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保护环境保护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摘要:基于分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首先分析出通过地理教师挖掘环保因素,渗透环保知识;组织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意识;抓住教育时机,合理设置问题三种教学策略,来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最后分析出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保护教育;环保意识
根据素质教育和实施和课改的要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环境知识,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因此,地理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与大自然的紧密联系,以及环境问题的重要性。同时,地理教师需要为学生渗透环保和节约资源方面的知识,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担,自觉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和习惯,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人才。
一、挖掘环保因素,渗透环保知识
对于高中的地理教材,其环境保护资料都是隐性存在其中。因此,需要地理教师全面了解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充分的挖掘环保因素,并结合实际教学的内容,为学生渗透环境保护教育[1]。同时,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的手段和形式,以学生的兴趣点入手,根据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学习情况,拟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围绕环境保护为目标,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去深入的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确保学生在地理课堂学习效果的提升。
例如在湘教版《海洋与人类》教学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认识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掌握人类现阶段对海洋空间的利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协调好人类社会与海洋发展的关系。因此,地理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为学生呈现出相关的视频和图片,比如:8万吨塑料垃圾,在美国加利福利尼亚和夏威夷之间的太平洋水域堆积,形成大太平洋垃圾带,数以万计的塑料微粒,被浮游生物摄入,通过大鱼吃小鱼的食物链传到,最终在导致很多海洋动物的死亡,在其肚里发现大量的垃圾,甚至一些进入到人类的身体里。从而,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垃圾的危害,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开发方式,导致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威胁,促使学生自觉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组织课外活动,强化环保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就让学生关注环境的问题,能够参与到解决之中,树立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因此,地理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组织课外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首先,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环境保护活动,开展环境的保护宣传,让环境保护进入到每一个家庭之中,鼓舞全社会的人共同保护环境[2]。其次,地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展开环境保护行动,比如学生可以捡垃圾,并将垃圾正确分类;或者检查学校内所有水龙头是否关闭;以及到超市进行宣传,尽量不使用塑料袋等等。
比如,地理教师为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小区中发放环境保护的宣传材料,呼吁更多的人保护环境。同时,当学生看到有人随手乱扔垃圾,可以给予其一个环节保护的宣传单,让人们意识自身的不良行为所导致的危害。另外,地理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个变废为宝的作业,让学生将身边的一些废纸、废纸盒等材料,制作成一个实用的物品。从而,通过学生身心力行的活动,能够进一步发扬环境的保护美德。
三、抓住教育时机,合理设置问题
由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所以,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要寻找适当的时机,结合具体的地理知识,为学生设置合理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解决,逐渐加强学生对环境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思想和动机,能够从自身做起,不断改正以往不良的行为和习惯,逐渐成正确的环保观念[3]。从而,学生开始以身作则,实施光盘行动;在超市中不购买塑料袋;对日常垃圾合理分类,将可回收垃圾进行收回再利用,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能完成对环境的保护任务。
例如在湘教版《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中。地理教师要让学生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和类型,能够分析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提出解决措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公民意识。因此,地理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收集危害环境的现象、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比如:环境污染包括几种形式?环境问题主要包括那三个大问题等等,同时,鼓励学生尝试列出一些解决方法和措施。从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环境保护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行为,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地理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将教学内容与环境保护充分的融合,让学生在掌握具体的地理知识同时,受到环境保护的思想教育,有助于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保护环境习惯,从而肩负起保护环境的重任,投身到环境污染防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完成对环境的保护任务,让未来的世界更加干净美好。
环境保护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及防治对策论文
摘要: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大气环境质量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我国较多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导致生态失衡问题日益严峻,这种问题的长期存在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此,必须重视大气环境保护。本文在全面了解大气污染危害的前提下,主要分析了造成大气污染的原因,并对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防治措施进行了探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大气污染;环境保护;防治对策
1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是常见的一种环境污染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呈现出足够的浓度,待达到一定时间后,危害人体健康,或产生更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当大气被污染后,因污染物质来源、性质、浓度等存有差别,或污染地区所处地理环境等不同,均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甚至引发支气管疾病等。
2)对工农业生产的危害。于工农业而言,大气污染危害严重,甚至会影响经济发展,甚至造成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损失。于工业危害来讲,大气污染物中的大气酸性污染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或腐蚀工业材料、设备等。
3)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大气污染为产生大量颗粒物,导致大气能见度下降,减少太阳光到达地面的辐射量。
2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大气污染最为严峻,甚至已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直接影响,并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威胁。所以,必须重视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找出原因,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理。
1)大气污染监管不足。大气污染治理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领域,加之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数量少等因素,导致现实环境监管中,极易产生监管漏洞,以至于无法满足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工作需要。此外,由于监管不足,导致企业违法排污现象屡禁不止,仍很严重。
2)废气排放量大。现阶段我国经济还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各种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生产废气,其排放量约占整个大气污染總量的五分之一左右,是最严重的污染源头。针对工矿区而言其排放点相对比较集中,有害气体成分浓度较高,是环境工程大气治理的重点。此外,近年来,日益增多的私家车、货运车等各种大中小型车辆穿梭在城市中,给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使人们的物质水平得到了提升,但车辆排出的汽车尾气对大气环境造成的污染却少有人关注,现在人们在出行时很少会选择步行,目前每年出现的雾霾天气很大原因都是由于机动车尾气污染造成的。
3)研究资金投入不够。近年来,国家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支持大气污染治理,在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大气污染治理是一个高投入、见效慢的项目,若研究资金不到位,很难达到精准治污的目标。目前,总体来讲,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存在支出规模小、预算执行进度慢、资金使用不规范等问题,若不及时处理,必将产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不利于后期各项治理工作的开展。
3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及防治对策
1)提高监测与控制大气污染力度。对于环境工程中的大气污染而言,开展的治理工作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所以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我国环保单位应肩负好自身职责,应进一步提高对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认知,更新传统治理理念,在思想层面上重视环保工作。就现存的大气污染问题,我国有关部分应积极采取有关措施处理与治理,严格分析大气污染具体情况与有关数据,加强和其他单位之间的联合协作,提高治理举措的综合性。在开展工作时应严格控制与监测大气环境质量,及时排查其中的超标污染物,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污染治理方案。
2)合理规划城市工业,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对于主要污染大气环境的工业产业,优化其生产方式、控制气体排放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各城区都需要加强工业管理,因地制宜的开展合理有效措施,找出污染源、制定解决污染方案,控制好污染物的持续排放,并引进先进科技设备,对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处理,做到循环再利用,节约了资源,也消减了对大气的污染程度。相关部门还要及时派出人员对各个工业企业进行排查和检验,合理规划城市工业,做好大气数据的汇整工作,实施科学布局,对大气污染做好预防,制定好及时的解决措施,积极发挥相关部门功效。
除了合理规划城市工业,还需要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将工业运转中的不合理之处及时做到调整并取缔,将消耗大、污染严重的生产环节做到有效控制和管制,或是换取生产方式,将环保放到首位,增加环保力度,增强设备支出。当下,工业产业需要紧跟时展需求,调整发展路线,满足社会发展要求,将产业结构做到从低度化向高度化转变,促工业生产与大气环境保护方针的融合。此外,还需要加强工业企业间的宣传工作,将保护大气环境作为发展方向,提升相关企业领导的意识高度。
3)增加设备更新资金投入。在环境工程中要想更好地治理大气污染问题,一方面相关人员应进一步提高环保意识,对治理大气污染计划与方案加以完善,以此加大投入大气污染工作治理力度,并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减少工业生产与企业中,因为设备落伍而引发的大气污染问题,从技术方面提高大气环境保护能力。我国有关部门与单位应该将环境保护政策严格落实,针对违反该方面条例的单位与行为需要予以应有的惩罚,防止加剧污染环境程度。不仅大气污染会限制地区经济发展,更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若大气环境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治理,则会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提高治理意识并加大资金投入,在提高环境工程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控制污染源,推广清洁能源。想要控制大气污染排放,做好大气污染工作,就需要从污染源头抓起,减少和杜绝污染源头继续向空中排放污染物,这是解决大气污染必须做到的工作。污染源头类型多样,可能是灰尘,也可能是汽车尾气,还可能是家庭油烟,还有不可忽略的工业气体,相关部门要抓好各行各业的发展细节,充分发挥职能,管理好各种气体的排放,切实加强市区、城区、农村的污染源管控,积极排查不达标的企业、产业,查封或处罚不按照相关规定办事的企业单位,从源头上杜绝污染物的产出。
(2)环保及相关产业生产经营单位少。在全市环保及相关产业的26个单位中,生产经营单位为8个,占全市环保及相关产业单位总数的30.8%。全市无工业环境保护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在8个生产经营单位中,其中,环境友好产品生产经营单位1个,环境友好产品项(系列)数量(个)1个;资源循环利用产品生产经营单位7个,资源循环利用产品项(系列)数量8个。环保及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无论在单位数量、生产规模还是产品种类等都与辽源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环境保护需求极不适应。
(3)环保及相关产业层次低,人才、资金匮乏。受区位影响和城市环境的局限,环保及相关产业在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吸纳和配置上明显不足,缺少中、高级技术人员,尤其是缺乏资金和环境技术研发方面的人才。全市环保及相关产业技术人员182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人员仅33人,研发人员只有16人。全市至今没有环境技术研发和购买或引进环境技术单位。
二、辽源市环保及相关产业优先发展的领域及重点
(1)加快以新能源为代表的工业环境保护产业发展,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转型。新能源汽车方面,大力推进整车及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及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技术研发与生产,形成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在新能源汽车整车发展、材料配套方面争得一席之地。生物质能方面,积极利用秸秆、城市垃圾等有机物资源,扩大生物质能发电规模,提高生物质燃气和沼气利用率,促进垃圾发电、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太阳能方面,加大技术引进和研发力度,扩大太阳能应用领域,积极发展太阳能经济。加快新型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薄膜太阳能电池、高效晶体硅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提高太阳能利用效率。
(2)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污染治理服务及工业环境保护设施运营服务快速发展。做好辽源市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工作,推进东丰县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实现东辽县污水处理厂的稳定运营,逐步开展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建设,大力推行中水回用,重点加强市区污水再生利用水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对污泥进行安全处置。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强化生活垃圾填埋场运行管理和渗滤液排放的环境监管,改进简易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在农村推广“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提高全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加强对餐厨垃圾的分类投放、收运系统管理。
(3)依靠辽源市独特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环境友好产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面源污染。扩大绿色玉米、绿色水稻、绿色大豆杂粮生产规模和加工能力,围绕绿色蛋鸡养殖和蛋品深加工,发展蛋业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山榛子果仁等特色产品,形成环境友好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利用柞蚕主产地的优势,重点研发生产柞蚕蛹蛋白、蛹油及其他系列有机产品。
三、辽源市环保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辽源市创建工业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绿色辽源都需要环保及相关产业的支撑,作为朝阳产业环保及相关产业也应当成为辽源经济转型的首选产业之一。
(1)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和引进人才工作,把辽源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全国创建创业型试点城市等独有的政策优势用好用足;还应当在税收、人才引进和使用等方面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使投资者和人才充分享受到政策带来的好处。
(2)依法严格监管,坚决打击违法排污企业,推动污染企业治理,实现浓度总量双达标;加强农业环境的保护,统筹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措施,防治土壤污染和水土流失、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失调现象,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沱江等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有机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水源保护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全国水源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在我国水的浪费现象还极其严重,我国农业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农业用水仅有效利用30-4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因此,合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量和防治水污染,应当成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长期的工作方针。
2造成我国水资源破坏和水污染的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固体垃圾的肆意排放等,但最终归结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为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农业回流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2.1工业废水污染水在工业上主要是用于洗涤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气、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有稀释等方面,几乎没有一种工业能够离开水。而且工业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类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据统计,生产一吨钢需水量30多吨:一吨石油化工产品、一吨纸或一千度电需水200至500多吨、而制造一吨人造纤维则需水1000吨以上。这么大量的工业用水,相应也有大量的废水产生,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2.2城市污水污染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据统计每人每天约有数百升左右,污浊负荷量为几十克BOD。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种污水会消耗接受水体的溶解氧,也会产生泡沫妨碍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使水发臭变质。
2.3农业回流水污染农业上最大用水是灌溉,其中60-90%蒸发损失,其余10-40%渗入地下或从地表流走。由于耕种、喷洒农药、施肥等工作,使这种灌溉回流水中含有较高尝试的矿物质、富养肥料的有毒农药,也会使水体污染。这些物质化学稳定性极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为无害物质,成为环境是长期存在的污染物质,又易溶解于脂肪,能在动物和人体脂肪组织中积累起来千万危害,同时它难溶于水,借助水的流动而迁移到其它地方,使得许多没有使用过农药的地区,也受到了农药的危害。
2.4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农业废物、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如果转入水中,也会污染水质,这类污染情况相当复杂。有机物质经水中微生物分解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各种有毒物质使水体具有毒性,从工厂排出的废气,如二氧化硫,一旦随雨水转入水中,就变成亚硫酸,它又同水中的氧作用,从而产生具有更大危险性的物质。垃圾场的垃圾雨淋和雪化后可能溶于水,或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有毒物质,最后漏出场外,流入地势低的城市,或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
3针对原因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造成的水污染严峻形势,我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环境保护、保障饮水安全。
3.1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3.2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拜谢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永治理结合起来。
3.3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也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3.5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山东华北地区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3.6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合理开发还必须根据水的供需状况,将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切实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
4结论
世界上的淡水供给是有限的,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淡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许多国家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和降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治理水污染环境的课题已经被列入世界环保组织的工作日程。在我国水源污染已经是普遍存在,有机物正在悄悄地污染着我们的周围环境以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方面现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环境保护法.
[2]水污染控制教程.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明节能降耗产业升级绿色产业体系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生态文明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的背景下提出的。从生态文明的发展途径来考察,必须对现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即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一、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产业结构是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构成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金、人力资源和各种自然资源与物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配置状况及其相互制约的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是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的相适应。在政府产业政策的指导下,通过优化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的构成比例关系,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益,从而提高产业的产出。
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的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当然,在不同时期,出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其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是不同的。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增长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资源、能源消耗量过大,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GDP年均增长9.5%,其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环境的透支来实现的。又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这一目标的指引下,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首要的问题。而调整、升级产业结构,体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要求,是从成因上解决消耗高、排污多、附加值低等粗放型增长问题的有效举措。因此,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实现的途径。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表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两个方向就是节能降耗与环保。
2、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经济层面、政治层面、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等四个层面。从经济层面来考察,生态文明要求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必须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首先,第一、二、三产业及其内部诸产业之间结构协调。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三大产业的比例失衡的倾向日益严重,造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的不断加大。一方面,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发展速度太快。2006年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第二产业占48.7%,其中工业占43.1%,分别比1991年提高6.9和6个百分点,尤其是近几年一些消耗资源多、污染大的行业发展过快。另一方面,消耗资源较少、污染较轻的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发展较慢。2006年第三产业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9.5%,只比1991年提高5.8个百分点。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比重和水平;并且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升高技术产业,限制高耗能、高污染工业的发展。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约能源、资源。能源、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
应大力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再次,实施清洁生产,保护环境。清洁生产,不仅指生产过程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预防污染”是清洁生产的本质特征,它适宜于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第一、二、三产业。传统生产是一种只强调物质生产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改变这种生产方式,需要不断进行清洁生产意识教育,引导人们转变传统生产观念,让清洁生产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使采用清洁能源、预防和减少污染成为政府、企业、社会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能源、资源问题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我们面对的两大挑战。因此,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契机,通过节能降耗推动现有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建立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以节能降耗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建设生态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我国人均资源不足,人均耕地、淡水、森林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石油、天然气、铁矿石等资源的人均拥有储量也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二是由于长期实行主要依赖投资和增加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能源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增长很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下的产业结构升级,首要的任务就是以节能降耗为目标,坚决落实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
1、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降低高耗能产业比重,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是节能降耗最关键最重要的举措,也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一是要下决心坚决关停淘汰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行业,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大企业大集团,优化产业布局。二是要花大力气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现有煤焦钢铁传统产业,广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能源综合产出率,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三是要培育壮大能耗低、产品附加值高的新技术产业,推进新型产业规模化。四是严格控制新开工高耗能项目,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核准和备案的强制措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土地、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政策,提高准入门槛,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快速推进产业档次。
2、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从宏观方面讲,能源组织管理部门应加强行业先进技术指导和引导,对一些重点行业重点设备先进的成熟节能技术要实施鼓励扶持推广或强行推广。从企业方面讲,一是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二是要积极开展循环经济,全面控制各个工序节能降耗。三是要努力促进管理创新。节能降耗是一项硬指标,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装备、工艺水平、合理的产品结构和规模,同时还需要“精细”的管理,需要从管理上构建资源节约的长效机制。
3、积极开发引进多种能源,优化用能结构。要加快科技创新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开发新的能源品种,按照优化结构和多种能源互补的要求,引进石油、液化天然气等,积极开发煤层气、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源等新能源,鼓励发展城市垃圾发电或热力利用,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提高抵御能源短缺的风险能力。
4、建立节能扶持激励机制。一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能源生产的资源成本、安全成本、环境成本、人工成本还原到能源价格中去,将低成本使用的鼓励政策改为高成本使用能源的约束政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引导和鼓励生产和消费者节约用能。二是对不符合环保政策的企业及不符合标准的高耗能产品建立调节税收机制,同时对能耗标准达标的清洁能源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建立节能奖励制度,抑制高耗能产品的过快消费,促进企业向节能方向转变。三是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支持重点节能项目,金融机构应在对节能项目标准审查后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推动和引导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工艺改造,促进整体节能工作的开展。
5、加大宣传力度,推广节能典型。一是开展节能降耗宣传活动,通过各种形式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节能行动,推广节能墙材、节能照明灯具、节能家电以及节能交通工具等,广泛营造节能氛围,增强全民节能意识。二是开展企业节能降耗示范活动,分行业分别选取~个好的节能典型,召开流动现场会,组织实地参观学习,推广典型,以点带面。
6、强化监管,建立节能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评价考核体系。一是建立地方能耗公报制度,定期公布能耗结果,加强跟踪监督。二是对重点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通报,监督落实。三是将能耗指标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并作为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和实绩考核指标。
三、建立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体系
生态文明的产业结构是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因此,在对传统产业进行以节能降耗为基础的生态转型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以环保产业为主体的逆向产业体系。逆向产业是指为人口再生产和环境再生产服务的产业。环保产业就是专业化从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逆向产业。
我国环保产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特别是“十五”以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产业总体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为防治环境污染、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总体上来讲,我国环保产业整体和核心竞争力较低,关键设备和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及可靠性等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环境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市场化进程缓慢,滞后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在为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提供技术支持方面还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