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6: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信息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医学信息工程论文

篇1

1.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排序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编排一般是“平行结构”,但学习者认知的心理顺序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串行结构”。认知的心理顺序和课程内容编排的顺序不一致,就会导致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分割。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编排是一种“串行结构”,这与学生认知的心理顺序、与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工作顺序是一致的。课程内容可包含多个不同的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可采用项目、案例、任务等不同的实现方式,通过“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的串行次序实现[2]。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知识总量没有变化,知识在课程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方式的选择

因为可通过学习情境组合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因此,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医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方式。其中,每个学习情境的实现,必须采用“过程化”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照行动过程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纳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与人协作的能力。按照项目组织的思想,将医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性内容划分成若干个项目,例如“配置计算机”、“电子报刊”、“单词默写表”和“患者信息查询”等,覆盖计算机系统组成、Word高级排版、Excel数据管理、PowerPoint汇报演示和新技术应用等知识块。对于“单词默写表”项目,可设计对应的功能要求:左侧灰色区域输入数据,右侧黑色框内显示结果(提取身份证号中的出生年月、成绩及成绩图形),见图1。该项目的工作过程可以按照如下流程进行:项目需求分析界面设计关键函数的选择图表的建立功能完善。这个工作过程打破了传统的Ex-cel电子表格的授课方式,突出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2

一、医学信息技术的发展

自从计算机发明的第一天,人类就尝试着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医学的信息管理和临床诊疗过程当中。上世纪60年代,国外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开始用于住院病人的管理。70年代,其应用范围扩展到病案、卫生统计、门诊、护理、药品等部门。80年代,医疗信息系统开始取代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和医院的服务水平[1]。进入90年代,随着现代医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医疗信息系统逐渐在中国各级医院普及,尤其是三甲医院,每天产生了大量的临床数据。而近些年来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医疗领域的知识和数据也呈爆炸式增长,数据的种类逐渐增多(图像、文本、波形、组学数据和电子病历中的结构化数据),系统的复杂度逐渐加大(系统标准繁多、接口类型不一致),无论是信息管理还是应用开发,难度都日渐加深。因此,医学信息领域的蓬勃发展对于医学信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二、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定位及发展

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教育部于2003年设立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医学信息工程是一门以信息科学和医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新兴综合性学科。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基础理论、医药学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当今医学信息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与传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技能,有较强的医学应用软件使用、维护、设计、开发的能力,能够将信息技术与医疗管理、医疗服务有机结合的高级医学信息技术人才。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学制4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目前,据统计全国已有24所本科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中医药院校所占有相当大的比例(10所)。但是不同高校对于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覆盖的范围理解不同,学校间开设的课程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学校根据自身的学科发展情况,有的院校开设电子信息技术等硬件类课程多一些,有些学校开设计算机技术等软件类课程多一些,有的院校开设医学信息学等信息学类课程多一些,这就导致了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结果的不一致。笔者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学校的培养方案和专业课设置,对目前国内院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总结。

三、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院校的专业设置

本文调研了国内目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并分类加以讨论,以期望理清国内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发展现状。

1.课程设置以硬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开设的硬件类课程较多,着重培养学生生物医学、电子技术、信息科学的基础理论,接受电工、电子技术、医学信息检测与处理技术在医学中应用的良好训练,具备医学信息工程领域中的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够完成医学仪器系统方面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的人才。此类学校以四川大学为代表。作为我国第一个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2],四川大学的课程设置有标杆意义。目前该校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数字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医学传感检测技术,医学图像处理,医学电子学,现代医学仪器,医学信号处理。可以看出,课程设置以电子类、仪器类课程为主。类似的大学还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北科技学院等。除了上述课程外,部分学校还设了单片机技术与应用、医学影像仪器、医用测量与监护仪器等。当然,这类学校只是以硬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软件类课程。

2.课程设置以软件类课程为主。此类学校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代表,主要培养的是进行医学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类人才。开设的主干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程序设计、软件工程、医学信息系统、数据库系统、微机原理等。此类学校以计算机和软件类课程为主,既有传统PC端的医疗信息系统等软件类课程开发课程,也有web系统与技术等网络类课程,部分学校甚至开设了物联网技术课程。而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部分院校还开设了基于安卓和IOS系统的开发课程,如河北北方学院的智能终端设计与开发。类似的大学还包括: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甘肃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济宁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和遵义医学院等。同样,这类学校也只是以软件课程为主,并不是完全不设置硬件类课程。

3.课程设置兼顾软硬件类课程。国内这一类的大学也比较多,通过专业设置的课程来看,既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也同时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软硬件类的课程比接近1:1。这类学校有: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泰山医学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等。但这类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很容易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相类似。

4.课程设置兼顾医学信息类和软件类课程。在所有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高等院校中,中医药大学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10所之多。这部分学校在主干课程中还会增设一些与医学信息学相关的医学类和医学信息类的课程,如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基础医学概论、医学信息学,医院管理学,卫生统计学,病案管理与统计等。这类学校有:辽宁中医药大学、徐州医科大学等。其目标是培养能够系统掌握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及信息分析与利用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医药卫生管理部门及其相关领域的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及医学信息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5.我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思路设置。当前信息技术是工学领域发展较快的技术,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和方法无时无刻不在向医疗领域渗透,使得医学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所以我们认为医学信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紧跟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越来越注重学生信息技术的培养,不仅包括传统的医用软件的开发技术,而且包括信息处理技术,尤其是大数据环境下的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利用技术[3]。

篇3

1BMEs/EMBS’99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学术年会

BMES是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BiomediealEngineeringSoeiety)的简称.EMBS是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TheInstituteofEleetriealandEleetroniesEngineers)的生物医学工程分会(EngineeringinMedieineandBiologySoeiety)的简称。这两个学会每年都举行生物医学工程的国际会议。1999年,这两个学会首次联合举办学术年会(ThefirstJointMeet-ingofBMES&EMBS)。会议录用的论文近1400篇,注册人数接近2000人,堪称生物医学工程界的盛会。我们医学信息工程科研组共有8篇文章在会上发表。其中,由杨福生教授指导的博士生詹望的论文“Anewhigh一resolutionEEGteehniquebasedonfiniteresistaneenetworkmo己el”荣获BMES1999年研究生研究奖。这是唯一的来自美国本土之外的学生获奖,在会上反响很好。与以往的做法类似,会议的学术交流仍采用主题(Theme)一主轨(Track)一分组会(Session)的方式。本次会议有16个Theme,86个Traek,211个Session,共收录论文1347篇。各个主月的情况见表1.与以往的年会相比,这次年会有更多的结合生物学羞础的研究报道(如“分子、细胞与组织工程”、“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反映了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传统生物医学工程中的信号与图像处理,以及医学仪器仍然占有相当的比例。

2美国离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点滴

会后,我顺访了几所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系或研究所:①TheGeorgeWashingtonUni-versity,②JohnsHopkinsUniversity,③Universityofpittsburgh,④UniversityofMiehi-gan,重点了解了以下3个板城的研究情况。(1)脸与神经科学。脑功能的研究是21世纪生命科学研究的热点,各个学校与医疗单位的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研究内容包括蓦破生理实脸、信号处理方法、临床应用以及一些有商业前景的开发项目。(2)医学超声工程。超声成像由于对人体无创、无扭而受到重视。超声成像包括反映解剖结构的B型成像,还包括血流侧t。近年来在结构成像方面普遨受到t视的是三维成像,这也是我们课翅组目前在医学超声方面研究的!点。同时,将解例结构与组织定征结合起来也是近年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例如,组织弹性成像就是一个例子。(3)医学信息学。随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医学信息学在近年中有了较明显的发展,如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管理及电子病案、远程医疗等。

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同样也走在前面。在美国,计算机与网络已成了各行各业乃至每个家庭与个人都离不开的基本工具与环境。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对提离全民医疗保健的水平起到了不可低枯的作用。在访期间,有机会与这些学校的故授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并探讨双方合作的项目与方式。例如,U垃ver溢tyofPittsburgh医学院神经外科研究所在脑电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方面有很深人的研究,而我们科研组在这方面也承担粉国家墓金项目,双方都有兴趣在脑电信号的处理方面开展合作。从该研究所我们得到了大t珍贵的临床数据,对这些致据进行研究后,我们将撅博士生或教师去UniversityofPittsburgh开展合作研究。通过这次访问,看到了发达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很多有深度的基础研究。从设备条件与经费投人方面着,发达国家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我们也不是因此就无所作为。我们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经过多年努力已经接近并在某些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果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有意识地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我们一定也能取得国际上承认的研究成果.另外,在今后的研究中注意更广泛地开展国际合作,争取利用国外先进的设备与实验条件,对推动我们的研究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

篇4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6-0097-03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加快,医学信息应用越来越广。医学信息工作的发展需要优秀的专业人才支撑,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培养信息化高级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及人才发展规划的一系列文件中也指出,要完善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中医药信息系统建设,尤其应重点培养具有医学和信息学双重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和服务于技术、应用的实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人才培养重要一环的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特别是以培养医学相关人才为主的医学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这也对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医学院校医学信息人才培养现状

医学院校开办医学信息相关专业的时间不长,面向医药卫生领域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等专业大多开设于2000年前后。[1]中医院校开设相关专业相对较晚,各校根据自身研究的特色和专长,设置了不同的专业。

目前,各校开设的主要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医学信息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即使同一专业,各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也均不相同。例如,医学信息工程专业,有的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注重培养综合型人才;课程体系设置上,有的学校侧重于计算机和信息学科专业知识,有的强调较为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有的突出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而且在人才培养体系相对完善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各校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设置也有较大的不同。另外,部分中医院校已经开设了中医药信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因此,综合来看,目前医学信息学科人才的培养仍处于探索阶段,尚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培养模式和教学体系。[2]

医学信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笔者所在的浙江中医药大学在中医院校中较早地开办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2012年开设医学信息工程专业,2015年开设中医药信息学硕士研究生专业并开始招生。目前,学校拥有中医药信息学、中医药信息管理学等两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和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重c学科。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学校已逐渐积累并形成了符合学校特色的较为完善的医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本科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根据社会对从事医学信息相关工作的人才需求而研究设计的。目前,医疗卫生系统及相关的计算机应用研究开发领域急需的是应用型人才,即需要能够进行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使用和维护,医疗仪器设备及其应用软件的开发、使用和维护,医学数据、图像等信息的处理分析等专业性较强工作的专门应用型人才。因此,医学信息类专业主要培养的应是具备上述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高级别应用型人才。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领域,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服务于以医院信息系统开发为主的多平台软件开发及部分网络工程岗位。因此,从岗位胜任力出发,结合社会最新岗位设置及其对人才的具体需求,学校研究设计了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能融合医学、信息学、计算机和现代管理学等多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即具备医疗卫生相关的信息处理与研究、信息系统建设与开发和硬件开发的基本能力,能从事医疗卫生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发、管理及工程实施等工作。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分析、设计和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综合素质,即能胜任医疗卫生领域行业信息化建设和IT行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实施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可以看出,学校医学信息工程专业侧重于培养多学科融合的主要服务于医疗卫生领域的专门型应用人才,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层面较广具备较强应用系统开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2.人才培养方案

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在明确培养什么人之后,制订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中通过开展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育体系和素质培养体系三个层次的教育,以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1)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体系中分为三个教学平台:通识教育平台、大类基础平台和专业课程平台。

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多学科复合型应用人才,因此其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多条主线,且主线并行,包括软件开发能力、硬件设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学科融合能力等。其中,以培养软件开发能力为基础,兼顾智能硬件开发和医学图形图像分析处理。通过必修课程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知识,通过选修课程的设计与选择方案制订,有引导性地指导学生至少选择两个选修方向,使学生除具备医院信息系统、医疗仪器和图形图像三个方向基础知识外,还能够具有更深厚的专业背景和较深入的专业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其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围绕软件开发能力培养展开。程序设计类课程和应用系统开发课程是课程设计中的主线。学校在依据计算机科学课程体系14个核心内容要求开设的基础课程外,又根据本校专业特色,开设了中医学概论、现代医学概论、医学信息学、医学图像分析、医学数据挖掘及决策支持等培养学生医学基础和应用能力的课程,以及智能终端应用开发、物联网原理与应用等符合市场最新需求的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具备医学信息工作的必要基础和更好的社会需求适应能力。

(2)实践教育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就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育体系的构建对培养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将其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都设计了多层次的实践教育体系。从基础课程实验教学到核心课程综合课程设计,再到实训项目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等逐层递进开展教育活动,逐步深入地培养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其中,实训项目包括与医院及企业合作的小学期项目开发,以及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等。创新实践活动包括专业特设的创新创业学分、信息专业各类学科竞赛、学生科研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教师科研项目、学生自主创业项目等。学生根据兴趣和优势,与指导教师及校外企业合作开展各类实训及创新实践项目,从而强化与提升实践能力。

此外,医学信息工程专业还特别安排学生到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志愿者活动,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相关机构和系统的运行,增强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专业和职业的认知。

(3)素质培养体系

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未来从事医学信息工作的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素质的培养不仅仅在于课程的开设,更是贯穿于大学四年教育中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的选择设计、实践活动开展的方式方法、校园文化底蕴等。

因此,在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中,学校首先在通识课程中设计了包括思想政治、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创新创业、校本特色等的各类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宽厚的知识基础和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学校组织教师讨论、设计并应用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如自我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学习等。同时,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组织和设计不同层次和不同开展形式的实践项目和活动,并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例如,邀请学术及行业专家开展学科前沿知识、市场发展动态等系列讲座,与企业合作开展企业项目嵌入,创造环境支持学生创业项目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与实践安排,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创新创业意识、社会责任感等职业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笔者所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是在专业开设多年的基础上逐渐明确并且逐步修改完善,并形成特色。学校以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能力培养为重要基础,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引领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校院、校企合作贯穿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等。例如,学校代表队在国际和浙江省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屡获佳绩,并以此带动了全体学生的程序设计学习氛围和竞赛参与意识。又如,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共建临床信息系统实践教育基地成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示范基地,与联众智慧科技、医慧科技、图特信息科技等多家医疗信息科技公司共建各类校外实践基地,开展多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与实训。

近期,学校在最新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又一次更加深入地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整理。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学科的人才培养应紧密结合社会与市场的需求,在坚持强化学科基础知识与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随着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适时适当地调整培养方法、教学手段。其中,校院、校企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首先应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中设置来自医院及企业的委员代表,依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此外,应该与医疗卫生机构、医疗信息化企业充分探讨,研究适合本校学生的人才合作培养机制,将实际工程应用逐步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使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如何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工作需求相结合,如何将课堂实践能力的培养与企业工程项目的需求相结合,从而使学生能够从现实需求出发,促进其自发地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篇5

教育是着眼于未来的事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未来社会培养相适应的合格人才。随着人工智能的诞生和发展,我国已经开始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并显示出人工智能对于弥补当前教育存在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推动教学现代化和教育发展改革进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医学发展中,工程科学与临床医学不断融合,相互进步。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虚拟与增强现实技术,3D打印技术与医学不断的融合发展,衍生出一系列的医学诊疗技术,仪器,大大推进了医学发展。从2013年到2017年,国务院、发改委、FAD连续发文,多次提及医疗走智能化、云化的趋势,为推动智能医疗领域保驾护航。智能与医学的结合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为培养大量智能医学人才极有必要对智能医学教育新模式进行深入研究。

一、目前医学教育以及医学人才培养状况

智能医学工程是一门将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高科技手段综合运用于医学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智能药物研发、医疗机器人、智能诊疗、智能影像识别、智能健康数据管理等。

智能医学工程的毕业生掌握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础理论,对智慧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家庭自助健康监护三级网络中的医学现象、医学问题和医疗模式有较深入的理解,能熟练地将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医疗信息大数据的智能采集、智能分析、智能诊疗、临床实践等各个环节。实验教学正是融合型创新人才的最好培养方式。智能医学人才的培养需要各学科间的相互交融更为紧密,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培养。与此同时,由于绝大部分医工结合的专业大部分归属与工科学院下,缺乏必要的临床经验,因而学生不能很好的把握新技术的应用。

而国内相关人才缺口还非常大,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医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但是囿于培养时间与培养模式,他们往往只能针对具体某一方向,并且目前的培养体系还多着重于工学技术的研究,缺乏临床实践。

二、智能+医学教育的必要性探究

2.1技术进步对医疗人员的诊疗帮助

以癌症的治疗为例,由于针对癌症药物的研究何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对于普通医生在短时间内难以进行准确的判断针对癌症的研究和药物数量非常巨大,具体来说,目前已有800多种药物和疫苗用于治疗癌症。但是,这对于医生来说却有负面的影响,因为有太多种选择可供选择,使得为病人选择合适的抗癌药物变的更加困难。同样,精确医学的进步也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基因规模的知识和推理成为决定癌症和其他复杂疾病的最终瓶颈。今天,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学研究员需要数小时的时间来检查一个病人的基因组数据并作出治疗决定。

上述问题在拥有工学、医学双背景的医生手中已经不是问题,通过目前日渐成熟的AI技术,对于大量的医疗数据进行检索,通过可靠的编程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完备的医疗数据库,帮助医生进行诊疗。据调查,美国微软公司已经研制出帮助医生治疗癌症的人工智能机器,其原理是对于所有关于癌症的论文进行检索,并提出对于病人治疗最有效的参考方案,它可以通过机器学习来帮助医生找到最有效,最个性化的癌症治疗方案,同时提供可视化的研究数据。

2.2智能医学对于新时代医生培养的影响

人工智能通过计算机可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丰富信息和数据,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人工智能可帮助教师完成繁杂的、需适应各种教学的教学课程、课件等设计,使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学与教的行为和过程,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正如前面所述例子,智能网络模块化学习平台可使教学摆脱以往对于示教病例的依赖,拓展了学生们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可极大地提高医学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教育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将会创新教育方式和理念。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在《当代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与发展趋势》中提到当代教育技术的五大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愈来愈重视人工智能在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结合上述人工结合上述人工智能在医学教育中的创新作用,下面就人工智能结合医学学教育新模式提出一些构想。

三、交叉医学人才的培养

3.1建立智能医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必要性

目前智能医学的研发和临床还存在隔阂,临床医生并没有很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无法从实践出发提出人工智能能够解决的方向,而人工智能的产业界热情高涨,却未必能踩准点,所以产业界需要和临床深度沟通融合,才能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目前,国内仅仅有生物医学工程、醫学信息工程等工科专业培养医工结合人才。

3.2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初步构想

篇6

摘 要:大学生主体精神缺失是高校关注的问题之一。文章从转变教育观念、教学过程实施、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制度保障等4个方面阐述如何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指出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和整个学校转型发展的成效。

关键词 :转型发展;主体精神;培育途径;探索

基金项目:黄淮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项目(2014XJGLX0101、2014XJGLX0402)。

作者简介:张得生,男,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zds9802@163.com

1 学生主体精神缺失的表现

为了解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主体精神,我们对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2013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方式不恰当,被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学生有主观的学习愿望,但没有主动的学习行动,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巩固,作业抄袭,应付实践,时常逃课,临近考试一脸迷茫。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对专业的认识不够,不知专业方向或是缺少专业兴趣;学生不了解、不适应大学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竞争意识不强、创新意识薄弱;学校精细化的教育引导不够。

(2)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独立生活习惯:宿舍内务杂乱,生活中的常识问题往往去求助他人,缺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从小受家庭溺爱,在校“只讲学习”,缺少独立成长的空间和环境。

(3)学生自我调控、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差。主要表现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多,沉迷网络现象严重,很少有学生进行学业、职业生涯的规划。我们认为形成这种精神状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教育强调“上教下学”,教师“中心论”、家长“一言堂”,学生很少有自我的空间和宽松的环境。

(4)盲目从众心理普遍。其主要表现为学习从众、消费从众、恋爱从众、作弊从众、择业从众等。看别人考研自己就考研,别人去图书馆自己也去,别人参加活动自己也参加。形成这种风气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自信不足,缺少个性和创新精神,没有勇气选择自己的方式;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不成熟,行为上缺少深思熟虑。

2 培育学生主体精神的途径

2.1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教育观念是教育活动的灵魂。信息工程学院在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中明确提出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束缚学生主体精神的传统教育模式,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主要体现在如何看待学生。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教育教学活动的对象是有主体意识的人,不能仅仅强调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受动的一面,而忽视学生参与、能动的一面,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能力;其次教师要从内心相信学生有内在的发展潜力,这样才能有效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多主动参与、发表己见和自由讨论的机会。

2.2 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1)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信息工程学院在转型提升中积极推进“三对接”的应用型教学模式和校企“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讲解传授向参与性教学转变。信息工程学院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科技产业园、各级各类工程技术开发中心等合作联盟单位,把教学内容融入设计或生产过程。如与北京中锐咨华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完成了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统筹校内培养与校企“双主体”校外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鼓励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研、研中创,实现了“产学研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升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信息工程学院以教师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及合作研讨相结合为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案例式教学、项目化教学为突破口,积极推行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和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维空间,使他们主动对知识进行内化,完成自我的建构,提升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以SSH框架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为例,引入企业进销存管理系统的开发案例,讨论程序开发框架技术等前沿课题,让学生思考软件工程专业和相关行业的问题。

3)丰富教学手段,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深刻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不再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基础,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何时何地学习。信息工程学院借助云计算中心、网络教学平台、教学资源网站,采用微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种网络开放式教学形式,为学生打造了多元的学习方式、互动的学习过程、丰富的学习内容、开放的学习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多元化复合型人才。

2.3 构建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为了更好地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要求,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依据《黄淮学院“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黄淮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活动管理办法》《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文件,积极开展“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的“四创”教育,构建了相对完善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例如,我们将软件项目管理、嵌入式程序开发等课程的第二课堂纳入了本科教学人才培养体系,在内容上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了学生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发展。

2.4 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制度保障

(1)改革学习评价制度。信息工程学院在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的改革中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和选择权,把握“重过程、多样性”的原则,变末端考核为过程考核,变封闭考核为开放考核,变学校考核为校企共同考核;根据专业特点制订不同的考核形式,可以是小论文、小测验、调查报告,也可以是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创新项目,还可以把课堂提问、讨论情况纳入其中;我们正在试行“第二课堂专业实践学分与课程学分置换办法”,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特长,激发兴趣志向,挖掘创造潜能,有力地保障了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完善评先考核办法。为更好地发挥制度引导作用,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主动适应和参与学校的转型发展,信息工程学院一改过去评先评优中“唯课程分数”论,制订和完善了各类评先评优考核“积分”办法。如新的优秀学生奖学金评定办法规定,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了一个单独模块,要求该项积分不得低于总分的40%,突出技术技能的学习导向,很好地保障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 成效初显

3.1 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麦可思”调查数据显示,信息工程学院近几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整体逐年提升。近3年毕业生的就业区域多为“北上广”,就业岗位专业符合度在80%以上,初次就业月薪平均4 500元左右,工作两年以上月薪可达1.8万元左右,并且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很快就能成为项目经理或部门经理,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2013年,黄淮学院被评为“河南高等教育质量社会满意院校”。

3.2 创业人数不断增多

信息工程学院通过加大投入、加强软硬件建设,搭建了畅通的创业平台,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氛围,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创业的积极能动性。信息工程学院鼓励学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基金累计37万元,其中2014年,学生创办的“易捷网络公司”“智能家居公司”“智能开关科技公司”等获得省市(校)两级创业孵化基金22万元。在连续3年的黄淮学院“移动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信息工程学院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23项。信息工程学院先后涌现了“网络达人—张金科”“节能先锋—王乙丞”等一批创业典型。2013年,学校被评为“河南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2014年,黄淮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认定为“河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

3.3 获奖层次明显提升

2013年以来,信息工程学院在“第五届‘蓝桥杯’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得三等奖,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荣获数字媒体方向专业组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在国际ACM程序设计大赛中3个团队获得银奖,在河南省软件测试大赛中3个团队获得一等奖。

4 结 语

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在转型发展中,深刻把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规律,主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方位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学生的成长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发展相辅相成,互为影响提高,这必将对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转型发展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今后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途径,来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学生的新要求,以期获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庆文, 阮啸, 李文腾. 大学生主体性培养和发展的途径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3(1): 25-26.

篇7

摘要: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先进的办学理念,提出借鉴“双校园、两段式、双文凭”人才培养模式,融合东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探索一条符合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电子信息工程;“2+3”模式;国际合作;双文凭;培养模式

1 背景

合肥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有20多年历史。1985年安徽省与当时的联邦德国下萨克森州签订了友好省州合作协定,明确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各应用科技大学之间的合作作为省州政府教育合作项目,受到德方的高度重视。90年代后期,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高校的合作由单一的受援逐渐向教育、科研合作交流及人才培养转变,开始互派教师赴对方讲学以及互派留学生。进入21世纪以来,这种合作交流进一步发展,合肥学院与下萨克森州所有应用科技大学达成多项新的合作交流协议,开始了全面、深入、大规模的合作交流,按照“2+3”“3+1”等的模式合作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建筑、物流、德语专业人才。2006年7月14日,合肥学院与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签署合作办学协议,自2007年起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项目实行双文凭双学位培养模式。

2 以学生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中、德大学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扎实系统地掌握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的高级技术人才,使之具备从事信号处理、传输、交换及检测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生产与应用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微波技术的研究、应用及开发工作的能力。

2.2 实施方案

双文凭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修完两校教学计划规定课程,成绩合格的可获得两校颁发的学历证书;符合两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例的,可授予双方学士学位。学生前2年在合肥学院完成一定的德语学习及60学分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德方的德语和专业考核,德方按照学生的能力录取分为“2+2”(国内2年+国外2年)和“2+3”(国内2年+国外3年),然后前往德国安哈尔特应用科学大学,在2年或3年内完成德方课程的学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按照德方要求实施完成;本科顺利毕业后可以在德国就业或者申请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2.3 突显以学生能力为本的国际合作培养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3)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按照两个阶段落实,第一阶段,国内2年要完成德语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这期间将安排180学时学习任务,德方认可学分为60学分,到德方学习时这些课程将获得免修,双方互认学分,使学生能更好地衔接上第二阶段学习。第二阶段,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设计了“2+2”和“2+3”二种学习方式。第一阶段学习优秀的同学,暑假3个月完成语言强化和DSH语言考核,即可进入德方第二阶段的教学(2年);另一部分同学第二阶段的第一年,用德语学习部分专业知识和德语强化学习,通过DSH考核后,进入专业学习(2年)。进入专业学习的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信息兴趣和已经具备的能力,在德方学校自主选择电子信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媒体技术3个专业方向来完成本科阶段学业。具体衔接流程如图1所示。3项目合作成效显著

篇8

1.1 对毕业论文重要性认识不够

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曰益增大,本科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很多人认为毕业论文只是毕业前的例行程序和环节,写的好与坏都无关紧要,不会影响正常毕业。此外,由于预防医学专业撰写毕业论文和论文答辩安排在最后一学期,大部分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和备考研究生等多重任务和压力,分散了精力和时间,撰写毕业论文时不能全身心投入,论文选题草率、立意不新、内容平淡等现象逐渐增多。甚至出现抄袭的现象,整体论文质量令人担忧。

1.2 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

国内有关学者曾进行专门调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过程中表现出的知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文献检索技巧、专业外语应用、统计图表应用、统计指标选择、论文撰写中的讨论、外文摘要、结论部分规范书写等方面。笔者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还发现,除上述问题外,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不了解国家当前的主要卫生政策,不掌握从事公共卫生管理的基本常识,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在促进社会发展和公众健康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模糊,影响了论文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应用价值。

1.3 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够规范和严格

各高等院校虽然在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上制定有具体的操作规程与管理措施。但各院系在布置工作任务时往往外紧内松,指导教师也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轻视毕业论文指导的倾向。在论文设计、开题、中期管理、答辩等过程环节很少进行专门检查,也没有具体的管理措施。特别是缺乏监督教师认真指导、师生定期交流、论文相互审阅的工作机制,致使毕业论文过程管理不规范,监督措施流于形式,最终使毕业论文难逃“走过场”的结局。

2.对策

综合分析上述问题,其中既有客观矛盾和管理体制上的原因,又有学生自身和指导教师的个人原因。妥善解决上述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不仅能有效促进毕业论文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1 提高毕业生对撰写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

公共卫生院系要给毕业生创造比较宽松的条件,完善毕业论文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从选题、答辩、成绩评定等方面制定出严格、规范并符合实际的毕业论文考核制度或管理细则,并不断健全和完善,为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提供制度保证。团总支、辅导员、教研室协同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毕业论文不仅能够帮助自己顺利完成学业,还能有效锻炼和培养个人综合素质,对于曰后走上工作岗位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2.2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

加强指导教师对毕业论文的指导,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重视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教师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和当前国家公共卫生的热点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也可以要求学生阅读指定方向的文献,让学生自己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和目的。满足学生自主选择题目的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和调动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是为学生开设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讲座。科技论文的写作有固定的方法与格式,要使学生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训练,必须通过讲座帮助学生掌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如文章结构、语言陈述、实验数据的整理加工、图表的制作与表示方法、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等。每一届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进行专业实习并准备论文设计前,都应安排专业教师给学生讲解流行病学调查技巧和方法、统计学方法应用以及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点的论文写作讲座,使学生了解基本要求,掌握基本方法,具备撰写科技论文的初步技巧和能力。

三是实行论文开题、中期、答辩全过程管理。建立和完善指导教师负责制,鼓励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全程指导和参与论文开题、中期报告、答辩的全过程。指导教师应每2~3周组织一次阶段总结,邀请其他学生参与讨论和交流,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完善研究方法,保证论文质量和进度。

2.3 加强和改进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在院校毕业论文有关管理规定基础上,公共卫生院系应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和培养方向,制定预防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管理条例或细则,使有关管理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严格指导教师的毕业论文责任制度,通过检查和考核,将毕业论文带教质量与指导老师资格聘用、年度考核结合起来,促使指导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同时严格要求学生,通过阶段性检查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将检查结果与毕业论文成绩挂钩,严格考勤制度,对违反学籍管理规定的,给予相应纪律处分或停止其毕业论文答辩。

2.4 建立毕业论文全程质量监控体系

篇9

在我国研究生规模化教育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当今,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优势学科的发展点、新兴学科的生长点、重大创新的突破点,同时也是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构建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探索跨学科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成为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核心问题的重要途径。

1.跨大学科的科研平台构建的必要性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持续增长和研究生培养的多样化发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成为高校关注的重要问题,而科研平台是支撑学科建设、布局研究领域、整合科技资源、聚集科研人才、争取重大项目、培育重大成果、促进合作交流的基础,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关键,科研平台水平是高校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围绕着创新能力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进行科研平台的整体谋划和布局调整,以跨学科大平台的概念进行平台构建成为必要。重庆邮电大学适时进行了科研大平台的谋篇布局和规划发展,其中光电科研大平台是跨学科大平台中的典型实例。

2.工理结合的光电科研大平台

光电科研大平台包括中央与地方共建光电器件及系统科研和能力提升平台、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地共建光信息材料实验室、中地共建射频技术平台,其整体统一在光电信息感测与传输技术重庆市科委重点实验室下,是整合光电工程学院、数理学院等多个学院的科研能力,共同构成的覆盖光电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光电科研大平台,平台示意图如图1所示。平台支撑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并对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等学科的形成有力辐射。大平台学科涉及面广,学科交叉明显,为跨学科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层次人才提供了支撑。

3.光电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方向与内容

本跨学科科研平台主要在光电感测材料、光电感测器件与技术、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三个方向彼此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支撑了电子科学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医学工程等多学科的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

①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

光电信息理论与技术体系的形成是光电感测技术应用的重要支撑,是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关键。关于光电信息材料的理论与技术的研究近年来在国际国内都十分活跃。本研究方向以信息技术领域的新型功能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材料的计算机模拟、设计和仿真为主要研究方法,为新型光电信息材料,特别是新型光电传感材料的研发和改进提供理论指导,并在光电功能转化、光纤放大器、生物荧光探针等技术方面进行探索。本方向的研究能够有力支持理论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中物理电子学专业的研究生培养。

②光电感测技术与器件

本方向主要对光电感测机理与技术、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进行研发。在光电感测机理方面,在光电信息材料理论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位移、振动、角速率、光谱、光热、气体痕量分析、生命体征信息等感测对象,对其感测机理进行探索,对惯性传感、光纤传感、温度传感、光敏传感、气敏传感以及MEMS传感等单元感测技术进行探讨,对感知器件及系统的设计提出新的方案。在光电感测器件的设计与工艺技术方面,根据光电器件的基础理论及关键工艺技术,结合感测信息对象的需求,开展MOEMS传感器、角速率传感器、振动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气敏传感器等器件及系统的设计与加工工艺技术研究,以此为基础,研究感测片上微系统、光电混合微系统集成等工艺,为光电信息的传输与系统设计提供依托。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方面。

③光电信息传输体制与系统

光电信息传输的目的是将光电器件感知检测到的信息传送至上层应用,是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连接纽带,负责总体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提供传输连接服务和数据传输服务。在研究方向一光电材料理论探索和研究方向二光电感测器件设计的支撑下,结合国内外的技术发展和技术趋势,本研究方向重点面向智慧医疗应用,主要攻克体征信号处理、信息传输体制与标准、微系统结构与应用集成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形成智慧医疗与健康信息服务领域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形成基于光电感测与传输的共性技术体系,为光电技术的工程化应用提供支撑。本方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通信与信息工程研究生培养重要依托。

4.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导师团队建设

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长期坚持导师团队的管理方式。基于跨学科科研大平台的研究生培养首先必须构建具备多学科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领域的教学科研团队。在光电大平台基础上,所涉学院密切合作,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学科结构合理的导师团队。团队拥有研究生导师30余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名,重庆市巴渝学者1名,拥有智慧医疗系统与核心技术重庆高校创新团队,同时集成电路设计团队获得中国侨界创新团队贡献奖。团队具有指导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理论物理、生物信息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多学科研究生的多年经验,为跨学科研究生师生团队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提供了人才保障。

5.人才培养成效

近5年来,本平台在其他高校挂靠招收博士研究生3人,授予博士学位人数2人。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已达到600余人,授予硕士学位人数超过400人,有20余名硕士生获得重庆市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在“挑战杯”等科技竞赛中上百人次获奖。同时,注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健全了研究生培养保障体系和质量监控制度,保障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篇10

一、教学内容

1.EAP教材现状

我校拥有通信、密码、测绘等多种优势专业,EAP课程的教材设计也应满足不同学科的需求。由于学科专业性较强,国内少有合适的学术英语教材,因此需集中英语和专业教师的优势科学规定教学内容的范畴、层次、结构、知识点和教学思路,自行选编合适教材。目前国内已有学术英语教材陆续出版,如2012年外研社出版的EAP教材,包括人文、社科、管理、医学、理工、农林等,将各学科背景作为语言技能的训练环境,以学科知识、概念为话题,综合培养学生语言应用、思辨创新和学术科研能力。全书分为读、听、说、写和研究板块。我校EAP教材设计也可参考这一系列教材,同时根据学科的特殊要求和特点进一步细化。我校曾出版《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英语》,《科技英语教程:计算机通信数学》及《大地测量双语教材》等科技英语教材。这些教材各有优势,值得借鉴。其中《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英语》对阅读和写作技能分章叙述,介绍了收录于SCI的专业英语杂志、论文及专业网络资源检索等。《科技英语教程》注重读、写、译的训练。全书分计算机、通信与数学板块,每个板块由若干单元构成。各单元包括文本、词表、综合练习和阅读材料四部分,可用作针对通信专业的EAP教材。《大地测量双语教材》是面向本科生的测绘双语教材,按主题分章,各单元给出专业词汇和中文译文,适合本科生阅读使用,但未突出专业的语言特点,学生阅读后虽内容了解,但对语言的把握容易停留意识表面,难以消化吸收,因此针对某些专业还应重新设计教材。

2.EAP教材设计

EAP教材设计不应简单堆砌专业材料,应符合“专题化、层阶式、系统性”原则。专题化即以专业内容为单元主题,如地图学与地信系统,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单元之间可前后联系也可保持相对独立。单元主题可结合相关学科群及课程群划分进行选择,内容根据一级学科群下属子学科选定。教材设计耗时较长,EAP课程可逐步推进,先在某个专业推行试点教学。在EAP教材设计上,英语和专业教师应充分协作。英语教师能快速识别专业语言特点,专业教师更了解哪些材料精、新、实。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优化资源利用。层阶式(阶梯式),即教材内容应循序渐进、由段落到篇章、由浅入深。各单元可从语言学习和学术研究层面出发,宏观与微观并进。语言层面要求段落不必过长,有代表性。从微观入手,注重语言在专业领域的使用,如句子间关系,句子内部关系,语法结构、语体、专业词汇、句子多样性,定义、分类、性质描述、假设、比较等典型的交际模式。学术层面,即宏观的篇章理解,篇幅可略长,以培养学生理解和获取信息能力为主,同时设计应用、综合、分析与评价等活动,达到较高水平的输出。系统性即教材内容应遵循一致的设计理念,不松散,不随意。听说读写与学术研究围绕一定主题,各部分不应支离破碎,共同为总的教学目标服务。

二、EAP课程教学策略

EAP课程可基于主题式教学,结合集体授课及群体合作的任务型或项目式学习。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实现最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总体上EAP教学应实现输入式阅读听力和输出式口语写作间的平衡,或以阅读写作为主,融入口语听力等活动。对于一个材料可从多角度运用,设计多种活动,以形成“活动链”式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操练的内容充分吸收。如听一段会议材料,再进行翻译,并对材料内容进行口头或书面回应,就可以产生一个由听力转化为翻译+口语(或写作)的活动链。阅读一段材料,再听一段相关材料,进行综述或总结,就形成了一个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的活动链。“活动链”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在反复操练中充分理解并运用所获取的信息。

“活动链”

听力翻译口语(写作)

阅读+听力写作(口语)

阅读口语(写作)

听力写作(口语)

教学中可采用讲授法,学导法(学员自学+教师引导),讨论法或研究法。方法应根据内容而定。教学活动设计可包括相对“机械化”的练习,或开放的交际式活动,兼顾流利性和准确性。初期应鼓励学生参与主动应用,体会语言的交流用途,后期可转为被动的阅读听力训练。EAP课堂中教师的应该是监督者、材料提供者、准确语言模式提供者、组织者及评价者。课堂中应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学习者之间的活动(learner to learner),学习者自身的活动(learner to self),学习者与群体间的活动(learner to group),以及教师与群体间的活动(teacher to group)(Richards.2002:14)。其它教学活动还包括研讨,报告,综述,创造式与批判式写作等。朱熹有言:“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应根据课程的阶段性目标和总目标,课程内容及学习对象发掘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EAP课程教学评价

合理的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尺度。要求教学前教师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教学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进程,总结并优化教学方案。教学后检验教学成果,综合评定学生成绩。考评也为了学生监督自我学习效果,发掘有效方法进行日后自主学习。EAP课程既考查英语学习情况,也考查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考查语言能力时,流利性与准确性应加以权衡;考查内容时,是否积极思考,用英语积极讨论,有较强的分析、综合、评价能力都属考查范畴。考评应减少应试色彩,发挥个性优势,重学习过程。考查方式应多元化,如项目研究、英文学习日志、评论文章、材料综述、论文写作、读书报告等。学生平时具有一定的语言输入,但输出的问题相对严重,所以EAP课程应注重学生输出能力的培养,必要时学生可参与教师的教研项目。积极合理的考评有助于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习欲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和授人以欲。评价正是为了找到方法,激发动力。

结语

我校拥有测绘、通信等特色专业,有一批业内知名专家,在科研方面占一定优势。但一所学校能否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不仅要看它的教研团队,同时要求它所培养的本科生也具有一定的研究创新能力。EAP课程旨在为本科学员开拓更大的空间,提供一个用英语拓展专业的平台。不仅有利于解决大学英语目标定位不清、内容重复等引发的懈怠问题,也会为学生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2002,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 (《语言教学矩阵》)[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nglish Education Press.14-17.

篇11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我国从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试点以来,本着多方筹资,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新农合的试点地区正在不断的增加,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10年的覆盖面要达到农村的80%以上,逐步实现基本覆盖全国农村居民。随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深入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参保人数多、覆盖地域广、应用管理复杂的工作特点放映出目前的手工处理方式已无法满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需要,借助以计算机为操作工具和以通信网络为传输手段的信息系统来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础数据和操作流程进行规范、管理已是势在必行。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在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开始了参合农民住院费用补偿由医院垫付后与市农合办结算的试点,大部分医院都是在原有的医院HIS基础上直接进行新农合业务的操作,这样极大的影响了医院HIS的工作效率,增加了病人的等待时间,并且由于新农合病人的补偿比例和普通医保病人的比例不一致,也直接导致了新农合病人费用数据的不准确。因此,很有必要将新农合信息系统从HIS系统中分离出来,建立一个独立的新农合信息系统。本课题围绕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资源可行性分析、进度安排可行性分析对开发一个独立的新农合信息系统做出了一个完整的可行性研究分析。

二、可行性分析

(一)经济可行性分析

经济可行性分析是可行性论证的主要内容,必须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法对整个项目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费用的全面计算以及项目研制成功投入使用后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分析。

1.评估预期的开发费用和运行费用。

在新农合信息系统开发之前,已经进行了周密的调研,比如到使用的医院进行实地走访,采用会谈、召开调查大会,和使用信息系统的医院领导进行一对一沟通以及和多个医院的信息部门负责人通过多次电子邮件往来进行沟通等多种形式,对开发费用和系统运行后的预期费用进行了全面估算,预计费用总和在3万人民币左右。开发费用包括了系统开发所需购买计算机硬件、开发软件的费用,运行费用包括系统在投入使用后所需购买的计算机以及服务器设备、打印机及其耗材、读卡器等费用。

2.评估预期经济效益,分析费用降低和收入增加的可能性。

新农合信息系统在使用后,可以降低HIS数据库的冗余度,提高了各医院间往来数据的共享程度,保证参合病人的能够及时的得到费用的正确补偿,为医院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新农合信息系统从HIS中独立出来之后还可以提高HIS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提高医院住院部新农合办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从而增加医院的经济效益。

3.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投资偿还期、ROI(投资报酬率)等)。

一般来说,每个医院的新农合窗口都和住院部收费处窗口开设在一起,新农合信息系统独立出以后可以减少这些窗口病人办理各项手续的等待时间,改善病人在看病时“三长一短”现象,所以将窗口工作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数据库工作效率的提高抽象处理后,计算出的投资偿还期为180天,因此得出的投资报酬率ROI>8。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新农合信息系统一般都是直接依托医院现有的后台服务器支持,直接在HIS的基础上开发出来,但本着保证参合病人获得费用的正确计算以及提高HIS的工作效率必须编写程序,将新农合数据从HIS数据库中分离出来,程序的编写依托PowerBuilder设计平台,新农合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基于分布式的C/S结构建立,后台依托Oracal大型数据库。系统开发的项目组成员曾经在医院的信息部门从事医院信息系统维护和开发工作,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对于医院的工作流程特别是新农合的业务流程,补偿比例算法非常熟悉,实际相当于已经开展了部分了本系统的需求分析方面的相关工作。项目组成员结构合理,主持了3项省级科研课题,完成5项市厅级科研课题,具有相当丰富的科研经验。

(三)操作可行性分析

医院新农合办有专业的收费人员,在新农合信息系统使用后,DBA只需要对原有的收费人员进行简单培训以及比例解释后就可以上岗操作;由于系统完全按照面向对象理论,采用窗口设计,功能模块清晰,界面友好,完全按照新农合业务流程设计,易学易懂。

(四)进度安排可行性分析

新农合信息系统开发周期相对较短,能够完全按照软件工程生命周期理论而制定的相关进度来来安排和开展工作,能够在预先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并且有专门的人员对项目的进度进行检查和对原型系统进行调试并在系统投入使用后有专门的DBA对系统进行维护以及对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二次开发。

(五)资源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论证的最后一项内容是项目建设的资源可行性分析。医院已经具备了开发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资源,所需要购买的硬件设备和软件不需要很多,并且项目开发小组的成员平均年龄不到28岁都拥有硕士学位是一只年轻而有创造力的队伍,有能力有时间和精力完成整个项目的开发工作,医院领导大力支持项目小组成员对新农合信息系统进行的开发工作。

三、结论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国各地全面展开,本课题将研究设计一套优化的接口方案,通过均衡处理负担来解决业务量和数据传输量大的问题,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完整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车路,张伟.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化探索.菏泽学院学报,2009,3l,2

篇12

李永荣,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4年出生,2006年7月本科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工学院。2009年4月于该校硕士毕业后赴日留学,在东京工业大学有机高分子物质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12年5月起,就职于空气化工产品(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留学期间,主要从事点击化学后功能团化聚合物合成芳香胺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光电性能研究,目前已在Macromolecules等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同时申请日本专利2项,参加日本国内外学术会议10余次。

多年的留学经历让我逐渐领悟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思维,无形中对自己的研究工作和生活也会有所帮助。如何面对中西文化差异并将中西文化融为一体也是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很大的考验。艰辛的求学路上困难重重,克服了种种挫折一路走来之后,发觉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学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执著和对世事的豁达。——马斌

马斌,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3年出生,2005年获兰州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同年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攻读医学及制药学硕士。2007年在荷兰特文特大学开展细胞与分子生物学方向的博士研究,2012年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在瑞士苏黎世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研究兴趣集中在阐述炎症疾病发展的的细胞分子机制及探索治疗方法。

非常荣幸能获得自费生奖学金,真诚地感谢国家对海外学子的关怀和鼓励,并深感自己肩上对祖国的义务和责任。这一荣誉给我的学习生涯划下一个完美的句号,同时也是日后努力工作的动力,我会继续努力提升研究能力和水平,并秉承海外学子“知识报国”的优良传统,争取早日回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马儒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