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16:29: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核心素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分科教学与课程整合共促学生素养发展
课程整合中有两个问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一是如何解决分科与综合的问题。我曾与美国研究教学模式整合的有关专家进行过对话,了解到他们主要是将原有的学科变成知识领域,此外还有主题教学、主题大单元等整合方式。我们知道,每个学科有不同的性质和核心知识,也有不同的方法和相应的训练,现在进行学科整合后,到底应该怎样处理分科与综合的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二是提高教师的素质非常重要。现在我们说课程整合,通常是指学校层面上进行整合,而一旦进入课堂,怎么做还得看教师。教学是高度情境化的,教师如果没有整合的知识基础,没有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呼应,那么整合在课堂上就很难完全实现。清华附小“1+X课程”打破了过于以学科为中心、以分科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学科成绩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指标,改变了碎片化、功利化的教学倾向,凸显了促进完整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回避离开学生谈学科、离开学生谈教育、离开生活谈学科、离开真实的综合性活动谈智育、德育、美育的弊病。“1+X课程”既保留了传统分科教学的精华,当然是通过整合的方式,但同时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整合,把教与学进行整合,把既有的资源与生成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原有国家课程分类整合,形成按领域组合的学校课程设置,整合为五大板块,即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解决了学生应当学什么、重点学什么,以及怎么学等一系列核心问题。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戏剧课、创新实践课等整合形式,其效果十分明显。在教师层面,清华附小也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同一领域学科组的老师能根据本学科课程规划和学校课程设置计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处理教材,促进课程内容间的融合。每一个老师进入课堂后能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用好学校研发的课程系列成果,通过《学科质量目标指南》让课程标准可视化,通过《乐学手册》让课堂目标可视化,通过“一单、一问、一练”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自主化,这样便很好地把握了课程的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清华附小的课堂上,我看到了学生活泼泼的精神面貌,这让我觉得那就是孩子们本来该有的样态,是以课程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应有的样态。
【关键词】商业银行核心员工培训激励
在一个以知识和智慧为主导的全新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认识到: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更准确的说是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掌握着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具有创新能力,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减少核心员工的流失,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提供贡献,是商业银行急需解决的问题。培训激励能够给核心员工带来更多的人力资本增值的机会,同时也会提高他们对商业银行的忠诚度。这种培训激励方式可以为核心员工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的的支持,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的青睐。
1核心员工的定义和特征
西方学者赫奇曼·琼斯曾提出“稀缺人力资源价值”这一概念。在他看来,核心员工与职位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关键在于人力资源是否稀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源才有价值。所以大多数学者将在商业银行中掌握核心技术、从事核心业务以及担任关键职务、拥有广泛的客户关系、掌握关键资源的这些人称为核心员工。因此,本文将核心员工定义为:在人力资本市场中稀缺的,具有高度价值性的,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员工,他们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外化为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的载体。
(1)核心员工的高价值性。核心员工拥有特定的专业技术、管理经验和较高的个人素质等特长。而这些特长都是经过长期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2)核心员工的难以替代性。核心员工在商业银行中服务时间长,掌握商业银行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业务,对商业银行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3)核心员工的需求层次较高并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需要。核心员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换取物质报酬,更重要的是能否充分发挥自己的专长,开发自身的潜能,实现自我的价值。
(4)核心员工具有较低的商业银行忠诚度。具有高认知能力和丰富从业经验的核心员工总是稀缺的,所以他们必然成为很多商业银行(尤其是竞争对手)的主要争夺对象。
2目前商业银行对核心员工的培训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还未能将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更不用说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了。因此商业银行在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
(1)没有识别谁是核心员工。人们在谈及核心员工时,通常将商业银行高层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理所当然的视为核心员工。甚至有的商业银行在一段时间只重视销售人员,或者又过多的关注于管理人员,认为他们是商业银行的核心员工,视他们为商业银行利益的来源。
(2)培训没有计划。许多商业银行没有根据核心员工的长远发展目标和职业规划来制定有利于他们发展的培训计划,也没有专门的培训管理制度,同时还缺乏相应的培训规范和培训指导教材。从核心员工的角度来看,其培训行为是断断续续的,没有一定的体系。
(3)盲目开设培训课程。有很多商业银行将培训当作是一种潮流,在确定培训项目和内容时不是依据商业银行和核心员工的实际需要,而是凭感觉,照搬其它商业银行的培训计划,培训项目和内容脱离实际。
(4)培训方法单调。现在的商业银行一提到对核心员工的培训,不是野外的拓展训练,就是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没有重点和针对性。究其原因是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就造成了时下流行什么方式就采用什么方式。
(5)培训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脱节。有很多商业银行培训工作做得很不错,核心员工能力也得到相应的提高,但是商业银行没有为这些核心员工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没有将培训激励贯穿于核心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发展。培训使核心员工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但却没有用武之地,这样反而加快了核心员工的流失。
(6)培训效果的评估不足。目前大多商业银行对培训的评估仅停留在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这二个层面上。从核心员工所具有的素质来看,仅有前两个层面的考核是不够的,这对核心员工多多少少缺了点挑战。当然很多商业银行觉得后面的行为层次和结果层次很难做,即使做了也很难量化,收益和成本相去甚远。因此商业银行很少关注到培训后的跟进管理,这样使得花了很多钱的培训并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3对策
商业银行只有把对核心员工培训的重视变成社会、商业银行和员工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为时,核心员工的培训激励才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当中。其具体对策如下:
(1)识别真正的核心员工。在培训还未开始之前,首先应进行核心员工盘点,根据银行目前所处的阶段和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结合核心员工的定义及其特征来判断出哪些员工对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起着战略性的作用,并且他们在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中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还要能及时根据环境的变化发现和调整潜在的核心员工。
(2)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商业银行应该沉淀凝炼出先进而贴切的培训理念,促使员工从战略高度认识培训的重要性,为员工培训奠定理念基础。也只有这样,商业银行与核心员工才能将核心员工培训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来做,核心员工也才能彻底更新观念,才能为科学而有效的培训奠定稳固的理念基础。
(3)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商业银行不仅要树立起培训是一种投资的新理念,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要切实加强对培训体系建设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应该重视从日常工作开始,在商业银行内形成一套系统的培训机制。通过系统的思考给核心员工提供持续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满足其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提升核心员工的人力资本价值。同时应将培训纳入管理系统,将培训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和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从而满足核心员工自我价值实现和自我发展的需要。
(4)识别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正确识别核心员工的培训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在满足核心员工主导需求的培训时,要体现核心员工个人职业生涯与商业银行发展的关联性,使员工个人的成长规划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源发展目标相互匹配。
如何使高中语文课程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亟须提高。
在新的课程背景,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具备较强职业道德标准,如要明确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代言人、权威者,而是学生群体中的“平等的首席”,是学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对话者和交往者。教师要抛弃传统的话语霸权主义,要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的位置上走下来,参与到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中来,一个好的高中语文教师除了要热爱语文、有事业、有责任感外,还必须做到:
一、要有的语文理念。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美学、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上每个人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多么艰深,曾垒起多么高、多么尖的知识宝塔,它都是离不开这个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它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高中语文《不钟山记》涉及到地理学,讲霍金涉及到物理学,讲《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三、语文教师要有较强教学的管理能力。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
文字工作是秘书工作者日常活动中较为常见的工作内容。为此,秘书工作者应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不断对业务知识熟悉,学习写作常识。个人综合能力包括了写作能力,写作形式应该与内容紧密相连,既要有精彩的形式,也要求内容有血有肉,充实。写作并不像我们日常谈话那么简单,并不能轻而易举的做到。所以,秘书者应该在工作中、闲暇时训练写作,翻阅常见的公文,记住写作要求、规范以及用字要求,收集自认为有利用价值的公文。审视文字编辑的新时代命题,特别是文字编辑应具备的素养和能力,为现代文字编辑工作夯实基础。
一、现代秘书工作的态势及对文字编辑的要求
编辑加工类似于艺术批评活动,它从性质上来说是一种批评式的判断,仿佛总是用一种理性的、挑剔评价的眼光来看待编辑客体,时刻斟酌品评。首先看内容上的差异。不同的编辑,有着不同的与生俱来的感受性,又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工作阅历,因此有着不同的审美趣味、审美经验、审美理想、审美能力,因而引发愉悦的事物以及由他们所产生的美感千差万别。即使是同一个编辑,随着心境、情绪的不同,美感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变化。即使对同一事物,由于审美角度不同,美感也会不同。首先,要求文字编辑必须有市场观念,按照市场运行和竞争的规律做好编辑工作,全面满足读者需求;其次,要求文字编辑必须提高自身素养,转变职能;最后,要求文字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努力提高综合能力,自如应对学术期刊发展新形势带来的各种挑战。
从总体上讲,审美经验是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的统一,其非理性因素要比别的经验表现得突出。但是,理性因素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它能从根本上控制和掌握人的各种经验形式,审美经验只是在其显性方面凸显的一定的非理性特征。具体到批评家身上,这一点尤为突出,他的感性审美比之他的理性思维就成了很小的一部分。同样,文字编辑在进行批评式的判断时,也可以伴随一种感性的审美体验,但理性的成分要远远大于感性的成分,以至于有人认为他的工作严谨而枯燥,可敬而不可亲、不可爱,无美可言。编辑在进行判断时,往往表现为凭借自己的直觉和悟性,其实在直觉和悟性的背后是厚重的文化积淀,正是这个理性积淀和个体的聪慧一起成就了非理性的直觉和悟性,及其审美体验。
(1)提高政治素养。文字编辑首先应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这要求文字编辑要与时俱进,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在政治理论方面有所建树,用科学的、发展的理论指导实践;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哲学辨证思想,实时掌握先进的、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理论,在理论学习中明晰工作努力的方向;要树立和坚持法治观念,深入学习各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在法制的轨道上,做好编辑工作;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努力提高以道德为基础的社会公德,使学术期刊不断成为服务社会、引导社会的重要文化载体。
(2)提高文化素养。文字编辑首先应具有专业文化素养,打好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基础,掌握学科内在的发展规律,着力培养一定的学科内的科研能力,凝聚热爱专业学科的心智和潜质,逐步树立奉献科研事业的信心和毅力;其次应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需要,突破单一专业的限制,涉足多学科领域,对多学科有所认识和建树,打通多学科间的文化壁垒,在触类旁通的文化历练中,逐步培养综合性文化素养。
优秀的文字编辑除了应具备上述政治、专业、文化素养之外,还应具备过硬的文字语言能力、技术能力、审美能力,以此满足学术期刊的综合性需求。
(1)掌握扎实的文字语言能力。在日常工作中,文字编辑承担着大量的文字录入、反复校对及审稿工作,几乎天天要和文字打交道。因此,文字编辑首先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字语言能力,应掌握过硬的标点、符号能力,熟知如何断句、断落,如何使用各类数字符合、数学符号、标点符号;应在日常工作实践中,掌握丰富的图文标志、中英文缩写及某些专业里的文字标志和特定的表达方式等,尊重和掌握专业内在的语言规律;应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善于交际,为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打好基础。
(2)练就娴熟的技术能力。在科技信息时代,电脑已经普遍深入运用到学术期刊出版的整个过程中,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文字编辑必须具备过硬的技术能力。主要包括:具备娴熟的打字能力,既要确保录入速度,又要确保录入的高质量;熟练掌握专业的编辑排版软件,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各种巧妙的编排技巧,省时间、省精力、得实效,全面M足文字编辑的技术需求;深入掌握Word、Office等基本的文字编辑工具,着力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插图、文字、符号的编排能力,确保满足特定学科的特殊需求;应及时掌握网络传输工具及技巧,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业务沟通联系,缩短时空,增强时效性。
(3)提高特定的审美能力。文字编辑应“对读者的理解力和欣赏水平负责”,应深刻掌握学术期刊编辑的形式美学规律,用较高水准的审美力,提升读者的审美愉悦和享受;应深化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努力提高内在美学造诣,提高审美评判力、鉴赏力、表达力,用学术美的功底和底蕴诠释文字编辑的现代价值。
综观而言,现代学术期刊的多元和市场化发展,给文字编辑开拓了巨大的提升空间,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文字编辑只有立足整个行业发展的宏观态势,努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方能不断满足变化发展的学术期刊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