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0 16:29:1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民建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民建毕业论文

篇1

工民建是指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有建筑材料学、建筑力学、建筑制图、建筑构造、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施工技术与机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工程法规、综合实习等,而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门应用管理学科,其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提高,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需要处理大量的复杂问题,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动用大量的设备。为了保证施工按质按时顺利进行,必须对工程施工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以及在现代化高层建筑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与安全保障。

1 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施工管理的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是做好建筑施工管理的关键,尤其是现场施工管理,关系到整个工程进程。但是很多部门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未能将这一思想意识放在战略高度强调,使得许多施工人员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很多人在现场施工不带安全帽,安全措施和意识极其淡薄,这种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对安全方面的忽视和压缩,从而导致施工管理出现安全隐患。施工资料管理不到位。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除了材料、施工、技术、人员的管理识别,还有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资料的管理。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把施工管理资料当做可有可无的事情,只有上级部门来检查的时候,才临时应付,或者等一项工程竣工后,开始补所有的资料,从而使得在施工管理过程中,不能有效按照计划行事,往往靠经验来衡量,而非科学依据,资料只是形式,脱离实践现实。施工管理人力不到位。建筑行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建筑现场施工时,往往劳动力投入较多,故难以对每个施工人员实现有效控制。

2 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应对措施

2.1 强化意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

建筑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建筑现场施工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实现“零事故”。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要注重细节,尤其是关于防火等相应的施工安全问题,需设立专门的安全小组日日抓,天天讲,多培训学习,防患于未然。

2.2 规范制度加强施工材料管理

资料管理是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建筑项目工程的资料管理从开始就应该走向正规化,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控制,从而使得我们的计划和实际之间如果发生偏差,可以及时纠正。另外,质量管理是个长期的任务,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因此,资料管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明确职责,落实责任提供真实可信的依据。

2.3 提高素质加强从业人员培养

我国目前工民建筑工程领域,从业人员素质相对比较低下,实践有余,但理论不足,不能很好地从高度上把握和指导施工管理。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对于工民建工程企业来说,人是决定工程成败的关键。所有的工程项目均是通过人将材料组织而创造的。只有拥有一支富有创造力、纪律严明的施工队伍才能完成一项质量优良的工程项目。因此,工民建工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把培养人才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3 针对高层住宅施工特点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高层住宅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开发强度和开发数量不断提高,许多城市宣称进入了“高层时代”。与此同时,学术界对高层住宅也非常关注,并对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展开讨论,高层住宅的大量建设,极大地转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深刻地影响传统城市的居住格局和形象。而这些争议主要来源于高层住宅的自身特性。发展高层住宅面临的不足;高层住宅是多层住宅建筑向上层空间的变化延伸,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高,并由此对居民生活、城市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系列的不足,有些属于住宅建设的共有不足,有些属于高层住宅面临的特殊不足。

3.1 建筑设计难度大高层住宅标准层的公共交通和设备管井占用较大空间,每户公摊面积较多,得房率低于多层住宅。高层住宅(尤其是塔楼),户型设计难度较大,无法保证每个套型朝向的均好性,北边住宅的朝向、采光、通风较差。此外在高层住宅设计中还需要着重考虑竖向交通、消防疏散等问题,并要考虑设置防止高空坠物的措施。

3.2 建设成本高高层住宅投资大,建筑的钢材和混凝土消耗量都高于多层住宅,需要配置电梯、高压水泵、增加公共走道、疏散楼梯等,因此高层住宅的技术难度和建设投资要远高于多层住宅,建设费用高、建设周期长,也是高层建筑层数多、面积大、结构复杂等原因造成的。

3.3 公共交往空间不足通常居民习惯于在地面上进行互动交流,随着高层建筑在城市中普及,人们远离大地,独居在自家的小空间内,缺乏户外活动的激情,减少了彼此交往的机会。

4 工民建施工质量控制的注意事项

4.1 推行工民建施工目标责任管理

工民建施工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工作量大,而且周期一般比较长。这就要求工民建施工单位必须推行目标责任管理,层层落实责任,抓好各个环节之间的互相衔接,确保整个工民建施工工程的全面推进。

4.2 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

健全工民建施工监督监管机制已经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了。工民建施工单位建立健全监督监管机制,并落实到整个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确保取得实效。同时,要把对工民建施工的监督监管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扎实抓紧抓实,保证建筑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4.3 全面推广工民建施工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是保证工民建施工质量、加快建筑施工进度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此,工民建施工单位一定要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引进先进、高效的高新技术、设备、工艺、材料等,积极运用工民建施工的各个环节中,真正,做到现代化、专业化、机械化,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着力提高工民建施工效益与质量。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支持和帮助工民建施工单位运用高新技术,不断提高工民建施工单位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提高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加强各方面人员的管理,层层落实到位。特别是有责任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是项目质量控制的基础。对工程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全面、深入细致的工作,它贯穿于施工项目的全过程,不仅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持,还需要广大员工的积极配合,并以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和有效措施的执行作保障。因此,要搞好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就要做好做细每一个环节,只有提高工民建工程施工管理的质量水平,才能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提高建筑行业的施工管理水平,才能实现在高层住宅施工中的安全稳定性的提高,实现建筑施工的可持续发展。

篇2

经济全球化、技术信息化加速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市场化,同时伴随着民办高校的不断涌现,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处于这种竞争环境的边缘带,电大,尤其是县级电大为赢得竞争优势,以求生存和发展,必须重视其竞争战略的选择和实施。县级电大应当选择怎样的竞争战略已成为县级电大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须知,竞争战略的选择依赖于其自身系统所具有的优势,其中核心能力则是关键的优势。因此,县级电大战略选择的前提是核心能力的分析。

一、核心能力概述

1.核心能力内涵

学校核心能力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要素作用力,具体地说是学校的集体学习能力和集体知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专业、教学技术,以及如何将多种教学技术、科研成果、市场需求和开发、创新活动相结合的知识与技能。

有些学者将学校核心能力界定为:学校的核心能力就是学校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者说,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

笔者认为前者对核心能力的界定更具普遍含义,因为,首先前者强调了一个组织群体的集体学习能力及知识,其次,它突出了将学校所拥有的教学技术、科研成果等与市场需求、开发创新活动结合的知识和技能,即“拥有”与“运用”、“创新”的有效统一。

2.核心能力特征

(1)技能独特性

技能特征是识别核心能力的主要特征,包括科研能力、科研转换能力、教学能力、培训能力等。例如,学术研究与科研转换能力方面,浙江大学以工民建、电机、光学等著称;北京师范大学以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等领先于同行。但科研、学术研究与科研转换能力仅是评价学校拥有技能的指标之一,高校具有特色的培养方式或有差异的服务方式也是评价技能的关键指标。比如,各级电大单从学科积累、专业设置等诸多方面技术含量是无法与普通高校相比的,但电大将培养地方人才,尤其是县、乡村人才,包括各类民营企业、个私企业所需的专业人才确定为特色服务方式或者说与普通高校有差异的服务方式,教学手段则采用网上导学与面授辅导相结合形式,从而使电大在竞争剧烈的高等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

当然,没有一所高校拥有各种优异的技能或服务方式,但能取得成效的高校通常是拥有关键性技能或有别于它校的差异方式,并能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优势。

(2)服务价值性

处在知识经济时代,现代企业逐渐将“利润最大化”目标转向“创造更多的顾客”,进而提出“真诚服务到永远”。无论这些目标选择如何变化,其本质特征是企业长寿,也就是说,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性被用户所认可、所接受。事实上,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性是企业核心能力外在、客观的体现。相对而言,高校核心能力的外在体现是教育、教学服务的价值性:符合用户(个人、企业及各类组织)的需求和偏好,满足中小企业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以及家庭与个人对教育回报率的期望等。以用户对“产品”或“服务”的价值性认可为准则的理念,包括以用户价值需求为导向的管理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所认可、所接受。

因此,服务价值性是学校竞争能力,即核心能力的主要特征之一。

(3)资产占用性

所谓资产的占用性,指组织的战略资源深深扎根于组织内部,很难被他人占用、很难被他人模仿,因而竞争优势就相对稳定。资产既包括有形资产,也包括无形资产,但在学校核心能力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长时间积累的结果。我们将资产分为四类:市场资产、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和基础结构。

①市场资产。它表现为学校和其市场或顾客的关系,包括学校声誉、顾客选择倾向(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毕业后适应企业需求及胜任岗位状况等。学校声誉有品牌效应,声誉好的学校往往能吸引优秀的师资与高素质的学生。市场资产直接涉及到师资来源、生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认可度,所以,市场资产成为学校的核心能力。

②人力资源。主要指师资、管理者及决策者的才能。具体来说,包括整体技能、创造力、管理技能、领导能力等,是学校获得竞争力的基础。

③知识产权。包括技能、版权专利、各种设计专用权等。如科研发明专利,书籍、学报的出版与发行,学校校徽设计等。

④基础结构。指管理哲学、校园文化、学校运行的各种制度、教学技术、工具,以及工作方式和程序等。

资产占用性是学校长时间积累与沉淀的结果,难以复制和模仿,因而不易被转移。

(4)价值耐久性

价值耐久性,主要指学校不断开展创新活动,促使无形资产的不断增值,因而社会信誉得以持久保持。耐久性的无形特征越多,学校的资源战略价值越大,从而其核心能力越强。

二、县级电大的核心能力分析

(一)县级电大核心能力的确认

依据核心能力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确认县级电大拥有的核心能力。

1.市场和事业的开拓能力

由于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种类及方式差异性很大,这往往造成教育“供给”的不足或缺口。例如农村、山区、海岛等成人学历教育,往往是普通高校力所不能及的。而县级电大具有综合运用信息技术、面授辅导及网络导学独特服务技术。这种综合运用多种远程教育、教学方法的特殊技术,使得县级电大能适应农村、山区、海岛等成人学历教育,因此可以说,县级电大具有较强的教育市场和相关事业的开拓能力。

2.对消费者消费回报期望的贡献能力

(1)成本领先对消费者的贡献能力

由于电大采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从而平均教育成本比普通高校同类专业的平均成本低很多,对消费者的贡献较大(消费者剩余较大)。事实上,这是一种成本领先战略,因而自然形成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2)开放性对消费者有效利用时间的贡献

电大学生除了参加少量且必要的面授辅导课外,还可定时或不定时参加网上学习、讨论或交流。因而学生可充分利用自己有效的时间来学习。

(3)资源共享对消费者期望学习资源的贡献

电大教材全国统一,如浙江电大下属县级电大学 员可享受到两种媒体以上开放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网上资源月更新率也达到了95%。同时,还可进入网上图书馆,结束了远程状态下自主学习者没书可看的历史。全国电大互联网也为学生提供了多渠道的学习资源。

对消费者消费回报期望的贡献能力,本质上体现了县级电大对消费者服务的价值性。

3.阻挡竞争者模仿的能力

县级电大阻挡竞争者模仿能力主要体现在包括网络教学、面授辅导及论文(包括课程、毕业实践)指导、优质资源共享的组合能力上。单就个别项目来看,不足于显示其竞争力,例如,比较面授辅导,普通高校的优质师资及充裕时间是县级电大无法类比的,又如网络教学,普通高校的网院也具备这个能力。但就综合能力来看,则唯独电大占鳌头。一些网院缺乏面授辅导从而导致学员对疑难问题的解决或知识点归纳变得极为困难,特别是课程实践、毕业论文指导网院更是鞭长莫及,如某重点大学的网院在富阳设有教学点,该网院的毕业生在论文写作时,常常碰到一些无法克服的困难。因而迫使这些学生去寻找那些与高校网院不相关的电大教师求助;而普通高校对远程成人教育(例如函授)、夜大学等,无论在优质资源共享方面,还是在经常性的答疑解惑方面往往又显得捉襟见肘。

阻挡竞争者模仿的能力及电大多年的办学成果显示的声誉构成特别方式的资产占有;同时,县级电大已形成被市场认可的价值耐久性,例如,欧美等国的大学都认可电大毕业文凭。

(二)县级电大核心能力培育与拓展

学校的核心能力是包括技能、知识、组织的复杂体系,是长期实践、培育积累的结果。

要使县级电大长期生存并不断发展,依据现有的核心能力尚不足于站稳脚跟。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培育与拓展核心能力:完善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社区教育――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非学历教育。

1.完善教学资源,发挥整体优势

电大多媒体教学资源、网上教学资源、网上图书馆及文本资源日趋完善、优化,但作为教学资源主体的师资队伍的优化未到位。因此,县级电大须充分利用并发掘现有教师资源,实行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及专家型教师的梯级开发,以优化师资队伍。例如,浙江电大富阳学院从2005年12月开始实行六级聘任制,即综合教师的学历、职称、科研成果、教学能力及对教学贡献的大小划分成专家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胜任教师、合格教师及不合格教师,并按不同档次的教师聘任提供不同的月奖。不合格的试用一年或解聘;搞好在职培训,优化教师学历结构;积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的同时,还要对教师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理论、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教学设计等基本理论及媒体实用技术的培训,以提高远程教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引进人才或扩展兼职师资队伍,建立合理的专兼职教师结构。教师职能结构既要明晰化,又要注重培养大批具有综合技能的多面手教师,例如能同时承担课程设计、编导、课件制作、课堂辅导、网上导学的责任教师。

2.校园文化建设

电大虽有面授辅导,但课堂上短暂的答疑解惑缺乏师生及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因而使不少学生不认可自己是学生,也不认可教师、课堂及学校的真实存在性;不少学生对网上虚拟课堂并不重视,个别则是从不进入网上虚拟课堂的。形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多种,但主要因素是电大校园文化建设的缺位或力度不够。教育是传承和发展人类文化的活动,生活是文化之源,文化又在改造和超越生活。教育――生活――文化,这一逻辑链条,把校园文化建设紧紧依附在教育、生活上,学校文化承载着改革教育、改善和超越生活的使命。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开发教学过程的文化内涵,而且赋予教学过程更多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从关注和变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入手,从丰富师生的教育生活入手,将使学习变成不可或缺的生活部分。清华、北大的学术固然是引人注目的,但她们的校园文化是吸引学子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县级电大须将校园文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能力部分加以培育。

3.社区教育――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多元化非学历教育

依据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不少城市开始构筑社区教育框架。在市、县(区)政府作为社区教育主导者外,由谁担任主要教育任务,一直是各地专家、学者研讨的主题。从目前各县(区)电大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教学特点来看,最适合承担社区教育的教学任务,这是一般院校很难适应和胜任的。因此,县级电大要将其列入拓展的核心能力。浙江电大富阳学院已于2005年挂上第二块校牌――富阳市(县)社区教育学院。经过近一年的运转,已在这个领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及声誉。

三、县级电大战略选择

1.县级电大SWOT分析

SWOT分析是企业战略选择的一种科学方法,即将企业外部环境(威胁、机会)及内部环境(优势、劣势)列于表1中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出外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及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为企业战略选择提供依据。SWOT分析同样适用于学校战略选择前的环境分析,根据前面分析,我们将县级电大的如下:

2.战略选择分析

在SWOT分析基础上,我们建立相关分析模型图(见图1)。若学校处于第1象限,表明外部有众多的机会,而学校又具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则学校宜采用成长型战略,即学校对原有学科、专业等进行扩展;若学校处于第Ⅱ象限,表明外部有众多的机会,而学校内部劣势占主要地位,则学校宜先稳定(巩固)现有办学规模,而后,当优势增加、时机成熟时再采取成长型战略;若学校处于第Ⅲ象限,表明外部威胁占主导地位,而学校内部劣势也占主要地位,则学校宜采用紧缩型战略,即学校对原有学科、专业的招生规模等采取缩减;学校处于第Ⅳ象限,表明外部威胁占主导地位,而学校具有强大的内部优势,则学校宜采用多元化战略,即“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例如以远程教育为主,兼“营”社区教育、技术培训等。

由于各地县级电大外部面临的机会或威胁基本相同,而内部优势或劣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所选择的战略是不同的。例如,浙江电大富阳学院既有较强的内部优势,也有较多的劣势,相比较而言优势占主导,而机会与威胁比较,威胁占上风,因此,该学院选择第Ⅳ象限,即多元化战略。近两年来,富阳学院与当地不少企业合作开展技术、业务培训工作,包括承担富阳市社区教育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及与一些普通高校合作开展学历教育工作。以远程教育为主,兼“营”多种教育业务,使富阳学院的教育、教学工作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四、结语

除了用SWOT分析方法来作出战略选择,我们也可运用战略选择矩阵、战略聚类模型等方法来筹划学校的发展战略。在选定战略方案的实施中,依据内外环境的特点,学校各学科或部门可以参照企业竞争战略中经常运用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及集中化战略等竞争战略,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相应战略,以使学校从总系统与子系统都处于良好的竞争地位。

[作者简介]

篇3

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一般以过渡族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气,在873K~1473K下生成的一种纳米尺度炭纤维。它与一般气相生长炭纤维(VGCF)所不同的是,纳米炭纤维除了具有普通VGCF的特性如低密度、高比模量、高比强度、高导电等性能外,还具有缺陷数量非常少、比表面积大、导电性能好、结构致密等优点,可望用于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锂离子二次电池阳极材料、双电层电容器电极、高效吸附剂、分离剂、结构增强材料等。Tibbetts[2]在研究了VGCF的物理特性以后,发现小直径气相生长炭纤维的强度比大直径的强度要大。

Endo[3]用透射电镜观察到气相生长法热解生成的炭纳米管和电弧法生成的炭纳米管的结构完全相同。所有这些,都使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研制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另外,从图1的直径分布来看,纳米炭纤维处于普通气相生长炭纤维和纳米炭管之间,这决定了纳米炭纤维的结构和性能处于普通炭纤维和纳米炭管的过渡状态,因而,研究普通炭纤维、纳米炭纤维、纳米炭管的结构和性能的差异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2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制备方法与影响因素

刘华的实验结果表明VGCF的强度随着直径的减小而急剧增大[4]。Tibbetts[2]在研究VGCF的物理特性时,也预测小直径的VGCF要比大直径的VGCF强度要大得多。由于VGCF的直径主要是由催化剂颗粒的大小来决定的[5],因此大批量生产VGCNF的关键问题是催化剂颗粒的细化。

目前,VGCNF的制备主要有三种方法:基体法[6,7]、喷淋法或者流动催化剂法[8]和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9]。所谓的基体法是将石墨或陶瓷作基体,施以纳米级催化剂颗粒做“种籽”,高温下通入碳氢气体化合物,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碳氢气体分解并在催化剂颗粒的一侧析出纳米级纤维状炭。例如,Rodriguez[10]在基体上喷洒超细催化剂粉末,即用所谓的基体法高温降解碳氢化合物气体制备出50nm~80nm的VGCNF。这种基体催化剂方法可以制备出高质量的VGCNF。但是,超细催化剂颗粒的制备非常困难,在基体上喷洒不均匀,而且纳米炭纤维只在有催化剂的基体上生长,因而产量不高,不可能工业化生产。Tibbetts[8]用喷淋法或者流动催化剂法在一个垂直的炉子里成功地制备出了50nm~100nm的VGCNF。虽然这种方法提供了大量制备VGCNF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催化剂与碳氢气体化合物的比例难以优化,喷洒过程中铁颗粒分布不均匀,且喷洒的催化剂颗粒很难以纳米级形式存在,因此在制备纤维的过程中纳米级纤维所占比例少,而且总是伴有大量的炭黑生成。

为了解决以上两种方法的不足,充分利用基体法和喷淋法各自的优点,本研究小组用改进的气相流动催化剂法,在水应炉里,生长出10nm~100nm的VGCNF[9]。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的主要特征是,催化剂并不是附着在基体上,也不象制备VGCNF所用的喷淋法或者流动催化剂法,将催化剂前驱体溶解在碳源溶液中,而是以气体形式同碳氢气体一起引入反应室,经过不同温区完成催化剂和碳氢气体的分解,分解的催化剂原子逐渐聚集成纳米级颗粒,因此分解的碳原子在催化剂上将会以纳米级形式析出纤维状炭。由于从有机化合物分解出的催化剂颗粒可以分布在三维空间内,因此其单位时间内产量可以很大,可连续生产,有利于工业化生产。

影响气相生长炭纤维的因素很多,研究也较充分,如氢气的纯度、碳氢气体化合物的分压、氢气和碳氢气体化合物的比例、反应温度、催化剂(颗粒大小、形状、结晶构造)的选取、气体的流量、微量元素的添加(如S)等都会影响到VGCF的生长。由于VGCNF和VGCF一样也是双层结构,即由两种不同结构的炭组成,内部是结晶程度比较好、具有理想石墨结构、中间空心的初期纤维;外层是结晶程度比较差、具有乱层结构的热解炭层[9]。因此,影响气相生长炭纤维的因素,也将影响着VGCNF的生长。

(1)氢气除了作载气外,还用以将Fe、Co、Ni等的金属化合物还原成为起催化作用的Fe、Co、Ni等单质。另外,还具有下列作用:(a)H2在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可以阻止石墨炭层的凝聚反应;(b)H2在金属表面上的化学吸附也可以弱化金属与金属间的结合力,使金属颗粒的大小适合于生长炭纤维[10];(c)H2的存在也可以使催化剂颗粒重构,以形成可以大量吸附碳氢化合物的表面[11]。

(2)其它元素如硫的加入对VGCF的生长也产生很大影响,Kim[12]在研究硫的吸附与碳在Co做催化剂析出时的相关作用时发现:少量的硫可以促进金属表面的重构,防止催化剂失活。硫量过大,则会生成过多的硫化物,抑制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另外,少量的硫也可以促进催化剂颗粒分裂,这对于生长高质量的纳米级VGCF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为了高效率生长VGCNF,催化剂一直是研究的热点。Baker发现在铁磁性金属中添加第二种金属可以改变炭纤维的生长特性,产生非常高的有序结构[13],生长多种形态的炭纤维。而且可以减少催化剂颗粒直径,VGCF的产量和生长速率也有所提高[14]。人们也发现往过渡族金属(Fe、Co、Ni)中引入第二种金属同样也能影响VGCNF的形貌和特性[6,7].Chambers等在研究往Co里加入Cu对VGCNF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后,发现所制备的VGCNF具有非常高的结晶性[7]。

另外,Rodriguez[6]用纯铁作催化剂制备出石墨片层平行于纤维轴向的ribbon型的纳米炭纤维;用Fe-Cu(7:3)作催化剂制备出石墨片层与纤维轴向呈一定角度的herringbone型的纳米炭纤维;用硅基铁作催化剂制备出石墨片层垂直于纤维轴向的纳米炭纤维。所有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催化剂颗粒的特性影响着纳米炭纤维的生长。

总之,氢气的分压、催化剂的选取、碳氢化合物的流量、微量元素的加入都会影响炭纤维的生长,对于VGCNF的制备,所有这些因素都必须加以考虑。

3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生长机理

一般认为,VGCNF与VGCF一样是由两种不同结构的炭组成的,内层是结晶比较好的石墨片层结构(即纳米炭管),外层是一层很薄的热解炭,中间是中空管。这些结构特性决定了VGCNF两个不同的生长历程。即先是在催化剂表面气相生长纳米纤维,然后是在其上面热解炭沉积过程。其中,在催化剂表面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过程:

(1)碳氢气体化合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

(2)吸附的碳氢化合物催化热解并析出碳;

(3)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

(4)碳在催化剂颗粒另一侧的析出,纤维生长;

(5)催化剂颗粒失活,纤维停止生长。

目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对VGCNF的生长机理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许多方面还有争议。

例如: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还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真正起催化作用的是金属单质还是金属碳化物至今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Oberlin[5]用Fe-苯-H2体系生成了VGCF,并对催化剂颗粒的电子衍射进行分析,发现有渗碳体Fe3C的存在。Audier[15]用选区电子衍射技术也发现了Fe5C2和Fe3C的存在。Baker[16]在研究了各种Fe的氧化物和碳化物的反应活性之后不同意渗碳体有催化活性的观点。当用很高浓度的渗碳体做催化剂时,没有发现炭纤维生长。

Yang在研究H2对碳降解的作用时发现,Fe3C表面对苯的热解无活性,通H2后恢复了金属性,则生长炭纤维的活性也恢复了。尽管金属碳化物有催化活性的说法与实验结果不符合,但碳化物的表面作用不可忽视。

另外,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还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也是一个争论的焦点。最初,Baker[16]假定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的。碳氢气体化合物在催化剂颗粒一侧放热分解,而在另一侧吸热析出。这样,就在催化剂颗粒中存在一个温度差,从碳氢气体化合物分解出的碳原子在这种温度梯度的作用下从催化剂颗粒的另一侧析出,生长炭纤维。

而Holstein[18]则认为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等温扩散,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的。Rostrup-Nielsen和Trimm[19]也认为碳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的。Holstein和Boudart[20]通过计算得出当金属催化剂表面发生放热反应的时候,在气体/金属界面和金属/纤维界面所产生的温度差小于0.1K可以忽略。另外,Rostrup-Nielsen[19,21]也发现在催化剂颗粒表面发生吸热反应的纤维生长。因此,他们认为碳在催化剂颗粒的扩散是靠浓度梯度为推动力而不是靠温度梯度为推动力的。不论靠什么作推动力,炭纤维的生长速度主要由碳原子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扩散速率决定,则是不容置疑的[18]。当催化剂表面被热解碳完全覆盖而失去催化活性时,纤维就停止生长。

对于碳氢气体化合物催化热解析出碳和催化剂失活的问题,许多科学家研究了金属与气体的界面反应。碳作为碳氢气体热解的最终产物有三种聚集状态:颗粒、片状及纤维状。随着反应条件不同,三种形态所占的比例将有所变化。当碳氢气体分子与催化剂颗粒相撞时,碳-氢、碳-碳键被削弱,再与气氛中的氢作用,各原子将重新组合,有人认为这时将产生一种活性很高的过渡态碳原子[22],它继续变化的方向有以下几个:

(1)再与吸附在铁表面的氢和碳氢化合物结合;

(2)与同类碳原子相连形成表面包覆碳;

(3)进行催化剂体内扩散;

(4)析出、连续长出炭纤维;

其中(2)与催化剂失活有关。

尽管上述生长过程,为典型的晶须状纤维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对于分叉状、多方向状、螺旋状VGCF却不能自圆其说。对于VGCF的分叉现象,可能是由于碳以固态形式从催化剂中析出,这会对催化剂颗粒产生排挤力,这种排挤作用可能会使催化剂颗粒分裂为两个或更多的小颗粒,这些小颗粒对纤维的生长仍然起着催化作用,结果导致了VGCF的分叉。

对于双向状、多方向状、螺旋状VGCF的生长机理,人们还没有统一和明确的认识。目前也仅仅是一些推测,认为氢气和第二种金属的加入,会使催化剂颗粒重构,形成适于生长VGCF的多个晶面[15],然后是碳原子在颗粒中的扩散,在晶面上析出,生长VGCF。气相生长炭纤维尽管有大约二十年的研究和发展历史,但由于其生长过程的复杂性,人们对其生长机理的认识还远未完成,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认识将更加深入。

4气相生长纳米炭纤维的性能及应用前景

作为一维结构的VGCNF具有许多优越的性能,因此它的潜在应用十分广阔。

由于VGCNF的缺陷数量很少、结构致密,所以VGCNF具有高强度、高比模量的力学性能,其强度比普通VGCF大。并且VGCNF具有直径小、长径比大的特点,因此可以用于高级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也可以用于航空、航天、环境、工民建材料及日常生活用品及其它高科技领域。

VGCNF表面具有分子级细孔,内部也具有细孔,比表面积大,气体可以在VGCNF中凝聚,因此可以吸附大量气体,是极具潜力的储氢材料,也可用作高效吸附剂、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

另外,纳米炭纤维还具有较高的导电性,可望用于锂离子二次电池阳极材料、双电层电容器电极等。

直径为10nm~20nm的炭纤维在结构上和纳米管的结构相似,使气相生长法代替电弧法制备高纯度的纳米炭管成为可能。总之,高质量的纳米级VGCF的大量制备、充分利用其特性,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将是人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5改进流动催化剂法制备的VGCNF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碳氢气体化合物通过过渡族金属表面催化降解可以析出微米级炭纤维,但直到九十年代才发现此种技术也可用来制备纳米炭纤维和纳米炭管。

本研究小组根据纤维直径大小主要由催化剂颗粒大小决定的这一事实,我们用易挥发的过渡族金属有机化合物析出的Fe、Co、Ni原子可以凝聚成纳米级催化剂颗粒的特点,采用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制备出纯净的纳米炭纤维。如以苯为碳源,以二茂铁为催化剂前驱体,以氢气为载气,在1373K~1473K下成功地制备出直径在5nm~500nm内可控的纳米炭纤维。并且经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发现了一种VGCNF的生长促进剂-含硫化合物,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阻止无定形碳、炭黑等杂质的生成,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增加VGCNF的产量和收率。实验装置如图2。得到的VGCNF外观上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薄膜状“织物”,非常薄;一种为块状,有弹性,得到的产物如图3(a),3(b)所示。

实际上这些束状纤维是由许多单壁或者多壁纳米炭管组成的[23]。图5(a)和5(b)是块状产物的SEM和TEM形貌。从SEM图中可以看出块状产物也非常纯净。纤维直径分布比较均一,而且大部分纤维可以观察到中空管的存在,纤维的表面也非常光滑。

用改进的流动催化剂法制备VGCNF不仅设备简单,而且能半连续或连续生产,制备的VGCNF具有直径分布比较均匀、产品纯度高等优点,目前正在深入研究该方法的放大技术。

6小结

VGCNF是一种十分独特的纳米炭材料,具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如非常小的尺寸、独特的电学性能、特别优良的力学性能及吸附与催化特性。VGCNF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参考文献

[1]IijimaS.Helicalmicrotubulesofgraphiticcarbon[J].Nature,1991,354(6348):56

[2]TibbettsGG,DollGL,GorkiewiczDW,etal.Physicalpropertiesofvapor-growncarbonfibers[J].Carbon,1993,31(7):1039

[3]EndoM,TakeuchiK,Koborik,etal.Pyrolyticcarbonnanotubesfromvapor-growncarbonfibers[J].Carbon,1995,33(7):873

[4]刘华.气相生长炭纤维的结构及生长机理的研究[D].硕士毕业论文,沈阳:中科院金属研究所,1985

[5]OberlinA,EndoM,koyamaT.Filamentousgrowthofcarbonthroughbenzenedecomposition[J].JCrystGrowth,1976,32(2):335

[6]RodriguezNM,ChambersA,BakerRTK.CatalyticEngineeringofcarbonnanostructures[J].Langmuir,1995,11:3862

[7]ChambersA,RodriguezNM,BakerRTK.Influenceofcopperonthestructuralcharacteristicsofcarbonnanofibersproducedfromthecobalt-catalyzeddecompositionofethylene[J].JMaterRes,1996,11(2):430

[8]TibbettsGG,GorkiewiczDW.Anewreactorforgrowingcarbonfibersfromliquid-andvapor-phasehydrocarbons[J].Carbon,1993,31(5):809

[9]Yue-YingFan,FengLi,Hui-MingCheng,etal.Preparation,morphologyandmicrostructureofdiameter-controllablevapor-growncarbonnanofibers[J].JMaterRes,1998,113(8):2342

[10]RodriguezNM.Areviewofcatalyticallygrowncarbonnanofibers[J].JMaterRes,1993,8(12):3233

[11]KrishnankuttyN,RodriguezNM,BakerRTK.Effectofcopperonthedecompositionofethyleneoveranironcatalyst[J].JCatal,1996,158(1):217

篇4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16-0011-05

一、背景

职业技术教育学是在改革开放后国际交流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该专业从无到有,不断进步。作为大学学科,主要承担教师教育研究与实践的责任,具有三种发展思路:成立地区性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在工科大学或师范大学内设立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根据2006年1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统计,我国职业教育学博士点增加到10个,硕士点增加到48个;从1988年首批招收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开始,截至2006年,我国每年招收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18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20人左右[1]。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薄弱学科,其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其对职业院校师资的面貌变化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基于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实现专业学科与教育学科的融合,为职业院校输送专业师资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然而从数量上而言,其实际上为职业院校输送的师资仍然微不足道,根据2003年的不完全统计,原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每年进入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1/3左右,而同济大学职教学院每年进入职业院校的本科毕业生不足1/4。职业院校的现有专业师资绝大部分是各类普通高校专业学科背景,主要通过入职后的培训获得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在教学尝试和观摩中获得教育教学实践能力,通过个人途径或学校资源了解掌握专业领域企业实践能力。职业教育学作为教师教育专业对教师的职前教育影响较小。

其次,从学术学科的规范程度而言,该专业在本科阶段因师资专业多元分野,并无统一的专业名称,更没有统一的专业学位,学习内容不仅有专业不同造成的区别,更有教育理论研究(不学习任何技术学科)与专业教师教育(技术学科+教育学科)两种完全不同的专业设置思路;从学科层次而言,很多从事本科阶段专业师资教育的学院没有硕士点,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与研究又常与专业学科缺乏实际关联,博士点只有8个。这与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要求有很大区别。UNESCO规定,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硕士学位教学的大学应当拥有博士学位授予权,以保证课程教学能有一个基本和统一的质量。在学科研究内容层面,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理层面,针对特定职业领域展开的资格暨能力研究仍然非常匮乏,专业教学论作为特定职业领域与教育学的交叉与融合少有实质的研究成果,等。

无论是在职业学校实践层面,还是在学术学科的理论层面,职业技术教育学这一学科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都不断受到来自现实的各种质疑。本文将从定位之困这一角度阐释该学科当前作为教师教育专业面临的挑战,从融合角度进行进一步分析,并试图从协作改善这一角度提供可能的解决思路。

二、定位之困

近30年来,新兴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个薄弱学科,从无到有,发展出本科、硕士、博士乃至博士后几个不同培养层次,更经历了中国教育跨越式发展、全国暨全球职业资格整体上扬的飞速发展期。每个层次到底对应着怎样的培养目标,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发展态势?作为大学的学术学科,其研究内容和学科定位到底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争论在职教界一直不绝于耳。

(一)学科内容定位

职业教育中专业领域繁多,与大学已有的学术专业并非一一对应,这一问题中外研究早已明示。基于笔者对德国职业技术教育领域的研究,以德国为代表的中北欧国家也未能从形式上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其分科方式是从总体上划分为三大块,根据学术化的先后顺序依次为:经济教育学(Wirtschaftspaedagogik);工科技术教育学(Berufspaedadgogik①或Technikpaedagogik);新兴服务和保健业的师资培养(如护理)。工科技术教育学又再细分为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和工民建三大领域。经济教育类则主要基于企业经营管理(即国内的工商管理专业),并没有从学科专业方向上继续细分,主要取决于所在大学相应经济管理学院的专业分化情况;服务及护理业的师资培养学术化最晚,在德国只有少数几个高校有相关教席暨专业[3]。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工作需求出发,职校教师应对职校学生从事的具体职业暨从业的专业领域有深入了解,然而,以经济教育学为例,大学中的企业管理与职业院校的饭店服务、物流运输、办公辅助等职业领域还有很大距离。德国处理这一矛盾的方式主要是从学生入学资格及系统协调两个角度着手:首先,要求学习职业教育学或经济教育学的学生在毕业前必须有一年的企业实践经历,或者相关职业教育经历及资格(如三年的双元制学徒教育);其次,双元制从系统上弥补了学校理论教师对实践了解的不足,因为还有企业培训师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配合。但在中国,这一矛盾则因体系和机制问题,显得格外突出,造成职业教育学相关专业本科生“专业不对口”的困境,初到职业院校即面临重新学量特定职业领域知识的压力。以经济教育学为例,职业院校反而更愿意直接招收金融、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国际商务、物流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基础,本科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呈现出最为丰富的态势,争议也非常多,但学界对其的公开探讨不多,实践领域对之也不甚了解。

(二)生源定位

初期基于国外经验,考虑中职校毕业生具有职业领域知识的优势,并熟悉职业教育体系和学生特点,所有职业教育学的本科专业都曾面向中职校招生。然而,随着中职教育滑坡,生源质量有下降趋势,而中职学校和学生为把握这一难得的高考机会,并未加强专业学习,而是突击高考,导致一部分文化基础薄弱的学生在大学学习面临困境,尤其在数理和毕业论文写作等方面表现较为明显,导致高校内部对该专业评价较低;学生自己因参与高考通常并不参与企业实习,在职业领域的修养也有限;而部分中职校也并不特别青睐这批幸运儿,在教师招聘时他们拥有的中职教育经历并不一定加分。这种内外交困使各高校逐步关闭面向中职的招生渠道。但因为社会对该专业缺乏了解,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有限,面向高中毕业生的招生策略也有困难:如,专业思想不稳定,学生缺乏对职业教育体系的认识,等。因此,也有观点提出,是否可以考虑招收高职毕业生进行师资教育。鉴于生源定位对后续培养方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频繁变化对方案的适切性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三)培养目标层次定位

相关讨论都在关注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教育的转型暨类型丰富的问题,专业学位、应用型研究生等提法应运而生[4]。这与高等教育普及率逐年上升、教师学历达标情况逐年改善、教师职业准入条件逐步提高、对教师研究能力的期望上升有着直接关系。硕士研究生教育需从学科发展初期的纯学术教育转向面向教育培训一线实践人员的资格教育。此外,因学习内容庞杂,本科四年的学习时间能否造就基本合格的入职教师,在学科发展之初就曾构成疑问,如今更成为实践各方关心的问题。是取消本科阶段培养,专注于研究生培养,还是采取本硕连读的形式,或是继续保留本科生教育,但淡化教师教育,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这是影响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培养方案、决定相关机构存在合理性的一个重要定位,因而意义重大。德国因倡导通才型教师教育模式,对教师独立设计教学过程、从人文科学角度进行理论反思的能力有较高期许,因此,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教师的学位要求相当高:必须获得相当于中国大学的硕士学位才有见习可能。自2005年以来,德国大学学制因博洛尼亚进程发生重大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学也采取了本科(6学期)和硕士(4学期)的分阶模式②,但教师的实际入职学位要求并未改变,只是课程方案发生了相应变化,允许本科阶段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也是必须),出现了专业教学论领域核心课程(Kerncurriculum)的说法,保证在本科阶段有最低限度的专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融合[5]。

(四)培养目标方向定位

这是教师教育专业长期共同面临的一个外界诘问:学科性还是教育性?以同样的时间学习双专业(教育学、相应工程学科或经济管理学科),专业学科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必然会有调整、缩减,而本科阶段因缺乏职业教育学的专业名称和专门学位因而挂靠相关专业及其学位,如,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再辅以职教师资培养专业的附加说明,因此常会在综合大学内部和外部遭到质疑。这与教师作为一个“准专业职业”在学界地位有待加强、尤其是职业学校教师社会和经济地位偏低的现状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定位困境影响了本科层次教育学、教学论内容的地位。真正在本科阶段冠以“职业技术教育学”的专业,其内容反而并不涉及任何具体技术或商科基准学科,其培养目标则是从事教育学理论层面的宏观研究。

(五)研究定位

作为一个学术学科,其研究质量决定着它的声誉。首先是研究方向,根据俞启定等对国内八所代表性高校课程设置的研究,“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职业技术教育原理”、“比较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管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与教学”、“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研究方向上[6]。说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很薄弱,仍在主攻学科的基础性研究,这也是薄弱学科建设发展中的必由之路;其他研究方向则过于分散,缺乏论证,表现出设置随意性大,科学性和系统性不够等问题。研究生培养方向不能完全代表业界研究方向,但也大略可见一斑。而彰显学科特色的职业科学研究和职业专业教学论研究仍然匮乏,从基准学科的内容特点研究课程开发、教学的研究缺乏,从经济学、社会学角度,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职业教育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如,职业教育的经济投入和回报、社会效应;对企业内的职业教育关注较少,对职业教育学校课程和教学的研究在学术界难以获得较高认可。此外,在相关专业学科与职业教育学的融合领域,到底如何区分两个学科的界限?其学科地位归属在有着更长研究传统的德国也一直充满争议[7]。职业技术教育学的学科自我定位不仅在学科发展之初的中国是个问题,在传统更悠久的德语区也会成为讨论的热点。

三、融合之难

总体而言,这些定位的困难实质上是融合的困难:对哪些领域暨内容进行融合?在什么时间节点进行融合?以什么方式进行融合?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的讨论涉及职业科学、专家知识、实践知识、专业教学论等相关理论。一方面,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还存在内容上的空白或立场上的分歧;另一方面,获得的洞见在实践层面未能得到落实,尤其是缺乏激励各方进行有效协作的相关机制。

职业技术教育学作为一个复合学科,需要实现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知识的融合,这一点早就是中外各界的共识。首先,要实现职业与学术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也就是建立和完善职业科学的研究;其次,实现职业知识与教育科学的融合(职业专业教学论);最核心的乃是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其中既包括相应职业领域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转换,也包含作为教师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转换(职业专业教学论)。

职业科学研究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是指从职业教育向度出发对技术职业进行的实证研究及理论思考,目标在于确定职业的典型任务及其中蕴含的资格要求,调查这些任务对于能力发展的教学意义,如于20世纪70年代职业资格研究的发展[8],涉及的学科包括相应的科学学科、劳动科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但我国学界对它的基本思想并不陌生:区别科学知识和工艺技术知识,系统揭示企业实践领域专家知识的特征、途径。这也是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之一。国内学界也有工作知识这一表述,将其视为职业技术教育学的逻辑起点[9]、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10] 等。然而,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与实践目前表现出两大趋势暨问题:其一,研究仍停留在概念及原理阐释的初级阶段。具体技术领域的工作知识到底呈现何种结构,具有怎样的层级发展阶段,仍然是一个难题,鲜有具体的研究成果,或限于较小的应用范围,未能或难以推广。其二,具体研究活动缺乏系统科学的设计,对企业实际工作的简单再现式记录对研究资格要求以及课程开发价值有限。近年来,随着职教课程开发、专业标准制定及师资培训等项目的推进,一些地区及学校都在广泛开展行业和企业调研,致力于描述具体的岗位活动。但是常见的分析结果主要表现为对具体工作任务的盘点,缺乏从系统、流程相互关联角度进行思考。再加上当前中国企业中岗位设置狭窄、重复性简单劳动多等现实问题,造成课程开发中一味削减理论知识、代之以简单技能操练的处理方式,降低了职业教育的育人价值。这一倾向值得警惕。

职业知识暨专业学科与教育科学的融合乃是所有教师教育学科面对的共同挑战。不同的教育教学研究传统从不同角度研究特定学科(领域)教师与相应专业工作者的本质区别,英美研究范式中的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和教育内容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对教师特有能力做了解释。在关注建立有利于学习的师生关系、分析与处理教材这一作为学习内容的重要载体之外,内容与学生的关系更是当前中外研究的关注焦点,其中教师对学生典型错误的判断与处理、教师对学生在该领域前科学概念(Preconception)的了解尤为重点。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在这一领域所作的系统研究较少。以商务领域为例,学生在学习会计或者特定概念(如,货币、支付手段)时表现出怎样的典型困难?他们的哪些经验及背景阻碍了对这些概念的习得或者可以用来组织教学过程?新任教师或者还没有从该角度研究学生的意识,或者缺乏从内容层面了解学生的途径,从而导致教学效能感低下,甚至认为中职学生根本不适合进行经济专业教育[11]。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常表现为成熟教师的个人缄默知识,未能得到有效揭示和科学理论层面的审视,有时甚至造成某些错误教学思路的沿袭。这一领域应该作为各专业教学论的重点研究方向。

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一方面涉及教师成长的整体体制设计问题,另一方面涉及大学教育方式的改革。将职业实践能力的获得全部寄希望于大学教育阶段是不切实际的,教师的成长需要时间。根据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结论,通常经过大学教育入职三到五年才算是脱离教师新手阶段。如何建立和完备新手教师见习制度,已得到相关各方的重视,并在一些地区提上议事日程。职业学校、大学、教育主管部门三方如何联动是关键。

到底选择怎样的生源、以何种方案进行职教教师教育?这一问题首先是各界基于现实考量对在什么时间节点进行融合还有争议。是在专业学位获得之后再进行教育教学的学习?还是一开始就两个专业领域齐头并进、一贯制教育?较早从教育教学理论层面进行专业教学的思考,有利于未来教师以批判态度反思个人的学校学习经验,形成更为开放的教学思维方式,有利于职业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融合。但是一方面,职业技术教师的职业特点与职业待遇使得教育界在与经济界的人才争夺中常处于弱势;另一方面,很多职业领域的师资并没有对应的大学学术化师资教育专业,只有专业科学背景进入教师队伍在中国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因此,针对不同背景实行不同教育方案会是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必须长期面对的现实挑战。

改善大学阶段教育方式,帮助教师为未来职业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一直是困扰各方的实际难题。除了规定取得相应企业实习或职业培训资格(这一领域的质量控制也是实践中的难点),相应职业领域实践能力的获得主要靠相关专业学院的鼎立合作,它取决于所在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模式以及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力。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因为能够统筹安排,更容易在专业课程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协调上取得突破,但其学科水平则常不尽如人意;而作为综合大学二级学院的职业技术教育学与承担相应专业教学院系之间的协调与合作通常不那么顺畅。

至于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内涵和获得方式,教育界已有非常丰富的讨论,“基于实践的反思”成为各国教师教育界的共识。德国教师教育界基于“主体内隐理论”,通过各种技巧、设计精致的工作步骤揭示教师进行教学思考和行动时的个人观念,从而促进教师反思,则是颇具特色的研究思路,并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12]。利用成长档案袋(Portfolio)记录和反思发展阶段[13]、基于软件和网络对教学实习进行及时交流、指导,种种具体训练工具和方案非常丰富。此处,职业技术教育学在培养和研究工作中缺乏与普通教师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未能有效借鉴已有研究成果,过于强调职教特色,但未能真正发展出职教特色。在培养方案中,最为重要的教学实习阶段因缺乏整体的机制设计和各方协调显得尤为薄弱。其发展需要社会各方参与、协调,大学、职业学校、企业、政府相关部门在其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需要机制的保障、创新,需要更为有效的人员措施和管理机制,如,是否有可能聘任职校名师作为大学驻校半职辅导人员,与大学(专业教学论论)教师一起对教学实习进行整体的方案设计和辅导?如何遴选学校实习指导教师?如何让职业学校与大学在教学实践活动的指导上形成合力,促进二者的相互渗透和交流,使得研究能够不脱离学校实践,真正影响学校实践,形成真正富有社会价值的行动研究?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四、总结与展望

职业技术教育学到底是脱离基准学科,仅仅从理论和框架层面讨论职业教育体制设计的学科,还是作为基准学科和教育学科的融合学科,研究职业教育专业教师的成长路径、培养方案,探索专业教学特点的复合学科?这一问题是事关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方向和前景的关键问题。从长期而言,脱离基准学科谈教师的成长、机制的建设,将导致相关研究难以深入讨论具体问题。

然而,作为一个新兴的复合学科,职业技术教育学目前的发展态势还极其薄弱。其发展问题不仅涉及学科自身发展阶段、现实状况等因素,也牵涉到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整体发展问题及改革需要等背景,问题相当复杂。既有认识上的误区,研究内容中的空白,研究方式的单一,研究人手不足、背景不够复合,更有实践中落实不力等种种原因。逐步摆脱定位之困,促进各领域及早有效融合,是其作为大学学科发展的重要挑战。而各方的协作则是解决这一挑战的前提和方式:包括各领域的研究、实践及管理人员的合作,合作机制的建立需要创造性,积极吸收普通教育学领域及其他各领域的研究成果,是真正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学特色的基础。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包括:特定职业领域的能力(Competence)暨素养(Literacy)概念的结构及测量,职校教师的能力要求与成长路径的实证研究,学生对各职业及专业相关概念的前科学概念,教师对学生典型错误的了解、判断及应对,等等。

参考文献

[1]刘晓,石伟平.职业技术教育学应用性研究生培养:理想、现实与抉择[J].高教与经济,2010(3): 51-56.

[2]赵志群,赵丹丹.国际课程标准对我国职教师资硕士教育的挑战[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3):110-114

[3]Friese, Marianne. Berufsbildung und Lehramtsausbildung für Fachrichtungen personenbezogener Dienstleistungsberufe in Deutschland. Bedarfe an Kompetenzentwicklung und Professionalisierung des p(a)dagogischen Personals. Workshop in Paderborn. 2011,10.

[4]张建荣,王建初.设置“职业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40-43.

[5]Gesellschaft für Fachdidaktik e.V.(GFD)-Dachverband der Fachdidaktischen Fachgesellschaften (Hrsg.) [E/DA](2005): Kerncurriculum Fachdidaktik. Orientierungsrahmen für alle Fachdidaktiken.http://gfd.physik.hu-berlin.de/texte/AKKerncurriculum2005.doc. 2012.2.

[6]俞启定,和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培养的现状与问题:以八所高校为个案[J].教师教育研究,2006(7):20-24.

[7]Büchter Karin. Klusmeyer, Jens & Kipp, Martin. Editorial von bwp@online 16. 2009. [J/ OL].http://bwpat.de/content/ausgabe/16/editorial-bwp16/.[2012-12-28].

[8]Sp(o)ttel, Georg/ Becker, Mattias. Berufswissenschaftliche Forschung. Ein Arbeitsbuch für Studium und Praxis[M]. Peterlang. Frankfurt am Main,2008.

[9]徐国庆.工作知识: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的新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11):59-63.

[10]和震.构建以工作知识为起点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理论体系[J].教育和职业,2007(2):5-6.

[11]Zheng Jianping, die Welt- und Selbstbilder der Handelslehrer in Shanghai. Reformans?tze der Wirtschaftsp(a)dagogik in China unter der besonderen Berücksichtigung der deutschen Erfahrungen[M]. Universit(a)t Verlag Kassel,2007.

[12]Wahl, Diethelm. Lernumgebungen erfolgreich gestalten: Vom tr(a)gen Wissen zum kompetenten Handeln[M]. Julius Klinkhardt Verlag. Bad Heilbrunn. 2010.

[13]Ken Zeichner, Susan Wray. The Teaching Portfolio in US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Vo.17. Issue 5. 2001: 613-621.

Several Key Issues in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Pedagogy Specialty: Orient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aboration

ZHENG Jian-ping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