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9: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医诊断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训教学是面对非真实患者的情况下,在中医诊断实训室里通过各种手段,模拟望、闻、问、切等诊查手段及中医诊断的辨证思维,最后形成诊断的模拟训练。包括从中医“诊”到“断”的整个完整过程。
1实训教学模式的内容设计
1.1实训教学模式的目的实训教学模式能使学生感受临床氛围,掌握四诊方法的运用,掌握中医的辨证思维。其目的具有双面性,一是针对枯燥的教学方式,达到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达到或超过预期的教学目的。非教学目的指的是老师或学生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角色,并实际进行交流。教学目的是通过运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获知患者病情,通过分析,最后得出诊断结果。
1.2实训教学模式的步骤实训教学操作有系统的运行过程及步骤。教师要事先布置内容,介绍任务的要求和实施任务的步骤,并全程进行参与。学生要在明确的教学任务指引下,主动探究摸索,寻求问题,发现问题,完成任务。教师及时总结分析,指出不足之处,逐步加以改进。如在问诊方面,首先要求学生背诵张景岳“十问歌”,熟记问诊内容和问诊顺序,按主诉、现病史、过去史、个人史、家族史的顺序询问,使学生问诊时内容不至于遗漏。其次,要求学生问诊时突出中医的辨证观,边问边辨,边辨边问,充分运用和发挥中医辨证思维方法。
1.3实训教学模式的角色分配在实训课上,通常由教师事先选出典型病例,并扮演患者角色,同时教师也是实训教学监控者和指导者。学生则担任医生。过程要分组进行,可以根据学生的人数,每10人一组,每组又分两个小组,分别扮演病人、医生。扮演病人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就诊者,其他4人为陪诊者共同做出就诊内容的设计;扮演医生的5人中选出1人做为出诊的主治医生,而其他人参与其诊断的全过程。病人就诊后,给医生20min时间询问病情、讨论并写好病历内容。最后双方将各自内容做一比较、讨论,老师给予适当点评。在模拟情景过程中要接近于临床真实,比如,扮演患者时,在回答学生的问诊尽量使用真实患者的语言,并尽量展现临床上可能见到的不同类型的患者。
2实训教学模式的启示
2.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传统的教学方法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厌烦情绪,只是对概念进行死记硬背,缺乏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整个理论体系的构建和实践的运用了。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模式具有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相结合的特点:学生在复杂的临床实训环境中,不仅能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强化记忆,还可以对各部分所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具体应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讨论也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加以修改或重建。
2.2变理论传授为临床实践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掌握理论、锻炼思维、提高技能,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能力,较之于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更贴近临床。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突破了临床见习中一味的让学生看。如在脉诊模拟训练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脉诊方面的知识,还要求学生综合运用问诊、全身望诊等所学知识对脉象可能反映的问题进行逐一地确认和排除,进而确立诊断意向。因此,中医诊断学实训教学能够弥补单纯理论教学和见习的不足,更适应现代中医教育的要求。
2.3规范学生技能操作能够避免部分临床医师在中医带教方面的不规范。通过教师的规范教学和不断的实训强化,保证学生正确掌握中医临床技能与操作,为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模型中医学是从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研究中医理论形成、发展和演进的一门边缘性学科[1]。中医诊断学是以统一的思维模型、数学模型用于人体不同部位的医学诊断,例如:舌、脉、眼、耳等,它们都是诊断疾病的窗口,是用来观察人体内在变化的,即中医所谓的“司外揣内”[2]。同理,中医以诊脉为主要诊断特点的脉学理论,亦产生于一种模型思维,如太极、三才、五行等三大模型思维。脉学理论恰恰是嫁接了这种思维模型,并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脉学理论体系。今论述如下,以期斧正。
1.脉学的太极模型
太极模型,反映的是表达整体意义上的“基元”演化思维。它的基元性,决定了从每个基元部位均可反映着相似的全身或其他基元源的演化发生的模型表达。一节脉,就是一个基元部位,所以,它相似的反映着全身或每个其他基元部位潜在的脉象模型表达。
中医脉学定位,腕部的“寸口”,就是一段潜含着全身任何相对独立生命单元均有的演化“基元”部位,它与太极思维相吻合。所谓太极,极端也,唯一也,基元也。在“极”端处,阴阳混元一体,阴阳高度统一,阴阳属性在此“极点”并且显示不出来。这正是太极思维模型的原初意义。每一段相对独立的一股脉,均对应着“太极”思维模型。它反映着人体生命信息完整意义上的泛指代。
2.脉学的三才模型
所谓三才模型,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高于基元太极模型演化的第二个模型,就是“一源三歧”的模型。它反映着一个表达“基元”整体意义上的太极脉位,再以三才模型(即一分为三)演化出与该模型对应的三大脉位表达。三才模型,使中医脉学太极模型的“基元”脉位,递演出“寸、关、尺”三部拭脉法。这为将人体或器官按模型论从上到下进行“三位”机械定位,打下了基础。反映了脉学理论从太极模型,向三才模型演进轨迹。
3.脉学的五行模型
五行模型,也是生命奇数演生律中的一个解值,一个比三才还要完备、细化的解值,即“一源五歧”的五值演化模型。反映着三才模型再进一步的演替和细化,成为与五行思维模型相匹配的所谓“金、木、水、火、土”五部拭脉法。五行,在传统中医学里机械地代表五脏。其实,只是代表五大类脉势功能态。而两手的“寸、关、尺”合二为一,就构成了更高级的五行模型脉学定位法。中医用五脏,来代表人体五大功能态的生命意义。如“寸位”表达上焦肺心,“关位”表达中焦肝胆、脾胃,“尺位”表达下焦肾。其实,“寸、关、尺”只是腕部“基元”脉按三才模型演化出的三段子代“基元”脉位,与太极模型相对应。只是两手的子代“寸、关、尺”合和为五行模型的“五位”定脉法。太极、三才、五行,反映着中医脉学理论“按模塑理”的演变。反映着中医理论本质上就是模型中医。
4.结论
中医的脉学理论博大而精深,她根据模型思维的“太极、三才、五行”演变而来。并将生命学上,完整意义上的人体,机械地与这些模型思维对应,产生了脉演诊断。先有模型思维在先,然后再是按模型创造中医脉学理论。反映出了中医脉学演化模型高度统一。这正是中医模型诊断学的奥意,将有另文发表。
1引言
中医的实验教学究竟应如何完善?至今尚无统一的标准。在望诊的课堂教学中,仍是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对中医望诊之病变形态学的描述,往往是教师讲得绘声绘色,口干舌燥,学生则听得云里雾里,不得要领。缺乏一种生动具体、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为解决中医望诊教学“光说不练”的窘境,我们研制了“中医望诊训练系统”(国家专利申请号200820053104.9),旨在加强学生对中医望诊的直观感觉能力,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具体方法报告如下。
2研制方法
2.1研制目的
该系统研制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观察常见病变之部位、形态、颜色、范围等直观视觉变化,掌握中医望诊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提高病症望诊的识别水平。
2.2研制手段
按“十一五”《中医诊断学》(新二版)教材体例[1],采用目录分级方式,将“望诊”分五个一级目录文件名、二十二个二级目录文件名,一级目录文件包括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舌诊,在一级目录文件下,根据教学内容又分若干个二级目录文件,在二级目录文件下,还可再分若干个三级目录文件。如局部望诊(一级目录文件)——望头面、望五官、望躯体、望四肢、望二阴、望皮肤(二级目录文件)——望头部(三级目录文件)——头颅、囟门……。将教学内容分解成为相对独立的部分,各部分通过点击目录的方式进入,各部分的结尾均有链接点可以顺序进入下一个部分。学生可依自身的需要任意点击进入,既可按照教材顺序进行,又可灵活调整顺序。
2.2.1素材库的建立
典型图片的收集:用数码照相机拍摄医院临床实际病例的图片;或在相关书籍进行图片扫描;或在医学影像资料中抓拍图片;或在网络中找到相关的图片资源。其中跟踪拍摄住院患者的舌象的动态变化,从治疗前的焦黑苔、治疗中的厚黄苔,到治疗后的薄黄苔,加之对应的病证的变化,使学生对舌的动态变化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抽象的理论,而是更加形象化和具体化。
诊疗视频的拍摄: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在征得全国名老中医——郭振球教授的同意下,每周在郭老门诊期间,跟踪拍摄郭老临证实况,从接诊时的医患问答、望闻问切,到写病历、开处方的全过程,实时录音录像。包括初诊、复诊、再诊多次全程记录,通过患者服药治疗后的病症变化,以及通俗的语言表达,来反映中医诊断的客观可靠性。从而解决新校区上基础课,学生见习难的困绕。有助于学生动态、直观地认识疾病的症状体征。临床资料直接来源于临床,不仅真实可信,而且能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2.2.2图片的处理
收集到的图片素材在归入素材库之前,要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色阶、亮度、对比度等的处理,以取得最佳效果,在MicrosoftPowerPoint中直接插入图片,另加一段20字以内的文字说明。
3应用情况
3.1学生每三人一组,共用一台计算机,改变教师采用多媒体组合同步教学方法,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按照教学内容编辑图片,展示各种病态特征。采用望诊真实图像,直观与思考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生动的教学中领会要领,增强记忆,开阔思路,使得望诊内容更具客观化,在模拟的临床背景下回答问题,用量化的分数来评价学生的临证能力,解决了临床考核的量化问题,对提高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和临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2考核评价方法的改革中医诊断学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桥梁课程,教学中的“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运用显得十分重要。以往单一的理论考核方式,重理论轻实践,既不能全面客观测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基本技能,也不能指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改革为综合性考核,理论测试占80%,操作训练(包括实验、四诊操作)占20%。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向创新型、能力型的转化。
4讨论
4.1教学模式的转变
中医实验教学总体上仍处于探索和完善阶段。如何培养出较高素质的学生,是中医医学教育的新问题。中医望诊教学应强调直观性,将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以课堂形象教学、师生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训练型教学模式。将一些语言描绘很难准确表达的病证体征,用医学图片的形式展现,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识别能力得以提高。
实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得以激发,由单纯“被动实验”过程变为“积极思维”创造的过程教学。为加强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技能培养体系进行了优化,将原附属于理论教学且较为松散的实验教学(理论教学90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改为集中地、系统地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并实行单独综合设课——《中医诊断实验方法学》课程,单独考核。
4.2教学方法的改进
通过中医专业技能的专题训练,使之尽快完成从“学”向“用”的过渡。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教学,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望诊的识别内容模糊相近的困惑,如面色淡白与面色苍白、腐苔与腻苔等,需不断强化训练,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之目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多为教师单向演示,缺乏互动功能,难以强化对学生动手能力、场景的训练。中医望诊训练系统的图片直观性强,可以增强视觉效果,从而准确地表现望诊中的望神色形态及望舌;视频录像可以展现名老中医的临床诊疗全过程,将临床示范病例与临床见习相结合,展现了形象、动态、直观的特点。
4.3实验教学的探索中医诊断的主观因素较多,缺乏统一的客观标准,因此,训练学生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有一定难度。我们以具体病案为中心,在名老中医与患者之间的望、闻、问、切四诊过程中,通过视频、音频、图片形式,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争辩,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导学结合,启发式、探究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用创新的教学理念,以素质教育为目的,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在临床辨证的准确率。
5结语
收入《安智嘁铰畚募》的十二篇论文分三类。一类是对中医体系的研究。其中,《医统歌》以诗歌的形式,概述了中医5000年发展史,历数了上百位中医名宿,涉及百部医论名著,成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广为流传的一首诗。《北京国医讲习所课程之规定草案》精辟阐述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成为规范中医教育的大纲。《中医分科应急须改订之商讨》,提出中医在面临西医挑战情况下,必须改革旧体系创立新体系。《古方权量考辨》则提出传承古方遇到的现实问题,即如何把握古方的药量,对古方度量衡与现代度量衡换算予以考证。二类是对疑难杂症的专业探讨,如:《中医对脑充血之认识与治疗》、《医者有应特加注意研究之两种病类》。三类涉及医德问题。倡导人为本、德为先的核心理念,提出《药铺有为顾客煎药之必要》、《冬月炉火过热之弊害》。
安智啾仙致力于中医研究和实践,为中医理论科学化、体系化、时代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总结、传承安智嗟囊铰鬯枷耄丰富百年中医史的研究,现将安智嘤泄刂作和论文结集出版。 《北京医药月刊》创刊号封面影印(1939年1月)
附:《安智嘁铰畚募》编者的话
1查新学科分布
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学科标准分类》(医药卫生)对查新项目进行学科分类,详见表2。表2显示,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项目查新较其它专业多,中医学与中药学次之,再依次是交叉学科、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基础医学、药学,其余学科比例均较小。
表3为部分学科进一步细分后的统计结果。选择研究项目较多或每年数量有所增长的专业进行统计。结果显示,临床医学类研究较多的专业依次是肿瘤学、妇产科学、普通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等,而近几年研究也侧重于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口腔医学等,预防医学类的流行病学和传染病学以及中医学和中药学研究较多,生物医学工程学每年都有项目查新,卫生管理学2008年增为7项。
2项目负责人职称
查新项目负责人的职称统计见表4。表4显示,20.0%的科研项目由正高人员负责,41.4%的由副高人员负责,38.1%的由中级人员负责,副高人员和中级人员所占比例相近。
分析
1科技投入与人才战略
甘肃省2004-2008年医药卫生项目的科技查新统计结果显示,查新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年平均查新数量比1999-2001的260项/年增加了65.4%,查新数量的增加可能与国家科技创新的政策密切相关。甘肃省在国家科技创新体制的指导下,加大了科研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增设科研基金项目,增加科技奖项,同时加强科研管理。通过项目申报查新有效防止了低水平、重复研究,确保了科研质量。甘肃省全面实施了领军人才工程,强化了高层次人才的带动效应,副高和中级人员已经成为科研的中坚力量。省级医疗卫生机构、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及附属医院的查新项目增多,承担了国际前沿科技项目。
比较偏远的基层医疗单位由于受当地经济、政策、科研投入、管理等因素影响,仍存在专业人员科研水平低,项目文本质量差,低水平重复研究问题。在人才培养上,医药卫生行业的传帮带仍起重要的作用。
2科研水平与知识产权意识
查新目的结果显示,成果鉴定多于科研立项和报奖查新,报奖项目比例由1999-2001年的9.2%上升为14.0%;查引和专利申请的查新比例虽然小,但突破了1999-2001年的零记录,表明研究人员开始注重科研水平和知识产权。国内将论文被SCI、EI、ISTP等权威数据库收录和引用的情况作为衡量科研成果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论文查收查引也已成为甘肃省科技奖励申报的必备材料。
知识产权保护对医疗机构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加大专利产权的保护,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医疗机构是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单位,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医院的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开发是除医疗和教学外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专利保护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体现。做好医务人员发明创造的专利保护工作,一要加强医疗机构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二要强化发明人对产权的保护意识,从而促进科技创新与进步。
3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
查新项目学科分类可反映我省医疗卫生科研方向及专业特色。从整体上看,临床医学专业仍在科研中占主导地位,中药学、肿瘤学、妇产科学、骨外科学、心血管病学的研究比较活跃,尤其是肿瘤治疗方面。临床诊断学、医学影像学、护理学、内分泌学、流行病学、口腔医学、中医学和传染病学等项目较多,表明研究人员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及传染病、慢性病的防治较重视。我国中医药学的研究项目数量较大,也是国内项目查新多于国外查新数量的主要原因,占总数的22.9%,且呈逐年增多趋势。
中医药学术要在21世纪获得重大进展离不开一批完整掌握中医药理论精髓,且具备现代科学知识、技能的中医药人才,而这种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在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突破。《中药学》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课程,培养21世纪合格的中医药人才,教学和教材的改革是关键,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能使学生更好地将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际衔接,也有利于大学后的继续教育,并有利于中药学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各科应用的研究和发展。本文中所述的教学模式适用对象是中医医疗专业、中西医结合医疗专业本科或本科以上的学生。
一、《中药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第一版全国统编教材《中药学》至今,《中药学》的教学基本上是在《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诊断学》后开始,学生尚未接触到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学科的学习,对中药的临床应用基本上不能理解,尤其是对《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和临床各科中的病名及术语不能理解,如桂枝治疗奔豚气、半夏治疗心下痞、葛根治疗项背强几几、燕白、瓜篓治疗胸痹、柴胡治疗少阳病、黄荃治疗湿温病等,因而学生对掌握各味中药的适应症有较大困难,影响《中药学》教学的质量。而对研究生或大学后的继续教育,目前的《中药学》教材和教学模式又不能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
二、《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意义
寻求《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提供中药教学和教材改变的成功范例:现行的《中药学》教学模式基本上是采取课堂满堂罐的教学模式,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而且从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情况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一般要间隔一、二年甚至更长时间。而《中药学》分段教学就是指将《中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在临床课之前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等基础理论与中药学基础理论有机地衔接起来;在专业基础课《温病学》、《伤寒论》、《金匾要略》及临床课学习后,进行临床中药学的教学,使学生能顺利地过渡到临床中药学的学习,并为临床实习毕业后的临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两者结合起来学习,还可减少知识的遗忘,节省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
培养高质量适合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中医药人才,适应医药卫生改革的要求:现行《中药学》教学模式由于其与中药学术特点、学术水平存在相悖现象,在中药理论与临床应用教学方面都存在不足,学生在学习《中药学》时,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试连常用中药的药名、基本功效和临床应用均忘记的现象普遍存在,更谈不上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使用中药。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医药卫生制度改革的深入,中医药在我国医疗卫生市场将有更大的需求,通过《中药学》教学模式的突破,培养高质量的中医药人才,也有利于《中药学》学科的发展研究,有利于推动中药学术的发展。
三、《中药学》分段教学的依据
1.《中药学》的学科特点、发展趋势
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基本理论、中药性能与临床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属中医药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它既是中医学理、法、方、药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大中药学学科中的核心和基础,既属药,又属医;既是基础课,又具临床性质。
《中药学》学科的发展已经是在朝着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趋势发展,近年来,中药学基础理论研究受到重视,已经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十八反、十九畏、中药配伍及炮制等理论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中药学基础理论的专著如《中药药性论》等,已有一定数量的论文;临床中药学的研究与应用也迅速发展,并向专科临床中药学发展,专科用药和合理用药成为中药学发展的重要方面,如雷载权、张廷模主编的《中华临床中药学》、赵学敏主编的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等。作为高等中医药教育,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以及21世纪人才的培养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势在必然。
2.临床中药学在中医药学科中的地位
由于临床中药学主要是研讨中医临床各科所用药物的如何应用,所以,它又具有与临床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直接根于临床。临床中药学这一学科在近几十年来,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其表现为:一是药物数量的增加及新药的不断涌现。自汉代《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后世历代不断增加,至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已达1892种。而《中华本草》收载的药物达8980种,总结了中国传统药学的成绩,集中反映20世纪中药学科的发展水平。二是新药的研制开发,许多按中医药基础理论组方研制的,如复方丹参片、丹参滴丸等;并对一些临床常用的老药,发掘出新的功用,如川苟用于治慢性肾炎氮质血症、新生儿硬肿症、功能性子宫出血;天麻治脑外伤综合征、神经衰弱;以及肉从蓉可治氟骨症、仙鹤草治肿瘤、白及治肺结核、砒霜治白血病等等。还有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而制成新药者,如川芍嚓、青篙素、丹参酮、鱼腥草素、靛玉红(青黛中提取)、康来特(惹茵仁中提取)等等;同时对人参、黄蔑、麻黄、附子、大黄、当归、丹参、川芍等常用中药进行了系统的药理研究,揭示了传统功效活血祛疲、扶正补虚、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中药功效的若干机理。临床中药学研究离不开临床学科,临床学科的发展促进中药学科的发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又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中药学的发展已经为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四、《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模式探讨
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试教和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实现21世纪中药学的教学模式新突破。
1.内容
基础方药学和临床方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大纲的研究、教材编写的研究、教学课件、多媒体的研究等。
2.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编写资料。
(2)调查研究法:在充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现行中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广泛的调研。
(3)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实验班的研究,摸索出分段开设该课程的最佳时机,以及实施的具体方案。
3.特色
从中药学的学科特点探讨基础中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分段教学的教学模式,寻找教学研究的突破口,该教学研究实用性强,有运用和推广价值。并结合现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学科特点探讨课程和教材、教学方法、方式的改革,使教学真正与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相适应,有较强的创新性。
4.教学模式探讨
(1)基础中药学的教学模式:基础中药学是指中药学中的三基部分,即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体内容包括总论部分的中药的形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名称和分类、中药的产地、采集和储存、中药的炮制、中药的作用、中药的性能、中药的应用等,重点是在中药的药性理论;各论部分包括概说部分(各章节的定义、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证,分类、使用注意等;单味药物的性味、归经、性能特点、基本功效、主治病证等;基本技能包括常用药物植物、饮片的基本知识与识别。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辨证分型颇多,临床上比较常见的辨证分型有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浊血瘀、阴虚血瘀,本实验探讨血小板活性(GMP-140)与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常见的四亚型的相关性,现将实验方法及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受试对象
受试对象主要来自于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一医院、附属二医院、及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内科冠心病心绞痛病人,随机抽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心绞痛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对所获取的病例按本文采用的中医证候辨证标准进行诊断,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本研究的满足各项条件的病例共有112例,分为4组,另设健康对照组、冠心病非血瘀证组者,其中健康对照组(简称A组)30例、冠心病非血瘀证组者(简称B组)30例、冠心病血瘀证气滞亚型(简称C组)25例、气虚亚型(简称D组)28例、痰浊亚型(简称E组)30例、阴虚亚型(简称F组)29例。
1.2诊断标准
1.2.1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
冠心病心绞痛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国际心脏学会及WHO制定的“缺血性心脏的命名及诊断标准” [1]。
1.2.2 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诊断标准
按照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辨证分型标准拟定。主症: 胸闷心痛/痛如针刺/心悸气短;兼症: 面色晦暗/口唇青紫/爪甲发青;舌象:舌质紫暗/舌有瘀斑;脉象:涩/结代;主症1项,为冠心病心绞痛;主症1项十兼症2项十舌脉1项,为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
1.2.3 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各亚型辩证标准
按照1995年《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的辨证分型标准,参照中医诊断学第六版教材[3],由导师组织咨询相关专家拟定,见表1。
表1各亚型分级量化表
临床上,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出现单一亚型很少,一般夹杂多种亚型,本课题采取以哪种亚型所占分数较多则属于该亚型为原则。
1.2.4 纳入标准
同时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诊断标准和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诊断标准;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年龄在55岁-75岁者;在检查前15天内没有参加其他临床研究者;伴随病史主要以糖尿病和高血压为主。
1.2.5 排除标准
意识不清,不能表达主观不适应症状;合并肝、肾、消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及精神病患者;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2临床实验
2.1方法
静脉采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mol/L枸缘酸钠抗疑液的试管中,3000rpm离心10 min,收集上层液(血浆,黄色)。-70℃保存;采用发色底物法(Assay)检测。操作步骤参见说明书。
2.2数据处理:
首先根据标准品A492对GMP-140标准品浓度(ng/ml)6组数据(取对数)在SPSS13.0 统计软件上得出线数方程:LgY=1.1926×LgX-1.5419,相关系数:R=0.9597,待测样品GMP-140浓度(ng/ml)可从公式中上计算出。
2.3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学处理均在SPSS13.0 统计软件上完成。
3结果与讨论
3.1结果 见表1,GMP-140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E组>C组>D组>F组>B组>A组,与A、E组相比,其余各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表1 各组GMP-140水平比较表(X±S)
注:与A组相比,*P
P
3.2讨论GMP-140,又称P-选择素、CD62P或PAI-EM,是一种分子量为140KD的糖蛋白,富含有半胱氨酸,高度糖化的整合蛋白质,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的选择素家族,贮存于静息血小板a颗粒膜上和内皮细胞Weibel Palade小体中[4]。
GMP-140在血小板活化时从a颗粒转移到膜上,其含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体内血小板活化、释放及破坏程度,其特异性与敏感性较其他表面标志蛋白为佳,被认为是目前所知反映血小板活化与释放反应最特异的标志物[5]。同时,研究者结果显示,在血栓性疾病发病时GMP-140显著升高,而且由于血小板膜上GMP-140表达增多,导致血浆中VWF及凝血因子Ⅶ升高,AT-Ⅲ下降,PAI-1升高,纤溶活性下降,因而造成一种血栓前高凝状态[6] 。因此GMP-140显著升高可作为血栓性疾病监测和血栓前状态评价的有效指标[7]。
各种致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如炎性因子、氧化脂质、自由基等首先引起EC功能失调,血浆中或血小板、内皮细胞上P-选择素表达增加,促进白细胞与血小板和内皮细胞的黏附,参与血管内局部炎症反应和AS形成[8]。目前研究证明冠心病AS斑块P选择素表达增加,是早期病理变化和斑块活力的标志物,与AS的严重程度相关[9]。
国内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是CHD心血瘀阻证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CHD心血瘀阻时反应血小板活化状态的特异性指标如GMP-140水平。由于血小板活化,易于激活,发生聚集,聚集体不断增大附着于血管壁,造成血管腔逐步狭窄,血流缓慢瘀滞,从而引起“血脉凝泣”、“血行失度”、“心脉瘀阻”,因此是导致CHD血瘀病理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10]。
本研究结果表明,CHD心绞痛血瘀证组GMP-140明显高于CHD心绞痛非血瘀证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与国内有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亦表明血小板的活化系CHD心绞痛心血瘀阻证形成的主要机制之一。CHD心绞痛血瘀证各亚型比较,为痰浊血瘀>气滞血瘀>气虚血瘀>阴虚血瘀,提示实证组重于虚证组。
参考文献
[1]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命名及诊断标准[S].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1,9(1):75-7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18-19
[3]朱文锋.中医诊断学[S].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170-199
[4]P.N.Raghurtath,John E Tomaszewske、Steph-T Brady.Robert [J].Caron,Plasminogen Activator System in Human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Thrombosis.And Vascular BinIogy,1995.15:1432-1443
[5]AndrewD,Brann J,AmiraiG,el a1.Circulation endothelial cell/leucocyte adhesion molecules i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J].BrHaerrmtolo.gy,1996,95:263-269
[6]王晓岚,于之敬,王晓路,等.血小板颗粒膜蛋白140与血瘀证[J].中国中医基础理论.1995(5):56-57
[7]王太重.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进展心肌损伤标志物[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3(3):163
[8]Robert S,Rosenson MD,Christine C.et 1.Antiathemthrombotic properties of statins implications for cardiovaular event reduction[J].JAMA,1998,279:1643-1650
[9]Johnson RR,Gregor JL,Taylor PR,et a1.Increase in the adhesionmolecules P- selection in endothelium coveting atherosclemticplaques:Coexpression with ICAM -1[J].Am J Patho,1994,144:952-957
[10]吴锦,陈可冀.冠心病血瘀证患者血小板超微结构和功能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0):593-695
实验室在保障人类健康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性、标准化国际性是对先进实验室提出的要求。国际上对医学实验室从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不同的角度上进行评价。近年来,国际医学界非常重视医学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专用要求》,即lS015189,以推动全球实验室标准化,规范化建设,2004年中国合格评定国家实验室认可委员会将此标准引进了国内,并把它作为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方法进行执行,几年来,我国仅有8个实验室通过认可。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教授不但在专业领域是顶尖学者,而且具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他所领导的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是首批被认证的实验室,这意味着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在临床标本检测,药品评估等方面已经实现国际互认,患者拿到此处出具的检验报告单在国外也同样有效。
为了发展和不断提高,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坚持发展科研,不断探索,在与相关专家反复研讨后,先后在健康评价体系和检测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承担国家和地方的课题7项,建立了新生儿,少年、青年、壮年、老年以及女性的生长不同期所需要的评价体系,深入研究个体化诊断。
今年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承办2007年全国现代免疫诊断方法暨高通量检测技术临床研究发展论坛,讨论了在健康评价手段和检测方法等方面的国内外新进展。来自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近400名代表们欢聚一堂讨论了世界本行业最新话题。会议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国内专家与美国专家的实时在线讨论,引进美国同行的思路,引进他们在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
实验诊断中心负责人康熙雄,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中国检验医师协会副会长、全国诊断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实验室管理协会常务委员、中国卫生部标准化委员会检验分会委员。
“以前,我们只认识到人体2000个功能基因,医院检验科只能提供几十个到上百个检验项目,进入21世纪,我们已经认识到人体的功能基因约有3万个,这就对我们检验科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检查几项? 200个?还是2000个?还是两万个?同时,我们获取到近万个参数,又该如何处理这些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来评价患者健康和疾病状态呢?这些都是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
康熙雄教授多年从事临床检验诊断学,临床免疫病、肿瘤的诊断和治疗等工作,曾在东京大学参加肿瘤基因治疗,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肾病等自身免疫病及肿瘤的临床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2年康教授提出“个体化诊断系统的建立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方向,并利用分子生物学等各种前沿方法学,进行“药物代谢基因组学、临床蛋白组学、临床代谢组学、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疾病诊断模型”等多方位的实验诊断学临床应用研究,主编出版了《临床电泳》《临床蛋白质组学》《临床免疫学》等多部专著,多篇论文被SCI收录。目前,在他的积极筹划下,以天坛医院实验诊断中心为基地,搭建起包括多种先进仪器设备蛋白质飞行质谱检测仪、高效液相色谱、凝胶成像系统、基因芯片仪、悬浮微阵列检测仪、荧光定量实时在线核酸扩增仪、流式细胞仪、蛋白芯片检测仪、芯片点样仪、细胞培养系统等)的共享性的临床蛋白质组学检测平台、基因检测平台、细胞培养平台、为开展临床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具备了应对严重生物性灾害的应急能力。
在汉方医学教育培养的目标上,各医学院校存在偏重医学教育与偏重药学教育两大类。李丹溪等分析了日本15所医学院校,发现前者占33%,后者占66%,进一步分析,发现偏重医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针灸理论与技能的掌握,偏重药学教育的院校重视对汉方植物药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药效机理的理解。如前身为明治针灸大学的明治国际医疗大学,在针灸教学方面颇具特色,1~4年级都有针灸的各种相关课程,包括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大阪大学、独协医科大学等以现代医学教育为主的院校也很重视针灸学习。北海里大学药学部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开设汉方医学教育课,除了东洋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循证之外,其他都是关于汉方药物的课程。
2.汉方医学教育课程内容、教材及教学形式
据统计分析,日本汉方教育课程内容包括汉方医学概论、汉方医学史、汉方医学理论与诊断学、针灸学、汉方药学、方剂学、汉方医学循证、方药副作用、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研究、针灸经营管理法规等。汉方医学概论几乎是每个学校均有的课程。系统分析15所医学院校课程设置,可以发现其中31%课程较为系统,19%以药学课程为主,44%以针灸课程为主,6%仅有概论性课程。以明治国际医疗大学为例,该校开设汉方教育课程时间最长(1~4年级),第一学年时有经络经穴学基础、针灸医学,第二学年时开设有传统针灸诊断学、针灸医学、生活习惯及其预防,第三学年时有运动营养与健康,第四学年有针灸临床实习、针灸经营管理法规、东洋与西洋医学结合的研讨。庆应义塾大学,该校将汉方医学教育分为基础药理学与基础理论两个阶段,并且二者按先后顺序进行。第三学年时有必修课10节,内容以汉方药的基础药理学为中心,并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阐释。第四学年有必修课8节,讲授临床如何应用。目前日本汉方医学教育材正在制定中,授课内容以课堂讲授市售教科书或自编讲义为主,皆重视汉方医学基本理论。还有实习、讲座、研讨等教学形式。《和汉药概论》《入门汉方医学》等教材是很多医学院校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
二、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现状分析
“文化如家长,科学如孩童”。中华文化是中医药学形成、发展的土壤,日本岛国文化的外源性特征,使其在文化创造过程中体现出强烈的“拿来主义”。基于国际医疗发展方向及日本国内存在的医疗问题,日本医学界对汉方医学教育愈来重视,以将“汉方医学融入医学教育”为重要课题,以各种形式开展的汉方医学教育不断增加。汉方医学教育在日本得到长足发展。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医学生及民众对汉方的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但是在其岛国文化基础上,选择性地吸取中医药学形成的汉方医学与中国本土的中医药学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汉方医学教育与国内中医药教育相比,也有其显著的特点。
1.中医药学天生就有融合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点,日本汉方医学更多地选择、体现了中医药学自然科学的特点。明治以来,日本汉方医学的发展主要以开业医师与药剂师为支撑,受“废医存药”思想的影响,日本汉方医学界对中医学理论重视不够,临床治疗以“辨病”为主,轻视“辨证”。与此同时,汉方教育也存在只偏重汉方药与针灸的学习,相当于中国中医药教育“中医基础理论”的“东洋医学概论”经常被很多学校学生轻视。从明治国际医疗大学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其医学教育主要集中于针灸方面。宫崎大学则只开设了“东方医药处方药物的研究”。
了解学生班级情况,调整教学目标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目标,首先必须体现它的基础性和发展性。所谓基础性,是指不同类别学生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的学科知识原则上按掌握、熟悉、了解三个不同层次来要求,不作太大的变动,体现认识目标的统一性。教学目标的发展性是根据学生班级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方案,注重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创造、掌握不同知识点的能力,最终实现教师的教授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协调统一。例如,《方剂学》在本科中医等专业,专科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本科中药学专业都是必修课,但学生的整体情况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方案、知识侧重点自然有别。五年制中医班等专业学生前期巳学《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基础知识扎实,对中医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和理解,多为第一志愿入学,专业思想较稳固,教学中知识点不但要讲到一定的深度,更要在理论联系实际上、教学形式上进行合理的设计,如课堂病案用方讨论、模拟临床、校园网上病案用方分析等,注重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三年制中西医结合班学生虽然也巳经学习了相关的中医课程,但学习掌握程度较浅、知识结构层次较低,教学设计中应重点把握应用知识点。四年制中药班学生只学习了课时很少的《中医基础学》《中药学》,对《中医诊断学》知识是空白,前期中医基础知识浅缺,教学设计中应重点考虑方剂基本理论知识点。2.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已获取的知识和即将开课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与本课程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况。分析出哪些是学生已掌握的,哪些是学生初步掌握了的,哪些是学生通过自学可以掌握的,哪些是教师非讲不可的。例如,本科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目标要求是三点:一是掌握制方步骤方法理论,二是掌握用方步骤方法理论,三是全面掌握100首、熟悉50首临床实用的古方内容。前两点的知识内容是《方剂学》的重点教学内容,与学生已学知识没有直接关联,相对体现出《方剂学》课程中知识的独立性,故教学中应重点讲解,并应筛选合理的临床实例病案让学生组方用方操作演练。第三点也是教学重点,但每首方剂的具体内容涉及到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掌握好各条项内容的主次深浅关系,把重点放在方剂组方用药配伍内涵分析上、方剂的临床运用上讲解。
了解学生心理特征,讲究教学技巧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存在于学生当中的共同性心理因素,则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听课的心理特点有以下几点:(1)求新心理。这就要求教师的信息制作要立意新、内容新、角度新、技巧新,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去接受、理解信息的热望和兴趣。(2)求真心理。特别是讲授专业知识时,只有保证信息内容的科学性、真实性,才是对学生负责,也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与爱戴。否则将会起到误导作用或导致逆反心理。(3)求近心理。这种求近包括生活、地域、情感、认识、知识上的接近,是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教师的讲课内容应该结合专业的实际,结合人们生活的实际,避免漫无边际。(4)求短心理。学生普遍喜欢接受那些短小精悍、一目了然的信息。教师应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心理,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思想行为,进行教书育人教师既要深入了解不同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思想倾向,又要了解个别学生的思想问题,并善于区别产生这些问题的不同条件,有针对性地加以教育。例如,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两大思想问题:一是专业思想不够稳固,究原因有三:(1)中医难懂、难学,有畏难情绪;(2)认为中医不科学,经验性、意识性强;(3)专业就业困难大,毕业后难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由此,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在备课中应考虑到这些因素,教学中积极疏导,有目的做些思想引导,如学习方法引导、中医临床治病效果优势引导、毕业就业观念引导等。二是医生职业道德观念问题。有些学生存在拜金主义,认为医生职业能多捞钱,将来出去参加工作,赚到钱就是本事教师应作正面引导,教学中注意选择古今医家中济困扶贫,医德高尚的一些典型实例介绍,培养他们正确的职业道德思想,明确医生职业的义务、责仼、使命。
了解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行的是应试教育,均采取填鸭式灌注知识的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的培养,使得步入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在教育理念上要实现二个转变:即从传授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会学习和创造为主的教育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培养其创新心理素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将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及时地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体现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开放性、多元性与全面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体参与,如采取启发式、讨论式、精讲式、学生讲课式教学,课堂提问、课外练习重视选用能力分析、思维开发性题目,积极开拓第二课堂,如学科学术专题讲座、学科知识竟赛,组织学生开设开放性实验,帮助学生开展科研活动、课外兴趣学习小组、文献。整理论文写作小组、网络专业实践能力操作练习,等等。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教师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如书面答卷、科研论文、模拟用方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测试,做到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综合考评,以此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了解学生实际困难,给予及时帮助当代大学生状况体现三大特点:一是正处青春期,思想不稳定,但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有理想、有抱负。大学教师是他们信赖的朋友、倾诉的对象,他们喜欢与老师谈生活、谈未来、谈人生、谈爱情、谈幸福,老师有责仼、有义务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在思想上、行为上帮助他们、使之健康成长;二是由文化知识学习转型专业知识学习,由中学被动的学习方法转型大学自主学习方法,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很多学生存在认识上的障碍,寻求老师帮助,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帮助他们合理制订安排好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学习方法;三是没有社会阅历、生活阅历,家庭中很多难以避免出现的问题、困难也让他们牵肠挂肚,但又无好的解决办法和正常的承受能力,诸如亲人病情等,在学生咨询时,专业教师应详细了解情况,为其提出处理参考意见。综上所述,作为教师,应重视备学生环节,如此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理念所强调的“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作者:丁舸 辛增平 姚风云 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200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时任中国残联主席邓朴方先生参加特教学院十五周年院庆时指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办学最早、规模、学科、层次,是特殊高等教育领域的龙头。”
学院设有6个高等特殊教育本科专业——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1个师资培养本科专业——特殊教育,3个全纳教育辅修专业——特殊教育、英语、汉语言文学,1个听障辅修专业——工商管理。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特色专业;绘画、视觉传达设计、动画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特殊教育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培计划”专业。音乐表演专业又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学院曾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吉林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荣获“全国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全国残疾人体育先进单位”称号,被中国残联确定为“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4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8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占教师总数的75%。在校生1096人,其中视障学生322人,听障学生492人,健全学生282人,在校视障听障学生总数800多人,占全国特殊教育学院在校残疾学生的五分之一,是全国的残疾人集中群体。
二、专业简介
我校听障美术类专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掌握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进行独立艺术创作、艺术实践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构成艺术、室内外设计、招贴设计、饰品设计、展示设计、民间艺术、包装设计、电脑平面设计软件、电脑三维设计软件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宣传、服装设计等单位。
(二)绘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绘画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绘画的各种技法,能够从事绘画艺术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油画肖像、油画人体、油画创作、解剖、透视、中国画(工笔、意笔)临摹、中国画(山水、花鸟、人物)写生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各类特殊学校和社会各界需要绘画、广告宣传等部门和单位。
(三)动画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听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影视动画专业知识及技能,熟练掌握卡通漫画创作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基础、动画背景制作、漫画创作、电脑动画、影片分析、卡通形象设计、动作设计原画创作、短片创作等。
就业方向:面向影视动画创作、漫画设计、广告传媒、数字影像设计、游戏制作、动漫衍生产品公司等部门。
我校针灸推拿学专业为特色专业
(四)针灸推拿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五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招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中医推拿医学理论、实践及其他相关知识和能力,有良好医德医风,能够从事针灸推拿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中医学、针灸推拿学。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经络学、腧穴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骨伤学、推拿学基础、推拿学手法、推拿治疗学、小儿推拿学、保健推拿学等。
就业方向:面向残疾人的各级组织机构、特殊教育学校、各类医疗康复机构与按摩院等工作。
(五)康复治疗学专业
医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低视力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基础理论、医学基本知识及其相关自然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人际交流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分析问题、科学思维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掌握较扎实的康复治疗学技术,融康复、医疗、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康复治疗师。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中医学、康复医学。
主要课程:人体解剖学、中医传统哲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推拿手法学、经络腧穴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康复医学基础、中医针灸康复学、中医推拿康复学、临床康复学、中医养生康复、中医导引康复学、言语治疗学、运动疗法、作业疗法、康复心理学、康复评定学、中医全息康复学、医用物理、生物力学、物理治疗技术、中医食疗学、实用论文写作等课程。
就业方向:能够在医疗、预防、卫生及其它相关机构从事康复治疗、保健与评价等工作。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为完全融合教育专业
(六)音乐表演专业
艺术学门类,本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招视障考生)。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演奏、演唱艺术技能,能在学校、艺术团体、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及教学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艺术学。
主要课程:表演、基本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曲式与作品分析、钢琴即兴伴奏、民族民间音乐等。
就业方向:能在专业文艺团体从事音乐表演工作,能在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从事教育教学等工作。
三、招生计划及考试科目
2015年计划招生206人,我校实行单独考试,各专业招生计划与考试科目见下表:
专 业
学制
层次
计划
招生对象
考试科目
学费(元/年)
备注
视觉传达设计
四年
本科
60人
听力障碍
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
专业课:素描(人物头像写生)、色彩(水粉、静物默写)。
5400
专业可兼报
绘 画( 国画方向 )
四年
本科
15人
听力障碍
绘 画( 油画方向 )
四年
本科
15人
听力障碍
动 画
四年
本科
30人
听力障碍
针灸推拿学
五年
本科
60人
视力障碍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解剖学 ( 生物 )。
4600
低视力考生可兼报
康复治疗学
四年
本科
20人
低视力
只招低视力考生
音乐表演
四年
本科
6人
视力障碍
语文、数学、英语、基本乐理、听音、演唱或演奏。
6200
不可兼报其他专业
注:音乐表演专业器乐方向只招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萨克斯、小号、圆号、长号、大号、唢呐、二胡、钢琴、手风琴和钢琴调律考生;声乐方向只招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考生。
四、报考条件、时间及办法
1.报考条件:具有高级中等教育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17周岁(1998年9月1日前出生)以上,生活能够自理的残疾青年。
2.高考报名:考生必须在各省(区、市)规定时间内,到户口所在地招生办办理2015年高考报名手续,并索取14位高考考生号,否则我校无法办理录取手续。
3.报名时间及办法:报名时间为2014年12月1日—10日。考生可来我校招生办现场报名,或通过邮局将报名材料邮寄到我校招生办(不收报名费)。
4.报名要求的材料:
(1)考生在长春大学招生信息网上右侧“相关文件下载”里下载并打印“2015年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招生考试报名表”(表一、表二、表三、表四),并准确填写。报考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音乐表演专业的考生,我校采用盲文(老盲文)或汉文两种方式答卷,请视障考生务必在报名表中注明采用何种方式答卷。
(2)一寸近期免冠彩色照片二张,照片背面必须签名。
(3)毕业证书复印件(或应届毕业生证明),残疾证复印件,体检表(由县级及以上医院体检,其中肝功和胸透为必须检查的项目)各一份。
以上材料通过邮局寄至我校招生办;报名表(表四)在面试时统一交给面试教师。
5.报考美术类专业的考生自备画具、画板、颜料等考试用具,考试用纸由我校提供。
6.新生入学后将按规定统一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届时考生必须提供身份证原件、高中(或中专、职高)毕业证书原件、残疾证原件,一经发现报名弄虚作假,即取消其入学资格。
五、录取原则
1.根据考生所报专业志愿顺序,按综合分从高到低择优录取。总成绩相同时,依次按单科成绩及顺序录取。单科顺序为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生物)。
2. 计分办法:
(1)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专业综合分为六门文化课成绩总和。
(2)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绘画(国画、油画)专业、动画专业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2。
(3)音乐表演专业综合分=文化课总分/4.5+专业课总分/1.2。
3.对报考艺术类各专业专业课成绩第一名的考生,文化课加20分。少数民族考生文化课加5分。
录取成绩公布后,请拟录取考生下载报到确认单,并务必在7日内传真至我办。
六、考试时间及地点
面试及考试时间待定,考试地点为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具体考试时间安排详见准考证。
七、报名表下载
网 址:zsb.ccu.edu.cn
八、长春大学招生办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卫星路6543号长春大学招生办(只接收中国邮政EMS快递)。
收件人:曹殿辉
邮 编:1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