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6: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就业前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管理、产业政策、投资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法、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财政与税收、基层岗位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以及各校的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
经济管理学专业就业前景
经济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培养能胜任各级政府经济管理部门工作和企事业单位实际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制度的深入改革,加入WTO后与国际惯例接轨步伐的不断加快,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及组织所认识,企业决策者开始认识到运用经济管理知识来管理公司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损失。经济管理的人才无疑成为了许多企业追逐的对象。在今后20年中,中国所需要各类管理人才,而其中经济管理类人占到相当大的比例。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扎实专业知识,可以前往金融机构、各大企业、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等从事相关的职位,具备一定工作能力的话,相信也是可以在经济学领域发展的很不错的。毕业生们需要好好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才有可能觅得理想的工作。
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可以从事的工作岗位有:证券、基金、信托、银行、市场营销、经济预测和分析、对外贸易、管理类等等。毕业生也是比较适合报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这是一个热门的专业,比较吃香。
经济管理专业就业方向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经济学专业类的应届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特许金融分析师(CFA)、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房地产、互联网、金融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房地产;
2 互联网/电子商务;
3 金融/投资/证券;
4 新能源;
5 建筑/建材/工程;
6 其他行业;
7 计算机软件;
8 贸易/进出口。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网络推广专员、文案策划、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网络推广专员;
2 文案策划;
3 财务总监;
4 财务经理;
5 销售经理;
6 会计;
2差距分析(战略目标)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主要体现在其应用知识的能力,即实际做账能力。而用人单位对会计学专业人才的要求并不特别看重其学历或者毕业学校更看重是毕业生的个人素质和实操能力。因此,对于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讲,只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并且考取相应的辅助证书,并且个人素质高,一定会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加之,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一直秉承“团结、正气、文明、创新”的教育理念,所培养的学生一定是具有着合格的财会素质的人才。那么首先要做的是订立“学风建设”的战略目标,而订立战略目标的过程就是差距分析的结果。差距分析就是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就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进行对比分析产生的差距就是学生大学四年的战略目标,如恰当的待人接物、扎实的会计学专业知识、辅助证书(英语四级、计算机二级、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初级会计师证书)的考取等。另外,有一部分学生数学、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认真踏实用功且有志继续深造可以考虑考取会计学硕士。还有一部分同学有志创业且上大学前或大学期间已涉足某些行业进行商业运作,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可适当引导或提供一定的平台和帮助,助其创业成功,那么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讲考取会计学硕士、创业成功就是他们的战略目标。
3n级计划分析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承认学生个性的差异和程度的高低,主张在统一的培养目标之下应注意因材施教。同样,我也认为对于不同层次的同学应注意因材施教,前提或培养目标是让其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根据我所带班级(山西工商学院会计学院14级本科四、五、六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特将我的学生大致分成以下几类:第一类: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好且学习认真踏实有志考研者(执行一级计划者);第二类:数学基础好或者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认真踏实有志考研者(执行二级计划者);第三类:数学和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认真踏实倾向毕业后就业者(执行三级计划者);第四类:数学和英语基础一般但学习认真踏实倾向毕业后就业者(执行四级计划者);第五类:数学、英语有一门极差或者均差、不热爱学习、对学习抵触大思想上怠慢者(执行五级计划者);第六类:有志创业者(执行六级计划者)。该分类可根据实际情况再细分。
3.1一级计划分析。
新生报道之初辅导员会将其高中档案收回,其中包括其高考成绩单,辅导员可将其高考成绩誊抄成册以便查阅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了解会发现有一部分同学高考成绩中英语和数学成绩分数较高、基础较好,只是由于偏科综合成绩差,这部分同学是最有希望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同学。辅导员可通过与该部分同学谈话了解其大学生涯规划及其考研志向,若有考研志向则可以从大一开始让其制定详细的大学生涯规划以便计划的实施与跟踪评估。该部分同学的学期计划可以大致如下:首先在完成正常的课堂教育并积极参加学校、学院举办的各项活动的前提下,可分考研和考证两条路径制定计划并保证实施,具体路径如下:第一,考研路径。大一、大二学年贯穿始终夯实数学英语基础,大三全力备战考研,初试通过之后准备复试,论文答辩之后进行社会实践。第二,考证路径。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要做到:大一上学期了解并学习会计从业,大一下学期熟悉并深入学习会计从业通过会计从业,大二上学期了解并学习会计初级,大二下学期熟悉并深入学习会计初级通过会计初级。考取英语四级要做到:大一到大二上学期夯实英语基础从词、句、篇、题层层入手,大二下学期全力奋战英语四级。考取计算机等级要做到:开设计算机二级课程学期认真学习计算机二级,学期课程开设之后趁热打铁报考并通过计算机二级。总之,该部分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大二学期末要取得英语四级、会计从业、会计初级、计算机等级等证书,并将英语、微积分的基础打牢,大三一年全力备战考研。因此作为辅导员要让其明确每学期的学习任务,并督促其制定合理的学期计划,再分解成周计划、月计划并形成正式的书面计划,以便辅导员后期鞭策,督促并以此作为依据和标杆。
3.2二级计划分析。
该计划针对的目标人群是数学基础好或者英语基础好且学习认真踏实有志考研者,该目标人群与一级计划的目标人群相比只是其研究生入学考试重点考查科目中有一门基础偏弱,因此其与一级计划的目标人群相比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弥补自身的弱项,而他们的考研路径与考证路径与一级目标人群一样,在此不作赘述。
3.3三级计划分析。
该计划针对的目标人群是数学和英语基础较好,学习认真踏实,毕业后倾向就业的学生。该部分同学需要执行考证路径,并在大三时着情涉足会计中级,虽然他们不符合会计中级证书考试的条件,但是可以涉足该部分知识的学习加深会计学业专业知识的学习为将来步入社会就业打下夯实的基础。在大四时,要进入社会实习接触帐务,掌握会计实操能力。
3.4四级计划分析。
该计划针对的目标人群是数学和英语基础均一般,但是学习认真踏实,毕业后倾向就业的就业者。该部分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会计证、四级证、计算机等级证中酌情选择几样重要的有助于就业的证重点攻破。
3.5五级计划分析。
该计划针对的目标人群是数学、英语有一门极差或均差或不热爱学习且对学习抵触大思想上怠慢者,作为辅导员针对该类学生需要首先让其从思想上端正学习态度教导其要尽量修满学分不要挂科或少挂科。
3.6六级计划分析。
该计划针对的目标人群是有志创业者。针对该类学生可适当指引其参加“大学生三创大赛”,“创业课题”等有关创业的平台,也可多与其讨论,对其鼓励。
历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国家将“优先解决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作为推荐积极促进就业工作的重点。在浙江省内,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有浙江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树人大学、宁波大学以及宁波工程学院。随着中德合作日趋紧密,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于德语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但宁波大学德语专业作为年轻专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和空前的挑战。
在宁波大学首届德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基本确定之际,我们对这41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他们正式毕业后做了后期跟踪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1份,回收41份,无问卷空白或缺失,问卷有效率为100%。
一、专业水平对就业的影响
调查问卷所涉及的题目从对德语专业的喜好以及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和从事其他事物的时间比例入手,发现36.585%的学生非常喜欢德语专业,53.659%学生觉得一般,还有9.756%不喜欢德语专业。在不少就读外语专业的学生看来,工具的目的性和实用性使外语成为技能的代名词,而非专业本身。虽然外语专业是热门专业,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生对其都有浓厚的兴趣,这样必定会对专业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时间支配上,36.585%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学习期间学习和从事其他事物的时间比例应该是50%∶50%,2.439%的学生认为其比例为100%∶0,48.781%的学生认为应该是70%∶30%,剩下1.220%的学生认为是30%∶70%。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学习期间不能死读书,只读书,还应该从事一些其他活动。德国教育专家认为,大学生花在学习和其他事物上的时间可以是50%∶50%,但是学习始终要放在首位。
我们就专业学习的要求分析发现,关于专业水平要达到的高度,有21.951%的学生认为,专业水平要达到90分以上,70.732%的学生认为要达到80~89分,7.317%的学生认为要达到70~79分,没有学生认为60~69分就足够了。这也说明必须学好自己的专业,这在以后的就业中也是有影响的。毕竟,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个专业,既然选择了,就要学好它,这样才会有更多的机会选择你喜欢的东西,才不会让它变成你成功路上的绊脚石。
在外语学习中,不仅需要锻炼听力、阅读和写作能力,还需要有一定水平的口语能力。而中国的外语学习者普遍有一个共同点,口语表达困难。即使考试考高分,要开口说外语时情况却不容乐观。此次调查中,有70.000%的学生认为德语口语对就业十分重要,22.500%的学生认为德语口语对就业的影响一般,还有7.317%的学生认为德语口语和就业无关。每个专业都有可以证明自己专业水平的证书考试,德语也不例外,如德语专业四级和专业八级。40.541%的学生认为专四对就业有影响而专八没有,18.919%的学生认为专四对就业没有影响而专八有,2.439%的学生认为这两个证书对就业都没有影响。
二、其他能力对就业的影响
我们在英语和辅修其他专业的问题上做了问卷调查。在这个英语几乎成了世界语言的社会,英语能力是否也会对就业产生影响呢?在德语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英语水平的问题上,2.439%的学生认为需要达到专业水平,95.122%的学生认为应达到熟练水平,仅2.439%认为只需要达到基本水平就好,没有人认为不需要掌握英语。
而在被问及英语对德语专业学生择业的影响时,78.049%的学生认为影响很大,21.951%的学生认为影响一般。由此可见,英语水平对于我们来说还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好德语的同时,也要抓好自己的英语学习,双语会是就业的重要筹码。对于德语学习者来说,外企会是不错的选择。英语毕竟是国际商务领域中普遍应用的语言,外企总是希望招聘到较高英语写作与会话能力的人才。不仅是外企,随着国际交流越来越密切,掌握一定程度的英语也成为了不可缺少的能力。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有30.769%的学生修过双学位、双专业或辅修,69.231%的学生没有修过。而在这些修过其他专业的学生中,选择的多是国贸或者会计专业。72.727%的学生认为修过双学位、双专业或辅修对就业是有帮助的,其中,国贸、营销、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比较受欢迎,且有80.488%的人认为德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其他专业,这些专业主要有:金融、外贸、物流、法律、机械等。在就业前景好的专业问题上,41.071%的学生认为工程类的较好,35.714%的学生认为经济类的就业前景好,10.714%的学生认为管理类的前景好,5.357%的学生认为理科的就业前景好,3.571%的学生认为语言类的就业前景好,3.571%的学生认为法学类的比较好。
在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注重哪方面的问题上,有4.651%的学生认为更注重专业水平,34.884%的学生认为更注重综合能力,而剩下的60.465%的学生则认为两者都很注重。其中,综合能力包括交际、知识面、为人处事、自信等等。关于实习,有7.317%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实习,43.902%的学生参加过1次,29.268%的学生参加过2次,14.634%的学生参加过3次,超过3次的有4.878%。在大学期间,适当地参加一些实习对就业也是很有好处的。学生可以在实习中学到一些书本外的知识,跟不同阶层的人打交道,也为步入社会做了准备。在工作与德语专业是否需要对口的问题上,有5.000%的学生表示要完全对口,35.000%的学生表示基本对口,60.000%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其实,在实际工作中,要完全和专业对口是很困难的,这也要求当代大学生除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培养自己多元化知识。
三、毕业生去向
我们对这届毕业生的基本去向做了调查。有24.390%的学生表示曾参加研究生考试,最后有5位学生考取,其中两人为德语专业,一人为教育学专业,一人为经济专业和一人为哲学专业。不少外语类学生在考研时纷纷选择法律、管理、经济等热门专业,以摆脱相对狭隘的专业背景。问及想要找到的工作时,26.923%的学生想去外贸公司,21.795%的学生想去事业单位,15.385%的学生想当公务员,14.103%的学生想去国营企业,3.846%的学生想去个体企业,5.128%的学生想自己开公司,12.821%的学生表示都可以。对于本科毕业生就业倾向的问题上,有71.429%的学生选择马上就业,7.143%的学生选择考研,2.143%的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没有一个人选择自己创业。但他们表示,可以先就业,积累经验,再创业。而在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自主创业和从基层做起也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着高不成低不就的现状,也是其就业困难的一大原因。至五月中旬,30.769%的学生已经找到工作并签约,28.205%的学生工作已定,但还没签约,41.026%的学生还没找到工作。到六月底,已100%就业。他们的就业方向有:翻译、银行、读研、教育、外贸、公务员、金融等,以从事外贸者居多。
就就业地点来说,53.659%的学生想在家乡工作,36.585%的学生想在大学所在地工作,9.756%的学生选择了其他地区,如杭州、上海等。对德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机会更大的名单中,上海、苏州、台州、北京、广州等发达地区很受欢迎。
对工资待遇的期待,2.500%的学生选择了800~1200元,17.5%的学生选择了1200~2000,80.000%的学生选择了2000元以上。而当下企业提供给应届毕业生的工资普遍较低,平均工资为1500~1600元。这显然和毕业生的设想相差甚大。
在简历的投递中,53.229%的学生利用网络投递简历,41.936%的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投简历,3.226%的学生通过父母,还有1.613%的学生通过亲戚朋友。投递简历的方式有很多,现代化的渠道,使得就业道路更为广阔。
四、措施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针对以上分析和现实情况,笔者提出了以下建议:
首先,学生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要尽可能使自己拥有更多能力,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其他外语能力、软件操作能力等等。特别要提高自己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独立思考,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有所取舍,并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取舍标准。要尽早明确自己的目标,有职业规划。有目标才能有的放矢,了解达到自己的目标需要哪些能力,自己有哪些优缺点,为了实现目标需要做什么。不仅需要长期的目标,还要有短期的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施下去。
根据我国人事部的人才市场供求信息表明,今后几年最为走俏的十大专业中就有会计专业。无论是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社会团体,都需要会计,2015十大最好就业前景专业排行榜就有经济类专业,尤其是金融、财会类毕业生,他们掌握着现代管理学、财政、金融、税务、审计、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具有预测、决策、控制、抗风险、投资、融资、经营管理的能力。总之,这些专业的学生在未来有较多的选择,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外,从业领域还有很多(金融、保险、证券)。但就目前来看,存在的主要不足是毕业生的就业起薪相对较低,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尚较差,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不高。5%的未就业毕业生除个别自主业外,大多数都是不愿意就业或就业后自动离岗。
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全面贯彻新的职教思想。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宗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校企深度融合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为重点,突出修德教育,强化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特色育人。培养"毕业即可上岗、上岗即可工作"的,可从事商业、工业、房地产开发业、酒店服务业等行业财务会计相关岗位工作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建设特色课程,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会计特色专业建设,应通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课程建设的创新,形成以"代账公司"为关键点,彻底解开会计专业无法接触到企业实际会计业务的难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体。课程教学内容与代账公司业务两条主线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打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按会计要素设置课程的框架,重构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这四大行业为主线,以企业经济业务为基础,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摒弃原来的以会计账务处理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会计专业培养的重点由会计业务操作技能转变为以行业会计核算特点为主线的包括核算流程、业务处理原则与方法在内的会计方法能力,突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取消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的理论教学加课程实训的模式,取消课程实训,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具体建设思路如下:
一、建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2+1"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校两年理论教学,最后一年顶岗实习。以代账公司为实践平台,以校企深度融合为基础,突出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通过对实际经济业务的模拟,强化实践性教学。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与代账公司的实际业务处理紧密结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融合。
二、构建特色教学体系
构建以商业、制造业、房地产开发业、服务业等四个行业为主线、基于企业工作流程的、财务与会计岗位分工以及企业内部控制的课程体系。具体课程如下:
三、打造特色教学团队
大多院校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双师结构不尽合理,职称结构呈哑铃型分布,高级职称多,助教多,中间讲师阶层力量薄弱。专业教师教学能力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会计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短板。部分教师(包括老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照本宣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年轻教师大部分是"双不足"的情况,既缺少会计业务实践经验,又缺少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而直接从企业引进具有企业一线实战经验的会计师难度很大。
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途径是通过落实导师制和助教制度,积极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通过派青年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等方式,快速提高她们的实践能力,考取会计师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使其具有双师资格;有计划地引进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双师素质教师,充实到特色专业教学团队中;从合作企业中,选聘兼职教师,以达到完全覆盖专业主干课程的合理状态。
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典型的传统专业,只有办成自己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实现专业建设的创新。
参考文献:
[1]于长湖.高等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考[J]. 中国成人教育,2009,(1):142~143.
[2]卢春霞,范小荣.广州城建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J] .中国城市经济,2011,(06).
[3]葛锦林.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操作要义--以中等职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J] .交通职业教育,2011,(04).
[4]李冠瑛.工学结合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 .现代商贸工业, 2011,(12).
作者简介:
张正环,女,(1973.9--),黑龙江海伦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郭亚琴,女,(1972.6--),黑龙江牡丹江人,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会计学。
(注:论文属课题论文)
关键词:投资学;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82-03
截至2014年全国共有40余所高等院校开办投资学专业,湖南省的湖南农业大学、湖南商学院、怀化学院等高校开办了该专业,该专业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浪潮及我国投资市场的发展过程孕育出的一个新兴专业。近几年投资市场的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加之该专业创办的时间较短,如湖南农业大学于2009年才首次招收投资专业本科生,这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累的经验不多,基本上嫁接金融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专业教学体系的建立以及教学质量的评价等方面,还没有充分体现投资学的专业特征和满足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设计更为合理的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与人才的教育培养有关的理念、学科分类与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等所有环节的总和,即“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几个重要问题[1]。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首先必须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本科教学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各个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特色的体现以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及其发展状况。因此,各专业发展过程中应确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投资学专业是一门融金融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于一身,交叉性和应用性强的专业。该专业着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经济、投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固定资产投资、金融资产投资等各类投资决策和运作管理能力,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开拓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运行是依据培养目标而确定的[2],在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应围绕该人才培养目标。
二、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投资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评价情况,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对象为湖南农业大学投资专业大三、大四的学生及部分毕业生,调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调查为2015年5月份,主要调查对象为2011―2012级投资专业学生,第二次调查为2016年6月份,主要调查对象为2013级投资专业学生,因为这部分学生在校时间长,对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较为熟悉。调查问卷内容主要涉及投资专业学生对人才培养中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课程考核方式、教学质量以及就业前景的评价等。两次共调查了114名学生,包括2011级21人,2012级50人,2013级43人;男生46人,占40.35%,女生68人,占59.65%。
(一)专业教学内容
接受调查的学生中32人认为安排的教学内容合适,70人认为安排的教学内容一般,同时有7人认为不合适,5人回答说不清楚,分别占6.14%和4.39%。不合适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过于偏向理论。投资专业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都很强的专业,教学内容应理论和实践并重。在课程教学中,开设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该专业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调查的大部分学生热爱实践教学,很喜欢和喜欢实践教学的学生占总样本的85.09%,实践教学内容中63.16%的学生喜欢大概两个星期(2016年为一个月)的投资模拟大赛。但是目前投资专业人才培养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课堂知识的传授,教学实践环节相对缺乏。目前,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通过社会调查、虚拟投资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体现,其中社会调查、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由于教学条件欠缺,包括场地、配套设备等不足,这些环节多流于形式。虽然在教学计划中安排了为期半年或一年的实习计划,但很难落到实处,普遍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也缺乏有效的考核措施,对学生投资实践能力提高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二)课程设置
培养何种素质的投资专业人才受到课程体系的影响。投资专业教学计划中高等数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占总学时(不包括选修课,下同)的比重为51.43%,统计学、会计学、财政学等专业基础课占总学时的比重为35.38%,证券投资学、项目融资、投资项目评估等专业主干课占总学时的比重不到15%。另外提供了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理财、投资组合管理等21门专业选修课,共720个学时可供学生选择。这一课程设置c学生的主观意愿存在一定差距,他们认为专业主干课所占的百分比应最高,平均为44%,其次是专业基础课、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5%、19%、12%。大三、大四学生对该专业各课程的相对重要性,应具备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最具说服力,所以他们的意见应该作为未来教学计划调整的重要依据[3]。
(三)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学手段包括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是在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幻灯片、小黑板、多媒体、实物展示台等工具、媒体或设备。投资专业教学中教师主要使用的教学工具为黑板与幻灯片,这与学生的期望一致,63.16%的受调查对象希望黑板与幻灯片教学相结合。他们认为教学中幻灯片应是辅助手段,更希望的是教师能够生动地、深入浅出地讲授知识,而不是把多媒体课件变成电子版教材。该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教师对重要理论知识的教学,一般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并结合相关理论,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课堂教学中也采用讨论法,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当前教师在这三种教学方法的采用上以讲授法为主,其次是案例教学法、讨论法。但83.33%的受调查学生希望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认为案例教学法对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启发很大的学生占55.26%,希望教师在课堂上能够结合实际多分析一些案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知识。
(四)课程考核方式
课程可划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又可分为必修的和选修的理论课程,各课程根据性质的不同考核方式不同。必修的理论课程考核方式以闭卷考试为主,绝大部分课程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选修课一般以提交课程论文为主,少数选修课采取的是开卷考试的形式。实践课程多采用交实习报告和实习作业的考核方式。调查结果发现,认为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考核方式安排不够合理的样本学生分别占23.68%、28.07%。虽然50.70%的样本学生认为课程论文有助于提升寻找资料的能力,25.35%的样本学生认为课程论文有助于理解课程知识,但30.99%的样本学生认为写课程论文效果不理想。样本学生也认为课程平时成绩的比重应有一定的提高,占总成绩的37%左右比较合适。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独立完成课程论文、团体完成课程作业等课程考核方式中样本学生更喜欢开卷考试和团体完成课程作业,分别有50人、35人选择,各占样本学生的43.86%、30.70%。可见,目前该专业部分课程考核方式与样本学生所期待的也有一定的差距。
(五)专业教学质量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投资专业人才培养整体状况的满意度评价中,十分满意及满意的占54.39%,一般的占38.60%,5人回答不满意,3人回答说不清楚,分别占4.39%和2.63%,这说明当前投资专业学生对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满意度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六)专业就业前景
2016年大学毕业生有765万人,高校毕业人数创历史最高,堪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但是,学生普遍认为,对大学生就业市场形势要分专业来看,某些专业扩招规模过大,容易造成供过于求。对于投资专业,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持十分乐观态度和乐观态度者共77人,占67.54%,但也有32.46%的学生对该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其中32人认为就业形势一般,有2人持悲观的态度,3人回答说不清楚。对于期待的就业单位,有13人希望是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有29人希望到银行工作,占25.44%;有41人希望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工作,占35.96%;有31人回答其他,包括媒体、企业的投资部门等。
三、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思路
通过总结该问卷调查,可以发现,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存在不足,人才培养体系中还存在教学内容安排不够合理、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手段单一等问题。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善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社会等互相配合,只有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过程,才能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改革
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和产业升级,需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是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投资专业人才的加盟。社会对投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上升趋势,投资专业人才的培养应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在教学中,可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改革,加强高校内部学院(系)之间、高校与银行、证券公司、企业、政府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首先,应加强高校内部学院(系)之间的联系。投资专业学生所需学习的内容范围较广,如需要了解银行、政府或者证券公司等组织的生产经营核算知识,因此需要加强投资系与会计系、数学系、工程系等之间的联系。其次,要加强高校与银行、证券公司、企业、政府部门以及教学科研单位的联系,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参与为期6―12个月的实体投Y规划、操作过程。最后,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加强学生与导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生与导师之间应是双向交流,学生将学习、实习当中遇到的难题反馈给教师,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同时,也可以建立创新科研基金,推动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互动式参与教师课题,提高实践和科研的能力。此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职业技术认证培训,如经济师、会计师、理财师等相关证书的认证,规定通过相关资格的认证可以获得相应的实践教育学分。
(二)完善课程设置
投资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包括:第一,构建层次清晰、紧密配合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相结合[4]。专业课程设置方面,样本学生希望适当增加专业课的比重,以便能更深入地掌握投资学科的知识。因此,为适应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针对不同年度入学的学生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合理分配课时,减轻非必要课程负担,着重于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的培养。投资专业课程安排可以考虑在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注重专业公共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入学后的第二年,学习投资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从第三年开始,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设置企业财务管理、期货与期权、公司理财等理论课程及相应的模拟训练。第四年第一学期,学生必须到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参与投资实践活动,至少获得6个月的投资实践经验,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某一投资类课题,他们必须具有解决某一实际投资问题的工作经验积累,才能拿到毕业文凭和专业技能鉴定证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起指导者、管理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及实践能力等全方位的指导,帮助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资源,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以及对学生进行考评。最后一个学期就是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这主要是对实习过程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或者对某一个项目制定出一个详细的投资规划。
(三)优化教学手段与方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离不开多媒体、视频、音频、课堂讨论等教学手段,并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适当调整。在今后的教学中,网络教学、慕课教学可以作为投资专业课程教学的一个改革方向,将课堂上的学习资料和视频放到网上,可以供学生学习、复习,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之间彼此批改作业,巩固课堂知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与投资学有关的课外内容,通过教师给定题目,学生选择题目,以团队合作或者个人完成的方式,查找资料,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向其他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对每一个学生的选定题目建立相应的教师评审团,学生成果展示后,由教师对相应成果进行补充或者评价。对于优秀成果,可以考虑投稿发表或者作为立项项目,进一步开展研究。这个过程中既可以提高学生探究新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加强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间的联系。此外,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应适当加入投资学方面的时事新闻和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领域[5]。
(四)实行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
当前课程考核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无法考查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不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在考核的过程中,除了闭卷考试外,还可实行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以科学合理测评学生的学习效果,全面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尤其应体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性强的专业课程,可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方式,并结合平时学习情况、个人表现等进行考核,适当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实践课程如投资模拟课程,可采用理论测验、上机操作、现场技能检验、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与平时学习情况等因素综合考虑的考核方式。选修课可采用课程论文、试卷考核、撰写调研报告等考核方式,也可适当采用开卷考试、团体完成作业(包括团队完成课程论文或者调研报告、团队制作一个多媒体等方式)与日常表现相结合的考核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继坤,寇跃灵.国际化视野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5,(2).
[2]博斌,曾伟.证券投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探寻[J].昆明大学学报,2006,(1).
[3]钟苏,牟小俐.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调查问卷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4]匡远配,谢旭旭.台湾地区投资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5]吕佳.“投资学”双语课程教学改革的总结与反思――以吉林师范大学财务管理专业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4,(5).
收稿日期:2016-07-11
一、引言
当前,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提倡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延伸到高校的教学管理当中。工商管理作为高校管理类的分支学科,近年来受到了广大的关注。高校通过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企业输送经营管理、企业项目策划等方面的专业管理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虽然工商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高校都有开设,但是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就业规划等多方面与西方国家的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与联系。在本文中,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西方国家与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区别与联系,展开了深刻的讨论。
二、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的区别与联系
1.人才培养。我国高等院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和西方国家院校有着很大的差异。首先是对培养对象而言,也就是工商管理专业的招收学生而言,主要分为在高考时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专或者是本科人员,还有就是一些在职人员,在工作之余进行工商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工作能力的人群。而针对我们现在的高中生而言,面对着高考的压力,在填报志愿时也会考虑现今的就业方向,许多高中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主要是工商管理专业涉及的学科多,例如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统计学等学科都会涉及到,更主要的是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广,所以,促使更多的学生选择工商管理专业。而在西方国家,像美国、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在了大学本科以上的教育领域,也就是大部分人读工商管理专业就是攻读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在西方国家,将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称为MBA学位,而读得此专业的人都是一些有着不错工作和较高经济来源的人群,相比那些没有基础的人,他们有更多工作上的经验,他们攻读MBA,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工商管理技能,提高自身的价值。另外,中西方的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存在着区别。我国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设定上过于空洞,缺乏具体的目标导向。而国外的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有设置统一的管理模式,且培养目标规范、有一定的指导性。比如在美国加州的一所工商管理高校,其中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就是毕业生要对销售公司的产品进行设计,并对顾客进行销售,这样的专业课程设计将课程与学生的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学生的学习计划,也是毕业生今后的就业规划。
2.课程设置。工商管理专业是一门企业经营管理和内部管理相结合的课程,涉及的专业课程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市场营销、管理与应用、统计学等多方面,而且各个学科下面又分为不同的学科类别。就目前我国的高校而言,工商管理专业设置的课程较多,远远高出于国外的院校,而学生需要学习的科目众多,所以只能是学到各学科的一些基本知识。与我国高校的众多学科相比,国外的高等院校采用修学分的方式来完成学业。比如美国多数高校实行学分制,要求学生毕业需修满45个学分,每科5个学分,需要学生自主选择15门课程,这个学科选择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己选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较高的教学成效。这就要比我国高校要求每门学科都要学习要好的多,通过修学分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灵活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轻松的掌握学科知识,当然修学分的期限也有一定的规定,一般是2到3年内修满相应的学科学分。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在课程结构设置上也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差别,我国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过多的是注重本专业的学习,一般的专业课程占到总科目的70%以上,一些选修的科目经常被舍弃或者是被本专业的学科占用,而在国外工商管理的高校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美国学校的选修课占总课时的1/3还要多,法国院校的选修课比重更是达到了60%以上,这也是造成我国工商管理学生理论知识强,实践能力差,而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学生知识面广,具有创新思维的主要原因。
三、中西工商管理专业在教学管理上的区别与联系
1.教学模式。中西方的教学模式一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的课堂上,多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一个课堂多数都是40多人的课堂,而学生的学习程度不同,教师很难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3]。就工商管理专业而言,在国外的高校当中,采取小班授课的方式,这样老师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我国高校在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很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西方国家的院校注重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上,国内高校强调学生进行相关工商管理学科的论文撰写,而国外的毕业论文,教师更注重学生亲自到公司去实践,将工作心得与感悟做成毕业报表或者是针对一个企业项目进行管理设计,将最终的设计成果作为毕业成绩,这样对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会有一定的帮助,也为学生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础。不过,相对于西方院校实行让学生去公司实习的做法,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上也有一定的相同之处,我国高校的毕业学生在毕业之时也有许多企业提供实习岗位,给学生锻炼的平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就业前景。针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前景,由于我国每年毕业生人数较多,而社会提供的岗位数量又是有限的,所以造成了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找不到工作,就业难的问题持续存在[4]。在国内,一般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只有一些重点院校的学生可能会进入企业做一些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总监等这样的职位,但大多数的学生都选择了与本专业不符的职位,所以学到的工商管理知识很难应用到。但是,在国外,更多的是将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能力运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当中,更符合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在西方国家由于注重人才的能力培养,而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又有很强的知识面和管理能力,所以很多企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来为企业服务。
四、结语
工商管理专业是涵盖众多学科的一个专业,在社会发展和文化教育不同的情况下,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工商管理专业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需要将这些优缺点进行整合,使中国学生不仅掌握工商管理专业的知识,更能提高工商管理的能力。作为高中生,面对着高考的压力,选择工商管理专业学科后,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提高自身能力,为今后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做准备。
作者:王琛 单位:西安市铁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田翎君.浅析中西方工商管理专业的区别与联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5,31(06):167-168.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2-0139-02
如何实现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充分就业目前已成为高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改变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被动局面,高校必须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紧跟时展的步伐,积极推动英语专业教学改革,重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
1.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由“热”转向“冷”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从2000年到2009年,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排名一直居各专业前10位。特别是伴随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持续看好。但是,从2010年开始,英语专业毕业生连续三年居高校毕业生失业率排行榜的榜首,英语专业还被划定为就业率持续走低、失业量较大且薪酬较低的高失业风险专业[1]。这意味着,高校英语专业毕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已经由“热”变“凉”,甚至遇“冷”。
2.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门槛由“初级”转向“高端”
据相关调查显示,当前就业市场需要的是精通专业技能、能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端人才。比如,翻译专业中的“同声传译”就要求从业者的英语听说能力要强,英汉两种语言的语音、语感、语调要好,对母语为非英语的发言者的口音也要了解,对政治、金融、制造、环保、文化、哲学等领域要通晓,同时要反应迅速,思维敏捷。因此,该领域已被列为最需人才和含金量最高的领域。由此看出,英语专业就业的门槛已经由“初级”转向“高端”。
3.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的要求由“一专”转向“多能”
英语是一种交流工具,所以英语专业毕业学生在运用英语与人交流时就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并且还要有较宽的知识面。比如商务英语专业就要求毕业生要具备该专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要熟悉商务法律法规,具备计算机及现代化办公设备的操作能力,同时了解对外贸易、涉外商务、会计、金融、投资、保险及旅游等行业的政策、法规和行业惯例。这也就是说,该专业的毕业生要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要将自己打造成为能适应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影响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因素的分析
1.高校盲目扩招造成英语专业人才需求饱和
几年以前,在高校扩招的浪潮中,扩招最多的专业是英语这类“热门专业”。相关调查显示,在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具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是200多所,2004年变成了598所,到2011年已增加到959所。与此同时,英语专业的专业设置也从综合类、师范类扩展到财经类、理工类、农林类和文体类等,这导致了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饱和。
2.英语专业的专业建设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近年来,一些新兴领域成了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福地,如传媒、金融、通信、咨询、物流、娱乐及体育等行业。这些行业对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工作中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较高或较多的要求。但目前一些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尚不成熟,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仍然较多地集中在英语语言学、英美文学和英语教育上,而翻译、文化研究、商务英语、科技英语、语料库语言学等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与质量都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3.教学方式不够科学,致使学生综合能力不强
目前,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也不能较好地适应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对于很多院校来说,其教学内容仅限于大纲的要求和课本上已有的,所以最终不仅使学生的知识相对陈旧,且其结构也不合理。以此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常常以自己为中心,还用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忽视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甚至不给学生以自主地尝试解决问题或寻找答案的机会[2]。这样,经过几年的大学学习,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的面一般都较窄,对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也不强,其就业竞争能力当然也不会较强。
4.英语专业毕业生择业观不成熟[3]
进入大学后,很多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职业发展目标不明确[4]。其中,不少学生甚至不认真思考自己的前途问题,所以就更没有一个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出现这种状况,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学生对激烈的就业竞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而也缺乏寻求顺利实现就业的主动性。及至毕业,许多学生也只看重眼前利益,不考虑自己的专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没有一个正确的择业观,所以也往往会丢失一些合理就业的机会。更有甚者,因为过分地考虑待遇,过分地在地域等问题上计较,一些人还成了“自愿”的失业者。
三、促进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学校对策
1.确立与就业相适应的教学理念,提升英语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毕业时所具有的能获得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能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它是大学毕业生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组合[5]。随着就业竞争的加剧,探索英语专业教学如何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就成了高校英语专业教育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高校应十分重视这个问题,应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实现这种改革,目前重要的是,应利用英语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有紧密联系的状况,以牵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朝着有就业竞争能力的方向发展,从而培养出具备较高的科学和文化素质与实践能力的英语人才。
2.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要提高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必须根据英语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明确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搞好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在建设课程体系时,要考虑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设计出合理的课程结构,明确各类课程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基础理论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及其他相关课程,使之与培养目标的要求相符合,并将相关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3.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环节,确保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专业课程的教学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脱节、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脱节,从而导致了学生听说能力差、文化素养不够、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的出现[6]。在对上海地区企业进行的一次需求调查中发现,在回答“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一般的听说读写能力,还要培养学生有与其专业岗位相关的外语能力”这一问题时,91% 的企业选择了“完全同意”和“基本同意”[7]。2009年大连国际IT人才招聘大会吸引了戴尔、惠普、华为等200余家企业参加, 企业提出人才需求5000多个,应聘者近2万人。然而,60%的应聘者因不具备专业英文的阅读与写作能力而落选,说明其英语水平与企业的需要相差甚远[8]。为了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学校就要完善自己的专业课的课程设置,要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英语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他们在课堂上无法预知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或借鉴别人的经验予以解决,这样也会弥补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的不足。
4.构建专业演练平台,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学内容孤立而分散。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面向就业,实施实践性教学。这样,也就要求要加强专业演练教学的建设,要在明确职业指向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经验,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现今,满足学生就业需要的实践教学是多种多样的,但最重要的是加强各种综合实践演练,加强诸如英语演讲与辩论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计算机辅助下的专业翻译能力、对中西文化的英语表述能力和多学科背景下的英语贯通能力的训练。进行这类训练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此同时,高校还可依靠社会和企业,安排学生到企业或社会相关部门进行综合性的实践演练。这有利于增加学生演练中的“含金量”,增强演练的针对性,全面锻炼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
5.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高校应加强对授课教师的专业实践课的审查力度,严把任课教师上讲台关。高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应全程跟踪任课教师的授课,定期召开教学状况分析会,以便能够认真听取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提出解决存在的问题的办法。高校还应在教师授课质量与教师评职获奖之间建立起联系。部分教师授课内容很丰富,态度也很认真,但缺乏学生就业需要的内容,理论与实际脱节,学生因而也感觉离自己的需要较远。据此,应设法增加教师对社会、对企业的了解。除了到国内外相关高校参访或调研外,教师也应多参与社会实践,应与从事英语相关工作的人员多接触,从中了解他们工作、学习甚至生活的实际状况,借此丰富实践经验,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麦可思研究团队. 2010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0年就业蓝皮书[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赵永欣,孙乃荣,闫惠. 英语专业教学模式对学生就业思维的 影响[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
[3]杨志坚.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浅析[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3(4).
[4]蔡芝芳.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337(1).
[5]张惠丽. 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 湖北社会科学,2009(10).
关键词: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初级技术人才,为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些年来,国家对于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颁布了很多文件及政策,号召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中等职业学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找到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关系到中等职业学校是否能顺利实现办学目标,也关系到培养出来的人是否符合目前社会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关键。教育发展之初,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均推行“知识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学校越来越感觉到“知识本位”不能适应现阶段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经过向发达国家学习借鉴,许多中等职业学校由“知识本位”转移到了“能力本位”,逐步形成现在多数学校采纳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有四大特征:一是此模式的人才培养计划将两种学习,即在学校进行的学习和在企业实践工作的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种教育计划使学生既能获得学校学历教育的知识,又能让企业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资格的相关培训。二是学校与联合企业的合作关系相对长久、稳定,两者之间的合作充分体现了优势互补,两者都能从校企合作中得到好处,共同发展。三是与学校合作的企业都是学校精心挑选并且耐心沟通过的,因此,校企合作的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工作岗位都是经过学校开发或学校认定的,这种环境比较适宜学生适应以后的专业工作。企业有权利录用适合的学生,学生也有选择是否留在企业的权利。四是由于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学生,企业一旦录用学生,该学生即成为企业培养发展的对象。
二、中职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社会对于会计专业毕业学生的需求量较大。各种渠道的调查显示,除了营销类专业需求量略大于会计类专业需求量之外,没有其他专业的需求量能超过会计类专业。可见,会计专业还是大有需求的,是当之无愧的热门专业,就业前景还是十分不错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显出了蓬勃的生机,需要大量的初级会计人才工作在一线的会计岗位工作。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抓住契机,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会计人才。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来,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落后,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对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大大限制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阻碍了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表现: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专业教材比较结合实际不够;教师教学手段比较落后;没有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等。这些都是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直接原因。
三、改革中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我国的国情,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课程教学体系的重点要从“教”转向“学”;校企合作,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笔者对优化中等专业学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如下相应的措施。
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若要培养满足企业需要的会计人才,学校要放下架子,主动与企业联系,深入企业内部,找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找到培养的方向。同时,应该邀请企业中的专家来共同制订专业计划、安排教学计划,甚至编写教材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业能力。企业中的专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扎实的理论知识,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真正做到学生毕业即就业。
2.教育部门起到主导作用,作好舆论引导,改革创新招生制度职业教育对社会的贡献有目共睹,为了支持其持续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适当控制普高扩招规模,让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招生比大体相当。在给职业教育留足生源的同时,在招生制度方面也给其适当的自由,防止恶性竞争、高成本竞争,给一个同等的平台,让职业学校稳步发展,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也满足社会对职业学校学生需求。
3.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中职学校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技能过硬,这也是中职生和本科生及高职生最为不同的地方。因此,应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来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技能水平真正过硬,从而达到毕业即能就业的目标。通过与合作单位的深入合作,一起对专业领域进行研究,打造针对性较强的实践训练软件,强化学生的技能。
4.做好学生毕业之后的衔接工作学生毕业之后是就业还是升学,也应该作为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根据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毕业之后即成为中小企业的会计,因此,需要把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整体计划中,为学生的就业过程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和服务。若学生不满足于就业,那么毕业之后的升学也是学校需要考虑的问题之一。普通中职生升学一般去向高职学校,这就需要学校对学生选择升学途径进行相关的指导。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的专业能力一方面体现在理论教学上,另一方面体现在职业实践上。教师没有实践经验,教学生也就是纸上谈兵。学校要求教师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也不能解决本质问题,一是时间短不成系统,二是教师未必认真完成下企业锻炼。形式上的“双师”好当,实际上的“双师”很难。因此,学校要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支拥有较高的学历水平、较高的技术职称、较强的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及学习,大力奖励积极参与学历晋升以及考取高一级别职业资格的教师,积极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不断提高和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秋娥.吉林省不同层次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趋同化的研究—以会计专业为例[D].吉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陈永强.校企合作对中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安阳.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很多人讲,“我们毕业就面临失业……”真的如此吗,目前会计人才总体供需状况如何,会计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是否乐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高校专业培养目标应作如何调整,这些问题一直是我们关心的问题。为了配合高校培养方案的调整,收集学生对专业认同及就业倾向的信息,向学生传达企业人才需求信息,我们课题组于2008年3月份分年级对中国矿业大学会计专业本科生发放问卷调查。本次共向会计专业在校三个年级发放问卷180份(大四同学外出实习,故未发放),回收有效问卷171份(回收率95%)。
调查问卷围绕学生生源、上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影响因素、在校学生对专业学习、专业就业的关注程度、就业选择考虑因素(包括就业地点、薪酬、工作岗位等)、是否会主动关注社会需求调整自身的努力方向、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等方面展开。我们对回收的问卷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主要信息,
一、学生就业时考虑的因素分析
会计本科生就业会受多因素影响,一方面会受所在学校影响,另一方面不同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也不一样。
1、 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的关心程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非常关心30份(57. 7%),一般22份(42.3%),从不关心0份。
大二(共回收59份):非常关心33份(55. 9%),一般23份(39%),从不关心3份( 5. 1%)。
大三(共回收60份):非常关心34份(56. 7%),一般25份(41.7%),从不关心1份(1. 6%肠)。
由上可见,在被调查学生中:大一到大三的各年级学生中,大约有56%左右的学生非常关心就业.但也应注意的是:有个别同学对专业就业从来都不关心,那么我们应该对这部分特殊对象作进一步调查,分析其原因进行专业兴趣的引导或劝其转专业。
2、各年级学生对就业形势态度不同
大一(共回收52份):乐观20份(38.5%,一般26份(50%),不乐观6份(11.5%)
大二(共回收59份):乐观14份(23.7%),一般38份(64.4%),不乐观7份(11.9%),
大三(共回收60份):乐观20份(33.3%),一般36份(60%),不乐观4份(6.7%)
由上述分析得出:学生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是一般的占五成以上,大家都觉得就业没有那么容易,但也不是很困难,这一点在大二学生中表现最为突出。大一和大三的学生对就业形势的乐观度明显高于大二的学生,这样充分说明在大二期间本科生对待就业更多的是迷茫。需要教学或专业教师进行这方面的信息传递,加强引导,使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3、就业区域、城市规模、薪酬等方面因素对就业选择的影响
对就业首选城市以及工资薪酬方面,随着年级的增长,会计专业本科生也都逐渐改变了想法,就业首选城市及薪酬期望统计结果分析如下,学生的第一选择都是一线城市或是东部沿海,其中大多数还是选择东部沿海,只有大二的学生选择一线城市的人数多于选择东部沿海城市,选择东部沿海城市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逐渐增加,对于中部大中城市,大二的学生选择较少,而都集中东部沿海和一线城市。此外,大二的学生没有选择去西部大城市。
关于就业城市规模大小,学生大多都表示如生活所逼小城镇也可以接受,但随着年级的增长,乐于接受小城镇的人数逐渐增多。坚决不接受小城镇的学生中大一的人数要比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多,这也体现了大一学生的心高气傲一点,还没有将自己准确定位。不愿接受小城镇作为工作单位。
在薪酬要求方面,大一的学生更多地集中在3000元以上,大二的学生大多数要求2000~2500元,大三的学生要求在1500~2000元,薪酬要求越来越低,这也说明了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更多的能以理性的目光看待薪酬,而不是仅仅靠自己的期望值。从大一至大三,要求高薪酬的学生数目逐渐下降,要去1500~2000元薪酬的人数逐渐增加。
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长以及对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对自己的定位都在不断的明确中,不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不再非大城市大单位不去,不再必须要求高薪水高福利,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发展,更加注重以后经验的积累以及能力的培养。
二、现代企业的会计人才需求信息
目前我国会计行业十分庞大,从业人员至少有1200万人,不过高层次会计人才所占比例不到10%。会计人员到底是过剩还是紧缺,就现在企业的需求情况来看,一般会计人员供过于求,而高级财会人才的需求很大,缺口也很大。近期举行的一场外企招聘会上,一般会计岗位最容易招到人,而上升到财务总监级别,企业哪怕开出高薪也很难招到合适的人才。在本次调查表中,我们向被调查学生传达了以下信息,
1、国家形势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了挑战
目前进入国内的外企越来越多,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业务的日益国际化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熟悉中国的会计准则外,还要对国外财会领域的运作规则、法律法规等相当了解,熟悉海外主要的融资市场、主要国家的会计准则和制度、按照国际标准编制财务报表,这些无疑对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外语能力、财务控制能力等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2、“四大”眼中的高端会计人才标准
“四大”(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认为,会计学生仅仅是专业素质方面的高水平不符合现代社会的用人标准,一名优秀的会计人才还要有综合职业素质,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对财务或数字有兴趣潜能,职业判断能力强,二是具有领导能力和主动性,三是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四是适应性强,能适应不同地域的工作。会计学生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有对会计行业的兴趣,强调沟通能力、协作能力以及个人的品格等。
三、高校应适应社会需求,适时调整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一)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研究以四川省三所开设财经类专业代表性院校(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全日制高职专科在校生和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接受调查的抽样学生四川财经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200名,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0名,涵盖大二、大三阶段学生和2012届部分已毕业学生。参与调查的600名学生分别来自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
(二)调查内容
本研究的调查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关于就业指导与服务情况。包括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等;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形式;就业政策与就业帮扶等情况。二是学生就业状况。包括在校生的就业意愿、就业准备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具体内容包括就业率、薪酬、行业分布、区域分布、社会保障、就业心理、就业政策了解、就业方式与途径等。
(三)调查方法
从高职大学生就业心里、就业服务、就业权利和权益保障等方面确定问卷调查的指标内容。通过搜集和查阅大量资料,确定选题。在调查过程中根据问卷回收、接受调查的机构和学生反馈等情况进行整理,选取与高职学生就业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力争在各选题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和逻辑关联性,最终完成调查问卷。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我们分别调研走访了四川财经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招生就业处、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发放问卷调查3份,回收3份,回收率100%。在三所学校二、三年级和2012届毕业生中各随机抽样200人,涵盖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审计、市场营销、会计电算化、电子商务、经济贸易、国际贸易、连锁经营管理、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等专业。共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61份,回收率93.5%。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92份,回收率96%,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3份,回收率91.5%,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回收有效问卷186份,回收率93%。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就业状况分析
1、就业率从调研结果看,2012年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就业率99.02%,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就业率97.76%,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就业率93.3%。三所院校的财经类专业近三年平均就业率约在96.69%,其中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平均就业率约在97.7%,均高于全国和全省高职院校平均就业率。数据显示与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是吻合的,说明财经类专业依然受到社会的欢迎,就业前景广阔。2、就业区域从调研结果看,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区域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选择成都就业的351份,占62.6%;选择四川省内二线城市(主要是德阳、绵阳、乐山、自贡等)就业的106份,占18.9%;选择西南地区重庆、昆明等地就业的45份,占8.1%;选择上海等东部一线城市就业的35份,占6%,选择县级城市就业的16份,占2.9%;选择西部农村就业的8份,占1.4%。从统计数据看,财经专业学生主要在学校所在区域的大中城市就业,地域观念强,面向西部、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就业意愿不强。3、就业单位类型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113份,占20.1%;选择国有企业的212份,占37.8%;选择非公企业的208份,占37.1%;选择自主创业的28份,占5%。说明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公召吸引力仍然很大,希望职业更加稳定。国有企业的品牌效应、高薪酬和高福利对学生吸引力很大。实际就业中,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就业的比例更大。受市场激烈竞争的影响和创业条件的制约,学生的创业意识和意愿不够。从毕业生创业情况看,创业成功至少需要5-10年的时间。4、就业报酬期望与实现分析调研结果看,就业报酬期望值在800-1200元的40份,占7.1%;在1200-2000元的104份,占18.5%;在2000-3000元的243份,占43.3%;3000元以上的174份,占31%。据麦可思公司《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0届2142元,《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高职毕业生平均工资2011届2482元。调研数据看,大部分的学生的薪酬期望与现实吻合,能够比较好的实现,但有部分学生期望值过高,心态不稳定,对就业产生影响。5、就业模式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93份,占16.6%;面向企业就业357份,占63.6%;选择参军49份,占8.7%;选择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31份,占5.5%;选择自主创业31份,占5.5%。从数据看,学生大部分就业选择是面向企业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参军和参加西部志愿者、三支一扶等项目就业意愿人数有所增加。6、就业途径调研结果看,自行参加社会招聘就业72份,占12.8%;靠父母亲戚帮助就业53份,占9.4%;通过社会中介服务就业81份,占14.4%;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的93份,占16.6%;学校招聘会等提供岗位就业197份,占35.1%;通过互联网上信息就业65份,占11.6%。从数据看,目前学生就业的主要途径是招聘会,用人单位集中招聘,规模大,直接可靠。通过学校招聘会和校企合作单位实习就业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7、就业选择主要因素调研结果看,就业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薪资213份,占38%;企业发展前景84份,占15%;个人发展前景157份,占28%;专业对口86份,占15.2%;其它21份,占3.7%。数据显示,学生就业考虑主要因素为薪资和个人发展,对于初次就业学生而言,对专业对口率要求并不高。8、就业心理调研结果看,充满自信145份,占25.8%;压力较大213份,占38%;迷茫109份,占19.4%;自卑心理68份,占12.1%;依赖心里26份,占4.6%。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多数学生就业压力大。自信心强的一般是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干部;知识技能较弱,相貌平平,个人素质较差的学生具有自卑心理和依赖心里,希望学校和老师帮助其解决就业。相当多的岗位要求本科以上学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还有部分的学生就业迷茫,没有职业方向,值得重视和加以解决。9、毕业去向调研结果看,选择求职就业414份,占73.8%;选择专升本58份,占10.3%;选择出国学习19份,占3.4%;选择应征入伍17份,占3.1%;选择创业36份,占6.4%;暂不就业的17份,占3%。数据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就业,但其中创业比例较低,应加强创业教育和引导。2013年国家调整了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时间,应加强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10、未能顺利就业学生情况分析从三所院校看,近几年来大概5%的学生未顺利就业。主观原因分析:毕业后有旅游、治病等其他安排暂不就业;结婚生小孩;继续提升学习;不愿工作啃老;就业期望值过高等。客观原因:因病治疗不能坚持工作;身体残疾学生暂时找不到工作;就业能力欠缺学生,难以适应竞争等。大中城市生存成本高、生活压力大。蚁族对贫困生在大城市的心理冲击很大。贫困生求职成功比例大大低于非贫困生。
(二)就业指导和服务情况分析
1、组织机构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和四川商务职业学院均没有独立设置就业指导中心,招生就业合署设招生就业处,就业服务指导作为常规性、事务性工作。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职业与就业指导中心。三所学校均成立了学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在各系建立了学生就业工作小组。四川商务职业学院还在各系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工作岗位,其余两校均没有设立。2、师资情况三所学校均没有建立专业化师资。职业指导师资由行政和部分辅导员兼任,虽经过培训多数教师持有职业指导师资格,但学历、专业、能力、水平参差不齐。还没有建立一支有企业人士、社会专家参与的校内外结合、专兼结合的职业指导师资队伍。调研结果看,认为就业指导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背景(多选):就业政策知识521份,占92%;就业指导知识561份,占100%;心理学、教育学知识502份,占89.5%;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知识519份,占92.5%;法律知识441份,占78.9%;信息技术网络知识410份,占73.1%。3、就业指导服务对就业形势: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形势了解并认为非常严峻的448份,占79.8%;认为就业形势较乐观,就业容易72份,占12.8%;对就业形势盲目,不了解的41份,占7.3%。对就业政策:调研结果看,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和了解的94份,占16.8%;对当前就业政策关注,但不十分了解的318份,占56.6%;对当前就业政策不关注,基本不了解的149份,占26.6%;对行业和企业需求:了解,比较明确的64份,占11.4%;有一定了解,但不明确的296份,占52.8%;基本不了解,也不明确的201份,占35.8%。对职业指导有效形式:选择专题讲座的204份,占36.4%;选择职业指导课的195份,占34.8%;个体职业指导的106份,占18.9%;网络指导的56份,占10%;对就业指导服务满意度调查(多选):提供招聘信息493份,占87.8%;职业适应度测试386份,占68.9%;职业生涯规划525份,占93.7%;择业指导417份,占74.5%;求职简历制作指导460份,占82%;面试技巧指导521份,占92.3%;商务礼仪培训539份,占96.2%。4、就业平台服务希望学院提供就业平台(多选),从调研结果看,选择毕业生双选会的541份,占96.6%;专场招聘会552份,占98.6%;就业网站314份,占56.1%;就业信息QQ群486份,占86.6%;顶岗实习451份,占80.4%。5、就业能力服务希望得到提升就业能力帮助(多选),从调研数据看,选择职场分享的408份,占72.8%;选择职业素质训练提升的515份,占92%;选择模拟面试的496份,占88.4%;选择创业教育的174份,占13.2%。
三、对策与思考
(一)加强学生就业观念教育
1、先就业后择业。教育学生以务实的态度,积极引导学生毕业后先就业,在实际工作中再选择就业方向和更适合的就业岗位。特别是要面向基层和大量容易进去的中小企业就业,淡化考公务员,到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竞争激烈,人才拥挤的就业去向。2、立足西部,面向基层就业。西部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最急需人才的地方。要引导学生到西部,到基层和艰苦地方去勇于实践锻炼成才,实现人生的理想和抱负。但不要太集中在成都、重庆、西安等发达的省会城市,应眼光下移到区县、乡镇和农村地区就业。3、自主创业。市场经济机会多多,国家对大学生创业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要加强创业教育,引导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创业实践,设立创业基金、提供创业项目、建立创业园区、网店等帮助学生创业。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加强创业初期的继续扶持和帮助。
(二)加强学生就业全程指导服务
1、建立学生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学校应当建立学生在读期间和毕业后半年或1年内的就业全程指导和服务体系。将职业指导课作为重要的必修课纳入课程体系,帮助做好学生职业发展规划,培养职业素质;建立专业化的职业指导中心,创业孵化中心,配备职业化的指导教师;建立校内外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常态的就业信息网络,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促进学生顺利和充分就业。2、建立和打造就业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就业指导是一项政策性强、要求高、难度大,涉及面广而复杂的专业技术工作,必须要依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才能确保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学校应当建立由职业指导师、政府人力资源部门人士、企业负责人、专家学者、职业顾问等组成的专兼职结合的专业化师资队伍。3、建立政府、学校、企业、家庭四方联动机制就业是系统的民生工程,应当建立政府主导,企业需求,家庭需要,学校参与的四方联动机制,切实将政策落地,工作落实,学生满意、社会满意。学校要承担整合资源,帮助和服务学生顺利就业和充分就业的使命。
(三)加强学生就业跟踪反馈
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采集、整理、分析,促进学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就业率,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前很多学校委托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等专业公司开展此项工作,专业性、针对性、科比性、权威性较强。
(四)加强学生就业帮扶
学生就业群体中部分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身体残障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就业能力较低的学生,在就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关注和帮扶力度。
[基金项目] 广东白云学院2010年度院级科研项目“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市场营销专业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BYJY201018
[作者简介] 黄军校,广东白云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讲师、经济师、营销师,研究方向:营销管理,广东 广州,510450
[中图分类号] G423.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2)03-0102-0002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它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制造、运行乃至终结废弃的全生产过程,是麻省理工学院和几所瑞典大学在瓦伦堡基金会的资助下,经过4年的跨国研究和探索后于2004年提出的一个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国际CDIO工程教育合作组织。目前已有来自25个国家和地区的50所成员高校参与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施。CDIO工程教育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能够领导现代工业产品、过程或系统开发的现代工程师所需要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为目标,以现代工程实际为背景环境,采用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并让学生在现代学习和实践环境中取得丰富的设计-制作和主动学习的经验,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成长。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中大多数专业没有开设专业导论课程,这种情况常常导致许多学生在大学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只知课本知识点,不见专业全貌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对专业导论课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到位以及相应的制度政策引导不够。开设专业导论课对帮助大学生尽早了解所学专业性质、培养专业兴趣、掌握专业学习方法、规划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导航作用。高等学校应该在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教学管理、集中优势师资、编写特色教材等环节着手进行改革,全面推进专业导论课的开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影响专业教育质量的因素很多,诸如人才培养方案、师资与设备、生源质量、教风学风、实习基地等等,其中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设置无疑是其最根本的问题,而在课程中设置学科概论或专业导论课则是非常必要的。
专业导论课的应用研究在国外多集中在工程教育类,在国内多集中在工科、理科等学科教育范围,而对于文经管性质的本科专业和课程则关注和研究得较少。因此,本研究以市场营销专业为出发点,对《市场营销专业导论》的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在目前属于较有创新性的分析和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长足进步,招生规模扩大、教育经费总投入增加、教学设施改善、学科建设投入加大、国际交流合作增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工程教育与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显得很不适应。我国工程教育模式迄今仍偏重于学科知识传授,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育和训练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在实践中改革、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特色的面向全球化的工程教育体系已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高等学校如何面对有思想、有主见、凭兴趣做事的新一代大学生,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其热爱所学专业、安心学习,是值得思考的一个课题。专业导论课是引导学生走入专业知识殿堂的向导,在大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尤其是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培养中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肩负着向各行各业培养合格技能型人才的使命。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指导,为适应社会、市场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广东白云学院坚持“质量至上”的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高职“2+1”和本科“3+1”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较大成功。学院响应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经验,全面启动了基于CDIO理念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以此增强应用型本科的办学活力。 而在CDIO教学理念中专业导论课的开设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和环节。
《专业导论》课程是为刚刚进入大学的新生特别开设的专业引导课。该课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专业发展基本情况(过去、现在和未来)、专业课程设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关于专业学习的基本要求等,使学生对专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为大学专业学习打好基础。《专业导论》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专业的性质、特点,以及当前专业对所培养人才的要求,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就业及上升通道,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和学习观,确立学习目标和掌握学习方法,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思想和方法基础。
大学一年级新生处于重要的转折期,如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定式,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如何激发学生科学研究、探索的兴趣,培养其初步的应用创新能力;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市场营销专业材料、撰写论文及表达成果的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对市场营销专业的总体认识和未来就业前景的规划,是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也是本项目研究和探索的聚焦点。
抓好新生入学后的“早期教育”可以引导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缩短他们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专业导论课是将专业教育、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融为一体的课程,进行专业导论课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早期教育”手段。市场营销专业是广东白云学院的重点发展专业,主要课程有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统计学、会计学、经济法、市场调查、财务管理、国际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珠江三角洲和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商品销售、营销管理以及商务策划领域工作,具有市场营销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TOP1:学校名气
2013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文件――《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严禁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文件出台以后,确实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在随后的招聘会上,企业、单位的招聘简章中对应聘者学校“出身”的要求还真是不见了。按理说,这个文件的出台是好事,特别是对本科和硕士学历非“211”“985”的学生,这个文件等于给了他们一个与重点院校的学生同台PK的机会。但事实上,这个文件可能只是让非名校的学生多“浪费”了一份简历而已――相同条件下,用人单位依然会优先考虑名牌大学的学生。毕竟教育部的文件不是法律,纸上不写明的“歧视”并不代表用人单位在操作上不存在。
本文无意辩论名校与非名校的学生究竟是否存在差别,只想告诉大家一个客观事实:就业时名校学子确实占有优势,不管是起点还是平台,差距在你踏进校门的第一步就拉开了。那么,对于金融学来说,学校名气究竟是如何影响就业的?
开设财经类专业的院校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985”院校和“211”院校中的财经院校,如上海财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第二层次是其他“211”院校和地方性财经院校,如云南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其他本科院校则属于第三层次。这里不讨论专科和职业学校。
由于金融学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是银行,因此下面以银行为例来说明用人单位是如何招聘的。
银行一般分为总行、省行、地市支行以及县级支行,在具体工作岗位上又可简单分为管理岗和业务岗。在教育部“严禁就业歧视”文件出台前,银行的招聘简章上通常会明确说明:总行招聘要求应聘者国家重点院校毕业,甚至直指清北复交;省行的招聘条件在总行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到“211”院校和地方财经大学;地市支行和县级支行会在省行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到普通综合院校。需要注意的是,仅仅是条件放宽了,并不代表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一视同仁。例如,山东的银行在招聘时出于各方面考虑会给山东大学和山东财经大学的学生同等的应聘机会,但这并不代表给了他们同等的录取机会。
重点院校、专业型财经院校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校友资源。重点院校的校友在财政部、银监会这样机构任职的不在少数,左图给出了在金融业比较知名的人士及其毕业的学校。另外一方面,负责企业招聘的人员一般也是名校毕业,因为他们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和档次。当你去应聘时,考官是你的校友甚至有可能是你同专业的学长,那效果就真是事半功倍了。
TOP2:导师
研究生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只有两个:研究生秘书和自己的导师。研究生秘书有点类似于本科的辅导员,专门负责处理院里各种繁杂事务,至于导师,那具体情况就因人而异了。
研究生导师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科研型和实业型。
科研型的导师一般每天沉醉于最前沿的科研问题,手里一般都有一两个比较大的科研项目,在科研上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会定期(每周或每月等)开一次“研讨会”,要求自己的学生在会上报告自己这段时间的科研心得;到了研二会要求学生每周报告毕业论文的相关情况;到了研三,对于立志考博的学生,科研型导师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他会作为你的推荐人,甚至可以让你继续做他的博士生,但对于选择就业的学生,这类导师往往就“爱莫能助”了,除非导师的科研项目与企业有合作,有一定的社会关系,才能在学生就业时说得上话。
实业型导师不同于科研型导师,这从年龄就可以区别出来,搞科研的导师基本上可以分为年轻的和年长的,实业型导师一般都处在这两个年龄段中间。他们或者在学术上已早有建树,从而能够走出学校,为企业或者政府部门出谋划策,或者是学校在大型企业外聘的客座导师,例如不少银行的行长,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等。遇上这类导师,想考博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了,但是对于想就业的学生而言就好处多多,有银行行长或者公司董事长的推荐,找工作会轻松很多。
TOP3:实习经历
说到实习,可能读者感觉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不就实习嘛,随便找家单位待两个月不就行了?有这种想法的同学,我只能说你有那两个月的时间还如不去做做研究。
研究生的实习不同于本科生的实习,本科生不管是学习还是实习都以基础性的居多,但研究生不一样,它针对性很强,尤其是实习。那么,研究生怎样实习才能对就业最有利呢?
首先,看实习单位的知名度,能去总行实习的不要去省行,能去国有银行的不要去不知名的小银行。实习也是一种工作经历,这对于你很重要,在好的单位实习也是一种资本,因为不是谁能都去的。
其次,看实习的方向和自己的就业方向是否对口。如果你没有做老师的打算,在经济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不要再做什么家教了,这是本科生做的事。
最后,看实习的期限。实习期限在两个月内的基本就是做后勤工作,学不到东西,要想确实掌握一些知识,实习期至少要在一学期左右。
TOP4:过硬证书
提到证书,可能每个人在简历上都会写上那么一两本。遗憾的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证书就像你大学拿过的各种获奖证明一样――没有,万万不行;有了,也未必行。没有这些证书、证明,用人单位会怀疑你在上学期间忙的是什么,但有了这些也没用,因为大家都有,用人单位更多的时候关注的是这些证书的含金量和实用性。
只要不是用人单位明确要求的,像那种自己都感觉可有可无的证书在应聘的时候就别拿出来了,如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规划师、普通话证书之类的,自己留着纪念吧。但有一些证书是用人单位要求的而且非常容易考过的,这类证书一般就是“从业资格证书”,有了证才有“资格”做这个事。比如,证券业要求“证券从业资格证”,银行业要求“银行从业资格证”,做会计要求“会计从业资格证”。对于研究生而言,用人单位可能会适当放宽条件,比如许多银行都是录用之后统一要求员工参加从业考试,所以这类证书是可以拿出手的,但很难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那什么是过硬的证书呢?如CPA(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等。哪些证书在金融学专业领域内含金量比较高?比如CFA、CIIA(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等。但这些证书大都需要分级考试,并且对工作经验也有要求,考试费用不菲。拿考试费相对比较便宜的CFA来说,每次考试的报名费和书籍的费用大概要花费到1200美元。对于在校生而言,考证一定要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关,若从事投资领域,可以考CIIA,从事金融分析领域可以考CFA,从事保险行业可以考保险精算师。最后再说一下CPA,这是我国的财务、会计、金融类较高级别的考试,但费用很低,报名费一般不会超过200元。如果打算去会计事务所,这个证原则上是必须的,并且从工资上看这个证是有附加的绩效工资的。从招聘情况来看,不少单位的财务岗和投资岗都会标明“有CPA证书者优先考虑录用”的字样,这个证是加分项。除了以上所述的证书,较好的托福、雅思成绩也属于“加分项”。至于四六级证书,在研究生阶段的价值和从业资格证差不多。如果研究生毕业时,连六级甚至四级证书都没有,那你找工作首先需要的是勇气。
小贴士
1.在研究生阶段,许多导师都会给学生引荐实习单位,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大多数导师引荐的单位都不错,而且在就业时应聘该单位成功的概率会很大,特别是有些单位在招人之前会专门询问实习的学生是否愿意留下来。
2.实习不要计较工资。实习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小贴士
问题一:金融专业硕士在就业上是否会受到歧视?
答:不会。从培养方式来看,学术型硕士是研究型,专业硕士是实践型;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专业型研究生所占有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一部分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就是能够在毕业后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求,在培养的过程中,其导师一般都是企业家或商界人士,在完成基础课程之后学生会被要求参加实习,会以实习报告的形式代替毕业论文;而学术型研究生在学完基础课程之后会就自己的所学进行创新性研究。因此,定位的不同决定了金融学专业硕士在就业上的优势。
问题二: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与就业的关联?
答:没有绝对的关联,研究的方向不会决定你的就业方向,但若能和自己的职业规划有所联系,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问题三:作为学术型研究生,该把主要精力用在科研上还是实习、考证上?
答:如果想考博,更多的精力可放在前者;如果想就业,尽量抽出时间来考证、实习。
问题四:研究生在就业上是否比本科生有优势?
答:总体来看,金融学硕士与金融学本科相比是有一定优势的,特别是从长远职业发展来看。但优势是相对的,提高自身水平才是硬道理。
问题五:金融行业的薪酬水平大概是多少?是否真是“传说”中的高工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