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检验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检验论文

篇1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临床医学检验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型均相同,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分别探讨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22℃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低温放置(-5℃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和3h)三种条件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检测结果均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四个指标衡量。结果:第一,1:5000稀释后的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释的样本实验数据,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在22℃的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PLT的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上几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液细胞在检驗时的质量与多种因素相关,稀释浓度、放置温度与时间等均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临床医学在检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各个环节的管理,提高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血液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资料与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

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的血型均相同,所有患者均无存在精神类疾病以及认知障碍,均属于非过敏体质,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实验享有知情权与保护权,其中排除患有先天性疾病患者,免疫系统疾病以及血液系统疾病患者等。

1.2研究方法

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分别探讨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22℃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低温放置(-5℃条件下)不同放置时间(0.5h和3h)三种条件对检测结果产生的影响,所以检测结果均通过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样本中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四个指标衡量。

1.3统计学方法

用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同稀释浓度(1:5000和1:10000)对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响

1:5000稀释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别是4.27€?.16、6.91€?.11、105.27€?.15、136.37€?1.51;1:10000稀释后的RBC(€?0^12/L)、WBC(€?0^12/L)、HGB(g/L)、PLT(€?0^9/L)的含量分别是5.22€?.17、10.23€?.58、145.32€?0.34、186.04€?5.12;RBC、WBC、HGB、PLT的t值分别是13.421、15.791、16.824、14.277;RBC、WBC、HGB、PLT的P值分别是0.000、0.000、0.000、0.000,综上所述,1:5000稀释后的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低于1:10000稀释的样本实验数据,两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222℃时不同放置时间0.5h、3h和6h对WBC、RBC、HGB和PLT含量的影响

在22℃的条件下,放置0.5h、3h和6h检验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和PLT的含量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首先WBC在放置3h的含量比放置0.5h和6h的含量高,其次RBC、HGB的含量表现为逐渐升高的趋势,而PLT的含量表现为逐渐下降的趋势,以上几组数据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3结论

血液检验是临床诊断的基础,可以为医生提供基础的判断标准,从而更准确的做出临床治疗,提高血液检验质量精确度,对于紧张的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本次实验选取在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附院接受血液细胞检验的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在所有受检者处于空腹状态时各抽取10ml静脉血液样本,本文从稀释浓度、放置时间以及温度三个方面分析血液样本的WBC、RBC、HGB含量,结果显示稀释浓度、放置温度与时间等均会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综上所述,检验人员需要严格控制血液样品的稀释比例、放置时间和温度,严格控制各个环节,以提高细胞检验质量,保证血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和效果论文

摘要:LIS系统其实就是实验室信息系统的简称,是将医院传统的收费管理模式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体现,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结合了检验、电子通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能够更高质量的完成检验医学工作。本文就是针对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和效果进行的分析,希望能够更好的开展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工作。

关键词:LIS系统;检验医学;实习教学

一、引言

LIS系统就是信息化时代下检验医学结合计算机技术的产物,具有诸多应用优势,包括速度快、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等等,是整个医院信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LIS系统不仅在医院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医院进行质量控制、检验流程控制及临床诊断决策提供帮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逐渐在其他科室的实习教学中得以普及应用,为医学教育工作提供了高质量、高效率的平台,也给检验医学实习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二、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可以概述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应用LIS系统后,检验医学的工作效率能够大幅度提升,检验报告的出具时间成几何式缩减,同时应用LIS系统后,检验设备能够实时的将检验结果在电脑信息网络中呈现出来,检验科室的检验效率更高,有效解决了人力手工检验的高劳动强度问题,医生查阅检验结果的速度更快,甚至在未来,也能够实现患者通过网络查询检验结果的功能。其次,能够有效的减少检验误差率,输出更加统一的LIS检验报告,系统程序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提示检验错误,发现检验结果中存在不良情况时及时报警提醒,进而避免检验错误的情况发生。第三,能够将检验结果在中文报告单中直接打印,省略了检验结果在报告单上粘贴的步骤,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同时解决了报告单丢失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第四,LIS系统能够实现更加严谨的检验计费管理,有效的解决了存在于管理中的漏洞,将所有的检验项目进行记录,包括明确检验者与审核者,做到有据可依,同时清晰规定检验系主任及一般工作者的管理权限,真正做到事前限制、事后复查。最后,检验结果能够得到更长时间的保存,生成了更加快捷的查询方式,更有利于进行科研统计及研究,将检验数据和结果在历史数据库中进行永久的保存,方便医护人员直接查询同一位患者的所有检验信息,为后期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便捷条件。

三、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和效果

(一)提升实习学员将检验结果转变为诊断信息的能力

检验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应用到生物医学基础与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对临床医学上研究有关疾病的病因及病理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为临床的疾病诊断、治疗与预后提供准确且全面的数据。也就是说,LIS系统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个体疾病状况数据,同时将获取到的数据转变为可以利用的临床诊断依据。在方便医务工作者的同时也对检验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开展满足临床医学需求的检验工作,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且可靠的检验结果,同时也必须要具备转化检验信息的能力,进而为临床医学工作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支撑。应用LIS系统能够为培养检验工作者的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LIS系统能够对提供的综合数据进行横向分析与纵向比较,对历史库中存有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同时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趋势,同时LIS系统实现了HIS系统的无缝对接,更有利于快速查询病人的基本信息。检验医院实习学员通过LIS系统能够掌握病人的基本疾病信息,对分析所得的信息加以加工,合理的评价检验结果,最终将检验结果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临床信息,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目的。

(二)帮助实习学员进行检验质量教育

检验科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临床提供大量的数据,因此提供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效果,LIS系统下学员能够更加轻松的开展质量意识教育与学习,首先在进行学习前,实习学员必须要明白LIS的应用方法,也要明确,随着LIS系统的深入应用,传统的检验模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尤其是标本的接受模式发生了变化,实验室在收到检验标本后,只需要对标本上的条形码进行读取即可以得到患者的基本资料与检测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对照患者及检验项目,网络系统的应用虽然简化了大量的工作程序,但是也有可能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学员必须认识到,前期的匹配错误将会导致后期的所有工作都是無用的。虽然应用条形码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错误的发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不会发生错误,因此在使用条形码技术进行检验工作时,核对制度至关重要。其次,在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时要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进行培养,让学员能够借助LIS系统进一步了解检验质量控制工作。LIS系统中的测定功能能够对检验工作进行实时的监控,同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预警,统计质量控制的数据,甚至可以直接生成质量控制图表,对检验信息进行了集中的管理,方便医护人员查找问题并分析发生原因,真正实现了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由于LIS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是将数据传送至服务器中,因此实验室检验工作者不再需要将检验结果用纸质报告单进行打印,而是在工作站系统上审核完检验报告后进行电子签名,医生只需要登录自己的操作端就可以及时的查询到患者的检验结果。但是在进行检验结果的审核时一定要重视与患者的诊断数据进行联系,分析系统提示的生命危急值,找到最为合适的处理方法。如果发现患者的检验结果出现了问题,则需要在第一时间动态跟踪检测全过程,分析所有数据产生的环节,减少出现误差的可能性,提升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由此可见,LIS系统中的质量管理功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员更加深入的理解检验工作的全质量控制。

(二)帮助学员提升沟通能力

应用LIS系统在检验医学科上的意义重大,能够在检验实验数据处理、传输、诊断与共享等领域发挥作用。但是如何有效的利用LIS系统的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作用并协助临床科室与检验科室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才是研究的重点。作为自学实习生,一个良好的沟通能力才是未来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要能力。LIS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给医生与患者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医务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LIS系统的信息传输功能在互联网上进行新项目的推广与传播,同时,因为LIS系统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医学教学的改革,其中的实时交流平台为学生之间的探讨提供了条件,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利用网络平台实现实时交流,可以让学生自主式学习,自主发现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检验医学实习学员还可以利用LIS系统中的计算机网络平台,实现检验实验室与其他实验室、临床科学,甚至是国际间的实验室展开信息交流与互换,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为医学行业间的交流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四)对实习学员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

随着我国居民对医疗水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我国医学水平的发展与进步速度越开越快,医学人才队伍更加完善的同时又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与设备,因此,检验医学领域得到了较为迅猛的发展,但是因为检验学科并不同于临床诊断科室,受到人们重视的程度有限,在科研水平上要落后于其他学科,历史遗留原因和科室的科研沉淀问题也有着一定的联系。在实习医生学员进入临床科室开展实习工作之前,必须要培养其科研的素养,这将会直接影响到医生的未来发展。LIS系统在检验医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为实习学员提供了一个提升科研能力的平台,例如可以充分利用系统中的学术统计模块功能,为学员提供基于常见的检验业务搜集到的患者信息与真实的检验数据,进而帮助学员开展各项与检验项目有关的数据统计与分析,例如可以对免疫项目中的阳性率进行分析,为学员提供高效的统计功能,可以通过设定搜索条件与分析条件的方式,将统计结果快速导出,便于学员使用更加专业的统计技术进行数据分析,进而给学员提供更为精准的文章撰写素材,极大程度的缩短了学生浪费在数据统计上的时间。除此之外,LIS系统的应用更有利于学员掌握患者的病情,利用LIS系统,可以对患者在本院就诊的所有以往资料及检验结果进行查询,便于学员对患者的检验结果有一個更加全面的了解,并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动态分析,相互结合实验数据和临床诊断的资料,对患者疾病的变化规律进行观察,这也更有利于学员展开良好的科研工作。

(五)对实习学员实验室管理能力的培育

篇2

对于一些大型医院来说,实验室都实现了自动化控制,从单个设备控制到组合设备控制再到连接整个实验室设备进行控制,操作方式从手动式向自动化转变,检验速度也在不断提高。以往在显微镜下是用肉眼计量细胞数,其所有的程序都是手动式操作,简单的血常规化验都需要近半个小时,现在进入全自动化控制,只需要一分钟就会检测出十几个项目,并且得出结论。而血培养在上个世纪需要好几天时间才能完成,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即可。结核菌的培养从过去的几个月得出结果到现在的几分钟就可得到结果,这都要归功于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1.2标准化技术的应用

过去检测一种药物的化学成分需要使用多种方法,即便使用同一种方法,也会存在误差,所得到的结果和参考值不相同,给检测人员和患者带来很多麻烦和困扰。目前,国内外很多的学术研究组织,都在不断地深入研究并且推行一整套标准,使得整个国家以至于全球都可以使用的一套标准。方法标准化会带来很多的方便和好处,不但使得方法和结果的表达一致,而且有助于诊断的准确率,有利于药物的生产,从而能更好的控制质量,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进入全球化时期,不仅可以快速的检测出各项指标,而且还能在不同的医院和地区使用检查结果,因此标准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使得医学检验向着检验医学转变,

2.基于管理方面看医学检验向检验医学的转变

2.1检验管理理念的更加科学化

检验医学作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是多个学科组合而成的。现在的检验医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并且检验范围也在迅速增大,包括数千种的实验项目,每天就会生成成千上万的检验报告。而如此庞大的检验体系就需要更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尤其是每一份报告的发出都是一项复杂的过程。上个世纪中期,几台显微镜就能完成常规检查,一台目测比色计就能够完成基本的生化检测项目,大多是根据医生的经验来对整个检验科的检测质量进行管理。然而现在的检验科,基本上听到的都是医生说的专业术语。另外检验医学的转变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突出了检验医学的科学化和自动化,目前已经建立了许多管理制度和体系,比如:检验方法的标准化、医疗人员的考核制度、检验人员的培养和教育、设备的检测和质量控制等等,都有一套体系,有些已经形成了法律条款,为今后的检验医学国际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而这些转变无疑都是检验管理理念更加科学化带来的[2]。

2.2检验管理理念更加人性化

事实上,检验学科的发展主要是医学理念的转变。而当前的检验技术逐渐向小型化、床边化发展。床边实验是检验人员坐在病人身边检测各项指标,然后得出结果,为病人和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大方便,这综合体现了人性化服务[3]。上个世纪之前,检验科室的人员从事检验工作,医生将采集的标本送到实验室,等到检测结果出来再送到临床上,这个过程被叫做"医学检验"。从那之后,检测人员不单单只检查标本,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医学诊断,然后做出最后的判断,并且向诊断医生咨询诊断结果,这一过程称为"检验医学"。从"医学检验"到"检验医学"的转变,不单单是词语顺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医学管理理念的改变,服务模式的改变,工作内容和知识体系也受到深刻影响。

篇3

186例非贲门胃癌患者,来自中山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经临床、胃镜及病理诊断证实。男81例,女105例,平均发病年龄(55.19±14.05)岁。随机选取298例来自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健康体检者,其中男198例,女100例,平均年龄(39.20±14.12)岁。以上个体均为无血缘关系的广东汉族人,既往无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史。

1.2研究方法

1.2.1Hp的检测

采用ELISA检测Hp感染。

1.2.2基因组DNA提取

抽取静脉血4ml,常规酚/氯仿抽提基因组DNA。

1.2.3PCR扩增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

1.2.3.1TLR4Asp299Gly,Thr399Ile基因多态性检测

将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以8%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GV1染色。

1.2.3.2CD14C159T基因多态性检测

引物设计及反应条件参照文献,引物为F:5′TGCCAGGAGACACAGAACCC3′,R:5′TGTCATTCAGTTCCCTCCTC3′,PCR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以8%的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GV1染色。

1.2.4统计学分析

病例组和对照组人群HardyWeinberg平衡采用χ2拟和优度检验,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采用直接计数法计算,χ2检验差异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水准为α=0.05),相对风险度用OR(Oddsratio)值及95%可信区间(95%CI)来评价。

篇4

而且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层次都较年轻,与学生交流没有代沟,能很好地融入到学生群体,能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育和指导,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然而,目前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辅导员人数远达不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师生比1:200配备的要求。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琐碎、繁重,除了完成所在二级院系交给的工作任务外,还要完成学校、校党委、学工处、教务处、财务处等各部门分派的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对于应对日常事务已经相当繁重的专职辅导员,还要评职称、写论文,进行学生思政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因此,细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的精力和时间少之又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的专职辅导员所学的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或教育管理专业,与医学专业完全不同,这些辅导员在学生学业指导以及未来发展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提供学科专业上的帮助和意见,此外辅导员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难以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

2.兼职班主任岗位的设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专职辅导员的部分工作压力,兼职班主任通常管理1个班级。

配合辅导员做好所管班级的学生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在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尤其是家庭困难学生和后进生。兼职班主任可以是学生的课任老师,也可以是在学校里从事其他行政工作的人员。由于兼职班主任有自己的专职工作,班主任只能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事务,因此对学生工作的完成效率和用心程度参差不齐。用心的老师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对学生的关心无微不至。也有老师只把当班主任作为职称评定中必须完成的任务,应付了事。

3.当今社会经济多元化,网络无处不在,在这种不同于以往的、高速发展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有着这个时代的特点。

他们思维活跃,眼界开阔,创新意识强,敢于挑战新鲜事物;但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成长环境优越,从小到大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没有受到大的挫折,缺乏独立性,抗压受挫能力差。一些学生离开父母在大学里过集体生活,面对一些学习、生活或人际交往上的小问题,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少部分学生甚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等。其次,部分学生责任心不强,做事不细心。而对于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医务工作,需要的正是用责任心和细心完成每一次的检验工作,确保检验报告准确无误。第三,喜欢以个人为中心,功力心强,做事情只考虑个人得失,不顾他人的利益,缺乏奉献精神,凡事付出要求有相应的回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也容易使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学之间相互攀比,挥霍父母辛苦挣来供他们读书的钱。第四,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电子产品日新月异的时代,网络丰富了我们的生活,给生活带来了方便。对于在校大学生,网络也给他们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现在的学生对网络过于依赖性强,遇到问题不爱思考,习惯在网上“百度”。部分学生自制力差,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新时期的学生管理工作,单一的由辅导员或班主任管理的工作模式都存在缺陷,还有待完善。因此尝试建立一种以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学生管理模式,从各种不同的角色入手,三者既独立分工又相互合作,把教学和育人相结合。

二、9A导师制的建立及具体实施

与以往的科研导师制不同的一种新的导师制———9A导师制。它是通过围绕导师对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文献信息检索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和外语运用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就业力等9个方面的针对性培养,最终使学生达到“3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技能自信(较高的综合素质)、就业自信(就业力强)。选聘的9A导师来自医学检验学院从事专业教学的老师或附属医院检验科从事临床检验的老师及在检验学院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部分导师是该行业的专家,这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不仅能从导师那里学到检验的临床操作技能,而且能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9A导师制实行四年一贯、利用课余时间、师带徒式导师制。根据学生潜力和个性,有针对性选择“9A”中的2项及以上给予强化培养。导师与学生的比例在1:2—8左右,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完成后,对学生进行成绩评定,评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同时,对所带学生获得优秀的导师给予奖励,这样也能一定程度提高教师的积极性,保证9A导师制的顺利开展。9A导师制与传统导师制的优势在于,导师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与学生有更多面对面的交流和接触,更容易了解所带学生的学习、性格、爱好等特点,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进行学习。

三、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管理模式的优势

1.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在短期内解决了学生管理人员短缺的问题。

近5年,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人数从原来的一个年级2个班扩大到最多一个年级7个班。虽然学校在不断地增加专职辅导员编制岗位,但要达到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200的要求,总有一定的滞后性。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协作的管理模式,使加入学生管理工作的人数增加了两倍。在保障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同时,还减轻了辅导员工作量大的压力。这样,辅导员就不仅仅只停留在完成各种日常管理工作上,能有充足的时间,更系统、更科学的来开展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和提升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水平。所以,三者协作的管理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工作质量。

2.分工明确,提高学生指导的针对性。

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不断完善,9A导师、辅导员、班主任三者通力协作,在我校检验学院的学生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改革后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分工更为科学和明确,辅导员负责整个年级的学生管理,主要从宏观了解全年级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风气,从整体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管理。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主要从班级学风建设、及学生个体入手,一方面协助辅导员从面上管理班级,另一方面又能细致入微为个别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上的帮助。9A导师则以导师组为单位,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例如:开展知识小讲座,参与导师的科研研究,提前接触临床检验操作等。9A导师制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和推荐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篇5

中图分类号:DF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8-0253-02

足迹检验技术是同刑事犯罪斗争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为侦查破案提供准确、可靠的线索和科学的依据。足迹的检验鉴定结论是一种独立的证据形式,是鉴定人依据同一认定理论,运用痕迹学的检验方法,对现场足迹与嫌疑人的足迹样本进行观察、测量、比对,根据其特征认定或否定结论。

一、足迹检验时应注意的特征

足迹的检验鉴定主要是对赤脚足迹,穿鞋足迹和穿袜足迹的检验鉴定,亦称对赤脚脚印、穿鞋脚印、穿袜脚印的检验鉴定。

1.赤足足迹,是指人脚直接与地面等承痕体接触所形成的足迹。

赤足足迹具有认定人身的作用。足底面皮肤和手掌面皮肤一样,分布着乳突纹线、褶纹、皱纹。在检验时应注意观察赤足如下特征:

(1)足乳突花纹。乳突花纹包括弓型纹、箕型纹、斗型纹、三角型纹。检验时应注意乳突的起点、终点、分歧、结合、小桥、短棒、小沟、小点、小眼;花纹大小,纹线粗细,间隔宽窄,等;(2)屈肌褶纹的位置、形状、粗细、长短、数量、结构、流向。皱纹包括直线形、弧形、曲折形、分歧形、交叉形;其方向有向前、向后、向内侧、向外侧、斜向;(3)五趾前缘突点连线构成的角度及角所在的趾位,相邻趾连线的长度,各趾与其他部位特征连线长度及构成的角度;(4)伤疤、鸡眼、老茧、脱皮的数量、位置、形状、大小及相互关系;(5)隆出。选定某一隆出将其两端(波谷)用直线连接成弓状,然后测量弓宽及弦长;(6)畸形趾有:多趾、缺趾、断趾、联趾及超常大趾(拇趾除外)的形状、大小及趾位;(7)附着物的颜色、物质成份、气味。实践证明,它同样具有相对不变,人各不同的特点。

2.对鞋、袜足迹检验鉴定时应注意的特征

足迹检验鉴定中鞋、袜特征,是指人穿着鞋、袜形成的足迹中所反映出的造痕鞋、袜接触地面的外表结构形态。

犯罪现场的鞋、袜足迹,多数情况下,在是鞋、袜底部留下的痕迹。既包括鞋、袜足迹自身的实际情况,也包括作为造痕体的鞋、袜外表形态结构,以及鞋、袜底各部位的名称、长宽和形状;鞋、袜底的原材料品种物理结构;鞋、袜底生产制造构成的特点;鞋、袜底经常穿用和修补形成的特点。在遇到穿袜的足迹时,往往因多数袜子的织纱较细袜底较薄,既能反映出织纱的个别特殊明显的外表结构形态,又能反映出脚的部分形态轮廓等特征,检验此类足迹时,必须结合脚的外表结构形态,进行综合检验。

在做鞋袜足迹检验时应注意的特征有:(1)磨损特征:跟后沿落足部位、掌部支撑碾动受重力部位及起足前尖部位的磨损面形状、大小、力点;(2)补块物的大小、形状及补块物自身具有的特征形状等及针脚的起点、终点位置、方向、稀密。(3)断裂痕形状、数量、长短、宽窄;硬伤的形状、部位、方位、大小;(4)孔洞的形状、大小、位置及孔洞周边裂口数量、相互关系及所在时针位;(5)龟裂纹构成的图案形状、边长及交叉角度;磨损面周围残留花纹的形状及数枚残留花纹构成的特殊图案;(6)钉孔形状及其周边裂口数量、大小及所在时针位;(7)钉帽形状及钉的数量和相互关系;(8)围条裂口的位置、大小、数量及相互关系;围条接头的位置、大小特征;(9)鞋底围边切痕特征;(10)印模上的特定特征形状及位置;(11)附着物特征。

二、足迹检验程序和方法

(一)对于现场提取的足迹,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在确定了系罪犯遗留的足迹后,就要对足迹进行全面的分析。

1.要分析现场足迹与罪犯的关系。包括赤足印种类、袜足印种类;2.分析犯罪嫌疑人形态。包括年龄、身高、体态、步法特征等形态;3.要分析伪装足迹和足迹遗留的时间。

通过以上分析,可对现场足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要尽可能多地提取现场足迹,逐个进行认真细致地观察,标划出稳定的,能够重复出现的习惯动作特征。

(二)制作足迹样本

1.根据现场足迹的种类,提取嫌疑人的足迹样本。按照现场承痕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提取足迹样本;在形象特征(同类鞋)鉴定中,对于现场遗留的平面足迹,特别是残缺的平面足迹检验,要多做样本进行比对;按照现场穿鞋足迹的鞋的新旧程度,应尽量选择嫌疑人的鞋或底质地相同的鞋制作样本;提取穿袜足迹样本时,应是嫌疑人穿本人的袜的足迹。

2.按照现场承受客体的属性和形成足迹的动作制作足迹样本。如现场足迹遗留在泥土、沙土、水泥地、木板地、雪地、灰尘等客体上,应模拟现场足迹承受客体属性和条件制作样本。现场足迹是行走、站立、跑、踩、跳等动作留下的足迹,制作样本时,应尽可能在相似条件下进行。

3.整体测量,种类确定。首先确定种类是否一致,起、落足痕迹特征是足迹中十分重要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不论是足迹的形象检验还是不同鞋检验,起、落足痕迹特征都可以作为种类识别的依据。

现场足迹和嫌疑人样本足迹在大小、起、落足特征相一致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下一步检验,如果二者这些特征不相吻合,就可以作出否定结论。

4.交叉观察,相互比对释差异点,为检验结论提供充分依据。符合点的肯定,交叉观察,相互比对,吃透足迹各区域内的特征,必须是现场足迹与嫌疑人足迹的一般特征和个别特征,这是检验鉴定的关键所在。

三、足迹检验中出现误差的原因

足迹检验所涉及的学科教多,如生理解剖学、人体运动学、力学、摩擦工艺学、橡胶工艺学、人文科学、土壤学等等。若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基础理论,在足迹检验时很容易出现偏差,严重影响案件的侦破工作。实践工作中经常出现以下因素导致检验工作出现差错:

1.年龄与步伐因素。足迹与年龄有关是普遍性的规律,而现场足迹则是个体特征的反映。由于职业、居住环境、生活条件、身体状况、行走等诸方面的因素,势必会导致个体特征与普遍性规律之间产生差异。各年龄阶段的人足的运动方式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种稳定性会随着人的年龄变化而逐渐有所改变,反映在足迹上就出现了步法、步态的特殊性。这种稳定性和特殊性为通过足迹分析作案人的年龄提供了可能。但在具体的分析中,由于个体的差异及人行走过程中非本质特征的影响,对足迹的分析结果就极易产生误差,甚至有时根据足迹分析得出的作案人年龄与其实际年龄会相差5—10岁。

在足迹检验中运用分析年龄公式时,需要测量足迹压痕的大小。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极难掌握,特别是大花纹鞋底类足迹压痕的界限划定更不易掌握,只能根据足迹的大概情况先做出初步推算,然后再根据足迹压痕的各类情况进行综合性判断。而足迹压痕界限划定如果出现1毫米的误差,推断出的年龄就会与实际相差1岁。

2.制鞋工艺及地域方面的因素。在制鞋工艺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鞋子款式众多,而有些鞋子的鞋长与实际脚长的放余量或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与教科书提供的参量有一定的误差。这就需要在足迹检验时正确分析鞋种,通过样鞋得出准确的放余量及鞋子的内外侧长度之差,以准确计算出足迹的长度,为正确分析身高打好基础。由于南、北方人的人体结构比例有一定的差距,教科书所提供的系数只是普遍性的标准值,因而在通过足迹计算身高时,需要根据作案人的生活地域调整计算系数。

3.足迹提取方面的因素。现场勘查人员在提取足迹时,如果造成了足迹特征的变形,就会成为足迹检验中出现误差的一个客观原因。提取足迹时之所以会造成特征的变形,其原因在于:第一,在用静电吸附法提取足迹时,由于吸附板与承受客体之间会有一定的间隙,使得吸附起的足迹与现场足迹在特征方面产生变形,造成差异;第二,在用拍照法提取足迹时,由于照相机的性能及光线等因素的影响,会使现场足迹在特征上发生变异;抑或在足迹照片的制作过程中,由于操作或药剂的因素,导致现场足迹上的特征消失,或者出现不应有的虚假特征;抑或由于照相机与现场足迹之间的垂直度不对,造成足迹特征的变形。

在用石膏制模法提取足迹时,石膏的质量及制作工艺方面的因素都会使足迹特征发生变异。除上述原因外,由于技术人员对足迹检验所要求掌握的多学科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实践经验不足,或其在足迹检验过程中急功近利、主观臆断、以偏概全,忽视对足迹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判断,也会导致足迹检验出现误差。

4.肢体残疾因素。残缺足迹,所反映形态、步法特征较少,可供参考的内容也少,如果仅凭一两个似是而非的疑问特征就对其进行检验,就会使鉴定结论出现较大误差。

5.其他因素。首先,足迹的承痕客体种类繁多,如沙土、水泥、柏油、皮革、瓷砖、木材、金属、玻璃、橡胶、塑料、纺织物等。不同承痕客体的物理结构和性质(如弹性、硬度、塑性、渗透性、摩擦系数等)不同,使得其承载的足迹所反映的特征各有不同。

其次,人体所受的外力有重力、惯性力、支撑反作用力、浮力和物体阻力等;所受内力有肌力、组织被动力、内部反作用力等。根据各种力的不同作用,所形成的足迹可简单地分为静态足迹及半静态的非行走的蹬、踏足迹和动态足迹等类。如果在足迹检验时对这种差异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就会造成误差。

篇6

本组一共有7例胰腺-实性假状瘤患者,男1例,女6例,年龄均在20~5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岁。7例中有2例出现腹部疼痛而就诊;有1例患者因为感觉腹部内含有块状物就诊;有2例是CT影像学检查发现左肾上腺占位;2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发现胰腺占位而就诊。本组的7例患者腹部均未有过手术史、外伤史以及胰腺炎病史。检查患者的身体:其中有3例患者在触诊可扪及腹部肿块,却均无明显的阳性体征。7例患者的糖苷类抗原19-9(CA19-9)、糖类抗原125(CA125)、血清癌胚抗原(CEA)等肿瘤的标记物检查均未发现任何的异常。7例患者通过B超、CT以及MRI等检查发现腹部包块,卵圆形或圆形,呈实性、囊性或囊实性的肿物,界限清晰。7例患者在术前的诊断:胰腺囊腺瘤有2例,胰腺囊腺癌有1例,左肾上腺占位有2例,腹膜后占位有1例,有1例确诊为小肠间质瘤。

1.2方法

本组的7例患者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发现有1例患者因为肿物的浸润致使脾脏的动脉静脉被包绕;有3例患者因为肿物与脾脏发生了粘连现象,因此必须实行胰体尾切除术和脾脏的切除术;其他的患者均进行单纯的肿物切除术。其中有2例患者在手术中经过使用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的检查证实为该病。手术完成之后切下的肿物均采用病理学检查,并进行免疫组化分析。使用10%的福尔马林固定标本,在脱水之后用石蜡包围,做切片为4μm,采用苏木素-伊红进行染色。免疫组化分析使用链霉素抗生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的方法进行。所使用的抗体有孕激素受体、波形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角蛋白等。

2结果

2.1病理检查

2.1.1巨检

7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肿物位于胰腺的头部,有2例位于胰体,3例位于胰尾。肿物直径为4~15cm,平均为8cm。其中有4例患者的包膜比较完整,3例患者的包膜不完整而且还和脾脏发生粘连现象。肿物的切面囊实性,囊性区为灰褐色,实性区为灰白色,在囊性区还能见渣物样,还有2例患者的囊壁出现了钙化。

2.1.2组织学检查

肿瘤由不同比例的实性、假和囊性结构混合组成。肿瘤的实性区由形态一致,中等大小的细胞组成,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和一些不规则的梁状排列。细胞质较为丰富,呈透明状或嗜酸性,有时还会含有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的嗜酸性小滴。细胞核呈卵圆形或圆形,其中的染色质细腻、均匀,还能见到凹陷或者是核沟,核分裂很少见。在肿瘤间质内有较为丰富的血管,在距离血管较远处的细胞常出现坏死、变性,致使残留在血管旁的细胞环绕着血管形成了假状的排列,纤细的血管轴心常常呈明显的透明变性和黏液变性。假状结构之间的空隙内充满大量的红细胞,呈血管瘤样改变。实性区或出血灶周围可见胆固醇裂隙和泡沫细胞积聚。

2.1.3免疫组化分析

免疫组化是诊断肿瘤的关键,诊断此瘤须辅以免疫组化。本文7例SPTP报道中,PR阳性的有5例(5/7);NSE的阳性有7例(7/7)Vientiane的阳性有4例(4/7);CK的阳性有4例(4/7);Sin的阳性有2例(2/7)。

2.2治疗及随访

本组的7例患者在手术之后有1例出现了胰瘘,进行了保守治疗之后痊愈出院,其他的6例患者手术疗效甚佳,痊愈之后出院。

3讨论

3.1临床特点

胰腺实性假状瘤是发生在胰腺或胰腺周围的比较少见的肿瘤,发生在胰腺周围罕见,可能起源于异位胰腺。该瘤细胞既能表达上皮性标记物和间叶性标记物,且能表达内分泌和外分泌标记物,因此多数学者认为来源于胰腺的潜能干细胞。该病的发病率较低,临床上并无特异性的表现,长以体检发现或腹部肿块为首发症状,但同时由于部分医生在检查上的认识不到位,常会将该病误诊,进而以过术后的病理检查能确诊该病。本文报道的7例胰腺SPT发生与胰腺的任何部位,并未出现很明显性的倾向,2例位于胰体,2例位于胰腺头部,3例位于胰尾;有3例出现包膜不完整且与脾脏粘连,2例囊壁钙化。WHO把SPT定性为具有低度恶性潜能的肿瘤,因此术前正确诊断是至关重要的,对手术范围起决定性作用。Pettiness等认为,SPT术前及术中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是诊断这种少见胰腺肿瘤的可靠依据。由于诊断有不确定性和肿瘤细胞可能因穿刺而播散,也有学者认为不宜穿刺活检。鉴于SPT绝大多数为良性,我们认为穿刺细胞病理学可行,以提高术前正确诊断率。

3.2鉴别诊断

①胰腺内分泌肿瘤:临床上此瘤常伴有神经内分泌紊乱症状,组织学上肿瘤一般无完整包膜,多数伴不完整且和脾脏发生粘连现象,易伴出血、坏死及囊性变。②黏液性囊性肿瘤:此瘤常见于胰尾,体积较大,呈囊性,单房或多房囊腔内含胶状混浊液体,伴明显纤维性包膜。③胰母细胞瘤:此瘤多发生于男性儿童,肿瘤由上皮成分和间叶成分构成,在肿瘤中总可找到似胰腺的腺泡、腺样结构,若以腺泡排列的上皮细胞巢为主,常可见鳞状小体,无假状瘤结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胰酶阳性而Vientiane阴性。

3.4治疗与预后

篇7

1.1检验手段落后:先进的医学检验技术是保证计划生育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起步较晚,尤其是县乡的技术服务站,在科室设置、功能配置、技术管理、服务内容等方面未完全成熟。马茹君,丁宏等人指出,我国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医学检验手段相对落后,检验项目不够健全,配套的检验设备也相对较少,缺乏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2],这与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不适应,也与现代化的医学检验技术不协调。1.2人员配备不当:大多数基层县乡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在人员编制上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通常情况下一个服务站只有3~5位编制人员,在专业医学检验员配备上尤其欠缺,大部分的医学检验人员还兼任其他技术服务工作,部分服务站的检验人员是临时聘请的。许多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的检验人员需要承担许多护士、医师的工作,工作量多、责任大,所需要承受的工作压力也比较大。黄玲,毛宗福认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人员配备不当的现状,决定了从业人员专业水平不高、工作责任心不强、流动性大等特点,也造成例医学检验工作的质量得不到保障[3]。此外,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较低,对检验结果的判断也不够准确,从而无法准确、系统、完整的为计划生育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这种现状在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相当普遍,不仅威胁着广大育龄群众的生育健康和身心健康,也给计划生育的临床服务造成一定困扰。1.3缺乏足够重视:计划生育作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一项重要手段,需要为育龄群众提供有效、安全、方便、及时的节育避孕措施。然而在实际工作实施过程中,大多数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上客观条件有限,在计划生育工作中需要完成结扎、上环、引产、人工流产等任务,为了保证“四术”工作的完成,往往忽略了手术前后相关的临床医学检验工作[4]。而计划生育服务对象大部分是健康或者亚健康群体,使得部分医学检验人员对检验工作不够重视,常常会凭感觉、靠经验做事。对于医学检验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严重影响了计划生育工作的质量和实施效果,也引发了某些后遗症、并发症,不仅不利于节育避孕工作的落实,而且对育龄群众配合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产生不利影响。

2对策与建议

2.1明确医学检验内容: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严格参照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学检验内容,正确选择节育措施及术后康复指标。秦玉明建议,在进行宫内节育器的放取、药物流产、人工流产前,需要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检验,并在手术前做血常规检查,初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严重贫血、炎症等病症,若检验结果呈阳性,则需要结合受试者的临床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待其病情好转以后再进行手术[5]。在放置皮下埋植剂前,需要进行肝肾功能、宫颈刮片、血常规检查,排除严重贫血、恶性肿瘤、肝肾功能异常、凝血障碍者。男性结扎前需进行血常规、尿常规检查,对于泌尿系统感染者,需要先治疗后手术。在妊娠引产、钳刮术、男性结扎术中,还需要进行乙肝、肝肾功能、凝血、血型等项目的检查。2.2提高医学检验质量:贾贤杰,邓睿等人指出,在计划生育实施过程中,应进行全面的医学检验质量管理,借鉴全科医学理念和方法,切实提高县乡计划生育技术的服务质量[6]。一是将核对制度落实到底,在收集标本进行检验工作时,严格核对年龄、性别、姓名、项目、检验目的、化验单、项目等是否与标本相符。二是执行报告制度,一般在送检当天生成报告,特殊情况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需要妥善保管;对于未达到要求的标本应重新采集;若检验结果可疑或与临床不符时需主动联系临床医师,必要时重新检查;对于检验项目以外出现的阳性结果需要主动报告。三是预防感染与清洁,采血时严格无菌操作,坚持每人一针一管,防止出现交叉感染;检验室应定期消毒,保持整齐清洁,摆放好各种仪器,定期校对仪器、检查试剂,以保证灵敏度和质量。四是做好后续工作,检验结束后,妥善处理标本和污物,检验中所用的容器、器材等应及时清理,经清洗、杀菌、干燥后放回原处。2.3提高认识:提高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明确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的重要地位,破除传统思想,接受新观念。医学检验作为实施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手术者身心健康、预防后遗症及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提高节育避孕措施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相关文献提出,各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应充分认识到医学检验在国家计划生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加强对医学检验工作的重视,完善检验项目的建设和质量管理体系,充分体现和谐计生、人文计生、科技计生的现代化计划生育理念[7]。

篇8

二、基于抗原抗体结合的检测

细菌的内部和表面含有大量的抗原决定簇,因此可以利用抗体抗原的结合原理利用抗体标记细菌,然后用标记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等)与抗体结合,酶催化的呈色反应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很多重要的病原物均有相应的抗体,如抗HCV、抗HAV、梅毒抗体、抗HIV、优生优育TORCH系列等。该法具体程序为采用预先包被了的细菌单克隆抗体的微量塑料板,加入增菌液处理的样品,反应后再加入一定的指示剂,作用完毕后用酶标仪测定OD值来判定结果。因此,要得出可靠的结果,供试样品首先必须进行预增菌、选择性增菌,以便提高检出阳性率。此法除保留抗体、抗原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外,由于标记酶的酶促反应的放大作用,使测定的灵敏度更高,检出细菌极限范围在105-106cfu/ml。

三、基于遗传物质的鉴定

1、聚合酶链式反应法

聚合酶链式反应英文简称PCR,是近年应用较为广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尤其适用于培养困难或传统的血清学方法不易检测的病原细菌。该法的原理是:地球上每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不同的,聚合酶链式反应就是扩增生物中的特异性基因片段进而对生物进行鉴定的,例如沙门氏菌就有多个特异性基因,陈洪认为,编码细胞膜外膜含铁细胞受体的基因对沙门氏菌诊断有特异性;还有学者认为gyrA基因和rcsC基因之间的插入序列为伤寒沙门菌所特有,对伤寒有诊断意义,可以利用这些特异性的片段制作检测探针,目前,根据上述基因设计引物用于人体或自然界中细菌的检测,并形成了试剂盒作为商品销售。聚合酶链式反应需要的条件有引物、模板和四种脱氧核苷酸,反应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退火和延伸三个阶段,经25-30个循环,一个DNA分子就可扩增106以上。该技术由于其具备快速、高度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不用进行细菌的培养等特点。

2、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简称AFLP,是目前广泛应用的DNA指纹技术之一,AFLP通过PCR扩增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并进行电泳分析。具体步骤是先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基因组DNA,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然后将双链接头连接到DN段的末端,进行电泳呈现不同的谱带。由于AFLP可以使某一个体出现特定的DNA谱带,而在另一个体中可能无此谱带产生,因此,得到的DN段多态性可作为一种分子标记指纹,为研究细菌属乃至株间的亲缘关系提供了有效手段。AFLP结合了RFLP和PCR技术特点,具有RFLP技术的可靠性和PCR技术的高效性,但该法不但成本较高,而且需要操作者具备较高的检验技术,目前一般医院尚难应用。

四、16sRNA鉴定法

篇9

1.2设置临床见习期现有的课程设置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还不够密切,由于未能很好地让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致使部分学生并不知道临床检验报告是什么,不知道检验报告上各项指标代表何意,也就更谈不上有专业感情。因此,建议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课教学之前应安排学生在医院的检验科临床见习一段时间,具体了解检验工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检验知识的印象,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医学检验专业的课程教学应该针对检验技师的培养目标,强化检验专业的特色,突出检验技师岗位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具体表现在检验方法学、实验种类、检验项目、技术种类等教学内容的特色和优势。

1.3增设一些有特色的选修课以加强学生对当前最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如针对检验科的大型仪器设备,检验人员只需了解仪器性能及常见故障排除。因此,可以将《检验仪器维修》这门课程改为选修课或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出。也可将几门临床主干课程中的临床检验仪器集中为临床检验仪器学课程,避免重复讲授。为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开设《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可以将生化、免疫、细胞等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起来,不必在多门专业课中重复讲授;而针对《临床实验室管理》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组织学生在临床实习期间边实践边学习,其教学效果会更好。

2课程开设顺序

课程开设顺序总体要求是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这样依照学科的发展、知识的关联与衔接来设置。有平行课程时要平衡开课实验室和教研室的学年工作量。实训课中的军事训练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以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组织纪律观念、集体观念和讲求规范及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促进校风校纪建设;社会实践课应安排在每年的寒假和暑假进行;临床见习时间宜安排在进入专业课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年。

篇10

2加强工作人员生物安全管理

2.1加强医院感染知识的学习检验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害对象是工作人员,检验科不但直接接触患者的机会比较多,还要通过多次工序对患者体液和排泄物等标本进行检测分析,这些过程都有可能使检验人员造成感染,检验科为加强个人生物安全管理,提高工作人员的感控意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科室制定了具体的培训计划:认真学习国内外医院感染知识,定期组织检验人员学习《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中华人名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工作人员要求牢记本实验室的相关生物安全具体管理条例及职业暴露处理规程,提高检验人员的医院感染意识和无菌观念并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当中。特别是对新参加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医院感染知识的严格考核,以使其掌握正确的要领,避免养成不良的习惯,从而保证他们以正确的意识、操作技术和工作习惯展开工作。检验科还分批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组织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培训班学习并取得了考核合格证[4]。

2.2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检验科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档案中包括工作人员具体身体状况,每年相关体检资料,是否有职业暴露及损伤事件的发生,一旦发生要根据《医务人员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理(SOP)》相关要求及时处理,分析事故的原因,对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记录追踪的全过程。

2.3加强个人生物安全防护在检验科各实验室中,感染性标本在检测和操作过程中难免溢撒,产生的气溶胶污染最为常见,也难预防,采取科学合理的个人防护对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非常必要有效。为此,检验科对工作人员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和防护操作程序进行了培训,各实验室按照分区实施相应等级的个人防护,要求实验室操作必须严格遵守个人防护原则:工作人员进入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如工作服被污染要及时更换消毒;试验操作时应戴手套、口罩、帽子且一次性使用;规范个人行为,在工作区不要饮食、吸烟、处理隐形眼镜、使用化妆品、存放食物等;微生物实验室、PCR实验室、HIV实验室配备防护服和防护眼镜,以上实验室所有的实验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工作中要预防锐器对操作者的危害,锐器伤是一种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深部意外伤害,是医疗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损害[5],实验室必须佩备降低锐器损伤风险的装置,尽量避免使用玻璃等易碎容器和使用锐器操作[6]。据报道,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从感染源排出后,需要经过连续的传播途径才能到新的宿主体内定植或感染[7],加强医务人员洗手,是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一步,可降低50%的病原感染率[8]。在工作中当手有可见污染物或被病人的标本物质污染及离开实验室前,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卫生部《医务人员手卫生消毒规范》要求的七步洗手法,认真洗手并用手消毒剂消毒。在实验室内必须穿防水、防滑,能有效保护脚部的工作鞋。

3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的建设和监管执行

3.1增强医院感染控制的监管在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检验科成立了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负责相关的管理和监测工作,由科主任担任组长,各实验室负责人担任组员,感控小组负责依据相关的法规要求及时制定、修定和不断完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督促各实验室生物安全措施的贯彻落实,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制度的执行情况以便掌握医院感染的动态,对工作中出现的生物安全隐患及时处理,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

3.2建全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检验科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依据各实验室操作产生不同的危险物质和试验危害,制定了相关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力争达到实验室所有与安全有关的活动都有据可依,所有过程均有记录可查,分别制定了《工作流程图》、《环境监测管理程序》、《菌种管理程序》、《传染性病原微生物报告、储存及运输程序》、《医疗废物处理程序》、《生物安全管理程序》,以上制度在落实的过程中依据实际工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修定、完善。

4加强对高危因素的干预

4.1检验科环境的消毒实验室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一切物品,包括空气、水体和所有的物表、地面等均被视为有污染危害,都要对其消毒处理。每日工作结束后室内空气用紫外线照射1h;地面、物表每日用清水湿式擦扫,被污染时,及时用500~1000mg/L含氯消毒剂先覆盖污染表面,作用30~60min,然后湿式擦扫;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试管等尽量一次性使用;需重复使用的污染器材应立刻浸入含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净、烘干;接种培养过的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30min后再刷洗;实验室仪器可用2%中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污染严重时,可用环氧乙烷消毒。消毒剂的配制和浸泡时间、高压灭菌器的温度和时间都必须严格按照生物安全手册的消毒和灭菌程序进行[9]。

4.2医疗废物的处理医疗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原因,来自病人的检验标本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和传染性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等,都有可能由于处理不当而引发医院感染,检验科对医疗废物的处理制定了严格管理制度。所有医疗废物分类管理:使用过的吸头、试管、酶标板等一次性检验用品放入消毒桶内,经高压灭菌后,放入黄色废物收集袋中;损伤性锐器放入黄色塑料利器盒中,盒外有医疗废物警示标识;感染性废弃物包括各种标本及操作过程中被污染的物品、病原菌的培养基、菌种保存液等高危废弃物,置于黄色废物收集袋,在实验室内进行高压灭菌后,用垃圾袋包装密封;实验室内的废纸、口罩、帽子等未直接接触标本或细菌的传染危险性较低的废物,集中放置于放有两层医疗垃圾袋的垃圾桶内,交由专人包装封口处理。各种废物在运出实验室时,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经培训的专人进行交接,并有记录登记。实验室产生的废水(包括染片、洗板等)集中收集到已加入消毒剂的容器中,大于消毒所需时间后倒入下水道,进入医院排污池统一由专管部门消毒处理[10]。

4.3避免实验室相关感染实验室相关感染是指在实验室活动中工作人员和有关人员发生的实验因子的感染,是引起医院感染的重要因素,原因主要有误食、皮肤切割、针刺、动物抓伤、气溶胶吸入等,尤其以吸入气溶胶感染最为常见。实验室感染事故,大部分是由于疏忽或违反操作规程造成的,所以在工作中强调规范人员操作过程,改进操作技术,减少气溶胶的产生、扩散和吸入,避免工作人员受伤,降低实验室感染的发生。

篇11

2临床案例与最新的免疫学理论有机地结合

现时临床医学免疫学教材中自身抗体内容与组织结构存在不合理之处,与现时的最新免疫学技术有些“脱节”,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临床免疫学教学质量的提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解决的一些实例详解给学生,结合荧光显微镜结果,做到实践与理论一起讲解。同时,把临床意义与检查项目也作详细分析,例如:当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时,可以出现多个抗体,如抗双链DNA(dsDNA)抗体、抗核小体抗体及抗Sm抗体等,它们都可以出现在SLE患者血清中,但是前者的滴度高低与SLE的病情活动度呈正相关;而后者抗Sm抗体则与疾病的活动度无相关性,其出现只能作为一种记忆性抗体,可以较长时间出现在疾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作为诊断SLE的金标准。

3参与检验质量控制,提高检验质量意识

室内质量控制对于检验医学来说十分重要,是由实验室技术人员利用统计学去评价实验室的可靠程度,是保证实验室所做结果的可靠性,检验报告是否可以发出的主要依靠。在每天日常的工作中,要培养学生做每一个项目都要有室内质量控制的意识,具体如下:首先科学设定靶值,在设定时,各实验室必需对每一个测定项目要自行确定靶值;不能说试剂盒给出定值就算了,设定时先连续测定同一批质量控制品20d,每天测定一次计算出的平均值作为暂定靶值。而常用靶值的设立是要依据前面20个及后面3~5个月的累计平均值作为常用靶值。其次还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失控情况及原因分析,这一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检验质量意识,立足培养下一代检验人才的成长十分有必要。

4原始记录、标本的保存及预防职业暴露

在带教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把当天的实验原始记录及已经检测的标本保存好,以备临床及患者对结果有异议时查看原始记录,必要时把标本调出来再重做实验。根据我科ISO15189医学实验室认可标准,已经检测的标本要保存1周;在工作过程中还得要教育学生做好预防职业暴露意识,如果发生职业暴露,通常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及时处理、报告原则、保密原则及知情同意原则。

篇12

标本管理是一项大工程,医院所有需要检验的患者的标本都汇集到检验科室,管理工作非常繁杂,如果稍微不慎,就很可能会出错。目前许多基层医院实验室的信息系统比较落后,标本管理还没有实现条码化管理,医生开具的检验申请单没有实现电子化,使得实验室在进行标本管理的时候就不能实行条码化管理或信息化管理,导致在标本管理中经常出现差错。

1.2检测结果确认繁杂

在临床诊断中,经常会出现在某一时间段内同一项目进行多次检验的情况,而检验结果呈现动态变化,甚至出现同一患者两次血型不同的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就必须对检测结果进行确认,查看检验报告是否出现差错。在这个环节上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没有良好的流程,要查出是哪一个环节出错,会比较困难。检验报告出错很可能是临床医生送错了标本,也可能是检验员工作失误,到底是哪个环节出错,结果的确认检测就会变得很繁杂。

1.3漏检、错检现象时有发生

基层医院每天需要检验的患者非常多,以抽血体检为例,在体检中,抽血检验存在多种项目,而抽血都是在同一个地方进行,如果这些工作都进行人工操作的话,很容易出现漏检、错检的现象。如患者名字贴错标本,体检的项目弄错,患者多报、少检项目等。

1.4医院内多个实验室并存

有些基层医院为了方便各个科室的检验,设置了多个同一性质的检验室,如门诊检验室、临床检验室、急诊检验室,这些检验室的工作性质一样,但却分属于医院不同的科室,除了这些较大型的检验科室之外,还有很多小的专业实验室开展临床检验。分散的检验室不但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让流程复杂化,很多患者要拿一个检验报告就要在医院内来回奔走,给患者带来很多不方便。而且同一性质的检验室并存,增加了检验流程的复杂性,虽然是在同一个医院内,但不便于管理。

1.5标本处理缺乏规范性

在检验前需要对标本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检验的规范性、准确性。检验结束后,标本也需要进行规范处理,如果处理不当,还会带来诸多污染。在标本处理环节上,很多基层医院都没有进行规范化管理,由检验人员负责检验的标本,但是检验人员每天的检验工作量非常大,需要全身心投入到检验中,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标本处理上,如果让检验人员兼顾标本处理,就很容易导致标本处理工作出现无序的现象。

2优化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流程的策略

2.1改善实验室信息系统,促进标本条码化管理

检验科担负医院所有患者的检验,在信息时代应该全面实施信息化管理,与各科室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推动标本管理信息化、条码化。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从医生开检验申请单着手,为此医院应该对实验室信息系统进行升级,将挂号者的卡换成带有条形码或者ID号的卡,这样一来,医生在开检验申请单的时候,可在信息系统上建立电子检验申请单,当标本送至检验科室,即可进行条码化或者ID号管理。通过改进、升级或者引进信息系统,推动管理过程信息化,规范标本管理。

2.2通过计算机网络加强检测结果管理

要加强检验结果的管理,就需要建立计算机网络,所有的管理环节都可以在管理系统中一步到位。当患者在某一时间内同一个项目有多次检验结果,而且结果存在动态变化的情况,那就可以在系统中对这些检验结果进行确认、核查,从医生申请、检验员检验、质控把关,每一个环节在系统中都可以清晰查询。在进入系统后,还可以对患者的标本进行分析,检查录入的结果,然后审定报告,确认没有差错之后再发送报告,如果存在差错可以快速找到相关的操作人员,进行核实。

2.3促进仪器、设备双向通讯,简化人工操作

在检验标本多,检验项目繁杂的情况下,对标本进行分类,并归类到对应的检验项目需要花费很大的工作量,而且很容易出错。例如,一个体验者抽一次血,就化验几个项目,如果要人工对这些项目进行分类,错检、漏检的现象时有发生,为此需要促进仪器、设备实现双向通讯,即是抽血的时候将不同的标签贴在不同类别的试管上,这些标签代表的是不同的检验项目,通过一起扫描即可辨别是要做什么项目的检验,并录入到信息系统中,通过检测仪器还可读取条码信息进行检测,并形成报告单,以避免弄错患者姓名,降低错检、漏检的几率。在仪器、设备双向通讯的环境下,还利于优化检验报告的查询,如一些丢失、找不到的检验报告,可以在系统中找回。

2.4对同一性质的实验室工作进行整合

医院设立多个实验室,初衷是为了方便各科室的检验,但是检验室分散,也会让检验流程复杂化,增大检验科室管理的工作量,同时还给患者带来不便。对于同一性质的检验室,尽可能的合并,简化流程和管理,通过整合成为一个整体,提升检验工作效率。

2.5设置样本处理室

样本处理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环节,样本是否进行规范化处理,关系到样本是否会给环境带去污染。每天汇聚到检验科的样本众多,检验完成后,样本就需要进行处理,这个工作量非常大。为了优化这个流程,应建立样本处理室,并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避免检验员一边负责检验工作,还要一边兼顾样本处理,既可以规范样本处理,还可以提升整体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