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5: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评定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作者:姜蓉蓉工作单位: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郑州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民技术人员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科学技术普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有一大批拥有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是,我们还应当看到,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在开发农村人才资源中应有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还存在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职称评审总量少,结构不合理。调查资料显示,农民技术人员评定职称的总人数不多,与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和农村技术人员队伍总数比例不尽协调,结构也不合理,且年龄结构偏大。参加职称评定的大部分为初级职称的农民技术人员,学历偏低,整体知识水平低,专业结构显得单一,且大多以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但在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管理及其他一些新兴行业中职称评定工作滞后。很多农村青年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却不愿意从事农业工作,他们不满足于祖辈沿袭下来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到城市谋求发展。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上都是妇女老人和儿童。那些靠经验积累成长起来的农民技术人员已逐渐走向老龄化,难以继续发挥技术专长和带头作用。2.职称评定在农民技术人员中影响较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农民技术人员中有许多符合申报评定职称条件的人员,但要求申报评审职称的人数却比较少。一方面,由于人员比较分散,不少人长期离乡在外打工,难以获得评审职称的具体信息。另一方面,他们对农民技术职称评定不感兴趣,获得职称并不能立杆见影地为其带来明显的利益。一些农民技术人员更是片面地认为,评职称与不评职称都一样,没有什么实惠,因此参与的积极性不高。2012年,郑州市评定农村技术职称初、中、高三级总数为200多人,还不到全市农业人口的万分之一。职称评定成了政府部门“剃头挑子一头热”,并没有受到广大农民技术人员的足够重视。3.基层组织认识不到位,工作进展不平衡。郑州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在各县(市、区)、各乡镇的进展很不平衡。2012年参评的67人农民技师都来自二七区侯寨乡,其他县区均无人申报。一些县、乡的党政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农民技术人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上的推动作用,没有把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对这项工作存在应付思想,缺乏明确的认识和工作积极性,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强调困难多,主动工作少;放任自流多,组织指导少;口头支持多,服务措施少。4.重评审、轻管理,待遇没有落实到位。重评审、轻管理是郑州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农民职称评后的管理工作没有及时跟进,职称评定前后并没有什么区别,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影响了农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身能力水平、专业特长的发挥。根据河南省的有关规定,农民评上职称后可以享受参加技术培训、优先获得农业科技开发推广项目等优惠待遇,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这些权利由谁来落实和怎样落实一直是个难题,市、县两级至今尚无落实这项工作的统一协调机构。评审中通过交谈了解到,农民多是自发组织参加业务培训讲座、业务交流来获取新科技知识,政府在这方面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有关部门给农民评了职称,发了证书,就不闻不问了。如何把待遇落实到位,如何增强农民技术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如何把这些技术人员引导到带头致富、带领农民群众致富上来,是农民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亟待研究和探索的问题。5.经费不足,制约着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开展。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明文规定农民职称评定不得收取任何费用,但是郑州市财政却没有将农民职称评审工作经费列入预算,没有专项资金用于农民技术人员的选拔和培养,使得相关部门和乡、镇在农民技术人员的培训、管理与服务等方面因经费匮乏而显得力不从心。自2008年以来,每年的评审经费均是从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办公经费中支出。组织单位要负担评委的劳务费、下乡的交通费、误餐费以及办公经费等各项开支,申报人员越多,基层组织单位的负担就越重,所以各县(市)区开展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
完善郑州市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对策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各方面都需要对农村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思想道德水平。因此,要站在战略的高度,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做好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深入农村,深入实际,大力宣传,广泛听取基层人才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农民职称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努力使我们的工作切合农村实际,符合农民意愿。同时,要充分认识职能部门在农民技术人员队伍建设中所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地把做好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进一步发挥职能优势,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做好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制定优惠政策,完善激励措施,增强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吸引力。针对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申报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完善各种激励措施。一是制定农民技术人员管理办法。建立农民技术人员动态管理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农民技术人员,要以村为单位进行登记;乡(镇)建立农民技术人员资源信息库,实行微机动态管理;县(市)、区要把农民技术人员信息纳入人才网站管理,为乡土人才的培养、使用、流动和培训等提供便捷周到的服务。二是提高农民技术人员的政治待遇。建立严格的考评办法,支持特别优秀的高中级农民技术人员参选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吸收有特殊贡献的农民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党委、政府和农技推广队伍,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建立政府表彰制度。积极开展对农村优秀人才的宣传表彰活动,组织、人事、农业、宣传、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分项或联合发文表彰有特殊贡献的农民技术人员,大力宣扬农村成才致富的典型,彰显农民技术人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充分提升有特殊贡献的农民技术人员的社会影响。四是完善服务体系。充分利用政府的公信力,协调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在审批办证、立项、土地、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为农民技术人员解决实际困难,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五是搞好技术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聘请专家举办农业新技术、新知识讲座和技能培训,组织“实用技术专家服务团”或“科学技术宣讲团”定期开展专家咨询、上门指导,利用农业院校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社会化、开放式教育培训服务网络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方法,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内容,有计划地开展农民实用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农民的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其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沟通城乡经济、加快农村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六是解决经费问题。市、县两级对发展经济投入较多,而对支撑其发展的人才开发工作却投入较少,目前,经费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农民职称评定工作的开展,政府应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农民技术人员的选拔和培养,并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农民职称评审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3.积极与有关部门配合,搭建工作平台,做到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各级党委、政府应切实把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统筹协调,明确职责,分工合作,抓好落实,取得实效。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做到有职责、有人员、有目标、有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农民技术人员管理服务体系,使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工作经常化、制度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应牵头抓好农民技术人员职称评定的政策完善配套工作,提供一些更具体更直接的待遇,让农民有盼头、有奔头。各级农业部门应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农民技术人员的管理和培训等工作,引导农民技术人员利用好职称,发挥土专家的优势,走上致富之路。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机制建立了,职称评审才能受到农民的追捧,促使他们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培养人才是学校的第一位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主旋律,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
教学是给学生系统地讲授基本理论的根本途径。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基本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教学工作的好坏是衡量教师工作的主要标准,也是考核教师工作和教师职务聘任的关键条件。对教师来说,教学是主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因此,学校在教师的职称评审中应把教师的主要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即教学工作作为主要的标准,而不能是其他工作任务作为主要的标准。然而,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重科研成果,轻教学成果,实际上否认教学是教师的第一位的工作任务,普遍地存在着单纯看科研论文的极不合理的现象,甚至可以说,把科研论文看作是评审教师职称的唯一的标准或依据,口头上是教学重要,实际上是不重要。这种现象严重地影响着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不少教师由于职称的压力,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而是放在科研论文上。这是因为,即使教学质量再好,但如果科研论文不够,就不能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相反,即使教学质量差或一般,甚至不搞教学,只要有一定的科研论文,就可以晋升更高一级的职称。不可否认的一个客观事实是,在教师中,由于科研论文级别和数量不够而没有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较多,但是因教学问题没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极少,几乎没有。因此,学校在今后的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中,一定要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主要标准,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的衡量标准,便于在实践中具体操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努力教书育人,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
科研是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必要的条件,去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性,从而获得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学校能不能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素质的高低,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水平,而且取决于教师的科研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科研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教学水平的高低。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本学科扎实的基本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通过科研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理论素质。科研是提高教师学术水平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及时了解本学科和本专业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才能把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生动有效地反映到教学中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我们并不否定教师科研的重要性,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
但是科研对教师来说,必须是搞好教学基础上的科研,科研应为教学服务,以科研促进教学。因此,搞好教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合格教师的第一位的或首要的条件,而科研是第二位的条件。
三、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教学与科研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一致的、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二者又是不一致的、互相矛盾和对立的。
首先,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备课的过程对科研起促进作用。备课是上课的前提和基础,也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进行知识储备,即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弄清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各章节的重点、难点以及不同学派的各种观点和同一学派的不同说法等等。教师备课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对原有知识的重新加工和整理,使知识体系趋于更加完整和严谨的过程。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知识经济时代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较快的条件下,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了解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本学科和有关学科的最新成果,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以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否则,就不可能有生动而有效的教学。备课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和钻研的研究过程。第二,教学过程也促进科研。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师生间的双边活动总是渗透着探索的成分,常能激发思维的“火花”。学生,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利用他们了解和掌握的各种知识和信息,勤于思考、敢于实践、辨别是非,不断地提出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和疑难问题。教师在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丰富的信息,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第三,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也能促进教师的科研。在教学的实践中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方法,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也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本途径。学生在社会调查和实验活动过程中,可以了解企业、农村和各行各业、各地方的改革开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写出社会调查报告和实验报告。教师在批改这些社会调查和实验报告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科研信息,发现新的研究课题,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其次,教学与科研又是互相矛盾的。主要表现在:
一、可喜成绩
为了使职称评价制度日趋完善,国家多年来在职称申报、推荐、评价的方式、程序上进行了一些技术性的改进和完善,职称制度改革伴随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一是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度和各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加强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智力支持。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技术水平得到公正评价,他们的社会价值得到认可,提高了社会地位,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二是通过对学术、技术、专业水平及成就的认定和评价,激励了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取精神,促进了各类人才的成长和各项专业的发展。
三是通过职称评定发现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人才保证。
四是专业技术人员待遇得到提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和专业技术职务工资,以及在住房、调动、政府特殊津贴等方面享受优厚待遇,使专业技术人员得到实惠,生活得到改善。
二、存在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加入世贸以后,国际竞争日趋激励,各国都把人才的竞争作为综合国力较量的关键。我国现行的职称制度面临与国际接轨的挑战,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和弊端。
一是重评审,轻聘用。从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制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十分关注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价,忽视取得任职资格后的聘任上岗工作,还有不少地方搞以评代聘、评聘不分,把评价与职位需要合而为一,把评价功能强加到职位功能上,使用人单位难以根据职位要求选择适合本岗位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缺少用人自。
二是职称与待遇直接挂钩,用评价功能取代分配功能。职称评定是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业绩、学说技术水平的肯定,是激发专业技术人员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一种手段,但是很多地方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价作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待遇的一种重要途径,只要取得了职称资格立即兑现工资,而且不受任何约束,只要职称资格相同,工资增长幅度基本相差不大,工资分配没能按岗位职责、贡献大小、技术高低和生产要素来合理拉开档差。这种分配方式带有浓重的平均主义和机遇色彩,使得成绩突出,在重要技术岗位、贡献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在一般岗位、业绩平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工资差别不大,从而日渐削弱了职称评价激励作用,不利于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三是评审标准不一,导致了评价不公现象。国家虽然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但在同一地域、同一行业的职称评审委员会里,由于评委对评审条件的理解和把握不一致,有的评委严格按照《试行条例》中的规定严格把关,有的评委却笔下留情,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严重的不公平现象,使同一层次、同一职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实际水平相差甚远。
四是重条件轻能力,用任职条件替代软条件。在职称评定中刻意把外语、计算机、论文、学历作为评价的先决条件,忽视专业技术人员实际的能力和水平,这样势必造成生产和工作在一线、业绩突出的专业技术人员评不上职称,而能力和水平平平的人却评上了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严重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导致了买文凭、假论文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样一来使得有能力、懂技术、擅管理、业绩突出的年轻的专业技术人员得不到职称资格,从而压制了优秀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挫伤了一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改革方向
以上种种现象的存在,已经严重地影响了职称工作的社会公信力,造成了职称贬值现象,制约了职称工作的杠杆调节作用和竞争激励机制,偏离了职称工作的正确导向,与现今市场经济的发展相悖。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职称制度改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行的职称评价体系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第一,推行专业资格结构评价。在职称评价体系中,按照“模块化”运作模式,将评价条件分解为品德、学历、资历、学识、技术、能力、业绩等若干要素,分别打分,实行量化评价,其中学识、技术、能力和业绩在整个评价过程中要占总分的60%-70%,充分突出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业绩。学历、资历、论文不再作为职称评审的首选,能力、学识、业绩将取代学历、资历、论文等成为职称评审的首要条件。在职称评价中对业绩平平、能力低下、达不到规定条件和分数的专业技术人员不授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第二,实行特殊评审政策。将职称评价向企业或特殊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的突破,充分调动企事业专业技术人员和有突出贡献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专利,专利应用达到一定规模,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不受学历、资历限制,职称评审一步到位。二是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论文数量不作限制性要求,对论文达不到规定要求者,可提供能反映其能力和贡献的科技改造、技术创造性、发明专利、研发项目、工艺方案、技术鉴定报告、项目可行性方案、行业标准等替代,进一步突出对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评价。三是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等奖项之一的主要完成人,或获得两项以上发明专利的主要持有人及省级以上优秀企业家等称号者,可组织专家评委团,以面试答辩的方式,破格评审专业技术资格。
第三,建立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一要拓宽人才评价的服务领域,把职称评价延伸到民营企业和社会团体,打破人才身份和所有限制,发展面向全社会的人才评价工作。二要建立社会化、专业化评审组织,打破现行的评审委员会按行业、部门组建的模式,由本地区的政府人事部门或其委托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有关单位按照科学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设置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应在跨部门、跨单位的同行专家中选聘并建立评审专家库,吸纳知名学者、专家,组建一支专业性强、学术研究水平高、作风正派、办事公道、群众公认的评审专家队伍。评审委员会和专业评议组成人员在评审专家库中随机产生。消除评审中存在的利益、人情因素。
三要创新人才评价方法,提高职称现代化管理水平。制定简便易行、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职称评审程序,研究设计职称评价软件,试行网上填写职称表格,报送材料,网上传阅申报材料,网上评价,网上查询评审结果。同时,建立以考察专业技术人员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为主的科学、客观、公正的人才评价标准,把政治素质、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工作业绩等项作为评审要素细化、量化,以此来确定具体的评议内容。在评价中,可采用笔试、人机对话、实际操作、演讲答辩等多种手段开展评审工作,使评价科学合理。
四要对高层次人才直接认定职称资格。
为最大限度吸引人才,研究制定对急需引进的国内外优秀人才直接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用人单位可直接聘任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留学归国人员可一步到位参加职称评审的相关政策,实现高层次人才评价政策的突破。
2.确定期刊报道的范围和读者对象。对期刊学术地位的影响和等级分清楚。高级刊主要用于学术交流和情报信息,中级刊主要是关于技术性的拓展或总结,初级刊主要是以科普为目的。
3.清楚出版社的周期和论文的每期容量。像不定期刊、年刊和半年刊这种不投稿或少投稿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