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25-03

引言

循证护理是依据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来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患者进行最佳护理的方式。就常规护理而言,循证护理是其延伸与完善的一种。循证护理方式已经在临床护理中逐步得到推广与运用。糖尿病则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少或者胰岛素的分泌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糖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研究观察发现循证护理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使护理效果达到最佳。

1.资料与方法

94 例糖尿病病人, 男43 例, 女51 例; 年龄35~67岁,患者都是第一次入院。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循证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7 例, 对两组的年龄、血糖水平和病情等进行比较, 并设有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因而,有可比性。

2.方法和步骤

2.1 循证问题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配合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进而缓解病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2.2 循证依据对糖尿病的护理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医疗环境采取不同的医疗护理措施,而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糖过高,因此控制好血糖防止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2.3 护理循证

2.3.1心理指导:与其他疾病类似,糖尿病也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由于糖尿病易复发,治疗周期较长,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初次入院的患者一般都经历过从否认病情到对病情表示愤怒,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从而会感到悲观失望,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导致血糖升高,并对抗胰岛素产生作用,影响病情的控制。而患者在情绪激动的状况下,制止力和接受能力都会降低。导致对其的治疗得不到积极地配合。因此,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患者很难接受知识,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或许会引起病人的反感,使患者的状况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会更加恶劣。因此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对其进行密切护理,通过增进情感交流,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取得信任,进而对患者病情有一个理智清晰的认识,树立其治愈信心,从而说服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3.2 引导病人对糖尿病进行充分的了解,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让患者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针对病因以及发病状况进行综合治疗,这种终身慢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懂得其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够有效缓解病情。以治疗糖尿病的成功病例作为依据,并进行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治疗的信心。(3)引导病人认识到糖尿病复发的原因是由于并发症造成的,只要控制好(即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要求的指标)血糖,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2.3.3掌握规律的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是其中的重要举措,离开饮食治疗,糖尿病的满意控制就成了一纸空话。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糖尿病,无论轻重都要求终身对饮食进行控制(对饮食中的热量进行控制,而不是控制主食),降低体重以及加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十分注意,要使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安排合理,使其保持平衡,饮食宜少食多餐,每日应不少于三餐,每餐应不少于100g。

2.3.4 掌握合理的运动治疗:缺少运动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制定长期规律的运动方案能够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而对血糖的控制和预防并发症得依靠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来实现。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加强其对运动疗法的了解,根据运动疗法的适应症、禁忌、风险以及运动处方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3.5 说教式教育:根据糖尿病治疗中的健康教育经验,对病因、患病类型以及发病状况等知识的教育,对加强饮食教育以及其目的和意义,运动疗法和实施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各种并发症的表现等内容,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审核,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2.3.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血糖和尿糖的检测开展注意事项培训,对诺和笔的使用也要进行教育,鼓励病友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分发胰岛素诺和灵30R笔芯等宣传资料并讲解使用方法:①注射示范并讲解;②二次注射协助病人;③再次注射现场进行指导并给与予鼓励;④在注射现场检查是否存在错误的环节。一般而言,患者三次便能够掌握。要谨记的是没有使用过的笔芯应该保存在冰箱内,防止冻结后无法复原,但是不能够太接近冰格。患者应严格遵守一种笔芯一支胰岛素笔,专人专笔的使用原则,以避免疾病的传播。通过发放问卷、自我反映以及同行评价的效果来掌握血糖自我检测和胰岛素、诺和笔的使用。并把确认过的资料转变为临床资料并逐步推广,通过对实践检验的反馈,形成完整的动态循环。

2.4计划实行, 证据评估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价,在总 结 成 功 经 验 时注意对存 在 的 问 题 提 出 改进 措 施 , 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知识储备,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保证护理的质量。

3.结果

1 个月后, 循证护理组47例患者中,对血糖控制情况分别为:理想30 例, 良好13 例, 较差4 例。而常规护理组中,血糖的控制情况为: 理想15例, 良好26 例, 较差6例。经过统计学的处理, 循证护理组对血糖控制情况较常规组有着明显的优势。( P < 0. 05) 。

4.讨论

循证护理强调的重点是把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把通过调查研究的科研结果与临床试验中的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本文对94例糖尿病患者采用了循证护理,其结果显示, 通过护理1个月后,在循证护理组中,对血糖控制的情况要优于常规组( P < 0. 05) 。在实施循证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循证护理的三个要素来开展工作,并广泛地查询资料,保证使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是最新最实用的,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方法,促进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知识层面的上升,并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和对临床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使工作能力和解决患者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观点和主张得到肯定,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使病人信服,并乐意接受护士传达的信息。保证护士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临床上,还应根据病人的需求,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将之实施,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5.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循证护理符合病人对现代护理的新要求;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在总结经验收集资料的同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促进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得到了转变;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护士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实施对控制血糖有着明显的疗效,不仅对防止并发症起着重大作用,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痛苦。采用循证护理方式来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在实践中辅以科学依据并将之实施,为临床护理开拓了新的模式。将此种科研结果作系统整理,使其为以后的治疗与护理提供方便,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综合应用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军.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02)

[2] 兰文霞. 循证护理在预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中的实施[J]. 山西医药杂志,2009,(S1)

[3] 彭庆有. 关于新形势下临床学科建设的思考[A]. 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 2006 .

[4] 郑. 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A]. 第一届中国(长三角)国际医疗科技创新及应用论坛论文集[C], 2009 .

篇2

【中图分类号】R49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77-01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脏,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综合症,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1],因此应积极防治,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了解其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分析本地区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南京建邺区六社区内患有糖尿病患者 100 例,诊断符合1980年以来,国际上通用WHO提出的诊断标准,对思维正常,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有良好的定向力,能进行语言沟通,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加本研究。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63.3岁,其中71-80岁占21 %,已婚86例,丧偶13例,离异1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4例,初中28例,高中及中30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8 例,吸烟13例,饮酒11例,有家族史37例,已知有并发症37例。

1.2方法

自行设计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支付方式,糖尿病确诊时间,住院次数,因糖尿病住院次数,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服用糖尿病常用药物,及胰岛素的使用观念及情况等项目,糖尿病相关知识调查表由研究者查阅大量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结合患者对知识需求和社区糖尿病患者实际状况结合形成,包括药物、饮食,运动、自我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5个项目,由本人向糖尿病患者群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及X2检验的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糖尿病患者药物知识掌握情况 见表1

表1 社区糖尿病患者五驾马车知识掌握情况(N=100)

2.2 其他影响社区糖尿病患有疾病知识的见表2表3

表2 患病年限对糖尿病知识的影响 (N=100)

X2=27.52 X2>6.63 ,P

表3 住院史对糖尿病知识的影响(N=100)

X2=1.93X20.05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括号中的数据为理论数

3 讨论

3.1 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得分分析; 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中,定期监测血糖知晓率最高为94%,与近年来患者的保健意识增强、大众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因素的作用分不开。其次是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由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都遵循着“五驾马车”的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其方法已深入人心,患者对该病的内科治疗方法知晓程度较好,但是患者在治疗上的遵照医嘱正确用药并没有做到,虽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知道联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15%患者不控制饮食,还有39%患者控制饮食不严格。有33%的患者几乎从不运动,或仅有少量运动。基于此情况,糖尿病专科医生应定期让其门诊随诊,帮助预约复诊体检,社区医护人员多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从心理上,认知行为上根本改变不能遵医的行为,并制定整体的个性化的护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

3.2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并且多伴有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为了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使血糖等代谢指标控制达标,监测是关键[3],而调查中发现 94 %的人群知道要定期测餐前餐后血糖,而45%的人不知道还要定期检测血脂,血压,及血生化。50%为被动检测。因此在健康教育中要予以宣传与重视。糖尿病可以引发多种危害极大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全身器官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严格的控制血糖能明显的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程进展,在调查中发现其家人了解糖尿病知识的人群只占55%,所以要加强共同生活的家属同时要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这对社区中年龄大的患者病情特别有好处,在家人的关怀下还可以定期的检测量血糖的同时测量血脂,血压。随时动态观察病情发展。

3.3 社区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知识的缺乏,64%的人对胰岛素知识不了解认为注射胰岛素是病情严重时才要用的药,用了胰岛素会产生药物依赖性,一辈子就摆脱不了胰岛素了;也有人认为胰岛素也是药品,是药三分毒,也会有毒副作用,会损肝损肾;还有的认为胰岛素的费用比降糖药费用高。这些错误的理解有些是顽固的,必须通过专业医护人员不断的给予沟通,指导,才能改变其知识结构。

3.4从表2、3可以看出患病5年以上和患病5年以下的患者其获得的糖尿病知识是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的,而有无住院史在本次调查中显示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这表明南京这个地区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越长越能注重知识的了解,其知识的获取与有无住院无任何关系,关心自己身体的人,他们会自觉的从各方面去获取知识,这是患者的主观态度问题。从患者心理上,认知行为治疗上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3]其知识的获取与有无住院无任何关系,也因为糖尿病知识的获取,与糖尿病的管理近年来逐步进入到家庭化,社区化有关。我们社区医护人员要针对糖尿病知识缺乏的人群,给予积极引导,以增加知识水平,改变主观态度,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2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周边地区非住院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湿性坏疽患者8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2~81岁,平均58岁;所有患者糖尿病史均在5年以上,诊断均采用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0例,对照组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1]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湿性坏疽诊断。临床表现为:均有糖尿病史及足部坏疽,初始阶段表现为溃疡,然后侵入肌层,造成骨质破坏、肌腱断裂,并出现脓腔。所有患者病程最长40个月,最短1个月,创作面积最大7.9×12.8 cm2,最小0.1×1.3cm2。根据患者的病变严重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其中,研究组中Ⅱ组20例,Ⅲ组16例,Ⅴ组14例;对照组中Ⅱ级14例,Ⅲ级11例,Ⅴ级5例。

1.2 排除标准

本组80例均排除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2]:①因血管闭塞引发的混合性或干性坏疽者;②同时患有肾、心严重性慢性并发症者;③由妊娠、感染等引发的坏疽者。

1.3 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对患处进行常规的创伤处理,并给予红外线照射并采用庆大霉素治疗,利用纱布将患处进行包扎处理,1次/d。

研究组:本组患者在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常规处理创伤的同时,于患者患处涂抹我院自制的祛瘀生肌膏治疗,方用麝香20g、珍珠粉20g、血竭20g、桃仁20g、蛇蜕20g、蜂房20g、黄芪20g、玄参20g、当归20g、黄柏20g、白芷20g、轻粉20g、紫草20g、黄蜡60g及麻油500ml。采用中药外用膏剂制工艺制成。开始时1次/d,之后视伤口的恢复情况可逐渐延长换药间隔时间至2~5日。此外,本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如下所述:

⑴足部护理 保持患者患肢抬高,以防止患处受压。卧床休息时应让患者勤翻身,冬季时注意足部的保暖,严禁采用取暖器或热水袋进行直接取暖,病情严重患者可给予使用支被架。注意对健康足的保护,每天对患者双足进行检查,仔细观察足部皮肤是否完好,是否出现异常颜色。每天采用38~40℃的温水泡洗双脚,泡完后用干毛巾认真擦拭双脚,确保趾间皮肤干燥、清洁,应选择舒适的鞋袜,并且袜子以浅色或白色为佳,以防足部皮肤颜色受袜子染色的影响,而影响对足部皮肤颜色的观察,不能赤脚行走或直接穿鞋。足部皮肤一旦出现红、破溃、水疱等情况时,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⑵饮食护理 糖尿病湿性坏疽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引发肢体血管发生神经性病变,并继发感染造成的,因此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可有效改善病变症状,同时还应给予降血压、降血脂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并结合其饮食习惯,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饮食计划,以控制总热摄取量,同时确保饮食平衡。

⑶禁烟 吸烟是诱发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湿性坏疽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劝导患者戒烟,如可向患者讲述吸烟的害处及对本病的影响,可让患者观看有关吸烟有害的资料片等。

1.4 疗效观察方法 用药后,对患者创面处的分泌物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观察并记录细菌种类是否减少、消失或增多,观察并记录患处筋膜的修复情况及肉芽的生长情况。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1.5 疗效标准[3]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0级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I级以上患者创面痂皮脱落,完全愈合平复;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0级患者皮肤颜色明显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2/3以上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好转,0级患者皮肤颜色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1/2以上愈合;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四大血管合并症之一,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定义:糖尿病足是由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

糖尿病湿性坏疽可引发严重性感染、微循环栓塞、筋膜坏死等继发症,在目前对其进行临床治疗依然有一定难度。我院从中医辨证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发病机制,自行研制了祛瘀生肌膏,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效果显著,且该法具有简便易行、治疗费用低、治疗痛苦小等优点,患者极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常规处理患者创伤后,并外用祛瘀生肌膏,可起到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加快了溃疡创面的愈合速度,再加以采用科学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

参考文献:

篇4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

篇5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的大块出血,起病急,来势凶猛,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多见于 50~60岁的病人,是高血压病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传统的颅外手术需在全麻下进行,时 间长,损伤大,术后病死率高。我院自2002年8月开始应用YL—1型一次性颅内血肿粉碎穿刺 针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取得满意的疗效,而术后护理在预防并发症和促进康复上起到了重要 的作用。现将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46~75岁,平均6 3岁。60例病人均有 数年高血压病史,合并糖尿病12例,冠心病14例。入院时血压140~225/90~130 mm Hg, 发病至入院最短时间30 min,最长72 h,其中嗜睡31例,中度昏迷15例,深度昏迷14例。

1.2 出血部位及血肿量 出血部位位于外囊14例,内囊 23例,脑室内出血13例,脑叶出血10 例。根据多田氏公式计算血肿量[1],60例病人血肿量约为30~75ml,平均出血量5 3ml。

1.3 手术方法 采用YL一1型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将 头颅CT测量定位点作为靶点,摆好患者 ,避开重要血管及皮层重要的功能区,常规消毒,局部麻醉,选择适当长度穿刺针。在 电钻带动下钻透头皮、颅骨和硬脑膜后,去掉电钻,侧管连接引流管,拔掉盖帽,插入钝圆头塑料针芯,然后进行血肿穿刺,用20ml注射器,将液态部分血液抽出,一般首次抽吸50% ,然后插入针形血肿粉碎器,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余的液态血肿和半固态血肿,如遇有新 鲜出血可用肾上腺素1mg+生理盐水100ml反复冲洗,待侧管排出液体澄清后注入液化剂。液 化剂配制为生理盐水50ml+尿激酶25万U+肝素12500U,破入脑室者液化剂中不用肝素,每次 注入液化剂3~5ml,保留4~6 h后开放引流,2~3次/d,直到头颅CT复查显示血肿清除90% 以上时即可拔针。术中、术后严格无菌操作,注意防止并发症。

2 结果

60例住院期间死亡5例,放弃治疗4例,生存病例随访6个月,继续从事原工作且状态良好者2 3例,生活自理者16例,在他人协助下能进行日常生活者12例。

3 术后护理

3.1 心理护理[2]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肢 体功能障碍、失语、吞咽困 难及头晕、头痛等症状,对疾病的预后有恐惧、焦虑心理。护士应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心理 护理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转归有所了解。关心、爱护患者,主动热情地做好 各项护理工作,调整患者心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观察生命体征 遵医嘱予以吸氧、心电监护,每30min测呼吸、脉搏、血压一次,每4h测体温1次,血压控制 在(109~150)/(71~90)mmHg,防止血压过低引起脑血流量灌注不足,而加重脑缺血、脑水 肿,常规头部置冰枕以减轻脑水肿。每1h观察意识瞳孔状态并记录,注意有无呕吐、抽搐等 情况。

3.3 微创引流的护理 头部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高度不超过床沿,严防躁动患者将引流管自行拔出。搬动患者时, 应先暂时夹管,以防逆行感染。更换接管、敷料时应严格无菌操作。保持引流管畅通,严防 引流管受压、成角、折叠。如引流管引流不畅,一般为血凝块堵塞,可用生理盐水、尿激酶 冲洗。严密观测引流量及性质。术后引流液一般呈淡红色,如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流出,要 考虑再出血的可能,如血量减少后突然出现无色液体,要考虑有引流出脑脊液的可能,应报 告医生及时处理。

3.4 预防并发症 ①防止肺部感染,做好口腔护理,定时翻身叩背,鼓励病人咳嗽排痰,分泌物多时及时清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3]。意识障碍者予鼻饲,发生呕吐予侧卧,防误吸。必要时行气 管切开, 按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及消毒隔离。②防止消化道出血,密切观察血压及腹部情况 ,观察病人大小便颜色、性质,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消化道出血者暂禁食,予 持续胃肠减压及冰盐水洗胃或胃内注入冰生理盐水l00ml+去甲肾上腺素4mg。留置胃管者每 次注入流质前抽取少许胃液,观察判断有无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经口进食者避免食用刺激性 强的生冷、过热、粗硬的食物。③颅内感染的预防引流管置管一般为2~5天,不超过7天, 以防增加颅内感染的机会。冲洗及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操作,限制人员流动,减少探视。 ④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病人每日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5%碘伏棉球擦试消毒外 阴及尿道口,每日2次。

3.5 早期康复护理[4] 早期康复是缩短住院 日,减少致残率的关键。患者生命体 征平稳,48 h后即可进行康复护理。昏迷病人应多按摩肢体及被动活动,保持瘫痪侧肢体处 于功能位,意识清醒者应进行详细的康复知识宣教,加强主动练习,对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 理,促进患者功能恢复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

4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起病凶险、死残率高,给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应用颅骨钻孔引流 术,具有创伤小、对病人内环境干扰小、清除血肿完全、易于引流等优点,有利于术后神经 功能恢复,特别适合年老体衰或者合并严重心、肺、肾疾患的患者。术前、术后病人病情的 观察、护理,并发症的预防至关重要,保证患者早日康复。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娴熟的 业务水平、扎实的理论知识、高度的责任心、独到的急救意识及病情观察,评估及心理护理 能力,才能有效地完成病人的护理及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是关键,应根据患者的知识水平、社会地位、接受能力 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尽量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诊断、治疗和护理措施及如何配合治疗、疾病预 后及自己的配合对预后的直接影响等信息。患者对有关信息有了充分的知情认识,在治疗中 的自信心、积极性、主动性,自然就会大大增强;为病情好转,病人康复,提供有力的保障 ,为降低病死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能力、生活质量创造可能,实现临床护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l] 赵继宗.神经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 04:302

篇6

0引言

全科护理,主要是患者为中心,针对患者所实施的一系列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主要包括康复训练、预防疾病、护理方法,有助于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1]。现阶段,临床中,全科护理的应用较为广泛,且实施成效也非常的不错。本文就医院护理中的全科护理应用价值进行分析[2]。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于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患者10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签署同意知情书。排除标准:意识障碍者、无法交流沟通者。将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组50例。研究组中22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年龄40~75岁,平均(57.12±3.15)岁;常规组中例24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年龄41~78岁,平均(57.9±3.64)岁。经过比较发现两组的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护理方法。常规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患者专科护理干预,比如呼吸内科患者,给予祛痰、呼吸道管理护理;普外科患者给予伤口感染护理;消化科患者则给予抑酸剂、泵抑制剂、胃粘膜保护等药物护理干预。针对不同患病的患者,给予专业护理。

1.2.2研究组护理方法。研究组患者住院期间,给予全科护理模式。注重培训护理人员相关知识,进而为培养护理人才奠定基础。按照医院护理特征,护理人员熟悉各个科室的护理技术以及理论,比如急救护理、社会护理医学、心理护理、医患交流等,并将其应用于护理工作中,重视不同护理的结合应用,比如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除了专科护理之外,还应当实施心理护理、急救护理、医患交流等护理干预。针对全科护理,健全奖惩机制,鼓励表现良好的护理人员,提升护理人员的全科护理质量及其水平,警告表现较差的护理人员。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根据患者所需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按实际需求出发,给予心理护理、个体差异化护理、疾病预防、日常保健等护理措施,重视护患交流,尽量满足患者所需,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确保护理质量的同时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注重护理实践,给予护理人员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全科护理中,大多数护理人员只有较强的护理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实践技能,而护理实际工作对护理人员的具有较高的要求,基于此,应当为护理人员给予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护理人员深入了解各个科室的临床护理技能以及护理知识,促进护理人员对不同疾病护理技术的掌握,除此之外,还需要熟悉不同保健措施,促进自身保健指导能力提升,在护理中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护理服务。注重全科思想的应用。在实际护理中,要注意应用全科思想,判断患者疾病,进一步提升诊断的全面性,有助于护理工作顺利开展,早日促进患者康复。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时间、护理满意率、护理质量、治疗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成效。护理质量评价以及满意率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高。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出院后无需再次就诊则视为显效;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出院后半年内需再次复诊一次,则视为有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出院半年内复诊两次以上则视为无效。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χ—±s),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检验χ2。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费用、护理满意率、护理质量、治疗时间对比。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护理质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组,治疗时间比常规组更短,治疗费用也比常规组更低,差异明显(P<0.05)

2.2护理成效对比。研究组患者护理成效显著由于常规组,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全科护理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护理措施,从整体上而言,将各种不同护理知识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以患者为护理中心,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患者所需、疾病预防,治疗疾病时给予预防控制、保健指导,有利于医院护理质量水平提升。对患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有关研究表明,全科护理在满足患者基本所需之时,还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出来,为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次研究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常规组,表明全科护理模式有助于提升护理工作质[4]。全科护理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除了专科护理之外,从不同角度、不同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费用显著低于常规组,治疗时间方面,研究组患者更短[5]。表明全科护理模式从多个不同角度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止护理死角,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治疗时间,降低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研究组患者护理成效、满意率均显著优于常规组,表明全科护理模式从本质上,得到了有效提升,促进了患者早日康复,且有利于医患良好的沟通交流,取得患者信任,进而提升护理满意率,对医院纠纷的避免,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及意义。综上所述,全科护理模式在医院护理中,应用价值较高,有利于提升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成效,降低并发生发生率、治疗费用,缩短治疗时间,进一步提高护理满意率。

参考文献

[1]高杨,梁爽.终末期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护理中细节管理的应用价值分析[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2.

[2]王银,沈桂英.门诊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分析[A].《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5年12月研讨会综合刊[C],2015:2.

[3]李珍兰.肛肠病手术患者护理中舒适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A].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2.

篇7

让我们一起看看在当今的美国,糖尿病人是怎么吃东西的。在美国糖尿病协会、美国心脏病协会以及美国饮食营养协会等几家权威机构的联合倡议下,大多数糖尿病人采取了一种营养均衡的膳食,其中包含足够的瘦肉、牛奶、全麦食品、健康的油脂、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至于其中含糖的量,美国注册营养师、营养学专家马里恩・弗兰兹博士表示:“一般来讲,建议每天摄入糖分的量应该占到能量供应来源的40%~45%,这是一个比较适中的摄入量。”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美国糖尿病界的主流观点是糖尿病人应摄入适量的糖分。同时,他们还强调糖分的来源应该是全谷物食品,不要吃加工过于精细的米、面,因为这会损失大量对人体有益的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

反对低糖派认为,许多含糖分的食物,同时也是蕴含大量其他营养成分的宝库,比如说水果、蔬菜、豆类和奶制品――水果和蔬菜热量低而维生素、矿物质含量丰富;豆类含有大量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奶制品则能够为我们提供充足的钙,有益骨骼健康。这些营养成分对我们的健康都大有裨益,因此,低糖膳食理论的反对者们认为,过于强调减少膳食中的糖分,实在是有些得不偿失。

不仅如此,反对低糖派还提醒我们,别忘了糖还能提供充足的能量,“这就像汽油对于汽车的意义一样。因此在我看来,那些认为糖是敌人的人,都犯了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尼尔・巴纳德如此表示。在其2006年发表于《糖尿病护理》的论文中,他还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事实:碳水化合物成分高达75%的素食者,胆固醇、血糖水平均较普通膳食的糖尿病患者更低。碳水化合物即指糖类与纤维素的总称。

营养学专家马里恩・弗兰兹博士指出:“糖并不是糖尿病人的敌人,因为你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来控制它,而不是被它所控制。你可以很好地与糖共处,只要你的摄入量与身体需要量达到平衡。不过分控制糖分的摄入,对糖尿病人而言往往还意味着更高的生活自由度和满意度。”

事实上也是如此,临床统计数据表明,新诊断糖尿病的患者如果被告知只要适量,他们仍可以吃他们喜欢的食物,将会大大提高他们对降糖药的依从性;而如果告诉一个糖尿病患者这不能吃、那也不能吃,常常会导致他形成自暴自弃的态度,对治疗的依从性不佳。

而低糖派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呢?身患1型糖尿病40多年,现在本身又是糖尿病专家的理查德・贝恩斯坦博士是低糖派的代表人物,他曾经写了本书,书名叫《贝恩斯坦博士的降糖法则》,指导人们如何使血糖达标。贝恩斯坦博士力挺低糖膳食理念,他现身说法地告诉人们,得益于低糖膳食,他最终治愈了伴随多年的心脏病、肾病等糖尿病并发症,血糖控制也相当理想。

贝恩斯坦博士及其他低糖派人士认为,控制血糖最首要的做法就是“釜底抽薪”,也就是从饮食上尽可能地减少糖分的摄入,因为它们在体内很快就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迅速升高。

低糖派认为,如果饮食中含很多糖,那么为了避免摄入过量,糖尿病人势必要对其含量进行计算,而这个工作即便是针对带有成分标签的袋装食品都不容易,更何况我们生活中并不是所有食物的含糖量都一目了然,根据摄入糖分的量来调整用药更是沦为一句空话。与其如此,倒不如干脆就不吃高糖食物,代之以高脂肪、高蛋白质饮食,使得每天摄入的糖分控制在20~30克以内,只占能量来源的10%以下。低糖派还认为,低糖饮食能减少胰岛素的使用量,从而降低低血糖症出现的风险。

反对者又提出,低糖膳食不容易长期坚持,而且,其引以为傲的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代表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实际上是由于体重减轻导致的,与膳食是否低糖并无直接关系。低糖派随即针锋相对地进行反驳,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系副教授玛丽・嘉伦表示:“数据表明,低糖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便体重不减轻,血糖也比普通膳食者控制得更好。”

早在2004年,玛丽・嘉伦就在《糖尿病杂志》发表了她的研究:两组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一组采取低糖饮食(摄入糖分占能量来源的20%),另一组采取高糖饮食(摄入糖分占能量来源的55%),五星期之后发现,低糖饮食组的血糖水平更低。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副教授威廉姆在2005年发表于《营养与代谢》杂志的论文显示,每天摄入糖分控制在20克以内,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即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从而减少降糖药用量,乃至于停药。另一项发表于《内科学年鉴》的研究表明,与普通膳食相比,每天摄入糖分控制在30克以内,坚持一年,就能改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并能增加“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在这三项研究之中,血糖的改善均不依赖于体重的降低。

两派之间的分歧还远不止于此,例如,反对低糖派认为,身体活动需要足够的能量,而极力减少饮食中的糖分也就意味着摄入更多的脂肪,包括不健康的饱和脂肪(动物油脂)等,而这会大大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低糖派则认为,目前人们对饱和脂肪仍然存在着误解,其实我们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它能够升高冠心病等疾病风险,甚至最近有研究表明,饱和脂肪对人体还有一些我们此前所不知道的益处。

篇8

Observation and nursing care of postpartum oral brown sugar water Li Yuan-jie

(Lianyungang NO.1 People’s Hospital, Lianyungang, Jiangsu,222002)

[Abstract] To explore the effect and nursing observation of after eutocia given brown sugar water fo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flooding. Methods eutocia maternal in our hospital randomly selected 200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2, eutocia maternal randomly selected 200 patients as observation group from July 2012 to December 2012,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brown sugar water ,To implement the humanities concern. 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and flooding is obviously lower in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 Brown sugar water; postpartum retention of urine; flooding; nursing

一般产妇在产后4~6小时内就能自己排尿,如果产后6小时以上不能自动排尿,而且膀胱涨满,称为尿潴留。它是产科常见并发症,多为初产妇,容易增加产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而且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流血增多,造成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产后出血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是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为了降低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减少产后出血, 我院产房助产士近一年多来给予产妇产后2小时内口服红糖水,提供优质服务,以达到预防产后尿潴留,减少产后出血发生率的目的,其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分娩的顺产妇随机抽取200例作为对照组,将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分娩的顺产妇随机抽取200例作为观察组。抽取年龄在20~40岁的无严重妊娠合并症、糖尿病、肝炎等严重产科疾病的产妇。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观察组:用温开水配制温度为39~41℃,浓度约20%的红糖水300ml,立即在产后在10min内饮用,如产后观察2小时内小便未解,可重复给予同等分量的红糖水300ml。(2)对照组:产后不服用红糖水。产妇可随意愿选择其他饮食。

1.3 观察指标 产后6h内顺利排尿者为有效,产后6h内不能自主排尿者为尿潴留。这里只研究由单纯的子宫收缩乏力引起的阴道流血量超过500ml者的产后出血。

2 结果

2.1 顺产妇口服红糖水对产后尿潴留的预防作用,见表1。观察组服用红糖水后,产后6h内顺利排尿者的比例为98%,出现尿潴留的比例为2%;对照组产后6h内顺利排尿者的比例为95%,出现尿潴留的比例为5%,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顺产妇口服红糖水对产后出血的预防作用,见表2。观察组服用红糖水后,在24h内发生产后出血者的比例为5%,未发生产后出血者的比例为95%;对照组在24h内发生产后出血者的比例为8%,未发生产后出血者的比例为92%,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妊娠末期,由于胎先露进入盆腔,在分娩过程中,膀胱及尿道受到胎头长时间的压迫,容易引起充血、水肿、挫伤,导致膀胱肌失去收缩力,不能将膀胱内的尿液完全排出,引起尿潴留,继而引起膀胱炎。[ 1 ]孕妇产后失血多,体力和能量消耗大,容易发生产后晕厥。产后晕厥是指产妇在产后起床活动时产生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两眼发黑的暂时意识障碍,时间一般很短,只持续1~2分钟,之后自然清醒,随之感到周身疲惫乏力。醒后多无后遗症,但跌倒时易发生骨折、颅脑损伤等意外,易引发护理纠纷事件。而安全是提高护理质量的前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2]所以预防产妇产后尿潴留,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防止产妇晕厥,预见性护理至关重要。

我院从2012年7月起,产房实行人文化关怀,本着“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重点研究如何降低产后尿潴留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每位产妇提供一碗红糖水,帮助产妇早日康复。红糖水就是红糖用热水冲开的水。现有报导显示,它能促进血红细胞的分裂,使身体内血液的质量得到保证。一千克红糖含钙900毫克、铁100毫克,红糖还含有十分丰富的微量元素成分,其中有些微量元素具有强烈刺激机体造血的功能。

红糖水是产妇很需要的营养物质,在产后的10天内(特别是产后4h内)若喝一些红糖水,一般饮用红糖水5~10min后,血糖就会增加,血液循环加快,能补充能量、增加血容量,有利于产后体力的恢复,并且经过临床试验研究,红糖水对产后子宫的收缩、恢复、恶露的排出以及乳汁分泌等,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而且红糖水中葡萄糖浓度高,有利尿作用,使膀胱内尿液快速增加,提高了刺激膀胱神经的强度和时间变化率,易引起膀胱神经兴奋,加速尿液的排空,减少尿潴留,降低导尿的发生率,减少产妇痛苦和创伤的优点。[4]红糖水价格便宜,使用方便。相较于白糖和白开水,白糖为凉性食物,一般不利于产后食用,但如果在夏季分娩的产妇,或产褥的中晚期,可用白糖替代,尤其适用于一些伴有发热、汗多、手足心潮热,阴道流血淋漓不断,口渴咽干等症的产妇。[5]而白开水无利尿作用,只有补水功效。

我院产房红糖进行统一购买,统一配制,免费提供。红糖水在临床上应用效果非常好,受到产妇及家属的热烈欢迎。护理质量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提高了科室的社会效率。产后给予红糖水,能补充能量,利于体力恢复,可有效提高护理服务。需要注意的是红糖水必须用煮沸的开水冲服,而且还需注意饮用的最佳时机,一般在产后10天之内,因为红糖有活血化淤作用,长期食用会使血性恶露时间延长,甚至造成慢性失血性贫血等疾症。但是糖尿病、高糖高脂患者禁用。

参考文献

[1]郑修霞.妇产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7.

[2]沈丽.口服红糖水预防产后晕厥和促进排尿效果观察[A].全国妇产科新技术、新理论进展研讨会、全国助产专业护士培训班论文汇编[C];2011年.

篇9

尿毒症病人由于肾脏动能严重受损,使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相对不足,导致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用量不足。是导致肾性贫血难以纠正的首要因素,但对于有些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欠佳,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为此我科试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0年在本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性贫血患者38例,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糖尿病肾病5例,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2例,其他继发性肾损害5例。入选标准:透析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红细胞压积<25% ,除外失血、溶血、感染等因素。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护理论文,治疗组19例,男15例,女l4例,治疗组年龄(50±15.6)岁,对照组1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49.5±16.1)岁,两组患者每周透析均为2~3次,每次透析时间3~4 h。两组患者在原发病、年龄、性别、透析时间、透析方式、透析剂量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肌酐(SCr)等方面无显著差异。1.2 透析方法 使用瑞典Ganbro,AK90、AK95透析机、日本尼普洛三醋酸膜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血流量在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透析时间4—4.5 h,每周3次,透析器重复使用。普通肝素钠抗凝,天津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论文范文。

1.3治疗方法两组均同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30~75U/(kg·次),每周2次,皮下注射。治疗组于每次透析结束后将左卡尼丁2 g溶于0.9%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用左卡尼丁,疗程共l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周取血查Hb、Hct,待Hct、Hb分别≥30% 、≥100 g/L后减量,使得Hct、Hb分别维持在>30% 、≥100 g/L。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和检验,以P<0.05为显著差异。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治疗前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目的护理论文,治疗过程以及可能出现情况。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2.2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治疗中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病人有无发热,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低血压等表现。尤其是低血压,如发现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暂时停止超滤,减慢血流,迅速补液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后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有无过敏,血压升高,头痛,流感样症状,血栓形成尤其是动静脉内瘘处血栓形成等副作用。并教会观察门诊病人自我观察。

2.3通过观察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Hb、HCT比较,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间Hb、H ct比较,P值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Hb和HCT纠正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2.4 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变化治疗组于治疗后第4.8、l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分别减少了10% 、16.7%、33.3% ,而对照组用量无明显减少。

2.5 高血压发生率 以治疗后患者舒张压升高≥1.33 KPa (10 mm Hg)为血压升高标准护理论文,治疗组为5.3% ,对照组为31.6% ,治疗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贫血是尿毒症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引起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所致。临床上已成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但对于有些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欠佳,有研究报道,EPO治疗肾性贫血效果不佳与血浆左卡尼丁缺乏有关。左卡尼丁缺乏可引起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正常的红细胞脆性增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左-卡尼汀又名左旋肉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内的特殊氨基酸,为脂肪酸代谢所需。国外文献报道,左卡尼丁可改善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白蛋白的合成,提高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加血细胞比容[1]论文范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合成不足,透析过程中显著的丢失以及EPO在促红细胞生成时可能消耗了大量的左卡尼丁,从而造成了左卡尼丁的缺乏。国内有文献报道,左卡尼丁与EPO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Hb和Hct,明显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贫血症状,并能减少EPO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EPO联用左卡尼丁治疗组,Hb和Hct的增高明显优于单用EPO对照组,并且EPO用量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左卡尼丁减少了红细胞长链酰基肉碱的积聚,改变了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增加红细胞对不同类型应激的抵抗,降低了红细胞的脆性,最终延长了红细胞寿命[3]。同时左卡尼丁通过对骨髓红系祖细胞的作用,提高了EPO的疗效[4] 。研究还证实护理论文,左卡尼汀能提高Na+/K+—ATP酶的活性,稳定红细胞膜,提高红细胞压积。左卡尼汀还能纠正血液透析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抵抗性,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治疗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上肾性贫血患者使用EPO治疗,血压升高系EPO的主要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与EPO剂量有关,发生机制可能为EPO引起红细胞压积上升、血液粘滞度增加、血管内皮ET-1释放及对外周血管的直接加压作用有关。EPO与左卡尼丁合用减少了EPO的用量,提示治疗组高血压的发生率降低可能与EPO用量减少有关。

通过本文研究表明,EPO与左卡尼丁联用能显著提高尿毒症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减少EPO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减少输血,降低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Debska-Shzien A,Owezarzak A,et a1.Plasma earnitine profileduring chronic renal anemia treatment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Int J Artif Organs,2003,26(1):33-38.

[2]雷建蓉.肾性贫血治疗的现状及展望.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2005,5(3):8.

[3]Nikolans S,George A,et a1.Ren Fail,2000,22(1):73-80.

[4]王英,王梅.补充L一肉碱纠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华肾脏病杂志,2003,19(3):183—184

篇10

 

尿毒症病人由于肾脏动能严重受损,使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不足或相对不足,导致肾性贫血。红细胞生成素用量不足。是导致肾性贫血难以纠正的首要因素,但对于有些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欠佳,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为此我科试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肾性贫血,取得较好疗效,现将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8--2010年在本院血液透析室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性贫血患者38例,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6例,糖尿病肾病5例,原发性高血压肾损害2例,其他继发性肾损害5例。入选标准:透析时间均在3个月以上,红细胞压积<25% ,除外失血、溶血、感染等因素。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护理论文,治疗组19例,男15例,女l4例,治疗组年龄(50±15.6)岁,对照组19例,男14例,女15例,年龄(49.5±16.1)岁,两组患者每周透析均为2~3次,每次透析时间3~4 h。两组患者在原发病、年龄、性别、透析时间、透析方式、透析剂量及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肌酐(SCr)等方面无显著差异。1.2 透析方法 使用瑞典Ganbro,AK90、AK95透析机、日本尼普洛三醋酸膜透析器,碳酸氢盐透析,血流量在200—250 ml/min,透析液流量500 ml/min,透析时间4—4.5 h,每周3次,透析器重复使用。普通肝素钠抗凝,天津生化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论文范文。

1.3治疗方法两组均同时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30~75U/(kg·次),每周2次,皮下注射。治疗组于每次透析结束后将左卡尼丁2 g溶于0.9%生理盐水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用左卡尼丁,疗程共l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每2周取血查Hb、Hct,待Hct、Hb分别≥30% 、≥100 g/L后减量,使得Hct、Hb分别维持在>30% 、≥100 g/L。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统计学处理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采用t和检验,以P<0.05为显著差异。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治疗前向病人及家属详细讲解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左卡尼汀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目的护理论文,治疗过程以及可能出现情况。使患者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2.2 病情观察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治疗中密切观察心率,血压,病人有无发热,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低血压等表现。尤其是低血压,如发现反应,应立即通知医生,暂时停止超滤,减慢血流,迅速补液等。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后注意观察局部皮肤有无异常,有无过敏,血压升高,头痛,流感样症状,血栓形成尤其是动静脉内瘘处血栓形成等副作用。并教会观察门诊病人自我观察。

2.3通过观察 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治疗前后Hb、HCT比较,P值均<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间Hb、H ct比较,P值均<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Hb和HCT纠正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2.4 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的变化治疗组于治疗后第4.8、l2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分别减少了10% 、16.7%、33.3% ,而对照组用量无明显减少。

2.5 高血压发生率 以治疗后患者舒张压升高≥1.33 KPa (10 mm Hg)为血压升高标准护理论文,治疗组为5.3% ,对照组为31.6% ,治疗组高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贫血是尿毒症透析患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引起肾性贫血的主要原因是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EPO)产生不足所致。临床上已成功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肾性贫血。但对于有些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疗效欠佳,有研究报道,EPO治疗肾性贫血效果不佳与血浆左卡尼丁缺乏有关。左卡尼丁缺乏可引起严重的代谢紊乱及正常的红细胞脆性增加,使红细胞寿命缩短。左-卡尼汀又名左旋肉碱,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内的特殊氨基酸,为脂肪酸代谢所需。国外文献报道,左卡尼丁可改善蛋白质的代谢,促进白蛋白的合成,提高红细胞膜的稳定性,增加血细胞比容[1]论文范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由于合成不足,透析过程中显著的丢失以及EPO在促红细胞生成时可能消耗了大量的左卡尼丁,从而造成了左卡尼丁的缺乏。国内有文献报道,左卡尼丁与EPO联合使用能显著提高Hb和Hct,明显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贫血症状,并能减少EPO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2]。本文研究结果显示,EPO联用左卡尼丁治疗组,Hb和Hct的增高明显优于单用EPO对照组,并且EPO用量明显减少。这可能是由于左卡尼丁减少了红细胞长链酰基肉碱的积聚,改变了红细胞膜的脂质成分,增加红细胞对不同类型应激的抵抗,降低了红细胞的脆性,最终延长了红细胞寿命[3]。同时左卡尼丁通过对骨髓红系祖细胞的作用,提高了EPO的疗效[4] 。研究还证实护理论文,左卡尼汀能提高Na+/K+—ATP酶的活性,稳定红细胞膜,提高红细胞压积。左卡尼汀还能纠正血液透析患者对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抵抗性,减少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联合治疗组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临床上肾性贫血患者使用EPO治疗,血压升高系EPO的主要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与EPO剂量有关,发生机制可能为EPO引起红细胞压积上升、血液粘滞度增加、血管内皮ET-1释放及对外周血管的直接加压作用有关。EPO与左卡尼丁合用减少了EPO的用量,提示治疗组高血压的发生率降低可能与EPO用量减少有关。

通过本文研究表明,EPO与左卡尼丁联用能显著提高尿毒症透析患者贫血的疗效,减少EPO的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减少输血,降低治疗成本,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Debska-Shzien A,Owezarzak A,et a1.Plasma earnitine profileduring chronic renal anemia treatment with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Int J Artif Organs,2003,26(1):33-38.

[2]雷建蓉.肾性贫血治疗的现状及展望.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2005,5(3):8.

[3]Nikolans S,George A,et a1.Ren Fail,2000,22(1):73-80.

[4]王英,王梅.补充L一肉碱纠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华肾脏病杂志,2003,19(3):183—184

[5]龙杰文邓红环陈其铭,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左卡尼汀治疗肾性贫血临床观察.中国实用医药2009年2月第4卷第5期

篇11

【论文摘要】 笔者就妇产科护理学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采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系统讲述法、“逆向思维”教学法、巧用比喻联想教学法、典型病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妇产科护理学是临床护理教学的主干学科之一,历年来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内容多而杂,课时数较紧,加上专业特殊性,给妇产科护理学的教学带来了很多困难。如何针对学科特点把枯燥的、难以理解记忆的内容传授给学生,用什么方法教学使学生易懂、易接受、易感兴趣且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是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笔者在近几年的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工作中,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就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汇报如下。

1 循序渐进式PBL教学法

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以学生为中心,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取知识的主动学习模式[1]。选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以横向或纵向联系的章节作为PBL内容,如为笔者所在学校按生命周期模式培养的双语班学生编写了“不孕症及护理-辅助生殖技术及护理-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及护理”的循序渐进式PBL内容。具体操作:学生每8~10人一组,第一次课先由老师给出不孕症的典型病例“患者,女,32岁,结婚4年未怀孕,诊断为‘原发性不孕症’”,然后学生开始讨论,教师把握学生讨论的节奏及方向。经过积极的讨论后,围绕PBL病例形成一系列问题,之后各组每个学生分配1~2个问题,课后通过自学、查阅书籍、文献、检索或咨询获取答案。第二次课先由每组学生以PPT形式交流自己收集的资料,然后在教师带领下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综合各种信息和资料,解决第一次课提出的问题,之后由老师给出有纵向联系的第二个病例“病史同前,该患者被建议进行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由学生讨论形成问题,课后查阅资料。第三次课同样由各组学生汇报,老师组织讨论总结,然后老师给出第三个病例“病史同前,该患者3天前行促排卵治疗后出现下腹胀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遂急诊入院,诊断为‘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第四次课时汇报总结上次课提出的问题。通过这几次纵向联系的PBL课程,学生们对不孕症的定义、常见病因、评估方法及护理措施,辅助生殖技术的种类、各类的适应证、禁忌证、主要操作步骤、护理要点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卵巢过度刺激综合证”这一目前临床多见而理论课一般不讲授的辅助生殖技术常见并发症都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2 系统讲述法

不可否认PBL教学法有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不足。首先,PBL费时太多。为了得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学生必须在讨论课开始前一周通过各种途径搜寻所需要的资料,由于医学生课程太多,花费在该环节上的时间过多,势必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其次,如果在医学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PBL教学法的话则学生对基础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学习,这对医学生的知识体系的构建是不利的[2]。因此笔者采取了PBL加系统讲授法的双轨教学法,将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新型教学法相结合,既引入了PBL教学法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的创新性,又避免了PBL教学法可能存在的知识面不全面,基础不扎实的局限性[3]。

3 “逆向思维”教学法

长期以来,临床护理课程的教学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按照“疾病概念-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处理原则-整理护理程序”的思维程序组织教学。这种教学程序与教材编写的逻辑顺序是一致,是一种顺向思维过程,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学生以后的实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时候模仿临床“患者-临床表现-疾病-病因-处理原则-整理护理程序”的逆向思维过程组织教学,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充满思辩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在讲解“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护理”时,先给出学生“38岁已婚女患者,主诉外阴瘙痒、内裤上有豆腐渣样白带,诊断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病例。教师利用病例激发学生探求问题的欲望,然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1)什么是念珠菌性阴道炎?这种病常见吗?(2)这种病还有其他临床表现吗?(3)什么原因会导致这种疾病?(4)这种疾病怎么治疗?(5)作为一名护士,怎样为她提供护理?这样就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到探求问题上,通过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层层深入,从而使学生较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4 巧用比喻联想教学法

恰当的比喻联想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授课内容,还可以加深印象、帮助记忆、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有些知识可多年不忘。如讲授子宫内膜的基底层和功能层时,笔者引入一首唐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将基底层比喻为“根”,功能层比喻为“春风吹又生”的“草”,每次月经剥脱的就是这层“草”,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在讲授内生殖器的解剖结构时,笔者参照幻灯图片给学生讲了一遍理论,然后叫一个学生到讲台上前臂展开,两手掌分别握住一个小球,并向下弯曲,两下肢并拢相当于阴道,躯体相当于子宫,两手臂相当于输卵管,两球相当于卵巢。用这种联想的方法形象地讲解内生殖器的结构,学生一般都能牢固掌握有关教学内容。

5 比较教学法

妇产科护理学内容多,需要记忆的知识也多,学生普遍反映“重点太多,容易混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比较教学法。即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章节及之前学过的内外科知识加以联系比较,辨别异同。通过比较,不仅认知异中之同,掌握知识的共性,也辨别同中之异,了解知识的个性。比如:分别将前置胎盘与胎盘早剥、侵袭性葡萄胎与绒癌、常见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常见生殖系统炎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高血压疾病、妊娠期合并糖尿病与糖尿病等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充分的遴选、聚合,从而加深理解和记忆。

6 典型病例教学法

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典型病例,有助于学生系统地识别患者疾病问题,在掌握专科护理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如何计划和实施综合的护理措施[4]。例如讲解“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子宫颈癌”等章节,由典型病例场景导入,其主要症状、体征映入学生眼帘,再讲授产生这种症状的原因,诊断、处理原则,然后重点讲授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措施等。从课堂气氛可以看出,运用这种教学方法,课堂气氛轻松、愉快,学生课堂反应兴奋、兴趣勃发、全神贯注、提问踊跃,取得了课堂理论教学的较好效果。

7 模型直观教学法及多模体技术

在理论教学中充分利用模型可变抽象为形象、变复杂为简单,提高理解、记忆效果。比如,在讲授“分娩机转”时,如果仅讲述理论,过于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若辅之以模型边讲边演示就很明了,讲完后让学生在模型上练习,使学生对该堂课的内容有较强的感性认识。在讲授“工具避孕法”时,给学生展示男、女用,各种类型和形状的宫内节育器;使用正面透明的子宫模型演示如何放置和取出宫内节育器,并讲解适应证、禁忌证、副反应及护理要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强了学生的理解、记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将难以用抽象的语言描述清楚的内容,如受精卵的形成、正常分娩、人工流产术的过程,以及罕见病例、珍贵的录像资料以幻灯、录象、VCD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现出来,使课堂教学变得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知识。

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目的是要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效地运用,应根据具体教学实际,对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和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无所谓好坏,每一种方法都各有优缺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实际特点、教师的自身素质以及依据教学条件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总之,单一的教学模式会抑制学生的学习兴趣,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抽象难懂的知识变得具体易懂,多种教学方式也会促进合作学习的开展[5],在妇产科护理临床教学改革、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Kwan CY. Learning of medical pharmacology via innovation: a personal experience at McMaster and in Asia. Acta Pharmacol Sin,2004,25 (9): 1186-1194.

[2] 刘利平,方定志.PBL教学方法的调查和探索.医学教育探索,2006,5(1):95-96.

篇12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出现意识、运动、认识、语言、知觉及情绪等功能障碍[1]。近年来,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脑卒中的临床死亡率有所降低,但存活者中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的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2]。但是如果能够及时给予正确的功能训练,可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并提高其生活质量[3]。

PDCA循环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按照策划、实施、检查、处理的四个顺序逐步进行,多次循环以达到最佳状态,已经成为医院护理质量"管理化"的基本方法[4-5]。本研究以PDCA循环理论作为脑卒中患者康复的指导原则,旨在探索PDCA循环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在脑卒中患者康复中的应用,笔者在临床工作中与传统康复护理相比较,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5月~2015年3月收治入院的脑卒中患者,共120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38例;年龄38~64岁,平均(52.6±5.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69例,脑出血患者3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38~63岁,平均年龄(50.8±9.6)岁;病程8~62 d,平均病程(35.0±13.8)d。观察组中男性44例,女性16例;年龄40~64岁,平均年龄(53.3±7.2)岁;病程10~56 d,平均病程(33.8±12.7)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会议诊断标准,并经过颅脑CT或MRI明确诊断的患者;②年龄范围38~64岁的患者;③自发病到入院治疗的时间≤3个月;④所有纳入人群必须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脑肿瘤或血液疾病等导致的脑卒中患者;②存在肝肾、内分泌或其他全身系统性疾病;③严重松弛性麻痹患者;④严重认知障碍等不能配合的患者;⑤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

1.3方法

1.3.1试验组 采用PDCA循环管理联合健康教育的康复方法。

PDCA循环管理:①P(计划阶段):所有患者入院时进行详细检查,了解患者病变部位,找出影响患者功能的各种因素。根据结果制定个体化训练、护理方案[6];定期对纳入患者进行身体机能的评估;②D(实施阶段):早期在不影响抢救的前提下,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的避免后期易出现的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在软瘫期,应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诱发联合反应和共同运动,促使早期回复患者患侧部的肌张力;在痉挛期,由于患者容易因痉挛而出现异常运动模式,这一阶段应对患者进行相关的心理护理,鼓励患者多进行自主运动;③C(检查阶段):根据初期计划的时间段,定期对患者进行检查,询问患者每日的基本情况,重点对其功能的改善和症状的恢复进行评估;护士长不定期检查各项护理措施的落实情况,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对策;④A(总结处理阶段):认真总结每位患者从入院到出院所采用的护理模式,并对其中的缺点进行改进,在科室内进行推广应用,为下一循环的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后应及时给予疾病教育、生活饮食指导及预防再发等相关知识。

1.3.2对照组 每天按时进行对患者的基本的肢体功能锻炼,两组疗程均为4 w。

1.4评价方法

1.4.1脑卒中及后期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患者及其家属,采用科室内自行设计的脑卒中知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脑卒中的诱发因素、病因、自我监测、康复运动方式。满分100分,20 min内完成,得分越高,说明掌握情况越好。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问卷调查和出院后2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电话调查。

1.4.2 Barthel指数评分 根据患者进食、穿衣、转移、个人卫生、大小便控制、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日常活动的完成情况评分。每个项目分为0、5、10、15四级,总分100分。>80分为优,>60分为良,>40分为中,

1.5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脑卒中患者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评分比较 试验组患者及其家僬莆涨榭雒飨院糜诙哉兆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2.2 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与入院时Barthel 指数评分相比,两组患者出院时的Barthel 指数评分都明显升高,P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大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所以当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应当及时尽早的进行康复护理[7]。医护人员针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干预措施,积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家属的配合,是促进患者康复的关键。由于我国康复发展处于初期阶段,很多患者对脑卒中的康复以及脑卒中的基本知识了解不多,而且许多患者及其家属对康复训练和护理还存在错误的理念,不能积极配合康复治疗。我们在临床运用PDCA循环法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即确定目标、拟订计划、实施计划、检查效果、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的计划,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制订解决方案,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护理目的[8]。

临床中的护理模式较多,其中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近年来临床认可程度较高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对实施的护理模式进行持续的效果与不足方面的总结与改进来达到不断提升护理质量的目的,它反映出对疾病治疗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客观规律[9-10]。所以我们把PDCA管理模式应用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康复锻炼依从性。

从表1的结果显示来看,验组可以明显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病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与陈文专等[11]对PDCA循环管理作用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患者的依从性较差、自我主动性,常规护理方法只能增加患者的被动性,而PDCA循环管理结合健康教育之后明显能够让患者感受到医护人员的重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本研究对所有参与者进行了2个月的护理随访,从表2中可以看到PDCA循环管理法结合健康教育对脑卒中患者长的康复效果。我们认为当患者及家属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他们可以长期坚持各项规定的训练,最大限度的提高自我护理、自我照顾。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通过PDCA的管理方法,脑卒中患者在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阶段的生活质量及康复知识的掌握情况均有大幅优化与提升,为临床上进一步应用,以及未来社区医生的诊治提供了新的依据。考虑到本次研究的病例数相对较小,未来将联合社区医院进一步扩大研究。另外我们发现护理人员在PDCA管理过程中也在不断分析、改进以及自我学习的过程中自身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在护理人员素质培养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作用和价值[12]。

参考文献:

[1]夏章勇,杨华,王喜彬,等.脑卒中的预防和调养[M].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8.

[2]余宗颐.神经内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235.

[3]方定华.脑血管病早期康复与流程[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4,14(12):715.

[4]姜小鹰. 护理管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99-201.

[5]魏碧蓉.基于PDCA循环的护理本科毕业论文过程管理[J].中华护理教育,2010,7(6):264-265.

[6]刘长美, 陈晓霞, 李华英. 外伤性截瘫患者的膀胱功能训练[J]. 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2(17):2693.

[7]夏娟芬,舸瑞英,沈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J].护理与康复,2009,8(2): 135-136.

[8]戴莉敏,贡浩凌,方英,等. PDCA循环结合全程健康教育对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患者随访的效果观察[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882-885.

[9]李秋洁.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1-9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