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汉语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肖川认为 :“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也许你会认为一个小小的声调不值得如此用心,其实任何一个教育细节都可以印证你所掌握的教学规律。在这小小的声调上我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种自身的投入来感受想像所带来的乐趣。
一年级的孩子最具模仿性,他们可以跟着老师读,跟着老师做,但如果只是让他们为了模仿而模仿, 这种模仿就会逐渐消磨掉其智慧。 常常听到孩子们“ā á ǎ à”地读着,可一待停下来,随便指出其中的某个带有声调的字母时,他们便显得无措,有的必须暗暗地从第一声再次读起,至所指字母处再响亮地读出来。当然凭借天长日久,他们也能很快地辩论出其准确读音。但这样的收获完全是一种外在的填入。我根据四声的不同外形(其实蕴含着语音标调的规律,不直接告诉孩子们专业术语,并不表示排斥渗透),把它转化到孩子的身体中来:利用双臂将四声改编成形体造型(就是以双臂平伸为第一声,左低右高为第二声,双臂上举为第三声,左高右低为第四声)为了帮助孩子记忆,我还编了《声调歌》配合动作展示:
一二三四,伸出手,
我将声音做成球儿,
一声平平左到右,
二声向上爬山头,
三声先下拐向上,
四声一路往下溜。
这不仅符合孩子们形象理解抽象事物的规律,也有利于课堂上学生生理的调节。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形体操。我告诉孩子们:“你将自己的声音想像成一个运动球,就像体操运动员那样,将这个球儿,按照要求在你的手臂上滚动。”每学习好一个韵母,在声调练习中我们就来一段这样的形体操。下面以“ɑ”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做《声调操》吧!
生起立,边唱儿歌,边运动。
师:好,现在我们来做“ɑ”的第一节,请小朋友们将双臂平伸,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平伸双臂,双目紧盯着自己的左手指尖。
师:准备好,我们一起将这个球儿平稳地滚到你的右手指尖。开始。
生:ā——(目光从左手指尖平移到右手指尖)
师:真好,你能将速度加快吗?
生:ā (音长变短)
师:第二节,请小朋友将左臂侧下垂,右臂侧上举,两臂成一条直线。将“ɑ”做成一个球儿,将它放在你的左手指尖上。
生:(做好动作)
师:哎,这下子要将这球移到右手指尖,可有点难度哦。来吧!
生:á——(艰难地)
师:非常好,虽然爬山有点难,可难不倒我们小朋友,加快速度吧!
生:á(缩短音长)
师:第三节的动作有些复杂,老师想让一个小朋友上来边做边讲解。
生:两个手臂都是侧上举,让声音球先从左手指尖上下来,在脖子这个地方拐个弯儿,再爬上去。
师:讲得多清楚啊!大家一起跟着这个小老师做一遍。
生:ǎ
师:我想第四节,大家都已经会了吧!摆出你的造型。
生:(左手臂侧上举,右手臂侧下垂。) à
二、量词对外教学的难点
1.量词的有无世界上任何语言都能表达数量概念,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尽相同。汉语的量词是比较特殊的一个词类。因为它是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虽然英语、日语等语言也存在一些表量的词但与汉语的量词相比有很大不同。在留学生学习汉语量词的过程中不能进行语言的直接迁移,汉语量词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任何语言都不可比拟的。即使留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词也不能够很准确的应用,一般留学生学习量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个”的泛化,在了解了量词“个”后,会将它使用在每个名词前。如“一个人”“一个演出”“一个旅游”等,在这些应用中显然存在着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用法。2.量词的灵活性汉语是灵活的语言,汉语词性复杂、用法灵活、语法多变,就量词而言它的用法也是十分复杂的。一般情况下、量词与名词形成固定的搭配如“一匹马”“一头牛”“一只鸡”是不能说成“一只马”“一匹牛”“一头鸡”的。但是除了普通话的量词外汉语中还存在大量的方言量词,方言与普通话在音义上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差别同样表现在量词上,现代的作家把方言中的量词大量的运用在写作中,如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写到“很惊异很新鲜地看到一根紫红色的头巾轻飘飘地落到黄麻杆上。”其中的头巾用量词“根”来形容,这是在汉语普通话中基本不使用的表达,但可能存在在方言中,方言量词暂时不建议留学生学习。
二、中介语理论
最早由语言学家塞林格提出的中介语理论,现普遍理解为介于目的语和学习者母语之间的一种语言,是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过渡阶段的语言。这个阶段的语言会产生很多错误且很难消除,这叫“化石化现象”。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母语的负迁移;//外语学习策略的错误使用;3、教师在目的语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和语言材料处理不当;4、汉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回避、简化等现象。“化石化现象”具体会根据不同的汉语学习者在不同的汉语学习中有所突显。例如在语音方面,极少有学生会避免化石化现象,达到和母语者相同的水平。结合对中介语理论的理解,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时要加强自己的中介语水平,注意相应的教学技巧和方法:1、重视和加强语言的输入和输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学生语言的输入量和输出量,多组织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布置相应的口语练习作业,同时要提高语言输入和输出质量,帮助学生克服母语干扰,防止化石化的现象。2、开展朗读训练。由于大声朗读可以加强对课本原文的记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汉语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汉语思维模式。例如可以让学生跟读原声磁带,或者教师朗读学生跟读,再或者让学生分组朗读之后调换角色进行朗读比赛,让学生自己感悟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增加听写练习。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词汇量来量身设计,用地道纯正的听写材料,在课堂中反复练习,使学生不断积累并尝试使用目的语,克服原有的固化思维和化石化现象。例如在导入新课之前可以进行分组听写练习,然后让另一个小组的学生同学进行纠错。
(一)交流剪纸知识,激发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它拥有悠久的历史、精湛的技艺,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精妙绝伦的作品是民间约定俗成的观念化意向的完美体现,种种质朴而率真的造型,既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幸福吉祥的期盼,又是中国人的原始视觉思维方式和民间审美观念的形象表达。许多学生来中国之前,已对中国剪纸有一些基本了解,但对透过这一民间艺术表象所表达出来的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哲学内涵却了解很少。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剪纸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对中国剪纸的热爱,课堂上可以举行以“中国剪纸知识知多少”为主题的讨论活动。学生根据自己对剪纸的了解提出了许多的问题,比如中国剪纸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中国传统剪纸有哪些创作流程?南方和北方的剪纸有什么不同?中国剪纸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等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知欲望,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采用不同的形式去探寻研究。学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剪纸;在网络上查寻,探求答案;调查剪纸艺人,探求真迹;汇集资料,分类整理。教师在讲授剪纸的过程中,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遇到学习上的困惑时,老师要及时协助,发现错误找到原因,尽快解决。学生们在这些多样的剪纸活动中,搜集到了许多的剪纸素材,感受到了剪纸文化的独特魅力,也在课堂上学习了丰富的知识,收获了友谊,收获了信心,感受到了团结。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对剪纸艺术的热爱。
(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剪纸走进学生生活
在学习剪纸之初,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较为简单的图形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练习,以此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老师先将一张正方形的纸张沿着对角线对折,然后将对折的三角形纸片五等分折叠,在折叠好的图形上只剪一剪刀,展开后就做出一个美丽的五角星。这时,学生们的眼睛中表现出的是惊奇和渴望,随后他们会跃跃欲试,想要把这种技巧学会。此时,教师就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欲望,进行技法的讲解和剪纸技巧的展示,教会他们剪出五角星。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仅仅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五角星的制作是不够的,还需要因势利导,如可以在五角星其中的一个角上剪出鼻子、眼睛和嘴巴,形成一个微笑的图案,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对剪纸有一个整体认识和具象把握,教师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剪纸艺术家创作的精美作品,通过剪纸图案的欣赏,让学生遨游于剪纸艺术的海洋,使他们在认识到民间劳动人们无穷的智慧和创造力的同时,也激发起大家学习剪纸的热情。一系列的学习,让剪纸走近了学生们的生活,自然也起到了寓学于乐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剪纸竞赛,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
学习上,目标是最好的助推剂。不同的学习阶段,教师要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以促使他们不断的进步。为了让学生的目标尽快得以实现,教师策划了多种形式的剪纸竞赛,以竞赛带动大家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剪纸能力的提高,比如开展剪纸活动大赛。选取相同的剪纸图案,举行剪纸作品大比拼,所有参加比赛的学生要求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剪出作品。教师按照事先约定的标准进行评判,既要看剪纸技法是否运用熟练、图案主题是否把握准确、整体是否美观,还要看剪纸的速度。通过剪纸比赛这样的平台,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并一致要求希望今后这样的活动多开展一些。经常开展这样的小型比赛可以促进学生进行常规性的技法练习,提高学生的剪纸技巧。现代教育中,“寻找正确答案”已不是唯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就问题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并允许多种答案的出现。课堂剪纸活动要求学生在突破自身的受动性和依赖性上,使自己的能动性和独立性得到张扬、发展和提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使学生在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的欲望,而且生动直观地宣传了剪纸艺术在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光辉成就,开拓了学生的眼界。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重视,教师越来越发现中国剪纸对学生创造力发展起到的作用。剪纸课上,教师既是剪纸的引导者、记录者,同时也是合作者、参与者,教师应根据学生在中国剪纸中的表现适时地改变自己的角色,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大胆创造,及时鼓励表扬他们的成果,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再次激发他们的创造积极性。中国剪纸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天人合一”、“境生象外”。这种审美理想是通过典型的原发性思维方式和天然的视知觉方式表现出来的,它“不是机械复制自然对象,而是依照作者对客体的原发性视觉认知,按照内心的意愿和自我理想,重新安排和建构现实秩序,并含目的性地去把握对象的整体结构式样,并将它们物化成视觉形态。”[3]例如,剪鱼儿戏水,可在鱼身上剪出莲花、水草等纹样,这样剪出的作品既美观又寓意“连年有余”;在大肥猪身上设计牡丹花,再驮个元宝,元宝上再剪出枝叶,叶上或枝间挂铜钱,就寓意了“肥猪牡丹,富贵连连”或“招财进宝、大富大贵”。传统剪纸常以花中套叶、叶中套花等手法来表现思维无限自由的原发性视觉,这种视觉的表达既超越了现实世界的界限,又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完美、表达含蓄的审美心态。在运用中国剪纸教学吸引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注意力后,需要对他们进一步的加强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创造出自己满意的作品。如剪双喜字,可以用多种方法去剪。一是把张正方纸对折再对折,然后剪出字形丰满、笔划端正的双喜字;二是把正方形纸对角折三至四次,按图案折剪的方法,剪出喜字纹样,打开是圆盘喜字等等。在学生掌握了基本折剪方法之后,教师要启发学生去联想,在此基础上去创造。除此之外,还可把喜字变形,可方可圆,可长可扁等等,还可以在喜字两边添加纹样,如在喜字两边添加梅花、喜鹊、荷花、鸳鸯、双凤和龙凤等等,还可以把喜字中方口变形,变成心形称为“心心相印”喜字。[4]在学习了剪纸的基本技法、掌握了一些折叠的要领之后,就要让他们摸索折剪的各种方法,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创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们的创作灵感和创新精神。
有知识即有文化。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即是,文化知识的讲授主要对中国地理知识历史知识民俗知识名胜古迹建设成就和作家作品的介绍来进行。这更主要体现在二十世纪。在现在,仍有大量的对外汉语教师和对外汉语课程在沿用这一方式讲解文化。
(二)将文化看成一种交际行为
有的专家把文化看成人的交际行为,指“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信息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比如中国人与外国人在见面礼仪问候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这就是文化。比如,中国文化是很谦和的文化,请人吃饭时经常说,“没有什么好饭菜,将就吃吧”,这本是谦虚之词,但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人来说,就会真的认为,饭菜很不好,难以下咽。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不同。再比如,中国人介绍自己的房子时经常说,“寒舍,请光临”,这也是很谦虚的说法,但外国人可能就会真的认为,他的房子很破。这也体现出中外文化的不同。总之,中国人在见面时的问候称赞对方表达谦虚使用委婉语时,有很多特殊之处,就需要教师搞清楚,然后进行讲解。
(三)多样化的文化界定
与上述两种不同的是,还有一种认为,文化是多样化的。主张,对文化的理解不应只看重知识与行为方式的不同,强调文化的多样化。文化是复杂的多样的,不能靠知识或行为来涵盖。比如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模式文化,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它主张一种跨文化的文化。它突破了将文化的讲解只是放在汉文化的单一方面,强调各种文化间的碰撞与交流,强调文化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对多种文化的碰撞进行比较,从而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
二、知识文化教授模式
(一)开设专题讲座
知识文化教学模式经常采用比如开设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讲解。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汉文化的知识。比如,讲解汉字的历史与现实的专题讲座,比如,讲解汉字与文化的专题讲座等等。当教师在给初学者讲“水”这个字的专题讲座时,可以先讲这个字的象形字,它是象水波纹的形状,后来逐步演变,成了今天的水的写法。通过这样的演讲,学生对这个字有了清楚的认识,有了感性的认识,再写这个字时就不容易出错了。除此之外,可以给高年纪的学生讲古典故事,比如讲西游记故事,讲三国故事,限于学生的汉语水平,在给低年级学生讲时,尽量用母语,而对高年级学生讲解时就可以用汉语来讲。另外,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故宫,向学生介绍中国清代的皇宫历史与知识,象皇帝可以有七十二嫔妃的习俗,让外国人很新奇。带领学生参观北京的胡同,了解北京的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多,每个胡同的名字都有一个小故事,北京的胡同文化,记载着北京平民百姓的生活历史,它是老北京文化历史的一个见证。
(二)利用多媒体提高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方式方法,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更加清晰、直观的展现给同学们,将难以用简单语言概括的知识利用视频或图像等方式播放给同学们观看。例如讲解“大观园”时,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给学生播放陈力唱的《葬花吟》,通过多媒体的播放,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更加深刻的理解文化背景下的汉语言文化,从而提高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另外,在讲解中国饮食文化时,可以给学生播放《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记录片深入浅出,对中国的饮食进行了详细又清楚的讲解。可以提高学生们对中国美食的兴趣,由此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更加热爱。
(三)交际文化训练
交际文化训练模式将交际行为作为文化的一种形式,通过语言和行动的训练使学生自然地领会和掌握文化。这种方式,强调引导的作用,强调对学生通过交际活动,对汉语文化有更清楚的了解。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间的互动。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各有不同。不熟悉的人往往就说“你好“”你好”,而熟悉的人往往说“你吃饭了吗?“”还没呢”等等。“你干啥去”“我去买根葱”“去公园了吗“”还没去呢”“今天清明,去扫墓了吗“”已经去了。人真多。”等等。教师还可以给出语境,让学生根据语境进行交流。比如“上学路上“”初次见面”“久别重逢“”晚饭回来“”去看电影”等等。并让学生表演。并根据学生的会话和表演,适当加以补充和纠正,让学生更清楚中国文化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大胆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让学生亲自组织一台晚会,让学生通过“联系业务”“聘请导演”“选用演员”“准备台词”“付给报酬”等环节,训练学生能自如地利用中国文化进行交流的目的。比如,让学生给导演打电话,和他讲条件要求以及所想给以的报酬等。———“王导,你好,最近有时间吗?”———“怎么/?”———“我们学校想请你给我们导一场晚会。”———“好的”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到汉语沟通的技巧以及涉及到的喊文化知识。教师要及时指点学生,跟有名望的导演沟通时,要尊重他们,不要一开始就谈价钱。要让导演感觉到节目十分需要他,没有他就不行。这样,做到与导演的心灵沟通。
三、多元文化沟通模式
文化是有差异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会产生火花。外国学生在刚接触汉语言文化时,对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是很敏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发现文化差异,并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文化差异。例如,很多留学生都疑惑,为什么很多中国朋友第一次见面就要问“你多大了,”“父母是做什么的”“家在哪里”这样很私人化的问题。教师可以和他们解释,这并不是对他们的不尊重,而是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人对人很亲切,往往见面就问些私人化的问题,显得很亲切和亲热。而外国人不同。到了中国就要入乡随俗,习惯别人的这种问法。老师可以向学生讲,中国的文化是含蓄的文化,不像西方那样直截了当,比如,在公开场合不会指出朋友的错误。当别人当你家作客时,会谦虚地说,没什么菜,菜做的不好等谦虚的话,在向别人指出不足时,会含蓄地说,“希望如何如何”等等。教师在讲课时,可以列出表,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中外文化的差异,区别。讲出,含蓄委婉内敛,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指出中国人往往根据一个人的家庭背景年龄来决定与一个人如何相处。因此,初次见面时询问一个人的家庭情况,年龄都是很正常的。如果知道这样的特点,外国人就不会感到奇怪了。在中国语言中,还有些敬词谦词,委婉词语等,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运用这些词汇的方法。询问对方姓名时,要问“贵姓”,对方回答时,要说“免贵姓方”。在众人面前,要表示谦虚,讲话后,往往说,讲的不好,请大家批评指正。多元文化的操练,可以延伸至课外。如果是低年级学生,教师可以逐课讲解,如果是高年级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去查资料,掌握外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区别,做一有主题的演讲。比如可以设计“中国人的婚俗”的课,可以让学生到各地去调查,让学生通过问卷现场访问查找文献分析数据等方法,深入了解中国的婚俗观。可以展开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将中国的情况与本国的情况做比较。也可以将中国历史和当代情况做出对比。分析中国婚俗观的历史演变,变迁,然后找出原因。最后,总结出来,拿到课堂进行讨论。可能会出现不同答案,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指出允许出现不同答案。
四、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
语言文字是某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这种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的基本载体。它既全面储存着该文化的主要信息,又承载着相应社会群体的基本价值观念,还传达着这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对学习者进行文化教育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能否做好文化传播的工作,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对外汉语教师要把文化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确立语言和文化不可分的观念,让汉语教学置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自然地融入语言教学。
2、任务型语言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过程
知名的教育工作者Willis早在上个世纪末就指出了任务教学的三个步骤:(1)任务前阶段;(2)任务中阶段;(3)任务实施后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任务前(pre-task)活动是为今后打基础的过程,主要让学生了解任务的具体结果并且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第二个阶段任务中(任务链活动),此环节也叫任务环(task-cycle),是相互交流实践的过程,是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中心环节,关键是如何围绕本课主题进行课文学习及任务练习;第三个阶段任务后(post-task)是在第二阶段完成后的查漏补缺,巩固新知识并加以实际运用阶段,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学习者需要在此阶段经历一个从意义到形式的过程(frommeaningtoform)。这三个阶段互为一体,缺一不可;第二阶段是整个教学的重心所在:第一阶段是构建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第三个阶段则是对前两个步骤的总结与归纳,是让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并运用语言的过程。
3、任务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
任务型汉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教师仍然起着最关键的主导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看似简单容易的课堂任务都是教师的一个设计成果,教师除了要完成讲授知识的基本任务之外,还要承担起任务的设计者、协调者等多个角色,对教师的素质能力、专业水平、创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对学生,要深入了解。教师要事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总体衡量学生的知识水平,找出授课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之间的结合点,依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任务,选取教学形式;其次,对教材,要认真研究。任务型汉语课堂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熟知、吃透汉语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点,而且还要把握住其中渗透的大量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综合灵活运用,并且适当地根据所处的外部环境调整教材的应用方法和范畴,以便使学生在了解和接触任务之初,迅速产生心理上的认同感,尽早地把动机和兴趣激发出来,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去完成任务;最后,对任务,要积极实施。由于很难碰到所有学生都能够认同的选题与材料,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推动任务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还要注意分析梳理学生对任务的完成情况,不断改进设计,适当调整难度,促进教学成果不断丰富。
4、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
4.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有了明确具体的课程和任务目标,为了完成某个任务而使用语言,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描述自己熟悉的事物,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构建自己的知识领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他们有机会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认识自己的不足。这些体验与认识会促使他们继续努力,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4.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综合运用多种技能,多种语言知识,学以致用,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发展。
二、学习量词过程中的特点和难点
1.其他国家学习汉语者的特点是面对量词时,最为困惑的不是“应该和必须”,而是“为什么”添加量词。印欧语系的欧洲体系中量词的使用是非常简单的,而且以名词辅助体现,他们有“性数格”的划分,可是没有量词的大量运用。例如:aloafofbread,量词不是必须出现的,而是为了强调。而汉语量词是表意需要,地位不一样,这和思维差异有关。中国人习惯形象思维,欧美人习惯抽象思维。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发达,从而产生象形文字。欧美人的抽象思维让他们拥有了字母。中国人偏向综合思维,欧美人偏向分析思维。所以在量词使用上,汉语学习者愿意较真,而中文教授者更倾向于“天理其然”的解释。
2.量词学习难点是内容宏大,固定搭配较多,使用灵活。例如:一个脑子比较一颗脑袋,一张嘴比较一片嘴唇。中文量词很多来自于形状,而汉语学习者不同想法导致理解和运用上的差异。例如:一张嘴为什么不是一口嘴?一顿饭为什么要用顿,而不是次?
三、教学过程中对量词的教学侧重点
1.对外汉语教学基本是用外语教授汉语,不是母语培养,本质上是一种翻译过程。这种翻译能力(或者说二外甚至三外的表达能力)不是光靠学习者的热度就能提升和改变的,要根据性质和研究对象的特点具体分析。所以,最开始的时候,除了记住固定搭配外,还应该适度练习,避免脑洞大开,也不能故步自封。同时,我们大可不必见“错误即改写”、“翻译需要操控”等论调而色变,因为这些理论只适用于解释一定范围内的语言现象,而非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操控和改写理论和传统的“忠实”翻译观共存于对外汉语学习理论体系框架之内。
“博弈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与合作的一种理论,包括局中人、策略空间和支付结构三个要素[2]。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指出,人类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一种游戏,首次将博弈理论引入语言研究[3]。受维特根斯坦理论的启发,人们开始从博弈论的角度看人类的言语交际行为。将博弈理论运用到“言语交际行为”中即为:说话人双方运用语言规则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即能够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交际。美国哲学家盖尔斯在理论研究上提出了话语交际应遵循的合作原则,这一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因素: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如果说话的一方违反了上述规则,另一方必然要推断说话人违反规则的言外之意。比如这样一个例子,家长到学校问老师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这样回答:“他体育倒是不错的。”很明显,老师违反了会话合作的质量准则和关系准则,即所答非所问,但是家长可以从中推知老师的言外之意,即孩子的学习不太好。也就是说即使老师从字面上违反了会话准则,但是却也遵循了合作原则,违反准则也是遵循合作原则的一种表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种合作原则体现为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交际策略能力的培养,“学习者为顺利进行言语交际活动,而有意识地采取一些计划措施或是方法技巧,这是语言使用者交际能力的一部分”[4]。而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交际策略包括回避、简化、语言转换、母语目的语化、母语直译等15种。这些交际策略都反映出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理解或表达方面的困难时,不得不求助于一些策略手段,以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这其中一些策略如“回避、简化、造词”等无疑会造成语言的偏误现象。因此教师在对语言交际策略进行鼓励和培养的同时,一定要注意配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的训练。而其他一些交际策略如“使用交际套语、重复、语义替代、描述等”都是从正面体现了“博弈论”中的合作原则。如果学习者在言语交际中使用交际策略而违反上述语言规则,那另一方必然能推测出话语的言外之意(即表达或理解遇到困难),从而帮助学习者共同完成对话。因此加强这些合作原则的研究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在二语习得过程中降低言语交际的难度,提升与人交流的流畅性,从而达到“语言博弈论”所提倡的,使人们可以运用语言规则进行持续的有意义的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学与“语言经济学”
语言经济学最早是由美国人于1965年提出。在我国,最早引入语言经济学的,是语用学家何自然,他于1997年出版了《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书,在书中论述了社会语用与经济的关系,并概述了这一新兴边缘学科的核心观点[5]。后来,许其潮将何自然的语言经济学理论作了如下概括:“一是从等同理论上看,语言就是一种难得的人力资本。作为人力资本的语言在人力资本形成和生产中的投入应视为或相当于一种经济投资,这种投入可以成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资本。所以说,语言能使学习者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是使人们获得了一定的资本。二是从实践论上说,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是对人力资本生产的一种经济投资。考虑到学习第二种语言(或外语)的“投资费用”和学成语言后的“投资预期效益”。三是从价值论上说,语言作为人力资本有其价值即经济价值大小之区别。这种经济价值的大小完全取决于该语言承担何种任务、完成何种目标、被何种职业何种部门活动运用及运用程度如何。四是从哲学理论上说,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其他诸多普遍联系的因素。这些普遍关联的因素主要有劳务市场是否急需、在私人和公共消费市场上的应用多寡、人际交往中是否常用等。”[6]受到“语言经济学”的影响,人们也开始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其“经济学”效应。如前所述,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而语言本身的经济价值有高低之分。所以,在进行汉语国际推广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时,我们应该看到人们在选择二语时考虑的经济因素,从而提升汉语本身的经济价值,影响人们学语的“投资预期效益”。可见,语言的经济价值大小取决于该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使用程度,随着近年来中国在全球地位的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处于世界前列。全世界的人们想要和中国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学习汉语是他们的必然选择。而“目前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是对外汉语教学滞后市场需求,很多高校没有投入到兴建孔子学院的队伍中来,使得很多优质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缺乏有效就业,转而进入非对口行业。造成汉语人才市场资源的严重浪费。”[7]然而,“我们在人才培养和输出方面存在很大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均存在问题”[8]。因此,首先我们应与时俱进,从观念上重视新形势下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的开创性发展,其次应从源头上保证高校培养的对外汉语输出人才的高质量,使得汉语国际推广得到切实有效地实行。最后,国家和政府应加大对于汉语国际推广的投资力度,不仅体现在建立孔子学院方面,更应该体现在汉语人才输出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为人力资本输出提供畅通的渠道。
对外汉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因此其教学不仅面向外国来华的留学生,还包括广大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但是在有些地区,有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内陆或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学生不可能像沿海地区的学生那样集中在中小学校学习。即便是解决了地域性问题,时差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种材料,并直观地展现给学习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
3.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
一本书从创作到出版,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网络资源的更新却十分迅速。即使同为一本书,“MOOK”(杂志书)的更新、更正速度也更为迅捷。
二、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1.与听力教学的整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实况听力对于留学生的听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普通话广泛存在地域差别,因此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听力教材中不应排斥非标准普通话。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帮助教师收集语音素材,真实再现各种交际场景,为听力课堂提供有效的语音教学素材[4]。在实际测试中,辽宁大学的刘亚杰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佩烔分别通过电视听力和视觉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改善了学生对待听力课的态度。
2.与口语教学的整合
口语教学分为初级阶段和中高级阶段:(1)在初级阶段,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向留学生讲解发音要领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看到软硬腭、舌位等,教师不得不采用夸张的口形让学生看清楚发音的部位。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口腔内各部分发音时的活动动画和发音,就可以轻易地完成语音教学了[4]。(2)在中高级阶段,口语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大大增加了语言信息,使学习者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语言的意思和语法点;多媒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多媒体可以提供模拟交际场合,使学习者切身投入到交际中去,激发他们使用汉语交际的欲望,并帮助他们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5]。
3.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方式,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的优越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学习的机会和选择,解决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特别是已知信息量匮乏的问题,提高了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6]。
4.与汉字教学的整合
笔者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曾经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外国学生判断汉字书写难度是依据笔画的多少和线条的曲直。也就是说,汉字本身的形态才是学生“汉字恐慌”的原因。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让学生直观地将汉字与实物建立起联系。但是实物教具费时费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实现跨时空分工合作,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效率。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提供的“汉语书写笔顺”(Flash)[7],包括3400多个楷体汉字笔顺信息及动画演示,可以帮助汉语教师有效地避免在教学中板书不规范、字形难以辨认等现象,基本上满足了汉语常用字的教学需求。
5.相关学习类游戏软件
目前除了《汉字连连看》《汉字地图》等比较常见的游戏性学习软件之外,网页游戏有《汉字房》《魔法千字文OL》等。《汉字房》是一款2D横版MMORPG和通过教材与汉字学习结合在一起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娱乐软件。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反复听到和看到汉字,自然而然地达到学习效果。在《魔法千字文OL》中,学习者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原漫画作品《魔法千字文》的故事为中心,学习者通过任务学汉字、使用汉字魔法战斗等内容获得奖励,不断成长。这款软件不仅有游戏功能,而且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汉字。华中师范大学的4名学生在“对外实用汉语游戏性学习系统研究”中通过对照实验发现:游戏教学可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更晚甚至不出现厌倦情绪,从而达到持续学习的效果,促成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8]。
6.资源平台的共享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终端把教学内容放到了网站上,另外一个学习者通过终端下载并且进行学习,就是完成了一次远程教学。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汉语远程教育系统等,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传播,让学习者有了更多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目前,各大手机软件超市均提供汉语学习应用供汉语学习者下载,其中美国苹果公司的下载平台达到了50个以上(经过iTunesStore搜索统计所得)。巴西人开发的一款名为“汉语之旅”的IOS游戏,类似于角色扮演类型(RPG)游戏,整个游戏的叙事过程中穿插着不同的课程教学,这些课程的选择取决于你在游戏过程中做出的决定。开发者解释道:“比如你第一次要是用中文的地方是在一家商店里,如果你选择中文说‘你好’而不用葡语说,对方会感觉更加高兴。”
7.与教学评价测试的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汉语题库对学生进行汉语水平测试,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目前,汉语考试服务网[10]等各大网站均提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汉语评价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同时这些网站还提供了不同模块的练习方式,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8.与汉语师资培训的整合
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资培训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说已经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跨时区、跨地域的教师在岗培训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汉办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问题,在全国设立了19个汉语国际推广基地,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因此,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课程都富有特色且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为汉语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
“XAXB”结构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法难点之一,也是语言习得中较为复杂的一部分。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本身具有一定的构式义,整体意义并非各部分的简单加和,其表意又比较抽象,且“X”与“A”、“B”的搭配往往是固定的、有所限定的这类结构初学者往往很难区别和把握,必须通过逐个记忆的方法进行学习。我们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及暨南大学中介语语料库中的留学生对此类反义方位构式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同学们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存在一些问题,“AXBX”格式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XAXB”,“XAXB”结构在使用时常常出现偏误,具体情况如下:一是,整体来看,留学生对这种表义比较灵活的结构使用较少,他们似乎更倾向于使用能够通过识记掌握的成语,而成语的使用正确率相对较高,如:1.正在左顾右盼时,她突然大声地叫我们。2.那时日本遭遇空前绝后的大干旱,所以那年的大米收获情况相当差。3.这样的话,那时候的人都瞻前顾后……他们不仅想现在要怎么做好房屋,而他们也想将来会发生什么事故。二是,由于反义方位构式既有字面义,又包含隐喻义,而隐喻义又难以理解和掌握,从而导致留学生在使用这类结构时出现语用错误。如:1.这就是我很忙里忙外的一天,到现在大家了解起来了吧!2.出发时,大家都忙里忙外上车,因为这是学校举行第一次出去旅游。3.因为宿舍里没有电梯,每天要爬上爬下到五楼,而且宿舍的房间很小,也不太舒服。4.每天爬上爬下楼梯能算是一种锻炼身体,能减少体重。语料1中“忙里忙外”使用错误是由于不了解其“表反复、持续”的构式义,不了解“忙里忙外”实际上表示的正是动作“忙”反复、持续的过程,而将其用法等同于近义词“忙”,错误地将其前面加了副词“很”;语料2、3中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将“忙里忙外”、“爬上爬下”分别与不能反复的动作“上车”和“到五楼”搭配,搭配不当,出现错误;语料4中“爬上爬下”与楼梯搭配不当,应该将“爬上爬下楼梯”改为“爬楼梯”或“爬上爬下”。综上所述,在对留学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方位词的基本意义留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而最难掌握的是方位词的隐喻义,由于其对方位词的隐喻义不甚了解,在使用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偏误,这也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难点。
二、“省得、免得、以免”的中介语偏误分析
我们再看看三词的中介语语料,中介语语料反映学习者使用该三词的事实情况,由其可看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处理对二语学习者的影响,同时也是探讨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用现代汉语语料分析结果的基础。我们检索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列出三词使用偏误,并针对三词用法进行修改和分析。1.“省得”,共7例。错3例,占43%。a我是基本上不太喜欢抽烟的人,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省得危害健康不要抽烟。修改:……,因为我的父母一直对我说不要抽烟,省得影响健康。b不过,假如我想象从今天食品突然没了,那我应该后悔。因此,我认为人人得省得浪费食品。修改:……,省得浪费食品。c这样不但使他们脱离他们的痛苦,而且这样做就省得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得很多钱。修改:……,而且这样做就能节省很多有限珍贵的药品,以至省出很多钱。a与b例中,学习者犯了两个错误,一是“省得”的位置一般在后分句句首,在句中仅限于某些特定副词后,“一直对我说”和“我认为人人得”之后不可直接加“省得”。二是,“省得”口语性强,后接词语不适宜用正式性的。将“危害”换为“影响”更好,当然,这一点也可从语义轻重角度诠释,前文对此已有交代。c例的错误与教学和语言现实有关,由于对外汉语教材中有“省、节省”,而且先学“省”,以至于学习者对于“省得”的语义常理解错误。虽然,“省得”在现代汉语中也确有表“省”或“省而得”的用例,如:孙金荣确实从内心里感激刘中正,省得了他许多唇舌。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但,这种意义的“省得”有时代局限性,主要出现在现代汉语早期语料中,或具方言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应提倡,因此,可做说明,避免此类错误。2.“免得”,共43例。错8例,占19%。a关于安乐死问题,由法律方面来看,关键是能不能免得乱用。修改:……,关键是能不能避免乱用/滥用。b我觉得如果中国法院认为这是个安乐死,以后不能免得麻烦了。修改:……,以后不能避免麻烦了。c我也支持本市政府的措施,为了免得吸烟。修改:……,免得市民吸烟。d同时也得考虑方法,免得最不好的情况。修改:……,免得发生最不好的情况。e所以有吃的,就可以免得死亡。……,就可以免于死亡/避免死亡。f-g属同一类问题:f很多人想使用化肥与农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尽量免得饥饿。g用农药给人们可以免得饥饿。h没有一个人会为了免得饥饿吃经过污染的食品。修改:……,免得挨饿/免得饿。从以上偏误可看出,学习者对于“免得”的位置及其前可加的副词等还是不够清楚,常随意将其用在句中,随意将其他词放置其前。如a、b例中“能”后应用“避免”。d、e例中,学习者在“免得”后使用了名词。现代汉语中“免得”后,也有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除非此妇身死,另娶一人,方免得终身之耻。不禁后悔当初没有听雨杭的,干脆让他们成了亲,不是免得今日的伤心和奔波吗?但仅限于“……之(的)……”结构,不可直接接名词。f、g、h则反映出学习者对“免得”后接的形容词不够清楚,“免得”后可接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但其实语料中实例屈指可数,且都是性质形容词,不可后接状态形容词的基本形式。事实上,前文中虽然有参考书指出“省得、免得”可接动词、形容词的基本式,但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其出现比率很低,而且这些动词、形容词是有选择性的,主要为心理活动动词,如后悔、遗忘、寂寞等;或表负面结果的动宾式、联合式复合词,如受罚、惹祸、浪费、摔跌等。3.“以免”,共61例。错4例,占7%。a虽然累得站也站不住,但是以免我们受累,让我们好好休息,你们居然选择做家务或别的。……,省得/免得/以免我们受累。082b增加了长辈和晚辈的了解,以免发生了代沟问题。……,以免发生代沟问题。c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不该过多,以免它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以免威胁人体健康。d要文件、证明等等,以免装安乐死的犯罪。……,以免有人伪装安乐死。a例还是错在位置方面,b是学习者不明白“以免”后事情的未然性,c、d还是涉及“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的问题。“以免”后接名词性成分与“免得”接名词性成分类似,只能固定的“……之(的)……”,“之(的)”后为谓词性成分,“之(的)”成分对其进行修饰和限定。是其发展演变的遗留,语料实例很少。通过以上中介语语料中学习者的实际错误可看出我们想要用之前对于汉语母语语料分析总结的结果来解决学习者的问题是远远不够的。前期的分析可以解决其位置错误和语义轻重或语体问题,但对其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的问题都没有预见。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实际的错误中,最多见的错误并不是发生在这三个词之间的,即不是当用“省得”而用了“免得”或“以免”这一类型的错误,而是各词内部的错误。因为“省得、免得、以免”都历经了语法化过程,在现代汉语中,三词都还有其历史用法的遗留,如“省得”就有动词、副词、和连词三种用法:那些做老板的省得一分就一分,才不会来个自动自觉。省得费心/省得冷你早点回吧,省得你老婆又要唠叨。当然,现在多将“省得费心”中的“省得”也判为连词,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这也可认为是副词,至少这里的“省得”不是典型的连词用法。“免得、以免”也有类似的后接名词性成分、谓词性成分和有主语小句的情况,学习者更多的时候犯的是弄不清各词内部用法的错误。此外,我们在分析错例时,发现常与“免得”混淆的是“避免”,但在我们所见的对外汉语教学参考书或教材中却没有针对这两个词进行详细辨析。
2.研究对象更加明确。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前提。对特殊对象的深入研究,是一门学科朝着精密科学发展的必然途径。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研究对象,熙在1989年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语研究,这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是后备力量,离开汉语研究,对外汉语教学就没法前进;另一方面是对外汉语教学本身的研究,而这决不仅是教学经验的问题。四年之后,盛炎、沙砾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这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盛炎、沙砾,1993)到了1995年,我们对特殊的研究对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就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的学习和教学,即研究外国人学习和习得汉语的规律和相应的教学规律。研究的内容则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从“学”的角度,要研究学习者是如何学会并掌握汉语的;从“教”的角度要研究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其研究目的是为了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内在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纪要》,1995)只有研究对象明确,才能产生具有指导意义的具体的研究成果。我们根据研究对象,可以分别开展学科理论研究、汉语本体研究和方法论研究。
3.研究方法已具有自身的特点。既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对象是汉语的学习和教学问题,那首先要把“学什么”和“教什么”研究清楚。所以,第一位是汉语本体研究,但在研究方法上、侧重点上不同于一般的汉语研究。
在汉语本体研究方法上突出的特点是运用比较语言学的方法,进行汉外语的比较,从而找出学习的难点,“所谓难点,就是中国人看来容易,外国人学起来困难的地方。在语音、语法、词汇三方面,汉语都有自己的民族特点,这些特点往往就是难点。”(王力,1985)研究语法结构,研究语音规律,对本国人来说,一般规律也就够了,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只掌握一般规律是学不会汉语的,常常一用就错,这种错误往往启发研究者去注意中国人自己不容易想到的问题,于是促使我们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习惯用法”和“例外现象”的研究。这种从教学中发掘的研究课题,具有对外汉语教学本体研究的独特视角。其研究,不仅推动了对外汉语教学本身,也对现代汉语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在汉语研究方面的代表人物有:李英哲、柯彼德、陆俭明、邓守信、王还、刘月华、赵淑华、佟秉正、舆水优等。
至于研究“教”和“学”,与其他语言作为外语教学是有共性的。这也就是在创始阶段,我们不断引进、介绍各种外语教学法的原因。外语教学法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著作已经很多。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无疑应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法,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但在研究汉语教学法时,正如张清常先生所指出的:“一不能忘记汉语本身的特点,二不能忽略中国传统语文教学千百年经验的合理成分,三不能忽视国外某些教学法它们一方面显示其优越性另一方面却也暴露出一些严重问题的这种缺陷。”(张清常,1990)这是十分中肯的话。
下面我们对教学法研究略事回顾: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讨论会上,汉语教学法研究与国际上交际法原则盛行一时相同步,并开始探索结构与功能相结合、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新路子。1987年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教学法研究不断创新,预计有可能形成“结构——功能——文化”三位一体的教学法新路子,并向综合教学与分课型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拓展。1990年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人们对教学法又有了新的思考,以历史的态度对以往的教学法进行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总结,从而发现现在还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完整的唯一可行的,而且可以普遍适用的。应该更加充分地考虑到不同的语言教学目的和不同的教学阶段对教学有着不同的要求,因而普遍存在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法是根本不存在的,《语言教学法的研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各有千秋》([美]杨觉勇)一文代表了这种思想。到了1993年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吕必松总结到:“更快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已成了各种语言教学法流派的共同目标,这也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教学不可逆转的一种发展趋势。”(吕必松,1993)没有一种教学法是全能的,也没有一种教学法是毫不足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不同的教学对象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今后,我们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断总结自己的经验,兼采众长,摒弃其短,探索汉语教学的新路子。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近年来在研究中比较注重教和学的调查研究,注意统计分析(定量、定性分析),创造条件搞各种教学试验等科学的方法。
4.研究领域正在拓宽。语言教学的研究,是受语言理论研究制约的。80—90年代,国外普通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向,是乔姆斯基的理论已经不似70—80年代那样风靡一时,代之而起的是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研究。潮流所及,社会文化因素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作用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开始是关注汉语教学中文化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介绍,继而进入了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领域,开始研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的领域。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民族形式,深入研究并在语言教学中引入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胡裕树等,1989)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是有一定差异的,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障碍之一。近年来,关于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排除跨文化交际障碍的讨论,已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之一。研究的方向有两个:一个是文化对比,主要是以汉语为背景的中国文化和以英语为背景的欧美文化、以日语为背景的日本文化的比较;另一个是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研究。然而,并非所有的文化内容都与语言学习和教学直接有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胡明扬,1995)探讨了究竟哪些文化因素最有可能直接影响语言的学习和使用。文章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注入文化因素应考虑到外国学生的母语和汉语在文化上的异同,不要喧宾夺主,不要把语言课上成文化课。这篇文章廓清了在汉语教学中注入文化内容的一些不够清晰的认识,有助于大家形成共识。总的看来,语言和文化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讨论汉民族文化特点的文章比较多,讨论汉民族文化对汉语学习影响的文章还比较少。领域虽已打通,深入下去还值得探讨。
5.研究成果十分可观。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汉语本体研究成绩尤为突出,这是汉语研究专家与对外汉语教师密切配合,通力合作的结果。对外汉语教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开拓了汉语研究点,它受到汉语专家热情的关注,从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研究视角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研究提供帮助;而对外汉语教师,掌握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特点与难点,从那些中国人习焉不察的问题中,小处人手,大处着眼,发掘带有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特色,为汉语研究做出了特殊的贡献。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汉字、篇章、汉外语对比以及与汉语教学有关的文化因素的研究中,语法研究又占更大的比重,在前四届讨论会的论文选中,有关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共160篇,占全部论文总数363篇的44%,而其中仅语法研究的就有90篇,又占总数160篇的56%。这些论文涉及下列三类内容:一是从宏观上研究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路子,探讨浯法教学的改革。二是针对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深入分析语言事实,发掘语言规律。三是在汉语语言现象的分析与描写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这种研究的势头,与80—90年代中国语言学界的语法研究不无关系。近年来,中国的语法研究异常活跃,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硕果累累,新人辈出,成为语言学科各个部门中发展最快的一个。(龚千炎,1996)影响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的语法研究,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研究特色:一是理论和方法的多样化,涉及到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法、功能语法等。二是体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研究,特别是三个平面的语法观、形式与意义密切配合,交互验证的研究方法,深深地影响着对外汉语教学的语法研究。三是结合汉语与外语的比较,深入发掘汉语的特点,渗透着理论的思考。
在教学研究方面,对汉语诸要素教学的研究更深入、更具体,有不少新的教学设想,得出不少有教学参考价值的结论。通观教学研究方面的论文,可以说在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上,都不断有新的进展。首先,对“结构——功能——文化”相结合的教学路子,基本上形成了共识;其次,进一步明确丁以总体设汁为主导的教学过程的四大环节。对各个语言教学环节和各种浯言技能训练的研究,更有理论的深度,对教学也更具指导作用。对于各种语言技能从设课到训练,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规范。最后,建立并在不断地完善有效的汉语水平考试系统等等。
自1987年中国对外汉语教材规划会以来,对外汉语教材建设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几年来编出了上百种不同类型、不同课型、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特色的汉语教材,可谓洋洋大观。在这些教材中,大都能较好地体现汉语内部的结构规则,并带有不同的教学法理论倾向,应该说各具特色和优势。(杨庆华,1995)对外汉语教材的建设与发展,实际上反映了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探索。今天,更新教材的呼声日高,我们期待着新一代教材的尽快问世。
学会成立以来,研究的重点开始由“教”转向“学”。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过程和规律的研究直接影响着教学水平。研究的范围涉及到对学生特点和需要的分析,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的描写,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的偏误分析及中介语研究,外国人学习汉语行为过程的调查与实验,以及对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观察研究,等等。学习规律研究中提出的若干理论、模式和假设,对促进汉语教学研究由“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变,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说来,研究成果应该重视,值得提及。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真正找到一条全面体现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语言教学规律的教学路子,世界各国的同行们都处于探索过程中,力求逐渐加深认识,不断地改进处理方法,争取良好的教学质量。(吕必松,1993)这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二、明显的不足
1.关于学术方向。1994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指出:“由于近年来我国涉外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内涵等问题上便产生了某些不同的看法,甚至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本身也产生了某些怀疑。”(《纪要》,1995)在理论和实践上存在的分歧,不但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地位和研究对象,而且也关系到对外汉语教学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堂教学也不无影响。面对这种局面,学术方向出现摇摆。
这次座谈会经过坦诚的切磋,在学术方向上可说达成共识,从而明确了学科的性质,规定了学科的内涵,维护丁“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唯一性、稳定性和严肃性。会议指出:“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有根本的区别,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学,教学规律也没有足够的共同点,所以它们不可能属于同一学科。”(《纪要》,1995)这样就摆正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今后,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把握住对外汉语教学的学术方向,仍是不容忽视的。
2.关于研究视角。从总体上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略嫌偏窄,一个领域的各部门的研究也多有失衡。在汉语本体研究中,词汇及其教学研究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几年来毫无改善,极需加强。近年来,语音及其教学的研究,有滑坡现象,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质量有待提高。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其数量在历届论文集中呈递减趋势。汉语语段、篇章,汉语风格及其教学的研究,除个别文章,几乎无人间津。
在教学研究中,探讨一般教学法的文章较多,而探讨具体语言要素教学的文章较少,能为单项语言技能训练寻找出有效方法的文章更少。在学习研究上,缺乏有份量的各种教学实验,也还需要更多的学习行为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科学数据。由此看来,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视角还应更开阔些。
3.关于学术课题。在学术课题的选择上,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基础研究课题还没有被攻克。比如,我们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统一的、具有国家水准的汉语语言能力等级标准和等级大纲。我们虽有《当代北京口语语料》,也还只是初级产品,还有待于系统地、全面地开发研究,我们迫切地需要通过开发研究为对外汉语口语教材找到真正的现代汉语口语标准。我们虽然有《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大纲》,那还只是一个“暂拟”型的或“提要”型的理论框架,似嫌陈旧,我们还应研制一个适合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的应用型的教学大纲。有些基础研究工作,个人难以完成,有关部门应组织人力,成立课题组,共同研制。比如把近年来分散的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成果,分门别类,整理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一方面便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可从中发现薄弱环节,以便补苴罅漏,填补空白。有些几经繁难,辛勤劳动研制成功的基础项目,对外汉浯教学界的同仁要充分利用,如《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系统》、《现代汉语句型系统》、《现代汉语研究语料库系统》等,要物尽其用,不可束之高阁。(张旺熹,1996)
4.关于论说方式。科学研究的成果应以严谨的形式来体现。一些对外汉语教学的科研论文还只是教学总结,或断想式的经验之谈,甚至写成了工作报告,严格讲来这都不能算作科学研究论文。有的论文选题不错,然而或论证角度欠妥,立意不明;或逻辑层次紊乱,让人难明事理;或浅尝辄止,失之于肤浅。有的论文所用语言不是科学论说语言,过于散文化或口语化。有的文章不列“参考文献”,也没有注释,引文也不注明出处,看不出自己的新见解,甚至对所研究的某一问题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也不甚了了,不能充分掌握某一问题所有的资料。这些都是对外汉语教学在由“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过程中要加以克服的。走向成熟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应该有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者,并且取得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
三、乐观的前景
1.语汇及其教学研究将迈入新起点。长期以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比较重视语法教学,把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于是,词汇的教学与研究就成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至今依然如此。
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是成年人、外国人这一根本特点,混同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的汉语教学。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学龄前就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汇及其用法,他们在达意上没有困难,以后的任务是扩大词汇量及提高语言表达水平的问题。外国成年人学汉语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要掌握每个词的用法,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最终才能掌握一种语言。如果只学一些干巴巴的语法规则,充其量只能表达一些简单的标准句,稍一活用,常常是一开口——动笔就错误难免。特别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外国人会觉得语法条条不管用,而一个个词的用法才真正解决问题。以至于有的外国学者认为:“在学生看来,汉语语法规律不像其他语言那样严密、系统,而且有不少语法规律不好归纳,甚至等于学一个个词的用法。”(舆水优,1991)其实,早在三十年代,著名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就说过:“学习中国语言有三大困难,其实只是一个,即中国语词的问题。”(高本汉《中国语与中国文》)这是因为语汇是语言存在的唯—‘实体,语法也只有依托语汇才得以存在。语法也可以说是无数具体语汇的具体用法的概括与抽象。因此,胡明扬说:“语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的。也正因为如此,加强语汇研究和语汇教学就成了当务之急。”(胡明扬,1996)现在,我们看到,语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已经迈入新起点。《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的正式出版是其标志。这是一部为外国人编的汉语学习的原文词典,它收词3700多个,有准确的释文,丰富的例证,简明的用法,更宝贵的是备有错用的提示。这是语汇及其教学研究的新作,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汉语学习和教学的需要。
最近,语言学领域新出现一个叫做“最小程序”(MinimalistProgramme)的新论点,这一论点将各种语言之间的不同归结为其虚词成分和词汇方面的差异。,(袁博平,1995)与此相关,又有“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之说,认为:“语法理论,无论是转换取向或功能取向,若不跟词汇分类相结合则不可能有任何实质意义的突破。”(郑定欧,1995)理论语言学的这些新发展,必将对语汇和语汇教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带来新的契机。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和教材编写注入新的思想。
2.学习规律的研究将出现新推进。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点多集中在“教”和“学”的内容,以及“怎么教”这两方面,对“怎么学”的研究重视不够。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国内汉语学习规律研究起步较晚,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是1992年以后的事情。我国较早的学习规律研究是对比分析,即从两种语言本身的比较来预测学习中的难点,继而是中介语研究。研究者认为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个特定阶段,学生使用的实际上是一套独立的语言体系。这套体系既不是学生母语的语言体系,也不是第二语言的体系,而是学生自己的一套语言体系。研究这套语言体系,可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而学生的语言偏误正可以观察中介语在学生头脑中的运作情况。七十年代,国外第二语言教学中,偏误分析曾风靡一时,风尚所及,对外汉语教学界曾把错误分析、对比分析和中介语分析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作为学习理论研究的突破口。(吕必松,1993)近年来,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也曾影响学习理论的研究,如区分“习得”与“学习”,采用吸收可理解的输入信息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等。八十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这不仅仅是一种语法理论,同时也是一种语言习得理论。普遍语法理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这些原则是天生的,人的头脑中固有的。有人认为,目前世界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趋势是,以语言原则参数理论为基础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主流。(袁博平,1995)对外汉语教学的学习研究必将在这一趋势影响下,展开新的研究未来。
3.电脑化教学研究将跨向新高度。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八十年代,视、听材料进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仅仅是利用电视机、收录机的效能开展教学。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汉语教学迅速发展,也仅限于以常见情景;常用句型为线索,配以常用语词和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教学,还不能充分发挥这类设备为语言教学所能提供的多方面的可能性,如综合性、直观性、可选择性等,开辟教学的新路子。
现代信息技术的新发展,诸如笔输入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出现,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新的希望。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这些先进技术,开辟教学的新途径,研制新一代教材,促进科学研究,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仅以多媒体为例,编写多媒体教材应立即着手去做,多媒体是既能处理文本信息,又能处理图像、图形和声音的多功能技术,并具有人机交互的能力。以这种技术研制的新一代教材,是一种文字、声音、图像立体发展的教材,必将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带来一场革命。又因多媒体信息量大,具有跨时空特点,可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因之也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过程,我们相信,必将会为对外汉语教学带来一番新的景象。
参考文献
熙1989《在纪念<语言教学与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王力1985《在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上的讲话》,《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胡裕树1989《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两个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胡明扬1995《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陈亚川1990《汉语教学研究的拓新与深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读后》,《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吕必松1993《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郑定欧1995《“凝固”析——词汇语法(Lexicon—grammarr)引介》,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讨会论文
李忆民1995《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龚千炎1996《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汉语语法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杨庆华1995《新一代对外汉语教材的初步构想》,《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盛炎等1993《对外汉语教学论文评述》,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舆水优1991《通过常用语法错误来看处所词的用法》,《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张清常1990《对外汉语教学法·序》,现代出版社。
赵金铭1985《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7《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举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989《近十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述评》,《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