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9: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日语系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日语系毕业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013-02

一、引言

大连是中国软件和服务外包行业的领军城市。目前在连有近百家企业从事对日软件开发业务,全市软件出口的90%面向日本市场,其中在连从事软件开发的日资企业有40余家,IBM、诺基亚、索尼、松下、三菱等世界500强企业有15家,在信息服务行业方面,现已有美国简柏特、戴尔、惠普、埃森哲、德勤咨询、三菱银行等国际大公司将其面向亚太地区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设立在大连,更多的日本企业正在对大连进行考察,大连已成为“东北亚软件及信息服务中心”。因此,在大连,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所谓“复合型外语人才”是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他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大连日语人才的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IT行业在大连迅猛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日语人才培养方向与社会需求相脱节。现在大部分高等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在日语语法、读解等技能上具有较强优势,即研究型人才,但这部分学生在口语及IT相关技能操作方面却不具备优势,因此并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

2.日语人才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软件服务外包行业的工作需求。即使已取得了日语国际能力等级证书的学生,大部分口语能力也没有达到相应的等级要求,并且对日企文化礼仪、商贸用语及日语计算机使用等常识也了解不足。

3.日语人才的等级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模式下培养的知识型、研究型日语人才仅能为研究机构及高等院校所使用,在数量和等级结构上都无法满足迅速发展的软件服务外包行业对日语加IT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综上所述,随着服务外包行业的迅速发展及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将语言文学专业方向调整为商务日语方向,致力培养应用型的商务日语人才对日语专业的改革的新思路,对日语专业的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实践教学体系中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早在2008年初,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需求分析,认为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以实践教学为切入点,开始初步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尝试与探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想来源于学院的“CDIO”工程教育思想。工程教育理念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的体验主义思想,强调学生应该通过动手实践的环节完成学习的过程,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理解、消化所学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因此,日语系采用了“以项目为主线,首尾呼应,层层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以项目为主线”可以合理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内容和媒介。教师结合前期的市场调研,确立了相关的商务日语课程,并根据相关课程制定了相应的项目,达到了“课程”与“项目”相结合的理想状态。“首尾呼应”是指学生们在投身参与实践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两个一级项目和四个二级项目,而两个一级项目分列于大一年级和大四年级,即《日语专业导论》项目为实践起点,《毕业论文》项目为终点。因此,两个一级项目起到了突出的首尾呼应作用,并有效地连接了若干个二级项目。日语专业导论项目开设在第1学期,共16学时,主要通过日语专业情况介绍、就业市场分析、学习方法介绍及中文环境下模拟企业真实工作流程的方式,在日语学习初级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动脑实践的方式了解企业的基本需求和自己应该具备的能力,并初步制定职业规划。与之相呼应的出口处则为毕业论文项目。截止目前,全国绝大多数的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均是单纯地对语言学、文学、历史、社会等方面的研究,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学以致用,在毕业论文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符合企业需求,最终实现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目标,日语系推行了毕业论文改革,摒弃传统的单纯语言、文学、历史、社会方面的选题,让学生通过日语综合项目实训和企业实习,对比较感兴趣的某一工作流程或某一环节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专业知识、应用技能撰写论文,使文科的论文也更具有时代性、实践性,真正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层层递进”则是四个二级项目在学年设计上是层层递进的,在实践内容的难度上是节节升高的。学生们在大一年级到大三年级分别完成一个二级项目后会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二级项目,依次类推,循序渐进。如上所述,四个二级项目层层递进,紧密关联,为两个一级项目做到了有利支撑。同时,两个一级项目首尾呼应,构建了以项目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最终实现日语系人才培养目标。

三、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做中学”的教学模式,区别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强调教师“教”的重要性,而是充分带动学生“做”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做”进而“学”,从而达到“做中学”的目的。“做中学”教育思想是由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的,它可以达到使学生在“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方面充分整合的目的,从而满足就业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本文选取四个二级项目中的“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作为例子,对实践体系中“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进行具体的解释:日语专业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日语系专业主干课程能力培养体系中的第一个二级项目,开设在第三学期。授课对象为日语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其先修项目为日语专业导论,后续项目为日语能力测试检测项目、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日语综合实训项目及毕业设计。本项目共4周80学时。涉及的主要课程由第一二学期日语系开设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320学时)、日语会话(一、二)(96学时)、日语视听说(一、二)(96学时)和大学计算机基础(上、下)(48学时)。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的教学目标是将第一二学期所学的语言及计算机知识转化为日语听、说能力及日文环境下的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学生通过人物介绍、场景介绍、商务电话、商务就餐等单元模块中的实践,使学生在了解商务礼仪和日本社会文化的基础上,在一定的商务场景中能够听懂简单的商务日语会话,并能用日语正确的表达、沟通、交流。熟练掌握日文信息处理能力和日文Microsoft Word2007、Microsoft excel2007、Microsoft PowerPoint2007的常用功能,并掌握日文Outlook的基本操作功能,并利用这些技能更好地完成商务活动。日语商务场景实训项目是东软日语系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中的重要一环,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知识、技能、综合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四、实践教学体系中教学资源的建设

1.师资队伍建设。师资的培养是强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教师的技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随着教学模式的不断改革,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类型界限在不断淡化,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在不断弱化,只会根据课本讲理论的教师已不受学生欢迎。我院日语系针对这一问题采用了“产教结合”为桥梁,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①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安排专业课教师定期到合作企业参加实践活动。②从企业引进优秀的从事过IT技术和商务活动的人士充实教学一线。③聘请一支既有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外籍专家作为兼职实习指导教师。以多种方式提高教师的生产实践水平,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2.教材建设。教材的研发也成为实践教学体系一项重中之重的工程。第1、2学期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一、二》、《日语视听说一、二》、《日语会话一、二》教材,充分将所学知识的整合、提升,通过分场景的实训会话的形式,将日文录入技能、日文OFFCIE办公软件应用技能与日语专业技能有机的结合。在大二学年,随着学生日语水平的提高,此时所使用的《商务基础日语三、四》、《日语视听说三、四》、《日语会话三、四》教材起到了支撑商务日语技能实训项目的作用。大三学年开始,一些充分体现了专业技能培养特色的教材,诸如《口译技能实训》、《写作技能实训》、《日本商务礼仪》等,充分整合现有知识与技能。

3.教学环境建设。为适应日语系商务日语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学院及日语系应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加强力度。学院及日语系首先应重视校内实验室建设与整合,根据系内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要求,将各实践课程相近,仪器设备共用率高的实验室进行合并或调整,使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充分优化SOVO(大学生创业实践中心)模拟实验室的资源配置,使其既能体现学科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又使仪器设备利用率提高,资源共享。

五、实践教学体系中评价,反馈体系的建设

1.多角度的评价,反馈:教师、学生、企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后的评价工作应该从多角度考虑,过去由教师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满足科学评价的需要。应建立教师、学生、企业三方面综合的评价及反馈体系。教师方面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根据培养要素,制定可测量的评定指标并明确评定的过程及方法。学生评价方面可将学生进行分组,在实践的过程中包含了学生组内自评及各小组间的互评。加入学生互评的环节,不仅可以使评价更为透明化,科学化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并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在企业评价方面主要通过企业人士参与实践评价及毕业生的实际工作反馈两方面进行。通过企业专门人士的参与评价及针对毕业生的工作反馈可以及时的掌握实践教学是否与企业需求脱节?可有效的、及时的、准确的改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2.细化考核方式,量化考核标准。学院在具备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应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为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日语系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首先通过分析调研,结合系内实训状况,确定评价要素.在此基础上设定评定指标,指标应尽量定量化,尽可能排除人为因素影响,使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形成系统,成为体系。以该体系对学生实践教学质量进行准确合理的综合评价。

日语系基于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日语系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关系到整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完成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日语系将致力于维护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争取在未来的发展阶段使其朝着良性的发展道路前行,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复合型商务日语人才。

参考文献:

篇2

一、引言

主持人作为各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角色,在活动中担当话题开始的提起者,过程中的串联者和节奏控制者,结束时的总结者,以及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引导者。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不仅需要有对活动的全体了解,临机应变的能力,还需要有丰富的学识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而日语主持人需要站在台前用日语组织各类活动,除了具有上述的各项能力外,还需要有卓越的语言能力。如何在进行主持人应有的技能培养上,再结合日语进行活动的主持,本文将以语言能力为中心进行探讨。

二、主持人语言的重要性

主持人作为活动与观众的中介,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一名主持人需要口齿伶俐,表达清晰,串词要行云流水,承上启下,才能成为整个活动中的引领者。

语言是主持人活动内容形式的重要载体,即使有优美的画面、宏大的音乐也不能完全表达出活动的宗旨与内容。语言则是能够精准、简练地把重要的信息传达给观众,鲜活的主持人形象更是能大大增加人性化带来的亲近感。

(一)主持人的职责与作用

主持人作为活动的重要一环,必须非常了解整个活动的流程,并且要本着主持引导为主,管理应对为辅的原则进行主持工作。

在我校日语系主持人培训基地的培训中,首先要针对该活动内容及流程进行主持稿的撰写,在此过程中必须与活动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以便在活动策划期间对活动内容的更改和突况时及时更改主持稿。

在活动开始前对会场的环境进行观察观众等的位置,以便在活动中主持人能够适时与观众等进行活动和交流。

活动开始后,主持人就担负着控制整个活动流程的中心人物,同时主持人也要兼顾着以下几点的工作。

维持现场秩序:在活动中难免会发生各种突况,在场面失控前,主持人必须要维持现场秩序,让活动做上一个完整的收尾。

活跃现场氛围:作为一个活动的主持人,在活动中用诙谐的语言活跃现场的气氛是很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主持人最重要的职责之一。

紧记活动流程:想要掌握现场话题气氛,首先要对整个活动流程有深入的了解。只有了解整个节目流程和活动的中心,才能在节目中有较好的掌握,在活动中用紧扣主题的语言来抓住观众的心。

在活动结束过后,要针对活动流程和个人应对进行总结和回顾,倾听老师和会场工作人员的建议,不断吸收经验,在下次活动中能够不断作出调整和改善。

(二)主持人语言失范的负面性

主持人是一场完美的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主持人的职责是把所有的节目完美地做到承上启下、一气呵成。主持人语言中一旦暴露出来各种问题,不但对活动、甚至对观众的思想也会产生影响。

首先在语言态度方面,作为一个主持人,如果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架势,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不耐烦以及装腔作势的态度会让观众感到厌恶。作为一位日语主持人,需要清楚了解日本是一个典型的“纵社会”,更是要看清自己的位置,不可逾越。

其次,在言语方面,主持人不能不懂装懂,夸大其词,或者废话连篇,这种言辞的失误也会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会传达给观众不正确的信息。

另外,主持人要注意自己的语言用词。口头禅、过多的语气助词,也会让主持人形象显得过于轻浮。

因此,在我看来,在每场活动前拟定一份主持稿并熟记流程,有利于主持当中减少语言失范的可能性。

三、日语主持人语言能力要求

语言是沟通的桥梁,需要培养能够感染全场的语言能力并且能够转化为技巧运用到实践当中的能力。而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日语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如何正确运用「tdZ和「尊敬Z,正确区分「内与「外,也是一名日语主持人所考虑的问题。

(一)日语表达的准确规范

主持人需要凭借自己的语言能力、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来促进活动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注意语言的运用是否得当、准确、优美,否则影响活动整体水平。因此在活动中,主持人需要尽量修正自己的语言用词,注重推敲语言细节,语速不要太慢或者太快,在于观众互动的时候,不渲染卖弄。1

而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尊敬Z与「tdZ的使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敬语是日语的独特现象,是日语区别于世界其他语言的显著特征。因此,日本人在他们的言语生活中经常使用敬语、敬语表达。2

无论是邀请嘉宾发言还是与观众的互动,也要随时保持使用「尊敬Z与对方进行互动。而对于自己则要用「tdZ强调自己的身份,真正做到“观众才是上帝”。

另外「内与「外意识是日本社会的固有特征之一,对敬语使用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公开场合中,强调「内・外集团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日语中,需要根据听者的人际关系、社会地位等等的因素来选择说话方式与词语。

在我校日语系主持人培训基地的培训中,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时需要知道自己是处于哪一方的立场上,在公开场合中,对「内的一方进行介绍和互动时可以不使用敬语来显示“自家人意识”;但在内部活动中,只有自身则属于「内的一方,即使是“自家人”也是变成「外的一方,这时候就必须要对“自己人”使用「尊敬Z。

(二)拥有语言感染力

优美的语言能够感染观众。主持人艺术化的语言所体现出来的美感,成了主持人个人魅力的重要因素。从传播学意义上说,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就是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并以语言为载体的传播信息的艺术。3

优美的语言并不是指用华丽的造词装饰,显得很“高大上”,而是用观众容易接受的亲和力强的语言。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就是用恰当的敬语来维护好主持人和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一听就能喜欢上这名主持人。

真情实感能够感染观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4,语言是人类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在我校日语系主持人培训中,一直强调只有真情实感的表达,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过于无趣和死板的语句只会让观众感到主持人很“冰冷”。主持人的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有机地将节目进行串联,运用词语巧妙地串联不仅让活动一气呵成,又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精辟的总结能够感染观众。主持人在思考串词的时候,要认真地对每一个节目进行观测与思考,仔细推敲出每一个节目想表达的宗旨和中心,然后融到串词当中,用总结式的语言把节目想表达的东西表达出来,给观众启迪,从而强调活动的中心和能够传播观众正确的信息。

(三)具有语言控制及应变能力

语言交流沟通是一个控制与被控制的过程。主持人在活动中要运用语言的魅力挖掘节目深度、吸引观众目光。

良好的语言知识基础是一切发挥的先行条件。主持人需要具有比较强的语言逻辑能力,这样才能使观众得到信服。同时,拥有比较强的语言逻辑能力又能体现出主持人丰富的知识。要做到语言的说服能力以及逻辑性必须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能力。只有掌握了观众的心理活动,才能根据观众的心理进行调整从而达到活动所应有的效果。

同时,在现场中常常由于不可控因素过多导致突况的发生,意料之外的观众的提问、天气的突变、嘉宾情绪的变化等等,都需要主持人一一把握,控制现场,保证情况不会出现不可控制、无法调节甚至不可挽回的错误。5因此需要有主持人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协调,尽量避免活动中断或者无法进行。

四、日语主持人语言能力的培养

在写作课上,老师都会培养学生思维和表达,思维严密才能构出好的框架,语言表达清晰明了才能行文流畅。而一名优秀的主持人需要有好的思维和语言能力,才能串起一个好的活动流程。

(一)增加知识积累

作为一名主持人,自身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品味,才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与见解,从而传达观众信息。

专业知识是语言沟通的基石。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各种环境、各种场合下不胆怯,谈吐自如。而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是需要一定的日语能力,并且要合理运用「尊敬Z与「tdZ。虽说如此,但即使是日本人,也不能完美掌握运用敬语,况且我们只是作为一名学习日语的人,更容易出现差错。

因此首先我们需要正确区分「尊敬Z与「tdZ。「尊敬Z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词语,一般会在词语后面加上「れる、られる或者是「お(ご)になる,还有会把特定的动词改变形式来表示尊敬,例如把「来る变成「いらっしゃる、把「言う变成「おっしゃる等等。

而「tdZ则是运用谦虚的语言来表达自己,间接对对方表示尊敬的意思。一般会在词语后面加上「お(ご)する(いたす),还会把特定动词改变形式例如「言う变成「申し上げる等等来表达自谦意思。

「尊敬Z与「tdZ的练习不仅需要书本上知识的积累,还需要在主持人实践机会中不断体会和理解,在我校日语主持人培训中一直强调敬语的作用,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日语主持人必须熟练运用的技能之一。

(二)形成语言风格

目前国内脱口秀节目的盛行,主持人需要和大量的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来传播信息,这样便要求主持人有高水平的临场反应和思维转换能力。日语主持人虽然不需要与大量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主持人,适度和观众交流也是十分有必要。

现在观众更喜爱语言幽默、思维敏捷、风格独特的主持人,因为这样会在无形之中拉近了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作为主持人,要如何形成深受观众喜爱的语言风格呢?

除了要了解目前社会上的新闻热点,丰富自己的阅历,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以此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内容,这样才能让观众能够受到语言所带来的愉悦。同时要培养思维方式的开放性,用一种不拘泥于常规的多角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把这两者结合,让主持人的言语新颖独特,让观众耳目一新。

作为日语主持人来说的话,不仅要时刻运用书面语,「尊敬Z与「tdZ更是不可缺少,要在这种被大量“规则”束缚的情况下能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则需要实时结合身边热点添加在串词中,从而拉近主持人与观众的距离,并且实时更新自己的语言,不能墨守成规,让观众感到无趣而死板。

(三)培养即兴能力

主持人需要在活动开始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熟记活动流程和主持串稿,这样才能减少在活动进行期间出现问题。然而活动进行时候会出现预想不到的问题,所以需要要求主持人有较强的即兴组织语言的表达能力来应对突况。

思维能力的提升首先建立在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上。一个优秀的主持人,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对社会上各种事物有敏锐的观测能力,对客观事物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在节目中表现中强有力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在活动中表现出随机应变的即兴口语表达能力。6

可是这种即兴的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出来,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主持人实践中不断积累,这样才能在遇到突发问题的时候不会紧张,能够镇定应对。

五、结 语

一个完美的活动需要有主持人从中穿针引线,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名合格的主持人,需要从专业素质、文化素质等方面进行培养和提高。而日语主持人,在拥有一般主持人应有的技能以外,还需要较强的日语能力。并且作为一名日语主持人作为一个较为新型的领域,更需要的是不断在实践中吸收经验,完善这领域中的不足之处。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培养具备‘主持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阶段成果(项目编号为201512620002)。

作者简介:

陆嘉丽,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日语系2013级本科生。

任升浩,讲师,江苏南京人,法学硕士,现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日语系教师。

参考文献:

[1]王XQ.“内・外”意识下的日语敬语使用方法――以“公司内部敬语”为中心.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3).

[2]谭力.舞台主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戏剧之家,2015(2)(上).

[3]蔡蕊伊.播音主持专业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科教导刊,2013(3)(中).

[4]赵丹丹.试论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的培养.中国传媒科技,2011(12).

[5]仝文慧.探讨播音主持语言控制及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一线,2016.

注释:

1.谭力.舞台主持专业人才应具备的三种能力.戏剧之家2015(02)(上):116-117.

2.张文捷.从敬语表达看日本人的敬语意识.山东师范大学,2007:6-8.

3.肖沛雄,张天健.主持人语言艺术的传播学思考[J].新闻界,2007(02):8.

篇3

笔者任教的重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成立于2007年,可以说还是一个处于成长期的朝气蓬勃的年轻院系。本系在以注重质量、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引下,虽然建系时间尚短,但在科研、学术、师资队伍、教学成果等方面业已取得了显著成绩。当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重师日语系还存在着诸多有待完善和提高的地方。以笔者之拙见,本系在课程设置上还需进一步加以推敲和斟酌。

二、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重师日语专业现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泛读、日语写作、日语翻译、日本概况、日本文学、日语古文、日语语法、日本文化、日语口译、论文指导。除此之外,课堂教学之余还额外增设了每周一次的教师辅导学生进行的日语朗读、背诵训练。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

通观重师日语专业课程的设置,并通过对其教学活动的亲身参与,笔者认为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也的确存在着若干问题和不足。现对其所开设的主要课程逐一进行分析。

日语精读这门课程贯穿日语专业教学的整个阶段,即是从新生入学开始至毕业为止,这期间该课程会一直开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地掌握正确规范的日语语音、语调、文字、一般通用词汇、基本句型以及现代日语语法、古典语法基础知识、功能意念等内容。该门课程强调精讲多练,同时着重培养训练学生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与实际运用日语这门语言的能力。教学内容包括日语语音、单词、文章、会话、语法注释、课后针对性练习以及相关的日语和日本社会小常识。由此可见,日语精读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日语综合技能的基础课程,可以说在日语专业课程中处于主干地位,并配合和支撑着日语专业所有相关课程的进行和展开。而正是基于精读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在高校的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历来都是最大的。这样的课程设置理念的合理性当然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将高校日语教育界多年来的日语教学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归纳所得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重师日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就十分重视精读课,从一年级到四年级其所占比重都是相当大的。但以笔者拙见,将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稍加调整会更加合理。重师日语专业一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十个学时;二年级和三年级的精读课安排均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一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八个学时;四年级的精读课安排为:周一至周五(期间有两天不安排精读课)每天授课两个学时,一周共授课六个学时。笔者认为,应适当降低精读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普遍是以教授者为中心,注重向学习者直接呈现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认为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将其牢牢掌握,就无法实现语言的交流。但笔者恰恰认为,这样的教育方式犯了一个顺序上的错误。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而完备的语言文字系统,然而在最初的阶段,是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更谈不上语法,但是却丝毫不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可见文字和语法只不过是人们在实现交流之后总结衍生出的产物。再者,有谁见过咿呀学语的幼童是先学习文字而后才能说话的?文盲虽目不识丁,却难道个个都是哑巴无法与周遭的人交流吗?语言习得的灵魂还是在于模仿,在母语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尤为重要,同样的,在第二外语习得中模仿的作用也绝不可小觑。比如说,让一位日语基础为零的学习者在日本学习日语,较之同样基础的在中国本国学习日语的学习者而言,其掌握日语的速度会更快,学习效率会更高,其所习得的日语也会更加标准规范,更能流畅、准确地使用地道的日语。究其原因,正是在于在日本学习日语的学习者拥有更好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其周围所能提供的语言模仿对象更多。当然,纯粹依靠模仿而没有经过系统完整的语音、语法教习而完成的二语习得,学习者可能会由于长期处于有利的语言环境中,其在运用所习得的第二语言时会比较得心应手,在听和说方面较少存在障碍,但若论及读写译,或者更高层面的担任教师向学生教授所习得的第二语言,就可能有些差强人意了。由此可见,在语言习得的过程中,模仿的作用不可轻视,而全面、系统、准确地理解与掌握目标语言的语音、语法句法结构、功能意念等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而外语教学中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式、填鸭式和母语化的教学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词汇、语法、句法及语义功能等语言信息的传授和导入,对学习者基础知识的构建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却很少着力于为学习者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在引导学习者对目标语言进行模仿上做得还相当不够(比如所开设的外教口语课、会话课等就往往形同装饰)。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进行日语教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国内进行高校日语教学时,应该准确拿捏这二者之间的平衡。具体说来,从重师日语系实际情况出发,笔者认为,精读课作为初级阶段教学的主导和基础课程,在一年级时,其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其余的教学时间应主要安排为让学习者多模仿、多练习、多实践的专业课程,如日语听力、日语会话、日语口译等;而进入二、三年级后,随着学习者日语基础知识构建的逐步完成,精读课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已不再担任主导角色,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也应随之降低,笔者认为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会比较合理,当然,其余的教学时间也就应相应地安排为让学习者所习得的日语进一步得到灵活运用并改善提高的专业课程,特别是日语听力和日语会话,应大幅度提高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进入四年级后,日语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已经结束,学习者也具备了较高水准的日语实际运用能力,同时也面临着利用所习得日语参加相关工作或继续本专业深造的关口,精读课在这一阶段只是起到巩固和提升学习者所取得日语学习成效的作用,故笔者认为其在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较为合理,而此时教学重心应该转移到辅助和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日语就业或升学上。

日语听力作为日语学习的主要课程,着重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听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帮助学生通过耳听口述从而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并且能听懂日本电视以及广播节目等,同时了解在各种场合下的语言表达方式,进而做到能正确精准地理解说话人的意图。这门课程从大一上期开始就会开设,与精读课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要到大四上期才会结束。笔者在前文中已经提到了听力课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没有任何其他形式的训练可以代替听力训练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特殊地位。重师日语专业在听力课教学上十分下功夫,也颇具特色。由一位非常擅长听力教学的外教专门负责与组织,采用纯外教加中国教师轮流授课、定期进行小测验的模式进行。而历届学生在日语能力测试中听力这一环所取得的成绩都相当不错,足以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笔者愚以为,如果适度增加听力课在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则会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重师日语专业的听力课安排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均为: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四年级不再安排听力课。笔者认为,在一、二年级时,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共授课八个学时,达到基本与精读课同步;进入三年级后可以将听力课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共授课六个学时;而进入四年级阶段,依然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听力课。

日语会话这门课程着重培养学生情景对话的能力,要求学生能根据不同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较熟练地应付口头交际,并做到语音语调正确、表达顺畅、内容丰富有效、实际策略运用恰当。其在日语学习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丝毫不逊于精读和听力,也是笔者认为应在日语教学别加以重视和强化的一门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会话课从一年级下期才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而到三年级时就不再安排会话课了。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与会话课本身所担负的重要使命是极不相称的,应该将其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即在一年级上期开设,且不应过早结束该门课程,最好能开设到四年级,并且应当增加会话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所占之比重,将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

日语泛读这门课程旨在通过阅读各种日语原文,包括小说、论文、散文、作文、报道等,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日语专业学生提高自身日语水平和素养的一门必不可少的辅助课程。重师日语专业的泛读课从二年级上期开始开设,一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到三年级时不再安排泛读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日语进行写作的能力,使学生扎实地掌握日语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并为撰写毕业论文和求职信打好基础。而论文指导则是在学生具备了一定日语写作能力的基础之上,专门针对日语论文写作而开设的。可见对于日语专业学生而言,这两门课程虽然不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因其实用性而具有开设的价值。重师日语专业的写作课和论文指导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写作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论文指导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语翻译和日语口译这两门课程主要是通过讲授翻译理论,并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翻译练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笔译和口译技巧,从而为毕业后从事日语翻译的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得到进一步的活用和提升。重师日语专业的翻译课开设一个学期(三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口译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两次,共授课四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开设日本概况和日本文化这两门课程的目的是通过对日本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外交、社会等文化方面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日本国家的历史、社会、民俗等基本知识和中日文化关系,更全面地了解日本人及其国家,并懂得国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的若干礼节,特别是日本人的一些风俗习惯,以及与其交往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为以后的异文化交流及工作做好准备。重师日语专业的概况课和文化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概况课在三年级上期开设,文化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日本文学、日语古文和日语语法这三门课程均为日语专业高年级学生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学理论知识和具备日语语言方面的专业素养,为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素质和语言研究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师日语专业的古文课和语法课均开设一个学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古文课在四年级上期开设,语法课在二年级下期开设。文学课开设两个学期(三年级下期和四年级上期),每周授课一次,共授课两个学时。笔者认为这样的课程设置也是比较合理的。

三、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建议

通过对重庆师范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的分析思考,笔者在课时安排和内容安排上做出如下建议:首先,在课时安排上,应降低精读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一年级阶段,其所占比重应安排在百分之五十左右,二、三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三十左右,四年级阶段,应安排在百分之二十左右。与之同时,应增加听力课和会话课在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其中听力课在一、二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四次,三年级阶段,安排为一周授课三次,四年级阶段,可以视学生学习状况或针对部分学生继续开设;而会话课也应与精读课和听力课同步开设,并安排为一周至少授课三次。其次,在内容安排上,应视学生课程进度和时间等因素,适当添加诸如日语影视欣赏、日文电脑与文献检索、商务日语、旅游日语、日语词汇学、日本报刊选读等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亦能提高学生日语综合运用能力的课程。

教学为本是大学教师的基本责任,但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又不简单等同于一般教师,他是集教育者、研究者和知识分子三种社会角色于一身的,而正是大学教师社会角色的特殊性,要求其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思考得更多。作为高校教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之余认真思考和探索该如何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复合性、应用性、可持续发展性以及国际性等目标。本文中笔者只是针对所任教大学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与思考,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拙见。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是否行之有效,还有待于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得到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应强.大学教师的社会角色及责任与使命[J].教育文化论坛,2010,(02).

[2]秦明吾.关于21世纪大学日语本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2,(03).

篇4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1-0039-02

一、师师互动,做好课前铺垫

日本文学课程,不管是日本文学史还是日本文学作品选读,不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日语语言功底,还要对日本历史、地理、社会、文化等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日语专业课程设置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在黑龙江大学,精读、泛读等语言基础课贯穿整个本科教学,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课程则安排在第三、四学年完成。

教师作为主要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是教学任务完成的根本保障,教师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教学任务完成的优劣。鉴于日本文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关度高的特点,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但要了解所承担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课时分配等,还要了解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在整个四年制本科生教学设置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同一学期中各个相关学科的教材、课程内容、课时分配等。所以,集体备课――即教师之间课前准备阶段的互动交流很重要。

目前,高校对集体备课的认识普遍存在误区,认为它就是在同一学年、同门课程教师之间进行,其目的是对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或统一认识。笔者认为,集体备课并不仅仅为某一学科或课程服务,它还应该成为整个本科乃至研究生教学过程中的一环,其目的是使本专业的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所以,不但同年级同学科之间,而且不同年级同一学科、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相关学科、同一年级相关学科,都要进行集体备课。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在熟悉本科生及本学科培养方案、了解本科生及本学科课程设置的前提下,参与本学年、本学科、不同学年相关学科的教材选择、课程内容确定、课程及考试难易度分配等,通过积极、多元的交流和探讨,互通有无,达到资源、信息共享和教学上的互相渗透与互相促进。

二、“文史”互动,实现课程的无缝对接

这里的“文”指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史”指日本文学史课。文史互动,是指在教学准备阶段,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教师之间所进行的集体备课等形式的信息交流活动。

文学史课程一般分为古代部分和近现代部分,相应地,文学作品选读也是这两个年代的作品选集。一般来说,这两门课程由不同教师担任,教材选择也是分别选择,而两门课程却是同时进行。如果它们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恰巧在相同或相近的时间段出现,则会相互关联,便于联想记忆和触类旁通的理解。但实际上这种巧合的几率非常小,往往是文学史讲到无赖派而作品选读却在读《在城崎》,甚至是《源氏物语》。还有一种情况是,文学史学习古典部分,而作品选读却只选近现代作品来读,这样学生对古代文学史只能是单纯的记忆,不能达成事实依据基础上的深刻理解。反之亦然。所以,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必不可少的。这种互动的形式可以体现为集体备课,也可以体现为随时随地的沟通。内容可以包括教材、课程内容的取舍和讲解详略度,讲解重点、难点的分配等。

其实可以把日本文学当做一门综合课程,下设日本文学史和日本文学作品选读等分科课程。这种分法可以打破传统的从一门学科中选择特定内容构成课程的做法,从相邻相近的几门学科中选取内容,并将这些内容相互融合构成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某一学科的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可以互相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得到加强,并在学习中形成正迁移,促进其他知识技能的学习。

三、师生互动,消除学生的畏惧和排斥心理

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思想和信息的交流互动。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下课即走人,与学生交流少,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不了解;学生上课时拿起教材,下课后放下教材,教材只在课堂上属于学生,他们不提问也不想积极思考。这样一来,“教”与“学”都成了各自为政的被动行为,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作为教师,应该利用现有条件,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拿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来说,现有的教材一般是根据文学史的年代或流派出现的先后顺序来确定作品的出现次序,这样一来,一些较难读懂的文学作品,比如《舞姬》、《我是猫》、《刺青》等就会给学生“日本文学课太高难”的印象。更何况它们涉及的时代、社会状况等背景知识范围广,不好理解。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知难而退”,放弃深入学习。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选择一些浅显易懂又非常畅销的现当代文学作品,比如津岛佑子、村上春树的一些短篇小说,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并及时给予鼓励和适当的指导。待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之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加深作品的难度。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不了解日本社会文化及整体上的文学传统,对动辄“爱”、“性”、“死”的日本文学有一种排斥心理,说它“要么男女之情、要么阴暗抑郁”。作为教师,应通过问卷调查、课上询问或个别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再通过讲座、经典欣赏、学术论文介绍等方式,使学生对文学、尤其是日本文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消除误解。

四、本研互动,做好课程的过渡与衔接

“本研互动”是指担任本科生与研究生日本文学方向课程的教师之间通过信息交流,达到课程内容设置、教学等方面的补充和递进。

具体来说,有两个目的。第一个目的是教学方面,使本科生与研究生日本文学课程过渡与衔接顺利、顺畅地进行,使研究生课程真正成为具有一定难度、一定科研含量、一定研究价值的课程。目前有一种情况,本科生和研究生阶段都设有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研究生阶段是普选课程,即不分研究方向都必须选修的课程。如果同一教师承担这两项教学任务的话,很容易出现本科生阶段已经讲完的内容,到研究生阶段再次重复教授的情况。这样,研究生课程的科研性就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笔者也同时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日本文学作品选读课程。具体做法是:(1)避免本科生与研究生阅读内容的重复;(2)本科生阶段以文本阅读、解说、欣赏为主;研究生阶段则使文本阅读在课前完成,课上1/4的时间解决文本阅读中出现的问题,2/4的时间阅读并讨论文本的专业性评论文章,其余1/4时间动员学生就文本发表见解。如果这两个阶段的课程由不同的教师担任的话,则要他们及时交换信息,使本科生阶段成为基础和铺垫,研究生阶段成为在此基础上的拔高和升华。

第二个目的则在于日本文学方向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具体来说,就是使更多的研究生选择日本文学作为研究方向,这已是一项迫在眉睫的课题。从黑龙江省高校(尤其黑龙江大学)日语教师的专业分布和学历水平上看,担任日本文学课程、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教师人数较少,整体学历偏低;从本科生的毕业论文看,语言、文化方向多于文学方向;研究生则是语言明显多于文学方向。这严重制约了语言、文学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日本文学学科的梯队建设。鉴于此,可以通过教师有意引导和渗透,提高学生对日本文学课程的学习兴趣,选择其作为研究方向,还可以利用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在本科生阶段就发现有兴趣致力于文学研究或者具有文学研究天赋的学生,引导其选择文学研究方向。

五、校校互动,拓宽人才培养空间

如第四部分所述,黑龙江省高校从事日本文学研究的教师人数相对较少,学历偏低,既制约了语言、文学的均衡发展,同时也不利于该方向招收研究生。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也为该方向的人才队伍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因为人数少,竞争条件和激烈程度相应地也会降低。所以,只要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发挥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就可以根据现有状况和实际需要,扩大日本文学方向的招生和培养。

具体来说,如果各个高校能够在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联系和信息交流的话,就能够知己知彼,做到根据实际情况,按需培养人才。所以,不但要了解本学校的人才储备情况,还要了解各兄弟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包括教师人数、学历情况、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深造的教师人数等;生源情况方面,则要了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人数、毕业论文的研究方向、要求进一步深造的学生人数等。

再有,作为黑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的领头羊,2011年黑龙江大学获批外国语言文学博士点,下设日语语言文学等方向。2012年该方向已招收语言方向的博士生,文学方向因为师资力量等原因尚未招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日本文学学科人才紧缺、梯队建设准备不足等问题。所以,如果我们认识到该问题并积极主动地给予解决,就会提高黑龙江省日本文学学科师资的整体水平,使语言、文学齐头并进,均衡发展,更有助于提升黑龙江省高校日语专业的办学层次和社会声誉。

上述谈到的五个问题,就是加强“师师”、“师生”、“校校”的联系和互动。其中校校互动并不只限于省内高校之间,它还可以扩展到各省市乃至全国各地开设日语专业,尤其是日语专业研究生课程的学校之间。本文的出发点是为了缓解日本文学方向人才紧缺的问题,同时针对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教学、科研各自为战,科研挂帅、教学遇冷,教师硬着头皮搞科研,致使科研没有创新,教学毫无起色的现状,期盼高等教育,尤其是文科类,能够以教学为本,以教学带动科研,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