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糖尿病并发症护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0125-03
引言
循证护理是依据有价值、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来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患者进行最佳护理的方式。就常规护理而言,循证护理是其延伸与完善的一种。循证护理方式已经在临床护理中逐步得到推广与运用。糖尿病则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疾病,主要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缺少或者胰岛素的分泌无法满足身体的需求,导致糖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种疾病。近年来,为了提高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意识及自我护理的能力,研究观察发现循证护理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以及治疗有着积极作用,可以使护理效果达到最佳。
1.资料与方法
94 例糖尿病病人, 男43 例, 女51 例; 年龄35~67岁,患者都是第一次入院。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循证护理组和常规组各47 例, 对两组的年龄、血糖水平和病情等进行比较, 并设有统计学差异( P < 0. 05) , 因而,有可比性。
2.方法和步骤
2.1 循证问题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治疗和预防糖尿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够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配合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进而缓解病情,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
2.2 循证依据对糖尿病的护理要依据不同的情况而定,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医疗环境采取不同的医疗护理措施,而诱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血糖过高,因此控制好血糖防止并发症是治疗糖尿病的关键。
2.3 护理循证
2.3.1心理指导:与其他疾病类似,糖尿病也受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影响,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社会和心理因素。由于糖尿病易复发,治疗周期较长,容易造成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产生负面情绪,进而引发心理问题。初次入院的患者一般都经历过从否认病情到对病情表示愤怒,产生焦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从而会感到悲观失望,而这些负面情绪又会导致血糖升高,并对抗胰岛素产生作用,影响病情的控制。而患者在情绪激动的状况下,制止力和接受能力都会降低。导致对其的治疗得不到积极地配合。因此,处于这种环境下的患者很难接受知识,对健康教育知识的传授或许会引起病人的反感,使患者的状况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会更加恶劣。因此加强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对其进行密切护理,通过增进情感交流,给予患者关心和照顾,取得信任,进而对患者病情有一个理智清晰的认识,树立其治愈信心,从而说服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2.3.2 引导病人对糖尿病进行充分的了解,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 让患者知道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针对病因以及发病状况进行综合治疗,这种终身慢性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2)引导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懂得其虽然不能根治,但是并不是不治之症,只要控制好血糖,就能够有效缓解病情。以治疗糖尿病的成功病例作为依据,并进行现身说法,增强患者的治疗的信心。(3)引导病人认识到糖尿病复发的原因是由于并发症造成的,只要控制好(即达到国际糖尿病联盟要求的指标)血糖,就能够有效控制病情。
2.3.3掌握规律的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饮食是其中的重要举措,离开饮食治疗,糖尿病的满意控制就成了一纸空话。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糖尿病,无论轻重都要求终身对饮食进行控制(对饮食中的热量进行控制,而不是控制主食),降低体重以及加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要十分注意,要使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安排合理,使其保持平衡,饮食宜少食多餐,每日应不少于三餐,每餐应不少于100g。
2.3.4 掌握合理的运动治疗:缺少运动是导致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制定长期规律的运动方案能够有效防止糖尿病的发生,而对血糖的控制和预防并发症得依靠提高胰岛素的敏感度来实现。治疗社区糖尿病患者,尤其要加强其对运动疗法的了解,根据运动疗法的适应症、禁忌、风险以及运动处方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2.3.5 说教式教育:根据糖尿病治疗中的健康教育经验,对病因、患病类型以及发病状况等知识的教育,对加强饮食教育以及其目的和意义,运动疗法和实施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各种并发症的表现等内容,邀请权威专家进行审核,通过各种宣传渠道加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
2.3.6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血糖和尿糖的检测开展注意事项培训,对诺和笔的使用也要进行教育,鼓励病友之间加强沟通与交流。分发胰岛素诺和灵30R笔芯等宣传资料并讲解使用方法:①注射示范并讲解;②二次注射协助病人;③再次注射现场进行指导并给与予鼓励;④在注射现场检查是否存在错误的环节。一般而言,患者三次便能够掌握。要谨记的是没有使用过的笔芯应该保存在冰箱内,防止冻结后无法复原,但是不能够太接近冰格。患者应严格遵守一种笔芯一支胰岛素笔,专人专笔的使用原则,以避免疾病的传播。通过发放问卷、自我反映以及同行评价的效果来掌握血糖自我检测和胰岛素、诺和笔的使用。并把确认过的资料转变为临床资料并逐步推广,通过对实践检验的反馈,形成完整的动态循环。
2.4计划实行, 证据评估
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价,在总 结 成 功 经 验 时注意对存 在 的 问 题 提 出 改进 措 施 , 以提高认识水平,丰富知识储备,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和保证护理的质量。
3.结果
1 个月后, 循证护理组47例患者中,对血糖控制情况分别为:理想30 例, 良好13 例, 较差4 例。而常规护理组中,血糖的控制情况为: 理想15例, 良好26 例, 较差6例。经过统计学的处理, 循证护理组对血糖控制情况较常规组有着明显的优势。( P < 0. 05) 。
4.讨论
循证护理强调的重点是把临床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出发点,把通过调查研究的科研结果与临床试验中的经验以及患者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本文对94例糖尿病患者采用了循证护理,其结果显示, 通过护理1个月后,在循证护理组中,对血糖控制的情况要优于常规组( P < 0. 05) 。在实施循证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循循证护理的三个要素来开展工作,并广泛地查询资料,保证使用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是最新最实用的,因此,护理人员要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学习更多的新知识和方法,促进理论水平的提升和知识层面的上升,并能够结合专业知识和对临床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使工作能力和解决患者提出疑难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从而使护理人员的观点和主张得到肯定,具有说服力和实用性,使病人信服,并乐意接受护士传达的信息。保证护士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在临床上,还应根据病人的需求,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并将之实施,加强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交流,提高工作的满意度,提高护理质量。
5.体会
随着社会的发展,循证护理符合病人对现代护理的新要求;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在总结经验收集资料的同时提高了护理工作的质量,促进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循证护理使护理人员的思维和行为定势得到了转变;循证护理的实施,对护士全面了解病人的情况提出了新的要求,其实施对控制血糖有着明显的疗效,不仅对防止并发症起着重大作用,还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减轻了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痛苦。采用循证护理方式来对护理工作进行指导,在实践中辅以科学依据并将之实施,为临床护理开拓了新的模式。将此种科研结果作系统整理,使其为以后的治疗与护理提供方便,实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综合应用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军. 循证护理在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 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2009,(02)
[2] 兰文霞. 循证护理在预防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中的实施[J]. 山西医药杂志,2009,(S1)
[3] 彭庆有. 关于新形势下临床学科建设的思考[A]. 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第十次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医学科研管理研讨会征文汇编[C], 2006 .
[4] 郑. 医疗设备的循证管理――资源的充分利用[A]. 第一届中国(长三角)国际医疗科技创新及应用论坛论文集[C], 2009 .
【中图分类号】R49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77-01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脏,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可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低血糖综合症,本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1],因此应积极防治,本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以了解其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知识水平,分析本地区可能的影响因素,为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抽取2011年1月至2011年8月在南京建邺区六社区内患有糖尿病患者 100 例,诊断符合1980年以来,国际上通用WHO提出的诊断标准,对思维正常,对时间,地点,人物等有良好的定向力,能进行语言沟通,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加本研究。男51例,女49例,平均年龄63.3岁,其中71-80岁占21 %,已婚86例,丧偶13例,离异1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24例,初中28例,高中及中30例,大学及以上文化18 例,吸烟13例,饮酒11例,有家族史37例,已知有并发症37例。
1.2方法
自行设计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医疗费支付方式,糖尿病确诊时间,住院次数,因糖尿病住院次数,是否吸烟,是否饮酒,是否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服用糖尿病常用药物,及胰岛素的使用观念及情况等项目,糖尿病相关知识调查表由研究者查阅大量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论文,结合患者对知识需求和社区糖尿病患者实际状况结合形成,包括药物、饮食,运动、自我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5个项目,由本人向糖尿病患者群发放问卷100份,回收100份,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及X2检验的分析。
2 结果
2.1 社区糖尿病患者药物知识掌握情况 见表1
表1 社区糖尿病患者五驾马车知识掌握情况(N=100)
2.2 其他影响社区糖尿病患有疾病知识的见表2表3
表2 患病年限对糖尿病知识的影响 (N=100)
X2=27.52 X2>6.63 ,P
表3 住院史对糖尿病知识的影响(N=100)
X2=1.93X20.05差别无显著性意义 括号中的数据为理论数
3 讨论
3.1 社区糖尿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得分分析; 患者疾病相关知识中,定期监测血糖知晓率最高为94%,与近年来患者的保健意识增强、大众媒体的大力宣传等因素的作用分不开。其次是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由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高,目前,国内外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都遵循着“五驾马车”的原则,即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定期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其方法已深入人心,患者对该病的内科治疗方法知晓程度较好,但是患者在治疗上的遵照医嘱正确用药并没有做到,虽然大部分糖尿病患者知道联合治疗的重要性。在实际生活中15%患者不控制饮食,还有39%患者控制饮食不严格。有33%的患者几乎从不运动,或仅有少量运动。基于此情况,糖尿病专科医生应定期让其门诊随诊,帮助预约复诊体检,社区医护人员多进行一对一的健康宣教,从心理上,认知行为上根本改变不能遵医的行为,并制定整体的个性化的护理治疗计划并指导实施。
3.2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并且多伴有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等,为了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使血糖等代谢指标控制达标,监测是关键[3],而调查中发现 94 %的人群知道要定期测餐前餐后血糖,而45%的人不知道还要定期检测血脂,血压,及血生化。50%为被动检测。因此在健康教育中要予以宣传与重视。糖尿病可以引发多种危害极大的并发症,对患者的全身器官都会产生严重的危害,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致残致死。严格的控制血糖能明显的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程进展,在调查中发现其家人了解糖尿病知识的人群只占55%,所以要加强共同生活的家属同时要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这对社区中年龄大的患者病情特别有好处,在家人的关怀下还可以定期的检测量血糖的同时测量血脂,血压。随时动态观察病情发展。
3.3 社区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知识的缺乏,64%的人对胰岛素知识不了解认为注射胰岛素是病情严重时才要用的药,用了胰岛素会产生药物依赖性,一辈子就摆脱不了胰岛素了;也有人认为胰岛素也是药品,是药三分毒,也会有毒副作用,会损肝损肾;还有的认为胰岛素的费用比降糖药费用高。这些错误的理解有些是顽固的,必须通过专业医护人员不断的给予沟通,指导,才能改变其知识结构。
3.4从表2、3可以看出患病5年以上和患病5年以下的患者其获得的糖尿病知识是差别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的,而有无住院史在本次调查中显示差别无显著性意义,这表明南京这个地区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越长越能注重知识的了解,其知识的获取与有无住院无任何关系,关心自己身体的人,他们会自觉的从各方面去获取知识,这是患者的主观态度问题。从患者心理上,认知行为治疗上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3]其知识的获取与有无住院无任何关系,也因为糖尿病知识的获取,与糖尿病的管理近年来逐步进入到家庭化,社区化有关。我们社区医护人员要针对糖尿病知识缺乏的人群,给予积极引导,以增加知识水平,改变主观态度,提高人们的健康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6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329-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选取2012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周边地区非住院及住院治疗的糖尿病足湿性坏疽患者80例,其中,男性56例,女性24例,年龄为42~81岁,平均58岁;所有患者糖尿病史均在5年以上,诊断均采用WHO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50例,对照组3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1]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糖尿病湿性坏疽诊断。临床表现为:均有糖尿病史及足部坏疽,初始阶段表现为溃疡,然后侵入肌层,造成骨质破坏、肌腱断裂,并出现脓腔。所有患者病程最长40个月,最短1个月,创作面积最大7.9×12.8 cm2,最小0.1×1.3cm2。根据患者的病变严重程度对其进行分级,其中,研究组中Ⅱ组20例,Ⅲ组16例,Ⅴ组14例;对照组中Ⅱ级14例,Ⅲ级11例,Ⅴ级5例。
1.2 排除标准
本组80例均排除符合以下标准的患者[2]:①因血管闭塞引发的混合性或干性坏疽者;②同时患有肾、心严重性慢性并发症者;③由妊娠、感染等引发的坏疽者。
1.3 方法
对照组:对本组患者给予常规的糖尿病治疗,对患处进行常规的创伤处理,并给予红外线照射并采用庆大霉素治疗,利用纱布将患处进行包扎处理,1次/d。
研究组:本组患者在采用糖尿病常规治疗、常规处理创伤的同时,于患者患处涂抹我院自制的祛瘀生肌膏治疗,方用麝香20g、珍珠粉20g、血竭20g、桃仁20g、蛇蜕20g、蜂房20g、黄芪20g、玄参20g、当归20g、黄柏20g、白芷20g、轻粉20g、紫草20g、黄蜡60g及麻油500ml。采用中药外用膏剂制工艺制成。开始时1次/d,之后视伤口的恢复情况可逐渐延长换药间隔时间至2~5日。此外,本组患者的护理方法如下所述:
⑴足部护理 保持患者患肢抬高,以防止患处受压。卧床休息时应让患者勤翻身,冬季时注意足部的保暖,严禁采用取暖器或热水袋进行直接取暖,病情严重患者可给予使用支被架。注意对健康足的保护,每天对患者双足进行检查,仔细观察足部皮肤是否完好,是否出现异常颜色。每天采用38~40℃的温水泡洗双脚,泡完后用干毛巾认真擦拭双脚,确保趾间皮肤干燥、清洁,应选择舒适的鞋袜,并且袜子以浅色或白色为佳,以防足部皮肤颜色受袜子染色的影响,而影响对足部皮肤颜色的观察,不能赤脚行走或直接穿鞋。足部皮肤一旦出现红、破溃、水疱等情况时,应及时向医师报告。
⑵饮食护理 糖尿病湿性坏疽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引发肢体血管发生神经性病变,并继发感染造成的,因此对血糖进行有效控制,可有效改善病变症状,同时还应给予降血压、降血脂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并结合其饮食习惯,制定出一套科学的饮食计划,以控制总热摄取量,同时确保饮食平衡。
⑶禁烟 吸烟是诱发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湿性坏疽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劝导患者戒烟,如可向患者讲述吸烟的害处及对本病的影响,可让患者观看有关吸烟有害的资料片等。
1.4 疗效观察方法 用药后,对患者创面处的分泌物进行实验室细菌培养,观察并记录细菌种类是否减少、消失或增多,观察并记录患处筋膜的修复情况及肉芽的生长情况。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
1.5 疗效标准[3]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0级患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I级以上患者创面痂皮脱落,完全愈合平复;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0级患者皮肤颜色明显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2/3以上愈合;有效:临床症状好转,0级患者皮肤颜色改善,I级以上患者创面1/2以上愈合;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者。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四大血管合并症之一,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定义:糖尿病足是由糖尿病血管、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
糖尿病湿性坏疽可引发严重性感染、微循环栓塞、筋膜坏死等继发症,在目前对其进行临床治疗依然有一定难度。我院从中医辨证理论出发,深入研究了糖尿病足湿性坏疽的发病机制,自行研制了祛瘀生肌膏,用于治疗糖尿病足湿性坏疽效果显著,且该法具有简便易行、治疗费用低、治疗痛苦小等优点,患者极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
常规处理患者创伤后,并外用祛瘀生肌膏,可起到消炎止痛、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能够改善局部血液微循环,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从而加快了溃疡创面的愈合速度,再加以采用科学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治疗周期。
参考文献:
Abstract: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clinical nursing of all chronic diseases.Under the guid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heory and using holistic nursing concept,nursing staff can integrate unique nursing techniqu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ursing techniques of w estern medicine and take dialectical care of patients with patients-oriented concept.The practice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effects.The article reviewed the status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chronic diseases among elderly patient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aiming at providing better method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among the elderly.
Keyword: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ronic disease; The elderly; Review;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非传染性疾病。有数据显示80%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特别是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呼吸系统疾病[1],且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2]。慢性病老年人大多病情平稳,需要的是用药依从性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坚持[3]。有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护理方式对于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其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将优化的中医单病种护理方案进一步规范化,使护理步骤更为清晰、明确,加强对于临床护理行为的指导与监督,同时突出中医特色[5],对老年人较规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应用效果较好[6]。
1、 老年慢性病患者特点
1.1、 生理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病定义为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缓慢的疾病[7]。中医认为慢性病具有病程时间长、病情反复、正虚邪恋、气机不畅等特点[8]。在老年人漫长的病程中,正邪相争会耗伤正气,从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脏腑亏虚之证。虚则气血、水液运行不畅,继而可能会出现气郁、湿郁、痰郁等症状,故慢性病基本病理特征表现为虚和郁[9,10]。且老年人生理健康状况较差,需要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细节,稍有不慎则易出现病情加剧,增加治疗难度以及减缓康复进程[11]。
1.2、 心理特点
由于老年人心理脆弱,且慢性病病程缠绵、经济负担较重,再有在慢性病的治疗过程中,患者往往需要忌口、控制饮食,生活质量下降,这都会导致老年患者产生郁闷、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损及脾肾。且在漫长的病程中,当病情加重时,患者往往会产生厌世感伤,甚至会拒绝接受治疗,形成恶性循环,即所谓“七情不快,始而伤气,继而及血,郁久成病”[9]。老年人自我照护能力有限,在疾病过程中通常需要家人子女给予更多额外的照顾,这可能会令老年患者对其自身照护能力缺乏自信、主观能动性降低,从而过度依赖他人,形成退行性行为,影响疾病的康复。
老年慢性病管理中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运用综述
2、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
临床护理路径是针对特定的患者群体设定的护理图式或日程计划表,以时间为横轴,以各种护理手段为纵轴,对何时该做哪项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进行详细说明与记录,在患者因病情变化影响预后时,护理人员需采取必要干预措施,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做好记录与标注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12]。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结合中医“治未病”、整体观等预防保健方面的知识,使护理计划更具指向性,依照证候的差异性分别给予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不仅将传统护理模式由被动转为主动,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工作的自觉性和工作效率,实现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准确性和高效性,符合我国当前医疗形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患者为最大获益者,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我国慢性病高死亡率的严峻形势[13,14,15]。临床应用中其内容一般包括四步:成立专业小组;制定路径、形成最佳护理方案;实施;监测、评价以及改进。
3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对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16年有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84%,其中慢性病预防素养最低,仅为4.66%[16]。而且部分病程长的老年慢性病患者会依据自身“经验”任意加减药量,依从性差。由于老年患者的受教育水平以及认知水平较低,一般短时间的健康教育很难让其彻底认识到依从性差对自身健康的危害。而现有研究证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中系统化的健康宣教、康复流程讲解、服药注意事项及膳食指导等有序的护理过程,不同于在常规护理中将所有知识和注意事项在短时间内一齐授于患者,耐心、细致、有序的讲解有助于减少老年患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心理,加强了患者自我管控能力,提高治疗依从性[17]。
3.2、 对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影响
WHO统计发现,在中国医疗费用预计中,慢性病的防治费用将占据80%,其带来的社会负担及经济负担远远超过传染病和其他伤害[18]。而且我国正处在老龄化高速发展阶段,长期带病生存的老年慢性病患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经济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研究发现,在临床工作中按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有条不紊地实施各项操作,保证各项治疗和健康教育的连续性和及时性,能够有效降低医疗护理活动中的随机性、盲从性,从而能够防止不必要的消耗[19]。可有效地提高消渴目病[20]、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21]、脑卒中[22]等患者治疗的有效率,进而降低住院时间及费用,还可提高医院住院床位的周转率[23],较好地体现了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总体目标相符合[24]。
3.3、 对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老年患者自护能力较差,病情易发生变化,而紧凑、有序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人员能尽早发现病情变化,尽快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例如,研究发现帕金森患者常并发抑郁、便秘、睡眠障碍、损伤等并发症,运用临床护理路径,把健康教育知识贯穿于整个过程,连续反复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学会主动预防并发症,从而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6]。还有研究表明,中西医护理对策在心血管病患的压疮预防中起到了很好的护理预防效果,在降低压疮发生率和提高病患护理满意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27]。
3.4、 对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对老年人患病率较高的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等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组的知识掌握率及总满意率明显高于传统护理组[5,28,29]。再者,就慢性病的健康教育而言,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可使中医辨证施护与西医护理程序相结合,使健康教育的方法更为科学,使患者及家属知道在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哪些检查与治疗,了解如何正确调节膳食结构以及如何进行情志疏导,提高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避免了科室因年轻护理人员多、业务水平低、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低效性宣教[30]。从而达到在向患者科普疾病知识的同时,还可增强患者对护士的理解和信任,提高其护理满意度的效果,利于老年患者在出院后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3.5、 对护理人员的影响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其内容包含参考标准和结果判断指标,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护士个人能力的不同造成的护理缺陷[25]。路径中注明每天应该实施的内容和患者需达到的目标[19],确保了各项护理工作按计划分次少量进行[31]。而且每完成一项内容,都需在路径表单上打勾确认记录,成功避免了因交班等情况带来的漏项缺项,也避免了非必要项目的实施[19]。这可增加护士职业责任感、提高工作效率,从而节约人力资源,符合当前我国护士短缺的现状。护士在该路径中扮演着制定者、实施者、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主动,督促护士不断学习中医护理技术和知识,利于护士的个人成长。再有,对管理者而言,护士长需要依据路径表的内容督促、检查每天的护理实施情况,且需对路径进行评价和改进,利于提高护理领导管理质量。
4、 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应用的影响因素
4.1、 社会认同不足
根据对我国14个省份进行的调查,在认知度上,63.18%的慢性病患者确诊后愿意选择在中医医院进行治疗,对中医相对较为认可;在疾病不同阶段,31.62%的患者在疾病加重时选择应用中医药来治疗,35.24%的患者在确诊后立即应用中医进行治疗[20]。总体上,大部分患者对于应用中医防控慢性病较为认可,但整体满意度较低[14]。患者不仅会对中医护理技术本身的疗效存在疑虑,还会对护士执行中医护理操作技术是否可靠存在质疑,这可能是因为临床上较少选用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对患者进行治疗、护理,中医护理技术操作应用率较低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对全社会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大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和认同中医中药,消除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的不信任感[32]。
4.2 、临床护士中医知识水平有限
有研究显示,护理人员中医底蕴欠缺成为制约中医护理服务水平的瓶颈[33],护士对常见证候要点、特色技术的培训需求仍较高[32]。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临床上的护士大都是西医院校毕业,中医院校的护士所占比例仍旧较小。即使是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培养过程也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培养内容西化等现象,导致毕业生的中医理论基础薄弱,临证能力缺乏,整体知识构架未能显现中医特色,中医思维方式难以建立等诸多问题[32]。中医和西医不同,中医的理论知识在中医的传播和使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即使在医院中会接受短期培训,但这对中医来说还远远不够,因此,需要高校和医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理论扎实、技术娴熟的临床护理人才[31],促进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的发展。
4.3 、中医饮食调护未能落实到位
中医讲究“药食同源”,许多食物具有治病、补体的作用,若饮食调护得当,可以提高药物疗效,缩短疗程,反之可以加重病情[34]。再者,诸如糖尿病、高血压、哮喘等老年人,都需要注意饮食禁忌以及提供结构合理的饮食。然而大部分医院的营养食堂目前尚不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仅局限于健康指导层面,无法真正实施。护士虽对患者进行了相应的饮食调护指导,但患者能否按健康指导内容进行日常的膳食,其依从性是护士无法控制的,所以饮食调护也只能仅限于健康指导这一层面。
4.4 、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有待提高
虽然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强调的是护理工作,但检查类、医嘱类等项目的顺利进行同样离不开医疗小组、医技部门等相关专业的支持。在制定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前,首先需要研究医生版的中医临床路径,同时还要对诊疗、检查、用药等医嘱类项目进行筛选和规范,并把初步拟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护理版和患者版)交由医生评阅,避免由于医护之间的工作不够统一、不能很好的配合而使得患者误会,从而出现很多不必要的困扰[19]。而有研究显示,93.8%的护士认为医生很少开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医嘱是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最主要的原因[35],但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必须遵照医嘱[34]。因此提高临床医生对中医护理技术的重视,提高医护协作的一致性才更有利于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临床上的开展。
5 、小结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7—2025)》强调应加强现代医学与中国传统医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以医养结合、中医养生保健为措施降低老年群体慢性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实现将中医药理论技术应用到我国的基本疾病控制体系中[16]。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正是融入了简便、易行、价廉、有效[36]的中医情志护理、饮食调护、耳穴压豆等多种传统特色疗法,中西并重,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辨证施护[37]。不仅规范了临床护理流程,保证整个护理流程有条不紊地进行[14],还可通过同病异护、异病同护,达到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依从性、减少住院费用、减少并发症等目的,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该护理路径还在初步发展阶段[38],仍存在着专业护理人员缺乏、医护协调不一致等诸多问题。这需要学校、医院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从而构建适合我国的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以减轻家庭及社会负担,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蒋梦雅.亚太地区老年人慢性病基本药物价格和可及性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7.
[2]何爱萍,黄玉蓉.“治未病”理论与慢性病的中医护理[J].中医药导报,2012,18(3):99-100.
[3]于红.应用知信行模式在养老院合并慢性病老人中开展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9):291-292.
[4]康艳.临床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13,18(6):1163-1164.
[5]傅贤芳,李丽,曹雪.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AECOPD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9):1769-1772.
[6]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
[7]杜娟.“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慢性病防治的理念与重要策略[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8]邱银莲.慢性病的中医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1999,15(1):55,62.
[9]潘晓,黄惠桥.中医护理在慢性病中的应用现状[J].海南医学,2018,29(18):2595-2597.
[10]唐付才.中医内科慢性病证治特点初探[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3,15(2):159-160.
[11] 云华.浅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中医护理及心理特点[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2,3(30):167.
[12] Diabetes pathway slashes length of stay by 26%[J]. Hosp Case Manag,1999,7(1):8-13.
[13]李玉萍.临床护理路径在腰椎椎管狭窄患者围术期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387-2388.
[14]李和伟,王启帆,付宇.中医防控慢性病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8,25(10):1-3.
[15]胡其秀,马常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11):156-158.
[16] 庄一强.预防和控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A]//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暨《医学与哲学》杂志第四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论文汇编[C].大连医科大学、医学与哲学杂志社:中国自然辩证法学会医学与哲学杂志社,2016:4.
[17]王雅慧,李桂香,李佩佩,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康复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7,26(11):1159-1161.
[18]单大圣.中国慢性病防治形势及管理体制改革建议[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5,35(3):273-277.
[19]席凡捷.消渴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6.
[20]蔡秋杰,张娟,党海霞,等.中医药防治慢性病服务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2):4-7.
[21]梅花,张雅丽.中医医院临床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认知与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5,29(2):231-232.
[22]张勇勤.论新形势下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策略[J].护理研究,2013,27(7A):2012-2013.
[23]朱岁松,董超雄,金洪长,等.减少一天住院日对医院经营效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病案,2015(2):78.
[24]李莉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的应用与效果评价[J].西部中医药,2016,29(1):125-128.
[25]杜娟.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5,8(S1):199.
[26]邓红星,邓红春,邓月义.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在帕金森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14):1768-1769.
[27]韩莉.初探中西医护理对策在预防心血管患者压疮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31):146.
[28]程艳,潘园,梅海云.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0):30-33.
[29]丁劲,李向丽,宋宗惠,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5(28):144.
[30]武红,杜婧.中西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价[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7):131-133.
[31]蒋菊芳,费静霞,姚敏红,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标准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1(10):970-973.
[32]周霄云,崔屹,张雅丽.护士实施中医护理技术体验的质性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9):37-40.
[33]柏亚妹,宋玉磊,王秋琴,等.住院病人对中医护理认知及需求调查[J].护理研究,2013,27(35):3996-3999.
[3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76-204.
[35]张广清,林美珍,邓丽丽,等.广东省中医护理技术临床应用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