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主成分分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2聚类分析对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进行标准化处理后,选择欧式距离,采用最短距离法进行聚类,对重庆库区的17个区县进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和农林牧渔业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水平聚类分析,得到最短距离聚类谱系图(如图1、2)图1是第一主成分的聚类图,由它把库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江北区和渝北区,第二类是巴南区、万州区、涪陵区和南岸区,第三类是长寿区和江津区,第四类是丰都县,石柱县等其他区县。根据第一主成分的得分,满足得分的依据,江北和渝北的第一主成分得分都远高于其他区县,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高,处于第二层次的长寿、万州等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渝北和江北稍弱,但还是远远领先于其他得分较低的城市。根据第二主成分的得分对第二主成分进行聚类,如图2。根据图2对第二主成分的聚类可以把重庆库区区县的第二主成分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得分最低的江北区,第二类是得分最高的江津区,第三类是得分较低但远远高于江北的巫山县、石柱县、巫溪县、武隆县和南岸区,第四类是处于之间的长寿区、云阳县、渝北区、万州区等。
2结果分析
2.1第一主成分分析根据分析,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达到了76%,位于主城区的渝北区和江北区排名第一和第二,分为第一类,且分数都远远超过其他城市。第一主成分的第二类是巴南区、涪陵区、万州区和南岸区,这几个区在第一主成分得分方面均位于前几位,低于渝北和江北,但也远远高于其他区县,除了万州外,都是重庆1h经济圈的组成部分,受到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经济发展迅速。第三类是长寿区和江津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较上述城市较弱,长寿和江津都是传统的工业城市,特别是江津,工业较发达,有著名的珞璜工业园和德感工业园,其机械、汽摩产业、农用机械、造纸等均在西部处于领先地位。最后一类是得分较低的其他区县,这些城市基本都位于渝东南翼和渝东北翼,是传统的经济较薄弱的城市,工业基础差,现代化程度较低,交通不便利。
2.2第二主成分分析第一类是得分最低的江北区,由于其处于主城区核心,农林牧渔类产业面积较少,且农村人口少,城市化水平很高,其分为第一类。第二类是得分最高的江津区,江津区的农林牧渔产业发展水平很高,最近新建的江津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性的农业园区,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农产品附加值较高,产业集中规模化发展,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领先的农业园区,大大促进了现代农业的发展。第三类是处于中间水平的长寿区、云阳县、渝北区、万州区、涪陵区等,处于渝东北翼的万州、云阳、奉节、忠县等是全国柑橘的重要产地,占据了农林牧渔类产值的大部分,而且受万州经济的影响辐射,这几个城市的农业现代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第四类是发展水平较低的巫山县、石柱县、巫溪县、武隆县和南岸区,南岸区是处于重庆主城核心,农业面积小,发展较弱,其余的巫山、石柱、巫溪和武隆农业人口较多,但受其经济综合水平的影响,农业现代化程度很低,并没有形成产业化,水平较低。
3结论及建议
对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和聚类的结果来看,渝东北的重庆库区腹心的城市经济水平都偏低,除了万州外,其余的区县都与1h经济圈的城市呈现巨大的差异,处于1h经济圈的区县的农林牧渔产业也明显高于渝东北库区腹心,江津更是处于第一位;三峡库区重庆段的全县在经济、农业方面的差异甚至大于全国平均的差异程度,是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的格局。对此提出相关建议:
3.1加大对重庆库区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库区腹心以投资来带动库区经济、农业协调发展,对外部投资依赖很强的重庆库区要实现区域经济、农业协调发展,国家政策性的投资的方式和力度仍然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对于渝东北的区县城市,更应该加大投资力度,形成区县间资源互补,协调发展。
3.2发挥好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重庆库区的重庆1h经济圈内,主城区的快速发展明显带动了1h经济圈的城市快速发展,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效果。而渝东北远离主城区,周围没有像重庆一样的特大城市,万州作为唯一的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综合水平和农业综合水平都远高于周围的开县、云阳、石柱、忠县等城市,要充分发挥好其大中城市的辐射作用,加大对万州的扶持力度,加大万州的政策支持和优惠。
业主为了保护工程项目的利益,往往在合同条款中要求承包商对所建工程连同材料和待安装的工程设备投保,同时也要求承包商对人身或财产损害和第三者责任险投保。对保险公司的选择可能是业主指定,也可能是承包商自己选择。承包商选择保险公司时,应特别注意其赔偿能力和资信,并认真阅读理解保险条款及有关细节,为更准确掌握理解保险条款,承包商可参加保险专家的讲座。在对投保的险种选择时,要分析施工过程中发生各种事故的可能性,准确的选择合格的保险险种。有的合同条款已指定了承包商必须投保的险种,如建筑工程一切险、第三者责任险等,在投保时就必须按合同条款指定险种进行投保。签订保险合同前,须与保险公司磋商的主要保险条款和应注意仔细阅读理解的保险条款有以下几点:
1·1保险合同的保险范围
保险合同中规定那些责任和事故是在保险公司保险范围内的,那些责任和事故不是在保险公司保险范围内的。保险范围将直接影响出现风险事故后保险公司是否受理索赔,所以要注意明确保险范围。
1·2保险合同的免赔金额
在保险合同中规定的绝对免赔额和绝对免赔率,保险合同中规定了免赔额和免赔率在签订合同前要确定,出现风险事故后计算出的损失金额如在免赔金额内的,保险公司将不予赔偿。
1·3合同规定的保险理赔程序和要求
出现风险事故后将按合同规定的保险理赔程序进行理赔工作。并按照合同理赔条款的要求执行。如:合同中规定出险后承包人需在一定的期限内以书面形式报案,超出期限需经保险公司书面同意等。在与保险公司签订了保险合同后,承包商应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提供已按合同条款要求所投的各种保险已生效的证明,并向业主提供保险合同副本。所签订的保险单应与发出中标通知书前达成的合同总条款一致。
2出险后的工作
在承包商履行合同的过程中,发生了风险事故后,承包商的相关业务人员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了解事故发生原因,勘查事故现场,同时组织人力,机械对事故现场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并努力将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在保险公司代表或检验人员到达事故现场进行勘查之前,承包商还应组织人员保护好事故发生现场及有关实物证据。
承包商在对事故现场详细勘查完后,应该在保险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向保险公司报案。一般保险公司与承包商工地现场相距很远,承包商在以书面形式通知保险公司出险情况时可以先进行电话报案,以最快速度通知保险公司。接着向保险公司报送书面形式的出险通知单。出险通知单的报送可用多种方式,如邮寄、电传等,但要注意报送出险通知单要留有底稿,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证明,以证明承包商是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报案的。出险通知单内应写明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承包人为减少损失采取的措施,所组织人员、机械数量,因灾害损失的金额等内容。同时在出险通知单的附件中要有全面、准确反映受灾损失情况的证明资料,这些资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1)一份详细描述事故发生过程,原因及时间、里程桩号和损失金额,并要求保险公司赔偿的报告。
(2)由承包人绘制的事故现场平、断面图,在图中应标明里程桩号,原设计标高,原地面线标高,事故发生后测量的地面线标高,及大概的地形地貌变化等内容,以便于对比分析事故发生的范围,并计算受灾损失工程量。
(3)依据所绘制图纸计算直接受灾损失的工作量。也可列出因此事故间接受损失的工作量。例如,雨季发生洪水冲毁施工便道,施工车辆无法通行,导致工期延误受到损失等。另外将承包商为减少受灾损失,防止受灾损失进一步扩大而组织人力、机械进行抢险的工作量也计算在内。统计计算完成后,汇总为受灾损失计算书,计算书中要特别注明上述情况产生的费用,用以确定索赔金额。
(4)承包商对事故现场所拍摄的影像资料和照片。影像资料和照片要能反映事故发生后现场的情况,要全面、详细的反映受灾后的地形地貌,及有关细节的特写。并在照片中能反映事故现场的里程桩号和时间,可在一张标示牌上写明里程和时间,放置在现场显眼处一同拍摄入照片。
(5)当地水文、地质、气象部门提供的有关出险时间当地水文资料或日时降雨量分布图等。
(6)根据保险公司的要求提供作为索赔依据的其它资料、文件、单据等。
3理赔工作
保险公司代表一般在收到出险通知后12h以内到达事故现场,协调有关索赔事宜。保险合同规定有如果保险公司代表在48h内未到达事故现场,将被认为保险人已认可被保险人所申报的事故发生属实。在保险公司代表或检验师勘查现场并计算受灾损失后,承包人应对保险公司代表认可的受损失范围和理赔金额等进行研究,在依据保险合同的基础上,双方对有关赔款的一切争议,都可以协商解决,直至达到一致意见。承包人在对保险公司提出理赔要求时要做到有理、有据、实事求是。证明资料要齐全,理赔款计算要合理,并根据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规定办理理赔工作。
双方明确受灾损失工作量和赔偿金额后,须签订一份赔款确认书,说明出险原因、过程、受损失工程量及赔款金额等情况。在保险公司支付承包商理赔款后就结束理赔工作了。在理赔工作进行中,承包商要注意整理、收集与保险公司的来往文件、通知书,出险的各类证明资料,并及时归档保存好。承包商对理赔工作要指定专人负责,负责人要有较强的责任心,业务精通,熟悉保险合同,并且能够熟练处理好对外业务往来。
4结束语
在上述所选指标中,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面积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自然制约条件;国家财政农业支出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资本投入;农业从业人数属于农业人力资本范畴;因为农村中学师生比的变动可间接反映农业科技进步与生产效率的变化,我们将其划为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农业经济的市场作用;而机械总动力、化肥施用量、灌溉面积属于农业生产条件制约因素。
数据源自1985至2012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在本文的研究中涉及大量的变量,为避免变量间可能具有的多重共线性对参数估计与分析结果的影响,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选取适当的相互独立的能够较好的反映原变量指标的综合信息的主成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成分回归,解决多元回归分析中的多重共线性问题。然而,主成分回归方法不能够解决异常值的问题,并且也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时间序列的数据的变化特征与趋势。为弥补这个弊端与增加模型的估计精度,本文将主成分回归这一长期静态模型的误差项作为均衡误差,建立主成分回归的短期动态的误差修正模型,以此来修正主成分回归模型,据此来研究影响我国农业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增长的因素。。
2实证分析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以降低序列短期波动,更准确把握其长期变化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对数据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对数据结构的影响。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方法均使用软件R进行分析。对因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设置贡献度阈值为0.8,得到第一主成分F1、第二主成分F2的特征值分别为6.803、2.131,方差的贡献度分别为0.680、0.213,二者贡献度之和为0.893,由此前两个主成分适用于主成分分析,制约因素弹性对值和为0.376。综合长、短期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的结果,影响农业总产值的第一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条件,且其弹性贡献度明显大幅高于其他因素,农业生产条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有效灌溉面积效用均低于化肥施用量及农药使用量的效用,说明在现有自然制约条件下我国农业增产长期过度依赖于化肥施用量与农药使用量。数据显示1980-2012年33年间我国化肥使用量由1269.4万吨上升至5838.8万吨,年均增长13.9%,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总动力由14745.7千万W增长至102559千万W,年均增长21.1%,但现今农机、农业用能投入与发达国家比仍相对不足,具有较大上升空间。
第二综合因素为市场的作用,33年间农业占农林牧渔业的比重由0.756%减至0.524%,其每减少1%将促使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35%、0.123%,农产品生产价格指数每增加1%,仅仅刺激农业经济长短期分别增长0.14%、0.126%,这与农业生产价格指数上升造成农业部门成本增加的压力过重,利润预期的减少降低了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关。第三综合因素为自然制约条件,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每减少1个百分点,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将萎缩0.136%,短期减产0.12%;我们发现,受灾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加起到微弱正向作用,与我们的认知相矛盾,这可能是由于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灾害的负面影响被预防灾害与抗灾的日趋完善的工作体系和能力消除所造成的。第四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资本投入,33年间国家财政农业支出由150亿元增加至12387.6亿元,年均增长250.3%,其增加1个百分点将促进我国农业经济长期上增长0.133%和短期上增长0.114%。第五综合因素为农业生产技术,33年间反映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村中学师生比由0.053591增加到0.0999人,其每增长1%,长、短期上推动农业经济增长0.075%、0.057%。第六综合因素为人力资源,我国农业从业人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仅仅使农业总产值长、短期上分别增长0.01%、0.022%,其贡献微弱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及农业部门生产效率低下有关。
3政策启示
[关键词]钢板桩围堰主墩承台钢筋加工冷却管施工
104国道宜兴段起于溧阳宜兴交界丰台,基本沿老路向东经潘家垻并跨越西溪河,于徐舍镇南改线,沿南溪河、西氿河南侧布设新线,在新街镇西侧接上342省道,与342省道共线下穿锡宜高速,于南岳村向南接上原老路,沿老路至大港收费站经洑东至终点苏、浙交界父子岭。路线全长约49.9公里。本标段设计范围为K10+960-K15+000,路线长度为4.04km。
钟张运河是一条规划为Ⅴ级航道。路线与其交叉桩号为K12+482,交角90°,桥梁上部结构采用60+95+60悬浇箱梁结构,一跨过河。主墩下部结构采用群桩基础式承台,桩基础均按摩擦桩设计,桩基直径采用150cm,主桥主跨95m,桥宽2×17m。15#主墩承台长10.5m,宽10.5m,高3.5m,正方体型结构,承台顶高程均在河床面以下。主墩承台理论浇筑方量C30砼385.9立方。
一、钢板桩围堰施工
根据施工图纸,并结合现场水位调查,在桥位区内,水位变化不大,常水位1.4米,15#主墩承台顶高程为-1.8米,承台底标高为-5.3米;16#主墩承台顶高程为-0.1米,承台底标高为-3.6米;考虑到河区汛期的冲刷、地下水位较高以及开挖深度较大,基坑开挖采用钢板桩围堰,钢板桩长度为15m。围堰采用方型结构,围堰内平面尺寸分别为:12.8m×12.8m。钢板桩围堰采用的钢板桩型号为:德国拉森Larssen-Ⅳ型。经过钢板桩整理钢板桩插打围囹支撑施工水下开挖水下封底后进行主墩承台施工。
二、主墩承台施工
1.钢筋加工与冷却管施工
用全站仪在封底混凝土上精确放出承台轮廓线,首先将基桩钢筋予以嗽叭型成型,再按照设计图纸及有关规范要求进行绑扎钢筋。钢筋在加工场集中制作,运至现场绑扎。
钢筋施工顺序:承台底层防裂钢筋网承台架立钢筋冷却管承台侧面钢筋墩身预埋钢筋承台顶层钢筋施工预埋件
钢筋应存放在地面以上0.3m的平台、垫木或其它支承上,并应保护不受机械损伤及由于暴露于大气而产生锈蚀和表面破损。
根据现场放样,并以此进行钢筋绑扎施工。钢筋骨架按施工设计图要求制作,按规范验收,做到施工技术交底清楚,电焊工持证上岗,现场挂牌施工。对弯曲变形钢筋应校正后使用,锈蚀严重的钢筋禁止使用,钢筋骨架定型加工,根据来料规格分段制作,钢筋焊接端应在垂直于钢筋的轴线方向切平,两焊接端面平行。焊渣必须清除。主筋搭接且在同一截面上接头不超过50%。钢筋搭接长度、焊缝外形尺寸应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对制作好的钢筋半成品进行编号,挂标识签,平卧堆放在干净、平整的场地上,在运输、绑扎过程中要采取措施防止变形,钢筋骨架在处理好的基底现场绑扎成型。钢筋骨架成品首先在班组内按规范要求项目进行自检。
桩基钢筋与承台底层钢筋交叉发生矛盾时,适当调整基桩或承台钢筋,但必须保证承台钢筋顺直。墩身预埋钢筋为保证预埋位置准确,先校准下墩身钢筋位置,将定位钢筋点焊固定在承台钢筋上,然后再绑扎。当墩身钢筋与承台钢筋位置冲突时,可适量调整承台钢筋,保证墩身钢筋位置准确。
在钢筋骨架制作成型后,需经监理工程师检验合格后方可立模,并固定好保护层垫块。
2.冷却管施工
冷却管采用内径为50mm,厚2.5mm的钢管,热传导性能较好且有一定的强度。安装时保证管道通畅,接头处可靠,不漏水,上中下层冷却管均固定在相应位置的承台钢筋上,且保证冷却管水管的顺畅。进水口和出水口引到工作平台上,且高出承台顶面不小于30cm,循环用水使用现场河水。当冷却管与墩身预埋钢筋有矛盾时,可适当调整冷却管位置。3.模板支立
承台侧模板使用钢木组合模板,采用竹胶板做面板,间距30cm10cm×10cm方木作内撑,外侧用间距50cm12工字钢作围囹,模板与模板之间以及模板与封底混凝土之间接缝贴高强海绵条密封,外侧采用15×15方木支撑在围堰上,承台内侧采用25圆钢进行对拉,对拉螺杆间距为50cm×60cm,施工现场采用浮吊配合进行模板安装。模板与钢筋制作配合进行,安装侧模时,防止模板移位和突出,在模板外设立支撑固定模板安装完毕后,应对其平面位置、顶部标高、节点联系及纵横向稳定性进行自检并报验,监理工程师签认后方可浇筑混凝土。
4.混凝土施工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掺入适量优质粉煤灰,减少水泥用量,即减少混凝土水化热。
混凝土浇筑:采用一辆拖泵,一辆汽泵同步浇筑施工。拖式泵前端软管接长,前接串筒,串筒出料口处混凝土堆积高度不宜超过1.0米。混凝土按一定厚度、顺序、和方向分三层浇筑,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完上层混凝土。上下层同时浇筑时,上层和下层前后浇筑的距离应保持在1.5m以上。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逐层扩展升高,保持水平分层。混凝土浇筑时,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插入式振捣器移动间距不应超过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与侧模应保持50-100mm的距离;插入下层混凝土50-100mm,每一处振动完毕后边振动边徐徐上提,避免振动棒碰撞模板及其它预埋件。对每一振捣部位,须振捣密实即混凝土停止下沉,不再冒出气泡,表面呈现平坦、泛浆。混凝土浇筑完后,立即进行混凝土面修整、抹平,待收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处理。
承台混凝土温度采取内降外保措施进行控制,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不大于25℃。为避免冷却管周围混凝土温差过大,采用循环水冷却,在混凝土覆盖住底层冷却管后即通循环水,保证水压满足施工要求,同时进水口处设置阀门,调控水流量大小,以此调控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顶面用塑料布覆盖,塑料布上以及侧模外加盖两层草帘进行保温。
在承台内设置测温孔,测温频率1次/2小时,作好记录,通过分析,调整循环水流量大小,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内。
在混凝土强度达到规范要求后拆模,拆模后及时将混凝土面进行覆盖保温,并且继续循环水降温,当承台中心温度基本恒定,并与外界温差小于20℃时,停止冷却循环水,继续温度观测12小时,如混凝土内外温差不超过25℃,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三、水中承台施工工艺流程
施工准备工作测量放样钢板桩围堰封底、围堰支撑加固桩基无破损检验绑扎钢筋安装模板浇筑混凝土养生围堰拆除。
参考文献:
一、问题的由来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对工作环境、生活质量,特别是对美的追求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原有的一套设计习惯。并且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求对以前不受建筑设计重视的给排水工程的设计来一个较大的改革,以适应日趋变化的业主市场。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设计采用的是一种封闭静止的方法,就工艺而工艺,就生产而生产,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单一的一种功能,没有综合地考虑各种要素,因此工程的最终结果必然不能全方位地满足业主的各方面要求,更不能满足日趋重要的环境要求。
近年来给排水工程设计的经验教训告诉人们必须在设计的观念上要有一个较大的革新,或者说必须有一个新的认识才能真正确保给排水工程的设计质量的提高,即良好的功能和良好的建筑形象的高度统一。良好的功能可为生产和管理人员创造舒适安全和整洁优美的环境,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良好的建筑形象也是一种功能,这种功能不光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水厂建筑的特点:一是工业建筑范畴,但不能忽略其美观;二是建筑物匍伏于地,尺度不大,并且形式单调均一分散、变化不大;三是构筑物所占比重特大,表现在体量闷沉、笨重,而且一般布置在厂区平面显眼的中心位置;四是污水处理厂气味重而难闻;五是为使水厂的环境更加接近自然,需有大面积的绿化。因此,水厂的建筑设计的意义倒并不完全在于如何做好工艺(这是很重要的),如何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而在于其理想的目标能得以实现,完美的构思能得以表达,合理的功能能得以兑现,以及优雅的环境能得以体现。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水厂的建筑设计首先应该在确实掌握丰富的信息、详实的资料的条件下,在加强内部工种联系的前提下,在正确的设计原则指导下和正确的方式组织下,有步骤、有计划地应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去加以制订(其中还要特别重视国外的各种先进经验)。我们不能把设计的全过程看成是一个封闭———自立门户的模式;单一———就事论事的模式,稳定———一成不变的模式;而应该看成是一个持续发展的、不断开放的、经常变化的动态体系,才能确保设计出一个完美的优秀工程。
二、要注意的几个因素
1工艺流程的要求
给水处理厂即一般常称的自来水厂。由于原水水质不同,工艺流程有各种组合,但它的基本工艺为混合、絮凝、沉淀、过滤和消毒。在城市水厂中,基本流程为原水一级泵房加药絮凝池沉淀或澄清池滤池消毒清水池二级泵房用户。水厂内的主体处理构筑物中沉淀池、滤池基本上都高出地面,只有清水池可以埋入地下,而当沉淀采用平流式沉淀时,其池长达100余m,在水厂中会形成单调冗长的池体,都需加以仔细设计。
大多数的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流程一般为提升后的污水重力经格栅沉砂初沉曝气二沉消毒出流。如果排入的水体是感潮水体,有时亦会在处理水排入前有提升泵站,以解决时污水厂的出水问题。
对于地下水位高的地区兴建的污水厂,为了解决构筑物的空池抗浮,往往以出水末端构筑物的高度为控制,而将进水泵站以后的构筑物以高出地面3~4m布置,这样就必须对这种沉闷不堪的大体量砼面作建筑处理,同时也必须对池间联系的狭小的通道走廊作恰当的建筑处理,否则作为一个整体环境来讲是极不理想的,往往也不易被人们所接受。
2总体规划的要求
总体规划非常重要,它是设计的灵魂。在规划时首先要有一个总体布局的构思,其中应包括:工艺布局的合理、道路走向的清晰、广场的适宜、地域的平衡、人流的互不交叉和公建用房(即生活区,其中包括办公、科研、试验、管理、会议室、食堂、厨房等内容)的最佳布置,然后按照①功能分区合理、简捷、便利、经济的原则;②风向、日照、地形有利的原则;③构图优美、对比均衡、空间流通的原则等,根据工艺流程的要求,结合厂址的自然条件及环境条件(包括地形以至地质条件、厂外道路系统、绿化条件、朝向、原有建筑物等)来进行总体规划。在总体规划中必须注意要创造良好的日照、空气和通风条件,还要尽量避免噪声的干扰,合理安排和大量利用绿化,把生态环境放在首位统一规划(特别是厂前区),然后将建筑物(或构筑物)布置在经过深思熟虑的绿化等环境中。在绿化设施中须充分考虑到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的有机结合,并多种植些可以释放有益气体和减少尘埃的树种,以改善厂区环境,减少空气污染,提高厂区的明洁度。
同时,建筑物(构筑物)的设计原则还必须在立足于“环境、空间、形式”三者统一的原则基础上,使群体形象和个体形象都能表现出一种内在的含蓄和谐调,并通过曲直、高低、虚实、明暗、黑白、凹凸、方圆、上下等造型元素和设计手法的运用充分体现出工艺工程设计的新境界。
3传统观念的改革
传统是指技术上、文化上历史的凝聚、沉淀和积累,它是人们长期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固有的客观存在。它之所以能长期继承,经久不衰,并在某些方面形成一种固有的心理态势,就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耐人寻味的余韵,因此它往往极易被人们长久地、习惯地循套,自然地袭用,即使有时会出现一些问题和不足,但对成功来说总往往可加以原谅,或者最后说总的还是成功的。我们如果辩证地看,则可以这样说,在继承传统之余必须要有充分的创新,即从“现实的需要出发对传统作转变的工作”。如果工艺总是老一套形式,形式总是老面孔,色彩总是陈调重弹,即使在功能上还可以过得去,能满足业主的一般要求,但从社会发展来看,从两个文明来看,无论如何在组织形式上、在事先指导上、在各专业的协调、在通气上都应该重新思考,不能一味循旧。在工艺上必须要创新、要提高、要有些新东西。在选型、色彩上必须要美观、要有所升华,否则就不能使业主感到非常满意,不能心情舒畅。为此可以说挑战创新是必须的,是绝对的,没有创新就会暮气沉沉没有生气,就不能前进。
4防止专业之间的各行其是
长期以来,给排水工程的习惯做法是工艺一马当先,先提出设想,后再递交给其它各工种,尽管各工种可以回提条件给工艺,但由于已成习惯,且因为各专业对工程总的概念认识不足而未能充分进行必要的商榷了解,互相质疑,因此就提不出内在的、关键的问题,致使矛盾隐蔽得不到圆满的解决,有时还会引起返工,最后造成木已成舟的尴尬局面,导致项目得不到最佳的方案,达不到最理想的质量。
从管理科学上来说事先指导,预先协商,不把问题的解决拖到最后,这是最科学也是最有效的工作方法。如果一个专业的设计,一味地关在工作室里,并且总是闭门苦思(即没有和其它有关专业认真商量研究),就只会把这些设计(即使是本专业中最优秀的设想)从一个社会现象变成了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并且将这个专业完全裹入到“绝对正确”之中而一丝也动弹不得,其结果必然是感觉迟钝且视感平平,最后远不能满足业主的总要求。因此,在整体设计中要非常重视事先的协调,重视事先的各有关专业的参与协商,并且必须认识到这不光是一个单一的项目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优劣的关键必然是组成这个组织内的各有关要素的综合,而决不是一个主导专业的所为(当然,它是很重要的)。所以决不能允许各专业各行其是,或者说是过分地突出自己,而缺少必要的整体相融性。只有通过组织有序的精心的全面的设计安排,我们才能把一个初看好像支离破碎、意见分岐、没有完整性的模糊、凌乱的印象,变成一幅诗意盎然、变化有序、排列恰当、构图完美的图画。
5建筑设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建筑设计(特别是工业建筑)在思想上趋于封闭狭隘,在形式上趋于呆板一律,在色彩上趋于灰暗、单调,总之建筑在如何体现满足人类的舒适和精神要求这方面考虑得太少了,更谈不上在美观的构思上多下功夫,而只片面单纯地理解为单一的功能性构筑物,仅为满足生产而已,别无它求,诸如环境、空间、选型、尺度、色彩等方面都无关紧要也无须多考虑。
因此在工业建筑中,建筑的地位一直不高,也没有什么发言权,最后造成厂区建筑不美观,品味不高,大家不满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仅仅满足于需要有一流的先进的工艺、能生产出较好的社会需要的产品,人们的追求向更高层次发展,更需要有一个包括优美的环境,良好的工作条件在内的赏心悦目的舒适的氛围,更需要防止和减少工业建筑常有的废水废气对周边环境的污染。这就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综合的建筑设计,对污染进行充分有效的处理,保证有清晰的水质和洁净的空气。建筑设计虽然不像工艺设计那样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从全局、长远的效应来看,其对提高生产效率、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社会的文明都能起到很好的、积极的能动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给排水工程中建筑设计这个概念有一个新的认识,它必须是全面的、综合的、整体效应的结果并必须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贯彻始终。设计实践告诉我们应该有一个懂总图的设计师来进行总的牵头、控制和协调,平衡各专业,取其所长限其所短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我们暂且称此设计师为总协调建筑师吧。在建筑设计全过程中,总协调建筑师要始终以能形成最佳环境景观的观念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工艺流程的最先进、最便捷,结构布局的最经济、最合理,不断地向各有关专业的负责人就当地环境景观的形成进行有方向性的引导,并不时向他们提供大家能接受的各种状态建议或者能取得平衡的一些构想,以达到最广泛的共识,统一的行动。
为了对全局进行有效的控制,总协调师还要根据其对环境景观形成的基本观念预先策划制定各项设计细则,它将作为整体设计的原则引导各个单体在循序渐进中得以贯彻、实现、完善,起到启发创新的作用。在此前提下,又要避免造成对各单体专业自由构想的束缚,以细则为依据进行整个设计运作的协调,在各专业之间按照具体的变化情况就整体和单体衔接部分之间进行柔和的调整,使之达到统一。
此外,总协调师还要在尊重各专业特点的前提下,为实现全局的一种“缓和宽松的秩序”而进行工作,也就是说总的协调是指制约的开放性,或者说是在整体观上充分保持单体设计(专业设计)者的自立性,充分发挥其个性特点,把所谓的束缚性因素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最后达到辩证的统一,即互相限制了各自的不足,又保留了各自长处,而且彼此心情愉快,形成最佳的综合效应。
建筑物的设计处理大体有以下的一些手法:
1 安装工程材料质量问题及解决对策
1.1 存在问题。
由于安装材料市场混乱,假冒伪劣产品和无证产品多,目前好多安装工程分包给私人承包,在利益驱动下个别承包商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最大化,违反设计、规范要求偷工减料,材料“以次充好”。材料采购人员识别真假能力差,把关不严,使大量不合格材料用到工程上,严重影响工程质量。
1.2 解决对策。
1.2.1 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形成的物质条件,材料质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加强材料的质量管理,是提高工程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本身的质量控制必须从选择、采购、验收、使用等各个环节人手,层层把关,环环相扣,通过健全管理制度,加强检查验收等措施,确保材料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产品质量标准。
1.2.2 掌握材料信息,由干安装工程材料品种复杂、规格繁多,而且材料的更新换代也几乎是日新月异。因此就必须发动专业技术人员,充分利用各自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到材料的选择和验收中去,选好材料,用好材料。
1.2.3 要严格控制进货渠道,所有安装材料、器具、设备必须从正规的商业渠道,厂家采购,以确保所需材料符合施工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质量检查员要审查有关材料设备生产厂家的生产许可资格。符合条件的也可从厂家直接订货,减少采购环节,这样既可控制材料质量,又可降低材料成本。
2 电气工程施工现场存在的质量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电气设备与材料质量。
2.1.1 存在问题:
(1)电气设备和原材料缺少质保资料,或资料不齐全;
(2)没有仔细阅读设备和材料使用手册,造成其使用场所和使用方法不当。
2.1.2 解决对策:
(1)设备及材料必须有产品说明书及出厂合格证,使用前应有产品型号、规格及外观检查。如:半硬塑料管及波纹软管一般适用于民用多层住宅的照明暗敷工程,波纹软管必须使用相应的塑料配件,使用的PVC硬塑料管应经有关主管部门检测,材料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并有产品质保书。
(2)应仔细阅读设备和材料使用手册。如:金属软管不得作接地线,也不得利用薄壁钢管作接地干线;埂料护套线不准直接敷设在室外露天场所和敷设在吊平顶内,也不准直接埋入抹灰层内暗敷;厚壁钢管明敷应采用厚管卡或支架U形螺栓固定;薄壁钢管应采用薄管卡固定,且厚、薄管卡不得混用,不得使用水管的9OO月弯或大小头等配件,等等。
2.2 关于开关、插座的安装
2.2.1 存在问题:
(1)开关插座安装的标高尺寸控制不准确,标高尺寸不符合要求;
(2)相、零和地线位置颠倒。
2.2.2 解决对策:
(1)严格控制电器设备标高、位置及固定件的间距、高度等尺寸。同室的开关、插座标高应一致,偏差在5mm之内。开关或插座不宜装于门后。
(2)开关、插座、灯具的接线应设在接线箱内,并留有余量。单相三眼插座接线时,面对插座的右极应接相线,左极接零线,上面接地线。
(3)各种开关、插座(包括组合式开关箱或组合式插座箱)内的接地线、相线、零线都严禁串联连接;接地线应单独敷设,不准利用塑料护套线中的一根芯线作接地线;接地线颜色应为绿黄双色,不得与相线零线混同。
2.3 关于配管、箱盒的安装。
2.3.1 存在问题:
(1)配管与箱盒连接方法不符合要求,配管排列不整齐,没有严格控制配管敷设的横平竖直。
(2)配管采用丝扣连接时,配管与箱盒连接没有焊跨接地线。钢管切口切割、明配钢管连接焊接不符合要求。
2.3.2 解决对策:
(1)管径在DN50及以下的明配钢管应采用丝扣连接,不得采用套管连接,严禁直接对口焊接,该管径钢管进入箱必须用锁紧螺母固定,露出螺母的丝口为2―4扣;DN50以上管径钢管进入箱盒可点焊固定,管口露出箱盒应小于5mm;不得将钢管直接焊在各种型钢和支架上。
(2)配管采用丝扣连接的必须做接地跨接。接地跨接采用焊接时应牢固、平整、饱满,不得有咬肉、夹渣、焊瘤、钢管焊穿等现象,焊完后药渣应及时清除,并刷防锈油漆,跨接接地不得“点焊”;明配管路应横平竖直,排列整齐。
(3)插座的接地线必须直接从电表箱的接地排接入,不得以金属箱的外壳接入;钢管切I=l应平整、光滑,严禁用电焊切割,管I=1切口处要用锉刀锉平整、光滑;箱、盒、柜应机械开孔,严禁电焊扩孔或气焊割孔。
(4)半硬塑料管应使用套管粘结法连接,中间不得有接头,严禁边穿线边敷半硬塑料管;波纹软管敷设中间不应有接头;半硬塑料管及波纹软管暗敷设方向应横平竖直,不得斜向敷设。
2.4 关于灯具、导线和护套线的安装。
2.4.1 存在问题:
(1)导线连接不做搪锡或压接,灯具及明敷护套线固定不牢;
(2)灯具安装使用了木榫接头,连接方法不符合要求。
2.4.2 解决对策:
(1)导线穿管前,检查钢管管口“纳子”和防护套是否完好,检查管内是否有杂物堵塞。如果管内有杂物,用压缩空气(0.25MPa)吹出杂物,也可用铁丝扎布条把杂物拉出管子。
(2)放线要用放线盘缓缓放线,并把导线用棉纱包住把线抹直。导线颜色的使用,一般凡有三相导线(A、B、c相),色标用黄、绿、红色区别;单相线用红色,零线用蓝色,PE保护线用黄绿双色线;导线要搪锡,防氧化;在每个接线螺栓或接线端上连接导线不得超过2根,螺栓接2根导线时,中间应加平垫片;多股导线连接,宜采用镀锌铜接头压接;导线接头包扎,应先用橡胶带或黄蜡带(塑料带也可以)用力紧缠两层,然后用黑胶布或自粘性塑料带缠两层,包扎要紧密坚实,使绝缘带牢固粘在一起,防潮气侵入。
(3)吊装灯具引下线应用软导线并与吊链编织交叉在一起进灯罩,软线两端均应作保险扣,防止受力;对于单芯导线可采用安全压线帽连接法。凡是搪锡的线头都要把焊油渣清除干净(用工业酒精擦),应防止焊油氧化导线。
2.5 施工过程中管理不到位带来的质量问题及解决对策。
2.5.1 存在问题。
施工人员对施工规范标准不熟悉,盲目施工,认为预埋的给排水管、电线管看不到就随意施工、马虎了事,操作中不认真负责,图省事方便,从而达不到安装工程的质量要求。不自检或自检流于形式,施工现场未配备专职安装质检员,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及监理上程师要求不严,监督不够。
2.5.2 解决对策。
1.1成本最低化原则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成本管理的各种手段,促进不断降低施工项目成本,以达到可能实现最低的目标成本的要求。在实行成本最低化原则时,应注意降低成本的可能性和合理的成本最低化。一方面挖掘各种降低成本的能力,使可能性变为现实;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制定通过主观努力可能达到合理的最低成本水平。
1.2全面成本控制原则
全面成本管理是全企业、全员和全过程的管理,亦称“三全”管理。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包括各部门、各单位的责任网络和班组经济核算等等,应防止成本控制人人有责,人人不管。项目成本的全过程控制要求成本控制工作要随着项目施工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既不能疏漏,又不能时紧时松,应使施工项目成本自始至终置于有效的控制之下。
1.3动态控制原则
施工项目是一次性的,成本控制应强调项目的中间控制,即动态控制,因为施工准备阶段的成本控制只是根据施工组织设计的具体内容确定成本目标、编制成本计划、制订成本控制的方案,为今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而竣工阶段的成本控制,由于成本盈亏已基本定局,即使发生了纠差,也已来不及纠正。
1.4目标管理原则
目标管理的内容包括:目标的设定和分解,目标的责任到位和执行,检查目标的执行结果,评价目标和修正目标,形成目标管理的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循环。
1.5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各班组在肩负成本控制责任的同时,享有成本控制的权力,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在成本控制中的业绩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评,实行有奖有罚。只有真正做好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控制,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2成本控制的程序
2.1分解预算成本
工程项目中标,以审定的施工图预算为依据,确定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对施工图预算所列价值、按照成本项目的核算内容进行分析归类而得的,其中直接成本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根据分部分项工程量和预算单价计算求得,直接成本的其他直接费、间接成本的施工管理费,按工程类别、计费基础和取费系数计算求得。属于有专门用途的费用,如间接费、利润、税金、概预算定额编制费和劳动定额测定费等,不包括在预算成本内,但为便于对比计算,也作为独立的项目反映。
2.2确定计划成本
计划成本的确定要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按预算成本,二是按可能支出。在按预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前,一定要先计算税金、利润、概预算定编费和定额测定费够不够缴纳,如果向业主收取的此四项费用超出,应向税务局、公司和有关部门缴纳的数额,超出部分可作为暂实现的收入;如果可取的此四项费用小于应向税务局、公司和有关部门缴纳的数额,差额部分从直接费或间接费中弥补。按预算成本确定计划成本,主要的一点是把不可控费用剔除,然后按照各成本项目的预算成本折算成各成本项目的计划成本。
在按预算成本确定了初步的计划成本后,还须按预算工程量、材料用量、机械设备需用量和实际人工单价、材料采购价、机械设备使用、租赁单价等因素确定可能支出的计划成本。人工费支出计划成本,要根据预算总工日数、内部职工平均实际工日工资计算,还可以按照分部分项的工程量和单项工程人工费单价计算人工费支出的计划成本。材料费支出计划成本,可根据预算材料费减去材料计划降低额求得。机械使用费支出计划成本的测算,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使用自有机械的折旧大修费、经常修理费、操作人员的工资及奖金、燃油及电费等,根据使用台数、有关资料及经验测算;另一部分是使用租赁机械,根据需要租赁台数及租赁单价分类计算。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和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对照比较,互相修正,如各成本子项数额不相接近时,要调整计划成本数额,即如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高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以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作为最终的计划成本,其超出额可弥补其他成本子项支出的不足;如按预算成本确定的计划成本低于按可能支出确定的计划成本,要找出原因所在,其差额需从其他成本子项的节余中弥补。在计划成本确定的同时,必须制定降低成本的措施与方法,使成本的降低建立在可能与积极的基础上。
2.3实施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包括制度控制、定额或指标控制、合同控制等。制度控制指在成本支出过程中,必须执行国家、公司的有关制度。定额或指标控制指为了控制项目成本,要求成本支出必须按定额执行,没有定额的,要根据同类工程耗用情况,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和节约要求,制定各项指标,据以执行。如材料用量的控制,应以消耗定额为依据,实行限额领料,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要制定领用材料指标。材料购置实际单价超过预算单价,可能的话,要报经营部门找业主签证或直接找业主签证,以便在合同外另结算工程款。合同控制即项目部为了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根据已确定各成本子项的计划成本,与各专业管理人员签订成本承包合同,即按照费用归口管理的要求,确立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的成本管理责任制。
2.4进行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要严格遵守成本开支范围,划清成本费用支出与非成本费用支出的界限,划清工程项目成本和期间费用的界限。实际成本中耗用材料的数量,必须以计算期内工程施工中实际耗用量为准,不得以领代耗。已领未耗用的材料,应及时办理退料手续;需留下期继续使用的,应办理假退料手续。实际成本中按预算价核算耗用材料的价格时,其材料成本差异应按月随同实际耗用材料计入工程成本中,不得在季(年)末一次计算分配。
2.5组织成本分析
项目部每月按成本费用项目进行成本分析,提出截止本月项目累计成本实现水平,并逐项分析成本项目节约或超支情况,寻找原因,之后,根据成本分析报告,定期或不定期召开项目成本分析会,总结成本节约的经验,吸取成本超支的教训,为下月成本控制提供对策。
2.6严格成本考核
项目竣工,工程结算收入与各成本项目的支出数额最终确定,项目部整理汇总有关的成本核算资料,报公司审核。根据公司的审核意见及项目部与各部门、各有关人员签订的成本承包合同,项目部对责任人予以奖罚。如果成本核算和信息反馈及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分次进行成本考核并奖罚兑现,效果会更好。
结束语
1.2国内建筑安全的状况我国建筑工程的安全状况:目前,我国建筑业施工技术水平、建设管理水平层次不齐,安全教育和安全生产的滞后,因而目前建筑业的安全形势很严峻。
1.3国内关于安全评价理论的研究国内的安全评价研究:20世纪80年代,安全系统工程引入我国,受到许多大中型企业的重视。在很多企业,事故树分析和安全检查表方法己应用于生产班组和操作岗位。许多政府有关部门和行业制定了安全评价标准和安全检查表。程杰提出了在建筑安全管理中引入安全评价的理念;丁传波等人运用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对其分级;雷中英等通过建立物元模型及关联函数,结合与建设工程安全评估有关的因素,基于物元分析方法对建设工程安全分级评价做了研究。
2建筑施工“六大伤害”事故类型分析
2.1事故的定义事故是指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害的,非预谋性的意外事件,使其有目的的行动暂时或永久停止。
2.2建筑工程事故诱因事故诱因可以分为工作环境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因素等。前三种为直接原因,第四种为间接原因。
2.3建筑施工事故致因分析
2.3.1高空坠落分析①高空坠落事故分为9种坠落事故,其中包括:登高过程中的坠落、临边洞口坠落、脚手架上坠落、悬空高处坠落、梯子作业坠落等。②高处坠落事故的原因包括:扣件不符合规定要求;在脚手架上打闹、休息;安全规章制度不完善等。应当说明的是,每种原因都是彼此制约的。
2.3.2坍塌事故原因分析①坍塌事故的分类坍塌事故分为以下几类:模板坍塌;土方坍塌;拆除旧房等。②坍塌事故的原因,模板坍塌是由于模板没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土方坍塌的原因,就是在挖土中该放坡的没有放坡,没有设置临时支撑等。
2.3.3物体打击分析①物体打击事故分反弹物、空中落物。②物体打击事故的原因分析物体打击事故可能是操作过程中错误操作;作业人员;相关操作缺乏标准的规程等。
2.3.4机械伤害原因分析①机械伤害事故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辗、切、绞、割等伤害;②机械伤害的主要原因有:操作人员的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误操作;业务技术素质低,操作不熟练等。
2.3.5起重事故分析①造成伤害事故的起重机械主要集中在流动式起重机、桥(门)式起重机、升降机和塔式起重机4类。②起重事故分析。造成起重机械事故原因有挤压碰撞、吊物坠落等。挤压碰撞造成挤伤的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常见吊物事故有以下几种类型和原因:重物、吊装绳或专用吊具从吊钩钩口脱出;超载起吊拉断钢丝绳等。
2.3.6触电事故原因分析①触电事故分为电伤和电击。电伤是指电流的热效应、化学效应或机械效应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电击是指电流通过人体时所造成的内部伤害。②触电事故的原因主要有:破损设备线路未及时更换;防护措施不到位;电气设备不合格等。
3基于层次分析的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
3.1建立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①目标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动态性原则。
3.2建筑施工安全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它是一种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AHP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个组成因素,通过两两比较方式确定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通过判断以决定诸因素相对重要性的顺序。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缺乏必要的数据情况下更为实用。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为:①建立递阶层次结构。②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B。③计算各层元素对目标层的合成权重。层次分析法需要一致性检验,计算过程复杂,并且当无法满足一致性要求时,该方法就无法使用,且心理学实验表明,当被比较的元素个数超过9时,判断就不准确了,也就不能直接应用层次分析法。针对AHP方法这一不足引入了G1法,它通过对AHP进行改进,在确定各指标权重过程中不需要构造矩阵,无需一致性检验,计算量比AHP法明显减少,方法可操作性强,便于应用。
3.3建立递阶层次模型在深入分析目标问题之后,将目标中包含的因素划分为不同层次,如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等。
3.4层次分析法
3.4.1评价集的确定评价集是对各层次评价指标的一种描述,它是评审人对各评价指标所给出的评语的集合。本文中确定的安全的评价集分为4级,具体为:V={v1,v2,v3,v4}={优,良,合格,不合格}。
3.4.2模糊判断矩阵确立组织评审团对评价指标体系中第二层各个元素进行单因素评价。
3.4.3综合评价对各个因素做出评价以后,按隶属关系和层次由下往上逐级进行评判,低层次的多因素评价综合形成上一级对应的单因素评价,这样便构成了多级综合评判体系。运用模糊矩阵进行综合测评,利用式计算评分值:B=A•R。对评价因素的权重向量与模糊评价矩阵进行模糊运算,求出模糊评价结果:W=B•DT。
3.5本章小结本章介绍了建筑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层次分析法的结构模型,层次分析法的评价集以及模糊判断矩阵的确立,以此为理论基础对建筑施工安全进行评价。权重的确定过程中引入了G1法及其算法步骤,从而对计算过程进行简化。
4结论与展望
一、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
建筑物是指供人类生活、居住、学习、工作,以及从事生产和文化活动的房屋。建筑物按用途可分为三类:①民用建筑,指的是供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居住等类型的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两大部分。②工业建筑,指的是各类生产用房和为生产服务的附属用房。包括单层工业厂房、多层工业厂房和层次混合的工业厂房等。③农业建筑,指各类供农业生产使用的房屋,如化肥库、拖拉机站等。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就是质量形成的过程,对于工程量的管理要坚持事前控制,防范于未然,把质量问题放在工程管理的首位。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技术支持。无论是工业建筑,还是民用建筑,工程本身都是由许多环节构成的。在工程质量管理中,每一环节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都需要足够的技术支持。缺乏了技术的支持,工程的质量必然难以保证,而且各工序之间的衔接也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
2.严格技术标准。为了保障工程质量,任何工程项目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工程技术标准是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共同研究和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只有工程各环节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3.严格检查隐蔽工程。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施工中出现很多隐蔽工程,对于隐蔽工程的管理也是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内已经有很多成熟的、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只有工程管理者加强监督和监理,才能有效保证隐蔽工程的质量。
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工程的进度
管理是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主要管理内容之一,工程的进度不是单方面就可以保障的,而是需要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的通力合作,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进度。工程进度就是工程从立项、设计、预算,到施工、验收等步骤所需要的全部时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进度管理,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加强各方联络,认真落实工程进度。在工程进度管理中,设计方、施工方、投资方要随时进行沟通与交流,各方要及时了解工程的具体进展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必须马上研究对策和解决方案,严格保证工程的进度。
2.要严格保证建筑材料的供应。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都离不开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供应一旦出现问题,工程的进度就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施工单位必须按约定将自己所负责采购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及时运送到工程现场,并及时提品合格证、使用说明书和检测报告等,确保工程进度不受影响。
3.投资方要按时支付工程款。工程款是确保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正常运转的前提,如果出现资金流转不畅,必然导致无钱购买建筑材料、工人罢工等现象,施工就难以进行。所以,为了保证工程进度,投资方一定要按时支付工程款。
三、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管理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项目的验收是工程管理的最后一道工序,一般可分为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工程验收等几类。
1.分项工程验收。在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验收中,一般分项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检查验收,并将验收记录提交监理单位,由监理单位核查确认。对于重要的分项工程和关键部位的分项工程,施工单位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由建筑工程管理人员根据设计、图纸、规范和质量标准进行检查验收。
2分部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施工,常常需要分别承包给不同的部门来进行。分部工程一般是由施工单位各施工队组织有关人员在该分部工程所包含的分项工程验收的基础上,按分部工程的质量标准进行验收。对于重要的和关键的分部工程,在施工单位自检的基础上,由监理单位组织验收。
3.单位工程验收。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在单位工程完工后,首先由施工单位自检,在自检合格的基础上,向监理工程师提出验收申请。监理工程师在接到施工单位的验收申请后,应对单位工程的质量保证资料进行审查,并组织建筑工程管理人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设单位、质量监督部门的人员进行现场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合同、规范、标准相对照,最后判断该单位工程的质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是否同意验收。
四、全面加强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的创新
目前,我国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的管理已普遍实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但是方法多是照搬、照抄其他行业的科学管理力式,并不完全适应工程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弊端和缺点都逐渐暴露出来,如果长期的硬性坚持下去,必将不利于整个建筑行业中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必须在现有工程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创新,以满足建筑行业的整体发展需求。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吸收和借鉴世界先进经验,对我国的工程管理方法加以创新。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行业发展历史较悠久,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早已形成一套完善的工程管理理论和方法。国内的工程施工单位要注重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吸收和借鉴,但绝对不是全部将其拿过来,直接应用于国内的工程管理工作中。而是要对外国的工程管理经验做充分的分析与研究,并坚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学习原则,结合国内工建筑行业的现状和行业发展需求,加以适当的创新,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建筑行业市场,并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2.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引导其主动参与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等诸多问题,因此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创新关键在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工程管理知识、工程施工常识、工程管理法律知识等基本技能,才能更好的完成工作,并对工程施工提供可行性、客观、有价值的意见。只有高素质的建筑工程管理人员积极参与到建立管理方法的创新工作中,才能有效改善国内工程管理方法较落后的现实。
0引言
近年来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频繁出现,这些事故的频繁连续发生及酿成的恶果,无不令人震惊,也反映了工程项目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值得引起深思和重视。看似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刻不容缓,但是,一味地追求质量而不计代价是不现实的。质量差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浪费;同样,超过实际需要不计成本地生产过高质量,也是极大的损失和浪费职称论文。
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对开展质量成本控制有很强的认同感,这使得在建筑行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有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现有理论的缺陷性,在实际推行中还是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最终导致了管理成效不显著。
1XYZ公司质量成本控制方案研究
XYZ公司是由山东省建设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山东建工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具有国家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钢结构专业承包一级资质、园林古建筑一级资质,集房地产开发、建筑科研、建筑装饰、钢结构制作安装、速成墙安装、工程技术咨询等于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通过对XYZ公司实地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很容易发现,尽管XYZ公司在日常的工程管理中,已经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并且其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特点,企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不足。如:事后检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损失,成本太大;与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相关的部门职责不明确;高层管理者忽视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质量的重要性没有渗透到基层工作人员当中去,质量意识不强;现有管理体系不健全。
综上所述,公司没有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方案还是问题的焦点,这在结果上集中表现为现有体系没能发挥有效的功能。这些缺陷之间并不是互相孤立的,彼此之间又有着互为依存的甚至是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不仅是XYZ公司目前在质量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核心问题,也是该行业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下面的章节中,笔者将在结合XYZ公司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论述如何正确的实现公司质量成本源归集,如何合理的建立公司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以及科学的应用质量损失成本的分析方法。
1.1XYZ公司质量成本核算技术方案
1.1.1XYZ公司质量成本科目的设置XYZ公司建筑施工质量成本可通过设置以下会计科目进行核算:一级科目质量成本,并下设4个三级级明细科目,即预防成本、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各三级账户应根据实际支付的具体内容设置四级明细目,以便反映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
1.2XYZ公司质量成本分析
由上图1.2可以看出,XYZ公司的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及鉴定成本各占10%左右,而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各占了37%和43%。因此初步结论是:降低质量成本必须从降低内外部损失成本,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
由表1.1的结论可知,2009年XYZ公司质量成本主要构成是质量损失成本。下面.图1.3分别对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项目进行分析。
从上图1.3可以看出,XYZ公司内部损失成本几乎全部由内部返工损失和内部返修损失构成。其中内部返修成本占有绝大部分。根据ABC理论知。如果将内部返修成本控制在一定水平上,质量成本控制的优化将有很大的改观。笔者给出以下建议:
①既要注重工程施工的质量,也要注意控制质量成本。提高质量水平不应该是以高的内部损失成本来实现的。内部返修成本如此之大,这是对不合格施工程序因返工重做而发生的费用。如由于工程质量不合格进行返工修复而发生的人工、材料、构件、机械等费用,这些费用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②2009年XYZ公司停工损失费为0。停工损失指由于各种内部的责任或外部的责任而引起的机械、设备闲置而造成的损失。如起重机发生故障造成停工是内部责任。2009年XYZ公司的内部损失成本结构不科学,加固成本、质量故障分析处理成本、材料降级处理损失的数额都很小。由此可以看出,2009XYZ公司没有重视质量成本的分析和处理工作。在一味地牺牲质量成本来实现建筑施工项目质量成本的提高。
从1.4图可以看出,2009年XYZ公司外部损失成本主要构成有为外部停工损失和外部返修损失。这两者之和超过外部返修损失成本的80%,由此可知要想降低外部损失成本,主要对象是外部停工损失。外部停工损失主要因机械利用率低引起的,因此,应联系项目实际,从管理组织机械施工,提高机械利用率着手,努力减少外部停工损失。
总之,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到XYZ公司的质量成本结构很不合理,要加大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以及今后控制的重点要放在对内部返工损失成本控制上。然而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的投入量的多少,以及各成本比重多少是比较合适的等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质量成本优化分析的手段。此外,公司应该重视对基层施工人员的培训,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提高他们的技术和质量意识,从而从根本上预防质量问题的再发生。
2结论
质量成本控制需要质量成本数据,质量成本数据显示了公司经营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合理化的潜力。
质量成本数据是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缺陷和质量管理薄弱环节的重要指示器,通过质量成本分析可以为建筑施工企业改进工程质量,提高工程的经济效益寻找突破口。
一般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于非货币性数据不敏感,而对货币数据非常敏感,因此质量成本的货币形式能够引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足够重视,从而促进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实现经济效益增长的目标。建筑施工企业应如何有效的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呢?从前面的分析来看,施工企业必须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构建一个可靠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建筑施工企业的质量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可行的。质量成本核算是质量成本控制工作的基础组成部分,要正常、有效的运作需要各个组织保证。
2.2注重培训提高素质。既要注重施工质量,更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它要求企业必须“始于教育,终于教育”。这样做的目的是加大企业预防成本的投入,以便减少质量控制失效成本。
2.3加强施工企业自身的质量保证体系。强化预防成本投入。必须要提到预防成本。质量较高的工程项目,这部分费用占质量成本费用中的比例相应就大。应实行以预防为主的质量成本管理,把钱花在避免故障的出现,而不是花钱解决不合格项目造成的后果。
2.4建筑施工企业应关注质量成本核算的有效性。建筑施工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是开展质量成本分析、撰写质量成本报告质量成本划、实施质量成本控制预计反映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绩效的依据,是企业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2.5企业应从制度上明确质量损失成本源。企业研究质量损失成本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找出导致质量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帮助有关责任部门尽可能地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
2.6企业应有效地运用质量损失的分析方法。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质量损失成本分析的任务是为了支持质量改进决策,因而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工作程序,使质量损失分析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易于操作,更好地为决策工作服务。运用质量损失成本总额及相关指标分析、ABC分析以及质量损失函数等方法可以帮助企业确定内外因素的影响程度,把握减少企业质量损失的计划和有效实施对企业质量损失的控制。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质量成本,并开始尝试开展质量成本管理,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研究质量成本管理理论。理论与实践并进,将质量成本管理推向前进。此文仅是笔者学习质量成本管理与控制的一点心得体会。在此只想抛砖引玉,以引起更多企业的关注,唤起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希望质量成本管理能真正走进我国企业,为增强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傅道奋,王效俐.浅论质量成本特征曲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8):80-83.
[2]尤建新.质量成本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5:2-5.
[3]于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方法及对策初探[J].中外建筑,2007(6).16-18.
[4]全国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委会.房屋建筑工程成本与实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6]丁春红.工程质量控制和成本浅谈[J].科技信息,2007(10):29-21.
[7]黄春金.工程监理中质量成本的研究与应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7-9.
[8]李正权.质量工程师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中国质量报,2006.4.12.
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概念就是:用数据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内容进行表示,并对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传递和反馈。通过对相关数据的科学分析和处理实现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全过程管理,最终达到建设项目施工预定目标。这种管理方法称为建设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这一概念是和所谓的建筑工程信息化管理完全不同的,信息化主要是针对管理过程中对各种信息传输,处理,分配等反面的内容。比如,利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工程管理,建立工程信息的共享机制,提高工程信息的传输速度和准确性等内容,都属于信息化管理。而我们这里谈到的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正是尽可能的把所有的工程信息进行量化,然后通过数字表示。一切用数字说话,管理就是对数字的收集、传输、分析、处理。而一旦形成了数字化的管理,就为真正的达到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提供了最好的基础。信息化是一个平台,信息化的平台上运行的是什么样的信息十分重要。好比电视信号,数字化的信号是最准确的,最清楚的,最容易处理的。一旦把数字化的管理工程纳入信息化的平台上,运用先进的数字处理机制和设备,就将大大的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水平的飞跃。因此,要实现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就需要实现两个步骤:11用数字信息对建筑工程的主要施工内容进行科学的表达,我们称为建筑工程的数字化表示;21利用各种已经数字化了的工程施工信息开展一些列的施工管理活动,直到实现预定目标,我们称为数字化管理。
二、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在明确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的概念之后,就需要有一套实现这种管理方式的方法。我们通对施工工程的分析和现阶段可采用的管理手段的学习认为:利用现在已经能够成熟运用的几种管理理论,与实际生产工程中正在使用的一些管理手段进行整合优化就可以制订出一套完整的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方法。我们主要用到的是:项目结构分解理论即WBS(WorkBreakdownStruc2ture);过程管理基本作法PDCA(PlanDoCheckAct);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控制体系;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规范,这四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结合这些方法,对其中的一些理论进行改进,就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提供出一套完备的理论依据,同时使建筑工程施工数字化管理的实现成为可能。
三、建立建筑工程施工的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步骤
什么叫做建筑?目前并无定论。按照国家现行规范,城市居住区的规模3—5万人口或者用地达到50—100公顷的可定为居住区。一个居住区一般可3-5个居住小区。这样居住区除了必要的小区配套以外,就应该配置更高一级的公共配套设施,从广泛的规划含义来说,已经具备了城市或小城市的功能,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建筑的规模了。居住区人口超过5万人甚至6万人、用地面积超过100公顷的建筑,当然是城市性质的了。一切都需要按照科学规律来行事,否则必将遭受历史惩罚。请看:
有报道说,时噪一世的占地10平方公里华南板块的七个住宅区,单就每一住宅小区水平而言,华南板块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的水平,诸如星河湾、南奥花园等为代表的开发项目,在提供正面经验的同时,作为新城发展的居住区级总体规划把握和各小区的规划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硬伤。开发商只注重内部环境的培育,封闭式的物业管理,破坏了城市生活的多样性,对城市景观、环境和城市空间结构造成很大影响。居住区域内是一个个独立的老死不相往来的楼盘,不能形成区域商业、学校、医院等服务中心。使用功能上遭遇了极大的障碍,城市功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建筑开发,必须重视属于城市规划的住区整体设计,而非仅仅是居住地点的选择。必须具备小区以外的城市功能配套,生活、工作、购物、娱乐、休闲集中起来考虑,具备新的生活行为方式,才能充满生命般的活力。
北京北部地区的著名的特大级建筑回龙观、天通苑居住区,人口均达十多万规模,建筑面积数百万平方米。因为未考虑好就业、商业和交通,使得居住区一早一晚、朝夕朝落交通严重堵塞,形成著名的“睡城”
广州番禺祁福新邨,连续十年在一个地方开发出了占地4000多亩的住宅区,已入住人数达7万人。祁福新邨是大型住宅小区设施配套的代表。十年来在市政配套方面,总投资已达31.6亿元。除了一般设施外,还兴建了日处理生活污水约1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和拥有500张病床医院、大学一座,能为业主子女提供幼儿园至大学的一条龙教育服务。光小区保安人员就超过1000名,警犬40多头。小区土地尚可开发十年。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配套上下功夫。在没有任何税收的情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房地产商不光开发,而且承担“吃、喝、拉、撒”的父母官的责任。董事长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镇长”、“×市长”。
2、建筑开发的规划属性与城市化的地位
1、“建筑开发”曾被诙谐的称为“造城运动”,建筑与城市区域新城镇发展的关系密不可分,用城市设计的眼光来看待建筑的开发,确有很大的价值。新城镇规划与建设为建筑开发带来了更多机会,建筑开发也成为新城镇建设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两者共同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然而,新城镇的成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与城市经济发展阶段,与城市人口变化、文化传承、资源利用等等息息相关。由于对城市发展规律缺乏有效探讨,或者是由于目的性与出发点的差异,致使不少新城镇规划建设的建筑开发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将小区类规模住区开发模式用于建筑地产运做,将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模式用于新城建设,而没有顾及由于建设规模变化而导致的配套、就业、交通、区域活力、区域生命力,以至于城市区域竞争力形成等等方面所产生的质的变化
新城建设中,缺少新城镇发展的大思路,简单地采用建筑地产房地产开发模式,虽然前期容易起动,但物业配比、城市功能难以保证,导致新城镇建设机能残缺,最终城市发展目的难于实现,建筑遭遇失败。因此,在新城建设中,需要跳出房地产项目的框架限制,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研究城市问题;而在建筑开发中,也不能仅仅站在房地产项目开发的角度,而是需要用城市发展的眼光,从城市建设、城市设计的角度审视大型规模住区或建筑地产的开发。
2.建筑“造城”的更高原则
除了与项目开发一样,需要关注经济效益、关注现实的发展阶段外,“造城”还有许多需要遵循的高出项目的“造城”的开发要求与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
所谓可持续发展是指“即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以城市、经济、环境等综合协调人居环境发展为目的,以最小的损耗实现最大效益,其核心概念是关注未来与资源保护,创造循环经济节约性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自1992年《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后,已经成为广受认可的城市发展重要原则。新城建设、建筑开发应当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交通规划、住区规划、经济发展、城市竞争力改善等多方面协调考虑。比如在规划设计中,注重公共交通、城市功能综合发展等问题;在邻里地区设计方面,注重土地的多种使用模式、安全邻里和睦的街道、非机动车步道等;在地区设计方面,注重建筑与公园街道等协调、增加绿地与绿色走廊;在建筑设计方面,注重减少对环境影响、节能、与气候协调、自我遮蔽的布局等。“建筑开发”的新城镇建设,更应当关注长久,关注未来。
?“建筑”开发规划先行原则
“建筑”地产规划先行对具有新城意义的城市居住功能的保障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筑开发不应简单地全盘否定。在快速城市化发展今天,大城市中开发占地几百公顷甚至超千公顷的若干个建筑开发是必要的。大城市发展形态决定都市健康、安全、卫生因素的定位,国际城市主义的经验多数以发展都市圈的模式为典范。都市圈是由一个或多个核心城市与若干个相关的周边城市组成的,在空间上密切联系,在功能上有机分工相互依存,并且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城市复合体。建筑开发承担了这样的角色,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是郊区化的、生态的、经济的、功能健全的新城镇模式。它不是放大了的居住小区。因此,
决不能采用先开发、后规划的模式,也不应把喏大规模的居住区办成一个“小区”,交由一家开发商包揽一切,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管理一切。而应把“建筑”规划成几个住宅小区,每个小区用地规模在几公顷至一、二十公顷,以挂牌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给几家开发商分别开发,以免雷同和造成日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困难。
“建筑开发”有它突出好的一面,即规划设计易于体现个性特色,建筑布局比较灵活,生态环境易于上规模、上水平,集聚效应强,有利于管理和降低成本,容易达到最佳人居环境建设目标。
??创建城市“建筑”开发规模住区特色
建筑形式的抄袭、模仿,历史文脉延续的中断,“现代化”的借口使得城市逐渐丧失特色;还有一些不顾气候、文化、生活差异直接“移植”的欧美风情小镇,在中国大地上频频出现。雷同的规划、雷同的建筑、雷同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不少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即使多数打着民族旗号的“穿衣戴帽”工程,也并没有真正使城市寻回民族特色。而突出的城市文化特色,在形成城市竞争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创造良好投资环境与条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城市特色是历史的沉淀,是文化的积累,美国的著名城市学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了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五类形成城市意象的元素,城市特色的形成需要从空间结构、道路、建筑形式等细节方面体现。因此,创建城市特色是建筑开发“新城镇”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筑开发“新城镇”的重要原则。
如何做好都市圈域的建筑开发新城镇的开发工作?如何处理好郊区建筑开发与中心城市发展的关系?新城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城镇建设理念和较好的借鉴。“新城主义”的建筑开发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住区层面。
区域层面:明确设定区域性绿色通廊,作为区域性不同地方之间的联系纽带或分割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构架。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大的交汇点为中心核空间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络结构。区域中的人口和功能不仅应该具有多样性,而且要建立有机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
城镇层面:建筑开发中城镇建设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筑生活空间。反对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于丰富资源的混合使用。城市应具有包括公共交通、私人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使具有不同的使用功能的土地组织在一起,以促进建筑开发城镇住区生活多元化的形成和城镇社区生命力的增长。
住区层面:邻里、分区和绿色分隔是“新城主义”住区的基本组织元素。新城主义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住区;位置和特征适宜的住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为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新城主义关于城镇住区和邻里的组织开发模式有两种最具有代表:一种是“传统的邻里开发”另一种是“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
前者传统的邻里开发模式:是以住区为社区开发的基本单元,住区之间以绿化带分隔。每个住区的规模约10~20公顷,半径不超过400米。可保证大部分家庭到邻里公园距离都在3分钟步行范围之内,到中心广场和公共空间只有5分钟的步行路程,会所、幼儿园、公交站点都布置在中心。每个住区包括不同的住宅类型,适合不同类型的住户和收入群体。以网格状的街坊道路系统组织住区,可以为人们出行提供多种路径便捷的选择性,减轻交通拥挤。
后者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的开发模式:将区域城市发展引导到沿轨道交通和公共汽车网络布置的不连续的结点上,充分利用交通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基本关系,把更多活动的起始点和终止点放在一个能够通过步行到达公交站点的范围之内,使更多的人能够利用公交系统。每个区域城市都是紧凑的,组织严密的社区,是一个由商店、办公、住宅组成,围绕公交站点布置并且在步行范围之内的地域。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开发模式认为放射型街道对行人是高效的,强化了公共空间的中心地位,表现出不同于过去郊区化新城发展模式的空间特征。
四、建筑开发与“新城主义”的启示
国际城市开发的历史经验教训能为我们开拓思路,成为财富。这里我们借鉴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一位博士研究生文章的描述,来看看给我们的启示:
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逐渐兴起了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新传统主义规划,即后来演变为更广为人知的新城主义。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的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的、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二战以后,美国掀起了一股郊区化的浪潮,城市发展也以低密度郊区化蔓延为主要外在特征。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城市化空间的扩展就超过了历史以来的总和。然而,这种郊区化的发展模式并未创造出一种美好、合适的社区,其发展的不经济性、生态与环境的不可持续性以及对城市结构的瓦解作用、对社会生活的侵蚀效应日益凸显。过长的通勤距离耗费了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已严重影响人们预期要达到的生活质量;对小汽车的严重依赖使许多不能开车的人(如老人和小孩)行动不便,邻里关系冷漠,等等。可以说二战后的西方郊区区划和规划产生的并不是城镇和社区,而是将土地切割成一块块私人拥有的小块土地,再以道路相联系。这样的规划和建设通常依赖房地产开发或交通工程的标准,而不是源于人性化的考虑和对当地特色的继承和发扬。缺乏可识别特征以及明确界定的空间,使人们不能形成可认同的场所和家园感,难以获得起初向往的郊区生活的安定感和归属感。这一系列的问题,促使人们开始反思城镇规划理论和建设模式,希望寻求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
新城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顺应了当今社会注重文化传统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潮流,得到了各界和社会舆论的广泛关注,在商业上也颇为成功,立即成为近年来城市设计和规划领域的主流流派。
五、追逐人居环境“建筑”新城建设开发主流
加强城市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谓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在联合国两次人类居住大会和中国21世纪议程中进行了较多的论述,主要包括1)居民所需适当住房的保证;2)居民健康和安全的保障;3)人与城市环境、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4)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5)住区基础设施和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五个部分。
城市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城市居住区作为城市居民生活场所的主导功能,完善居住区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系统生态功能,加强居住区的协调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生活质量,创造出能使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的、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居场所。即通常说的城市居住区的配套化、社区化、休闲化和网络化原则。
1、配套化原则
居住区的配套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建立生活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加强居住区供电、供水、供气、交通、邮电通讯、学校教育、文化娱乐和防灾能力等项内容的建设,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居住区的组织管理和服务机构配套。建立起一整套有效的组织模式,既要做好居住区内各种关系的协调工作,又要为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
2、社区化原则
所谓社区化原则,其内容包括:①和睦的邻里关系。人际关系交往密切,表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②认同感和归属感,即人与人的认同感,人对环境的认同感和人对居住地域的归属感等。③方便感和安全感。各类生活服务设施和辅助设施齐全,并且形成一个可供共同监视的“可防卫空间”。④良好的组织管理系统。在居住区内建立各种组织、管理和服务机构,以此维持居住区的社会稳定,丰富居住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3、休闲化原则
居住区因其与居民生活最贴近而成为除城市公共绿地、公园、游乐园和各种文化设施之外的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居住区的休闲化重点强调开敞空间的设计与建设。这一开敞空间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比较开阔的、较少封闭和空间限定要素较少的地域空间,二是指向大众开放的、为多数居民服务的空间。作为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和私密性在时间与空间上相协调的一种重要场所。
开敞空间是优化居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一项有效手段。在开敞空间的设计与建设中,要使之与居住区的建筑物有机结合,通过“形体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统一,既不脱离人们的行为模式,又因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而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