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课外阅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前《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在信息化社会条件下,要求个人面对大量的信息能进行正确的判断、整理、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活用)能力,提高信息素养成为一个核心的课题。此外,在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A、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例如,我在给学生上课外阅读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故事内容。课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看这些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B、教师在推荐过程中,应用必要的指导和技巧。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确,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总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往住想了解自己的老师在他们这个年龄时是如何学习的。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可利用时机和学生谈谈自己儿时的学习,为学生树立榜样。
2、开展丰富多采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求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一些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读书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比如:我在班里开展了一次“读一本好书”讲故事比赛,参赛同学讲得滔滔不绝,观众听得津津有味,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所以大力开展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信心和热情。
(2)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它句式整齐,富有韵律,易读易记,琅琅上口,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从小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在平时课外诗歌指导时,安排每周背一诗(词)。在每首诗词拓展引进时,采用“同题异文”(同一题材的诗词)、“同人异文”(同一作者的诗词)、“同意异文”(同一情感类型的诗词)等途径扩大古诗文的阅读量。在进行诗文感悟时,以感受为主,理解为辅。主要以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去美读,去背诵,去想象,让学生能上口,有滋味就行。
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其中“见”、“作”、“吟”均是有所感悟的表现,也是语感的初步生成。这样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这学期,为了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我们班办了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手抄报。学生为了办报,大量阅读了怎样读书的有关知识,然后再对所读知识进行选择、编辑、抄写、插图,还真办出了像模像样的报纸。学生办的报纸无论好坏我都给他们张贴展览。学生在相互观摩、互相学习比较中,又悟到很多东西。这样的活动每学期可组织多次,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然而,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课外阅读益处多多,但开卷未必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时下出版物众多,鱼目混珠,所以指导学生正确地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笔者认为选择课物要注意下面几点: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一般来讲:小学低中年级以童话、神话、寓言、民间故事为主,而高年级学生除故事外还对传记、传奇、惊险小说等感兴趣,可以说进入了文学期。女生一般喜欢看有故事情节的书,而男孩则对史地、体育、科学等方面感兴趣。所以教师可以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诸如地球的形成,人类的起源,海底世界的趣闻,森林中的动物之王,历史上的人物故事,以及关于未来世界的科学幻想……都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儿童的意志、毅力、水平与定型的成年人有区别,要克服小学生常见的好奇心和盲目冒进的心理,所以要讲究阅读的先后,阅读要有计划地进行。笔者认为安排学生的课外阅读可从下面三个角度考虑: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确实在社会上处处有语文,人人时时学语文、用语文。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让学生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深厚历史文化,从而去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学生接触了各种类型的文章,在老师的引领下,文字带他们进行了时空的穿梭,领略了各种风情,遨游了艺术殿堂,充分感受了祖国文字的奇妙与伟大。同时,也激起了孩子对各种阅读材料的兴趣,促使他们自己通过读报、看书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平时的课外阅读教学安排时,我们还可以结合一些特殊的课文,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系列活动,请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相关资料,并根据资料,配合班级或者自己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帮助学生广开信息渠道,大量储存了各种信息单元,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就是如此。中国古代学习论认为“积渐成学”是读书之规律,如孔子主张“博学于文”;荀子论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近现代的学习理论研究揭示,心智技能的学习与形成有赖于积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笔者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就要“养成读书记笔记的习惯”。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我认为对文章鉴赏的多样性,应当得到老师的尊重。我们允许孩子在品评、质疑时的这种超“文本”的现象。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看法才得到真切地表达,感悟得到真实地提高,思维得到真正地发散。
在学了《三顾茅庐》后,请学生结合课外阅读的有关章节,作个简单的人物评析。有的同学就提出:刘备的礼贤下士只不过是他的一种计策,说明他狡猾,用多种表面工夫去感动诸葛亮。其实,他根本没什么本事,又列举许多事,来说明他出谋靠诸葛亮,开战靠张飞,关羽。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脱开书本,结合当今社会讨论刘备到底算不算一个成功人士?
作者:张凡 单位:石河子大学
立足课堂教学实际,夯实阅读培养基础
丰富的教学模式、有效的激励方式,将会鼓励学生从事专业学习与阅读的信心与勇气,也会激发学生们开展课外阅读浓厚兴趣。首先,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涵养与文学造诣,而阅读实践则是必备因素,这也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的基础。“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身为中文系的教师,知识的广博和底蕴的深厚是安生立命之根本,对古今中外的书籍要广泛涉猎,尤其是中外文学史上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家作品,如果教师自身读书面狭窄,“而学生读书的种类和内容又容易受课堂教师的影响,因此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内容的广博性拓展。”[2]同时,对于已成经典的作家作品,身为中文系的教师不仅要读,而且还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不能拘于教科书的一些评价,“照本宣科”是教师对知识的一种简单而肤浅的处理方式,是要不得的,它只会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乏味,更甚的是学生所学不多,得益更少。因此,教师只有通过自身大量的阅读实践去提升从事课堂教学的生命力,以自身的阅读魅力去实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其次,中文系教师在准备新学期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创新思维,充分做好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组合工作,根据所承担课程内容的需要,在该课程开课或教学实施过程中,给学生开出与该课程内容相关的“参考书目”或“资料性阅读书目”,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找到并阅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做到学生阅读有的放矢,既可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又让学生在短期内熟悉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为增强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阅读指向与兴趣,以开放性的学术视野对待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培养。因而,在“阅读书目”的罗列过程中,要走出所授课程的范围,要不限于课堂并走出课堂,及时关注当下社会阅读热点、年度畅销书排行榜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上领略阅读的乐趣。第三,以丰富活动为载体,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对激发和培养中文系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是以“课前三分钟”活动为互动载体,合理利用课前闲散时间,为学生提供阶段性展示课外阅读的表达平台。在开展此项活动前,授课教师可根据所带班级的学生数,以学号为序进行人员编排,每位学生以三分钟为限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近期阅读的一本书,其中包括书的作者、主要内容及其他;同时,教师应以对学生的介绍做简要的评价,并对该学生的继续阅读提出指导性的意见或建议,以此提升学生继续开展课外阅读的信心。类似于“课前三分钟”这样表达与交流平台的搭建,有待于授课教师的有效指导与师生的共同坚持。二是授课教师围绕本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布置相关的思考题或课后作业,以此引导学生围绕课程内容展开关联性阅读,以点带面达到对整个课程内容的全面把握;教师开展此类活动可以分组进行,每组选择1至2个问题进行课外阅读,以课下小组讨论、课堂小组汇报的形式给予展示,教师做好每个汇报小组的点评,指出每组同学对问题回答的亮点与不足,为今后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提出下一步努力的途径或方法。这些活动安排,既达到了对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检验,也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开展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两个课堂”有效互动,激发阅读兴趣与热情
大学的课堂有内、外之分,但“两个课堂”关系并不矛盾,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与优势,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通过“两个课堂”的联袂互动,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可以不断提高“第一课堂”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同时,中文系的文学课堂是个不断延伸的动态积累的过程,是个极富有启发意义的“活”的课堂,其本身就饱含激情、活力与想象;再说,文学阅读是个开放性的阅读行为,其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向往崇高、建立品格、陶冶情操、培养气度、憧憬未来的理想之途。因此,如何给中文系的文学课堂增添色彩,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使文学课堂成为中文系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知识海洋。首先,有效借助校内、外交流与沟通平台,发挥“名人效应”,邀请当代文坛一些知名作家走进课堂,走到学生身边,让作家与学生“面对面”,以作家写作生涯报告会,或以作家访谈等形式一起分享作家文学人生的喜乐哀乐,共同探讨文学人生的理想梦境。以这种最直观的方式将学生与所要了解、研究的对象建立联系,搭建两者进行深度对话的桥梁,既给学生带来感官上的刺激,也让学生在“面对面”的交流互动中真正读懂作家的文学人生、读懂作家作品的文学世界,其实际效果会比乏味、枯燥的“因循”教科书更加有趣、更加富有意义。其次,充分利用校、院各类学术讲座、读书报告会的机会,邀请当代知名学者走进课堂,与学生一起谈读书、谈人生,这样既让学生一睹文学史教科书的编者、或著者的风采,身临其境地领略大师级学者的学术成长、成熟的历程,也可通过学者与学生的互动环节,把学生心目中原本非常抽象的文学史建构变得更具有人情味。通过与当代作家、知名学者的“面对面”交流,突破课堂教学固有模式,以作家的“现身说法”以及知名学者的“名人效应”的影响与激发,不断唤起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兴趣与热情。第三,文学课堂应及时关注当代文坛现状和学科研究前沿,以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为学习和研究平台,不断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拓宽文学阅读研究空间。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研究团队,选择、确定研究主题,并聘请专业指导教师,通过申请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并立项,开展一些初步探索性文学研究工作。中文系教师通过鼓励学生申报项目,力促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机会接受较为系统的研究训练,指导和引领学生开展与专业相关研究学习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与课外阅读中不断增强对研究项目的理解和信心,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打下一定研究性的基础。同时,通过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P项目)的申报及研究过程,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有力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通过项目研究这一联系纽带,大力促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学生的学习与研究有机地融合起来,让学生尽早进入学科前沿,以师生间的相互探讨最终达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效果。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情如姊妹,两者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只要课堂教学“活”起来,多角度地不断触动学生阅读神经,学生的课外阅读也就跟着多姿起来;学生的课外阅读丰富起来了,也让课堂教学更加富有奇幻的色彩。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中心,也是主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向盘。因而,在中文系的课堂上,教师在把握好文学课堂特点的基础上,以多样化的活动主题、授课形式让文学课堂不再落寞与沉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的充分互动,真正达到学生素质与文学修养的全面提升。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阅读能锻炼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要分析课文中的词语、句子,概括文章含义,进行前后文的解释。有的文章还会留一些空白和想象的空间,需要学生理解作品后进行填充,学生填充内容的过程,就是对文章整体把握和理解的过程。
(二)课堂增加“佐料”,教学绽放光彩
阅读教学的本质是“读”,学生通过作品与作者进行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从而领悟文章的真正要义,获得心灵的启迪。所以,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开展阅读游戏、阅读竞赛等,学生在游戏中激起了参与的热情,也提高了阅读能力。
二、讲求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要提高高中生的语文阅读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文章内涵,获得情感体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针对性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适当地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多对学生进行指导,进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阅读效率
例如,在《雅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立足文本,引导学生探究,然后把握方向,适时引导,最后提示方法,授之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究性阅读,在阅读活动中,解放学生的个性,张扬学生的活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他们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
(二)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题材内容、背景环境、情感主旨等相关知识;要教会学生掌握体裁结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等相关知识。学生将这些基础知识融汇贯通,有助于他们真正学会阅读、分析、鉴赏文章,全面培养语文素养。所以说,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更多有效的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使阅读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钥匙。
三、重视课外阅读的“延伸”
张志公先生说:“贫乏,是语文的致命伤。”要克服这一致命伤,学生除了课堂学习外,还要大量阅读,广泛涉猎,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各个领域。阅读要广,但不一定篇篇都懂,句句都会,关键在于知识的积淀,积累越多,学生的语感会越来越纯熟,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一)帮助学生选择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量的剧增,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快餐”式的优秀报刊很适合学生阅读,如《视野》《青年文摘》《微型小说选刊》《杂文报》等具有时代性、信息化的读物,既切合生活实际,又是大家所喜闻乐见的,能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激发他们阅读兴趣,是“与时俱进”的优秀课外资料。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这“甘露”的获得,不能只满足于课内有限的阅读内容,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吸收。要让学生有广泛的阅读,有更多的积累,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话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在课外阅读指导实践过程中,我尝试了以下几点: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课外阅读,重视语言积累,并且对学生的阅读量也作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因此,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不时给学生布置一些读书任务,然而却时常遭遇尴尬,“老师,我家中有许多书可以看可就是看不懂。”“老师,我不知道买什么书才好。”……诸如此类,一学期下来,推脱课外阅读的理由积了一大箩筐,能坚持课外阅读的学生寥寥无几。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兴趣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阅读当然也不例外。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心灵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情感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欲望,让他们快乐地看书。
1.1现身说法,激起共鸣。
于是我借了一些中外名著(青少年读本)摆在班级的显眼位置,一开始孩子们极少光顾借阅,我便多次有意地从书架上取书阅读,然后不露痕迹地赞赏作品的精彩,吸引孩子去看。学生终于经不住我的“诱惑”,没有枉费我的良苦用心,不但认真看完了班里的名著,还缠着我给他们借新书。我还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阅读尝试。
1.2巧用故事,诱发兴趣。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教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讲述,把孩子们带入一个或神奇,或惊险的情感世界里。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们讲《草船借箭》的故事,当我讲到诸葛亮令军士高喊“谢谢曹丞相赠箭”之时闭口不语,学生迫切想知道结果。而我却让他们先猜猜结局。在一一否定了他们的答案后,我便出示《三国演义》一书。此时,学生浓厚的兴趣被激起了,纷纷要求借书。让学生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指点读书技巧,让学生会读
虽然兴趣是激发学生阅读欲望的重要因素,但学生若凭兴趣漫无目标、不讲方法地去茫茫书海中闯荡,其意义和收效可想而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向学生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2.1借助工具书、网络等媒体。
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有限,学会正确使用工具书帮助阅读是课外阅读的重要方法。如学习了《宇宙生命之谜》一课,为了使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我让学生阅读《人与自然》一书,学生在这里受到更大的心灵震憾;学习了《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之类的课文后,我指导学生去网上查阅相关的资料,再选择自己所需要的部分,以此培养他们查找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2.2做读书笔记。
孩子们阅读文章,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注意作品的故事情节,对作品的思想和语言仅满足于一知半解。因此做读书笔记是克服这一毛病的最好办法。小学生在做读书笔记前要告诉他们读书笔记的形式,主要在书上作眉批、摘录名言警句、概括主要内容、写提要和读后感等。这些方法可按课外阅读的目的与需要灵活应用。
2.3结合课堂教学传授方法。
课内阅读教学是学生获取课外阅读方法的主要途径。日常教学中我们常要求学生先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再找出不懂的地方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解决疑难字词,接着在重点词句的地方作上记号,最后熟读全文质疑问难。指导学生将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这种方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易接受,效果也好。
三、营造读书条件,让学生多读
没有一个良好的阅读情境和阅读氛围,是很难收到良好的课外阅读效果的。因而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努力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的条件。
3.1组建互动图书平台。
要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阅读的物质资源是基础。因此,我们首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课外阅读资源。为了弥补书源的不足,教师可建议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由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里,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同时,还可采用由学生损赠一部分优秀书刊,用班费订阅一部分优秀书刊等方法开设图书角和阅览角。
3.2确保充足的阅读时间。
面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应该要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因为他们刚入学,认识的字也不多,如果就给他们规定要读多少书,那样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这样老师就要好好的引导他们读一些感兴趣的书籍,采取形式多样的阅读方式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同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是哪些读物,作到心中有数,低年级的老师此时充当的脚色便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阅读,不但要“引”而且要“激发”孩子内心的感受,让他们尝到阅读的快乐,我一般采取了以下的方法:
1、故事引趣——感受书的神奇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要培养他们从小就爱看书,老师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会或者每周的班队活动课的时间,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故事,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看到老师讲得有趣,也会无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师要有计划的坚持每天讲一个小故事,这样耳濡目染,学生就会觉得书是那样的神奇,慢慢的也会觉得书里有很多故事在等着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种学习课外阅读的方法之一。
2、留疑激趣——调动读书的欲望
老师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些疑问,这样,一方面吸引学生听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想读书的冲动,例如我给学生讲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说: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还怕猫,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这时我说,想不想知道结果呢?学生纷纷要我讲,我却故作神秘的说,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这时老师可以发给他们拼音版的故事阅读,此时孩子们可津津有味的读得可起劲了。
3、表演生趣——体会人物情感
当学生阅读一些寓言或神话故事时,老师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的时间,来进行表演训练,这样既锻炼了孩子们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认真阅读书中人物的动作、表情、样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强,《格林童话》是我给孩子们讲得最多的,童话故事能给低年级的孩子充分的幻想,让他们在动人的故事中获得美与丑,是与非的学习,记得我讲《猫和老鼠》时,学生演三次猫偷吃猪油的情景还记忆犹新,孩子们演得惟妙惟肖,最后连好朋友老鼠也没逃脱它的嘴,在一阵阵笑声中孩子们快乐极了,也尝到了书籍带给他们的欢乐。
二、课内课外相结合,感受读书之乐。
当学生有了阅读的冲动,老师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渗透一些读书的方法,针对低年级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方法。例如,当我们教一些朗朗上口的课文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唱游的读,还有一些诗词也可以用此种方法,让他们记得牢,当遇到日积月累的句子时,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来激发他们背诵,课堂上教学生读读,画画,还可以在书上写写你喜欢那个人物或动物,另外,老师可以有计划、有目标的配合教科书选择一些孩子们的书籍,制定每期的读书目标,推荐孩子们喜欢的书目,安排他们有充足的时间阅读,利用周边有利的环境,如书店、超市的书柜、网络或者学校的读书馆,班上的读书角,营造读书氛围,让学生从入学就感受到校园的书香气息,还可以与同学、老师交流中找到好的读书方法,
这样在他们拿到书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来自行阅读,让课内的方法指导课外的阅读,当学生找到了打开阅读的钥匙,推开阅读这张神奇的门时,便会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那么他就会爱上书籍的,从而就会自觉的去读自己喜欢的书籍,感受到一种读书的乐趣。
一、 重视营造读书氛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入门的向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所学的材料的兴趣”。可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至关重要。对此,我主要是通过在班级中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首先,我通过引导收集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营造氛围。通过引导,学生搜集了“书犹药也,善读则可以医愚。”“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等多个热爱读书的名人名言。学生收集名言后,我还组织学生交流,并选择代表性的名言请书法好的学生写出来,张贴在班级墙上。其次是动员、引导学生从家中带来自己喜爱的书充实班级图书柜,在班级中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追求读书的神圣感。
再次,利用家长会的机会,由学生向家长汇报从课外阅读中得到的收获,请家长介绍自己引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经验。实实在在的人和事,打动了广大家长,他们自觉地为孩子创造阅读环境。如:让孩子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自己的小书架等,父母带头读书、读报,做孩子阅读的榜样,主动与孩子讨论书中的问题。
此外,坚持引导学生定期去图书馆看图书、借图书,定期更换从家中带来的与大家“共享”的书籍。并且每周安排2~3节课时间去阅览室看书。
二、 重视教给读书方法。
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率,还需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这里,我主要是结合教材,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方法,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以课内促课外”“以课外补课内”。如,我告诉学生拿到一本书后首先得问问自己: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接着快读目录,以得到一个总的概要。然后找到你想研读的内容,边看边想,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不懂之处画上符号。待阅读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欣赏品味精彩片段,体悟写法。
我校学生有人手一册配合课程标准,引导课外阅读的《亲近母语》,书中精选、精编了题材、体裁多样的文章,对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有很大好处。我有计划地利用阅读课的时间,组织学生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进行阅读,每周一个单元,并结合共性问题展开讨论,交流读书方法和收获。此外,还积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相关的其他书籍,或上网查阅资料解决遇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以及大量阅读的渴求,真正达到活跃思维、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重视读写结合,提高读书效益。
“不动笔墨不读书”,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应该把读书笔记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益,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并自己给一个名字,坚持要求学生摘录所阅读文章的好词、好句、好段,写读书笔记,或写阅读感受。通过几年的训练,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写作素材丰富了,作文水平也提高了。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不但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而且可以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语文氛围,同时大大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但是,旧观念还是影响了小学生们对于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外阅读教学应注重从学生的兴趣,阅读材料的多样性和阅读习惯等方面转变思想。【关键词】课外阅读激发兴趣拓展技能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50万字。要让学生在课外能广泛地阅读,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引导其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的习惯,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在的需求,成为儿童生活中的一种人生体验,成为他们的一种新的自觉的生活方式。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 ①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但要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拓展语文技能,我们必须要更新课外阅读的几个观念。
一、 把课外阅读的功利性转变为学生的兴趣
通过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积累大量的词汇,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固有的旧观念总是希望通过课外阅读来迅速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于是,此目标片面要求孩子多读作文书,更有甚者,索性把课外阅读变成了作文阅读事实上,上述做法的危害是很大的。首先,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知识的消化吸收。课外阅读应该本着尊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其次,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将课外阅读与提高写作能力过分联系在一起,学生在阅读时满脑子都是写作方法、好词好句之类的东西,读起来味同嚼蜡,分外费劲,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觉得读书是一种负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我们可以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们应告诉学生,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 更新学生的课外书库,与时俱进
时代的脚步飞快的前进,作为语文教师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材料限制在几十年前的书库了。因此为了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推荐书目应该分学段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学段的学生,大多是6—8岁,他们的社会交往比学前儿童广泛,语言能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个阶段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顶峰时期。学生对模拟社会生活的动物世界的故事书、童话、寓言、卡通等图文并茂、篇幅短小、趣味性强、通俗易懂的书籍十分感兴趣,如:《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教师便应及时为学生推荐,提供这类读物,以满足其阅读的欲望。
第二学段的学生已经认识和掌握了大部分常用汉字,已能读懂短篇和中篇童话故事,注意力比第一学段时更持久,可以独自阅读较长的一段时间。然而,由于学生的兴趣广泛,思想容易开小差,易受外界的干扰,因此,这一阶段教师应多向学生推荐和提供节奏感强,富有变化和趣味的读物。
第三学段的学生开始懂得关心别人,同情弱者,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逐渐脱离绝对的自我中心,有了较明确的时空概念,能试着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多看电视新闻、多读报,为学生提供或推荐表现神秘、玄奥、超自然的科幻读物、富有哲理的历史故事或人物传记等,并让学生阅读部分精典的传统著作。
三、 从“以教师为本”到“以学生为本”
学生作为知识建构的主体,他们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必须具备自主性的品质。要充分发挥学生课外阅读主体的作用,教师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学会发现。在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找释疑的策略,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教师要在课外阅读指导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组织制作书卡,小组学习批注,等培养学生乐于发现问题的兴趣:另一方面,还要培养学生敢于发现问题的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班级开展读书活动周,组织家长与学生共读名著,学习写书评等。
第二、在课外阅读指导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本身便是极具创造因素的活动。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要努力创设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和看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文本所表达的内容,积极倡导“标新立异”,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
四、 把课外阅读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
加强语文课外阅读对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不仅可以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也可以扩展小学生的眼界与学识。国家教育部确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那么,如何强化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呢?教学实践证明,从下面几方面着手可以有效提高课外阅读质量。
一、强化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一切活力的源泉。”学生感觉读书是一种乐趣,心甘情愿去读,将课外阅读视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使课外阅读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策略。为了让学生对读感兴趣,老师要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到读书环境中。让学生迷于读书,主动去读书,老师要最大化让学生参与到读书活动中。为此在实际中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形式;1.以故事为导语。教师可以把篇幅较大的读物压成一个小故事讲出来,或提出一个和原故事相关的问题做引导语,挖掘学生的爱好,进一步研析原著。引导学生读《老人与海》,提出问题:“老人是如何一个人呢?读完后告诉老师。”学生读完后,让学生自己总结。 2.通过课文激发学生求知欲。《武松打虎》一文讲后,问学生们:“还想知道武松更多的故事吗?请看《三水浒传》。” 3.不断开展课外阅读相互交流。让学生说课外阅读对自己的影响,比较谁的知识多,谁知道的故事多,谁知晓的人物多,并进行文学知识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4.支持学生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早读时间让学生上台讲故事。老师要注重把握度,俗话说得好“过犹不及”,让学生认识到不可贪多,做到精读细读,慢慢体会,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喜欢阅读课外读物,并乐在其中不能自拔。
二、学校建立阅读基地,塑造轻松阅读的氛围
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学生全面发展,起到“行不言之教”的作用。老师要给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学生心无杂念融入到读书氛围中。如何去打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呢,这就需要学校有足够的书报,在此基础上才可以谈阅读基地建设。针对阅读基地的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同时入手。第一以学校为中心。使学校的图书室与阅览室合为一体,应当有丰富的书籍,以供在校生阅读。第二,建立以年级为中心的读书室。这个读书室以服务不同年级阅读为宗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的主打阵地,可以摆放各种书目供不同爱好学生阅读,当然老师也可以将其推荐书目组成一个推荐书目架以使一些学生可以有重点阅读。针对阅览室里的书,老师可以依据所教内容与教学进度适当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学习《父亲》一课时,教师挑选一批关于作者的故事书,组织学生课前课后阅读;学习陶渊明、朱自清作品的时候,就让学生“读点陶渊明”“读点朱自清”。第三,班级图书架。这个图书架的书可以由学校提供一部分,学生提供一部分,相互交流阅读心得。三级阅读基地的建立,可以营造很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创造宁静的读书氛围,使学生享受读书的乐趣,领略知识的力量,改变以往任务阅读带来的不良影响。少年儿童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期,老师必须认识到这一点,通过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
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习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熟练地运用到新情境中去的链接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中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实现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知识迁移在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的意义
语文学习重在知识迁移,立足课堂,功在课外。课外阅读也就成了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单一的课堂教学则意味着放弃了语文学习的一半阵地,因为课外阅读是一种真实的阅读。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为学生打好阅读的基础,使学生懂得各类文章的阅读方法,以起到举一反三效果,那么课外阅读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扩展,是培养学生真实阅读能力的练武之地。同时,课外知识的积累和学科的迁移,反过来又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阅读历史、游记等可以丰富我们的阅历,它们可以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乃至世界的过去和现在的政治、经济、文化、风土人情,从而滋生民族责任感。比如在阅读“从到”这一段中国历史时,我们可以了解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横行霸道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同时也就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阅读文学作品能增进我们的文学素养,遨游于这些作品中,我们会懂得真、善、美,会变得爱憎分明。阅读礼仪方面的书籍,我们知道如何梳妆打扮,如何待人接物,从而变得仪态大方,举止高雅,谈吐不凡。目前,高中学生作文的最大弱势在于言之无物,内容空洞说教,语言苍白,而通过课外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大量素材,可以捕捉、洞察当今时事,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做到言之有物,同时也可以填补语言的空白。学生如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适当摘录优美的语段、名句名言,则可以为自己的写作增添不少的亮丽的风景线。
二、课外阅读特征
语义课外阅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二个面:(1)灵活开放性。具体体现在两个面:阅读时间上较少灵活.其不受课时时间限制.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阅渎环境上不受阅读地点限制,可结合具体的阅渎需耍灵活选择,可在阅览审、路边等等;此外,课外阅渎内容的外延具有无限扩展性,天义地理、趣味文学等等,只要是学生喜欢的有益的都可以阅渎(2)自主合作性。语义课外阅渎既是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又是读者个性化和社会化行为的统一过程。因此,在平时学生进行深外阅读的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在充分地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实施合作化的阅读方式,共同促进阅凑疑难问题的解决。
三、知识迁移在课外阅读中的运用
1.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
提高阅读能力是高中语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些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尽管教师、学生、家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结果却是无论考上的,还是落榜的,多数学生语文实际能力并不强,难以适应工作和进一步学习的需要。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很多,其中学习紧张无暇阅读课外书籍,不能使课外阅读很好地促进课内学习,也是重要原因。
迁移是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和应用,不能有效实现知识迁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广域网络结构,缺乏知识转换的场所和条件。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问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这样,这个新问题、新情境变成了“旧”问题、“旧”知识,减少了学生对该问题的陌生感,在不自觉中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同时,这个认知结构中所储存的知识不再是零碎的、孤立的。而是经过转换的一般性、概括性的观念结构;不再是陈述性的知识而是程序性的知识:不再是封闭性的知识个体而是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知识结构这里所构建的认知结构要建立在对知识点问内在关系的理解基础(即在有意义学习的基础上)。只有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才能把知识学活,从无头绪得学习中解脱出来,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无论对学习者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学习者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2.实践训练迁移法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毕业后的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就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后的自笔者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去寻找刺激性的享受。”因此,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形成共识,“中学时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利于学生终生发展,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美好”。实践迁移法是把在课外阅读学到的理论知识自觉运用到生活实践和写作实践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一种方法。比如学了文章的不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会不会自觉辨析,会不会运用,这就要进行实践训练。这种训练的迁移法分两种,一是再认识迁移法。可以从课内外文章中摘录若干段话,仔细辨析,进行概念上对号入座式的迁移,掌握其不同表达方式的标识特征。二是运用标识的载体进行仿写迁移,达到从形似到神似的练习,从而提高表达水平。这种迁移法也可运用到修辞、语法及整篇文章的写作上。这样,学语文就可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有规可操,目标明确,不再处于朦胧状态之中。这些均需要我们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度,为知识的迁移、应用莫定基础和准备。如果没有对知识的透彻和贯通性理解是无法实现知识迁移的。
总之,课外阅读是开拓视野、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教师应该将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指导性、自由性、探究性阅读的引导,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陶冶性情,培养情操,提升个人修养,从而达到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目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它能够使学生心中形成一种自然的驱动力,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阅读目标,在阅读中收获成功。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转变阅读动机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学生总是将课外阅读看作针对学习而进行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予学生专业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课外阅读的深远价值在于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促使他们在轻松的动机中激发阅读兴趣,增强阅读欲望。
二、设定阅读目标
阅读目标的设定能够指引学生进行阅读,激励他们朝着目标的任务前进,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自制能力有限,这时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学生设定不同的、有针对性的阅读目标,引导他们独立进行阅读,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三、保证阅读时间
教师要加强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要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保障学生的课外阅读,比如每周选取几节课让学生进行专门的阅读训练,也可以在每节课堂中抽取几分钟时间进行课外阅读,还可以利用早晨学生提前到校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行晨读等等。
四、筛选阅读素材
对于小学生而言,书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但是,他们对于阅读素材的选择存在盲目性,这就需要教师在阅读素材的选择上给予指导,为学生推荐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书籍,可以是历史文献,也可以是趣味故事等,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
五、注重阅读技巧
课外的阅读不是盲目地看书,而是需要一定的技巧,增强阅读的效果。学生要根据不同类型的书籍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可以略读,可以精读,可以朗诵甚至背诵等等;对于比较浅显的可以选择阅读一次,对于较难理解的也可以多次阅读。
六、优化阅读环境
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促进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外快乐阅读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广泛阅读。同时,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积极发挥其指导作用,采用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在快乐阅读中不断发展与进步。
一、发挥多方作用,创设快乐阅读氛围
1、创造浓郁的家庭阅读氛围
课外阅读活动的广泛开展需要家长的配合与合作。教师要积极与家长沟通,改变家长的传统观念,争取家长的协助,保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够有监督,课外读物能够有来源。积极倡导亲子阅读,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2、创造良好的教室阅读氛围
教师要引导和带领学生以教室为条件创造良好的教室读书环境。在班内设立读书角。鼓励学生交换读物,提高读物的利用效率,并且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3、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共同阅读
阅读可以积累浓厚的文化底蕴,活跃思维。通过阅读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气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也有利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健康的课外读物
1、课外读物要适合学生
适合学生的课外读物才是最好的。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是以个体形式进行的,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因此,在课外阅读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帮助学生选择适合的,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读物。
2、课外读物要健康、有价值,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课外阅读对于学生成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选择健康有价值的读物更加重要。教师要指导监督学生选择好书,读好书,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与素质。
三、教师积极指导,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1、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的读书状况进行读书卡的填写,记录自己读书的篇目、字数、时间等,特别是对于文章中的优美词句,读书心得等要重点记录。并且让学生与文章对话,学会读书笔记的记录等,鼓励学生再创作与再加工文章,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
2、让学生采用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方法
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要边读书边思考,也是在阅读中采取其他方法的前提与基础。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学习文章与分析文章的能力,促使学生逐渐掌握比较、概括、分析以及联想的思维的方法,实现以阅读促思考,以阅读促写作的目的。
3、教师集中指导,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学生课外阅读对于所学的读物与阅读时间都存在差别。学生阅读同一读物,有利于教师进行集中指导。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因此,选择共同阅读的读物具有很大难度。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与个体性,并且积极寻找学生共同兴趣的所在点。例如,在人教版语文教材中《好看的圣诞树》这篇漫画,以幽默温情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类似的读物,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漫画集《父与子》,通过阅读这些读物,教师要让学生思考并畅谈阅读体会,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这样,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会更注重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而不是粗度略读,走马观花。
四、对课内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机整合,减轻学生负担,真正实现快乐阅读
1、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拓展阅读,让学生充分感受中国文字语言的美妙。例如,学习了《草船借箭》以后,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学习了《少年闰土》要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在特定的节日,也让学生阅读与节日有关的文章。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相对减轻了课业的负担,让学生体会了阅读的快乐。
2、控制书面作业,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学生的课外阅读需要充足的时间才可以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应付阅读量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就失去快乐阅读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限制,保证学生的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间。
五、建立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要组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增强阅读的实际效果,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例如,举办名人故事会,让学生讲述自己所读过书中的名人成才的故事,增强学生读书的热情,增加课外阅读的读书量;教师指导学生自办班内阅读报刊,在报刊登载优秀作品,以及优秀的读书笔记,促使学生读书搜集资料,联系写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结语: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外快乐阅读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广泛阅读。因此,要在课外阅读中,要发挥多方作用,创设快乐阅读氛围;教师积极指导,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对课内与课外阅读进行有机整合,减轻学生负担;建立展示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快乐阅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