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9: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小学教育信息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暨《“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正式颁布,《纲要》在保障“到2020年国家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等战略目标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制定学校基础信息管理要求……”(《纲要》第四部分第十九章第六十一小节)。
教育信息化首次上升为国家战略。
一、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地位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加快,教育管理信息化逐步取代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是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础,教育装备管理系统是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是实现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前提和基础,是衡量各地教育装备工作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必须重视教育装备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打好管理信息化的基础,只有管理信息系统的根深,才有教育信息化这棵大树的叶茂。
二、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现状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逐步在中小学校园的普及率不断增加,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设备、闭路电视系统、校园智能广播系统、数字实验室、语音教室、电子阅览室等等,信息技术和多媒体已成为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辅助工具,而地方教育装备管理部门及学校对教育技术装备的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却没有随着教育现代化和装备信息化的发展而同步发展,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与装备事业快速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1、装备资产管理方式大都停留在手工制作状态,显得极其陈旧、落后,账目混乱、资产流失浪费现象明显小论文,各项教育技术装备数据统计工作困难,无法及时了解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的装备状况,影响教育管理决策和各项具体工作的实施。
教育装备资产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正常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也是各类评估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各种教育教学设备设施的建设、配备都要按照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实施。庞大的教学物资要按一定的标准分类登记、建立财产账簿,并动态反映其状况,是个繁重的工作。而目前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采用传统手工或电子表格方式记账,出现很多弊端和不足:
①、装备资产数量品种规格不易查询,修改不方便、很难统计,对采购决策不能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
②、记账不规范、不完备、不连续,账目数字不准确,差错多,账物不符、有账无物,无账有物现象普遍。
③、传统纸质资产账簿携带不方便,保存困难易损坏。
④、不能动态的反映财产当前的状况。如某些教学仪器暂没在指定存放地点,被相关人员借用、维修或决定报废处理,账簿上无法立即体现,装备管理员总要到处翻阅其他相关记录,才能得知其去处。
2、各级学校及装备部门不采用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对教育装备过程实现科学、高效、透明的管理,对装备管理工作情况的信息掌握比较滞后。
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各学科的教学都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复杂多样,以实验教学为例,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探究性实验,有学科教材要求必做实验也有兴趣小组自选实验,而每个学科也不止一个实验室与准备室,以后还有虚拟实验室,涉及到的管理流程和常规记录非常多,教师要填写实验计划、教学日志、实验通知单、要对实验室进行安排,实验结束后,老师要进行实验确认记录实验完成情况,以后还要进行实验开出率统计等等,这些都需要任课老师和实验教师密切联系,采用传统手工管理模式,任课老师频繁到各个实验室了解实验仪器情况、填写各种表册,效率低,随意性强,而一旦某个计划有变,又应对缓慢。虽然实验管理人员忙前忙后,但是学校领导对实验教学情况和管理人员的具体工作还是比较模糊,总要等后面汇报才清楚。
3、采用手工管理的教育装备管理档案资料建立不完整规范、记录不连续详实,搜集整理保管困难,无法真实反映装备管理状况,装备管理信息资源无法共享。
教育装备管理资料档案类别和内容多,范围广,涉及各个学科小论文,是教育装备管理工作的宝贵财富,是装备管理工作情况和成绩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教育部门检查的重要内容。以理科实验室为例,除了装备资产档案外,有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的各种标准、规章制度等相关文件及材料;实验室人员学历,岗位职责及进修、培训记录;常规管理工作中的仪器借还、赔偿、保养、维修、报损登记,自制教具作品材料;实验计划、实验日志、实验通知、实验活动记录、实验科研成果、实验考试、实验总结等各种教学资料。如此繁杂的档案资料不采用无纸化、网络化管理导致教师和管理人员对装备管理的标准和规范学习滞后,不系统全面;设计填写繁杂、零碎的各种帐表册、记录费时费力,工作量大,负担重,久而久之也就不重视,常常做了大量的工作,没有留下完备规范的文字记载。每到教育管理部门检查工作时就仓促临时找人赶材料、补记录,常常搜集整理不合要求规范、内容不完整准确,缺失大,并且前后矛盾,互相无法印证,造成教育管理部门不能客观的评价其真实工作情况,管理人员自身又觉的委屈。
4、教育装备管理人员信息化观念仍然比较落后、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差异大,信息化利用率低。
教育装备管理要做到现代化,必须需要一支理解教育装备理念,具有学科专业水平、掌握信息技术技能,并且相对稳定的队伍去实施操作。但是长期以来,学校的领导对于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认识还不到位,观念滞后,承担管理工作的人员大都年龄结构偏大、教育装备管理观念和理论比较贫乏,知识和技能更新更是跟不上设备的更新,计算机应用能力低下,有些甚至是“机盲”,对办公软件都还不熟悉,各级部门对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又不足,除了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其他人员还是习惯于传统手工管理模式,要能较好运用教育装备系统心有余力不足,懒怠畏难情绪严重。
5、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不完备,缺少一套完整的装备管理信息标准和网上信息交换规范,从省市县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系统纷杂,缺乏一个规格化的、系统化的统一完善系统。
由于缺乏一套完整的教育装备管理信息标准,目前许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均根据各自工作的需要采用相应的管理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不规范、不完整,且互不兼容,难以进行信息交流。目前使用教育装备统计软件得到的统计信息与教育主管部门统计信息无法吻合、兼容,常常产生矛盾。
由于缺乏一套统一完善的软件设计规范,个别学校使用的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如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存在多个版本,兼容性差小论文,实验装备管理软件设计灵活性不够,扩充性和开放性较差,对技术发展和教育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差,根本不能得到长期稳定的应用。适合网上应用的软件较少,目前大多数软件的应用局限在单机或小型局域网上,缺乏在大型网络上(如办公网、校园网)应用的软件。
三、教育装备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信息化、网络化
1、管理方式、手段跟不上会造成装备管理水平逐步滑坡,成了实现教育装备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障碍。
相对于学籍、考试、办公等其他教学管理系统都正逐步成熟,而教育装备管理系统尚未起步,信息化管理现状不容乐观,随着教学管理工作的繁杂多样,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办公自动化手段应用到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中是必然的趋势。
改革后的《化学分析》,其教学内容完全建立在“理实一体化”的基础上,紧密联系企业化学分析工作设立学习情境,以真实的分析检验任务为载体设立子学习情境,每个子学习情境作为一个基本教学单元,同时也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性工作任务。每个教学单元学习内容包括完成某一分析检测任务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知识,伴随一次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并体验该次分析测定正确规范的操作,同时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训练学生对同类测定的举一反三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改革后的《化学分析》教学内容参见下表。五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内容涉及到冶金、化工、食品、药品等领域的分析检测任务,教学内容对应于行业工作情境,实践技能处于突出的位置,体现了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每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的实施按照“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工学结合”的总体思路,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为目标,在《化学分析》学与教的过程中,我们确立了“情境引领、任务驱动、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每一个工作任务按照资讯(提出分析检测任务,学习相关知识)———计划实验方案———决策实验方案———实验实施完成检测任务———评价反馈学习过程五个教学环节开展教学活动。
资讯:每一教学单元的教学活动由教师布置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始,教师通过介绍任务相关背景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指出任务相关重点、难点知识引导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方向,通过提供学生相关教学资源,设计案例、设问释疑、小组讨论、现场演练、自学作业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通过自学、讨论、查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和知识,形成完成任务的初步方案。本教学环节以学生在任务驱动下获取知识为中心,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等多重角色的作用不容忽视,否则教学活动将走向无序和混乱,教学目标难以实现。
计划、决策实验方案:主要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本教学单元中的分析检测任务制定实验方案,并决策出合理可行的方案。学生进行分组、小组内交换意见,共同研讨实验方案并进行人员分工、填写分工任务单、操作程序表;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遇到的问题,并回答学生的提问。而后由学生选派小组代表,陈述实验方案,并回答其他同学和老师的提问;教师通过听取学生的汇报过程,记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纠正学生不恰当的实验方案,帮助学生完善实验方案,防止下一教学环节———实验实施时发生不可逆或危险事件。这一环节教学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实验计划、分组讨论、方案展示、集体决策,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集体智慧,通过积极探索、相互沟通、相互学习形成实验实施前的可行方案。这一教学环节旨在培养学生探究知识和创新方法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表达能力。
实施实验:主要是学生亲手实践决策形成的分析检验方案。学生根据决策环节形成的方案,修改各自操作程序表,按个人操作程序表分头实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检查实验操作,组长协调好本组实验进度;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实验实施过程,记录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并在关键操作之前,预设问题,控制危险、不可逆事件的发生,保证学生操作过程中人身安全和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习惯,同时教师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注意检查、纠正学生的不规范操作,适时进行示范操作演示。本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学生亲手动手实验以及教师的检查、控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操作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协作精神。
评价反馈:学生给出本学习单元的习题、练习题、作业、实验报告和学习体会,这标志着学生完成了本教学单元的学习任务,教师根据学习成果对学生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反馈总结;学生通过总结学习、操作过程的经验教训,进行自评和小组间互评,教师通过总评表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价。本教学环节旨在通过学生完成任务的成果展示和学习过程的总结评价,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认同感,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
考核评价改革
考核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就有什么样的学法。《化学分析》课程从人才培养需求出发,改革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课程采取贯穿教学全过程,分阶段、全方面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考核的学业评价方式。课程在每个教学单元结束后根据以下标准进行阶段性考核评价。本课程十个教学单元的成绩加和,将形成本课程占60%的过程考核成绩。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我们在期末进行课程全部知识的综合测评,占课程总成绩的40%。
在全球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世界各国政府都把信息化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把“利用电脑和网络实现新的教学模式”作为重要课题。学校是人类知识诞生与传播的主要场所。在网络大行其道的信息时代,尤其是在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和远程化的进程中,校园网络成为了教育三化基础平台,校园信息、化应用是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联成网络,配备必要的软件系统,开成集教学管理、网上信息、网上教学与信息交流、无纸办公为一体的校园信息系统。校园网络信自、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主要体现在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各个方面。校园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而社会发展的同时又对校园网络信息提出了新的要求,对现代高等教育开成了新的冲击。
校园网络信自、化应用不仅仅是学校自身需要,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1校园网络信息应用工作的社会性
为了迎接21世纪人类将要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种种挑战,要求学校培养出的新世纪接班人应当具有更多的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即应当是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而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却很难适应信息社会对信息能力与创造能力这方面的强烈需求。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主要靠教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起主导作用,便于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其最大缺点是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至于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加工能力,由于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井且与社会上、国际上的信息资源完全隔绝,因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信息自理的能力更加难以培养。
当前以多煤体和Internet为标志的新网络信息技术革命已经和必将进一步的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换言之,在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与多媒体相结合,发展成一种有可能适应21世纪教育需求的全新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
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大学。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工作与学习可以完全融为一体,每个人都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或娱乐,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和毕生都可以享用的终身教育。基于Internet教育网络环境下教学的优点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结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包括对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学习地点甚至指导教师的选择。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知识库与信息库,因而很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才能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造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2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系统性
在20世纪的最后十几年中,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Internet和WWW技术的出现,发迹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式,学生通过网络在Internet上查询所需的各种资料,电子邮件、公告板也被学生普遍采用。现在的学生和教师对校园网络的应用提出和更高的要求,是因为学生面临着众多的竞争,希望在校园网络中学到各种技能,发展自己的种种潜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教师而言特别是许多年轻教师,他们既是教学者,又是学习者,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劳动强度,他们必须掌握各种信自、技术的应用方法。作为教学的管理者,他们所考虑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测试方法等的改革同样需要通过校园网络来加以实施。校园网络的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网络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却不是简单地技术和数据堆砌,不是把各种技术和系统拿来放在一起进行演示的展示台,多煤体综合集成是要在各种媒体内容融合的基础上,把系统、设备、网络、数据、信息、知识以及人员都紧密有序地统一在应用的统一框架下,按应用的需要进行连接、配置和整合,以达到系统的总体目标。
校园网络信息化应用的多媒体综合集成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需要在认识统一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各方面的资源,逐步趋势向多种媒体的综合集成。
3校园网络信息应用的理论依据及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文化逐渐成为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主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崛起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社会文化环境更加复杂,本文就这个问题谈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挑战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文化以商业性、媒介性、娱乐性、世俗性、流行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话语体系产生了消解作用,从而威胁到意识形态的话语主导权。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文化可以以资本的形式赎取和转化为经济价值,语言符号也成为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文化的资本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于价值理性的道德话语体系带来挑战,淡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识形态色彩,资本本位取代价值本位冲击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主导逻辑。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诉求的是感官经验的视觉形象,而非书面性概念意义的文本修辞效果。由于大众文化的影像、模拟和仿真在高校思想政治思想理论课中过度再生产,消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对现实的批判性和反思精神。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将感性层面的本能欲望满足所获得的消遣愉悦作为卖点,而不是深层精神的充实和心灵的震撼,就此造成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庸俗化和低俗化。大众文化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持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以游戏的形式消解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意识形态宜教色彩。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反映的是大众日常生活的平凡叙事,而不是基于抽象的价值理性的宏大叙事,也就造就了大众文化的日常化、琐碎化甚至是庸俗化。大众文化以现实的关怀和当下的感受为切入点,弥散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在某种程度上使教学话语体系的深度结构转为丧失深度的平面结构。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立足于感性层面形象的审美化,而不是精神层面信仰的审美化。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所导致的话语体系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动化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使教学话语体系丧失对思想内容的形式分类、抽象概括和逻辑论证能力,最终导致语言世界的空洞化、思想世界的虚无化、情感世界的零度化。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是以纯粹欲望的满足构建自我价值体系的快餐文化,而不是以心灵的震撼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的经典文化。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学话语体系的语言符号不再反映现实,而是遮蔽现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技术化的批量生产,显然是对教学话语体系表意方式的必然性消解。
二、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具有创造性作用
诚然,大众文化本身蕴涵着能动的解码力量。大众不是单质的一元化群体,而是复杂的多元化组合;大众文化的受众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有着生命活力的自由创造者。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文化的内涵,并对既有的文化格局带来严峻的挑战,但是文化走向大众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众文化的发展将为人类文化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路径。同时,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
大众文化的商业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天然的平等品格和民主精神,在文化形式上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等级化向民主化的转变、神圣化向世俗化的转变。大众文化的商业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促使教学话语体系从控制支配转化为对话交流。正是在这种主体间性的语言交往中达到相互理解,进而生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
大众文化的媒介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广泛性、普及性和开放性,从根本上消解了文化的生产、传播和消费中的差异性、等级性和垄断性,这对于文化资源的共享、共同意识的建构、价值信念的传承等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大众文化的媒介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扩展了教学话语体系的文化视野和文化空间,进而促进教学话语体系形成有效的理论自觉。
大众文化的娱乐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以其温馨、轻松、休闲、欢乐、回忆等手法,使在紧张疲惫、超荷压力生活下的大众放松心理状态,弥补生活的单调性、片面性和孤独性。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以风趣幽默的话语风格表达严肃庄重的思想内涵,使大学生对抽象思辨的文本更易理解;以民主平等的语言对话传递高尚深刻的核心价值理念,使大学生与教师达到价值的视域融合。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通过交互式体系的转变,达成对核心价值理念的普遍认同。
大众文化的世俗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文化走向民主化、平民化和生活化。大众文化的世俗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能够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之内建立公共文化交流空间,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上的公民权,也会塑造大学生文化上的公民权。
大众文化的流行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新颖性、动态性和独特性。大众文化的流行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并不是基于控制性思维的意识形态话语霸权的重建,而是要将触角伸向身体领域、消费领域和符号领域,在无意识世界中探寻大学生自我平衡和信仰皈依的表现形式。
大众文化的消费性特征,决定了大众文化的效率性、活跃性和创新性,大众文化从其审美趣味的普泛化出发,紧紧把握时代流行的脉动,吸纳广泛的接受者,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大众文化的消费性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教师不再是纯粹的灌输者,学生不再是纯粹的接受者,教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现实需求。商品的交换价值原则渗透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对意识形态语言符号的消费,维持与现实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感。
三、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的实现路径
大众文化由于对感性层面物质欲望的执着,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功利化、标准化、庸俗化和空洞化,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大众文化对教学话语体系的创造性作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要实现从教学理念、教学机制、教学内容到教学模式的全方位创新,笔者认为,的基于实践的语言交往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转变的实现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语言交往不仅涉及互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理解和沟通,而且语言交往作为内在的环节实现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成。这种语言交往实践规避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可能导致的灌输化、控制化和同质化等消极影响,倡扬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产生的平等化、现实化和效率化等积极意义。
(一)语言形式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发展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返回生活世界,建构起基于生活世界的语言交往,开辟充满意义的语言交往的公共空间,意味着扬弃教师抽象的独语,在师生之间的语言交往中达到普遍性共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生活话语转化消解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造成的功利化、平庸化和浪漫化等消极影响,强化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生发的亲民化、平实化和风趣化等积极意义。
(二)语言形式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另一方向。在大众文化视域下,语言形式还有朝着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使之更加深刻地把握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性质、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决定了其语言交往形式不应停留在生活世界的具体化层面,而应该上升到精神世界的抽象化层面,通过精神层面的语言交往观念地建构起意义世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对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避免痴迷低俗的物质欲望,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中,应尽可能地创造精神世界的语言交往,构建起抽象化的普遍性价值共识,进而将价值共识引向实践过程本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学术话语性质定位避免了大众文化对思政教学所可能引起的肤浅化、平面化和粗疏化等消极影响,提升了大众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引动的开放性、时代性和创新性等积极意义。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发展的方向要求语言交往具备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等特点。在大众文化视域下,科学技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语言交往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的助推器。现代科学科技使语言交往超越了自然语言的局限性,构建出纯粹形式的科学语言,通过语言的逻辑化实现对人们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精确把握。在大众视域下,科学技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交往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创造了语言符号的新形式,创新了交往主体的新观念,创制了交往方式的新样式,最终将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语言活动的交际能力获得空前的提高。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技术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交往的必要前提和理论方法的创新动力。
在大众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回到交往实践中去。在交往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语言交往的通俗化、形象化和生活化的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亲近生活世界;通过语言交往的抽象化、形式化、和思辨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富有意义;通过交往语言的精确化、科学化和模型化发展,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体系创新更加科学化。
参考文献:
[1] 潘晴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的生成—以科学发展观为视域[J].东南大学学报,2010(4):117
二十世纪末,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全国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城乡教育之间的“数字鸿沟”、“文明鸿沟”,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日渐突显,并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近期,我们对南昌县湾里区、安义县等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深深感到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其主要表现在:
1、基础设施装备落后
目前多数农村学校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和教学设备,但镇一级学校人均拥有计算机台数约3%,村级学校还不足此数,信息技术教育课无法全面开展,有的教师即使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其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还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的延伸还没有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更难接触到优秀的教学资源。
2、教师运用能力欠缺
农村学校基本没有具备信息化建设综合能力的专业人才,信息技术课教师严重缺乏,一般教师也不具备教学课件的开发能力。以罗亭镇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的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师资问题,其课时也远远不够。
二、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影响因素分析
由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氛围的差异性,影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因素很多。对于广大贫困地区的农村来说,除了投资力度不够、教育观念陈旧、教学资源缺乏等基本影响因素之外,我们认为学校教师的培训及学校的文化氛围也应是影响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水平的主要因素。下面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分别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1、学校发展经费捉襟见肘
在农村地区,教育费附加是补充教师工资不足部分的经费来源,而农村教育集资则是改善校舍和办学条件的主要经费来源。由于税费改革造成的经费缺口,只靠地方财政是难以完全填补的。相形之下,需要财政或学校挤出经费配置计算机、改造基础设施更是难上加难。
2、教学资源严重匮乏
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一些软件多是面对城市的内容和硬件配置,没有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的教学资源;由于不具备网络系统等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教师不能及时得到新的教学信息,课堂内容大多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在我们对湾里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查时发现,农村多数教师能够理解和接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式,但由于缺乏适合于农村学生学习的信息化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时受到了影响。
3、教师培训力度欠缺
由于条件的限制,农村教师参加信息素养教育的机会很少,当地相应的培训机构也很缺乏。培训内容局限于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能方面的知识,缺乏相应的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知识。培训方式一般是“一刀切”的模式,教师不能结合自己的学科进行有效的学习。培训的结果是教师在实践中不能很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与学科课程很好地整合起来。学校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后也没有形成相应的评价制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得不到激励。
4、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大多学校决策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发展信息化是某种意义上的学校包装,可以产生吸引生源的效应,但在教学中全面深入的应用信息技术,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对设施设备进行大投入大建设后,没有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措施和机制。我们认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的环境并不仅仅是物质支持条件的满足,如果农村中小学教师不能利用有限的信息设备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意识和行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就得不到提升。
三、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已经错过了一个阶段,但不能再错过一个时代。全面理解信息化的内涵,用全新思维选择适合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新途径,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是农村学校刻不容缓的工作。其具体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方筹措资金 分批投入实施
(1)政府部门可以建立专款专用制度,首先加大对贫困地区特别是对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流失和浪费。也可以采取考核和竞争机制,把资金拨给有资格的学校或区域。
转贴于
(2)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就目前情况说,单纯依靠政府的投入来保证持续发展是难以办到的。信息化设施更新和折旧快,耗材和维护的费用大,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因此,应该通过必要的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一些民营企业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的投资和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得以持续发展。
(3)贫困地区农村教育信息化的启动和持续发展,必须有外部资金的注入,这样可以保证学校对信息化的建设发展形成总体的长远的规划,对硬件设备做到配置统一,从而避免硬件设备来源复杂、随机增添、因规格不同带来使用与维护困难、不能适应教学需求和持续发展的需要等现象或问题的出现。
2、整合教学资源 系统规划建设
在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初期,出现了“车、路、货”不匹配,“重硬轻软”发展不协调问题,客观地说这是正常的。因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涉及到多种要素。农村教育信息化要在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实现系统规划,使各要素协调发展。
(1)硬件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设备是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在技术上要考虑计算机、网络的配置是否可满足软件资源运行的需要,数量是否满足师生使用的要求,现有基础对以后的设备升级、扩充有何影响等。
(2)软件资源建设
软件资源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核心,它的开发建设涉及资源种类的丰富程度,使用的便捷性。更重要的是资源内容与组织方式要满足教学的需要。因此,软件资源的提供与开发要立足于学生生活的环境,从本地提取信息、事例;同时还要考虑资源的获取途径,以及对传统音像、文字资源的转化问题。
(3)教学资源的管理体制
信息化教学资源各部分的高效利用、有序发展有赖于管理机制的健全。对学校而言,管理的内容在整体上包括对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长期、中期、近期的发展规划;在具体上包括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还包括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
3、分层次逐步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农村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除了和城市教师一样,培养其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道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培训时,我们要针对农村教育、学校信息设施和教师的特征,选择适合于农村教师需要的培训内容。
(l)远程教育培训方式
现在很多地区的农村学校都拥有了卫星转播设备,我们可以利用卫星传播系统对教师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具备网络设备的学校可以让教师通过网络资源的学习来提高信息素养。除此之外,还可以把一些优秀的教育资源做成光盘,让教师通过观摩学习提高信息素养。
(2)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
教师“参与式”培训方式就是让教师带着“教学任务单元”参加培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带来的优势;教师接受的培训内容和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便于教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这种培训方式在“英特尔未来教育”中得到了体现,并且对我国很多区域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类形式容易使他们形成内驱力,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迅速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校本培训模式
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充分利用本校的资源,制订适合本校教师特征的培训体系。可以组织各学科经验丰富、信息素养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通过优秀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邀请一些信息技术教育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
4、制定激励机制,形成浓厚氛围
校园文化氛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首先,学校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改变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惟一评价标准的做法;教师要学会积极主动地利用学校现有的信息设施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形成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的文化氛围,而不是在上观摩课或教学比赛时,被迫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
农村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是当代人的历史责任。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应以建构社会的需求与可能和人的需求与可能的契合为出发点和归宿,集政府、社会、学校等多方力量,创造性地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才能实现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玉.农村信息化寒冰解冻尚需时日——江西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思考[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李金凤.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研究现状分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6).
[3]荣曼生,李小明.株洲市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调查与对策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4]桑新民,郑文勉,钟浩梁.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2).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8―0013―03
教育券是芝加哥货币经济学派带头人、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于1955年首次提出的。所谓教育券,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教育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家长(学生),而不是划拨给学校,家长(学生)可以用教育券来支付所选学校的学费和相关教育费用。[1]教育券目前还未受到东西方学者的普遍认可,但是其基于市场经济的理论,以提高教育投资效率为动机,还是给广大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笔者希望以教育券的思想,剖析目前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对提高教育信息化投资效率提出若干建议。
一 教育券主要内容及意义
弗里德曼看来,公立学校置于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由于受到保护而造成公有的、垄断的状况,使其滋生无法克服的效率低下、等弊病。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政府将用于教育的公共经费以“券”的形式直接发给学生或家长,而不是发给学校。学生自由选择学校,可以选择公立学校也可选择私立学校,用教育券支付学费和相关费用,学校则向政府兑取与券面值相等的现金流入。
弗里德曼教育券思想对市场经济国家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提供了新思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目前都实行了公立教育的模式。公立模式的弊病如出一辙,包括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政府教育管理部门效率低下等。教育券的思想基于市场经济理论,符合自由市场经济根本的价值标准,为市场经济国家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低效率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为世界许多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教育券的最终目的在于将公共教育资源从原先由政府以及人所掌握和支配的社会资源,彻底转变为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可以支配和细分的“货币选票”,使得受教育者享有更为充分的教育自由和个性化发展的空间,实现教育从公共品向私人品的特征转变,从而形成充分竞争的教育市场,达成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所以通过教育的私人品特征化实现高效率的教育供给是教育券制度所包含最为核心的内容。[2]
二 教育券研究现状
1955年,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在《政府在教育方面的作用》(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ducation)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教育券的思想。此后,弗里德曼在1979年与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合著的《自由选择:个人声明》一书第六章《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对教育券计划进行了更深入、完整的阐述,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尽管教育券被誉为教育改革的良方,这项教育改革的建议在发源地美国开展的并不顺利,反对的意见很多,总达不到一致。时至今日,全美也只有2个市和1个州正式明确实施了由公款资助的“教育券”计划。这2个市和1个州是:威斯康星州的密尔沃基市(Milwaukee,Wisconsin),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Cleveland,Ohioan),弗罗里达州(Florida)。[3]在中国,浙江省长兴县于2001年率先实行了教育券制度,这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标志符号。各领域学者纷纷从不同角度对教育券在中国的推行进行了广泛探讨。然而,在教育信息化领域运用教育券这一思想来分析、优化教育信息化投资制度的研究还较为少见。
三 中国教育信息化投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表明,51%的中小学通过自筹资金的办法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约占37%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于上级部门,约10%的中小学得到社会捐助和其它形式的融资,商业性投资仅占1% [4]。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相继出现,严重限制了教育信息化的顺利发展。
1 教育信息化投入严重短缺。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来源少导致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从基础教育信息化来看,城市、县镇、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都处于短缺状态,城市地区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县镇地区为74%,农村地区高达78%。就东、中、西部地区来说,东部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短缺和非常短缺的学校比例为58%,中部地区为74%,西部地区高达78%,中、西部地区中小学经费短缺现象比东部要严重,特别是西部地区,高达52%的学校处于经费非常短缺状态[5]。
2 低水平重复建设。我国教育信息化经费分配不合理,硬件与网络投入少,服务(含培训)投入更少。有关的调查表明学校投入到硬件的经费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投的经费是软件经费的44倍多。在我国各类高校的信息化经费预算中,硬件经费预算是37.50%,软件经费18.00%,网络服务和技术维护经费预算为13.30%,经费预算为11.00%,校园网用户支持经费预90%[6]。这说明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3 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效率低下。教育管理缺少成本与收益的衡量与约束,导致效率降低;缺少竞争意识、不思进取导致教育质量下降;学校行为目标异化,教育机构从其利益出发,更多考虑如何获得政府投资最优化,而不是家长与学生的认同;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官僚机构庞大、人浮于事等,不仅效率低下,且容易滋生寻租与设租行为[7]。未能切实考虑所管辖学校教育信息化需求进行投资。公立学校中所存在的这一切问题的原因就在于政府在教育中干涉过多,而学校的选择自由却太少,如同市场中的企业,必须要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质高价廉的产品才能生存与壮大。在学校教育中,家长和儿童是消费者,教师与管理人员是生产者,公立教育的集中与规模扩大,意味着消费者的选择能力越来越小,生产者的权力增加,垄断的体制下生产的效率必然低下。
4 学校的个性化发展得不到满足。在现实状况下,由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统一地为管辖区域内的学校配置教育信息化设备,使得各个学校的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趋同,缺乏特色及多样性、灵活性,有限的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对社会教育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
四 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实施“教育券”改革
1 现有的教育信息化拨款模式: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政府确定的教育拨款数额分配教育信息化拨款数额,然后向企业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服务等,对所辖区域的学校进行统一配置。传统的拨款模式是一种间接模式,资金由教育主管部门来确定使用方向,好处是在区域内形成了标准化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便于维护、更新,创造了“规模效益”,降低了成本。然而,间接拨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却抹杀了微观主体――学校的个体需求,其无法根据自己的切实需求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
2 教育券将传统的间接拨款方式转变为直接拨款方式:政府――学校――教育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将教育信息化的拨款通过“教育券”形式直接分配给学校,让学校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购买适合自己的教育信息化设备、资源等,付账时直接将“教育券”交予企业,让企业拿着“教育券”到教育主管部门报销。如此一来,教育主管部门的责任就是合理地将“教育券”分配给学校并进行监管;学校的责任是认真调研自己的需求,合理支出“教育券”;而企业的责任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学校到本企业这里购买教育信息化设备等。如此,创造一种积极、自由、民主的教育信息化投资氛围。(如图1)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 “教育券”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对素有教育集权传统的我国来说,教育主管部门是否能保证经费的合理分配,能否实施有效监管是“教育券”计划是否成功的关键。从经费分配来看,不同的学校由于其学生数量、办学水平、吸纳社会投资渠道等不同,平摊的分配方式显然是不合理的,一个科学的分配方案是“教育券”成功实施的基础;从监管上看,学校关于“教育券”的财务信息公开是否完全,如何评价“教育券”支出的合理等都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落实的事情。通常,资助与监管之间存在着两难境地:若约束过多,其成本有可能抵消“教育券”计划带来的效益;若约束过少,则可能产生腐败。[8]
五 实施教育券对教育信息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意义
1 就学校而言,因地制宜,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教育信息化投资,激发办学热情、发掘社会教育资源。同时,能充分显示出自主性和灵活性优势和特色,所以这将使得学校教育目标、模式、运作方式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富有特色、灵活多样的教育体系,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将大幅度提高,实现效益最大化。
20世纪末期,我国开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国家先后启动了面向基础设施建设的“校校通”工程,“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扶贫示范工程和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以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示范项目”等工程项目,实现了教育信息化硬件支撑环境的跨越式发展。我省教育部门自1999年开展“校园网”建设工作,推动了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十几年的建设,我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迅速,各大高校已建成相对完善的现代化教育信息系统,而且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广泛。但是,在我省的广大农村地区,现代远程教育却发展缓慢,远远落后于较大城市的信息化发展。那么现阶段我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现状如何?究竟有哪些因素困扰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作者通过对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地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调查研究,针对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设性的策略和建议。
一、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影响因素
黑龙江省处于我国的东北地区,以农业和重工业为经济支柱,近年来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建设以相对完善,但其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如重视硬件建设、轻视应用培训、旧的思想观念使用新技术问题、经费投入少且没有得到高效的产出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认清现代远程工程建设和应用现状,搞清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农村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发展,作者调查走访了齐齐哈尔市某县的几所农村中学及十几所小学,发现了影响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诸多因素。
1.教学设备陈旧落后,缺乏更新和维护
在黑龙江省2005年的远程教育规划中,计划每个学校将有四个信息化教室:光学投影仪多媒体教室(包括中央控制台,投影仪)、卫星接收室、计算机室、光盘播放室。笔者走访调查发现,齐齐哈尔地区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只有计算机室和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是在2005年安装,安装数量依据学校规模决定。由于设备过于古老,早已没有售后服务维修,在进行计算机简单的日常维护只有每个学校的一名计算机教师。除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外,并不能在其他课程上使用计算机。陈旧的信息化系统伴随的高故障使得学校减少对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绝大多数学校没有互联网,2005年的计算机也不能应用于远程教育,卫星接收视频课程也没用持续使用,设备成了一种摆设。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现在来看只能是一种口号和愿景。
2.教师计算机技能弱,相关培训严重缺乏
教师是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实践者和主力军,也是影响远程教育进程的关键因素。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意识能力、培训、待遇等一切相关因素都影响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在本人调查中发现,有近85%的教师会使用计算机,60%的教师会使用word办公软件,不到35%的教师能够使用其他办公软件,但是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做成课件的却不到15%,且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由于教学任务重,制作课件时间长,除了公开课以外,教师基本不用课件讲课。教师自身的操作技术和软件应用能力将直接影响到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没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信息化教学只能空谈。
3.教师缺乏对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用的积极性,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黑龙江省农村地区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其信息通道、交通条件、信息化环境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教育缺乏竞争机制,教师处于比较稳定的地位,自我提高意识薄弱,思想认识不到位,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懂运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作指导。我们对部分中青年的农村初中英语教师进行询问,他们也懂得设备使用和资源应用的方法,但由于教学思想不明确和缺乏教学理论的指导,习惯于使用录音机、挂图等常规教学资源,不愿使用现代远程教育开展课堂教学。
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创设良好环境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者要充分认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的重大作用,积极转变观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鼓励措施,扫清教师在教学应用中的障碍,尽量为教师使用农村远程教育设备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广大教师中形成学资源、用资源、研究资源、开发资源的良好格局,提高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有效性。
2.加大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建设
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加大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资源的投入建设,特别是各地市要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适合本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资源建设上必须保证质量,要符合国家的要求,保证在政治性、科学性上的正确,要严格审查;要充分考虑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针对青少年心理认知特点,使农村远程教育资源适合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需求。
学校要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在这方面不是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应当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 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只要是资源库有的都可以拿到教学实践中来。只有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或者找到的资源不够理想)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建设,有四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远程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二是本地资源的不断采集;三是校本资源的开发补充;四是各类资源的互通共享。各级资源中心要优先考虑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数量够、质量高且适合模式学校使用的教学资源。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离不开教师的积极使用,加强教师的计算机水平是进行远程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现代远程教育长久发展的关键。
(1)在短期内,可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所有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按照能力不通分层次进行培训。一是开展对模式学校专管员的培训,使他们基本掌握设备系统的维护和软件的应用。二是由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分层次举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骨干教师培训班,在此基础上建立既懂管理又懂应用的骨干教师队伍。三是立足乡镇区域,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2)从长远发展规划,构建县区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建立以县区为主的教师远程教育培训基地。县级教师学习培训中心要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本地区所有教师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培训,学会运用教学软件和网络开展教育教学与研究活动,形成群体化教学环境,设立多媒体供应站,通过网络和开发CAI课件多种媒体,不断培训提高本地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进行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4.采取多种方式,调动教师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丰富资源,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和制作课件做了可用资源的良好补充。为了使远程教育广泛在教学中应用,消除教师对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抵触心理,一方面要采取座谈、演示等多种方式,向教师主动介绍远程教育资源所提供的丰富素材,定期分发节目预告,让学科教师熟悉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发挥榜样示范、带头作用,让有能力、有兴趣的教师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上公开课,要让学科教师看到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调动他们应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
评价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成败与否,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它的应用效益。教学应用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只有现代远程教育在教学中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农村基础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DB/OL],中国教育部网站 moe.省略
[2]祝智庭.网络教育应用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0
[3]宗敏.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硕士论文,2008.10
[4]祝智庭.服务科学视域中的教育信息化[J],教育信息化系统工程研究中心,2008.10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
二、征集时间
2014年12月13日~2015年3月30日
三、征集内容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前沿理论研究
基于智能终端研究课的教学设计研究
基于pad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基于互动电子白板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变革
体现学校信息化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如机器人、Scratch等)的实践探索
数字化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校园整体建设
对未来课堂教学模式和所用技术的前瞻性思考
电子教材、校本教材等数字化优质资源的开发与共建共享
新产品,新技术、新理念等企业经典解决方案四、征集要求
1.优秀论文字数3500字以内,题目自拟,主题鲜明,避免空泛,文体不限。
2.所有作品均须为原创并未经发表,文章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述清晰,有理有据;教学案例要新颖、有创意,教学心得以及个人专业成长要写出真情实感。
3.须注明作者的姓名、单位、通信地址、邮编、联系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作者个人信息。
五、作品出版办法
本次作品征集活动将由《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专家评审委员会来审定,从参赛作品中选出60篇左右符合要求的优秀作品,将于2015年6月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智慧教育专刊》的形式正式出版(增刊号),供所有参赛者交流学习。主办方还会给参赛者统一颁发专刊入选证书。入选作品将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itedu.org.cn)及时公布,专刊定价为每本30元,欢迎广大教师订购。
六、作品提交方式
参评作品一律在线征文投稿(itedu.org.cn/index/onlinesolicit.php),参赛作品须以附件的形式提交。提交参赛作品数量达到30件以上的组织单位将有机会获得优秀组织奖。
七、相关费用
本次活动免交评审费,作品符合专刊出版要求,本着自愿的原则,出版费用为每篇600元;入选作者每人赠送2本样刊,欢迎广大教师踊跃订购。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白广路18号南楼411室(100053)收款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社(汇款时需注明“征文”两字)
联系方式
关键词: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分析;建议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它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挑战的需要,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途径。这对教学设备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来说,教育信息化更是重中之重。虽然经过多年的现代化建设与改革,该地区的中小学建设了机房和多媒体教室,并开设课程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微机操作,使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从目前的整体情况来看,已初具规模,初步享受到了信息化改革给教育、生活等带来的高效、快捷与方便。但是,这些与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现代化来说,笔者认为仅仅是拉开序幕,任重而道远。
二、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在青海大通地区(4乡4个初级中学)范围内、选择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及西山乡中心学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5份,就对该地区整体信息化教育普及与发展过程进行调查。下面对收回的有效问卷(185份)进行分析:
(一)对四个中心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情况分析
名称逊让乡中心学校青山乡中心学校青林乡中心学校西山乡中心学校卫星、校园教学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教学中使用计算机机房6个机房5个机房6个机房4个机房多媒体教室12个10个11个8个电子白板10个教室5个教室8个教室5个教室
(二)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教学需要的满足程度
项目满足程度完全满足20%基本满足25%不能满足45%远远不能满足5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在访谈中了解到学校有1100名左右学生,生机比例为20:1,但多媒体教室和电子白板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教学;仅有20%的教师认为硬件环境建设完全满足教学需要,近55%的教师认为远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所以,信息化环境建设对民族地区而言还有待于加强。
(三)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途径及利用情况
项目获取及利用率校园网教学资源10%Internet获取资源60%教育教学资源专门网站45%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40%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网10%同行之间资源共享35%其它方式10%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教师通过Internet搜索教学资源的占60%,到教育资源类专题网站查找教学资源的占45%,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等电子资源的占40%,显而易见,互联网是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主要渠道,学校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建设。
(四)在新课标推进下,各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取教学资源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
新课标理念48%与新课程改革配套素材70%行之有效教学个案45%课程整合的案例20%名师在线指导25%其它方式25%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新课程提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提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教育资源短缺,实际上严重制约着这些工作的正常开展。如图5所示,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科教师最希望获得的教学资源中,与新课程配套的相关素材占70%,课程整合案例占据20%,新课程改革理念占48%。可见,教师们在新课程推进中,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可直接利用的教辅材料很少。
(五)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主要障碍
项目获取及利用情况网络条件不完善20%检索不便15%资源量太少44%教学资源与教材不配套45%优质资源质量少30%教师备课机不够28%其它10%
从以上表格中看出,资源与教材不配套、资源数量太少、资源质量差在影响教师获得教育教学资源的障碍中排前三位,分别占44%、45%和30%,接下来是网络条件不具备、教师备课机不够等。在访谈中西山乡中心学校的一位老师这样说:“我们学会了操作计算机,也学会了从网上下载资料,刚开始积极性很高,经常从网上下载资料,但往往下载一大堆,却找不到我们真正孺要的,慢慢也就不去上网找了。”
三、对策建议
通过研究分析,青海大通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在软硬件建设、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应用、师生信息素养及设备管理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着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必须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经济、文化、教育和学校实际情况的信息化发展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发达地区和省会城市中小学的方式和经验;否则,就会造成软硬件设施闲置和资金浪费,影响学校的发展。为解决以上的问题,笔者认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
只要学校领导、教师要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校的各项工作才会有活力,才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氛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来调动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和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积极性,推动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学校上级部门领导从思想上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校领导要在日常工作学习中,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的带头人,做到“领导清障搭台,教师表演技能”。
(二)增加软硬件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和融资渠道。为了解决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这一瓶颈问题,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制定一些扶持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向学校投资力度,同时,学校也要解放思想、拓宽办学思路,争取一些项目资金向学校倾斜,还要加强与企业合作筹资,吸纳社会资金,让教育信息化面向校园的同时,面向社会,互惠互利,实现双赢,来促进农村地区的教育均衡发展。
(三)应用网络技术支撑平台。学校应该采取Linux和NC网络技术,搭建校园网络服务中心来管控教育教学中软硬件资源,软资源都在NC服务器运行,有利于维护初始投资硬件资源,并延长终端机的使用寿命和提高软硬件资源的利用率;还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和维护强度。这样,对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的信息化远程教育和教育均衡发展产生一定的社会价值。
(四)积极调动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积极性。开发教学资源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农村民族地区的中小学,由于缺乏因地制宜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资源,更应该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和支持教师们制作教学课件和开发教学软件。为此,其一,有效激励制度制定,调动广大教师开发教学软件的积极性;其二,制定软件开发机制和质量标准;其三、建立教学资源研发基地,保障资金、合作开发、重在实用;其四、依托地区高校(西北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的科研力量开发适合的教学多媒体教学软件。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培训。学校应制定相应的师资建设计划,聘用高学历和专业技能强白领人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来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师的培训模式;鼓励教师提高学历教育的进修和培训,开展有的放矢的校本培训;组织开展学校之间教学观摩活动,进行具体的教学案例培训等教学研讨模式,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教学能力。
(六)加强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将信息技术和课程置于同一系统中来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的方法,既需要考虑整个系统,又需要考虑到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才能进行全方位的、全面的融合。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系统图如图1所示。
四、结束语
总之,由于地域、信息、交通等种种原因,农村民族地区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而信息技术应用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有力推动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当今社会,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是当下教育的主题和基本价值,只要紧紧抓住教育信息化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这一有利途径,结合各学校的实情调查研究,科学决策和有利保障机制(国家经济投入、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三方面的通力协作,只有实现了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才能促进社会公平、和谐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论文是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资助的科研创新项目,项目编号:ycx14082。
参考文献:
[1]杨翠娥 黄祥祥.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公平问题的思考[J].民族论坛――教育・教学,2009.
[2]彭红光 林君芬.以信息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机制和策略[J].中国电化教,2010(10).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21-03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in Our Country//Chen Zichao, Chen Junhong, Ou Jianfong
Abstract In Foshan C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in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find out the problems and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al equipment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pointed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equipment is the main bottleneck which i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modernization, put forward proposal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of education.
Key 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equipment; urbanization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从而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不断遇到新问题。在教育装备的投入方面存在不均衡的情况,在传统的实验室、实验仪器、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也出现滞后现象。因此,佛山市教育局启动了全市性的教育技术装备专项检查工作,旨在积极推动区域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均衡发展,增加对学校的实验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等教育技术装备薄弱环节的关注,同时为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教育装备建设标准做准备。
1 调查工作开展情况
调查工作结合佛山市中小学“新装备”工程专项督查工作同时进行,调查的重点是实验室、仪器配备、装备的管理以及使用情况等。调查使用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6版)[1-3]、广东省教育厅制定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08版、高中2004版),针对小学和中学的不同要求设计制定的。实验室和信息化装备建设的一级评价指标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是组织管理、装备情况和教学应用。其中组织管理重点考察管理体制、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装备情况重点考察实验室(功能室)建设、教学仪器配备和信息化装备;教学应用重点考察科学实验、实验教学研究、应用成果和信息技术应用。
本次专项调查工作在市直和各区范围内抽取了62间学校进行全面检查、其中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和完中,另外还对全市各区部分学校的校长、学科教师和实验教师进行了访问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1)实验室。
①实验用房及配套设施。
实验室:学校的实验室数量达标,面积基本达标,基本能满足目前的实验教学需求;个别小学实验室仪器配备比较残旧;个别中学化学实验室没有安装洗眼器以及没有做到抽风口到台,有的实验室没有信息化教学设备等,在实验室标准化建设的细节上需要进一步加强。
仪器室与准备室:在数量上和面积上多数学校达标;化学实验准备室和化学药品仪器室都安装了通风设备;易燃、易爆、有毒药品和强腐蚀性等危险化学品基本做到单独存放,但有个别农村学校的化学药品仪器室与准备室合用,化学药品存放较为拥挤。
数字化探究室:约一半学校仍未建设数字化探究室,已经建设了探究室的学校大多数未能真正开展探究实验。
专用教室:音乐、美术、体育等专用教室建设情况基本达标。
②仪器配备。以4个平行班Ⅰ类配备1套计算,学校的教学仪器配备达标,只有个别旧校的教学仪器配备不足。个别偏远地区的新建小学尽管仪器配备达标,但由于缺乏科学教师或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教师,导致部分仪器设备闲置。不少中学历年残余的化学药品较多,不知如何处理。
③实验人员。小学基本上没有专职实验管理员,大多数由科学教师兼任。大多数中学有少量实验管理系列职称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少部分学校基本上没有实验管理系列职称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多数由学科教师兼任。由于实验人员不受重视,职称晋升难,与学科教师相比收入普遍偏低,影响了工作积极性。这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政策上解决实验管理人员的编制和职称晋升问题。
④实验教学与研究。从资料上看,学校每学期按教材要求各年级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室内有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实验记录,学生实验的开出率也很高。许多学校制定了实验室开放制度,但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开放工作还未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发展需求。
近几年,佛山市的自制教具在省内和全国的评选活动中获得较好的成绩,实验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也较多,但这只局限于部分学校。全市的自制教具整体水平相对较高,但也有个别学校对于此项工作不够重视,实验方面的研究课题和论文较少。
⑤实验室管理。实验室环境整洁,各项制度健全并且能上墙,不少学校做到实验室环境的美化(如张贴科学家画像、科学标语等)。实验仪器账册规范,多数学校能按照规定,每学年对仪器设备进行核查清点,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仪器陈列基本做到规范、科学。教学仪器的分室、分柜、定位存放基本符合规范,标签张贴基本符合规范,但个别学校标签残旧。各学校实验室基本上都有安全防火设施和防护急救用品,但个别放置位置不当。仪器设备定期检查、保养意识不强,缺少记录。不少学校仪器说明书等资料不全。
⑥实验室工作特色与创新。除传统理科、文科、艺术等专用教室外,根据素质教育和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建设和配备有特色和创新型实验室或园地,一些小学的特色比较明显,如三水区乐平中心小学的民乐队,南海区樵北中学的田径特色,禅城区第九小学的课外科技活动等。
2)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工作一直以来是佛山市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
①目前,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计算机总台数突破145 000台,平均每5位学生就拥有一台计算机,教师则每人1.03台;多媒体约14 800套,约92%的课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90%的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较强,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相当普遍。同时市教育局每年举行一次全市多媒体教学比赛,今年则改为“微课”比赛,这些活动对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③教育信息化硬件设备的日常更新、维护仍存在较大的问题,部分学校的计算机比较残旧,尤其是小学的问题较为突出,这就需要督促有关镇街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尽快进行更新换代。
2.2 分析与讨论
1)城乡总体差距在缩小。城市学校和乡镇学校之间的差距在缩小,乡镇绝大多数新建学校的软硬件情况已经赶上或超过城市学校。这首先是因为城市化速度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程度高,在经费投入和吸引人才方面提供了有利条件;其次是因为新建学校起点高,具备后发优势。
2)新旧学校差别大。对于城市学校而言,相当部分旧市区内的旧学校硬件设备较差,特别是小学,甚至比不上乡镇的中等学校,具体表现为经费不足、硬件设备残旧、实验教师缺乏,实验开出率偏低,反映出旧市区街道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学校的经费投入不足。
对于乡镇学校而言,镇办的中心小学的软硬件普遍较好,具体表现为实验室教学场地充足,设备也相对齐全,学校领导重视,师资力量较好。但乡镇的旧学校情况仍不乐观,实验场地和仪器设备均比较缺乏,甚至个别偏远山区的新建学校师资力量仍然欠缺。这可能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导致经费投入少和对人才欠缺吸引力有关。
3)区域差距在缩小。调查发现,佛山市下核各区的学校之间差距在缩小,相对落后的区域与相对发达的区域学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这也反映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差距在缩小,城市化程度趋于平衡。但值得注意的是,极个别较为偏远落后的山区学校与装备标准仍有较大的距离,这可能要依赖当地经济的加速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4)实验人员素质低、待遇差。这次调查中各学校反映最多的问题是缺乏实验人员和设备管理人员,问题的关键是无编制和待遇低,严重制约了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实验人员素质差,待遇低,晋升难,培训少,不受领导重视,其中小学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欠缺,个别学校甚至出现有仪器但教师不会使用的情况。
5)数字化探究室形同摆设。调查发现,仍有约一半的学校未建设数字化探究室,已经建设了数字化探究室的学校大多数未能真正开展实验探究,形同摆设。这一方面反映了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反映了教师欠缺技能培训和积极性。
6)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依然严峻。随着城市化的发展,无论城市或乡镇的外来流动人口都不断增多,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依然严峻。这一方面与政策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受到教育场地和设备条件的限制。
3 建议
3.1 深入开展教育装备建设,努力实现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
根据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的现状,及时启动《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制定一套城乡一体化的教育装备建设标准,促进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3.2 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努力提升乡镇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根据新制定的《佛山市中小学教育装备建设标准》,在经费和政策上向乡镇旧学校倾斜,重点解决乡镇旧学校的硬件建设;加强乡镇旧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引进人才;根据城市化过程中地方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的特点,加大经费投入,撤销或合并旧学校,按新《标准》的相关规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乡镇新学校;及时调整政策,切实解决外来工子女入学难问题。
3.3 加强市区旧学校的经费投入,努力提升市区旧学校的教育装备水平
在教育发展策略上不能只顾重点学校,要认真依据教育公平的原则投放教育经费;在经费和政策上要向旧市区内的旧学校倾斜,重点解决旧学校的软硬件建设;结合城市旧区改造工程,适时撤销或合并市区旧学校,按新《标准》的相关规定高起点、高标准建立市区新学校。
3.4 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建设,数字化校园助推佛山教育现代化
从数字教育到智能教育,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发展是一致的。佛山的教育信息化目前已经朝着教育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已经有部分学校正在进行探索实践与推广应用,有望走在全省前列。但要加强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总结和提高。同时,数字教育或智能教育不仅要做好硬件设备的建设工作,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也要跟上,这样才能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和教育教学绩效。
教育管理信息化要实现区域性的突破,逐步形成佛山基础教育数据中心。积极发挥地区教育云计算平台的作用,服务各级各类学校。发挥各学科优势,开放协作,共建共享,建设和完善具有佛山特色的学科教育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学生自主发展提供丰富资源。同时,积极探索网络道德文化教育,让师生学会聪明地对待各类信息。
3.5 加强实验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将学生的实验技能考核结果纳入升学成绩并常态化,可引起学校和各级主管部门的重视,有利于促进教育装备建设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建议首先在初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中进行试点并逐步推广,最终将考核结果纳入中考成绩。
4 结束语
佛山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教育装备建设已成为制约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瓶颈。只要抓住主要矛盾,加速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教育现代化水平必将跃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台湾;教育信息化;资讯技术;科技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05-0073-04
2014年10月,笔者有幸作为广东省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名教师培养对象赴台湾进行为期15天的台湾教育现状考察交流访学活动。访学考察期间,随广东赴台访学团绕岛一周,行程1600多公里,走遍了除基隆市之外的台湾所有市县,参访了12所学校,入班观课72节,听了4次高端讲座,通过粤台两岸教师教学探索、名师对话、访谈交流和实地考察,实现了思想的碰撞、情感的交流和智慧的启迪。每一天都有震撼、惊喜和收获,这次台湾之行可称为是一次全方位的教育之旅、文化之旅、交流之旅、磨练之旅、友谊之旅和感恩之旅。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和科技教育工作者,在随团参访之际,我针对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进行了重点考察和分析,探讨了海峡两岸信息科技在教育中的互通性和共享性,为促进海峡两岸教育文化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台湾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先进理念与操作模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此次考察交流访学活动像一扇窗户,为海峡两岸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的信息互通和智慧共享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回顾
台湾地区称教育信息化为资讯教育。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台湾地区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了资讯教育战略规划和白皮书,并在重点计划和施政报告中大力推进资讯教育。1982年,台湾地区设立“资讯教育推动小组”,开始有计划推进资讯教育;2013年1月,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合并电子计算机中心等机构成立资讯及科技教育司;截至2013年,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共有19份施政报告中强化资讯教育,内容涉及推动资讯教育、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公平、云端学习等[1]。由此可见,台湾地区非常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应用。
台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现状
1.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台湾地区称信息技术为资讯科技。台湾九年一贯阶段资讯科技课程是让学生能将资讯科技运用于生活与学习,强调资讯科技要面向“应用”;而高中资讯科技课程则着重由应用导入学理层面,强调资讯科技的“科学”内涵[2]。台湾地区于2008年1月新修订的高中资讯科技课程纲要包括必修模块“资讯科技概论”和选修模块“资讯科学”。“资讯科技概论”计2-4学分,内容包括:资讯科学导论、计算机硬件、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解决问题和资讯科技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等。选修模块“资讯科学”又包括“基础程序设计”1-2学分、“进阶程序设计”2学分和“资讯科学与应用专题”1-4学分,每所学校可以根据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和办学特色等选择开课计划和教学内容。以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为例,该校在高一开设“资讯科技概论”必修科目,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资讯科学基础知识,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高二、高三开设选修科目,内容包括 “Visual Basic程式设计范本”“C/C++程式设计范本”“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PhotoImpact影像设计范本”“App Inventor2手机程式设计手册”等多种教学内容供学生选修学习。另外,天主教高雄市明诚高级中学(私立学校)选修科目还开设了“Googel Sketchup 3D建模设计”“3D打印机的应用”和“电脑机器人制作”等课程。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索资讯科学相关领域的机会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资讯科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台湾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情况
台湾中小学办学的硬件设施配备齐全,无纸化办公已开始推行第二代校务系统。教师电子白板应用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在网络资源应用方面,台北市拥有“品德教育网”“教育人口网”“教学益教网”“线上资料库”“数字气象网”“数字远程天文台”等网络资源。台北市教育资讯的未来规划提出“校校是e创学校,班班是未来教室”的宏大构想。台北市中小学正在推行“行动学习电子书包”方案[3]。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共有71个班(只招男生),每间教室和功能室都配备多媒体平台,校园有线、无线网络全覆盖,配备了1100台平板电脑用于一个年级进行电子书包教学实验,所有学科教师都能运用多媒体平台上课等。教师教研交流一般采用Facebook(脸书)、Line(连我,类似微信)等平台,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问卷调查采用Google class平台等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各学科教师把网络系统的对话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形式,网络教研通过网络社区进行,如很多教师加入了台北的翻转课堂社群。教学资源一般集中放在云端共享,供师生随时下载分享利用。
3. 台湾地区中小学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现状台湾地区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采用多种形式,校内、校外和家庭多方联动,教师、往届校友、课外培训机构和家长共同参与辅导学生进行电脑机器人和其他科技教育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科技教育效果。
(1)在生活科技课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生活科技”的主要内容有科技发展、科技世界、创新设计与制作、传播科技、营建科技、能源动力与运输科技。该模块相当于大陆高中“通用技术”,但“生活科技”讲述的内容更加广泛和深入,其教学内容包括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科技创新等内容。如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配备有机器人课室和25台乐高蓝牙NXT机器人,高三年级“生活科技”选修课中开设机器人课程。同时,教师利用课后业余时间和节假日辅导学生参加各级机器人竞赛和其他科技竞赛活动。
(2)利用校本特色课程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台湾地区校本课程已经占据了新的地位。校本课程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根据纯男生学校的特点,充分发挥男生理科特长的优势,开发了多种科技教育校本课程,学校配备有机器人实验室、网路资讯中心等。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做科技问题的研究,选出优秀的研究成果去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去上海参加科普夏令营(台湾共有15所学校参加),和大陆的学生一起参加科技比赛和科技交流,组织丰富的科技探究活动,进行小等;同时还组织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世界级机器人比赛,参加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生物科技竞赛等,多次获得国际比赛大奖,多位学生因此获得直接保送上大学的资格。
(3)通过科技社团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台湾地区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各种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成为台湾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风景线。每所学校都会统一时间组织各类社团活动,指导教师由本校教师或往届校友担任。社团活动每周一次,每次为2个小时。资讯科技类的社团活动有硬件维修、软件设计、电脑机器人、网页制作、电脑绘画、动画制作、资讯奥赛、Scratch设计制作、科技论文、科技发明等。如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每年都有往届校友回校指导学弟开展电脑机器人设计制作活动。2014年暑假组织学生到斯里兰卡参加世界机器人比赛,并获得了世界冠军。
(4)学生通过课外补习班开展电脑机器人和科技教育活动
台湾地区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外补习班。据台湾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小学生有70%参加补习,初三学生97%参加补习,高中生90%选择上补习班,整个台湾地区有各类补习班共计17,551家,其中资讯类389家。在台北市还形成了一条闻名遐迩的补习一条街——“南阳街”,街上各种补习班琳琅满目[4]。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两侧楼房墙壁上挂出“张三化学”“李四物理”之类的个人家教广告牌,这也是台湾的一道别样风景。有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报名参加电脑机器人和各类科技教育项目的补习班,由家长出面联合其他学生自己组织报名参加各类机器人竞赛或其他科技类竞赛,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4. 台湾地区中小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情况
从2012年底在台湾就流行一组新名词,“知识碎片”“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一股教育信息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其中,微课和翻转课堂在两岸教育界迅速流行和普及[5]。目前台湾地区很多教师都把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等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来。例如,笔者在台北市立丽山高级中学听了一节蓝伟莹老师讲授的化学课《原子结构》就是运用翻转课堂形式组织教学。教师用Google class提前一周布置任务,学生可以在家利用电脑预习,也可以用手机上网学习。学生在Google class上完成问卷调查,并在网上提前观看微课(视频短片)预习教学内容,教师提前一天导出问卷统计学生预习的结果,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上课时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分组探究,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完成教学任务。再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信息技术课《电脑硬体知识》和台北市立内湖高级中学语文课《桃花源记》也是用翻转课堂的形式组织教学;还有国立兰阳女子高级中学、台北市成功高级中学(男校)等多个学校都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实验。基本操作模式都是课前利用Google class进行上课问题调查、学生发表反馈意见,教师课堂教学一般采用魔灯(Moodle)平台提供微课、慕课等视频短片,上课时每位学生一台平板电脑,通过讨论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答疑解惑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目前还是部分教师在应用实验,没有在所有教师的教学中全面铺开,应用效果还有待在今后实践中验证。
5. 台湾地区在资讯科技教学中Scratch课程的开展情况
Scratch在台湾的推广基本上是由各级学校通过正式与非正式课程使学生接触到。2007年Scratch正式发行,台湾中小学的推广于次年展开,各县市教育与网络中心陆续举办Scratch教师研习工作坊与研讨会活动。2009年起,高雄县、台中县、宜兰县等着手组织Scratch竞赛,之后陆续有台北市与新北市等县市加入,逐渐增加了Scratch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上的能见度[6]。如高雄市立瑞祥高中就把Scratch作为高二、高三年级资讯科技选修课开设,所用的教材是《Scratch程式与游戏设计范例教本》。在台湾有许多中小学信息技术老师也陆续将Scratch引入课堂中,Scratch降低了程序设计的学习门槛,使学生易于进入程序逻辑的训练。学生可以使用Scratch来创造故事、动画、音乐和交互游戏,延伸创意思维。运用Scratch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中小学生开拓了创客教育(Maker Education)的新园地。
台湾地区教育信息化应用对大陆的启示
1. 尽快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一轮改革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大陆目前实施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2003年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年)为依据制订的,依据此标准开发的信息技术教材已应用了10多年。而信息技术发展一日千里,新技术、新产品的快速更新,原来的教材已不能适应现在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需要,希望教育主管部门尽快出台新一轮“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组织学科专家开发与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的信息技术教材。
2. 推进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为基础的创客教育
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D打印技术、微控制器开源硬件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全球掀起一股教育变革浪潮。目前全世界已建立1400个创客空间(Maker space),随着创客空间的普及,创客精神越来越多地引起了教育者的思考和共鸣[7]。因此,我国要想培养一批创新型的人才,必须重视科技教育。借鉴一些发达国家和台湾地区的先进经验,可在中小学技术课程中开设电脑机器人、3D打印技术、Scratch设计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创客教育需要政府、社会和学校共同支持和努力,出台扶持政策,解决开展科技教育购买设备和工具的经费,培训一批掌握科技教育核心知识的专业教师,推进我国创客教育的良性发展。
3. 在中小学积极探索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应用实验
学校的发展,如果没有了一套完整建全的规章制度,加以保障,其最终的发展还是一句空话。我们信息中心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规章制度,如《汪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激励机制》、《汪村小学网站安全管理制度》、《汪村小学应急响应预案》《汪村小学用户信息管理制度》、《汪村小学多媒体管理制度》等等。并严格遵照规章制度办事,避免信息化管理中的随意性。在工作中,我校还一方面鼓励全体教师充分使用现有的现代化设备,根据规章制度进行登记。另一方面及时添置、培训提高、监督管理,一旦发现损坏现象就及时报修和维修。职责明确,保证教学仪器设备不损坏、不遗漏。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不仅严格按照制度办事,还严格做到不擅越职权擅做主张。
从20*年起我校就设立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在推进管理手段现代化、教学设施现代化以及教师现代技术应用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之间的差距,抓住区教育信息化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20*年,我校把信息化建设纳入教育管理、教学改革的学校工作中。按照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设立工作,落实到人,配备专职人员,确保了20*年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开展。
(二)健全设施,管理到位,提高学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软硬件运行能力
20*年,农远工程为我校新配备了30多台的电脑,淘汰下来的旧电脑,大部分都分配到各个班级,并与电视连接。20*年8月份,我校顺利完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备和安装调试工作,在这几年中,多媒体教学设备能我们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方便,教师们也积极的制作课件,到多媒体教室上课。
在学校领导和上级部门的关注下,我校按照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原则,狠抓现代教育手段的硬件装备。本年中,学校网站的更新工作不仅仅由网管一人担任,几个家里有电脑的学生也加到了此项工作中来了。网管员积极参与学校各类公开课的技术支持,确保学校各类教育教学活动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时的顺利进行。
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武装与不断完善,为教育教学的腾飞插上现代科学技术的翅膀,为学校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职工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整体素养。
我校每学期都集中对全体教师进行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等形式的培训。学校青年教师还参加了浙江省电脑三级证书的考试,并以大部分取得证书。
学校开展的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培训,使教师能比较熟练的使用office和internet。在学校开展的各级各类公开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使用率较高。教师使用电子教案、网络学习和收集信息的普及率也较高。
在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中,电脑和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和管理人员必备和必需的工作手段,管理中文件的传输、学习资料的分发、资料的积累和审核等已逐步倾向于依赖网络。教师的新理论的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新信息的获得等多大都依靠网络获取,现代化的教育设备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信息化的学校管理、现代网络化的管理方式在学校管理机制中得到良好的贯彻。教职员工也已接受这种管理方式,为学校最终走向无纸化办公、信息化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信息技术在学校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学籍管理中得到全面的落实。电脑成为这些管理人员的必备工具。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研究与探索。
我校从99年秋就严格按照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开齐开好信息技术课,把信息技术课纳入正式课程,学生上机每一、两人一台电脑。经过努力,学生基本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动中学,学中动的主动探知、主动学习的良好的习惯。
1、利用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通过网络,教学便捷地获得社会、生活、科学、地理、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资料,拓宽学生的视野,发展全面素质。
2、推动高年级“整理性、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进一步开展。学生课题小组可以利用校园网络搜集资料,进行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主动地建构知识。
3、促进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习方式的变化。“多媒体优化教学法”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推行,“学生主动、教学互动”成为课堂教学的景观,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和内在要求。
4、提高了学校办公和管理的效率。现代教育设备不断更新和完善,大大提高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
5、加强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开发与课程改革目标相适应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的建设未来。我校的信息化工作,将会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稳步前进,我们也将把握时代的脉搏,结合我校信息化工作的实际,努力开创我校信息化工作的新局面。
20*年汪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努力建设“数字校园”,促进我校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本着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分步骤实施的思路,坚持管理与教学并用,开发与建设同步的战略,以高速宽带支撑,以网络管理驱动,以教育技术带动,以资源共享覆盖,以网站铸造“数字校园”,以积极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将学校建设成具有综合性网络应用环境的数字校园,并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宏伟目标。进一步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供优质服务,实现我校教育事业均衡跨越发展。
二、发展目标
1、加强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力度,合理利用网上资源,以“校园网”为重点,不断推进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将“校园网”打造成校园文化的平台,使之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网上信息资源;同时不断完善局域网建设。使网络确实起到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作用。在日常办公中渗透信息技术,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化。
2、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做好信息技术等级考试的辅导工作,使我校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合格率进一步提高。
3、继续加强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把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纳入学校师资培训整体计划抓紧抓好,切实保证人力资源配置与信息技术教育硬件建设同步协调。有层次、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使教师掌握常用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和应用。同时积极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教师教学专业网站评选活动、多媒体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组织信息中心组有关人员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开拓思路,进一步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4、通过探索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创造品质的形成。同时,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提高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
5、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提高教职工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和整体素养。对全体教师进行电脑基础知识、课件制作等形式的培训。
6、按照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标准,强化学校现代教育技术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保证现代教育技术事有人管,活有人做,责有人负;同时规范信息技术组的运作,做到人员到位、建设到位、管理到位,以科学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来调动广大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积极性,早日产生一批在省市有影响的现代教育技术名教师。
三、工作重点
(一)大规模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在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看得远的人,必定是站得高的人。要建设“数字校园”,意识比技能重要,运用比意识更重要,引导比操作更重要。因此重中之重的工作是强化宣传、加强培训、注重运用,让教师把学校这个舞台上当作实现自己理想的最大课堂。
(二)努力办好“校园网”
20*年10月完成一级域名*的注册,由专人负责“校园网”的管理。20*年,我校以围绕学校网站建设为中心,发挥网站强大的宣传作用和资料积累的作用,为学校开展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信息技术保障。20*年中,我校的网站更新的工作不只是网管员,由一部分家里有电脑的学生来担任。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也总能整时的完成任务。
(三)积极研究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为实现“数字校园”这一构想,教学研究与探索必须同步进行。我校就进行新型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开展网络课程教学等活动。让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造教育提供环境、条件和保障。让学生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通过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以建构自己完美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