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5: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国画赏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国画赏析论文

篇1

0引言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商务活动,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开展,因此常会受到各国不同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存在的不同的文化理念。这些构成了当地独特的价值观,从而指导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文化差异也会对国际商务活动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冲突。因此在开展国际商务活动时,非常必要了解开展国家的人文文化,避免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商务活动的影响,从而保障商务活动的顺利开展。

1国际商务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

1.1价值观差异

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组成,它在各方面影响着该国人民的行为举止。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价值观是一种潜在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国人更为注重道德、伦理等,因此崇尚和谐、和平之道,鼓励团结合作。西方人民更为注重公平竞争,具有浓烈的法律和契约意识,因此更为崇尚英雄主义、自由和个人意识。

1.2语言与非语言差异

由于东西方文化起源和传承方式不同,导致中西方之间存在语言与非语言差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讲究含蓄谦逊,因此用语一般较为含蓄。西方文化热烈奔放,因此其语言更为直接简短。除此之外,在各种国际商务活动中,还存在着非语言的交流,他们通过手势和面部表情来阐释自己的观点,而这些非语言的表达方式也应文化差异而大不相同。例如一些国家用摇头表示反对,点头表示赞同,但一些西方国家的习俗却恰好与之相反,因此常常使得商务活动沟通存在困难。

1.3思维差异

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国际商务活动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文化、信仰的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人具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的最为显著的思维差异在于它们对于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倾向性不同。其中,西方国家更为认同逻辑思维,中国人民更为认同辩证思维。在西方国家看来,世间万物都存在关联,它们对人类造成影响,我们应当从科学角度进行探索,分析事物的自然规律,因此它们更为追求事物的客观有效性,而中方思维属于明显的辩证思维,更为感性和复杂。

2应对国际商务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策略

2.1从文化冲突到适应新文化

文化冲突是不同国家商务合作时必然遇到的现象,因此从事文化工作者以及商务活动中的工作人员都应对中西方文化冲突具有清醒的意识,避免对文化进行优劣划分,从而使自己对于其他文化的了解不够充分或存在感情冲突。应当清醒意识到的是,文化冲突是一种正常现象,它对于商务活动并不一定全无好处。只有了解双方的文化冲突,不断适应文化冲突,才能为国际商务活动的正常进行打下基础。

2.2增强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

许多人谈到文化冲突就色变,但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商务活动工作者,我们应当明白的是,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应为我们的不适应而消失。因此我们应当客观看待文化差异。事实上,我们的文化影响并支配着我们做出的行为决定。因此当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员存在不同观点属于极其自然的F象,不应因此而恼怒。其次,为了更好的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当逐步培养自身的跨文化理解能力,避免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来考虑其他人的行为。减少对文化差异的歧视和偏见,尽量站在对方的文化角度理解和思考问题。只有彼此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才能克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困难,相互进步。同时在商务活动中应当学会尊重对方的同时尊重对方的人文文化,,建立文化认识的共通性个,如此才能有效的沟通,最大降低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阻碍。

2.3恰当使用语言,提高交流效果

语言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精华。它作为一种交流工具,使不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良好的使用语言,可以使双方的沟通事半功倍,因此我们在学习掌握一门语言时不能只单纯的理解字面意思,而要结合当地的文化风俗进行学习,避免语言中隐含的特殊含义。在国际商务活动中,与会人员一定要清晰的了解当地哪些词语是合适使用的,哪些是不合适的,避免不合适词语给双方造成的误解。同时需要以简单、清晰但热情的方式来表达商务活动的中心思想,避免对于语言的卖弄使得活动冗长无聊。如果活动双方所采用的语言都不是双方的母语,就一定要避免采用俚语、成语等,以实现沟通的有效性。

3结语

随着国际商务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人们开始清晰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对于商务活动开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为了使国际商务活动更好的开展,我们就要尽量消除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活动的影响,以取得良好的活动开展效果。

篇2

(一)选题背景

国外: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关于题款在中国画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外没有发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重大贡献。

国内:对中国画题款的研究早在明清时就有人对其进行论述,如: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李方玉、朱绪常《中国画的题款艺术》,张岩的《试论中国画的题款与题跋》,徐亚非《中国画的题款艺术》,沈树华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等,这些论著都只限于对题款的形式、特点、样式方面的论述总结。都是从题款的形式、特点构图等方面论述,内容大都是绘画时的心德体会,而对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关系、审美表现、构图等很少提及,即便提到也是借用别人的观点,寥寥数语,也都没有进行深刻详细的论证。对题款在画面中的各种表现缺少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阐述。正是这样就启发了我对本选题的研究。因此,对题款在画面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无疑是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对画作题款时怎么题?题在什么位置?题款对画面有什么影响?题款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参考作用。同时,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审美取向上也做了清晰的梳理,为了解和研究中国画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解决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不仅仅从题款的形式、结构上去研究,更应该从与画面的空间关系、审美追求上去分析,讲到与画面的空间关系就涉及到落款的位置,讲到与画面的审美追求就涉及到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但包含书法的用笔,诗文的和谐,也包含了用印的考究,因此,研究题款在画面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意义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尤其是伴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兴起,题款和绘画的结合更加的讲究。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丰富了绘画的内容,同时也使画面的空间和审美更加的丰富。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和绘画的功能分工明确起来,绘画单靠图画形象也不能使观者一目了然其内涵,因此便加以文字说明,也就衍生出题款。用题款说明和论述画名、题记、图赞、发源文字等。唐以后,诗歌大量融于绘画之中,题款的形式也多样化起来。题款艺术也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发展,使画面从平淡到有趣,从难懂到一目了然。

题款作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恰当的位置关系、新颖而独到的内容、精妙的书法、适合的书体等都具有提升画作审美价值的功能,而题款中蕴含的文化含量更能给观者提供更新和更高层次的审美空间。

本选题通过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的阐述,让学者更进一步了解题款的表现形式,同时对以后作画题款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通过对中国画的发展、空间审美的阐述,对以后作画能力或鉴赏画的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

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内容

本选题从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题款在画面中的审美表现以及题款在画面中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通过相关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认识到了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不单单是靠书法的优劣决定,而是涵盖了很多方面。如:题款审美表现中诗与画的表现、书与画的表现、以及用印与画面的协调表现等等。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题款形式进行论述。在题款的空间表现中又论述了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及布局走向以及对画面的作用。本选题通过对绘画本体以及审美取向上去分析得出绘画的追求目的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题款发展的作用,从而避免当今国画作品中题款的薄弱环节,避免国画中缺失文化底蕴、形式呆板、书法水平偏低的弊端。

(二)研究方法

本选题主要通过:1.查阅各种图书。2.观看各种画展。3.网上收集资料。4.自己的实践经历等等。采用分析、论证和推理的方式对中国画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进行了探究,以不同的画为例子,以论证为主要出发点,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论证,力图做到选题论点准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结论可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人们对画面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为了能让观者在自己的画前停留更长时间,于是作画者不仅要画得好,而且对画面的处理也要很讲究,这就涉及到作画最后一个关键环节“题款”。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1.是诗书印的表现。2.是题款的空间位置的表现。3.影响题款在构图中位置的因素。4.题款的意义等。

三、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四年来主要学习的课程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书法篆刻》、《中国画》、《花鸟画教程》、《山水画教程》、《色彩基础》、《美术教材教法》、《美术技法理论》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专著、期刊和论文,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方便的网络等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

解决的办法:通过平时的学习和查阅各种资料对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各种文献资料查阅方便,网络资源便捷,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古今优秀题款的画颇多,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导师对论文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四、工作的主要计划、进度与时间安排

[1]20xx.6.30—20xx.7.10选题并收集资料,准备开题报告撰写

[2]20xx.7.11—20xx.9.30撰写开题报告并上交指导老师审批

[3]20xx.10.01—20xx.11.01收集整理资料,构建论文框架

[4]20xx.11.02—20xx.12.31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修改审批

[5]20xx.02.18—20xx.03.30反复修改并最终定稿

[6]20xx.04.01—20xx.04.30对毕业论文不端检测

[7]20xx.05.1—20xx.05.10毕业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

五、论文写作提纲(要求至少到二级标题)

引言:

题款的起源。

一题款在画面中的审美表现。

(一)诗文与画面的融合

(二)书法与画面空间的相通

(三)用印在画面中的表现

二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

(一)常见的题款形式

(二)题款的位置表现

(三)影响题款在构图中的位置因素

三题款在画面表现中的意义。

四总结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量不少于15部/篇,近五年的文献量不少于8部/篇)

[1]徐建荣.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杨维林建群.中国美术史——古典美学思想与优秀作品赏析[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05

[3]梁江.美术概论新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3

[4]齐白石.齐白石谈艺录[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0

[5]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M].学林出版社,2009:12

[6]章用秀.中国画题款答问[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7]章用秀.中国画铃印答问[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8]晓芙.名家题画[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9]邹一桂.小山画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10]刘叶秋.略谈诗书画的结合[N].《文汇报》,1962:05

[11]许莘农.“扬州八怪”的题画艺术[N].《文汇报》,1962:04

[12]潘茂.郑板桥题画[N].《文汇报》,1961:11

篇3

1.“以少胜多”“以一当十”

视觉传达设计构成要素:字体设计、标志设计、插图设计、编排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展示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属于“瞬间艺术”。好的作品要做到既要让人“一目了然”同时“过目不忘”,为它所吸引,顾盼之余,留下较深的印象。这就要求设计具有精湛的构思。任何艺术,都不能说明一切,特别是像视觉传达设计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有一定时空条件限制的情况下,那就需要做到“以少胜多”“一以当十”。具体说来就是选材(先取精粹部分)、剪裁(去污存清),夸张(强调形象的特征)、经营位置(构图)、表现(选项用恰当的技法)。

在与西方的绘画创作美学特点进行比较中我们发现,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西方绘画讲求事物的再现,犹如照片逼真,面面具到。而中国传统书画和民间艺术创作在构图,用笔中充分体现了抽象,概括的视觉传达特点,用墨少却把整个人物的形象展现与画纸上,笔墨的浓淡,虚实结合用力抓住人物的特点和主要细节。

在中国当代著名的视觉传达设计作品中很好的吸取了这一美学特点。视觉传达作品中往往出现大片的留白,不会使画面空洞,反而会给观者带来更多的遐想空间,只要构图恰当,选材意足,简单的画面能表达丰富的内涵,

2.“脱形写神”

这里我们又要谈到中西方的绘画艺术,中国画在绘画效果上不追求于实物的绝对忠实,更讲求神似。中国绘画讲求“脱形写神”,抓住事物的神就抓住了事物的重点,如齐白石画“虾”,简单的刻画了虾的几条主要支干,用笔简练,然而虾儿活拨,机警,自由的,生动的跃于纸面。同时中国画中经常表现对象时,背景不着一笔。传统京剧舞台除了简单的一桌一椅,别无他物。观众欣赏画,主要不是欣赏艺术家画的什么,而是主要欣赏通过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欣赏的着眼点在于笔墨、章法、气韵、意境,正如同观众欣赏传统京剧,主要是欣赏演员的技艺和“唱、念、做、打”的功夫。

西方传统艺术,基于几何学空间观念,从模拟生活现象人手,借以展示作者的创作思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经指出:“各种艺术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莫定了传统西方艺术的“模仿”说。但在西方印象画派作品中也出现了同样的美学特点,夸张的人物表现,不真实的环境勾画,但作品把握物体的神似,同样再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

3.“概括与变形”

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一个固定的观念:抽象的形式美在造型艺术中的重要价值。在艺术中讲究形神兼备,讲究概括与变形。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运用了许多现代设计的基本方法,如典型的例子一一太极图纹(图),它就是现代设计中“图底反转”的运用。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四喜人纹》(图)其代表了四方童子并至,子孙绵延万代之意。初看此画有两个童孩,但深人观察发现到竟奇妙的出现四个生动的孩童形象,巧妙运用连接线和共用线条,四个孩童的形象结构都成立,并且生成四种姿势。这里就运用了现代设计中的“图形共用”概念。

视觉传达设计作品应该是艺术性的,它不同于绘画作品的照物写实,一个充满智慧,想象力,艺术性的作品更能够打动观者的心灵,更能过目不忘,让人回味。因此在我们的作品中应融人“概括与变形”的创作理念。

4.“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抓住画面的主次和虚实关系是我们在绘画创作中提到的,主次虚实可以使整幅画面生动有重点,这里在平面设计的创作中同样是可以借用的。

中国传统艺术讲究均衡和内在的节律,“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种美学思想是我国篆刻艺术中的布局法则,强调变化中的均衡,这既符合科学上相对的原理,也符合艺术上形式美的规律。这种设计是统一的,生动的,有韵律和节奏的审美感觉。

这种传统构图法则在我国现代设计中也有所借鉴,动与静,疏与密,多样统一,宾主呼应,虚实相生,纵横曲直,黑白对比,重叠交错等。此外,远古的铜器纹样、画像石、金石篆刻、特别是中国画,巧妙的运用白底的匠心。民间剪纸和兰花布粗犷豪放的黑白关系,明代木刻插图的疏密聚散,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5.“意足不求颜色似”

中国画中以“墨”色代表世间万物的色彩,当人们欣赏它时从墨色的浓淡轻重变化中仿佛看见了五光十色的色彩世界,这即中国画的魅力。单一的“墨”色比上色的绘画作品蕴涵了更多的色彩,这是作品在观者心中产生的空间联想。这些心理因素,色彩的联想是由于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形成的。中国画中,一切都是孕育在“墨,,色之中的“青山”“碧水”“翠竹”“红花”,在传统的美学观看来,主观的色彩想象是允许的,而且是必要的。

篇4

1951年9月出生于江苏沛县朱寨。

1974年作品《金谷满场》《九月棉乡人倍忙》(与周临溪合作)参加

江苏省美术作品展。《金谷满场》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

1974年考入南京师范学院美术系。

1978年作品《今日长虹分外娇》参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国美展。

1981年赴西南师范学院进修,在峨眉山立下画猴之志。

1982年《情韵图》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

1984年《雪翁》参加江苏省人物肖像画展,获奖并被江苏美术馆收藏。

1985年5月《百蝶式图》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5年6月《双虎图》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6年《南极新篇》赴京参加世界和平年美展。

1988年《鹤舞春风》由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

1988年《鹤望兰》参加第二届花鸟画邀请展。

1990年《三猴》编入《江苏省中年国画家作品选》。

1990年论文《花鸟画技法搜集》发表于《美术向导》。

1992年1月江苏电视台播出专题片《猴仙徐培晨》,同月《徐培展国

画猿猴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

1993年3月于香港收藏家画轩举办徐培晨猿猴作品展。

1993年个人传略被编入《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

1994年5月《桃熟时节》在第四届中国宜兴明瓷艺术节首届中国书

画拍卖会上以8600元拍出。

1994年5月《意笔三猴》在金陵的秋季书画陶艺精品拍卖会上以

2000元拍出。

1995年在助残艺术品拍卖会上,《群猴戏雪图》以4.1万元拍出。

1996年个人传略被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

1997年8月《百猴图》在江经拍卖公司书画拍卖会上以2.8万元拍出。

1998年12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徐培晨国画猿猴展。

1998年获徐悲鸿科研创作奖。

2000年《文艺研究》期刊作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0年至2004年举行“万水千山总是情――徐培晨国画猿猴全国巡回展”。此展在合肥拉开帷幕,于南京闭幕,历时三年多时间,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武汉、西安、拉萨、沈阳、成都等城市和香港、台湾地区巡回展出。《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跟踪报道。

2001年11月《国画家》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2年9月《中国美术报》整版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2年《中国书画报》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2年书法作品获希望杯全国书法展特别金奖。

2003年4月《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介绍“金陵徐猿猴”。

2003年5月《中国书画报》整版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3年8月《金猴献瑞》纪念邮册发行。

2003年参加文化部主办的赴法国美术展。

2003年《中国美术家》专版介绍其书画艺术。

2003年12月28日中国教育台播出徐培晨作品赏析专题。

2003年、2004年 《国画家》两次专题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3年、2004年 《收藏家》分三期介绍其艺术成就。

2003年、2004年、2005年 《中国文化报》专版介绍其的国画、书法创作。

2004年3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播出《东方之子・徐培晨》专题。

2004年参加中国教育部主办的“重提学院派”作品展。

2004年翰海拍卖公司拍出其作品(4尺整纸),拍卖价为3.85万元。

2004年荣宝斋拍卖公司拍出其作品(4尺斗方),拍卖价为11.8万元。

2005年作品《幽谷瑞雪》被江苏省电力公司以18万元购藏。

2005年山水、花鸟作品参加由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员会主办的当代南北山水、花鸟展。《美术》第二期介绍其创作成就。

2006年在台北举办徐培晨猴画亚洲巡回品赏会。

2006年《猴戏图》以5.5万元拍出。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