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初中数学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放《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实验班60份,对照班60份,指导学生填写并且全部有效回收。测试卷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评判,累计总分后求平均数,以此反映检测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差异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期中阶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开始优于对照班,到了期末阶段,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好于对照班,并且兴趣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班。因而可以认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情境教学试验后,实验班的数学兴趣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有效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更应基于情景教学理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有效数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有效性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有效性不能单独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意识,提高时间效率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去占用学生很多额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数学教师巧妙地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要难度适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注意各个学习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新意,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新课改指出,数学教学应由重“教”转向重“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变“教”为“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作为教学行为的目的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具有灵活性,照本宣科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改变“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角交给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学过程气氛宽松、自然,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力参与进去,教师不断改进授课方式,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放《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实验班60份,对照班60份,指导学生填写并且全部有效回收。测试卷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评判,累计总分后求平均数,以此反映检测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差异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期中阶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开始优于对照班,到了期末阶段,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好于对照班,并且兴趣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班。因而可以认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情境教学试验后,实验班的数学兴趣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有效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更应基于情景教学理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有效数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有效性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有效性不能单独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意识,提高时间效率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去占用学生很多额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数学教师巧妙地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要难度适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注意各个学习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新意,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新课改指出,数学教学应由重“教”转向重“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变“教”为“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作为教学行为的目的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具有灵活性,照本宣科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改变“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角交给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学过程气氛宽松、自然,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力参与进去,教师不断改进授课方式,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这主要体现在在教学目标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中,很多时候初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的教学就是从知识性出发,由知识过渡到具体的应用——做题。因此在以往数学课主要的任务就是做题、解题。当然这样设计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缺少了人文方面的一些影响,课堂的形式必将会过于的单一。
2.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的缺乏
在很多时候在数学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最为困难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寻找某节课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一般教师,就是直接的在课标中找到一段话将这个环节应付过去,至于这些话的含义教师很少的过多的探究和思考。将这部分的设计最为一种形式和模式来看,实际上这部分是对一节课宏观、整体上的一种升华和知识、技能的提炼,这也是教师其基本素质中一个主要的考察标准之一—教育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
二、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有效进行有效教学设计
1.关注学生,从导入环节入手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际上导入环节的作用很重要,这个环节是新知识学习的准备阶段,也是将学生注意力引入到课堂知识学习的重要环。在这个环节中实际上是可以渗透一些人文思想的,例如在进行正负数的加减运算方面的知识的学习中,就可以将我国关于经济增长、物价下降等方面和正负数运算有关的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由此来渗透一些关于人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思想、态度。当然这样的应用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设计的环导入环节的设计方面多花一点心思,尽量的实现一些育人与情感教育方面的知识。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放《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实验班60份,对照班60份,指导学生填写并且全部有效回收。测试卷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评判,累计总分后求平均数,以此反映检测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差异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期中阶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开始优于对照班,到了期末阶段,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好于对照班,并且兴趣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班。因而可以认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情境教学试验后,实验班的数学兴趣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有效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更应基于情景教学理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有效数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有效性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有效性不能单独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意识,提高时间效率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去占用学生很多额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数学教师巧妙地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要难度适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注意各个学习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新意,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课堂提问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有效提问,能提高课堂效益,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然而实际教学中提问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提问有效,应努力做到纵观全局,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营造宽松的气氛,切合实际,面向全体,注意提问的方法和时机,并要能拓展提问,延伸课堂,实现提问的最大价值。
一、问题应能能激发学习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创设良好的情境,可以抓住全体学生的注意力,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直观、富有启发性。如在"燃烧和缓慢氧化"的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燃烧的条件后,教师可引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1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远航,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两个多月后的一天,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事后英国军事保安部门调查,没有什么结果,但化学家们根据英国军事保安部门提供的材料,却很快地找到了"纵火犯"。
课例:[问题]查找纵火犯?
[学生交流]可燃物燃烧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要与氧气接触,船舱里有大量的空气,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达到的着火点,那么,温度是怎样达到着火点的呢,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学生1:有人放火;学生2:有人不小心将烟头掉到草料堆中;学生3:战舰在海洋上航行,太阳照射在船舱里热量来不及散发,温度升高达到草料的着火点;......通过学生的猜想、分析、讨论和教师的及时评价,可帮助学生理解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利用对学生进行过程与方法教育,同时又增进了学生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二、问题难易度应恰当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体现在受益学生的普遍性,有效的课堂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一对一"式的问答,理想的课堂提问应该使全班学生都能受益。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即要做到胸中有教材,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即教师应在熟悉教材,明确大纲的基础上,精心设计问题,同时还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情况,学生掌握知识情况及能力各不相同,那么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相同。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则取提问对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区别的提问。
例如:提问可分为(1)判断"是什么";(2)描述"怎么样";(3)分析"为什么";(4)比较"有什么异同";(5)评价"有哪些不同见解和思考"等。其中(1)主要针对差一点的学生;(2)(3)主要针对中等水平学生;(4)(5)主要用来提问中上水平的学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提问的过程中,与老师进行交流,都能受益。
三、问题应渗透于探究活动中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提倡课堂教学要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以小组为基本单位,学生在小组中通过探究、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问题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都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合作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将问题渗透于探究活动中,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如教学"燃烧与灭火"时,设计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沟通的重要方式,也是教师用于引导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主体,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二、有助于交互式学习
对于初中生来讲,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这个时期的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对枯燥无趣的数学容易厌烦,并且对教师通过板书的讲解和灌输式的说教方式比较反感,再加上数学知识中的公式和定理都比较难理解,使得原本就乏味的课堂变得沉闷,因此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教学思路,让数学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应该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提问的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课堂气氛不再沉闷,调节好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距离,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创设问题情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以往的教学方式主要依靠教师讲解,将数学知识的定理和概念灌输给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这样不仅容易让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对数学课程比较反感,而且达不到教学目的,大大降低教学效率。但是,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让学生都参与问题的思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数学知识。与此同时,学生也会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激发学习欲望,教师在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数学意识渗透给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寻求新的知识。比如,在概率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和学生做小游戏,进行简单互动,可以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装着几只不同颜色的球,让学生分别摸球,他们摸到的球的颜色有相同,也有差异,教师可以以此向学生提问:这是属于哪一类事件?随机事件还是确定事件?那抛硬币是属于什么事件?太阳从东方升起是什么事件?教师可以用生活中比较常见例子进行列举,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学生的提出的问题上,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自由发挥想象,进而学到数学知识。
(三)增加问题的趣味性
初中数学中的一些定理和公式对于初中生来说,枯燥不容易理解,以往教师提问的问题也都是关于定理的定义和公式的讲解方面的,很难激发学生兴趣。现在,教师可以通过增加问题的趣味性吸引学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初中生的特点增强问题的趣味性。比如,初中生一般容易被有趣的故事吸引,那么教师就可以从这个角度入手,将数学问题故事化,让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在进行有理数的教学时,可以引入一个翻牌游戏的故事,假如桌上有9张正面朝上的牌,每次翻动任意2张,可以重复翻动,让正面向上的牌向下,反面向上的牌向下,这样一直下去,提问:能否使所有的牌多反面向上?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让学生在问题中学到数学新知。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教学法运用的实践思考
(一)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一项重要工作,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并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得到了激发,进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学生是在教师的带领下投入到学习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具有鲜明的特点,学生提问问题的能力尤为关键,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就与教师的教授方式和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传道授业解惑”方式。在学生提问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首先教师依据现实的情况进行提问,其次是教会学生有意义问题的提出方式,做到“授人以渔”,支持和鼓励学生主动提问,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能力。
(二)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的导入方法
有趣的新课导入能充分的提升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精神,理清他们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为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开端。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上,导入的设计尤其注意几个方面:课堂内容要与学生的整体水平相适应,避免脱离实际;导入的教材要以学生能接受为准,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兴趣,才能积极的思考、主动探索学习;教师在导入教学时,语言要富有一定的艺术性,言简意赅,短时间的将学生吸引到教学内容中去。
三、创新数学教学的课堂情境
情境是人们心理活动得到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1]。数学是一门比较死板的学科,许多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觉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问题情境的创设,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有限的时间内得到有效知识。所以情境的创设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位置。
四、注重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的开展,以练促进了初中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数学学习是一种思维的活动方式,同时还是艰难的练习过程。课堂上的数学练习不仅仅是记忆的强化、知识的巩固,更重要的还是思维的训练、习题的练习、能力的培养。但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适度的练习是有效途径。“度”是关键:过度的练习只会增加学生的负担,让数学教学变成“题海教学”,让学生在题海中乱练,没有方向、目标;但倘若不进行练习,学生就不能在脑海中构成知识骨架,从而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因此,数学课堂的有效练习是根据课堂的设计而设计。
五、启发式的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的方法是手段和保证,然而启发式的教学是最基本的方法。在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味的采用“注入式”,片面的强调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从而是学生的思维、智力、能力的发展受到了束缚。新课改下要求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启发式的教学就转变了师生之间的主动与被动的关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与知识间的引导者,将学生引入数学的学海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智慧和思维,从而有效的帮助学生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治疗。有问题才会有思维,有思维才能解决问题,它们形影相随。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精心设问,学生才能发现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去寻求问题的方案。
六、精心布置课后作业
大型的数学考试,80%以上的题目是基础题,抓住了基础题,数学成绩就不会低。基础知识不熟练势必会影响解题思路的畅通,甚至无从下手。
因此,我们要夯实基础,复习时要将每一章的概念、公式、法则、性质等梳理清晰,牢固记忆。同时,将每一章的重点内容画一下知识结构图,这样能有效的加深记忆。
二、正确答题,纠正不良习惯
审题不清、书写潦草、格式不条理、步骤不全等都是同学们在考试中常犯的毛病,这是由平时学习中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造成的。因此,复习中我们要注意该画图的就得画图,该演算的就得演算,该写公式的就写公式等。答题要严谨细致,落实到位,做到不失分。
三、查漏补缺,扫清盲点
一、“板块式三串”的提出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是其他理科学科的基础,在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数学知识枯燥、抽象、难学难懂,导致很多同学课上容易分心、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后厌学,学习积极性不高,而数学学习具有连贯性和循序渐进性,任何一个章节的知识漏洞都可能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促使数学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不断呈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确保学生课堂学习质量,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知识点,我们在以问题式教学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板块三串”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并积极开展了实践。
“板块三串”教学就是用一条主线将课堂上的所有知识点串成一个完整的模式来贯穿整堂课。设计结构分两个层面:“板块设计”和“三串设计”。三串设计是“板块三串”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包括有效问题串设计、学生有效活动串设计和目标达到反馈设计三个方面。
二、“板块式三串”中问题串设计的重要性
数学课堂是在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所以说问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问题串”是课堂教学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的双边教学形式,它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问题串”的形式可以让提问有的放矢,促使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教学效果。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串设计的核心就在于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这些问题可以成功地引出基础知识及数学概念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带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解决问题串,从而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教师如何有效地优化问题串设计,在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新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
三、“问题串”的设计原则
(一)要有目的性。“问题串”的设计一定要目的明确,难易适中。教师必须在准确理解并把握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不能违背课程标准的主旨和要求。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提出这样的问题对最终解决问题起什么作用?即教师必须有目的地设计问题,并准确地加以表述,这便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方面具备一定的水平,首先要准确把握住核心目标,再将核心目标逐步分层,层层深入,形成问题渐渐深入、不断递进的规律。然后针对每一个层次设置相应难度的分问题,并准确地将问题加以表述,只有具有鲜明目的性的问题串设计,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更重大的作用。
(二)要有科学性。首先,必须保证组成“问题串”的每个问题的准确性;其次,根据课堂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密度适当的问题,超量的问题设计会使学生会产生厌烦排斥情绪,对课堂教学质量造成消极影响;最后,问题设置的难度要适宜,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原则,教师不仅要关注解答结果是否正确,更应关注学生是否积极思考,能否表述自己发现的规律及与同伴进行交流等。这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所设计的“问题串”发挥出最大功效。
(三)要有精细性。“问题串”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达到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目标,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精中有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差异把教学内容以“问题串”的形式巧妙设计出来,组成“问题串”。结构链上的所有问题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这样由浅入深的精细设计,使问题由浅入深,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轨道上。
四、如何设计问题串
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串,怎样设计问题就成为广大数学教师探究的热点,并总结出了众多的理论成果。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一)设计生活化的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下接受新知识,即为问题串提供生活背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二)设计精细化的问题串,逐步突破重点和难点。数学核心知识是设置问题串的出发点,抓住课堂的重点难点就等于抓住了教学内容的精髓,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引导,让学生掌握“数学化”的思考方式,养成理性的思维习惯,逐步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三)设计梯度化的问题串,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难题时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出发,从知识的构建上渗透“变化”的思想,通过研究简单问题的解题思路分析高难度问题,可缩短心理距离,降低理解难度,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串设计的时候,应按照从“特殊到一般,层层深入,梯度递进”的思路进行设计,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设计延展性的问题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完成教学内容的教授外,教师还应该设置一些有延展性的问题串,鼓励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但可以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语
“板块三串”教学法不仅能够提高教师解读教材的能力和问题设计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的发展。“问题串”的引入,为课堂教学开拓了一个伟大前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辅助教师调控课堂教学进度,帮助学生查缺补漏,等等。设计具有价值意义的问题串,是数学教学课堂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加强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设计有效的问题串,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华民,朱光伟.精心设置问题串意义构建结论[J].中学教研:数学版,2011(11).
实施中的课程改革,让我们认识到: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因此,新课程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变“学知”为“知学”,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行开放式教学呢?
一、开放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在开放式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不再受“知识中心”的束缚,而是知识型、智能型、教育型目标的完美整合。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种开放性的目标具有更高的灵活性,进而也就成为连接学科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学生个性发展的枢纽,体现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标要求。
二、开放教学环境,使教学气氛民主化
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种开放的师生关系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以“师生对话”为基础,旨在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二是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即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发展活动指明方向,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和“顾问”作用;而学生则是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能动在生成、构建自身和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三、开放教学过程,使学生各有所得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如教学《有理数的加法》:
提出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
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开放教育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在学习中充分认同,发挥学生个体的能动性……所以,最有效的方法是学生之间即时的讨论、互助。”教学中,要组织交流、共享发现。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如在教学《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一课时,我设计了这么一道练习:当k取何值时一元二次方程kx2+(4-2k)x+k+1=0有解?问题一出,马上有同学举手解题如下:?
方程有解=0解得:k(A这时教师提问有不同意见吗?引出思考,同学积极思考最终得出还要加上K≠0这一条件。接着又问,假如是:当k取何值时方程kx2+(4-2k)x+k+1=0有解,这一题呢?这一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同学们积极思考,两分钟后教室同学们讨论得热火朝天。
3、调动多种感官,组织学生动手实践。
通过实验、制作、量度等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尝试错误和成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并发展个性特长。
四、开放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培养和训练发散思维的常见途径有:对问题的条件进行发散;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发散;对图形进行发散。如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学会执果索因的“分析法”,经开阔解题思路;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各条途径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寻求较新的解法;寻求解法后不要求学生对题目进行变形,训练思维的发散性;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探究的能力。
五、开放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放式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开放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实践活动,开阔他们的视野,在感受新知的过程,根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去发现,去思考、去探索,从而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实习作业课《测量倾斜角》时,教师和同学们一起制作测量工具,一起测量国旗旗杆、教学楼、校园古树的高度等。这些实际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使他们达到灵活创造的境界。
总之,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开放式教学的实施,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满足了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需求,使学生的良好个性品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初中数学“共生”教学指的是,教师不仅要重视教学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并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包括师生关系、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下面就初中数学“共生”教学谈点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教师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决定了学生对于该学科的爱好. 比如,常常有这种情况出现,学生因为对某个教师的偏爱,从而学习这位教师所教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格外优秀. 教师可以利用这种现象,在学生中建立自身的良好形象,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多的好感,与学生保持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同时,学生与数学的关系也决定着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比如,学生如果意识到该门学科比较有趣,就会对它更加好奇,更加努力学习,提高该门学科的知识水平. 因此,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学生与数学的关系,对学生的初中数学学习是极为重要的,是情智共生的前提. 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第一节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自己的介绍拉近自身与学生的关系,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并在课堂上穿插一些有趣的笑话,提高学生对自己的好感度,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可以利用自身对于该门学科的了解,结合实际生活,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科的闪光点,也可以讲解数学概念的来源的小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从而感受到数学比较有趣. 同时,在讲解相关典故时,教师表现出来的专业性,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魅力。
二、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数学情境情智共生中的情,不仅表现在师生感情和学生与学科的感情,还包括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的对于数学知识的渴望的感情. 学生对知识的渴望程度的高低,是由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决定的,也是由教师在课堂上引导的. 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吸引学生的关注,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而投其所好,讲授数学知识和内容,等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欲望的学习氛围,并结合相关的知识点建立数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学习数学.例如,在讲“走进圆形世界”时,教师可以通过邀请学生在黑板上画圆的形式或者说明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圆有哪些等形式,使学生对圆进行思考. 由于圆在实际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如镜子、水杯、花瓶等,因此学生有学习积极性,从而踊跃发言.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关于圆的特性,包括直径与面积的关系、圆柱体的面积公式等,建立一个良好的数学情境,使学生融入数学情境中。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圆的特征等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有关圆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学好数学的关键. 对于有些学生而言,初中数学过于枯燥,难度较小学数学而言也更大,因此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学习态度也越来越被动和消极. 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是很有必要的. 主要可以通过使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教师耐心为学生讲解知识点和概念等,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态度. 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或者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形式,使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绘图软件的操作绘制出各种图形的变化,包括图形的旋转、图形的中心对称,绘制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等,使学生深入了解图形的旋转,中心对称的原理和形成,各种图形之间的异同. 传统的教学形式,教师在黑板上绘画、讲解,而这种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教学形式相比较于传统的教学形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积极,使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更加热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另外,教师可以通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