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关于学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与道德水平
从事特殊教育,面对特殊学生,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因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知识,能够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要求,还必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平,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给学生以知识和灵魂的启迪。
首先,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具备较高的语文素养。这要求教师不能满足现有的教学成绩,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继续加强学习。在日常教学中,认真研读教材和教参,广泛吸收其他相关知识,认真备课,合理规划教学步骤,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能够根据学生所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能够积极反思教学活动,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总结好相关经验和教训,避免在下次课堂上出现。
其次,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素质。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认真履行教师道德标准中的“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义务,发扬语文的人文性精神,不得歧视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视为具有独特意义的人,处于发展中的人,采取平等的态度与学生沟通交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另外,因为教师所面对是一群特殊的学生,为了更好地与学生沟通,笔者建议从事此教育的教师还应当加强对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积极探索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及时发现学生所可能出现的问题,展开相关的帮助,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帮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因为特殊教育所面对的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质,对教学方式也作出了一定要求,采取与常规教学不同的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小学生的好奇心重,对游戏较为感兴趣,游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精神,促进学生正常人格的形成,教师可针对此特点开展游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加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以看图识字法、成语接龙、诗句背诵比赛等等,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其次,教师还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展示功能,能够展示文字、图片等,能够弥补教师单纯授课直观性不强的特点,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弥补学生在某一方面的感官缺陷,使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为了更好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安排不一样的教学方式,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教学并不能越俎代庖,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需要严格控制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将多媒体教学与教师口头讲解相结合,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使教学工具更好为教学目标服务。
第三,教师还可采用生活教学法。语文知识内容极为驳杂,而且大多数都来自于生活,学生每天都能在生活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和事物,因其亲身经历所以感受颇多。学生在学习相关的语文知识时,倘若能够调动相应的生活经验,必然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堂教学内容难以拓展,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笔者建议教师可善于利用生活这个大课堂。教师可要求学生认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并加以积累,教师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所积累的语文知识进行集中学习,深化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与语文知识之间的关联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教师需要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
一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为主。语文课常用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利用讲解、板书和多媒体作为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依据向学生传授知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人才要求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灌输式和绝对化的课堂教学阻碍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就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学、质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获得语言文字综合训练的阅读实践活动,它的核心是启迪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它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使学习过程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并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是真正有效的学习。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建立语文教学的自主教育观,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明确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因此,“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自学自励,”教育学认为,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接受教育,同时还要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终生爱好学习的自主学习者。语文教学应确立“以学习者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彻底转变指导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确立自主学习的地位。因为,这才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前提。
二、教给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更要授之以方法。可见,培养学生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比传授知识更重要,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织网”、“捕鱼”的方法,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之“鱼”,能掌握一些学习的基本方法,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知道运用已有的条件去寻找解决问题、认识新事物、产生积极联想的途径,以此教给他们一生受用的财富。一堂好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教师加以指导,让学生去探索思考;教师能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以有的放矢地去拓展知识;教师能引导学生归纳一些方法,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去实践运用。比如:揣摩关键词语的方法或联系上下文意思理解文章内容等,学生积累了这些学习的方法,对课文学习,可以先总体泛读,然后择其重点段精读,品词、析句领悟审美;可以从审题入手,通过设疑直奔中心,有的可读后存疑,通过查找资料,上网获取信息,阅读课外书来提高语文素养;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在阅读时指导学生写读后感和随笔等。总之,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越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越强。
三、要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激活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激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语文教师要创设具有“人文”特色的课堂硬环境,语文学科知识的人文性和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很强,其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赖于语文课堂学习环境的优化。语文教师还要营造“人性化”的课堂软环境,要摒弃传统教育观所一贯主张的“师道尊严”,应重新定位师生角色,进行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四、要循序渐进,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语文教学的难易度应处于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够得着”。无论是掌握知识还是领会方法,都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遵循正确的规律和方法,而且要有一个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逐步积累的过程,教学要从实际出发,建立恰当的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脱离具体的教学过程,单纯地、教条式地讲授思维方法,语文学习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机会动脑思维,自己领悟,逐步体会其中的乐趣。
五、要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除了诗词导人,我们还可以运用故事、问题、实验等导人,好的导人可以创造各种情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课堂在清在是中扩大,幻化成课文中的各种意境。教学中一但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2)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兴趣须从微观人手,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如上一堂专题为“具体是记叙文的灵魂”的作文指导课时,我不是讲解概念、原理,而是从学生熟悉的诗句入手。“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无言越上西楼,月如钩。”同是表现愁的情绪,不同的作者用不同的意象将愁具体化,使它有形有色,有动有静,感人至深,可见“具体”对语文写作是何等地重要。这样一讲,学生的兴致一下就提了起来。
3)加强情感渗透,营造良好气氛以前有人说,语文教师应象一个演员,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而我认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个导演,用他那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他那渗透情感的语言,用他那富于激情的动作,将演员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
语文教师要融洽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灵对话,师生互动
在意大利北部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城镇——瑞吉欧,这个小城镇的学前教育成果曾风靡世界各国,被称为“全世界最好的学前教育班”。瑞吉欧有这么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来的球。它告诉我们,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伙伴,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全身心地关注、倾听孩子们的心声,随时参与他们的讨论,做好向导,引导孩子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学习。请看课例:
未曾预约的精彩
在教学《爱迪生》一文时,当讨论完文章写了爱迪生的几件事后,我本想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即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没想到素有调皮大王之称的李凯忽然喊了起来:“老师,车长把爱迪生的耳朵打聋了,爱迪生为什么不告他?法院应该把那个车长关起来!”“是啊!是啊!”这话竟引起了好多同学的共鸣,大家激动不已,连声嚷着:“把那个可恶的车长告到法庭去!”
看到这义愤填膺的场面,我想起曾有报刊评论说,中国孩子缺乏自我保护意识,逆来顺受,不会抗议。可眼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已具有了法律观念。我真为这“节”外生“枝”而欣喜。看来,这次我又得被他们“牵”着鼻子“走”了。我沉思了一会儿,把原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搁置一旁,不动声色地反问到:“你们认为爱迪生会去告车长吗?”我故意加重了“会”字的语调。这一下,教室真象炸开的油锅……经过一番生与生、生与师之间激烈的争论,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太天真,对爱迪生太不了解了。有的说:“爱迪生一心放在做实验上,没有闲心去告车长。”有的说:“爱迪生家很穷,他把卖报的钱都花在买实验器具上,哪来钱打官司?”有的说:“爱迪生做实验遇到生命危险都不怕,打聋了耳朵他是不放在心上的。”还有的说:“那时爱迪生除了做实验,什么都顾不上。正因为如此,他后来才能成为大发明家。”……学生的说法未必全对,但通过讨论,不难看出,他们思想感情已完全进入了课文之中,并且深深地被爱迪生那顽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
瞧,正是由于我乐意地接受了学生抛过来的“球”,使得这未曾预约的精彩和我原先的设计异曲同工!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确实还学生以课堂主角的身份,而我自己也融入到学生的争论之中,成为了其中的一分子,在心与心的碰撞中,在师生的互动中,孩子们获取了知识,同时也享受了担当学习主人的快乐。
二、张扬个性,尊重体验
阅读本身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行为,更是一种鲜活的生命状态。阅读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独特的生命感受。本人深知:学生的潜能是气体,你给他多大的空间,他就有多大的体积;学生的个性是晶体,各具有自身美丽的晶型,按照教师的主观欲望随意塑造是没有结果的。因此,课堂上,我尊重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请看课例: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记得在教四年级《陶罐和铁罐》一文时,曾出现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教学片段:
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的一句话。同学们想一想,朗读这句话时,怎样读最能体现铁罐的傲慢?(学生活跃起来,都在轻声试读。)
生:我把“敢”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是没有胆量碰我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把“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你陶罐只能巴结我,讨好我,碰我是不行的。这表现了铁罐的傲慢。
生:我觉得“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意思是我是十分结实的、了不起的铁罐子,你算什么东西!
生:我觉得“陶”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这表现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突出了铁罐的傲慢……
我细心地倾听着,孩子们各有各的理解,课堂也因此而生动起来!成功的喜悦,把被动地学习语文,变为自主而快乐地享受语文。
三、回归生活,实践探索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改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请再看下面教例: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1、重视拓展延伸。如:教完《落花生》一课,向学生提出“你想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分成了代表“苹果”和“花生”两方,展开辩论:“做‘花生’(‘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好”。在辩论中,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自由辩论的气氛热烈。最后大家统一认识到:人要注重外表,但更要注重对社会的作用,在当今社会,在不同的场合,“苹果”、“花生”两种人都需要。从而使语文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得到了统一。
一、导读,导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建议,阅读教学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此句,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思维能力是语文学习的核心,“发展思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目标反复读书、带着问题反复思考。朗读要书声琅琅、念念有辞。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明确“读”的目标、层次,设计“读”的方法;指明“思”的内容、要求,引导“思”的路径、方法等。至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给学生“读”“思”创造时间和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导问,导疑
语文教学,教师要在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指引质疑的途径、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读”、“试”、“评”时,才能真正激发参与的意识、态度。如果学生完全跟着教师的问题转,就无主体性可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先有“疑”后有“问”,先有“问”后有“试”,再产生新“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启发诱导学生“疑”、“问”上着力。学生从不会疑、不会问到学会疑、学会问,到善疑善问,有一个过程。这个能力形成的过程,无疑离不了教师的启发、疏导。
l.要抓好预习思疑、自读质疑环节的教学,教会学生思疑质疑。引导学生求疑于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易错处和无疑处。
2.要在“导问”时,组织学生梳理所提问题,找出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值得讨论的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的质疑水平。
3.要根据学生梳理出的问题,组织“试”(讨论、交流),针对点拨、指导。做到学生质疑与教师“导疑、导问”有机结合,质疑与解疑结合,“问”与“试”结合。
4.要重视习惯培养。如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前预习的习惯,边读边想边卷点勾划的习惯等。
三、导试,导练
组织学生针对所提问题讨论、探究,析疑、解疑,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精要恰当的引导、点拨上。既要把握准讨论、探究的质与向,即紧紧围绕重点、难点、疑点、关键点;又要控制好讨论、探究的量与度,做到少而精,不面面俱到,做到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
(一)组织学生相互讨论,在讨论中互相启发、补充,要议论纷纷、凿凿有据。要想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讨论、探究,问题就不能多,提出的问题要明确精要,就不能浅显或艰深。一般可以围绕梳理好的学生所提问题,围绕课后的思考题(两者常常是统一的)。
(二)学生能通过讨论、探究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诱导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引导、点拨,一定要在学生理解不了不讲就影响讨论、探究时,要在学生应当理解而未能理解的地方。
(三)要把教师的活动大幅度减下来,在“试”的时间、量、面上都予以保证。
l.每节课应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让给学生“试”(读写听说,合作探究)。
2.要特别重视“试”的质量,调动学生“试”的积极性是关键所在。因此,要主要根据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组织教学。
3.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试”。建议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以保证全员参与。
四、导评,导结
中图分类号:G631;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0-0007-01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除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培养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而对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产生导向作用。本文主要论述语文教学与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系。
一、语文教学承担着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引导功能
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分为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方面,其中情感目标得到了高度重视。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安排还是教学方法的选择,语文课堂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空间。首先,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课文蕴含着大量情感教育因素,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节选)》蕴含珍爱生命的教育,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语文课文中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因素的发掘,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正能量。其次,高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更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的成长指引正确的方向。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思想容易波动,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思潮的影,从而对正确的价值观形成造成干扰。教师借助语文教学对高中生进行思想情感方面的引导,具有较好的切入点,能将价值观教育更好地落实。再次,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教学情境的营造,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提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借助信息化手段营造身临其境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分析、研读课文的同时,进入教材描绘的场景、烘托的意境之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更加容易接受。最后,在语文课外拓展活动中,教师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可以包含价值观教育。无论是以搜集写作素材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还是名家名作分析研究活动,教师都可以将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在放松学生身心的同时强化教育和引导。
二、语文教学应当想方设法强化学生价值观引导
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一定要兼顾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引领,将思想教育融入到教学活动始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一是结合教学内容强化价值观引导。高中语文教材中蕴含思想教育因素的内容很多,教师进行教学时要做有心人,注重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并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例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涵,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为国奉献的情感,形成为祖国强大、民族崛起而努力学习的正确价值观,教师可以运用朗读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之中,同时播放视频短片配合朗诵活动,增强学生内心情感热烈程度,从而较好地提高教育效果。二是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强化价值观引导。社会发展对团队合作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代高中生多数属于独生子女,有的团队合作意识相对薄弱。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帮助学生与同学和谐相处、合作攻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比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将教学目标和任务浓缩为一组思考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学习。每一名学生都身处一个小组,学生必须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群策群力、相互合作,通过补充发言、辩论辨析等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这样,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结合作意识。三是结合思想教育强化价值观引导。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思想情感教育和各个教学环节紧密融合,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进行引导。例如,在《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教师除了启发学生掌握词的体裁知识外,还可以通过抓住关键词理清思路等方式,反复诵读和感悟,精准把握其中的情感脉络,感受诗人博大的情怀,启迪学生胸怀大志,将自己的成长与祖国未来发展结合起来,放眼未来,绽放青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四是结合课外活动强化价值观引导。教师要结合教学需要以及学生价值观引领要求,高效组织一些语文课外活动,在活动中渗透对学生的价值观引导。例如,为了增强学生的社会生活感知能力,获得写作的丰富素材,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文明城镇创建活动”。通过亲身参与创建活动,学生获得第一手资料,了解到很多反映真善美的人和事。这样,学生既能获得写作素材,又能受到正能量的熏陶,特别是道德榜样的示范力量对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结束语
高中生价值观的形成,与教育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强化思想情感因素的发掘,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诠释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二)产生的原因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环境教育有缺失。初一1、2班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社会群体的文化相对落后,学生周围的学习氛围,特别是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外部环境,相对县城明显不足。二是个人家庭教育有缺失。很多学生的父母不是外出务工就业就是工作繁重,使得这些学生与祖辈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在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三是既往小学教育有缺失。学生所在小学有些教师在观念上存在偏差,应试教育多于素质教育,分数高于一切,只重视成绩,不重视习惯培养。
二、强化语文学习习惯的方法和途径
(一)分阶段确定目标我们应按照语文教学过程分阶段设定目标。如在“课前”阶段:引导学生根据预习提示和思考练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预习,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思考文中的重点字词句段,体会怎样运用这些字词句来表达中心思想。在“课内”阶段:训练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在“课后”阶段:要求学生作业整洁、无差错,按时完成,书写工整。在“课外”阶段: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周组织“名作品读课”,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心理、性格、认知结构的健康有益的读物,培养他们健康阅读、不断积累的习惯。
(二)分类别严格训练一是训练养成持续注意的习惯。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我们在讲课时要用手势、眼神等肢体语言进行指挥,反复训练,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力。二是训练养成认真听课的习惯。我们应采取突击提问的办法,请学生重复刚才教师或是同学的话,也可以请学生对刚才的发言做简单的点评,或归纳前面几位同学的发言。三是训练养成口语表达的习惯。我们应引导学生克服当众说话时的怯懦心理,做到声音响亮,表达清晰。平时,我们要在班级内利用班会、课外活动、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多提供机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四是训练养成良好书写的习惯。我们应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书面作业,做到一丝不苟,书写认真,字迹清楚,整洁大方,组词、造句、答题、作文等准确、符合要求,句子通顺,叙述清楚。五是训练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我们应经常性地开展作业展评,成立学习“兴趣小组”,让学生相互检查问题,逐步使学生养成主动检查、善于分析、自觉订正的良好习惯。
一般普通高中,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英语成绩不好而影响学习成绩。尽管他们考入了高中,但是他们的实际能力并不同步。在英语课堂上表现得消极,不愿开口说英语,影响进行正常的课堂活动。如果不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英语课堂教学就成了“一言堂”,枯燥乏味,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针对这种状况,我坚持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逐步消除畏难情绪,建立学好英语的信心。注意研究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进行形式多样的口语训练,来培养学生说英语的良好习惯。
一、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状况,在教学中,老师首先要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学生,熟悉教材。对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勤于督促检查,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培养学生用英语会话能力出发,我每节课利用几分钟从师生之间进行英语会话开始,逐步培养学生单独用英语讲一段话,如每日见闻,谈所熟悉的人,爱好、景色等。一般先安排口语较好的学生,给其他学生做个榜样,每个人都有机会。对于稍差的学生,在课前把任务布置好,帮助他们做好准备,以致能在课堂上表现得很出色。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可以取得成绩,感到自己正在不断进步,有所收获。学生有了“成就感”逐渐消除了畏难情绪。
课堂活动以口头练习为主,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把好差生搭配起来,无论哪项活动都不要放弃差生,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课堂活动。对于他们微小进步给予及时肯定与鼓励。使他们深深感到老师无时不在关心他们,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情感,促使他们变消极为主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
例如,在学习《Continentsando-ceans》一课时,我课前在小黑板上画一幅世界地图,采用循环训练的方法。第一步,先请一名差生读出七大洲、四大洋及一些地理名词,再请一名较好的学生在小黑板上填词,其他学生听写。第二步,请学习稍好的学生分别用课文中的词或词组联词成句。第三步,请成绩好的学生看图复述。通过这种层层深入的训练,能因人而宜,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学生们只要跳一下,就会摘到果子,使学生既不能产生自满情绪,也不能让学生悲观失望。调动了全体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学生们自暴自弃,羞于开口说英语的现象改变了,课堂活动有了很大的起色。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多样化
丹麦语言学家斯帕森说过:“教学外语的首要条件看来是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接触外语,使用外语,学外语象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潜在水中,而不是偶然沾沾水,学生头浸泡在水里,才感到自由自在。这样他们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外语教学最有害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教师利用教学艺术,根据学生的好胜心、兴趣、爱好和求知欲,把所学的内容用多种练习方式,启发学生思维,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在大量口语练习中形成能力。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要做到这些,教师要精心设计,把每一课都导演成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语言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素质。
(1)把课文编成短剧式对话,由学生们表演。把程度不同的学生组合成一组,对白多的角色由较好的学生扮演,对白少的角色由差生扮演,这样促使同学之间在准备过程中,相互帮助,团结协作,谁也不愿因为自己而影响表演效果,学生们寓语言训练于愉乐之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口语表达能力得到锻炼。超级秘书网
(2)复述也是口语训练的重要形式,它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可以用不同的人称、时态、语态来表达所学的内容。老师可以按着故事的情节为线索,把重点词句投影到黑板上,或以时间顺序,类别等为线索画成表格,引导学生复述。这样做,学生们在复述时有章可循,不会感到吃力,避免死记硬背。也可以画简笔画,这也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功。它简明、易画、生动,老师可以边画边引导学生叙述,语言和画面结合起来,创造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3)模仿课文中的部分段落来表达周围所熟悉的人或事。这种训练基于背颂部分段落之后进行的训练。背颂范文是我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积累语言精华,有助于指导语言实践。
二、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好感
其次,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上面说的掌握语言或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需要语言学的知识,实际上也最多理解为不一定需要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本体知识罢了。但是这方面的知识,对于教语文的的老师来说还是有很大的用处,或者说不要认为在语文的教学中就一定用不着语言学的理论知识和本体知识。很多教语文的老师在当初学语文时都应该有切身的体会,无论学习哪种语言,多少了解些本语言学的知识 ,或多或少都对学习和掌握这种语言是有很大的帮助的,有的语种的理论知识和本体知识在学习和掌握中是必不可少的。比如汉字的读音方面,就要求知道拼音的拼读规则,有音的轻重之分、读音的变化和音变现象等;词语方面需要知道有同音词和多义词,有反义词和同义词,有合成词和单纯词等等;语法方面也需要知道不同的词组和词类,有不同的结构和关系,有特定的结构搭配和结构的变换,不同时期出现的流行词汇等;更不用说不同地方的方言的比较,不同时期的语言比较,不同语种的语言比较等等语言学的知识,对于学习某一种或多种语言的人来说,那肯定是有益而无害的。甚至即使像语言获得、语言能力与大脑构造、语言的历史演变等这样的理论知识,对于从事教语文的老师来说,要想成为高水平的语文教师,还应懂得一些为好,有助于教好语文课。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别人引入歧途,造成有害结果。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观察项目及指标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描述统计学方法,并说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常见的缺陷是:①动物模型的形成过程、实验步骤或治疗方法介绍不清。②缺少诊断标准或观察对象的选择标准,这样的结果没有针对性。③在材料和方法中缺少对观察指标和方法的描述,而在结果中列出若干表格,出现了多项指标的观察结果,让人不知这些结果是怎么来的,操作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可信。④随机分组情况说明不具体。怎样分组?是各取所需还是按科学的随机方法进行分组?有的只写一句随机分组认为就是随机了,其实不然。有的随机可能就是随意,不能保证组间的齐同因素,其结果也就不公平了,组间的比较也就没有意义。
2.5 结果
结果是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结果的叙述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严谨,不应与讨论内容相混淆。以数据反映结果时,应列出具体的数值,不要只给出百分数。一般应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并给出具体的统计值。
在文字表述上,要注意按逻辑先后顺序分层表达,有图表时先用文字简单介绍引出表序、图序,再列表、列图。表题要简明具体,一般用三线表,纵标目列主语,横标目列谓语,有效数字位数一致,排列整齐,统计值也列在表中,或用“*”号注明,再在表下面注明“*”号的意义;图题也要简明具体,病理图片的图题要体现组名、该图片组织部位名称,图中阳性征象用箭头指示,并注明何染色、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及箭头所示的意义。
常见缺陷:①在结果中夹叙夹议,与讨论重复;②只谈好的一面,而对不良反应等坏的一面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③与观察指标不符。
2.6 讨论与结论
是论文中最不好写的部分,也是判断论文水平,进而衡量作者水平高低的部分。如果说前面的部分是摆事实,讨论部分则是讲道理,是对调查、观察或实验结果的综合分析和理论说明。内容大致为:①讨论应揭示各种观察结果之间的联系。重点是阐述事实之间的联系,论述其规律性,从中引出自己的结论。②讨论应回答导言中提出的拟解决的问题,明确说明是否已达到预期目的,是否能证明原先提出的假说,扣题;③对于实验或调查中发现的某些出乎意料之外的特殊现象或新线索,可以在讨论中做必要的说明。④对于本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的可能性,可以实事求是地加以论述,但要谦虚谨慎,切忌夸张。
讨论部分常见缺陷:①只是重复材料和方法、结果等内容;②大量罗列文献尤如文献综述;③泛泛其谈,言而无物;④不成熟的武断结论。
结论与讨论不同,讨论允许有分析、推测或预见,结论必须论据确凿,不能有推测性,不能展开,不能引用参考文献。
2.7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科技论文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大部分科研成果是在前人研究成果或工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真实可靠的科学依据;反映出作者对前人劳动的肯定和尊重;便于同行了解该研究领域的动态以及采用追溯法查找与此研究方向相关的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文献情报研究。
二、把现实生活场景运用于游戏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现实生活场景不仅能使游戏更具趣味性,而且这样别具一格的游戏设计还能使学生融入生活角色,在角色中体味游戏带来的欢乐。如笔者创设游戏《小明的周末》中,创设生活情境,把“去超市选取给爷爷奶奶的礼品”“乘坐交通工具到爷爷奶奶家”“在爷爷奶奶家与小猫咪玩”等生活场景联系在一起,让学生都去当“小明”,看看他们在超市中选的礼物有何不同,都乘坐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在爷爷奶奶家小小猫咪怎么玩,等等。这样的教学既达到了教学目的,又以游戏效果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教学倡导一种游戏多种玩法
小学生往往存在“喜新厌旧”看待事物的特点,就算是一种新奇的游戏,在多次玩后都会产生“厌烦”情绪。因此针对小学生年龄特点,根据其可塑性,对事物有新鲜感,教师可以把一个游戏创设出多种玩法来平衡学生心理,保持学生好奇心、积极参与性。如笔者在执教《长江,黄河》这个游戏,原始方法就是学生面对面站两排,一排名为“长江”,一排名为“黄河”,当教师喊“长江”时,则“黄河追长江”反之亦然。然后笔者在执教过程中,通过改编,把《长江、黄河》演变为另外两种玩法:一是受“长江”、“黄河”特点影响,根据“长江”源远流长,“黄河”气势宏博特点,把男生归于“黄河”、女生归于“长江”,黄河追长江需要追两次才算成功,长江追黄河时,把黄河限定在一定狭隘比例范围内;二是根据长江黄河源自青藏高原,以“天上来”这个词语融入游戏当中,当教师喊“天上来”时,长江与黄河身份互换,互换追逐。
四、在教学中发动学生参与编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