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创业意义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2创业能力创业能力是成功创业者具备的特殊的人力资本。美国国家创业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表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指挥能力和控制能力这几项能力。国外学者Bhandari(2006)认为领导力、创新性、果断决策力、自我挑战能力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影响。我国学者熊彤(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群体所具备的创业能力包括市场识别能力、创新能力、协调合作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社交沟通能力等五个方面。祝敏丹(2012)认为创业意愿与创新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市场管理能力与创业意愿呈极显著的正相关。
1.3个体特质个性特征是指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点。Marry&MacMillan(1988)研究认为将创业者所具备的个体特征主要有成就事业的欲望、内控人格、风险承担能力、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个人价值观选择等。Grant(1995)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前瞻性人格与创业意愿有关。钱永红(2007)认为,创业者应具备承担风险的能力,时间、经历和财力等方面具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人其创业行为成功率更高。杨德彬等(2011)认为自信和人格魅力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特质,自信的人也敢于面对别人在观点上的挑战,拥有个人魅力的人更易受到别人的推崇[24]。
2创业意愿的环境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业意愿和行为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以及来自外在环境的支持或帮助服务等综合性因素统称为创业环境(R.Devi&S.Daniel,1994)。国外的学者在创业环境方面的研究主要采用两种模型:五维度模型和九方面模型。五维度模型认为创业环境主要包括政府政策和工作程序、社会经济条件、创业和管理技能、对创业资金支持和对创业的非资金支持。九方面模型是由GEM(全球创业观察)研究提出,主要包括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项目、教育和培训、研究开发转移、商业环境和专业基础设施、国内市场开放程度、实体基础设施的可靠性、文化及社会规范等九个方面。我国学者熊彤(2011)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体。他认为大学生创业环境包括创业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硬件环境包括政府的社会、政府、高校、家庭等的政策、资金支持;软件环境包括融资信贷、人脉关系和社会服务等。在创业环境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在政策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支持三方面较为集中,下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1)政策环境。创业政策指国家各级机构对大学生创业制定的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旨在培育良好的创业政策环境(齐昕,刘家树2011)。杨德彬(2011)认为政府的创业政策是指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支持政策,包括贷款、税收、工商注册、人事等多个方面。刘群(2012)认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在政府扶持措施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上,大学生们认为重要性由强到弱依次排序是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扶持、政策支持、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健全的社会保障和税收优惠。总体而言,由于大学生缺乏创业相关的资金、经验、项目等资源,政府政策是大学生创业活动中强有力的支持。
(2)学校环境。高校作为大学生现阶段学习和生活的环境,在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观和引导行为取向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的形成息息相关(叶榆枫2012)。王华锋、郑珠、牛晋泽(2010)认为创业教育主要包括开设课程、开办讲座、开展培训以及举办竞赛四个方面。通过系统的创业课程学习,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创业知识体系。邀请成功人士进行创业类讲座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培训能够让大学生亲身体验掌握创业过程的注意事项。创业竞赛能让大学生理论性的掌握创业的整体过程。刘群,孟永(2012)调查显示参加过创业讲座或培训的大学生创业意愿较高,并且其创业意愿的高低程度与其参加创业讲座或培训的次数成正比。李琼(2012)研究表明如果学院让有创业经验的老师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愿。
(3)家庭环境。大学生自身没有资金、人脉、经验等资源,其家庭支持作用显得非常重要。不少学者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有显著关系。李琼(201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与其父母职业、家庭收入、家庭支持程度等相关。研究认为父母均是企业家或自我雇佣的大学生创业意愿最强。杨德彬(2011)认为父母的价值观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选择产生影响。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创业决定持支持鼓励的态度,那他们在对创业就意愿方面会更积极;反之,父母对孩子创业决定持反对态度,其孩子的创业意愿不高。何忠伟,郭君平(2010)认为家庭经济情况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十分明显。分析结果表明,家庭经济情况的好差与大学生创业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二、创业研究
校园艺术设计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陶冶校园人情操,对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等起到重要作用,对形成具有文化底蕴的校园环境氛围,对全民素质全面发展和审美观的培养有重要影响。校园艺术作品拍卖对活跃校园文化及促进学生综合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学生个人而言,它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创业实践机会,使课堂知识得以运用,达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同时为大学生家庭减轻了经济负担,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其次,就教师而言,带领学生做好艺术作品,使学生能在自由创作中学习知识,从而使课堂学习效果更显著,课堂内容更加丰富,促进教学质量,真正做到产学研完美结合。再次,就学校而言,鼓励带动学生积极创业、就业,对于提高学校就业率有显著作用,提高学校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后对社会而言,它形成产业化经济发展,校园艺术品完成批量生产的过程能够以点带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减轻政府的财政压力和治安秩序方面的压力,还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以校园艺术品拍卖为突破口的产业化的构建,是多方共赢、互利互惠的创业发展道路。组建一支强有力的精英团队,设计适应市场、适应大众消费人群的艺术作品的发展思路具有美好前景。拍卖平台的核心功能设计是建立特殊的电子商务系统,如何构建和完善校园艺术作品拍卖的系统程序是一个亟须深思的问题。首先要做好市场资源调查和分析,搜集相关资料,多方面寻找拍卖渠道,建立精英团队。同时,要想有一个好的团队必须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机制,以保证团队各成员合理分工、相互协作,保障运营的可持续性。更重要的是建立数据库,定期整理分析资料,做好市场跟踪和运营的系统化。以基础作业为主,网上在线拍卖为主,线下拍卖为辅,逐步建立拍卖渠道,形成校园艺术作品拍卖体系。校园艺术作品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探索作品艺术形式发展路线、表现形式,以全新的表达途径对校园艺术作品做出诠释;(2)艺术作品的形式反映思想、情感、校园文化等一系列内在的精神层面的情感倾向,充盈其中使校园艺术作品的“灵魂”得以“活跃起来”;(3)艺术作品无时无刻不反映着时代的变化和革新,通过对作品的深度探讨研究和当今时代的理解让校园艺术作品更具时代感。针对目前校园艺术品市场的特点,课题对校园艺术作品拍卖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研究,以人性化服务方式吸引更多客户参与拍卖行为过程,实现艺术作品价值的最大化;(2)以市场结构理论为依据,让校园文化走向艺术市场,与市场化相适应;(3)通过校园艺术作品拍卖活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让校园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4)通过对审美文化、艺术创作、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整合在实际应用中探讨校园艺术如何走进大众的艺术生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基于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中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据此提出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论文统计分析
发文的数量分布2006年12月5日,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从得到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1~2006年期间,收录了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共计144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06年的论文统计可能不够全面),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1)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初露端倪,发文仅3篇,占2.08%,说明虽然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2000~200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以年均7.5篇的速度增长,说明国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3)激增阶段(2004~2006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激增,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2篇,2005和2006年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18篇、28篇。三年的论文数量占总发文数的77.77%,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发文的主要内容分布以篇名为路径检索到的144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中,有42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总数的29.17%;有24篇是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模式的,占总数的16.67%;有24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占总数的16.67%;另有18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的,17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的,分别占总数的12.50%、11.81%。其他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内涵、评价体系等内容。
发文的期刊种类与期刊分布以篇名途径检索到的144篇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主要发表在7类期刊上,其中64篇发表于大学学报,占44.44%,位列第一;38篇发表于教育学期刊,占26.39%,位列第二;16篇发表于科技类期刊,占11.11%,位列第三。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文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为《科技创业月刊》,共发文8篇;《中国高教研究》和《中国大学生就业》各发表6篇,并列第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高教》、《当代教育论坛》各发文3篇,名列第三;发文2篇及其以上的期刊共18种,具体见下表。
发文作者机构分布通过对144篇论文作者机构类型的统计分析,发现论文作者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其中在高校教学部门的作者共97位,占全部作者的67.36%,位列第一;在高校管理部门的作者共39位,占全部作者的27.08%,位列第二;其他作者共5位,占全部作者的3.47%,位列第三。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概况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利用时机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参考文献[1]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思路与现实意义,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综合能力、创业知识结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2]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时机能力的培养,提出时机能力培养是关键,并概括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利用时机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即时机意识、认识时机能力、抓住时机能力与寻找制造时机能力四个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利用时机的能力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时机意识;二是认识时机意识,具体包括认识时机的本质、激发学生成功欲、把握时代特点能力等三方面;三是抓住时机能力;四是寻找与制造时机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培养大学生主动开放的心态、冒险与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3]研究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剖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教育思想改革,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应设置理想理念教育、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三是教学过程、环节、方式、组织、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环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既有模拟也有实战;在方式上,应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4]剖析了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心理调适能力两方面着手,具体地说: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知能力、愉悦乐观的情绪和情感、坚定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等几个方面;二是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包括多种能力、敏捷的气质、乐观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强烈的成就动机与高雅的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最后还指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5]概括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经验,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编写涵盖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并应以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与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与法律法规。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与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实现途径、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6]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还要营造积极的氛围,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的培养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转变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2)打造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适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校园环境;(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4)创新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潜能挖掘的大学生管理体制;(5)创造创业实践的有效环境,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7]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通过探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内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与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8]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实施规程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一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要推进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四要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演习场所;五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六要定期举办创业计划与设计大赛,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本身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9]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得出我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尚处在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1)认识方面的问题,高校师生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2)师资方面的问题,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3)课程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0]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与“冷”(火爆的创业报告与冷清的创业教学,热闹的创业竞赛与尴尬的创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对比,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起步晚、缺乏利益、教师没有动力、缺乏资金支持与实践场地等问题。
参考文献[11]从高校教育主体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2)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创业教育意识淡薄;(3)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2]通过对零陵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现状、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分析,指出零陵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单一、创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要求相差较远、措施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教育模式改革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零陵学院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四)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13]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可使大学生转变“就业靠国家、靠父母、靠关系”的旧观念,树立就业靠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创业观念;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14]分析了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15]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界定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统称,涉及多种课程,可以界定为: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险精神、冒险精神等精神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以开发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
(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16]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加以检验,应主要从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操作系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17]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方法,设计了质量控制系统结构,主要由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控制系统组成。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特点
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文作者机构分布的集中,94.44%的作者来自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部门;二是发文期刊类别的集中,97.22%的文章发表在大学学报、教育与科技类期刊上;三是发文的年代集中,77.77%的文章发表于2004~2006年;四是发文的内容集中,75.01%的论文内容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途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分布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教育模式、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体系,而且还涉及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各类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完全相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研究创业教育,并探析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教学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体系等角度着手研究;统计学领域的论文作者则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虽然各类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也存在交叉,体现出各自的部门职责与专业特色。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调查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
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紧贴时代,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一般的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而是更注重采用实证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时代背景等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较窄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系统、支持系统、政策、成本收益等问题则很少有人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过于笼统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上,而对运行机制、实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很少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本投入与预期收益问题进行研究。
(二)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入。
一是必须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应对社会上关于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借鉴,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素质、投资收益、资金获取、服务系统以及对就业的促进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尤其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予以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是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关键。
三是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的研究。应积极探讨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金筹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探索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庆.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2).
[2]于源溟,明辉.试论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利用时机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3]黄挚雄,罗安,杨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
[4]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索质教育[J].求索,2004,(1).
[5]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
[6]刘彩生,李国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戴育滨,张光辉,张日新.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2006,(6).
[8]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9]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10]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透视[J].大众科技,2005,(10).
[11]陈丽影.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12]古月明.零陵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5).
[13]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7月上).
[14]袁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9月下).
高达6亿用户群体的微信平台,对传统营销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相比其他宣传渠道,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以下优势。(1)传播有效性高。不同于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微信是从熟人朋友中发展起来的社交平台,其最初的传播模式是一种熟人传播。这样一种基于信任的小众传播发展起来的用户群,具有极高的信赖度和有效性,是传统媒介无法做到的。2016年,微信进入20时代,微信社交关系从熟人社交逐渐演变为半熟人社交,通过微信这一平成“六度人脉”销售网络的建设不再是天方夜谭,而是实实在在每天都在发生的事实。[1]一对多的公众号传播模式,直接将消息推送到手机,达到率和被观看率几乎是100%。(2)便捷的商家用户沟通渠道。微信公众号的推送与用户留言这一功能,让商家可以随时随地提供信息和服务,根据用户需求调整销售模式。微信公众号的推出开放了微信对外接口,实现了第三方平台的接入,让微信公众号营运者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实现了微信会员卡、微信商城、微信团购等营销功能。同时商家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用户活跃度、用户消费特点,调整销售策略,贴近用户需求。[2](3)成本低门槛容错率高。微信创业最大的特点在于其“草根性”。申请微信公众号手续非常简单———有效身份证件与一个未绑定微信的电子邮箱,任何怀揣创业梦想的人都能在这一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公众号。早期公众号的运营,几乎不需要创业者的资金成本,这样几乎“无门槛”的准入形式和低成本的运营模式,容错率极高,非常适合早期创业的大学生团队。
二、基于微信公众号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探索
(1)做好公众平台的精准定位。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首先做好平台的精准定位。公众号是准备面向本校“精耕细”做好推广工作,还是面向整个大学生群体实施“广撒网”策略,都值得创业者认真思量。公众号的名称和头像要符合自己的微信定位,能够直接体现定位,简介一定要清晰明了,同时能够吸引粉丝关注。公众号的推送内容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优势,才能在众多的公众号推送中脱颖而出。(2)公众号服务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的咨询、实用便捷的服务是吸引大学生关注的最好方法。大学生创业公众号若能抓住学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将极大提高创业成功率。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立足在校生群体需求,通过便捷的网络服务,提供订餐、购物、查询等功能,满足用户群体需求。最常见的大学生微信平台服务功能有:校内便捷服务(校内失物招领、课表查询、校内通知等)、公交线路查询等服务。[3]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五个大三学生敏锐抓住学校毕业生论文修改苦不堪言,毕业生论文打印供不应求的市场需求,创建毕业生论文服务公众号,面向本校毕业生提供论文格式修改工作和论文打印工作,因其紧贴学生需求、价格低廉、送货上门等服务,通过微信裂变式传播,让这小小的创业团队在2017年毕业季挣到创业的第一桶金。(3)做好线上线下推广工作。首先做好线上推广工作。除了利用朋友圈熟人链接推广外,还可以通过学校相关网站、贴吧、论坛等发帖推广,班级QQ群也是一个很好的推广方式。除了线上推广工作外,线下活动推广的效果也不可小觑。例如与校园社团合作,帮忙校内社团招募通知、社团勤工助学宣传、社团活动推广等,做到社团推广与公众号推广双赢。线下推广活动还可以考虑通过有奖活动的方式,例如扫码抽水果,关注就送棒棒糖等方式,促使学生参与活动提高公众号的粉丝数。(4)微信平台与等级培训挂钩。大学生对各类技术等级证书培训的需求也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大学生创业团队若能与校外优质培训机构合作,为学生提供实用的培训考试攻略,为培训机构提供广告推广业务,将是一条营销新途径。
三、结语
大学生对微信的使用度与依赖度极大,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具有天然的受众优势,加之微信公众号创业起点低,商家用户互动较好,利用熟人和半熟人社交圈传播的有效度较高等特点,做好大学生微信公众号创业,推动大学生创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缪经纬 张永 单位: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摘 要:鼓励大学生从单纯的求职者转变为职业岗位的创造者,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渠道。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调查的大学生群体进行了创业胜任力分析,构建出创业胜任力主要特征模型。并提出了通过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完善创业课程培训改革、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倡导政府创业政策扶持等途径及措施,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
关键字: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11.010
作者简介:谭军华(1978-),女,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学等。
收稿日期:2015-04-16
自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以来,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数量逐年递增,毕业生就业压力日益严峻。为了缓解毕业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中央、地方各级政府以及高校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努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并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然而,当前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但对创业理解还不够透彻,缺乏创业所必备的创新精神、市场知识、企业运营等核心能力。据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在1%左右,而全球大学生平均创业成功率为10%。究其原因,创业胜任力不足是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完善和深化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成为高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1 国内外创业胜任力的研究综述
1.1 国外创业胜任力的研究
胜任力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73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McClelland发表的文章中,他把直接影响工作绩效的个人条件和行为特征称为胜任力,此后学术界对胜任力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由于胜任力的理念和方法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尤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成为前沿的科学管理理念。
在胜任力研究基础之上,1993年Chandler和Hanks将胜任力引入创业研究中,提出了创业胜任力的概念,他们将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定义为创业胜任力,并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核心竞争能力。此后很多学者对创业胜任力进行了深入地研究。Bird认为创业胜任力是一系列行为和可观察的特征,它受创业者自身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变化。Murray将创新史、创业经验、商业经验、挫折应对能力、社会地位、与风投的接触经验等特征界定为创业胜任力特征。Pary在1998年提出胜任力是影响个人工作绩效的最主要因素,它可以用标准来衡量,根据衡量标准可以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高胜任力。Thomas等认为创业胜任力是创业者为成功完成角色任务而必须具备的技能、知识以及能力的总和。他所提出的六维创业者胜任力特征结构模型应用最为广泛。Priyanto等对247位中小企业管理者的调查研究表明,通过创业学习可以使管理者的创业胜任力得到提高。
1.2 国内创业胜任力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晚。刘帮成等于2003年从个人及组织两个层面对创业胜任力进行界定,并基于仿真技术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模型。张炜等在Thomas等人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对12家中小型企业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构建了八个维度的创业胜任力模型。王等探讨了科技企业家的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的关系,发现科技企业家的创业胜任力主要包括8个维度。木志荣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方法提出不同阶段、环境、任务下,不同的创业者群体应具备的创业胜任力是不完全相同的。王沛等采用自编问卷对大学生创业者做了调查,发现大学生胜任力包括创业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商业洞察力等六个方面的特征。蒲清平等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李明章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大学生的创业意向及创业胜任力与学校的创业教育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模型
笔者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以“创业胜任力”为
关键词 ,搜索到2005~2013年国内有关创业胜任力方面的学术论文共39篇,可见,目前国内对创业胜任力方面的研究较少;此外,还以“大学生创业”为关键字,核心期刊为限制搜索到若干有关大学生创业的学术论文,经过筛选,最后保留涉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素质的学术论文128篇。以这些学术论文作为研究文献,经过数据统计,这些文献中一共提到93种与创业胜任力有关的素质特征,主要涉及大学生的一般能力,专业技能,创业基础知识、个性品质及创业动机等方面。其中词频出现较高的10种特征分别为人际交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创业意愿、乐观进取精神、机遇把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冒险敢为精神、诚实守信、责任心。
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参照了陈子彤、李娟研究时所用的《胜任特征核检表》以及封伟令、梁迎春采用的《当代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调查问卷》,编制了《创业胜任力特征核检表》,经过初步筛选,选取了58项创业胜任力特征。在进行胜任力调查前,首先对4所高校不同年级学生做了关于“是否有意愿进行自主创业”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大一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人数占大一总人数的38.50%,大二、大三、大四有意愿自主创业人数占各年级人数的比例分别为35.54%,36.26%和31.44%;在有意愿自主创业的人数中,大一学生占27.5%的比例,大二占18.2%的比例,大三、大四分别比例分别为28.4%和25.9%。针对有意愿创业的学生,对其发放编制好的《创业胜任力特征核检表》,共发放2 400份,有效回收2 076份,有效回收率为86.50%,其中大一517份,大二542份,大三523份,大四494份。将收回的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按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创意和创新力(83.4%);专业技能(81.5%);人际沟通能力(77.4%);团队建设能力(74.2%);管理技能(71.5%);市场洞察力和营销能力(67.3%);资源整合能力(65.4%)。此外,心理素质、个人性格、学习能力、机遇把握能力、决策能力、责任心、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实践能力,身体素质等特征也得到了大家的关注。
在对32位成功的青年创业者进行了深度访谈得知,他们认为创业胜任力的特征按照重要性排序如下:社会阅历,创业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机遇把握能力,市场洞察力,团队管理能力,企业营运能力,抗压能力,执着精神。
最后,邀请了从事大学生创业指导工作的部分高校专家,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总结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对照,根据专家们提出的建议,删除了部分次重要特征,保留了最重要的几项创业胜任力特征,得到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特征模型(见图1)。
3 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途径与措施
3.1 大学生注重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
(1)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目前,很多大学生受到传统就业观点的影响,对于创业认识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对自身发展及实现自我的价值。对此作为大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改变传统的就业观点。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面临困境和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一切,不能因为害怕失败而对创业持消极态度。大学生要学会总结自身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计划,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形成立场坚定、思维独立、情操高尚、智能结构健全的品质,通过参加校内外举办的科研活动、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活动获取创业知识、提高创业能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2)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基础是学习能力,创业需要具备企业管理、市场营运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创业者必须学习各个领域的知识,为创业夯实理论基础。大学生首先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各门课程,还要广泛学习经济、政治、法律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水平,从而完善自身的创业知识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创业环境。
(3)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科技创新、假期实践等活动,在实际锻炼中增强抗压能力,提高交际能力,磨练意志品质,开拓视野,增长才干。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与各类人群接触,结交各行各业的朋友,从而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拓宽获取信息渠道,建立起交际网络,为以后创业储备社交资源。此外,大学生要参加创业交流,创业讲座,创业模拟竞赛等与创业有关的专题活动,时刻保持对外部环境的创业警觉性和商业敏感性,从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市场中发掘和捕捉创业机遇。
3.2 高校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营造创业文化的氛围
(1)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在加强学生专业基础课、公共课等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同时,还要重视创业教育,并将其纳入常规教学计划的一部分。高校应从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及创业胜任力方面入手,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首先要科学的设置创业课程,课程模块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必修课,让所有学生了解创业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对于有创业兴趣和热情的同学,可开设选修课进行重点培养,要加强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向学生传递国内外最前沿的信息,启发学生思考,普及如创业基础、创业学、大学生KAB创业、SYB创业培训等已经成熟并取得较好效果的课程。其次,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在引进创业师资力量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年轻教师,组建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层次合理、胜任创业教育指导工作的师资团队。最后还应构建创业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创业教育评价指标,对创业教育体系进行评价,对创业教育进行反馈,不断改进和完善创业教育。
(2)改革创业教育教学方式。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培养仅仅通过传统课堂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是不可行的,需要坚持“以生为本”,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向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现代教育观转变。采用“研讨式、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体验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教学内容,从而树立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胜任力。
(3)搭建大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一方面,对于高校本身而言,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设立创业基金,为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实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持。还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业竞赛活动,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等,让他们在竞赛中亲身体验创业情境,在锻炼中提高创业胜任力;另一方面高校要拓宽大学生创业资源渠道,首先高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发挥各自的特长,联合开展创业教育,如理工科院校可以与财经类院校开展合作,根据各自优势构建知识互补体系,共同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此外,高校要与政府及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为大学生搭建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基地进行创业实践,使他们对企业运营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他们的创业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创业技能。
3.3 政府加大创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
(1)健全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地方政府部门要根据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并完善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具体实施细则,并出台操作性强的相关政策,尽量在大学生创业过程中遇到的诸如资金、租赁用地、税收等方面的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政府部门还要制定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大学生创业走上法制化道路。此外,政府要搭建起高校、企业、政府之间相互沟通的平台,充分调动其他社会力量,如金融服务机构、保险公司等,构建覆盖大学生创业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支持与服务。
(2)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舆论氛围。目前,大学生创业在大学生个人、家长以及社会中依旧存在着一些偏见。因此需要发挥舆论导向作用,使全社会形成关注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和谐氛围。一方面媒体要客观宣传,通过报道一些杰出创业企业家的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使大学生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鼓舞大学生创业,激励大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取得突破;对于大学生创业失败,应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尊重大学生的创业选择,增强大学生创业勇气,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宣传优惠政策方针,鼓励大学生创业,营造健康和谐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 McClelland D C.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gence[M]. American Psychologist, 1973
2 Chandler G.N, Hanks S.H.. Founder Competence, the Environment,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3)
3 Bird J.B. Time and Entrepreneurship[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5(2)
4 Parry S.B.. Just What is a Competency[J]. Training, 1998(6)
5 Sony Heru Priyanto, Iman Sandjojo.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Venture Success: Empirical Study on SM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5(6)
6 José C Sánchez. University Training for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ts Impact on Intention of Venture Creation[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2011(2)
7 刘帮成,唐宁玉,陶祁. 基于仿真的公司创业胜任力评估技术模型[J]. 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3)
8 张炜,王重鸣. 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者组合模式与胜任特征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3)
9 冯华,杜红. 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 2005(6)
10 王,陈劲. 科技企业家创业胜任力及其与绩效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2007(1)
11 木志荣. 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一、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大学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的创业就业问题自然成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高校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如何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和谐、民心稳定的大事,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和解决就业,是当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重要手段,这在当前总体就业形势紧张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人数也相应持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592万人,2010年已经达630万人,而社会提供的工作岗位数量除了没有相应增长,反而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将造成现有岗位的严重流失,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创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就业压力大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但同时也带来创业的机遇,正所谓“危”中有“机”,危机孕育着机会。创业可为社会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创业往往具有就业的“倍增效应”,新创的企业通常具有较强的就业吸纳能力,有利于拓展就业途径。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业意愿低,缺乏对创业教育的认识
创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虽然国家及各省市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大学生创业。然而,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很低。美国大学生毕业的创业率为20%,中国大学生的创业率不到1%。同时,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非常低。
(二)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即使是在高校创业教育较为成熟的美国,也依然存在着相关师资不足的问题。相对于美国著名的大学而言,中国的高校普遍严重缺乏那些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师资。这就导致了国内大学目前在开展创业教育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不足。
(三)教师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缺乏有机结合
实施创业教育的高等学校,有的是以学校的理论教师为主,同时聘请校外的一部分兼职教师,有的是临时组织起来的一些教师,或者是相应的科研机构组织实施创业教育工作。这些教师专业化能力不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达不到有机结合;所实施的创业教育,没能实现系统化,达不到创业教育的目的。
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一)对于大学生来说,“条条大路通罗马”,要积极转变就业思想,树立创业观
大学生自我创业的关键还是在于大学生自己。现代大学生要逐步树立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观念,绝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社会在进步、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到处都存在着竞争,同时也存在着机遇。人们只有不断增强自主意识和应变能力,才能赢得主动,最大限度地发现和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二)对于高校来说,“该出手时就出手”,积极引导,改变教育模式,培养创业人才,加强创业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校在大学生自我创业中所起的作用和所能提供的服务是多方面的,包括创业指导、资金落实等,但其主要角色是提供比较规范、适用、系统的创业教育。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在校期间,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学习知识、全面提高素质,在踏实学习的基础上创新,在具有前瞻性、可行性的创新基础上创业。
(三)对于政府来说,“扶上马,送一程”,政府扶持,为大学生提供创业资源
政府可以从政策、人力、物力等方面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制定扶持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对相关的行业或企业,既要给它们政策,又要给它们责任。对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给予政策、资金和技术支持,帮助他们解决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
五、结语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35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247- 05
最大可能地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不仅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现实选择。但当前我国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不到2%,与国外高达20%的比例相比,差距显著。以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进行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不仅可以探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会如何影响其创业意愿的形成,还可以探究大学生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可能影响因素,为高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标准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定性分析方面,张玉奇(2007)提出竞争、创新、社会和自身四个意识构成创业意愿。李永强 等(2008)以四川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论证了TPB模型应用于创业意愿研究的适用性,比较抽象和模糊地解释了各种因素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定量分析方面,范巍、王重鸣(2004)以浙江大学学生为样本,从人口统计特质角度出发分析论证大学生责任感、经济回报和创业成就感等因素对创业意愿形成的显著作用。贺丹(2006)主要从创业态度和环境两个层面考察创业意愿影响的可能因素。张云川 等(2011)以武汉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主要因素。李琼(2012)根据吉首大学商学院大学生调查数据,从个人、家庭和创业教育三个方面借助回归模型探寻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若干因素。陆根书 等(2013)以西安市高校大学生为样本,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从个体、学校教育、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四个维度探寻影响创业意愿形成的可能因素。研究结论共同显示,大学生个人的创业素质、家庭、创业教育和社会环境对其创业意愿形成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首要关键因素则为大学生的创业素质。虽然已有成果颇多,但仍存在值得思考的地方。一是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的测定多采用单一变量直接测定法,即直接询问被访者是否有创业意愿和直接询问被访者对自身创业素质的评价等级。该测定方法虽然简单,但比较粗糙,不能全面、细致、准确地刻画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具体表现和创业素质涵盖的具体内容,其信度和效度也不够理想。二是目前研究成果缺乏创业素质视角下的创业意愿研究,导致该方面的研究不够全面深入细致。
本研究将在已有成果基础之上,采用李克特量表间接测定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从大学生创业素质角度进行创业意愿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模型的设定
根据Mclleland的成就动机理论,高度渴望成功、强创新力、高自控力、坚强毅力、冒险偏好、独立等特性是成功创业者应具备的个人品质。结合前文对国内相关文献的分析结论,构建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2.2 量表设计
考虑到多变量测量法的信度和效度均优于单一变量测量法,因此测定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是都采用多个变量从多个维度对其进行测量。同时考虑到间接测量法比直接测量法的结果客观准确,因此采用间接测量法中的李克特量表形式设计大学生创业意愿和创业素质评价量表。
2.2.1 大学生创业意愿评价量表
大学生若存在创业的想法,在其创业意愿的指导下,会进行创业准备和形成创业相关行为。由此,论文从创业准备和创业相关行为两个维度设计量表,如表1所示。
2.2.2 大学生创业素质评价量表
大学生创业素质涵盖的内容较多,量表总共涉及领导能力的5个评价变量(X1,X2,X3,X4,X5)、创新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6,X7,X8,X9)、社交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10,X11,X12,X13)、开拓能力的4个评价变量(X14,X15,X16,X17)和自制能力的3个评价变量(X18,X19,X20)共20个评价变量。量表采用五点式评价,相应赋值1至5分,见表2。
2.3 样本设计
考虑到大一、大二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不久,不会面临就业压力,对创业考虑的较少,想法不够成熟,因此本次调查选择湖南高校大三、大四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问卷共发放700份,回收646份,其中有效问卷614份,有效率为87.71%。有效样本中,大三学生占37.46%,大四学生占62.54%;男生占53.58%,女生占46.42%;理工类占33.39%,经管类占34.69%,文史类占23.62%,艺术类占8.3%。
3 数据分析
3.1 大学生创业意愿程度分析
将大学生的回答划分为“0次”、“1~2次”、“3次”“4次”“5次及5次以上”五个等级,分别赋予0至4分,六个变量的综合得分刻画创业意愿程度的高低。得分越高,创业意愿程度越高。规定得分在10及10分以上表明有一定程度的创业意愿,表3结论显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仅为12.4%。由此可以预测,实际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比例更低。从创业准备和创业行为的调查结果来看,大学生浏览创业网站2次以上的比例较高,达到35.3%;搜集创业者经历和主动结交社会人士2次以上的也有一定比例,分别为18.4%和17.6%;主动参加创业培训或讲座2次以上的比例较低,只有14.0%;参与创业实践和组建管理团队2次以上的大学生最低,仅为9.9%和8.3%,不足10%,见表3。
3.2 大学生创业素质分析
根据各项评价变量的得分,计算创业素质准则变量的综合得分,得分越高则该项创业素质较高。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有5个测评变量,故此两项能力综合评分在15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依此类推,创新和开拓能力综合评分在12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自制能力综合评分在9分以上的为该项能力较高。从大学生各项能力分布情况来看,自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比例很低,仅为1.3%和2.3%;领导能力和开拓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有一定比例,分布为21.2%和20.5%;社交能力较强的大学生比例很高,达到76.6%,见表4。导致大学生创业意愿程度低、创业准备不充分的主要原因正是大学生欠缺自制、创新、领导和开拓能力。
3.3 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创业意愿程度为因变量,“有”赋值为1,“无”赋值为0,以各项创业素质准则变量为自变量,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大学生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影响,见表5-7。
表5显示,Hosmer 和 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卡方值为8.179,检验P值(Sig)为0.416,表明由预测概率获得的期望频数与观察频数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模型拟合好。
a.切割值为0.500
表6显示,Logistic模型的预测灵敏度为94.7%,预测特异度为99.8%,预测漏诊率为5.3%,预测误诊率为0.2%。
表7中结论显示,以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开拓能力、自制能力和社交能力为自变量的Logistic预测概率模型为
表7结论显示,各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均存在较大促进作用。每个自变量对应的P值(Sig)显示,在0.1检验水准下,除社交能力以外的其余四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形成都存在统计上的显著意义。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形成的影响不显著,究其原因是目前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普遍较高所导致的。因此,前面提出的理论假设H1、H2、H3和H4得以验证, H5中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存在正影响的假设得以验证,但影响不显著。
表7还给出每个自变量对应的优势比OR及其95%的置信区间。领导能力的OR估计值Exp(B)=1.558,表示在其他自变量值固定的情况下,领导能力每提高1分,创业意愿形成优势提高1.558倍。从各变量的优势比OR来看,最高的为自制能力,达到2.524,然后依次为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和社交能力。
4 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根据湖南高校614位高年级大学生的调查数据,借助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大学生的创业意愿程度及创业素质与创业意愿的关系,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第一,仅一成左右的大学生有创业意愿,比例偏低。组建、管理团队、积累创业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比例非常低,不足一成。
第二,大学生的创业准备不充分。创业是个艰苦复杂、高风险的过程,诸如创业资料的搜集、创业者成功经验的借鉴、创业知识和人脉的积累等创业准备必不可少。但是,当前大学生除了浏览创业网站的比例较高以外,搜集创业者经历、主动结交社会人士和主动参加创业培训或讲座的比例都较低,不足两成。
第三,大学生各项创业素质中,社交能力表现最好,有近八成的大学生社交能力较强。其他创业素质表现较差。领导能力和开拓能力较高的大学生不多,仅两成左右。同时,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制能力较低,此两项能力较高的大学生比例不足3%,严重影响创业意愿的形成。
第四,各项创业素质对创业意愿形成都有存在较大促进作用,作用强度依次为自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和社交能力。同时,自制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开拓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但社交能力对创业意愿的形成不存在显著影响。
很大程度上,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影响着大学生创业素质的高低。因此根据以上结论,本文着重从高校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校园创业实践活动多样化、社会化,激发创业兴趣。地方高校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诸如 “创业模拟大赛”、“创业技能竞赛”等类型的各种创业比赛,引导、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创业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创业的兴趣。第二,推进创业教育模式改革,培养创业素质。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以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为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并让“创新创业”的思想在教学中得以体现。第三,注重大学生自制力和创新力的培养。地方高校可借助创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自制能力等创业素质。最后,构建校园创业实践平台,提升创业素质。地方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创业实训基地,也可以构建“互联网+”背景下的创业实训平台,借助实训基地或实训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和商业技能。
主要参考文献
[1]范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087-1090.
[2]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6.
[3]张玉奇.从大学生就业现状谈创业意识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5):228.
[4]李永强,白漩,毛雨,等.基于TPB模型的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8(5):122-128.
[5]张云川,周雪敏,方登科,等.大学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武汉高校的调研分析[J].西部论坛,2011(4):27-34.
[6]冯磊,曹英,王蕊.创业技能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J].企业经济,2011(3):75-80.
台湾地区自1994年起启动教育改革至今十多年,其中高等教育的改革力度与快速发展引人注目。根据台湾地区近年教育发展的相关统计数据,客观分析台湾高等教育呈现出的趋势,可以看到一些明显特点:就其发展程度和办学模式看,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走向普及化,并形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双轨体系,而且私立院校在提供高等教育机会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在人才培养规格和层次上,本科院校急剧扩增而专科学校逐渐减少,高校学生培养又以研究生增幅最大,而且科技学科的在学学生数远大于社会科学在学学生数;随着大学多元入学方案的实施,招生制度朝向公平、多元方向发展,而大学录取率的持续攀升,反映台湾少子化对教育带来的冲击已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 [2]
在这样的背景下,台湾各地高校,尤其是占据多数的私立科技类大学普遍重视起学生的创业能力。一方面,希望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通过创业教育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教育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资源整合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其社会竞争力;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创业孵化转化出一批优秀的工程类研究成果,为学校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为此,台湾地区高校围绕课程建设和创业孵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二、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模式
近年来,台湾多数高校已经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必修课教育体系,往往结合与就业相关的课程开展课堂教育。
1.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台湾地区私立大学的办学理念和课程设计均注重理论和实务的结合,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搭配。 [3]以此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考,更好地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大多数高校不仅注重相关理论的学习,而且更注重学生就业导向本位需求,结合不同专业,开设多种创业课程,强调学生实务能力的培养和职场接轨的训练。
2.证照考试的重视和推广
为了增强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各大学普遍将证照辅导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展各类证照培训和考试,努力达到证能合一。开设的证照考试包括餐饮、美容美发、编程、工程控制等多个门类。为了激发学生考取证照的热情,兰阳技术学院设计了证照达人风云榜,按照获得证照的多少,对学生进行表扬,并制定证照与学分抵免办法,起到了很强的鼓舞作用。取得证照的学生即使不能有效就业,也可以凭借一技之长自谋生活,开启创业之路。
三、台湾地区高校创业孵化与扶持
台湾私立科技类大学的创业教育孵化活动很丰富,通过企业家讲座、创业大赛、发明创意活动、企业参访、创业育成等多种方式,注重产学合作,重视学生创意创新教育和创业能力的提高。
1. 企业家讲座
通过座谈会和演讲等方式,根据不同授课目标,邀请学术界、企业界、管理咨询界、风险投资界等方面的专家及社会知名人士共同来点评和指导大学生创业,激发学生兴趣。如,兰阳职业学院邀请创业成功企业家,与学生面对面座谈,向学生分享创业历程,营造校园创业氛围等职能。
2. 创业竞赛
创业竞赛的开展是创业教育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台湾多数高校很注重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创意,开展创业活动的校际交流。龙华科技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塑造竞争和创新的环境,在学校标志性建筑上书写上C=(K+S)A (其中C为竞争力、K为知识、S为技能,A为态度),使学生真正提升竞争力。
多数高校鼓励学生参加不同类别的创业竞赛、发明大赛。台湾中部的昆山科技大学组织学生参加“LED照明光电创意竞赛”、“亚洲青年动漫大赛”等,并取得较好成绩。台湾南部的大叶大学重视学生创意教育,以艺术工坊的模式培养学生创意,学生屡获创意比赛发明奖。
3. 创新育成研发中心
台湾地区多数高校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孵化中心、创新育成中心等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平台,注重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 [4]
学校孵化的企业中,大学生创业团队一般是2至5家。创新育成中心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对入孵企业提供管理服务、学术研发资源、软硬件设备、教师团队辅导等,同时擅于运用政府和企业资源,构建产学育成研发体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系,开展创新育成研发作品展,注重成果转化,推动就业创业,实现共赢。
4. 产学合作
台湾多数高校同不少大型企业签订产学合作平台,产学合作与研发创新相结合,培养创新意识,提升创新能量,同时将产学合作融入教学、研究与服务,资源共享,学以致用。同时学校与科技园区企业主动联系,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或实习,开展校际合作交流。
4.教师培养
台湾各高校的创业教育均得到了学校最高管理者的大力支持,真正推动创业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他们注重创业师资的培养,鼓励教师参加国际高水平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各种专业证照的考试,选派专业骨干教师到国外留学、深造,为教师学习成果转化与发挥提供便利,提升教师的实务能力。
四、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对大陆高校的启示
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地区高校创业教育健康蓬勃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1.开设创业教育课程
目前多数学校没有统一、规范的“创业基础”课教材,现有创业课程也多数为选修课。我们要结合创业教育理念和学校实际情况,以创业中所需基本技能作为培养目标来设置课程,将创业课程列为大学生必选、必修课程,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确定内容与教学方法,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和创业能力训练锻炼,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
2. 丰富创业教育活动形式
开展创业活动交流,邀 请各类专家到课堂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组织各种创业大赛、创业模拟竞赛、创业论坛和企业家讲座,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的交流,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的平台。
3. 注重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加强
只有培养出创业师资,才能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学生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素养,渗透到学生的观念和意识里,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业技能、创业意识、创业素质的优秀人才。因此,加快进行创业师资培训、认证和培养非常重要。
4.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平台
要把创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创业教育实践和孵化服务平台体系。目前大陆地区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 [5]可以借鉴台湾高校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各校实际,甄选大学生创业项目入驻校科技园进行孵化,有利于推进学校大学生创业园建设。
总之,台湾地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推动创业教育的做法对大陆地区高校而言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性,创业教育理念和实践涉及到教学、师资培训、产学合作等多方面的推进,发展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李家华,创业基础[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6,1-3.
[2]崔 萍,台湾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特点与改革面向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6),140-146.
一、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概念界定。通过对中国知网(CNKI)以“创业精神和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搜索,检索到相关度较高的文章826篇(包含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并且随着时间推进而逐年增多。研究的学科涉及较广的是哲学、心理学及行为学等。
对“创业精神”概念的研究,国内学者多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在借鉴前人学者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性,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创业精神(undergraduate entrepreneurship)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寻找、利用机会,在自主创业的过程由认知、意识、个性、意志和行动力构成的一种精神力量。[1]
(二)特点。(1)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首要因素。大学生在创业知识的储备、创业意识的觉醒、创业意志的坚定、创业行为的实施,以及对创业环境与趋势变化的发现与追求,特别是尚未被人们所关注的环境与趋势,都必须发挥自觉能动性。[2] (2)思维创新性。创新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支撑。大学生进行创业往往受到资金、经验、人脉等因素的限制,因此,突破思维的局限,通过创新、变革、转换、引入新的产品、服务或新的方式,满足其潜在需求者的需要就成了创业成功与否的首要因素。(3)实践操作性。操作性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实施的重要保障。大学生通过发挥自觉能动性,寻找到的创业机会是能够为创业者所用的,可以真正实施的机会。(4)业绩追逐性。对业绩的追逐是大学生创业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保障。大学生创业个体在创业过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现状,而是对事业的发展、业绩的增长充满激情与渴望。也正是这种对事业增长的追逐,促使了大学生创业个体克服遇到的困难,保持创业热情,实现创业的目标。
二、影响大学生创业精神的要素分析
(一)个体自身要素。(1)创业知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所从事行业的知识的储备和对创业本身内涵及相关规范的理解和认知。大学生对创业知识的储备程度越高,对与创业相关规范的理解越全面与深入,其越有可能获得成功。(2)创业意识。指的是大学生个体对自主创业行为的自我觉醒程度。这也就要求大学生个体要有敏锐的对环境与趋势的观察力,能及时的发现机会;此外还要有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最终实现对创业意识的觉醒。(3)创业意志。指的是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为实现创业目标自觉地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4)创业者个性。指的是大学生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心理特征在创业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5)创业行动力。指的是大学生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因素的支配下,实际进行的创业行为的执行力。它是创业精神的外在体现和综合反映。
(二)客观环境要素。(1)家庭方面。1)家庭对个人创业的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家庭的情感支持,表现在家人对创业是否持积极的态度;二是家庭的经济支持,表现在家庭是否提供经济方面的资助。2)家庭对个人发展的期望。家庭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更多的是家庭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期望,如果家庭对子女的个人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家庭的教育风格。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开放强、鼓励挑战自我,或者注重对子女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和自主决策能力的培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2)学校方面。1)学校创业氛围的营造情况。学校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对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意志、创业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2)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具体包括: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以及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境时,能否及时的提供相应的支持和解决方案等。(3)社会方面。1)国家在创业政策、环境方面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国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经济政策及其氛围等。2)相关企业的支持力度。这些包括:企业对大学生创业的态度,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的便利条件等。
三、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存在的问题
(一)个体自身方面存在的问题。(1)创业知识储备不足。现今的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对旅游社、旅游饭店、旅游商品、旅游营销等相关专业知识了解的不够;还因为缺乏社交智能,不善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创业意识觉醒较晚。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较深、人生阅历不足、旅游相关行业相对复杂等因素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自我觉醒较晚。(3)创业意志不够坚定。在实际的创业过程中,受课程较紧,学校、同学、家庭的不认同,创业初期资金、管理、经验等方面的不足,家庭溺爱和包办现象的突出,“眼高手低”现象的存在,吃苦精神、挫折教育的相对缺乏,还有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等原因的影响,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很难继续坚持下去。(4)个性与职业的不匹配。根据霍兰德的职业类型匹配理论,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可能存在自身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匹配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创业效果。(5)创业执行力不足。虽然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对创业意识、兴趣有所提升,但真正付诸行动的力度明显不足。
(二)客观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1)专业管理方面。1)创业教育认识的误区。虽然学校认识到了创业精神、创业教育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多将之作为提高学生就业率的手段。表现形式也多以创业讲座、创业竞赛、大学生创业园区为主。这在本质上是创业实务教育,不是真正的创业教育。2)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缺失。我国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没有开设跟专业相关的创业课程,即使有也多是依托学校开设的选修课进行的,与专业衔接性不大。而且这些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课程之间不具有严谨的逻辑结构,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双师型”师资队伍的缺乏。旅游管理专业的创业教育具有极强的专业实操性,这就要求授课老师是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人才,但因我国旅游管理管理专业教师的经历多为“从学校到学校”,大多缺乏专业的实践经历,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创业实践有效融合。4)创业实习基地建设落后。虽然多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都已意识到实习基地的重要性,但要么因为学校资源紧缺导致校内实习基地缺失,或因资金紧缺、教学人员不够,校内实习基地沦为摆设;要么因为管理经验不足或与校外沟通不够,校外实习基地成为学生打工的场所,不能发挥其实习、培训、创业的功能。(2)社会方面。1)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已出台许多优惠政策,但由于政策的执行情况、审批制度等方面的落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企业因经营成本等因素,专门为大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兼职实习机会较少。2)传统文化中消极方面的影响。受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安于现状、墨守成规、害怕竞争等思想的影响,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创业行为的产生,稳定的工作岗位仍是首选就业方向。(3)家庭方面。1)受传统就业观的影响。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家长多希望学生毕业后能找例如政府、国有企业等稳定的行业或部门。2)对行业认知存在偏颇。部分学生家长对旅游管理专业存在认识的偏颇,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服务人的行业,选择从事与专业相关的酒店、旅行社、旅游餐馆、旅游商品经营等工作,有失体面或特别辛苦,因此对学生的支持不大。
四、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路径
(一)加强创业精神教育,增强学生创业素质。高校应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大创业精神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加大创业所需知识的积累,加强对旅游行业相关行业规则的了解;通过校园创业文化营造,加大课堂讲授创新创业内容的比例,增加实践操作的机会;通过挫折教育等方式提升学生的抗挫抗压能力;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对其进行指导,提升学生个性与职业的匹配度。
(二)依托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创业氛围。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将专业特性、创业教育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依托校园文化强大的无形的引导培育功能,营造有利于创业精神的校园氛围。
(三)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完善创业课程体系建设。深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将理论教学、课程实践与创业教育结合起来,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大胆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学生适应性与竞争力。具体可通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创业教材,编写适用的、体现本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材;改革教学考核机制,加大专业实操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在学生专业成绩的比重。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在保证理论教学水平的同时,提升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创业内容、创业精神方面的教学水平,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具体为:一是提高新进教师的准入门槛,优先选择具备专业创新精神、行业实操能力、专业创新能力的教师;二是定期选送教师到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或是参加行业间会议,提高专业创新能力;三是聘请知名企业家、成功创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五)加强创业基地建设,构建“校内校外”两个创业基地。要重视“校内校外”两个基地的建设。具体可通过:一是加强校内创业基地的建设,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通过校内实践基地、校办企业、创业技能培训、创业大赛等方式,为学生的校外创业打下基础;二是重视校外创业基地的建设,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提升创业项目的开发与孵化的成功率,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和支撑平台。
(六)提高社会关注度,争取创业政策支持。积极引导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关注,争取更为宽松的社会氛围与政策支持力度。具体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持续加大国家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并将之不断落实与完善。例如完善财税和信贷政策、融资渠道、投资体制等;二是争取企业对大学生实习、创业的理解与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5月14日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为680万人,创出历史新高,而2009年度只有74%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中国教育部,2009年9月1日所公布数据),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增加就业,解决社会突出矛盾来看,我们培养的毕业生将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应该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积极为社会创造工作岗位,不但妥善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能够为他人提供就业机会(《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宣言》)。
2002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这些年来,教育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人事部等各部委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大力营造相关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商业环境。各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实施了众多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措施,如郑州市制定的补助创业大学生并允许大学生创业贷款4万元的政策,创建的科技孵化园鼓励大学生创业团队入驻;国内多个省份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各大电视台相继推出的“创业大赛”栏目,等等。
时代的要求赋予了大学生积极创业的使命,赋予了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的使命。对于升达学院来说,无论是从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的角度,还是从“打造品牌,建一流民办大学”的角度来看,升达学院重视学生创业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二)本研究的构想。本研究通过对升达学院学生不同人群的调查、分析并进行横向比较,试图了解升达学院现阶段学生创业意愿的现状,通过对该现状的分析,了解学院现阶段大力鼓励学生创业的可能性、困难程度和困难因素,以期能为升达学院的创业教育开展提供依据。
二、创业态度和行为问卷调查分析
(一)研究目的。通过对升达学院不同年级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统计学方法处理与检验,试图找到影响升达学院学生产生创业意愿及创业行为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1、被试者选取。本研究的被试者来自于升达学院八个系的不同年级,根据实际需要主要分为在校生和应届毕业生两类人群。(本研究主要是为了寻找影响学院学生产生创业想法和开展创业准备行为的因素,主要考虑的是广泛适用性,因此并未考虑专业之间的差别,并默认为其对调查结果影响不大。)
2、工具。本研究主要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形式。
3、程序。第一步:发放调查问卷,在校生300份,应届毕业生200份;第二步:计算回收有效试卷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调查结果。根据调查结果进行理论分析。
(三)结果。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51份,回收率为90%,回收情况良好。其中在校生占60%,应届毕业生由于实习、找工作等原因发放试卷难度较大,回收率不十分理想,占40%。
1、创业态度现状调查结果
(1)学生对创业意义的认识。人的意识决定着他们自身的行动,当他们在意识层面上认为做某件事情是没有意义的,那么他们大都不会采取行动。因此,学生对创业意义的认识决定着他们对待创业的态度,进而决定着他们的实际行动。
我们首先通过问卷第1-4题“大学生创业是纸上谈兵,意义不大”、“大学生创业是为了暂时缓解就业压力”、“大学生都应该考虑开展创业活动”和“大学生创业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赞同度回答来考查学生对创业意义的认识,结果如表1。(表1)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不赞同“大学生创业意义不大”及“大学生创业是为了暂缓就业压力”的说法,比例占到总人数的63%(58.1%+4.9%)和62.5%(46.1%+16.4%)。赞同“大学生都应该考虑开展创业活动”和“大学生创业有利于自身和社会发展”的说法,比例占到总人数的60.8%(6.9%+53.9%)和69.4%(9.3%+60.1%),说明被试者对大学生创业的意义有着十分清楚的认识,他们认为大学生创业是可行的、可操作的以及必需的;并且认为大学生创业不仅仅是为了缓解当前的就业压力,而且对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这样正确的认识有助于他们产生正确的创业态度,进而产生行动。
(2)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对自身的评价。学生的创业需要自身具备主观意愿和客观条件。那么,学生自己的意愿和对自身的评价如何呢?对于问卷第5-8题“我对创业十分感兴趣”、“我曾经有过创业想法”、“我认为自身具备了基本的创业素质和条件”、“若创业失败我会再次尝试”赞同度回答结果如表2。(表2)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升达学院学生大都对创业感兴趣(59.6%+9.5%),且产生过创业的想法(42.6%+6.2%),特别是对“若创业失败会再次尝试”这一项有47.5%及11.5%的同学表示同意和非常同意,这说明创业过程中的艰辛和打击不会成为影响他们选择创业与否的关键因素。27.5%的同学认为“自身不一定具备创业所需素质和条件”,相当一部分同学(30.6%+9.3%)认为“自身不具备创业所需素质和条件”。这说明,升达学院学生的创业意识较强,但是对自身的创业素质和条件没有信心。这有可能是抑制学生创业的因素之一。
(3)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学生是否选择创业除了与自身态度有关以外,还会受创业环境的影响。即使学生十分愿意创业,但当他认为在当前环境和条件下创业很难成功,或成功后很难维持时,那么他们很可能会选择放弃。因此,学生对创业环境的认识十分重要。
问卷第9-13题“我的父母及亲戚朋友很支持我创业”、“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社会舆论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学校对于大学生创业十分支持”、“企业对于大学生创业十分支持”赞同度回答结果如表3。(表3)由表3中数据得知,升达学院学生对家人、学校、企业及当地的经济环境、舆论环境是否支持其创业的认识模糊。这一结果至少反映两个问题:第一,现阶段社会创业氛围不浓厚,学生还没有感受到创业对社会带来的影响;第二,现阶段创业环境的支持并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切实的帮助,尤其是家人对于自己创业的支持行为不明显,甚至感觉更多的是不赞同。
问卷第14-16题“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度较高”、“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措施十分到位”、“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政策落实十分到位”赞同度回答结果如图1。(图1)由图1可知,现阶段多数学生对政府扶持他们创业的相关政府行为并不十分了解,对政府鼓励大学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投入等方面也不十分清楚,无法做出判断。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现阶段创业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的认识十分模糊,认可度不高。如何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良好的创业环境,愿意并实际进行创业活动,学生自身及学院应该有所反省。
(4)学生的创业动机。动机与目的往往决定了人做事的毅力和动力。问卷17-22题“大学生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大学生创业是为了赶时髦”、“大学生创业纯粹是为了赚钱,过上富足的生活”、“大学生创业是为了不受约束”、“大学生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创业是为了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赞同度回答结果如表4。(表4)由表4数据得知:大部分学生不同意创业是因为找不到工作或为了赶时髦(42.8%和43.0%)。但是,有37.5%的学生对创业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表示“难说”,还有31.9%的学生表示创业是为了不受约束;而绝大多数的学生(45.5%和47%)表示创业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这些结果说明学生的创业动机比较明确。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比较崇尚追求金钱和自由。这与当代大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心理特点相吻合。
2、创业行为现状调查结果。接下来我们调查的是升达学院学生创业准备行为的现状,看他们对于创业的认识、动机是否都仅止于停留在意识层面,没有落实到行动上。
(1)创业学习行为。我们首先调查的是想创业学生在校期间创业相关知识的学习情况,问卷第23-25题“我主动学习创业所需的相关知识”、“我积极参加创业的相关实践、比赛”、“我积极参加学校的创业讲座或创业培训”符合度回答结果如图2。(图2)由图2可知,(34.2%+4.3%)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创业相关实践,21%的学生说不清;(49.1%+9.0%)的学生没有积极参加学校的创业讲座、培训,27.4%的学生说不清。可见,多数学生的创业学习行为是消极的,甚至没有相关创业学习行为。
(2)创业平台建立行为。其次我们调查的是学生的创业自我平台搭建行为。问卷26-31题“我会有意识的去结交想创业朋友”、“我积极搭建创业所需人际网络”、“我会主动的搜集创业政策相关信息”、“我会主动的搜集创业项目相关资料”、“我已经开始做创业项目规划”、“我正在为创业做各方面的准备”符合度回答结果如图3。(图3)由图3可以看出,现阶段升达学院学生有38.7%+25.2%的人会有意识的去结交一些想要创业的朋友,但是对于搜集政府相关政策信息及项目资料,对创业项目的规划及着手准备等方面不符合度相当高,分别为54.2%、52.1%、55.4%、62.3%,而对于在校期间的人际网络建立方面则相当一部分学生很难描述,高达43.3%。说明学生对于创业人际网络这方面的内容极其陌生。
(四)讨论。从态度的各项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学生对于创业意义的认识十分清楚、准确,具有积极的创业精神。但是,对现阶段的创业环境缺乏信心,对自身的创业素质表示怀疑。简言之,学生精神层面做好了创业准备,但是对于客观条件的把握还有一定的欠缺。
从行动的各项数据调查结果来看,现阶段学生的创业准备行为与创业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创业学习行为、搭建平台行为的各项数据指标均显示出多数学生行为意向较弱、行为方式消极、行为方向不明。简言之,就是“想”与“做”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调查总结
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发展十分迅速。大多数研究者都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指导大学生创业,如何鼓励大学生创业,而忽略了大学生自己对创业的看法。他们想不想创业,如何准备创业?这些问题看似很小、研究很初级,但却是最重要、最关键的。因为很多人都默认大学生是很愿意创业的,但事实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实际的调查研究,了解到了升达学院的大部分学生确实是愿意创业、想要创业,从具体研究数据上肯定了学生想创业的这一倾向。但是,在创业倾向转化为准备行动时,出现了一些断层和缺失,造成了现在实际创业结果不十分理想的局面。
首先,在态度上,学生认为外在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政府政策环境都对他们的创业行为支持不到位,他们面临着较为恶劣的创业生存环境。
其次,在行动上,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态度和消极的行动,甘做了“思想巨人”。由调查结果显示,半数及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积极的创业学习行为和创业搭建平台行为。在创业准备工作上处于一个十分被动的状态。被动地接受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的要求。并没有主动地去寻求与自己创业理想相关的信息和条件。
“想”和“做”之间巨大的差距,固然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但是当它上升到一个群体的共性时,我们就必须考虑它产生的根本所在。是否还是学院的创业教育不到位,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动手来改善这一状况?
因此,要鼓励学生将良好的创业态度,转化为积极的创业行为,还是得靠学院的提倡和老师的指导。因此,学院应该针对调查中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明莉.大学生创业困境的探索性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2]季学军.美国高校创业教育历史演进与经验借鉴[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
[3]何云景.借鉴国外经验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
[4]崔万珍.大学生创业支持系统的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
1
2.2 高校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角色定位
高校的主要功能是教书育人,在全球经济危机、大学生就业非常困难的环境下,高校要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显得非常重要。首先高校要制订出符合大学生创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适当增开一些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课程,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及管理水平;加大选修课程的比例,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与弹性拓宽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大学生的主动精神与创业意识。其次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srt或教师的科研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第三,高校要经常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或成功的校友来学校作报告,增强大学生的创业信心。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生力军,他们不仅可以以自己的创业精神感染学生,成为激励学生创新的榜样,而且可以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直接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第五、高校应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可以利用学校的广播、校报和橱窗等宣传工具,大力宣扬高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宗旨,使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崇尚科学、求实创新、勇于进取、乐于创业的校园文化氛围。第六、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要作为必修课或必选课写入人才培养方案中,要贯穿于4年的人才培养中,要深入到学生的心中。所以学校要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必要的前提准备。
3 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要将创业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大学学习期间,如果学生能有意识地把学习专业知识与创业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方向明确,学习的动力会更大,会有更大的收获。例如山东农业大学园艺学院04级学生谢思惠,在高考报志愿时,就有强烈的回家创业的念头,考上农大后,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经常到有关实验室帮助老师作实验,帮助有关老师作科研,经常收集有关专业知识,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在有关教授的帮助下发明了三项国家专利,在国家级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两篇,谢绝学院保送研究生的机会,毅然回家承包30亩土地,带领当地百姓进行创业,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3.2 学生具有创业精神的同时,还要预见创业的风险
大学生有创业激情,有很强的创造力,但盲目性也较大,这需要社会加以引导,增强他们的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因此大学毕业生创业时一定要预见到创业所带来的风险,选择好适合自己的项目,多听听有关专家的意见与建议,多走走市场了解市场,规模开始时不要太大,投资不要太多,遇到挫折时不要灰心,多考虑到创业路上的艰险。只有提前考虑到困难,才能有信心克服困难,把自己的事业做好、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 杨学锋.浅论政府在大学生创业中的角色定位[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5):43-47.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创业活动的重要性日益体现。当前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创业积极性不够、艰苦奋斗精神缺乏、创业信息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大学生创业环境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使得大学生创业风险降低,使得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提高。另外一方面,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有效渠道。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存在不足
当前大学生创业具有明确的实践教学目标体系,不管是任何一所高校,只要有专业设置,那么就具有完善的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基于不同专业对不同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并且基于一定原则设置培养目标比如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基于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要求对实训基地进行分批次的建立,使得教学需求逐渐得到满足。目前有些学校实训基地还不够健全,甚至有的学校还在建设实训基地,例如河南技师学院等。就大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目标而言,是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使得自身职业技能以及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当前尚缺乏创意教育的开展。大学教育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确定的过程中,基于类别、分层次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成具体的目标,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的需要;企业以及行业针对企业岗位群技术应用能力、职业技能水平要求,从而获得核心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一方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另外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确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明确的目标。
二、大学生创业内容缺乏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指的是包括实验、实训、科研训练、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公益活动在内的各个教学实践环节,基于合理的配置,对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呈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有外在的特点,事实上指的是具体实现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过程。所以,实践教学内容通常被看成是狭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河南省实践教学体系涵盖了认识实现、社会实践、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计划、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公益社会活动、宣传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等,阶梯式的实践教学体系被应用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分层次比如实训、学员实习等,基于能力的层次进行划分,包括了认识实习、加工实训、金工实习、顶岗实训、仿真实训等,确保学生的实习逐步推进。多种形式与企业实际贴近的培训模式应用在单个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本专业工作性质能够零距离的接触,基于各种技能大赛的举办,无疑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热情、参与意识以及竞争意识。但是,其本质上还是教学过程与比赛过程,创业行为以及创业教育的内容缺乏,基于此,上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只能培养技术工人或技师,而起创业意识与创业行为缺乏。
三、完善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策略
第一,构建良好的保障与支撑体系。选择、培养创业教育老师,对创业教育的目标进行制定,同时,对于创业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教学进行明确,基于对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借鉴,构建一个特殊的组合,高素质的教师加外部团队。在教育活动中承担教学责任的创业教育是人,在创业教育的教育者不仅包括全职教师,包括从外部聘请的兼职教师。教育者的创业教育广泛分布,不仅从教育机构是从政府和企业部门。
第二,基于创业教育内容丰富实践教学体系。尽管当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越来越健全,然而,创业教育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与目标体系中还缺乏,因此,要在高等院校实践教学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开展创业教育要求的预期目的,当创业教育目标被明确以后,通过教育目标使得创业教育的内容得到明确,实现了对创业教育经验的传授。基于创业教育使得受教育者具有创业所要求的素质是创业教育的目标。
第三,加强政策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资金支持。对于金融支持而言,中国政府的创业支持还比较小,仅仅占整个GDP的大约0.03%左右,对于创业而言,创业资本的贡献不大。所以,省政府对于创业应该加大金融支持的力度,对于创业投资给予鼓励,将面向企业发展的债务资本提供给企业,贷款担保机制要完善,尤其是对于服务于创业的银行政策进行鼓励,使得进入市场的企业资本的渠道拓宽,使得各种投资人对于创业企业的投资热情得到激发。另外一方面,加强政策指导。对于国家政策而言,我国在税收负担降低方面对创业进行优惠扶持。基于创业调查数据表明,地方政府一方面要对创业支持的力度增加,对各个部门之间创业政策实施进行协调,同时,另外一方面,对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财务部门之间进行协调与沟通,确保工商、税务等提供政策支持,对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对创业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创业教育内容等给予落实,使得创业教育的发展有了政策性的保障。
结束语
通过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研究,使得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提高,提升高校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实质,尤其是加强创业师资培训,对高校创业导师对创业环境的把握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其能够有效的辅导具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进行创业。同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使得大学生创业风险降低,进而使得大学生创业低成功率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变。
参考文献
[1]王乐生,张瑾.大学生创业精神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