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工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工会论文

篇1

(一)要进一步创新服务理念,始终把保持与干部职工的密切联系作为工会工作的生命线。密切联系干部群众是工会工作的最大优势,这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提倡的“中国梦、劳动美----走群众路线”,突破了传统服务观念,是一种创新。工会干部在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时,都要心里装着干部职工,工作依靠干部职工群众、一切服务干部职工群众,使广大干部职工群众切实感到工会是自己的组织,工会工作才能真正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表达和维护广大干部职工的利益,把党政关注的重点、社会反映的难点和干部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有机地形成工会工作的结合点,更加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参与、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切实发挥出工会的作用。西湖区局大力支持工会创建工作,拨专款设置“职工之家”,购置了各类书籍3000册,2014年荣获江西省直机关工委“职工之家”称号。

(三)工会组织要把干部职工群众的事情作为头等大事,认认真真、竭尽全力去做实、做细、做好。不论干部职工群众的事多么细小繁杂,要在具体的干部职工保障机制上体现维权、要在干部职工群众帮扶上体现维权、要在干部职工发展上体现维权。工会干部尤其应该时刻把干部职工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努力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据统计,西湖区局2010年代征工会经费633万元,2011年代征工会经费740万元,同比增长16.9%;2012年代征工会经费928万元,同比增长25.4%;2013年代征工会经费1109万元,同比增长19.5%。2014年全年共代征工费经费1521万元,同比增长37.2%,为工会经费收缴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要以干部职工群众的认可度和满意度来评判工会工作创新水平,工会在服务于干部职工群众的同时,要定时定期的组织干部职工群众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工会要形成维护、协调、服务三位一体的格局。

不断深入的改革对工会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对工会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强工会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既是广大干部职工群众的殷切希望,也是工会组织与时俱进的要求。如何抓住机遇,实现工会工作的新突破,更好地发挥工会在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中的作用,工会干部的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要做好工会工作,工会干部既要热心、细心、用心,又要多才、多艺、多技,这样才能成为干部职工信赖的服务者。

(一)强化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政治素质是工会工作的灵魂,是工作的方向,是工会干部素质中的关键。工会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一是表现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和党保持一致;二是要牢记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广大干部职工是党政的主人,离开干部职工的参与和支持,机关工作将一事无成,工会将一事无成。所以,工会干部说话办事始终要遵循“依靠”方针,始终要着眼于干部职工是企业的主体这个基本点,通过学习不断的提高并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使人信服,受人尊敬,塑造博学多能的服务者形象。

篇2

行政领导基本均是将工会当成是组织职工旅游、节假日发放礼品、慰问职工生老病死的部门。并且,行政领导是想方设法挣钱,而工会基本就是花钱,导致一些行政领导在看到工会申请报告的时候,就会感到厌烦,进而予以搁置,或者根本就不批。因为行政领导没有全面落实工会工作,导致工会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工会工作基本上就是花钱,因为自身经费不足,经常需要向行政部门申请支持,为此,很多工会领导都是秉持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经常敷衍了事。与此同时,在日常工作中,还存在着无所谓、畏惧困难等情绪,导致工作状态就是混日子,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也没有创新工作内容,导致工会工作落实不彻底。长此以往,就会导致职工工作枯燥,生活缺乏色彩,进而诱发了很多违纪行为,如赌博、玩游戏等,影响了工作开展,阻碍了企业发展。因此,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合理、有效处理工会与行政的关系十分重要,实施一人身兼数职,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2.工会工作开展与工会干部素质能力不协调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它的规模足够大、且职工相对较多,那么出现的一些思维以及复杂情绪也就会更多。所以,要求工会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的处理,由此就需要有一位能够足够处理好此事的工会干部,其必须具备外事以及调和能力。针对一个问题而言,经常会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外出旅游,行政部门说出一个地点,人力资源部门说出一个地点,后勤部门说出一个地点,几乎每一个部门都会说出一个地点,基本不会出现重复,这些不同的想法就会让工会工作人员无所适从。如果工会领导处理能力不强,就会导致工作混乱,无法承担相应的职责,进而也就限制了工会作用的发挥,不能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阻碍了劳动关系与劳资双方矛盾的调节。所以,一定要重视工会领导的选择,要求其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且还要具备相应的管理经验,这样才可以保证相关工作的有效展开。在工会选拔过程中,必须摆脱“工会只是发发劳保,搞搞文体比赛”的偏见,尽量选拔一些政治觉悟高、知识多元化、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这样才可以保证选拔人员全面落实工会工作,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群众的心声,帮助职工解决困难问题,真正关心职工生活,将党的温暖贯彻落实。

二、用“心”关爱职工,以“文”感化职工

1.积极为职工创造成长和发挥才干的机会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人就是一种稀缺资源,所以,一定要重视人才挖掘、培养与开发,充分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社会与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在工会建设中,可以选择一些业务骨干到外地进修,丰富其知识体系,学习一些新技术、新知识等,进而提高工作水平。同时,重视多层面的技术融合,促进资源共享,鼓励各部门工作人员多参与一些学术交流会,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业务能力,进而在企业中,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人才队伍,全面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参与行政,增强工会的人文化

(1)积极参与规章制度制定在制定企业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参与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进而不断完善企业的规章制度,尤其是和职工自身息息相关的制度,积极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意见,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比如,在职工过生日的时候,为其送上礼物;在职工生病的时候,予以看望;在日常工作中,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文体活动等,为职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使其可以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展开工作。

(2)很好地利用职代会,开展民主评议,充分发挥工会的参与职能要想有效创新企业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模式与途径,就一定要充分利用工会,调动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这样才可以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使工会成为代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工会组织,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立足实际情况,从企业实际发展方面着手,根据建筑行业特点,组织劳动技能比赛、安全文明施工比拼等活动,倡导绿色施工概念,获取从业人员的理解与支持,逐渐提高从业人员对施工质量的重视,推广绩效理念,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发展。

(3)要认真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要推行和健全平等协商的集体合同制度现阶段企业劳动关系有长期与短期,两种劳动关系有着一定的差异,在出现劳动关系纠纷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工会工作的开展,善于捕捉信息,重视源头参与,强化法制宣传,引导职工守法、用法,逐渐提高职工自我保护意识,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4)广开进言渠道,确保有提意见和建议的权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每一位职工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时达到自身利益需求。为此,在企业中可以建立QQ群、网站等,调动职工发言的积极性,进而为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可行意见,同时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可靠依据,避免出现决策错误的情况;除此之外,强化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真正使工会在重大问题运作和处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三、继续扩大工会覆盖面积,提升帮扶能力

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帮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水平,是工会履行基本职责、服务全党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是,强化服务帮扶一体化建设,扩展帮扶工作范围。在工会工作中,可以以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劳务输出等为重点内容,在医疗互助活动展开的基础上,促进职工医疗互助活动的全面覆盖,为职工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让更多的职工能够受益。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帮扶工作的社会化水平,在争取党和政府支持的同时,更大限度地整合社会资源,提高和扩大社会参与率和社会影响力。三是,要进一步打造工会帮扶工作的品牌,把送温暖、大病医疗互助、金秋助学逐步锻造成大规模、有章法、影响深远的民心工程。职工大病医疗互助活动要搞好全面升级,不断总结工会帮扶工作与时俱进的理性成果,努力让社会各界了解工会帮扶工作,支持工会帮扶工作,共同做好帮扶工作。

篇3

一、公共政策视角下高校工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工会政策制定的角度来看,高校工会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民主参与,尤其是常见的民主投票等流于形式,教职工缺乏参与的热情等问题。因此往往是采取内部会议进行决策的方式,缺乏民主基础,由此导致教职工的民主作用难以发挥,同时对于政策的认同度也不高,不利于政策的具体实施。政策监管贯穿于整个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阶段,是确保政策制定符合大众利益以及政策执行不出现偏差的主要力量,但是在高校工会工作的监管上,却并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首先从监管主体来看,高校工会政策的执行的监管主体单一,主要由工会内部进行监督,也往往由于利益的一致性放松了监督,从而导致政策的监督难以发挥作用。其次,从监督的渠道来看,工会政策在制定以及执行的过程中,缺乏民主化的基础和意识,使得教职工参与进来有一定的困难,同时监督的渠道也就相应的较少,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政策评估是在一项政策实施后,对该政策实施的结果加以评估,进而就该政策的效果、不足以及今后的改进方向或者是否继续实施该政策做出评估,可以说政策的评估对于一项政策是否应该被继续执行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然而从工会工作来看,政策评估的作用并没有被积极发挥出来。从评估效果上来说,工会工作在实施评估后,并没有相应对自身今后的工作有所推动,而是作为一种形式化的东西,只是做了评估之后就置之不理,没有发挥出政策评估对于政策本身完善功能。

二、创新和发展高校工会工作的建议

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工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工会工作中存在着对工会工作认识不足、重视度不够以及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创新和发展工会工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同样的,对于工会工作来说,要想提高工作质量,就必须要正视工会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意识到了工会工作的重要作用,才能够在工作中加强对工会工作的支持,促进工会工作的职能发挥。在工会的政策制定出来之后,如果不能对其政策实现有效的落实,只是将之作为一项工作流程敷衍应付,就会导致该政策的作用难以发挥,不能起到制定该政策的最初的目的,因此,必须要促进工会政策的有效落实。在高校工会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工作人员个人原因或者其他客观原因导致的政策偏差,进而使得工会政策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因此有必要对工会政策加强监督。在高校工会政策的监督上,一方面要改正内部监督的不足,适当的引进教职工参与的民主监督,通过扩大监督主体对工会政策进行全面监督;另一方面要提升负责监督工作的工作人员的能力,通过培训等方式促使监督人员能力提升,更好的进行工会政策的监督。在对高校工会工作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后,不能将评估结果就此搁置或者只是向个别领导做个回报,而是应该根据评估结果,就高校工会政策从制定到执行这一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就今后高校工会政策的改进方向提出建议,并且将之具体落实,这样,才能够不断的推动高校工会工作的改进和发展。

作者:王建军 吴桂峰 单位:扬州大学

篇4

一是要明确政府是什么、干什么。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在宏观领域诸多缺位、不到位的现象。在微观层面又存在越位、错位的诸多现象,并有固化的趋向,成为进一步改革的制度。政府职能转变就是要厘清和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界定各自的职责边界。政府要管住管好应管的事,市场能办的多放在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二是通过“回分开”,政府职能回归本位。政企分开,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放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经济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政社分开,就是要遵循强政府大社会的思路,让渡社会空间,还权社会组织,使社会组织成为社会主体,在政府主导下构建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只有政府职能回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位,才能真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上来。

2、工会的社会组织特征

(1)工会是非营利性组织。社会组织也称非营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美国学者萨拉蒙和安海尔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较为经典,他们认为,凡是具备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特点的组织,就是非营利性组织。国内一些学者大多以此为据提出社会组织有六大特征或十大特征。实际上社会组织的根本特征在于非营利性(公益性)和自治性。联合国的国际标准产出分类体系把工会归为非营利性组织,一些国家的研究机构也把工会列入非营利性组织。中国有自己的特殊国情,但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组织,是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职责,是非营利性组织,符合非营利性组织的基本特征。强调工会是非营利性组织,其目的在于把工会与党政和企业等组织区别开来,在社会结构体系中具有独立性,对社会公共事务有自己的立场,对审视和处理相关问题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方法,不谋取职责之外的特殊利益。当然工会自身应进一步克服机关化行政化,在依法依章程独立开展工作上有所创新、有所作为,回归社会组织的本来属性。

(2)工会是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中的核心组织。组织基础雄厚。有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底,全国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2万个。2012年9月底,建立基层工会组织266.6万个,覆盖企事业机关单位616.6万个,工会会员达2.8亿人。这些资料表明工会规模大、覆盖广,是全国最大的社会组织。组织系统完备。中国工会是以区域工会为主,与行业工会相结合,以全国总工会为中央枢纽和指挥中心,以基层工会为基础的组织系统。组织构架合理,组织网络畅通,便于统一行动,形成合力,取得社会实效。组织骨干成熟。工会与职工有着天然联系,广大工会干部植根生产一线和职工之中,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服务职工的实践中,在固本强基激发基层工会活力的活动中,广大工会干部的宣传、组织、引导、协调、服务和维护能力全面提升,相当数量工会干部成为工会工作和社会工作的行家里手。组织协调有力。协调能力是工会的基本能力。协调与党、政府的关系,找准位置、发挥作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协调社会关系,找准利益结合点,聚拢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资源。协调是工会参与社会建设的基本方式,正是协调使工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得以显现。总之,工会是社会组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中不可替代的核心组织。

3、工会的社会结构

“结构”这个概念是指任何事物的基本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社会结构是社会组织、社会群体或社会基本构成部分的相互关联的方式。社会结构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各个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呈现出社会的整体功能,并在互动过程中把自身与其他构成部分区别开来,展现自己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和特定的社会功能。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是职工合法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这是我们国家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结构,其实质就是党、政府(国家政权的人)和工会的内在关联方式和相互行为模式。工会社会结构的设置基于两点:一是工会的本质特征。工会是以阶级性为前提,以群众性为基础的,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组织。工会是阶级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政治性是阶级性的集中表现,体现出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和执政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工会是具有高度的政治性、鲜明的阶级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内在统一的组织。二是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为了维系社会运行秩序,依据社会组织的特征和功能,以政治或法律权威的形式确定、规定其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和职责。工会的社会结构确定了工会是党领导下的工会,是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工会,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工会。但工会不是政治组织,不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物,而是遵循社会组织的运行规律,以社会组织的身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会是具有政治属性、制度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组织。作为基本的社会结构,其核心价值取向、关联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是稳定的连续的。由于政府职能转变,工会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变化,必将引发工会社会活动空间的拓展和维权领域的延伸,工会的社会属性凸现出来。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是社会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社会组织是党领导下的真正主体,是社会治理的主要角色,是处理社会事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政府实施社会管理的主要合作者。作为现代政党,必须拥有广泛的深厚的牢固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党与社会应该紧密融合。刚刚结束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初衷也在于此。工会作为党靠得住信得过的组织,坚持政治属性和制度属性是工会的政治方向和资源优势,是必须坚持不可动摇的。但也要高度关注工会的社会属性。党要继续保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领导权,必须重视对社会资本的积累和掌控,扶植社会组织,支持工会在自主、自治、自律的基础上发挥更大更重要的主体作用。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工会与政府是合作伙伴关系。政府是国家发展和管理的主要承担者,不应当包揽操办社会领域的具体事务,本着党政所需、职工所盼、工会所能的原则,把更多的资源和手段赋予工会组织。把哪些资源和手段赋予和以什么程序方式赋予应有一个制度设计,赋予工会组织应视为是工会的一种权利,必须进行相应的权利匹配和设置,这样才是现实的可兑现的。双方的合作应是身份平等的,由于职责和角度不同,主要方式是协商共谋以求共识,但出现不同意见也是正常的,否则就没有协商的必要了。对此双方要以诚意为基础,相互包容,对一些重大的意见分歧也可以用谈判的方式,在相互妥协中取得共识。

二、工会参与公共管理的理论要点

1、公共管理的内涵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是社会建设的两大支撑点。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社会组织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都是以其为基础,为中心提出、形成和构建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两个既有区别又紧密关联的概念。社会管理是政府制定提供法律、制度、政策等权威性的规范,保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各项权利,维系、保持和创新社会秩序,使社会处于和谐稳定的运行状态,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公共服务属于二次分配的范畴,是政府通过制定出公共政策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方式,一定的资源配置结构决定社会利益结构和公民利益实现的状况,对人们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体面具有重要影响。社会管理关注的是社会秩序,公共服务关注的是社会利益。在社会建设的实践中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前提,只有优质高效公共服务改善民生,良性的社会秩序才能形成公共服务又是社会管理的内容,只有把公共服务纳入社会管理之中,公共服务才会有法律、制度保障,取得应有的预期效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互为因果、融合共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机结合成为公共管理或公共治理。公共管理是政府职能从对社会的管理转向民主治理的分界线。

2、工会参与公共管理的理论重点

(1)公共管理的民主特征。其特征是:一是由于经济社会关系复杂化和利益诉求多元化,必须建立有效平衡社会利益关系的民主法制程序。在政府和公民之间建立民意的通达渠道,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在政府和社会组织之间保障社会组织的参与权、协商权和谈判权。二是市场经济的衡量标准是效率和利润,社会建设的衡量标准是公平和正义。要保证全体公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尤其要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进行帮扶救助,这是政府的责任,也是社会组织的责任。与此相对应必须建立一个市场经济与社会发展相结合、相协调、相平衡的经济社会体制结构。三是社会组织是政府和公民之间的中介,是双向沟通的关键环节。公共管理只有充分体现社会各个阶层、群体及其所代表的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才能形成社会共识,凝聚社会合力,为改革发展稳定奠定广泛的民意基础。

(2)参与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概念,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关系,即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有意义,双方才能构成内在的价值联系。在公共管理领域,政府各级决策者的价值取向是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和价值判断对社会行为、社会政策做出选择。参与作为公共管理的核心价值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政府的公共管理方式必须要和社会进程、社会心态相适应。幸福经济学的奠基人伊斯特林1974年曾经提出一个重要命题,即一国的经济增长未必会换来生活满意度的改善,被称为“伊斯特林”悖论。如果公共管理与社会进程和社会心态不适应以致发生脱节,政府投入再多的努力,也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现在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人均GDP已达61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在社会绝大多数人解决温饱之后,人们的社会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公共参与意识开始觉醒并正在逐步增强。对此政府必须在转变职能的过程中,自觉调整思路,赋予公共管理新的内涵,以适应新变化,体现时代性。二是我国公共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愿望增强与参与的途径、制度机制阻塞不畅。其社会表现就是“端起饭碗吃肉,放下饭碗骂娘”,症结何在,根本还是公众参与不足造成的“心理对抗”。政府在公共管理中要整合组织资源、制度资源,搭建对话平台,创新诉求载体。社会组织要把自己所代表的社会成员分散的、模糊的、甚至情绪化的诉求,通过组织、引导、教育、约束,在体制内有序理性的进行表达,不断满足其诉求的合理部分。经过努力建立具有鲜明的多元参与、政府合作、民主治理、生机活力为特征的社会主义的公共管理。三是公众参与的程度是分层次的。普通公众大多关注与其自身生存发展相关的最直接最具体的利益。组织引导公众参与公共管理必须要找准政府和公众的利益结合点,激发参与的兴奋点,提高参与率。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的目的是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施加影响,以实现和满足其利益诉求。这就有一个参与与政策产出的关系问题,即参与的结果如何。如果参与与出台的政策无关或相背,没有打上参与的烙印,其参与的热情就会下降或成为摆设,影响政府公共管理的效果和公信力。

(3)参与中的权利和利益关系。参与是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法定权利,参与背后的驱动力是权益。权益的基本内涵是权和益的统一。权利既是人们参与公共交往和公共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又是人们力求获得的某种资源和力量。权利是权益的根本属性,受法律保护,不能随意剥夺,而利益则是权利的物质基础,是权利的具体内容和外在表现。在权利和利益的关系中,权利伏于利益,制约利益。因为权利是利益的归属和所有的证明,规定着利益的正当性、合法性。没有权利作为前提,利益就可能产生随意性,或成为一种临时性措施,或成为一种恩赐,或成为一种虚假的扭曲。政府职能转变,界定社会组织的职责,首先要匹配与职责相应的权利,而参与权是获得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展示作为,发挥作用。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就是维护其权利和利益。依据工会参与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点,可以作出清晰的判定:政府的管理正从集中走向分散、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垄断走向参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工会参与是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是公共管理的重要参与主体,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着主要的影响力。参与的理论基点使工会参与公共管理更具自觉性、合理性和持久性。在参与的过程中,一方面维护职工的法定权益,提升职工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另一方面加强工会与政府的合作,与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利益协调。这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危机,减低运行成本,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一个增加社会正能量,积累社会资本的过程。

三、维权服务是工会参与社会管理的切入点

1、维护职工的企业权益

(1)劳动关系是利益关系。企业是生产社会财富的经济单位,是职工赖以生存的场所。劳动和资本是两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只是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结成劳动关系,把双方的利益统一在企业之中成为利益共同体。职工的利益与劳动关系的和谐程度成正比关系,恩格斯说:“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赖以旋转的中心。”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是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对社会结构和利益结构有决定性影响,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基本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是劳动和资本的利益交换关系。在交换过程中,劳动者唯一有用的东西是劳动力,作为利益主体可以选择资本,但由于资强劳弱的态势余地不大。市场经济有三个固有属性,即经营活动的自主性、经营环境的竞争性、经营目的的趋利性。这三个属性使市场经济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积极作用,用市场经济原则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激发市场主体的内生活力,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消极作用,市场主体出于追求利润的动机,可能会压低劳动力的成本价格,损害职工的公共利益,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作为劳动者一方为了自身利益也会采取合法或非理性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力图使客观利益最大化。劳动关系是一个共生共荣、相生相克、平衡有序的矛盾概念,是一个为了利益而依存,为了利益而分离的矛盾关系。单个的工人难以维护自己的利益,组织起来维护工人的利益是建立工会的本原性原因。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是工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否则工会就失去了根基,失去了存在的必然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履行基本职责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维护职工的就业、工资、劳动安全卫生等基本利益,把职工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另一方面,缓解、化解劳动关系中矛盾冲突因素,使劳动关系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会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这是工会参与公共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核心手段。

(2)劳资利益相对均衡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关键环节。公平正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公共管理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公平正义的内涵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其本质和现实的体现就是社会和谐。“和谐”的词义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也就是说事物构成部分,要素位置得当、实力相宜、利益均衡、运转协调的状态。就劳动关系而言可做两点理解:政府、企业、工会(职工利益代表)的体制、制度结构科学合理,职责清晰、依法履职、到位有力;劳资双方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利益相对均衡,不能差距过大。要实现劳动利益相对均衡,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具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法律保障。在现实的劳动关系中,政府、企业和工会之间互动时,政府必须秉持中立立场,并依法规范政府、企业和工会的行为。由于资强劳弱是一种社会常态,劳动立法、劳动政策必须向劳动者倾斜。如果政府与资本结合,官员与商人勾肩搭背,必然会产生权力寻租,行贿受贿,这是某些官员腐败的重要根源。为一己私利或小集团的利益推出的制度、政策必然会违背公平正义的原则,损害职工的合法权益。扩张是资本的本性,追求利润是其内在的驱动力,但这是有限度的,其底线就是不能侵犯职工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一些聪明的有远见的企业家视和谐劳动关系为资源,是竞争和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但也有一些不良企业雇主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违背法律、丧失良知,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实践证明,权力的失衡必然导致利益的失衡,受损的一方是职工,这就为劳资冲突埋下隐患,或直接引发突发事件,对社会和谐构成威胁。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公共管理、稳定社会秩序、平衡劳资利益关系必须构建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法律具有规范性、权威性、强制性。规范性是指,以法律形式将市场主体的合法地位、合法权益定型化,市场竞争规则定型化,市场运行秩序定型化,避免权利寻租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权威性是指,法律规定为全社会的所有组织和个人所接受、所遵循,具有普遍的社会约束力,不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拥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极强制性是指,一切违法行为都要予以追究,依法惩处,违法行为必须付出相应代价。当前已经大体有了一个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法律体系的框架,应进一步整合法律资源,完善劳动立法的法律体系,应把利益协调、表达诉求、矛盾调处和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法律化,在立法中体现出来。工资协商共决是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举措和基本方式,应以此为中心,尽快推出完善相关立法,如工资法、集体合同法、工资协商共决条例等。要做好相关法律条例之间的衔接,加大执法检查和监督的力度,确保工会参与公共管理的法律地位,提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效。动关系矛盾的产物,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推动力量,是工会职责的内在要求。工会依据关于工会的理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关系性质做出科学判断:劳动关系是利益关系,是劳资双方的利益差异,但劳动者和雇主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劳动关系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主张用协商谈判的方式,不提倡、不支持、不鼓励用对抗激化的方式解决劳动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为此,提出了“规范有序、公平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理念,提出了“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企业工会工作方针,从其中的内涵显示出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本质特征就是平衡劳资双方的利益关系。这是在资强劳弱的企业环境中的利益平衡,是通过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实现的利益平衡。平衡才能稳定,失衡就意味着职工利益屈从了资本的利益,成为雇主的附庸,可能引发劳动纠纷或利益冲突。平衡是相对的,动态的,是以劳资双方博弈的实力为后盾的,职工利益的后盾就是工会。建设一个强大的工会需要诸多条件,就工会自身而言,应着重把握两点:首先取决于工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程度。我国工会是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又自上而下成为组织体系。统一的工会组织体系,便于用一个声音表达职工的利益诉求,用统一的行动表达职工利益诉求的力量。企业工会是工会的工作基础和组织基础,处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前沿,是工会的力量之源。工会十四大以来,全总推出多项举措,大力加强基层工会特别是企业工会的建设。2007年出台的《企业工会工作条例》是一个有创意、系统的可操作性的内部法规。虽然在全社会宣传力度欠缺,有些条款还未真正落实,但其方向性指导性是不容置疑的,是有标志性意义的。经过各级工会的共同努力,企业工会对组建工作进入到质量并举、量扩质优的新阶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大幅提升。截至2012年,全国签订集体合同224.3万份,覆盖企业579.43万家;职工2.67亿人,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122.8万份,覆盖企业308.2万家,职工1.5亿人。各级工会建立1.3万个法律援助机构,近10年来累计受理职工法律援助案件44.4万件。企业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体地位、基础作用充分彰显出来。当前,非公企业成为劳动关系的主体,非公企业职工成为产业工人的主体,农民工成为职工的主体,由于体制和企业工会的维权能力还有不适应之处,工会组建空间依然很大,切实维权难度尚存。应进一步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工会工作方针,组建工会的重点应放在小微企业和农村乡镇企业,维权重点应放在非公企业(因劳务派遣用工国有企业也面临阶段性维权难题)。要固本强基加强企业工会的制度建设。全总应对企业工会的制度提出一个顶层设想和基本要求及大项的制度目录,同时给企业工会留有自主量裁的空间以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要把企业工会的日常工作制度、组织制度和维权制度结合统筹起来,构成企业工会制度的整体合力,既要保证企业工会的运行秩序,又突出企业工会的维权实效,发挥制度建设的最大作用和功能。工会是职工自己的组织,应进一步确保和落实职工的主体地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企业工会主席的直接选举,切实解决非公企业工会主席身份独立的问题。再次是会员和职工的“讨价还价能力”。所谓“讨价还价的能力”是指工人在经济系统的位置而形成的力量。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劳动力市场讨价还价的能力,会员和职工有雇主所需要的稀缺技术,具有职业转岗和自我创业谋生的能力;另一种情况是在工作现场讨价还价的能力,会员和职工在严密整合的生产过程中处于关键部位和工作节点上,对生产的运转流程起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提升职工的地位和份量,令雇主不敢小觑。工人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才有力量。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流的产业大军是工会的历史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工会帮助解决职工日常生活困难是“小帮扶”,提高职工的技术能力是“大帮扶”,是从根本上长远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断扩大职工的人力资本,提升职工“讨价还价的能力”,会对雇主形成一种强大压力,能有效制约扼制资本的贪婪,促使企业善待尊重职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在工资协商共决中增添了工会谈判的实力,促使不想谈不愿谈的企业走向谈判桌。会员和职工“讨价还价”的能力是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力量之源。提升职工“讨价还价的能力”重点是农民工,我国现有农民工2.6261亿人,60.5%是初中文化程度,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愿望非常迫切,继续学习的心情非常迫切。知识技术能力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立足之本、创业之基。这有利于积累工人阶级素质,优化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有利于提升职工获取收入的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为实现体面劳动创造前提;有利于阻止和消除利益固化和代际社会身份的固化,实现机会、权利、规划和结果平等,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有利于社会有序流动,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提高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知识技术能力要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指导思想,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结合,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统一,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健全向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制度,确保培训质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新培训载体,大力开展岗前、岗中、岗后培训,开展劳动竞赛、技术协作、技术攻关活动。创新职工成才通道,合理确定职工的发展预期,创新劳动模范工作室的职能,使之成为广大职工成才的孵化器。

2、维护职工的社会权益

(1)公共管理是工会的维权领域。公共管理中的公共服务是公民权利与国家责任之间的社会关系。界定公共服务有两个标准:一是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民及其家属提供的各项服务;二是满足公民的直接需求,即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生存和发展及博物娱乐等公共设施。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导和主体,是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承担者,是任何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公共服务的基本特征是普惠性和均等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服务的实践形式和基本手段,以法律、政策、方法和措施等形式对公共服务进行制度设计和调控。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事关人民的福祉,与职工的权益、生活紧密关联。职工是公共服务的受益体,工会要时刻关注公共政策对职工利益的影响,凡是涉及职工和社会利益的问题要有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主张,通过政府协商合作,谈判博弈,使之成为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职工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对公共政策的补充和丰富,修正和完善,这与政府的初衷是一致的。

篇5

(二)工会组织应实现教育职能,提升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工会组织为了改善并提高企业职员的整体素质,需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学习氛围,通过网络与教育阵地,使职工能自主并积极的学习现代科学、技能以及知识,并让企业精神熏陶职工的工作态度。此外,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的宣传,引导企业职工的政治意识以及法律意识,提高企业职工的思想水平以及法律水平。最后,为了使企业重大决策以及变革在企业内成功实施,必须使职工了解当前企业发展形势以及发展策略,使其意识到变革的必要性,并展望企业的发展前景,提高职工的信心。

(三)工会组织应实现建设职能,提高职工的创造性。工会组织在为了提高职工的思想政治意识,不仅需要引导职工的参与性以及教育职能,在维护职工合法利益的时候,应该提高职工建设性。工会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全能标兵等主题活动,并在企业内部开展建议优化,技术创新等特色创新活动,不仅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管理效率以及生产效率,而且能够提高职工的竞争意识以及创新观念,提升职工群众工作的参与性以及积极性。

二、工会组织发挥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

(一)工会组织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组织来说,要想成功开展各项重大变革以及企业体制的转换,必须依靠工会组织开展企业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究其本质就是对人的思想观念以及意识问题进行处理,通过其具有的维护性特点,来使职工信服。工会组织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能够维护职工应有的权益,在提高职工觉悟的同时,解决相关的政治行为、观点、立场等相关难题,引导职工参与到组织的管理与经营中去,在使职工提高整体综合思政意识水平的同时,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以及创新性。总而言之,工会组织的思政工作既要符合党政教育,又要促进企业健康和谐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利。

(二)工会组织利用其阵地,对职工的思政工作发挥影响。工会组织是最底层的群体组织,其不仅实现了党与企业的联系,而且最重要的是党与职工群众的纽带。第一,工会组织代表了广大职工的利益。因此,在对职工实施思政教育工作时,具有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并准确的对职工群众开展思政工作,可以获得广大群众信赖和支持,并能通过履行其参与、教育、建设职能,提升群众的自主性、积极性以及创新性,提高广大职工群众的思政水平。第二,工会组织代表了广大职工的民益。激发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企业组织经营与管理,并使广大职工群众获得了对企业的参与权、监督权以及建议权,使职工能够当家作主,从而发挥出对广大群众思想政治意识的影响。第三,工会组织是为广大职工群体服务的组织。当企业的职工群体遇到了工作上或者生活上的问题时,工会组织能够提供帮助,并积极争取职工的福利。工会组织就是通过发挥其工会阵地的优势作用,积极的贯彻党的主要精神,并准确的对职工的思想政治进行教育,提高职工的思政意识。

(三)工会组织以人为本,在关怀职工群众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水平。企业的工会组织要想发挥出其对思想教育工作的作用,必须始终做到以人为本。所以,工会需对广大群众讲真话、办实事以及讲实效。工会组织讲实话的目的,就是对广大职工清晰的分析当前企业危机以及发展变化,注重的是双向交流,通过情理相结合,实事求是的分析企业、职工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广大群众能够接受。工会组织要能办实事,充分了解职工在工作上以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及时的加以引导与帮助,对于职工合理且正当的需求,应该予以帮助与支持。工会组织讲实效就是要深入调查职工工作,及时并准确的掌握职工思想意识状况,通过入户走访等方式,切实的解决职工问题。

篇6

二、注重工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具体性。

工会组织是与职工群众接触最直接的单位。同样,广大职工群众也始终把工会组织当成维护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职工群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思想领域也会受到强烈冲击,思想意识变得活跃丰富。工会组织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必须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思想。物质条件的提升加速了职工需求的多元化和高层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满足人们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需求和更高要求。强调针对性,就是要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优势,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归纳总结,以满足多方面层次的需要。

三、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工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面对的群体广泛,在实施具体的教育活动时,应该积极建立必要的组织领导机构。在传统的工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都是按照固有的领导模式进行组织设置。但是,随着新形势的需要,工会组织领导机构应该根据现实情况而进行必要的设计。健全的领导组织能够保证工会活动有秩序有步骤的进行。组织机构能够保证工会组织履行职责的完整性。同时,在工作机制方面,逐步实现具体化和精细化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多,在职工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倦怠心理。加强组织领导和健全工作机制,能够保证工会组织在履行教育职能时有制度可循,有规矩可守。

四、密切联系群众,扩大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影响效果。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紧紧围绕具体的工作内容。工会组织是与职工最为贴近的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实施过程中,坚持走群众路线尤为重要。工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要以职工的思想提升为主,以拓展职工的视野为中心任务,以实现职工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要点,能够保持工会工作始终围绕着群众的根本利益。工会组织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开展有效的活动形式,在活动中渗透思想政治内容,在具体实际操作上强化学习效果,把培养职工的多方面能力作为重点。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做到位,就会在实际工作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工会组织在职工的发展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工会组织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步是职工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模式。

篇7

1.推行制度清单,规范基本制度和自选制度。

为兼顾制度建设的统一性和灵活性,推行班组制度清单制,区分“必选项”和“可选项”。将班务分工管理细则、班组台帐分工管理、班组经济责任制考核细则、班组文明生产考评规定、班组奖金分配方案、班组设备责任划分、班组学习培训管理细则、班组职工岗位绩效评价等列为班组必须制订的制度,其余如班组值班制度等可以参照上级管理制度设为班组自选制度。

2.强化重点突破,构建优绩优效的动力机制。

班组制度体系的核心是调动人员积极性、提升班组执行力,因此要把建设“绩效考评-奖金分配-评优评先”挂钩的“动力”机制作为重点,发挥制度对人的激励约束作用。各部门可以通过个别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着力探索和建设班员议事、评优评先、奖金分配、奖惩激励等制度。在关系班组建设和员工利益的重点事项决策执行方面应充分发挥群众智慧和主体作用;在奖金分配方面,要充分发挥班组“二次分配”调节职能,对班员岗位绩效每月进行量化,如检修工时制,运行职工绩效要量化到操作任务完成量、缺陷发现数量、小指标完成情况等,把班员在班组管理中承担的工作也量化到绩效考评中,切实实现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让班员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从制度设计上减少员工职业倦怠,发挥工作潜能;在评先评优方面,要建立与绩效考评、经济责任挂钩的评先评优机制,规避以往部分班组先进轮流当等弊端,改进民主投票等简单化的操作手法,做到“评有依据、奖有实据”,切实让责任心强、绩效突出、作风优良的员工评为先进,让先进实至名归,评先评优不流于形式。

3.狠抓制度执行,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好的制度就是适用管用,衡量制度好坏关键是看执行。在以往班组考评中,班组建章立制的考评浮在面上,今后应将班组制度执行情况纳入班组升级考评体系,同时还要对班组制度是否体现安全、节能、环保、文明、创新、崇学、和谐、人本、民主等文化理念进行评定。

(二)以精简高效为原则完善班组台帐

基层班组认为当前企业各类检查学习的台帐太多太繁琐。班组安全学习、政治学习等还通过传统的中心发言形式,已不能被身处互联网自媒体时代的职工所接受。台帐是一种过程的记录,如何提高台帐的实效性、真实性是体现管理功能有效性的关键。组织职能部门应当梳理台帐、分清责任主次,各类计划、总结要尽可能合并,对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文件要坚决取消,为班组管理减负。

(三)以分层培训为抓手,推进班组培训工作

人是企业第一资源,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只有把班组培训抓细抓实,班组学习力不断增强,班组人员素质才能持续提升,企业培训工作也才能真正落实到岗、落实到人。对班组人员技能水平、能胜任业务的范围进行量化并与其绩效评价、奖金分配挂钩;将导师带徒、内训授课、技术比武成绩计入个人绩效、工作量。培训工作要充分调动老班员、骨干人员的传帮带积极性,挖掘内部培训资源潜力,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的团队学习氛围,将班组学习力转化成班组生产力。

二、抓龙头:推进班组长队伍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个班组要建设好,班组长是“灵魂人物”,所谓“强将手下无弱兵”,班组长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对班组建设水平、班组文化氛围、队伍生机活力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谋求班组管理提升,必须要着力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

(一)丰富激励手段,完善“争优评先”机制

有激励才有动力。从人才选拔使用、职业发展上讲,班组长的职业晋升渠道主要是向专工、部门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发展。为保持和提高班组长管班组、带队伍的长期积极性,提高班组长的责任感和班组长岗位的吸引力,要进一步完善对班组长的选拔、任用、激励机制,特别是在建立多元化、常态化、长效化的激励手段上下功夫。

1.优化班组长选拔。

要细化班组长的任职条件、任职资格,对班组长的任职条件要区别于其他岗位,适当放宽学历、年龄等要求,降低班组长任职门槛,而将“重实效、重能力”作为主要导向,甚至可以破格录用,对广大职工起到激励示范作用。在方法上,班组长选拔也可引入民主选拔、竞争性选拔等手段。

2.开展“好班长”评选。

推行“好班长”常态化评选奖励机制。工会已建立“好班长”考评标准和实施细则,通过实事求是、好中选优推选出群众公认、业绩优秀的“好”班长,丰富班组长的激励方式,从而有效增强班组长的责任感、激发班组长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以持续加强班组长队伍建设、提升班组长综合素质、增强企业创新发展能力。

(二)拓展交流渠道,完善“能力增长”机制

班组长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职业技术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管理能力。对班组长的培训要强化针对性,以学促干、以干促培。

1.开展班组长岗前培训。

嘉兴发电公司有关制度有条款要求进行班组长培训,但对具体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方式没有详尽规定,应尽早完善并执行,最好是班组长上岗前进行专业培训,或者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培训,或是对潜在班组长进行提前培训。

2.加强班组长动态培训。

随着时代的变化、管理理念的创新、技术的进步,要为班组长提供适当的外出参观、交流、培训的机会,不断更新、丰富自身能力,优化管理水平。

3.开展班组长岗位交流。

由于专业的壁垒,班组长的岗位交流难度大,今后要突出班组长“管”的能力,也就是弱化班组长的专业特长而强调管理能力。要实行班组长定期“轮岗”机制,促进班组长在管理上“跳出班组看班组”;提高班组长在班组骨干培养方面的积极性,避免班组对班组长业务能力的依赖性,规避班组“后继乏人”的情况;同时也带动对副班长、班组技术员的培养,通过“压任务”促提高。

(三)打破“终身”惯例,完善“新老交接”机制

提高班组长的职业成就感和岗位价值,关键要打破“终身”制,让班组长赶有方向、退有“空间”。考虑让班组长到一定年龄退下来做一些培训工作、安全监督工作,包括做班组建设考评工作等,此举一是可以解除班组长职业发展的“后顾之忧”,明确班组长的职业前景,让班组长在职业生涯后期实现平稳“转型”,变带兵打仗为管事育人,从而也增强班组长岗位的吸引力和岗位“含金量”、荣誉感;二是充分发挥班组长的经验优势,让班组长的隐性知识为企业所用,这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三是让班组长岗位不断新老“换血”,为年轻员工提供锻炼成长和发挥才干的机会,让班组长队伍年轻化,提高班组长队伍的生机活力。通过以上做法让优秀班组长政治上受优待、经济上得实惠、精神上有奔头。

三、抓内化:推进班组文化建设

推进班组管理提升,必须进一步发挥班组文化建设“柔性”、高层次管理作用,通过文化的“凝心剂”、“催化剂”作用,进一步提高班员对班组集体的认同感、归属感,全面发挥班员的创造力和积极性,推进“闪光”企业文化落地,深化文化强企,促进班组软硬实力的同步发展。

(一)理念提炼,让班组文化符号化

班组理念是班组文化的精髓,因此要着力对班组文化理念进行再提炼、再完善,突出“个性”,体现班组自身鲜明的管理特色。在理念口号上要做到朗朗上口、深入浅出,让文化口号成为班组成员的精神动力和座右铭,激励班组成员自觉地向着所认同的目标奋进,这将是班组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力量源泉,促进班组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硬件入手,让班组文化可视化

1.提升班组形象。

对班组休息室、更衣室等进行形象布置,统一班组定置,优化办公家具、“职工小家”布置,结合企业VIS视觉形象系统开展设计和装饰,提升班组的外在形象,美化班员日常工作环境。

2.推进文化上墙。

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相当部分的班组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班组文化,但要对班组建设上墙工作采用更加先进的工艺、创意,进一步细化、美化、优化,达到强化班组职工的学习认知,通过入眼入脑入心,发挥班组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

(三)典型引领,让班组文化人格化

先进典型是企业和班组文化的具体体现,通过选树典型,强化典型引路和榜样示范作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具有弘扬平凡、激励进取的精神激励意义。各级工会组织要主导在部门和班组设立“明星栏”。大力挖掘和宣传员工先进事迹,做好先进“亮化”工作,提高先进员工的荣誉感、自豪感,促进员工比学赶超,在业绩考评的基础上,定期对绩效优秀、表现突出的员工事迹进行展示,让明星“亮”起来,强化精神激励。

(四)丰富活动,让班组文化亲和化

开展健康向上、员工喜闻乐见的班组活动,不仅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也是营造阳光氛围、积聚正能量、激活“细胞”活力的需要。工会要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员工文化、文体活动,注意形式创新、点面结合,寓教育于活动,寓活力于活动。如开展安全亲情活动、环保宣传活动、工间健身活动,让员工劳逸结合,促进团队协助,强化人文关爱,缓释员工压力,促进员工身心健康。

四、抓创新:完善班组建设管理模式

(一)完善班组建设领导体系,从上至下落实责任

管理工作最重要的是落实任务和责任,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班组。因此认识上要到位,班组建设不仅是工会的事情,也不仅是职能部门的事情,而是各级管理层都需去做的事情。成立各级班组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组,专业部门协同配合,形成整体合力,建立起“公司领导、工会牵头、部门负责、班组参与”的班组建设格局;明确科室职能部门、生产专业部门、分场、班组在班组建设中的职责。针对以往对班组建设的评价侧重于检查班组,忽视了检查各级管理层履行班组管理的职责。有针对性地修订标准,把部门班组建设成绩和部门业绩考评挂钩。另外在完善各级班组建设领导体系的同时,要设置班组建设专业工作组,制定工作组的工作细则、标准。让考评组更有针对性的指导班组建设,切实把班组建设融入专业管理和日常工作,形成整体合力。

篇8

二、现代管理理论与基层工会工作的结合途径

篇9

(一)工会具有一定的组织优势

工会自下而上建立了统一的组织网络,组织体系完整、条块结合,形成了覆盖面广泛和组织严密的体系。工作对象广泛、工作领域宽广、资源和手段丰富、拥有职工之家和娘家人的特殊角色,是工会独特的组织优势。工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尤其是工会拥有一支素质较好、能力较强的工会基层干部队伍和积极分子队伍。他们长期与职工工作、生活在一起,对于广大职工的思想和需求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在做职工工作时有主动性和针对性,使对方易于理解和接受。

(二)工会具有一定的职能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工会的政治要求和行动指南。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规定,工会具有维护、建设、参与和教育的职能,代表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能。替职工说话、办事是工会的权利和义务。工作出色的工会会成为名副其实的职工之家,深受广大职工的信赖。这样的工会在组织引导广大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中必然会得到职工的支持,理解此项工作对于自身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三)工会具有一定的阵地优势

工会组织拥有丰富的媒体资源,具有搭建平台、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优势。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会组织往往有较为充足的活动经费,为工会开展各种活动提供了财力保证。因此,工会有丰富的宣传阵地、文体活动阵地,便于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喜闻乐见、多措并举的劳逸结合、寓教于乐的活动,使先进思想在职工中生根发芽、落地开花。由工会组织出面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活动,有条件搞得生动活泼、趣味横生,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工会工作具有灵活性、多样性的优势

作为桥梁和纽带,工会工作中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不仅能围绕单位的主体工作展开正面宣传,而且能深入到基层、班组、家庭开展文体活动,甚至走向社会支持公益事业。由工会组织出面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普及活动,有利于形成全方位、多样化的格局。

二、工会组织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

(一)利益相关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生活质量的提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在要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内涵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相辅相成。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切身利益的根本体现,明确这一点,无疑会促进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

(二)行为养成法

价值观既是观念,更应成为行为方式,所以,行为养成法是引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价值观不可能由社会成员自发形成,必须进行正面有效的灌输,通过日久天长、持续不断地入耳入心,涤荡社会成员个人与核心价值观相悖的价值观念,达到日益涵养和日趋固化的目的,从而产生深刻的精神力量。同志于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时要求广大同学“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行为养成的重要性。

(三)榜样感召法

见贤思齐,这是每一个有上进心之人的自然之心。树立可亲可敬的典型人物、典型形象能有效地引导人们的行为走向,带来风气的好转。实际上,在我们的历史文化中,在我们的周围,从来都不缺乏为了国家富强、民主、文明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和敬业、诚信、友善的普通国民。尊重贤者,表彰先进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法。

(四)环境感染法

舒适、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积极的心态,接受正能量,这对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有利的。环境建设既是文化建设的条件,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应该加强二者的良性互动,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工会组织引导职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想载体。工会组织应该推动建立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志愿服务制度化,用雷锋精神感召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校可开展学习雷锋爱国报国活动,激励广大师生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奉献社会,报效祖国。

(二)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则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也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工会组织应该大力开展文明社区建设、学习型单位建设等活动,不断加强群体文化氛围和个人文明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落实到人们的行为之中。

(三)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思想理念越来越显示出其不可磨灭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精神取向,为多元时代凝聚思想共识植入了灵魂、指明了方向。它并非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而是人类优秀文化积淀的成果,其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滋养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努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加深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也才能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会组织应该开展相应的活动,激发人们对传统美德的崇敬,对民族智慧的领悟,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篇10

二、提高维权能力,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

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突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这是由工会组织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工会基层组织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切实履行好表达和维护职工权益的基本职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工会只有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国家有关法律的规定及团场政策规定,理直气壮地切实履行好维护的基本职责,才能得到所在单位职工群众的认可,才能把职工群众有效地团结在党的周围,真正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同时工会基层组织还要从实际出发,履行好其它社会职能。工会履行维护的基本职责与全面履行其它社会职能是统一的、包容地,而不是排斥的、对立的。我们既不能一讲突出维护职能,就以为是不要履行其它职能了,也不能讲全面履行各项社会职能,就以为是不要突出维护职能了。基层工会坚持用辩证的观点去开展工作,要善于把维权融入改革、发展、参与、帮扶的全部过程,并通过全面履行各项职能来提升维护效应。

三、加强基层工会的建设程度,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我国在发展基层工会建设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基层工会的建设程度,增强基层工会的活力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目前需要进行有效解决的问题有三个,一是必须有效的坚持党的领导,在工作建设的同时努力争取到我党行政上的支持和重视,这样才能有效确保工会活动的完整可行性,还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改制程度和发展脚步。二是基础工会的建设发展必须围绕工会组织发展的大局,在工会开展一系列关于职工的活动时,基础工会建设必须尽最大可能做好协调工作,提高工会阶层之间的活力,发挥出正确有效的基础工会工作价值。三是要提高我国基层工会的民主制度和工作制度完整性,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工会的民主程度,才能确保基层工会组织的活力和完整性,对于基层工会中的诸多管理考核制度必须要强化审核,确保制度的可行性及有效性。让基层工会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成为广大职工真实热爱的组织,成为职工们“家”,为职工提供规范化的组织场所。

篇11

二、加强工会档案管理的建议

做好工会档案管理工作是工会开展工作的依据和基础,工会组织应在工作中不断探索,针对实际情况改进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

(一)创建工会档案收集网络

工会档案面广、零散,只依靠个别人的力量很难收集齐全。所以,应充实发挥本级工会组织机构作用,创建工会档案收集网络。工会各部门应分别选派一名工作积极、责任心强的人员作为资料的收集者,有针性的进行活动资料收集,学习材料活动记录、申报荣誉表及材料,收集做到日常化。在年度考核中进行与督促检查,半年一交一次,年度交档案室统一整理归档。

(二)创新工会档案管理方式

在整理档案工作中,可学习文书档案方面的管理方式,对工会有十分重要保存价值或参考价值的文件或音像资料,可以以经验材料、学习资料、文件、音像资料等方式分类,以件或卷的形式进行存档;也可视资料收集状况按年度、部室业务工作范围,适当增加分类,对工会档案的类别继续细化,方便于查阅、应用。

(三)强化工会干部及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篇12

近几年来,我国财务机制体制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变革,财务管理各项制度越趋规范,无论对企业自身财务管理还是工会财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很多企业工会目前仍存在工会经费由企业代管,没有开设单独账户,工会账与企业账相混淆,仅仅依靠在企业账户上另设科目核算的情况。有的企业并没有按照会计准则和内控要求,做好会计基础规范工作,配备专职的工会财会人员,或者只配备会计一人,兼同出纳。

2.制度尚待完善,标准尚需统一

工会在企业中处于较低地位,多数企业不重视工会工作的开展,制度未建立或者制度不健全,一些制度多借鉴于行政管理制度,存在工会下发的制度与财务制度不相符的地方。经费使用缺乏统一标准,使用不规范,一些企业工会仍设立与上级工会下发财务制度相违背的科目,随意使用工会经费,实际开展的活动与费用报销票据大不相同。资金管理缺乏规范,现金管理存在风险,多数企业库存现金过多。

3.工会经费收支重决算,轻预算

多数企业工会经费收支预算管理较为薄弱,“经费收支预算,即企业工会年度财务收支计划”,经费收支预算是一年重要的工会工作,工会工作重点应该集中在这个节目。因此,欧盟今年预算应该努力充分反映企业基层工会总体布局的关键思想和金融监管和控制点的方向和措施。但近年来,虽上级工会多次强调,严格要求,仍有很多企业工会认识不到位,存在“重决算,轻预算”现象。工会财务预算编制具有随意性,没有履行预算编审程序,严肃对待,依据当年工作实际和工作重点安排预算,往往出现预算外事项时,则采取协调与折中方法,导致工会经费收支预算管理显著并缺乏指导性,与工会当年重点实际工作脱节。

4.联合基金捕捉相对滞后目前,工会经费的主要来源包括:

(1)工会会员缴纳会费;

(2)建立工会组织的企业“机构”权威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2%向工会基金捕捉;

(3)工会的企业机构支付收入;

(4)人民政府补贴;

(5)其他收入。大多数公司可以及时按照有关规定支付联邦资金,但是仍存在一些企业滞后划拨工会经费的情况,工会经费收缴不够严肃。

5.经审委员会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企业的经费审查委员会主要发挥对工会经费收支情况审查监督职能,但有些企业经费审查委员会未充分发挥其职能,形同虚设,经审会的工作过于流于形式,面对报销费用只需工会主席一人签字即可报销此种情况,经审委员会在经审报告中依旧避重就轻,鲜少提出问题,监督职能未落到实处。

二、新形势下加强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对策

1.健全组织结构,完善人员配备

坚持工会组织“独立管理”经费的原则,一是企业应根据规定组建工会,完善人员配备,设立单独工会财务干部,坚持持证上岗,实现会计电算化,正确编制财务报表,真实反映经费收支变动的趋势,保证工会财务工作按照制度规定正常运行。二是加强企业工会财会人员培训,结合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常出现的问题,组织定期对企业工会财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升其业务水平及能力,扩大财务人员知识面为准绳,丰富了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使其综合知识,业务能力,政策水平,表达能力通过学习都得以提升。同时,工会会计人员应坚持原则,保持独立性,抵制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严格遵守会计准则和会计人员应有的操守,使企业工会财务水平得到更大的提升。

2.完善并执行好企业工会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建立统一标准

(1)企业工会应根据《劳动法》,“贸易会计制度”、“贸易基础工作规则和有关上级工会联合会的要求,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修订不满足管理的需求,落后于实际系统的管理,补充需求不明确,缺乏内容体系。根据全面的原则,指导和可操作性,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工会财务核算办法和工会经费收缴及使用等内部制度,并以企业正式文件下发,让制度有据可依,有据可行,同时,明确各项成本费用的管理职责、管理流程、审批程序及审批权限。通过制度的逐渐完善和健全,真正做到工会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既能统筹兼顾又能保证重点,在使用上,量入为出,收支平衡;在管理上,强化预算管理,科学民主理;在制度执行上,开展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自检自查及内部审计工作,或者请外部审计接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强化跟踪检查,确保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力。

(2)工会的财务人员要积极向领导宣传《工会法》及相关财务制度,意识到工会财务管理工作在工会工作的重要性,确保领导把企业基层工会财务工作提上重要事项议程,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按照制度执行,上行下效,才能更好的促进工会经费的使用,把工会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更好的为广大职工服务。企业工会应坚持实行双签制度,一般支出严格按照会计人员审核,工会主席审批,分管财务主席审批签字,出纳人员报销的程序操做,重大支出经企业主席办公会或者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方可执行,杜绝乱发钱物和截留挪用工会经费等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发生。

(3)加强管理,完善会计基础核算。

①认真审核原始凭证,审核通过。实例的第一个财务总监签署的原始凭证,交后再审批主管财务的领导和工会主席,然后通过工会会计人员做账,最后由出纳人员办理结算。

②设置合理的课程,规范会计处理。欧盟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基层工会基金收支平衡和上级设置会计科目,总工会颁发文件合理,标准,正确使用联盟的账户。加强工会资产的管理,防止资产流失,强化资金管理,根据资金管理制度,往来款项超过1000元,必须使用汇款,减少库存现金风险。

③科学和准备财务报表。充分反映真正的财政年度内的财务状况和资金的平衡,提供更高层次的工会的详细数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和方向。

3.强化预算管理意识,完善预算编制程序,加强预算管理

(1)完善预算编制程序。深化预算,转变预算管理模式,采用零基预算,配置全局各种资源,形成综合预算管控合力。工会预算是工会全局工作的经济反映,是实现工作目标的物质保证。编制工会经费预算,合理安排资金,实现收支平衡,对于促进工会工作的开展和工会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加强预算管理,在一个会计年度内,需追加预算的重大开支,应经由经审会审查后,工会委员讨论决定,强化预算的严肃性和规范性。预算执行中要加强过程管理,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每一项经济活动中,及时、有效地制止不规范行为,确保资金的途径及资金正确使用。工会全委会及经审会年终应对本年工会经费及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强化管理,有效防止经济损失发生。

4.保证工会经费收缴的及时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