借助国家对奥运会特有的优惠和支持政策,发行与奥运经济相关的体育债券、体育基金、体育彩票、体育股票,向社会贡献良好的资本回报,并进一步开拓金融市场。

2.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应充分体现北京奥运会的民族性及影响力。中国人口多、市场大,已成为世界经济的投资热点,我国经济一直以每年不低于8%的速度持续增长,1998年中国经济经受了亚洲经济危机的考验,充分证明中国金融市场是值得信赖的。从小环境来分析,我国政府已经承诺全力支持2008北京奥运会,相对来说中国金融市场在一段时间里,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从某种程度来讲,中国体育金融市场是风险小回报稳定的投资领域,再加上奥运经济的影响、人们对奥运会在中国举办的热情,将使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而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将真正体现出奥运经济的影响力。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奥运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北京奥运会的承办、筹备,为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经济活力,为推动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对推动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和谐、稳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而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是对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一种价值体现。

2.建议

(1)应该充分利用北京奥运会强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加大对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投入与建设,为我国体育金融市场快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要有意识地注重和加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使之真正得到健康、良性、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玲华.北京2008:“奥林匹克——体育经济”呼唤金融创新[J].中国外汇管理,2002,(8).

篇12

在实际交易活动中,交易商总是基于过去经验、现存条件以及未来预测制定行动方案,因此,交易商的主观判断——信念(belief)在交易商战略选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在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过程中,交易商经常出现认知偏差,这些偏差造成不同交易商对于相同信息的判断出现差异,最终导致在交易战略的选择上出现分化。同时,不同交易商的信息条件不同,也导致战略选择出现差异。

战略的本义是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和指导,泛指指导或决定全局的策略。交易商战略是指,交易商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发展趋势,在寻求利润和(或)规避风险过程中所选择的交易方式,以及为实现交易目的所采取的重大举措,这些交易方式对外汇交易商会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具体说来,交易商战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风险控制者与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

就单个交易商而言,外汇市场上规模较小的交易商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为了控制外汇头寸的风险暴露,他们必须根据外汇市场交易实情不断调险头寸。而那些规模较大的交易商,在做市过程中,面临其他交易者所提交的大量买入和卖出指令,由于这些指令是随机的,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会产生不平衡,为避免破产,做市商必须保持一定的头寸,通过交易来平衡这种买入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因此,这类以风险控制为目的的交易模式被称为存货控制型外汇交易。一般认为,存货控制型交易战略直接影响到外汇市场短期运行,造成外汇市场日内交易量、价差和市场波动性出现有规律运动。

(二)投机者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战略

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商拥有不同的信息集合,他们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投机,这类交易以投机为特征,其出发点是交易商的信息条件,因此被称为信息驱动型交易。交易商的信息驱动型交易也会对外汇市场起重要影响,它既可能起到稳定现有市场结构的作用,也可能驱使市场体系发展成一种新的稳定结构,这种稳定结构甚至可能会对应一种新的市场动态机制。例如,当所有的交易者就市场运动方向达成一致意见时,就会出现一个单向市场,即:当所有交易者都认为英镑下跌时,他们就会都想卖空英镑,所有人都想做相同的事情,最后英镑的价格会跳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噪音交易者与正反馈交易战略

噪音交易者是指对风险资产未来收益分布形成错误理念,并按照这种错误理念选择交易战略的投资者。这些投资者在市场中收集和处理信息以及形成预期收益的某一环节中出现了行为上的偏差,也有可能由于他们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错误的评估了与收益相关的风险。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噪音交易者在交易中存在正反馈交易行为,他们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买入,价格下跌时卖出。导致交易者选择这种交易战略的因素有许多。首先,从交易者对外汇资产价格的主观预期来看,导致交易者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价格预期采用简单的外推或者追逐潮流的做法;其次,从外汇交易机制来看,在主动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买卖外汇资产的限价指令性质也可能会导致其选择正反馈交易,因为限价指令使得在外汇资产价格下跌时,交易者加速卖出;再次,从交易模式来看,在外汇交易过程中,交易商也有可能因不能满足债权人追加保证金要求,而被迫平仓,从而选择正反馈交易战略;此外,外汇交易商往往在外汇交易机制设计过程中,对交易员设置一定的头寸限额,鼓励其进行止损交易,这种交易结果也会导致交易商的正反馈交易。一般而言,在实践中,投资者愿意选择这种交易战略,因为在外汇资产价格上升时,其财富水平得到提高,同时,也倾向于承担更大的风险。

(四)套利者和知情者下注(SmartMoney)战略

除了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噪音交易者外,另一类外汇交易商在市场中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的错误判断,根据自身优势,将外汇资产价格推回到与基本面相符的水平,这类交易者经常被称为套利者。他们经常性的在各个外汇市场间,吞吐各类外汇资产,充当噪音交易者的对手。一般而言,套利者具有更高超的交易技巧,更灵通的信息,善于捕捉市场中的各类获利机会,往往被认为是稳定市场的力量。具体来说,套利者利用噪音交易者对市场判断不准的缺点,在后者过分乐观,大量购买外汇资产时,向市场抛售存货;而当噪音交易者过分悲观,积极抛售外汇资产时,大量买进。这类建立在对市场信息有较为准确判断基础之上的交易战略被称为知情者下注战略。

这几类交易战略是从不同角度来刻画的,其中存货控制型交易与信息驱动型交易是从交易商的交易动机出发的,它们分别对应于外汇交易商的风险控制与投机行为,因此,这两类交易战略是最基本的。后两类交易战略是从交易商行为特征来刻画的,是前两种交易战略在实际交易活动中的体现。因此本文以前两种交易战略作为考察重点。

二、交易商战略影响因素分析

(一)风险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投资理论认为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和交易战略是建立在对风险和收益的判断基础之上的,风险最小和收益最大化是行为准则。许多研究表明国际资产组合多样化是减小风险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作为国际间资产组合经营者,外汇交易商可以通过投资多个国际市场实现多样化。

在外汇市场实际操作中,为了消除风险,外汇交易商采取改善交易机制、开发交易工具、加强管理等措施,推动了外汇市场的发展。但在面临具体风险时的决策方式直接导致了交易主体在交易过程中会经常性地出现认知与行为的偏差,造成外汇市场出现许多异常现象,其中比较著名的要算是“比索问题”。“比索问题”是指1976年墨西哥比索在预期贬值之前较长的一段时间,比索就开始出现贬值的现象。尽管最后市场预期被证明是正确的,而且可能是理性的,但是实际贬值和预期贬值不一致,存在一个时间差,实际贬值提前。Krasker(1980)指出决定汇率的潜在变量较大变化有一个小概率,在无限时间的跨度内,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在一定限度的样本期间内,该事件可能根本不会发生,这样这个小概率的重大事件在检验的有限样本期间内可能就反应不出来。这个小概率重要事件的潜在发生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预期有重要影响。“比索问题”表明一些外汇市场参与者,主要是外汇交易商在从事外汇交易过程中,在其认为贬值风险将要增加的情况下,决策权重发生了明显变化,纷纷提前采取措施,导致比索提前贬值,而在看到其他交易商的行为后,另外一些交易商迅速改变自己的预期,最终形成羊群效应,导致整个市场波动。

(二)信息决策与交易商战略选择

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活动是以其期望或预测为基础的,他们对外汇资产价格未来运动的看法是决策关键。交易商对汇率运动方向的预测是其可得信息的函数。一般而言,信息不仅包括事实,也包括评估事实所需的技术或人力资本;不仅包括新闻报道,还包括有关新闻报道的意义价值。除了信息本身外,交易商对新闻的任何举措也都属于信息的研究范畴。通常情况下,市场中不同的交易商所获的信息不同,并因之产生不同的期望后才可进行交易。

交易商获取信息是有成本的,否则便没有人会不辞劳苦、想方设法搜集第一手信息资料。如果没有消息依据的人在市场上可以和有情报根据的人一样应付自如,那就不会有任何人愿意阅读媒体消息、观看路透社行情并进行追踪研究。正因为信息是影响交易商战略的重要因素,很多理论都以信息条件作为划分交易商战略特征的重要标尺。

信息对外汇市场的影响是通过交易商行为实现的。外汇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高度的日内相关性。例如Frankel和Froot(1990)指出,同期的交易量和波动性之间存在相关性。他们认为形成这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有两个:第一,外汇市场用一种有效的方式处理信息。市场将单个人的微量信息加总,以相对较快且平稳的速度传递给每一位交易者。外汇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比较及时,利用信息优势,有些交易商能够通过交易获利,外汇市场交易商信息条件存在异质性;第二,交易量自身能够产生“过度波动性”,市场存在大量的“噪音交易”(Goodhart,1988;FrankelandFroot,1990)。

在外汇市场众多的参与者中,以交易商身份出现的各种市场参与者是外汇市场主导力量,他们的战略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外汇市场的发展。资产组合理论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总是根据各种资产的风险、收益以及流动性特征等来决定持有量。作为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他指明了交易商在投资过程中的基本行为特征。但对现实的交易来说,交易商所考虑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些。具体说来,交易商在选择交易战略过程中受到客观和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客观因素包括交易商所面临的市场条件和自身条件两个层次;主观因素主要是指风险和信息对交易商决策所起的影响作用。后者,直接导致交易商交易行为的异质性。正是由于交易商所具备的条件不同、行为方式不同,才会引起不同的交易需求,最终形成外汇市场巨大的交易量,使外汇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

三、交易商战略与我国外汇市场发展

外汇市场运行效率主要体现在市场对信息的反映是否充分、信息能否在各交易主体间迅速传播、外汇资产的价格能否对信息做出充分调整、潜在的交易需求能否迅速转化为现实的交易等方面。具体说来,外汇市场的发展和效率的提高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愿意并能够交易本外币的个人和机构之间的网络已经建立,愿意并能够卖出货币的个人与愿意并能够买入的个人相连接,对双方均有益的交易不会因为缺乏连接而不能进行;第二,交易得以安全、迅速和低成本地进行;最后,市场能发现外汇供求平衡的汇率水平,也就是市场出清。总之,外汇市场运行效率的提高是以外汇交易主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交易作为衡量标准,而外汇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的大小正是这一标准的体现。因此,从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出发,我国外汇市场发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外汇市场效率:

(一)有步骤、按次序地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

资本自由流动、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波动是发达外汇市场所应具备的三大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民币正在逐步走向世界市场,取消资本管制扩大外汇可兑换范围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外汇市场发展的前提。就外汇市场而言,这些措施可以增加外汇交易量、提高市场流动性,但同时也会导致汇率波动加剧。就后者而言,汇率波动会给一国经济发展造成冲击,但随着金融体系完善,外汇市场发展,这些冲击会得到部分化解。保罗.克鲁格曼曾在《汇率的不稳定》一文中指出,对于(20世纪)80年代的浮动汇率,一个最令人困惑不解,因而也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汇率的大幅波动对真实经济的任何方面都只有轻微的影响。同时,对于资本过度流入和汇率过度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防范。例如,建立外汇平准基金,或是利用外汇储备建立海外投资机构在国际外汇市场操作等等。

(二)培育外汇交易商,促进外汇交易主体结构合理化

不同的交易主体对外汇市场发展起不同作用。虽然说,外汇市场客户是外汇市场最终推动者,但国际外汇市场发展表明,外汇市场交易商在外汇市场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外汇市场的主导力量。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规模大,对外汇市场的影响较大;另一方面外汇交易商的交易技巧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欲望强,容易形成实际的推动力。

交易主体的结构决定外汇市场利益分配关系,交易主体结构是否合理决定了外汇市场发展是否平稳。按外汇市场交易主体在交易中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来看,有些交易者,例如规模较大的机构投资者,在外汇交易中一般充当知情交易者角色,对于稳定外汇市场、沟通外汇供求、传递市场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另一些交易者,如规模较小的交易主体往往充当了噪音交易者的角色,往往是加剧外汇市场波动的作俑者。因此,不同交易主体的比例,及其构成对一个有效的外汇市场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外汇交易机制,提高交易效率

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市场参与者共同遵循的交易规则,其主要功能是将外汇市场潜在供求转换成现实的交易。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价格发现过程是关键。不同的交易机制在价格发现过程中的作用各不相同。各交易机制在所允许的指令类型、交易可能发生的时间、交易提交时投资者所能获得的市场信息数量和质量以及对做市商提供流动性的依赖程度都有所不同,外汇交易机制是外汇交易商实施交易战略的制度前提。外汇交易机制决定了外汇交易方式,而交易方式是实现市场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交易方式对货币价值的确定、供求关系的协调、信息的沟通、政策的传导等等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外汇市场的发展必须要完善交易机制,提高外汇交易效率。

不同交易机制具有不同特征,对外汇市场效率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按照交易机制与交易安排的关系,可以把交易机制分为集中化的市场安排和分散化的市场安排两大类。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安排对做市商集体来说是有效的,但外汇买卖价差较大,波动性较高,而集中化的市场买卖价差较小,波动性较低;另一方面分散化的市场要比集中化的市场面临市场崩溃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我国外汇市场通过采用电子经纪系统和集中清算,缓解了信用风险,但市场流动性较差。为进一步发展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健全外汇市场运行机制,2003年9月9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双向交易的通知》,决定自2003年10月1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双向交易。允许各会员单位通过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系统在同场交易中进行买卖双向交易。为引进了做市商机制,增强市场流动性、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创造了条件。

(四)促进外汇交易工具创新,满易需求

在外汇市场上,不同的交易主体对获利要求不同,风险偏好也不同,因此,他们在交易工具的选择上也具有多样性。一个成熟的、有效的市场应该能提供多样化的交易工具来满易主体的不同需求。因此,为了扩大交易商战略选择空间、提高外汇市场效率,必须不断促进外汇交易工具的创新,满足外汇交易商的各种交易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