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6: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互联网安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互联网安全论文

篇1

1.2用户安全意识不强烈现在社会发生很多因为自身的网络防范意识不高,而导致在网络世界中上当受骗的事件,这不仅造成了受骗者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丢失了其重要的信息文件。使用互联网的每一个用户,都应该充分认识到网络的虚假性这一特点,时刻保持对其自身信息安全的防范意识,如:在公共网络场所(网吧、电脑房等地),不要探讨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风险与对策杨玉娣上海科技管理学校200433轻易在其计算机内保存自己的重要文件信息或登记个人信息,这很容易被他人盗取或盗用其个人信息。并且,不要轻易接受陌生人的远程操控要求。所以,用户也应该增强自身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意识,对计算机多设置设置一些安全屏障。

1.3计算机病毒入侵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的特制程序。病毒若存在于计算机之中,会对其内部的信息进行存取、复制、传送。因此,计算机病毒对其网络信息安全起到了严重的威胁,具有巨大的破坏性和触发性。病毒入侵于电脑之中的主要手段是:互联网黑客将网络病毒放入一些不法网站之中,只要用户点击进去,就会导致计算机软件中病毒。而只要这些病毒存在于计算机之中,都会严重影响其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甚至导致计算机互联网整体瘫痪,从而导致计算机内部的信息安全性被大大降低。

1.4黑客网络攻击黑客攻击手段可分为非破坏性攻击和破坏性攻击两类。非破坏性攻击是指扰乱计算机系统的运行,并不盗取系统内部信息资料,通常采用的攻击手段为拒绝服务攻击或信息炸弹;破坏性攻击是以侵入他人电脑系统、盗取系统保密信息、破坏目标系统数据为目的。其黑客攻击手段主要为密码破解。而一般黑客进行网络攻击的目标,还是为了获取目标人中的电脑内部信息资料。所以,黑客在登陆目标主机之后,会直接进入文件系统中的/etc/hosts,把其中的信息资料复制回去。而这种黑客互联网攻击行径,都对严重威胁到了网络信息的安全。

2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防范措施

2.1提高用户的互联网安全意识用户在计算机保存重要信息的时候,随时做好数据备份,并对其进行多重加密,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泄露。用户定期维护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且提高健康上网的意识,如:不浏览、不点击非法网站,从而防止病毒入侵。

2.2建立网络防火墙防火墙是一种连接内部互联网和外部互联网之间的互联网安全系统。使用防火墙的主要作用有:

(1)防火墙可以强化计算机内部的安全系统。

(2)能对网络上的所有活动进行有效记录。

(3)防火墙可以保护网络用户点,可以防止有效防止用户网络信息的泄露。

(4)防火墙也是一个安全性能很高的检查站,所有进出计算机网络的信息都必须经过它的审核,只有安全的信息访问才可能进入电脑之中;而对可疑的网络,防火墙会把它拒绝在电脑之外。因此,建立网络防火墙可以对网络通信中的产生的数据流进行有效检测和管理,能使合法的信息得到合法的传输,从而有效的防止了非法信息的入侵,避免了计算机内部重要的信息被黑客盗取或篡改。

2.3信息加密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通常主要使用的防护技术是信息加密。它主要是对信息进行传输之前,通过信息加密的算法进行操作,进而提高网络使用安全。在电脑中使用信息加密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降低网站访问权限,而加密设备也只有通过利用密钥交换原始信息,才可以获得到密文的,并把密文转变成原始信息的整个过程被称作解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硬件上加密和解密的设备类型必须匹配,软件上加密和解算法也要同时符合要求。

2.4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是指对计算机和网络资源的恶意使用行为进行识别和对其相应处理的系统软件。它是专门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置和配置的一种可以及时发现并报告计算机内部异常现象的技术,也是一种应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手段。而入侵检测也一般被认为是防火墙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可以帮助系统对付网络攻击,扩展了系统管理员的安全管理能力(包括安全审计、监视、进攻识别和响应),提高了信息安全基础结构的完整性。它从计算机网络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中收集信息,并分析这些信息,看看网络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遭到袭击的迹象。并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测,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因此,入侵检测系统能有效防止网络信息被泄露等问题的发生。

篇2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一)法律风险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或比较落后,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和证券法都是为传统金融业务,对于互联网金融不太适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故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

(二)系统性的风险

1.系统性安全风险,由于黑客攻击、互联网传输故障和计算机病毒等因素引起,这会造成互联网金融计算机系统瘫痪,从而造成技术风险。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差、病毒容易扩散。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在加密技术和密钥管理不完善的情况下,黑客就很容易在客户机向服务器传送数据时进行攻击,危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TCP/IP在传输数据的过程中比较注重信息沟通的流畅性,而很少考虑到安全性。这种情况容易使数据在传输时被截获和窥探,进而引起交易主体资金损失;通过网络计算机病毒可以很快地扩散并传染,一旦被传染则整个互联网金融的交易网络都会受到病毒的威胁。

2.技术支持风险,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机构受技术所限或为了降低运营成本而以外部技术支持解决内部的管理难题或技术问题,在此过程中,可能由外部支持自身的原因而无法满足要求或中止提供服务,导致造成技术支持风险。

(三)交易主体和计算机系统的业务风险

1.操作风险,是由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或有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造成的。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不太了解而造成的支付结算终端、资金流动性不足等操作性风险。从互联网金融安全系统方面来看,可能是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系统、账户授权使用系统、与客户交流信息的系统等的设计缺陷而引起的操作风险。

2.市场选择风险,是由信息不对称而使得客户面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的业务风险,或者是使得互联网金融市场成为柠檬市场。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了交易者信用评价和身份的等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其在选择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还有可能使价格低但服务质量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被客户接受,而高质量的机构被挤出市场。

3.信誉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不能与客户建立良好的关系,从而导致其无法有序开展金融业务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依托的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技术容易发生故障或系统容易被破坏,所以势必会引起不能满足客户预期需求,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誉,出现资金链断裂和客户流失等问题。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金融服务风险防范的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应尽快对互联网金融进行法律规范,加强对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等新型业务的约束,严厉处罚违法、违规现象。二是明确法律监管主体。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于产品的重新组合和形式的改变,其本质就是传统的金融产品,建议对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产品进行重新梳理和界定,分类明确其监管主体,其他机构配合监管。三是制定全面的市场准入办法和管理制度。为保障网上交易的安全性和规范性,建议对申请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严格审查其准入资格,从源头防范系统性风险。四是整合监管资源,完善监管机制。首先,监管手段可采用警示、整顿甚至取缔。增强行业透明度、标准化,坚持监管底线,不允许越过非法集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两个底线,完善监测手段和监管能力建设。尽快出台管理指导意见或暂行办法,如《网贷管理办法》。其次,建立信息安全维护机制。通过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提高交易安全可靠性,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及资金风险。

篇3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包括下列情形:

(一)开办论坛、博客、微博客、聊天室、通讯群组、公众账号、短视频、网络直播、信息分享、小程序等信息服务或者附设相应功能;

(二)开办提供公众舆论表达渠道或者具有发动社会公众从事特定活动能力的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第三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规定自行开展安全评估,并对评估结果负责:

(一)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信息服务上线,或者信息服务增设相关功能的;

(二)使用新技术新应用,使信息服务的功能属性、技术实现方式、基础资源配置等发生重大变更,导致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三)用户规模显著增加,导致信息服务的舆论属性或者社会动员能力发生重大变化的;

(四)发生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表明已有安全措施难以有效防控网络安全风险的;

(五)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或者公安机关书面通知需要进行安全评估的其他情形。

第四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可以自行实施安全评估,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实施。

第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安全评估,应当对信息服务和新技术新应用的合法性,落实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规定的安全措施的有效性,防控安全风险的有效性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一)确定与所提供服务相适应的安全管理负责人、信息审核人员或者建立安全管理机构的情况;

(二)用户真实身份核验以及注册信息留存措施;

(三)对用户的账号、操作时间、操作类型、网络源地址和目标地址、网络源端口、客户端硬件特征等日志信息,以及用户信息记录的留存措施;

(四)对用户账号和通讯群组名称、昵称、简介、备注、标识,信息、转发、评论和通讯群组等服务功能中违法有害信息的防范处置和有关记录保存措施;

(五)个人信息保护以及防范违法有害信息传播扩散、社会动员功能失控风险的技术措施;

(六)建立投诉、举报制度,公布投诉、举报方式等信息,及时受理并处理有关投诉和举报的情况;

(七)建立为网信部门依法履行互联网信息服务监督管理职责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八)建立为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维护国家安全和查处违法犯罪提供技术、数据支持和协助的工作机制的情况。

第六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在安全评估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整改,直至消除相关安全隐患。

经过安全评估,符合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的,应当形成安全评估报告。安全评估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互联网信息服务的功能、服务范围、软硬件设施、部署位置等基本情况和相关证照获取情况;

(二)安全管理制度和技术措施落实情况及风险防控效果;

(三)安全评估结论;

(四)其他应当说明的相关情况。

第七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将安全评估报告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提交所在地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

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一项、第二项情形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在信息服务、新技术新应用上线或者功能增设前提交安全评估报告;具有本规定第三条第三、四、五项情形的,应当自相关情形发生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提交安全评估报告。

第八条 地市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安全评估报告进行书面审查。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项目缺失,或者安全评估方法明显不当的,应当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限期重新评估。

发现安全评估报告内容不清的,可以责令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补充说明。

第九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根据对安全评估报告的书面审查情况,认为有必要的,应当依据各自职责对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开展现场检查。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原则上应当联合实施,不得干扰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正常的业务活动。

第十条 对存在较大安全风险、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省级以上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必要时可以会同属地相关部门开展现场检查。

第十一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开展现场检查,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规定进行。

第十二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建立监测管理制度,加强网络安全风险管理,督促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依法履行网络安全义务。

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未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应当通知其按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

第十三条 网信部门和公安机关发现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拒不按照本规定开展安全评估的,应当通过全国互联网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向公众提示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存在安全风险,并依照各自职责对该互联网信息服务实施监督检查,发现存在违法行为的,应当依法处理。

第十四条 网信部门统筹协调具有舆论属性或社会动员能力的互联网信息服务安全评估工作,公安机关的安全评估工作情况定期通报网信部门。

篇4

【摘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推进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构筑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强势。

【关键词】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本页关键词】欢迎论文投稿 省级期刊征稿 国家级期刊征稿

【正文】

通过用户对互联网最反感的方面及用户对互联网的信任程度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用户对互联网络上的病毒、弹出式窗口、网络入侵、垃圾邮件和虚假信息比较反感, 这些特征与全国所有的上网用户对互联网的反感方面相同。吉林省上网用户对互联网表示比较信任比例的最高, 所占比例为53. 5%, 还有34. 5%的用户对互联网表示将信将疑。这一点说明, 在吉林省开展电子商务还是有一定的观念基础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出了吉林省在信息化发展方面的不足, 加快吉林省互联网络发展和提升信息化水平的对策如下:( 1) 加强Internet 建设统筹规划和管理。政府有关部门在这方面要充分发挥作用, 从宏观上对吉林省互联网络普及与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 最大限度的提高和加快互联网络的应用而相对节约发展成本。( 2) 推进电子政务的深入应用。目前吉林省各级政府部门上网的普及程度还不够, 而且电子政务的应用层次较浅, 亟需向更深层次的应用迈进。( 3) 加快实施企业信息化建设工程。企业是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的真正主体。吉林省的上网企业与全部企业的比例在全国范围内是较低的, 企业上网的数量不多, 企业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 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农业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都远低于城市人口。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要有大幅度的提升, 必然要将重点放在如何提高家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方面。吉林省的总人口中有55% 是农村人口, 这个比例将大大影响吉林省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5) 加快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政府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 计算机网络, 集触摸技术、信息查询技术、自动服务技术、多媒体技术于一体的自助服务终端。整合政府、企业、商务、贸易的信息资源, 使政府、企业、市民互连、互通、互动,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设一个以“公众”为中心, 可以实现“ 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三流合一的综合公共便民服务平台。( 6) 充分发挥信息产业对信息化的支持作用。努力推进信息产业的持续快速增长, 支撑和保障信息化推进。加大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加快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步伐。以电子信息产业的基地和园区为载体,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加速发展我省有优势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 7) 高度重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要不断加强互联网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管理, 推进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构筑网上正面舆论宣传强势。认真贯彻落实《电子签名法》, 加快全省密钥管理中心建设, 加强电子认证服务管理, 加快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推进吉林CA 证书发放和应用, 引导鼓励行业部门和企业广泛应用数字认证。加强无线电频率台站的规范化管理和监督, 保障无线电通信安全。( 8) 加快本省互联网络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解决当前信息化建设管理无法可依、建设单位无章可循问题, 规范信息化建设行为。做好《吉林省信息化条例》、《吉林省信息安全管理办法》等信息化法规的立法调研工作。充分发挥省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对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引导扶持作用

【文章来源】/article/87/5846.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篇5

一般来说,互联网设计的领域十分广泛,不受地域、时间、人员的限制,基于互联网上述的性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众多便利,但是同时也无形中增加了自身的危险性,由于涉及的层面较多,关乎的因素也较多,因此,任何一种因素的改变都会制约互联网的正常运行,使得互联网失去安全的环境。这篇论文根据上述介绍的内容做出了深入的研究,主要讲述计算机网络与漏洞扫描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存在的价值。

1 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概述

1.1 安全漏洞的分析

互联网漏洞的存在最直接的影响者就是使用者本身,其自身的信息状况和财产数据会出现泄露或流失的现象,无法确保使用者自身的利益。那么,什么是漏洞呢,详细的说可以解释为攻击者对计算机网络硬件、软件以及协议等等物件进行破坏,并使其失去原有性能的一种现象。一般来说,攻击者的破坏会导致整个互联网系统失去原有的价值。

对于互联网漏洞的具体表现形式,按照其出现原因不同,可以归整为以下六点:第一点,操作系统处理功能不够全面;第二点,数据收集器没有进行全面的监管;第三点,互联网设备自身的质量不佳;第四点,互联网硬件系统的质量不佳;第五点,互联网对于相关设备的安全监管力度不够;第六点,互联网使用模式不够规范;以上所列举的六点是以互联网漏洞出现的原因进行划分的最常见的几种。

1.2 安全漏洞的成因

科技水平的高速进步,使得计算机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但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是计算机的使用漏洞的形式也逐渐增多,且各具特色、多种多样,但是由于其直接的影响因素不同,相应的改进方案也各不相同,必须采用一对一的解决策略。所以说,若是想彻底解决漏洞的出现,营造安全合理的信息防范体系,就必须要详细了解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漏洞出现的原因大概可以规划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为攻击者的恶意破坏,造成整个体系瘫痪。比如说互联网黑客入侵计算机编程模板,打乱原有的编码顺序或数据,以此盗取使用者自身的信息和资料;第二个方面为攻击者进入非法的访问的网站内部,获取相关机密,并盗取财产。

2 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防范的具体措施

2.1 防火墙技术网络

目前,为了给计算机网络的使用提供安全、健康的环境,科技人员创造出防火墙技术,将安全漏洞和整体系统进行分离。但是,这种过滤型隔离技术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很难分辨出隐含的操作地址,使得整个安全维护工作出现了弊端。尽管,目前的技术可以缓解上述问题,但也需要借助防护器在密码辅助的条件下才能顺利进行。若是想将防火墙装配全部应用到互联网安全维护体系中,就必须要利用防控技术,合理控制互联网使用者的权限,避免部分数据资料的流失,以此维护互联网的稳定。

2.2 漏洞扫描技术

这项技术的使用宗旨在于对计算机互联网体系内部漏洞的监管,及时发现漏洞的存在并给以相应的解决方案。比如说,在对计算机主机端口进行漏洞扫描的时候,可以采用模拟的形式确定漏洞是否存在,接下来在一层层的确认环节后,将出现的和将要出现的漏洞统统找到,最后根据其成因给出解决方案。一般来说,对于互联网端口和设备的检测必须要经常进行,要定期检查并不定期抽查,特别是在经常出现漏洞的部位更要严格检测,因为只有每隔一段时间的监管才能确保计算机一直处在安全稳定的环境当中,才能保证其正常的操作和使用。

3 安全漏洞扫描的技术简析

3.1 主动扫描与被动扫描

现今社会当中,科技水平在逐年强化,整个漏洞监管体系也被分成两个方面:主动扫描和被动扫描。对于主动扫描的概念可以解释为:其是一种较为老旧的监管方式,是计算机自带的一种安全防卫模式,以便计算机对互联网环境的维护。被动扫描的概念可以解释为:其是一种自动感应的互联网监管体系,一般只会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才会运作,使得整个监管系统变得全面。虽然两者具有本质的不同,但是都有各自的优势:主动扫描进行的速度很快、反应敏捷且扫描准确;被动扫描进行的较为全面,监管力度较强。

3.2 采用暴力破解法

一般来说,很多互联网体系都会安装安全防护装置,以此保护使用者的使用安全,但是如果想要得到使用者的信息则需要对应的口则,导致问题较为繁琐,使得难度较低的口则被攻击者轻易破解。这样一来,攻击者就会轻而易举的得到互联网的访问权限,但是不会引起管理人员的注意。

4 结束语

互联网危险度表现为以下几点:互联网因为安全漏洞的出现,导致使用人的人身安全、人员信息、财产数据等等信息泄露;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网络的使用状况更加危险,很多隐含的漏洞无形中增加,就算是安全扫描也可能忽视。所以说,若是想强化互联网漏洞扫描技术,实现整体化的检测,就必须要不断强化互联网安全维护工作,将每一份任务都做到位。除此之外,安全维护人员还要不断学习,创造出顺应时代需要的新技能,使得漏洞扫描系统更加全面和高效。对于目前扫描中发现的互联网缺陷,管理人员必须要及时解决,为计算机的运行营造安全、健康的互联网环境。

参考文献

[1]魏昭.计算机网络防御策略求精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

[2]肖征.基于网络爬虫的网络漏洞扫描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2014.

[3]赵喜明.计算机网络安全与漏洞扫描技术研究[J].网络安全技术与用,2014(01):123-125.

[4]李文博,邢志远.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浅析[J].网友世界,2014(12):16-17.

篇6

征文内容如下:

1.计算机安全、下一代网络安全技术;

2.网络安全与网络管理、密码学、软件安全;

3.信息系统等级安全保护、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4.云计算与云安全、物联网的安全;

5.移动互联网的安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移动计算平台安全性研究;

6.信息内容安全、通信安全、网络攻防渗透测试技术;

7.可信计算;

8.关键基础设施安全;

9.系统与网络协议安全分析;

10.系统架构安全分析;

11.面向业务应用的整体安全保护方案;

12.信息安全漏洞态势研究;

13.新技术新应用信息安全态势研究;

14.Web应用安全;

15.计算机系统安全等级保护标准的实施与发展现状;

16.国内外电子认证服务相关政策与标准研究;

17.电子认证服务最新技术和产品;

18.电子认证服务应用创新;

19.电子认证服务行业研究和热点事件解析;

20.可靠电子签名与数据电文的认定程序/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1.数字证书交叉认证技术规范/应用规范/应用案例分析;

22.电子认证服务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融合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和应用发展情况;

23.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标准;

24.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标准化;

25.信息安全和功能安全集成技术;

26.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技术指标与经济成本;

27.信息安全产品设计和系统集成;

28.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评估与认证;

29.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解决方案;

30.工业自动化安全面临的风险;

31.国外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做法;

32.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33.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性的建议;

34.工控系统与信息系统对信息安全的不同需求;

35.工业控制系统的安全性与可用性之间的矛盾与平衡;

36.应用行业工业控制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37.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测评体系;

篇7

很多人担心如果有一天互联网瘫痪了,该怎么办?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了,并没那么简单。互联网的“结实”程度远比我们想象得要高,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我们经常使用的网络,并不存在一个“总开关”,它的核心设施其实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我们日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全球共有 13 组 504 台根域名服务器,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并行运转,即便其中一台损坏,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

实际上,互联网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无尺度网络”,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无尺度网络”中,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答案是肯定的。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信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95%以上的网络传输,没有它们,各大洲会变成单个的“信息孤岛”。不过,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285条电缆都砍断才行。

下一步,摧毁根域名服务器,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就等于给了互联网“致命一击”。

最后,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你已经让全球99%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也就是说,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

即便如此,我们还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毕竟在面临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时,网络中断的情况还是有可能发生的。

互联网消失会引起什么后果?

根据 2010 年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数据,假如没有互联网,美国仅在电子商务领域遭受的损失,就高达每天 80 亿美元。损失不止于此。在云计算已经普及的今天,传统商业活动中的供应、采购、物流、销售等环节已经和互联网绑定到了一起。作为整个经济活动的“血液循环系统”的金融业,对互联网的依赖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仅在中国,每月的股票成交量就已经达到了数千亿元,而这其中的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的。

正因如此,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温斯顿认为,“互联网消失几天之后,就足以引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因为众多上市公司再也无法通过股市吸引投资了。

链接1:

电子邮件量到底有多大?

在几乎人手不只一个电子邮箱的今天,全世界的电子邮件量到底有多大?电子邮件量是个天文数字。2013年,平均每天约有1500亿封电子邮件被发送出去,这么大的数字也许只在天文学中才比较常见。如果把世界上一天的电子邮件打印出来,能堆起约1.6万千米高的大纸堆,打印出一个月的,就能堆到月球了。

链接2:

英国互联网保存计划

篇8

(1)网络系统存在漏洞

在大数据时代,计算机网络发展快速,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部分,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些计算机网络问题。网络系统中存在漏洞就是计算机网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影响到计算机网络的运行发展。计算机网络存在漏洞,就会为黑客入侵提供便利,造成信息数据泄露,严重影响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

(2)信息内容中的问题

互联网中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信息,所以互联网环境存在着一定的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正是由于互联网中存在海量信息,病毒攻击等网络安全问题就会提升数据安全风险,以至于出现信息破坏、泄露等问题。

(3)用户操作不当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中,由于人为的恶意攻击或无已操作所引起的安全问题比较普遍。在各行业领域中,互联网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因为一些用户的操作水平有限,或是不了解计算机网络规范,就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恶意攻击,甚至是造成他人的经济损失。这种由人为操作所引起的安全问题也是当前互联网安全问题中一个突出问题。

(4)网络安全意识淡薄

随着我们已经步入大数据时代,这就使得计算机网络得到了更深入的应用,但同样面临着更多的安全问题。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时,没能正确认识到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意识较为薄弱,以至于在日常操作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比如,随意下载文件,没有扫描检查电脑系统安全,这些都会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带来隐患,从而让黑客入侵,盗取和破坏用户的信息,对用户造成重大的损失。

二、大数据时代下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1)强化网络安全的管理

在大数据时代,为了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工作,就需要强化网络安全的管理。这就需要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安全意识,积极使用各种安全防护措施,以确保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安全。另外,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过程中,需要规范自己的操作,养成文明操作的使用习惯,以尽量避免网络病毒的入侵。

(2)预防黑客攻击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黑客攻击一直是无法有效解决的问题,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愈加成熟,网络黑客也随之发展。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网络黑客就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攻击,从而破坏和盗取数据信息。所以,就有必要加强计算机网络中黑客攻击的预防。可以通过数据信息,构建反黑客西永,同时加强计算机防火墙的配置,以预防计算机网路中的黑客攻击。

(3)使用防火墙和安全监测系统

计算机防火墙和安全监测系统,对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防护具有一定的高效性与专业性,也是防护计算机网络安全基础、有效的方式。通过防火墙应用,就可以将管理系统分为外部管理和内部管理。其中,内部管理比外部管理有着更高的安全性,人们保存数据信息时,将其保存在内部管理系统中,从而确保用户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同时,防火墙能够实时监测外部系统,可以及时地发现和处理内部外信息安全问题。总之,防火墙是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的首道屏障,可以有效避免计算机网络系统遭受攻击。

(4)加强数据传输工具的安全性

为了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性,也要加强数据信息传输工具的安全性,从而保证网络信息的完整性与有效性。需要对一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密,不法分子就很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破解密码,从而确保数据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5)强化网络病毒的防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巨大积极影响的同时,网络病毒现象也逐渐严重,网络病毒攻克也是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护中的重要内容。对于计算机网络病毒来讲,其存在着多样化、变异性的特征。这就需要我们加强病毒防范的重视,通过构建防御体系与安全管理系统,提升病毒防范的效果。还可以使用计算机杀毒软件,提升计算机系统的病毒防范性。

(6)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产活动都离不开网络信息,但绝大多数的群众并不具备较强的网络安全意识。部分用户可能通过网络随意自己的信息,一些不法分子就会泄露群众们的信息数据,从而就会为群众们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加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隐患也随之出现,对计算机网络用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计算机用户们创建更优质的网络使用环境。以上就是本文对大数据时代下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所进行的全部研究分析,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提出这些解决措施,以实现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强化,让计算机网络为用户们提供更大的作用。

【计算机硕士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为.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措施探讨[J].数字通信世界,2016(02):140.

篇9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参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微小企业,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主体,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价值占GDP的60%,同时为我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微小企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其融资、销售、人才选拔都有着大的变化。

1 微小企业的相关概念

微小企业是微型企业与小型企业的统称,与通常所说的中小企业有所区别。对各类企业,各国一般以企业人数来定义,但又因各自发展水平不同而定义不一,因此国际上尚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统一标准。

2011年7月工信部等四部门联合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首次将微型企业纳入企业分类标准。根据该标准,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工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3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以下或营业收入5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房地产业营业收入1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以下的为微型企业。

微小企业的定义,应该把握定义的规则,即共性、通用性、不变性,即要兼顾私企国企、工商注册规模性质、城乡地区差异、发达和欠发达地区差异。

2 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微小企业的影响及挑战

首先,电子商务将会淡化有形市场作为商品交换场所的概念和功能。电子商务的出现和发展将改变人们对千百年来对市场的理解和认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有形市场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和地位无疑会淡化,而更加广阔频繁,多样化和实时性的商品网络虚拟交易市场将逐渐兴起和扩大。第二,市场范围会变得更加广阔,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作为市场主体的商品交换活动当事人数量的增加,以及交换关系在空间上的扩展。任何企业通过电子商务都可以得到一个全天候的全球市场。第三,微小企业将能与其他企业平等掌握市场消息。互联网上的信息种类繁多、数量极大,而且增长速度惊人,使这个新兴的虚拟市场拥有着十分丰富的市场资源。并且由于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微小企业能与大企业一样具有平等权利,接触他所需要拥有的各类市场信息,可以非常方便地通过交流和协商与用户达成各种商业交易,从而使市场资源配置不再受到传统的门户限制,真正能为全社会所共享,打破一切垄断行为,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互联网的发展对我国微小企业发展的挑战:尽管网络营销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我国微小企业中仍存在一系列的发展瓶颈与障碍,阻碍了网络营销在微小企业中的应用与拓展。

2.1 互联网的概念和发展现状

国际互联网(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2.2 企业观念及经营管理模式方面

我国微小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没有认识到当今时代抢占网络信息虚拟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企业之间的竞争还集中在传统的实体市场。大多数企业和服务提供商都只是把网站和网络营销看成一个孤立的市场推广手段,并没有真正地将网络营销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结合起来。

随着网络经济的出现、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发展等一系列变化给企业经营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对企业应用网络营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微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偏低,所以微小企业要想应用网络营销来改变企业的传统经营管理模式,就需要提升微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2.3 资金和网络营销人才方面

目前我国的微小企业大多数都是民营性质的企业,融资渠道狭窄,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面临着资金缺乏的困境。

人才是网络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而我国的微小企业在开展网络营销活动的过程中缺乏懂得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营销人才,绝大多数企业还不了解网络营销的处理方式,不懂得如何应用电子手段来改进企业经营。除此之外,我国的微小企业家族式管理和行政式管理占主导地位,企业不愿意招聘高水平的管理者,使得企业缺乏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导致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方法落后。

篇10

中图分类号:G6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099-02

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信息的变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有着决定地位的政府信息,不仅是公众了解政府行为的直接途径,也是公众监督政府行为的重要依据,其必不可少的手段就是完成信息公开制度的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承担着信息传播者的重要角色,因此政务信息的公开必须依托各种载体向社会公众传达,其中依托网络而生的网站、QQ、邮箱、微信、微博等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信息公开的新载体。

新技术力量威胁的不再是个人,更会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网络的失控意味着政府机构信息渠道、任何媒体信息将消失得无影无踪,意味着整个国家将失去了武装,信息无法沟通、组织,国家的公共生活全面瘫痪,所有的安全感都面临着新的危险。在网络建设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现象,如何客观公正地对待问题才是发展的是重中之重,让整个社会重新理解网络空间存在的风险,构造新的防范体制,成为网络发展的重要基石。

一、网络安全管理缺乏整体策略,实际管理力度不够

从全国范围来看,虽然绝大多数省市、地市和县市级都建有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但观其质量和水平,却是参差不齐。从信息化建设层面来看,各级地方政府网站信息平台虽已搭建起来,但由于受条块分割、信息壁垒、信息技术发展程度等的影响,各地门户网站的建设良莠不齐,阻抑了全国范围内信息公开的展开。网络载体建设手段的缺失导致政府所拥有的绝大多数信息平台均处于闲置或者封闭的状态,信息公开变成了花架子,政府和群众双方不满意。国家相关信息安全部门发现,在境外有上万木马程序和僵尸网络的服务器,通过后门程序远程控制了我国上千万台电脑和服务器,由于是政府的官方网站,其造成的社会危害将是无法估量的。

二、关键技术薄弱,水平和质量不高,严重依靠国外

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更多地体现其移动属性,而携带方便、操作灵活、功能强大的移动终端取代了传统计算机,成为应用领域的新宠。但大量的安全问题仍然存在,除却自身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的是对国家安全层面的隐性影响,主要表现为:(1)几乎所有的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来源于国外开发商,其底层的安全监管国家无法掌控;(2)大数据的发展依托于云存储,但无论是终端用户的个人信息还是企业信息,甚至是政府信息及军事信息,乃至于国家信息都使用这种技术保存在其国外的服务器中,使得国家的监管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进行,信息泄露的概率大幅度上升;(3)定位技术的全球应用,使得其他国家的相关部门完全可以通过全球卫星对我国的移动用户进行跟踪,随时定位及监管,在这种技术的支持下,我国的一些安全保密的基础设施的开发与建设信息完全失窃,丧失了安全性与机密性;(4)监管效力降低,利用自由加密和解密技术,大量的国外用户的暴力信息及组织的宣传信息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大量传入我国,威胁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多头管理,规则冲突,无法难依

通过对大量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的网络安全问题是益严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原则应该首要考虑国家的安全,防止国家的机密信息大量外泄。现阶段从从国家法律层面来看,并没有出台专门针对移动互联网的法律。而现行的一些行业公约虽然在一定程度对移动互联网有调控作用,但过于陈旧与单一,两者的发展速度处在一个不均衡的情势下,网络的超前发展使得网络安全问题所对应的法律解决手段缺失,形成大量的空白区与真空期,对网络的发展更是巨大的阻隔和威胁,特别是对一些网络犯罪行的法律定义界定模糊,外延和细节的定义说明不明确,导致在实践过程中取证和实证困难重重,更缺少有力的武器打击网络犯罪。

四、网络安全意识缺乏,重产品、轻服务,重技术、轻管理

和平时期,公众的国家安全意识淡漠,尤其是冷战结束后,公民的国家建设参与意识降低,更多的人关心是经济建设与发展,总是认为国家安全有政府和军队,和个人无关。而实际上我国是网络信息安全的最大受害国,与日益突出的互联网安全问题相对应的是公众安防意识的空缺。

1.专项经费投入不足,管理人才极度缺乏。虽然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但很多政府部门宁愿亡羊补牢也不事先做好防范准备。通过对实际发生的案件分析我们发现,在发生事故后安全团队组建的难度和资金投入无疑是巨增的,利用维护修补技术不仅无法挽回损失,而且相关的网络安全部门面临的压力也与日俱增。通过提高政府在网络安全方面的预算,加大设备与技术的投入,定期对技术人员和相关从业者进行培训,组建技术沙龙,完全可以提高网络安全指数,提升网络安全级数,保障网络安全。

2.安全观念缺失,安全操作知识难以普及。互联网在我国大面积的普及,对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促进,同时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两者快速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同步增长,而保障网络安全与信息安全所面临的挑战也日趋严重。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信息化工作的起步晚、程度低、速度快、范围广,一方面的承接平台和应用人群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是安全技术人员数量少,防范水平差异万千。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普通公众都应该站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看待问题。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没有开设安全方面的课程,无论是个体安全还是国家安全在公众意识中不占主流地位,长期的教育缺失,使得民众的警醒性降低。

3.提升技术协作,构筑动态安全体系。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单一的网络平台安全防范已经不能解决日益增长的网络安全问题,千变万化的、不可预测的、无法掌控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漏洞,随着网络技术的提升而呈现出更大的显性,而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的多样性也使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一两个技术人员或安装防御系统就能完成的,当前状态下,迫切需要建议组建一支跨行业、部门综合的队伍,利用这种界域的融合,构建全社会认可的安全理念。更重要的是由于互联网安全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多的管理制度协调,在我国现行体制下,从事网络安全的工作人员往往来自多个部门,这种混乱局面造成了重复投入、协调困难,而随之的管理也出现了方向冲突、力量不集中,对国家层面的管理难以形成合力,投入统一的布局、管理监督,难以形成向心力,造成应对突发状况响应缓慢,扩大影响程度,加重破坏程度。

4.秃闲腿瞬哦倘保机制僵硬。在实施的初级阶段,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对通讯网络系统、信息系统和电化教育系统等方面的建设上,建立起高效的办公系统和内部网络管理、教育、考核等管理的网络平台,在这个建设时期,如何与外包的网络公司沟通,建立符合本系统特点的信息化网络是对信息化人才的基本要求,技术因素不是重点,而如何让技术人才有本部门特色才是发展的过硬要求。网络安全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个需要能力合作的全系统工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体现技术的优势,人才的作用才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技术人员的地位以及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网络安全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今天,全球范围内已有40多个国家颁布了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随着政府各部门之间、行业和行业之间、国际间信息交流的日益频繁,信息公开的载体的安全问题已经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一个技术上可行、设计上合理、投资上平衡的安全策略已经成为成功的信息公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佳.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安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14.

[2]《互联网时代》解说词――仁山智水[EB/OL].http://,2015.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Security Policy on the Open System of Government Affairs

ZHOU Yi-tao

篇11

一、网络金融存在的风险探析

1.操作风险

所谓操作风险,就是指系统缺乏相应的可靠性、安全性,进而会带来这种大的损失。操作风险可能是源于网络客户的疏忽,也可能是来自金融系统韵设计缺陷。总的来说,操作风险主要涉及到的是金融账户的授权使用、风险管理系统以及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换,货币的辨别等内容。当下,进入金融机构的账户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方面是因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在不断增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地理空间位置越来越分散,这是通讯手段的多样化导致的必然结果。

2.交易风险

所谓交易风险,就是投机者在使用汇率、利率以及有关价格的变动时,会给金融资产的使用者带来的变更损失,这些都属于不利的影响。因为网络信息传递具有较强的快捷性,穿越了时空的限制,会影响到传统的金融风险当中,进一步导致市场价格的波动,利率风险时有发生。这种汇率风险的突然性、传染性也会进一步增强。金融的网络化给投机者带来了诸多的发展机会,他们在期市以及股市有多重关联交易,会使得金融市场跌宕起伏,进而再很短的时间内,给国家的经济带来严重的打击。金融网络化以及全球化不断发展的当下,国际游资对证券市场的冲击以及投机者的非理性操作,是造成这种交易风险的最大原因。

3.信息风险

信息风险是因为在网络银行当中存在的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进一步会引发道德风险以及业务风险。因为网络金融具有一定的虚拟性,金融通常都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在网络上交易,货币逐渐成为了一种符号,网络的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有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相较于传统市场,客户具有更多的信息优势,进而会给网络银行带来道德风险,引发金融危机。

4.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就是指在处理金融业务时,有人会可以地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在交易各方上,存在业务不明确的问题。银行通过互联网,在不同的国家开展业务,对当地的法律法规不够了解,进一步增加了法律风险。网络环境下的法律法规仍然有较强的不完善性,电子合同、数字签名是否有效,其效用等信息仍没有被明确定义。在各个国家,相关的情况也都不一样,这就进一步增强了网络银行的法律风险。当下,电子商务和网络金融在我国刚刚起步,缺乏相应的网络消费者以及网络交易的管理条例。所以,利用网络和其他的电子媒体,签订有关的经济合同,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网络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网络金融风险有着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并且带来了一些不良影响。所以,我国的有关部门都要积极集合自身实际,提出有关的金融防范对策。

1.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加强网络金融建设,需要从硬件基础设施入手。从团队的建设来看,很多网络风险的出现,都是因为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处理不当的问题。这些就体现了人才韵缺失,加强有关队伍的建设,实现专业人才素养的提升,为网络行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其多方位、多途径的保障。

从硬件设施来看,我国当下计算机硬件系统过于陈旧,并不能有效地为网络金融的业务提供保障,进而会带来一些不可控制的金融风险。所以,有关部门需要积极地结合具体的发展形势,推动现有计算机软件的升级和更新,形成核心技术生产力,为网络金融业务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网络金融建立于网络传输的高效、便捷的基础之上,互联网的金融服务因为其快捷的交易方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网络去联系交易方,有一定的虚拟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也加大了交易者身份的验证难度,无法避免出现交易者身份证明的交易误差,且信用评价不够透明,进一步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使用风险。网络金融防范机制的构成和加强,是应对网络金融风险的,必要措施,是保障网络金融业务可以有序、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可以从强化风险防范只能入手,加强有关队伍的建设,形成强有力的风险防范机制。进一步强化风险的防范职能,所以要重视金融方案的比例,将金融风险放在日常工作当中,确保能够准确实施。加强风险防范队伍的建设,构建专业的网络金融团队,为实现金融防范的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形成良好的风险防范制度,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都要形成网络金融制度,将所有的业务都置于不断完善的制度下,形成制度防范和人才防范相结合的防范脉络。

3.强化法制建设

篇12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7-6113-03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自动标识中心(AIL)于1999年提出,主要依据物品编码、RFID(射频识别)技术,以互联网为传输媒介,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按约定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数据融合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型网络平台。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正式确定了“物联网”的概念。2009年6月18日,欧盟执委会也声明,描述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并首次提出了物联网发展和管理设想。2009年8月7日,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理念,由此掀起了物联网技术在国内的迅猛发展[ 1]。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和云计算相结合必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原因在于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巨大的资源池,而应用的使用又有不同的负载周期,根据负载对应的资源进行动态伸缩(即高负载时动态扩展资源,低负载时释放多余的资源)。将可以显著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另外,云计算的分布式计算和分布式存储可以实现将大型任务细分成很多子任务,这些子任务分布式地或并行分配到在多个计算节点上进行调度和计算,同时将存储资源抽象表示和统一管理。

因此,可以这样预见,物联网的迅猛发展可以借助云计算的诸多特征;而云计算的拓展则可以建立在物联网上无处不在的传感器网络,从而实现技术的融合,产生更加巨大的正能量。

1 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1.1 以传感器网络为基础

深入剖析物联网的概念可以发现,物联网实质上是对各类传感器和现有互联网相互衔接的一个新技术,或者说是未来互联网的一部分,其核心是智能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可以理解为人类感知世界的触角,用这样的触角将感知世界的各种信息通过物理世界的各类互联网络进行传递、处理,从而使得数字虚拟世界中各种纷繁的画面能够呈现在人类社会中,让我们能够实时感知[2]。这样的“感知——传送——计算——应用”过程,便构成了我们所熟知的物联网的运营模式。而这种运行模式中的关键在于广泛而数目巨大的节点的存在和节点提供了无处不在的计算能力。节点是传感器网络的基本单位,主要完成智能感知、信息采集、数据融合、数据传送和构造底层物理传感器网络等功能。节点一般由传感器单元、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和电源以及其他辅助单元等组成。通常,对节点的设计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1)适合广泛的应用场合、微型化、低功耗;(2)良好的接口、传感器具有与较强的感知能力(3)较强的恶劣环境的工作能力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4)就有数据转换能力,即能够适应数据的串行到并行的转换。

1.2 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

深刻认识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是正确理解物联网内涵的前提,也是将物联网和云计算相结合的基础。传感器网络体系结构可由三部分组成: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传感器网络管理和应用支撑技术[3 ]。

(1)网络通信协议

这一层主要包括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形成的融合网络、物联网管理中心、信心中心、各类样本库、算法库和各类服务基础设施。

(2)传感器网络管理

这一层主要包括二维码标签和识读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摄像头、GPS、传感器和M2M终端、传感器网络网关等。主要任务是解决感知和识别物体,采集和捕获信息。

(3)应用支撑技术

应用支持技术主要解决物联网与行业专业技术的结合以及提供广泛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其关键在于信息的社会化共享以及信息安全等问题[4 ]。

1.3 传感器网络网络安全分析

物联网除了涉及到互联网安全问题外,还需要面对传感器网络的安全问题。传统互联网存在的多种威胁已经拥有很多可行的应对措施;而传感器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比如,传感器网络一般可能遇到节点被攻击、部分节点被物理操纵、信息流失和部分网络被控制等问题。目前,常用的解决方案有节点身份认证、ZigBee技术等等。[5 ]。

2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实现可行性分析

2.1 物联网云计算基础

从前两个小节的阐述不难发现,物联网一般具备三个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递和智能处理。而其中智能处理恰恰与近几年来迅速崛起的“云计算”的理念相吻合。下面,先考察近几年来云计算概念的发展情况。

云计算作为继网格计算、互联网计算、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等类计算模式的最新发展,云计算主要通过虚拟技术将各种互联网的计算、存储、数据、应用等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与抽象,有效地为用户提供了可靠服务的形式——大规模计算资源,从而将用户从复杂的底层硬件逻辑、网络协议、软件架构中解放出来。这正是云计算理念中一直提倡的“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

维基百科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动态的易扩展的且通常是通过互联网提供虚拟化的资源计算方式,用户不需要了解云内部的细节。云计算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和软件即服务以及其他依赖于互联网满足客户计算需求的技术趋势”[ 6]。

IBM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应用数据和IT资源以服务的方式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大量的计算资源组成IT资源池,用于动态创建高度虚拟化的资源供给用户使用”[ 7]。

为此,我们不难看出,未来的物联网运营平台需要在不同时间采集的海量信息源于数以亿计的传感器构建的传感器网络,并利用各个网络节点对这些信息进行汇总、拆分、统计、备份,这对物联网平台的计算能力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验。同时,资源负载在不同时间段也会存在相应的起伏。因此,考虑一个具有很好自适应能力的物联网运营平台是十分必要切迫切的任务,一方面避免重复性建设;另一方面也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理论和技术,从而寻求新的突破。至此,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云计算是与物联网运营平台相融合的一个很有前景的方向,其原因在于二者有基本相同的客户需求,也有相似的物理设备基础,将二者在理念和技术上进行相容,必将创造出更具活力的运营平台。

2.2 基于云计算物联网实现可行性分析

从上面几点分析看,云计算是物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计算方式、存储手段、智能算法等等都将与云计算的理念和体系结构相融合。依据云计算的方式构建全新的物联网服务模式,无论从理论还是商业运营模式都是可行的,其安全性也是有一定保证的。

3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基本设想

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运营平台,可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云基础设施

包括传感器网络、物理资源以及能够实现所有客户共用的一个跨物理存储设备的虚拟存储池。能够有效地提供资源需求的弹性伸缩和集群服务。

(2)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

该平台是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系统的核心,主要实现网络节点的配置和控制、信息的采集和计算功能。

(3)物联网云应用

物联网云应用是基于云计算的物联网平台的拓展部分,可以集成第三方行业应用。主要是利用虚拟化技术实现在一个物联网环境下全部用户资源共享、计算能力共享。

(4)物联网管理系统

管理系统一方面用于监控基于云计算物联网运营平台的运行情况、资源弹性伸缩机制下资源利用的控制情况以及网络用户、安全以及服务管理等等。

上面几点仅仅是在云计算相关概念的启发下,以及对物联网未来发展趋势的一个初步设想,在有些方面的构建以及架构仍然存在问题,必将随着云计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逐渐改进,以便于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基于云计算理念的物联网运营平台。

4 结束语

文中主要针对物联网的概念和近几年的发展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然后,根据物联网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一定的预测,并根据物联网的与云计算可能存在的交集展开了理论剖析。从理论和应用前景上分析了两者融合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最后,论文给出了基于云计算理念下的物联网实现的简单设想。

参考文献:

[1] 孔晓波.物联网概念和演进路径[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2009, 22(12): 12-14.

[2] 石军.“感知中国”促进中国物联网加速发展[J]. 通信管理与技术,2009(5): 1-3.

[3]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Geneva: ITU,2005.

[4] http: //ec.europa.eu/information_society/policy/rfid/documents/in_cerp.pdf.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