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5:1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育心理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20世纪初,日本就开始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1916年成立儿童研究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教育心理学受施太伦(L.W.Stern)、桑代克(E.Lee.Thorndike)、布勒(C.M.Bühler)等人的影响,发展了智力测验、心理测量、性格学。战后,出版了大量关于教育心理学的书籍,如波多野完治主编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大系》;依田新编的《教育心理学》;中野佐三编的《教育心理学事典》;田中宽一主编的《实验儿童心理学》以及其他教育发展心理学丛书。在日本心理学书籍中,教育心理学书籍最多。90年代以来,吉田章宏(1991)和伊藤隆二(1996)等教育心理学名家也多次呼吁要注重日本本土教育心理问题的研究。1959年成立日本教育心理学会,这是仅次于日本心理学会的一个专业学会,1994年统计会员达4500人。该学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年会,刊发《教育心理学研究》季刊至今。心身缺陷者的特殊教育在日本也受到重视。日本几乎所有师范学院都开设特殊教育课程。一些大学设特殊教育系,授与硕士和博士学位。1971年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国立特殊教育研究所。1963年建立特殊教育学会,学员约有1000人,并出版会刊《日本特殊教育杂志》。为心身缺陷者专门设计了各种心理测验,如日本设计的盲人智力测验不仅用之于日本,也在美国使用。日本文部省从1995年开始以流动性的方式向各省的一些小、中学以及高中派遣教育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开展有关心理咨询工作。不少中小学校也开设了(或正在设置)专门的教育心理咨询室,为中小学生及其家长排忧解难,帮助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的顺利发展。

2、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

(1)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动向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教育心理学主要围绕着发展、学习、人格适应与教育评价四大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其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领域不断扩大。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年会有关学术论文的分类大致有九个方面,具体是原理与方法、发展心理、教育与人格心理、教育社会心理、教学心理、学习心理、教育测评、教育临床心理、心理障碍与教育。其中研究学术论文数量排名前三名的依次是发展心理、教育社会心理和学习心理。日本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以后,讨论的焦点逐渐集中在有关法则性研究与个别性研究、实验研究与相关研究等问题上。所谓法则性研究,即是超越事物的个体特殊性而追求其共性以及一般规律的研究。这类研究的特征是力求客观地、自然地反映事物,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故多采用实验法探求事物发展变化的因果关系。个别性研究则注重于探求事物之间的个体特殊性和差别性,因此常运用相关研究的方法来分析事物的特定性质。数据显示,对于身体运动、感知、言语、情感表现、人格、社会行为等领域的研究,采用实验方法居多。其次是观察、调查方法的运用。

(2)20世纪90年代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积极表现。一是有关学习与教学的心理研究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日本教育心理学界的高度重视。日本教育心理学注重教学和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学研究,深入探讨教科学习以及知识、理解等认知操作的内部心理机制。如光田、谷口等人(1992)的研究表明:在文章理解的过程中,插入提问和具体事例可以有效地帮助理解和回忆。言语表现的研究集中在作文、造句和书写等方面。此外,积极开展有关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与学习策略指导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心理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日本教育心理学工作者针对学校教育中,诸如旷学、欺负同学、学业不振、早恋以及自杀等“学校身心疲劳”一直有增无减的现象,从学校心理学中的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临床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神藤等人(1996)用因素分析法对欺负弱小同学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抽取出欺负行为正当化、缺乏正义感以及支持欺负行为等主因子,并发现这些因子与“学校身心疲劳”现象的严重程度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日本教育心理学在学习与教学方面的研究的特点还有在认知心理机制基础上还导入发展的变量;增强学生学习个别性差异与教学策略针对性的研究;打破传统学习理论,多角度多层次的开展研究工作等。

(3)日本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消极表现。一是欧美化倾向严重,在基本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的方法技术方面全盘追随欧美,就是在具体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上也相从甚紧。二是日本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在改善教学效果、帮助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方面作用及效果不大。三是日本教育心理学有关教育心理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导致有关研究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技术存在混乱现象。

3、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的思考

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是学校等工作领域内的心理教育辅导专家。对于学校生活中发生的各类问题,进行评估、咨询、辅导等。其具备针对于儿童、教师、学校等学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从事心理教育辅导公益性活动等,必须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其从业资格。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活跃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以及特殊教育、特殊学校等教育机构。此外还有教育委员会、教育中心、教育咨询所等教育机构,或受教育委员会的委托,从事相关咨询工作等。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采用学会联合的资格认定制度。其认定组织机构由5个联合学会和4个合作学会构成。5个联合学会分别是:日本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特殊教育学会、日本发展障碍学会、日本发展心理学会、LD学会。4个合作学会是日本学校心理学会、日本应用教育心理学会、日本生徒(学生)指导学会、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学会。这一资格认定工作从1997年开始,数据显示,截止目前为止获得学校心理咨询师或候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人数达到5800人。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资格的认定相当的严格。申请条件根据不同的背景人群可分为5大类。主要针对具有教师资格证的人员、各类幼儿及中小学从业教师、教育研究所等教育机构人员、大学及研究生院的学校教育心理任课教师及实习指导人员、国外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专业的人员。日本学校心理咨询师制度及其运行的积极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日本政府支持力度大。如日本政府对于儿童心理支援工作非常重视,注重发展障碍儿童的特别支援教育;支持全国学校心理咨询师大会的召开等,学者们关注障碍儿童特别支援教育工作的研究;二是专业人员的培养注重理论和实践,学校心理学士的申报条件高。如学校心理咨询师的获取,在研究生院修完7门课程: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临床心理学、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心理、学生指导和职业规划指导、教育评价和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咨询。此外,根据申报条件的不同,要求有专门的学校心理学工作实习经验1—5年不等。在大学或研究生院担任学校心理学相关课程或实习的指导者,要求必须发表关于学校心理学的论文5篇以上;三是专业人员考核和管理制度严格。如规定修完7门课程,但没有实习经验的人员,可以申请学校心理咨询师候补资格,同时在通过资格考试后,还要在5年内要提交个案报告等说明自身实践经验的资料,才能成为正式的学校心理咨询师。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有效期限为5年,满4年要求更新。此外,相关的认定机构每年进行资格审查;四是公益性的预防教育(人格)活动开展情况好,如兵库教育大学研究生院学校心理学课程研究室从2003年在中小学中开展公益性的预防教育。

二、日本教育心理学对中国心理学发展启示的思考

1、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教育心理学教育工作以及研究工作的开展中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强实践性。

2、拓宽学术视野,加强国际化、多元化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扩大对心理学研究国际化,避免片面的追随欧美。加强教育心理学的本土研究,争取更有力的多方支持。在突破传统理论,使相关学术研究更多元化。

篇2

1.心理学在职业教育教职工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心理学的概念我们知道,能够引起人类本身需求的因素就可以被称为诱因。诱因对于人类来说是一种刺激,而这种刺激可以产生的来源主要是人们对其自身生活以及在一般条件下这种生活给其带来的发展条件。正是在这种场合下所带来的主观体验,在心理学上就成了能够对人的心理产生内在驱动力的先决条件。换一种说法就是,因为人自身有需求,则这个需求就转变成了推动人来自身发展的动机;而正是这种被推动的动机就会直接导致人类行为的产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几个需要是依次实现的。所以,有效地激励机制依赖于详细深入剖析教师本身的特点,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并且将他们不合理的需求转化为合理的需求。如果无法满足教师基本的物质需求会大大降低教师的积极性。当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教师的物质需求也发生了改变,所以需要最大程度地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教师自身发展需要稳定。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一定要具备足够丰富的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更新,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一定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提高自身的知识能力和教学水平。因此职业教育学校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条件、环境以及机会给教师进行自主学习,促使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给自己充电。教师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所以他们会不断努力工作。随着教师不断积累经验、获得成果、得到满足,进而使得其更加积极的工作。

2.心理学在职业教育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职业教育的新生在进入学校之后心理必然会发生变化,因此职业教育学校要对新生进行静态心理学调查和相应的心理辅导,促使他们在最开始就形成一种正确的心理。首先,一个班级的动力系统由学生管理规定、班集体目标、班集体舆论以及集体规范组成。当前职业教育学校的班级管理要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促使学生模仿榜样。这是应用社会心理动机机制对班级进行管理。其次,目前,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职业教育管理则是为了端正学生态度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进而实现预定的学习效果,培养出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这是对实际激励理论的应用,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需要层次,设置更加科学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目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可是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所以职业教育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促使他们形成热爱生活、认可自己的心态,更能承受社会带来的压力。心理学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完善,所以积极研究心理学在职业教育管理中的应用是很有必要的。

作者:张凌单位: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篇3

2在情感教学理论中,罗杰斯提倡指导教学模式

情感教学法的代表人物罗杰斯。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好老师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变得越来越融洽。这样融洽的关系很大的促进了学生成长的脚步。在这一构成中,教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情感问题,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老师在教课中要自然的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

第二,老师要鼓励学生自己界定问题,判断问题,并要接受学习表达给自己的感情,并予以回馈;

第三,老师帮助学生讨论问题,整个讨论过程在自由、放松的氛围下进行,并认真的参与到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

篇4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现代教育的教育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