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能源动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背景与意义
1.本科毕业设计的目的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能够集中提升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素质,是学校教学水平的综合反映。其意义是多方面的,教育部从促进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对其重要意义作了明确界定:“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因此,各高等学校和管理部门都十分重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
2.现有本科毕业设计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应该在培养方案所规定的时限内完成。
(2)毕业论文的框架和毕业设计说明书应符合学校规定。
(3)毕业论文(设计)的表述及图纸要符合学术规范和技术规范,总字数符合学校规定(特殊情况按学科领域惯例)。
3.本文的研究意义
近几年来,随着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和就业压力持续上升,高校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日趋下降,这不仅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相去甚远,也与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不相匹配。要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必须在分析其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的基础上寻求解决办法。
二、现有运行模式存在的不足
1.现有本科毕业设计流程
(1)学院根据人才培养计划及学校有关要求制定本学科或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工作规范。
(2)每年11月份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院审核分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报学院教务办备案。
(3)每年12月份学生和指导教师见面,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学院审批后汇总上报教务处备案。
(4)第七学期末指导教师填写“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各两份。交到学院教务办,院(系)负责人在“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上签字盖章。学院教务办留一份“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备查,另一份发给学生,日后装订在毕业论文中。
(5)第八学期第一周,学院组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动员,指导教师同学生见面,布置设计(论文)任务,提出设计(论文)要求,正式开始做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收集文献资料,翻译外文文献。
(6)学生交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审定开题报告。
(7)6月上旬学生提交毕业设计(论文)。
(8)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不通过者进行修改后答辩。
(9)6月中、下旬,学院组织毕业答辩,填写“毕业设计(论文)成绩鉴定表”,评定成绩,学院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成绩评定进行抽查,推荐评为校级优秀的学生,各学院答辩委员会要组织答辩。
(10)6月下旬学校答辩委员会组织毕业设计(论文)评优和抽查工作,并让部分优秀设计(论文)进行公开答辩。
(11)学院负责人审批,资料归档,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总结。
2.存在的问题
时间短。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的第二个学期,有的学校在第一个学期就要求学生进入毕业论文阶段,而此时正是毕业生就业的“黄金时期”。在当前求职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毕业论文与择业孰轻孰重,对于毕业生来说,他们会选择后者作为第四学年的首要任务。择业要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资料收集、初稿、定稿到答辩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因此,学生准备毕业论文的时间有限。
选题盲目。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实行约束性的选题方式。这种方法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既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另外,有的选题范围太宽,学生只能泛泛而谈;有的题目太窄,以致毕业设计工作量明显不足;有的选题过于陈旧;有的选题学生不感兴趣,因为学生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相差甚远,对搞原专业的设计题目缺乏兴趣,缺乏主动性,敷衍了事,不求上进,只求通过。
重复率高。网络上海量的信息数据库为科研和毕业论文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个别学生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条件。学生不需要经过大量的阅读就可以很快收集到相应资料将文献综述的内容拼凑成功,甚至个别学生从网上下载一些相关主题的论文后剪切拼凑出毕业论文,更有不良网站推出等出售论文业务。有报道说,即使在全国一流的重点大学中,有抄袭行为的学生也至少高达10%以上,普通大学中估计约在30%左右。
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相对简单,工作量偏小的论文题目,而不考虑论文选题能否与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更不知道如何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在完成论文中。
三、解决措施
1.提前选题
选题是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第一步,决定毕业设计(论文)的研究内容,是顺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的先决条件。为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高校在管理方面要有创新。第一,适当错开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的时间。目前,面向应届毕业生的人才招聘工作在下半年11月份逐步展开,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7月份。其中,12月份和3月份是两个就业关键期。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可以将毕业设计(论文)的选题和开题环节适当提前到10月或11月,同时将答辩环节定在5月或6月。这就缓和了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关键期之间的冲突。为了使毕业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也可以将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时间延长,保证毕业生有一个安稳的心态择业。
2.重复率高于15%延期2个月毕业
期间,若论文重复率高于15%,需要学生重新修改论文,修改后不能在正常时间参加答辩,需要重新进行,通过后延期2个月进行单独答辩。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论文的重视,严厉制止学术上的抄袭行为。
3.末位淘汰
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是毕业设计过程的最后环节,是检查评价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重要依据,答辩考核与成绩评定应该本着公开、公平、认真、严格的原则组织实施。目前,绝大多数院校都是在学生答辩的同时进行成绩评定,评阅意见由指导教师事先给出,缺乏论文评阅和公示环节,建议引入论文评阅制度,每一份毕业设计(论文)都指定一到两名教师进行匿名评阅,给出评语意见,确定其是否有资格参加答辩,在论文评阅的过程中将所有论文在网络上进行公示,接受大家的检查监督。从答辩制度方面,可以采用公开答辩和随机抽查方式相结合,每位指导教师推荐优秀学生参加院级公开答辩,其余学生均参加随机抽查的小组答辩。成绩评定阶段,根据论文评阅成绩、答辩小组评语综合给出论文评定意见和最后成绩,对评阅成绩不合格者不允许参加答辩的论文,答辩考核不合格和最后成绩不合格的毕业设计,坚决不予通过,要求学生重修毕业设计,重新答辩,确保毕业设计评定工作的严肃性。
4.结合未来工作需要选择毕业设计题目
选题是毕业设计工作的基础,更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关键,因此需要确定完善的选题方向,保证选题的质量。
(1)选择与导师科研有关、具有专业特点的课题。这是体现办学特色的需要,是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的首要来源,对进一步读研究生与到科研院所工作的毕业生特别有吸引力。
(2)选择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课题。这体现应用能力培养与实践,适合面向应用型企业就业的毕业生。
(3)结合学生兴趣与就业倾向,师生共同设计课题。对就业倾向已经明确的毕业生可根据工作单位需要,师生共同设计针对性更强的课题,做到学用结合。
四、船舶动力类毕业设计实际应用
1.毕业设计所用时间规定
为保证学生充分地了解毕业设计题目并有质量地完成论文,在第7学期初启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经过大四一年的准备,在第8学期期末组织答辩。
2.选题、开题检查
立题不重复,建立题目双选制。学院保证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内容很好地体现专业特色,尽量做到一人一题。在选题上,要采取“题目公开,双向选择,院系调控”的做法,确定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主体地位,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倡学生的自主选择性。根据学院立题论证后公布的题目范围,学院组织导师和学生进行双选,即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题目,指导教师也对学生进行考核(导师也会根据自己所带学生的性格、专长再局部调整题目和内容)。
集中开题,量化考核。毕业设计论文开题环节课题组具体负责开题工作,并实行量化考核的办法。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检查小组按照学院制定的考核量表分别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查阅资料情况、毕业设计的工作思路、工作量等给出评分等级。同时,对一些学生的毕设进度安排、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也给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帮助一些学生理清工作思路,从而减少或避免学生走弯路。
3.前期、中期、后期工作检查
课题检查小组具体负责检查工作,以确保工作的持续性,便于掌握每位学生在各个环节的情况。在毕业设计的前期、中期和后期各进行一次检查。检查时每个学生要汇报毕业设计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中期检查着重检查学生对课题内容与要求的深入研究情况、有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情况,应完成部分的毕业设计论文初稿。后期检查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否合格。
4.周汇报与周计划检查
为提高学生自律性,充分利用有效时间,小组每周进行一次周汇报,每位学生演示一周的工作内容,提出问题与组员交流,并对下一周的工作内容作出规划。
5.题目相关
题目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让学生了解、把握国内外在该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发挥学院科研的优势,所出题目尽可能联系工程实际、生产和科学研究。毕业设计结合实际的“真题真做”有利于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在指导教师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后,学院要组织专家对立题进行审查,以保证立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符合专业培养教育目标。
6.控制重复率
在正式之前课题组提前进行预,若有重复率超过或临近规定百分比,需要重新修改并再次进行直至通过。
四、取得成果(近几年毕业设计成绩汇总)
课题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表1给出了2010至2014级,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得良好以上人数所占百分比。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获得良好以上的学员逐年升高,说明通过运用以上改进方法后,效果良好。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高等学校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综合实力的体现,是对学生学习成果与能力素质的一次集中提升。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足的原因进行制度改进,加强管理监督,通过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实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
参考文献:
[1]廖志凌,邵学军,刘贤兴,张新华.高校本科毕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26(2):82-86.
竞技训练的目的就是通过训练最大程度地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在竞技比赛中获得好的成绩。这也是竞技体育区别于其它体育活动(休闲、健身等)的最根本之处。竞技能力,就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它具体由: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以比赛中体能状态为主要表现特征。与此同时,技术、心理素质与体能三者之间有机构成了举重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一、体能是举重项目竞技能力的最基本条件
袁运平将体能界定为: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和调节方面及其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运动素质则是体能主要外在表现形式,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举重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体能又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绝对力量为基础,速度力量为保证。
举重是典型的体能类速度力量性项目,绝对力量的提高是以有效地改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为基础,尤其要注意改善骨骼肌的机能。通过中上强度多次数的训练促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提高瘦体重比例,增加肌肉中收缩蛋白的含量;另一个提高绝对力量的途径是利用85%—100%强度训练改善神经、肌肉系统的机能,通过提高神经兴奋过程的强度,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和协调性。募集更多的肌纤维参加收缩,使各部位肌群更加协调的工作,并逐渐改善供能系统机能,提高无氧代谢能力,促进绝对力量的增长。
发展绝对力量的同时重点提高并发展速度力量,而速度力量又是以绝对力量为的基础。所以在日常训练过程中,以完整与分解技术80%左右强度进行快速力量练习是非常关键的。举重训练应在发展绝对力量的基础上,突出发展以追求举起更大重量为特征的爆发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收到良好事半功倍的训练效果。
2、负荷是提高体能的核心内容,是获得特定训练目标的关键。
对举重这种体能类项目来说,通过训练负荷的刺激作用,使身体产生适应性变化,是实现训练目标的关键。举重训练有其特有的构成因素,如负荷中的重量、组数、次数、时间等。训练负荷中的强度比值、绝对强度、相对强度、强度系数、密度和动作难度等,正是这些负荷因素的有机搭配和组合,构成了不同的负荷结构。因此其训练就会产生不同的负荷效应。当今国内外举坛训练负荷发展趋势发生了如下变化:
(1)练习内容少而精,突出针对性,强调集中刺激、练深、练透。
(2)竞赛动作训练比重加大。
(3)多课次、短时间、注意及时恢复。
(4)训练周期的安排注意负荷节奏,突出变异性。
(5)训练负荷安排中更加突出负荷强度。
(6)紧紧围绕重大比赛安排训练负荷。
(7)负荷安排的个体化,努力摸索适合每个运动员特点的适宜的负荷量和负荷节奏。(8)广泛利用各种有效的人工恢复措施来保证训练负荷良性效应的实现。
因此,本研究根据以上特点,制订了如下负荷训练计划:
(1)过渡期的训练负荷量绝对要小;
(2)基本训练期的前期负荷强度不要太大,专项强调应控制在92.5%以下,重视组数和次数,加强量的积累,练实、练厚、练准;
(3)基本期后期逐步过渡到赛前训练,保证专项力量强度,专项强度提高,专项成绩也不断恢复和提高。此阶段的训练特点:
(4)训练项目少而精,以抓举、挺举、蹲腿、窄拉为主,合理控制负荷,促使运动员获得一个良好的竞技状态。
3、恢复和营养是体能恢复的关键。
对于竞技体育来说,恢复和营养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举重训练表现为大强度、剧烈的肌肉活动,决定了举重训练后期的恢复过程在内容手段、方法、及营养保障等方面,明显的表现出与负荷相对应的特征。利用按摩、牵拉、倒立、倒悬垂、蒸气浴、针灸等消除肌肉僵硬和肌肉酸痛。举重训练过程中神经系统活动也是高度紧张的,因此,还要利用有效的手段加快神经系统的恢复。如郊游、球类活动、听音乐等。训练后除了需要足够能源物质补充能量的消耗外,还必须有足够的蛋白质补充,以促进肌纤维中收缩蛋白的合成,还要根据不同时期(冬训期、夏训期)、训练阶段的不同(基本期、竞赛期)、队员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适宜的补充。运动员的营养物质补充,必须保证肌肉运动负荷逐渐增长的需要,对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需求,同时包括减体重期间水盐代谢的特征和营养物质的需要等。只有这些方面处理好,才能尽最大可能地提高运动员的体能。
二、技术是体能的主要表现形式
举重技术属于单一固定结构类非周期性的动作。技术训练应遵循如下发展原则:(1)寻找并掌握合理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先进技术是技术训练的首要目标;(2)熟练而巩固地掌握基本技术动作及各个环节,并达到自动化;(3)大强度下技术动作的准确性、稳定性,是技术训练首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动作是身体各部分肌肉相对平衡的表现,技术训练应常年坚持,随时调整,训练中保持大小肌群同时协调发展。准确无误、高成功率的技术动作,是取得比赛成功的重要一环。
三、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
举重运动项目特征是,比赛强度极大、神经高度紧张,动作时间短,成败只在一瞬之间。因此,需要运动员在必要的时刻动员起全部力量,准确协调的完成技术动作。要在比赛中获得成功,特别是要战胜势均力敌的对手,光靠体力和技术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的影响。基于这个特点,对举重运动员的心理选材、心理诊断和心理训练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举重运动员神经肌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意志品质的顽强性、勇敢性和沉着坚定性。特别是赛前高度的自信心、注意力的集中性、及时性和稳定性、以及临场状态的自我调节能力。
四、结论
体能是决定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高低的根本因素,离开体能,竞技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举重运动项目特点决定了绝对力量是构成举重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基础,速度力量则是保证。心理素质对体能、技术的发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要想获得赛前良好的竞技状态,体能、技术、心理素质三者都要掌握好,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只有三方面都处理得恰到好处,才能取得比赛的成功。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22-02
基金项目:江苏省陶研会“十二五”重点滚动课题“多元智能理论在‘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探究”(Z2011142)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祝芳华(1978―),女,江苏如皋人,教育硕士,中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江安高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一、“活动单导学”的概念
所谓“活动单导学”就是以“活动单”为媒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继而实现教学目标。“活动单导学”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核心概念:
第一,活动,包括社会实践活动、物质操作活动与内在思维活动。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活动为主题,简而言之,通过活动来推动学生的发展为该模式的根本目标之一。第二,活动单,即呈现活动方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等相关教学元素的一个平台,为导学的主要途径。活动单通常包含活动方案、课题名称以及活动的名称等相关内容。第三,导学,就是教师借助情境的创设、启迪与点拨、提升与评价等各种手段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主要包含导行、导趣及导思。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充分发挥为其应用的基本策略。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活动”,强调的是学生从生活经历或者经验中发现、解决问题,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关系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及空间,继而进一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或单一的文本教材,而是通过探究、实验、调查、资料收集、交流和讨论、访问、操作、反思、体会以及创作等各种活动进行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多元智能理论简述
“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教学思想主要包含合作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教学工程最优化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化理论。其中多元智能理论由加德纳提出的,加德纳认为社会中每一个个体的智能均有着自身的特点。在传统教育中,衡量个体智力的标准过于单一,不可将学生的能力全面反映出来,为此,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把人的智能划分成七种,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视觉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音乐旋律智能。因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智能有着很大的差异,这也就决定了在该教学模式中实施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必然性。在自主学习中,学生可基于自身智能优势,结合相应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则是基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所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继而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进步。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就在“活动单导学”模式应用中多元智能理论进行详细阐述。
三、多元智能理论在高中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中的应用
将“活动单导学”模式引入教学,其研究价值之一在于“变革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优化教学环节,整合课堂资源,强化活动体验,注重思维过程,关注生命成长,催生效率课堂、生命课堂、智慧课堂,促进教学相长”。[1]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构建
第一,进行科学的分组。根据同组异质与异组同质的原则,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心理素质、知识基础、兴趣爱好以及学习能力等,通过对学生的综合评定进行分组;同时还要合理进行分工,使小组内每一位成员的个性与优点均可得到发挥。
第二,在活动前,教师应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第三,基于教师的指导,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以及需求,结合活动方案进行学习,通过对自我学习过程的调控来实现学习目标。在完成自主学习以后,统一组织各小组,让小组之间进行学习结果的交流,将未解决的问题提出,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以及教师的帮助,完成学习任务。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各小组情况进行巡视,通过对各小组学习情况的了解,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第四,待上述任务完成后,由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这不仅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继而进一步提升其学习效率。在展示过程中,各小组对其他小组的学习成果可进行相应的补充与纠正,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二)应用案例
以高中语文教材《鸿门宴》一文为例,通过精心设计的“学生活动单”和“教师导学案”来开展课堂学习活动。在学生“先学”,即在个人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评价和指导,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呈现特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先学后教”模式理清了“教”与“学”的关系,明确了课堂必须以“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本位,以“学情”来定教。正如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个体的智能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讲故事比赛的方式来导入该堂课,基于《史记》,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鸿门宴》一文的内容,在限定的三分钟阐述时间内,要求故事内容必须准确且完整,语言必须流畅,可适当辅以表演。在学生讲完故事以后,将课文引出,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听史引向学文。通过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不仅可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使学生通过故事了解相关的历史。
接着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小组,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本堂课的活动有四项:
第一,旧知识,对重点词语加以解释并自主默写。教师可对文内重要文言现象进行归纳,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第二,对课文进行精读,并深入思辨。同样,这里采取的是自主完成的方式,通过组内交流与合作,再将小组学习成果展示给全班,最后组间借鉴和质疑。第三,语言的赏析与情感的体会。该活动采取的是自主思考与自主展示的方式,此环节学生的学习是生本的、自发的、充满灵性的。第四,拓展与延伸。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分析,可通过《题乌江亭》《乌江亭》《咏项羽》这三首诗来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深入分析,最后由教师进行综合评定。
实践证明,这堂课教学效果良好,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一、多元智能理论背景
多元智能理论是哈佛大学发展心理学家霍德华・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FrameSofMind)一书中提出的, 认为智力应该是“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的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他指出人类具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在这些智能上的表现都是不同的,教学的核心是发掘学生智能潜力,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功。在各科学习过程中,语文的各项学习目标涉及到了各种智能。语文综合性学习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融合了各种智能的发展。多元智能理论的发展为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其提供了有效地教学策略。
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策略选择
目前在多元智能领域中,国内外流行两种教学策略,分别为8合1教学设计策略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1]
(一)8合1教学设计策略
8合1教学设计策略主张为多元智能而教、用多元智能而教、围绕多元智能而教。这里的多元智能是指与学习者个体的智能特点息息相关的不同智能组合方式,而非游离于学习者之外的客观意义上的多元智能。
在设计教学之前,可以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表一)。 工具箱为每种智能提供了数十种教/学的工具,这些工具将帮助学生运用他们的每种智能。
1.聚焦内容,确定学习中心(主题)。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关注这一课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的各个方面,根据学生在一次教学体验中所能完成的题目来设计。
2.陈述具体教学目标和结果。写出教学要达到的学习目标,明确在本课结束时,我们想让学生知道和理解哪些内容。
3.从“多元智能工具箱”中选择合适的工具。在选择工具时,要记住本课的目标和结果,以保证选择的工具有助于达到本课的目标和取得相应的结果。
4.设计学科内容与各项智能结合的学习活动。在代表每种智能的图像旁,简单地描述如何使用每件工具,设计学习活动,以达到教学目标,取得教学结果。
5.确定教学顺序。这时,再次参阅在第二步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工具的使用顺序或组合使用。
6.家长与学生反馈,经验总结。根据课后的教学成果,进行客观地评价总结,并对前面的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出适当的调整。
(二)聚焦智能的教学设计策略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是在每个学生身上,各种智能并不是同等程度的发展,有些智能相对会发展的更好一些;每个学生都具有占统治地位、运用起来比较得心应手、被他们所喜爱的智能。但同时,学生也可以经过训练学习超越他们较偏向的智能领域,超越他们比较发达的智能。
同样,在聚焦智能的教学中,我们首先也要先查阅“多元智能工具箱”,不同的是,8合1教学策略是为所有的八种智能选择工具;而在聚焦智能教学中,只是为聚焦的智能选择工具。
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唤醒、拓展、教学、迁移。
第一阶段:唤醒。首先,必须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拥有多种认知和学习方式,然后,学习各种各样的技巧和方法,来激活这次教学中所需要激发的智能。
第二阶段:拓展。要了解智能的工作方式:哪些能力和技能是必须的,怎样运用这些能力和技能,怎样利用和理解不同的智能特征。
第三阶段:教学。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要使学生运用不同的认知方式来学习具体的学科内容。
第四阶段:迁移。使学生学会如何使用各种智能,有效的面对、解决和应对他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三、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语文教学活动设计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教学策略各有优缺点。8合1教学策略注重各种智能同时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平等对待,不能使优势智能完美发挥,也不能使劣势智能得到强有效地训练。而聚焦智能教学策略则是侧重于某些智能,不能很好地兼顾其他智能的发展。如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两种方法综合运用起来,则可以达到全面发展,各有侧重,使优势智能得到发挥,劣势智能得到训练、发展。
在课堂设计中根据8合1教学策略找到学习内容与各智能的切入点,进行教学。然后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观察同学们的表现情况,判断其优势智能及劣势智能。在接下来的课程教学中,依据聚焦智能策略,聚焦其劣势智能,根据多元智能工具箱,选择合适的活动形式,对其进行提高训练。同时可举办一些特色活动,使同学们不同的优势智能得到拓展。由此我们帮助每个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及其相互关系,并以此为切入点,把优势智力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力领域中去,使其优势智力领域与弱势智力领域相得益彰,最终使其智力获得最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David Lazear.多元智能教学的艺术――八种教学方式[M].吕良环,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祝智庭,钟志贤.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多元智能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67-02
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作为首批入选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院系之一,通过依托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利用现有资源条件,充分挖掘专业潜力,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层次和目标、工作思路、组织管理、培养体系、培养标准、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了系统的探索与实践,致力于培养具备能源动力素质的卓越工程师。
1 明确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遵从“教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量为主线”科学客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机制,倡导个性化培养,注重卓越,所以能源卓越工程师是复合型高素质,科学技术基础理论雄厚,设计一流,富于创新,擅长管理,抱负远大,学风严谨,道德品质高尚,法纪严明,行业政策、技术标准熟悉,睿智进取,具备能源动力素质,具有国际视野,科学发展战略思维及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在重大科技领域和大型工程项目中能发挥领军作用的拔尖的科技人才。
能源卓越工程师应具有独特的能源动力专业人格素质,即明确国家能源行业需求与责任,总体了解世界能源格局,深刻认识国家能源策略,具备节能意识、知识与技能,具有环境与生态保护意识与基本理念以及大工程与技术经济分析能力。
2 制定完善能源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方案
能源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行本、硕、博“4+2+3”三段式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四年,硕士阶段二年,博士阶段三年,每个阶段均具有明确的培养目标,阶段间建立了相应的考试与推荐相结合的优胜劣汰分流和衔接机制,并实行校企联合、双导师制,对本、硕、博进行培养。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根据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人的需求以及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制定了针对本专业不同行业方向的卓越工程师课程培养方案,并对课程体系和大纲进行了全面修订,明晰了主要课程和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要求,其中校外课程目录见表1。修订后的课程体系和大纲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能够更好的培养有能源动力素养、满足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在内多元化需求的卓越工程师人才。
3 创新教育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立足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创新并实践了全程全方位教授引导式多资源共建能源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见图1)。
该教育体系立足卓越工程师计划,凝练教育理念,建立和实践了“与国际结合、与企业结合、与高水平科研结合”本科教学模式;重视和强化“知识、能力、素质”同步培养机制;调动和发挥了教授治学的引领作用;实行和落实了教授全程主导本科教学的施教举措,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探索空间,提供学生焕发潜能的一切机会;倡导个性化培养,注重卓越,培养有能源动力素养、满足包括国家需求、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在内多元化需求的人才。
在改革教育体系的思想指导下,学院进行了课程改革和整合。(1)建设了国际共建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质量与国际接轨;(2)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建立了多门校企共建课程,加强了工程素质教育,提高了师生的工程与实践能力;(3)按专业方向组建实验课程,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和实践技能提高同步;(4)共建各类专业平台课程,争创各级精品课程,发挥示范带头作用;(5)共建系列研讨型课程,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实际情况,教授全程跟踪和引导。
4 立足国家工程实践中心,校企合作进行实践教学
依托获批的9个国家实践教学中心,实行本硕博贯通培养的工程实践教育:
(1)本科阶段实施计划:本科阶段大约3年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时间,大约1年在中心开展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对学生应明确其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对本科阶段的企业培养计划进行整体规划和指导,本科阶段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商讨后确定,可结合硕士阶段的方向设置企业实践的重点和应达到的具体指标。表2给出了本学院某方向在企业阶段的实践学习内容。(见表2)
(2)研究生阶段实施计划:中心教学基地作为研究课题的协助单位,为课题研究提供现场运行数据和资料,以及进行试验或验证的机会。学生下企业的具体时间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灵活确定,并保证硕士阶段至少有三个月的时间下到现场。中心要求导师要严格把关,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确定研究课题。注重培养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同时,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过加强校企的紧密合作,进行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实践,不仅推进了卓越工程师教育改革发展,而且为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人才培养需求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实验区基本情况
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依托机电工程学院,以能源与动力工程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校级重点专业为基础,以“贴近市场、服务社会、自主发展、开放办学”为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形成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资源共享,互惠双赢”的人才培养特色。
在校企合作办学基础上,运用“三三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办学结合行业需求、教学资源结合行业资源、学校培养结合企业培养的“三结合”,课程设置紧跟生产过程、教学设计紧跟岗位能力、教材选配紧跟任务项目的“三紧跟”,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共同研发技术项目、共同编写特色教材、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管理、共同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的“六共同”。由此构建 “强化专业技能、突出创新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系,可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二、指导思想
1、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和定位)
按照“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人才培养目标,本实验区的建设是以培养适应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发展的 “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注重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发展,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优化结合,丰富以学生科技活动项目为主体的课外实践教学手段,强化与企业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工程应用能力,办学目标突出应用型、服务面向彰显区域性、人才培养强化创新性、企业行业合作注重务实性。
2、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树立创新教育教学思想,强化定位意识、区域意识、共建意识、素质意识、职业意识五种意识。建设培养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的特色专业群,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新能源装备和环保机械等为方向)牵头的能源动力类、机械类、自动化类相结合的专业群。
不断深化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依托科技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学程分段、方向分流、培养分类”的人才培养思路,构建符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方向平台课程体系。实践并完善“三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三紧跟”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六共同”校企合作办学管理运行模式,将其作为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为培养基础扎实、吃苦耐劳、适应能力强的具备工程师素质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创造良好条件。
三、培养方案
1、确定培养目标
(1)综合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强实践、求创新、高素养、重责任”的适应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卓越工程师。
(2)业务培养目标。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要求掌握能源、动力及其自动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经过能源动力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和实践, 并具有创新精神,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3)卓越工程师培养专业标准。专业培养标准是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各高校能源动力类专业特色、办学理念、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制定的能源动力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专业培养标准。
2、方案理念
新能源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结合机电工程学院教学、科研和地方新能源产业的特点,在总结近年来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产学研密切结合,与企业共同设计如:创新教育理念,突出办学特色;注重学科交叉,构建特色课程;校企密切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建设教学团队,倡导双师教育;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科学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
(1)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以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和训练内容吸引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创新,提高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系统设计与创新能力、组织协调与合作能力。
(2)加强实验区与企业产学研的密切结合及教学科研良性互动。成立有“新能源研发中心”;与太阳能、光伏的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太阳能热利用、新能源中央空调等实验室。
(3)重视学校实验区的建设。随着国家“质量工程”的进一步开展,学校加大对教学研究的投入,增加机电工程学院的教研经费,为实验区建设的高标准、高水平和高质量提供了保障。
四、校企合作
1、培养计划
卓越工程师的企业培养安排在合作单位进行,为期1年(第四学年)。学生在企业培养期间主要完成认识实习、课程实践、专业见习毕业设计(论文)和毕业实习5项任务,企业培养主要聘请合作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指导工作,学校教师协助管理,共同保障教学质量。具体安排如下企业阶段培养计划表所示:
培养
环节 职能部门 培养时间 主要内容 责任单位 学期安排
认识
实习 生产部 2天 1. 了解太阳能产业现状
2.了解生产过程,熟悉生产工艺及生产组织;
3.实地了解设计、测试、试验流程; 企业
学校
学生 第一学期
技术研发部 2天
一、新能源汽车的诞生背景
1.1能源紧缺、石油价格高昂
石油能源将出现供需矛盾,汽车使用成本越来越高,寻找既绿色环保又低廉价格的能源成了当务之急,新能源汽车便在这种情形下走进了历史舞台。
1.2环保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家越来越意识到: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根本性问题。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高要求使得各大汽车厂商采取各种方法以提高排放质量,减少污染物,新能源汽车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二、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2.1引言
新能源汽车又称代用燃料汽车,包括全部或部分使用非石油燃料的汽车。根据《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4]的规定,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氢能源动力汽车、燃气汽车以及其他新能源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2.2新能源汽车的种类
2.2.1燃气汽车:其排放污染大大低于以油为燃料的汽车;抗爆震性好,可以提高动力性能;燃料以气态进入气缸,燃烧较充分,热效率高;采取了多项有效的技术措施和设施,使燃气使用起来更安全;天然气资源丰富,价格便宜。
2.2.2燃料电池汽车:利用氢气等燃料与氧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经电化学反应产生的电能为主要动力源的汽车。燃料电池的反应不经过燃烧过程,能量转化效率高;并且它的排放主要是水,不产生有害物质。
2.2.3纯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已发展到较成熟阶段[5-6]。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锂离子电池技术迅猛发展,己经成为电动汽车车用动力电池的主要发展方向[7]。
2.2.4混合动力汽车:指由多于一种的能量转换器能提供驱动动力的混合型电动汽车,即使用蓄电池和副能量单元的电动汽车,其副能量单元实际上是一部燃烧某种燃料的原动机或动力发电机组[8]。
2.2.5氢能源动力汽车; 以氢为主要能量作为移动的汽车,行车路远,使用的寿命长,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虽然现在技术原因,在氢气的提取上有严重的阻碍,但是由于氢气燃烧后释放的完全没有污染的水,因此氢燃料电池汽车还是非常受重示。
2.2.6太阳能汽车:顾名思义,太阳能汽车就是使用太阳能电池把光能转化成电能并以此为驱动能源的汽车。太阳能发电在汽车上的应用,将能够有效降低全球环境污染。直接采用太阳能为能源,间接采用电能作为能源,可有效的节约化石燃料。
三、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1现状存在的问题: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不是很清晰;核心技术不甚成熟;发展项目重叠;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价格昂贵;民众的环保理念知之甚少;补给能源的储存、生产问题;电动汽车的续航问题。
3.2国内外的发展:
(1) 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来,2001 年, 国家把新能源汽车研究列入“十一五” 期间的 “863” 重大研究课题, 同时规划出了以汽油车为基点,向氢动力汽车大力发展的战略。
(2) 美国始终致力于提高乙醇以及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资源使用量。
(3) 日本为推进新能源汽车以及环保汽车,从 2009年 4 月1日起日本实施了 “绿色税制”。
(4) 欧盟在 2003 年了 《欧洲未来氢能图景》 ,并制订了 《欧盟氢能发展路线图》。
(5) 国务院决定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电解液已经实现国产化[14]。
(6) 成本较之前已经逐步下降,极大的提升了竞争优势。
结论:
目前,中国汽车产业出现了发展节能汽车和发展新能源汽车相结合,能源多元化、动力电气化、排放洁净化必将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迅速发展,中国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将成为新能源汽车的研究中心。(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高铭泽.2013-04-01,吉林大学硕士论文
[2]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1,(2).
[3]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2009.
[4]邓平.快速充电技术,圆你电动客车商业化之梦[J].人民公交,2013,3:95-98.
[5]崔淑娟.燃料电池汽车的关键技术[J].汽车工程师,2009,9:15:1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038-02
一、历史与现状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是能源动力方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以来,前后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在1995—2000年期间,课程名为《叶轮机械的数值模拟计算》,只针对能源动力学院流体机械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自2001年起,课程改名为《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面向能源动力一级学科及其下属各二级学科的研究生,并成为能源动力学科方向研究生的一门基础课程;2006年以前,课程授课内容以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原理和方法为主,选课学生主要为能源动力学科方向的研究生;从2006年开始,为适应广大研究生的选课需要,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辅以CFD商用软件的实例和应用,以期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教学理念,并将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开放。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流体动力学的应用日益广泛。众所周知,计算机硬件水平的提升,将相应地促进CFD商用软件功能更加强大,应用更加广泛,最终使得CFD商用软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同时,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选修《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大增,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十几个学生,到现在的一百多个学生,而且涉及众多学科,比如船海、化工、建筑、电气、交通、材料、光电等。《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将要进行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课程建设的新方向,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并付之于实践。
二、课程定位
《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作为一门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我们在进行改革之前,应该首先考虑它的定位。华中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的“985”和“211”的高校,一直以“研究型”大学著称。学校对于研究生的培养非常重视,导师为每一位研究生制定了详细的培养计划,课程的选修均有所考量。基于选修《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研究生人数众多,涉及的院系广泛,经任课教师讨论,申请学校研究生院同意,决定将该课程定位为高水平研究生课程。所谓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初步确立的含义为,高水平的学者,采用高水平的教材,以先进灵活的形式教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高水平课程在内容上应该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前沿性可以体现在任课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实践,在讲授中融入一些与课程相关的前沿内容。
三、教改实践
基于高水平研究生课程这样一个定位,我们开始着手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具体内容包括:组建教学团队、改革教学内容、建设实践教学平台。首先,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由三位教师组成,他们均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其中,课程负责人张师帅副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方面的教学及研究工作,自2006年起,一直担任该课程的主讲教师;任课教师郭照立教授,是目前国内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顶尖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具有较高的国际知名度。郭教授团队在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科学论文100余篇,SCI收录90余篇,SCI引用1200余次;任课教师陈胜副教授是一位青年学者,在格子Boltzmann算法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将《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建设成一门高水平研究生课程,得到了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教师的支持,大家一致赞同经常开展教学交流,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其次,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教学团队根据选课研究生人数众多,涉及的学科方向广泛,重新制定了《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大纲,确保讲授内容的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流场的求解计算方法、湍流模型及其应用、网格生成与计算技术、复杂流动的介观模型和数值方法、格子Boltzmann算法及其应用、经典CFD软件的基本用法等。而对于控制方程的离散化方法,将重点介绍有限差分法和有限体积法;对于流场的求解计算方法,将重点介绍SIMPLE及其系列算法;对于湍流模型及其应用,将重点介绍k-ε模型及其应用;对于网格生成与计算技术,将重点介绍结构网格和非结构网格的生成方法以及并行计算方法。同时,还将邀请国内外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专家学者前来开展专题讲座。对《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是全体任课教师的共同愿望,大家积极讨论,并提出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写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等建议。在改革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学团队还利用学院现有的条件,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平台,该平台拥有高性能的计算工作站,可以开展并行计算、直接数值模拟等大型计算研究,为研究生开展离散方法、网格生成方法、计算方法以及复杂流动模型等研究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为对计算流体动力学方面的前沿研究课题感兴趣的大学本科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条件。与此同时,该平台还拥有多种商用CFD软件,比如FLUENT、CFX、STAR-CD、PHOENICS、Flo-EFD等,成为广大研究生开展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相互交流的优良场所。还可以根据研究生的需求,安排任课教师不定期地通过软件平台为学生解惑答疑,引导研究生探索创新,提高学术水平。
众所周知,研究生学术水平的高低是一所大学学术水平的反映,更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反映。研究生不仅需要扎实掌握专业基础知识,更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目前,高等学校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方面还有待加强。为此,本文提出了通过对《计算流体动力学及其应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并将之建设成具有基础性、专业性和前沿性的高水平课程,进一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同时,本文对实践过程中的一些具体措施和经验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吴新颖.论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J].科技导报,2004,(2):40-42.
[2]李学艺,钟佩思.机械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2-23.
[3]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10-11.
[4]别敦荣,万卫.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性比较[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4):77-80.
恪守职责行胜于言
戴庆辉已从事高校教学工作30年,恪守职责是他在教学工作中的首要信条。执教以来,他主讲过研究生课程5门,《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技术战略与创新》、《现代工业工程》、《数值分析》和《创新设计》。主讲过本科生课程12门,现主讲《机械系统设计》、《电力机械》和《工业工程概论》等。
课堂教学追求卓越。2000年他负责并主研的“机械系统设计现代化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荣获“河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2002年他独立完成的“专业课教学的创新与实践”荣获“河北省高教科研成果二等奖”。同年他主讲的专业主干课《机械系统设计》被评为“河北省优秀课程”,2003年转为首批“省级精品课程”。这是全校最早获此荣誉的专业课。2007年该课程在河北省第二轮精品课程建设评估中再次斩获“省级精品课程”殊荣。
实践教学力争一流。截至目前,他已指导过27届毕业设计和23届校外生产实习,还指导了大量的课程设计和上机实习。他非常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1990年他指导的毕业设计“火电厂大型泵与风机节能调速装置”,被原能源部评为一等奖,并在全国电力高校优秀毕业设计中名列第一。近年来,他领导教学团队创建了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建成了适于专业教学的现代化“微型工厂”,使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100%;还全力配合校工程训练中心,成功获得了“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他潜心指导创新实践,于2012年带领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多能源联合发电装置”;“一种车流碾压发电装置”。
爱岗敬业业精于勤
一、新能源汽车定义及分类
根据我国《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则》,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新能源汽车包括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包括太阳能汽车)、燃料电池汽车、氢发动机汽车、其他新能源(如高效储能器、二甲醚)汽车等各类别产品。
二、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分析
(一)发展环境分析
1.能源危机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动力。石油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石油价格的巨幅波动,不仅对世界各国经济造成了重要影响,更引起各国汽车产业的深刻变革:大排量、高油耗的汽车不再受到大多数消费者的青睐,燃油节约型汽车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世界各国欲借发展新能源摆脱其对石油的依赖发展趋势,逐步形成了新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
2.金融危机提供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机遇龙源期刊。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为了摆脱经济低谷,拉动经济复苏,获得市场[1]竞争先机,并使自己在未来的产业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位置,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各大汽车企业共同的战略选择。
3.环境污染呼唤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经成为城市的污染源之一。汽车尾气主要成分是CO、HC、NOX和颗粒物等,在城市中心,交通排放的CO形成的污染物浓度占CO总浓度的90%~95%,HC和NOX占80%~90%,而这些排放物正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之一。
4.技术变革促进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除了常规的化石能源(煤、石油)以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的开发和利用比例逐渐提高,并由此产生了相应的多种新技术。能源的多样化发展给汽车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无限可能,各类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和生产必然会将汽车产业领域延伸、拓展到更加广泛的产业范畴。
(二)发展特点分析
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刚刚起步,代表着汽车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混合动力作为新型汽车能源动力技术共性平台发展趋势,继承了先进内燃机技术,结合了高效洁净的电力驱动方式,既充分利用现有燃料基础设施,又能包容各种代用燃料,已成为新型动力系统汽车产业化的典型代表,开始大规模产业化发展,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越来越受到重视;纯电动汽车借助各种高新技术特别是新型动力电池技术的进步找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开始进入市场,并有快速增长的趋势;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兴能量转换装置,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需要克服的技术障碍,但其作为新一代汽车能源动力系统的远期解决方案仍然被看好,各种资助和示范验证正在进行,真正进入市场将还有一个较长的时期;代用燃料汽车可以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生物柴油、合成燃料、醇类燃料、醚类等多种清洁替代能源,成为解决石油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战略比较
美国长期侧重降低石油依赖、确保能源安全的战略发展趋势,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交通领域实现根本上摆脱石油依赖的重要措施,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其战略定位。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车用能源发展战略,克林顿时期以提高燃油经济性为目标,混合动力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布什时期追求零排放和对石油的零依赖,氢燃料电池汽车是其主要的技术解决方案,后期还计划用10年时间实现20%的石油替代和节约,主要措施是使用生物质燃料;近期奥巴马大力发展电动汽车,实施了总额48亿美金的动力电池以及电动汽车的研发和产业化计划,其中40亿美金用于动力电池的研发。
日本长期坚持确保能源安全、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双重战略,通过制订国家目标引导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高度重视技术创新龙源期刊。日本在2006年“新国家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通过改善和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推进生物质燃料应用、促进电动汽车应用等途径,到2030年交通领域对石油的依赖能够降低20%。重视生物燃料和燃料电池等技术开发,拟在2011年单年度生产生物燃料5万千升发展趋势,计划在五年内斥资2090亿日元开发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液体合成燃料技术、车用电池,以及氢燃料电池科技。近期又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低碳革命的重要内容,计划到2020年以电动汽车为主体的下一代汽车能够达到1350万辆。日本的混合动力汽车已形成产业化,丰田、本田、日产等日本厂商的混合动力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在国际市场上也令其他国家厂商望其项背。
欧洲更加侧重于温室气体减排战略,将满足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限制要求作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主要驱动力。欧洲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目标在早期以生物质燃料和天然气为主,在本世纪初期提出到2020年实现23%的石油替代,主要是生物质燃料、CNG以及氢燃料,但近期对于电动汽车给予高度关注。欧洲在发展电动汽车方面起步较晚,但是国家规划非常细致、系统,从基础研发做起,分阶段从研发产业化、基础设施方面给予统筹布局。2009年下半年德国的电动汽车计划以纯电动汽车为重点,分别提出了2015年、2020年的产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目标。
(四)产业政策分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日欧等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规划、政策文件发展趋势,加强了对形成本国电动汽车产业的有效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高度重视产业初创期的政策扶持;主要采用税收和补贴等政策支持措施;税收、补贴政策往往与油耗控制政策及尾气排放控制政策相结合;注重加强对降低整车重量的政策引导。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对本国汽车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针对培育形成本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关注点重在两个方面:大力支持先进电池等技术的研发和鼓励购买电动汽车。
2009年1月,韩国颁布“新增长动力规划及发展战略”,将绿色技术、尖端产业融合、高附加值服务等三大领域共17项新兴产业确定为新增长动力,在绿色运输系统方面,提出重点开发油电混合动力汽车等自主核心技术,实现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国产化,2013年进入绿色汽车世界4强。2009年9月,美国“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拨款20亿美元,支持汽车电池技术等的研发和配件产业的发展发展趋势,尽快生产出全球最轻便、最廉价和最大功效的汽车电池,使美国电动汽车、生物燃料和先进燃烧技术等站在世界前沿。
2009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施“绿色税制”,免除消费者在购买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清洁柴油汽车时的多项税收,还提出在2009年11月后的一年时间里再提供2300亿日元左右的资金用于支持节能环保车型的补贴龙源期刊。2009年7月1日,美国政府提出了总额10亿美元的“汽车折价退款机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计划为期一年;“美国创新战略:推动可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就业”提出,为鼓励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美国政府将提供总额高达7500亿美元的税收抵免。英国政府在2010年度预算案中提出“绿色复苏”计划,其核心是挑选2~3个城市作为仅适用电动汽车的纯绿色城市,重点推动普及电动汽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充电网络,保证电动汽车能在路边充电站及时充电;对放弃污染较高旧车、购买清洁能源车的消费者,提供每车2000英镑的补贴。
(五)发展趋势分析
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用动力电池负责储存并为电动机提供电能发展趋势,其性能、成本和安全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进程。从当前的技术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来看,镍氢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车用动力电池,由于其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的优势,在短期内仍将是混合动力汽车的首选动力。锂离子电池具有无记忆性、低自放电率、高比能量、高比功率、环保等诸多优点,应用前景较好,一旦成本问题得到解决,将成为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主要动力选择。
在车用驱动电机领域,永磁无刷电动机结构灵活、设计自由度大、性能较好,适合成为电动汽车高效、高密度、宽调速牵引驱动,已经在混合动力轿车上进行较多应用,但是受永磁材料工艺影响和限制较大,而且控制系统复杂,造价很高;开关磁阻电动机调速系统兼具直流、交流两类调速系统的优点,结构简单、维护修理容易、可靠性好、转速和效率高、调速范围宽、控制灵活发展趋势,如果其技术瓶颈(转矩波动大、噪声大、需要位置检测器、结构复杂性较大等)得到突破,将更适合电动汽车动力性能要求,被视为最具潜力的电动车电气驱动系统。
电子控制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在汽车的各个领域,包括动力牵引系统控制、车辆行驶姿态控制、车身控制和信息传送。随着集成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已明显向集成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三个主要方向发展。
三、国际新能源汽车发展经验总结
从国际经验看,各国政府都制定和实施了系统的激励性政策,在发展规划、关键技术研发投入、消费政策、环境标准、道路交通管理等方面,都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1.发展规划制定。美国、日本、韩国、欧盟等根据产业发展所处阶段的实际需要,制定分阶段、分类别发展规划,动态调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使电动汽车产业顺利实现由政府推动过渡到市场推动。
2.基础研究资助。美国、日本、欧盟等地政府组织科研大攻关,协调全境范围内甚至全球范围内的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汽车和燃料厂商,对未来新能源汽车技术进行大规模的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并对新能源汽车的示范运行直接补贴龙源期刊。
3.财税政策激励。各国政府通过财税政策降低消费环节新能源汽车的购车成本和使用成本,从经济上激励消费者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主要措施包括:购置税减免、返还以及直接补贴,许多欧盟国家基于燃油效率和环保性能制定车辆税费,针对消费者购置新型、清洁和高能效汽车给予税收减免;征收燃油税,欧盟实施高税率燃油税激励消费者选用节能环保的先进柴油车。
4.技术法规限制。美国、日本、欧盟等普遍采用强制性技术法规限制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并逐步提高技术标准,促使汽车生产商加大研发投入,生产新能源汽车。各国和地区的法规主要有:美国的CAFE标准和Tier标准、日本燃料经济性标准和尾气排放标准、欧洲自愿协议和欧盟尾气排放标准。
5.交通管理奖罚。为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美国、日本、欧盟等地在交通管理措施中也有所体现,给予新能源汽车交通优先和停车免费等奖励,对高油耗、污染大的汽车采用惩罚性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柳钦.新能源汽车国际路线观察[J].决策,2010,(10).
[2]程广宇.国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及启示[J].中国科技投资,2010,(5).
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但传统教材中的某些内容已基本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方法也难体现“教学做一体”的高职教学特点,同时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采用2.5+0.5的教学模式,本课程的学时较少,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也是摆在教师面前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人根据在汽轮机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结合火电厂热力设备检修工作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谈一些课程改革方案,希望能在该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传统教材存在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理论部分所占比例过大,且难度较大。2、对汽轮机的结构及检修介绍得不全面,不能体现热动专业对培养学生检修、安装技能等核心能力的要求。
鉴于此,笔者提出了如下的教材思路:1、按照“以职业岗位为目标,以职业标准为内容,以教学模块为结构,以最新技术为视野,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总体要求来进行编写。2、体现突出结构、强调技能、强调规范化,强调系统、弱化理论的教材特点。3、采用项目与任务相结合的编写体例。
根据高职教育的理念,教材的名称可由传统的《电厂汽轮机》、《汽轮机设备》等更名为《汽轮机设备检修》,具有非常鲜明的高职特色。
二、优化教学载体
精选教学内容。针对“汽轮机设备及检修”课程的特点,要求授课教师在该课程授课之前,在做教学计划时,同时根据高职学生的教学特色,一方面照顾知识面的广度,另一方面要注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同时要兼顾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中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
优化多媒体课件。为了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把收集到的和在电厂拍摄到的设备图片、视频反映到课件里,制作内容丰富、通俗易懂、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多媒体课件,这样就可以很形象地讲解电厂汽轮机原理、关键设备结构以及基本检修方法,学生也会有较为深刻的印象。
强化实物教学。利用模型教学、实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
注重现场教学。充分利用学生到电厂实践学习的机会,提升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能力。同时也可通过对生产现场规章制度和工作过程的了解,感受企业文化,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转贴于
三、强化学习效果
作为专业课程,教材各章节后一般不附思考题和复习题,学生在课后的练习机会很少。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每次课后把下一次课的主要内容以思考题的形式发给学生。在课堂讲授前针对上次课预留的思考题进行探讨,必要时可以采用提问检查等手段。讲授时,教师可根据思考题,配合教材,结合工程实际,有选择、有重点地作一些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习题课结束后,针对习题课的内容,留一部分课后作业,批改完之后,针对典型的错误,进行讲解,巩固学生们所学的知识。
在各个章节尽量多地给出前沿研究方向,并与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相结合。在保证完成基本教学任务与作业后,期中与期末布置两篇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阶段性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体裁不限,可以是阶段性的学习心得、总结、综述、专题等,并以此作为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 这种方法既考察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增加练习,同时为毕业设计和实践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
对于三年制高职学生,仍安排有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但以往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多采用教师命题的形式,而且命题难度超出了高职学生的实际能力,并且非常不实用。
本人曾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题目:编制某台汽轮机检修方案,内容涉及检修项目、工器具配备、安全措施、检修工艺等多项内容。因为其中某些内容学生曾在校内实训过,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在电厂实习中也有所收获,所以学生所做的课程设计不仅有内容,而且非常贴近生产现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五、结束语
高职教育具有非常鲜明的实用特色,强调与现场对接,强调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因此,我们应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一条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课程改革之路。
论文关键词:水轮机;网络互动教学;教学改革
水轮机是培养水电站动力设备与管理、机电设备运行与管理等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我国水电事业进入大电网、高电压、大机组、高参数的现代化发展时期,水电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也对水轮机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水轮机课程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和系统性,在教学环节中更加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本文结合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教学行为方式等环节进行了认识和思考,以期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
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问题
教学内容是课程体系的基石,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准确定位。近年来能源动力类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水轮机课程的学分也由原来的多学分(4~5个学分)减为2.5个学分。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课程的全部内容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成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1)根据培养要求的改变适时调整了教材,将原来的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水轮机》教材改为2003年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水轮机》教材,并同时配套了2004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水电站动力设备》作为辅导书。
(2)教师决不能局限于对照教材“照本宣科”,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水轮机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在于介绍水轮机的工作参数、工作原理、相似理论、各种不同类型水轮机的基本结构和水轮机的特性曲线与选型设计。其中由于工作原理和相似理论数学推导比较复杂,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之间的联系过于客观,学生在理解上通常存在瓶颈。因此,对这两部分的教学尤其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3)随着水电事业的发展,水轮机制造水平的提高,即便新版的教材,其中也有很多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出入,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水轮机单机容量明显增大,如三峡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混流式水轮机、广西桥巩水电站单机容量5.7万千瓦的灯泡贯流式水轮机等。
2.教学行为的问题
教学行为由两方面组成: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组成,他们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建立热情、负责的教学理念。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学行为。首先,教师本身必须热爱所教授的专业知识,对教学充满热情,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课程。其次,教学过程不仅是对水轮机课程的知识传授,同时也是帮助同学建立工程概念,培养专业责任感和自豪感的一个过程。水轮机课程是能源动力类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这个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将来都会被分配到水电部门从事设计、施工、制造、管理、科研等工作,是水电基础行业的主干力量。然而很多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对于专业的了解其实是比较单薄的,甚至有部分同学是被调剂到所在专业的。因此,作为专业课的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环节多介绍些专业未来的工作领域,帮助学生增强工程意识,培养工程素养,提高适应能力。第三,教学过程中千万要避免“家长制”的作风,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提出质疑,提倡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思维。
(2)合理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合理使用可以使学生从简单的被动接收知识变成主动参与和探索知识,在激发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体现学生的主动地位。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
总结了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教学方法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避免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只能硬性地接受知识,没能够参与课程的讨论过程。尤其水轮机课程是一门对于数学要求非常高的课程,其中包含了大量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的推导公式,容易让学生产生枯燥难懂的感觉,因此,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应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组织教学,鼓励同学提问和质疑,活跃课堂气氛。
2)要避免只强调理论基础,忽视工程实际的教学方法。水轮机课程的实践性和专业性很强,包括很多的实践环节,如水轮机实验、水轮机实习(含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水轮机设计(含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实践环节帮助学生熟悉水电站及水轮机的结构布置。理论学习结束时要求学生了解水电机组的平面布置,仿真机和水电站现场的实际演练,将书本中的结构与实际设备一一对号,把脑子里的“平面图”变“立体图”,弄清设备的结构、布置、连接、操作点实际位置。除此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收集国内外丰富的水电工程资料、图片和视频,给学生增加工程概念,便于更好地理解基本原理,同时又可以为实践环节奠定良好的基础。
3)合理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被大量引入日常教学,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在的教学手段已经不是简单利用Powerpoint等多媒体制作软件制作二维的教学课件,随着计算机仿真、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三维AutoCAD、3Dmax、Pro-E、Solidworks,Authorware等三维制作软件和以可计算信息为基础的虚拟现实(VR)系统被大量引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目前在电气、机械、物流等专业教学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将课程内容做成融文字、声音、图像、视频、3D动画为一体的演示材料,具有表现力强、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特点。将原本静止的平面和单调的语言、文字用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动画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有兴趣,也更易理解课程内容。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信息量、视觉效果等方面确实比传统的粉笔加黑板更具有优势,尤其在介绍实际工程案例的内容时。但是,黑板教学仍然需要合理利用。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用鼠标等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源源不断地向学生输出各种各样的画面或大量信息,学生忙于接受知识,反而没有思考和理解的空间,教学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3)鼓励研究性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真正参与了教学活动当中,学生是否合作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现在教学要求已经提升到了研究性教学的高度,针对水轮机这种专业课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创新竞赛或加入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方式进行课题开发和项目设计等科学研究,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同时,注重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实施途径
1.扩充资料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专业课程往往内容繁多,知识面广,具有综合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需要补充工程实践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工程感观认识。水轮机课程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多引入水电站现场的影像资料,或者通过建立教学模型或三维动画演示的方法帮助学生直观了解水轮机的知识要点,此外,可以收集国内大中型电站的具体资料作为辅助教学,引导学生根据电站实际情况比较学习水轮机,提前建立工程设计理念。
教学过程中应多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改变过去讲细、讲透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和研究性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比如教材中主要以混流式、轴流式机组为研究对象,但是随着电网要求的转变,抽水蓄能机组和大型的贯流式(灯泡式)机组在电网中应用的比例越来越大,可以引导学生收集目前我国在建和拟建的上述特殊机组类型,并分析选择该种水轮机的原因。
2.提升教师能力,加强校企合作
教学环节的主要完成人是教师,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教学能力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除了理论教学外,对自我知识结构、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也需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和改进,要多和比自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交流,深入观察、审视、评价自身在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取长补短。
此外,教学与学生就业后的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是直接挂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随时反思教学执行现状与工作实践之间是否吻合。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和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了解意见反馈,调研市场经济下人才要求的知识技能,进而调整授课重点,总结教学得失;尽可能创造条件安排教师到水电和水轮机生产制造单位进行锻炼,与水电生产厂家加强沟通交流;同时可以邀请水电生产一线的专家和高级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或举办讲座,使学生能够及时追踪水电站生产实际发展动态,增加学生的市场就业竞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