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6: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二年级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小学二年级教学论文

篇1

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实施,对小学数学教学也有着新的要求,通过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就能有助于实际教学水平质量的提高。也能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当前的教学发展下,加强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有效性理论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整体发展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特征和现状分析

1.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特征分析

从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特征来看,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进步发展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进步发展的关注主要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的重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通过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学习素质的发展。有效教学的实施对师生间的关系融洽比较重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函比较有利[1]。

再者,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实施,对实际教学的时间以及教学的效益比较关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比较重视教学的效益提升,而不是为了追求速度。另外,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的有效教学实施对教师的反思以及教学的创新比较重视。通过有效教学的实施,注重教师自身的教学反思,从而能够及时的将教学方案进行调整,达到高效的教学课堂。

1.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有效策略实施的现状来看,还有一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实际教学的目标没有得到有效明确,教学的随意性比较大。还有是在教学的主体也没有明确性,一些老师在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将自己作为是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没有得到重视,从而就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整体的教学效率比较低下等[2]。

另外,对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相对比较简单化,没有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小学教学受到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不能有效将教学的方法多样化呈现,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内容上也没有和实际生活得到紧密的联系等,这就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诸多不利。

除此之外,在实际教学中的评价教学过程中,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及时的评价。这一问题的存在就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有着影响,教学评价中一些老师的评价比较模糊化。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全面性的评价,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都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

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原因以及优化策略

2.1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问题原因分析

从小学二年级的数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成因来看,主要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的。其中在外部的环境因素方面,小学的数学整体发展水平对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效果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社会期待对教学有效策略的实施也会形成动力,还有是通过全面的课程改革,对数学有效策略的实施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些方面的外部环境得到了优化,就能有助于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作用得到有效发挥[3]。

另外,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产生影响的因素,还体现在学生的学习心理。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认知水平等,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如果在这一方面没有得到激发,就会对有效策略的应用效果产生相应的影响。还有实际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以及自我效能感以及教师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方面都会对数学教学有效策略应用产生影响。

2.2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实施

对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实施,要能充分遵循相应的原则,这样才能将教学有效性的目标达成。主要就是要将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充分重视,在这一原则下,教学要能围绕着学生加以实施,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让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以体现。要能将这一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充分重视,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4]。还有是将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原则加以遵循,以及将教学的生态和谐发展的原则得以遵循,这些原则的遵循就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

小学二年级是学生学习的初始阶段,对这一阶段的学生教学中,采用有效教学的策略应用,就要能够充分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详细分析。在对教材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精心设计,并要能够在设计中对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能得到充分重视。还要注重将问题设计和实际生活取得联系,让学生能够对数学问题产生共鸣。数学教材作为是学生学习和老师教学有效性的纽带,要能在教材基础上实施有效策略。

有效策略的实施中,可以通过情境设置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来进行创设动态化丰富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有效实现。在情境设置中,将现代化技术在这一教学中加以应用,就能有效的感染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数学教学课堂[5]。

篇2

一、学海无涯,教无止镜

我积极要求上进,既能认真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尽职尽责,又有奉献精神。我知道“学海无涯,教无止境”, 只有不断充电,才能维持教学的青春和活力。我认真参加市、区、镇、校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及各类学习讲座,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让自己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新课程改革既是挑战,又是机遇。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来不断充实自己、丰富了自己的知 识、为自己更好的教学实践作好了准备。

二、提升业务,科研实践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觉得提高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今后不断努力的方向。我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课课清。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再多一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2、认真学习各类教育教学杂志中的先进教育经验。包括《当代教育家》、《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研究》、《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等各级各类教育类报刊杂志,利用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来努力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3、认真参加各级教研活动与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学校同事与名师的教学方法,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我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学习教育教学方面的新思想,掌握新方式,运用新理论,提高教学效果。利用课余时间向电脑能手学习,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

三、全优课堂,提升自我

课堂是教师展现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我将自己的爱全身心地融入到全体学生中。我积极推广“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并力求让我的数学教学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模式,更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1) 备好课。我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领导的指导下进行听课,听讲座,领会课改精神实质。然后根据“三不五环”要求,撰写课后反思。回到学校,我把学到的知识应 用在教学上。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课改,虚心向名师及同事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查资料、做教具,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使学生能更快掌握教材内容。

(2) 上课。我听了许多我校经验丰富教师的课,发觉他们上课有激情,有很深的教学艺术,也深深懂得上好一节课不容易。上好一节课是每个教师最起码的要求,我在课堂教学力求抓 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我还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后进生回答。做练习巡视时,我注意对后进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争取让他们更快地进步。

(3)做好课后辅导,对后进生做到从友善开始,理解和尊重他们。从学习上生活上真正关心他们。能及时倾听学生意见,想法,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虚心向名师学习教学方法、教学艺术,博采众长,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4)每天我给自己一个反省的机会和时间,坚持独立地思考,即时做好教学后记,反思自己这堂课上得怎样,学生掌握了吗?哪些能力得到了提高,或是哪个问题没有讲透,怎样讲会更好。

四、 严守制度,做好表率

我严格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同时,发挥自身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积极培养青年教师,通过多种渠道锻炼,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作能力,为学校培养新的教学能手。

五、反思工作,不断进取

篇3

现在,许多人把我们苏州十中称作是“最中国的学校”,一所中学能够被誉为“最中国”,无疑是莫大的荣誉。我们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呈现出民族的优秀本色。

我很荣幸,与杨绛先生一样,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然后又回来担任校长的,如今在校长岗位上已经走过了第七个年头。我常想,学校就像一个家庭,学生就是子女,现在我的兄弟姐妹们都离开家门在外干事业,唯我留守家中,守护这一方家园。其实,我也应该算是一个回家的游子。毕业以后,我曾经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7年恢复高考,我参加高考后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教书,再调回城里,先后在学校、机关工作。直至2002年9月,我在组织的安排下返回母校。这期间整整28年,在这28年中,我无数次地梦回母校,梦回我熟悉的东操场、西花园。

28年来,母校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就连连接东操场和一号楼的宣传画廊也没有改变,还是那般高,水泥墙体、木质橱窗。跨入新世纪后,苏州等地与全国一样,掀起大办高中的热潮,动辄花费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用数百亩土地搬迁百年老校。但历史是应该延续的,那些积淀了传统的老校舍,更能让人产生归属感。因而,我校选择了“修旧如旧”的做法,利用百年校庆的契机,把改造校园与梳理历史结合起来,把传承文化与塑造学校精神结合起来。我很荣幸,在回学校担任校长之前的这么多年里,学校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也没有受到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六年前我们着手改造学校的时候,没有砍树,没有拆房,而是回归历史与传统,把学校有形与无形的环境融入到“吴文化”的背景之中,使学校再现为一所园林式的学校,同时,更让她显现出一所伟大学校的光彩,成为一所真正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人文校园。

、李根源、章太炎、竺可桢、、何泽慧、陆璀、彭子冈、李政道等,长长的石碑在校园内七八条长廊中环绕、展列。这些名人有的曾经是我校的教师,有的是学生,如今他们已经化作一种经久不散的气息,弥散在校园里。因此,文化浸润与情感体验,成为学校教育两个鲜明的特点。“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名学生的本色人生”,也成为我校的教育箴言。

我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学校本部的这种被人们称道的“修旧如旧”的校园人文气息,更让我自豪的是我校在与原苏州市八中合并后,以十中的人文底蕴,带动薄弱学校所取得的成就。这是用文化迁移、用文化提升一度被当地老百姓称作为“野八中”的成功范例,它具有如何让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的意义。

1936年11月14日,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在振华女校成立30周年大会上演讲时曾这样说过:“我希望70年后,振华女中已是规模大为扩充,创办人服务的精神已充满全国,在座的同学,也已经近90之年。到那时,再来此地庆祝母校百年上寿。”现在,竺先生的愿望已经实现,先生应该欣慰了。

振华女中即今天的苏州十中,旧址是清朝苏州织造署,据说曹雪芹曾在此生活过。原八中是苏州最古老的庙宇相王庙的原址,紧邻《全唐诗》主编彭定求的故居,我校校友彭子冈小时候就在这里长大。这两个地方在清朝时曾为一家,相王庙曾被康熙帝赐为织造署的“家庙”。现在,历史又一次让这两处地方合而为一。

我有着浓厚的十中情结,也隐隐地有八中情结。我虽祖籍是苏州,但却生于镇江,一直到11岁那年才随父亲退休迁回苏州老家。那一年,正巧是1966年开始。我刚读完小学二年级,准备读三年级,但却再也没有等到上学的机会,而是让学校生活空白了4年,然后,就进了十中。在那个年月,十中的教师有着非凡的勇气,暗暗地给我们认真上课。我的语文老师偷偷地到长达图书馆(当年为纪念王谢长达而建造的学校图书馆)借来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期刊给我们阅读。那时,我校的教育质量是无校可比的,在苏州列第一。我很明白,我之所以能当校长,那几年打下的基础功不可没。

1966年的事情,我基本什么都记不得了,但有一幅画面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大概是7月或者是8月,街道居委会召开居民大会,地点就在八中的操场。我母亲那时刚回到苏州,作为一名家庭妇女,突然要经历这么大的场面,让她很不适应。母亲怯怯地拉着一个怯怯的我,从十全街进入,经过几排房子,到达了响着大喇叭的喧闹的学校操场。这是我对苏州的第一个记忆,也是我对苏州学校的第一个记忆。这个印象从此就烙在心底了,它肯定不是一种自觉的记忆。从我第一次进八中,到十中与八中合并我当校长再进八中,中间横跨了整整34年。这一定是个“因缘”,八中在我当校长的任内完成了改造,以十中的底蕴与精神实现了办学质量的飞跃,对我来说这是天赐“机缘”,是我莫大的荣耀。

教育需要剔除功利的因素,学校应该是一个诗意的教育天堂。振华的办学,是人文办学,从一开始就坚持以大学精神引领学校的发展。北大校长、清华校长周怡春、复旦校长王宠惠、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东吴大学校长杨永清,都曾为学校的董事。大学精神引领,其实就是科学精神的引领,就是人文精神的引领,使得学校在一个高平台上起步、发展。上世纪30年代,在学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南有振华,北有清华”,振华学生许多都考入了清华,如、何泽慧、杨绛、陆璀等,他们都曾是振华的学生,又都是清华的学生。现在的中学教育自成系统,与大学脱节弊端大矣。

大作家叶圣陶曾经是我校的教师,专门辅导学生文章写作;大作家苏雪林是我校的国文教师,十年前还与我校有书信往来;小说《红岩》的责任编辑张羽是我校的国文教师;大画家颜文梁是美术教师。又如章太炎、等名流也曾作为兼职多次莅临学校作讲座。以大家培育后人,后人自然容易成为大家。现在,教育界十分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校长的专业发展,这是十分必要的,但我总以为还缺少点什么。专业发展强调得多了,会不会专注于教师、校长技术层面上的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素养?在苏州十中百年历史中,许多教师、校友的人文素养是我们这些后辈无法企及的,尽管有不少是科学家,但他们的文学、艺术才能却比我们现在所谓的专业人士还强。如何泽慧,至今我们校园内还保留着上世纪30年代初,她离开母校时篆写的石刻,熠熠生辉。

难道现在我们的教师,只能在专业上有专攻而已?我校百年校庆前夕,出版了近20本图书,是追溯历史之作、是教师的专业之作。我想,一所伟大的学校,仅有此还不够。如语文教师就不能局限于写教学论文,只研究教材教法,应当鼓励他们去创作,去写小说、散文、剧本、诗歌。现在学校所谓的专业发展,实际上可能导致把教师朝“匠”上培养,教书成为专业的流水线,按照流程而操作。

为什么我们的政治教师不能成为哲学家、政治家?为什么我们的地理教师不能成为旅行家?数学教师难道就不能把自己的触角伸向数学无垠之领域?我常常思考,为什么我们学校现在的教师队伍中,走不出叶圣陶、苏雪林、张羽这样的教师?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中走不出杨绛、彭子冈这样的学生?不要把我们的教师与学生“圈养”在校园内,不要束缚他们,允许他们走出校园,允许他们在教师队伍中进出自如,成就大事业。这样的学校才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伟大学校。

今年是陆文夫创办、驰名海内外的《苏州杂志》创刊30周年,杂志社出了一期增刊,全为苏州十中而作。我校的师生与画家、作家、诗人共同挥毫,成为佳话。王禹同学的诗是歌咏王季玉校长的,面对王校长的坐像,他吟唱道: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