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5: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多元化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多元化教学论文

篇1

科学性原则,即课程评价应体现中学音乐学科自身特点并符合中学音乐教学的发展规律。课程评价应在公平、准确和客观的基础上体现中学音乐教学的价值,并符合中学生音乐学习特点,从而促进音乐教学良性发展。

2.可操作性原则

可操作性原则,即课程评价标准应做到通俗易懂,便于具体操作和推广使用。音乐课程评价标准中应减少专业词汇的使用,多使用社会化用语,使全体师生尤其是中学生对课程评价标准能够有全面的了解,而且评价标准应囊括音乐课程的所有内容并对具体措施进行细化,从而使评价标准在具体操作上简便易行。

二、中学音乐课程多元化评价体系

1.考试评价

考试是对教师教学成果与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直接评价方法。中学音乐考试有别于语文和数学等科目以试卷的方式进行考试,而是教师规定演唱曲目,要求学生轮流演唱规定曲目,并对演唱效果进行评分。教师在此考试方法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无法选择自身擅长的表现方式完成教师规定的曲目,并且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具有学习音乐的条件,部分学生由于声带先天受损或患有咽喉部位疾病等原因,无法对教师规定的曲目进行演唱,这就会造成音乐考试的不公平。因此,中学音乐教学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而使音乐考试趋向多元化、个性化与合理化。

2.日常形成性评价

日常评价应贯穿于中学音乐教学全过程,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学生平时在音乐课堂上的表现能够体现其音乐水平,教师对学生平时表现的考查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注意观察学生在歌曲演唱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并在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阶段性测试,以了解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音乐水平是否有所提升。

3.特长评价

教师可在学期伊始对学生进行音乐能力测试,以了解学生在音乐方面的特长,并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就其特长进行重点教学,使学生能够在演唱、舞蹈或编曲等擅长的音乐领域有所突破。学期末考核时,教师可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长,对考核内容做出个性化安排,考核学生在自身擅长的音乐领域的学习效果,从而实现学生在音乐方面的个性化发展。

4.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是学生对自身音乐学习效果的评价,强调学生应积极参与到评价中以提高音乐学习的信心和自主性。自主评价分为自评与互评两种。自评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自我认知。互评则可以培养学生的互助意识,并且使学生学习他人音乐方面的长处,从而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和水平。

篇2

生物教材涵盖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多,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为了提高生物教学的效率,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不得不在生物教学设计上下功夫。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是对于生物教学的优化,在生物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授课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生物学习的积极性,提升生物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能够有效开展生物教学,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到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仔细观察,从而促进学生知识增长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2在生物教学中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的途径

2.1将故事与生物教学相结合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教师将故事教学法引入到生物教学中,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方面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入知识的讲解,从而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故事与生物教学相结合,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食物链的知识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在故事讲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对这个故事思考和分析一下。在听完学生的回答后,教师在引入食物链的讲解,这时学生就会明白故事的奥妙,同时也能够更加简单深刻的理解食物链。故事的导入能够为生物教学增添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2.2巧妙使用多媒体

生物课本的内容是固定的,是不动的,多媒体的使用却可以让生物知识更加丰富,让生物知识动起来。教师在生活教学中巧妙使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直观深入的学习生物知识,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和遗漏。因此,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巧妙使用多媒体,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在讲解关于人体器官的知识时,书上的图片不够全面和清晰,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人体器官图,通过放大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的更细致更全面,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使生物知识更加直观和全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2.3采用实物教学

实物的引入能够让生物教学更加真实,学生也可以根据实物验证书本上的知识,这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信服和理解,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灵活掌握。因此,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有效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实物的知识时,可以携带绿色盆栽到教室中,然后根据盆栽向学生讲授植物的构成。这样可以让学生更详细的认识和了解植物的组成。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盆栽,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的解答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加深学生的知识理解。所以教师采用实物教学是对于教学方式的改进和拓展,有利于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2.4将生活实际与生物教学相联系

生物课本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实际与生物教学的相联系,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的生物学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生物知识。因此,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实际与生物教学相联系,推动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本所学的生物知识在生活中观察或实践,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授关于花的构成以后,可以让学生去仔细观察生活中的多种多样的花朵,了解它们的构成,巩固和深化课本知识。教师将生活实际与生物教学相联系,可以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贴切,通过真实生活喜爱和学习生物知识。这对于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也有积极意义。

2.5开展生物实验

生物实验应当是生物教学的一部分,它是对于课本知识的补充和完善,也是对于学生学习的更高要求。生物实验的开展可以让学生通过仪器和实践观察到肉眼看不清或看不见的实物,从而理解生物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因此,在中等师范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开展生物实验,建立多元化教学体系。教师对于比较课本上需要实验辅助的知识,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教师在将关于细胞的知识时,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中,采用仪器让学生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构成,做积极思考和详细记录,加深对课本知识的掌握。教师开展生物实验可以丰富生物教学的内容,加强生物教学的直观性,从而促进学生生物学习的进步,推动多元化教学体系的建立。

篇3

二、初中语文教学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与实施

通过对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是极其重要的,笔者根据自身多年教学经验,对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方式的设计

一般而言,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课文与写作两个部分,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对课文进行分析,对写作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语文素养意识的建立。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理解的时候,要结合多元化教学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分析与理解,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将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总结,进而从多个角度对文章的核心进行分析与研究。除此之外,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同一观点的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其中以正反两面为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还要指导学生利用不同角度见审题,针对作文题目展开讨论。由于审题角度的不同,在层次叙述以及作者价值取向上也存在不足,进而会呈现出思维的多元化现象。

(二)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1.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学生开展语文活动的基础,在初中语文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中,加强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在强烈的学习兴趣中加强学生对思维能力的发散以及创造力的发挥。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根本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生练习写作之前,语文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户外,让学生对大自然有所了解,对作文题目展开思考与认识。只有如此,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会产生深度。

2.开展分组合作,提高学生积极性

在语文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作为发展的核心理念,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最为主要的发展目标。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另外,在开展多元化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多元化思维方式,在语文课堂中,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集思广益,让小组之间对讨论结果进行讨论与交流。

篇4

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势文化在思维方面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多元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与社会的教育差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与外国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合。

2.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

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多采用翻译、引进等介绍性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中过分依赖外来理论而忽视本民族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当今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源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制度的做法,将其比成“拉东洋车”,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把英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本土化才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应把国际化和本土化联系起来,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少一些“拿来主义”,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3.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

近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描述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阶段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还积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言学、数学等多样化学科来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将更多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给学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然而,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整个比较教育学都充斥着西方化的术语。还应看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相对滞后,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辨型的,因而远没有形成比较教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比较教育学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架构,最重要的是彰显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独特地位,提供具有概括力、解释力和生成力的方法论体系。

篇5

1.教材文化分析。

小学音乐教材内容丰富多彩,乐理、歌曲、乐曲和音乐欣赏等,不管是什么类型的音乐作品,其创作过程都带有丰富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包括:作者文化素质、作品创作背景、内容文化因素、地域风情特质、时代因素等等。通过对这些文化因素的渗透分析,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文化感知。

2.教师引导渗透。

教材是教学文本材料,教师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对教材文化因素的挖掘,当然是教师的职责。学生自身阅历不足以实现自学,教师的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面对这些经典的音乐作品,教师不仅能够用演奏的方式给学生带来听觉享受,还要有正确的引导意识,将学生领进音乐的天堂,感受不同文化背景给我们创造的不同精彩。

二、整合域外音乐资源,品味多元文化内涵

在音乐教学的文化因素中,域外音乐自然为我们的音乐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很多学生很早就开始接受一些西方音乐作品,特别是钢琴、小提琴和一些西洋打击乐,早已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音乐烙印。这些域外音乐文化因素具有超强的控制力,以至于让很多学生产生一些认知错误。这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

1.优化教材资源。

小学音乐教材中,域外音乐作品占有相当比重,这说明域外音乐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具体实施教学时,我们要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有效整合优化,有选择地进行相关学习。要让学生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因素有更多的了解。

2.网络搜集整合。

现代网络技术已经极度发达,音乐教学也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媒体介质,为音乐教学提供更多优秀的网络音乐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创造便利条件。要帮助学生建立网上学习音乐习惯和意识。学生自主学习音乐,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相关音乐文化的熏陶,这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其健康成长都会发挥重要作用。为了丰富学生音乐感知,我曾经在班级里举办过一次音乐作品展示会。这个展示会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一些不同渠道搜集音乐作品,并从这些典范的音乐作品中感知文化的厚重。我给学生一周时间准备,要求学生搜集的音乐作品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最好是能够在一个时期影响比较大的,然后在周末集中进行展示。展示时,学生将音乐光盘、文字资料、U盘等,都带到班级里展示。这里有世界名曲,像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门德尔松的《春之歌》、肖邦的《夜曲》,也有一些国内的老民歌,像郭兰英唱的《南泥湾》、任桂珍唱的《绣红旗》、《十送》等,还有不同时代的一些流行歌曲,像齐豫演唱的《橄榄树》、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陈红演唱的《常回家看看》等等。在展示中,每一位同学还要简单介绍这部音乐作品的相关情况,当然其文化背景也是重要内容。通过这样的展示活动,很多学生都能够从这个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更多教材上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这对丰富学生知识体系,开阔眼界都起到重要作用。

三、重视民族音乐学习,形成多元文化网络

民族音乐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瑰宝,在音乐教学中,加强民族音乐学习,接受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是教育人文回归的重要体现。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底蕴自然是厚重无比。这也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珍贵遗产,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传承。

1.教材文化解读。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民族音乐所占比重是比较大的。民族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民族发展历史,学习民族音乐等于是学习民族语言和民族历史。提到那些老民歌、老电影插曲,我们的父辈祖辈都会如数家珍,像《对花》《编花篮》《刘海砍樵》《打猪草》《天仙配》《英雄儿女》《日出》《珊瑚颂》等等。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是百听不厌的热门歌曲,也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曾经影响过一代人或几代人的成长。

2.教师深情演绎。

音乐教师演绎音乐作品,这当然是教师的教学手段之一。虽然各种音像资料都可以对这些音乐作品进行展示,但教师的亲自表演,对学生的影响会更为深远。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做好示范,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音乐学习的环境。在音乐课上,学生最喜欢教师演唱或者演奏一些教材中没有的音乐作品。像流行歌曲,很多学生都会唱,因为曲调时代感很强,很适合学生的口味和欣赏层次。《伤不起》这首歌也许是时下最流行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够听到这首歌,三岁小孩都整天“伤不起”。这本来是一首情歌,当然不适合小学生学习,但流行的力量是强大的。学生大多不计较歌词是什么,只是对旋律感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接受正面的教育,我在班级中演唱了这首歌,所不同的是,我把歌词都修改了。反映的是学生的生活,学习上的“伤不起”。学生听过之后,反响很强烈。因此,我要求学生对流行歌曲进行改编,学生热情很高。这歌词的文化意味更为浓重一些,通过修改歌词,学生所获得的教育信息文化比重大大增加。

篇6

二、插画设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在国外,大部分艺术院校都设置了插画设计专业,随着动漫和网游的繁荣,插画教育已发展成熟。在国内,插画师的市场需求也呈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大多数设计院校的课程体系中,插画设计教学最初以传统的构图教学为主。自上世纪80年代初由国外引进了基础课程“三大构成”教学,为插画设计教学奠定了一定设计基础,直至90年代,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计算机的辅助设计在插画设计教学中也逐步普及。时下,作为新媒体艺术,数字技术迅速贯穿于艺术设计的不同领域,同时也影响着插画设计的表现形式,使其更为丰富多彩,极大地开拓传统插画的范畴,同时让人们对插画有了更新和更为广泛的认识。在传统的插画设计课程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学生在教室拿笔画或是用计算机去表现,没有外界物质介入,形成单一无趣的插画设计,使插画设计游离于社会之外。这是插画设计教学改革中的难点,也是多元化教学模式急需渗入的本质体现。随着插画设计教学提出多元化教学,在当前艺术设计教学承担着艺术教学与软件技术教学双重任务背景下,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层面的拓宽问题,以及如何组织学生有效、积极主动地学习等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于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教学模式,在基于插画设计课程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可有针对性地提出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插画设计教学模式,建立开放式的插画设计教学环境。

(一)开发多元文化的课题设计

优秀的课题设计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教学形式之一,也可成为课程知识体系的密集区。按课题的课程内容方式,将插画设计等若干设计基础课程围绕某一个设计课题构成课程循环,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教学,同时将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运用,完成综合设计教学的融会贯通,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将插画设计的理论知识和表现技能一一解析到课题中的目的、要求、方法、技能、过程和效果中。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关于插画设计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同时学生的实践技能也有所提升。

(二)专题形式的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把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贯穿于专题中进行教学,在专题设置上,力求以实际案例为基础,覆盖层面多样化。例如,将插画设计与美学中的色彩心理及新媒体中的互动文化等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的关联性作为专题范畴,以此深挖插画设计创作中的深层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形态的美学意识和创新工艺技术,激发学生在插画设计艺术领域中求新求知的探索动力。创新式的专题教育模式要求学生不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将专业知识与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开阔视野,以培养求知欲、开发创造能力为目标,提倡学习的多元性和自主性。专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中通过教师及合作团队产生的影响,受到启发,在学习中感悟,获得真知。

(三)社会实践开放式教学形式

插画设计课堂中社会实践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设计合作能力。同时,可加强教学内部的交流氛围。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性,让学生在掌握插画设计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的同时,又能展示学生各自的插画设计能力。目前,在插画设计教学中,教学实践的安排一般都以虚拟的题目展开,学生的思维一般都比较程式化和概念化。在进行插画设计创作过程中,主要以考虑美观为主,较少考虑插画作品的经济性和实用性,导致设计的插画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应用环境和面对的受众群,从而作品过于主观,缺乏适用性。因此,插画设计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在商业环境下工作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插画设计中亲身体验真实的设计过程和环节,更加全面地了解设计的全过程。

三、插画设计教学中的教学相长

面对数字时代与全球化背景带给插画艺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以及现代社会工业生产对于插画设计人才质量的高要求,迫切需要在高校教育阶段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目前,我国大专院校的插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呈现出滞后现象。要想改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做到教学相长。插画设计教学中除了对教师的教学形式提出多元文化内容的拓展要求之外,更要紧扣时代信息,及时更新知识,保持对多元文化的敏感度。不断开拓自身的知识广度,具备基础教育中的课程论、课题设计、心理学、艺术教育学等知识和写作能力等。同时,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要求,作为学生应主动学习多学科知识,扩大知识面,拓展视野,提高人文艺术修养。只有依靠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插画设计课程中多元文化的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插画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代设计教育的需求,采用个性化教育模式更能体现其行业的发展特色。传统的教育模式发生转变,教师的角色也需发生转变,教师的职责更侧重于信息资源的调配和创作思维的引导,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更应注重协作、讨论、引导、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最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协助者和引导者。插画设计的教育重点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社会实践,从不同层面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得到全方面的完善。插画设计的多元文化教学是相互贯通的,其教学形式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对于文化问题的教学经验,依据插画设计学科教学的特点加以开发,同时形成多元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产生新媒介、新载体等不同插画设计的创新应用类型。

篇7

二、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

通过对全美范围内及各州层面教学专业标准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内容分析,本文总结出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主要内容。

(一)理解文化差异的内涵

美国全国性的和州的教学专业标准中,无一例外地都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差异,并将之视为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前提。美国教学专业标准对学生文化差异的定义主要依据是人口统计学变量。如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教育局“多样性标准”(DiversityStandards)中对“多样性”的定义是:多样性包括身体或智力的异常、人种、种族、宗教背景、性别、语言(语言的差异)、社会经济水平,以及社会定义人的差异的任何其他方式(如年龄、地理位置、性取向、所来自的国家)。[6]相对来说,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文化多样性的定义最为全面。它提出,“学生的多样性有许多表现形式,包括语言背景、文化、民族、性别、性取向、社会经济地位、、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的、身体的或认知的长项;阅读或计算的经历/经验;交流方式;地区或国别来源;背景知识;学业成绩。例如,教师应该知道学生对分享个体经验、人际交流、与他人的身体接触、建立信任、小组协作、严守时间、接受他人主动提供的帮助、独立作出决定等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学生对纪律和控制也许有多种多样的观点。”[7]该标准中的学生差异,不仅涵盖了学生的人口统计特征,还涵盖了学生的认知方式、学习方式、价值取向、行为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可见,学生的差异性包含了学生的语言、文化、民族、性别、性取向、、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的、身体的或认知的长项;先前学习经历、经验;交流方式;地区或国别来源;背景知识;学业成绩;学习风格;个体兴趣、需要和目标等等。美国教学专业标准将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前提,要求教师理解差异、欣赏差异、尊重差异。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将之看作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在阐述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时,均要求教师要尊重文化差异,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差异,并将学生的差异看作一种优势(而非缺陷)和特色,将之作为促进全体学生学习的重要资源。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初中科学教师标准中的“标准四:差异、平等和公平”的第一个指标就是“重视差异”,要求教师“重视学生之间的差异,并将之作为学习共同体中有益的资源。”[8]伊利诺伊州教学专业标准也要求教师“理解学生的差异程度,如人种和种族、社会经济状态、特殊教育、天才儿童、英语语言学习者、性取向、性别、性别认同;同时,教师要理解每一个学生带到各门课程学习中的有利条件,将之看作学习的财产”。[9]新泽西州教师专业标准在阐述对教师的要求时,也将“尊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欣赏每一个个体和文化群体的价值”作为教师首要的品质。[10]为了促进所有学生达到高学习水准,美国教学专业标准还特别强调教师要在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设计教学,同时使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其中,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的长项(strength),根据学生的长项来设计教学,进而发展学生的长项。如州际教师支持与评估委员会的教学标准提出,在知识方面,“教师理解每个学习者认知的、语言的、社会的、情感的、身体的发展对其学习的影响,并且了解如何根据学习者的长处和需要来做出教学决策”;在行为表现上,“教师根据每个学习者的长项、兴趣、需要设计适合他们发展水平的教学,从而促进他们的学习”;在专业品性上,“教师努力利用学习者的长项作为其发展的基础,将他们的误解作为其学习的机会”。[11]总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学,促使学生用其最擅长、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并且,学习过程要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长项。

(三)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

美国教学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在文化多元的课堂中,要对所有学生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相信所有学生(包括那些来自社会底层、一贯表现不佳的学生)都能达到更高的学习水准。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初中科学教师标准提出,优秀的科学教师“期望每一个学生努力学习,并向学生传达这种高期望。”[12]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多样性标准”在前言中就指出,教师要“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并将学生的背景有机地融合为学校课程的一部分。”与此类似,加州教学专业标准要求“教师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为所有学生提供恰当的支持,并严格要求学生。”[13]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要求教师不断反思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或成见。即便是对那些来自历史上学业成就低下或学习记录不佳的群体的学生,教师也要对他们抱有积极的期许,相信他们能向更高层次的学习迈进。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着力强调了教师的这种自我反思、消除偏见的能力。州际教师支持与评价协会的核心教学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理解他们自己的参照框架(如文化、性别、语言、能力、认知方式等),以及这些框架中潜在的偏见;并且认识到参照框架及偏见是如何影响了教师对师生关系及与学生家庭的关系的期望。”[14]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教师的“多样性标准”中直接提出,教师要选择、采用“无偏见的教学策略”。[15]

(四)营造安全、全纳的课堂氛围

在学生文化多样、背景各异的班级中,教师首要的工作就是营造安全、全纳(inclu⁃sive)的课堂氛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美国国家和州层面的教学专业标准都对此进行了强调。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优秀教师要创建安全的课堂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的异议……要使学生在安全、舒适的课堂氛围中探索多种视角和观点。”[16]加州教学专业标准中,“标准二”的标题即为“为学生营造并维持有效的学习环境”,对该标准的阐释是:教师在一个关爱的学习共同体中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这个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应有的尊重。教师创造身体的或视角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反思多样性、鼓励学生之间建构性的和有成效的互动,即创建并维持身体上、智力上、情感上安全的学习环境;利用课堂常规、规范、程序来支持积极的行为,确保一种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的氛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习最优化。[17]北卡莱罗纳州教师的“多样性标准”在前言中指出,教师应“营造一个全纳和安全的(认知的、社会的、情感的、身体的)学习环境”。[18]

(五)采用文化适切的教学策略

“文化适切的教学”又称“文化相关的教学”(culturallyrelevantteaching)或“文化回应性教学”(culturallyresponsiveteaching),它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保持敏感,使教学和服务与学生的经验和文化相连。根据美国著名多元文化教育学者盖伊(GenevaGay)的解释,所谓文化相关的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不同种族学生的文化知识、先前经验、参考框架以及行为方式,从而使学习对学生而言更具有关联性和更为有效。[19]美国的教学专业标准对此有专门的要求。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的“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中也提出:“优秀教师知道,学生对那些与他们自己的身份认同相关的特定历史、地理感兴趣。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不同的兴趣和背景,激发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20]伊利诺伊州教学专业标准中也明确要求教师“使用差异教学策略、材料、进度、复杂性水平、语言来教学概念和原则,从而使这些概念和原则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和有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学生有意义”;“使用学生的各种信息,包括个体经验、家庭、文化和社区,从而为所有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机会,丰富教学。”[21]新泽西州教师专业标准中对此项的表述则是:教师要“使用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来设计并开展教学,从而使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并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又考虑到社会阶层、性别、种族、人种、语言、性取向、年龄和特殊需求。”[22]

(六)努力实现教学中的公平和公正

美国要求教师具备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旨在实现教学中的公平和公正。这一基本诉求也在美国国家和州层面的教学专业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例如,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历史与社会科”教师专业标准开篇即指出:“优秀教师将多种视角和经验整合于课程中,并采用那些体现所有学生平等的教学策略。”[23]其初中科学教师标准中,标准4直接以“多样化、平等和公平”为题,明确表明关注多样性的目的是实现平等和公平。该条标准的阐释是:优秀的科学教师采取措施理解并重视所有学生的多样化,促进课堂内外的平等,并且在与所有学生的互动中体现公平。该条标准还对教学中的平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优秀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中促进平等,使他们的课堂成为所有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然而,平等(equitable)并不意味着相等(equal),例如,教师意识到并非所有学生在家或学校中都拥有相等的使用电脑的机会,因此,他们应为这些学生准备电脑。他们认识到所有学生都需要获得公平的学习和教育机会,认识到提供公平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是他们的法定义务……在每日与学生的互动中践行公平。”[24]又如,北卡莱罗纳州教师的“多样性标准”的第一条指标,就是要求教师选择并采用“无偏见的教学策略”。[25]

三、美国教学专业标准中“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的呈现方式

美国现行的教学专业标准中,对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处理方式可以分为三种:独立式、镶嵌式、渗透式。下面分别举例进行阐述。

(一)独立式——出台专门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

鉴于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重要性,美国北卡莱罗纳州、华盛顿州等先后在已有的教学专业标准之外,专门颁布了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并提出标准可“独立使用或与其他标准整合起来使用”。例如,美国北卡莱罗纳州教育局(NorthCarolinaStateBoardofEducation)早在2002年3月7日就了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由3大标准、11条指标组成。该标准在前言部分提出,标准“可以独立存在,也可以融入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各个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来使用”。[26]笔者认为,在现有的教学专业标准之外单独颁布“多样性标准”,其明显的优点是能够向社会传达一种信息: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非常重要,进而引起教育界特别是教师的重视。但问题在于,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是在具体的学科教学中表现出来的,对单独颁布的标准,要特别关注其可操作性问题。

(二)镶嵌式——在教学专业标准中单独列出“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

除了全美教师教育机构认证委员会以及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在教师标准中对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采取“单列一块”的呈现方式,美国还有一些州也采取相同的做法——在整个教学专业标准中单独列出一块,专门阐述多元文化教育能力。例如,2010年颁布的伊利诺伊州教学专业标准(IllinoisProfessionalTeachingStan⁃dards)一共由9大标准组成,其中的第一条标准就专门阐述多元文化教育能力;与此类似,新泽西州教育局颁发的《新泽西教师专业标准》也将“多样性标准”作为十大标准之一。镶嵌式的呈现方式较好地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问题在于,镶嵌式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在具体阐述时,必须要适应整个教学专业标准的体例和结构,根据整个标准的架构“量体裁衣”。

(三)渗透式——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教学专业标准的各个方面

美国州际教师评估—支持委员会,以及一些州将教师教学多样性学生的能力作为一种理念渗透在整个教学专业标准中。例如,2009年10月颁布的《加利福尼亚州教学专业标准》(CaliforniaStandardsfortheTeachingProfession)由六大相互关联的标准组成,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渗透在整个标准中。具体说来,在“标准一”中明确阐明“教师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策略、资源和技术来满足多样化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标准二中则提倡教师要“公正”、“尊重”、“对所有学生抱有高期望”,“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够学习”等等。采用渗透式来呈现教学专业标准中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标准,比较符合教师教学的实际。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对教学策略的把握,以及对多样性学生的关注等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因此,“渗透式”易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缺点是,这样的呈现方式可能会弱化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知能,很难引起人们对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重视。

篇8

1.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一般叫做“注入式”或“填鸭式”。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师组织得法,调配得当,经验丰富,知识广博,在知识传播的系统性、扎实性、快速性上就会拥有独到之处。在我国大多数的课堂上,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注入式”都是主流的教育方法。但不可否认,这种方法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从长时期看来,易导致学生产生学习疲惫感,导致学习效率降低。

2.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这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等都有这种提法,教师成了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在理论上是一种进步,强调了学生这一主体在学习上的重要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的系统性、扎实性和快速性上却存在严重的不足,我们无法将课堂和知识完全交由学生支配,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本身的意义。

二、中学教学方法的分类

李秉德先生在《教学论》中对课堂做过系统的分类,我们参照可以得出五种形式:

(1)以语言文字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这是主要的一种形式。(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即实验法、演示法、参观法等。(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比如练习法、作业法、操作法等。(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比如陶冶法等。(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如发现法、探究法等。

三、多元化教学活动的探索

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革新与变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着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着各自的个性特征,他们更加渴望参与到教学中,不再愿意完全被动地接受。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不断地调整,用多元的方法来引导、刺激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定义

多元化教学活动,即摒弃单一的、模式化的教学方法,以更好地传递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性为根本,运用多种授课方式、多种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变成形象的、趣味的生活化内容。

2.建立多元化教学活动的原则

根据不同的校情构建教学模式。校情的分析需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2)考虑教师的专业水平;(3)考虑讲授的课型即讲授课程本身的内容。

3.建立多元化教学模式的讨论

(1)说明文课型:参与式教学法

比如,在讲授《中国古代建筑》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就近找到一处古式建筑进行参观、学习,现场讲授。在参观之前,我采用学案的方法指导学生先自学课文,了解古代建筑的特征、术语。其次,学生在参观时通过手绘部分结构图加深了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分成不同的课题组,复原本市古城部分建筑并绘出图纸,当做假期作业。假期回来,我们召开了研讨会,许多小组做得都非常精妙。可以说,在学习中将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既使学生看到了学习知识的重要性,又有了学以致用的意识。

(2)文言文课型:读诵法、写作法、基础知识竞赛法。

虽文言文产生的时代较远,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了解它,比如:读诵法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节奏,了解内容。讲《项脊轩志》的时候,第一步先让学生通过学案疏通文义,然后引导学生重视三读,一读生字词,二读文义,三读感情。第二步是让学生写作,以文言的形式写一件自己难忘的事,要求不超过50字。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写,在写中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使文言成为语言的习惯。通过朗诵会的形式,引起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最后运用竞赛法强化基础知识,寓教于乐。

(3)诗歌课型:品读法、表演法。

“文之难,而诗之难又难。古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司空图把品味语言的韵味作为学诗的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品味?如果是单一的模式,久之必会生厌。《邶风·静女》写的是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细节描写很突出。我让学生用哑剧的形式即兴表演,学生用夸张的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在欢快的气氛中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篇9

2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引入

随着社会各界对营养的日益重视,各种媒体渠道出现了越来越多关于营养的各种信息和观点,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量信息的涌现就难免鱼龙混杂,出现部分缺乏科学依据和营养学基础的一家之言。因此,作为食品营养学的学习者,掌握好经典的营养学理论,对一些热门或争议较大的观点提出自己科学而客观的见解很重要。为了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除了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知识外,还需准备一些较为经典或热门的、具有争议的营养学论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就需要改变目前以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引入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PBL(Problem-BasedLearning)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这种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总结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另一种教学模式———论辩教学法也是国外常见对话式教学法之一。这一教学法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不妨可以将问题教学与论辩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社会上出现的有争议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如“牛奶和豆浆哪个更具优越性”、“酸碱体质是否科学”等。而论辩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分小组讨论,也可以自由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等。教师在论辩中不参与实际的辩论,只负责涉及题目和辩论结束后的总结。另外,如果在课堂上时间有限,还可以网上设计相应感兴趣的热点话题进行课后讨论。《食品营养学》是实用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除了探讨热点话题,还可以让学生进行报告宣讲,进一步拓展知识面,比如食疗、食补、药膳、食物相克、合理减肥、大学生合理膳食的构成、强化食品和保健食品的研究进展等,这些都是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PBL、论辩教学以及自主宣讲等各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对食品营养学授课有一定意义。首先学生不会拘泥于只学习条条框框的理论和课堂教材,随着问题的提出,授课的内容可以从课本延伸到当今社会关于营养学的种种论点和知识。将课本知识和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后,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并通过对一个问题的阐述,将信息整合归纳起来,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无形中提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篇10

多元化教学评价能够使教师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合理评价,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应当灵活仔细地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意义。本文指出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原则,并分析了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原则

1.公平原则

如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评价掺杂个人情感和有色眼光,就会导致评价有失公允,不仅会失去评价的本来意义,还会损伤学生的自信心和语文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以客观的眼光看待学生的学习,从而公平评价。教师要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态度,从学生的学习现实出发,公平评价,有效评价。

2.灵活原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严格按照标准毫无变通地评价会使评价的有效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个人发展。教师作为评价者,应当灵活评价,学会变通,以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依托,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教师可以放宽评价的标准,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使评价依据现实,更加多变,更加有效。

3.鼓励原则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评价,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及时纠正,促进语文学习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多进行正面积极的评价,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教师可以采取口头鼓励、物质奖励等方式鼓励学生,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多元化评价的策略

1.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

(1)评价学生的语文成绩

语文成绩反映了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状况,也侧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要以成绩为主要标准。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成绩变化,对于成绩进步的学生,进行言语鼓励或者物质奖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不应该严厉批评,而应该帮助学生分析成绩退步的原因,从而使学生认清学习状况,努力学习。同时,教师在评价时不能把成绩作为绝对评价标准,应当注重评价的公平性。

(2)评价学生的语文优势

每个学生由于学习特点、个人爱好的不同,致使在语文学习中有自己的语文优势。教师评价学生的语文优势是对学生的肯定,也可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在语文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语文阅读,有的学生擅长语文写作,对于学生的不同优势,教师应当给予积极评价,赞扬和肯定学生的长处。教师的积极评价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使学生更加认真地学习。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语文短处,鼓励学生弥补学习不足,从而全面发展。

2.多标准对学生进行评价

(1)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评价

学生由于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不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进度有快有慢,知识理解能力各有不同。教师在进行评价时应当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根据学生的个人特点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进度快、知识理解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充分赞扬学生的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和深入地进行语文学习。对于学习进度慢的学生,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一步步进步,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积极努力地学习。

(2)根据学生学习层次进行评价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针对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学生形成了不同的学习层次。教师可以根据这种学习上的不同层面进行合理评价,鼓励学生共同进步。对于学习能力强、成绩优异的学生,教师一方面应当让学生保持谦虚的心理,另一方面应当鼓励学生深入学习,促进自身语文学习的深化。对于学习中等的学生,教师应当激励学生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学习,挑战自我,不断进步。对于学习基础差、进度慢的学生,教师应当严格要求与言语鼓励双管齐下,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积极学习。

(3)多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应当采用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评价,提高评价的有效性。首先,教师可以采用言语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当面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多说“继续努力”、“你很棒”等激励性的话语,鼓励学生热爱语文学习,努力学习语文。其次,教师可以用奖品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学习进步的学生,教师可以奖励一本笔记本或者一支笔等小物件,让学生感受奖励的喜悦,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最后,教师可以通过文字评语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在批阅学生的作业时,可以巧妙利用文字评语评价学生的作业和学习状况,促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纠正和弥补。

3.结语

评价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合理把握教学评价能够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进行。教师应当进行多元化评价,提高评价艺术,多方面多标准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促进学生学习进步。

参考文献:

篇11

从空间一维角度来划分,又可以将整个人类文明历程划分为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突出表现在是以空间发展为根本,受地理环境和历史变迁而形成了属于本区域特色的独特文化。在人类历史的变迁中,由于地域环境的复杂产生以地域、地形为特点的文化类型,如草原文化、河谷文化、海洋型文化和山岳型文化。根据地理位置的发展,历史中又主要划分了几部分对人类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地域文化类型,它们分别为:古埃及文化、古巴比伦文化、古两河流域文化、古印度文化、玛雅文化和中国黄河流域孕育的古老文化。

1.2阶层文化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阶级矛盾是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中都出现了多种阶级和阶层,他们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符合其阶级定位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等,都构成具有其阶级或阶层特点的阶层文化。在我国的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萌芽期的奴隶社会、,漫长的封建社会以及短暂的资本主义社会,在各个时期都形成了属于其阶级或阶层特色的文化,这对于人们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还分别产生了宗教文化、年龄群体文化等,它们共同构成了多元文化。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注重文化的趋同性,也要注重文化的差异性,适当安排教学,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观,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2.历史教学中学生多元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文化的多元性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会一某个人、某个群体或者某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多元文化的多元性和平等性这两个根本特征,积极进行学生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文化观,要正确审视本国文化,客观对待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要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本民族的文化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2.1要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

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深入了解。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充分领略我们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进程,可以充分体验到我们国家灿烂辉煌的艺术,可以想象到过去繁荣发展的经济,甚至可以深入历史画卷,一品过去的风土人情,这对于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重要的作用的。同样,通过历史教学学生在品味过去的繁荣时,也可以认识到近代社会时期我们孱弱的大清王朝,可以体验到近代社会疲软的经济,可以了解到人们生活的苦难,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思考,进而培养其爱国热情,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发展观,增强学生的认知水平。

2.2要加强对其他文化的体验

在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学生还应该开拓自己的视野,着眼于世界其他的优秀文化,丰富其阅历,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了解各个民族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价值,让学生学会尊重、欣赏、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会站在他文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批判性地审视各种文化的先进部分和落后部分,从他文化中汲取营养,为文化的创新发展做出自己贡献。

2.3加强对历史资源的整合利用

文化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历史文化是其中最为瑰丽的一支,因此,学生要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深入了解,最主要的就是要通过加强对历史素材的整合利用,进而加深历史文化研究。因此,教师在准备历史教学中,要善于从教材中找资源,要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影音资料、古籍资料和古迹名胜等,从而将这些作为进行多元文化教学的课程资源使用,在丰富学生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其多元文化意识的培养。

篇12

二、多元文化融入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学前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他虽然还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但必须按照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样式受到培养。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儿童全球化视野

过去在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一种误区,即:喜欢突出和颂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越性,用意识形态的思维批判和贬低其他文化,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文化,认为“资产阶级思想都是腐朽的”、“资本家只知道享乐”等等,从而树立一种文化对立情绪,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教育。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把我们紧紧连接在了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往将面临共同的问题,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要解决各自文化中的问题,必须要培养国际视野、全球眼光,相互借鉴经验。因此我们必须随时关注全球动态,了解国际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使本土化与国际化接轨。

(二)增进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多元文化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让学前儿童认识和了解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感知中华民族内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民族特色、民族礼仪、民族语言,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语言、文化、民族历史的美好与伟大,从而树立自豪感。

(三)培养开放意识和接纳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为儿童创造了了解和认识世界各国文化的机会、接触不同的族群,既知道自己民族的文化与历史遗产,又能学习和感知新的外来文化,同时还增强了他们对其他民族的喜爱,学会接纳包容不同的生活方式、习俗与语言。从小培养儿童开放的意识和悦纳他人的胸怀。

(四)学会分享和理解

儿童出生后作为一个自然人成长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人,不仅要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多元文化的教育有助于帮助儿童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学会不同的礼仪,尊重他人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感受,同情不同民族人民曾经遭遇的磨难。

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内容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社会教育作为五大领域活动之一,足见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在其一生的成长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前儿童的社会性教育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为主要内容。基于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必然要与《纲要》规定的内容契合,因此,笔者认为主要应抓住三个方面开展教育。

(一)加深多元文化认知

儿童社会的发生是建立在其社会性认知的基础之上的。儿童一出生就积极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己的环境刺激,并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建立认知。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是其对他人、自我、社会关系、社会规则等主动与被动感知理解的一种心理活动。儿童对多元文化的社会认知内容包括:了解全世界不同的民族与种族以及他们使用的语言、生活习俗、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经济发展、宗教仪式等等,从而树立儿童多元文化的初步意识,加深其对世界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的感知。

(二)培育多元文化情感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社会性情感是建立在他们的认知基础之上,在社会活动中的一种内心感受、心理体验。情感具有动力作用,它渗透在儿童生活和幼儿园活动中,对儿童的认识、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培育学前儿童积极的多元文化情感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培育文化自尊情感,通过民族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让幼儿感受丰富性,培植民族文化自尊感。二是培育尊重其他文化的情感,通过面向世界的教育帮助儿童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学会尊重其他文化。

(三)促发亲社会

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行为的发生一定是基于其对多元文化的理解、认同并产生相应的社会化情感。儿童在家庭和幼儿园生活中对他人和事情表现出的态度、语言和行为反应有可能是亲社会,也可能是。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引导幼儿良好的亲社会,比如,对少数民族孩子的服饰表现出喜爱、赞美,对外国小朋友的语言表现出兴趣,等等。

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多元文化视域的实施途径

培育幼儿的多元文化意识是当前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还是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的合格公民的最佳途径。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本质上要让幼儿认识感知本民族文化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从而形成对本民族文化的归属感,同时增强文化多样性和丰富性的意识渗透,初步树立幼儿能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不同民族和种族文化的认知和判断能力。对学前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要考虑到每个儿童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每个儿童的家庭背景和语言文化,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儿童的积极情感与多元文化体验连接起来。

(一)创建幼儿园多元文化教育多维体系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因此,各类幼儿园应当基于本地实际,结合民族特色和当地风土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并通过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形成体系等途径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通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教师培训等途径具体加以落实。1.打造多元文化主题幼儿园。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根据当地民族风情把幼儿园建设成为以民族特色为主题的幼儿园,包括幼儿园的建筑外观、环境装饰、教育理念都可以体现民族特色。在一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或者因某种历史原因形成的特定居住区域,例如建设“客家文化幼儿园”、“金沙文化幼儿园”等等,充分彰显和尊重民族文化的独特与多样,从而达到弘扬和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2.创设多元文化环境。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标识,比如说到新疆的维吾尔族,我们就想起“大盘鸡”。看到哈达,我们就想起藏族儿女热情的歌舞。看到“桑巴舞”,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巴西。幼儿园在考虑幼儿的构成基础上,把多元文化的教育因子植入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创设中。例如,打造民族大舞台,定期在幼儿园开展不同民族的服饰秀、歌舞表演等;创设国际走廊,把各个国家的国旗、国徽、民族特色做一个陈列展示,等等。3.设计多元文化主题活动。从幼儿的兴趣特点出发,以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为基础,把不同国家、民族的地理、建筑、风土人情、饮食习惯编制成一个主题教育活动方案,以主题教育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目的是养成幼儿对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充分让幼儿理解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和种族的文化。例如,很多幼儿园都在开展“大创游”体验活动,具体做法譬如“美国饮食吧”、“美国购物街”、“回族餐厅(或者伊斯兰餐厅)”等等,如果在这些活动中植入多元文化内容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开展师资培训。多元文化教育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教师的水平,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理念与教学技能培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首先必须是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理念的人,宽广的视野和较为丰富的知识素养必不可少,同时还要具备性别公正意识和行为,避免幼儿性别角色歧视、种族与民族歧视等等。当前国内的幼儿教师在职培训比较多,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当把多元文化内容作为必选课程。同时每个幼儿园也可以开展园本培训,帮助教师提高多元文化教育意识和能力,引导教师花大量时间练习怎样适当选择教育材料、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活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